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24:28
序論:在您撰寫職成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第一學年:規則教育和意識養成階段
作為新生,學生有諸多的不適應。各院校應以入學教育和適應教育為中心。在這一階段,軍訓是一個很特殊的階段,及早引進養成教育理念,與軍訓活動相結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中華女子學院在此階段將學生手冊的學習貫徹到軍訓過程中,突出規則意識的培養。在低年級通過開展專業教師“專業知識講座”、高年級“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規劃和指導大學學習生活。這一階段,通過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宣傳教育,引導學生認同學校的規則,逐漸適應大學階段的生活。
(二)第二學年:能力提升和養成教育強化階段
經過第一學年知識、經驗的積累,學生群體有了不同層次的需求,為此,要結合學生的差異性需求,開展不同的活動,推動學生能力的提升,強化養成教育。針對不同的群體需求,開展學業輔導,黨課,先鋒骨干培訓班,心理輔導等活動,吸引大家參加,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思想、心理、行為等多方面熏陶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中華女子學院高職學院從2013年開始成立了積極分子讀書會,要求大家每兩周開展一次活動,既有政治學習,又有專業學習;既有理論學習,又有社會實踐,促進學生實現政治與學業兩種進步,深受學生歡迎。此階段要突出榜樣的力量,強化制度的剛性,獎罰分明,樹立典型,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管理者要以身示范,嚴格遵守和貫徹此前制定的規章制度。
(三)第三學年:實習就業與養成教育深化階段
要結合學生實習與就業的需求,宣傳國家的就業政策,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求職擇業心理,指導學生如何制作簡歷、教給學生求職面試的技能技巧,督促學生有針對性地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開展模擬招聘,為同學就業作充足的準備;安排實習帶隊老師,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和合作,盡量消除同學們因找工作壓力過大所帶來的心理問題;做好學生畢業離校教育等。此階段要突出學生實習就業的需求,通過宣傳教育,把學生的品質、能力、習慣與就業可能性掛鉤,引導學生加深對養成教育的認識,深化養成教育成果。
二、注重設計養成教育的載體及處理好學生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一)以引導為主強制為輔重視養成教育載體設計
精心設計學生習慣養成的載體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養成教育涉及“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這是一個人成長的所有方面。在認知方面,要以課堂為載體,全體教師參與,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科學方法的灌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對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要以心理輔導、講座宣傳、社會交往等為契機,充分發揮班主任、輔導員的作用,使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習慣、情感取向;在意志培養方面,以黨課、團課為主要平臺,充分發揮信仰教育對意志養成的先導作用,培養學生敢于擔當、任勞任怨、勤奮努力的意志品質;行為方面,制定行為規范,樹立典型,獎罰分明,并強化自主行為。
(二)兼顧學生共性和個性推動學生健康發展
養成教育重在規則意識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強化,因此對共性的要求多一些。但是,現在也是個性化的時代。因此,要處理好共性培養和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既要有組織紀律性,維護和諧穩定,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學生個性,開展生動活潑、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充分釋放自我,展示個性。不僅達到學生守序的效果,而且又不要泯滅他們的天性,確保學生健康發展。
三、推動全員育人并構建養成教育的檢查、監督、考核、激勵機制
(一)以教育工作管理者為主推動全員育人
養成教育涉及學生發展的全部,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來說,要求個人、家庭、社會、學校緊密配合,專業教師、家長、教育工作管理者以及學生本人全面攜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學生的環境適應、專業學習、政治進步、人際交往、戀愛求職和人格發展等多方面的困惑,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引導學生者、監督者,規則教育的好壞,熏陶教育的效果,糾偏教育的強化,都離不開他們。所以,對于輔導員、班主任等教育工作管理者,要強化她們的責任意識,規范管理手段,加強技能培訓,確保養成教育的執行效果。但是同時,也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實行全員育人,專業教師、家長等也要參與其中。
(二)構建養成教育的配套機制
一個人的成長更需要一套系統嚴格的檢查、監督、考核、激勵機制。制定評價制度對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起著重要的導向和監督作用。中華女子學院高職學院在對學生進行了養成教育宣傳之后,對學生實行量化管理,學生日常的行為表現與對學生的評價、班級小組、班集體評價掛鉤,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養成教育中,注意發揮榜樣的作用,學院每學期都有榜樣明星評選(“學習之星”、“體育之星”、“健康之星”等)。通過獎勵優秀個人、集體,激勵后進,使每個學生在各方面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以規則教育為主結合熏陶教育與糾偏教育來搭建養成教育自我成長平臺
(一)突出規則教育實現三種教育完美結合
要從立規矩開始,從實處、細處抓行為習慣的養成,通過反復的外部刺激、自身實踐和嚴厲的督查使守規矩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立規矩要從入學抓起,新生報到時即可將匯集各種制度、紀律、規定的《養成教育手冊》發給學生,讓其了解大學生活,明確學校的規章制度。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營造氛圍的重要性,使學生時刻受到“好制度”的熏陶,受到“好模范”的感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高職學生存在的特殊性及不良行為主要是與其生活行為方式和不合理的思想意識有關,因此,糾偏教育,作為養成教育工作的保障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出現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批評警示,甚至是處分,提醒學生們自由散漫、隨心所欲的行為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二)推動學生自我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因此推動學生自我管理是主線。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不斷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要不斷強化,學生自我發展的平臺要不斷挖掘。鼓勵學生以宿舍、班級、年級、專業等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組織為平臺,積極搭建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分享、交流、提升的平臺,形成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氛圍,在思想和行動上提升自我。
(一)塑造心靈。音樂是以審美為核心,對學生進行感受、鑒賞及創造美能力的培養。
(二)教化學生。音樂是用愉快的形式表達深刻的思想,它能夠愉悅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行為變得高雅。
(三)激發創造性思維。人類已經將音樂開發人類智能作為教育的基本途徑了。許多杰出的人物都是造詣深厚的藝術活動實踐者,如達芬奇既是美術家又是音樂家,愛因斯坦既是物理學家又是小提琴演奏家。(四)促進健康。高職院校學生以職業技能訓練為主,學習生活枯燥,容易消極悲觀、情緒不穩定。我們可以以絢麗多彩的音樂來吸引學生,幫助學生調節情緒,促其健康發展。
二、養成教育中音樂助力的發揮途徑
音樂在高職生養成教育中作用不容忽視,那么,如何發揮它的助力作用呢?筆者認為:
(一)明確地位,加大力度不同時期的音樂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匯聚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是人類歷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結晶。它總是與人們的工作生活、學校教育緊密相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要素。雖然高職院校很早就開設了音樂課,但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如音樂課面向部分學生開設,授課形式單調,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等。高職院校應該明確音樂的地位,擺正位置,堅持養成教育寓于其中,學生綜合素質寓于其中的理念,采取積極措施,利用音樂豐富課余生活,營造良好的環境,拓寬視野,提升品位,擴大范圍,讓更多的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多層次多渠道地滿足學生心靈的需要,淋漓盡致地發揮音樂的作用。
(二)拓展內容,深化內涵目前高職院校音樂內容的設定大多停留在音樂技能上,學生望而生畏,違背了音樂教育的普遍性規律。在《全國學校高雅音樂發展規劃2001-2010》中提到:“教學機構的優美音樂要充分以素養教學為宗旨,……讓受教育者在接觸音樂常規知識以及常規能力的時候,也重視養成熱愛國家以及團體主義的意識,養成創造思想以及實際技能……”。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將養成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改變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不僅要重視教會學生音樂能力,而且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合作精神、勤儉的生活態度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拓寬音樂內容,提高音樂層次,深化教育內涵。
(三)增設課程,拓寬途徑高職院校可以將音樂課程體系分成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中國音樂賞析”、“外國音樂賞析”、“影視音樂鑒賞”、“舞蹈音樂賞析”、“基本音樂常識”等課程;實踐部分包括“合唱”、“舞蹈”、“器樂”,還可以再細分。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努力挖掘潛力,創設特色課程,促進音樂教學水平的提高,促使音樂教育工作持久開展,可以采用專業必修與公共選修相結合的形式,實行學分制,真正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水平。
1.高職院校對養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1)對養成教育在高職教育中地位的認知不夠。高職院校在“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下,往往圍繞市場設置課程體系、安排課堂教學,其結果極易形成這樣一種傾向:弱化人文教育,忽視養成教育,窄化素質教育,形成單一的“專業教育”??陀^上不僅使所培養的學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蘊,致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缺陷,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缺乏素養,人格不完整。(2)養成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制度的內容通常局限于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的道德品質、健康心理、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養成制度則很少或基本沒有。(3)經費的缺乏。為了保證就業率和吸引生源,高職院校的資金投入多傾斜于教學硬件設施、實驗實訓設備和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而投入養成教育的資金明顯不足,導致學生的技能水平與思想素質水平嚴重失比。(4)師資配備上的不足。大多高職院校尚未開設專門的養成教育課程,養成教育的師資配備有限,學生的養成教育主要是由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完成。就目前來看,輔導員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學生獎、懲、助、貸等日常管理,而涉及養成教育的思政課程中,養成教育的內容所占課時少之又少,往往被忽略或流于形式。
2.高職大學生思想素養問題叢生(1)個人習慣差、自我管理意識不強。如: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玩手機、睡覺、穿拖鞋進教室等不守紀律的行為;公共場所抽煙、隨意丟垃圾、亂涂亂畫等不講公德的行為;考試舞弊、弄虛作假等不誠信的行為;浪費水、電等公共資源的行為。(2)思想道德水平較低。當代高職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深受“個人本位”價值觀的影響,尤其是在“拜金主義”的錯誤價值觀影響下,價值取向發生偏差甚至扭曲,“為了明天能有好的生活”“為了以后能掙更多的錢”成為當代高職學生的普遍追求和人生信條。他們對我國傳統主流文化持懷疑態度并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開始疏離、拋棄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追求個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強烈,物質化和功利化思想嚴重,甚至對來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較強烈的排斥情緒,缺乏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3)學習品質較差、創新思維缺乏。大部分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厭煩枯燥無味的理論學習,缺乏動力,沒有清晰的目標規劃。無法正確認識基礎課程與應用課程的關系,沒有好奇心和探索問題的敏銳性;不愿意獨立思考,不思進取,滿足于現狀。成長于這樣一個講求實際的時代的高職學生,表現出超出年齡的“務實”。“讀書無用論”的消極觀念影響,加之就業逐年低潮的現實壓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理想信念模糊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普遍現象。(4)對健康的心理品格缺乏認知。對于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呵護的當代高職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特征突出,常常抱怨,不能較快適應環境,不懂換位思考,自負計較,不能客觀評價自己。部分高職學生個性孤僻,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以個人為中心”思想依然占主導。一旦遭遇失敗或困難,他們便悲觀低迷,不善于調節情緒,不能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一旦出現競爭壓力大或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時,他們不能控制情緒,容易消極應對,加上法律意識的淡薄,部分大學生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二、高職“思政課”進行養成教育的途徑
要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針對不良習慣的表現,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1.“思政課”教師要傳遞正能量,做養成教育的示范者要想成為學生養成教育的最好示范者,“思政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加強師德學習,積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師不僅用教材教學生,其自身的思想、言行、品質無時不在影響著學生。教師職業生涯中表現的道德水準,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所以,“思政課”教師應成為靈魂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成為學生的示范者、助推者、觀察者、診斷者、守護者,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們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時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學生的心定會融化在師愛中,在學習中找到快樂,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總結,通過各種方式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給學生,把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健康快樂地成長。
