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07
序論:在您撰寫學術期刊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網絡在傳播信息時有其特有的優勢,具有及時性強、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在時效性、連續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關信息等多種信息形態上表現出很大的優勢。網絡上的大量信息為期刊編輯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絡使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期刊編輯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工作方式從傳統的純手工操作演變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不僅可以實現從收稿登記、審稿、組稿、編校、錄用、查稿、發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與稿件存檔等整個編輯過程的動態管理,而且可以對大量稿件進行智能化分類、統計,并且支持實時查詢。借助該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實現與作者實時、高效的交流與溝通,這在傳統的編輯工作中是難以實現的。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相關數據庫,對作者的相關信息,諸如履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進行詳細記錄,以形成強大的專家學者團隊。網絡技術為判斷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沒有利用網絡技術時,僅依靠期刊編輯人員本身所掌握的知識、經驗,很難判斷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甚至是有無一稿多投的現象。但網絡技術出現后,期刊編輯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數據的檢索,很方便地查詢文章是否已發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復等,并且可以及時了解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結合網絡與自身的知識來判斷稿件的創新性與科學性。
網絡環境下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措施
1.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嚴把稿件質量關眾所周知,學術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體現的學術性,以及它所承擔的廣泛傳播相關學科信息的重任。同時它也是學術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體現在對科研工作者學術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質量是學術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質量是保證期刊高質量的首要環節。其關鍵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和編輯隊伍。于是不斷追求高質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眾多編輯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質量的過程中,編輯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創新性的高質量論文。通??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第一,發揮編輯的主動性,不斷提高投稿作者素質。學術期刊編輯部接收到的稿件質量的高低首先取決于作者的業務素質、文字功底、學歷、職稱等因素。因此,開發高素質的撰稿隊伍是提升學術期刊稿件質量的關鍵。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在組稿時要打破常規,走出固定辦公區域,發揮主動性。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及時跟蹤相關的國家級基金課題、省部委級課題的發展狀況,并通過網絡查詢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進程,發現課題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性。同時要加強與相關研究人員的聯系,及時主動組約稿。[2]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關項目人員的研究方向,從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網絡約稿,收集高質量的稿件。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術界知名學者約稿是不斷提高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學者在其研究領域內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擁有很高的權威,并且有獨特的觀點或設想,發表這類學者的文章通??梢蕴岣呖锏年P注度以及引用率,這對刊物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利。關注學術研討會是編輯部發現優秀稿件的重要途徑,也是編輯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引領學術潮流的重要渠道。編輯可以通過網絡查詢或者是發送電子郵件的形式,建立與業界知名人士以及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的聯系,及時獲得業內最新信息,了解他們的最新學術動態,主動約稿,提高稿件的質量。第三,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了解讀者的真實需求。讀者是期刊服務的對象,任何一個學術期刊除了擁有穩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實的讀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期刊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書信交流,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編輯人員與讀者可以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讀者對期刊的真實需求。許多學術期刊有自己的網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讀者可以方便地閱讀期刊內容,及時提出問題與建議。這樣不僅有助于編輯人員了解讀者的需求,獲知讀者對期刊的滿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個雙方溝通的橋梁,提升期刊的滿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種良性的學習氛圍。2.利用網絡環境提升編校質量第一,選題與組稿。網上選題是指學術期刊編輯根據期刊的定位和特點,利用網絡技術搜集信息,精心組織、設計、開發,提出高質量的選題,不斷提升選題的水平。網上選題可以有效利用網絡的特點,即網絡信息量大、時效性強、交互性強、方便查詢等,進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計劃。通過數據庫查詢相關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與成果、熱點問題與發展方向、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甚至是國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項目等內容,建立自己的選題數據庫,為制定期刊的發展方向和計劃提供參考,這樣也可有針對性地進行組稿、選稿。第二,稿件審查。稿件審查工作的嚴謹與否,直接決定著期刊質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審過程中,要對稿件的創新性、重復性以及是否有抄襲等做初步審查。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稿件的初審工作提供了方便,傳統的稿件初審要依靠編輯自身的知識水平,審查時耗費相當大的精力,而且編輯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專家,知識掌握畢竟有限,因此審查時難免會出現問題。而網上查詢已經成為稿件初審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減少抄襲、重復性發表等情況的發生。編輯部可以運用網絡技術,利用數據庫強大的查詢檢索功能,對題目、關鍵詞、作者、來源期刊等內容進行檢索,結合各種信息,對稿件進行初步審查,提高了初審的質量和效率,避免了無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審質量。[3]第三,編輯校對。編輯校對質量是體現期刊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編輯、校對人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所提供的編輯校對手段,提高編校質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編輯加工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就需要與作者聯系,傳統的聯系是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不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個問題往往要經過幾個回合才能解決,有時還不一定能夠討論明白。而利用網絡技術可以方便地解決這一問題,利用即時通信軟件可以實現與作者的隨時聯系,不僅省時省力省錢,而且能夠隨時對稿件進行補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傳統的稿件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首先是對收到的稿件進行題目、作者、單位、聯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寫登記,并進行編號,再進行稿件評審的登記。在這一系列的登記過程中,難免會遺漏或者錯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現此種狀況,管理人員則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記,并進行重新核對與登記。這樣的反復工作給傳統的稿件管理無疑帶來很大的不便。利用網絡技術可以方便地進行稿件管理,改變了傳統的封閉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網頁、網站等,可以對稿件進行開放式管理。
