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0:55
序論:在您撰寫立體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我國素質教育的宗旨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利用多媒體聲形并茂、動畫演繹、人機交互、搜尋查找等功能,具體體現全人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并結合教學實踐創建一套圖文聲像并茂的立體化多媒體教學模式,構建“視聽賞學練”多維度教學模式。視———動畫演繹,心領神會,聽———聲音悅耳,聽覺享受,賞———意境唯美,情感真摯,學———百川入海,為我所用,練———人機交互,即時評測。
1.利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從形式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性,突出學習的趣味性,挖掘孩子學習的潛能,讓孩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具備主動性、愉悅性、操作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遵循以讀感染、以讀代講、以讀會意、以讀認知的原則,在聲、形、情、意中與作者共鳴。把課成動畫,以聲、樂、畫的形式再現課文情境,專業的配音、精美的動畫、優美的音樂,將一行行靜止的文字變成了聲情并茂的音樂電視片,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增強孩子的感受能力,讓他們像欣賞動畫片一樣欣賞文學作品,感悟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設置“英語情境動畫”導入教學,讓學生在看動畫時,不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其學習興趣;還可將課文對話部分做成可進行角色扮演的動畫片,學生可以和動畫片中的人物進行人機對話,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還可將小學英語中的“英文歌曲”制作成旋律動聽、節奏明快的歌曲,讓孩子在欣賞、學唱歌曲時學會英語,寓教于樂。
2.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具象思維教學法”,提高學生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熬呦笏季S教學法”是指用右腦的形象思維展現并促進左腦的邏輯思維,同時建立二者的平衡關系,使左右腦均衡發展。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信息量大,知識面廣,畫面形象生動,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優勢,與課堂教學優勢互補,全面提升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幫助教師進行優質的多媒體教學活動。韓宏宇教授指出“學科思維訓練的內容是:思維器官、思維心理、思維形式、思維方法、思維品質訓練成為各個學科、各年級進行學科思維訓練的實驗變量,即自變量”,將學科思維訓練與學科教學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任何創新都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始于靈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維,綜合就是創新。利用多媒體技術,在抽象概念、公理定理與感性形象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便于學生理解、創新。例如,初中數學立體幾何教學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如果僅僅依靠課本上的文字和圖形,以及老師在黑板上的畫圖講解,很難給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建立一種清晰的空間感覺,而Flash課件的優勢恰恰在這里。采用色彩豐富的動畫演示,幫助學生順利理解空間幾何體被空間平面所截,形成截面的位置以及形狀,并且通過閃動相應的線條,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截面的輪廓。這個課件,首先采用類比的方法,用日常生活中“刀切豆腐塊”的動畫,很自然地引入了“空間平面截幾何體”的數學知識,達到了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便于學生理解。在講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一節時,通過常見的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工作場景引入有關凸透鏡知識,通過精確、清晰的實驗現象,帶領學生進入一個變幻的光學世界,通過光屏與蠟燭的不斷變換,逐步使學生明白凸透鏡成像的真正規律。為什么同樣一個凸透鏡,既可以使物體放大,也可以使物體變???為什么有時候可以用光屏接收真實存在的實像,而某些時候又接收不到?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這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可以迎刃而解。
3.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優化教學過程。①使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更準確、更清晰。在化學演示實驗中,有許多放出氣體、產生沉淀、發生變色現象的實驗,在課堂上做這些實驗,總是有部分學生對實驗中產生的現象看不清楚,而且有時候實驗也不一定成功。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清晰可見的實驗效果,提高細微現象的可見度,使學生對實驗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印象深刻,經久難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②模擬無法操作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有些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按常規演示難以完成或實現,但借助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模擬有毒、有害物質的實驗,可以減少污染;如氯氣、一氧化碳的毒性是無法讓學生感知的,這時可借助動畫模擬小白鼠中毒死亡的過程。對一些化工生產過程,如接觸法制硫酸、合成氨工業等,大多數學生都未見過,缺乏感性認識,而用多媒體技術可形象、逼真地再現每一個生產環節,對于各個環節也可以反復演示或局部放大。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思考與展望
