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1:10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設計方面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項目的場地環境分析
建筑項目的場地環境是方案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排除建筑場地環境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環境的有利因素,是方案設計完善、充分、合理的重要前提,也是設計師的專業設計能力的一個體現。建筑環境的場地分析主要在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1)建筑場地內部環境:此處的內部環境要求涉及到建筑場地內是否有需要保護的植被、文物、建筑等,主要是指建筑場地的用地范圍,包含城市規劃的紅線及退線要求、場地地形高程等。對建筑場地內部環境的充分考慮將直接影響到方案設計與平面圖生成的質量。
2)地理環境的分析:建筑場地的地理環境與方案設計過程中的通風采光、日照間距、平面關系、結構形式等設計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某項目地理環境的主導風向為北偏西,那么建筑項目設計的主要通風區域應該是西北方向通風,若設計成垂直與主導風向,則在建筑項目的完工后,其通風問題就會成為影響設計質量的主要因素。
3)區位環境分析:為了全面考慮到方案設計的合理性,需要對場地的區位環境進行綜合的分析。對場地區位環境的分析應當考慮到建筑場地周邊房地建筑的分布情況和城市設施安排以及城市地區規劃因素等。
4)建筑場地交通環境:交通是人類進行各種活動重要基礎,為了建筑項目于外界的交流,在方案設計過程中合理的組織周邊的人流、車流情況,安排好動靜分區,根據實際的集散情況與建筑的性質,有針對性進行的合理的總平面圖布局,以保證建筑的合理交通要求。
1.2項目功能分析與功能分區
建筑項目的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其方案設計的平面圖生成應當充分考慮到項目的功能并根據其功能和結構進行功能分區。根據使用者在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活動情況和各功能區之間的聯系以及各區使用的頻繁程度,可以對建筑項目先做出初步的功能判斷,然后根據做出的初步判斷進行圖面操作,以形成在建筑設計中常用的氣泡圖。氣泡圖是一種對建筑功能關系的簡化,是一種通行的使用手段。明確建筑項目的功能性質后,要實現進一步的方案設計與平面圖生成,需要根據建筑項目的空間屬性以及功能關系,對建筑空間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功能分區的主要目的是對建筑項目的各種空間進行有效的功能設計,使各空間之間合理聯系又不會產生互相的干擾,以促進建筑項目使用的人性化和方便性。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先根據建筑空間的主輔、內外等性質進行合理分類,并結合它們的各種功能及其功能聯系進行初步的功能分區,完成意識中的大概平面圖設計。
1.3項目的交通流線組織
在人流與使用量比較大的公共建筑中,其內部功能多而復雜,為了避免建筑內各部分之間的互相干擾,交通流線組織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平面圖設計手段。比如,在某大型酒店的前臺接待區的設計中,如若忽略了水平交通與垂直交通交匯作用下的流線組織,則會導致在酒店建筑使用時,已入住客人常與等候電梯的顧客產生交通流線的互相,影響酒店的使用形象。為了避免交通流線在投入使用時產生的相互干擾,在具體的設計中我們應當注意到對不同性質與功能的交通流線進行合理的區分,針對建筑的功能特點,把項目的交通流線進行合理組織規劃,為使用者創造一個方便舒適的交通環境。同時在設計時應當注意要分區設置人流與物流,將流量較大的區域設計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附近,流量較小的區域則要遠離其主要出入口,這樣就能形成較為合理的交通流行組織,達到方便交通與流通便利的目的。平面圖中交通流線的設計應該符合建筑項目功能對其使用程序的要求,盡量縮短交通流線長度與方便性嗎,力求流線設計的簡潔明快。另外,在建筑平面圖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到室內外交通流線的相互聯系以及城市宏觀交通與建筑項目內部交通的合理聯系問題。建筑的方案設計與平面圖設計中,若沒有保證與城市交通的有效聯系,該設計無疑是低質量的。
2面向方案設計的建筑平面圖的生成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問題
1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方面的原則
1.1 選用適當的計算簡結構計算式在計算簡圖的基礎上進行的,計算簡圖選用不當則會導致結構安全的事故常常發生,所以選擇適當的計算簡圖是保證結構安全的重要條件。計算簡圖還應有相應的構造措施來保證。實際結構的節點不可能是純粹的鉸結點和剛結點,但與計算簡圖的誤差應在設計允許范圍之內。
1.2 選擇合適的基礎方案:基礎設計應根據工程地質條件,上部結構類型與載荷分布,相鄰建筑物影響及施工條件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選擇經濟合理的基礎方案,設計時宜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基的潛力,必要時應進行地基變形驗算?;A設計應有詳盡的地質勘察報告,對一些缺少地質報告的建筑應進行現場查看和參考臨近建筑資料。通常情況下,同一結構單元不宜用兩種不同的類型。
1.3 合理選擇構方案:一個合理的設計必須選擇一個經濟合理的結構方案,也就是要選擇一個切實可行的結構形式和結構體系。結構體系應受力明確,傳力簡捷。同一結構單元不宜混用不同結構體系,地震區應力求平面和豎向規則??偠灾?,必須對工程的設計要求、材料供應、地理環境、施工條件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與建筑、電、水、暖等專業充分協商,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選型,確定結構方案,必要時應進行多方案比較,擇優選用。