首先,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網絡環境也成為期刊編輯大展拳腳的場所。網絡技術為期刊編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時也為期刊編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網絡信息技術異常發達的今天,編輯人員應充分利用該技術所展現的優勢,擁有開放的思想,接納、包容新鮮事物,更加真切地展現現代編輯的理念。所謂編輯理念是指編輯在工作中所堅持的、需要遵循的理性意旨。只有運用先進的編輯理念,才會有優秀的編輯實踐。在網絡環境下,編輯需要緊跟時代潮流,適應編輯內容、背景、方式、形式等的改變,緊貼編輯出版工作。其次,身處于網絡時代,期刊編輯需要掌握更多的網絡技巧。網絡時代的期刊編輯,仍然需要具備傳統的基本編輯業務能力和掌握相關的學術知識。同時,期刊編輯需要相當了解互聯網,熟練運用各種辦公軟件,掌握基本的網絡語言等。只有熟悉互聯網,才能對其加以利用。[4]可以說,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具備了一名網絡環境下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除了相關的網絡技術,網絡環境對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刊編輯也需要運用網絡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快捷性能,做好計算機輔助研究、計算機輔助參考、計算機交互功能等工作。再次,還需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強化編輯工作者自我發展的終身化意識,要求編輯對工作不斷反思,對業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發展,以促進編輯工作者朝終身化方向發展。面對網絡時代瞬息萬變的知識更迭,一個人原有的知識結構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知識的挑戰,所以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認識到自身知識的有限性,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總之,編輯工作者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掌握新的技術手段,才能適應信息時代對期刊發展的要求,才能勝任網絡環境下的編輯工作,實現編輯工作的現代化,提高期刊的質量、效率甚至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如何有效利用網絡的優勢,保持期刊的優勢地位,對廣大編輯工作者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轉述動詞 文學類學術論文 中國作者 英語本族語作者
0 引言
轉述是學術寫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運用轉述可以體現作者對轉述命題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態度,為作者的評論開啟評價空間[1]。轉述動詞是轉述的重要信號之一,作者可以通過轉述動詞實現言語功能,導入被引用者的聲音,實現作者、被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恰當使用轉述動詞是作者尋求其交際目的與學科規范之間平衡的一種重要手段[2]。因此,對轉述動詞進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圖與學科規范之間關系的起點,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正確使用轉述動詞有助于提高英語學術寫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實現寫作目的。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語言轉述現象一直以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從傳統語法、文體學、功能語言學等角度對語言轉述現象進行了研究。傳統語法重點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的轉換關系上關注對他人話語的轉述策略[3]。在文體學領域,Leech和Short把對言語和思想的表征區分成五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和人物話語的敘事性報道,這種分類方法擴大了語言轉述研究的范圍[4]。功能語法學家Thompson則關注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指出轉述者對轉述內容的態度主要體現在轉述動詞上[5]。對批評話語分析學家而言,轉述動詞體現了語篇互文性和語篇中的多聲特征[6]。專門用途學者也注重對轉述動詞的研究,他們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關注轉述動詞在學術論文中的功能,同時通過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關注轉述動詞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轉述動詞(Research verb)、語篇轉述動詞(Textual verb)和心理轉述動詞(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類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礎上做了類似分類。
國內部分學者從認知語用角度研究引用現象中與認知有關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語在語篇中所完成的修辭功能[12]。有的學者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中使用的轉述動詞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學者分析了引用的結構形式及其與時態、語態的關系,探討了轉述動詞的類別及功能[18]。
以Hyland為代表的國外學者的研究以英語本族語研究者的學術論文為語料,未涉及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而中國學者的研究中,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選擇的語料大多來自應用語言學;以期刊論文為語料的種類及數量有限,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探討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在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將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嘗試。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Springer電子期刊中選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學類論文共20篇,其中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論文各10篇。選擇語料時,研究者還考慮到論文期刊的多樣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據學術論文撰寫的規范要求,運用人工識別的方法記錄論文全文中所有標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時間,頁碼)的地方,對所得語料進行分類統計。首先統計了兩類作者零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其次,分別對轉述動詞總次數、使用頻率較高的轉述動詞做了統計。最后,重點統計了兩類作者表示評價傾向的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并對以上各類型語料進行對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對轉述動詞的分類,運用過程法和評價法對轉述動詞加以分類[10]。按照過程法,轉述動詞可以分為三大行為類型,即研究行為(指研究者在研究結論或研究過程中對真實世界行為的陳述)、認知行為(指心理過程)、話語行為(指語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評價法,轉述動詞又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表明現作者對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態度;第二類表明現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類轉述動詞不直接表明現作者的觀點,而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傳遞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具體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類,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觀點;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態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客觀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態度評價別人的研究或研究結果。
Hyland沒有說明過程法和評價法各自的優缺點,也沒有說明兩者的相互關系。本研究認為,過程法基于研究行為的本質特征,從行為、心理和話語三個方面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有利于提高人們對轉述動詞本質的認知,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而評價法立足于現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對話性,旨在區分現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從而幫助讀者明確現作者的觀點。同時,評價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學術寫作中對轉述動詞的運用能力,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在對比分析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轉述動詞時基于Hyland的評價法,首先將轉述動詞分為兩個大類,第一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論斷;第二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表達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從而間接幫助讀者了解現作者自己的觀點。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因為轉述是作者借助語言表述心理的過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構建的過程,反映了現作者對轉述內容的認知評判,并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科學論斷。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語言轉述現象的認知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語研究的語用修辭視角[J].外語學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蔣岳春.沖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潤英.社會科學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學術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孫迎暉.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J].外語教學,2009(1):53-57,69.
[16]婁寶翠.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J].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5):64-68.
[17]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46-249.
[18]唐青葉.學術語篇中的轉述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3-6.