高三歷史教學既要抓實課堂教學環節,也要充分兼顧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在時間上運用各種間隙時間復習鞏固歷史學習內容,在方式上相互幫助,借助于互助學習活動增強歷史學習薄弱環節的突破以及拾遺補缺效果,還可以在學習技巧交流等方面進行探討,實現授人以漁的目標。
二、高三歷史立體化教學實施要點
1.構建立體化目標體系,滿足學生發展差異
進入高三階段之后,學生在每一門學科中的差異性已經較為顯著,歷史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立足實際開展教學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學要求統領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一定要以更為切合學生學習基礎與能力實際的目標組織開展教學,以保護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進步,更好地備戰高考。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處置,對基礎知識點的記憶以及理解方面,全體學生統一要求,但是在進一步發掘規律以及橫向、縱向比較方面,則體現對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對優秀生提高難度,對學困生降低學習要求,保證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學習目標任務,這也是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差異性教學目標的引領下,筆者從教學的不同環節體現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適應學生學習差異以及提高教學針對性成效。
2.打造立體化內容梯度,扎實推進教學深入
筆者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堅持以歷史發展為主線,從宏觀上把握概念,從微觀方面引導掌握歷史事件與規律,實現前后連貫、逐層深入,從知識點的掌握、前后的聯系到規律的發掘,以立體化的教學內容優化促進教學深入開展。具體實施過程中,歷史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屬于基礎教學,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教學每一個章節與知識點,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立體理念去掌握知識、加深理解。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需要,以歷史教學內容為依托,進行為立體化內容檢查,將常規的聯系轉變為多層次與角度的練習活動,既有助于學生的靈活掌握與形象記憶,同時也符合歷史教學循序漸進的規律,實現了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二層面屬于分門別類教學,對立體概念中的知識點進行提煉、概括、分類。在對知識點進行提煉與分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整體方向靈活開展,如可以將中國古代史細分為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文化、民族關系以及著名戰役、農民戰爭等類別,每一個類別之中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如可以將“經濟發展”細化為發展背景、農業發展、手工業進步、商業狀況、對外貿易等不同的線索,每一條線索都連串一系列的知識點,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構建了框架式的教學體系,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與復習都可以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綜合目標。第三層面屬于內化與發掘范疇,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發掘,以及開展橫向、縱向對比活動,為迎接高考進行實戰演習。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的農奴制度改革等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從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縱向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對比等等。在這一層面進行的教學活動屬于對原有知識點、理解內容上的融合與運用,對于學生歷史綜合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功能。
3.整合立體化教學資源,增強學生掌握效果
獨立學院設計專業的學生,就學生自身情況而言,入學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基本功相對比較薄弱,素描、色彩等基礎造型能力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構成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很難避免的讓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和把握這門課教學目標,加上傳統的綜合材料的教學,會讓學生更加聯系不到生活與設計。在材料的選擇和作品的制作中,一般要花費較大精力,使學生容易忽略形式因素和審美因素方面的滲透,與實際運用相脫離。這和獨立學院教學中要求的高素質實用性能力強的教育思路相脫離,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阻礙作用,出現了一定的弊端。
2教學方式的改革
任何教育教學的思想,都應找到適當的操作方式才能詮釋其精髓,因此說到教學的問題,避免不了的要談到“教學方式”。在當今這個素質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課堂教育不能夠落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觀念還比較滯后,所以我們要看到,教育思想的轉變才能帶動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變革必然會促進教學思想的轉變。所以我們不能等教育思想都有了徹頭徹底的轉變之后,再去改革教學方式。我們其實是應該一邊轉變思想,一邊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在我的課堂中,通過不斷探索,得出以下幾種教學思路可以推敲,希望能在不斷的實際考察和推敲中引起教學方式的轉變。
