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25:13
序論:在您撰寫語言素養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所謂勝任力,是一種行為特征,是在特定活動中表現優異者與表現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內在的、深層次的特征??梢允侵R、認知或行為技能,也可以是動機、特質、態度或價值觀。對勝任力最早展開研究的是“管理科學之父”泰勒(Taylor),當時他對“科學管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麥克蘭德主張用勝任力測試代替傳統的智力和能力傾向測試,他發表的《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掀起了人們對勝任力研究的熱潮,自此以后,研究者對勝任力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逐漸將研究拓展到教育領域。對幼兒教師而言,勝任力強意味著教師可以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為幼兒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曾說:“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且不能單純歸因于生長過程。”對幼兒語言學習過程的研究也表明,幼兒語言的習得與發展和成人的語言有著極大的關系。幼兒語言學習環境包括: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而上述環境中學校環境最為重要。學校語言環境包括教師的語言示范、寬松自由的氣氛、教師參與指導的熱情以及對學生語言行為持有的態度等。諸多因素中,首要的是教師的示范,如果缺乏良好的語言示范效應,幼兒的語言不能得到系統的、較好的、積極的發展。鑒于幼兒教師語言素養的特殊重要性和顯性突出影響,教師要用正確、規范、生動的語言,為幼兒的語言學習樹立榜樣,從而促進幼兒能夠習得良好的語言素養和身心的和諧發展。筆者以為,勝任力強的幼兒教師其語言素養表現出如下特點:
(一)語音方面
發音準確,吐字清晰幼兒教師職業語言是標準的普通話,為了提高勝任力,幼兒教師應做到語音準確、吐字清晰。首先,我國普通話還未全面普及,部分地區普通話推廣程度較低;其次,幼兒自身發音器官還不成熟,吐字不清,發音不準的狀況時有發生;再次,幼兒有意注意較弱,傾聽他人說話時注意力不夠集中。因此,教師的表達不能出現口齒不清、語音含混等現象,而要語音標準,語言規范。教師既要用正確的發音給幼兒作出示范,還要引導幼兒注意區別發音相似的讀音和容易混淆的發音,如平舌音z、c、s和翹舌音Rh、ch、sh,f和h,n和l,韻母中的前、后鼻韻母等。這些如果不引導幼兒加以區分,幼兒一旦形成錯誤的習慣,將會對其終身語言產生影響。
(二)詞匯方面
生動淺顯,簡練易懂幼兒生活經驗有限,詞匯比較貧乏,具體交談過程中,詞不達意現象、用錯詞語現象時有發生,教師應用正確的語言給孩子做示范。但是如果幼兒教師對自身語言素養和語言表述習慣不加以重視,語言表述方面存在漏洞,其負面的影響就會非常明顯。因此,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一定要重視語言修煉,努力克服語言缺點,為幼兒的語言學習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另外,由于幼兒處在特殊的學習階段,她們掌握的詞匯較少,不同年齡、不同個性幼兒的個體化差異較為明顯,因此對幼兒說話要盡量簡單、具體,交流時,要多用單句、短句,要高度重視兒童的個體差異,同幼兒的交際口語盡量兒童化、淺顯化、形象化、生活化。
(三)語法方面
語句完整,語言規范語法是構詞成句的規則。由于交際閱歷少,幼兒本身對語句的把握很多時候不夠準確,類似單詞句、電報句及其他缺少成分的不完整句出現的頻率較高,老師要注意傾聽幼兒談話,要用規范的語句做出示范,說話時語音要標準,語句要通順,組詞或造句要符合語法規范和要求。還要從交際效果入手,讓幼兒意識到完整、規范化語言的重要作用,引導孩子說完整的話,表達正確的意思,提高語言的交際功能。
(四)語用方面
文明有禮,和藹自然對于幼兒教師而言,耐心、愛心、恒心是衡量其勝任力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標。勝任力高的教師,她們在語言交流時表現出較好的耐心、愛心、恒心。她們在語言中融入了濃濃的關愛,她們對幼兒體貼、關愛有加,每句話都給人以春風拂面的感覺,她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誠地對待每個兒童,把幼兒當作自己的朋友,甚或是自己的孩子,說話的內容能夠吸引兒童的興趣,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均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范圍,說話時態度和藹可親,上述表現使教師的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幼兒教師語言素養提升路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可見,優秀教師的魅力在語言方面的表現是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腐朽為神奇,能夠春風化雨、滋潤心靈。但在現實中,幼兒教師間語言素養差距較大,公立學校經過招聘選拔的教師總體語言素養尚好,但部分臨時雇傭的教師語言問題較為嚴重,比如發音不夠標準、語言不夠規范;師生交流、家?;訒r語言平淡,語病頻出,不能做到感情豐富、內容充實。幼兒教師應如何提高語言素養,充分發揮語言的溝通交際、感人育人作用,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加強學習,夯實理論
根基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庇纱丝梢?,作為幼兒教師除應具備良好的語言基本功和文化修養等基本素質外,還必須對自身的定位尤其是自身的語言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準確的把握。為了提高勝任力,教師除了要不斷學習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語言表達能力外,還應學習語言學理論的基礎知識,如《教師言語表達》《語言學概論》等理論書籍。只有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在語言表達上才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二)擴大閱讀,豐富文化
底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經過歷史淘汰與積淀的經典篇章集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于一體。教師要博覽群書,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教師感受豐富優美的語言,還可以提高教師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對于優秀篇章,幼兒教師可以示范朗誦,朗誦前邀請其他老師對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剖析,共同探討,把握要點。朗誦時可選擇合適曲目配樂,在優美的氛圍中,老師的誦讀不知不覺地訓練了自己的發音技巧,豐富了詞匯,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審美感受與語言熏陶。
(三)注重情感,美化生活
語言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由許多環節組成,老師可從日常生活語言表達效果的提升方面來提高自己的勝任力。在園生活的各個環節均有不同的要求,教師可用準確、生動、充滿生活樂趣的話語,對日常生活中不同生活場合提出明確的要求。如早操之前,教師要對幼兒隊伍進行整理,老師可以說:“小朋友,橫的一條線,豎的一條線,我們都在線上站?!蔽缢瘯r,教師可以說:“小肚皮,吃飽飽,小腳丫,跑累了,小眼睛,要睡覺?!鄙w被子時,教師可以說:“小眼睛,閉起來,小被子,拉過來,小手小腳藏起來。”這些語言簡單明了、便于理解,不僅能讓幼兒明白該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讓幼兒樂意去做,這樣基本上可以讓孩子很容易理解該如何做事,也能實現老師的教育目的,對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四)優化策略,錘煉溝通
語言有效的溝通是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奠基人陳鶴琴先生告訴我們:“小孩子是喜歡稱贊的,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好話?!苯處煹墓膭顚τ變簛碚f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能夠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極為有利。因此,對幼兒實施教育時應當以激勵為主。但現代教育實踐表明,成功的孩子應該是鼓勵+批評的模式。由此可見,幼兒教師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正面引導與激勵的原則,但也要客觀指出孩子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幫助孩子自信、健康、正確地成長。勝任力強的教師,無疑是能夠藝術性運用語言對幼兒展開評價和引導的老師。
(五)加強內省,創新教學
