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1:24:14
序論:在您撰寫成本管理制度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的設想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實行的是一種以計劃價格為基礎,以事后核算為重點,以完全成本法為內容的算帳報帳型的成本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說是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盈虧同企業無關,企業成本意識淡薄,損失浪費驚人,甚至不少企業虛盈實虧;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沒有真正形成科學的成本管理體系,缺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現狀不利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不利于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也不利于企業成本的宏觀調控。這就要求對現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和具體要求。只有對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場經濟規律,自覺擺脫舊的觀念,適應新的形勢。其次,要學習西方國家應用市場經濟規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成功經驗,借鑒其關于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經驗,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鮮明的中國特色,要認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異同,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筆者認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為:在微觀管理上,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價格為基礎,以制造成本法為內容,以低成本、高效益為目標,以全面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現代成本管理體系;在宏觀管理上,要建立以財務成本法規為引導,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資源為目標,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并用的宏觀間接調控管理體系。
二、成本微觀管理要建立現代成本管理體系
成本微觀管理即企業成本管理。在我國,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層單位,是國家經濟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國有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對于增強我國經濟實力,促進四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求產品有競爭力,技術有開發力,資產有增值力,在市場上有應變力,特別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企業素質低、產品質量差和成本高的現狀,要具有現代化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企業管理現代化,就要求企業各項專業管理現代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傳統的算帳報帳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計算財務成本,不計算管理成本;只重視事后算帳,不重視事前預測和決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慮先進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業財務部門,不注意發揮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因而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觀念上革新,要樹立競爭觀念、效益觀念、經營觀念、法制觀念和開拓觀念等新的觀念。
2、成本管理組織合理化。這是管理現代化的保證。沒有組織上的保證,企業就很難把現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好,就不可能發揮最大的總體效益。成本管理組織化就是要求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要建立成本管理責任制度,保證目標成本的順利實現。同時,還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職能,建立科學的成本指標體系、成本核算體系、成本決策體系、成本控制體系和成本考核體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學化。要總結我國成本管理的好經驗,引進國外現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發展提高。主要有目標成本管理、責任成本管理、廠內經濟核算、本量利分析、價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班組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多種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電子化。在成本管理中,應用電子計算機,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務性勞動,而且可以加速信息處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統,使管理人員及時作出正確決策。同時,還應推廣應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和顯示監控裝置,加強對物質消耗和流向的控制,為成本控制和計算創造條件。
5、成本管理人才專業化。要培養一支能夠適應成本管理現代化需要的專業干部隊伍。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成本管理工作不斷前進,保證成本現代化早日實現。
總之,管理思想是靈魂,管理人才是關鍵,管理組織是保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條件。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應該配套,并同步進行,才能共同推動成本管理向著現代化方向邁進。
三、成本宏觀管理要建立間接調控體系
成本宏觀管理即成本的國民經濟管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對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從宏觀上加強調控。
