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24:36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統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職工家庭農場是在墾區計劃指導下,對國有土地實行定期承包、自主經營、包干上交、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活動單位。隨著家庭農場的興起,墾區內部生產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同時在用工方式和分配方式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變化表現為:在用工制度上,改革了原來固定工制度,全面的實行勞動合同制;家庭農場根據生產需要,雇用了一些短期幫工或長期幫工,其人數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人;分配方式方面的變化也很大,近兩年,家庭農場職工種地上交完農場利費糧,盈余部份可自行分配,但是很難在盈余部份中劃清有多少是工資,有多少是凈利潤。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將家庭農場職工的工資收入劃分清楚并如實統計出來,是勞動工資統計面臨的新問題。
從目前農業從業人員分類看,有機關、事業管理人員,這些人勞動報酬容易統計,可以從其單位財務部門直接取到;還有打工人員、兼職人員,這些人的勞動報酬可以調查獲得;另外一大部分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場職工,他們的工資就較難直接取到,常常會出現漏報、工資總額少報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統計方法出現了問題。為了真正使勞動工資統計數據反映客觀實際,確保主要數據能客觀地反映勞動經濟運行趨勢,為宏觀決策和制定政策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我們可以將其控制在一定的區間內,力爭在趨勢上把握農業職工平均工資的水平,保證所上報的數據不偏離甚至背離正確的趨勢。
(一)勞動工資統計數據控制思路
由于對農業職工的平均工資進行全面統計是不可能的,為了保證統計數據質量,力爭在趨勢上把握農業職工平均工資的水平,我們為農業職工工資確定一個區間,保證所上報的數據不偏離甚至背離正確的趨勢。以黑龍江墾區年報210表第一產業人均純收入為基礎,來估算年報202表農業(農、林、牧、漁業,下同)平均工資,給農業職工工資確定下限和上限。
(二)具體控制辦法
1.確定下限。
農業人口是墾區轄區內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常住人口,以戶主為準,家庭其他成員也算做農業人口。換而言之,農業從業人員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供養轄區內的人口,若用農業人口數除以農業從業人員得到一個系數K1,根據墾區近幾年的年報數據計算出此系數K1,那么K1×a(a為黑龍江農墾年報制度“農場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調查表”中的指標家庭經營收入與工資性收入的和)就是農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下限。對于系數K1,可以理解為每一個農業職工所能扶養的家庭人口數。從事農業生產的每個農業職工和每個其他從業人員從單位土地(或其他)上得到的收入可以說是相同的(去除個別因素),農業職工和其他從業人員家庭成員構成上大體相同,這樣每個農業職工所能扶養的家庭人口轉換為每個從業人員所能扶養的農業人口。系數K1可以得到,用系數K1與a乘積就是平均每個家庭從第一產業得到的純收入,而這個純收入是由該家庭農業職工所創造的。
2.確定上限。
關鍵詞:科學引文索引;統計分析;內蒙古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G25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279-03
1引言
SCI、ISTP和EI是國際公認的3大著名檢索工具,不僅具有文獻檢索功能,還具有對期刊和論文影響力的評估、科研成就的評價等功能,通過評價收錄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區或機構科學研究水平和實力。內蒙古農業大學圖書館2011年購買引進了web of science(SCI)數據庫,SCI作為世界知名的3大檢索工具之一,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學術研究的重大突破、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熱點難點問題,是衡量一個機構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情況反映了該校的學術地位和綜合研究能力。定量分析了2003~2012年10年來的科技實力和發展趨勢,以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科建設、科研決策及人才培養提供客觀公正、科學準確的評價數據和理論依據。
數據來源為登錄SCI數據庫,檢索策略為地址= (inn* mong* agr* univ*);出版年= (2003-2012);引文數據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PCI-S);CCR-EXPANDED; IC。
2結果統計與分析
共檢索到署單位名稱為內蒙古農業大學的作者發表的論文716篇,本次統計不包括本校人員以其他形式署單位名稱發表的學術論文。
2.1論文數量分析
2003~2012內蒙古農業大學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情況見表1、圖1。從圖表中可以看出10年間,內蒙古農業大學每年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呈快速遞增的趨勢,2007年發表的文章被SCI收錄60篇,以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發表的文章被SCI收錄達164篇,這說明本校的科學技術研究水平和能力在逐年提高。近年來,學校每年對發表被SCI等3大引文系統收錄文章的教師給予獎勵,既提高了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學術地位,又激發和提高了老師的科研能力,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這將會對該??茖W研究的發展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2.8論文主要國際國內合作情況
