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24:47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學課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教學模式保守刻板
目前,教育學課程涵蓋內容較多而課時偏少,通常采用“大班上課”的形式。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任課教師只能采取最為經濟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于是,教育學課程的實施大都采用“傳授—接受”模式。這種課程實施模式抽離了有價值的交往與對話,造成了課堂教學的“二律背反”,即授課內容是新課程的理念和方法,授課形式卻照搬傳統模式,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主體缺失”的過程,成為理論與實踐分離的過程。課堂教學應該在交往與對話中完成,應該是多個主體的互動,既要尊重個體差異又要倡導理性思維,但保守刻板的教學模式只給人留下“老師講、學生聽、上課記、考試背”的乏味記憶,使本該充滿生命體驗和個體元素的教學生活固化為程式化的教學流程。
2.教材內容陳舊松散
多年以來,我國教育學課程的內容架構一直延續凱洛夫教育學體系,包括教育原理、教學論、德育論和學校管理等四個板塊,每一板塊下又分成若干主題。近年來,雖然教材內容體系作了部分改變,但并沒有實質性突破,新的教育現象、問題和觀點沒有反映在教材當中。另外,教育學教材的內容呈現缺少清晰的邏輯線索,學生在教材使用上往往被明示或暗示為“記憶模式”,其認知發展與能力發展被忽視。
3.評價手段簡單粗糙
學生學業評價是課程評價的核心和重點,因為任何課程評價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上。目前教育學課程的學業評價由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組成。平時考核的項目主要包括學生出勤率、課堂表現和書面作業。出勤率是可測度最強的考核指標,但它只反映學習態度不反映學習質量;課堂表現的評價面臨諸多困難,“大班上課”和“講授法”為主的課堂教學使任課教師無法有效辨識學生的課堂表現差異;書面作業能夠有效評價學生認知水平,但目前書面作業所占比重小,其評價往往流于形式。期末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再認與再現,很難評價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教育素養。從目的上看,這種由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構成的評價安排,試圖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以實現學生評價的準確性和全面性,但實際運行效果并未達到預期。
二、教育學課程改革的價值分析
當前,教師的教育素養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教師職前培養機構應該推動教育學課程的改革與創新,以便為基礎教育事業輸送具有較高素質和潛力的教師。具體分析,教育學課程改革具有以下幾方面價值。
1.提高課程實施質量,增強師范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教育學知識體系龐大、涉及面廣,是教育科學中最基礎的部分,一般來說,任課教師很難對教育學涵蓋的知識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面對學生的多元需求,授課教師會存在知識供給上的自我失衡,并產生教與學之間的落差和矛盾。推進教育學課程改革,能夠促進授課教師對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反思,增強課程實施過程的質量意識,在創新課程組織形式的過程中提高課程實施質量。同時,高質量的課程實施能充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和融合,使師范專業學生具備較高的教師職業素養,從而增強他們的職業適應能力。
2.發揮研究輻射功能,支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推進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需要諸多支持條件,其中教育科研的引導十分重要。教育學教師是教育學課程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對于他們而言,課程實施過程也是其研究過程。授課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作為研究課題,把課程研究與課程實踐相結合,在工作過程不斷檢驗和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另外,授課教師應該發揮其課程研究的輻射功能,一方面通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增強他們的反思意識和能力,不斷改進基礎教育課程實踐。3.增強人才供給能力,促進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教師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要素,國家提出要“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2]。然而,目前的改革往往重視在職教師成長而忽視教師的職前培養。教師職前培養機構既是未來教師的成長基地,又是支持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外部環境,教育學課程改革能提高人才培養效能,實現高質量教師的可持續供給,從而促進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三、教育學課程改革路徑的基本構想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學課程改革關乎教師職前培養的質量和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潛力。其改革的著眼點在于夯實基礎理論,培養教育思維,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關注實踐,引導探究
實踐是問題的來源,也是理論的來源,關注現實教育問題,能夠使干枯、教條的講授變得靈活、生動。關注實踐并非囿于“就事論事”,而是以實踐中的現象、問題為基點,在探索與反思中增進學生的理性,擴大學生的視野。教育學課程的實施不僅僅要給學生治病的“處方”,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探索“處方的依據”。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教師應該圍繞基礎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反思與探究,讓學生在思維空間的不斷突破中體驗到教育理論的生命力。當前教育學的課程實施之所以乏味、枯燥,關鍵在于沒有確立促進學生理性發展的目標,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每個學生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究的訴求,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推動和引導。當教學內容脫離現實教育問題時,“實質的、有意義的聯系”就難以發生,就會妨礙探究與反省,就會造成“主體的迷失”。但如果止步于實踐層面,不去實現發展理性的目標,不去思考超越具體經驗的理論,學生就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現實教育世界,就難以獲得專業上、職業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教育學課程的改革既要關注實踐又要引導探究,最終實現個體教育理性的增長。
2.分段教學,區別評價
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對于提高課程實施質量具有重要價值。教育學課程的實施可以借鑒“特朗普制”[3],具體做法是把一個學期的課程分為兩大段,即“大班上課”和“小班討論”?!按蟀嗌险n”是指將多個教學班的學生集中到一起實施教學,教師主要使用講授法,課時占整個教學時數的40%;“小班討論”則將原有的教學班分解,組成多個20人左右的教學共同體,課時占整個教學時數的40%;另外留出20%的靈活機動時間,以備其他課程資源的介入。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既具有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在“小班討論”階段,授課教師可以根據教育學科進展以及教育實踐變革確定主題,推動學生運用教育基本理論解釋和分析問題,激活他們的創新能力。教學組織形式變革要求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進,其中,學生學業評價是課程評價改進的核心。傳統的學業評價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忽視學生能力的評定,導致學生缺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課程實施成為教師的“獨角戲”。改革后的學業評價將實行分段區別評價,針對“大班上課”,學業評價主要以紙筆測驗的形式完成,即“大班上課”結束后進行測試,評價內容主要是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該部分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小班討論”的學業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討論中的態度和展現的能力,此項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讀書筆記或論文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該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另有10%的分值考查學生的出勤情況。