1.4 正確分析計算結果:在結構設計中普遍采用計算機技術,但是由于目前軟件種類繁多,不同軟件往往會導致不同的計算結果。因此設計師應對程序的適用范圍、條件等進行全面了解。在計算機輔助設計時,由于結構實際情況與程序不相符合,或人工輸入有誤,或軟件本身有缺陷均會導致錯誤的計算結果,因而要求結構工程師在拿到電算結果時應認真分析,慎重校核,做出合理判斷。
1.5 采取相應的構造措施:結構設計始終要牢記“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壓若拉原則”,注意構件的延性性能;加強薄弱部位;注意鋼筋的錨固長度,尤其是鋼筋的執行段錨固長度;考慮溫度應力的影響力。
2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特點
2.1 軸向變形不容忽視:高層建筑中,豎向載荷很大,能在柱中引起較大的軸向變形,對連續梁彎矩產生影響,造成連續梁中間支座處的負彎矩減小,跨中正彎矩和端支座負彎矩值增大;此外還會對預測構件的下料長度產生影響,要求根據軸向變形計算值,對下料長度進行調整;另外對構件剪力和側移產生影響,與考慮構件豎向變形比較,會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結果。
2.2 結構延性是重要設計指標:相對于底層建筑而言,高層建筑的結構更柔和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變形更大一些。為了使高層建筑結構在進入塑性變形階段后仍具有較強的變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別需要在構造上采取恰當的措施,來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
2.3 水平荷載成為決定因素:一方面,因為高層建筑樓房自重和樓面使用荷載在豎構件中所引起的軸力和彎矩的數值,僅與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載對結構產生的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豎構件中引起的軸力,是與樓房高度的兩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對某一定高度樓房來說,豎向荷載大體上是定值,而作為水平荷載的風荷載和地震作用,其數值是隨結構動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較大幅度變化。
3 高層建筑結構的相關問題分析
3.1 結構的超高問題:在抗震規范和高規范中,對結構的總高度有著嚴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規范中針對以前的超高問題,除了將原來的限制高度設定為A級高度以為,增加了B級高度,處理措施與設計方法都有較大改變。在實際工程設計中,出現過由于結構類型的變更而忽略該問題,導致施工圖審查時未予通過,必須重新進行設計或需要開專家會議進行論證等工作的情況,對工程工期、造價等整體規劃的影響相當巨大。
3.2 短肢剪力墻的設置問題:在新規范中,對墻肢截面高厚比為5~8的墻定義為短肢剪力墻,且根據實驗數據和實際經驗,對短肢剪力墻在高層建筑中的應用增加了相當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結構工程師應盡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墻,以避免給后期設計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3.3 嵌固端的設置問題:由于高層建筑一般都帶有二層或二層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設置在地下室頂板,也有可能設置在人防頂板等位置,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結構設計工程師往往忽視了由嵌固端的設置帶來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樓板的設計、嵌固端上下層剛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層抗震等級的一致性、在結構整體計算時嵌的設置、結構抗震縫設置與嵌固端位置的協調等問題,而忽略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可能導致后期設計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隱患。
3.4 結構的規則性問題:新舊規范在這方面的內容出現了較大的變動,新規范在這方面增添了相當多的限制條件,例如:平面規則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層剛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規范采用強制性條文明確規定“建筑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設計方案。”因此,結構工程師在遵循新規范的這些限制條件上必須嚴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圖設計階段工作的被動。
4 結語
近些年來,我國的高層建筑建設發展迅速。但從設計質量方面來看,并不理想。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結構工程師不能僅僅重視結構計算的準確性而忽略結構方案的具體實際情況,應作出合理的結構方案選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人員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掌握的知識處理實際建筑設計中遇到了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梅洪元,付本臣.中國高層建筑創作理論發展研究[R].高層建筑與智能建筑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
