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0:18
序論:在您撰寫問題導向教學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由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考試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0.01)。通過不記名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在學習興趣、知識理解度、知識記憶力、動手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2)。
二、比較分析
(一)教學目標傳統的講授教學法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要求學生以掌握書本知識為主,學生難免死記硬背、囫圇吞棗,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問題導向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知識進行思考與探索,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講授教學法是一種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式”教學,學生處于被灌輸的學習狀態,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作用,無法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問題導向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置于問題情景之中,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查找、去探索。同時課堂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質疑、想法和思維給予肯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別出心裁,讓學生在問題—查找—思考—討論—解決疑難—強化鞏固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并靈活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能更好地發現問題,啟發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梢哉f,問題導向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合作、質疑、探索、提高的學習平臺。
(三)教師的角色與作用在講授教學法中,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傳授者的角色,始終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問題導向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指導者、推動者和協助者,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質疑,促進學生對事物的發現與探索,“喚醒”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生的角色與任務在講授教學法中,學生的角色是被動受灌輸者,其任務是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容。而在問題導向教學法中,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其教學過程要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學生為解決問題主動去學習和查閱相關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能動性極大地發揮出來。所以,學生不再是機械、教條地接受書本上的知識,而是依靠自己的主動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結論
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經濟學教學體系中曾經是一枝獨秀,特別是在高校教育中一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改革滯后,加上學生個性不斷彰顯,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進入了一個“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尷尬境地。為了破解上述難題,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本文認為問題導向式教學更有利于提高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質量。首先,政治經濟學屬于規范分析,解答的是“應該怎樣的問題”,所以課堂教學很容易落入“說教陷阱”,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而問題導向式教學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有利于消除學生在價值判斷方面對授課內容的質疑,這對于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師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情感互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政治經濟學是邏輯嚴謹的科學體系,課堂教學過程要求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而問題導向式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被“激活”的狀態。每位從事政治經濟學教學的教師都知道,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隨著研究視角的拓寬揭示的問題越來越深刻,而每一部分內容的學習都需要前面的知識作為基礎,這就需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在問題導向式教學中,一個個鮮活的問題在引出新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將新舊知識有機聯系起來,這不僅有利于學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再次,政治經濟學理論性很強,相對比較抽象,實際教學只能以教師講授為主。因此,如何對傳統的講授方法進行邊際調整成為政治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從這個角度而言,問題導向式教學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是因為:首先,在問題導向式教學中,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設計多少問題、在哪一章節設計問題、采取什么樣的模式進行問題導向式教學都由教師掌控,所以問題導向式教學適合于對傳統教師講授法進行邊際調整。其次,在問題導向式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可以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進而改變傳統講授方法中學生被邊緣化的弊端?;谏鲜龇治?,本文推斷問題導向式教學是政治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最佳選擇。因為在原有教學方法不能進行根本調整的情況下,問題導向式教學是最佳的邊際調整方案,它的改革成本最小,對原有教學方法弊端的彌補作用最強。而且,問題導向式教學也符合政治經濟學規范分析、邏輯嚴謹、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等課程特點的內在要求。
二、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不同的課程特點不同,因此實施問題導向式教學不能完全一個模式。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進行問題導向式教學應注意的幾個要點問題。
(一)問題創設
問題導向式教學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于問題的質量。如果問題的質量較高,通過對問題的分析不僅能夠順利地引出所要講授的內容,而且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如果問題的質量較差,不僅達不到預期目標,甚至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針對政治經濟學的課程特點,本文認為應該突出理論爭論方面的問題創設。這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是失業、經濟危機、兩極分化等復雜的經濟問題,關于這些問題的理論研究很多,各經濟學派的解釋千差萬別,如果在爭論中創設問題可以彰顯政治經濟學的獨特魅力;二是政治經濟學應用的是規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應該怎樣的問題,如果不介紹其他的理論解釋,從教材中來,到教材中去,有說教嫌疑,讓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產生質疑。如果以問題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其他主要經濟學派的解釋,并在此基礎上介紹政治經學的解釋,學生不僅會從比較的角度理解政治經濟學,而且會減少學生對政治經濟學規范分析和價值判斷的抵觸。