3.案例拓展,模塊整合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學習,與其所發生的情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現代認知或學習理論都強調學習的真實性、情境性?!盵4]案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實性和情景性,能夠有效彌合“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鴻溝,使學生突破書本知識的局限,并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安捎眠@種方式,盡管教師‘統治者’的角色被消解,但必須充當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角色。每一環節都將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的理論素養、教育經驗和實踐智慧?!盵5]由于案例教學接近教育真實情境,學生參與課程的動力會增大,授課教師要適時引導,強化“學習共同體”意識,不斷拓展學生參與課程的廣度和深度。模塊整合是指將相鄰或相近的知識內容依據實際需要重新組合,形成內部邏輯統一的知識單元。長期以來,教育學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內容呈現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忠實于教材提供的知識體系。這種做法無疑對學生有一定益處,但它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筆者主張對課程內容進行模塊整合,即把教育學知識內容分成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下設立若干專題,多位老師組成教學合作共同體,每位教師可根據研究專長選擇講授專題,同時其他老師給予支持和協助。知識內容的模塊整合能夠改變“教科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框架的偏向,推動教學內容的精、深、新,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眼界。
4.關注質量,擴充資源
1.兒童為本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作為未來的教師要了解兒童、發現兒童、尊重兒童,兒童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兒童為本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尊重兒童,保障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保障兒童的基本人權,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按照“兒童的天性率性發展”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按照教育的科學規律去實施教育。這是重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2.實踐取向
舊的教師教育課程方案存在著專業意識淡薄、忽視兒童價值、實踐環節薄弱以及培養與實踐脫節等問題[2]。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范生職業基本技能訓練。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教師工作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同時又是教師在復雜多變的實踐情境中通過實踐問題的解決和實踐經驗的反思,而形成自身的實踐智慧、發展教學風格的過程。教育實踐能力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因此,教師教育課程應當重視個人經驗,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結合起來。
3.終身學習
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種說法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個活的水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這樣才能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源源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科學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是“學習的專業”,是“終身學習的專業”。學習的專業需要專業的學習。當今的教師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
二、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策略
1.確立“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育學類課程教學指導思想
20世紀初我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開始確立起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教師教育課程一直是按照“老三門”(心理學、教育學、學科教學法)來培養教師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沒有較大的突破。目前教師的培養逐漸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也正處于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時期。要真正提高教師教育的質量,最終舉措必將落實于教師教育的內核——課程的改革上。通過改革教師教育課程,培養專業化的教師,這是我國教師教育的主要任務。我國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走過了百年歷程,無論是職前培養還是職后教育,始終存在學科學術本位與專業職業本位的爭論。百年來,學科學術本位論課程設計始終處于優勢狀態,專業職業本位論課程設計始終處于學院派教育學者的構思之中,未能得到實施。大慶師范學院以教師教育課程中教育學類課程的重構為切入點,從“教、學、做、評”幾個方面全方位地重新構建教師教育課程中教育學類課程體系,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探索培養具較強教育實踐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懂得教育規律的、會講課的中學教師,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課程教學模式。從“教、學、做、評”四者之間的關系看,“做”是整個教學的基礎,是教學的源頭。學生因為“做”而產生了“學”,由“做”演化出了教師的“教”。“教”和“學”是形式,“教”和“學”的效果如何,需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呈現?!霸u”是結果。通過教學反思,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在“做”中驗證“教”和“學”的有效性,“教-學-做-評”在整個教學中成為一個交互作用的整體,形成了“教-學-做-評”內在統一。
2.整合教育資源,重構“教-學-做-評”一體化教育學類課程的內容體系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基本理念是“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將教師教育課程分為三大目標領域: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確立了學前、小學、中學三級教師教育的六大學習領域。其中職前培養的中學教師教育領域為兒童發展與學習、中學教育基礎、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教育實踐。整個教師教育課程本科最低必修課學分為10學分,教育實踐不得少于一學期,這些學習領域和相應的課程模塊,為新時期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培養教師指明了方向。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經過校領導、專家和老師們的多次研討,達成共識,徹底改變了教師教育課程按照以往“老三門”課程開設的形式,整合課程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緊扣《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的要求,統籌安排,采取專題式課程模式,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重新構建適應基礎教育應用型師資培養要求的教學內容。教育學類課程安排如下:兒童發展與學習2.5學分;中學生心理輔導1學分;教育學原理2.5學分;中學課程與教學1.5學分;班級管理1學分;教育研究方法1學分。在重組的這一系列教育學類課程中,注重實踐取向,用案例教學貫穿整個教育學類課程,精講的時候將課程分解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專題,便于學生化整為零地理解和消化講授內容,所講授的內容緊扣《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大綱》中的知識點,實踐教學的內容則是未來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
3.實踐取向,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育學類課程的實踐體系
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沒有反思就沒有教師的進步,反思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反思中發現問題,在反思中研究教法學法[3]。所以“好的教師不是教出來的,是悟出來的”。在教學中不是實踐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實踐中獲得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升,是“學、思、行”的有機融合。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在教育學類課程的不同學科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實踐教學活動?;蛴冒咐虒W,或引領學生親身實踐,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在實踐后用所學理論反思實踐,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反思,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重組,將反思和自我專業發展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滲透于教育學類課程之中。為了實踐能更有效,精講的時候可以實行大班集中講授,實踐的時候實行分班的小班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最有收獲的實踐。在教學實踐體系中包含著教師的“做”、學生的“做”,教師基于學生的需求指導學生進行教師和學生合作的綜合的“做”。教和學源于實踐,最后又要回到實踐中進行驗證,因此,實踐成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
