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25:07
序論:在您撰寫課堂教學管理論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現代教學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天性好動、好奇心強,而科學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感知存在差距,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此時將多媒體手段的作用發揮出來,能夠將生動的信息展示在學生面前,尤其是模擬演示等手段的運用,可以將深奧的知識點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進行講解,既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讓科學教學內容更為淺顯易懂。例如,在遺傳與變異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點,筆者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了科普動畫短片《“像”與“不像”》,以卡通模擬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遺傳和變異的方式、原因及其類別。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難以讓學生如此直觀形象和準確地把握相關知識點,借助于多媒體的幫助,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理解知識點,并且增加了知識面,提高了科學學習的效率。實踐證明,對于科學這一門知識點較多、內容抽象而又豐富的學科而言,多媒體手段可以發揮促進和輔助的重要功能,讓教學課堂更加生動,讓學生學得更為輕松和快樂。
二、開展專題研究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成效
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尤其是要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多分析研究,在操作以及研討中加深理解,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筆者在教學中沒有拘泥于單純的講授活動,而是將相關教學難點以專題研究、操作分析等形式進行突破,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讓教學成效更為顯著。例如,教學“能源”部分的內容時,筆者要求學生事先搜集了生活中所運用到的各種能源,并簡要敘述各種能源的運用情況。這樣的專題活動讓學生在課前進行精心準備,電能、風能、太陽能等均有涉及,相互交流匯報之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給予了學生表達的機會,讓課堂教學更為活躍。
三、深入社會開展實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給予學生拓展的空間,引導學生深入到社會生活之中,開展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實踐調研中驗證理論知識和鞏固理解效果,這也是深化科學教學成效的重要抓手。筆者在教學中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鼓勵學生自主開展調查研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建議、解決問題。例如,在生態平衡內容的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本地區生態平衡狀況進行初步的調查研究,了解影響生態平衡的主要方面,尤其是過度工業化發展所造成的失衡,在調研過程中,學生增強了對生態平衡的理解,也形成了學生綠色環保與低碳生活的理念。筆者還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生態農場進行參觀,聽取農場主介紹場內綠色循環生態產業模式,學生增長了見識,也領略了生態高效農業的微平衡效應。學生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寫出的建議、調研文章以及心得體會各具特色,深化了學習理解的效果。
四、結語
只有得當的課堂提問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覺自愿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從而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強化“問題意識”。即在一節課中,提問什么,怎樣提問,什么時機提問,都要精心安排,將課堂教學設計成一環扣一環的“問題鏈”,把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師的教學思路與學生的學習認知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課堂提問就要做到“精、巧、活、深”。
一、精
所謂“精”,就是精心設計提問,設計的問題要精。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提問既要有深度,又要體現層次性,使學生在不斷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如教學《李時珍》一課時,找準關鍵處,可抓住“完善”一詞,層層設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為什么要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編寫“完善”的藥物書,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藥物書《本草綱目》是“完善”的藥物書嗎這樣以“完善”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完善”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巧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倍w現重難點,在“節骨眼處”(蒯福棣語)巧妙設置的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課文到最后,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發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斷了,它還會去借尾巴嗎”這種問題既緊扣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總結,又超出了課文本身的內容,給了學生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
三、活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小世界”,課堂上就要靈活把握問的時機。針對問題的難易,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切忌“蜻蜓點水”、“我呼你應”、即問即答,要使學生在充分思考后產生頓悟。如教學《飛機遇險的時候》一文,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后讓學生分層,有的學生把第二句劃到了“飛機遇險,情況嚴重”這一層里。教師不要急于對學生的意見表態,而是引導學生去體會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認識語言的內在關系。當然,這僅僅是淺層次的,在課堂教學中,還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針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地引導,及時調控課堂節奏,真正使學生在老師靈活自如的點撥下“活”起來。
四、深
