時間:2023-03-27 16:45:29
序論:在您撰寫黃金法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有些選題碰都不要碰。你可能會說:“這個選題沒人做耶,我找到了學術空白!”一定要明白,大家都不踩,是有原因的。
3、還有些選題也不要碰。你可能會說:“這是個熱門選題,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中國的問題是,時代變化太快了。
4、還有另一些選題也不要碰。你可能會說:“這是我生命經驗里生發出來的!是我最感興趣的題目!”問題是給你開題的老師們都不感興趣。實際上,除了你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感興趣。
5、題目怎么寫呢?一個經典的格式是這樣的:“關鍵詞1+關鍵詞2:某某(理論)視角下對某某(對象)的某某(方法)研究”。其中理論和方法二選一。
6、有同學問:“開完題之后,還能改嗎?”如果你問的是題目的措辭,回答如下:首先,是可以改的,只要你寫個改題報告,附上導師同意意見,就可以了。其次,是必須改的。一項研究還沒開始做,題目就已經定得死死的,豈不是像人生剛開始就把墓碑刻好了一樣?
7、如果要把題目改方向,比如從“論新媒體與國家形象的建構”改成“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韓國偶像團體的粉絲研究”,那我只能說:一邊玩去。
8、寫開題報告的時候,做文獻綜述最重要。重要到什么地步呢?你去公共浴室洗澡總得帶塊肥皂吧。
9、文獻綜述是怎么寫的呢?有一種典型的寫法是這樣的:“以‘數字鴻溝’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搜索,共找到期刊文獻****篇,博碩士論文***篇。”請問你告訴我這個干嗎?我要吃西紅柿炒蛋,并不需要圍觀你去菜市場買雞蛋的過程謝謝。當然,如果這個數據有意義(例如比較之下說明某課題被低估,或者歷史分析發現某關鍵詞的關注度上升之類),另當別論。
10、文獻綜述,首先要對文獻進行分類。怎么分類呢?就像面對一群武林人士,可以按照陣營與流派進行分類。你們體會一下這句話。
11、文獻綜述一定要對文獻進行評述。不能只是總結幾篇論文的主要觀點就了事。要毫不留情地評價它們。
12、文獻綜述最終要起到兩個作用。第一,證明你的研究有意義、有價值。第二,為你的研究找到可利用的理論和材料。換言之,以上所有文獻都忽略了某一個重要的點,需要我的研究來彌補,但以上文獻為我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云云。
13、文獻綜述一定要附上文獻列表。這個是常識吧?為啥你們經常都不附呢?為啥呢?
14、列出文獻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很多時候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藝術活兒。文獻列表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镜脑瓌t是四個兼顧:兼顧中英文文獻,兼顧著作和論文,兼顧理論文獻和實證研究,兼顧經典文獻和最新文獻。
15、比文獻綜述次重要的是研究設計。其中核心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設計最重要的目的是解決研究問題。一切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研究設計都是耍流氓。
16、研究方法請不要超過三種謝謝。
17、除了歷史研究之外,文獻分析都不算一種研究方法。
18、研究方法層次有很多,包括方法論、理論路線、搜集資料的方法、分析資料的方法……具體去問你的導師。
19、請一定先寫出一份開題報告來再去找導師。否則導師不理你活該。
20、開題會的時候不要怕。一般來說,再爛的題目,老師們也都會讓你做的。因為他/她們往往抱著這樣一種樂觀的心態:“萬一這個爛題目真的搗鼓出些什么來呢……”
21、作為代價,他/她們一定會讓你改。一定會的。
22、他們最常提出的一個意見是:“這個題目太大了。”這句話出現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所謂“太大”,實際上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核心概念的外延太廣或太不確定,第二種是題目中所有的關鍵詞都抽象程度極高,第三種是題目太復雜。通常三種情況并存。解決方案就是:選擇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具體的研究對象。
23、具體到什么程度呢?你可以在一個月時間之內從研究對象處搜集到足夠的數據或資料。
關鍵字:媚俗文化;黃金法則;消解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9-0134-01
一、媚俗文化的內涵