(二)問題包裝
問題包裝是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又一重要環節,如果問題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學也就很難取得預期效果。那么如何進行問題包裝呢?就政治經濟學而言,本文認為應該突出理論背景方面的包裝。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首先,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講授的很多內容涉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古典政治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的標志,一個學科從無到有顯然有很多理論背景可講,因此問題包裝的素材取之不盡。其次,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所講授的內容主要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在人類歷史上同樣從未發生過,改革每前進一步學者們都進行了激烈的理論爭論,因此從理論產生背景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包裝可以取得引人入勝的效果。比如,在講授勞動價值論時,我們就可以借助該理論的產生背景對“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頭”的問題進行包裝。通過經濟史的學習我們知道,最初學者認為,1件上衣之所以與2把斧頭相交換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但經過爭論學者們發現,供求關系只能解釋交換價值的變化,卻不能解釋最原始的交換價值。于是,有的學者提出了使用價值決定論。也就是說,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頭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亞里士多德從理論抽象的角度指出“:沒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換,沒有可同約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價值不具有可通約性,因此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亞當•斯密則從現實角度對使用價值決定交換價值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他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購買任何東西,也不能交換任何東西。相反,鉆石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但它卻往往可以交換到許許多多的其他商品。”通過上述包裝,1件上衣為什么等于2把斧頭的問題就變得特別耐人尋味,學生有強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時講授勞動價值論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選擇
根據學生參與程度的不同問題導向式教學可分為“學生主動型”問題導向式教學和“學生刺激型”問題導向式教學?!皩W生主動型”問題導向式教學以學生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以自主學習的形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皩W生刺激型”問題導向式教學以教師為主,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教師自問自答的形式引導學生,刺激學生學習興趣。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兩種模式優缺點各異。“學生主動型”問題導向式教學的缺點是要求學生有更高的參與熱情并且占用的教學時間較多,優點就是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皩W生刺激型”問題導向式教學正相反,它對學生的參與熱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學時間也不多,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認為,在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刺激型”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主,理由主要有三點:首先,政治經濟學的課時不足以支持“學生自主型”問題導向式教學。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經濟學的授課學時一般都被壓縮了,完成教學任務已經非常緊張,沒有更多學時開展“學生自主型”問題導向式教學。其次,政治經濟學的授課對象是新生,他們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查閱資料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差,實施“學生自主型”問題導向式教學難以取得預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式教學其目的主要是調動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因此“學生刺激型”問題導向式教學更適合。
三、結論
關鍵詞:問題導向教學法,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162-02
一、前言
生物工程專業是培養掌握生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學等)及其產業化的基礎科學理論、基本技能、工藝生產過程和工程設計等知識,能在生命科學領域從事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1,2]。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工程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是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和特點,并從分子水平上闡述蛋白質和核酸的相互作用關系及其基因表達調控機理的學科[3]。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微觀、抽象、信息量大。傳統教學方法[4]相對枯燥、封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素質得不到良好培養,所以有必要從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問題導向教學是一種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它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它的顯著特征是把“問題”引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所發揮的作用促進教學活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5]。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大綱,歸納提煉知識點、創設問題、構建問題氛圍,學生以解決問題為驅動力,通過解決問題實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素質的綜合培養。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過程,具有開放性、創意性和趣味性。問題導向教學方法已在多種專業的不同課程教學中進行探索和實踐,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筆者所在南陽理工學院(以下簡稱“我?!保紊锕こ虒I教師,根據課程特點,總結了在實踐問題導向教學過程中需要強調三個關鍵點:
二、創設有效問題