學習要求不明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布置的學習任務都應當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通過這些要求來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監控,同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然而,一些中職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布置的學習任務,如練習題,并未提出任何要求,使得一些學生基礎好的學生很快便完成的學習任務,一些基礎弱的學生仍然在苦思冥想,一些學生甚至對習題進行討論,擾亂了課堂紀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布置相關學習任務時,應當明確學習要求,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控,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必要和相應的指導,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中職語文教學課堂管理策略
(一)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能夠有效陶冶師生情操,同時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管理。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管理時,應當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中職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構建的和諧課堂環境應當具備客觀環境和心理環境。其中,和諧教學環境的客觀環境包括教室的布置、課堂座位的排列以及教具的應用等內容,和諧教學環境的心理環境包括教師的做作、教師言談舉止以及師生關系等內容。
在布置教室時,應當保證教室整體大方且富有文化氛圍,并注重顏色選擇和教室光線的處理,確保教室的布局合理,避免出現“教學死角”,在客觀方面為提高課堂管效率提供物資保障。同時,為了加強中職語文課堂教師的管理還應當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中職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構建民主、親密以及平等的師生關系,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注重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同時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的心理環境。同時,教師在日常著裝方面,應當樸素大方,保證與個人形象和職業形象相協調。教師的日常言行舉止也應當親切、流暢,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不斷增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此外,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應當注重相關教具的合理運用,形象直觀地輔助中職院校語文教學,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二)注重對學生的表揚及激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揚,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增強學生的執行,激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學習提供動力。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課堂管理時,應當注重對學生的表揚。中職院校學生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中,應當注重發掘學生的優點,并進行及時表揚。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管理中,應當樹立多表揚、少批評的管理理念,對于必要的評判,教師也應當采用“先褒后貶”的批評方式。教師的表揚能夠幫助學習發現自己的優點,同時盡量進行保持,增強學生的自信,有利于教師中職語文教學課堂的管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產生不懈的學習動力。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課堂管理時,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激勵。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其潛能只能發揮20%~30%;學生在接受正確的激勵后,能力能夠發揮80%~90%。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管理時,可以采用目標激勵、榜樣激勵、故事激勵、賞識激勵以及愛心激勵等形式來激勵學生,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對于后進生,教師應當徹底摒棄傳統忽視和鄙夷觀念,對后進生進行以激勵為主的正面引導,對其取得的各種進步都應當予以肯定和表揚,鞭策后進生的不斷進步。
三、結束語
【關鍵詞】教師印象;印象管理;課堂教學
一、教師印象管理的概念界定
對于印象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基雅維利里在《君主論》里有關如何控制人類行為的見解,但真正對印象管理有較深入研究并對印象管理研究有過較大影響的還要算是美國現代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歐文·戈夫曼。在其享譽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書中,戈夫曼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交往的需要,我們常常希望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恰當的印象,這種有意影響別人對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種印象的過程就叫做印象管理。它既是人際交往順利進行的必要策略,也是人類社會互動良性發展的重要保證,更是人類社會化程度較高的一個重要標志。
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印象管理是指教師憑借其在學校中承擔的社會角色,在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教育生活中,通過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學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學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種印象。但它與其它人際互動中的印象管理不同的一點在于,它的最終目的在于試圖以此來有意識地影響學生,從而使學生發生某種期望的確認和轉變,這種行為就是教師的印象管理。
二、實行教師印象管理的意義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有自我印象管理的意識和技巧,一方面能有效地使教師自覺約束與調節自己的言行,不斷地進行自我監控和自我管理,從而保證在教學中呈現出積極、良好的狀態。另一方面,由于判斷是否成功地給對方留下了一個好的印象是由交往的對象來作評判的,因此這也會迫使教師不再只專注于自己的表現,而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學生的需求和反映上,有利于形成師生間真正的交流與互動。
2.毫無疑問,教師的交往對象主要就是學生,在教學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感染、模仿、暗示等途徑接受教師的影響。教師的思想境界、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人格層次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舉止;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藝術影響著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教師的專業修養、對學生的期望,也影響著學生的個人抱負、升學計劃以及今后的專業取向。從教師那里,學生通過對教師的榜樣和示范的觀察和習得,來為自己的個體生命注入知識、思維、能力和人格等精神能量。[1]這就意味著,教師通過對自我印象的管理可以使學生在對教師的觀察和模仿中完成自我社會化形象的建構。
