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0:52
序論:在您撰寫對話式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成人學習特點
通過調查,成人學員學習英語的動機各異,有的學生是為了修滿學分獲取文憑以謀取職業,有的學生是為了在單位憑取職稱,也有想進一步學習出國深造的,所以大部分學員的學習動機都不是為了個人興趣而學習英語,這就使得他們缺乏學好英語的強烈動機。另外,成教學員往往來自不同的年齡段、社會階層和家庭環境,學習時間不穩定,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相對薄弱,缺少整體的英語學習氣氛,久而久之,會導致學員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和低效性
當前成教英語課堂的授課模式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式”,學生只能被動的去聽取,很難做到雙向的交流和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的脫離實際,不僅給學員帶來認知能力上的困難,也使得他們在缺乏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加低落,進而出現上課打瞌睡、厭學、逃課等現象?;谝陨显颍覀兛梢钥闯鰝鹘y的成教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成教學員多元化的學習要求,所以,成教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對話式”教學模式在成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1對話式教學的涵義和特點
把對話和教育相結合的重要人物是當代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他認為:“對話作為一種教育原則,從簡單意義上講,強調的是師生的平等交流與知識共建;對話式教學是指體現對話精神,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在這種真正的對話教學情景中,師生雙方都以整體、獨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仰和平等的立場,共同探究問題,在各自做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后,通過對話、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的默契。進一步講,對話式教學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2.1.1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一種溝通交流的互動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形式上重在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狀態,只有相互間有了溝通與合作,才能形成這種對話行為,才能更好的進一步開展教學,以生動、具有創造性的方式傳遞教學內容,往往是超越一般的教學目的,構建出一種全新的交流功能。
2.1.2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教學過程的創造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在對語言的創造性。教師從簡單的傳授知識到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從師生間簡單的語言溝通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師生間的對話平等,精神平等,彼此信任接納對方的一種狀態。
2.1.3對話式教學重在形成一種雙贏的學習狀態
在英語教學中,對話式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師生交流溝通,互相發現對方或自己的思想、問題和錯誤,達到師生共同受益的效果。對話過程中,沒有完全的對與錯,也沒有誰說服誰,沒有強求,自由發表觀點,重在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雙贏效果。
2.2成教英語中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2.2.1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話熱情
基于大部分成人學員的社會性這一特點,如何讓他們在教室里盡可能的多吸取有用的知識呢,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緊緊結合社會實際,專研教材,為學員營造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使教學內容和學員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激發學員積極的參與到對話中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重點,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選用源自生活的材料,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對話情景,像面試、廣告、購物、旅游等,越是接近生活,學生對話的熱情就會越高漲。師生間的對話方式可以采用模擬對話,課堂提問等方式,要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調整對話方式。
2.2.2授課形式多變,啟發學員大膽對話
大部分的成教學員英語基礎薄弱,根本不肯開口說英語,如何讓他們敢于大聲用英語交流呢,這就需要教師們善于變換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聯系實際,捕捉話題,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事先給學員設計任務,分工明確,讓學員有充分的準備。也可根據不同的話題,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常用的有兩人小組,多人小組,討論等,平等的互動可以使學員間更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來共同解決問題。
2.2.3變換角色,快速反饋
在整個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時刻在變化的。首先,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組織者,組織和調動整個教學過程,在適當時候給予幫助,使得對話活動順利進行。再者,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監督者,根據學員對話情況,對出現錯誤進行記錄。最后,教師是對話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可不時參與學員間的討論,強調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學員展示成果時,可以采用對話、討論、匯報和競賽等方式,教師應快速給予反饋,適當歸納總結,糾正典型錯誤,適當鼓勵,不要具體點名,以免打擊學生自信心。
3結語
在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的展開形式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及教師的自我對話等形式。在真正對話的歷史教學中,其需要多種對話形式交錯進行,互相促進,才能充分體現對話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由于對話教學的理念及對話精神在每一種對話形式中的滲透,是與教師、學生、文本、教學環境及教學評價等要素息息相關的?;诖?,在歷史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對話教學的功能及作用,應從對話教學的構成要素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教師轉變
教師是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教學觀念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開展的成敗。在歷史教學中,對于對話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了達到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境地,其著力點應放在教師身上,應注重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傳統的教學觀主要以知識為本位,以教師傳遞為主要形式,注重強調學生基礎知識及技能的提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但在片面追求知識存量之中,無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由于對話教學實踐價值是回歸教與學的本質,要求教師摒棄舊的傳統教學觀,在對話教學中,教師需要新的對話教學的教學觀,通過自身的成長經驗與情感體驗,才能與學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從而獲得學生的信任。