問題(problem)是指在給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存在一些疑難和障礙,需要解決疑難和克服障礙的任務情境。根據問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將問題分為三類[6]:(1)背景性問題。學生學習新知之前,提供相應的預備知識問題。(2)中心認知問題。為實現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提供的需要解決的問題。(3)鞏固性問題。將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新情境中需要練習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未知問題,問題的答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一)創設背景性問題
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偏重于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重點講授內容是基因的結構和功能、復制、轉錄等過程,以及這些過程中相關蛋白質和酶的結構和功能,部分教學內容與生物化學課程內容有重復,如DNA結構、DNA復制、遺傳密碼、原核生物RNA的轉錄和加工等,因此,在分子生物學課堂講授的前期,創設一定量的背景性問題,如“中心法則的內容是什么”、“示意圖方式解釋核酸的化學組成和共價結構”、“操縱子模型是不是由Waston和Crick共同提出”、“DNA半不連續復制和半保留復制的特點”、“基因突變的定義和類型”和“什么是tRNA,rRNA和mRNA”等。設計選擇、判斷和簡答三種題型,通過背景性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釋,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創設中心認知問題
從課程內容中歸納、提煉知識點創設形成中心認知問題,如“如何保證DNA復制精確性”、“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蛋白質的翻譯有什么不同”和“聚合酶鏈式反應-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CP-DGGE)的工作原理和步驟”等。問題設計成選擇、判斷和簡答三種題型,穿插于課堂教學,通過中心認知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三)創設鞏固性問題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注重建設和發展發酵工程、生物制藥、生物能源三個專業方向,其中以研究工業微生物為基礎的發酵工程專業方向是重點。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的后期,創設鞏固性問題如“傳統發酵食品白酒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釀酒酵母發酵五碳糖的分子技術研究”、“生物素亞適量調控谷氨酸分泌的分子機制”和“設計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實現高強度、高產發酵”等。通過文獻查閱、分組討論、學生匯報和教師評價四個階段完成鞏固性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問題的答案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學生通過查閱、分析、討論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理解和掌握課程的理論知識,熟悉課程內容在某一領域的研究前沿,還體驗到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獲得了知識應用的經驗,在遇到新的問題情境時就能較靈活地遷移和應用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
三、靈活運用CAI課件
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繁雜,抽象微觀,且學科發展迅速、前沿性強。在講授課程內容時,采用板書、掛圖等教學手段,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指以計算機為主要媒介進行教學,CAI課件用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數據通過計算機處理和控制來輸出信息,相比較于板書、掛圖等教學手段,具有顯著優勢:(1)生動性強。CAI課件教學將抽象、微觀、復雜的生理生化過程,如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聚合酶鏈式反應、基因重組等用具體的圖形或Flas表現出來,學生會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2)移植性好。CAI課件可以拷貝復制給學生,供學生復習使用,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思考和回答問題,便于教師和學生互動。(3)集成性高。CAI課件具有節奏快、畫面多、表現力強等特點,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顯著增加課堂容量。
目前,CAI課件多使用Powerpoint電子課件,在具有上述優點的同時,存在交互性不強等缺點,導致CAI課件難以與問題導向教學法結合使用。Authorware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一款易學、方便和功能強的多媒體制作軟件,利用流程線和圖標就可以將文字、聲音、圖形和動畫等多媒體數據集成在一起,制作出需要編程語言才能實現的功能和效果[7]。另外,Authorware的強大的交互功能能夠幫助教師制作習題庫中所需的各種題型,并將問題穿插其間,非常適用!筆者在分子生物學理論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基于Authorware 7.0軟件制作并實踐了CAI課件和習題庫。尤其是習題庫的建設和使用,充分利用了該軟件的交互功能,同時設置問題的題型多樣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利用Authorware 7.0軟件制作的習題庫,對知識理解的更加深入和透徹,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
四、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分子生物學發展迅速,教師需要大量閱讀國內外文獻,不斷提高科研水平。首先,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新技術、新知識拓展知識層面。其次,將科研中試驗現象、以及成功或失敗的心得體會介紹給學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后深入科研第一線利用實例創設具有真實性和挑戰性的鞏固性問題,評價總結學生問題答案時,言之有物,生動有趣。如在分子生物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后期,筆者創設鞏固性問題“發酵食品白酒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在學生查閱文獻、分組討論和匯報的基礎,首先結合自身研究課題和經歷,包括纖維素降解菌的分離和16S rRNA分子鑒定,PCR-DGGE分析纖維素降解復合菌系、活性污泥的高通量測序研究,白酒微生物(酒曲、酒醅和窖泥)的高通量測序研究,歸納總結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的研究進展,從常規平板培養、PCR-DGGE等常用技術介紹到最新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如Rocher 454、Illumina Miseq等。其次,總結白酒微生物的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對學生匯報內容進行總結和點評。通過科研實例和經驗講授領域內的技術和前沿,學生遇類似情境,很容易知識遷移和應用。
五、結語
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工程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然而,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的特點是微觀、抽象、信息量大和更新快,導致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難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而問題導向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解決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其中創設有效問題、靈活運用CAI課件和提高教師科研水平是成功實踐問題導向教學法的三個關鍵點,實踐結果為推廣和深化問題導向教學法,推進分子生物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朱紅威,邵菊芳,冷云偉.生物工程專業《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4):2512-2514.
[2]薛剛,劉鳳霞,羅建成,等.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1,(3):177-178.