媚俗是當代審美文化轉型時期所產生的一種負現象,也是一種典型的偽審美現象,或者說,是傳統美學在無法正確回應當代審美文化的挑戰時所出現的一種特定的畸形審美形態。媚俗(kitsch),臺灣學者譯為“忌屎”,對此頗有研究的昆德拉解釋云:“對(kitsch) 的需要,是這樣一種需要,即需要凝視美麗的謊言的鏡子,對某人自己的映像流下心滿意足的淚水”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比喻性在其中,但仔細咀嚼著句話,我們就會發現媚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一種為他人的表演性,換言之,則只要為他人活著,為他人所左右,并且為他人而表演,其生存就是媚俗的。如果用馬克思的異化觀來解釋,那媚俗文化也是一種異化,因為它表現為一種為他性的個性淪喪和個性消逝的寄主生存,生存的目的僅僅是表演,那生存的價值則為異化的存在。
關于媚俗的產生,昆德拉把它概括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態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心里什么都十分清楚,但為了名利、地位、金錢、物質生活而主動放棄對于美得追求,趨炎附勢,以美娛人。另一種情況是外界壓力過于強大:公眾的、朋友的、親屬的、愛人的、情人的多種眼光的結合,使自己承受不了,只好與之妥協。而客觀環境,昆德拉語焉不詳,但我們可以猜想,之所以出現媚俗文化,是因為客觀環境勢不可擋的力量,特別是當代商品經濟對審美文化的沖擊,媚俗文化成為一種潛在的逆歷史規律的正常的現象??傊?媚俗文化是誤以娛樂為審美。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媚俗文化的根本內涵就是從需要回到欲望。而對于欲望,叔本華曾經做過剖析:在他匱乏的時候,使人陷入痛苦;在他滿足的時候,使人陷入無聊。面對欲望,人只能如鐘擺流動與其中,也就是人的軌跡只能是中雙向的無奈的循環,從匱乏到滿足的無聊,從滿足到匱乏的痛苦。如果具體到媚俗方面,那也只是體現了一種無奈的循環:從取悅到娛樂的低俗,從娛樂到取悅的平庸,這也正是媚俗文化的全部理論所在,即取悅,娛樂。
二、基督教“黃金法則”
對于什么是“黃金法則”,也許有許多人并不知曉,但我們可以援引《圣經?馬太福音》第七章第十二節中耶穌的話:“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边@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基督教中的“黃金法則”,我們可以聯系其他的比較流行的說法來對此法則進行詮釋,即“像你期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別人“或”怎樣被對待就怎樣對待人”,如果聯系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黃金法則”,那應該首選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們既然弄清了‘黃金法則’的內涵,那這條法則起源于何時呢?我們經過考察證實黃金法則以近似于耶穌基督之言的形式存在的時間遠遠早于耶穌的時代,也就是說它較早的時候以它的內容形式存在于口頭文學中,代代相傳成為人們交際的一條法則和標準。十七世紀人們把《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二十節和《路加福音》第六章第三十一節的論述稱之為“黃金法則”或“金律”。這一術語才得到廣泛使用,但其起源并不清楚。而且這條法則是非常具有伸縮性的術語,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東西,并且在眾多文化體系中存在。例:羅伯特?恩斯特?休姆在《世界上活著的宗教》一書中引用了八個宗教和哲學系統中的黃金法則,認為它們旨在“吩咐一個人作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即他是否愿意將他對待別人的方法加諸于他自己”事實上,“黃金法則”根本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名言或是箴句,其中的“黃金”我們就可以認識到這條法則的崇高地位。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黃金法則”它被稱為一種原則,一種行為的原則,一種一般性原則,一種人類關系的普遍性原則,理性倫理的最高法則,一種重要的道德真理等等。無疑這條法則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性和實用性,但最關鍵的問題是:這條法則與哪些文化的結合,才會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三、媚俗文化對基督教“黃金法則”的消解