2.把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有效加強養成教育被稱為青年中期的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品德發展、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階段。在自我意識、思維、意志等方面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掌握一定的社會標準,并以此來衡量各種社會現象,甚至開始思考人生的相關問題。然而,處于青年中期的高職學生在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因為環境、心理和各方面發展的不平衡,往往容易引起沖突和矛盾,這正是這一階段的高職學生道德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表現?!八颊n”應該在這一關鍵期不失時機地推進養成教育,既掌握學生群體特點,又關注學生個性特征,引導青年學生自覺開展個人行為習慣、道德品質與個人發展的理性思考,積極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環境和社會關系。通過把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和養成教育的有力介入,逐步實現高職學生道德心理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
3.“教、輔”結合,發揮“思政課”的內化作用“思政課”應以正確的理論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催生他們前進的動力,提高遵守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自覺性?!八颊n”教師在養成教育過程中,要克服純灌輸式的傳統教育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運用探究、思辨、討論等教學方法,結合信息、網絡、情景、案例等多種教學媒介和手段,讓學生通過理性的思考來完成道德認知的真實內化。但是,由于年齡和知識水平所限,高職學生難以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所以,單純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思政課”教師應借鑒心理輔導的理念和方式,加強與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關注和培養其健康心理和良好習慣。對于早已接觸并依賴于信息和網絡的當代高職生,“思政課”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科技平臺,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等知識,配合高職院校各部門,組建全面、完善的學生輔導系統,通過各種交流途徑幫助學生解決在思想道德認識、人際關系、社會認知等方面的問題和疑惑,促進良好的認知和習慣養成,并掌握正確的心理調整和防御方法。
2011年7-8月間,課題組在浙江寧波地區分別發放500份問卷,有效回收465份高職畢業生所在單位的問卷和369份高職生責任感狀況的問卷,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3%和73.8%。調查顯示:有59.14%的企業最看重“責任意識”,同時有89.89%的企業認為責任感缺失這一問題在當代高職生中是“嚴重”和“較嚴重”的。有趣的是有67.7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或“基本上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本次調研中反映出學生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亟待加強,自我責任認知與責任的履行能力之間脫節現象較為嚴重,社會公德意識總體向好,但與實際行動有差距,家庭責任意識有待增強,存在職業責任意識,但法制和公德意識缺乏。筆者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高職生內在的成長因素。多數人會以自我為中心去分析評判問題而很少考慮其他因素。加之當前對高職院校就業壓力的灌輸,使他們重個人價值輕社會貢獻。二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相關調研發現,這一批次中的學生家庭大多數處于社會的中或中偏下層次,高學歷家長不多,他們對獨生子女要求不高,尤其對責任素養的滲透比較忽視,這就造成了高職生責任感的先天不足。三是轉型期社會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變化最快的時期,這一時期對“90后”高職生來講,社會為他們成才成功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的同時也使他們普遍面臨學習、經濟、情感、就業等競爭的壓力,致使不少學生重自身利益輕國家與集體利益。四是高職院校責任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圍繞職業特點提出專業規范與素質要求是培養高職生的關鍵之一,而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與學生未來職業的聯系不夠緊密,其以輔導員為主的學生工作隊伍的能力結構、自上而下的德育工作模式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內容造成畢業生重課程輕素養。
二、制定培養目標、原則與任務
(一)培養目標與原則
根據高職院?!懊嫦蛏a、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一批素質高、知識實、能力強并具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引入現代公司文化與管理的基本元素,使學生能明確自我責任、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內涵;能敢于承擔自我責任,善于自我管理,勇于承擔家庭和集體責任,樂于承擔企業和社會責任;具有積極配合的責任意識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情感與責任能力。
1.堅持行為導向原則,重在日常養成
在責任教育中,學生是主體。通過實踐活動,采用多種靈活生動的行為導向教育方式,幫助學生理性思考,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斷和負責任的行為決定。日常養成不僅在第二課堂,更在于第一課堂的教學常規與專業素質養成,通過每日每周每月每學期的訓練,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2.堅持分層教育原則,重在循序漸進
高職生的知識水平、理解和實踐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完善。責任教育應根據不同年級分別制定責任目標與要求,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由認知到行為,分層分段地實施教育。大一重在明晰責任的相關內涵、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認知養成、大二重在通過活動的參與培養訓練其責任意識與情感的實踐養成體、大三重在通過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錘煉其責任能力的深化養成。
3.堅持校企合作原則,重在模擬公司與真實公司融合
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按照現代企業的員工規范、管理制度、項目實施操作流程等各項標準作為“公司制”平臺的實施關鍵點,構建專業對接行業、模擬公司對接企業、學生對接企業員工的公司制平臺,以先進公司的責任文化為引領,讓所有學生在平臺上體驗公司文化、崗位和項目。
4.堅持三課堂聯動原則,重在全員育人
第一課堂中,以教學與組織管理為主要手段,對責任素養進行認知與考核;在以學生社團、技能活動等為主體的第二課堂中對責任素養進行實踐與固化;在以頂崗實習、專業綜合實踐為主要形式的第三課堂里將責任素養進行深化與提升。同時發揮家校聯系的作用,優化社會大環境,最終形成全員育人的合力。
(二)培養任務
責任是行為主體對自己在特定社會關系中所肩負的特定的社會任務的自由確認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經由責任意志的監督和維護,進而上升為責任行為的過程??梢姡呗毶呐囵B任務是認知責任相關理論知識,培養責任情感,鍛煉責任意志和養成責任行為。通過從認知到行為養成的系統訓練,使高職生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集體、對職業、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并付諸行動。
三、依托公司制平臺與高職對接