4.以評帶教,以評促學,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育學類課程的評價體系
文學教育作為現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培養學生特別是教育學專業的學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將小學教育專業與初等教育和學前教育分開,特別強調加強前者文學類課程教學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點:
1.小學教育對象的獨特性和小學教育的關鍵性。相對于學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學教育階段的教學任務更為繁重。因為小學階段一共有6年,孩子從6歲入學,一直到12歲畢業升初中,他們從一個懵懂、幼稚的兒童逐步成長成為一個青澀的少年,他們的性格、興趣、愛好,他們對外在世界的逐步認識與評判,這些都會在這關鍵性的六年時光內得到發展,除了家庭、社會之外,學校與老師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進入小學后,他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會隨著他們的識字量、閱讀量以及人生經歷的增多而增多,他們對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會越來越強,同時他們會根據自身的想法對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簡單的評判。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引導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他們的認知事物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些均需要小學教師具備有強大的知識容量和濃厚的責任意識,需要小學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愛心和熱心?!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些名言警句從一個共同的層面強調了豐富的學識、高尚的人格、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思維等美好品質對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一名小學教師而言,他更是應該具備以上種種優良品格。試想一個人格不健全、審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開闊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們的引路人?在當下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時代,孩子們的思想極容易受到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利益至上、夢想被無情粉碎的時代,如何引導孩子們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個教師肩負的重任,可以說,當今的小學教師乃至于大學教師都肩負著前所未有的對學生進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學和大學教師而言,小學教師身上的擔子更重。
2.現有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文學類課程教學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拔膶W就是做夢。因為有了這個夢,單調的生活將變得復雜,窄小的心靈將變得廣闊。文學鼓勵我們用別人的故事來補充自己的生活經歷,也鼓勵我們用別人的體驗來擴展自己的精神邊界———每一次閱讀,我們仿佛都是在造訪自己的另一種人生,甚至,閱讀還可以使我們經歷別人的人生,分享別人的傷感?!保?]無論是中國古典文學還是現代文學,無論是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無論是還是兒童文學,它們實際上都具有開闊人的視野與增長人的見識、拓展人的思想與精神邊界等作用。在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中開設文學類課程,這既是專業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需要。兩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笨鬃訉ξ膶W的審美功能、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發現和重視為后代的文學教育和文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我們今天的大學教學不僅要從孔子的教育觀上吸取經驗,更是要在具體行動上加強對大學生特別是教育學專業學生的文學教育。只可惜,現在很多大學開設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根本不重視文學類課程教學。筆者隨機抽查了十所學校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居然發現有個別學校沒有開設任何文學類課程。而在另外九所學校當中,我們發現它們開設的文學類課程卻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這九所學校中,它們開設的文學類課程比較集中于兒童文學、古典詩文欣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古典文學作品選讀、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等七門主干課程,其中兒童文學這門課程的開設較為普遍,而后幾門課程的開設在不同的學校情況各不相同。每所學?;旧祥_設了兩門及兩門以上的文學類課程,除了兒童文學之外,它們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三門課程的設置上存在著一定差異,課程的安排、課程的性質、課時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們之中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相通點。例如,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它們存在的差異比較大。寧波大學、南京曉莊學院比較重視這門課程的教學,其課程學分均為6分,湖北理工學院沒有開設“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分三階段進行教學,共6學分。對于“外國文學”這門課程,各個學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師范學院開設了“外國文學”這門課程之外,其他學校均沒有開設這門課程。另外,重理論輕實踐,也是現有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文學類課程教學存在著的不足。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的是綜合性較強的實用型教育人才,學生在學習期間不僅要養成良好的人格素養、具備科學的教育理念,同樣還應該有著較為寬厚的文化基礎。因而在制定相關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一定得注意各類文學、藝術等課程教學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幾所學校當中,大部分學校的相關課程教學方式均為理論教學,它們的課程教學基本上是通過講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學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對于學生而言,進行有效的文學品讀、欣賞,既可提升學生的知識容量、擴展他們的閱讀視野,同時還可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雖然有幾所學校開設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或“古典詩詞鑒賞”、“文學鑒賞”類課程,可它們對學生文學品讀與鑒賞的實際訓練并未做硬性規定。從這些現狀均可看出相關學校對該專業文學類課程教學認識上的不足和重視力度的不夠。
二、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文學類課程教學的科學設置
鑒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文學類課程教學上存在著的不足,要改變這種不良的教學現狀,要求相關的教學部門重新認識文學教育的強大功能,要求他們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上做出變革,在相關課程教學上也應該做出具體、詳細的安排。總而言之,相關教學部門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著手進行教學變革,進而使現有的這種不良教學現狀得到改善。
