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59
序論:在您撰寫糖尿病醫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淺談;糖尿病;患者 ;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660-01
我們知道,糖尿病以II型為主,病因與遺傳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但主要因素是后者,只有不良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沉睡的基因的活躍起來,只要我們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就能避免糖尿病發生或使患者順利康復。但科學的生活方式要靠自己養成,目前是許多患者雖然患病已久可是仍不明白,結果是自己不注意、醫患不配合、吃了不少藥、錢花了很多、病情在加重、健康受挑戰、壽命在縮短。實踐證明,糖尿病作為慢性病,自我管理非常重要,俗話說:健康在自己手中。患病不可怕,只要我們掌握了糖尿病科學的防治知識,自我管理方法,掌握了藥物的合理使用、血糖的監測、飲食的調理、適當的運動,就能與糖尿病和平相處,延年益壽。
1 克服麻痹思想
1.1有不少患者患病之后仍不重視,馬大哈,不拘小節,胡吃海塞,吃出了糖尿病,又吃出了脂肪肝、高尿酸,仍以吃為先,不吃覺的白來世界一回,這是非常錯誤和無知的。
1.2有的患者患病之后情緒低落、自暴自棄,氣餒,總覺得不應該,該咋咋地,結果是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控制,如此下去是很危險的。
1.3有的患者患病之后不積極面對,不想自己該如何配合如何調整,認為是醫生和家人的事情,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沒有一點主動性和自覺性。
2 加強自我教育
2.1原因是無知,自我教育不夠,知識極度缺乏,尤其糖尿病,患病之后不可小視,它是“萬病之源”,并發癥的“大家”,一定盡快學習和掌握更多的防治知識,做到把康復的手段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2.2科學面對,消除緊張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弱點和突破點,只要我們用心其思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保持樂觀的態度,防治病后抑郁的發生。
2.3學會養生、科學康復。糖尿病可以說是吃出來的病,我們在生活中盡可能多的學習科學的飲食,科學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起居,把血糖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就能掌握生命的主動權。
2.4提倡參加病友聯誼會?;继悄虿〉幕颊呓洺>墼谝黄?,聊聊康復經驗和體會,交流一下生活中的新做法、新發現、新亮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康復之路走的更加順暢。
3 勤動手多動腦
3.1自己的事盡量自己做,完不成的盡力而為,以肢體驅動大腦,親力親為,印象深,有成就感,易于堅持,比如根據所學知識自擬糖尿病食譜;自測血壓;自測血糖等。
3.2自己執行醫囑。按醫生護士的指導,自己擺藥,自己打針,通過這些過程能使自己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己的病情在什么程度和階段,醫生為何要調整用藥和治療方法等,對配合治療有很大幫助。
3.3當好自己的秘書。作為目標管理疾病之一,醫務人員要定期做一些跟蹤檢查,以觀察康復中的生命指證變化,自己一定要記下來,不要認為只是醫生的事,比如: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眼底變化、心電圖等,按時間順序登記清楚,有些項目可以自己隨時檢查隨時登記,及時向醫生匯報、溝通,以便獲得有益的指導。
3.4堅持記錄自己活動和鍛煉的內容和心得體會,自己編撰適合自己的活動方法,心、眼、手、體結合能活躍大腦的功能,提高康復效果。
4 啟動懶惰的肢體
4.1多數糖尿病患者有不愛運動的惰性,根本原因是認識不到運動對健身及康復的益處,認知的缺乏,導致運動的欠缺,要認識到運動能減肥、能強身、能增加降糖藥和胰島素的敏感性,能增強治療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4.2盡量多做戶外活動,散步就是很好的形式之一,拳、劍、操、舞、器械等方式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參與,陽光下、水塘旁更加適宜。
4.3戶外活動有困難的患者在室內、陽臺也可以活動,因地制宜做運動,創造條件練身體,書、畫、吟詩、讀報等對身心大有益處。
4.4不能下床的患者在床上照樣可以做一些有益的腦體運動,對身體的搓揉、拍打,彎轉晃動,左手右手互幫互助,腦頸軀干肢體能動的一定要動員起來,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運動能啟動全身的代謝,只要動了總有收獲,不動則加速衰亡。
5 管住不知疲倦的嘴
智商高的人讓嘴為自己服務,愚蠢的人因嘴而吃盡苦頭。但就“美食家”來說,生活的富裕豐富了嘴,讓自己嘗到了人間“百味”,但不科學的飲食又導致了疾病纏身,病痛的折磨與受罪使自己悔意終生。大家都知道,多數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過量進食、不規律飲食、營養不均衡等均是它的成因,有的“饞嘴先生”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就是不承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問題,總認為想吃就是需要,想吃什么就是身體缺什么,有問題也是基因惹的禍,殊不知沉睡的基因是要一定的內環境來啟動,這就是常說的誘因。所以我們要想健康長壽,要想看到祖國的長足發展,要想更多的分享到改革開放的勝利果實,就要學科學,用科學,科學的生產,科學的飲食,管住不知疲倦的嘴,讓嘴來為我們的健康服務。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既然得了就要科學面對,用養生的知識指導嘴,以醫生的建議管住嘴,天天有食譜,頓頓不超量,就能阻止糖尿病的發展,對組織器官的傷害小了,就能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就能益壽延年,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和健康指數。