關鍵詞: 學術期刊 《上海翻譯》 副標題 翻譯
1. 引言
隨著我國文化和科技對外交流的發展,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學術期刊逐漸趨于規范化和標準化,舉措之一就是論文題目和摘要翻譯。標題是論文主旨的凝結和內容的概括,具有信息功能(提供文章的主題和內容)、美感功能(簡潔明快,新穎醒目)和祈使功能(誘發讀者的閱讀欲)(周永模,2002),其翻譯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術交流和信息傳播的質量。國內一些學者就論文標題翻譯提出了一些見解,并對誤譯原因等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但研究對象基本上限于正標題。副標題的使用可以縮短正標題的長度,增加信息量,對正標題起補充或解釋說明作用,并通過形式和結構的改變使標題更為醒目。副標題翻譯研究對于信息檢索、中外學術交流和學術期刊的規范化建設等意義重大。筆者以《上海翻譯》為例, 對其2000―2006年載文副標題的翻譯進行研究,寄望于為期刊論文副標題翻譯提供參考性規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國內影響巨大的《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標題為研究對象,對其翻譯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從文體特點、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等方面探討副標題的翻譯規范。
3. 分析與結果
《上海翻譯》(2000―2006)共24期刊載學術論文568篇,其中含有副題的論文數量為94篇,比例為16.5%。具體信息見下表:
在不同的年份,《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中含有副題的論文數均占一定比例,2006年的比例達到28.4%??梢?,副標題的使用和翻譯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有學術價值的。
3.1 語體特點
學術論文采用論述文文體,副標題翻譯用詞傾向于使用正式語體的詞語,因為論述文文體用詞比較莊重、典雅、規范、嚴謹。(劉宓慶,1985)同時,由表三分析,英譯副題的結構極少使用句子,而是大量采用短語,尤其是名詞化結構。從句法功能個講,短語,尤其是名詞化結構,可以避免使用人稱主語,從而防止表達過于冗長;同時,名詞化結構的組合方式多,意義容量大,具有簡潔確切,嚴謹客觀的修辭功能。
3.2 翻譯原則
周永模(2001)將“忠實通順、簡潔地道”周圍標題翻譯的準繩;劉明東(2001)提出學術論文標題英譯應以準確、易懂、具體、簡潔和規范的原則。結合相關翻譯理論和《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題翻譯資料,筆者認為論文副題的翻譯主要把握的原則有三個:忠實、簡潔和規范。
忠實是副題翻譯應遵循的第一原則。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翻譯理論歷來強調一個“信”字,也就是將“忠實”視為翻譯的基本標準(孫致禮,2003)。當然,保證副題翻譯的副題翻譯必須以充分理解原文為前提和基礎。
其次,作為論文主題提煉和內容概括的副題的翻譯應遵循簡潔原則。“翻譯要求忠實于原文,是指精神或實質內容上忠實于原文,不是要求機械地、一字對一字地翻譯。翻譯實際上是一種語際轉換活動,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結項語言轉換時,常常需要改變語言形式。”(徐亞男,李建英:1998)因此,英譯副題時,應發揮英語表達靈活的優勢,用短語取代句子,同時將實質性的內容譯出即可。如2005年第四期中的論文題目“‘對等’?‘相當’?‘對應’?―關于‘equivalence’譯文的選擇”用合譯法表達為“More on Equivalence”。
副題的翻譯遵循忠實、簡潔原則的同時,還應注意規范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大小寫和標點符號方面。依照《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標題的翻譯信息,副題首字母和實詞首字母大寫,首字母縮略詞全大寫。就標點而言,副題前普遍使用破折號,或主、副題間使用冒號;漢語書名使用書名號,英語用斜體;英譯副題為短語或陳述句,句末不用標點,如果是疑問句,也可將問號省略。當然,根據需要,副題中還可能出現引號等標點。另外,主、副題均采用居中排列方式。
3.3 翻譯方法
何恒幸(2003)提出了標題翻譯的三種方法,即自足法、相關語篇內容結合法和翻譯目的結合法。筆者結合《上海翻譯》(2005―2006)載文副題翻譯信息,具體將翻譯方法分為對應譯法、合譯法、增譯法和省譯法。
對應譯法又可分為正、副題對應譯法和譯副法。當正、副題均體現了論文的主要內容時,應同時將正、副題譯為英語,但正、副題應搭配得當,避免重復、分離和矛盾等現象。有時,正題只是概括性評價等信息,而副題體現了主題,則省譯正題,采用譯副法。如2006年第一期的論文標題“定靜安慮 而后有得――《黃帝內經》英語翻譯隨想” 譯為“Reaction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合譯法即將正、副題合并翻譯。如2006年第四期論文標題“加強跨文化傳播交流的國際接軌意識――提高口譯人員素質迎世博”譯為“Deeping Cross-communication Consciousness to gear to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XPO”。
增譯副題是為了補充正題信息以反映和突出論文主旨。如2006年第三期論文標題“‘博客’,還是‘部落格’?”譯為“‘Boke’or ‘Buluoke’--On Translation of ‘Blog’"。
如果正題足以體現論文主題,副題可省譯。如2006年第三期論文標題“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國的名與實--兼談翻譯學的學科范圍和界限問題”譯為“The Chinese Names and Natur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四種翻譯方法中,對應譯法和省譯法較為常用,尤以對應譯法為主。同時,副題翻譯并不苛求字句對等,而應依據論文內容靈活變通,在保證準確反映實質內容的前提下,符合英語表達規范。
綜上所述,基于《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副標題的翻譯研究,副題翻譯應以充分理解原文為基礎,傾向于使用正式語體的詞語并多采用短語以體現其語體特點,遵循忠實、簡潔和規范的翻譯原則,以對應譯法和省譯法為主,輔以合譯法和增譯法?!渡虾7g》載文副題的語體特點、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為學術論文副題翻譯提供了指導和參考規范。
說明:論文數量統計不含英漢互譯賞析、學術信息、書訊、簡訊、通告和會訊等非學術文章;《上海翻譯》(2000―2006)載文中含有副題的論文共39篇,由于2006年第一期的論文“政治詞語翻譯應當講政治――對《國家法》英譯的思考”無英譯,故表中的論文數為38篇。
參考文獻:
[1] 周永模:《忠實通順 簡潔地道:標題翻譯之準繩》,《中國科技翻譯》,2002,(3)。.