語言語言是知識的載體,是文化的傳承。教師語言能力的高低對于教學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反思和創新,在提高語言能力方面下工夫,才能提高教學能力。首先,注重內省。學而不思則罔,教若不思同樣也罔?,F在的幼兒同以往相比,差別十分明顯,教師不能僅憑過去的經驗,想當然地與幼兒進行交往溝通,必須牢記“經驗+反思=成功”模式,通過不斷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認識進而構建新的教法,為高效教學夯實基礎。其次,注重創新。幼兒教師的工作重復性較強,但老師不能僅是簡單的重復,要更具創造性的開展工作,要努力“從同中找出不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應注重積累語言材料,建設語言倉庫,貯藏豐富的資料,使語言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三、結語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充斥著再多不良的行為,以至于給教育環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既影響了學生知識的掌握,也影響了身心的發展。人文素養的培養重點在于以人為本,讓人體會人類文化進程中的根本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的核心價值在于對真、善、美的崇高追求,這種熏陶是一個學知識的人必須具有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這種價值觀的促使下,幼兒才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良好的價值追求。
二、如何在幼兒的語言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崇高的價值追求,它綜合了一個人的理想、情感、信念、意志、個性以及能力等豐富的內涵。作為幼兒教師,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人文素養是一個很寬泛很遙遠的感念,是觸及不到幼兒的學習及成長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學習及生活,并且,幼兒教育是一個人價值觀及學習方法初步形成的階段,為此,我們更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1改變授課內容
幼兒教學的內容大多數是以最基本的識字和算數為主。要想在語言的教授過程中增加人文素養的培養,必須改善授課內容。比如說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優秀的文化精神通過小故事的形式傳授給幼兒,每天開設一節“我要講故事”的課程,邀請小朋友給大家將他每天學到的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比如說成語、典故背后隱藏的小故事。長此以往,幼兒在增加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人文素養的培養。
2增加課堂的人文環境
兒童的世界需要玩具需要童話,同時也需要一些有人文氣息的環境布置。比如說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一些古代名人的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小故事用簡單的漢字講述,同時標記上拼音。也可以懸掛一些名言警句,在教師的幫助下理解這些話,并將這些話運用到實際生話中去。這些看起來并不符合幼兒園的教學氛圍,但是,這是一個熏陶的過程,并不是一個掌握的過程。
3培養教師的人文素養
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直觀模仿的過程,不僅僅是模仿行為動作,還有言語上的模仿。幼兒教師是除了家長以外,與幼兒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同學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言傳身教,高標準要求自己。所以幼兒園應該安排教師多參加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在潛移默化中營造人文環境,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另外,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時刻注意自己教師的身份,不斷追求上進,爭取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傳授給學生。和學生一起進步一起成長。如果有培訓學習的機會應該積極把握,不斷提升自己。
三、小結
目前的社會,部分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被金錢和利益所驅使,缺少一種最原始又最為樸素的人文關懷。就拿醫生舉例,作為知識分子,又有多少是醫者仁心的,面對危難之中的病患又有多少伸出援手,大部分是被金錢和利益所綁架。再看看老師,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目前卻頻出校長或班主任猥褻或學生的案件。這一切的一切說明了什么,是人類文明的倒退還是原始獸性的重燃。目前的這一切是需要我們思考的,究竟是什么導致國人的人性和人文關懷的弱化和丟失。歸根結底,是對傳統文化的遺棄所導致,漢語言文學中有多少豪情萬丈或者凄楚婉轉的詩篇,里面的精神和內涵時刻塑造著我們的人文素養和節操,也告訴我們什么叫做“不為五米斗折腰”“懸壺濟世”“傳道授業解惑”。漢語言文學史不僅僅是文學,里面蘊含最深刻的是哲學。目前,這個社會最為需要的就是宣揚和普及漢語言文學,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
1.迷失的目標和追求
現在,有多少大學生迷失在游戲的世界里,追求所謂的“殺戮、血腥、暴力、美色”來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甚至有的厭倦生活和工作,對于未來充滿了各種消極和負面的情緒。他們忘記了自己讀書和學習的目標和追求,有的就像木偶一樣機械地在學習生活中掙扎著,或許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束縛了他們。另外,目前教育的固有模式,限制他們的思維,在他們的眼里或許只有成績和證書,忘記了什么是價值,不懂得如何創造價值。
2.人文素養的缺失
由于英語的大流行,讓人們迷失在語言的世界里,甚至慢慢地放棄和輕視本國的語言和文化。就拿大學教育來說,很多院校都沒有有關漢語言的課程,但基本上都設有英語課。因此,西方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沖擊是相當厲害的,更何況談及人文素養了,西方更追求弱肉強食,更追求實際,拜金主義就是他們很典型的文化特征。由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忽視,導致了人們人文素養的減退和缺失。
二、培養漢語言文學和人文素質
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不是死的,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和發揚。漢語言文學也是如此的,中國千年以后出了多少不同派風的詩詞歌賦,不同的韻味不同的內涵,交織出了五彩斑斕的詩篇。作為國人,應該對于本國的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要學會去發揚。尤其是在這個到處都是浮夸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樂此不疲,甚至有的把掙的錢就等價于價值。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追求,侵蝕著新一代的青年們,有的學會了炫富,有的學會仗勢欺人,有的學會好吃懶做。所以我們更需要大力推崇漢語言文學,大力培養人文素質,從詩詞歌賦我們可以找到平靜、找到真我、找到自由、找到追求、找到價值感,通過培養的人文素質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會和感悟,能夠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1.重視教育的力量
學校應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成績,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和感悟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一個老師的思維和想法多多少少影響著學生。如果老師也是盲目追名逐利的人,很容易誤導自己的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目前很多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僅僅為了有好工作有好未來,從未想過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從未想過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其實“性本惡”,人天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原始的獸性,所以需要后天的教化。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罪犯?其實是因為教育沒做好,有的僅僅學習課本的知識,卻沒有領會它其中的內涵,這導致了部分人還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教育中應當注重漢語言文學,因為它能塑造人的人性和原則,學會去思考,去感悟。文學不僅僅是文學,也不僅僅就是風花雪月,它里面有歷史、有故事,它能讓你懂得如何涉世如何為人,它同時能夠賦予你一個博大的胸懷去包容萬物、去海納百川。因此,我們需要重視教育的力量,不僅僅是在“造才”,更重要的是在“造人”。