總之,當今糖尿病發病率很高,病殘率也很高,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我們是糖尿病大國,防治任務很重,靠醫務人員遠不能滿足需要,按慢病管理要求,我們一定要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在醫生指導下,克服不良習慣,學習糖尿病知識,自己掌握主動權,定能獲得最佳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茜.李明子 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知識、態度、行為掌握情況的調查 [期刊論文] -中國當代醫藥2010(20)
[2] 劉雅娟 20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路徑探討 [期刊論文] -中國美容醫學2010(z4)
[3] 劉燕玲 老年糖尿病保健知識的調查與行為改變 [期刊論文] -中國醫藥指南2010(13)
[4] 孫兆麗.趙婷婷.郎素琴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點分析及心理疏導對策 [期刊論文] -全科護理2009(1)
放棄機會,毅然回國
1988年10月,胡教授開始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Dr Degroot內分泌研究室進修。隨后的六年時間,又在美國加州大學爾凡分校任博士后、助研。當時很多留學的中國人,在美國有好的機會和項目,選擇了留在美國。胡教授因為各方面成績都比較優異,也符合一些項目比較苛刻的條件,在內分泌領域內,優先在美國申請到研究課題和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1996年,國內內分泌學科權威專家陳家倫教授跟他說:“現在國內內分泌領域缺少人才?!焙淌诤敛华q豫,便放棄了自己正在美國進行的科研項目,毅然回國。很長一段時間,胡教授都是美國、上海兩地奔波,請人一起幫忙完成了美國的科研項目并發表了論文時,科研資金都還沒有用完。
胡教授的家人現在都在美國,除了胡教授去美國開會的機會,一般只有圣誕和春節才能家人回來團聚。記者問到“想不想念家人”時,胡教授靦腆地笑了,說:“有時候忙得沒空想念?!彼吲d地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家人就要回國了。”妻子將工作辭掉了,回國來定居,胡教授終于可以跟家人團聚了。
專業醫療,業余科研
胡仁明教授每天忙碌于門診、查房、疾病討論、會議等,不僅周一到周五的時間忙碌著,即便到了周末,也忙碌于科研工作,基本上晚上十點之前不會在家里。胡教授自己調侃說:“因為家人都在美國,所以自己的時間比較自由,成為了工作的有利條件。”
胡教授一直以醫療工作為主,他對病人非常負責。門診當天限號20個,他仔細看診,希望給病人最好的治療,要求自己不能有誤差,所以與病人交流在時間上都盡量充足。有時候,有外地的病人慕名過來,胡教授考慮到外地的病人來一次不容易,不愿意人家多等一天多花銷,所以照顧一下,會加號。即使加號,每天也最多加到25個號。有的病人情況比較復雜,胡教授把病人的身體治療好了,在他看來雖然不是很大的成果,但他也會感到非常開心。
胡教授的科研工作主要安排在晚上和周末。目前為止他指導的碩士博士生及博士后50余人,一到周末,便將在研人員召集起來開研討會。胡教授認為糖尿病主要是一種代謝性炎癥,慢性低度炎癥,這也是他目前所做的科研項目之一。他大聲疾呼,大家要注意這個代謝性炎癥,控制這個炎癥!
建議糖友,多多運動
胡教授在美國進修學習又研究內分泌科,花了整整8年時間。對中美之間在糖尿病領域的差距是深有體會的。
美國的糖尿病發病率比中國低,稍微多于4%,與幾年前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差不多。2009年11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學術會議上,楊文英教授宣布出來的結果:我國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發病率已達9.7%,把中美的糖尿病發病率的差距拉開了。
胡仁明教授認為,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瞬間增長的原因,與現在生活環境的改善有很大關系,具體說來,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了,飲食結構改變了,活動量減少了。以前上下樓都走樓梯,現在樓梯少走了,都是坐電梯,即使去健身中心健身,人們也要用電梯上樓。
當然,老年人的運動項目,不大建議登山等運動方式。胡教授認為,運動鍛煉應持之以恒,但是運動強度要有一定限制,既不能盲目大量運動,也不能運動量過小而起不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運動鍛煉可以用心率確定適合的運動強度。最大安全運動心率=220-年齡,一般要求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安全運動心率的60%~70%左右為宜(即170-年齡),如果情況良好,可逐漸增加,一切以身體能否耐受、有無不良反應、達到健康鍛煉目的為度。
提醒病友,自我管理
低血糖一直是糖尿病人一個很危險的急性并發癥。胡教授對待病人的低血糖情況,比較認真謹慎。在他們的科室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任何一位糖尿病人的主管醫生,在給病人診治的時候,如果自己的病人出現了低血糖現象,且病人血糖低于2.8mmol/L,那這位主管醫生就將受到處罰。
胡教授提醒糖友們,一定要注意,防止出現低血糖現象。他對我們的糖尿病讀者朋友們有幾句寄語:“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掌握在自己手上,醫生雖然也很重要,但是總歸只能作為一個輔助,只能提醒病人需要做什么,生活中要注意什么。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會緊跟隨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不能完全依賴醫生,醫生沒有那么多時間照顧每一個病人。每個病人情況不一樣,需要自己在生活中總結生活經驗,只有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血糖!”