1、要建立成本法規體系,促進成本管理工作規范化。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1992年,財政部了《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對原來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進行了部分改革。近年來,又頒布了一些具體會計準則,其中不少涉及成本管理的內容。現在應該盡快把成本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起來,使今后成本管理有法可依,力求做到制度化和規范化。
2、要通過社會審計,糾正成本計算不實和弄虛作假行為。當前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少問題,成本計算不實,財經法紀松馳,亂攤亂擠成本現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弄虛作假,偷稅漏稅,這就給成本管理增加了很多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要逐步建立財稅監督、國家審計監督和社會審監督三者并立的經濟監督體系。注冊會計師審計要重點對成本法規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糾正企業中成本計算不實和亂攤、亂擠成本等違法亂紀現象。
3、要有合理的經濟布局,促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我國各地自然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又不平衡,這就要求生產要合理布局,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減少不合理的運輸費用,努力節約社會勞動。同時,還要考慮各地區工業生產專業化和各產業綜合發展的正確結合。
4、要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化。我國產業結構尚不夠合理,主要是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加工工業規模偏大技術水平和專業化程度低,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過剩。有些行業盲目發展,產大于需;有些行業產量低,不能發揮規模效益。這就要求宏觀上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使社會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要重視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化,以促使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降低產品成本。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與世界經濟已經融為一體。據商務部調查統計,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已經達55%,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大背景下,必須深刻認識到成本管理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企業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將使企業在競爭中占據更大的優勢。
現代企業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的企業,嚴格來說是按《公司法》規定注冊成立的?,F代企業制度應該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公司制度,一個完備的現代企業制度,必須要有一個科學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作為支撐。
一、我國目前企業成本管理現狀的某些誤區
1.重視降低成本求效益,忽視了投入必要的成本求效益。
我國企業普遍比較重視引進和模仿,忽視發明、創新和生產力的轉化,忽視企業創造性的發展,其結果只能是在依賴現有生產力的基礎上,從挖潛節約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項新技術、新發明的運用所產生的市場效應和成本競爭力,遠比我們通過內部挖潛及低廉的人工成本帶來的競爭優勢大得多,降低企業成本不是單純的減少支出,如果把單純的減少支出作為企業管理成本的指導思想,那企業對新產品的研發就會產生一種排斥心理,因為害怕研發失敗而固守成規,長此以往企業必將失去競爭力。
2.單純重視控制物質消耗成本,忽視控制人力資源成本。
進入21世紀以來,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增加的速度已經遠遠大于物質消耗成本的速度,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受工資調整影響,職工工資和福利費逐漸增加;②近幾年來物價飛漲,相應的獎金和津貼也相應增加;③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相應職工的費用增加;④某些大型企業甚至還有醫院、學校等間接的費用,因此人力資源成本必須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新《勞動合同法》頒布以來,要求企業一切用工規范化,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更是增長驚人。但事情又是反面的,如果企業一味地壓低企業的人工成本造成留不住優秀的人才,很多企業中一些相對優秀的人才,因為工資相對較低而跳槽轉行就是一個例證,這種兩難的選擇就要求企業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以利于發揮企業的優勢。
3.重視降低消耗成本,忽視降低儲備成本。
在生產經營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存在著大量的原材料、半產品、產成品,其儲備成本包括:積壓存貨的資金利息、機物料消耗、保管費等等,這些費用累加起來也很驚人,是企業成本管理不可忽視的方面。
二、企業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途徑
在市場上,真正有意義的是整個經濟過程的成本,企業自身必須清楚與產品有關的整個價值鏈中的所有成本,而不是單一的產品制造過程成本,我國企業目前多數偏向單一成本控制,針對目前實際情況,企業必需從單純核算自身的經營成本轉向策略成本管理和價值鏈分析,核算整個價值鏈的成本,與處于價值鏈上的上下游廠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尋求最大收益。
企業科學有效地降低成本,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方面:
1.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反映人們在生產中勞動效率高低,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是企業降低產品成本的重要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辦法有以下幾方面:
①強化企業在職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發揮更大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企業生產的不斷發展。
