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51
序論:在您撰寫信貸風險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在當前的國內外的經濟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尤為突出,因而加強風險管理成為金融結構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措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信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險,因而必須加強風險管理。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無論從管理理念和方式,還是從管理條件和環境來看,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有必要認真探討并加以解決。
1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些年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資產風險管理方面已取得明顯的成績和進步,但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權限過分集中的貸款審批制度制約了信貸營銷。目前,加強信貸營銷已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參與市場競爭的焦點,但權限過分集中的貸款審批制度實際上限制了分支機構參與市場營銷的空間和推行金融新產品的想象空間,制約了基層金融機構貸款營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了一段時期以來社會普遍反映的“貸款難”問題、縣域經濟金融支持萎縮問題等,既影響了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導致了基層金融機構經營效益的下降。
1.2審批程序不科學。商業銀行發放一筆貸款要經過調查人、調查負責人、審查人、審查負責人、簽批人、最高簽批人等審批程序,同時基層行上報材料必須通過審批系統按不同權限上報,雖然在審批信貸業務中層層把關,但對借款人使用貸款的真正動機和原因未必能掌握,從目前的靜態資料來分析,很難準確判斷貸款發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級審批人員只從表面資料上判定還貸能力強弱,無法知曉貸款發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會看到簽批者附注“應加強貸后管理,切實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國有商業銀行由于體制等原因較難解決好激勵機制。當我們要求國有商業銀行防范金融風險時或國有商業銀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種辦法防范內部的風險時,會出現一種社會現象,就是有些信貸員講的“不貸沒風險,少貸小風險,多貸大風險”的心態,銀行內的“惜貸”現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級行或基層行因授權不足而不能從實際出發貸款發放,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最終也影響銀行發展。
1.4銀行、財政、國企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成為信貸風險管理矛盾的焦點之一。國有企業因資本金不足,希望財政注資清償一些過度負債,而財政能力不足,為企業更多的注資將造成國家財政緊張和赤字擴大;國有企業需要取得新貸款以發展生產,也期望銀行注銷和減免更多的債務,而國有銀行需要進行資本重置,沒有能力有效地沖銷壞賬和減免債務,同時銀行也是企業法人,沒有義務對這么多高負債的國有企業進行扶持,銀、企各自都面臨諸多困難。
1.5在防范銀行業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道德風險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困難。我們很難界定銀行人員向關系人提供優惠信貸的界限,這里面存在道德風險。同時,在資產管理公司處置
不良資產的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防止資產管理公司內部工作人員或承包商和買主勾結舞弊,將資產以低于其真實價格的價格出售,使國家蒙受損失。同時,還必須保證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絕操作中的隨意性。
1.6國家通過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資產形成,難以對新增貸款實行嚴格的責任認定。在金融活動中,人們可以通過種種努力去消滅金融舞弊,而金融風險卻是不能夠消除的,只能是通過管理來控制金融風險和分散金融風險。銀行要想獲得收益,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由于風險和收益之間存在替代性,只有通過市場競爭使銀行規范自身的行為,建立風險管理的機制,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求得平衡。
1.7風險監控存在漏洞。雖然信貸業務風險的監控是全過程的,但銀行不可能監控到貸款的每一個環節,比如銀行貸款進入企業生產環節后就很難監控。作為銀行信貸人員,在跟蹤貸款使用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借款人的財務狀況、生產、銷售等情況綜合分析來判斷貸款是否安全。其實影響貸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業決策者、經營者的行為,因為他們操縱著企業生產、經營及財務實權,貸款風險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借款企業實權物的控制,然而這恰恰是銀行風險監控比較難、比較薄弱的環節。
2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加強信貸資產風險管理的對策
2.1培育一種新型的信貸文化,一個優秀的企業,離不開卓越的文化。
商業銀行也是一種企業,應當具有自身的企業文化和管理,使銀行全體員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價值判斷,以銀行的使命、目標、倫理道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自覺自愿、心悅誠服地為使銀行整體效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貸文化作為商業銀行重要的企業文化內容之一,必須滲透到每一個信貸從業人員。要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和闡述發展與質量、速度與效益、提高效率與風險控制、放權經營與上收集中、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等重大關系,形成統一“經營風險”的信貸觀念與文化。只有這樣,信貸體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貫徹執行,信貸體制改革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要形成“經營風險”的信貸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業銀行要有明確的信貸政策指引。
2.2完善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制度。
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為此,商業銀行要充實行業和客戶數據庫,構建管理信息系統、風險控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除了資產負債情況、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等因素外,還要考慮經濟周期的影響、行業特點、市場競爭態勢、管理水平、產權結構等的影響。銀行內部要加快數據集中,主要是全國數據集中;人民銀行要加快完善登記咨詢系統,將各家商業銀行的數據集中起來,強化數據統計分析。銀行可以利用標準的統計方法統計出不同信用等級和不同行業的違約率、違約后的損失率、經濟資本分配狀況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爾新協議所要求的參數值,并根據統計結果定期分析動態變化,逐步積累經驗值,并對關鍵統計參數進行壓力測試,逐步向內部評級法過渡,實現內部評級和外部評級相結合。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產生對專業評級機構評級的強烈需求。在商業銀行內部評級水平不高、專業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將某些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評級委托給專業機構,或與專業機構共同進行評級,以充分發揮商業銀行人員了解客戶和項目、專業機構人員在行業和評級技能方面的優勢,形成信息、資源和專業技術共享,實現規模效益。2.3完善內控制度建設,規避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2.3.1組織結構上確保崗位制約??蓞⒄胀赓Y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進一步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風險控制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結合。
2.3.2改變信貸審計監督的實施主體,增加風險管理
部門的工作職責,加強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建設。風險管理部門不能只停留在對已產生的風險進行監測而應參與信貸業務的全過程。從發放前的預防控制到最后的風險認定和處罰。
2.3.3全面落實信貸經營的激勵約束機制。
銀行信貸風險防范歸根到底必須依靠人才。如果一個良好的信貸管理體制沒有相匹配的人才,銀行信貸風險防范只是一句空話。要真正把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擺在突出位置,不僅是銀行發展的根本大計,而且是有效防范信貸資產風險,使之在激烈的國內外金融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商業銀行現行垂直型決策機制不利于權責利的明確劃分,在改革完善決策機制的基礎上,銀行必須改革現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從干部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調動信貸經營人員的積極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信貸經營的激勵約束機制低效的決策機制。完善的信貸經營決策激勵約束機制應有利于銀行經濟效益提高,應鼓勵信貸人員大膽去做高收益高風險的信貸項目,結果也應同時體現在銀行和信貸人員身上,對信貸經營人員賦以一定范圍的權力,在規定的范圍內,由信貸經營人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其后果或利益,并且這種后果和利益是事先有明確界定的,再強調權、責、利對等的同時,加強權、責、利三者的時效性與可追索性,項目發生初期體現的收益不可等同認為后期不會出現虧損或風險,因此信貸經營人員的責、權、利應在其負完相應責任后才給予完整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國容.關于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內部控制的思考.新金融,2003(4).