科普宣傳,成為編導
胡教授開玩笑說:“我不務正業,目前在投入一項重點工作――拍電視!”原來,胡教授正在拍攝一部糖尿病科普知識的故事片,主題為《抗擊糖尿病》,利用視覺效果反映科普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計劃在今年十月份完工。這部電視片主要由上海市衛生局和復旦大學內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合作拍攝。
胡教授給記者們看了片頭,其中男主角的外婆戲里戲外都是真實的糖尿病病人。他驕傲地說:“我是編導之一。”這部宣傳糖尿病科普教育知識的電視片,讓人充滿期待。
專家簡介
“5+1”新模式
多年來,糖尿病經典的防治策略是飲食治療、運動、合理用藥、自我監測及糖尿病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五駕馬車”模式,但是實踐發現,“五駕馬車”的要求較多地停留在理論上,而只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且難以落到實處。絕大多數患者手中缺少自我管理的實用技能和措施,難以做到合理的治療、監測、飲食和運動。在中國如此龐大的糖尿病人群中,僅有不到1/3的患者治療比較規范,總體血糖控制水平差,達標率
作為一種時時刻刻都存在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治療不可能是醫生始終守在患者身邊,很多事更需要患者自己來做。形象地說,在糖尿病治療中,醫生只是個引路人,發揮指導作用。但要控制好糖尿病,最關鍵的還在于患者自己。而這就必須要讓患者學會自我管理的技能,并在生活中體現出來。我們現在提出“五駕馬車+一個車夫”的糖尿病治療新模式,這個“車夫”就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通過自我管理這個“車夫”把飲食、運動、監測、藥物以及心理這“五駕馬車”運行好,保證“五匹馬”駛向正確軌道。這就特別強調患者本人在防治糖尿病中的關鍵作用,實現“以疾病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的新觀念的轉變。讓患者自己真正認識到糖尿病是一種什么樣的病,它有多大的危害,它應該怎么防,怎么治。
心理調整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病程中,疾病本身往往直接影響患者的性格和精神狀態,影響患者的行為和治療合作程度。研究發現,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時,人們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憂郁情緒,同時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長期飲食控制、部分患者每天需注射胰島素,加上久病不愈以及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患者常出現煩惱、失望和沮喪,對工作、生活和婚姻失去信心。糖尿病心理調整的自我管理主要是使患者正確對待糖尿病,采取既來之、則安之,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做法來對待糖尿病,既不要特別緊張、焦慮,又不要滿不在乎,不當回事,實現與“糖”共舞,戰勝“糖兇”。
飲食控制的自我管理
管好“嘴”是糖尿病治療中最關鍵的部分,也是目前誤區最大、最難作到、最容易被一些人利用行騙的治療措施。管好“嘴”的關鍵是學會如何“吃”,主要是吃多少(控制進食量)的問題。但患者往往只知道要控制飲食,卻不知道到底該吃多少、怎么吃、水果能不能吃、節假日又該怎么辦?……因為缺乏實用的飲食自我管理技能,暴飲暴食不加控制,或者飲食控制過度因噎廢食的極端現象并不少見。飲食控制的自我管理就是使患者學會如何攝入適當的食物熱量,如何平衡合理的安排膳食結構;了解到管好“嘴”不只是單純控制主食,同時也要注意肉、菜、烹調油和零食;了解二兩米飯是多少,一兩肉是多少,一塊豆腐是幾兩;學會堅持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進餐以及外出就餐和赴宴時注意節食,最終管好“嘴”。
運動調節的自我管理
運動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能夠增加心肺功能,起到降脂、降壓、降糖以及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等作用。但是糖尿病患者運動中還存在很多誤區,很多人以為運動量越大越好,發著高燒還要運動等等,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加重病情發展。糖尿病運動調節的自我管理就是要教會糖尿病患者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及運動量;當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常見合并癥時又該如何運動;了解什么時候運動最好,什么時候又不宜運動;知道當身體處在以下狀況時就該暫停運動了:①當血糖>14毫摩爾/升時;②當空腹血糖低于4.4毫摩爾/升時,應適當加餐后再運動;③當尿中有酮體時;④當足部或下肢感覺異常時;⑤當心悸、氣促、惡心、眩暈時;⑥視物模糊時。同時學會運動中如何避免出現意外傷害,尤其是防止低血糖的出現;學會運動和飲食、藥物三者間的關系如何相對平衡,此消彼長,靈活調節。
藥物治療的自我管理