1.重新審視文學類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拓展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學時。文學是一門軟學科,它不像那些應用性較強的理工科學科,學生可在較短的學習時間提升其某一方面的技能。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歐陽友權先生認為:“文學教育始終都是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的精神和生命意義的教育?!保?]因而,對學生特別是這些將來要從事于小學教育工作的學生的文學教育必須是持續的、有效的。利用文學作品的品讀教學來滋養學生的心靈,健全他們的人格、培養他們的愛心與浩然之氣,以便于他們將來能以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教育祖國的下一代,成為合格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F有的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文學類的課程教學基本上集中于“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以及“兒童文學”這幾門課程。除去“兒童文學”這門課程之外,其他的三門課程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中國很多現當代作家的文學創作受到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的影響很大,如冰心女士創作的小詩與中國古典詩詞、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歌之間聯系緊密,她的“愛的哲學”三個組成部分“愛自然、愛母親、愛兒童”都可在泰戈爾先生的詩文尋找到相關的足跡。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具體文學創作中,后世作家對前世作家的文學創作經驗或對同時期作家創作的學習,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正是因為如此,“比較文學”這門課程應運而生。當然,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沒有必要進行過多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學習,關鍵是要對中外文學經典作品進行持續的、有效的閱讀與賞析。我們可在課程性質、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和課時安排上加大力度,來強化對文學類課程教學的力度?!爸袊糯膶W經典作品選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讀”、“外國經典文學作品選讀”、“兒童文學經典賞析”以及某些學校開設的“文學基礎”課程,這些課程都應該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程”,首先課程性質的設置上對其進行重視。將它們視為必修課程,也就意味著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時間內必須接受較為全面和較長時間的文學品讀訓練。除此之外,對于以上這些課程的課時安排,我們也應該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國古代文學歷史較長,經典文學作品較多,它們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頻率也比較高,因而我們可適當加大“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讀”課程的教學時間;以此類推,我們可適當減少“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選讀”課程的教學時間。以“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讀”課程教學32學時為標準,我們可將“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讀”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為48或56學時,將“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選讀”課程教學時間設置為12學時。也許有人認為,對于該專業的學生而言,沒有必要開設“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選讀”課程,那么,我們可根據具體情況在課時安排或課程教學內容上做出靈活處理。我們可將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品讀放入到“中外文學經典賞析”這門課程以內,根據這門課程的課時安排,適當地給予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教學學時;或者干脆將其作為實訓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可將這部分的閱讀納入到最終的課程考核范圍之內,也可將這門課程設置為課外必須選修課程。在文學已經走向全球化、各國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的今天,無論是哪個專業的大學生適當地理解外國文學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學科地位
數學教育學在我國已經發展為一門專業學科,而小學數學教育學則是數學教育學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國內教育者對中學數學教育的關注頗多,更有甚者認為這二者之間的內容非常相似,這種想法是非常主觀且不科學的。實際上小學數學教育與中學數學教育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小學數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經驗,不要求學生推理證明;小學生的思維和初中生的思維處于不同的階段。由于小學生還處于智力的不斷完善階段,小學數學教育必須起到啟蒙作用,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影響很大。正確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小學生打好學習數學的基礎,循序漸進,逐漸形成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育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應該引起教育者們的高度重視。
(二)專業教育課程
鑒于小學數學教育的特殊性,數學教師不僅要有充足的專業知識儲備,而且還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掌握小學教育學、心理學內容,并且了解小學數學教育學的基本規范。小學數學教育學能使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及自身教學經驗,明確有效教學方法。小學數學教育學可以幫助教師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高深的內容,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教學中的錯誤,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育學理應成為高校培育小學數學教師的一門專業。
(三)理論應用學科
小學數學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與以研究理論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學和重視實踐的教學法不同,它不僅能夠為實踐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還能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簡言之,小學數學教育學是集應用和實踐于一身的理論應用學科。
二、課程構建原則
(一)科學的原則小學數學教育學若想成為科學的學科,最重要的是具備科學性。根據哲學思想的闡述,一門理論是否科學是要經過實踐檢驗的。因此,建構科學的理論體系是建設小學數學教育學的關鍵。
(二)實用性原則小學數學教育學雖然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但其宗旨是將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爭取讓學生在掌握小學數學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三)探究性原則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教學模式幾乎是講與練的結合,學生被動接受所學知識,當他們畢業走上教師的工作崗位,就會不自覺地沿用這種教學模式。因此,改變學生學習小學數學教育學的方式迫在眉睫,把被動學習變為探究式學習。學生的教材也要做改變,增添實際案例等相關材料,設計學習方案;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討論問題,改善授課方法。
三、教學內容
(一)確定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教育學應該重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大問題。但是教學方法又取決于教學內容。學生學什么,教師就應該就教什么;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所以,這兩大問題也可改為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這是當代學者對數學的深入認識和對兒童學習心理準確了解的結果,這也是小學數學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二)建構學科內容
根據上文的闡述的分析,學科內容的建構基本形成。首先,對小學數學教育學具有科學深刻的認識,需要教師熟悉與數學相關的一些知識。先要了解數學是一門科學,它不是人類刻意的創造,而是客觀存在的真理。它與現實和自然科學都有著緊密的關系,而且研究對象很廣泛;其次,是熟悉數學的發展史,正確的樹立數學觀,了解數學的發展史,了解數學自身特有的特征、獨特的研究對象以及學科的發展演變等問題。再次,是閱讀研究同小學生心理有關的書籍,這對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數學教育學應將書籍中與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實際相符合的內容收入小學數學教材。在實踐方面,可以安排教學設計原理和兒童學習數學活動等內容,把教學案例分析插入到理論教學中,并安排學生參加相應的教學實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真正結合。
四、教學方法