②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③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勞動效率。一方面,改進勞動組織,搞好定員管理,壓縮非生產人員,發揮技術優勢;另一方面,改進生產組織形式,合理使用和調配勞動力,建立健全勞動管理制度,提高出勤率、工時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2.提高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好壞,是反映企業技術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是企業生存、市場銷售的體現。企業必須狠抓產品質量,減少廢品損失,提高產品合格率。在各生產環節中,嚴把質量關,執行操作規程,健全質量檢驗制度,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產品,產品質量好了,返修率低了,其實也是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3.降低材料消耗。
降低材料消耗,是增加產量的前提和降低產品成本的重要途徑。為此,必須狠抓原材料、燃料等的材料節約。嚴格控制材料第一成本關,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和浪費,提高材料的綜合利用率,作為企業一定要推行清潔生產,實施節能降耗,倡導綠色生產。
4.提高設備的利用程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生產的實踐經驗,設備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企業的設備在進行綜合利用下,要充分發揮設備的效能,不斷提高利用效率。為了提高設備利用程度,要加強設備的技術改造,完善設備管理制度,提高設備利用率。
5.嚴格控制、節約費用開支。
企業應遵守財務管理制度,堅持勤儉辦企,反對鋪張浪費,盡量降低可控成本三費,壓縮非生產費用。尤其是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會計法》、《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和經濟核算,強化企業內部審計和完善內部經濟責任制。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成本開支范圍和費用標準,形成一種“自討苦吃、自出難題、自加壓力、自強不息”精神。
6.加強生產經營過程中價值鏈的管理。
我們在成本管理時比較重視對成本費用發生的控制,而忽視價值鏈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成本費用發生較直觀,而各制造程序、作業程序附加值大小和物流選擇對價值變化影響只有通過計算、比較才能發現。事實上,成本費用的發生有很多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而制造程序、作業程序以及物流的選擇則是我們可優化組合的,它們對成本的影響也是長期的。因此,企業應對其制造程序附加值大小進行計算分析,通過價值鏈分析優化資源配置。
7.運用作業成本法降低成本。
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作業的劃分是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生產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質量檢驗、總裝到發運銷售的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準確的產品成本,同時,通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業的追蹤分析,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成本動因是決定成本發生和資源耗費的真正原因。針對傳統的以數量為基礎的成本分配方法在制造費用上分攤不精確的情況,它采用多重動因二維成本模型分攤方法來計算各種目標的成本,作業成為資源和產品的中介,作業鏈分析和價值鏈分析成為成本管理的基礎,這有利于揭示企業各環節上的問題。
作業管理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增值標準,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進作業成本效益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企業成本的目標。
8.尋求企業成本優勢的戰略途徑。
企業獲得成本優勢的途徑有兩條:A.針對以上提出的影響成本的結構性諸因素,選擇、控制或改變影響它們的結構性因素,來獲得成本優勢;B.再造原有的價值鏈,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來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
A.控制影響成本的結構性因素。
①選擇規模優勢。根據市場需求選擇規模,企業規模又決定成本結構,如蘇寧電器將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中國國情相結合,始終保持著對連鎖經營模式的創新,從“3C”模式到“3C+”模式,從“橫向擴張縱向滲透”策略到“旗艦店戰略”,從“蘇寧海爾經營推進公司”到SSMS經營管理學院,從中國零售業最早上馬ERP信息化管理到開發世界零售業最先進的SAP/ERP系統,蘇寧始終成為行業經營的創新先鋒。目前,蘇寧電器已經在全國180多個城市擁有連鎖店600多家,去年年銷售規模超過600億元,位列全國連鎖二甲。依托強有力的后臺支撐和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蘇寧電器正繼續規劃每年保持200家店左右的增長速度,爭取到2010年踏入世界500強的行列,為中國連鎖業的發展再次起到表率作用。
②控制地理位置的因素。
地理位置因素在企業生產空間組織、原料和產品運輸分配方面將對成本發生較大影響。選擇地理位置要考慮:靠近原料產地;能源供應充足;運輸成本相對低;人力資源分布;接近消費市場等。
③均衡生產作業和調節市場需求波動。
企業可從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予以控制。生產過程控制的目的是保證生產的均衡和穩定。在銷售上,通過策劃在一定程度上調節需求波動,如把產品拓展到周期性、季節性不明顯的產品中去,研究需求量穩定的客戶,旺季撤淡季奪,把競爭者擠到需求波動大的細分市場。
B.再造價值鏈。
1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是國家實行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制度,即針對工程建設中關系到公共利益的質量問題要求政府組織實施監督,國家實行建設工程監督既有政府進行一般產品質量監督的共性,又有針對建筑工程項目監督的特殊性;二是政府的監督具有強制性,任何單位和部門,任何工程都不能妨礙其執法行為,針對違反水利工程質量法規的行為,政府有權檢查并進行處理;三是政府要成為質量監督機構,政府作為依法監督行政和直接的技術責任主體,要始終處于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領導者的地位;四是政府及其委托的監督機構要用科學的方法,將工程產品質量、建筑市場和現場均列入監督清單,實施全方位的監督,實現由單一實物質量監督向建設參與各方質量行為監督的拓展,加強對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控力度;五是進行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制度改革要保證其不斷完善,促使工程質量不斷優化,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改革要穩中求進,監督體系思想不亂,監督機制有條不紊的運行,監督力度不斷加強,穩步提高工程質量。