[3]趙亞華.分子生物學教程,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鄒麗玲,李志宏.關于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90-91.
[5]艾明華,董衛國,劉媛媛,等.PBL結合多媒體直觀教學法在《細胞分子生物學》課程中的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4):752-754.
[關鍵詞]問題導向;教學設計;增長模式;系統方法;教學設計三維模型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研宄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一門連接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學科。教育技術學以媒體技術為基礎,教學設計為核心。教學設計旨在創設一個使教學效果最優化的教學系統。當前教學設計不僅運用于正規學校教育(基礎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廣泛運用于事業機關、企業、軍事部門和服務等行業的教育培訓中。另外,各種現代化教育形式(廣播電視教育、網絡教育、移動教育、泛在教育、云計算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微課堂教學等)的實施也高度依賴于教學設計。
隨著教學設計應用需求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教學設計模式被提出來。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關教學開發模式的論著中則指出,自60年代出現第一個模式以來,在以教學技術為主的文獻中已有數百個模式。雖然教學設計有了很多規范化的程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方式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可以預計新的教學設計模式還會層出不窮,這也就使得教育教學的從業者對教學設計方法變得越來越難以學習、掌握和應用。我們不禁會有疑問:能否在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給出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呢?這便是本研究所要關心和回答的問題。作者依據“問題”導向的科學技術哲學方法論初步嘗試提出一個普適性的基于教學問題導向的教學設計一般模式,期待能達成共識,形成教學設計的新范式,提供給教學設計人員一種設計思路。因為,本研究是對教學設計方法本身的進一步認識和哲學反思,屬于“方法論”的范疇,所以,本研究是關于教學設計的元方法的探索。
一 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技術哲學觀點簡介
關鍵詞:實踐目標;問題導向;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9-0041-04
一、引言
“我國電化教育發展是先有電化教育這個事,后有電化教育這個名,再有電化教育這個學”。[1]在我國電化教育學產生之前,電化教育在社會領域已經存在了,之所以電化教育首先在社會領域發揮作用,主要是由于它的本質特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決定的。[2]從國外教育技術定義的發展來看,由AECT(The Association for Eud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94定義到AECT05定義也一直強調教育技術的實踐性。所以說實踐性一直是教育技術學的一個重要特性。教育技術學實踐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的來源,也是教育技術學價值的具體體現。
長期以來,在教育技術學實踐中,由于普遍持一種“技術思維或技術邏輯”,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技術手段和媒體工具,而較少關注教育技術要解決的問題或目的,往往去追求媒體技術的更替、翻新。教育技術人員不按照具體的教學情境,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技術理論來解決教學問題,而是機械地照搬照抄,這說明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缺乏合適的方法論。[3]從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方法論視角,本文對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做了探索,提出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方法論。
二、以技術應用為導向實踐的不足
1.實踐應用跟風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實踐和對實踐的反思永遠都是形成教育技術知識的重要途徑。[4] 從哲學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同時,認識也影響實踐,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5]教育技術學從誕生至今一直重視實踐性,理應積累了很多認識來指導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呈現出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空洞不能指導實踐的現狀。[6]有人曾批評教育技術學專業是個“趕時髦”的專業,當一種新興技術出現之后,教育技術學研究者總會迅速地嘗試將之應用于各種教學中,并且圍繞該技術的各種應用性研究也就紛紛出現。楊開成教授分析這種現象認為:一方面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唯媒體技術論長期占據教育技術研究主流有關。[7]這種技術應用導向的教育技術實踐在消耗了大量資金、 背負了過多期待之后卻并未對實踐產生多少根本性的影響,只是陷入一種“被寄予對教育進行革命的巨大期望在學校中大規模實施尖端技術數十年后被證明期望落空”的怪圈之中。[8][9]大量研究表明教育技術遠未實現人們期望它能夠發揮的那些潛能,近年來對于教育技術的有效性的質疑甚至還有所增加。[10]
2.不利于理論的形成
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導致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內容存在“跟風”的現象??偸请S著外界的信息技術產品興衰而變化。由于這種“跟風”的研究更多的是獲得某一特定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經驗,而不是針對某一特定教育教學問題利用技術解決的經驗,這就很難上升到解決某一教學問題需要的理論。因此很難從這種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中反思總結出能稱得上理論的知識,同時這種研究的不斷深入沒有自身發展的邏輯,總是受到外界“技術”更新的影響。每個教育技術學研究者,由于對以技術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進行反思時進入的角度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發展邏輯,而這些研究深入發展的邏輯不是教育技術學研究問題本身發展的邏輯,其實是外界“技術”應用興衰變化的邏輯。這也是為什么教育技術學發展至今沒有形成一個大家公認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原因。
3.不利于形成實踐規范
