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9:29
序論:在您撰寫銀行并購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銀行協同效應陷阱層次分析法(AHP)
發揮協同效應是銀行并購的基本理念,協同效應大于零,銀行并購才是有效率的。協同效應的多少也決定著銀行并購的成敗。然而,在現實中人們對協同效應的內在邏輯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片面地追求協同效應,最終也就導致了銀行并購的無效率。
銀行并購的協同效應
(一)協同效應的基本內涵
IgorAnsoff(1965)首次提出了協同戰略的理念。安德魯•坎貝爾等(2000)在《戰略協同》一書中說:“通俗地講,協同就是‘搭便車’。當從公司一個部分中積累的資源可以被同時且無成本地應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時候,協同效應就發生了”。他還從資源形態或資產特性的角度區別了協同效應與互補效應,即“互補效應主要是通過對可見資源的使用來實現的,而協同效應則主要是通過對隱性資產的使用來實現的”。蒂姆•欣德爾(2004)概括了坎貝爾等人關于企業協同的實現方式,指出企業可以通過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資源、協調的戰略、垂直整合、與供應商的談判和聯合力量等方式實現協同。
(二)銀行并購協同效應的表現形式
運營協同。運營協同往往基于各種有形資源共享,這些有形資源包括生產經營中的各種要素,如資金、辦公場所和設施、銷售隊伍、管理和研發人員等;客戶或市場協同。銀行向老客戶銷售新產品,能減少市場開發與搜尋的成本,增加銷售收入,提供一體化服務,能夠提高客戶滿意度,使客戶關系更加穩定;財務協同。銀行轉型為金融集團,資本和規模優勢增強,經營風險和資金成本降低,通過對財務資源進行統一規劃使用,產生正向現金流的業務可支持產生負向現金流的業務,內部資金運用更有效率;管理協同。由于效率差異與學習效應,集團中較高效率的公司通過技能轉移方式提高較低效率的公司的研發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經營成本下降和收入增加,從而提高整體收益。
(三)銀行并購中的協同效應陷阱
對目標企業的出價過高不符合目標企業的真實價值。溢價過高是公司難以實現協同效應的最直接的決定因素。許多并購項目根據溢價水平就可以判斷出并購是否成功,而利用并購績效補償溢價是有難度的。但事實上,協同效應常常小于并購溢價甚至小于零,這就是協同效應的陷阱。
收購對象的選擇不符合收購主體的經營方向和收購主體的發展戰略。并購方通過這一并購希望目標企業實現什么樣的戰略目標,收購目標企業可以在哪里獲取收益,可以在價值鏈上的哪些或哪個環節增值,收購完成后企業采取什么樣的競爭戰略等。這些問題在收購前都必須明確。
并購過程缺乏操作效率。并購完成以后,會留下一些“后遺癥”,目標企業出現的一些或有事項不能得到妥善解決,會產生法律糾紛。購并過程完成后,企業不能進入正常運轉。
并購整合失敗。不能夠盡快形成收購主體與目標企業的有效整合,包括生產經營的整合、各種資源的整合、管理團隊的整合、企業文化的整合等。
防范銀行并購協同效應陷阱的對策
(一)科學評估并購目標的價值并制定合理的價格區間
以資產為基礎的評估模式。該模式以賬面價值調整法為典型,即在審查賬面價值的真實性后,對資產項目和負債項進行調整,調整后的資產價值減去調整后的負債所得凈值即為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依據;以市場為基礎的評估模式。市場比較法為該模式的代表,即選擇類似企業已公開的并購案,分析采樣企業的資本化市場價值=并購單價只股數債務市場價值,并計算資本化市價乘數=資本化市價稅前凈利等財務數值,最后以此乘數分別乘上目標企業相應的財務數值,可得目標企業市場價值;以收益為基礎的評估模式。該模式尤以現金流量折現法為代表,即將企業所有的資產在未來繼續經營的情況下產生的預期收益,按照設定的折扣率折算成現值,并以此來確定企業價值。
本文認為,有必要將層次分析法(AHP)運用到企業價值評估體系中去,依據各估價方法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重要性,選擇幾種方法分別計算價值,然后依據其權重計算目標企業的最終價值。具體過程如下:
1.建立評估方法層次結構。依據目標企業的性質、企業規模對評估方法進行大致初選,目的是簡化層次結構,提高可操作性。例如假設目標企業是上市公司,可以選取整隊性強的部分指標,獲得如圖1所示的層次結構。
2.構造比較判斷矩陣??裳垖<沂紫扰袛郆1、B2、B3對于目標層(A)的相對重要性,然后比較C層的六個元素對于B層的相對重要性。為提高判斷精度,應采用兩兩比較法,借助比較方格可獲得比較判斷矩陣
.計算比較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以矩陣A為例,求方程|A-λI|=0的解,得到參數λ1,λ2,λ3,...,λn,稱為矩陣A的特征根。式中A為比較判斷矩陣,I為單位矩陣。從n個特征根中挑出最大解λmax,再由特征方程解出特征向量X。
4.計算各元素權重。將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使得,求得B1,B2,B3相對A層的權重ω1。
5.一致性檢驗。顯然,所得上式符合條件,由于企業價值評估的復雜性及專家認識的局限性,專家所作判斷矩陣與客觀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對比較判斷矩陣計算一致性比例指標并作檢驗。