通過合作,可以更快地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播到世界。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論文一般比獨立完成的論文要獲得更多的引用,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我??蒲腥藛T參與發表的716篇SCI收錄論文中有228篇通過機構間合作完成,占31.8%,合作機構達105個,合作國別有17個國家和地區??梢?,我??蒲腥藛T國際國內合作是比較廣泛。
3總結與建議
經過以上統計分析,近幾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量雖然逐年在增加,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1)從引文量來看,除去自引文獻,實際被引的數量并不高,說明我們整體論文的科技水平還偏低,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2)從發表文章的期刊影響因子來分析,只有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超過了5,大部分都在1以下。分析其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每一學科 SCI收錄的期刊種數較多,其影響因子各不相同,影響因子高的期刊,所要求的論文科技水平質量就高,如果我們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達不到此類刊的質量要求,拒收比例就高,論文投不到此類刊上,投到影響因子較低的刊上相應影響因子就不會高。其二,我們的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較高,但是沒有認真地去選刊,產生了高水平的文章投到了影響因子較低的刊物上,因而表現出了大部分作者的論文所發表的期刊影響因子整體偏低。建議作者今后在努力提高論文質量的基礎上,在文章發表時,作者一定要認真比較分析同一學科不同種刊物影響因子,正確評價文章的質量,做到適得其所。
(3)繼續加強國內外機構間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我??蒲腥藛T總體發文量與全國其他高校想比,數量和質量還相差甚遠,我?,F有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需要還不是很相稱;其次,由于許多國外刊物不符合中國國情,不少優秀學術論文沒有被該系統收錄。主觀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國際合作的意識是有,但強強聯合是不夠的,沒有通過國際合作這個大舞臺大幅度提升自己科研水平的想法。因此,我們應正確看待和認真分析我校的科研現狀,進一步加強和鼓勵教師們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學術國際間的合作,產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努力提升我校整體科研實力。
參考文獻:
由于本文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組件式開發工具,使用支持ActiveX控件的終端可以實時監控和調度,所以著重介紹信息采集部分的硬件電路設計方案。想要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定位、監控和信息傳輸,需要每個農業機械設備安裝一個基于嵌入式解決方案的系統,便于信息的采集、處理和互動。由于STM32具有極高的性價比,所以采用基于STM32的嵌入式解決方案,將GPS+GLONASS和CDMA等模塊有效地組織起來,構成信息采集系統。
1.1STM32F103VCT6微處理器
本設計中數據采集系統的主控制芯片采用意法半導體公司基于ARMv7架構的32位Cortex-M3內核的微處理器內核STM32F103VCT6。STM32具有產品種類多樣化、性價比較高,易于開發等優點,逐漸在眾多的Cortex-M3的微處理器嶄露頭角。其得益于它提出的一種基于固件庫的開發方式,可以快速上手,用戶只需要根據所需的應用調用庫里的應用程序接口(API),就可以迅速地開發出一個產品級程序。調用庫忽略了底層寄存器的操作,大大降低了開發周期,便于一個產品上市收回成本。STM32F103VCT6(見圖2)具有72MHz、48kB的RAM,256K的FLASH,100腳,處理速度、存儲空間和管腳引用足夠本設計使用,不到15元的零售價格極具性價比。另外,該款微處理器還具有各種通信控制器,如I2C、SPI、CAN和USART等,為各個模塊之間通信建立良好的硬件基礎,且便于升級。特別在本設計中使用了多個RS232通信,而STM32F103VCT6具有3個USART和2個UART接口,方便與各個模塊電路通信。由于硬件和軟件是相輔相成的,在STM32F103VCT6移植實時操作系統也很方便和簡單。實踐證明,該款微處理器在可靠性、穩定性、處理速度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性能。
1.2GPS+GLONASS雙重模式定位模塊電路設計
目前,世界最大的4個定位導航系統有美國的GPS定位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及我國的北斗定位系統。其中,廣泛應用于民用的為GPS和GLONASS。GLONASS在2004年完善了定位系統后,性能更加穩定。傳統的全球定位系統模塊一般只采用單獨的導航系統,即只能按照規定獲取相應的單獨某一個衛星信號,如只能接收到GPS衛星信號。相對于單獨GPS和單獨GLONASS定位,GPS+GLONASS雙重模式定位具有定位速度快的優點,可以搜索到最多增加1倍衛星數量進行精確定位。特別針對峽谷、城市多重路徑等復雜環境所設計,增加衛星數量提升優越的定位性能,目前已經廣泛應用高端的手機、導航儀等民用電子設備當中。本設計中使用的是聯發科技MTK的MT3333五合一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接收芯片,便于投入使用,只讀取GPS和GLO-NASS的衛星信號;后期可以對系統進行升級讀取北斗、伽利略和日本3家的衛星定位系統信號。由于MT3333具備了聯發科技獨特的AlwaysLocate軟件技術,能夠通過用戶所處狀態判斷衛星接收模式,使導航更加精確、可靠,更能有效節約系統電力。該芯片出廠設定刷新率為1Hz,通過RS232通信,比特率為9600bps,通過模塊電路和STM32F103VCT6連接。
1.3CDMA通信模塊電路設計
本設計使用KS-97嵌入式CDMA模塊將采集的數據通過無線通信方式與終端通信,信號覆蓋廣,通信簡單易于控制。其中,KS-97嵌入式CDMA模塊針對儀器儀表或者自動化等產品設計,具有體積小、性價比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物聯網、電力、農業、工業當中。其內置PPP/TCP/UDP/IP協議,針對工業應用優化網絡,CDMA的速率上下行最高153.6kbps,足以應付地理信息的信息傳輸。
1.4監控系統系統電源設計