[2] 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劉明東:《試論學術論文標題的英譯》,《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4] 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徐亞男、李建英:《外事翻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6] 許建平:《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標題的翻譯》,《中國科技翻譯》,2005,(4)。
摘 要:文章選取《社會學研究》和《中國人口科學》2003~2014年間每年第1期刊載的論文為樣本,對其數據引用行為進行
>> 19877―20166年我國檔案法規研究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期刊論文評價研究 體育期刊論文參考文獻中網絡文獻引用情況研究 從高被引期刊論文看我國圖書館讀者工作研究 從代表性期刊論文看我國教育博客研究 西安工程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國內物理學期刊arXiv自存檔論文的引用優勢研究 我國學習型城市研究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 基于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期刊論文被引用率分析 陜西理工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我國新聞傳播學期刊集群分布及其親疏關系研究 我國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歷程研究 單篇期刊論文h指數的實證研究 期刊論文與專利文獻的整合框架研究 教育游戲期刊論文內容的分析研究 英語學術期刊論文轉述動詞研究 國內實證類英語碩博論文與國外期刊論文結果與分析討論部分的引用對比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引用網絡的構建與分析 能力坡道模型視角下期刊論文數據生命周期管護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8]《中國人口科學》編輯部.投稿要求[EB/OL].[2014-08-15]. http:///channel/tgyq.
作者簡介:丁楠,女,浙江大學圖書館館員;楊柳,女,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本科生;丁瑩,女,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本科生;凌晨,男,本科生;潘有能,男,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副教授。
提 要:語篇是一個有層級結構的關系系統,該系統由一套有限的小句關系縱橫交織形成。轉折關系是語篇中廣泛使用的典型小句關系。本文在以往關于轉折關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英文學術期刊論文中轉折關系的分布情況、表現特征以及篇章功能。這對于進一步認識轉折關系,豐富和完善小句關系理論,指導學術論文寫作等都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轉折關系;分布特征;表現特征;篇章功能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11)06-0044-4
AnAnalysis of Contrast Relation i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Zheng D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Discourse is a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clause relations. Contrast rela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clause relations in various types of discourse.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ontrast re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mai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clause relations i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rast relation and clause relation as well.
Key words:contrast relation; distribution features; representative feature; discourse function
1 引言
語篇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包括微觀結構特征(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和宏觀結構組織(macrostructural organization)。語法結構、詞匯以及句子之間的銜接手段都屬于微觀結構特征。而句子與句子之間以及更大語篇成分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則屬于宏觀結構組織。語篇中常見的一種宏觀組織就是“小句關系”(clause relation)。(McCarthy & Carter 2004:7)
這一理論雖然被稱為小句關系理論,并不是因為它只連接小句,而是因為所有用來標記關系的系統都是以小句為基礎的(Hoey 1983:18)。小句關系分為句內關系和句際關系。一般來講,由于句內關系不涉及其與他句的銜接和連貫,因此不是篇章語言學小句關系研究的重點;而句際關系揭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小句之間的聯結問題,在篇章的建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篇章動態研究的重點(關于小句關系與多元分類見楊玉晨,2011)。
2 轉折關系
2.1 轉折關系的定義
較早進行小句關系理論研究的Winter將小句關系分為匹配關系、邏輯-順序關系和多重小句關系(Winter 1971)。其中,匹配關系指我們因相同(相似)或差異來匹配不同的事物、動作等(Winter 1977:6)。
Mann & Thompson(1988)認為,兩事件狀態呈對比關系:(1)兩者具有一些相似的方面,至少是共同的結合點;(2)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否則的話它們就是同一的了);最重要的是(3)它們在不同的方面進行比較。Rudolph將對比關系描述為說話者的觀點:兩事物狀態是同時的,第二個事物狀態與第一個事物狀態在某些信息上相沖突(Rudolph 1996:20)。Winter, Rimon和Spenader將轉折看做由以推理為依據的可取消的世界背景知識所許可的一種關系。(Mauri 2008:121)這表明,語境在語句理解中的重要作用。Halliday&Hasan認為轉折關系的基本意義是“與預期相反”的,這種期待可能來自于所談的內容,或來自于交際的過程,講話者-聽話者所處的情景(張德祿 2007:223)。
2.2 轉折關系的分類
Winter將匹配關系分為4個子范疇:(1)矛盾:后一小句與前一小句相矛盾;(2)假設-真實:現實與之前的假設相矛盾;(3)否定-修正:前后小句呈現修正關系;(4)比較:前后小句因其中之一具有更多顯著特征而呈現對比關系(Winter 1977)。實際上,這4種子范疇并非彼此完全獨立,大多數情況下,一句話中往往同時包含幾種關系。
Halliday & Hasan認為有外部轉折關系和內部轉折關系之分。前者指期待來源在于預設的句子內容,后者指期待源自于講話者和說話者之間。具體來講,他們將轉折關系分為:“正”轉折關系(adversative relations ‘proper’)、對比關系(contrastive relation)、修正關系(corrective relation)和刪除關系(dismissive relation)。(Halliday & Hasan 1976:255)
Schiffrin指出,轉折的產生是基于命題、世界知識以及語境。他認為有所指對比(referential contrast)、功能對比(functional contrast)和對比行為之分(contrastive actions),而三者又往往同時起作用(Schiffrin 1987:153)。