藥物治療聽起來好象都是醫生的事,實際應該是患者和醫生共同的事情?,F在很多患者到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吃什么藥,講不清楚,有的吃了一兩年藥了,只知道白片、,這種情況下醫生加藥和減藥都沒有辦法。再有一些所謂能夠根治糖尿病的藥品、祖傳秘方或者保健品的夸大治療,使得有些患者不加識別而胡亂吃藥,結果不僅對糖尿病病情控制不利,有的甚至還把肝臟、腎臟“吃”壞了。藥物治療的自我管理就是要讓糖尿病患者對基本的藥物有所了解,懂得藥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副作用,特別是懂得藥物的服用方法;打胰島素的患者學會胰島素怎么注射、注射的時間、部位,出現問題怎么解決;在醫生的指導下靈活掌握,學會在特殊情況下小范圍(劑量)的調整降糖藥量,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血糖監測的自我管理
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監測。有些患者每月到醫院做一次血糖監測,這不能完全反映平時血糖控制水平,也不能作為調整降糖治療的準確依據。血糖監測的自我管理就是患者要學會如何在家里自己監測血糖;知道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壓,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脂、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糖;了解天氣驟然變化、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飲食量增加或劇烈運動、合并感染以及頻繁發生低血糖等都會影響糖尿病的病情控制;知道定期到醫院檢查眼底、神經系統、腎功能、心電圖等。糖尿病監測的意義就在于能夠判定并掌握病情控制程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防治各種急慢性并發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最終延長其壽命。
在德國糖尿病發病率高于我國,但是德國糖尿病患者對如何防治、自我管理十分重視,每逢周末,很多糖尿病患者便開始住進醫院,接受系統的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專業培訓。中大醫院內分泌科在國內率先創辦了“中大醫院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訓學?!?,率先對糖尿病患者實行“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不少嚴重缺乏自我管理知識的糖尿病患者經培訓后開始重視日常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及相關治療,病情控制越來越好,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論文關鍵詞:糖尿病足,中藥浴足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糖尿病足定義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 [1]。糖尿病足的經典分級法為Wagner分級法: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的足,皮膚無開放性病灶。1級:表面有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感染病灶,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骨質缺損,部分趾骨壞疽。5級:足的大部分或全部壞疽[2]。我科應用中藥方劑浴足治療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從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在大連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9例,女41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2.3歲,文化程度高中到本科,血糖波動范圍4.8—15.9mmol/L之間,其中60例為未患糖尿病足患者,為組一,60例為0級糖尿病足患者,為組二。每組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藥學論文,具有可比性。由于1級以上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有破潰,不適宜浴足,本次不做研究。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糖尿病知識教育、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戒煙酒,選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糾正高血脂,控制血壓,使血糖、血脂、血壓在短期內達到或接近糖尿病患者正常標準[3],無特殊治療。治療組在以上的綜合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浴足,處方:川芎 15g 當歸20 g 地龍 15g 防己 15g 干姜 10g 桂枝 15g 海桐皮 15g 紅花 15g 絲瓜絡 15g 五靈脂 20g 元胡 15g 茯苓皮 15g 川牛膝 20g。將上方煎水取汁200ml,置于盆中,加適量開水,水量至腳踝即可。調水溫至37°C--40°C,以病人舒適為度,浴足15—20分鐘,早晚各一次。,10d 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2 個療程.