2.環境創設
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環境的創設,是指對話教學開展的場所、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及人際關系等。根據教學對話的特點,應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然而,在軟環境創設方面,應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構造對話型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在對話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善于追問,如講解《春秋戰國的紛爭》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應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孟子曾經說過‘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個說法嗎?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戰爭呢?”通過對學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二是學會傾聽,盡可能明白學生所要表達的意思,對學生所表達的意思而自己又沒有表達出來的加以闡釋,使學生處于一個民主平等、富有對話氣氛的課堂情境中。
3.教學評價
其是促進教師、學生發展及改進教學實踐的重要手段,在評價方法上,應注重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相結合,注重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及學生自我評價的相互結合。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從而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
4.學生實踐
在對話教學中,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促進教師、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即使教師講解了較多的知識,學生反應冷淡,真正的對話也無從談起。因此,在歷史對話教學中,為了提供的對話技能,應從課本預習、傾聽、提問和反思等四個方面予以重視,以保證歷史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總結
1.正確理解對話概念,科學開展閱讀對話
對話不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關于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口述,而是通過對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解讀,將其表達的中心思想和具體觀念運用簡潔明了的語句表述出來,體會其意味深長之意??茖W開展閱讀對話,首先,教師要意識到對話是“我們”之間的合作學習與互動的過程,而不是“我”的思想觀念強勢灌輸的過程;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語文閱讀本身就是讀者與文章作者之間思想交流互動的過程,要做到尊重彼此;最后,語文閱讀不是簡單地聽說讀寫的過程,而是通過聽說讀寫實現彼此相互學習、共同奮進的目的。
2.合理運用現代化技術,拓展閱讀對話范圍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語文閱讀教學更應該如此。教師要綜合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儀器,為“對話式”閱讀拓展平臺,拓寬學生閱讀范圍,讓閱讀學習渠道多元化。比如在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課文時,教師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火星的圖片和科普知識,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火星的科研宣傳片,然后讓學生對火星的認識進行交流溝通,找出他們所能發現的火星與地球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解答相關課后習題,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完成語文課堂閱讀的學習任務,還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課外知識、探索新事物的積極性,達到教學目的。
3.創建和諧對話環境,促進閱讀對話實施
“對話式”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是要通過師生以平等、互學的心態交流,以強烈的求知欲力爭創新,以包容謙和的態度多思善學來創設一個和諧的對話環境,保證生生交流、師生溝通無障礙、無束縛、暢所欲言,讓學生的創新觀點和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尊重和發揮,保證閱讀對話的順利進行。
二、注意問題與反思
一方面,“對話式”閱讀教學容易犯以我為中心、強制灌輸思想的錯誤,這需要師生共同意識到合作學習中“我們”的重要性,剔除個人情緒的影響,要努力實現思想的溝通和融合,保證閱讀的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對話式”閱讀教學不應該僅僅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還應該是生生之間的對話,學生之間由于生活閱歷、學習能力、成長背景等大體一致,所以他們之間的交流更方便、更容易、更有效。師生和生生互動是實現閱讀“對話式”交流的重要途徑。
三、結語
(一)課堂上實現師生對話,提升學習效果
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進行對話,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達到增加語文課堂的樂趣、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聽課效果的目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對話、提問等方式讓學生介紹或回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打開學生思路,提升學習效果。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課文《美麗的武夷山》為例,在課堂上,一位同學發言表達了對山的喜愛,教師順勢問道:“其他同學有喜歡山的嗎?”這樣一來,學生便集中精力開始說山、讀山;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還沒起名字,你能為它們取個名字嗎?”學生通過觀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過師生對話,不僅巧妙地把練習題“給山起名字”融進課文,還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課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上促進學生交流,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不同的議題、圍繞議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這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探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可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天鵝、大蝦和梭魚》為例,文中的三只動物合伙也拉不動車,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能讓大車動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集體交流中,學生進行互問互答:“它們當中有誰偷懶,沒有使勁嗎?”“不是,他們都使勁了!”“它們應該都往前方使勁拉,這樣才能拉動大車!”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師再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合作?”最后學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賽跑、大掃除等。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讓學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又有利于學生自己品味和體驗。
(三)提出與課本對話,促進對文章的思考