責任素養不同于職業知識和技能,具有內隱性和養成性,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和形成依據,從責任認知到責任情感,經過責任意志的作用最終形成有效的責任行為,需要有專門的實踐路徑。而公司與高職院校有著天然的聯系,其完整的組織架構、文化浸潤、規范管理、獎懲得法、業績追求等特征均為高職生責任素質養成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資源。其過程為,高職院校根據社會道德要求,在高職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對其分層分段地實施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責任教育引導活動,在頂崗實習階段前進行虛擬公司制平臺上的責任素養認知與養成,在頂崗實習階段進行實體公司制平臺上責任素養的固化與提升,使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職業人的過程。以上目標實現的關鍵的是要實現以下對接。
(一)載體對接
課堂教學對接企業員工培訓、教室對接廠房、課本對接企業員工培訓手冊,寢室對接員工宿舍。在模擬公司階段,對學生進行責任素養的認識、滲透與深化,在實體公司階段,進行真實的錘煉與提升
(二)內容對接
在模擬公司階段,將校園責任教育內涵與公司責任文化元素對接,如引進企業管理中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h)、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結合高職生實際,教學化改造為“6S”管理,即安全(Safety)、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tketsu)、素養(Shitsuke)并實施到三個課堂中進行集體責任和自我管理責任教育。在實體公司階段,校企雙方根據專業標準和職業需求共同制定對接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崗位責任、就業責任、企業責任等培養。
(三)主體對接
教師對接企業管理者,進行教學內容、實訓教材的融合;學生準員工對接企業員工,進行責任理念、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熏染。
四、基于公司制平臺的高職生責任素質養成教育模式
在學生自主選擇基礎上對其實施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責任教育活動,分層分段實施遞進式的責任素養教育:大一通過責任課堂、專題講座和專業課滲透,實現虛擬公司制平臺上的責任素質認知養成和企業用人要求的協同;大二以深度合作的校中企為平臺,通過雙“11”等實戰式主題活動和以體驗管理崗位為特色的日常養成,實現企業銷售業績目標和責任素養實踐養成的協同;大三通過整體進入校企合作公司頂崗實習和專業綜合實踐,實現企業用人目標和責任素養固化養成的協同。三課堂聯動,多途徑培養,最終形成高素質商貿職業人才的培養路徑。
(一)形成責任明確的虛擬公司制組織架構
全面引入現代公司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形成二級學院為虛擬總公司,各班根據不同的專業類型組建虛擬分公司的組織架構。不同專業的分公司設置崗位時,應充分考慮專業特點,經過真實崗位采集——教學化處理——具體化設置的過程,形成公司名稱、崗位分布、職責劃分、宗旨與理念等要素,讓學生在模擬的公司組織環境中,體驗員工角色。以高職商貿類電子商務專業為成立的志成電子商務分公司為例,公司成立有行政、人事、財務、IT技術部、網絡零售客服部、產品編輯美工部、市場營銷推廣部、采購物流倉儲部等部門,每部門招收一定職員并有明確的崗位職能。
(二)建設責任滲透的公司制隱蔽課程
柯爾柏格認為,德育如果不關心隱蔽課程,無論如何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隱蔽課程是實現德育的橋梁。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在1968年的《班級生活》中首次提出隱蔽課程教育,指教育者為了實現德育目標,有組織有計劃的在教學范圍內以各種方式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們獲得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在公司制為平臺的高職生責任素質養成教育實踐中,以職教聯盟為紐帶,如物流企業講究“高效合作務實”,零售企業追求“以顧客為重”,電子商務類公司追求“勤奮創新”等,做到各班形成的分公司文化與真實企業能一脈相承,將企業文化對接校園文化潤物無聲地滲透;在校內分公司、實驗實訓室、寢室生活區標上激勵性的責任精語,使學生所見之處皆為責任意識相關的職業環境;在集團及分公司每次教學組織和主題活動時,通過課前一分鐘、晨會、周例會、年會等準公司化行為增強責任意識,從入學至畢業全程影響,最終形成以責任為引領的校園企業文化。以責任為引領的商幫文化浸潤是隱蔽課程的有效載體。區域文化是影響所在區域人群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決定性力量。尤其是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浸潤,人文傳統形成固化以后便以相當頑強的定勢,久遠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以高職商貿類專業為例,在長期經營實踐中形成的甬商文化中開拓創新、艱苦創業、團結互助、愛國愛鄉、同舟共濟的價值取向和商業道德,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極為負責任的商幫人物的精神外顯,這與高職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中的素質要求相吻合。故而,以專業和本班特色為主要依據,通過認、講、學等多種方式與商幫人物牽手,將凝聚在商幫人物身上的責任精神遷移到高職生責任素質培養上來,內化為商貿類高職生的追求目標,引領成長。典型代表精神如:以秦潤卿為代表的有志者事竟成,言誠事成;安子介為代表的的志存高遠,直面挑戰;許立華為代表的精誠團結,竭誠奉獻;邵逸夫為代表的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應行久為代表的心虞志誠,辦事求是等精神。
(三)約定責任到人的公司制職業規范
在虛擬公司制階段,依據行業企業特征,結合專業特色,對公司的名稱、住所、經營范圍、經營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項進行約定,形成公司章程和員工規范。同時,依據公司章程和考核要求,約定員工規范,以實現“公司”目標,維護“公司”利益,履行“公司”職責。其中業績考核辦法的制定是關鍵。業績考核分為分公司業績考核和員工業績考核兩方面。以高職商貿類專業為例:第一課堂里,“模擬公司制”教學模式中引入公司經濟效益與業績考核理念,以責任理念為引領,將終結性考核與過程性考核相結合,把實際操作能力和項目解決能力納入主要考核范圍,與公司業績考核接軌。在第二課堂,將高職生的日常行為規范與公司運作管理的各項指標緊密融合,設置“公司管理、公司文化和公司業績”三個一級指標,正面列表明確可以和希望做的事,負面列表明確不能做的事,強調員工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監督,通過各虛擬分公司之間和公司內部員工之間的自評和互評機制實現公司日常運作管理與考核。
(四)體驗責任各異的公司制職業崗位
1.崗位體驗
員工崗位體驗是指依據崗位職責,通過崗位輪換方式進行不同崗位體驗,包括業務崗、管理崗和員工崗。
2.業務崗
主要呈現在第一課堂。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培養目標,設定不同的工作崗位并出示給學生選擇,對通過教學化處理的教學項目進行崗位體驗。以《國際匯兌市場與操作》課程為例,通過創設真實的業務情境,以完成一筆出口匯兌項目為軸,親歷貿易公司里出口匯兌項目完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擬真業務項目中錘煉技術技能和培養職業責任。
3.管理崗和員工崗
主要呈現在第二三課堂。通過管理崗位競聘、日常行為規范約束和參與主題實踐活動加以體驗。以高職國際貿易類專業為例,學生在“建利貿易分公司”這樣一個模擬職業環境中學習生活,實施“公司化經營”:全班同學自動分成管理團隊和一般員工兩大陣營,有執行經理、業務主管、人事總監、客服、業務員等仿真的職業管理崗位。這樣,班主任即是“分公司經理”,班長是“分公司執行經理”,學生是“公司員工”,同學是“同事”,班級間競爭關系成為分公司間的競爭關系;班級學生的在專業學習、考證考級、主題活動、衛生紀律等日常綜合表現成為考核該分公司的“經濟效益”的指標。到頂崗實習階段,這些均自然而然地成為真實化項目。集體或個體有獲獎和業績的均可折算成公司業績,使負責的員工為自身增值的同時為集體增值,反之則要因為過失而承擔責任。
(五)進行責任量化的公司制績效考核
沒有績效考核,公司制平臺將流于形式。責任素養的績效考核在第一課堂里與課程成績融合,在第二、三課堂里與個人和公司發展融合。以國際貿易專業的“建利貿易分公司”為例,在《國際匯兌市場與操作》課程中,每一個項目實踐都要求員工、執行經理或業務主管對全部員工的團隊責任意識與執行力作出自評和互評,作為課程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二課堂里,以該分公司的團隊運營狀況、主題活動和專業學習為主要觀測點,考核公司目標完成情況,以虛擬資金——商幣為衡量公司的效績標準,將分公司取得的業績,按標準折算成虛擬資金計入公司經營收入;將員工違紀行為視作分公司經營虧損,按標準罰沒一定數量虛擬資金。每月公布各分公司經營狀況,定期將虛擬資金換算成真實獎金給予獎勵先進分公司作為集體活動經費的同時,公司績效成為考核依據。當分公司商幣減少到一定標準時,即進入破產程序,須提交書面增資報告。進入頂崗實習階段,在真實的公司里,教學內容按照實際工作環節的相關性“做中學、做中教”,學生即為員工,人才培養實現了經營場所與教學場所、教學器具與經營設備、教學任務與工作任務、學生與員工、育人與經營的合一?!肮局啤逼脚_的最大特點是公司運營與班級學習融為一體,形成了“實踐共同體”,在參與體驗的過程時,學習自然發生,責任素質自然形成。