2.考試體制的改革
科舉考試自中國古代開始實行,被歷朝歷代所推崇,現在的中國也不例外。這是因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考試制度有其獨有的優點??荚囀悄壳斑x拔人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和制度,當然也會有的現象,但是它目前最為合理和科學,也是最講究公平性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國的考試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太過于注重成績了,目的性太強,因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的學校為了盲目地抓成績,甚至取消體育、音樂等課程,這樣出來的學生就只能是考試機器,還不一定是才,同時不一定懂什么是“人”??荚囌嬲哪康氖沁x擇人才,但是人才最重要的還是得先學會成人。要通過考試體制的改革,來加強對于漢語言文學和人文素質的重視程度,這樣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3.文化宣傳,增強軟實力
文化是有感染力的,只要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傳播,它會很快的“枝繁葉茂”。因此,可以多在期刊雜志宣傳和附摘一些文學作品,讓人們多接觸,有助于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可以在電視節目中,開設中國漢語言文學的相關節目,可以通過文字演化、歷史變遷等等來增強文學的趣味性,使更多的人們參與其中。文化軟實力是很重要的,它代表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漢語言文學的發揚與繼承有助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有助于中華文化在國際大舞臺上傲然立于一方而不倒。因此,在這個新時代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加強文化宣傳和文化軟實力,對于提升國民的整體人文素養和節操很重要。
三、結語
青少年媒介語言素養教育,就是培養青少年對各種媒介資訊的解讀、辨識、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資訊幫助個人成長、發展的能力。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生活與大眾傳媒水融。青少年學生與各類媒介的接觸更是頻繁。大眾傳媒提供了一個比家庭和學校教育更為生動有趣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平臺和窗口,豐富多彩的傳播形式適應了學生活潑好動、個性凸現的特點。因此,對于身心正在迅速發展、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正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學生,傳播媒介對其的影響不容忽視。青少年的媒介語言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二、媒介語言素養教育與高中語文的關系
(一)信息化時代對語文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隨著多元媒體閱讀時代的到來,語文學科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純文字文本尤其是文學作品的教學,而應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積極開發多元媒體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將網絡文本、廣播影視、廣告等應用于語文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元的閱讀媒介,搭建媒介語言素養教育的平臺,培養學生信息鑒賞、批判和加工能力。信息化時代下的語文學科,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
(二)新課程語文教學需要媒介素養的介入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思維的敏銳力度和批判性思維越來越被人們推崇,這也成為語文新課程的核心內容。這種思維的批判能力恰恰符合媒介語言素養的特點,媒介語言素養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語文新課標形成交集。培養媒介語言素養成為實現新課程語文標準的有效途徑。
(三)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我們的語文教材越來越貼近生活,與媒介信息緊密相連,課堂教學不該也不能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我們必修1課本“梳理探究”模塊《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將一部分新生詞和流行語進行歸納總結,以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網絡語言和流行文化。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影視文化》“影視百年”“文學與影視”“大片”“國產影視”,欣賞影視表演,欣賞影視語言,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在語文課堂完美地融合了。語文越來越貼近生活,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四)媒介素養與語文應試緊密關聯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更新內容,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闭Z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也使語文應試與社會媒介越來越緊密關聯。
(1)語言運用題的設題也講求時代性
2014年馬鞍山市語文的幾次???,語言運用題非常關注當下:二模中關注“霧霾”,三模中關注“浮躁的國學教育”、“出彩中國人”“中國好聲音”,還有一檔訪談欄目--2014年3月11日,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接受了《人物》雜志記者的專訪,要求根據交談的內容,在文中橫線處填上適當的語句。訪談欄目題型的設置,是媒介素養在語文學科最佳體現。
(2)幾乎所有的優秀作文題都具有極強的時代性
2014年的馬鞍山的三次??甲魑囊彩侨绱耍绕涫邱R鞍山二模。作文極具針對性,材料如下: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保ㄟx自《論語》)(龐恭)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薄岸搜允杏谢ⅲ跣胖??”曰:“寡人疑之矣?!薄叭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選自《韓非子》)。這次作文命題直接引導學生在媒體信息極其豐富的時代,如何進行正確的辨別,合理地選擇。引導學生對“道聽途說”的信息,需有冷靜的判斷。今天的語文應試絕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與現實社會的貼近,與媒介結合,是語文學科設題的方向和宗旨。媒介語言素養與語文應試緊密相連。
三、如何開展高中語文媒介語言素養教育
(一)構建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教學
首先要選擇豐富的學習內容。在這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學生的學習內容被各種媒介放大,傳統媒介(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與新興媒介都為學生提供了種類繁多的“課本”。就教師而言,要轉變觀念,甄別篩選,將其合理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媒介信息的便捷與優勢,選擇豐富文本閱讀內容。第二,要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語文教學也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將網絡資源引進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信息整合能力、思維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媒介語言素養。
(二)以文本為主線,進行多角度媒介對話
語文教學中,最容易出現唯“教材論”,即在授課的過程中,難以走出教材的范圍,很少對教材的知識進行介紹和比較。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育人。教師要不斷從各種渠道搜集有用材料為學生提高多元化自主解讀。如在上《雷雨》時,在多元自主的解讀文本同時,將《雷雨》電影、話劇提供給學生,讓其揣摩不同的劇作語言,感受作品語言的魅力。
(三)通過大眾媒介,引導學生時刻關注生活
在進行媒介語言素養教育時,我們應選擇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關注、探討,以從中得到啟發。關注社會熱點,引導其自主查閱資料,培養學生選擇、重構、歸納、總結等媒介素養能力。