2我國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存在的問題
2.1監督管理機構不健全。質量監督管理過程復雜,涉及內容非常多,實際工作量較大,然而目前我國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分水利部總站和流域機構分站以及各省中心站、地區、市質量監督站三級管理,管理體系基本形成,但是缺少專人負責行業管理,監督管理機構功能不完善,不利于其承擔起監督質量管理的責任,不利于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2.2監督管理的經費不足。目前我國很多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的經費嚴重不足,這樣就減少了檢測開支以及必要的差旅費開支,不利于開展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阻礙了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2.3監督管理責任劃分不明確。雖然在《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中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依舊投資性質劃分了職責范圍,明確了各級質量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設自身存在的流域性、區域性、地域性的特點,在具體執行中引發了諸多問題,比如說,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周期長,涉及的相關部門比較多,容易出現權責不明的現象,當水利工程項目出現質量問題時,各部門相互推諉,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方面沒有良好的長遠規劃,不利于水利工程項目總體質量的提高。2.4質量監督機構性質存在模糊性。目前質量監督機構由質量監督機構與其他機構合署辦公的“松散形式”組織,且職員基本是兼職,也有“專職形式”的質量監督機構。前者因職能規劃不清晰,職員不能深入了解,后者需要考慮經費的問題,否則就難以持續和發展,難以體現質量監督機構的權威性。2.5水利建設項目質量監督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未得到足夠。重視首先,由于缺乏對工程質量監督的認識,將質量監督機構和被監督單位之間的關系理解為雇傭關系或者是合同關系,不重視水利建設項目質量監督的作用和地位;其次,部分人不理解質量監督的概念,將質量監督與質量檢測混淆。
3提高我國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質量的建議
3.1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性質應為純公益性的事業單位。一是從水利工程項目利國利民,以興利除害為主,是一項公益性事業;二是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水利工程項目投資主體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這一點在公益性水利工程項目中更為突出;三是水利工程一旦出現事故,不僅給人民群眾帶來財產和人身危害,還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質量監督機構在從政府行政職能部分分離出來時,要明確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是為純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這樣做有利于質量監督機構對受監督工程的質量進行客觀公正的監督管理,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3.2重新界定各級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職責。首先,水利工程建設具有地域性、流域性、區域性和周期長的特點,因此,要根據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不再單純的根據投資性質來劃分各級質量監督機構的職責,要讓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恢復行政執法主體地位之后,著重把精力投放在管理上;其次,要從根本上規范質量監管機構的職責,從而加強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在職責界定上要維護部門規章的法定性和權威性,使流域分站、各省級中心站以及地區級監督站的職責界定分明,使行業管理工作更好地開展,有利于全國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水平的提高。3.3加強工程開工前的質量監督。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水利工程開工前沒有按照相關合同規定。因此,在工程開工之前,主要管理人員要積極擔起責任,及時召開工程質量監督會議,要求管理人員熟悉相關的要求,并做好施工組織設計和工程質量控制細則,進行工程質量監督交底,科學的制定管理方法,積極探討有效開展質量監督工作的策略。3.4加大對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的資金投入。加大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的資金投入是提高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質量的重要支撐,保持對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的強制性,樹立監督管理機構的權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科學合理的預算經費,改變由于收取相關企業資金然后統一運用到質量監督管理上的傳統資金管理模式,全額撥款,加強對水利工程項目監督管理的資金支撐。3.5建立健全質量管理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質量管理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保證相關部門和職員將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落到實處。一是要形成職責分明,權力明確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在質量監督管理工作中的責任;二是科學合理的開展施工技術,加強對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控制;三是在落實施工技術之后發現意外的問題要及時對施工技術做出調整,確保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3.6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是要積極引進專業技術強的人才和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員,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二是要定期對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職員進行培訓和交流,促使職員之間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提高職員的專業技能和素質,以更好的提高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監督管理的質量。