新課標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語文教師除幫助學生鍛煉識字、寫字的能力外,還需帶領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在課堂總結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含義深刻之處發起開放式討論,不設置答案,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將自己帶入文章,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理想的翅膀》為例,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文中的風箏分別代表怎樣的理想?”借此引導學生思考“風箏”的引申意義;接著教師發起進一步的討論:“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你想放飛什么樣的風箏?”以此發起學生關于自己理想的討論;學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為我的理想是……”、“我還沒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飛風箏,慢慢尋找……”通過討論,學生聯系自己的理想,對“風箏”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風箏”與“理想的翅膀”聯系起來。
二、結束語
關鍵詞: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2-008-01
由對話逐漸衍生的對話教學成了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廣為熱衷的教學模式。在對話教學的指引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得學生能夠在溫馨和睦的大環境下找到自信的自己。下面就以具體的教學案例為出發點,簡單的指出了幾個重要的問題。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對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在對話教學中過度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在教學案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中,師生之間發生了下面一段對話。老師:同學們能否用兩個字準確的總結出肖邦離開故鄉時的心情嗎?有的學生想到了“難過”,老師搖了搖頭;有的學生認為是“傷心”,老師又搖了搖頭;有的學生認為是“悲傷”,老師還是遺憾的搖搖頭,最后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悲痛”兩個字。教師的這種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的教學方法實在是不可取,教師不能因為學生表達的不準確就給予全盤的否定,這樣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也加大了學生思考的惰性。
2、在對話教學中產生了不必要的無效對話。在教學案例《海倫?凱勒》一文的教學中,教師為了給學生制造一系列的對話教學,制造所謂的對話氛圍,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昂?凱勒是哪國人?”、“海倫?凱勒的老師叫什么名字?”、“海倫?凱勒做出了哪些貢獻?”等等,對于學生來說這些問題應該是在課前預習就有所了解的,因而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對于教學來說以上幾個問題沒有任何的意義,它既不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對話教學只體現了對話兩個字,卻無法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課堂討論成了學生“開小差”的環節。在教學案例《負荊請罪》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完課之后給學生布置了表演的任務,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中學習討論教材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并把教材中的內容排編成話劇。學生在接到教師布置的任務后,看似進入了激烈的討論中,但是仔細一聽,很多小組討論的話題卻與本堂課學習的內容無關,他們更多討論的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對話教學儼然成了學生“開小差”的機會,對學生的學習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如何正確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對話教學
1、尊重學生的想法。教師不能過度看重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因而小學生才是教學的重點;教師也不能輕視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我們的眼中,小學生往往是除了玩就是玩,他們根本不會在學習中擁有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小學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教師學會耐心的傾聽,就會發現原來小學生的世界也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教師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學生的想法。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在《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中肖邦離開故鄉時的心情,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不能除了搖頭就是嘆氣,只要學生的答案沒有出現原則性的錯誤,教師都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傷心”、“難過”、“悲傷”這些詞語都含有“悲痛”的意思,只是在情感色彩上有一些輕重的區別而已,學生沒有回答出“悲痛”,并不表明學生在理解上就發生的錯誤。另外,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正是進一步拓寬了答案的范圍,讓學生意識到:原來也可以這樣表述??!
2、提高對話教學的有效性。為了避免在對話教學的無效性,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提問技術,盡量不在教學中提出一些毫無技術含量、毫無啟發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只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比如在學習《海倫?凱勒》時,教師就可以再課前準備好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在讀完了《海倫?凱勒》之后,同學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海倫?凱勒,你會想到什么詞呢? ”、“海倫?凱勒為什么會寫出那么多感動世界的文章呢?”、“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想起自己第一次碰到水流的感覺呢?為什么第一次碰到水流會給海倫?凱勒帶來如此之大的沖擊呢?”等等這樣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靈感,才能提高對話教學的有效性。
3、關注生生討論的環節。學生之間不但可以放下身份的差距,還可以分享彼此之間的想法和觀點。但是在生生對話的環節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討論話題,盡量不要讓學生的討論離開既定的范圍。比如在學習《負荊請罪》時,教師既然給了學生討論的機會,就要讓學生討論出一個結論,很多教師會將討論的環節延伸到下課,這樣對于學生來說討論結束就意味著下課。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環節放到課中階段,在學生討論完之后還有一段時間來向老師匯報討論結果。如教師讓學生進行話劇表演,就要在討論后及時的進行,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壓力的作用下提高對生生對話的重視程度。
總而言之,既然我們在對話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那么就有必要找到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同時通過多種渠道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對話教學巧妙的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對話教學的本質涵義,從而進一步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葉 霞.小學語文課堂對話教學的要素及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0.13期.