(四)開展媒介交際實踐活動
所謂媒介交際活動,就是以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廣告、報紙等為載體,以豐富多彩的媒介信息為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媒體交流和制作為目標,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鑒別能力、愛思考的主動學習者。語文課堂要把媒介語言和聽說讀寫視融合在一起,在獲取媒體信息的同時利用媒體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與各種媒介互動的愉悅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信息鑒別、批判和加工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有爭議的、有一定影響的事件往往會引起多種媒介的關注和報道,我們可以讓學生傾聽不同媒體的聲音,體會視像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異同;甄別中外媒體所體現的不同立場,受眾對不同媒體所激起的情感反映的異同。學生通過不同媒介獲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從不同視角,在對媒介信息和話語進行分析、鑒別的基礎上提升批判性媒介語言素養。
四、結語
當前,高職教師在職業語言的使用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職業語言素養還需要進一步地提高。在教學和管理中,有的教師語言使用生硬蠻橫,缺乏人文情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好感,進而導致學生與教師產生對立情緒,使得教學和管理的實效不盡如人意。實際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情緒的對立、誤解的產生,很多時候都源于沒有搭建有效的溝通橋梁,也忽視了溝通憑借的語言的重要作用。總體來說,當前高職教師職業語言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對普通話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職院校都明文規定了在教學時應該使用普通話。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大江南北。教師在教學時,若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和順口,就不分時間和場合隨意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的話,那么對于方言區外的那部分學生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一方面,他們很可能會因為聽不懂教師的方言,而失去對某門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有的學生也會認為這是教師對他們的不重視,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加大了教學管理的難度。所以,高職教師一定要顧及全體學生的需求和感受,使用好普通話,有意識地糾正自己不準確的發音,使學生都能聽得懂自己所傳達的內容。
(二)語言上對學生的尊重不夠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對教師只能服從,這也就造成了師生地位上的不平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學生頤指氣使,反映在語言中則是很少使用禮貌用語,并且命令性指示語的使用較多。這常常讓學生感到自己不被教師所尊重,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越拉越大,給教學和管理都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三)對體態語言的漠視體態語言是人際交往中信息傳遞的一種副載體,它在使用中不需要憑借有聲語言,但卻對有聲語言的理解起著強化作用。體態語言主要包括動作和表情兩個方面。就動作而言,有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散漫地靠坐在椅子上,使學生覺得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感,心理上會產生緊張的情緒;有的教師在與學生交談時東張西望、左顧右盼,使得學生對教師的誠意產生疑問,導致其失去對教師的信任和溝通的興趣。就面部表情而言,有的教師在與學生談心時,經常會皺眉和撇嘴,這會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覺得教師對他們是不認可的,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對教師的談心也不再積極配合;有的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時候,沒有以殷切的目光注視學生,而顯得目光散漫,這也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心不在焉。因此,應改變教師對體態語言的漠視態度,讓他們意識到體態語言是有聲語言的有效延伸,運用得當可以顯著提高教育效果。
(四)正面語言使用不夠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往往較差,平時聽到的多為教師和家長的抱怨與批評,在進入高職學習時已經積累了很多負面的情緒。然而,一部分高職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還是常常使用負面語言,經常粗暴地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話語來回答學生;不能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仍然以批評教育為主,忽視正面的肯定與鼓勵。這些都容易激起學生的負面情緒,使他們對今后的學習感到痛苦和絕望,對教師的教學和管理也持抵觸態度。所以,高職教師要正視自身在職業語言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多種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和消除,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語言素養。畢竟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他們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他們對教師的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語言溝通基礎之上的。
二、提升高職教師職業語言素養的措施
針對上述高職教師職業語言使用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和措施,以期對提升高職教師的職業語言素養有所裨益。
(一)準確使用普通話為了使學生準確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避免因方言的原因聽不懂某門課程,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首先,在發音上,教師應努力做到口齒清晰、發音準確,要讓學生聽得明白、聽得確切。其次,在遣詞造句上,教師應摒棄粗鄙的方言俚語,使用通用的詞語和說法,讓學生準確理解教師的意思,避免因詞不達意造成的師生誤解。
(二)在語言表達上尊重學生現代教育理念強調教師和學生地位的平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語言上應該充分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使學生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習得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錘煉自己的語言,表現對學生的尊重]。
1.稱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記住學生的名字,在課堂上教師若能準確地叫出學生的名字,學生往往會認為這是教師對其的重視,從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對于叫不出名字的學生,教師也切不可簡單地以“哎”“喂”呼來喚去,可以使用“同學”稱謂。對于記住姓氏的學生,教師可在其姓之前加上“小”字用于稱呼,這樣的稱呼使學生感到很親切,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尊重的個體,從而在教學中更加愿意配合,也很好地化解了教師叫不出學生全名的尷尬。
2.問候教師和學生在校園里是“低頭不見抬頭見”,打照面的時候很多,這就涉及打招呼的問題。有的教師在學生進行問候以后,仍然板著一張臉,嚴肅地點點頭,這種教師學生就覺得不容易親近,自然就拉大了兩者的心理距離。因此,在學生向教師打招呼以后,教師也要熱情地予以回應,可以面帶微笑回答“你好”,對于正好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也可以有一些關心式的回應,例如“最近學習怎樣”“上次給你指出的問題有沒有注意”等。