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是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的元方法,是一個程序化的過程,當方法論進入人的觀念領域成為指導實踐活動的觀念時,就具有了實踐規范的功能和意義。因此,它是形成教育技術學實踐規范的前提。而實踐規范的功能是使實踐活動以一定的方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并且自覺和有效地趨向一定的目的,從而實現對于人的實踐活動的導向、激勵、約束、調節、控制等。[11]
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還存在另外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共教育技術學從業者借鑒的實踐規范。這就導致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從業者面對一向具體的工作時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只能是根據經驗或者生搬硬套自己見過的應用方式或者別人實踐過的方式。要從教育技術學實踐中反思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論,構建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首先要形成一套能夠為教育技術學從業者所共同遵從的實踐規范。實踐規范為教育技術學實踐者從事的實踐活動提供依據、尺度和標準,規范方法論的使用,促進實踐活動的發展。
三、問題在科學研究和實踐中的價值
“問題”是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范疇。科學家和哲學家歷來也非常重視“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茖W的歷史啟示我們,科學研究不但“始于”問題,而且正是“問題”推動研究,問題的不斷深入引導研究的不斷深入發展。[12]
“問題”對科學研究如此重要,但是對實踐有何作用?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問題”。關于問題的界定我國學者林定夷做了一個定義: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從問題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談到“問題”時,總是預設了智能主體的某種目標。任何實踐活動都具有目的性,正如康德所說:“并非每種活動都叫做實踐,而是只有其目的的實現被設想為某種普遍規劃過程的原則之后果的,才叫做實踐”,而實踐目標是實踐目的的進一步的具體化表述。[13][14]當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設定了目標無形中也就產生了“問題”,因此,對“問題”的解決是引導實踐向目標邁進的動力。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也是具有目的性的,那么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也就成了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發現的主要源泉。
四、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
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因此在教育技術學實踐中我們首先應該找到“問題”。教育技術學中“問題”的產生是由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目的性決定的,實踐目標是實踐目的進一步的具體化表述。所以,我們先要明確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目標。
目前普遍認為教育技術學實踐目標是實現教學優化。[15][16]教育技術學的實踐活動怎樣才能實現教學優化?從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范圍我們可以看出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相關要素進行改變,達到教學結構的改變,最終實現教學優化的功能。[17]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在這些領域的應用是實現教學優化目標的途徑,而在這些領域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就是教育技術學實踐的過程和內容,那么信息技術在這些領域應用之前的現狀與我們期望要達到的狀態就形成了我們教育技術學實踐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教育技術學實踐目標找到了教育技術學實踐“問題”,而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則是依據一定的原理或知識,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通過實施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這就形成了“確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選擇技術)解決問題(應用技術)反饋評價(對技術選擇和應用過程的評價)”的問題解決的邏輯過程。這種問題解決的實踐邏輯過程避免了之前“技術應用發現問題探索研究”這種技術應用為導向的實踐中盲目的技術應用?!按_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選擇技術)解決問題(應用技術)反饋評價(對技術選擇和應用過程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育技術學的作用,不然教育技術學實踐也只是成了技術的簡單更替嘗試的過程,失去教育技術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總是選擇性的、有目的性的,因此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和反思,就會逐漸形成解決某一教學問題需要的理論而不是獲得某一特定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經驗。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強調教育技術學實踐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問題解決不僅是一個復雜的行為過程,也是一個系統過程。系統科學家霍爾從系統的角度提出了問題解決的三維模型,他把問題解決的過程從知識維度、時間維度、邏輯維度分別做了劃分,以霍爾的問題解決三維模型為依據,我們提出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的三維模型結構,如圖所示。
1.邏輯維度
邏輯維度就是形成實踐活動的規范流程,前面對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的分析是從問題解決步驟維度,即邏輯維度對其分析的。在這個維度可以把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做一劃分,劃分為確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解決問題、反饋評價五個階段。明確目標主要是思考我們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要達到一個什么效果,形成問題則是根據要達到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方案則是根據存在的問題運用相關理論知識選擇恰當的技術并形成技術應用的方式方法,即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解決問題是把形成的問題解決方案實施的過程,也就是把選擇恰當的技術應用于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反饋評價主要是反思在解決問題時選擇和應用的技術是不是恰當,應用效果如何等。
2.時間維度
