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36
序論:在您撰寫農學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新授課缺乏有效過渡,直接進入主題
以《復種》一節為例,不少教師都是這樣進入新課教學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簡單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關知識,今天將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一專題,對復種進行研究……”如此導入的目的在于要簡單明了、直奔主題。然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后續內容復種、輪種、連種等知識恰恰是以前面耕種制度、作物布局作為基礎的,沒有對已學知識的銜接性進行復習,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新知識時顯得思維緩慢、問題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識。由此可見,簡單明了的直接導入法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來選擇,否則就可能讓學生辛辛苦苦一節課卻收獲無幾。
(二)教學內容設計脫離學生實際,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
我曾聽一位教師的公開課,內容是《棉花田間管理》,教師在講述“化促化控,以促為主”時忽視了學生《土壤與肥料》課程教學的滯后,使得學生對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這個問題,聽得似懂非懂。我覺得該教師其他環節的設計還是不錯的,整個教學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設計“化促化控,以促為主”這一部分內容時,沒有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致使學生無法與之產生共鳴。其實,教師只需要將氮肥和磷肥對于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稍加闡述就可使教學更加完美。
(三)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制約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師仍然堅持“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講,根本不注意學生的反映與變化,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師認為《農村社會基礎》內容是固定的,沒必要展開,只要教師劃出條條框框,學生像小學生背古詩一般地背下來即可。于是整節課除了教師自問自答地說,就是學生搖頭晃腦地背,根本見不到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結果學生是這節課的內容記住了,上節課的內容卻又忘記了。如果我們改變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視頻,再結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講解,學生則能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教學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四)教材內容或教學目標脫離學生實際水平
從教學實際來看,所謂的中職農學專業理論課的教材,實際上就是大學農學專業教材的“精編本”,其中的一些內容或教學目標脫離中職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存在嚴重的拔高現象。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1.教材內容的選擇有待進一步完善。
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的中職農學類專業大多不開設中職化學課程和中職生物課程,中職學生又多是初中的待進生,理化成績較差,但是中職農學專業教材的內容選擇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如《土壤與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沒有對初中化學教材的復習和提高,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迷惑不斷。對于學習積極的學生還好一些,他們一邊學習專業知識,一邊通過百度或圖書館彌補化學和生物知識的不足。對于學習積極性較差的學生則不然,他們懶得學習,聽不懂正好有借口不聽課了。
2.教學目標過度拔高。
有一次我聽一位教師講授遺傳育種的相關知識,教師大篇幅地講解“基因表達學說”,結果由于學生欠缺遺傳學的知識而使學生毫無所獲。
(五)教學評價機制滯后
受當前社會大環境影響,中職農學專業仍然是以升學為主,一切評價指標都最終指向了對口本科的升學人數,所謂的過程性評價只是走過場。這種評價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嚴重違背了中職教育的根本原則,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職”的學生。
二、中職農學專業教學的對策
(一)與時俱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是課程的開發者。當前的時代已經非同以往,我國的用工荒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工業上,涉農產業同樣需要大量諳熟現代高新技術的專門人才。中職學校農學專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論的錯誤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職農學專業教學,就必須首先要通過各種培訓,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讓教師在勇于實踐和不斷付出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實踐,盡可能多地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工作導向教學法等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方法。
(二)豐富教材體系,使教學內容更具個性化
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個性化、專門化人才是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材體系的豐富和完善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中職農學專業的教材多是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參考各版本教材編寫而成,各課程之間難以做到有效銜接。我認為,教材的編寫應該考慮到學生農學專業素養的成長過程,不同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應該做到有序銜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課程同步教學,以使學生的專業成長過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各專業課程教師應該共同參加,對所有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做以歸納,制定出確實可行的教學進度,然后再依據教學進度編寫教材或教案。另外,針對中職學生化學基礎差的情況,在必要時可將學習時需要用到的化學知識以“附錄”“愛心小貼士”的形式出現在課本或教室的知識專欄當中。