3.指示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常常會需要使用一些指示性的語言,在使用這些語言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句式的選擇,多使用祈使語氣的句式而不是命令語氣的句式,多用引導式的語句而不是用語氣強烈的反問語句。適當的句式可以使學生樂于接受,心理上也較為放松,進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而不恰當的句式會使學生心里緊張或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給教育教學帶來障礙。
(三)重視體態語言的使用美國心理學家阿爾培特通過實驗證明:口頭語言的效果=7%的內容+38%的聲調+55%的表情。由此可以看出,體態語言的使用在信息溝通和交流就動作姿勢而言,教師和學生談心時,身體應自然前傾,不可懶散地靠在椅背上;當學生向教師講述問題時,教師應耐心傾聽,并頻頻點頭加以回應;當學生說到困難和傷心之處時,教師可以適時地拍一拍他們的肩膀加以寬慰和鼓勵,讓他們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當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時,教師應保持和學生的目光接觸,用專注、堅定、溫暖的目光向學生傳遞真誠的情感和平等的態度。就面部表情而言,無論學生在向教師傾訴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都應該認真傾聽,切不可經常皺眉、撇嘴或露出鄙夷的神色。當學生向教師表達成功的喜悅時,教師應該和顏悅色、面帶微笑,為學生的進步感到驕傲;當學生向教師傾訴苦難時,教師應該面色凝重,為學生的不幸感到同情,表現出心有戚戚、感同身受。
(四)多使用正面語言針對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信心減弱的現狀,高職教師在教學中應多使用安慰性、鼓勵性的語言,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
三、結語
根據這次調查統計分析的結果,中學生使用網絡媒體的情況如下:
1、網絡接觸機會受客觀因素制約。調查表明,每周上網不到一次的樣本(選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網在一次以上的樣本(選B卷的)共565人,占68.65%。說明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使用網絡媒體的一般技術。這是由于學校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另一方面,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的電腦擁有率不斷提高,使更多的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網絡。當問及每周上網不到一次的被調查者,很少上網的原因時,理由為學習繁忙的占50.20%;理由為老師和家長不允許的占23.53%;理由為經濟條件不允許的占4.70%:理由為未養成經常上網的習慣或不喜歡的占18.04%,另外有其他理由的占3.53%。(見圖1)調查發現,學習繁忙、時間緊張是造成部分中學生很少接觸網絡的主要原因,同時老師和家長的管制也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部分中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有18.04%的被采訪者選擇了未養成經常上網的習慣或不喜歡這一選項,表明盡管網絡對學生有較大吸引力,但相對與大學生群體,網絡媒體對未成年人群日常生活的滲透還不夠深入。
2、使用網絡頻率和時間集中度高。在對每周上網超過一次的樣本的調查后表明,他們每周的平均上網次數為每周約3次(3.2次)。其中每周上網1-4次的同學占76.60%,超過4次的占23.40%。絕大部分中學生的每周平均上網次數是1-4次,次數相對較少。在訪談中了解到,大多數中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負擔較重,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而且上網受到老師、家長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數學生接觸網絡的次數比較少。在上網時間方面,這些學生一周平均上網時間大約為3.32小時,其中一周平均上網時長大約為2小時以內的占了18.92%:2-3小時的占了29.31%;3-4小時的占了20.78%:4-5小時的占了12.99%;5小時以上的占18.00%。其中一半以上的學生上網時間集中在周末。從以上數據我們看到,一周平均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的學生占了總體的51.77%。對比平均上網次數,中學生每周上網行為平均次數少、總時間長,可以發現中學生上網行為呈現出單次上網持續時間長的特點。
3、網絡接觸環境比較分散。被調查者中,經常上網的地點為學校的占9.24%,為家中的占71.64%,去網吧的占了14.64%,在其他地點的占4.47%(見圖2)。中學生上網最多的地點是在家里。家庭的電腦擁有率不斷提高和寬帶互聯網絡建設的完善為中學生在家上網提供了條件。家庭環境一般比較自由寬松,所受約束相對較少,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滿足多樣化需求,讓家庭成為廣大中學生上網的首選。其次是在網吧,有相當數量的中學生在網吧上網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和反思的現象。網吧環境一般比較雜亂,人員構成復雜,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利。這反映出社會因素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國家相關部門加強對網吧經營的管理和監督,為未成年人創造更好的使用網絡媒體的條件和氛圍。此外,經常上網的地點為學校的只占9.24%。所以,學校在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絡媒體的角色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未成年人網絡媒介接觸行為分析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中學生網絡媒介接觸行為有以下特點:
1、網絡已經成為中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中學生對網絡有所接觸,并掌握了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技術。這不僅表現在他們的接觸時間和頻度上,而且表現在他們對網絡的認知方面。
2、學生對網絡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實際上對網絡的使用情況與他們對網絡的需求相差甚遠。只有近30%的學生較充分地利用了網絡,其他學生由于沒有時間或經濟條件不允許或老師家長不允許或沒有興趣或不會用等原因而沒有充分利用網絡。雖然大部分中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技術,但他們對自己已有的網絡相關知識并不滿足。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希望有更多機會接觸網絡,了解更多關于利用網絡獲取與傳播信息方面的知識。3、中學生每周上網行為平均次數少、總時間長,呈現出單次上網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單次上網時間過長會造成大腦和視覺疲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長。同時,長時間持續上網行為容易滋生未成年人的“網癮”。
4、中學生對自己的判斷與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判斷有一定差別。多數中學生認為自己具備了一定的網絡信息的認知能力,能比較客觀地理解、分析和判斷信息,也能對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而23.53%的中學生因老師和家長不允許而很少接觸網絡。反映出家長和教師對中學生的網絡信息的理解和判斷能力非常擔憂,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強制措施限制中學生上網。因此,大部分學生反映在使用網絡時與家長和老師存在分歧。
5、學校在為中學生提供接觸網絡的條件方面做得還不夠充分。只有小部分的中學生選擇在學校上網。中學生在學校上網,在老師的指導和監督下,能更多的從事有助于學習和成長的活動。因此,學校應完善網絡設施建設,在開設計算機信息課的同時,開展網絡知識教育,鼓勵學校在指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三、未成年人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情況
網絡語言作為引人注目的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式,對人們的語言交際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是一種年輕人率先掌握的語言,其使用群體呈現低齡化特點。網絡語言沒有明確的文體意識、缺少教化的特質、自由隨意、天馬行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廣大青少年的歡迎。通過對每周上網一次以上的中學生群體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的情況的調查,調查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中學生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的情況如下:
1、網絡語言獲知途徑多樣化。數據顯示,每周上網一次以上的中學生樣本中,全部都知道網絡語言這一新興媒介語言形式。當被問到獲知網絡語言的渠道時,被訪者中通過瀏覽網頁獲知的占24.81%;通過用QQ一類的聊天工具獲知的占了48.99%;;通過在論壇上與別人交流獲知的占了18.26%:通過查閱資料獲知的占6.92%;通過其他渠道獲知的占了1.00%。(見圖3)結果表明,近一半的被調查者是通過聊天工具了解到網絡語言的,這在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學生已廣泛接觸網絡聊天工具,上網多是進行聊天等娛樂性活動。中學生在利用網絡信息和知識,促進個人發展的方面還不夠充分,對網絡知識的運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2、網絡語言使用頻率較高。在調查中.經常使用網絡語言和別人交流的學生占了26.40%;偶爾使用網絡語言與別人交流的學生占了45.98%:有18.70%的學生很少和別人用網絡語言交流;8.90%的學生從來不和別人用網絡語言交流。在使用過網絡語言與他人交流的中學生里面,在網絡論壇用網絡語言發過言的學生占了73.80%,沒有用網絡語言發過言的學生占了26.19%。在進行在線聊天時,經常使用網絡語言中的符號圖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的學生占了34.44%;有時會這樣做的學生占了37.03%;偶爾會這樣做的學生占了24.44%;從未這樣做過的學生占4.07%。(見圖4)調查顯示,近90%的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過網絡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絕大部分中學生已經熟練使用網絡語言在網絡交流平臺在發表個人意見、開展人際溝通等。
同時,被調查樣本中在正式寫作時經常使用網絡語言的中學生占了5.85%;有時會使用的人占19.68%;偶爾會使用的人占了36.17%;從不使用的學生占了38.30%。(見圖5)數據表明,總體比例中61.7%的中學生為了突顯自己的“創意”與“個性”已經在正式寫作中開始使用網絡語言。由此可見,網絡語言對未成年人日常交流和書面表達方式的深刻影響。事實顯示,目前中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語里隨時都能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形式已逐漸融合到中學生的日常表達方式中。
3、網絡語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礙。對網絡語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對網絡語言中的詞語和符號、數字等特定含義的理解程度。當被訪中學生被問到“您遇到過對一些網絡語言不理解的情況嗎?”時,表示經常遇到的占了13.46%;偶爾遇到的占52.69%;很少遇到的占28.46%;從未遇到的占了5.38%。數據顯示,只有5.38%的被訪中學生完全理解網絡語言中詞語、符號的含義。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對一些網絡語言的具體含義不夠了解,以至在網絡平臺上與他人交流時遭遇障礙。另一方面,被調查者中的68.74%表示會考慮并開展進一步認識網絡語言的活動,提高自身對網絡語言的理解能力,消除網絡交流的障礙。
4、使用網絡語言目的主要為方便交流和追求時尚。數據顯示,被調查者中表示使用網絡語言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流信息的占了36.94%;認為應緊跟社會潮流而使用的學生占了32.78%;表示沒有特別使用目的的學生占了30.28%。由此可見,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方便交流和追趕社會潮流兩個方面。其中,32.78%的中學生因追趕社會潮流而使用網絡語言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此外,三分之一的中學生對自己使用網絡語言的目的不明確。
四、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語言的態度
對于作為未成年人的主體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學生自身、老師、家長各方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
1、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流行的態度存在分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語言這一新興交流形式也被更廣泛的網絡媒介使用者接受,它成為了社會交流的流行形式。在調查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流行現象的看法時,中學生中認為網絡語言流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占29.81%;認為這是新生事物,能夠豐富漢語的占了20.60%;覺得無所謂好壞,只是一種現象而已的占49.32%;有其他意見的占了0.27%(見圖6)。結果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對網絡語言的流行持中立態度,認為它只是一個新生現象,無所謂好壞。值得注意的是29.81%的被訪中學生對網絡語言的流行現象表示了擔憂,認為其將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當數量的中學生能夠對網絡語言這一新生流行事物保持冷靜和理性態度。此外,也有部分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流行現象表示歡迎。
2、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污染主要持反感態度。當問對網絡語言中存在的不文明字眼的態度時,19.13%的中學生對網絡語言中的不文明字眼表示非常反感,認為應該堅決抵制;表示比較反感,有時會采取抵制行動的中學生占45.39%;覺得無所謂,只要不涉及自身就行的中學生占了18.08%;認為這是正?,F象,有時朋友之間也會用這類字眼來開玩笑、表達感情的中學生占了17.39%(見圖7)。結果表明,近65%的中學生對網絡語言中出現不文明字眼表示了反感,認為應該抵制消除這一現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網絡文明意識,大部分中學生對網絡交流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有其正確的判斷。但另一方面,17.39%的中學生認為網絡語言中出現不文明字眼是正?,F象,甚至自己也曾使用不文明詞語進行交流,這一數據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3、老師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態度較為客觀。通過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時老師的態度的調查顯示,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老師在多數情況下表示贊成的占5.49%;在部分情況下表示贊成的占了31.50%;表示反對的老師占了19.57%;認為無所謂的老師占了39.14%;持有其他意見的占了4.30%(見圖8)。數據顯示,約40%的老師贊成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懷有支持和包容態度。老師的這一態度是有利于引導未成年人正確接觸網絡媒體,促進其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有近20%的老師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持反對態度。這一數據也顯示了老師對網絡語言流行和網絡交流中存在的問題的擔憂。
4、父母和其他長輩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存在理解偏差。在一周上網一次以上的樣本中,有3.87%的中學生在家中經常使用網絡語言與父母或其他長輩交流;45.39%的中學生有時或偶爾會使用網絡語言與父母或其他長輩交流;50.73%的中學生從來不這樣做。結果顯示,約一半的中學生沒有使用過網絡語言與父母和其他長輩進行交流。通過進一步的訪問,當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與長輩交流時,長輩的反應為馬上能理解并給予回應的只占4.09%;表示懂得一部分的占了44.18%;表示不理解、沒反應的占了51.34%。我們看到,一半以上的長輩對網絡詞語的具體含義不理解,導致交流時回應不及時。訪談表明,中學生不使用網絡語言與父母和其他長輩進行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長輩不能夠充分理解網絡詞語的具體含義,溝通上會存在障礙。正因為大多數長輩對網絡語言的認識和理解上的不足,使長輩在引導中學生正確合理使用網絡語言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積極的作用。父母和其他長輩在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五、網絡語言使用行為透視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現狀
通過對中學生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的情況調查結果的分析,既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特點,在一定層面上也可以透視出中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