【關鍵詞】建筑設計,抗震設計,重要作用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建筑設計中的抗震設計,關乎民生,關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對房屋建筑實施結構設計,主要涉及對建筑高度,承載力,總體結構,各個部件的性能規劃等一系列的因素,要求通過對各個構件和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既實現滿足居民生活生產保障安全的需要,又具有值得欣賞的美學價值。增強房建結構的抗震設計,必須綜合考慮地基,房屋的結構體系選擇,綜合布局等多方面建設因素,是一項及其專業,嚴謹,復雜的高技術工作。
二.建筑設計和抗震設計的作用和關系分析
建筑設計對建筑抗震起重要的基礎作用。建筑的結構設計難以對建筑設計有很大的改動,建筑設計已經初步形成了,建筑結構就必須按照原則服從建筑設計的要求。設計師在建筑方案能夠全面的考慮到抗震設計的要求,那么結構設計人員按照建筑方案對結構部件進行科學、合理的布置,保證建筑結構質量與結構剛度均勻分布,結構受力和結構變形共同協調,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載能力;如果建筑方案沒有考慮到抗震的要求,直接給結構抗震設計帶來更大的難題,建筑布局設計限制結構抗震布局設計。為了進一步提高結構部件抗震承載能力,就必須增大結構構件的截面面積,這樣又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所以,在建筑抗震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單位要對建筑體型設計、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屋頂建筑抗震設計等問題加以關注。
三.我建筑抗震設計的現狀
在建筑抗震設計領域,雖然我國在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相比西方發達國家而言,發展緩慢,尤其是在抗震設計上,沒有能夠正確的處理好建筑設計和抗震設計的關系,雖然引進了一些西方歐美抗震設計理念,但缺乏符合本國實際的理論技術創新。很大方面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抗震設計中缺乏科學規范的理論指導,缺乏實際經驗的積累;我國對地質地震的認識尚不夠完善,對地震的成因,預測,防治研究不夠深入,地震防治規范不夠科學。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時候,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或依據的是不完善的理論。因此,難以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完美融合防震設計理念。
2.建筑抗震設計中,設計立足于固定參數,而忽視了實際情況,設計完全依據“計算設計”完成。而且將一定的地震或力學參數做出固定的規范,比如,在我國地震設計研究中,把地震的降級系數統一規定為2.81,將小震賦予固定統計意義。而小震多用于結構設計中,結構截面承載能力設計和變形的檢驗計算,需要依據一定的實際情況而行的。
3.設計中,沒有能夠深入研究地震對建筑結構破壞的層次和順序,難以做到重視主體的設計而兼顧細節問題。沒有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的運用抗震設計準則。
四,我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標準
1.我國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要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辯證靈活運用其中抗震設計原則,嚴格執行設計施工標準,借鑒其中經驗,結合房建本地實際,科學設計。
2.要堅持實施多級防震措施。傳統房建結構多采取的是三級設防措施,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在新的時期,房建結構必須是采取的多級設防模式,保護建筑主體抗震能力,減輕經濟損失,使得建筑抗震中更加安全。
3.將概念設計理論和基于性能的設計理論相結合。結合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做出科學嚴謹勘探,掌握第一手資料,綜合分析考慮,做出最優勢的戰略設計組合。
五.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幾個主要設計問題
1.建筑體型設計問題
建筑體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狀和立體的空問形狀的設計。在建筑體型的設計中,應盡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間的形狀簡潔、規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圓形、方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型,盡量避免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側翼,在體型布置上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產生因體型不對稱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而引起建筑物在抗震時發生扭轉反應。在建筑設計中,為了建筑立面美觀和藝術上的創意,復雜的建筑體型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在設計時一定要把建筑藝術、建筑使用功能同結構抗震安全很好地結合起來。
2.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同時它與建筑抗震關系很大,因此從概念上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建筑平面設計上要盡可能做到使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均勻,對稱協調,避免突變,防止產生扭轉效應。在墻體布置上要均勻對稱;在抗震墻(剪力墻)布置上盡量與結構抗震要求相結合;對剛度很大的樓、電梯井簡要居中布置,避免偏心扭轉地震效應。在建筑平面布置的總體設計上要盡可能為結構抗側力構件的合理布置創造條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與建筑結構抗震要求融合成一體,充分發揮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基礎作用。