(1)自學式。
在教學過程中,自學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的主流還是老師說學生聽的階段,那么當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自助學習,老師輔助學生的時候,那么我們可以說素質教育已經走進設計課堂了。自學式學習并不是傳統意義上讓學生自己看課本,并非類似于之“預習”這里所說的自學式是教師給出一定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分解成單一的個別任務,安排給學生去自行完成。教學除了在安排任務之外,還要給學生提供資料,信息、來源等,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在整個自學過程中隨時給予指點和輔導。
(2)課題式。
課題式是目前來說比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方式,目前使用的人還是少數,但是它是極容易激發學生潛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也可以叫做“探究式學習”或者是“研究學習”。具體實施的方式是一般情況下,教師確定一個課程中的實際問題,組織學生設計解決此問題,從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到得出結論,解決此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把培養研究生的思路用于基礎教育當中,或者說把每一個學生當作設計師來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準確地體驗作為研究者、發現者和設計者的感覺。
(3)討論式。
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多數提倡討論式教學。我們在日常課堂中經常運用這一模式。就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發言,氣氛比較活躍。比起傳統形式上老師只傳授,學生只受教的情形來說已經是很大的一種進步。但是類似這樣的討論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因為這種討論的目的是學生把老師要說的話說出來,并不是學生各抒己見。就整體思路來看,依然屬于灌輸式的。這種討論形式只能是作為點綴課程,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形式。并不是出于學生者本身的需要。學生為了回答問題而進行的討論,并不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真實疑問而討論,這樣的討論缺乏探究精神。整個過程中老師所擔任的角色不是和學生共同學習,老師是評判學生討論對錯的一種標準,老師布置的討論問題只是一個設問。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是有目的的適用討論式。盡量讓學生發現問題,自己提出討論并完成教學進度。把討論中的花樣去掉,讓學生真正的通過討論學到真正的知識、達到學習目的。
(4)因材施教。
這里所說的因材施教其實就是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為其量身打造獨特的教學方案。這個方式實施起來就需要老師平時做大量的前期調查,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摸底調查,之后再結合學生自身的個性,制定綜合的發展策略。這個教學方法看似簡單,其中間蘊含了教師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把以前單純對書本,對教材的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以學生為主體上來,獨立學院所培養的正是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人才,所以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在《立體構成》這門課中的課程講述別注意了加強對學生的基礎的培養,用學生熟悉的素描、色彩等基礎造型能力與課程中的構成理論相結合,目的是訓練學生基本功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學前,必須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再在課程中加入設計的因素,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增加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如今的設計課程逐漸由傳統的手工制作轉化為利用電腦進行設計,三大構成課程的技法教學也是從手工制作轉入到電腦教學設計當中,抓住如今學生對于電腦設計的偏愛,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例如,空間混合用傳統技法進行手工制作。這樣在提高教學效率和理解傳統技法的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比起以往的單純的課程教學相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作業完成了以后,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光盤或者直接打印出來交給老師,這樣《立體構成》課程作業也就省去了搬運和保存的麻煩,同時教學也能快速及時地掌握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另一方面老師也能迅速的反饋給學生意見或建議,大大提高了上課和交流的效率,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更有利于教學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為將來的發展做好了新的鋪墊。
3結語
立體幾何的典型特點就在于其“立體”,即三維。在學習平面幾何時,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平面的點、線以及相關的公理來證明和判斷它們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立體幾何學習過程中,如果仍僅僅依靠這樣的判斷是不夠的,還需要增加空間想象能力。初學立體幾何時,很多學生難以適應,其主要原因是難以從二維平面中感知到三維圖像,也就是說,學習立體幾何除了相關的公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空間想象能力,這是立體幾何的特點所決定的。