當大家看到我寫下這篇論文的標題時,許多人肯定會一頭霧水,你們肯定會想這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怎么可以牽扯到一塊,更何談消解,記得有位詩人曾說過:“沒有孤立的孤島”,也就是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兩種互不聯系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在其表象或本質上進行著微妙的聯系,只不過某些聯系我們難以考察到罷了,雖然媚俗文化是當下社會中審美文化的一種負現象,是一種文化的樣態,而“黃金法則”則是一條至高無上的人際關系準則,這兩者聽起來沒有任何瓜葛,但媚俗文化對“黃金法則”的沖擊和消解會逐漸被我們注意到,以下就是我談到的兩點具體表現。
(一)畸形的取悅導致“互惠”的消亡
我們在前面論述媚俗文化的時候提到,媚俗文化就是一種完全喪失個性的畸形取悅,雖然這其中也有“利他主義”其中,但它并不是“利他主義”的本質,也沒有體現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和互惠,而基督教的“黃金法則”,從本質而言是一種互惠的體現,即如《馬太福音》中提到的“你要盡心,盡性和盡意去愛你的主人,這是誡命中的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第二條也相仿,就是愛鄰如愛己”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那么上帝的圣光會降臨我們,會挽救我們于危難之中,這就是“于人于己都是利”的互惠,而在當下商品經濟時代,物欲橫流,媚俗文化不斷登大雅之堂,不斷地沖擊和消解基督教“黃金法則”,許多人甚至許多基督徒都在實踐媚俗文化,而“黃金法則”不斷地降級成為“銀法則”“鐵法則”,或許某一天這條法則可能不復存在了。就以我們當下十分流下的女性媚俗文化來探討一下這二者之間的關系。當下以女性的方式向世人獻媚的可謂“碩果累累”,你看那俗不可耐的舞廳時裝表演,斑駁燈光下頹落得只是女性的尊嚴;你看那男女主角相攜上床的“經典電影”,搖曳中滴落的只是女性的朱紅;這樣的獻媚,這樣的媚俗文化,使得所謂的珍貴性,圣潔性,隱秘性就像秋后收獲后的麥田,空空無物。不僅犧牲了女性的尊嚴,也犧牲了大眾文化中的批判,也消解了基督教中的“黃金法則”,因為在當下所謂的“互惠”已經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某些不知名文化的空殼。那“黃金法則”的表述也許就可以換為另一種,即“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獻媚,你們也需要怎樣獻媚”。
(二)娛樂的消遣使愛成為挽歌
關于優劣高下的質量判斷,是音樂經驗乃至所有藝術經驗中一個不可回避、卻又令人迷惑的中心課題。不可回避,在于藝術經驗從根本上說就是裁決性的――不能做出優劣區別,實際上就等于不懂藝術,如分不清勃拉姆斯交響曲和圣一桑交響曲之間的高下,那就沒有真正窺見交響曲的堂奧;令人迷惑,在于這種分別或區別從來就沒有統一標準――所謂“趣味無可爭辯”,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而肖邦輕視貝多芬、柴科夫斯基討厭勃拉姆斯等音樂史中頗為出名的“公案”,更增添了審美判斷的神秘性和暖昧性。
于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似是而非的說法。位于極端的是“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跋鄬χ髁x”認為,審美尺度變動不居,因為審美主體因人而異,其間沒有形成共識的可能,而且,藝術中的尺度產生于各種不同的環境、條件、民族、傳統、常規、風格、慣例、時代,因而就不可能存在恒定不變的價值準繩。與之相反,“絕對主義”主張,藝術中存在某些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審美規律與法則,大的如變化與統一法則,小的如“對稱律”、“黃金分割律”等等,遵循這些審美法則和藝術規律是保證藝術質量的不二法門。
顯然,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各有各的問題。很容易找到違背它們各自原則的反例。如,盡管大家趣味各不相同,但我們都愿意承認,貝多芬是比同時代的克列門蒂(Clementi)更偉大的作曲家;又如,中國人傅聰能夠地道地演奏西方的鋼琴作品,美國人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可以內行地判斷中國唐詩,這都說明極端的“相對主義”站不住腳。反過來看,有些音樂如巴托克的優秀作品,其結構布局刻意遵循“黃金分割律”的比率,但更多的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不遵守這些清規戒律,同樣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和擲地有聲的藝術質量,這說明,在藝術中想尋求一勞永逸的質量準繩其實是徒勞。