注意水溫不宜過高,糖尿病人末梢神經感覺遲鈍,水溫過高容易導致燙傷而病人不自覺,應嚴格控制水溫,否則容易加重病情。如浴足過程中患者出現神志、面色、出汗等異常癥狀,立即停止浴足,報告醫生處理。囑患者注意修剪指甲( 平剪法) ,穿松口棉質襪,避免穿露腳趾的鞋,避免穿過緊過硬的鞋,以免損傷皮膚;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注意足部保暖。
2 結果
2. 1 療效判定標準[4]
顯效:肢端皮膚發涼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覺遲鈍或喪失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消失,足背動脈搏動明顯增強;有效:皮膚發涼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覺遲鈍或喪失等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足背動脈搏動可觸及;無效:各項指標達不到有效標準。
2. 2 治療結果
組一中實驗組患者經過浴足僅有兩人出現肢端皮膚發涼色暗、麻木感覺遲鈍癥狀,對照組患者有12人逐漸出現上述癥狀。
組二中患者治療效果見表一
表1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組二
治療組
30
16
12
2
93.3%
實驗組
30
13
8
論文關鍵詞:糖尿病足,中藥浴足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糖尿病足定義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 [1]。糖尿病足的經典分級法為Wagner分級法: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的足,皮膚無開放性病灶。1級:表面有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感染病灶,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骨質缺損,部分趾骨壞疽。5級:足的大部分或全部壞疽[2]。我科應用中藥方劑浴足治療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從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在大連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9例,女41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2.3歲,文化程度高中到本科,血糖波動范圍4.8—15.9mmol/L之間,其中60例為未患糖尿病足患者,為組一,60例為0級糖尿病足患者,為組二。每組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藥學論文,具有可比性。由于1級以上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有破潰,不適宜浴足,本次不做研究。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糖尿病知識教育、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戒煙酒,選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糾正高血脂,控制血壓,使血糖、血脂、血壓在短期內達到或接近糖尿病患者正常標準[3],無特殊治療。治療組在以上的綜合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浴足,處方:川芎 15g 當歸20 g 地龍 15g 防己 15g 干姜 10g 桂枝 15g 海桐皮 15g 紅花 15g 絲瓜絡 15g 五靈脂 20g 元胡 15g 茯苓皮 15g 川牛膝 20g。將上方煎水取汁200ml,置于盆中,加適量開水,水量至腳踝即可。調水溫至37°C--40°C,以病人舒適為度,浴足15—20分鐘,早晚各一次。,10d 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2 個療程.
注意水溫不宜過高,糖尿病人末梢神經感覺遲鈍,水溫過高容易導致燙傷而病人不自覺,應嚴格控制水溫,否則容易加重病情。如浴足過程中患者出現神志、面色、出汗等異常癥狀,立即停止浴足,報告醫生處理。囑患者注意修剪指甲( 平剪法) ,穿松口棉質襪,避免穿露腳趾的鞋,避免穿過緊過硬的鞋,以免損傷皮膚;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注意足部保暖。
2 結果
2. 1 療效判定標準[4]
顯效:肢端皮膚發涼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覺遲鈍或喪失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消失,足背動脈搏動明顯增強;有效:皮膚發涼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覺遲鈍或喪失等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足背動脈搏動可觸及;無效:各項指標達不到有效標準。
2. 2 治療結果
組一中實驗組患者經過浴足僅有兩人出現肢端皮膚發涼色暗、麻木感覺遲鈍癥狀,對照組患者有12人逐漸出現上述癥狀。
組二中患者治療效果見表一
表1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組二
治療組
30
16
12
2
93.3%
實驗組
30
13
8
迷茫和絕望
糖尿病,曾經像個“隱身人”一樣,與我玩著捉迷藏的游戲,就在我精疲力竭,想要放棄繼續尋找時,它終于“現身”了,像個禮物從天而降;但轉瞬間,我便發現,這才是噩夢的開始,而這場夢,將不分晝夜地伴我一生。
在研究生院的第一個感恩節之后,我生病了――胃痛,就像感染了某種病菌一樣難受。但那時日夜忙碌,既要給許多學生的論文評分,還要完成自己的課業和論文。我是不敢輕易生病的,即使有稍微的不舒服,也習慣了自己去扛。所以,根本沒把那點兒“微恙”當回事兒。但是,接下來的半年,莫名其妙的癥狀接踵而至,并且越來越嚴重――慢性竇感染、體重明顯下降,還有極度的口渴和持續性的疲勞。這到底是怎么了?為了查明病因,我從這個醫生面前奔波到那個醫生面前,大家都很難診斷,除了沮喪,一無所獲。
身體的不適尚能忍受,內心的焦慮卻讓我時時瀕臨崩潰邊緣。迅速消瘦,這是最明顯的癥狀,于是每天都有人就我的體重問題發表評論。有一天,在健身房,一位男士從我身邊走過,上下打量我一番后,說:“走之前吃個漢堡包吧。”我的朋友懷疑我之所以這么瘦,是因為飯后立即會把食物吐出來,所以非要跟著我進衛生間一窺究竟。最可笑的是,就連醫生都問我是不是患上了厭食癥。