采集系統的硬件電路需要安放在農業機械設備上,使用農業機械設備的12V電瓶電源或者外接4.2V鋰電池,而系統使用的電壓為3.3V,輸入電壓變化范圍寬且壓差比較大,故需要設計一個輸入電壓范圍寬的電源電路。本設計采用德州儀器(TI)公司的TPS7A4700低噪聲低壓差線性穩壓器,實現輸入最小電壓為3.0V,最大輸入電壓為36V,輸出電流為1A,足以應付CDMA數據傳輸最大300mA電流的需求。
2監控系統軟件設計
監控系統采集電路完成了對地理定位的信息的采集、通過CDMA模塊向終端傳輸數據后,系統軟件需要對該系統的硬件各個模塊進行驅動、信息處理和控制。為實現控制的實時性,本設計采用μC/OS-Ⅲ實時操作系統。
2.1移植μC/OS-Ⅲ
實時操作系統是指外界事件或者數據變化時,能夠接收并以最快的速度予以處理,其處理的結果又有能在短時間內控制生產過程或對處理系統做出快速響應,并控制所有實時任務協調一致運行的操作系統。因此,實時操作系統具有嚴格的事件響應,并且具有非常好的穩定性能。μC/OS-Ⅲ是Micrium公司開發的微型實時操作系統,因為STM32具備移植μC/OS-Ⅲ的條件,所以只需要修改部分μC/OS代碼。本設計中主要從os_cpu.c和stm32f10x_it.c文件的修改進行闡述。μC/OS-Ⅲ的內核使用一個周期時鐘中斷,以計算任務延時時間和進行任務調度,所以和STM32的SysTick一致,只需要注釋掉os_cpu.h中的OS_CPU_SysTickHandler()和OS_CPU_SysTickInit()函數聲明即可,修改os_cpu.c的文件和庫文件一致,注釋掉這兩個函數即可。由于使用STM3的中斷函數替換μC/OS-Ⅲ的中斷服務函數,那么需要對stm32f10x_it.c文件進行修改。首先將該文件中原有的PendSV_Handler空函數注釋掉,然后最重要的是編寫SysTick中斷服務函數。本設計使用IAR編譯環境,使用PROBE插件即可對μC/OS-Ⅲ進行調試,為軟件調試和系統調試提供很大方便。
2.2配置μC/OS-Ⅲ
配置SSS的系統功能是由一個個宏組成,這類可移植、擴展性強的代碼都有類似于這樣的文件,以一個系列的宏命令,配合子程序模塊的條件編譯語句實現功能剪裁。
3應用實例
根據以上設計建立的系統,實際應用在農業自動化相對較高的農場。本設計中主要應用在久保田PRO488聯合收割機靠近電瓶位置。由于久保田PRO488聯合收割機的直流12V電瓶維護方便,高達52Ah的容量,每月例行充電一次,平時例行補充蒸餾水即可工作,可以為本系統提供穩定的電源。在實際應用中,系統運行穩定。由于農機設備之間通信采用數字通信,傳輸可靠、隱蔽性強,能夠在客戶端上實現基礎功能,如車輛點名、車輛信息追蹤、命令下發、變更命令參數等功能,還能夠查詢到歷史記錄,一般采用回放、顯示等方式。關鍵的統計分析中,可對各個農機設備傳回的實時信息進行分析,對不同的設備之間不同類別主動查詢報警記錄、使用信息等。應用表明,系統運行效果良好,運行可靠穩定。
4結論
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通過將生產活動中累積的經驗進行傳承和應用,其生產力標志是以人工操作鐵農具或者蓄力牽引為主,其特點主要是以下幾種:(1)土地利用方式是集約型;(2)技術體系是精耕細作;(3)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適當的選擇確保因地制宜;(4)種植多以谷物為主且種植和畜牧相結合的多種經營模式;(5)農學思想的核心是“三才”理論,即天、地、人和諧統一,這是農學原理和傳統的中國哲學進行有機結合得到的。
2農業技術的創新內容和特點研究
2.1創新內容
從微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相互轉化,將新農業技術演變成一種手段為促進農業的生產和發展農村的經濟提供幫助,其包含內容大致是對農業新技術進行研究、獲得與掌握、實現新技術的傳播滲透于轉讓、改進創新農業的市場開發與售后服務等;從宏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企業和一系列公共機構組成的網絡或者系統,且這些機構能夠互相聯系和影響從而為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提供整合與協調。
2.2創新特點
由于工業技術受到了大多數的農業技術和不同層次的環境保護與農業技術、資源利用與農業技術、農業技術秘密、公共產品特性等與之密切相關的影響和制約,農業技術的創新特點大致有較多的技術、創新過程較為復雜、不確定的技術創新、農業技術的創新子系統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性等。
3農業技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策略方針
3.1基本策略方針
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傳承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基本策略,這是因為農業的科技和技術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依據不盡相同的自然條件以及存在差異的社會文化進行繼承和創造,農業技術包含當地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且民族特點和地方特點顯著。在繼承傳統農業技術進行現代化農業技術轉變的過程中,不可盲目模仿要聯系實際國情和地方特點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實現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的融合從而使未來的農業技術發展保持穩定。
3.2關鍵策略方針
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改造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關鍵策略,這是因為長期積累投入并未使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發生改變,即便生產率較低只要技術的狀態保持不變的話,假以時日就可以實現傳統農業的專項平衡及恢復等。而農業科技發展從技術結構的優化過程來看可以分為以下的三個階段并逐一介紹:(1)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相關的手工勞動主要是依靠現有自然資源進行,是以手工產品或者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勞動密集型的階段。(2)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發揮,進軍更廣更深的自然資源從而形成了以生產加工商品為主的技術密集型階段。(3)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都達到很高的階段,農業的現代化已經實現且智力和知識優勢都得到充分的發揮,是以生產高新商品為主的知識密集型階段。3.3根本策略方針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提升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根本策略,這是因為改造傳統農業技術的目標和方向就是現代農業技術,根據世界農業的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農業的生產必須實現從滿足目標消費追求的數量向商業生產利潤的最大化進行轉化。