[2]徐紅,趙優珍.論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原則和手段.新金融,2003(1).
1.1農業小額信貸概念及原則
農業小額信貸指的是農村信用社為了加大支農信貸投入力度,簡化信貸辦理手續,提高信貸服務水平,更好地發揮自身在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而進行開辦的核定期限及額度內、建立在農戶信譽度基礎上、不需要擔保和抵押的小額貸款,主要適用于從事農村土地作種或者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個體經營業主等人群。農業小額信貸應該遵循償還性、信用性、投向性、方便性、自主性、“三公性”以及量力性等基本原則。
1.2農業小額信貸風險內涵和特點
農業小額信貸風險是指由于借款人、交易對手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償還貸款本息或者其信用水平發生變化,導致影響金融產品的價值,從而給農村信用社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具有地區風險集聚性、道德風險顯著、風險協變性、風險數據“軟信息”性、貸款對象特殊性以及風險評估難度大等特點。
2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2.1風險內控文化缺失
信貸風險內控文化作為銀行業的一種行業文化,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管理人員普遍存在的理念和認同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現如今,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業務發展較快,員工的收入不斷增長,便滋生了其自滿自大的心理,以致于對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工作懈怠放松。同時,由于目前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業務開展時間較短,內部管理層缺乏建立風險內控文化的意識,對于信貸風險的管理不夠重視,未能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信貸風險內控文化,便導致農村信用社沒有形成健全的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結構和理念,不能做到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農業小額信貸風險,風險管理水平自然較差。
2.2小額信貸業務流程不規范
首先,由于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業務辦理人員法律知識較淺薄,沒有準確審查相關質押物、抵押物的合法性及有效性,未依照法律規定辦理抵押登記,容易造成抵押行為的無效;其次,對于農業小額信貸的審貸分離制度執行不到位,審貸分離機構設置滯后,且部分審貸分離機構流于形式;再次,在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管理制度上存在著漏洞,缺少完善的監督和約束機制,某些管理人員權力過大、、亂批貸款等行為時有發生,甚至部分農業小額信貸責任缺乏落實,導致最后找不到相關負責人;最后,對于貸款人取得農業小額信貸之后使用情況的調查跟蹤浮于表面,忽視了貸款人的資信情況、抵押物及質押物的變化情況。
2.3對小額信貸責任人約束不力
農村信用社在辦理農業小額信貸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合理的、嚴謹的信貸項目責任機制,未能將信貸風險管理的責任明確到具體部門、落實到個人,容易出現在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發生時互相推諉現象,造成信貸項目的失敗。目前農業小額信貸網點數量、人員數量及素質均難以達到要求,在無形當中便增加了農業小額信貸的風險發生機率,而且,在農村信用社對農業小額信貸產品的市場營銷過程中,沒有構建高標準的風險防控機制,僅顧貸款發放數量,對于貸款質量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貸款結構不合理的同時,對于貸款風險的防控不力。同時,在信貸審查審批的關鍵環節上,審批人員只檢查信貸資料的數量齊全與否,缺少對于信貸風險的深入分析,在貸后管理環節上,跟蹤檢查力度不夠,對于潛在的風險未能做到及時發現并化解,風險管理效果不佳。
3改善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對策
3.1重視風險內控文化建設
首先,農村信用社在從事農業小額信貸業務的過程中,要樹立統一的科學的信貸風險內控文化,并且認真貫徹執行,從整體出發,構建多層次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以風險內控文化為依據,重視信貸風險的識別和量化,以便較快地吸納各種先進風險管理理念,真正對敏感的信貸風險分析模型和系統加以運用;其次,按照全面風險管理原則設置合理有效的農業小額信貸管理組織,構筑垂直化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使其能夠準確地執行上級的信貸風險防控指示,加強上下級對信貸風險識別和防范的溝通,及時發現和化解風險。同時,為防范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的發生,在健全經營管理制度的同時,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主體多元化、產權明晰的發展格局,結合農村信用社的實際情況,引入前沿的信貸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完善內部評級體系,使貸前、貸中及貸后的各項操作進一步規范化,針對信貸風險能夠做出切實的預測和防范,從而加強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提高應對信貸風險的能力。
3.2優化小額信貸業務流程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冒名貸款、騙貸現象的頻繁發生,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難度和要求也在提高,農村信用社為保障在新形勢下科學有效地進行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就必須改變過去陳舊的信貸風險防范措施,優化農業小額信貸業務流程。因此,農村信用社必須重視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及時發現信貸業務操作和信貸風險管理過程中的隱患和漏洞,進而提高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水平,有效衡量信貸風險管理成果。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要加強信貸風險分析的軟件、硬件系統建設,軟件系統建設指的是充分運用各種高級的信貸分析軟件實現實時數據分析,硬件系統建設則指其內部要構建信貸風險量化部門,并且具備足夠數量的計算機來完成數據分析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數據庫建設步伐,為農業小額信貸風險評級提供可靠的數據資源,同時,要完善貸款人信用檔案,詳細記錄每個貸款人的貸款時間、還款時間、貸款金額及還款金額等信用歷史情況,并且對違約貸款人的數量、違約次數、違約金額等相關數據給予統計,進而計算出一系列衡量信貸風險的指標,對于農業小額信貸而言,只有做好最基本的數據統計工作,才能為信貸風險量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3.3構建小額信貸責任人的約束機制
首先,農村信用社要注重對于農業小額信貸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論證和風險評估,確認其風險水平合理后才予以發放;其次,明確農業小額信貸發放、使用及回收過程的相關負責人,將信貸風險管理責任具體落實到個人,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并采取相應的獎懲措施,從而加強相關責任人對于農業小額信貸的管理與關注;再次,強化對信貸申報、審批、執行等每個步驟的監督,在整個流程中,要把風險防范作為工作重點;最后,構建嚴格的農業小額信貸責任人約束機制和考核體系,合理考評其工作業績,采取恰當的規范條例,并對在信貸風險管理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責任人給予獎勵,對出現問題的責任人要追究相應的責任,以期有效地約束責任人積極參與信貸風險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可能引發的各種信貸風險。
4結論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風險分析
所謂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經營信貸業務的風險總和,即商業銀行在經營貨幣和信用業務過程中,由于各種不利因素引起貨幣資金不能按時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入世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管理上不斷研究探索,取得一些成績,但是,與外資銀行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經營管理水平尚不能與國際接軌。本文就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對策進行探討。
一、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信貸文化嚴重缺失。信貸文化是鼓勵某種貸款行為的貸款環境因素的總和。它包括銀行的信貸、價值取向、重要性的確定、管理溝通、信貸從業人員的培訓等。信貸文化是銀行績效和銀行經營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信貸文化嚴重缺失主要表現在:一是重貸輕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貸后管理薄弱。信貸資金發放后,銀行極少就客戶對信貸資金的使用狀況及客戶的重大經營管理決策等進行必要的檢查、監督和參與,這種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導致信貸資金的使用失控,最終造成不良貸款的增加。另外,信貸員的責、權、利與貸款質量不掛鉤,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信貸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義泛濫。通常,商業銀行偏重對信貸人員在信貸業務辦理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罰,而對于按照信貸流程發放、形成不良貸款的責任追究力度不夠。這種管理模式直接導致信貸人員辦理業務時只重過程不重結果,本末倒置。三是風險意識淡薄,或僅停留在發放前進行相關風險分析和預測,難以貫穿貸款的整個過程。信貸從業人員往往只注重當期顯現出來的風險,忽視了客戶和貸款潛在的風險。