這些不明原因的癥狀,讓我一天天陷入了孤獨、無助之中,拷打著我的身體和精神,令我日漸消沉。本來,我正處在新婚之后的甜蜜世界,并躊躇滿志地要繼續修完我的學位;但那種冥冥之中正在被死神召喚的感覺,卻將我一步步推向絕望的深淵。
誤解和偏見
終于,有一天,我難受萬分,不得不去當地醫院的急診室;五天后,我帶著一張診斷證明和一把小冊子出院了。診斷證明書上赫然寫著:“糖尿病!”盡管我被這姍姍來遲的確診驚了一下,但總算有了一絲安慰,因為醫生說:“不管怎樣,患的是糖尿病,就意味著你還有希望繼續活下去。”
過去,我從不知道,當一個人被貼上“糖尿病患者”的標簽后,就意味著此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身邊的親人朋友們總是會問我:“這個能吃嗎?”“那個能吃嗎?”而且很多人就此認定,我不該吃一切含糖的食品。他們對糖尿病的無知以及對我的種種錯誤評論讓我感到失望。一些人跟我說他們非常害怕針頭,恐怕這輩子都無法很好地管理糖尿病這類疾病;但他們不明白,如果我也害怕針頭以及與針頭有關的一系列治療,那么我將會死去。
患上糖尿病已經讓我喪失了很多生活樂趣,但身邊人們的各種指點和評論則進一步加劇了我的痛楚。
一位朋友為了安慰我,對媽媽說:“幸虧是Rachel患上了這種病,換做是我,肯定應付不了?!蔽抑浪暮靡?她是在對媽媽夸我是個獨立自主的人,但即使這種安慰的話,也讓我懊惱無比。
某天,一個小孩子對我說:“我叔叔也患有糖尿病,他因此切去了腳趾?!边@算什么?安慰?鼓勵?不,在孩子眼中,糖尿病就是這樣的――僅僅是切掉腳趾而已。幼稚的表弟還曾問我:“醫生什么時候才讓你停止使用胰島素啊?”他的問話并沒有讓我感到驚訝,因為這是我經常要面臨的窘境,起初,我總是因此有種挫敗感,深感自己和大多數人都不一樣,別人無需知道的東西,我卻必須要了如指掌,因為那關系到我的健康和生命。
在每天回答各種善意詢問的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那紙診斷書,在未經我同意的情況下,將我提升為一位“醫學教育者”和“糖尿病抵抗者”。其實,當時這種想法是對糖尿病的誤解和陳舊觀念,這種心態也影響著許許多多患者。就我自己而言,確診之后很長時間,我都在抱怨他人、或者自怨自艾。比如那些浪費了我那么長時間都查不出病因的醫生;再比如我始終覺得自己置身一場自衛戰中,一轉身,就能看到別人在評論我。即使別人好心好意地告訴我說,我比確診之前氣色好多了,也會刺痛我的心。那時的我,一直抱怨著上帝的不公平――為什么患上糖尿病的人,偏偏是我?
坦然和接納
幾個月過去了,幾年過去了,糖尿病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平凡、不可或缺。糖尿病護理人員也向我保證,糖尿病會成為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只是需要我稍微花點心思去照料它罷了。漸漸地,我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對待糖尿病的態度,并承諾要與它好好相處。糖尿病確實會給我帶來一些麻煩,但我已學會從心里承認它的存在并接納它,進而戰勝它。不管在我們生活的某個階段發生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過后,都要繼續生活,讓一切趨于常規化,并始終保持平常心。
必須承認,我已身陷一場持久戰,對抗著身邊的負面聲音以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醫生不太恰當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我都會考慮許多他的弦外之音;朋友一句“你真的要吃掉那餡餅嗎”,也會讓我條件反射地認定自己又輸給了糖尿病。
沮喪?是的!傷心?當然!失望?肯定有!
然而,我還是要回歸屬于自己的生活,這意味著我要防止自己和任何帶有負面情緒的人接觸。例如,那些夸張的、愛嚼舌頭的、陰險的女人都會令我感到局促不安。所以,我從來不和這樣的女人交朋友,因為她們會對我的情緒以及糖尿病護理造成不良影響。當我不再那么神經兮兮地盯著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情緒表現時,血糖開始向我妥協。
現在,當有人又開始向我數落糖尿病的消極性和對健康的危害時,我不再懊惱,而是耐心地跟他們講關于糖尿病的常識和我對此的態度。比如,阿姨正要把一杯果汁遞給我,突然想起什么,于是收回去,對我說:“哦,我忘了,你不能喝這個”時,我就向她解釋說,我是可以喝果汁的,但我主動選擇了放棄,因為我希望可以從其他食物中攝取碳水化合物。
當然,還有一種讓自己逐漸坦然的方法――學習或感悟到某些東西之后立即與他人分享。比如加入網上的糖尿病社區,或者將每次拜訪醫生的心得寫在博客上。慢慢地,我就可以自如地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疾病了。因為總體來講,糖尿病患者的人數是在增加的,我并不是孤獨的一個人,我可以和許多人一起共享我們的生活和戰勝疾病的秘訣。
選擇和轉變
郭清華,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目前為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垂體組委員,國際糖尿病青年編委和醫學綜合編委。長期從事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發病和干預治療的臨床和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25篇,第1作者18篇;5篇被SCI或Medline收錄,參編書籍4本,參加翻譯糖尿病巨著《Joslin糖尿病學》;所參與的同型半胱氨酸與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研究2006年獲總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碩士研究生論文交流榮獲一等獎;第九屆全國糖尿病大會論文比賽被評為優秀論文,選送第四屆中日糖尿病大會英文發言。參與多項國家、院級以及國際合作科研課題的研究。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流行病學、危害及挑戰