根據轉折關系產生的根源,我們將其分為:語義轉折(semantic contrast)、與預期相反的轉折(counterexpectation contrast)和語境轉折(context contrast)三大類。語義轉折指的是具有平行成分的兩個命題在某一維度上比較,后句直接與前句相矛盾。語義轉折也可以稱為直接轉折。與預期相反的轉折或語境轉折指的是前一句所暗含的命題被其后的句子所否定,而這種對立矛盾或源于推理,或源于語境,因此也可以稱為間接對比。例如:
① Dogs are very attached to their masters while cats love their independence. (語義轉折)
② It’s raining but I’m taking an umbrella. (與預期相反的轉折)
③ The two “TENSE”s refer to present tense and past tense, while the two “ASPECT”s are progressive aspect and perfect aspect. (語境轉折)
其中,語義關系轉折又可以分為:并列關系轉折(coordinate contrast)、增補關系轉折(supplemental)和修正關系轉折(corrective contrast)三小類。例如:
④John is tall but Bill is short. (并列關系轉折)
⑤The meaning resulting from collocation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associations of ideas but, according to Palmer, is “idiosyncratic” and cannot be predictable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associated words. (增補關系轉折)
⑥ I don’t think she minds the cold. It is the damp that she objects to, rather. (修正關系轉折)
2.3 轉折關系的識別方法
Winter(1977)提出了小句關系辨認的三種方法:詞匯標記、提問和釋義。而詞匯標記又可分為三大類:(1)詞匯I,主從連接詞(subordinator),如whereas, while, than等;(2)詞匯II,并列連接詞(conjuncts),如however, in comparison, in contrast等;(3)詞匯III,實義詞標記(lexical signals),如contrast, incompatible, inequality等(Winter 1977:22-24)。常見的轉折關系標記詞還有but, although, though, despite, even though, even yet等。
對于句間沒有有形標記手段的句子,我們可以通過提問或釋義的方法來識別小句之間的關系。提問實際上是將獨白語篇變為一問一答式的對話形式。它利用“期待-回應”的心理機制,反映讀者解釋語篇的心理過程(Hoey 1983:187)。而釋義是讀者/聽者通過添加有形標記的方法將隱性關系顯性化。下文重點分析帶有標記的轉折關系,隱性轉折關系暫且忽略。
目前關于轉折關系的研究多局限于在微觀層面對轉折連接詞的研究,例如陳建林(2010)、高彩鳳和徐浩(2007)、Jennifer & Anna(2009)等。從篇章層面對轉折關系的研究還很少見。
3 實證研究
3.1 語料來源
語料庫語言研究使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語言現象(鄭丹 2010)。本研究收集了由牛津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期刊The Linguistics Journal 2011年第一期上的全部7篇文章作為分析語料。The Linguistics Journal是一本旨在介紹理論語言學中各流派研究熱點的期刊。
3.2 數據統計
3.21 轉折關系的分布情況
在7篇英文學術論文中,共有轉折關系句子201個,其中使用頻率最多的轉折關聯詞為however(64處),其次為but(31處),although(23處),while(16處),其余像yet, rather than, despite, on the other hand, in contrast to, whereas等轉折連接詞的出現率在10處左右。而in spite of, compare to, nonetheless, whereby等的出現頻次較低。可以說,轉折關系在學術語篇中大量使用,且連接詞豐富多樣。下面,我們將主要針對出現頻率最多的however, but和although的分布情況、表現形式及篇章功能進行討論。
我們將這些英文學術論文的結構分為4部分:引言、文獻綜述、主體部分和總結。結果發現:(1)轉折關系最多出現在主體部分,這一部分主要是介紹新的發現,轉折關系多數用來表示對新發現的描述,或用來表示數據、結果的對比,或用來引出新的話題,展開討論等;(2)轉折關系甚少出現在總結部分和主體部分。
3.22 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1)句法結構特征
(1)however連接的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However可以連接兩個獨立的句子,一般出現在第二句中,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連接兩個小句,一般出現在第二個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For politicians, language is always a powerful tool to loose or to win. This is, however, the very fact that makes politicians think twice before answering questions.Bureaucratic discourses are often seen as mystifying social processes, however, Iedema (1999) identifies the positivity and productiveness of bureaucratic discourse and highlights their enablements and accomplishments.
(2)although連接的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Although連接的是兩個小句,可以出現在第一個小句或第二個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
① Although in some communities CS/CM has been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varying attitudes towards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our.
② In a similar way,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DA and critical thinking, although they share some of the same analytical concerns.
(3)but連接的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But連接的是兩個小句,且全部出現在第二個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This paper does not put forward an argument in favor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per se, but of introducing EFL students to the perspective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4)幾種連接詞共同使用
有時,兩個或以上的轉折連接詞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句子中,例如:However, although these reports identif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welfare practices o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they pay minimal attention to how language barrier hamper access to services for Aboriginal people.