五、結語
經過幾年的運行,“公司制”平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增強了責任素養。公司制平臺中,無論是公司及規范的形成與遵守還是職業崗位的確定與體驗,都給予學生最大的主動權與選擇杈,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了“責任源于自由”的形成規律。其運營效果使教師真正在起指導作用,學生真正在自發實踐中形成對自己、家人、集體、企業和國家的責任素養。
第二,增強了就業競爭力。實戰式訓練是公司制平臺的最大特點,學生不斷經受來自真實企業文化的擬真熏陶和職業崗位的擬真鍛煉,有序漸進地過渡到真實公司的崗位操練,縮短了初崗適應時間,以責任為核動力,就有了持續學習的內在需求,能順利實現崗位遷移和提升。
第三,降低了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成本。基于公司制平臺的責任素質養成訓練從學生入校即始,直至畢業。全過程全方位全員的育人網絡牢固樹立了學生的專業思想和為公司為集體盡責的做人理念,自然而然地與企業的用人需求規格靠近,節省企業用人成本。
第四,創新了高職育人模式。對學習基礎相對薄弱需要不斷變換工作方式方法的高職生而言,以責任為第一素養的育人工作一直是難解之題。改革原有班級管理模式,在責任觀的統領下,三個課堂聯動,強化團隊建設與自我管理,使教者和學者共有成就感。
另外,基于公司制平臺的高職生責任素質養成教育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
第一,政府充分參與。成功的責任教育決非一校可以完成,應以學校為中心,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著力打造社會、學校、家庭、傳媒于一體的聯動的責任教育體系。如成立高校學生社區服務機構,將社區需求與高校資源進行對接,逐漸形成本區域有特色的高職生服務社會的責任實踐基地。
第二,要培養一支負責任的教師隊伍。這是培養負責任的高職生的前提。高職教師以職業技能等資源為優勢帶領學生服務社會,拓展專業服務范疇。特別應重視職業道德培養專家和企業行家共同參與責任素質養成教育。
通過對人力資源市場的調查,走訪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資深人員,與優秀員工、企業老板、企業管理人員對話、訪談,與頂崗實習學生和畢業生聊天等多種形式,我們了解到: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都很糾結。說到招工,用人單位總是抱怨招不到合適的人。對于新畢業的學生,他們普遍認為,新員工專業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問題是職業意識不強,責任心比較差,比較難管理,不能較快地融入企業文化氛圍,一般喜歡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員工;而對于畢業生而言,抱怨比較多的問題是:工作難找,工作環境不理想,薪酬比較低,勞動強度比較大等。從上面調查情況不難看出,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在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素質方面與企業用人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與企業有關管理人員共同分析了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認為目前開設的實訓課程多以專業技能學習和訓練為主,缺乏包括職業行為習慣在內的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行為習慣的訓導和養成,根據目前學校課程設置和實訓安排,還沒有這方面的教育、教學內容,學生只能在就業后的企業培訓或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培養和形成。而企業培訓往往是不及時的、不系統的、不確定的、被動的,會造成新員工職業行為習慣養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學生能夠在走向職場前就能夠對職業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并且能夠得到一定的訓練,在就業之前形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無疑會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順利就業并很快適應企業要求,實現職業能力的快速提升。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以有效滿足學生、學校、企業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在幫助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成為優秀職業人,取得事業的成功的同時,也為企業輸送了素質高、能力強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促進企業發展?;谝陨戏治?我們認為:高職院校應立足自身實際,加強關于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教學實踐切實幫助學生完成“學生到員工”的轉變,使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能夠“留得下、站得穩、長得壯”。
2高職學生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我院實訓中心機械加工實訓教研室充分發動實訓中心的教育教學科研力量,并與相關企業合作,建立了以“貫穿于機械加工實訓的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課題的專項研究,嘗試把企業文化引入實訓教學。通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多方密切合作不斷開發與完善,“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訓模塊現已經成為機械加工實訓課程的核心內容之一,成為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有效平臺和抓手。
2.1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訓模塊教學內容
基于調查研究并結合我院實際確定該實訓模塊主要有以下內容:安全生產要求及法律法規;工礦企業對員工的基本要求;企業基本工作程序與步驟;與機械制造業相關的職業行為習慣和操作規范。企業對員工職業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幾點:(1)遵紀守時。為了讓學生樹立職業意識,接受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首先要讓他們知道,走入職場,就要遵守職場規則。遵守職場規則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基礎。企業規章制度不是某個人、某個單位的要求,而是企業為了保證正常的工作、生產經營所必需的,也就是說,是職業的需求。通過多年對員工考勤結果的總結,擅自遲到、早退、曠工的現象多發生在工齡三年以下的新員工中,而試用后不能正式上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業規章制度;(2)忠于職守,盡職盡責。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員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職守,盡職盡責的愿望,但實際工作中往往結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該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總結和創新。在工作中善于觀察、總結和創新是促進職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養成對所從事的工作進行分析、總結的習慣,是優質、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進行改革創的基礎。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無疑會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每個企業都希望留用有較好的職業發展前途的員工;(4)團結合作。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善于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善于團結他人、與他人愉快合作、營造良好工作環境的員工,往往更能得到認同;(5)工作程序步驟清晰,工作場地整潔條理。這樣的員工看上去一般會給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機械加工實訓基地