企業在成本管理過程中,沒有注重成本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企業內部的財務會計人員在日常的工作中,沒有加強對成本信息的及時收集和處理,而且有些財務會計人員的工作態度不夠端正,對成本信息不夠重視,工作較為粗心不夠嚴謹。企業的成本信息大部分是以往的舊的信息,就算采集了對企業的用處也是十分有限的。由于上述原因,企業得到的成本信息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成本信息不符,不利于企業根據有效的成本信息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使得企業的生產不符合市場的需要。而且,企業在日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監督力度較弱,沒有對原材料的采購進行有效的監督,導致該過程存在灰色地帶,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完善現代企業成本管理體系的措施
針對上述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完善現代企業成本管理體系的措施。
1.提高企業的綜合價值
現代企業要想在市場的競爭中總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就要提高企業自身的綜合價值,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這樣才能為企業獲得長遠的發展機會奠定基礎。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方面的價值,一個是硬件價值,另一個是軟件價值。所謂硬件價值就是指企業的基礎設施,企業的生產設備,生產工具等,包括企業的廠房和機器等,這些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環境和設施,這是企業發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質基礎。企業要提高綜合價值,就要及時更新技術和設備,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工具,要跟上國際的腳步,為企業的機械化生產提供條件。軟件價值就是指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生產效率和人力資源的素質等方面,企業的軟件價值較高,可以充分發揮硬件價值的作用,企業的軟件價值代表著一個企業長遠發展的能力,軟件價值也代表著一個企業發展的潛力。企業要充分提高自身的軟件價值,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提高企業內部人員的素質和專業知識的水平。企業的成本管理體系的完善需要企業加強對硬件價值和軟件價值的管理,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對企業成本的管理系統進行更改和完善,以便為企業的良好健康發展提供基礎。
2.多元化生產產品,創新企業的業務
現代企業要想完善企業的成本管理體系就要多元化的生產產品,對企業現有業務進行創新。企業的創新能力代表著企業競爭實力的高低,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企業要及時對自己的產品和業務進行更新,對企業的人才進行篩選,要積極主動的對人才進行培養,對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量,為企業占據市場份額提供條件。在業務的管理方面,企業要設立專業化的部門對企業的業務進行管理,企業要注意保持工業化時代所特有的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給企業帶來的優勢,并要對自己的業務進行評估,將自己的業務按照對企業貢獻的多少進行分級,以便企業能夠將不太重要的業務進行虛擬化的處理,可以將企業不太重要而且生產不具有優勢的業務外包給生產該業務具有比較優勢的其他企業,從而發揮兩個企業的最大優勢,這樣可以充分發揮企業間的比較優勢,使得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收入,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而且有利于縮短生產的時間并壓縮人力成本,減少企業的投入。
3.要對企業的成本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
企業的成本信息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企業的信息途徑有兩個,一是外部經營反饋給企業的信息,另一個事企業內部經營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信息。企業要想獲得利潤和生存,就不得不對外經營,從而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成本管理要關注外部反映的信息,要注重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要根據銷售情況和生產情況來及時調整企業的內部庫存,防止由于庫存貨物的積壓造成企業的成本上升。同時企業要及時關注外部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情況,獲取有效的信息,及時對企業的設備和技術進行更新和改革,及時調整企業的成本控制方案。再者,企業還要提高對內部信息的重視程度,內部管理通常會反映出人才素質的高低和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會反映出企業在成本管理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這是要求企業完善內部管理系統的重要警示,也是企業完善成本管理系統的重點所在。企業內部和外部對成本信息的反饋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企業要根據該信息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變更,以便解決問題。
三、結語
基于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課程管理制度設計,須以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方法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質量觀。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方法是“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的部分教師在陳玉琨教授的帶領下,在探索教育領域質量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套教育質量管理思想方法”。定義為在學校內外體制性因素支持下,通過充分開發學校人力資源,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徑,促進教育系統不斷提高其滿足社會需要和學生成長發展需要能力的一種系統化方法。它也是在反思傳統教育質量管理思想方法基礎上,在現代教育評價思想的指導下,吸收傳統教育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思想方法的合理要素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教育質量管理思想方法。