3.建筑豎向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的豎向布置設計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主要反映在建筑物沿高度(沿樓層)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設計上。在工業和民用建筑中,無論單層和多層都存在此類問題。在建筑設計中,盡可能使建筑物沿豎向的剛度分布比較接近,應特別重視使剪力墻布置比較均勻并使其能沿豎向貫通到建筑底部,不應中斷或不到底;盡量避免某一樓層剛度過??;盡量避免產生
4.屋頂建筑抗震設計問題
設計高層和超高層建筑時,屋頂建筑抗震設計也是整個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幾十年來,從多數高層建筑抗震設計評定結果看,屋頂建筑設計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屋頂設計較高或者設計過重。屋頂設計較高或者設計過重,無形當中加大了屋頂建筑變形,而且地震作用也加大了,尤其對自身和屋頂之下的建筑物的抗震作用都不利。有時屋頂建筑的重心和屋頂之下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線上,如果屋頂的抗側力墻和屋頂之下的抗側力強出現間斷,在地震發生時,帶來的地震扭轉作用也會更嚴重,對抗震更不利。所以,進行屋頂建筑設計過程中時,應該最大限度的降低屋頂建筑的高度。選用強度較高、輕質、剛度均勻的材料,使得地震作用傳遞不受阻礙;屋頂重心和屋頂之下的建筑中心在同一直線上;如果屋頂建筑非常高,屋頂建筑就必須具有較強的抗震性,讓屋頂建筑地震作用和突變降低到最小,盡量避免發生扭轉效應。
六.結束語
建筑行業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國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建筑抗震設計,設計,提高抗震能力,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客觀要求。因此實施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科學處理建筑設計和抗震設計的關系。建筑設計是整個建筑抗震設計的重要環節,二者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共同為提高建筑整體抗震性能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在進行建筑的抗震設計時候,必須要將建筑的建筑設計和結構設計綜合協調起來,實現二者的配合,共同為建筑整體的抗震設計發揮出更強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蔣山 淺談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 [期刊論文] 《中國房地產業》 -2011年10期
[2] 陸偉權 淺析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4期
[3] 曾銳 重視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 [會議論文] 2003 - 中國鐵道學會鐵路房建管理會議
[4] 程宇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分析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1年36期
[5] 李建平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 [期刊論文] 《安徽建筑》 -2004年5期
[6] 宮玲君 論抗震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意義與策略 [期刊論文] 《科技風》 -2009年16期
關鍵詞:建筑,設計方案經濟
建筑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運用人類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建造的滿足人類各種活動的人工環境,而建筑設計就是聯系和綜合上述各種要素,通過對功能、技術、經濟、社會等方面要求的綜合考慮,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它是一個涉及工程技術、自然資源、人類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的系統工程。
建筑巨大的物質消耗在對建筑經濟性提出要求的同時,也對建筑設計提出了經濟合理性的要求,使建筑設計在經濟條件的制約下進行。但是,建筑可以通過有效的設計方法在建筑的總體布局、功能配置、空間組合、技術選擇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以有限的經濟條件創造出較多的使用價值。要有效地控制有關建筑經濟方面的問題,就要把建筑經濟管理重點轉移到建筑設計上來,未雨綢繆,以取得事半功倍地效果。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有效控制建筑經濟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做好建筑項目的可行性研究
項目可行性研究是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主要是在對建筑項目進行深入細致的技術經濟論證的基礎上做多方案的比選,得出結論、意見和重大措施建議,作為決策部門最終決策的依據。論文格式,設計方案經濟。主要包括:市場預測和項目規模研究、場址選擇、資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設施情況、項目設計方案、環境保護和勞動安全、企業組織、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項目施工計劃和進度要求、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項目的經濟評價。