以仿真機械加工實訓基地作為機械制造業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訓教學平臺,以制造業生產型企業對員工的基本行為規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為教學依據,把機械加工實訓的過程按生產作業流程設計成仿真生產情景單元,把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貫穿于實訓過程中,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業職業行為基本要求和養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庫→零件加工→質量檢驗→防護→入庫。目的:幫助學生了解生產企業的工作流程和工藝流程,并參與實施,從而了解加工制造、檢驗、質量控制、物料管理等過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學習和訓練生產過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實訓車間。車間布局仿真:按照生產型車間劃分原料區、生產區、在制品暫存區、待檢區、檢驗區、成品區、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產工藝安排設備,力求還原企業生產車間的實際情況。目的:建立實訓教學平臺。(3)實行生產計劃管理。訂單→生產計劃編制→生產指令下達→生產調度→核銷訂單→發貨。目的:了解生產管理的目的,訓練執行能力、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4)推行現場管理。通過了解現場管理得目的、內容、方法、工具等內容,進行職業行為習慣養成訓練。(5)建立仿真組織機構。按照生產企業的生產系統組織機構的管理崗位設置,教師和學生分別承擔其中的角色,在實訓中訓練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從而達到規范和養成職業行為習慣的目的。
2.3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招聘和培養等方式,建設成了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機械加工實訓教學團隊現有專任教師7人,職稱結構:既有教授、副教授、講師,又有企業工作經驗豐富、科研與操作技能均過硬的高級工程師、工程師。職業資格情況:人力資源管理師1人、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車工、鉗工、焊工考評員3人、二級建造師1人、ISO9001/ISO14001審核員1人、鉗工技師、焊工技師2人;通過聘請和培養多種方式形成了由6人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他們的企業經歷、嫻熟的操作技能、優良的工作習慣和高尚的職業操守等,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是職業習慣養成教育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
2.4實訓教學模式
本模塊的設計,源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意見反饋、一線教師從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歷和經驗積累,以及對人力資源中介等所做的調查結果。在模塊設計及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訪問了多年從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資深人士,設計了“生產實景+入職教育+實習訓練”的教學模式。
2.5改革實訓教學方法
對于理念建立類的內容,如果教法選擇不當,容易給學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說教化的印象,產生抵觸情緒,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讓學生接受教學內容,自覺接受訓練,成為教學的難點,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學習和傳授的具體工作行動,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圍感受法。在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對未來崗位的認識,機械加工實訓室從名稱、人員稱謂、學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產型企業設計,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以員工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管理。機械加工實訓室=機械加工車間,××班級=××車間,班長=車間主任,實訓小組=生產班組,老師=師傅,讓學生在職業氛圍中認識崗位,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實訓課目分成生產作業小組,明確管理人員:任命組長、副組長,班長總負責。(2)任務驅動法。實訓教學過程以典型零件加工為載體,學生在實訓中邊做邊學,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行為習慣都得到提高。(3)行為示范法。比如教師在機械設備的保養、工具的擺放、上下班等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用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標引導。實訓開始,向學生講清楚企業對員工的基本要求及職場基本規則,并以實例說明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及職場規則對新員工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去做。(5)因果轉換。以實例向學生講清楚企業基本要求對企業安全生產、有效經營的重要性,職業行為習慣對產品質量、工作質量的影響。
2.6學法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養成”為主,也是教學重點。(1)自主學習法。向學生介紹企業管理方法,要求學生按照企業員工要求管理自己,學生在管理體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實訓過程中,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溝通,共同探討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鑒、推廣,營造一個合作探究的氛圍。(3)實踐操作法。習慣養成只有在行動的過程中才能逐漸養成,貫穿于整個實訓過程。
2.7教學過程設計
說明本模塊訓練的意義、目的;模塊包含的內容;講明訓練目標、標準、講明訓練方法;分組,分配角色,發放管理工具;檢查執行情況,講評,提出整改意見。
2.8實訓成績考核評價
該實訓模塊的成績約占總成績的30%,按日常工作現場、設備、量具等的維護、實訓紀律的遵守、到課情況等各項由指導教師、學生共同給予評定。
3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效果與思考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經談及如何做人,如何培養個人的良好修養。孔子要求學生做一個講求仁義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標準。孟子認為對學生除了要傳授文化知識外,還要養成良好的個人修養,即所謂的“養”人。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圣先賢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養成教育,對個人品格的養成尤其重視,也從不同層面涉及養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即全面培養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質。近現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論,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青少年需要從小就從生活與社會中學習如何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養成良好習慣”也尤為重視,他在自己的實踐中,非常注重創造環境對學生進行養成訓練。當代我國也有不少學者對養成教育進行了研究。邢國忠對養成教育的定義進行了探討,強調高校的主體性,因為學生的養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時也強調家庭與社會的配合,認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承擔主要責任,但不是唯一的責任主體。他把大學生養成教育分成了三個方面:規范教育、糾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認為通過研究和遵循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規律,綜合運用各種專業手法,對整體學生的言行進行規范,對偏差學生的言行進行糾正,并注重氛圍的營造,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才能達到養成教育的目的。