2)語義特點
(1)however連接兩個獨立句子:語義重心在由連接詞引導的句上,例如:When the basic category is contrast with the superordinate and subordinate categories, it becomes clear that the prototype, simply present tense, can only be found in the basic level. However, category TENSE in English is a recursive system. 該句強調的是英語“體”的分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However連接具有轉折關系的小句,語義重心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2)although連接的轉折關系:語義重心在非連接詞引導的小句上,例如:Although in some communities CS/CM has been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varying attitudes towards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rour. (該句強調的是對CS/CM的不同態度,重心在后)
(3)but連接的轉折關系:語義重心在由連接詞引導的小句上,例如:The prototypes of cognitive categories are not fixed, but may change when a particular context is introduced. (該句強調的是語境的加入可改變認知范疇)
3)轉折關系類型
依據前文我們對轉折關系的三分法,考察however, but和although引導的轉折關系的類型。結果發現:(1)however所引導的轉折關系不用于表示修正關系的轉折句,but引導的轉折關系不用于表示語境轉折關系的句子,although很少出現在表示語義轉折的句式中;(2)however多用于表示增補關系轉折或語境轉折,although則多用于引導與預期相反的轉折,but多用于表示語義轉折關系的句子。
3.23 轉折關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作為連貫的語篇,一定有其多種實現連貫的銜接手段。連接詞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句子(群)之間的連接并不能完全依賴于連接詞語,但是連接詞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們將結合具體語料,分析轉折關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1)統領功能
轉折關系可以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功能。也就是說,作者通過轉折關系提出一個總體的觀點,后面的句子(群)對其進行補充說明或者加以評論。例如:Two reasons, however, are attributed to data selection…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下文一段分別具體介紹兩個原因)
2)解釋功能
不同于統領功能的是,轉折關系引出的句子(群)是對上文的解釋說明,即回答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例如: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LI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language use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a public university in Malaysia. Although English has been prescribed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practice,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is policy has not been fully adhered to. (although引導的句子是解釋現行研究的原因)
3)增補功能
增補關系是指轉折句(群)用于補充說明前面句(群)所闡述的內容。例如:These reports extensively examined past and present policies, which historically creat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bureaucracies and Aboriginal communities. However, although these reports identit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welfare practice o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they pay minimal attention to how language barriers hamper access to services for Aboriginal people. (however引導的句子是補充說明否定效果)
4)延展功能
不同于增補功能,延展功能指的是就不同問題展開的論述。這一功能多適用于語境轉折句式。由轉折句(群)引出的句子,是對上文內容的擴展和延續,即提出新的觀點、態度等。例如:Pollock (1989) has argued that adverbs modify the VP. As they are not complements and do not build up new projection, they are adjuncts to VP. In this position the adverbs can act as indicators for movement out of the VP…However, both frequency and manner adverbs can also appear between the surface subject and the main verb as show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however引導的句子引出新的話題并展開討論)
5)總結功能
轉折關系還可以用來總結、概括段落或全文的重點、要點、重心等。表示這一功能時,轉折關系多出現在段落或文章的尾部。例如:This, however, has led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Conditionally Relevant principle”, whichforms the heart of the adjacency pairs. (This指代前文的內容。此時,由however引導的轉折關系是對前文觀點的概括)
須指出,某一轉折關系在文章中并非只用于表達一種語篇功能,很多時候,某一轉折關系往往同時表達兩種或以上的篇章功能。例如:Another prominent feature of ads in Japan is their use of celebrities, especially foreign ones, to promote various products…The use of celebrity appeals in Japanese advertising is not limited to foreigners, however. In an ad for Boss(canned coffee), which…
在這一例子中,首先,轉折關系引出的句子是對上文內容的補充,即行使了增補功能;其次,轉折關系引出一種新的觀點,其后的句子是對它的詳細說明,即行使了統領功能。也就是說,當轉折關系置于篇章層面研究時,它所行使的功能不是單一的、偏面的。
4 結束語
本文在以往關于轉折關系研究的基礎上,實證分析了英文學術期刊論文中轉折關系的分布情況、表現特征以及語篇功能。轉折關系是一類典型的小句關系,在篇章建構中起到統領、解釋、增補、延展、總結等作用。對轉折關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和豐富小句關系理論。同時,了解學術語篇的寫作特點對于提高學術論文寫作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陳建林. 英漢轉折關系連接詞在三種不同文體中的對比分析[J]. 山東外語教學, 2010(1).
高彩鳳 徐 浩. 高中學生英語寫作中連接詞使用情況的研究[J].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2).
楊玉晨. 小句關系的多元解釋與研究方法的互補性[J]. 外語學刊, 2011(3).
張德祿. 英語的銜接[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
鄭 丹. 論詞匯與語法的一體性――語料庫語言研究給予的啟示[J]. 外語學刊, 2010(5).
Mauri, C. Coordination Relations in the Language of Europe and Beyond[M]. Berlin. New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8.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Winter, E. Clause Relations as Information Structure:Two Basic Text Structures in English [A].In M. Coulthard (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 1971.
Winter, E. A ClauseRela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Text[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77(6).
Jennifer & Anna. Reliable Discourse Markers for Contrast Relations[J]. Proceeding of 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emantics, Tilburg, 2009.
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1976.
Mann & Thompson.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Towards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Organization [J]. Text, 1988(3).