第二,把握好建筑用地的性質及其總體布局
建筑用地及其今后的建設方向是用地設計的兩個基本要素,建筑設計師應根據用地的最佳使用要求對用地本身和設計目標進行分析,使二者得以協調和平衡??傮w布局是在全面分析建筑用地條件的基礎上,本著設計的一般原則和總的思路全面綜合地考察影響場地設計的各種因素,因地制宜,主次分明、經濟合理地對建設用地的利用做出總體安排。場地總體布局的要點有:
1.場地的總平面設計應以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當地政府部門提出的規劃條件為依據。2.設計應結合工程特點,要注重節省用地、節能、節約水資源,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3.設計應結合用地的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規劃指導思想,尊重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4.設計應保證功能分區合理,路網結構清晰,交通有序,并對建筑群體、豎向道路、環境景觀等進行統籌安排。5.場地內建筑的布置要最大限度地爭取良好的自然通風和有利的朝向。6.公共建筑要根據建筑的性質滿足其室外場地及環境設計要求。7.總平面布局如考慮遠期發展時,必須考慮結合近期使用及技術經濟上的合理性。
第三,選好建筑設計方案
建筑設計方案階段對方案進行評價是溝通建筑師與投資者的有效途徑,而且也可以使二者的利益最大程度的趨于一致。建筑設計方案涉及的因素十分廣泛,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為了提高投資效果,控制建筑總價,在建筑設計方案評價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同時,這也是建筑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首先,必須注意處理好建筑的功能與建筑形體的關系,應該追求二者的統一。在某種程度上建筑形體應服從于建筑的功能。論文格式,設計方案經濟。功能不當的建筑設計方案,即使形體再美,也很難為使用者及投資者接受。其次,建筑方案設計要著重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可能建筑師在考慮建筑設計方案時比較傾向于表現所設計建筑的個性,但是,在表現建筑個性的同時也要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和諧以及與已有建筑的共性。不但如此還應考慮與整個社會大環境、人文環境、整個城市的定位及發展規劃相一致。第三, 建筑設計方案還要處理好其美學與經濟合理性之間的協調關系。經濟合理性要求在工程投資盡可能少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滿足投資者的使用功能要求。而建筑師所追求的美學效果有時會造成投資的大幅增加或者建筑使用功能的顯著降低,從而降低其價值系數。第四,建筑設計方案中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經濟合理地選擇建筑材料和設備,達到建筑功能合理使用而又降低建筑造價的目的,這是建筑設計中實現方案經濟性的主要途徑之一,建筑師應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類型建筑材料設備的價格,以及它們在建筑中的適用部位和占總投資的比例,并結合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條件,以靈活合理經濟實用為原則,慎重選用設備材料,從而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經濟性。
第四,注重經濟的建筑技術設計
合理選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品種繁多,性能各異,價格也相差懸殊,建筑材料的質量與選用,直接影響建筑物的堅固性、實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要求。建筑材料具有能在視覺上表現自己的特性,其表現效果一方面來自材料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來自建筑師對其合理地運用和控制。建筑的性格一般會受到建筑的功能要求、體量上的幾何關系、基地的基本特征、環境狀況、藝術設計理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材料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特征的影響。
節約能源是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電氣設計過程中必須貫徹的重要技術措施。在設計中應從實際情況出發,經過充分的技術經濟比較,選擇合理的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首先,要采用節能設備,降低設備能源損耗。比如,目前國家大力推廣的S9系列節能變壓器與老型號變壓器相比,空載損耗下降75%—80%,負載損耗下降25%—40%,空載電流下降50%,節能效果非常顯著。合理選擇導線截面,減少線路損耗,推廣綠色照明,采用高效少污染的光源、高效的照明燈具和光電自動控制等新技術產品,提高照明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能源有效利用。
設計運行系統指總體的各個部分運行一體化,而過程是進行設計的全過程。論文格式,設計方案經濟。要對其進行優化控制。論文格式,設計方案經濟。論文格式,設計方案經濟。首先,要確定系統部分的控制點,也就是運行的各個部分,即管理點,使每一個部分都進行優化處理。然后,進行過程的優化控制。如果只提達到質量標準、滿足規范、規則的要求,那么建筑設計這個特殊的產品并非是精品。因為建筑設計的創作意識包括科學與藝術的排列與組合。提倡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就是始終有一個較高的目標去奮斗。這里目標指的是一個范圍,而不是具體的標準。方案有幾個,而最好的只有一個。復雜的建筑設計周期短的幾周、長的幾年,施工的周期更長。