柳國強等認為,養成教育要通過多種手段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屬于養成教育的內容,應該側重于行為習慣的養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過嚴格管理、規范行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終形成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要求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他的研究重視手段的多樣化,重視學生自主養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學科知識的運用,為養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喬多在大學生養成教育方面的認識與柳國強等的認識有相同之處,強調嚴格管理、行為訓練、規范反饋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強調日常生活中的氛圍創造和長期堅持,立足于大學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同時強調大學生養成教育應注重做好五個結合,使理論與實踐、思想教育與制度約束、外部教育與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結合起來,強調家庭、學校及社會作用的分工與統一。王蘭蘭等認為,養成教育應從學生的行為訓練入手,通過多種教育方法的綜合使用,使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為習慣的訓練與培養應該得到重視和加強。孫圣勇等認為,行為習慣養成的理論基礎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人類的學習是在不同的情景中發生的,人們的認知能力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表現。江浩認為,養成教育的理論基礎包括哲學基礎、教育學習論、學習環境場理論。石曉娟對于加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途徑進行了探討,認為制度建設、教育契機、教育基地、榜樣示范、強化訓練等都不可少,同時也要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學生自我養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童政權認為,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優良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優良學風的養成教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健康心理的養成教育。鐘品妍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養成教育進行了探討,認為高職院校的養成教育應立足于培養目標,突出養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計劃地進行。重點是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最終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養成。養成教育的內容主要應該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習慣、學習品質、心理品格、創新思維等多方面。楊濱認為,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施途徑是多元的,需要從建立科學的學生輔導系統、以教育促養成、完善制度促養成、以管理督促養成、創新認識促養成等六個方面進行。王劍認為,高職實施養成教育的途徑包括:建立規則,設計活動,強化培養職業道德素質,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個方面。國內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主要從養成教育的內涵、主要內容、基礎理論、實施途徑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
二、國外關于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
國外相關的研究內容比較多,從古至今,有影響的理論層出不窮。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最為樸素的養成教育理論,即德行出于習慣,認為要加強習慣培養。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論”也是養成教育的重要論述之一,他認為通過優良的教育、理性的啟蒙、內省及反復的練習可以使人形成習慣,培養出良好的德行。19世紀英國教育家紐曼認為,大學應提供博雅教育,大學的職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為。20世紀美國教育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論,非??陀^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階段性和長期性,指出了養成教育長期漸進的必要性。20世紀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強調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直接參加社會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應有的道德訓練。杜威的這個觀念對養成教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英國大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內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識和傳統的教育外,也強調了個人品行和公民意識的養成教育。美國高校沒有明確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卻有明顯的道德培養傾向。在美國,培養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靈魂。日本則非常注重大學生教學課程和養成教育的結合,強調理論知識學習和習慣養成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國外養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價值觀的養成,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良好的價值觀引導。強調養成教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將外在的信息內化為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對國內外養成教育的歸納與評價
國內外眾多學者在理論和實踐中,對養成教育做了較多研究,盡管表達不同,具有共識。養成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下列要點:高校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體,家庭與社會是輔助系統,養成教育要符合大學生的身心形成和發展規律,教育手段要多樣化,注重實踐,強調學生自主性的激發,立足大學生“知、情、意、行”素質的全面發展,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為最終目的。養成教育的實施途徑和辦法,主要包括幾個方面:注重“三養成”即,加強規章制度建設,規范養成;樹立榜樣,示范養成;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養成。注重“三教育”,即規范教育、糾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結合”,即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相結合,思想教育與制度約束相結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結合實際,可以歸納出以下結論,高職大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有目的、有系統地實施,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成長。養成教育主要分成四個方面內容:認知養成、情感養成、意志養成、行為養成。此外,養成教育雖已形成許多值得借鑒的理論成果,但從已有文獻資料來看,仍需進一步研究。
(一)研究內容及對象
目前國內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內涵、重要性和實施方法等的探索上,其中,針對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不多,針對高職女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更近乎空白。
(二)研究深度
目前的研究過于注重從一般性和整體性上研究,而沒有更為細致深入的研究,對不同群體養成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夠,亟待做進一步深入系統的考察。