(三)重視教學過程,建立反映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體系
1.1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推行“2+1+1”的新型培養模式,前兩年用來學習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第三年學習專業技能,最后一年進行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以及農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實訓。同時,地方院??梢葬槍Ξ數氐霓r業主導產品來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比如承德可以圍繞食用菌業和蔬菜業等培養出具有特色的專業人才。
1.2加強思想教育
學生如果對自己的專業沒有興趣,那么自然也不會有動力學習,所以學校要致力于學生的專業思想方面的建設。但是,很長時間里農學專業都沒能完全解決專業思想問題,究其原因是專業思想教育方面形式過于單一,用時沒有實質性的材料來證明。所以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僅僅依靠各種講話是不夠的,可以請一些從農學專業畢業后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的專家,或者實業家來學校開講座,將自己的創業經歷等分享給學生們。并且可以組織學生去那些生產經營狀況較好的農業企業等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看到農學專業的前景所在,從而立志于農業努力學習。
1.3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個缺陷就是重理論而輕實踐,不管是課程設置還是資金投入方面都不重視實踐教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通?;A理論掌握較好,但是欠缺動手能力,生產實踐中的動手能力甚至不如中專生。所以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加強實踐性教學,一方面對于實驗室和其他實踐基地多投入資金和精力,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另一方面規范實踐能力的考核,嚴格執行實踐教學考核制度,那些考核成績不合格的學生要補考或者重修。
1.4根據學生的特點培養專業型人才
在大三的課程結束后,學??梢愿鶕W生的性格、愛好、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特長以及發展潛力來對其進行分類,然后根據不同的類型進行專業培養,比如專業成績優異的可以考研繼續深造,擅長行政管理的就多為其開設管理方面的選修課,擅長經營貿易的就多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實踐機會等,不同類型學生都可以配備相關的教師進行專業指導,這樣才可以培養出優點更加明顯的高素質人才。
1.5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對于高校的專業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如今競爭激烈,所以更應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可以成立專門的教學質量督查小組,對教師課程設置進行聽課和監督,以起到監督作用,幫助學校建設精品課程;其次是教師之間多進行互相聽課,以便取長補短、交流經驗;最后是可以安排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在教學交流中總結教學經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結語
關鍵詞:職高;農學;課程;設置
一、專業課程在量上的保證
在量上的保證是指在專業課的設置上要保證數量。學校只有開足專業課程,才能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才有可能保證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專業課程包括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其中專業理論課教學時間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學期,每周安排4~6課時;專業技能課第一學期每周安排4~6課時,第二學期每周安排6課時,第三學期每周安排8課時,第四學期每周安排8~10課時。第四學期,學校應加強專業技能訓練。一是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考核,讓他們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二是安排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參與專業實習。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應以實用性、基礎性和靈活性為原則,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畢業后參與相關行業就業的競爭能力和為學生今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二、專業課程在質上的保證
在質上的保證是指在專業課的學習時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學??梢园磳W生人數的多少來設置專業教師。根據我的教學實踐,筆者建議:每一門專業技能課在實作時,每20人必須有一位實作教師。否則,學生容易偷懶,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也得不到保證。專業理論課在傳授時,一是注意知識的深淺度,宜淺不宜深;二是必須加強實作課。實作課可以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專業理論課宜淺顯,課程數量可以少開;專業技能課和實驗實作課宜多開,每節課的內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深。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我從事多年的農學專業的教學經驗來看,在技能課上,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一)以視頻教學為輔,多看別人的成功經驗。但是,學生光看也不行,別人的技能不會變成自己的,還必須動手。(二)教師演示要慢,要講得詳細,技術要領要到位。(三)教師不僅僅要演示,同時也要學生看到老師的技能所要達到的高度。(四)學生動手時,每組必須有老師監管,或是每組要有先后順序,力求安全。(五)出現了小的安全事故必須及時處理。(六)學生的技能也不能因噎廢食,出現問題就不練了。學生的技能還是要嚴格按大綱或高考要求來做好的。(七)學生的技能器材和工具用完后要進行有效管理。
三、專業課程必須與時代接軌
農村中職教育本來就有滯后性,如果還不能與時代接軌,就會被時代淘汰。所以,學校要時時更新課程,才能保證培養的學生被社會所接納、所需求。學校教學要根據實際情況,社會反響、學生的反饋等綜合考慮開設專業課程及課時。