二、實現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的有效性
相應的,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的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恰恰相反,由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加上立體幾何教學過程本身就十分繁瑣,因此,對高中數學立體幾何的有效性的實現,需要采取眾多策略。
1.通過畫圖來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
立體幾何學習的難度,不僅僅在于通過二維空間表現三維空間的特點,還在于通過文字來表現三維空間,而后者則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字的描述,進行圖畫的創造。其實,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畫圖來解答題目,還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如在講授面面垂直這一基本公理時,首先學生應該明白證明面A與面B垂直,只需要證明面A中的一條直線m與面B垂直,而要證明直線m垂直于面B,只需要證明直線m與面B中的兩條相交的直線n和h垂直即可,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可以畫出相應的圖畫。雖然學生在解答立體幾何題目中,題干中往往會給出特定的圖像,但是教師在對學生的日常訓練中,要引導學生自主畫圖像,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通過多媒體的運用來提高學習效果
多媒體教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通過模擬的方式,來解決學生通過想象不能理解的問題。其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以加深學生對立體幾何知識的理解。前面提到過,學生學習立體幾何最大的難點,就是需要通過空間想象能力來實現二維平面向三位空間的轉換,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三維的立體空間,以徹底打開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第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多是靜態的,如果牽扯到動態圖像,多數學生都將陷入到枯燥的冥想之中,但是多媒體教學,通過一些程序的設定,可以將一些圖形變換的動態圖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眼睛來學習其大腦不能呈現的圖像,從而感受其中的神奇,以調動其學習的興趣。如學生在學面角時,教師在講解時,往往會給學生提供眾多的解體方法,如三垂線法等,一般學生在解答比較簡單的二面角問題時,可以輕松解答,但是當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現立體的圖像,這對學生加深對此題目以及二面角的定義都有積極作用。
3.通過模型法來提高學習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其最終的宿命也將回歸到生活,如果在高中立體幾何教學過程中,脫離了生活,那么即使學生的分數線上去了,其教學也是失敗的。因此,將立體幾何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是立體結合教學的必然選擇,而模型法的使用,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所謂模型法,就是在教授立體幾何知識時,從現實中尋找物體,來進行比對,一方面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培養學生將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除了運用一些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現動態圖像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向學生展現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三、總結
三峽大學水利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團隊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進行優化改革,豐富立體化教材建設的內涵,構建了以紙質教材為核心,現代信息技術為平臺,以工程施工影像實錄、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施工過程三維可視化仿真、Flas為載體,集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導答疑以及教學質量反饋和實時監控為一體的立體化網絡教學系統。該教學系統的設計遵循了實用性、異步性、交互性、生動性、先進性、可擴展性等原則,實現了由傳統的以單一教材為主的教學模式向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整合學科課程的轉變。
1.優化課程內容和結構。以水利水電工程各類水工建筑物的施工為對象,依其施工技術、組織特征,建立相應的科學體系,歸納了幾個典型建筑物(如土石壩、混凝土壩和地下洞室),引入案例教學法,按這些建筑物的施工程序(施工過程),闡明它們的基本技術組織原理,構成課程結構體系的骨架。
2.構建分級課程導學體系。學生需要通過教師的導學安排來學習,教師導學的任務主要包括三個:一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正確有效地學習;二是指導學生,解答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三是監控學習過程,并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和考核。本教學團隊按照“課程團隊-課程輔導教師-教學班-學生”設置分級導學體系,導學方式包括課堂教學、分組討論、在線輔導和討論等。課程團隊負責課程的整體設置,包括制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安排教學進度,分配教學資源,以及確定教學方案等。課程輔導教師負責按照課程團隊的安排實施具體的教學活動,如引導學生學習,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等。教學班的設置是以班為單位組織教學,安排學習任務。學生按進度安排參加課堂教學,完成課外自主學習。