1、中學生群體對網絡語言的知曉度較高。中學生群體的一個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與其他群體相比,中學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網絡語言的無限活力和生機,滿足了中學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時,中學生更愿意擺脫社會規范的束縛,以此來顯示自身的獨立性。網絡語言傳播中的制約少,為中學生尋求獨立、發揮個人創造性提供了條件。因而,網絡語言對中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絕大部分中學生都知曉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網絡語言這一新生語言形式。
2、中學生群體使用網絡語言的積極性高。調查顯示只有8.90%的學生從來不和別人用網絡語言交流,相當數量的中學生已經頻繁使用網絡語言在網絡交流平臺在發表個人意見、與人溝通。部分中學生在正式寫作和日常人際交流中也開始使用網絡語言。此外,面對因對網絡語言理解不足而帶來的交流受阻問題,一半以上的中學生表現出愿意進一步了解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我們可以看到渴望交流是中學生的另一特點。中學生渴望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以解決自身與社會發展成熟的矛盾、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矛盾、現實存在與未來前景的矛盾。在網絡環境中較熟練使用網絡語言被認為是滿足中學生交流需求的一個必要條件。
3、中學生群體對網絡語言內涵的認知力有限。網絡語言主要包含網絡平臺人際交流用語和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兩大部分。因網絡語言創造了自己的詞匯,加之其更新產生速度快,中學生對多樣化網絡語言詞語的具體含義的理解不夠充分和及時。同時,網絡語言中包含的大量專業技術詞語,對中學生較單一的知識結構來說,充分認知存在難度。
4、中學生群體使用網絡語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三分之一的中學生表示使用網絡語言完全是為了跟上社會流行風尚,嘗試并追趕網絡世界里的新興事物。另有三分之一的中學生表示沒有特別的使用動機,使用網絡語言是隨意行為。這都反映出中學生群體使用網絡語言行為的任意性。從網絡語言使用的跟風行為中透視出,中學生判別能力缺失盲目效仿。由于青少年的知識結構不完善、心理發展水平不成熟、社會閱歷缺乏,他們對新生事物缺乏理性的識別能力,在接受新生時卻很少去質疑,而是不加思考的接受甚至模仿社會流行的行為。在沒有真正認識網絡語言的前提下,廣大中學生跟風式的接觸和使用了這一新生的語言形式,這將不利于網絡語言傳播的規范化發展。
5、中學生群體的網絡文明意識已初步建立。調查表明,中學生在網絡文明遵守上體現出一定的網絡道德素養,崇尚文明、平等、的交流原則。大多數中學生對網絡語言傳播中出現不文明字眼現象表示反感,認為有必要建立道德規則來規范網絡語言傳播行為,抵制不文明網絡交流行為。2001年底由、教育部等共同推出并大力宣傳并倡導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在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下,中學生群體已逐漸樹立了網絡文明意識,培養了網絡道德觀念。
從中學生接觸網絡媒介和使用網絡語言行為的特點,表現了中學生群體的網絡素養尚處于養成階段,但可以預見,如果加強引導教育,中學生群體的網絡素養總體發展趨勢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從中學生網絡語言傳播行為中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網絡素養中存在問題。例如,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這樣一個身體發育超前而心理成長滯后的時期,生理、心理時時處處表現為矛盾的交織和沖突。心智上的不成熟帶來的認知判斷力低下可能讓未成年人在面對網絡環境中的新生事物時,一味地接受,極易被網絡語言消極面影響。同時,中學生群體自身創造的亞文化也直接影響到其網絡媒介素養。中學生亞文化消費觀念以追求潮流時尚為主,網絡語言的盲目使用,可能導致對傳統語言形式的排斥。對網絡語言和符號簡化形式的推崇,可能導致中學生對基本讀寫能力培養的抵制,而造成未成年人的思維和邏輯能力下降??傊袑W時期是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應關注中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積極引導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全面提升。
六、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思考
通過對成都市中學生接觸網絡媒介、認識和使用網絡語言行為調查結果的分析,窺一斑見全豹。我們認為在人們逐步走向“信息化生存”的今天,未成年人必須積極參與到與網絡相關的活動中才能更好的發展自我。這一事實對目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嘗試提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養的創新路徑,認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養應改變過去限制、消極的教育模式,開拓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以自主性教育為主的培養方式。
發展自主性網絡素養教育模式的基礎是教育觀念在應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提高其個體對網絡的認知能力。認知是行為的基礎和內在動力,是促使觀念形成的基礎。傳統的網絡素養教育未成年人被視為被塑造客體,按成人的主觀意志來灌輸知識和塑造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念,使未成年人在教育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教育的內容難以內化為未成年人自身的行為和觀念。在當今開放、多元的網絡空間,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如果再以“堵”或其他強制性的方法要求青少年遵循某種統一的價值觀或放棄某種價值觀,選擇這種行為或禁止那種行為,都是相當困難的。因而網絡素養教育要充分發揮青少年的主動性,強調未成年人的實踐、體驗和創造的過程,通過民主的討論、辨析的形式,培養其價值判斷與認知能力,使其學會判斷、評價和選擇,面對網絡復雜的環境,能夠理性認識,趨利避害。轉變教育觀念,創新培養路徑,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模式創新任重道遠。
【論文摘要】科學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學生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人力資源,科學素養,應該從小培養。該研究報告通過在大量的文件檢索和實際調查的基礎上,明確了目前我國及昆明市的小學生科學素養水平狀況,根據在現有基礎和條件下盡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理念,對可能影響小學生科學素養水平的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重點放在教師科學素養方面,發現教師的科學素養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針對昆明市現狀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水平和提高科學教師科學素養水平的策略,并根據策略要求,開發研制了既具有資源庫性質又具有開放性的小學科學教師備課系統,為科學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支持平臺。
一、問題的提出
1、學生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人力資源。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高低,不但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個人生活質量的好壞,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順逆,而且也會影響到國家未來科學技術的興衰,影響到國家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在我國,由教育部領導的面向21世紀的基礎課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學課程的改革,明確地把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列為課程的宗旨??茖W素養,應該從小培養。
2、以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科學素質為重要目標的科學課,從學校的重視程度到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都與整個課改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從觀念上看,一些學校把科學課列為另冊;從教學計劃上看,課時常被挪用去補語文、數學;從教師隊伍看,兼職比例過高,水平參差不齊等等。