(二)信貸管理體制轉型緩慢,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較落后。長期粗放經營的習慣使得精細化管理難以到位。具體表現在:
1.風險定價隨意,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隨著市場利率體系的逐步完善和銀行同業間規范競爭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已逐步放寬對貸款利率的限定,允許商業銀行根據本行的預期收益、籌資成本、管理費用以及借款者的風險等級等構建自己的貸款定價模型,制定恰當的貸款定價策略。但商業銀行普遍沒有跟上這一節奏?;緵]有科學、合理且操作性很強的貸款定價模型和貸款定價策略。即使有,也經常出現定價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異的情況,極易產生道德風險。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貸后管理中較流行的思維方式就是“能還息就是好貸款”。這句話雖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確。因為一方面,還息來源很重要,還息是來自正常業務收入還是偶爾的投資收益,是企業經營利潤還是其它借款,這都是銀行貸后管理應關注的;另一方面,能還息不代表能按期還本,也不代表第二還款來源落實。還息可增加銀行當期收益,但若不能還本,銀行仍得不償失。這種論點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經營管理人員因客戶能還利息而做出客戶經營正常的判斷,進而放松貸后管理或盲目辦理轉貸、展期,對貸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視了客戶在貸款到期后挪用信貸資金投入高風險項目,經營狀況漸趨惡化的可能。
3.擔保抵押教條主義,為辦理擔保手續而辦理,不注重擔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實際補償能力,抗風險能力差。審批階段常見的思維方式是片面認為有擔保的就是好貸款。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發放貸款時關注抵押、擔保更甚于對借款人本身償還能力的關注。當然,強調貸款的抵押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不僅無可厚非,而且應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擔保在信貸決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條件,而不能也不應成為充分條件。過于強調抵押擔保關系,使之成為貸款的充分條件則難免矯枉過正,導致不良后果。事實上,將抵押擔保作為銀行貸款充分條件的習慣思維正成為當前不良貸款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帶有一定隱蔽性的原因。作為一種健康的信貸文化,不論擔保企業是否真正具備足夠的擔保能力和擔保意愿,即使手續齊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對借款人本身運營能力、償債能力的分析。實踐中對第二還款來源的追索經常存在變現難、執行難等諸多問題,加大了銀行經營成本。而且追索擔保人還往往會惡化銀企關系,培育不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伙伴,尤其在信貸買方市場中,更不利于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
4.內部控制建設薄弱。內部控制是企業所制定的旨在保護其財產、保證其獲取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促進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實施而采取的各種方法和措施。因此,作為信貸管理方面的內控建設必須圍繞信貸資產保值增值、信貸各環節資料的真實可靠、貸款發放的效率等方面進行。而實際運轉中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部門、崗位制約力度有限。國內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組織結構與專業銀行時期相比,基本架構沒有實質性的變動,仍是傳統的垂直管理機構,表現為管理責任關系和信息的匯報渠道均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三級管理一級經營。與外資銀行比,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各級分支行進行了內部結構調整,相繼成立了風險管理部門和信貸審查部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評估貸款風險,改變了舊體制下信貸部統攬信貸業務的局面,但信貸政策管理、信貸風險審查等職責仍然基本由審貸部門承擔,部門的細分化程度不夠,信貸政策的制定、實施、檢查仍然集中在一個部門。貸款審批實行逐級上報、層層審批制度。審批流程呈縱向運動特征。二是審計的后續監督專業性不夠,對信貸業務的專業化程度欠缺,難以抓住主要問題。商業銀行的審計部門一般負責全行整個經營業務的審計監督工作。信貸業務與會計、安全防范等其它業務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較為穩定,受外部影響不大,而信貸政策、制度根據國家行業、產業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變化,自身調整也較快,專業性較強。常規審計由于部門差別的局限性,信息不對稱,檢查中通常只能發現一些規范性操作問題,解決一些操作風險。對貸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確實很難發現和分析。
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相關對策
(一)培育一種新型的信貸文化。一個優秀的企業,離不開卓越的文化。商業銀行也是一種企業,應當具有自身的企業文化和管理,使銀行全體員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價值判斷,以銀行的使命、目標、倫理道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自覺自愿、心悅誠服地為使銀行整體效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貸文化作為商業銀行重要的企業文化內容之一,必須滲透到每一個信貸從業人員。當前,一是要全面增強信貸人員的風險意識,加強全員風險意識和合規文化。態度可以決定一切。樹立牢固的風險意識,從主觀上可以指引信貸人員進行規范化操作。二是要解決商業銀行信貸質量不高的問題,必須從提高信貸人員素質這一基礎性工作抓起,加強信貸人員的業務培訓,防范操作性風險。三是加快制度建設,用制度管人。根據貸款企業特點,設置貸款質量考核指標,落實貸后管理業務流程中的具體責、權、利,量化風險預警指標,實施貸后管理考核激勵措施。建立健全風險預警、保全預案制度,對于高風險業務,進行細化分析,設立風險預警指標,嚴格監測,并在貸后檢查后提出保全預案。創新貸后管理手段,加強電子化建設,借助科技手段強化貸后管理。通過對貸后管理的遠程監控,提高貸后管理的效率和覆蓋面。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貸后管理隊伍,將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管理分別由不同的部門和人員實施。啟動信貸風險問責機制,對形成貸款風險的,無論是否有違規情節,是否存在客觀原因,一律要追究相關人員失職、失察的責任。
(二)健全風險等級評定制度。總的來說,包括: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貸款的風險等級管理。
1.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首先要建立銀行內部掌握的客戶資信評價體系,然后定期根據數據庫中客戶的財務報表和其它資料,對客戶的信用程度進行評價記錄。運行方式上可由信貸前臺部門推薦客戶、收集填報資料,信貸管理部門獨立地進行信用等級評定。為保證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的科學性,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加強數據庫管理,保證數據庫中客戶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并及時對數據進行更新,確保數據能真實、全面反映客戶經營情況,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盡快完善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對客戶的類型進行細分,不同類型的客戶適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2.貸款的風險等級管理。一是加強對分類認定調查、審查和審批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和分類技能;二是明確各類貸款的“硬條款”,如對逾期天數、欠息時間等做出硬性規定,增強分類的客觀性;三是理順分類工作程序,試行專門機構進行分類審查,分類審查人員不應當是貸款質量指標的被考核者,同時對分類人員要加強監督考核,實施分類責任制,盡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類不準確。