總之, 技術與經濟相結合是控制項目投資最有效的手段,要想真正做到有效地控制項目投資,就必須從組織、技術、經濟、合同與信息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論文格式,設計方案經濟。從組織上應明確項目組織結構,明確監理公司及其投資控制任務;從技術上應重視設計多方案選擇,嚴格審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施工圖設計,深入技術領域研究節約投資的可能。從經濟上,應動態地比較投資的計劃值和實際值,全面采取對節約投資切實可行的措施。
在工程建筑的過程中,必須把設計技術與經濟有機結合,通過技術比較、經濟分析和效果評價,正確處理設計技術與經濟合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力求在設計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經濟合理,在經濟合理基礎上的設計技術先進,把控制項目投資觀念滲透到各項設計和施工技術措施之中,才能達到建筑設計的基本目標。
關鍵詞: 數學建模 建筑設計教學 優化設計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學的重要性愈來愈得到人們的認可,而數學建模作為廣泛數學知識的應用,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并對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工程建筑課程利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去啟發學生設計廠房、民用住宅、體育館等其他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設計作品的空洞、華而不實、不具有實用性等不良狀況.在對建筑物的停車場的設計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融入數學建模的知識對停車場中的停車位進行優化設計,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豐富建筑設計的內涵.下面我們從數學建模的角度探討停車場中的停車位的優化設計.
在保證車輛能自由進出的前提下,本著要求通道寬度盡量小的原則,我們來看一下一排車位之間的各個數據,每輛車均以角度θ停放,用W表示小轎車停車位寬度,L表示小轎車停車位長度,L■表示在建筑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考慮停車場的實際大小,結合建筑結構的合理性及美觀性,調整這個模型,從而得到外觀美、空間布局合理、使用價值高的設計作品.當然還可以考慮建設地下或者多層結構等方面,推廣這個模型.建筑設計的本質在于為人的活動創造空間、改造環境,所以在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應以社會性、實用性為出發點,多方面地把高等數學,特別是數學建模的思想及方法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使設計作品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紅專.數學通識課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探索與實踐[期刊論文]-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2).
關鍵詞:建筑 設計 發展 理念
引 言
建筑被認為是一種凝固的空間構筑體藝術[1],給予人類豐富的物質實體的形態,它通過獨特的語言形式表達著人們的文化、情感和價值等各種元素而有別于諸多門類的藝術[2]。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質量的上升伴隨了居住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對建筑設計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3]?;诖耍ㄖO計界的學者們對建筑創新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4],建筑設計創新的相關研究也已經從零星的研究走向體系化,迄今已涉及建筑理論創新[5]、地域建筑創新[6]、建筑技術創新[7, 8]、建筑創新教育[9]等方面。因此,本文通過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評述[1-7, 9],旨在探究建筑設計行業的誕生、演化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1 建筑設計行業的由來
盡管人類建筑已經誕生了很長時間,但建筑設計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并以建筑設計行業協會的出現為形成標志[3]: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導致了建筑規模日益擴大且工藝越加復雜,這就要求“主要建設者”既需要具有豐富的設計知識和高超的技巧還需要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3]。另一方面,以Medici家族為代表的新興的城市貴族和富有的商人階層將資本轉向土地和房屋?;趯炐愎そ常軌虮磉_主人意愿、受過設計培訓、兼具管理大型作坊經驗的人才)的需求,建筑設計逐漸從匠師的手中分化出來表現為由具備文化藝術素養的人專門承擔相關工作并被稱為“建筑師”。 建筑設計職業的出現后,建筑師們一方面總結古代工匠的建造經驗,并將科學技術上的成果運用到建筑創作實踐中,使得建筑類型、形式都大為豐富。
1834年首個行業協會(英國建造者協會(The Builders Society))的出現標志著建筑設計專業的形成[3],建筑師至此與建筑業中的其他從業人員得以了較好的區分。通過行業協會,建筑師的獨特地位得以確立,并且進一步完善了學院教育體制。隨著建筑設計職業化的加強,以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為代表的行業協會對建筑師的職業地位明確限定為“設計、監督設計是否得到實施”。至此,建筑師與建筑物發生了脫離,僅對業主負有設計和監督建設過程的職責,這也標志了建筑設計行業的進一步成熟。19世紀晚期,各行業壟斷程度的提升促進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建筑師事務所也開始擴充并集中、組織了與建筑業所有相關專業的人員。