四、專業課程必須與企業和社會接軌
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企業。企業和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因而,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有前瞻性,只有深入企業第一線,了解企業、了解社會,才能達到學生好就業的目標。校企合作是一條路徑,可以更快、更早地知道不同企業的需求。但學校領導與教師必須走向企業,跟學生一起到企業實習。教師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教自己的書,完全與企業和社會脫節,“兩耳不聞窗外事”是行不通的。
五、組織學生進行各級競賽
各專業每學期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1~2項專業技能訓練,并組織學生進行校內競賽或技能展示。這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學生自信心以及比賽素養。技能競賽能提升學校的影響力,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能的目的。在專業技能訓練和競賽的同時發現和培養人才,為參加市區級比賽、省級比賽、甚至國家級比賽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特色專業課
各個地區都有“拳頭產品”“龍頭產品”或者有支柱產業,學??梢愿鶕鞯貐^實際情況,開設各地區的專業特色課。比如,涪陵的涉農專業就可以考慮開設榨菜栽培與加工、柑橘栽培、桑樹栽培和養蠶等。這些特色專業課程可以帶動和支持地方經濟,真正體現“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學校也可以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當地有關部門相配合,開設各種特色短期培訓班。如,農民工培訓班、送技術下鄉等。
我國以農業大國著稱,但我國受封建社會、戰爭等影響,經濟和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市場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農業生產也逐漸趨向平穩化,農業技術、化工技術因此發展。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在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化學肥料居世界首位,與外國的有機農業生產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國外發達國家在農業發展上要早于我們,他們在經過化學農業侵害后又向生態農業發展,而我國在這方面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接受和改變。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休耕和輪作是很難大面積實現的,而長期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等提高農產品產量,導致化學物質不斷滲入到土地和水資源中,一旦達到土地的承受能力,就會造成土地鹽堿化、板結等現象,帶有污染和有害物質的化學物還會污染地下水,也會影響農作物和牲畜的健康,最終產生惡性的食品鏈,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因此,在當前新農村大力建設之余,應該倡導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發展的可持續化,未來生態農業將會占據中國絕大部分的農業市場。
2加強中專生態農業教學的策略
中專院校是職業院校之一,其辦學宗旨和教學目的是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加強生態農業教學成為了中專院校教學的當務之急,只有提高教學效果,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正在不斷提升,提升生活品質,發展生態農業與當前的社會主流趨勢相吻合,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筆者對如何加強中專生態農業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力圖為社會輸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生態農業技術人員。2.1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傳統的化學農業為農業發展帶來了很多的經濟效益,節省了很多勞動時間,帶來的危害是潛在的,長期化的。生態農業的優勢不言而喻,但其在經濟效益的獲取上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這就導致很多農民和學生對此有偏見。因此,中專生態農業教學的開展首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及對農業的偏見,讓農民在發展生態農業中既看到價值也收到效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實現農產品的綠色化發展[1]。從目前農業的發展態勢來看,生態農業必然會成為未來幾年內我國農業的大方向,并且我國的很多農業技術已經在世界農業中實現了高科技的發展。當前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培養一批高素質、高質量的生態農業技術人才,利用好我國已經研發的農業高新技術,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持續化發展。2.2創新學校的辦學模式。首先,中專院校生態農業教學要結合當地和各地區的市場需求,實現多元化的新型的辦學模式,形成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職業培養等一系列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出校后更好的適應專業的需求。其次,開展學生返鄉創業培養的辦學機制。鼓勵青年學生畢業之后帶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返鄉帶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發家致富,同時學校為他們提供再教育和培訓服務。再次,開展農業、中職、高職聯合辦學的模式,為學生提供再學習的機會,調動各方優秀的學習資源,讓致力于生態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青年有可學習的機會。最后,實行“農林牧副漁”結合的辦學模式。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將農業與其他行業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和人才培養。如:增加農產品加工專業、農業旅游專業、旅游管理專業、酒店服務專業等。通過跨專業課程的開設與學習,能夠使專業人才向通用人才發展,培養出更多與生態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綜合性人才。