在式(2)中,R.I.為隨機一致性指標,可根據矩陣的階次查表得到。當C.R.≤1時,則認為判斷矩陣A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由此得到的權重向量ω1可以使用。
6.計算層元素時層的權重。同樣方法可以計算C層元素對B層的權重向量ω2,由ω1•ω2即可得到C層種方法對企業價值評估的權重向量ω=(β1,β2,β3,β4,β5,β6)。
7.選擇方法以進行價值評估。由ω=(β1,β2,β3,β4,β5,β6)可以得到各種方法的重要性排序。在實際進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時,為了簡化評估工作,可以根據實際工作情況選擇較為重要的幾種方法進行評估。
8.得出最終評估價值。運用所選出的幾種方法分別評估計算目標企業價值,然后分別乘以權重,相加可得到目標企業最終評估價值。
為了避免因協同效應而支付給目標企業過高的溢價,并購方應該提高自身的價值評估能力。首先,并購方必須對目標企業獨立價值進行評估,這是整個并購價值評估的基礎環節。通過測算目標企業的合理價值,對比并購支付價格與目標企業的合理價值做出初步的支付決策;其次,對并購整體價值進行評估。通過并購雙方企業并購的協同效應大小來判斷并購所創造的新的價值大小,再結合前面對比的情況做出最后的決策。
(二)并購戰略導向應追求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優勢
首先,銀行在采取并購前應當做好環境分析。包括:行業競爭狀況分析、內部環境分析、目標企業的風險分析。其次,企業應當確定經營目標和經營戰略。如果并購銀行事先缺乏計劃,沒有制定一整套的經營戰略,將最終導致市場競爭的失敗。因此,經營戰略必須明確新企業如何在行業的整個價值鏈中更加富有競爭力。
關鍵詞投資銀行并購重組公司并購
1投資銀行的定義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總結了金融學家對投資銀行下的四個權威的定義,從中可以看出投資銀行的內容。①最廣泛的定義是,投資銀行實際上包括華爾街大公司的全部業務,從國際承銷業務到零售交易業務以及其他許多金融服務業務。②第二廣泛的定義是,投資銀行包括所有資本市場的活動,從證券承銷、公司財務到并購,以及公平觀點來管理基金與風險資本。但是,如向散戶出售證券,消費者不動產中介,抵押銀行,保險產品等業務不包括在內。③第三廣泛定義是,投資銀行只限于資本市場活動,著重證券承銷和并購。但是,如基金管理、風險資本、風險管理等業務不包括在內。④最狹義的定義是,投資銀行應回到他過去的原則上,嚴格限于證券承銷和在一級市場上籌措資金,在二級市場上進行證券交易。庫恩傾向于第二個定義,認為應該包括資本市場的所有活動,但所有零售業務除外。
程博明總結了投資銀行的定義:“投資銀行是以證券承銷為本源業務,充當中介人,通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促進資金合理分配和流動,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金融機構。其核心在于:①投資銀行是金融業和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②投資銀行是經營資本的金融機構。③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p>
王海平等給出了投資銀行的定義:“投資銀行是專門管理對工商企業的投資和提供長期信貸的機構,它是證券發行者和投資者的中間人,屬證券推銷商性質,有時也用自己的資金購買證券,從而證券的所有權。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多種多樣、名稱各異、各國情況也不一樣,主要有以下幾種:證券公司、商人銀行、投資公司、金融公司、實業公司、控股公司,然而具體的投資銀行并不冠之為銀行或投資銀行,而是稱為公司。”
錢弘道這樣框定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是指經營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事證券發行、承銷與交易,提高企業并購與資產重組、基金管理與投資以及為企業投資融資進行咨詢、顧問?!?/p>
中國投資銀行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中誕生,有其特殊的內涵。人們對投資銀行本身的爭論還沒有達成共識,主要看法有以下幾種:一是認為投資銀行是一種業務,包括證券承銷、并購策劃等。既然是一種業務,無論哪個金融機構都可以做,如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商業銀行等。按照這個邏輯,中國現行的金融機構就沒有必要作任何變動,都可以順利的開展投資銀行業務。二是認為投資銀行是一個產業,是一個金融領域中的主要從事企業并購策劃、融資的高科技產業,與主要從事存貸業務的商業銀行相并列。在中國它可以由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非金融機構來做,但是必須加以改造和加強。三是認為投資銀行是一個機構,有專門的名稱、章程、宗旨、和業務,與商業銀行相對立。其業務商業銀行不能做,其他機構也不能做。
2投資銀行的發展
2.1投資銀行的歷史起源、發展