2 我國建筑設計的創新思想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學者對建筑設計予以了極大的關注[4]。我國建筑設計創新的研究也從早期的零星研究走向體系化,涉及建筑理論創新[5]、地域建筑創新[6]、建筑技術創新[7]、建筑創新教育[9]及某類特殊建筑的設計創新[10]等。哈工大鄒廣天教授帶領的團隊開展的研究最為全面形成了建筑創新學的基本框架[4],該團隊認為:建筑設計創新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需要,建筑設計的發展離不開建筑設計創新,從創新學的角度對建筑創新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建筑設計創新系統內,主要由主體、對象、目標以及手段構成;建筑設計創新決非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包括建筑形態創新、建筑功能創新與建筑技術創新等一系列內容;建筑設計創新方法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前行,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建筑設計創新的基本方法的應用原則,有助于人們對建筑設計創新的認識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認識,推動建筑設計創新實踐的發展。
3 我國當代建筑設計的理念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宏觀環境發生了質變,社會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生了巨大變革,我國的建筑領域在短暫的30多年時間里經歷了從對現代主義建筑批判、后現代主義建筑嘗試到新現代主義建筑探尋等過程。研究表明,我國當代建筑創作的特征所展現的相關理念總體如下[1]:
(1)建筑創作既不拘泥于傳統的創新,又不凌駕于歷史的超越。作為文明容器的建筑往往承載著地域文明所積淀的精髓,建筑設計重視地域文脈既不是對古典文化的回歸或是鄉土設計,也不會對全球化趨勢的對抗或外來文化的排斥。廣義的文脈不僅要作為記憶符號去承載歷史,更應該通過對其傳承實現人們的群體認同與情感歸屬,因此應建立在民眾精神訴求與社會現實經濟基礎之上并視建筑為地域文明現代化進程的物質基礎進而實現修補城市斷裂的歷史。
(2)建筑創作的既屬于此時此地的建造,更是此情此景的抒發。建筑歷史是流逝的時間在永恒存在中的演化,因而建筑應該為人提供原真性的日常生活體驗,即:建筑應該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體現建筑的生命力和在時間的綿延中獲得建筑創作的自由。建筑師作為個體的人一定要有自由的意志,有了主體性,才能決定自己的價值選擇與行為選擇,而不必依附于他者,這也是一切有生命力建筑的靈魂所在,不能因為技術的進步與工具的革新所取代。因此,優秀的的建筑設計要充分理解建筑背后所蘊涵的地緣、人緣、血緣與情緣。
(3)建筑創作既要實現表達理性簡約,更要體現精致細節。建筑既是“情景交融”的藝術,又具有“內外兼修”的內涵。建筑創作既不能脫離現實生搬硬套,也不能超越現實任思維任意游走,故高效、合理的方式整合資源是建筑師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建筑的適度性在于客觀理性地分析與評價現實條件,將技術與藝術以恰到好處的方式進行結合,這樣的建筑語言對于彌補中國城市短裂的現代性是一個極好的手段。
4 結 語
建筑是一種凝固的空間構筑體藝術,它會因時期和流派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外在的三維空間存在形態與內部的結構邏輯。盡管人類建筑已經誕生了很長時間,但建筑設計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并以建筑設計行業協會的出現為形成標志。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建筑領域在短暫的30多年時間里經歷了從對現代主義建筑批判、后現代主義建筑嘗試到新現代主義建筑探尋等過程。雖然我國建筑設計創新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也得到了人們的關注,但也不乏大量照搬外來的風格和潮流的案例放棄了建筑的本質。相信隨著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國的建筑設計會逐漸邁向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張向寧. 當代復雜性建筑形態設計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梅洪元)[D].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9.
[2] 李金紅. 城市住毛建筑設計改進和創新[J]. 吉林建筑設計. 2004(3): 20-22.
[3] 李湘桔. 基于知識管理的建筑設計企業項目管理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導師:尹貽林教授)[D]. 天津大學, 2009.
論文摘要:本文對我國生態建筑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回顧,指出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的思路與對策。生態化的思想是人類的取向和必然選擇,城市和建筑設計的生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新晨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仲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Z}、佚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