根據小學數學教學的探究性原則,探究性學習是進行小學數學教育學教學的一個基本方法。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就是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以分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針對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又有區別。數學教育學理論重在理解,其內容遠不如數學題目那樣難解。鑒于此,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先安排學生自學,把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或者是全班進行討論。而教師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之間互相溝通和交流,適時提出學生忽略卻又應該被重點研究的問題,對討論做出總結和評價。針對實踐部分的教學,應以案例教學法為主,這種方法在發達國家已經被廣泛采用,而實施這一教學法的重點是提供足夠優秀的案例。因此如何收集和撰寫相關案例是編寫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我國小學數學教育界對這方面的認識還處于萌芽狀態,已有的、足夠好的案例很是匱乏。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教材編寫組必須要加強案例來源,必要時可以組織人員到小學實踐,注意挑選其中典型事例作為研究對象;也可以挑選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實習課作為案例進行研究。
五、結語
論文關鍵詞:國際結算,雙語教學,利弊分析
一、引言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頒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同時針對一些特殊專業和方向還提出了具體的指標要求:“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至10%”。無疑,這是針對新形勢下,教育部給各高校下的“新任務”,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外向型、應用型的國際人才。隨著我國對于國際事務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國家不僅僅需要能夠掌握各門專業知識的人才,更需要這些專門人才能夠走向國際,迎接機遇與挑戰。那么首先考慮到的就是要過“語言關”。因此,雙語教學“遍地開花”,各高校紛紛開始開發雙語課程,而雙語教學也就漸漸成為各高校進行對外宣傳,提高知名度的一件“法寶”,進而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相關基本概念
(一)《國際結算》的性質
國際結算是一項國際銀行業務,指為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或跨國轉移資金而通過銀行來完成的跨國(地區)貨幣收付活動?!秶H結算》課程教授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國際結算的工具、國際結算的方式和國際結算的單據。
(二)雙語教學的概念和起因
現在針對雙語教學的理解,一般都來源于由西格恩(Siguan)和麥凱(Mackcy)(1999)給出的定義:“‘雙語教學’這個術語教育學論文,是指一個把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體系。其中的一種語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①]那么,在我國,這兩種語言,多數則為漢語和英語。
之所以會提出雙語教學,根據不同的課程,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兩種解釋:一種是指雙語教學是“手段”,即一般指的是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學習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時,為了提高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而以“雙語”作為新型教學手段;另一種是指雙語教學為“目標”,即一般認為是針對外語類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校學習的目標即為掌握外語,那么通過“雙語”甚至于“純外語”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并達到掌握另一門語言(外語)應用方法和技巧這一目標的過程。
三、《國際結算》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之處:
1. 有利于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現行的本科《國際結算》課程教授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于國際結算工具和國際結算的方式這兩大塊。其一,國際結算的工具就是票據。票據起源于歐洲,成熟于歐洲,國內有關規范票據的法律法規,包括票據的制成、行為等在國際上均以國外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其二,國際結算的方式包括三種:匯付、托收和信用證核心期刊目錄。其中任何一種方式的應用都有相應的國際慣例和規則進行約束。因此任課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的備課過程中,為了加深對于課程的理解,上好課,那么就必須要多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雙語素質,過“雙關”——專業關與語言關。
2. 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國際結算》雙語教學從一開始就可以吸引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這部分學生之所以能夠對雙語教學產生興趣,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專業課本身的重要性?!秶H結算》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本身就比較抽象,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看著厚重的課本已心生恐懼,更何況還用雙語進行教學。因此部分學生為了學好專業課會格外用心;二是源于對于英文的興趣。部分學生偏科嚴重,唯獨對于英文有興趣,因此,利用雙語進行專業課的教學,則可以通過他們對于英語的興趣來帶動專業課的學習;三是挑戰精神作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少數學生平時表現一般,但是對于雙語課程卻興趣滿滿。因為他們認為有難度的事情才值得挑戰,而雙語教學則是其中一件有難度的事。
3. 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利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一來因為提高了專業學習的難度,比如《國際結算》中票據的制作,根據案例教育學論文,或許學生可以較為順利地完成中文版的票據制作,但是換成英文格式,很多學生則無從下手了,因此就強迫學生更加專注于課堂上的教學;二來因為雙語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吸收消化專業知識,也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進行教授,因此課堂就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 有利于專業與課程本身的建設
目前《國際結算》課程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高?;蚴遣艅傞_設此課程,或是選擇采用中文教材進行教學。為了提高《國際結算》的教學質量,學校就必須著手努力建設一支合理的師資隊伍,開發合適的配套教材、教輔,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等等,這樣就有利于這一課程及相關專業的建設。
(二)存在的問題:
1. 師資跟不上
《國際結算》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若進行雙語教學,除了類似一般課程中要求教師要具備深厚的專業基礎和英文基礎之外,還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國際結算實踐經驗。比如在講授國際結算方式之一——信用證時,就要求教師除了能夠依據UCP600解釋信用證的操作過程,實際上更需要教師能夠以實際案例為基礎,引導學生熟悉信用證應用的背景、具體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催證、審證、出貨和制單交單等等環節。前面的兩個要求已經讓任課教師備課量翻番,壓力倍增,更不用說還要兼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問題多多。
2. 能接受的學生面不廣
目前高校的在校生中,從小學開始接觸英語的為數不多,即便是后來英語學習好了,也不一定在專業方面好。所以,在進行《國際結算》雙語教學時,僅有小部分學生能夠真正聽懂并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而余下的大部分學生或死記硬背,或一知半解,或干脆放棄,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
3. 教材建設落后
“好馬配好鞍”,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雙語教學就應該搭配使用適合的雙語教材。目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中仍然是采用中文教材,或是不適合本校實際的外文教材。誠然純粹的中文教材讓學生無法確切掌握《國際結算》的國際通用表達和應用,達不到教學效果。同樣教育學論文,不同層次的高校有不同層次的教學目的,不合適本校實際的外文教材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4. 考核方法單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國際結算》(雙語)這門課程的考核,由于各種原因,仍然是以筆試為主。那么如何體現雙語教學的初衷,如何考查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如何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四、解決的方法
(一)建設高素質的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
將《國際結算》課程的建設納入院校發展的總體規劃,針對上述的《國際結算》課程的特殊要求,學校就要從三大方面來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一是積極引進國內或國外高校該課程的主持人或是骨干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同時帶動本校師資隊伍的建設;二是,定期選派參與雙語教學的教師參加培訓或是到國內,甚至國外進修學習或是交流,以提高教師的雙語以及專業素質;三是,提供教授本門課程的教師進行企業實踐交流的機會,進入銀行或是外貿企業感受學習真實的操作環境,才能為學生帶來實際生動的講解,深入淺出,提高教學效果。