1.民主的原則
從制度本身來看,制度只是技術手段,關鍵在于設計者、執行者和利益相關者選擇何種價值取向去面對制度,采取何種途徑來體現個體與群體的利益訴求。但大多數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員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只能被動地接受和遵守。而且傳統教育質量管理通過制度等管理方法,鼓勵甚至強迫學校及教師按照正確的標準,正確地做事情,但這樣做往往是無法完全達成教育質量目的。基于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課程管理則要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成長發展需要,不能僅站在管理者的立場,需要向師生授權,民主、合作地設計制度,激發師生參與學校發展的內驅力。
2.開放的原則
校本課程管理制度的設計,不因“校本”兩字而認為僅是學校內部的事情。校本課程最后的成效,不僅是要滿足學生需求,更是需要用是否滿足社會需求來衡量。傳統教育質量管理體制中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試圖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定義、實現和評價教育質量。在校本管理制度設計時,要打破壁壘,打開學校大門,充分考慮校外因素,設計若干校本課程管理的校外管理制度,形成校本課程外部質量保障的制度化環境。
3.發展的原則
校本課程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調整和修訂,即動態發展。一是因為校本課程本身作為一種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并列的課程形態,其發展模式不同于國家或地方課程,更易隨外界因素變化而變化。二是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方法提出,普遍可接受的質量標準僅僅是質量管理的起點而非終點,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的重點是學校系統和教育過程持續不斷的改進和提高。所以作為校本課程管理制度的設計者,不能僅滿足于制度是否已適合現有的校本課程,還要考慮是否能設計得更好;在更好的狀態下,還要觀察是否有長效性。
二、設計的結構與內容
1.校本課程管理制度的組成
結構如下圖所示,筆者將校本課程編制階段分為課程規劃和開發兩個環節,主要功能是滿足學生需求、學校發展、社會需要,形成內涵豐富的校本課程庫,為建設校本課程體系打下最根本的基礎。校本課程實施階段則分為課程確立、開設、完成三個環節,主要功能是選擇可滿足當時學生需求的課程加以實施,完成相關教育目的;同時帶著課程實施中產生、并經分析處理的有效數據,課程二次修訂再入庫;如此反復循環滾動,推進校本課程充滿活力、持續不斷地發展。對應五環節,設計課程委員會組織制度、課程庫建設制度等多項管理制度。
2.校本課程規劃環節的主要管理制度
課程委員會組織制度。主要內容是明確課程管理的基本規范,規定學校課程的組織領導,規定校內外各部門及其成員的課程管理職權和職責。課程委員會的構成,由學校領導、師生代表、社會人士(行政部門、課程專家、校外合作方代表、家長代表)等人員共同組成。它的主要工作,在課程委員會的組織管理下,設計、審議、評估課程規劃方案;規范課程規劃編制、實施的程序要求和質量要求;下設課程學術委員會,研究、設計、優化每一學年的課程計劃。
3.校本課程開發環節的主要管理制度
(1)開發和實施的培訓制度。主要內容是在課程學術委員會指導下,定期組織課程開發者、實施者,學習課程規劃方案、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一般方法等內容。(2)課程準入制度。主要內容是課程學術委員會常年審批課程開發者、修訂者或提供者所上交的校本課程。符合準人的課程方案,其背景、理念、目標、結構、課時、資源、實施、評價、管理和保障等課程要素清晰、科學;使用他人的教材要有詳細的授課計劃,自編教材則要有詳細的文本等。(3)課程庫建設制度。主要內容一是規范準入的校本課程,按學校課程體系分類編目,借助信息化技術將課程各要素完整入庫,形成課程庫。二是規范已實施完成的校本課程,帶著實施后的各類有效數據,以及二次修改開發的數據資料,再次進入課程庫。具體設計時避免傳統課程實踐中,“課程被切割成無數碎片,許多學校不僅用疊加的思維把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同內容分裂開來,美其名日長課程、短課程、活動課程、研究性課程,等等。最典型的是,一些學校自稱開設了五十門課程、一百門課程、三百門課程,相互攀比,似乎哪所學校能開設的課程越多,水平越高。從課程理論上說,這是一種無知;從課程實踐上說,其結果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在課程庫建設中,不以課程數目,而以課程內涵為校本課程質量衡量標準,實踐課程統整的思想,將課程管理提升至課程領導。(4)課程共享制度。它是規范課程庫使用的管理制度,主要內容是課程庫中的課程,可供校內外人員查詢瀏覽;更可提供給非開發者、外校人員在本?;蛩J跈嗍褂?;同時可對等引入外校的校本課程,由此搭建和外校課程建設相聯系的橋梁。課程準人制度、課程庫建設制度、課程共享制度,以及下文課程完成環節的課程修訂入庫制度,構成了校本課程庫完整的管理制度,是本文所設計校本課程管理制度中的特色制度。使得校本課程不再是靜止的、固化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這樣的校本課程將充滿生命活力,持續不斷地健康發展。
4.校本課程確立環節的主要管理制度
(1)實施申報制度。主要內容是實施者遞交課程實施申報,一是申報準備實施的課程(含實施計劃),說明該課程符合本階段課程計劃的要求,以及完成各項準備情況;二是申報證明其具備開設該課程的能力,課程實施者不一定是課程的開發者。(2)部門推薦制度。主要內容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按照本階段課程計劃,推薦本階段所需開設的校本課程目錄,招募或邀請實施者開設這些課程。(3)遴選審批制度。主要內容是課程學術委員會,按當階段課程計劃的開設要求,對從申報或公度開招募渠道遞交的材料遴選,進行“立項”、“修改立項”、“不批準”的審批;如批準“立項”則直接進入學生選課預報環節;“修改立項”則要求按修改意見修訂后再立項;“不批準”則明確該課程不可開設,并反饋不批準的原因。(4)學生選報制度。主要內容是學生學習課程介紹(含實施者介紹)及選課指南后,預報相關課程;學?;驅嵤┱哒J可后批準選報,若未批準則學生自行調換或由學校指定
5.校本課程開設環節的主要管理制度
(1)學生換課制度。主要內容是學生參加校本課程1-2次后,發現該課程不適合個人發展要求,則準予調換至其他課程。(2)備課研修制度。主要內容是定期組織校本課程實施者集體備課研修有些教師誤以為只有基礎l生的學科課程,形成備課組,才有備課研修。其實不然,雖然一門校本課程實施時當前實施者往往只有一位,但當前階段一定是有眾多校本課程實施者。他們所實施課程的內容雖然不同,但組織的形式、實施的方法均可以交流。另一方面相關課程可以開展課程統整實踐,一門課程的涵蓋領域可以是多方面的,實施者則是多人組成。上述兩種情況都可組成合作學習組織,定期開展課程同領域或不同領域的集體備課研修。(3)常規管理制度。主要內容同一般教學常規管理制度。
6.校本課程完成環節的主要管理制度
(1)成果展示、實施獎勵制度。主要內容是課程實施完成后,規范課程本身及師生的成果展示、評比評選活動。(2)修訂入庫制度。主要內容是課程實施完成后,該課程按實施情況的評價反饋,修訂課程;然后帶著實施過程中所采集到的有效數據,進人課程庫。實施過的課程入庫,將提升課程庫中課程的內涵價值,下一循環實施時,也將更為有效。
7.貫穿于校本課程各環節的主要管理制度