McCarthy, M. & R. Carter. 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2011年第6期
總第163期外語學刊
1.1立意明確
學術期刊封面的設計應該立意明確,要本著與期刊內容、性質相吻合的原則,以吸引讀者長期閱讀為目的,符合期刊設計的整體性、藝術性、實用性、經濟性的要求,并將美學理念適當地融入到設計中來,最終推動期刊的進一步發展。學術期刊不同于文藝類、娛樂類的期刊,它是集知識性、理論性、學術性于一體的,因此要保持簡潔、嚴肅、理性的設計理念,側重知識體系的構建,體現內文的專業權威性,能夠反映出深層次的知識內涵。
1.2風格統一
學術期刊是連續出版物,按照一定的周期,依據卷、期等進行排序,其封面設計需要有相對的階段穩定性,總體風格應該基本定型,與出刊宗旨保持一致,不作變化,但可以不斷地加以強化。這樣有助于期刊在讀者群中樹立品牌形象,不僅能夠在形式上吸引并打動讀者,又能夠在內涵上經得起推敲。當然,封面設計風格的相對穩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立意明確的前提下,可根據刊物發展的個性需要,在不影響主題的情況下也可以作相應的調整。而調整的周期至少為一年,也就是說在同一卷的期刊中封面設計的版式是沒有大的變化的,或只作少量的如期刊封面底案顏色、固定位置的圖形與文字的變化等。在缺乏充分的市場調查或刊物定位沒有重大改變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改變封面的設計風格,若刊物以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現在讀者面前,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刊物的發行。而在更名或改版時,可在保持學術風格不變的基礎上,對封面設計作相應調整??v觀某一期刊自辦刊起的每期封面,都應在統一中求創新,最終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1.3色彩運用得當
色彩是期刊封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封面映入人眼簾的第一觀感。對于色彩的設計應能夠體現出學術期刊內容的性質與特點,這樣有利于加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系。首先,要定下整個封面的主色調,學術期刊承載的內容多為科學嚴謹的專業文章,因此其封面色彩的運用不易過于花俏,具體設計可按照期刊的類型特性來選擇色彩,為封面定下主要的顏色基調,如醫學、法律、哲學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選擇白色、灰色等作為主色調;航天航空、海洋、水利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選擇藍色作為主色調;農林業、環境科學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選擇綠色作為主色調;電子通訊、工程、化工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考慮色彩較鮮明的暖色系作為主色調。另外,主色調的選取也可由編輯主創人員在美學理念的指導下來進行設定,將設計者的主觀意愿和創作情感融入到設計之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其次,專業性、學術類期刊因為題材所限,封面設計的發揮空間不大,如果只有單色調的底案,而無其他色彩或創意圖形相輔,則會顯得沉悶、單調。因此,利用對不同色彩的規劃,可以使畫面的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如采用對比色搭配法、同色系搭配法、漸變排列法、間隔排列法等,都能夠取得好的設計效果。
1.4布局合理
學術期刊封面上的文字與圖案的設計要與底案的主色調相協調。而且,無論是采用寫實或寫意的表現手法,還是運用具體或抽象的藝術手段,其目的都應是在視覺藝術效果中表現期刊的性質和主題內涵。因此,從整體布局到細節設置都應做到合理,即能夠達到學術期刊出刊的標準,又能夠彰顯封面的藝術感染力。采用對稱、均衡、黃金分割、等分等構圖法,將圖案和文字安排在合理的位置。封面圖案主要為封面配圖和徽標等,具體的封面配圖又可分為實景物圖和抽象圖等,徽標主要包括刊標或主辦單位的?;盏?。封面文字包括刊名、期刊信息、年份、卷期號、刊號、條形碼、目次、特色欄目等。刊名樣式的設計應當醒目、大方、得體并富有個性,一般有手繪體(書法體、美工體)和植字體(計算機字庫)兩種選擇,刊名字體一旦定下來,便不易再更改。在設計中突出刊名,便于讀者識別,強化讀者對本刊特有藝術因素的記憶,能夠為期刊的特色品牌建設打下基礎。學術期刊信息多置于封底,主要記錄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印刷單位、發行單位、聯系方式以及聲明等內容。年份、卷期號、刊號、條形碼是需要定位設置的,多放于封面左下或右下位置,其中年份、卷期號須放在較突出的位置。有時為了方便讀者的查找與閱讀,可將主要目次及特色欄目簡要地在封面上注明,起到導讀作用,其字體的選擇、字號的大小、位置的選取、色彩的運用,都要與本期內容相協調。封面設計要做到整體協調一致、統一和諧,各部分元素應與主圖片構成完美的畫面,有清晰的視覺重點,層次感強,力求簡潔,不宜太繁雜。
1.5節約成本,以經濟實用為主
實用、美觀、經濟的期刊封面設計原則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的集中體現。期刊是連續出版物,學術期刊的價值主要在于其內文承載的文章,封面的作用是將其內涵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在紙張材料的選用上,應以結實、輕便、防塵、符合環保為標準,節約成本,可不必選擇復雜的裝幀工藝,以經濟實用為主,將精力多用于提升期刊的質量品位上,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2學術期刊封面設計可遵循的依據
封面設計是由美術編輯和文字編輯共同完成的,封面上文字、圖案及色彩的設計,都應在藝術效果中凸現期刊的性質和主題內容,并能夠體現出獨特的風格。學術期刊的封面設計,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可依據其辦刊方向及承載內容、主辦單位地域特色、專業研究特點等方面進行具體設計。
2.1可根據學術期刊的辦刊方向及其承載的文章類型來進行封面設計。
學術期刊的類別比較多,如哲學、教育、經濟學、醫學、化學、美術、音樂、軍事等,具體的類別可在期刊的國內統一刊號CN中有所體現。在設計中對應具體專業來選擇封面的圖片,讓讀者首先感受到從封面反映出的正文內容的訊息。如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的《交響》,其封面設計就很有特色,2010年刊的封面以清雅的兩色為底案色調,不同期數分別用小提琴、鋼琴、圓號、豎琴的簡筆抽象畫為主案圖形,該設計從整體上看,簡潔大方,給人以清新自然之感。2013年和2014年,《交響》又以我國出土的青銅樂器為封面的主案圖片,為期刊增添了濃重的音樂文化氛圍。
2.2可根據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的地域特色進行封面設計。
論文摘要目前,學術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內稿對外稿的排擠。這種排擠對稿件流向、學術期刊和學術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要使稿件的淘汰向著合乎學術精神和學術規范的方向演進,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二是學術期刊必須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三是學術期刊特別是高校學報要轉變觀念,正確定位。
擠出效應是經濟學的術語,意指一部分資金的投入對另一部分資金形成壓力,從而將后者擠出市場。借鑒這一術語來考查學術期刊的來稿及采用情況,會發現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對另一些稿件形成壓力,從而減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種現象。
一、稿件“擠出效應”的表現
1.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
所謂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確功利性目的的來稿,如職稱論文、研究生畢業或學年論文、科研任務指標性論文等等。毋庸諱言,有相當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應付之作,缺乏新見,甚至陳舊過時、模仿抄襲。這些稿件對正常來稿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其一,影響審稿。審稿人精力和時間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質次,審稿量卻多于正常來稿,造成了審稿資源的浪費。其二,影響采用。兩篇水平相當的稿件,如果只能選用其一,在知情的情況下,編輯部大多會選擇功利性稿件,顯然,這對正常來稿有失公平。
2.內稿對外稿的排擠