3.當教師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贏得學生的信任,有利于教師從憑借制度和法定優勢確立起來的“地位偶像”轉型為建立在學識和人格基礎上的“精神偶像”,這種轉型可以內化成教師的個人權威,對于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達到高效的課堂教學及良好的師生關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對教師印象管理策略的探尋
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擬劇論的中心,他采用戲劇理論的方法,將人們的社會互動類比成戲劇表演,并劃分了兩個表演區域:前臺與后臺。前臺是個人按一種一般性的固定方式進行表演、為觀眾規定特定的情景的舞臺部分,也即讓觀眾看到、使觀眾從中獲得一定意義的舞臺部分。后臺是不讓觀眾看到的、限制觀眾與局外人進入的舞臺部分。同樣,對于教師來說也存在著相對應的前臺和后臺,因此教師的印象管理就包括對前臺的印象管理和對后臺的印象管理兩部分。課堂無疑是教師展現教學技巧、專業修養的“前臺”,而對于學生相對封閉的教師辦公室則可視為教師的“后臺”區域。
1.完善教師的“前臺”印象。在課堂教學這一舞臺上,教師的儀表和言語、行為等都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對知識傳授和學生教育產生影響。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幾種印象管理技巧來塑造自己專業的“前臺”印象。
(1)強化第一印象。在心理學中非常重視“第一印象”,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最初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強烈而深刻的,這在心理學上也叫做“首因效應”。學生對教師的第一印象的好壞,直接影響教育者威信的樹立和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首因效應”,掌握先入為主的交往主動權。教師要重視初次與學生接觸時的儀表姿態、言行表現和才學發揮,努力創造最佳的第一印象,為進一步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礎。[2]
同時,在塑造第一印象時要求教師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因為不同類型的教師對自己所期望扮演的角色都有不同的界定,比如說有些教師想要扮演的是“權威者”的形象,有些教師傾向于“合作者”的形象,也有些傾向于“指導者”的形象或“大朋友”的形象,這些教師的自我定位直接決定了他們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及行為,就要以相應的外表和行為與角色相適應。
(2)理想的自我展示。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師生交往中一張精美的名片,要想獲得學生長久的良好印象,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候,以適當的形式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長處,進行積極的自我宣傳,展現自我特色和人格魅力,進一步確立教師豐富多彩的立體形象。比如說在贊揚某個學生取得的優異成績的同時,你不由自主地講起了自己以往學習階段的輝煌成績,這樣就自然地展現了自我,并且讓學生“內隱”地敬佩你,從而提高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但切忌過分表現自己,要及時關注作為觀眾的學生的反映,適可而止,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其次,盡量控制教學程序的嚴密性以避免失誤。比如說在課前對教案進行精心設計、熟練操作各種教學工具、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等。教師應該牢記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在課堂中不能出現無意動作或失控行為,應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別是控制面部表情和說話態度。
(3)密切觀察學生的暗示,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課堂情境中,當教師表現出令學生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滿意的言行時,學生會利用某些行為向教師發出暗示。比如當教師沒有運用較好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學生在課堂上的不良行為就會增多。如果教師對這些行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視為破壞,不是著眼于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且將焦點放在了呵責、懲罰這些學生上面,那么最終往往會導致課堂秩序的混亂。
2.維護教師的“后臺”印象。我們通常只停留在對教師“前臺”的控制和管理,而很少關注到教師的“后臺”形象會對其“前臺”形象具有“正效應”和“負效應”。比如說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舉止嚴謹,而回到辦公室后卻將腿翹到辦公桌上,如果此時恰有學生闖入這一“后臺”,則學生會更傾向于相信“后臺”的真實性,從而認為該教師在學生面前是虛偽的,這樣的判斷將直接影響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原有的印象。因此教師印象管理不僅是探討如何完善教師的“前臺”印象,更要注重對“后臺”印象的管理。
(1)保持教師集體的團結一致。教師之間難免會存在內部矛盾與意見,有些教師會在學生面前評論其它的教師或其它教師所任教的科目,其實這就好比是演出過程中演員之間的相互拆臺,最終只能兩敗俱傷。因此,教師間內部的矛盾與意見都不應呈現在學生面前。全體教師的舉止行為應表現出共同承擔了教師這個職業所應具有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以及對學生的熱愛、關心和期望。這樣教師就能維持一種和諧的“劇場印象”,這是教師進行前臺表演的基礎和支撐點。
(2)盡量做到后臺與前臺行為的一致。成功的印象管理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可信性。虛假的、前后不一致的自我呈現會使評價者產生對被評價者矛盾的體驗甚至全盤否定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有可能導致評價者對被評價者所有行為評價的降低。也就是說,當學生發現教師在后臺的行為與前臺不一致時,學生會傾向于相信后臺的真實性,而這會導致教師在前臺的所有努力都為學生所否定。
因此教師要盡量使自己在后臺的言行舉止與前臺一致。切不可回到后臺就粗話連篇,更不要在后臺與其他教師大肆談論學生的種種不足或對工作諸多報怨。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貫的道德示范,積極地引導、影響學生,這樣才會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
(3)消極印象的修復。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過錯行為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貶損自己已有的良好印象。當教師主觀上認為(或客觀上被認為)給學生留下了非期望的印象時,就需要及時采取積極措施來修復學生對自己的印象。它包括道歉、說明和補償性自我呈現等。當教師的過錯行為傷害了學生時,要真誠向學生道歉,即承認自己的應付的責任,并對自己的行徑表示自責和悔恨,以期獲得學生的諒解,這樣可以避免大面積惡化師生關系;說明是教師對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滿意的行為進行合理的、有效的辯解,使過失言行盡可能合理化或者弱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響;補償性自我呈現是指當教師不慎造成消極印象后,通過展示自己其它方面積極的特征來彌補這種消極的印象。教師對自己消極印象的修復,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人性的真實,更能贏得學生的好感。