(1)校內評價制度。它是校本課程管理的核心制度,始終貫穿于各個環節。主要內容:校本課程規劃環節,有對課程委員會成員的考評制度、課程規劃的評估制度;校本課程開發環節,有用于規范課程開發過程、開發成果的評價制度;校本課程確立環節,有對該實施周期立項課程的評價制度、對立項課程實施準備的評價制度;校本課程實施環節,有規范課程實施的診斷性、過程性評價制度;校本課程完成環節,有課程本身、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效果評價制度。校內評價制度的設計,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校行政、師生和社會人士等各方均可參與評價。(2)校外視導和督導制度。主要內容是規范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研究機構(包含大學、科研院所等社會機構)等社會力量,對校本課程各個環節進行綜合性或專項視導或督導。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觀點指出,來自學校外部對教育質量的體制關注和支持,是學校內部質量進步的必要條件。所以引入校外視督導制度,可以有效地支持、指導和幫助校本課程管理。校外視督導制度和校內評價制度的組成,形成了校本課程評價的完整制度構建,避免傳統教育質量管理體制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評價教育質量的局限性。(3)人、財、物服務保障制度。主要內容是規范校本課程各環節的人、財、物服務保障工作。(4)信息、檔案管理制度。在校本課程編制和實施中,各個環節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有何作用?又如何應用?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觀點指出,學校教育質量管理要“靠數據管理”、“用事實說話”,“數據”和“事實”是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的基礎性資源。所以設計該制度,主要用于規范數據的收集、分析、解釋;積累有效數據,優化實施過程,真正做到“靠數據管理”、“用事實說話”。
三、從設計走向實踐
醫院在2005年起開始逐步使用成本核算軟件對醫院進行成本管理,初步形成了醫院及科室成本,但還只是借鑒其他醫院一些經驗,結合醫院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核算管理,沒有統一行規,至2008年10月江蘇省出臺了《江蘇省成本核算與管理規范》,形成了醫院成本管理基本規范。2012年1月起醫院按照《新醫院財務制度》及成本核算最新管理要求,確立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利用成本管理軟件平臺對醫院進行成本核算管理。
二、成本核算管理的發展情況變化
(2012年新醫院財務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簡稱“舊”,2012年后簡稱“新”)
1.核算對象范圍的發展
舊:核算對象簡單分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醫院成本核算僅限于院級成本及臨床、醫療技術等科室級成本。新:隨著成本核算的精細化發展需求,根據核算對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為科室成本核算、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核算、病種成本核算、床日和診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對象為基礎進行成本核算的同時,開展醫療全成本核算,將財政、科教項目補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資產折舊(非支出類)等納入成本核算范圍,而在舊制度前財政、科教等專項補助支出并未納入。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開展的醫療服務項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各項支出,計算出各項目單位成本的過程。核算辦法是將臨床服務類、醫療技術類和醫療輔助類科室的醫療成本向其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進行歸集和分攤,分攤參數可采用各項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種成本核算是以病種為核算對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歸集相關費用計算病種成本的過程。核算辦法是將為治療某一病種所耗費的醫療項目成本、藥品成本及單獨收費材料成本進行疊加。診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診次、床日為核算對象,將科室成本進一步分攤到門急診人次、住院床日中,計算出診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級對象類別劃分的發展
舊:臨床服務類、醫療技術類和行政后勤管理類成本。新:除上述類別,新制度增加了醫療輔助類科室、藥品供應類科室成本。臨床服務類科室指直接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并能體現最終醫療結果、完整反映醫療成本的科室;醫療技術類科室指為臨床服務類科室及病人提供醫療技術服務的科室;醫療輔助類科室是服務于臨床服務類和醫療技術類科室,為其提供動力、生產、加工等輔助服務的科室;行政后勤類科室指除臨床服務、醫療技術和醫療輔助科室之外的從事院內外行政后勤業務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歸集形式的發展變化
舊: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發生的成本費用,如人力成本、藥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務成本等,間接成本包括能耗類公攤成本和管理成本、醫技成本等轉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發生的成本費用外,能耗類如水、電、氣等日常運行費用也作為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發生的分攤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門按照規定標準、格式及報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統計科室及時報送核算部門,將支出直接或分配歸屬到耗用科室,形成各類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計入方法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為開展醫療服務活動而發生的能夠直接計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計算后直接計入的各種支出。間接成本是指為開展醫療服務活動而發生的不能直接計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則和標準分配計入的各項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攤模式的發展