時間維度則是實際的實踐過程階段劃分,從教育技術學實踐過程的時間維度看,任何一個教育技術學問題形成和解決都離不開分析過程,明確了問題后就要對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設計開發然后應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且在每個問題解決過程中離不開管理和反思總結的過程,即管理和評價過程,時間維度的評價是一個總結性評價,而邏輯維度的反饋評價主要是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因此,從教育技術學實踐的時間維度我們還是可以把它劃分為分析、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評價五個階段。
3.知識維度
知識維度則是在實踐過程和實踐規范的各個步驟中需要用到的知識。教育技術學實踐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的綜合應用,從知識維度看,教育技術學實踐離不開教育技術學理論知識,無論是在信息技術的設計開發階段還是利用階段到最后的管理評價階段都需要教育技術學理論知識的指導。
教育技術學實踐主要解決的是教育教學問題,而教育教學問題往往是一些復雜的問題,對復雜的教育技術學問題,人們可以借助于系統工程的方法,還可以通過定義系統和子系統的方法來定義問題和問題解決空間。作者認為:無論是簡單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問題還是復雜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問題,都可以按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方法論來統一和規范我們的實踐活動。
五、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特點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與技術應用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相比較具有以下的特點:
1.把教育技術學實踐從比較強調“媒體技術”轉移到用適合的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上來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強調以教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出發點,選擇性的、有目的性的使用技術,對技術進行設計利用,從而擺脫了實踐中隨著技術發展盲目的崇拜和利用新技術的現象。
2.利于形成實踐規范,實現教育技術學實踐效益最大化
實踐規范產生于實踐活動及其過程,實踐目的是生成實踐規范的直接觀念原因。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形成了“確定目標形成問題確定方案解決問題反饋評價”的問題解決的邏輯過程。這種問題解決的實踐邏輯過程不僅避免了技術應用為導向的實踐中盲目的技術應用,而且有利于形成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規范。實踐規范有利于促進人類實踐活動進一步標準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規范的形成有利于促進教育技術學實踐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效益最大化。
3.有利于促進教育技術學理論的發展
技術應用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通常會導致我們忽視所用技術與具體場景的對話,更注重技術本身而忽視了學習或教學。因為現代技術是對于效率極其推崇的一種思維邏輯,對效率的極其推崇會導致一個后果,既手段本身成了目的。[18]而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方法論注重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形成關于教學問題解決方面的理論基礎,以及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使用和改造信息技術方面的理論沉淀。
六、總結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作者認為教育技術學實踐是問題(或目標)導向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更多的是關注需要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時選擇性的、恰當的使用技術,并且設計和開發出適合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產品。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方法論指導實踐,利于把教育技術學實踐從比較強調“媒體技術”轉移到用適合的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上來,而且還利于形成實踐規范,促進教育技術學實踐活動進一步標準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學實踐方法論還可以促進教育技術學知識的產生,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形成信息技術應用于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
參考文獻:
[1]王運武.教育技術工作者角色的歷史變遷――兼論新時期的歷史使命[J].現代教育技術,2005(5).
[2]尹俊華,莊榕霞,戴正南.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朱鄂桂,趙呈領.教育技術實踐的方法論體系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8):47-50.
[4]劉美鳳.論教育技術學的知識來源[J].開放教育研究,2004(4).
[5]張剛要,李建中.回到教育技術實踐本身:一種現象學解讀[J].電化教育研,2011(12):20-24.
[6]劉和海.論多元視角下的教育技術學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1(11):23-27.
[7]楊開城.對我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發展現狀的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4): 39-44.
[8]任友群.理論 實踐 方法―――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趨勢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9]轉引任友群.理論 實踐 方法―――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趨勢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10]王美,任友群.轉引對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再思考:方法、實踐與理論[J].中國電化教育,2011(4):1-7.
[11]夏建國.實踐規范論[D].武漢:武漢大學,2004:161.
[12]林定夷.科學哲學: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方法論導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13]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64.
[14]張影. 教育技術實踐目標設定存在的問題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2:12.
[15]南國農.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的重構:路線圖[J].現代教育技術,2010(4):5-7.