教師的印象管理貫穿在教師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恰當地應用有效的印象管理思想和印象管理技術進行印象管理,是樹立和保持現代教師良好印象的有效措施。教師印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要以“始終想著你的學生”為基本的教學價值觀,即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體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正如英國小說家福特對于其他小說家所說:“你必須永遠想著你的讀者,僅此就構成了——技巧!”同樣,倘若教師不能從作為接受者和觀看者的學生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那么所有的技巧和策略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參考文獻】
[1]李政濤.表演:解讀教育活動的新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5]陳曉康.教師教學印象管理芻議[J].教書育人,2006,(8).
[3]金一波,王大偉,胡叢莉.教師印象管理:內涵與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6,(9).
[4]馬和民.教育社會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語文教學必須突出工具性的教學特點,這應該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接受。然而,從當前語文教學與語文研究領域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實在不能令人滿意。其中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以課堂為中心,就課堂論教學,就課堂論質量。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研究課堂教學原則上無可非議,問題在于如何改變當前這種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如何讓課堂教學為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服務。語文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如果不在全面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上,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則始終是一句空話。
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質決定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培養與提高中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為我國老一代語文教育家倡導并身體力行,夏丐尊先生的孫女夏弘福的文章《我國現代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夏丐尊、朱自清》(見《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3期)就提到,這三位語文教育家反復強調“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薄皩W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袄斫馐潜匾模斫庵蟊仨毮軌蜻\用?!边@些話歸結起來即是視語文為一種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工具,工具應該掌握并熟練運用,掌握并熟悉語文這門工具,就可以達到人際社會間思想交流這一目的。當然,這種交流可以表現為口頭的、書面的,還可表現為手勢語言。中學生學語文,目的在于通過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學習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因此,口語表達的學習與訓練,書面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亦即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應視作中學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抓,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單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與范圍內,面對各種類型的學生,語文教師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也難讓數十名學生個個張口,人人動筆。課堂這一教學形式用得好,當然可以調動起部分或大部分學生積極思維,也可通過范文導讀,給學生某些借鑒,但單靠課堂這一教學形式,滿足千千萬萬青少年口語表達、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需要,這無疑是天方夜譚。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緩慢,誤區之一即把課堂語文擺在重要地位來推崇、實踐,其結果,以訛傳訛、誤人誤己。
拙著《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見《中學語文》1994年7-8期,《教與學》1994年第9期)就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性質、任務作了探討,提出初中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并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課程教材研究所莊文中先生近日在《關于制訂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思考》(見《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3期)一文中就高中語文的性質提出再深入認識的思考,其思考是基于“當前”,要制訂與初中教學大綱(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相銜接的面向21世紀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莊文中就高中語文性質的思考表述為兩點:“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由這兩點思考,莊文進一步提出了高中學段語文的教學要求:
1.具有較敏捷的語文交際能力和較高的語言素養;
2.具有較強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3.具有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
4.具有初步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具有獨立自學語文的能力;
6.具有與語文相關的文化常識。
莊文中先生的《思考》一文,就高中學段語文的性質、任務及教學要求作出了具體的思考,語言的交際功能是莊先生思考的核心。如果按莊先生思考的內容來要求教學,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單靠課堂是萬萬辦不到的。即從篇章而論,一年幾十篇,三年不過百余篇,中學六年也超不出三百篇,量不足,質又何以保證?教師課堂教得再好,學生胸中墨點過少,窺一斑豈能見全豹?吸收與表達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大量的吸收(生活實踐與閱讀),表達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一句空話。
閱讀吸收僅僅是一方面的考慮,語文水平的提高,除閱讀外,還涉及社會的實踐及自然景象的觀察諸多問題。社會實踐、自然景象的觀察、自然科技、人文知識的獲取、傳統文化的吸收與新時期文化的思索……這些,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如何能夠完成?