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據最新數據表明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糖尿病人數位居全球之首。與此同時,我國高血壓患病率亦呈顯著增長趨勢。糖尿病是原發性高血壓的易患人群,有人稱兩者為“危險的二重奏”。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4~5倍,國外報道為40~80%,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顯示新診斷患者中為38%。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與沒有高血壓患者相比,心血管事件相對危險性及病死率明顯增加。近年來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報告,如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研究、歐洲收縮期高血壓試驗、高血壓最佳治療試驗、糖尿病人的高血壓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因素研究等,均已明確顯示,糖尿病和高血壓并存與心血管事件高發生率有關,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并發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主要心血管事件、冠心病事件和腦卒中的發生率及總病死率均顯著增高,而且這種關聯在全球不同種族和地域的研究對象中完全一致。正是基于許多國際多中心大型研究的結果,美國JNC-Ⅶ,WHO/ISH及《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一致指出,高血壓患者一旦發現有糖尿病即應列入高危組或者很高危組,糖尿病是高血壓預后的高度危險因素。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存在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和病死率高,而與此同時也存在三“低”,即知曉率低、服藥(治療)率低和控制率低。2004年我們參與的調查顯示中國地區高血壓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為39.2%,由于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醫生為患者制定的目標血壓值以及實際達標情況與指南還存在一定差距。糖尿病患者的血壓達標率僅為20%~40%,明顯低于總體達標率。無論專科醫生還是全科醫生,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控制均任重而道遠。
糖尿病降壓治療的臨床意義和地位
有關糖尿病降血壓治療與并發癥的關系在八十年代初已受到重視,當時發現糖尿病患者降血壓治療對腎臟有保護作用,可使尿白蛋白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速率減慢。在八十年代后期啟 動了多中心、隨機、對照的大型長療程研究。九十年代多項糖尿病降血壓治療研究陸續報道。各類研究顯示嚴格控制血壓可明顯減少、延緩糖尿病腎臟、心血管并發癥。
比如UKPDS對1 14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壓病患者隨訪8.4年(中位數)的研究顯示,嚴格控制組血壓多下降10/5 mm Hg可便患者從多方面獲益。
可使所有糖尿病相關終點下降24%;
糖尿病相關死亡下降32%;
所有大血管病變下降34%;
腦卒中風險下降44%;
心肌梗死風險下降21%;
心力衰竭下降56%;
所有微血管病變下降37%;
視網膜病變進展下降34%;
視力惡化下降47%;
微量白蛋白尿(≥50 mg/L)和明顯蛋白尿(≥300 mg/L)分別下降29%和39%。
近年來,國際和國內相繼公布了高血壓系列防治指南,針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這一特殊人群提出了專門的規范管理方法,如2003年美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NC-7)、歐洲高血壓防治指南(ESC/ESH2003)、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歐洲高血壓協會(ESH)2007版高血壓防治指南、歐洲高血壓協會(ESH)2009版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等。
指南對血壓水平分類和定義如下(見表1)。
糖尿病在高血壓患者心血管風險水平分層中被列為很高危(見表2),提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危害性已被得到充分重視。
糖尿病患者的降壓治療的控制目標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治療的目的是減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保護易受高血壓損傷的靶器官,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發病和死亡的總危險,減少致死、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糖尿病患者血壓>140/90 mm Hg時即應開始降壓治療,對于一般人員的血壓控制目標為<140/90 mm Hg,以往指南提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但2009年歐洲高血壓防治指南提到,雖然以前的指南曾建議將心血管風險極高危(有心血管事件史)或糖尿病患者收縮壓降至130 mm Hg以下,但其證據并不甚充分。迄今尚無隨機試驗證實將收縮壓控制在130 mm Hg以下可使糖尿病患者更多獲益,因此這些患者的降壓治療目標值應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
近來,一些臨床研究的事后分析提示,在降壓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J形”曲線現象,即當血壓水平低于某一界值時,患者心血管危險水平不僅不會繼續降低,反而逐漸增高。這一現象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一些學者認為在降壓治療時應該設定血壓低限。然而現有證據顯示,若患者不存在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當血壓水平≥120/75 mm Hg時,可能不會發生“J形”曲線現象。新指南雖然沒有明確劃定降壓治療的血壓低限,但首次明確指出血壓水平過低可能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新指南指出,基于現有證據,將所有高血壓患者血壓目標值設定在130~139/80~85 mm Hg范圍是合理的,并在這個范圍將血壓盡可能降低。血壓繼續降低是否會對患者產生有益影響尚期待更多研究證據。同樣將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目前尚無充分證據支持,考慮到大多數患者的血壓達標困難,因此新指南未制定具體的血壓目標值,而是建議患者適度降壓,這一做法更符合臨床實際。