4結語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農民是農村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體。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到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為農民謀利益,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使之分享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努力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
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這是以人為本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最根本的體現。要認真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廣開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求出路,又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思考問題,研究對策;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的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開辟新的增收途徑;既要立足當前采取盡快見效的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動力。
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要使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體現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過程。尊重農民的創造和選擇,維護農民的經營自,切實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推進鄉鎮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維護農民對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權和管理參與權。加強對農民負擔的監管,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業和農村法制建設,嚴格依照法律法規來管理農業、開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農。當前特別要加強法制教育和宣傳,培育農民依法維權的意識。
全面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提升農業、振興農村的希望所在,是減少農民、使農民富裕起來的關鍵所在。要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圍繞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大力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適應農業專業化、規?;同F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培養造就一代新型農民。擴大“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加強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的能力。
堅持統籌協調理念,優化發展環境,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統籌協調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解決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的關鍵。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變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完善支農政策體系,強化農業發展基礎,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盡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要深刻領會“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著力消除影響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建立城鄉之間資源合理配置的市場體系,形成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特別是要加快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體制,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不斷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要為農民提供平等的教育、醫療機會和待遇。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和公平化。引導各類資源與要素向農業和農村流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完善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要全面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不斷增強農業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調整和優化支持“三農”發展的財政支出結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構、信貸資金投放結構。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機制,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擴大農業補貼規模。探索建立農業投入的補貼機制,積極推動農業的政策性保險試點,盡快形成完整的國家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