所以,藝術中的質量判斷就變得非常棘手。當然,可以小心翼翼地避免判斷――但那就等于背棄藝術。或者,聽任個人隨意的決斷――那就等于放棄責任。沒有標準是不可取的,但標準又是難以捉摸的。出路何在?一句耳熟能詳的說法是,“時間是最終的審判官”。讓我們將裁決權交給未來??上Вc其說這是認真的回答,還不如說這是滑頭的托詞。
我想到英國大詩人兼批評家艾略特(T.s.Eliot)在其著名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有一段深刻的論述:“詩人,以及任何藝術家,誰也不能單獨具有完整的意義。他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對他的鑒賞,就是鑒賞他和已往詩人以及藝術家的關系。你不能僅就他進行單獨的評價,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中進行對照、比較。我認為這不僅是歷史的批評原則,也是審美的批評原則。他之必須適應,必須符合,并不是單方面的;一旦新的藝術作品產生,以前的全部藝術作品就同時遭逢了一個新事物。現存的藝術經典本身構成一個理想的秩序,這個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引入而發生變化。這個先在的秩序在新作品出現以前本是完整的,加入新事物以后要繼續保持完整,整個的秩序就必須發生改變,即使改變得很小;這樣,每件藝術作品之于整體的關系、比例和價值就重新被調整;這就是新與舊的適應?!?卞之琳譯文,筆者對照原文略作改動)
古代文學論文論唐代的規范詩學
這里使用的“規范詩學”一語,來自于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的一個定義。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詩學的定義》一文中指出:“有一種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它表現在規范詩學中。對現有的程序不作客觀描述,而是評價、判斷它們,并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來,這就是規范詩學的任務。規范詩學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① 之所以要借用這樣一個說法,是因為它能夠較為簡捷明確地表達我對唐代詩學中一個重要特征的把握。唐代詩學的核心就是詩格,所謂“詩格”,其范圍包括以“詩格”、“詩式”、“詩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詩擴展到其他文類,而出現“文格”、“賦格”、“四六格”等書。清人沈濤《匏廬詩話·自序》指出:“詩話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則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評,初不以話名也。”② 唐代的詩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賦格)雖然頗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約有六十余種之多③?!案瘛钡囊馑际欠ㄊ?、標準,所以詩格的含義也就是指做詩的規范。唐代詩格的寫作動機不外兩方面:一是以便應舉,二是以訓初學,總括起來,都是“以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寫文學作品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規范詩學”一語來概括唐代詩學的特征。
一、“規范詩學”的形成軌跡
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者,對于隋唐五代一段的歷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紹虞先生名之曰“復古期”④,張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⑤,張少康、劉三富先生則名之曰“深入擴展期”⑥。言其“復古”,則以唐人詩學殊乏創新;謂之“中衰”,則以其略無起色;“深入擴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約三百八十年(581—960)間的文學批評價值何在,地位如何,實有待從總體上予以說明并作出切實的分析。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大轉折。在此之前,文學批評的重心是文學作品要“寫什么”,而到了唐代,就轉移到文學作品應該“怎么寫”。當然,從“寫什么”到“怎么寫”的轉變也并非跳躍式的一蹴而就。下面簡略勾勒一下這個轉變的軌跡。