3、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現代基礎教育的基礎,將其列為課題研究,在當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緊迫性。
二、研究的目標
1、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最優發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為研究報告。
2、進一步明確本地區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具體問題及其原因,及時了解本地區兒童科學素養水平和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進一步推進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為課程改革持續性開展積累資料、提供科學依據。
3、對兒童科學素養狀況以及本地區小學科學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和影響因素進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區今后小學科學課程的建設與持續發展的重點。
4、探索小學《科學》課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動策略,為云南省創造性地使用《科學》課程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5、研制開發“小學科學素養培養教師備課系統”,挖掘科學教育資源,為兒童科學素養的培養提供軟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學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兒童科學素養的發展性評價體系。
7、進一步發揮我區的科學教育的功能,扎扎實實地提高科學教育的質量,使全體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三、課題研究組織的原則
以五華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為主牽頭,專兼結合,上下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以理論研究為指導,以調查研究為基礎,以實踐操作為依據,以策略措施研究為歸宿。
四、研究的方法
以行動研究為主,結合進行理論研究和調查研究。
五、研究的過程
共包括理論研究、調查研究、行動研究和初步實施與總結分析幾個主要階段。從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歷時兩年零8個月。
(一)理論研究
1、基礎概念研究
科學素養是本課題的基礎概念。對于這一基礎概念的科學界定,直接關系著調查研究和行動研究的指導思想和設計原則。
通過多渠道查閱文獻資料并緊扣課改有關理念,我們的對科學素養的概念性定義認識如下:
在西方國家,科學素養一詞的英文表達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著兩個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學識,有學養,跟學者有關;另一個是指能夠閱讀,能夠書寫,對象是一般普通大眾。《現代漢語詞典》對素養的解釋是“平日的修養,如藝術素養”??梢?,科學素養主要是后天培養的修養。一種普遍的認識是:科學素養是指個體對日常生活、社會事物以及個人決策中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會對科學產生興趣并渴望探究,能發揮質疑、驗證的科學精神,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去解答與實踐有關的問題,或者能描述、解釋和預測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的產生及發展規律。
國際公眾科學素養促進中心主任、美國芝加哥科學院副院長米爾(JonD.Miller)教授認為,公眾的科學素養至少應該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①認識和理解一定的科學術語和概念的能力;
②對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備科學思維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判斷某種說法在什么條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確地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關注影響,能夠對個人生活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科技問題做出合理的反應。
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科學素養內涵的觀點,聯系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歸納出科學素養
四個核心要素,即: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茖W興趣指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發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科學方法指對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去嘗試解決手頭、身邊的問題,會提出假設或猜想,會搜集有關的信息或證據,會進行判斷、推理和決策,會同他人交往,并且能與他人共同合作、一起來解決難題;科學知識指對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和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包括對具體的事實、概念、原理或規則的理解;科學精神則指對科學技術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負責的學習態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夠實事求是,既能獨立思考又樂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見,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是教育與教學的統一。既要進行責任感、團隊精神、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等規范性教育,又要通過具體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這是一項需要多方緊密配合,共同實施的系統工程。
2、基礎理論
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為在小學階段加強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巴班斯基的“最優化”原理為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整個認知發展基本上可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動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每一發展階段均有一獨特的基礎的認知結構,所有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階段論提供了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對不同階段的兒童應教什么和怎樣教的科學教育的心理學依據。小學階段的兒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兒童數學水平較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提高,自然常識等科學課程中的概念和規律的理解與探索也成為可能。所以,在這一階段進行科學教學利于兒童認知發展。但僅靠自發的探索對他們的科學思想的發展是不夠的,而科學教育才使兒童的科學思想發展成為現實。皮亞杰所說的自然發生的科學的基本概念,在初等科學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巴班斯基的“最優化”原理,根據教養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考慮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按教學的規律性和原則來制定一個最佳方案,然后靈活機動地執行這個方案,以期用不超過規定限度的時間和精力,達到對該具體條件來說是最大可能的結果。根據這一理論,我們所說科學素養培養最優化是針對我區小學生這一個體和群體的實際條件而言,以期遵循盡可能合理發展的進程及取得盡可能好的發展結果,盡量使我區小學科學教育做到低耗高效。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p>
上述基礎理論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可以引為行動研究的指導性基礎理論。
(二)調查研究
1、將概念性定義轉化為操作性定義,使科學素養可測量可評價是本研究的重點,因此,我們確定了調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