2.3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當今社會的競爭簡單來說就是人才的競爭,中專生態農業教學力圖培養高質量的農業技術人才,所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轉變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學的應用,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主動實踐的機會,將理論與實踐真正的融合起來,同時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2]。中專生態農業教學以技術人才培養為主,所以教師要明確生態農業以后的發展方向,在課堂上不斷引進和倡導新理念、新技術,并引導學生逐漸接受這些新思想,增加課堂互動和動手操作環節,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到真正的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更好的適應生態農業的發展需求。2.4拓寬中專就業渠道。就業問題是中專院校發展的關鍵,學校在為社會輸出人才的同時也應該解決本學校生源的就業問題。因此,中專院校要加強與企業和經濟組織之間的聯系,共同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基地等,將學校與企業的利益結合起來,根據企業和市場的實際需求去調整專業和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另外,校企聯合辦學的方式能夠為學校老師提供調研和學習的機會,豐富教學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從而更好的為學生提供教學指導。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農村建設和生態農業發展之時,中專院校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生態農業教學研究,培養符合社會和市場需要的生態農業技術人才,不斷創新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技能性人才,繼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馮海昌 單位:河南省太康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中等職業學校農業專業分養殖和種植兩個方向,專業課程內容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理解識記。課堂教學如果僅靠教師口頭傳授理論知識,或劃出重點讓學生機械記憶,這種“為教學而教學”的傳統模式與具有實踐特點的農業專業教學是相違背的。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學手段,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為目標,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比如在農業專業生物學《細胞的分裂》的教學時,傳統模式中教師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圖或借助圖片展示細胞分裂過程的圖例。這些做法不但會消耗教學時間,而且作圖的精確性與圖片展示的局限性也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并且靜態的展示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教師可以將細胞分裂的過程制作成多媒體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示每一個動態過程,輔以教師簡單的講解,讓學生對于課本的知識了解得更加直觀。
二、營造農業專業濃厚的專業氛圍
專業學習是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的根本區別,學生學好專業知識離不開自身的努力與教師的講授輔導。在學生、教師、學習時間等這些影響學習主要因素外,良好、濃厚的專業氛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學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好的氛圍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專業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專業氛圍建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實訓場地等空間類的各個宣傳陣地,精心設計符合農業專業宣傳或展示的圖片、標語、代表人物、行業信息等,讓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處處體現出濃厚的農業特色。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農業專業的專業特點布置教室。比如將教室內的盆擺綠色植物換成觀賞類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培育綠色植物布置教室。學生在充滿專業特色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農業專業。
三、加強農業專業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1.1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教學實踐
由于受教學條件限制,有些學校沒有實驗場所或缺少必要的實驗設備,教學中的實驗內容、儀器和設備也得不到及時更新,有些學校甚至連基本的實驗模型都沒有。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實踐性較強,但學校卻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課較少,即使進行實驗課也是以驗證理論知識為目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1.2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
一些縣級職業學校缺少專業對口的教師,為了應對日常教學,便讓非對口專業教師任課,這些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較差。為了彌補教學能力的欠缺,一些教師便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但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完全依賴多媒體課件,雖然多媒體教學方式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但過多應用不利于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不能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反而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2農業機械化教學的改進措施
2.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的生產規模和生產工藝也在不斷地變化,而傳統的農業機械化專業知識較為落后,因此有必要對課程進行改革。要結合科技發展水平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優化知識結構,合理刪除教材中不再適合農業實際的相關知識,適當增加與現在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內容,同時把農業產業領域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方法及時融入到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有較好的針對性,更加符合社會實際,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2.2加強實踐教學,實現創新發展