文學規范的建立,與文學的自覺程度是一個緊密聯系的話題。關于什么是文學的自覺,依我看來,文學是一個多面體,無論認識到其哪一面,都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自覺??鬃诱J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認為說《詩》者當“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⑦,能說這是對文學 (以《詩》為代表)的特性無所自覺嗎?《漢書·藝文志》中專列“詩賦略”,這表明自劉向、歆父子到班固,都認識到詩賦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字著述的特征所在。但其重視的賦,應該具備“惻隱古詩之義”;至于歌詩的意義,也主要在“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一句話,他們重視的還是“寫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看,曹丕《典論·論文》中“詩賦欲麗”的提出,實在是一個劃時代的轉換,因為他所自覺到的文學,是其文學性的一面。不在于其中表現的內容是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來表現。“詩賦欲麗”的“欲”,假如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中的兩“宜”一“尚”聯系起來,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內在的要求,似乎也含有一種外在規范的意味。所以我認為,唐人“規范詩學”的源頭不妨追溯到這里。
唐以前最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著作,允推劉勰《文心雕龍》?!段男牡颀垺た傂g》專講“文術”之重要,所謂“文術”,就是指作文的法則。其開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蔽摹⒐P的區分是對作品文學性的進一步自覺,但劉勰并不完全認同這一提法,他認為這種區分于古無征,“自近代耳”。又對這一說的代表人物顏延之的意見加以批駁,最后說出自己的意見:“予以為發口為言,屬筆為翰。”⑧ 口頭表述者為言,筆墨描述者為翰,這反映了劉勰對于文采的重視。“翰”指翠鳥的羽毛,晉以來常常被用以形容富有文采的作品,這是時代風尚。然而在劉勰看來,用筆墨描寫的也并非都堪稱作品,強弱優劣的關鍵即在“研術”。據《文心雕龍·序志》,其書的下篇乃“割情析采,籠圈條貫,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崇替于《時序》,褒貶于《才略》,怊悵于《知音》,耿介于《程器》”,涉及文學的創作、批評、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理論。其中創作論部分,又涉及文學的想象、構思、辭采、剪裁、用典、聲律、煉字、對偶等命題,部分建立起文學的寫作規范,雖然還不免是籠統的。
信息化數學教學論文數學是很多人最頭疼的學科之一,一般數學分類為代數、幾何、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數學,等。其中讓人頭疼未必是所有分支,也可能你代數不好但是幾何卻很好,也可能對概率事件天生敏感,但是空間幾何很薄弱,但是毫無疑問的,數學很偉大,但是數學很不好搞。
我想這個不好搞也許是數學教育搞錯了,數學教育喜歡深挖,直到把人挖得精疲力竭為止。其實數學不是那么可怕,只是我們把有意思的部分選擇性忽略罷了。
我一直想一件事情,就是把生活數字化,這其實是可能的,但是我沒有掌握。本身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數學世界,只是很多東西我們尚未數字化而已。比如我們的收入和支出,比如我們的家庭用具,再比如我們做選擇考慮的利益取向。這些都可以用數學去描述。我有時想起來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思,只是常常又覺得無從下手,因為不是所有的數字都會在行為的當下立馬呈現出來,也不是呈現出來就都很重要,而且你必須要主動去記下來,可是這又極其的麻煩,時間長了確實可以做出很漂亮的表,但是又覺得得不償失。不過我們生活在數學世界的一個佐證是,計算機的世界就是由1和0兩個數字構建起來的虛擬空間。
而實際上數學家是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數學存在的,比如黃金分割數以及迷宮、魔方,等。在發現這些東西的時候,數學家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發現一個未知領域的興奮。