(二)分院校分層次教學
《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不能一刀切,應以學校、專業、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為評判依據,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
1. 分院校選擇是否進行雙語教學。教育部,各教育廳、教育局等教育管理機構應該對于全國各所高校進行評估,針對學校類型、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和學生素質等方面進行考量,選擇出已具備雙語教學素質的學校、專業和課程作為全國重點建設的試點。而尚不具備條件的學??梢杂枰砸欢〞r間,到期再行評估核心期刊目錄。各院校也應該量力而為,必須具備了相應資格條件了,才可以開課,這樣才不至于使雙語教學到處泛濫。
2. 分層次進行雙語教學。已具備開課資質的院校、專業和課程在開課時還應該針對學校、系部和班級的具體情況,選擇開課的課時安排和雙語教學中雙語的比例。比如同是《國際結算》這門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或許專業較強,而英語程度較弱,那么在進行教授的時候可以先英文少些,再逐步增加英文比例;相對地,英語專業的學生則或許英語程度較高,而專業度就不夠,那么在進行教授的時候,英文比例就可以多些教育學論文,而側重介紹講解相關的專業背景,增進他們對于本課程的了解。當然不同班級也是應該區別對待的,總之,切記不可流于形式,而不注重教學效果。
(三)開發校本雙語教材
不同層次的高校可以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原版的《國際結算》教材或是本校編寫的雙語教材。目前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鼓勵教師參加編寫具有本校特色的雙語教材,這是一種好的做法。畢竟本校的教師對本校學生的情況最為了解,可以針對性編寫合適的教材,便于教學。不過需要提醒注意的一點是,如若校本教材只是一種單純的“模仿”,那就毫無意義了。因此比較好的做法就是通過《國際結算》精品課程的建設或是精品專業的建設來帶動本門課程相關教材的建設,從而既保證了教材的質量,又能充分體現各高校的自身特色。
(四)靈活設置考核方式
為了能夠充分考查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以及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從學生最關心的考核方式開始進行改革。采用多種考核方式,除了期末的筆試之外,應加大平時分的比重。比如將平時分分成考勤、課堂提問、小組表現和作業等等,綜合考查學生的成績。
總之,《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是大勢所趨,不過“萬丈高樓平地起”,或許各院校應該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尋找一條適合本校發展的道路,切不可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1]麥凱,西格恩雙語教育概論[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2]辛立秋.地方院?!秶H結算》課程雙語教學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2期
關鍵詞:“內初班”,地理課程,教與學
“內初班”學生大多來自我區較為偏遠的地區,在語言、風俗傳統、宗教信仰等方面與漢族學生有著較大差異,如何結合”內初班”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取得進一步的提高與發展是很多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筆者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進行了思考和梳理,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
一、聯系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尋找切入點
“內初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在家庭教育和生活習慣、漢語交流和理解上都和漢族學生有很大的不同。開設地理課前,教師就要通過與學生談話、問卷調查、咨詢班主任等多種途徑深人了解學生的情況,為地理課教學做準備。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結合教材提出很多問題,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便于把”內初班”學生生活中熟知的卻不留意的一些現象引人到地理問題中,使學生不僅認識了什么是“地理”,而且能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己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育。因此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地理,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例如:在講“地球和地圖”時,利用學生切西瓜的經驗在學生中展開次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歸納為兩種切法:一種是先把瓜從中間切為兩半;另一種是先用刀把瓜從瓜頭向瓜尾切成兩半。教師分析這兩種切法:從中間切無數刀可以切出無數個圓,每個圓代表地球上的一條條緯線圈,中間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而就有無數條緯線。給每個緯線圈上標上度數,就可以用不同的緯度表示不同的緯線。緯度實質是線面關系,即從每條緯線圈上任意點向中間切面(赤道面)圓心連線,所連線與中間切面(赤道面)的夾角就是該緯線圈的緯度教育學論文,緯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種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頭和瓜尾也可以切出無數刀。每刀切出的曲線就代表每條經線,給經線標上度數就是經度。經度實質是面面關系,即兩個切面的夾角,最大只能是180度。這樣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為課堂注入了新鮮的生活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到了有用的地理。
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后的老師,這一點對于”摘要性。
三、讓學生在動手做中獲得成長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驗”,親自動手體驗不僅能培養”內初班”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鞏固,成倍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教師在教學中集思廣益,合理的運用教育教學的規律,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善于引導,就一定能夠在地理教學和學習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如:講中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時,我買了五組中國政區拼圖,讓學生動手,學生興趣一下就來了。再如:地圖知識一直是較為突出的重難點,但又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基礎知識。如何打好這一攻堅戰?可以從其實用性出發,在學習一開始,就布置一道作業,學完這一章后,要結合課本上“動物園游圖”和“某村平面圖”,繪制一幅校園平面圖。這樣,學生有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就會引發興趣,激發對新知識的探求熱情,學習態度認真而主動,反而會隨時將自己在作業中遇到疑難向老師提出,尋求支持,最終全而掌握地圖知識,出色完成這一項作業。另外,還可組織學生進行地理模型的制作(如:簡易經緯網、等高線地形圖模型、地形模型等)。組織學生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明信片、郵票等,組織學生結合教學進行野外考察,組織學生進行氣象觀測……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學生不僅體驗到知識的力量,學習興趣大增,更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四、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
地理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而又陌生的學科。因此,我們在思想上不能有絲毫的麻痹。還有就是”內初班”的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短,在學習中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別,所以在講授每節新內容課之前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預習時,除了要把新課內容仔細通讀外,還應在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這樣帶著疑問,做到有目的去聽課教育學論文,聽課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課堂上,要求學生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要做到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并勇于將自己的理解和觀點表達出來,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聽課效率。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身獲得鍛煉,并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將每節課的知識理解和消化。在學習過程中,要仔細傾聽、認真細致地觀察、如實準確地記錄、積極主動地思考,要善于合作、主動交流,敢于質疑、勇于探索。