[16]南國農.信息化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9(8):5-9.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a Problem-oriented Classroom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學科的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在本質上仍不能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內容:眾所周知由于計算機技術更新比較快,而其課程教學內容又不能及時更新。其原因在于計算機技術變革性不斷加快,然而其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確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對于計算機類課程教材和大綱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計算機最新技術發展,因而使得計算機眾多新技術、新知識不能及時更新教材。使用舊的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總是跟不上計算機最新技術的發展,沒能體現教學的先進性,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對人才的需求。(2)教學方法: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跨學科課程教學面臨著豐富的課程內容與有限的學時之間的矛盾。單一的教學方式主要以語言、文字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傳播的信息量少,單調乏味,教師上課難,學生學習更難。教學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2 常規使用教學方法
2.1講授法
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目前經常使用教學方法。就是教師用口頭語言向學生講授知識。主要講授包括講述知識內容、講解概念含義、講讀啟發引導思路和講演實驗演示過程。學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識還是主要有賴于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自己去理解掌握領會,才能消化和鞏固知識。
2.2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驗過程展示給學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實驗,通過實驗觀察獲得感性知識用來說明和印證所講授的知識。它能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印象,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引起學習的興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2.3問答法
它是教師按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解讀學生獲取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它特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問答可以是根據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深化、系統掌握已學的知識。也可以向學生提出思考??題,逐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問答式教學可以由教師和學生互為問答的形式來體現;通過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它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
2.4實驗法
學生使用教學設備,通過親自操作實驗,觀察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跨學科教學課程中,實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快速發展,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學生把跨學科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2.5實習法
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加強實驗操作水平。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學生參加實際項目操作,將書本知識應用于實際項目。實習法和實驗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1]。
3 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討論法提出
問題討論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單獨提出來,在結合實際和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方法,可分大組進行。在對大量參考文獻參閱和親身教學經歷提出切合工作實際的教學方法,結合跨學科專業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源的實際情況,針對各類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在計算機類部分課程中進行教學方式和開放方式的改革。該方法要達到實現教學目的的基本途徑,課堂討論教學必須有明確的導向性,要以學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在教學中進行以“項目導向、任務引領”為基本的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實施教學改革。主要針對適合跨專業學習的課程為實例,研究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總結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重點是改進教學方法,將實驗教學和討論融入課堂,以項目實例為案例,引導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組討論為基礎,提高團隊協作能力,互相促進,互相學習的研討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逐步掌握計算機技術能力,更好的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針對《無線網絡技術原理與應用》課程,在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1)任務驅動案例式教學:“任務驅動”模式組織教學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循規蹈矩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變為生動的具體問題解決方案。如在《無線網絡技術原理與應用》課程的理論教學環節采用任務驅動方式解決課程教學難點,把抽象的理論問題轉化為學生身邊經常接觸的無線局域網wifi連接、wifi漫游連接、無線手機蜂窩通信、智能家居無線傳感網、無線mesh網應用等問題,進而解釋無線網絡通信的各層協議原理,同時在培養綜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務驅動模式[2]。
(2)問題導向自主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方式是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如在無線網絡系統課程中設置了4個開放無線實驗,在教學要求中規定學生自主選擇2-4個開放實驗項目,并且要求學生參加專業教師的課題討論工作,鼓勵以項目導向方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3)協作式教學:計算機的發展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協作式學習起到一種互相啟發,分工負責,團結合作的鍛煉學生團隊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適合于分組進行的較復雜系統的分析、研究和探討性課后實訓的完成。
(4)開設跨學科專業的實驗教學創新項目。為適應多專業學生學習和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實時增加實驗項目,以綜合實驗為主,提供探索性項目提高創新能力。采用學生“參與式”、教師“引導式”的教學方式,包括自主實驗、綜合項目和問題研究等研究型實驗課目。其實驗課程只對實驗結果提出要求,不說明方法、步驟,引導學生自主的用所學專業理論和思維方法,自己選擇實驗方案、步驟、裝置,觀察分析實驗結果,完成實驗目標。這種新的知識體系主要是關心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產生多方面自主的學習體驗和創造性表現,進一步引導和針對性對個性化學生的科研訓練[3]。
(5)體驗式教學:為了使學生得到崗位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培養,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安排學生進行操作實習,從而為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里得到鍛煉,使學生職業能力與企業的崗位標準得到統一。學生在工作中承擔課題任務,并獲得定期討論。