我認為數學除了可以分為代數、幾何、拓撲、混沌、羅曼幾何、集合、概率、虛數、三角幾何、數論……這些數不勝數的而且無窮盡的分類之外,還可以用新的分類,便于建立對數學的興趣。
那就是:運算系統、對應法則系統、數的系統、邏輯系統。
運算法則系統就是加、減、乘、除。這是最基本的系統,和邏輯沒有關系,只有對錯之分。但是掌握運算法則系統很簡單,只要你知道加減乘除就可以,而實際上在做題時算錯很少是直接由運算系統沒有掌握引起的,就像5乘以5很少有人會算錯,錯是錯在邏輯沒有理清楚。
邏輯系統包括: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四條基本邏輯規律。其實還不是如此簡單,因為具體運算是數字的相互作用,不是概念的相互作用。其實邏輯系統包括在數學分類之中,比如三角函數的邏輯系統、虛數的邏輯系統、微積分的邏輯系統、數論邏輯系統、混沌邏輯系統……每個系統都是封閉的,有各自的邏輯起作用。很多時候說做錯題了,其實重要原因就是邏輯系統沒有掌握好,那么邏輯系統有沒有掌握好的標準是什么呢?那就是對應法則。
我覺得一個人掌握數學的高低最根本的就是他能掌握多少對應法則,以及其相互關系。比如:一次函數、二次函數、三角函數……,每個函數都有類似的結構,但是其演化出來的對應法則隨著參數的變化是無數多個的,比如最基本的y=ax+b,光是a就有無數種可能,每個可能都是一條對應法則。
這樣,當看到數學成績很悲催的時候不要覺得是馬虎造成的,馬虎是運算系統掌握出了錯,比如5乘以5得數算成26,一般出錯是因為邏輯含糊導致緊張才出現運算問題,因為基本運算在小學4年級基本就沒問題了。
數學對于現代生活的重要性不是體現在運算上,而是理解上。確實,你不需要計算那么復雜的微積分,但是當你看到股票漲跌的時候,是通過數軸上的曲線領悟的,而且不光是看到表面還要看到曲線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因素影響著曲線變化?當然,各種分析可能紛繁復雜,多數是無效信息,你還得必須自己分辨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無用的,甚至自己判斷信息推斷結果,也就是每個因素對股票影響的權重是不一樣的。那么你能說數學毫無用處嗎?當然不是。
還是拿股票曲線為例,很多人熱衷于神秘主義,但是有限,其中最顯著的是波動理論,確實股票是很像水波,但是你如果看到的不是波紋而是風,甚至不是風而是地震,那么波動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了。
股票曲線的規律確實很有意思,最少它絕不可能是一個自變量決定的,因此精確預測非常困難,數學中你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需要所有其他未知數確定,只要有一個未確定,那么這條曲線就是一條平滑和連續的曲線,而股票呈現的絕不是平滑和連續的曲線,可見其未知數是很多的,哪能精確計算呢?所以看表面不如看其背后的參與者,漲跌、買賣、莊家和散戶、政策和現狀……這些才是股票規律的決定因素。
除了股票,你能看到的圖表真是太多了,如果不學一點數學是不可能的。不說那些統計數據,就說做生意想做大也必須要有數學敏感。所以現實中的數學不是你能掌握多少條對應法則,而是你需要理解多少現實背后的本質,這些本質影響著你能不能抓住重要的,而不是為那些不重要的東西搞得垂頭喪氣。
而這種函數化和量化的辦法就是微觀經濟學一直用的方法。比如供給和需求曲線,比如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應,等等。
1緒論 3
1.1 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3
1.1.1 合并是我國高教體制改革的突破點 3
1.1.2 高校合并中存在的問題 4
1.1.3 基于核心能力的高校合并 5
1.2 文獻綜述 6
1.2.1 國內高校合并研究綜述 6
1.2.2 教育經濟學理論綜述 7
1.2.3 企業并購理論 8
1.2.4 企業能力理論 11
1.3 論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2
1.3.1 研究思路 12
1.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2
2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演變 14
2.1 我國高校規模的發展 14
2.2 普通高校層次結構的演進 15
2.3 科類結構的演進 16
2.4 管理體制的演進 17
3我國高校合并的理論分析與經驗總結 19
3.1 研究系統的界定 19
3.1.1 我國高校合并的涵義及特點 19
3.1.2 高校合并主體的界定 22
3.2 高校合并的理論解釋 23
3.2.1 教育經濟學的解釋 23
3.2.2 資源基礎論的解釋 26
3.2.3 管理效率理論的解釋 27
3.2.4 發生學的理論解釋 28
3.2.5 混沌理論的解釋 30
3.3 高校合并的實踐研究 30
3.3.1 我國高校合并的社會背景 30