加大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要在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要加強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村生活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鄉村道路、改水改廁和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加快實施農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搞好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完善農業發展綜合服務體系。按照項目構建工程、工程支撐體系、體系保障發展的原則,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等重點工程,著力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勁。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探索農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有機結合。
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優化農業區域結構、產品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的質量與效益。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高效經濟作物,加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提高優勢農產品的集中度和優質專用農產品的比重。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同時大力發展高產優質水產養殖。推動鄉鎮企業產品、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集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糧食加工業,延長糧食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強化農產品市場營銷工作,促進農產品流通業健康發展。
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人增、地減、水缺,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地節水。要加大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實施沃土工程,加強耕地質量動態監測。改進栽培和飼養方式,推行間作套種、水旱輪作、立體種養模式,發展保護性耕作。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合理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旱作節水型農業。
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運用循環經濟理論,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基本原則,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永續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發展生物質經濟,支持農業副產品循環利用。大力推進生態富民家園計劃,加快農村沼氣發展步伐。發揮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秸稈產業。推動農產品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深度加工,實現增值增效。
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創造優美環境為目標,利用人、生物和環境之間能量轉化及生物循環的規律,構建資源節約型農業體系,促進農業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環境優良化。按照“提高認識、依法監管、加大投入、防治并舉”的要求,加大農業污染的防治力度,減少土壤中的化肥、農藥殘留量。全面實施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建設工程,推進以沼氣建設為重點的生態富民家園計劃,加快規模養殖場糞便凈化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設施建設,努力控制和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擴大退牧還草工程規模,加強鼠蟲害防治,不斷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逐步建立草原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
堅持科技進步理念,強化農業發展的戰略基點,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重大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是農業發展的戰略基點。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必須把科技進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提升農業科技基礎創新、集成技術創新及應用轉化的能力,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力爭在新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農業科技發展的著力點要實現由注重增加產量向提高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轉變,由注重研究向研究、應用、推廣和普及并重轉變,由注重常規技術向常規技術集成和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并重轉變。大力發展降低成本與節約資源的技術、標準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農業技術,建立農業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技術體系。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促進農業增產增效,關鍵要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核心是推廣一批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要擴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優先扶持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組裝集成與配套技術開發。重點推廣一批先進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應用范圍。