我國投資銀行始于1979年成立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及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涌現的大量信托投資公司和證券公司。截至2001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10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證券營業部2600余家,證券從業人員10萬余人,證券公司總資產6510.69億元,平均每家59.18億元。具有從事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到105家,律師事務所達到299家,資產評估機構116家,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機構100家,其中證券咨詢機構97家,期貨咨詢機構3家。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注冊會計師達到1100人,律師1180人,咨詢人員7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運作比較規范,業務比較熟練,經驗比較豐富的證券中介服務隊伍。這些機構已涉獵了各種投資銀行領域,如證券承銷,證券交易,證券自營,基金管理,企業并購和財務顧問等,為我國居民開辟了投資渠道,為國家經濟建設籌措了大量資金,為國有企業改革做出了大量貢獻。
2.2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
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的核心是指與商業銀行的分合問題。而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爭論的核心是兩種模式對于社會運行的風險問題,是商業銀行能否進入證券市場,能否用存款進行證券買賣,能否涉足投資銀行的業務的問題。我們認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分離還是合并,主要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該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觀念決定的,如信譽意識、家族觀念等。生產力發展階段不同,市場法規健全程度不同,民族文化傳統不同,分合就不能采取同一模式。中國經濟當前的選擇只能分業經營下的協調運行。轉軌經濟條件下實行分業經營具有其必然性。①證券市場尚處于起步的發展階段,風險較大。②商業銀行進行證券投資的風險和收益不對稱。③宏觀金融當局的監控能力有待提高。分業經營前提下協調運行也具有可行性。①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個體系中的資金不可能完全分開,在堅持各自業務性質的前提下借助對方的便利,謀求自身業務的拓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②商業銀行業需要借助投資銀行業獲得發展,減輕商業銀行資本形成的壓力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提高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③投資銀行需要商業銀行的推動和支持。
企業與企業、銀行與企業、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分合原理是相通的。如在美國,企業的大集團戰略是無可非議的,企業與企業聯合成為巨型企業集團后,短期的個別企業風險可以由集團掩蓋,進而帶來長期的發展。而中國當前發展水平沒有到應有的高度,企業產權界定不清,必須堅持獨立化和及時化的原則,不能互相掩蓋,否則將風險越積累越大,最后無法收場。中國經濟當前各市場主體必須相互獨立,企業之間不能搞所謂的法人交叉持股的巨型企業集團,銀行和企業之間不能無原則的聯合,搞所謂的一體化制度商業銀行業不能與投資銀行合并。當然,如果有效的調節和控制銀行經營的風險和證券市場的風險,兩業融合就可以提高效率、增強實力,因此發展趨勢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市場制度的完善,最終走向聯合。
3投資銀行并購應遵循的理論
3.1壟斷理論
該理論認為,企業并購擴張規模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加強其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可以肯定的是,確有一些企業的并購擴張是為了取得壟斷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并購不能降低風險,提高效率,則并購也就難以為繼。因此,企業的最佳規模是由壟斷及效率所帶來的邊際利潤的均衡點所決定。
3.2效率理論
效率理論認為兼并和資產再配置的其他形式,對整個社會來說是有潛在效益的,這主要體現在大公司管理層改進效率或形成協同效應上。具體又可以分為7個子理論:
3.2.1差別效率理論