(三)規范貸款的損失預測與定價管理。預期的貸款損失是辦理貸款業務的正常成本,可在貸款定價時予以考慮。銀行資產組合是不同程度的風險資產的組合,每種資產都有不同的違約概率。西方商業銀行普遍認為銀行所面臨的違約風險主要有預期內風險和預期外風險兩種,因此銀行的貸款損失也由這兩部分構成。預期內風險是根據資料統計的某一特定風險等級的資產在既定期限內的平均違約概率;預期外風險是在預期內風險之外的違約概率。對于預期內損失,銀行根據風險成本計算法,對不同風險等級規定不同的風險調節率,從而通過在貸款定價時收取風險費用予以補償;對于預期外損失,由于其波動性和難以預料性,銀行是通過自有資本金予以補償的。銀行信貸對象的風險等級越高導致預期外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也越大。為了減少預期外損失,國外已有許多學者并提出了違約和企業破產失敗預測的定量模型。我國可以借鑒其合理的成分用來分析。通過科學的風險等級評定制度和對預期內、預期外損失的估計相聯系,對貸款的損失準備進行預測,確定合理的貸款定價。具體是評估銀行與客戶業務往來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結合銀行既定的利潤目標,給客戶的貸款進行定價。對于預期外的損失,還可以通過擔保抵押進行補償。即對難以預測的風險通過擔保抵押等第二還款來源補償。對補償后還有損失可能性,再通過合理的貸款定價調節。在對擔保抵押進行分析時,應徹底改變教條主義,以實際變現價值考慮風險補償。
(四)加強信貸風險的監測與監督。一是建立健全風險預警體系,前移風險防范關口。各商業銀行要從加強自身建設做起,建立一套嚴密的、先進適用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努力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下風險判斷表面化和風險反應滯后的狀況,加強風險搜索的系統性和準確性,并對風險的波動趨勢做前瞻性的判斷,爭取風險管理工作的主動性。二是嚴格期限管理。規范客戶授信制度,科學分析客戶的資金需求總量,合理制訂還款期限。對于合理制訂的貸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戶到期歸還,避免信貸資金被擠占挪用,形成風險。三是加強貸后管理。貸后管理是指銀行在發放貸款后,定期檢查借款人財務報表,定期對其進行信用審查,及時跟蹤借款人的經營管理,并根據信用評分模型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隨時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風險狀況,同時及時調整銀行的風險損失準備等一系列信貸活動的總稱。四是現場檢查與非現場檢查緊密結合。在確?,F場檢查認真嚴格的同時,加強信貸系統電子化建設,通過采取實時有效的在線監測手段,完善非現場檢查制度。先進的非現場檢查制度將象一把隱形的利劍一樣,懸在各類違規行為的頭上,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違規動機。對于非現場檢查不能確認的線索,可通過現場檢查進一步核實?,F場與非現場檢查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可以擴大檢查范圍,節約大量人力物力。
(五)完善內控制度建設,規避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1.組織結構上確保崗位制約??蓞⒄胀赓Y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進一步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風險控制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結合。外資銀行通常會設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多個部門共同負責信貸業務的組織管理,如信貸政策制訂部門、資產組合風險分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風險審查部門、不良貸款處理部門以及系統一體化管理部門等等。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業務上相互溝通、協作又相互監督。貸款審批是信貸風險的關鍵控制點,在這一環節,外資銀行多采取由隸屬于不同部門的授權人員共同審批的辦法,雙人或多人審批制度。審批流程呈橫向運動特征。提高審批決策的科學性,真正實行審批責任追究制。大力推行專職審批人審批和專家審批,科學遴選高素質的綜合人才參與貸款決策,同時進一步完善集體審批制,試行少數人會簽制、小額貸款專人審批制等,使審批責任落到人。同時,加強對審批人的考核管理,綜合評價審批人的決策質量,制定對審批人的獎懲細則,對因審批不當造成不良貸款的,要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同時要堅決執行專職審批人任期制等,定期輪換。
2.改變信貸審計監督的實施主體,增加風險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加強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建設。風險管理部門不能只停留在對已產生的風險進行監測,而應參與信貸業務的全過程。從發放前的預防控制到最后的風險認定和處罰。一是將原信貸部門制定政策與制度的職能轉由風險管理部門履行,統一由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全行的信貸政策與制度,信貸前、后臺按照要求進行業務操作。將“立法”權與“司法”權嚴格分開,避免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局面。二是由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對信貸前后臺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專業審計監督。對產生的信貸風險進行責任認定與追究。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于爾根·艾希貝格爾,伊恩·哈珀.金融經濟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3]駱玉鼎.信用經濟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007年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簡稱次貸危機)爆發?;诋斀袷澜缃洕鹑诘木o密聯系,美國經濟在全球的引領位置,次貸危機不僅給美國,也給世界其它地區帶來了極大的震動。我國房地產市場近年來迅速增長,如何加強管理,避免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是我國房地產業和金融業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本文從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角度,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一、消費信貸
消費信貸是指商業銀行以消費者的信用為基礎,按照銀行的有關貸款規定,向消費者發放的用于購買耐用消費品或個人消費支出不足時給予的貸款。它是消費者在其收入約束內,實現對商品和勞務超前消費的一種借貸行為,實質是適度的超前消費。消費信貸具有以下幾個基本因素:
1.貸款對象。消費信貸的貸款對象是自然人。按照我國規定,貸款對象是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自然人。銀行為了控制風險,消費信貸往往具有附加條件,比如貸款人要有穩定的工作和預期收入。
2.貸款機構。在我國,消費信貸的提供者是各類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從事消費貸款活動,屬于其眾多業務中的“零售業務”。
3.貸款用途。用于個人或者家庭的最終消費,如住房貸款、耐用消費品貸款等。生產性消費、經營性消費、集團性消費等則不屬于個人消費信貸的范疇。
4.貸款條件。貸款條件是指在貸款過程中貸款的金額、期限、利率的限定,是消費過程中貸款申請人和貸款機構都十分關心的基本要素。金融機構往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對貸款申請人的信用狀況進行評估,然后決定貸款額度、期限和利率。
5.貸款的審查與風險防范。一方面,銀行需要建立起個人消費信貸登記制度,對消費者的申請資料進行審查核對,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在整個貸款和回收過程中,始終需要進行風險的防范,確保貸款質量。
二、個人住房消費信貸
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是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融資,以幫助其購買或建造住房、進行住房裝修或維修,從而達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刺激消費、啟動經濟新的增長點的目的。同其他貸款相比,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具有以下特性:
1.貸款對象的特定性。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規定:個人住房貸款的貸款對象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的自然人。
2.貸款用途的專一性。個人住房貸款是為了配合我國住房制服改革,拉動內需,支持城鎮居民購買自用房,促進國民經濟增長而推出的業務,其用途只能用于支付所購買住房的房款。
3.貸款期限的長期性。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規定貸款期限最長不能超過30年。
4.分散性。個人貸款筆數多、金額小。
三、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風險管理
1.消費信貸風險理論
(1)信用脆弱理論。信用的脆弱性,可以從信用運行特征來解釋。信用是聯系國民經濟運行的網絡,這個網絡使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環節相互依存、共謀發展,但這個網絡上的任何一個環節即使是偶然的破壞都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應,信用良好的銀行或企業也會因此受到牽連而陷入信用混亂之中。信用的連鎖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產生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
(2)預期收入理論。普魯克諾在《定期放款與銀行流動理論》中提出的預期收入理論認為:任何銀行資產能否到期償還或轉讓變現,歸根結底是以該資產所投資的項目或借款人的未來收入為基礎。如果未來收入可以加以分析估算并有保障,那么即使是長期性放款,通過分期還款的形式,也可以保持該資產的贏利性、流動性與安全性;反之,如果未來收入沒有保證,即使短期貸款,也有可能發生壞帳,產生到期本息不能收回的風險。因此,商業銀行除了發放商業貸款以及投資有價證券作為二級儲備金外,還可以對一些未來收入有保障的項目和個人借款,發放中長期貸款,如項目貸款、設備貸款、住房抵押貸款和耐用消費品貸款等。