堅持改革創新理念,消除制約農業發展的體制,增強農業發展活力和動力。深化農村改革是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的內在要求,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農村改革面臨的任務仍很艱巨,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積極推進,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政策的基石。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全面落實二輪土地承包政策,建立健全農民承包土地流轉機制。要加快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糾紛調處機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補償費,推動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強國有農場農業用地保護和占用的監督管理。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創新,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民的服務能力。
探索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鼓勵和扶持農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組建多種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專業大戶和其他中介組織。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立法進程,保護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通過建立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建立起農民與市場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加快免征農業稅步伐,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推動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各項改革試點,探索解決鄉村債務的有效途徑。加快國有農場農業稅費改革。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搞好獸醫管理體制、農墾管理體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改革。
堅持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大任務。要把工業經濟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經營思想、管理方法、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等,導入和應用到農業領域,大力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運用現代工業成果改造傳統農業。要把現代工業發展的成果逐步運用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持。推進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的結合,拓寬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增強和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積極采用工程、生物、農藝等技術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大力發展農用工業,提升農業裝備水平。
優化農業組織形式與生產方式。借鑒現代工業組織形式,大力推進專業化分工、規?;a和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不斷提高農業的規?;?、組織化、集約化水平,積極探索各種農業生產要素之間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引入工業融資方法,強化項目推進意識,開展農業資本運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論文關鍵詞:農機,液壓,使用,注意
目前,黑龍江墾區的農機化水平已經走在了國內的前列,尤其國內大型農機具的引進,使墾區基本實現了農機現代化。相應的,大型農機具的技術含量高,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強,操作方便,但也對農機操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液壓系統,在進口的大型農機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保證大型農機具的作業效率,使其發報最大效益,在農機的液壓系統使用中,應注意以下五方面的問題。
一、雜質污物進入系統
1.影響:液壓系統是靠液壓油傳遞動力的,其泵、閥、缸和馬達等液壓元件運動副間有很高精度的的配合表面,加工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小,另外液壓元件中有許多小孔道、節流縫隙、阻尼小孔等,因此在使用中要保持液壓油清潔,防止混入雜質污物,否則就會損傷系統元件,降低使用壽命,產生各種故障。
如劃傷液壓元件運動副表面,加快相對運動零件的磨損,使泄漏增加;雜質將閥芯卡住,使閥芯動作失靈;雜質將安全閥或回油閥墊起而泄油,導致提升農具緩慢農業論文,甚至不能正常工作;使用中油箱濾網堵塞,造成油泵吸空或系統超載;污物還會使油液加快變質,失去良好的性能。據調查,液壓系統的故障至少有75%是由于油液中的雜質污物造成的。