傳統教學方式有多種弊端,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培養歷史思維、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對話式教學,有助于師生健康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對話式教學,要求教師重新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結合自身的經驗、知識,創造性地完成與教材的對話,將所學的歷史知識梳理成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教師為課堂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應積極傾聽學生的觀點,在學生發表見解后說出自己的觀點,尊重不同意見及多元價值判斷,同時更加冷靜地審視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接納別人觀點的能力。
二、對話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營造氛圍,創設情境
①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
對話式教學的本質為平等、民主式教學,如無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則無法開展對話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并積極踐行平等觀念,一視同仁,尊重學生個性,不能操控對話,使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念、想法和意見。
②創設有趣、富有啟發性的情境
教學是否有效,與教學情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是教學情境中是否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創造富有啟發性、有趣的課堂情境,確保學生全身心投入對話式教學。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模擬歷史場景等多種方式,設置真實性的對話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參與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中的對話形式
①師生間的對話
師生間的對話是歷史教學中最常見的對話形式,也是對話式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與教師之間,在人格尊嚴上完全平等,但在認知能力和經驗閱歷上有差異。學生的歷史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幫助與指導,所以師生間的對話具有特殊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模式。
②學生間對話
新課標明確要求,高中歷史學習應為自主、合作與探索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加強學生間的交流,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不斷完善自我。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學生間對話是教學系統中極具潛力的部分,也是教學有效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對話,學生可認識到自身不足,學習他人長處。有效開展學生間的對話,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自。
③學生與教科書的對話
[關鍵詞]外語教學 學習文化 文化協同
[作者簡介]楊柳(1980-),女,四川雅安人,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四川 雅安 62501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3-0105-03
語言是文化基石,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語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面鏡子,其中既有該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背景,而且還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反映文化。每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不僅語言、語言的使用與文化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語言學習本身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所以,語言的教學要結合文化來進行,而不僅僅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形式結構體系內進行語言形式學習和技能訓練。文化始終貫穿語言教學的背景,時時刻刻都會影響教學本身。在外語教學中,學習者得到的,不僅是語言,還有世界觀,包括要了解目的語語者的社會文化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并增強學習者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能力以及文化的交際能力。
一、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曹文曾將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探討歸為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通過胡文仲、束定芳等人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形式的文化內涵、文化對語言運用的制約、英語教學與文化等諸方面的研究與探討,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成其為問題。在教學內容方面,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文化教學可以包括以下五個內容:語言交際(包括詞匯、習語、語法、語篇修辭)、非言語交際(表情、眼神、手勢、姿勢、體距等)、交際習俗與禮儀(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送禮等)、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家庭關系、親戚關系、朋友和同事關系、社區關系等)、價值觀念(個人與集體、人與外部世界、思維方式、知識與價值等)。這些都是和語言與語言運用關系較密切的文化內容,也基本上勾勒出了一個文化教學的框架。通過提高交際雙方知識共享的可能性來幫助外語學習者與目的語的本族語者進行交流。以英語教學為例,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目的主要是實現與英語為母語者的成功交流,從而能夠順利地學習和吸收目的語文化。但是這樣的教學目的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社會的發展要求。
現在英語作為一種通用的國際語言,英語教學這種國際語言教學培養的英語學習者不僅需要與英語本族語者進行交流,還需要用英語同英語為非本族語的人打交道。同時,文化作為語言學習者身份構建的一個重要部分,輕易地擺脫母語文化的視角而進入另外一種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外語學習者遭遇沖突和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以許國璋、曹文等為代表的人物主張文化教學的內容不僅應該包括目的語文化,而且應該包括母語文化。許國璋指出在英語教學中,不僅應注意英語國家的文化,還應注意我國自己的文化。在他提出的英語教學方案中,不僅包括英語語言文化內容,還包括母語文化內容。曹文總結分析了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即文化知識層和文化理解層,為了達到文化理解,文化教學的內容就不應局限于目的語文化,還應該包括母語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內容。這樣的教學就不僅僅是要達到單向學習吸收目的語文化的目標,而是為了實現“雙語以及多語文化的交叉交際”。從而使學習者在不喪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時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在目的語的文化里構建自己與之對應的交際空間,也就是說能準確、得體地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就對外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解決之中的某些問題。可以借鑒科泰齊和金的“文化協同”理論。