(6)互動式討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與學生討論教學內容,還要進行教學方式的討論,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努力尋找學生提出問題的原因,研究學生對知識內容理解過程中他的思維方式和認識過程,針對不同的學生問題找到能夠讓學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識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夠讓學生容易理解的類似實例和知識原理,做到舉一反三,通過討論,知識問答,內容辯論,讓學生能夠有邏輯的由淺入深的接受課堂內容,了解知識的起源、過程、解決方法和結論總結,扎扎實實理解,為下一步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礎。
靈活運用以上幾種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為目標的教育思想。學生既學到了理論知識也掌握了實踐技能,并具有了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該教學方法具有可行性[4]。
關鍵詞: 算法導論 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
一、引言
計算機算法在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應用中處于核心地位。通俗地說,算法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定義了計算機指令執行的邏輯過程。雖然實際問題無窮無盡,但是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些基本問題(如排序問題)。對這些基本問題的研究,便得到了各種經典的計算機算法。在算法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理論和方法,可以用于指導和幫助算法的設計,并用于分析所設計算法的性能。算法導論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學習經典計算機算法,掌握常用的算法設計方法和分析手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算法導論課程是國內外各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但由于課程內容的抽象性,學生普遍反映難學,傳統教學方法效果一直不好。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的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實現核心教學目標。筆者根據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學經驗,總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相應的改進措施,期望對同行有所幫助。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算法導論課程是多數高校的計算機科學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通常被安排在《數據結構》課程之后,作為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專業核心課程。目前多數教學方法是,以經典算法設計思路和策略為基本知識單元,先介紹各種算法設計和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然后以經典算法為例強化理解。此種教學方法帶來的好處是,教學脈絡清晰,授課組織非常方便。但是,教學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學生普遍反映難以理解各類方法的思想精髓,碰到新的問題還是無從下手,無法學以致用,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消極厭學。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1.課程內容太抽象,缺乏實際應用場景。在現有教學法中,課程內容主要圍繞著各種用于算法設計和分析的成熟方法來組織,側重于對方法本身的介紹。但是,這些方法都是在算法研究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已經脫離了實際應用背景,學生必須依靠自身的抽象能力來構建方法的應用場景。顯然,對于缺乏算法研究經歷的同學來說,這無形中增加了課程學習的難度。
2.授課過程屬于單向過程,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過程,互動性不強。在現有教學方法中,教師處于知識傳播者和輸出者的地位,學生屬于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角色定位導致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相關方法,很少主動考慮各類方法出現的背景和可能的應用場景。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采用,使得教師的講課速度大大提高,學生更加缺乏主動思考的時間。課堂上,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導致其學習積極性不高。
3.課程考核方式不盡合理,導致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現有教學方法一般采用作業、實驗、考試三者相結合的方法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作業和考試偏重于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實驗側重于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察。但是,由于作業和考試的分值比較高,導致許多學生側重于理論學習,忽略對知識內容的實際應用能力。這種考核方式雖然方便對學習效果實行量化考核,保證一定的公平性,但阻礙了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三、以問題為導向的情境式教學方法
針對上述問題,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本文提出了以問題為主導的情境式教學方法。其核心思路可概括為: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新的教學方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提供問題原型,指導和幫助學生積極探索。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理念的改變,促使教學方法必須跟著改變。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改變課程組織方式,由以經典算法設計思路和策略為基本知識單元,變為以實際問題為基本授課單元。構建一系列特定場景,讓學生直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積極主動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法。在探索過程中,主動學習各種經典算法、算法設計和分析方法。從問題出發,教學內容將不再那么抽象,知識與學習的情境及學習者帶入這一情境的經驗有密切關系。
2.改變課程授課方式,由以知識點講授為主,變為以問題的分析和討論為主。教師并不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引導學生像領域專家那樣思考問題并參與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最終啟發和誘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在新的授課方式中,學生是課堂討論的主體,知識獲取主要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和討論完成。對于相同問題,不同觀察視角導致對相同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不同觀點的碰撞,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認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改變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由以獨立的考試測驗為主,變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建構主義理論的重要觀點就是,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的表現。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采用課程項目為主的考核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或者協作完成課題項目,通過項目完成情況評估其學習效果。項目完成情況的評估不僅僅看其最終結果,更要看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相關知識的運用情況。
四、結語
針對現有《算法導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本文探索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情境式教學方法,以強化課程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該教學方法可以強化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David Jonassen 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Vol.9 No.2,1995.
[2]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