2.防止油液污染的主要措施:
(1)安裝前除管道必須清洗干凈外,鑄件也要經過徹底的清潔,包括機械清理和化學清洗(如在三氯乙烯中清洗,然后用壓縮空氣吹干);各元件裝配前可用煤油洗刷,但禁止用帶纖維的織物(如棉紗)擦拭。
(2)液壓系統在完成總裝后應進行空循環,防止被臟物所污染,清洗完畢后再復原。
(3)油箱要合理密封,通大氣處要設空氣濾清器,密封處必須可靠,禁止使用不耐油的密封件及軟管。
(4)定期更換液壓油,使用的液壓油應清潔;按時清洗濾清器,清洗時各濾片和銅墊不得損壞。
二、空氣進入系統
1.影響:空氣進入低壓管道中時,會產生空穴現象,使油液不連續,影響正常工作。
空氣進入高壓管道中時,在壓力油的沖擊下,急劇受到壓縮,使液壓系統產生噪聲。而且氣體突然受到壓縮時會放出大量熱量,引起局部過熱,加速油液升溫,使液壓元件損壞或油液很快變質,降低油液使用壽命;另外由于空氣壓縮性很大,使油液不連續,液壓系統工作不穩定,油缸提升緩慢,或者提升時發生抖動,甚至不能提升農具。
2.防止空氣進入液壓系統的主要措施
(1)除外泄油管外,吸油管及回油管都應插入油面以下,且保持足夠的深度,以免系統停止工作時空氣進入。
(2)經常保持油箱內油面的高度,以保證油泵吸油管全部浸入油中。系統各部分也應保持油液的充滿度。
(3)應保持油管接頭的良好密封,特別是吸油管路。若密封不好,油壓低于大氣壓時,空氣便從密封不良處進入液壓系統。
(4)油箱出油口處濾網或濾清器應保持清潔,不能堵塞。否則在油泵的吸油作用下,濾清器及管路中會形成真空,因而從濾清器處及管路接頭處吸入大量空氣。
(5)液壓系統工作前或更換油液后,應進行排氣。
三、液壓油溫度過高
1.影響:在工作過程中,如果發現液壓油溫度過高,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加以排除,否則將產生如下不良影響和后果:
(1)油溫過高,油液粘度降低,油缸或油馬達運動速度變慢,使農具提升緩慢;此外,會使油液的性能變壞,增加元件的磨操。
(2)油溫過高,將使油液氧化加快農業論文,導致油液變質;此外,油液中析出的瀝青等沉淀物還會堵塞小孔或狹槽,使配合間隙變小,影響閥芯移動,有被卡住的可能;此外,油溫過高會使密封裝置的橡膠件等迅速老化變質,喪失密封性能。
2.防止措施:
(1)工作之前要檢查油箱油面高度,不足時要及時加油。
(2)正確選用液壓油的粘度。
(3)經常清洗濾清器,防止堵塞。
(4)分配器手柄不應長時間處于“提升”或“壓降”位置。
四、液壓油溫度過低
1.影響:液壓油溫度過低時,由于油液粘度增加,將可能引起一些故障,如吸油管路油液流動緩慢形成真空,吸入空氣;油泵吸油不足,流入油缸的液壓油量不足,致使農具提升緩慢;油液流動阻力增加,液壓損失大,易形成油塞現象;回位機構油路壓力降低,不能自動回位;閥門動作失靈等。
2.防止措施:
(1)根據氣溫選用粘度合適的液壓油。
(2)工作前要預溫,使油溫超過二十攝氏度后再開始工作。但不得用明火燒烤液壓系統,否則易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例如使橡膠密封件損壞等。
五、系統超負荷
雖然液壓系統有安全閥起過栽保護作用,但是超負荷工作時,安全閥經常處于卸栽工作狀態,易使油溫升高,產生不良后果;若安全閥作用失靈,則將破壞系統。為保障系統安全,應盡量防止系統工作于超負荷狀態。
關鍵詞:農業;隱性失業;人口統計
農業隱性失業指工業化過程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沒有影響到農業產出的那部分邊際生產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勞動力。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長期存在農村與城市發展嚴重的不平衡,加之中國人多地少的特殊國情,導致我國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就構成了中國農業的隱性失業。大量的隱性失業人口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了解這一形勢及其形成原因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國農業隱性失業人口的轉移問題。
1 當前農業隱性失業的形勢分析
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國農業隱性失業率呈上升趨勢,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的農村過剩勞動力為2.5億,隱性失業率高達60%。近年來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城市二、三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90年代中期,已減少到1.0~1.3億人,隱性失業率仍高達30%。農業隱性失業現象的存在,以及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隱患,對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構成嚴重威脅:
首先,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大量存在,標志著相當部分農業勞動力資源沒有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是處于閑置和半閑置狀態,造成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其次,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存在,制約了農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1979~1984年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37∶1縮小到1.56∶1(以農民收入為1)。但自1985年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續擴大趨勢,1997年差距為2.47∶1,到了2005年,這一收入差距比率高達3.22∶1。
再次,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影響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積極性,農業機械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相當部分農村的貧困落后面貌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變。
第四,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持續進入大中城市,造成了許多城市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
2 農業隱性失業產生的原因