(3)信息不對稱理論。根據申農的信息論,信息是用來消除某種不確定性的東西,不確定性實質上就是一種信息不完全的狀態,而作為不完全信息重要表現形式的不對稱信息是風險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商業銀行信貸活動中,商業銀行與借款人、商業銀行內部的信息不對稱,是信貸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
借款人作為資金的使用者,對資金的實際用途、使用資金的負責和努力程度、資金使用的損益等情況擁有完備的信息;而作為資金提供者的銀行,處于資金使用信息的劣勢。借款人可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違反合同規定,隱藏資金使用的真實信息,將資金投資于高風險的領域,有可能造成銀行資金本息不能按期歸還,產生信貸風險。
信息不對稱情況同樣存在于商業銀行內部上級行與下級行、管理者與信貸員之間。信貸員作為信貸活動的具體執行者,對信貸項目的風險、收益、償還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貸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具有較完備的信息,而管理者由于信息來源渠道的間接性和獲取信息成本的存在,處于信息的劣勢。因此,人信貸員可能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不按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如在信貸工作中勾結借款人,虛報調查材料,貸款審查中徇私,對貸款使用的監督和催收不積極等,從而使信貸風險產生或加劇。
2.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風險管理
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風險是指銀行個人住房消費貸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貸資金損失的可能性。由于個人住房消費信貸的發放和收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間隔,在此期間內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借款人不能按期還貸,造成銀行貸款不能收回,消費信貸風險由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這種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除來自借款人和銀行外,消費貸款一旦發放,還面臨著自然災害、市場變化、經濟政策改變等風險因素的作用。
四、加強我國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措施建議
我國個人住房信貸風險防范體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描述為:個人信用制度的風險預警機制,貸款銀行內部風險管理機制,貸款保險擔保和消費信貸證券化的風險分散機制以及體現政府參與和保障作用的風險監管機制。這四個方面內容的有機統一、相互協調形成“四位一體”的風險防范體系。為了避免美國次貸危機在我國重蹈覆轍,需要加強對個人住房消費信貸風險的管理。
1.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制度及體系。在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信用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通行證”。我國的住房貸款當前面臨著個人信用制度的“瓶頸”制約。建立個人信用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銀行事前風險控制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信用制度的獎罰機制,有效降低消費者的“道德風險”,使“信用抵押”比沒有保障的房產抵押來的更有效。具體措施包括:
(1)建立個人賬戶體系嚴格依靠法律手段實施以儲蓄實名制為基礎的綜合性信用賬戶,并結合個人收入申報制等有關稅收政策,使個人作為“立信”基礎的貨幣資產具有真實的衡量標準。
(2)建立一個設置科學、機制靈活、管理方便的個人信用管理機構,是建設個人信用制度的基本前提。
(3)注重與國際行業標準接軌,建立科學嚴謹的個人信用評價指標體系。
(4)建立網絡化的信息交換制度?,F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以分行為單位的數據集中的實現,為個人信用評估動態調整提供了條件??梢岳訌娿y行同業間的信息交流,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從而簡化消費信貸受理環節,降低交易成本。
2.完善貸款銀行內部風險管理體制。從銀行內部,要加強內控管理,規范業務操作,嚴格個人住前審批,完善貸后管理機制,全力控制個人不良貸款持續增加的局面。對重點、優質客戶實行客戶經理制,落實責任,為其提供差別優質服務、特色服務;對不守信用者,則要采取措施強化其信用觀念。
3.建立良好的住房信用風險分攤機制。雖然市場經濟下的主體是企業,但是政府在個人住房貸款風險管理上,也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在住房信用分攤上,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的手段進行分擔,如建立健全政府中介擔保服務;另一方面,通過金融工程的理論的應用,創新保險品種,有效防范貸款風險。
論文摘要:隨著消費貸款規模的不斷擴大,該項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在有些地區還表現得比較明顯,商業銀行應加強對消費信貸風險的分析與識別,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防范消費信貸風險。
面對消費信貸的發展過程出現的各種風險,商業銀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體系,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會范圍的個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學有效的個人征詢體系是銀行控制消費信貸風險的前提保證。
二、建立科學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
在建立全社會個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檔案的基礎上,各銀行還應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發展戰略制定具體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以此作為放貸的基本標準,使之從源頭上發揮防范信貸風險的作用。
信用評價體系一般采用積分制,具體分成四個部分:①基本情況評分:包括個人的一系列情況,如出生年月、學歷、職業、工作地點、工作經歷、工作單位、家庭情況等等,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積分。②業務狀況評分:在信用記錄號下,每發生一筆業務,無論是存款、貸款、購買國債及其他金融債券、信用卡消費、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積分。③設立特殊業務獎罰分,如個人信用記錄號下屢次發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規定期內彌補透支就可以獲得額外獎分;個人貸款按期還本付息情況良好可以獲獎分;若發生惡意透支,并且不按時歸還所欠本息,就應額外罰分,甚至列入黑名單。④根據上述累積得分評定個人信用等級。
三、重點開發風險低、潛力大的客戶群體
選擇風險低、潛力大、信用好的客戶群是銀行防范消費信貸風險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選擇的客戶對象包括:(1)在讀大學生:一般具備較高文化素質,很可能成為較富裕的人群,具有較高開發價值;他們從讀書、工作到成為“中產階級”有一過程,而這一過程最迫切需要利用個人信用資源,如果銀行早期與之建立經濟聯系,提供金融服務,可能獲得終身客戶。(2)、事于優勢行業的文化素質較高的年輕人。(3)國家公務員、全國性大公司或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及營銷人員:他們不僅工薪水平和福利條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較好的專業技能,預期收入高,失業風險較低。銀行對重點客戶應加大營銷和調研力度,在促進業務發展的同時,有效降低貸款的預期損失比率。
四、建立銀行內部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體系
從跟蹤、監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費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加強貸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蹤監控,掌握借款人動態,對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本息情況,或者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列入“問題個人黑名單”加大追討力度,并拒絕再度借貸。
銀行內部要建立專門機構,具體辦理消費信貸業務,同時建立消費信貸審批委員會,作為發放消費信貸的最終決策機構,做到審貸分離,形成平衡制約機制,以便明確職權和責任,防范信貸風險。
五、實現消費貸款證券化,分散消費信貸風險
消費信貸一般期限較長,造成商業銀行短資長貸,加大了流動性風險。西方國家的對策是實現消費貸款證券化,賦予其轉讓、流通職能,從而達到分散消費信貸風險、縮短放款機構持有時間的目的。我國商業銀行也應以此為鑒,加快實現資產證券化進程。
六、進一步完善消費貸款的擔保制度
消費信貸與其他貸款不同,借款人是一個個的消費者,貸款購買的是超過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較長時間才能歸還貸款的財產或耐用消費品。因此,在發放消費貸款時,用抵押、擔保作還款保證顯得十分重要。
七、把個人消費貸款與保險結合起來