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把語文教學限制在狹小的課堂內、有限的課本內。呂老的認識何等深刻,何等切中要害!語文教學及其研究如不能走出“課堂語文”誤區,長此以往就會遠離社會發展的實際(特別是信息社會的信息交流),“千秋功罪”,何必留與“后人評說”!
二、語文的工具功能決定生活積累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
重要途徑
面對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現狀,如何改變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少慢差費面貌?走出狹窄的課堂教學天地,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在社會生活中觀察積累應該說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通過課堂教學這一形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獲取語文學習的必要知識和方法,完成某些范圍的語文訓練(含測試),特別是通過范文學習,讓學生領悟文章思想脈絡、精巧布局、精當用語、寫作特色,這些都是必要的。不少地方對當前課堂教學還進行過許多有效的改革實驗。然而,“騏驥一躍,志在千里”,無千里之志則無千里之馬,狹窄的課堂天地終難開擴學生眼界。語文教改的關鍵在于如何把狹窄的課堂教學引入社會實踐與生活實踐中,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的宗旨正在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實踐與生活實踐中吸取生活素材與語文素材,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生活與語文的關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正如人教社給國家教委初中語文教材送審報告提到的那樣,“學習語文,既要導流,又要開源,源在生活之中。”人教社語文一室在介紹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一冊時也提到,“語文與生活(廣義)的關系有兩方面:一是反映,語文是用來反映摹寫生活的;一是服務,語文是服務于生活的。反映與服務緊密相聯,從此達到人們互相交際的目的?!?/p>
語文既是一門基礎工具課,語文的功能在于解決人們交際中的語言運用與變化問題,那么在生活實際中,人們必須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才能達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因此,生活實踐(閱讀是間接的生活實踐)中積累語言素材是語文學習或者說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語言的途徑除書本外,生活中積累應該是至為重要的。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現了生活與語文密切聯系這一特色。新教材以生活為編排線索,從吸收(反映)與表達(服務)兩方面較好地解決了語文與生活兩者的關系?!罢Z文是用來反映摹寫生活的”,因此廣泛閱讀生活氣息濃郁的課文,深入生活廣泛積累語言素材有助于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提高;“語文是服務于生活的”,語文的學習完全在于適應各種場合的思想交流,這就有助于學生增強語文表達忠于生活、表現生產的意識,從認識與運用兩方面全面提高語文水平。
關鍵詞:課堂教學管理教室常規
課堂教學是學校最基本的教學單位,它是一種有組織、有領導的師生共同進行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其過程可以分為教學、評價和管理三個方面。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其特點是通過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評價,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教學效果所作的價值判斷,也是提供教學活動反饋信息的途徑,具有診斷、調節和強化的作用。而管理,則貫穿與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是教師運用管理學、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對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運作進行計劃、決策、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課堂學習的環境,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壓等辦法以控制學生的問題行為,而結果往往是問題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現代課堂教學管理則強調為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和爭取成就的行為,創設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同時預防問題行為的產生。
課堂教學管理的兩個基本功能: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和創建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
1.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組織、有領導的師生共同進行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或干擾。例如,有的學生精神不振,打瞌睡、開小差,有的學生上課玩游戲、發短信,有的學生做怪相、嘩眾取寵等。這些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必將造成課堂秩序的混亂,進一步還會造成整個班級學習紀律的渙散。為此,一個切實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學生入學一開始,就應當制定為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行為準則,即教室常規。它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規時,務必使全班每一位學生都認識到規則的意義,它是為了維護學生們自己的學習利益;同時,還應考慮到學生執行起來是否有困難,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師生共同來制定,這樣的教室常規才不致流于形式。
2.創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規以保證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內容、步驟得以實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優異的成績呢?答案是顯然的。因為上述因素僅僅是相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外因。學生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才是決定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作為教師,還必須在課堂上營造出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努力追求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盡力克服各種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真正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那么,教師的教學活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課堂氣氛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師生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的心理狀態。課堂氣氛按照師生所表現出的不同特點,大體上可以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見附表)。為了建立有利于教與學的積極的課堂氣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工作。