二、“文化協同”理論簡述
在跨文化交際日益復雜的時代,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和敏感性對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外語教學課堂其實就屬于一個跨文化交際的環境,所有的參與者(包括學生和教師)都帶著各自對于課堂教學的預期。這種預期是具有深層次的本民族的文化底蘊的,科泰齊和金將其定義為不同的“學習文化”,在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學都與特定的學習文化和社會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而不同的學習文化應遵循“文化協同”的方法,相互順應、相互吸收、取長補短,來達到外語教學的目的。
科泰齊和金指出,“學習文化”是指語言學習過程中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行為活動框架,其中包括人們對學習過程中各個方面與各種活動以及學習與整個教育的關系等的期待、態度、價值與信念。學習文化構成了整個課程的隱匿部分,師生們的教與學都會在潛意識中受到特定學習文化的影響。而特定的學習文化則要受到它生長之中的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問詢等方法,總結比較了英國、日本和中國學生的不同學習文化。他們著重指出,不存在說哪一種學習文化優于另一種學習文化。不同的學習文化一般都更適應于它們各自植根其中的那個社會。此外,不同的學習文化也并非完全相互排斥,在有些方面,差異也可以被包容并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文化協同”的過程。在他們對學生的調查中,中國和日本學生相比而言更注重以知識為中心,而英國學生更注重技能和方法;在“提問題”這一方面,英國的學生傾向于把“提問題”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啟發式的提問,而中國學生經常在學習過程完成后才提問題,將其作為對所學知識的考察,而且在很多時候,他們會選擇在課后單獨向教師提問而不會像英國學生那樣在課堂上大膽質疑教師;同樣,在對教師的角色分析方面,不同于英國學生,中國學生很大程度上把教師認同為父母的角色,依賴于教師給予的學習指導,希望教師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趨向于中國傳統儒家所提倡的等級關系,教師在課堂上較有權威性,對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進程有很大的決定權。而學生也習慣于在課堂上安靜聽講,接受教師所傳輸的知識。
因此,基于不同的學習文化,課堂里學生的行為表現和教師對課堂學習的期待會產生距離,從而導致課堂中的不合作、不配合。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是處于目的語的文化氛圍下,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同時使其與所處的環境相協調,處理好不同學習文化的順應過程,以避免或減少相互間的碰撞和沖突。特別是在引入一些根植于西方學習文化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教學技巧等,如果不充分認識教學環境的特殊性,誤解和沖突在所難免。外語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不是讓學習者成為單純的模仿者,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和傳統,積極地進
入目的語文化,并始終保持跨文化差異這一意識。在學習和使用所學語言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文化協同”理論,努力做到既有自己的語言特色,又能充分實現交際的目的。
三、“文化協同”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根據科泰齊和金的“文化協同”模式,外語教學者對于學習者的本族語和目的語的文化環境要給以足夠的重視,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以幫助學生在不喪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時接納理解不同的目的語文化,并能準確、得體地用目的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通過“文化協同”模式的指導,來達到外語教學的目標。
1 處理好多元化和本土化的關系。以英語教學為例,其文化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英語文化內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學目標的本土化兩者的關系?,F在,在以英語為媒介的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很多的英語使用者是第二語言或外語使用者,他們有自己的母語文化背景,他們的交流對象也是如此。所以,國際跨文化交際的情景日趨多元化和復雜化。英語的使用也是如此,要與該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文化環境包括它的語言環境相結合,經歷一個語言與文化兩個方面再生的過程。這樣的英語應用環境決定了文化教學不能是簡單的文化知識的積累,也不能僅局限于少數幾個英語為母語的民族文化,而需要更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習者從多種角度判斷和理解不同文化。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就要受制于諸多環境因素,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重視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對選擇和運用學習策略的影響,不能就文化差異達到某種程度的妥協,教學中難免會出現不合作的情況,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所以,要從科泰齊和金所提出的“文化協同”的理論出發,與具體的語言教學相結合,來取得文化上的雙贏。
2 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F在很多英語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試圖把兩者相結合,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會出現問題。比如有的教師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往往心存疑慮,害怕會沖擊漢語文化;或者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排除漢語母語文化的干擾,試圖完全按照目的語的文化來行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都要受到特定學習文化的影響。如果單純地排斥某種學習文化或者以某種學習文化的標準來衡量教學效果都是有失偏頗的。因此,教師應首先轉變觀念,客觀地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充分了解不同學習文化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展現文化協同的過程,來應對不同學習文化相碰撞和沖突的局面,使語言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隨著文化知識的增多,學生必然會遇到世界觀、價值觀、信仰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首先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的社會和政治意義,介紹英語文化的方方面面,還需要對學生的母語文化進行分析,并對種種文化差異的事實提出某種詮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教學中認識到在說話和思維的哪些方式上他們與別人共享,哪些方式則屬于他們自己獨有。在這種情況下,外語學習者才能以他們自己本來的身份而不是以有著這樣那樣缺陷的非本族語使用者的身份來使用所學的外語。所以外語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尊重語言和文化的特性,在適當的環境中作出動態的順應,發揮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作用,達到學習、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