3.3.2 高校合并的動機 32
3.3.3 高校合并的類型 34
4高等院校的核心能力分析 36
4.1 核心能力的理論綜述 36
4.1.1 核心能力的含義及相關概念 36
4.1.2 核心能力的分析框架 37
4.1.3 核心能力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40
4.2 高校核心能力的分析 41
4.2.1 高校核心能力的涵義 41
4.2.2 高校核心能力的功能及其拓展 42
4.2.3 高校核心能力的分析框架 44
4.2.4 高校核心能力的識別 46
5高校合并戰略模式設計 50
5.1 高校合并實施模式研究 50
5.2 高校合并決策模式研究 50
5.2.1 能力評價 50
5.2.2 增長方式選擇 54
5.2.3 高校外部發展方式的選擇 55
5.3 高校合并模式選擇 57
5.3.1 德魯克兼并法則 57
5.3.2 合并模式比較 57
6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 63
6.1 業務整合 63
6.1.1 業務整合的含義及其對高校核心能力的影響 63
6.1.2 高校業務整合的技術工具 64
6.2 組織整合 65
6.2.1 人力資源整合 68
6.2.2 文化整合 71
7高校合并的實證研究 79
7.1 引言 79
7.2 合并前各校的核心能力分析 79
7.3 核心能力驅動下的四校合并 82
7.4 并對高校核心能力的影響與作用 83
7.5 新浙大合并的對策建議 84
7.5.1 對合并過程的分析 84
7.5.2 對策建議 85
主要結論 89
致 謝 92
參考文獻 93
點擊查看全文轉貼于
1緒論 3
1.1 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3
1.1.1 合并是我國高教體制改革的突破點 3
1.1.2 高校合并中存在的問題 4
1.1.3 基于核心能力的高校合并 5
1.2 文獻綜述 6
1.2.1 國內高校合并研究綜述 6
1.2.2 教育經濟學理論綜述 7
1.2.3 企業并購理論 8
1.2.4 企業能力理論 11
1.3 論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2
1.3.1 研究思路 12
1.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2
2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演變 14
2.1 我國高校規模的發展 14
2.2 普通高校層次結構的演進 15
2.3 科類結構的演進 16
2.4 管理體制的演進 17
3我國高校合并的理論分析與經驗總結 19
3.1 研究系統的界定 19
3.1.1 我國高校合并的涵義及特點 19
3.1.2 高校合并主體的界定 22
3.2 高校合并的理論解釋 23
3.2.1 教育經濟學的解釋 23
3.2.2 資源基礎論的解釋 26
3.2.3 管理效率理論的解釋 27
3.2.4 發生學的理論解釋 28
3.2.5 混沌理論的解釋 30
3.3 高校合并的實踐研究 30
3.3.1 我國高校合并的社會背景 30
3.3.2 高校合并的動機 32
3.3.3 高校合并的類型 34
4高等院校的核心能力分析 36
4.1 核心能力的理論綜述 36
4.1.1 核心能力的含義及相關概念 36
4.1.2 核心能力的分析框架 37
4.1.3 核心能力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40
4.2 高校核心能力的分析 41
4.2.1 高校核心能力的涵義 41
4.2.2 高校核心能力的功能及其拓展 42
4.2.3 高校核心能力的分析框架 44
4.2.4 高校核心能力的識別 46
5高校合并戰略模式設計 50
5.1 高校合并實施模式研究 50
5.2 高校合并決策模式研究 50
5.2.1 能力評價 50
5.2.2 增長方式選擇 54
5.2.3 高校外部發展方式的選擇 55
5.3 高校合并模式選擇 57
5.3.1 德魯克兼并法則 57
5.3.2 合并模式比較 57
6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 63
6.1 業務整合 63
6.1.1 業務整合的含義及其對高校核心能力的影響 63
6.1.2 高校業務整合的技術工具 64
6.2 組織整合 65
6.2.1 人力資源整合 68
6.2.2 文化整合 71
7高校合并的實證研究 79
7.1 引言 79
7.2 合并前各校的核心能力分析 79
7.3 核心能力驅動下的四校合并 82
7.4 并對高校核心能力的影響與作用 83
7.5 新浙大合并的對策建議 84
7.5.1 對合并過程的分析 84
7.5.2 對策建議 85
主要結論 89
致 謝 92
參考文獻 93
點擊查看全文轉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