由于銀行難以掌握借款者個人的健康狀況和償還能力的變化,這是個人消費貸款最主要的經營風險。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在開展消費信貸業務中,都規定客戶必須購買死亡險,以減少銀行風險。我國也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將個人消費貸款與保險公司的有關險種、產品組合起來運作。如銀行在發放某些消費貸款時,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須購買某種特定保險。一旦借款人發生意外,不能償還貸款時,保險公司即要向保險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額的保險賠償金,而這筆賠償金又足以償還銀行貸款本息。這樣,一方面可化解銀行的經營風險,實現消費信貸風險的合理有效轉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險業的發展。當然,這種險種的保費應當較低廉,使消費者既可以得到銀行貸款,又可以得到保險的益處。
八、實行浮動貸款利率和提前償還罰息
(一)人民銀行應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在利率浮動比率、貸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給商業銀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更好地防范風險。同時,應允許商業銀行在辦理消費信貸業務中收取必要的手續費、服務費,以補償商業銀行信貸零售業務付出的成本。在消費信貸的利率方式安排上,一般應采取浮動利率制,按年度調整一次,從而減少銀行利率風險。
論文摘要:在當前的國內外的經濟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尤為突出,因而加強風險管理成為金融結構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措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信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險,因而必須加強風險管理。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無論從管理理念和方式,還是從管理條件和環境來看,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有必要認真探討并加以解決。
1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些年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資產風險管理方面已取得明顯的成績和進步,但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權限過分集中的貸款審批制度制約了信貸營銷。目前,加強信貸營銷已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參與市場競爭的焦點,但權限過分集中的貸款審批制度實際上限制了分支機構參與市場營銷的空間和推行金融新產品的想象空間,制約了基層金融機構貸款營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了一段時期以來社會普遍反映的“貸款難”問題、縣域經濟金融支持萎縮問題等,既影響了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導致了基層金融機構經營效益的下降。
1.2審批程序不科學。商業銀行發放一筆貸款要經過調查人、調查負責人、審查人、審查負責人、簽批人、最高簽批人等審批程序,同時基層行上報材料必須通過審批系統按不同權限上報,雖然在審批信貸業務中層層把關,但對借款人使用貸款的真正動機和原因未必能掌握,從目前的靜態資料來分析,很難準確判斷貸款發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級審批人員只從表面資料上判定還貸能力強弱,無法知曉貸款發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會看到簽批者附注“應加強貸后管理,切實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國有商業銀行由于體制等原因較難解決好激勵機制。當我們要求國有商業銀行防范金融風險時或國有商業銀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種辦法防范內部的風險時,會出現一種社會現象,就是有些信貸員講的“不貸沒風險,少貸小風險,多貸大風險”的心態,銀行內的“惜貸”現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級行或基層行因授權不足而不能從實際出發貸款發放,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最終也影響銀行發展。
1.4銀行、財政、國企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成為信貸風險管理矛盾的焦點之一。國有企業因資本金不足,希望財政注資清償一些過度負債,而財政能力不足,為企業更多的注資將造成國家財政緊張和赤字擴大;國有企業需要取得新貸款以發展生產,也期望銀行注銷和減免更多的債務,而國有銀行需要進行資本重置,沒有能力有效地沖銷壞賬和減免債務,同時銀行也是企業法人,沒有義務對這么多高負債的國有企業進行扶持,銀、企各自都面臨諸多困難。
1.5在防范銀行業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道德風險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困難。我們很難界定銀行人員向關系人提供優惠信貸的界限,這里面存在道德風險。同時,在資產管理公司處置
不良資產的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防止資產管理公司內部工作人員或承包商和買主勾結舞弊,將資產以低于其真實價格的價格出售,使國家蒙受損失。同時,還必須保證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絕操作中的隨意性。
1.6國家通過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資產形成,難以對新增貸款實行嚴格的責任認定。在金融活動中,人們可以通過種種努力去消滅金融舞弊,而金融風險卻是不能夠消除的,只能是通過管理來控制金融風險和分散金融風險。銀行要想獲得收益,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由于風險和收益之間存在替代性,只有通過市場競爭使銀行規范自身的行為,建立風險管理的機制,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求得平衡。
1.7風險監控存在漏洞。雖然信貸業務風險的監控是全過程的,但銀行不可能監控到貸款的每一個環節,比如銀行貸款進入企業生產環節后就很難監控。作為銀行信貸人員,在跟蹤貸款使用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借款人的財務狀況、生產、銷售等情況綜合分析來判斷貸款是否安全。其實影響貸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業決策者、經營者的行為,因為他們操縱著企業生產、經營及財務實權,貸款風險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借款企業實權物的控制,然而這恰恰是銀行風險監控比較難、比較薄弱的環節。
2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加強信貸資產風險管理的對策
2.1培育一種新型的信貸文化,一個優秀的企業,離不開卓越的文化。
商業銀行也是一種企業,應當具有自身的企業文化和管理,使銀行全體員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價值判斷,以銀行的使命、目標、倫理道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自覺自愿、心悅誠服地為使銀行整體效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貸文化作為商業銀行重要的企業文化內容之一,必須滲透到每一個信貸從業人員。要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和闡述發展與質量、速度與效益、提高效率與風險控制、放權經營與上收集中、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等重大關系,形成統一“經營風險”的信貸觀念與文化。只有這樣,信貸體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貫徹執行,信貸體制改革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要形成“經營風險”的信貸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業銀行要有明確的信貸政策指引。
2.2完善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制度。
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為此,商業銀行要充實行業和客戶數據庫,構建管理信息系統、風險控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除了資產負債情況、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等因素外,還要考慮經濟周期的影響、行業特點、市場競爭態勢、管理水平、產權結構等的影響。銀行內部要加快數據集中,主要是全國數據集中;人民銀行要加快完善登記咨詢系統,將各家商業銀行的數據集中起來,強化數據統計分析。銀行可以利用標準的統計方法統計出不同信用等級和不同行業的違約率、違約后的損失率、經濟資本分配狀況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爾新協議所要求的參數值,并根據統計結果定期分析動態變化,逐步積累經驗值,并對關鍵統計參數進行壓力測試,逐步向內部評級法過渡,實現內部評級和外部評級相結合。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產生對專業評級機構評級的強烈需求。在商業銀行內部評級水平不高、專業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將某些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評級委托給專業機構,或與專業機構共同進行評級,以充分發揮商業銀行人員了解客戶和項目、專業機構人員在行業和評級技能方面的優勢,形成信息、資源和專業技術共享,實現規模效益。2.3完善內控制度建設,規避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2.3.1組織結構上確保崗位制約??蓞⒄胀赓Y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進一步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風險控制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結合。