該理論是并購的最一般理論。通俗的說,如果A公司的管理效率高于B公司,那么通過A公司對B公司的兼并,B公司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這也是所謂的管理協同效應。按照此觀點如果某家公司有一支很有效率的管理隊伍,其管理能力超過了管理該公司的需要,那么,該公司就會通過兼并那些由于缺乏管理人才而造成效率低下的公司的辦法,更充分的使用這支隊伍。通過這種兼并,整個經濟的效率水平將會得到提高。實際上,差別效率理論是與組織資本聯系在一起的,在兩個具有相似性的組織中,可以利用組織資本的差異,進行信息的相互交流提高組織資本,這里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信息的可復制性。
3.2.2無效率的管理者理論
無效率的管理者理論可能與差別效率理論或問題理論難以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說,無效率的管理者只是指未能充分發揮其經營潛力,而另一種管理團體可能會更有效的對該領域內的資產進行管理?;蛘邚募兇庖饬x上說,無效率的管理者僅僅是指不稱職的管理者,幾乎任何外部的管理者都可以比現有的管理者做的更好。因此,無效率的管理者理論可以作為混合兼并的理論基礎,相應的,無差別效率理論更適合于解釋橫向兼并。
3.2.3經營協同效應
規模經濟產生于生產要素的不可分性,經營協同效應假定,在行業中存在著規模經濟,并且在合并前,公司的經營活動水平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通過實施兼并可以發揮出潛在的規模經濟,這種兼并既可能是橫向兼并,也可能是縱向兼并。
3.2.4多樣化經營理論
所謂多樣化經營,是指公司持有并經營那些相關程度較低的資產的情形。對一個公司來說,多樣化經營可以分散風險穩定收入來源。通常情況下,公司員工、消費者和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比股東更愿意公司采取多樣化戰略。這是因為,第一,股東可以通過在資本市場上分散持股的辦法來分散風險,而員工的勞動收入來源卻很難多樣化,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大都對本公司有用但對別的公司就不一定有用,所以公司經理和一般員工更希望公司穩定,不希望公司冒太大的風險。第二,公司通過廣告、研究開發、固定資產投資和員工培訓等途徑,一般都與消費者和供應商形成穩定關系。但于公司股東來說,由于對公司的持股情況不同導致他們對多樣化經營會有各不相同的態度。多樣化經營可以通過內部發展和兼并這兩種途徑來實現,但在許多情況下,兼并的途徑會更有利,尤其當公司面臨變化了的環境而調整戰略思想時,兼并可以使公司在時間較短的條件下進入被兼并公司的行業,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被兼并公司的市場份額以及現有各種資源。
3.2.5財務協同效應
當公司擁有充足的現金流但又缺乏投資機會時,其資本的邊際利潤率是較低的,提高資本邊際利潤率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收購那些現金匱乏但資本邊際利潤率較高企業。財務的協同效應還表現在,公司合并后規模的擴大將導致其負債能力的提高、融資成本的下降。
3.2.6戰略重組理論
公司的并購活動有時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實施多樣化收購以分散風險,和為了實現規模經濟或有效運用剩余資源的并購不同,戰略重組的目的在于使公司在面對變化中的環境有足夠的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就是戰略重組理論的觀點。
3.2.7價值低估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當目標公司的市場價值低于其真實價值或潛在價值時,并購行為將會發生。公司的市場價值被低估的原因有以下幾種:①公司的經營管理者未能充分利用公司的資源。②收購公司擁有外部市場所沒有的、有關目標公司真實價值的內部信息。③由于通貨膨脹造成資產價值與重組成本的差異,如果市場價值的確定以帳面價值為基礎,價值低估就會發生。
3.3產權理論
對于產權,經濟學家有著不盡相同的解釋。H.得姆塞茨認為:產權是社會的工具,使是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損的權利。E·富魯不頓認為:“產權不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們之間一些被認可的行為關系。產權分配格局具體規定了人們那些與物相關的行為規范,每個人在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須遵守這些規范,或者必須承擔不遵守這些規范的成本。這樣,社會中盛行的產權制度便可以被描述為界定每個個人在稀缺資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組經濟和社會關系?!币话阋饬x上,完整的產權總是以復數的形式出現,它不是一種而是一組權利,包括:使用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以各種方式使用財產,包括所有權在物質形態上改變乃至毀壞財產;收益權,即直接從財產本身或經由協議關系從別人那里獲取收益;轉讓權,通過出租或出售把財產有關的權利讓渡給別人。
3.4理論