我國農業隱性失業人員的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
2.1 農村勞動力基數大,勞動力的自然增長規模龐大。1979-1993年,農村勞動力增長近1.4億人,90年代中后期,農村勞動力每年還將增加600萬人左右。在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的同時,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卻出現了縮減的趨勢,土地沙漠化等原因造成農業用地大面積減少,并最終導致農業內部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減弱。
2.2 在農村勞動力日趨增多和農業用地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我國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沒有能夠相應進行調整,相當一部分農村單一結構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從而使農業部門對勞動力的吸納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3 在我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動后,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國目前農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仍然不小,每年進入勞動力年齡的農村勞動力中,有將近10%屬于文盲、半文盲,由于勞動力自身素質較低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變動的要求,因而只能滯留在當地農村,處于隱性失業狀態。
2.4 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還存在制度性障礙。全國各大中城市對農民工進城就業都有不少的限制,將不斷增加的農村勞動力都限制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農村隱性失業。
3 解決我國農業隱性失業問題的對策
3.1 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通過市場來配置社會資源,使其達到利用的最佳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也是市場的主體,他們完全有理由選擇自己所適合的職業。雖然政府在中介組織間加強了組織協調,但從總體上評價,農業勞動力流動中的市場障礙仍然嚴重。因此建立統一、規范的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是解決農業隱性失業問題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中獲得平等主體地位的一項基本的制度保障。
3.2 農業內部結構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主要是指農業內部各產業部門間的配置調整和種植業內部種植結構的調整,其目的是為了合理地利用資源,挖掘資源利用潛力,提高資源的配置利用效益。調整農業內部各產業間即農林牧漁業間的配置結構,提高果樹、葡萄、花卉和畜牧、養殖等勞動力高度密集型產業的配置比重。通過調整種植業內部的種植結構,減少耕地密集型產品的種植面積,相應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棉花、煙葉、小辣椒和大棚蔬菜等)的種植比重,發揮我國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強農業深層開發,發展開發性農業、特色農業,要以農業產業化來推進農、林、牧、副、漁深度發展,開發和發展農產品加工增值,使農民獲得比過去單純靠原料和初級產品搞得多的經濟效益。一旦農業獲益較大,高素質的農民就愿意留守土地,棄耕撂荒等現象將受到遏制。
3.3 發展鄉鎮企業走農村工業化之路。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尤其是農業隱性失業問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以中小企業主體的鄉鎮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目前,為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需要和應對農業剩余勞動力日益增多的現實,我們必須確立新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進行鄉鎮企業制度創新,具體來說,應堅持與城鎮化相結合,以第二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為導向,以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為動力來推進鄉鎮企業的第二次創業。
3.4 普及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務農勞動力的素質必須首先提高基層技術推廠人員的素質?;鶎蛹夹g人員知識的陳舊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民技術水平的提高,在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到位后,要通過開展不同層次的新技術培訓、資格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基本素質,可以通過加強與職業培訓院校、農科院所的合作,聘請專家講學等途徑,更高層次地提升農技推廣人員水平。其次要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培訓內容和方式要與需求相銜接。建議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農廣校、地方農技校等教育培訓陣地,采取聯合辦學或請人授課等方式,加大培訓力度。
3.5 擴大勞務輸出。這也是我國農業隱性失業人口的重要轉移途徑。我國是人口密度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發展中國家,具有勞動力資源成本較低的優勢。但我國多年來勞務出口一直徘徊在30萬人左右,僅占同期國際勞務市場吸納勞工的1%,與我國勞動力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在當前亞太經濟復蘇和西方國家經濟繁榮的新機遇面前,我們要放開勞務輸出的經營權,盡快搞活國內勞動力市場,鼓勵更多的外貿行業重視勞務輸出,積極向世界各層次勞動力市場進軍,為我國農村勞動力尋找更廣闊的就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