2.3.2改變信貸審計監督的實施主體,增加風險管理
部門的工作職責,加強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建設。風險管理部門不能只停留在對已產生的風險進行監測而應參與信貸業務的全過程。從發放前的預防控制到最后的風險認定和處罰。
2.3.3全面落實信貸經營的激勵約束機制。
銀行信貸風險防范歸根到底必須依靠人才。如果一個良好的信貸管理體制沒有相匹配的人才,銀行信貸風險防范只是一句空話。要真正把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擺在突出位置,不僅是銀行發展的根本大計,而且是有效防范信貸資產風險,使之在激烈的國內外金融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商業銀行現行垂直型決策機制不利于權責利的明確劃分,在改革完善決策機制的基礎上,銀行必須改革現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從干部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調動信貸經營人員的積極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信貸經營的激勵約束機制低效的決策機制。完善的信貸經營決策激勵約束機制應有利于銀行經濟效益提高,應鼓勵信貸人員大膽去做高收益高風險的信貸項目,結果也應同時體現在銀行和信貸人員身上,對信貸經營人員賦以一定范圍的權力,在規定的范圍內,由信貸經營人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其后果或利益,并且這種后果和利益是事先有明確界定的,再強調權、責、利對等的同時,加強權、責、利三者的時效性與可追索性,項目發生初期體現的收益不可等同認為后期不會出現虧損或風險,因此信貸經營人員的責、權、利應在其負完相應責任后才給予完整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國容.關于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內部控制的思考.新金融,2003(4).
[2]徐紅,趙優珍.論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原則和手段.新金融,2003(1).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其信貸風險屬性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各國銀行自誕生的一天起,就在孜孜尋求規避信貸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信貸風險。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古老的金融風險。信貸風險是指銀行在信貸活動中預期收益不能實現的可能性。它不僅指由于借款者違約不能如期償還貸款本息而使銀行承擔實際的違約風險,而且指由于借款者還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級降低而使銀行面臨的潛在違約風險。信貸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商業銀行對信貸風險進行識別、評價并準確度量,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以最低成本實現信貸資產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
對于信貸風險的研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問題,信貸風險管理方法歷經多年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表現出一種從定性到定量、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資產信用風險評價到資產組合信用風險評價的趨勢。而風險管理上的差距,是我國商業銀行與國外先進銀行的最大差距,也是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強的根本原因。面對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加強和金融競爭與創新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金融全面開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正視經營風險問題并盡快構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
一、傳統信貸風險的測度方法及局限性
傳統的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分為三類:專家方法、評級方法、信用評分方法。
專家方法是一種最古老的風險分析方法,其基本特征是:銀行信貸的決策權是由該機構那些經過長期訓練、具有豐富經驗的信貸官所掌握,并由他們作出是否貸款的決定。最常見的是信貸的5C方法,主要集中分析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資本(capital),償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商業周期(cyclecondition)這五項因素。專家知識、主觀判斷以及某些要考慮的關鍵要素權重均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運用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專家用在5C上的權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變化,專家難以確定共同要遵循的標準,造成品估的主觀性、隨意性和不一致性。
評級方法是指對每筆貸款進行評級,以此來評估貸款損失準備的充分性。最早的貸款評級方法之一是美國貨幣監理署開發的,將現有的貸款組合歸入5類,同時列明每一級別所需要的準備金。目前,國外很多銀行都開發了貸款的內部評級方法,分為1-9或1-10個級別。商業銀行應對業務作出全面綜合的評價,才能正確評估信貸風險的大小。
信用評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愛德華.阿爾特曼(Altman)在1968年對美國破產和非破產生產企業進行觀察,采用了22個財務比率經過數理統計篩選建立的著名的5變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礎上改進的“Zeta”判別分析模型。將Z值的大小同衡量標準相比,可以區分破產公司和非破產公司。此方法的應用依靠大量的歷史數據資料,并考慮了借款者經營的主要方面,對違約概率進行了預測。此預測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穩定且借款者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狀況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否則,預測誤差就會很大。
二、國外信貸風險度量新方法以及在我國信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難點
近年來國外在信貸風險度量與管理的技巧和科學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現有的信貸風險度量模型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
(一)目前廣泛應用的國外信貸風險度量新方法主要有:
1.KMV公司在1993年開發的CreditMonitorModel(違約預測模型)。該模型的理論基礎是默頓(Merton)將期權定價理論運用于有風險的貸款和債券的估值中的工作,債券的估價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資產價值的看漲期權,當公司的市場價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會對其債務違約。KMV模型通過計算一個公司的預期違約率(expecteddefaultfrequency,EDF)來判斷他的違約情況。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機構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術)。在銀行業最早使用并對外公開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是J.P.摩根于1997年開發的CreditMetric嚴模型。該模型是通過度量信用資產組合價值大小進而確定信用風險大小的模型,給出了一個測量信用資產價值的大小的具體方法,并由此判定一個機構承擔風險的能力。該模型以信用評級為基礎,計算某項貸款或某組合貸款違約的概率,然后計算上述貸款同時轉變為壞賬的概率。該模型通過計算風險價值(VAR)數值,力圖反映出銀行某個或整個信貸組合一旦面臨信用級別變化或違約風險時所應準備的資本金數值。VaR方法作為一種測量投資組合風險的新方法得到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VaR方法已成為金融領域和部分工業投資領域中的一種重要風險管理工具,許多金融機構已采用VaR來度量與管理投資組合風險,同時,巴塞爾委員會1995年4月提出了市場風險模型擴展的建議,建議銀行建立基于VaR的風險管理模型。
3.麥肯錫公司在1998年開發的CreditProtfolioView(信貸組合審查系統)。該方法是分析貸款組合風險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運用計量經濟學和蒙特·卡羅模擬來實現,最大的特點是考慮了當期的宏觀經濟環境,比如GDP增長率、失業率、匯率、長期利率、政府支出和儲蓄等宏觀經濟因素。模型認為信用質量的變化是宏觀經濟因素變化的結果。