舊:原科室成本分攤采用二級分攤模式,管理科室向醫技分攤,醫技再向臨床科室分攤,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級全成本。新:新醫院會計制度的管理費用不向臨床醫療進行分攤,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醫輔成本、醫技成本等各類科室成本本著相關性、成本效益關系及重要性等原則,按照分項逐級分步結轉的方法進行分攤,最終將所有成本轉移到臨床服務類科室,也稱“四級分攤法”。先將行政后勤類科室的管理費用向臨床服務類、醫療技術類和醫療輔助類科室分攤,再將醫療輔助類科室成本向臨床服務類和醫療技術類科室分攤,最后將醫療技術類科室成本向臨床服務類科室分攤,分攤后形成門診、住院臨床服務類科室的成本。
5.間接成本分攤方法的變化
舊: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攤一般是以人數作為分攤標準,醫技科室以其臨床在醫技科室的執行收入作為基數。如某臨床科室分攤醫技科室超聲科成本=該臨床科室超聲科收入/全院臨床科室發生的超聲科總收入*超聲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攤方法更具體化、更多樣化。管理科室向醫輔類科室、醫技科室、臨床服務類科室分攤參數可采用人員比例、內部服務量、工作量等。如回訪辦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數”分攤到臨床科室;醫療輔助類科室成本向臨床服務類和醫療技術類科室分攤,分攤參數也可采用人員比例、內部服務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結賬部門成本,可根據出院病人數或床日數分攤、如中央空調成本可根據房屋占用面積分攤;醫療技術類科室成本向臨床服務類科室分攤,分攤參數可采用工作量、業務收入、收入、占用資產、面積等,分攤后形成門診、住院臨床服務類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統與財務管理系統的相關性情況
舊: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軟件是以財務管理系統數據產生后月末一次導入成本系統。新:新成本核算系統解決財務系統的信息孤島問題,通過建立成本核算明細收支項目與會計科目的對照關系,實現會計核算與成本核算并軌作業(由成本核算系統生成記賬憑證底稿供會計核算調用),確保成本核算與會計核算數據的一致性,實現授權范圍內數據資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與HIS(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對接,能夠對成本數據進行實時監管分析。
7.意義與作用的升級發展
舊:原來醫院成本核算為“核算”而核算,院級和科級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藥品、衛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費用只進行簡單分攤,其成本無法真實反映各核算單元的資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項目成本、病種成本進行結構等趨勢分析、保本分析,在項目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按規范的臨床路徑和實際路徑歸集單病種成本,進行單病種的收支余分析,為單病種收費提供依據,找到開源節流的著力點,進而為醫院整體發展、決策提供有力的參考數據。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優化醫院的績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實現績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醫院全成本核算基礎數據為起點,通過經營分析系統向醫院管理者和相關管理人員提供實時的經營分析查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與醫院預算管理、內控管理相結合,促進醫院財務管理從事后核算向事前預測和預算,事中監督和控制,事后分析與考核的全面科學管理的轉變。
三、結束語
針對不同成本項目開展全面考察,進行動態監督以及控制。在實施成本核算的過程中,建議將醫療工作中消耗的各種費用添加至成本核算重要內容,針對醫療工作,開展全面成本核算,同時將各項責任成本有效進行分攤處理,合理分解至不同的核算對象身上。醫院在制作財務報表時,應保證報表能夠對醫院各項醫療經營業務中的各種成本項目進行全面反映,在新醫院會計制度下,成本核算應避免對藥品收入以及醫療收入做分開處理,而應該將兩者合并起來,設置“醫療收入”會計科目。針對藥品支出以及醫療支出,同樣做合并處理,設置“醫療支出”會計科目,這屬于新會計制度下醫院成本管理改革的重要一步。
二、促進預算管理與成本管理的有效結合
建立健全醫院成本管理制度,不但要明確成本項目以及具體的成本核算對象,保證成本核算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全面反映醫院不同成本信息,同時通過有效的預算管理,強化成本管理力度,提高成本管理效果。成本核算管理能夠針對事前預算發揮有效的監督控制功能,盡早挖掘成本核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制定有效方案解決相關問題,達到減少醫院經營成本的目的。醫院必須要針對各項成本實施事后核算以及控制,同時,促進事后核算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有效結合。其次,醫院在開展成本管理的同時,應加強預算管理,有規律開展核查工作,按照實際支出狀況對預算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和改進,促進預算方案的完善和優化。醫院必須要嚴格遵循國家財政部門和衛生部門共同的新醫院會計制度以及財務制度的相關規定和要求,科學開展醫院成本管理,綜合分析醫院實際經營狀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及成本管理規范,為醫院成本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利條件。
三、提高會計核算人員的整體素質
會計人員以及財務人員在市場經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特殊性,財務、會計崗位對于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很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企業及單位的財務水平。在新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必須要充分重視會計、財務人員的素質問題,會計工作人員不但要掌握豐富的財務、會計專業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各種會計專業技能,能夠針對各種專業軟件進行熟練應用,擁有較好的操作能力,能夠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種財務會計處理程序以及方法,還必須要熟悉各種會計制度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可以嚴格根據各種制度要求進行規范的會計核算管理。醫院必須要不斷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其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此外,不斷完善財會人員的業績考核制度以及獎懲激勵制度,提高其業務技能,使財會人員均能具備良好的競爭意識,建立正確的法制觀念。針對那些個人能力欠佳,無法勝任財務會計崗位工作的人員,建議及時進行撤換處理。
四、加強醫院信息系統中成本核算軟件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