由于初中地理知識點雜亂而零碎,教師在講課時,都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的。因此應要求學生在認真聽講的同時要做好課堂筆記,這樣不僅有利于課后進行復習,掌握知識重點,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學生上課時“走神”。教導學生在記課堂筆記時,必須講究方法,要在聽清楚老師所講內容的基礎上,記重點、難點、疑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與課本內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課本上標出,課后整理筆記時可補全。要經常不間斷的進行復習,循序漸進,每天認真閱讀課堂筆記,同時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達到對課本內容融會貫通。每章節講完后還要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這樣就可在整理總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連點成線,織線成網,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便于掌握。
參考文獻:
[1]周濤.如何提高內初班民考民學生的語文水平[J].和田師范??茖W報,2008(8).
[2]郭衛東、韓炯.新疆區內初中班民考民學生與民考漢學生學習適應性對比分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0.(3)
[3]李靜.《民族心理學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張柯.論疆內初中班的創辦對新疆民族基礎教育的影響[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7(1).
論文關鍵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教學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要進行有序的財務管理活動,自主開展投資、籌資及利潤分配活動,并進行相關的財務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等。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發展水平,財務管理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市場需要高校財會專業培養能參與財務管理工作的高質量人才,這對財會專業核心課程——財務管理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管理課程除了應教授一些具體的技術方法、提高實務操作能力外,更應注重對學生財務思想、風險意識、職業判斷能力、適應商業環境的應變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將所學的財務管理知識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學以致用,以此作為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
一、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
(一)知識具有綜合性
財務管理是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的邊緣科學,內容涉及了經濟管理、金融、證券、會計、稅法、經濟法規、數學、統計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財務管理是一種價值管理。它既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獨立方面,又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量大,系統性強
財務管理的對象是資金及其運動,資金運動過程涵蓋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它包含著有機聯系的三個基本內容:資金籌集;資金投放和使用;資金收入和分配。財務管理內容特點決定了財務管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
(三)理論性與務實性強
財務管理作為一門跨學科課程,不僅理論性強,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務實性。財務管理的務實性主要表現在該學科屬于應用學科,用以解決具體的財務問題、金融問題。如:如何進行籌資,如何進行投資等。財務管理學產生至今一百多年來教育學論文,其理論總是伴隨這企業理財實踐的需要而產生。因此,財務管理的教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從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可以看出,財務管理是財會專業學生較難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認真分析在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目前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
1.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財務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財務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方式往往需要通過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校內實踐主要包括課堂的案例、討論、習題以及校內實驗課,校外則主要采取校企結合的方式論文開題報告。由于建設條件的限制,校內模擬實驗室在硬件上很難仿真企業的理財環境,因此,大多數學校財務管理實驗課開課率不足或者根本沒有校內實驗課;與企業結合也不緊密,讓學生動手實踐,參與企業具體管理的機會更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沒有感性的認知和了解,更無法對企業的財務活動有深刻的認識,從而不能真正了解學習財務管理課程的重要性,更無法了解財務管理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2.財務管理課程內容與其他相關課程內容重復
財務管理課程內容中經常涉及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和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師僅重視本課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課程的講授,而忽視本課程與其它相關學科的聯系。例如,在實際教學中,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是兩門課程,其內容卻有許多重復的現象,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中的財務預測方法、投資決策方法、存貨控制方法等。這樣浪費不少時間,同時由于時間有限,對兩門課程都不能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和實踐。
(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1.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不足
目前的財務管理教學大多數還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部分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傳統的課堂講授采取板書的方式,形式呆板,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傳達的信息量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學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識,也不利于教師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教師,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多數也把ppt課件制作成教案的電子版,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甚至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信息傳輸量大,課件制作水平不高,反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及時消化吸收課程知識,致使多媒體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在財務管理的教學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輔以學生練習來展開,教師通過講授將大量的理論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雖然注重內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教育學論文,但教學方法呆板、單一、枯燥。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和意圖被動地理解和接受,不易形成系統、連貫的知識體系。教師布置的復習思考題和習題,往往只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雖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難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對課程逐漸失去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思維沒有個性和創造性,動手能力很弱,綜合素質難以提高,進入社會,難以學以致用,不能適應崗位需求。
(三)考核方法單一