四、高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施設想———以中華女子學院高職學院為例
在社會快速轉型的現實情況下,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型走向大眾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思想價值取向多元、素質層次交錯的復雜社會群體??傮w上來說,高職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敢于表現自我等特點。同時,也存在文明修養程度偏低;紀律性不強,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意識;文化基礎偏低,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心不強;人生目標模糊等問題。由于中華女子學院的特殊性,女生在學生群體中所占比例較大,而高職女生既具有一般高職學生的特點,同時也具有性別的特殊性。她們自我意識強烈,自控能力差;獨立意識強,抗壓能力差;普遍存在焦慮等現象。根據高職女大學生的上述特點,可以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全面開展養成教育。
(一)認知養成
認知是學生對事物的是非、真偽、善惡、美丑等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它在養成過程中起著指導作用。在認知養成的過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和規范教育。根據高職學生思想水平參差不齊、紀律性不強等特點,將思想道德教育與規章制度約束相結合,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進而規范行為,內化品質。
(二)情感養成
情感是一種心理表現,它伴隨著認識而產生和發展,對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在情感養成的過程中,注重心理教育和賞識教育。根據高職女生心思細膩敏感,抗壓能力差,個性較強,又易產生自卑等生理、心理特點,幫助用適當的途徑緩解心理壓力、管理情緒,同時增強她們的自信心、自尊心,調動她們的積極性,讓她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更加自覺地順應學校規則的約束,形成積極的世界觀。
(三)意志養成
意志是學生在實踐某種理想時戰勝困難的毅力,體現為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持久動力。在意志養成的過程中,要注重信仰教育、示范教育和熏陶教育。根據高職學生個人主義思想強烈,意志力薄弱等問題,通過信仰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現信仰對意志養成的引導作用。樹立正面典范,激發個體的榮譽感、責任感,培養團隊意識,以堅定意志和信念。
(四)行為養成
(一)高職醫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高職醫學生是職業教育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存在一般高職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足,如自律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等問題,具體表現在日常的管理中,常出現學生習慣踩點上課、成為低頭族、亂扔亂丟垃圾、人際交往中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想法大于行動等不良現象,這些不良習慣嚴重影響了高職醫學生在文明素養、生活健康等方面的發展,有些學生出現知行不統一的情況,即明知道自己的習慣不好,但缺乏改善的勇氣,只能隨之任由發展。要提升高職醫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大國工匠,就必須強化養成教育。(二)高職醫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高職醫學生順應職業發展的時代要求,一方面,醫學生與普通的高職生不同,他們的服務對象是人,是未來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與普通行業相比,醫療行業更加注重專業性和精密性,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即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要求高。廣大高職醫學生要想在行業內獲得發展,就必須以行業規范為標準,養成符合職業發展要求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在當前醫患關系較為緊張、人民對醫療服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增強醫學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強化醫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三)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需要?!秶鴦赵宏P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文件中強調:“要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引導企業、相關從業人員增強誠信意識,自覺開展誠信服務,加強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誠信服務制度?!苯o未來醫療從業人員在誠信上提出具體要求,然而當前醫療衛生領域依舊存在部分醫務人員收紅包等現象,給醫療衛生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因此,在醫學生進入社會之前強化學生的從業道德是做好醫學生預備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醫學院校整體課業較重、實習周期長的情況下,學校專業教育以外的養成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職醫學院校開展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提高對養成教育的重視程度。長期以來,養成教育也是高職院校德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養成教育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出現一抓就緊、一放就松、容易反復的局面,并沒有讓學生切實養成良好的習慣。究其原因:(1)受醫學生課程壓力的影響,難以在較為集中的時間開展養成教育;(2)學生主觀上的不重視,養成教育并沒有給自己帶來現實中的實惠,也沒有與學生利益緊密相關的獎勵政策,使得部分學生內心并不重視;(3)學校沒有形成較為嚴密的養成教育體系,依舊局限在確定一個主題、辦幾個活動、舉辦幾場講座等層面上,這些活動之間缺少系統性和聯系性。因此,要統籌協商確立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養成教育方案,以科學性和可行性為前提,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養成教育方案。(二)營造濃郁的養成教育文化氛圍。學?;顒与x不開黨團學組織等學生組織的影響與滲透,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集思廣益,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開展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養成教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笑中感悟到養成教育對自身綜合素養的重要性。要營造濃郁的養成教育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成效終歸落到自己的頭上,轉變過去應付、敷衍的態度,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自發地接受養成教育。(三)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也是一個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過程。教師特別是高校兩課教師、輔導員是養成教育的主導力量。在長期的接觸與交流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常常會被品德高尚的教師所吸引,不自覺地尊重、愛戴德才兼備的教師,這種尊重與愛戴就會慢慢影響學生的心靈,對文明素養的踐行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高校學生工作者尤其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以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作者:胡柏 單位: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