開展農業機械化專業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要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通過實驗、實踐增強實際應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以理論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建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增加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可以帶領學生到實際生產中進行實踐活動,以改變教學過程中實踐環節薄弱、學生缺乏動手能力的現狀。
1.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當前中職學校涉農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是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而不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知識為主。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忽視了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差異性,課程內容沒有突出專業特色,沒有突出側重點。這樣既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認識。據學生們反映,課程中的內容聽起來都對,教師講的頭頭是道。但是,與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仍覺得用不上。這種與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的課程,在各學校課程結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
2.教學模式單一
現在許多中職學校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為主體的講授法,有的雖然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但由于制作水平限制,變成了文字和圖片的大量堆砌,反而導致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很少,學生以記筆記為主,基本無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課程呈現方式呆板,無法使學生感興趣。
3.教學評價落后而單一
長期以來,農業中職教育課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時筆試,這種考試形式并不能真正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只能使教師面對考試成績表上的一片“紅燈”和逐年上升的不及格率,發出“學生一屆不如一屆”的嘆息聲,使學生在消極被動的應付考試過程中,對課程的恐懼與日俱增。由此可見改革中職教育考試辦法,比較全面而又比較準確地進行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勢在必行。要找到一種評價機制,光明正大地給學生發放畢業證書,讓學生理直氣壯地畢業,以成功者的姿態走向社會。
二、推進中職學校涉農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
1.轉變對中職學生的傳統認識
從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角度上來看,中職學校學生是應試教育下的“差生”,大多因為學業不良而引發厭學、逆反、麻木、脆弱的問題學生,但從理論上來說,他們只是屬于考試不利群體,是“后進生”,而職業教育是合格教育,不是選拔教育,完全可以擺脫傳統智力觀的束縛,用先進的教育哲學思想開創新思路、新局面。作為新形勢下的中職教育者,要理解個體差異,不為分數而煩惱,重新認識中職學校的學生,準確定位學生的智能類型,從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出發,多給他們鼓勵和引導,啟發他們智慧的潛能,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和創造的熱情,讓他們充滿激情地面對學習,滿懷信心地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2.積極推進課程改革
2002年,國務院頒發的文件《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積極推進課程和教材改革,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具有職業特色的課程與教材。”在科技發達時代,中職教育的理念、制度、內容、方法等必然要發生新的變化。要樹立先進的中職教育課程理念,就必須徹底解構傳統的課程理念,樹立適應中職教育發展的現代課程理念。從根本上改造學科課程,在教材中引進學生能理解的、與現代科學技術息息相關的一般原理和思想,使課程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壓縮舊的內容,充實科技新內容,把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成果及時反映在學科之中,要把課程與學生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并用系統的、科學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學校的課程問題。
3.設置完善的課程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擺在我們面前的教材,既不是真正客觀的學科內容的物化,也不是真正客觀的編著者意圖的外化,而是一種既包含學科內容,又包含編著者意圖,也包含其他未定成分的綜合體。隨著社會的進步,中職教育課程內容呈現出多樣化、實用化、個性化、職業化、綜合化的改革趨勢。新形勢下中職教材應囊括教學的目標、做人的道理、知識以及技能,中職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根植于工作世界的真實生活,也必需傳遞職業角色中的種種扮演活動。
4.改進教學設計與方法
現代教學論不僅要研究教師的傳授及傳授術,更要研究學生的接受及接受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主體在接受內容時有怎樣的不同,研究在不同的接受主體面前如何改進傳授。當然,更要研究傳授、接受什么樣的內容。重視設計有效的課程形式來恰當地“轉譯”、“組織”、“傳授”各學科領域內有價值的課程內容,使之既能按學生的思維方式,又不失其知識的實質;既強調知識和學科基本結構在課程中的核心地位,又強調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應按照工作過程的階段組織實施學習任務。這樣,基于工作過程的授課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完成工作任務過程的基本結構,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