課程考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課程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數高校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閉卷考試為關鍵詞解釋題、簡答題、選擇題、判斷題、計算題、案例題等,大部分題目學生只能考記憶解決,題型死板僵化。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只要考前背筆記、惡補專業知識就可以過關。這種單一的考試方式容易助長學生的惰性,抑制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準確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評價和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改進該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師生互動平臺
轉變教學觀念主要是財務管理教學要從“以教師為主體”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 “以教師為主體”即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記、練為輔。學生被動參與到教學中,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即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掌握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解疑和總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不應當把學習過程局限在課堂上,而是應該構建多樣化的師生互動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大多數學生習慣使用的網絡工具,建立課程博客、開設空間、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將課程的相關知識更好的呈現給學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利用學生慣用的方式進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和信任感,最終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制定科學的授課計劃,協調與相關課程關系
財會專業的三門核心專業課——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諸多研究者為此一直爭論不休。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避免課程教學內容重復所導致的教學資源浪費,教學效率低下等情況?在每學期授課前,財務管理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計劃中各門專業課的開課順序教育學論文,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程度,合理安排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例如,部分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開課學期在管理會計之前,就可以將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課程當中的相同內容,包括財務預測方法、投資決策方法、存貨控制方法、財務預算方法等放在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中,同時增加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如果管理會計開課學期在財務管理之前,就可以根據由易入難的規律,在管理會計中講授基本理論和方法,在財務管理課程中在適當增加知識的難度和深度。同時,各課程授課教師應通過專題討論、座談等方式加強溝通,及時交流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對課程重復之處進行分配,制定科學的授課計劃。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財務管理課程信息量大、應用性強,傳統的“黑板+粉筆”的課堂授課方式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因此財務管理課程一般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節省教師板書實踐,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通過多樣化的展示方式也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所學知識,教學效果良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課程知識,還要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方法。在多媒體課件制作過程中,應力求滿足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在課件的總體設計上力求美觀、簡潔、圖文并茂,以增加學生的直觀理解,對于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公式及難點采用圖解說明,對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表格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講解。突出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論文開題報告。在課件制作上還應該增加教學案例分析內容,增加例題和習題的講解,便于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各種工具和方法的每一種新的組合,就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目前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復案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等。教師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摘要求。
(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財務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習題、案例和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知識,并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具有共性的問題。其次,建立財務管理仿真實驗室,進行模擬實習。財務管理各章節內容銜接緊密,系統性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不能整體把握課程內容。通過模擬實習教育學論文,一方面可以將企業財務管理過程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總體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后,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運用所掌握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分析企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六)改革課程考核體系
為充分發揮考試的激勵作用,應根據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和特點選擇多樣化的考試方式。首先,課程總成績可以由筆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兩部分組成。筆試成績重點考察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平時成績側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及與教師的互動情況,實踐成績取決于實驗課、實習調查報告等。其次,學期內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選擇考核方式。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大致可分為基本理論、財務決策、財務專題三個部分。基本理論可主要采取閉卷加筆試方式,財務決策可采取開放式的考核方式,如面試、案例分析等,財務專題則可通過調研報告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學期內可以分階段測試。分階段測試可以與課程內容進程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將總學時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學習與基本理論內容結合,基本理論部分按百分制占課程內容總分值的20-30%(可由教師靈活掌握),在學時進行到第一階段末時進行一次測驗,期末將其換算到總成績中即可。這種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知識,避免學生邊學邊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考核工作分散到學期內進行,減輕了學生期末復習壓力和教師期末出卷改卷的工作量。
參考文獻:
[1]韓志麗.基于行為導向的情境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運用[J]. 會計之友(中旬刊),2006,(07)
[2]胡愛榮.案例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05,(04)
[3]林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實效[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02)
[4]張前.論“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7,(07)
[5]沈航.關于“財務管理”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技資訊,2007,(19)
[6]何云亭.高校應以學生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01)
[7]溫如春.市場營銷學教學改革創新模式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8,(01)
[8]吳靜.知識經濟時代財務管理教學[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