理論研究企業內部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費用的概念。企業所有者的私人業主、股東、債券持有人或其他投資者可以選擇企業的經營者作為他們的人,但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往往有所沖突。為此,所有者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就會控制尋求控制經營者投資和決策的方法,設計一種補償協定機制以刺激經營者選擇增加財富的行為。為把具有不同目標的股東、經理和債券持有人聯系在一起,必然會發生費用,這種費用就是費用或成本,它們包括:企業所有者和人訂立契約的成本;監督與控制人的成本;限定人執行最佳決策成本以及贏利損失即因關系發生的利潤減少。無疑,企業并購可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成本,它在事實上設計了控制的外部機制:當目標公司的人產生問題是時,通過并購或權之爭,可降低問題的產生,進而降低成本。
3.5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并購用企業內的組織協調替代市場,從而節約交易成本。以交易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單元,以交易成本分析企業并購行為??扑乖凇镀髽I的性質》一文中指出,市場交易存在成本即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交易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是指起草、協商和建立保障合約履行機制的費用。事后交易成本指建立和維持交易規則結構的費用、保持承諾信用的費用等。顯然,交易成本的大小與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交易數量越多,交易成本越大。企業作為參與市場交易的組織單位,其經濟作用就在于將若干要素所有者組合成一個整體參加市場交易。交易成本理論借助于“資產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交易頻率”三個概念,對縱向一體化并購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交易所涉及的資產專用性越高,不確定性越強,交易頻率越大,市場交易的潛在成本也就越高,縱向并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市場交易成本高于企業組織同樣一筆交易所花費的成本時,縱向并購就會發生。當企業的邊際交易費用等于邊際組織費用時就達到了縱向并購的邊界。交易成本理論以嶄新的思維方式對企業并購進行了全新的解釋,但這一理論仍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交易成本分析只關注組織運行成本,對組織變動的成本未加關注。實際上,企業并購不僅是組織對市場的替代,而且是組織形式的變動,而不同的組織形式其成本必然會有所差異。
關鍵詞:銀行并購;績效;動因
銀行并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銀行并購指發生在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并購;廣義上的銀行并購指所有涉及銀行與銀行或其他金融企業的并購。本文的銀行并購是指狹義的銀行并購。本文的銀行并購理論主要討論了銀行并購動因理論和銀行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歷史上,銀行并購理論的發展總是緊隨著銀行并購實踐的發生。全球銀行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并購浪潮,每次并購浪潮都推動了銀行并購理論的發展。中國銀行業并購近年也漸漸活躍起來,相應地,有關中國銀行業并購的相關研究也逐步活躍起來。
一、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的發展
在實踐中,由于銀行并購存在著過高的并購失敗率,使得理論界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銀行并購的動機上。理論界通過對美國等許多國家大量銀行并購案例的實證分析后發現,追求市場控制力、增加利潤、增加股東價值、增加銷售額、取得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分散風險、應對市場失效等經營目標的經濟動機,仍然是銀行并購的主要動因。
(一)第一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發展。第一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始發英國,逐漸擴散到歐洲大陸、美國、日本等國。在這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中,主要發生的是以減少同業間競爭程度為目的的橫向兼并。隨著發達國家銀行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許多銀行通過并購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谶@一并購階段的并購理論主要是規模經濟理論,目標是達到并購雙方銀行經營上的協同。但也有經濟學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兼并不能實現規模經濟,只會導致行業內的“過度集中”,導致壟斷利潤。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只有少數幾家銀行占有大部分的銀行市場份額,這些銀行將趨向“合謀”。結果銀行的價格和利潤將含有壟斷因素。除了規模經濟的解釋之外,經濟學家們還做出了這樣的解釋,主要觀點是銀行橫向聯合,將銀行業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銀行聯合在一起可能會獲得不同水平間的更有效的經營協同。銀行通過并購,可以使其擁有的專屬管理能力向被并購銀行溢出,從而使并購雙方銀行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實現雙方銀行管理間的協同。