在高校學報中,內外稿有很大的分別。早些年,學報主要刊發的是本校人員的稿件,校外來稿錄用很少。內稿對外稿的排擠,充分體現在內稿的優先權上。不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內稿優先,即使是內稿稍遜一籌,如能修改后發表,也會是內稿優先,這當然是因為學報作為學校資源,“是為本學校老師辦的”。這個觀念,在作者中有,在編者中有,在學校(報)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難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內稿而刊發量少于內稿,加上人情關系的影響,最后能夠被采用的正常來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內稿作者心理上存在著投外比投內更好的傾向,結果學報接受的內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質量相對較高的外稿還是要讓位于內稿。
二、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
學術期刊對功利性稿件與內稿的寬容或許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觀事實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對功利性稿件和內稿的寬容,是將稿件的學術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擠出效應”對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1.對稿件流向上的影響
這里有兩個方向的流動。從正向說,優秀稿件、專業研究的稿件流向權威刊物及核心期刊。為了文章能被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載,研究者總是將其最好的稿件投向這些期刊。與此相對應的,從負向上說,就是由于政策的導向,加上學報內稿的優先權,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學報和一般學術期刊。
2.對刊物的影響
首先是對核心刊物(和一些國家級刊物)的影響。優秀稿件向優秀刊物集中,這本應是值得慶幸的事,其實不然。與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為了能被有特別意義的核心期刊所刊載,作者們早已展開“公關”了,核心期刊面臨龐大的關系稿、人情稿難以招架。其畸形發展已為人詬病。
其次是對為數眾多的高校學報和其他一般學術期刊的影響。當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這些期刊之時,它們面臨著一種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沒有好的稿源,刊物難以進一步提高質量,其發展空間無形中受到扼制,從長遠看難免有生存之憂。學術期刊的優勝劣汰并不難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這種“擠出”,不是市場和學術的作用,而是體制的作用,是人為的結果。
3.對學術研究本身的影響
顧名思義,學術期刊應當是為深化學術研究、促進學術交流、推廣學術成果而創辦的期刊。在明確的定位下,學術期刊應當選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達欄目內容、有一定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學術期刊對其來稿的審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關外,應該只考慮學術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一些稍有名氣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職稱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審,職稱、學歷這些非學術因素成了稿件初審的標準之一,研究者在學術期刊的門口就被擋住了。這對那些真正潛心于學術研究的人、對那些新生的學術研究的力量、對學術研究本身都是一種傷害。不難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學術”,回避公正的“學術”,對學術研究本身有著怎樣深遠的消解、破壞意義;在“學術繁榮”的表面下,學術的貧乏、創新的缺席,對學術期刊來說又會有多么深刻的消極影響。
三、解決稿件“擠出效應”的對策
顯然,出現稿件擠出效應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政策(體制)方面的,如職稱政策、學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認識方面的,如作者對一般學術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對本校學報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當,無特色欄目,編輯方針不鮮明、意圖不突出等等。
學術期刊本身是應該存在一個擠出效應,但它應當是高水平、高質量稿件對低水平、低質量稿件的擠壓與淘汰,是那種正常的自然的擠壓與淘汰。解決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擠出效應”,筆者認為應當主要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
只有進入市場競爭,用質量說話,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惡性循環的“擠出效應”。雖然目前學術期刊市場化條件的確還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場是大勢所趨。出版單位應當對市場進行預測與分析,明確期刊定位、作者群、讀者群;盡快建立自己的讀者數據庫,建立自己的發行隊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訂閱市場。[1]
2.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
一些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發行量都少得可憐。因為性價比太低,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需要,因而對個人根本沒有吸引力。要改變局面,必須先從“綜合”上動刀子,切下贅肉,丟下包袱,固定欄目,明確特色。學術期刊一定要有學術個性,要以“唯一”求“第一”,“與其開百貨公司,不如開專賣店”,寧做“焦點訪談”,不做“新聞聯播”。[1]這才是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專業化本身就可以抵擋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學科來稿的對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學報需要轉變觀念
在學報辦刊宗旨中,有兩點是導致其處于非學術的學術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實處這就是內稿為主、內稿優先;二是綜合性,不論社科版、自科版還是綜合版,都是多學科的大拼盤,其結果就是千刊一面。學報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這個旗幟實質上是對低水平重復的鼓勵。學校是否需要這樣一個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臺,它是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在網絡時代,有沒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問題令人深思。筆者認為,大學需要學報,應當是將它作為促進學校學術文化(科技)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學報應該是學校文化的一個品牌,一種文化(科技)影響力,它可以從學校本身的優勢、校內知名學者的影響、本地經濟文化歷史的特點等等眾多方面尋找適合它發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內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夠代表學校的活力、反映學校的文化信念,影響受眾,并為受眾所喜愛。它的作者群、讀者群都應該以外為主,而不是自己辦給自己看,竭澤而漁。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變政策上對核心期刊評價角色的曲解、改變職稱評聘中對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學術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書。
我們期待著學術期刊中的擠出效應向著合乎學術精神和學術規范的方向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