3.建立立體化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包括了優選的課程紙質教材、立體化的多媒體課件與輔助教學的案例庫動畫短片、習題庫等教學資源。(1)多媒體課件。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教學手段,開發了多媒體教學軟件和工程資料錄像等教學課件,主要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課件的信息量與課程教學的學時相適應,用提綱式的幻燈,闡述課程的重點、難點。(2)輔助資源庫。為了輔助教學,除了多媒體課件外,還需要大量腳本數據、圖形、音頻、視頻、教學軟件等元素釋解教學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些資源以施工對象為單元形成輔助資源庫,用于教師備課和學生擴展知識。主要包括工程導航(已建工程施工技術影像實錄)、視野拓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仿真動畫(對難以理解的復雜施工過程及其組織開發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三維可視化動態仿真模型,對復雜的工藝過程開發Flas等)等模塊。教學團隊自主開發制作和整理了三峽、水布埡、龍開口等工程施工過程的三維動態演示視頻及部分施工機械和施工技術的視頻,根據教材中的附圖制作了flas,通過對施工技術的說明及工程實例的演示,將枯燥的文字表述和靜態的黑白圖片變成動態影像,直觀形象地演示大壩的澆筑過程,進行施工方案優化分析等。(3)習題庫。試題庫,是以課程為單元的測試手段集合,用于檢驗教學效果。團隊精選并編寫習題,兼顧題目的難度和廣度,注重解題思路和技巧的培養。其特點是可以通過計算機隨即抽取、組合,以適應不同的測試對象,利于考教分離。主要用于教師對學生考核及學生自測。
4.開發網絡互動平臺。其主要功能:(1)系統導航與管理。本系統主要通過檢索、導航條、圖文鏈接等方式實現導航,提供對應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簡介、教學大綱、任課教師情況、考核方法以及使用本系統的操作步驟和方法等。(2)基于網絡的教育資源共享與互動學習?;诰W絡的虛擬教學環境,讓遠程共享與遠程學習成為可能,為學生深入學習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平臺,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方便快捷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為師生之間提供即時的討論、答疑平臺。(3)實時反饋與評價。系統可以實時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將結果反饋給學生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包括單元測試、課后作業、綜合測試和教師課后評價等。學生針對學習內容進行自我測試,教師依據測試結果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根據自測結果了解自己目前的知識水平,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
二、結論
由于學生的智力差異,每道例題教學后,總有部分學生對例題所講的思考方法、解題思路掌握得不牢固,因此,在例題教學后回顧和總結解題思路則顯得十分必要。在反思中,學生對例題進行再認識、再理解、再提高,既加深了學生對題中數量關系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例如: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教完例題后,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例1的解題思路。根據“已經做了5天”和“平均每天做75套”這兩個條件可以求出已經做了的套數;已知計劃做660套衣服,又求出了已經做了的套數,就能求出剩下的套數;知道剩下的套數和要求完成的天數,就能求出后3天平均每天要做的套數(即由因導果綜合法)。再讓學生說出解題步驟:第一步求“已經做了多少套”,第二步求“還剩下多少套”,第三步求“后三天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才能完成任務”。最后,教師再根據綜合算式提問:①“75×5”表示什么?②“660-75×5”表示什么?③“(660-75×5)÷3”又表示什么?通過這樣的反思,進一步幫助學生理順和掌握該應用題的結構和解題思路,加深學生思維的深度。
二、反思解題方法,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教完每道例題,通過引導學生反思本題是否還有其它解法,比較哪種解法較為簡捷,進一步拓寬學生解題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在第十一冊54頁的例4教學之后,教師可問學生: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解答?在教師的啟發下得出如下幾種解法:
解法一
以九月份生產玻璃的箱數作單位“1”,得解法:20000÷(1+1/3)。
解法二
以十月份生產玻璃的箱數作單位“1”,解法為:20000×(1-1/4)。
解法三
用歸一法解:20000÷(3+1)×3解法四用方程解:設九月份生產玻璃x箱。得方程(20000-x)÷x=13。
這樣引導學生從同一例題中探求不同的解法,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勢,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反思題目變式,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某些例題在教學后,還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改變題中的條件與問題,進行變式教學。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某類應用題結構和特征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第十一冊49頁的例2,在教學后可進行如下變式訓練
1.變換條件。將題中“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變換為:
(1)六月份比五月份少捕了1/4;
(2)六月份捕魚是五月份的(1+1/4)倍;
(3)相當于六月份捕魚噸數的4/5;
(4)六月份比五月份的4/5多100噸。
2.變換問題。將題中“六月份捕魚多少噸”變換為:
(1)五月份和六月份一共捕魚多少噸?