(1)了解學生的需要
這是課堂學習管理的心理依據。畢竟,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此,教師應當把自己置于學生的地位,設身處地去體會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學業水平;平時應主動和學生交流、談心,聽取他們的各種想法和意見,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機、態度和期望。例如,在剛開學初始階段,收集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和對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試后,布置學生寫試卷分析和自我總結等。事實上,通過收集學生對“我心目中的數學老師”的描述,我了解到學生普遍喜歡知識淵博,講課生動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學生交朋友的老師;而不喜歡老師抽煙,衣著不整、無精打采,處事不公正,體罰學生。部分優生還具體提出老師應當多講學習方法,典型題目以及解題技巧,平時還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題以鍛煉思維等;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希望老師講課放慢速度,深入淺出,多講基礎題目,甚至要求盡可能減少作業和考試等。通過這樣一些做法,教師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從而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學業程度的教學目標。
(2)建立融洽、健康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思想共鳴、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教師和大多數學生的共同態度和情感的優勢狀態所形成的課堂氣氛,是課堂教與學活動的心理背景,對課堂教學的效率有著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理性的教師權威,不僅有助于教師傳授知識,而且滿足了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具有較大的相容性,相互產生積極主動的促進作用:學生尊重、喜歡教師,主動接受老師的指導,接納各項教學措施;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高效地展開。
學生的群體,不論是正式的班集體、團隊組織,還是非正式的友伴群體,同樣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優秀的班集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群體規范,有較強的凝聚力,可以為課堂教學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而對于學風不濃、學生問題行為較多的班集體,教師則應當采取控制性的管理,培養學生骨干,逐漸引導班集體的群體行為形成規范,同時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
(3)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新課的導入,都應當像磁石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或講述科學趣聞、名人佚事,或介紹學科的最新發展、社會實踐的迫切需要,或是就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背景,提出值得探討,富有趣味的問題等。目的是使學生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高漲的學習熱情,把學習活動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需要,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會集中到課堂上來,然后適時地抓住時機進行教學活動。例如,筆者在高一新學期的第一節課上,通常會介紹一些數學趣聞以及數學史上的經典問題。當我問道,:“同學們知道陳景潤么?”全班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數學家;再問:“那么,他有什么成就呢?”這時,有的說他證明了“1+1=2”,有的說他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接下來,又問“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1+1=2又是什么?”知道的同學越來越少了,而不知道的同學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迫切地期待著老師的答案。當老師詳細介紹完哥德巴赫猜想和陳景潤的工作進展,最后指出“陳景潤的結果仍然還是剩下最后的一步,未能圓滿解決哥德巴赫猜想。而這個最后的工作,就等待著在座的各位去完成了?!笨吹綄W生們若有所思和躍躍欲試的樣子,我知道,他們對數學的認識和興趣又大大提高了!又如,在“集合”一章的導入課上,我拿著準備劃分學生喜好的蘋果和梨走進教室時,全班都好奇地盯著我,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我身上、并期待著我的解釋……
接下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使學生保持自始至終都積極參與的狀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是一名優秀教師每節課都應當追求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各種必要的教學手段和組織策略,以下一些具體方式可供參考:
緊扣教學內容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一種手段又是一種藝術。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的情況、激發興趣等。例如,復習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為新內容的學習作準備;隨堂提問可以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緊跟老師的講授,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思考;小結性提問可以訓練學生自己去整理已學習過的知識,歸納、提煉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同時應當注意,提出問題要面向全體,掌握難度,因人而易、有針對性;一般使學生能夠圓滿回答,以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但要注意避免諸如“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不假思索的簡單問答,以及借提問懲罰學生。
指定學生板演題目。數學課上,課堂練習必不可少。此時指定個別學生上臺板演習題,同時要求臺下的學生演算完后檢查黑板上答案的對錯,然后由老師評定。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動手能力,還能夠對形式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規范的訂正,一舉多得。
此外,教師還應綜合應用幻燈、錄象、多媒體課件等工具,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我校的公開課上,老師組織學生們通過辯論“的功與過”學習歷史知識;參觀新都可口可樂工廠學習地理的工業布局;表演英語劇目《項鏈》練習口語;研究“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體會數學中曲線的對稱美,等等。這樣的課堂,連旁觀者都興致盎然,何況參與者──學生們呢!