4.CSFP(瑞士信貸銀行金融產品部)開發的CreditRisk+(信用風險附加)模型,應用了保險業中的精算方法來得出債券或貸款組合的損失分布。該模型是一種違約模型,只考慮債券或貸款是否違約,并假定這種違約遵從泊松過程,與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
此外還有死亡率分析、基于風險中性的KPMG貸款分析系統、風險敞口等值法等,最新發展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是2000年4月,穆迪(Moody''''s)提出的Ri.skRalc,該模型結合了基于默頓(Merton)債券估價的結構方法和分析歷史數據的統計方法。以上關于信用風險的研究汲取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計量經濟學方法、保險精算方法、最優化理論、仿真技術等等,運用了現代計算機大容量處理信息和網絡化技術。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現狀與難點
我國關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研究于20世紀80年代末才剛剛起步。信貸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風險,由于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銀行缺乏風險意識,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忽視了對信貸風險的管理。在銀行業的管理實踐中,其風險管理在我國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對銀行風險損失的控制、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銀行風險管理及現階段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三個階段。
1.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信貸風險管理。從建國到1978年以前的30年時間里,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信貸風險是由國家統一承擔的。銀行風險觀念淡薄,對信貸風險管理除了反對貪污、挪用等財經紀律外,主要是依靠貸款指令性計劃分配,堅持“計劃性、物資保證性、歸還性”三性原則來加強貸款管理,控制信貸風險。
2.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信貸風險管理。1984年10月,中央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信貸業務得到迅速發展,信貸風險也開始逐漸暴露并加劇。為此,我國先后確立了存款準備金制度、呆賬準備金制度、備付金制度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與機制。但這時的貸款絕大部分給了國有企業,貸款通常沒有擔保,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嚴重,使許多企業拖欠銀行的貸款,大量貸款最終成了壞賬,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有銀行貸給企業的貸款中平均有20%的貸款不能償還。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信貸風險管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始注重對客戶進行資信評估,但在具體度量和管理時使用的方法還很陳舊,基本局限于定性分析等一些傳統的方法。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大多處于第一階段—非系統化管理,我國各商業銀行對于如何度量信貸風險并構建全面風險管理系統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對銀行業發展提出的要求。而通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的開發建設,可以使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達到第二階段—系統化風險管理,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相關的管理系統進行改進與完善,可以逐步趨向于第三階段—戰略組合管理。而我國商業銀行引進和采用西方國家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可操作性不大,主要是因為我國企業信用等級及其變化的資料數據庫還未建立,缺少企業信用等級及其變化的數據資料,給信貸風險的度量增加了難度。
銀行度量風險的數據主要來自客戶不同時期的財務報表及其資本市場的價值或價格,還包括銀行貸款損失的時間序列數據等。對于我國銀行來說,只有建立起行業信用數據庫,才能為高級的風險管理體系提供支持和保障。由于我國銀行客戶中非上市公司占據絕大多數,所以對客戶現有財務報表數據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對客戶將來信用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就顯得非常重要。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的構建
通過建立一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旨在預防、回避、分散、轉移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損失,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
1.從商業銀行信貸操作流程的角度,構建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系統。該系統有三個構成要素,分別為信貸風險識別系統、信貸風險量化系統以及信貸風險控制系統,它覆蓋了整個信貸操作過程,包括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實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的風險管理體系,把這三個構成要素置于一個大系統中進行系統分析。
信貸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環節,是指對經濟主體面臨的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認識、鑒別、分析,在這個階段,要做到正確判斷風險類型,準確尋找風險根源。信貸風險度量是在識別風險產生原因的基礎上,科學地量化風險,包括衡量各種風險導致損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損失發生的范圍和程度。風險度量是風險識別的延續。信貸風險控制是在識別和度量信貸風險之后,采取有效措施減少風險暴露、將風險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通過對信貸風險評價分析,才能科學測度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量,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對其提出控制的措施。這三個構成要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聯合起來構成一個信貸風險管理的整體,從而達到信貸風險防范和控制的目的。
2.構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的關鍵在于科學測度信貸風險。風險度量是信貸風險管理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否對信貸風險進行準確的度量關系到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成敗。
由于違約風險是我國銀行面臨的最重要的信貸風險,因此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將側重于對違約風險進行度量,通過建立銀行內部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對預期違約概率、賠付率和貸款損失等變量進行估計,進而計算銀行個體貸款和貸款組合的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其中,貸款組合的預期損失等于組合內個體貸款預期損失的加權平均值,權重為個體貸款占整個組合資產的比重;貸款組合的非預期損失則是個體貸款的非預期損失、個體貸款占貸款組合資產的權重以及貸款損失相關系數等變量的函數。預期損失決定著銀行的準備金和保證金水平,而非預期損失決定著銀行風險資本的水平,從而達到對銀行信貸風險進行量化組合度量的目的。
現階段商業銀行可以在傳統的貸款風險度的計算基礎上構建一個信貸風險度的函數式,綜合考慮各影響因素,衡量信貸風險的大小。信貸風險度為:f(X1,X2,X3,X4,X5……)其中,X為影響信貸風險大小的各個因素,包括貸款對象的信用等級、貸款方式、貸款期限、貸款金額、貸款投資項目的風險—收益比等。信貸風險度量采用了內部評級與外部評級相結合的方法,對影響企業信用的因素進行加權綜合,得到企業信用的綜合評價值。信貸風險度指標可以用于銀行對個體貸款的分析與決策,根據信貸風險的度量結果制定明確的信貸風險管理政策,如授信的對象、額度和期限等,從而保證每筆貸款的合理性,這是控制和防范信貸風險的主要環節之一。同時,還應考慮銀行貸款組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過對個體分析與組合分析風險收益的比較,盡可能減少各貸款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分散和降低貸款組合的總風險,實現對貸款組合信貸風險的動態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信貸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的比例,并為銀行的資本配置提供參考,幫助銀行決定滿足巴塞爾協議風險資本充足率要求的經濟資本數量,增強銀行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謝平,等.中國商業銀行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鐘俊,等.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與管理[M].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