(2)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魚多少噸?
(3)五月份捕魚噸數是六月份的幾分之幾?這樣,通過一題多變和一題多問,增大了題目的知識容量,訓練了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思引申推廣,訓練思維的變通性
有些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解題方法很相似,如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將某些例題作適當的引申,不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題目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規律,而且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例如,在教學第十一冊58頁的例5這道工程應用題之后,引導學生根據工程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及解題規律進行反思,學生容易發現工程、相遇、注水等問題有著相似的數量關系及解法。
如相遇問題:“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需20分鐘,貨車從乙地開往甲地需30分鐘?,F兩車同時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幾分鐘相遇?”算式是:1÷(1/20+1/30)=12(分)。
做衣問題:“一匹布,全部用來做上衣可以做20件,全部用來做褲子可以做30件。如要求做套裝,這匹布可以做多少套衣服?”算式是:1÷(1/20+1/30)=12(套)。
中學生的作文教學中,有一條“合體”的要求,就是指作文既要合文體,又要合語體??墒牵瑢ω瀼剡@一要求,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卻是重文體而輕語體,甚至有的老師對語體還有些陌生。因此,有作文指導中,對文體總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但是對語體則大都忽略,極少提及。這樣,在學生作文中,我們就常會發現一些雖合文體,但不合語體的文章。
如:一學生在記敘文《變遷》中這樣寫:……阿婆笑著對我說:“自以來,我們家的生活日益美滿。我雖年高體弱,不再從事田間勞動了,然而干些家務還精神抖擻的。”
這幾句話中的“日益美滿”、“年高體弱”、“從事田間勞動”、“雖……然而”、“精神抖擻”等詞語,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這里將談話的口語體,誤用正規的書面語體。
再看學生以《道路》為題寫的議論文其中一段: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我國幾十年來的革命和建設得出的真理。現在,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無限生機。
從文體看,我們沒有理由說它不是議論文,但從語言材料看,滿篇政治術語,像報刊上的大社論,不合作文語體。
從以上兩個例子看,證明我們在進行作文教學中,對“合體”的理解還存在問題。為克服這一弊端,我們必須重視作文的語體教學。
“語體”,簡言之,就是語言運用的風格。作文語體是文章中體現出來的話語風格,它的形式取決于語境。平時我們在工作、學生、生活中用筆“說話”時,總會考慮對象是誰,目的是什么,從而選用與之相適應的詞語、句式、語氣,修辭手法等等。而不會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個腔調說話,這種在具體的語言活動中,由于場合、條件、交際對象、目的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語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語言組織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語體。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則出發,我們把社會上常用的書面表述語言,根據自身特色,暫且將它劃分為三種作文語體,口語體,正語體和雅語休。
這三種語體的特點是:口語體多用日常語言(包括方言,俗語、工語),句子可能不合語法規范,但靈活自由,親切易懂,正語體使用普通話規范語言,還有專門用語、術語,表達規范,嚴謹,給人以嚴肅感。雅語體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詞語、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詞造句常常突破語言規范。
下面舉例說明:如果我們以《路在腳下》為題,表達對挫折的看法:口語體:地上的路多著呢,哪一條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輩子也難老是順當啊,摔倒了爬起來就是了。
正語體:社會生活充滿了矛盾,因而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遇到困難也是必然的。只有堅定信心,克服困難,才能有所進步。
雅語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盡管人生道路上布滿荊棘,我們也要披荊嶄棘追求真理。
表達同一個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語體特點,這些語體又適合于不同的文體,中學階段主要訓練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種實用文體和散文這種審美文體,在進行作文語體教學中,必須搞清文體與語體的關系。一般來說,文體如語體并不完全是一一對應關系,但以一種語體為主。
如:記敘文--口語體為主,略帶雅語體。
說明文--正語體。
議論文--正語體為主,略帶雅語體。
應用文--正語體。
散文--雅語體為主,略帶口語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