總之,課堂學習管理得當,組織有力,為學生創造和保持愉快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將促使學生養成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書目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學習興趣,且這種注意或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帶著問題學習”,“邊學邊思”,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判斷、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從而使化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巧。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反之,一個不嚴謹、不科學的問題,則使學生茫然、無所適從,打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精力分散、進入無緒的遐想中。因此,教師的提問,必須是有嚴密的科學性、邏輯性,即教師要善于提問。一方面所提出的問題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另一方面問題提出后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討論、思考、探究,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思考、探究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傊?,不要使課堂成為教師包辦,自問自答式的教學。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在教學中是如何進行有效提問的。
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兩支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和向一個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蕩的實驗,學生被現象深深吸引,這時及時提出問題:為什么低的蠟燭先熄滅,而高蠟燭后熄滅?這說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學生會立即圍繞問題積極的思維,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不難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氣大的物理性質和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化學性質的結論。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贊賞和肯定之后,緊接著提出: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甁加水振蕩后為什么變癟呢?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紛紛舉手強答,請一位同學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學判斷回答是否正確,全體同學的思維就會集中在此問題上,課堂氣氛非?;钴S,對問題的答案進行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然后繼續提問:通過上面的討論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會輕松的總結出二氧化碳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質。這樣改變了以往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況下獲取知識。當學生沉浸在自我獲取知識的喜悅中時,繼續提問: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嗎?為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做一組探究實驗。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問題情景中來,充分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噴醋酸后變紅,第二朵噴水不變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氣體中也不變色,第四朵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氣體變紅,而把變紅的小花取出加熱后又變紫。學生會對實驗產生極大的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探究意識增強,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通過小組討論與交流,最終得到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而碳酸不穩定常溫或受熱易分解的化學性質。接著提問如何檢驗二氧化碳,學生會立即在腦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識,明確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變渾濁的方法來檢驗,從而得出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發生反應的結論。就在這樣層次推進,步步深入的提問中,以問題引導學生有步驟有層次地自主學習,并進行不斷思考,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再如講質量守恒定律時,首先通過復習提問使學生明確: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時,生成了新的物質,也就是發生了質的改變。緊接著提出問題:物質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改變呢?學生的思維會集中在這個問題上并大膽的提出假設,增大、減少或不變。這時告訴學生下面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來回答這個問題。那么學生就會帶著問題認真仔細地觀察和分析實驗,從而獲得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接著又提出問題,一切化學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學生又會對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自主探究守恒的原因,而此時會有一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這時我會問學生: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在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水通電分解這個反應的微觀動畫,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從中總結出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因為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不變。然后問學生質量守恒定律有哪些應用呢?在學生對此有著極大好奇心的前提下,我通過舉例子向學生講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使學生頓感豁然開朗。這樣的一節課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問題的引導下不斷的思考與探索,而我們知道在學習的過程有思則明,有明則通,有通則能應萬變,我想這樣教學才應該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