關于血壓在正常高值的糖尿 病患者是否應接受降壓藥物治療尚缺乏充分證據,但若患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則仍推薦進行降壓治療。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提出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治療宜個體化,一般將血壓降至130/80 mm Hg以下,合并有腦卒中恢復期后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40/90 mm Hg以下。
表1 血壓水平分類和定義
注:當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屬于不同級別時,以較高的分級為準。
表2 高血壓患者心血管風險水平分層
注:SBP,收縮壓;DBP,舒張壓。
糖尿病患者降壓治療原則和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的降壓治療不僅需要符合一般高血壓患者的降壓要求,還有如下特殊性。
1 小劑量開始 初始時通常應采用較小的有效劑量,并根據需要逐步增加劑量,因降壓藥物通常需要長期服用,因此要充分考慮藥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 優先選擇長效制劑 盡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給藥而又持續24小時降壓作用的長效藥物,有效控制夜間血壓與晨峰血壓,如使用中、短效制劑,則需要每天2~3次用藥。
3 個體化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耐受性及個人意愿或長期承受能力,選擇合適患者的降壓藥物。
4 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任何藥物治療均鼓勵患者進行非藥物治療,否則事倍功半。如(1)控制體重;(2)減少食鹽攝入量每天在6 g左右;(3)合理飲食結構,多吃蔬菜水果,少攝入脂肪;(4)調整生活方式,戒煙、限酒、適量運動、減輕精神壓力等。調查顯示單純控制體重,體重下降10 kg可使血壓下降5~20 mm Hg;膳食限鹽可使血壓下降2~8 mm Hg;增加體力活動可使血壓下降4~9 mm Hg。
5 聯合用藥 不同類型藥物有其特殊的優點及不良反應,大多數患者需要1種以上的降壓藥物,2級以上高血壓常需聯合用藥治療,以增加降壓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應,在低劑量單藥治療療效不滿意時,可以采用兩種或多種降壓藥物聯合治療。但具有相似或重疊機制的藥物(如ACEI與β受體阻滯劑)一般不聯用,此類聯合療效并不優于單獨應用其中任何一種藥物。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給出一些推薦的聯合治療方案(見表3)。
6 降壓藥物選擇的爭議 2009歐洲高血壓指南認為常用5類降壓藥物即利尿劑、鈣拮抗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 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和β受體阻滯劑(βB)的降壓作用無顯著差別。由于目前尚無確鑿證據顯示不同降壓藥物在降低心血管總體風險或特定類型的心血管疾?。ㄈ缱渲?、心肌梗死)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仍然建議利尿劑、ACEI、鈣拮抗劑、ARB及βB均可用于抗高血壓的初始與維持治療。指南進一步強調血壓下降幅度是患者獲益的根本保障,所選藥物種類并不是患者獲益與否的決定因素。每種藥物均有其各自的臨床適應證和禁忌證,應依據循證醫學證據進行選擇。傳統的一線、二線藥物的分類方法缺乏科學性和實用性,本指南不推薦使用。
近年來,βB在降壓治療中的地位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所廣泛爭論的熱點之一。2009年修訂的歐洲指南認為現有證據尚不足以證明此類藥物的降壓效果與靶器官保護作用弱于其他降壓藥物。雖然βB對糖代謝具有潛在不良影響且可能增加新發糖尿病的發生率,但藥物誘發的糖尿病是否與自然發生的糖尿病具有相同的不良預后尚屬未知,因此不宜據此否認此藥的臨床作用。另外,由于不同βB之間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具有血管擴張作用的βB的臨床作用以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可能有顯著差別。由于上述理由,貿然下調此類藥物的臨床地位是不甚妥當的,故βB仍應被視為一類有效的降壓藥物。
關于噻嗪類利尿劑在降壓治療中的地位,歐洲高血壓指南并不認同美國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與治療聯合委員會第7報告(JNC7)的觀點。2009歐洲高血壓指南認為噻嗪類利尿劑的臨床地位仍存在爭議,目前關于此類藥物逆轉靶器官損害的研究證據很少,現有的少數研究顯示噻嗪類利尿劑的靶器官保護作用遜于鈣拮抗劑或ACEI。不僅如此,大量研究顯示在各類常用降壓藥物中,利尿劑和βB的耐受性最差。此外,聯合治療防治收縮期高血壓病患者心血管事件(ACCOMPLISH)研究結果則有力撼動了噻嗪類利尿劑在聯合用藥中的基石地位?;谏鲜隹紤],新指南并不認為噻嗪類利尿劑是一類出眾的降壓藥物。
總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臨床危害巨大,將會加速心血管疾病、腦卒中、腎病及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積極干預和治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能明顯降低各種并發癥的出現,降低病死率,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指南給出糖尿病降壓治療的策略,但臨床和實踐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專科醫生以及全科醫生共同努力,充分認識該類特殊人群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結合指南進行個體化的降壓治療,最終達到減少糖尿病血管并發癥提高預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