(二)第二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發展。第二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始于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八十年代達到。各國銀行業務綜合化趨勢隨之明顯提高,銀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在這一浪潮的前期,對銀行并購的理論解釋主要有多樣化經營、財務協同效應以及管理學角度出發的諸多理論。多樣化經營以風險化解為立足點,認為管理者和其他雇員為了保持組織資本和聲譽資本以及在財務和稅收方面的優勢,可能會尋求多樣化經營。多樣化經營可以通過內部發展實現,也可以通過兼并活動實現。在特定情況下,通過兼并達到多樣化經營要優于內部發展途徑。財務協同效應主要來自較低成本的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有大量內部現金流和少量投資機會的銀行擁有超額現金流;有較低內部現金流和大量投資機會的銀行需要進行額外的融資,這兩個銀行的合并可能會得到較低的內部資金成本優勢。另外,基于管理學理論的不斷完善,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從管理學角度來解釋銀行并購的諸多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管理者往往采用較低的投資收益率,通過并購來擴大自己的聲譽,反映了管理者與公司股東間出現的問題。
在這一浪潮的后期,對銀行并購活動的理論解釋主要有q值理論和自由現金流假說。q值理論主要闡明了在不考慮資本利得稅的條件下,當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的證券市場價值低于其重置資本成本時,并購將更可能發生。自由現金流假說認為,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要使效率及股價最大化,自由現金流就必須支付給股東,但是公司的管理層往往沒有積極性向股東支付這些剩余現金流,這時只有為公司尋找到更多的投資機會,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資源數量,從而削弱他們的權力;同時,當為額外的投資尋求新資本而進行融資時,管理層也會受到來自外部資本市場的監督,使其行為決策更符合債權人或股東的利益。因而,并購成為解決公司股東與管理者之間利益沖突的一種有效工具。
(三)第三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銀行并購動因理論發展。第三次全球銀行并購浪潮與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第五次全球企業并購浪潮同步進行,持續至今。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導致全球銀行業競爭的加劇,競爭的加劇又迫使世界各國普遍放松監管政策,這就給銀行并購創造了較有利的銀行內部壓力和外部環境??鐕y行在這一次并購浪潮中成為領導力量。這一時期對并購動因的理論解釋主要有并購的外部沖擊理論。該理論闡述了包括銀行在內的企業并購的發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術革命、全球化、政府監管的放松等變動而引起的。
二、銀行并購績效實證研究進展
銀行并購績效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業績比較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兩種方法的實證結果都表明,盡管平均來看,銀行并購具有產生巨大效率收益的潛力,但銀行并沒有從并購行動中得到預期的令人滿意的價值和表現,并購還可能導致銀行收益和價值的減少。并購績效實證的結論不能支持與銀行并購迅猛發展的現實。
(一)采用業績比較研究法相關實證研究的進展。業績比較研究法通過比較銀行并購前后的業績以及比較合并后的銀行與沒有參與合并的銀行的業績來考察并購對銀行績效產生的影響。這一方法的優點在于會計操作性強,數據容易獲得且很容易理解,可直接運用合并前后的數據來分析和衡量并購行為的績效是否發生變化。然而,對財務數據的研究有幾個缺陷。盡管財務數據被設計來測算實際表現,但它們在經濟意義上可能不準確。財務數據主要是基于歷史數字,常常忽略了現在的市場價值。而且,并購前和并購后銀行績效的變化,并購可能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其他事件在并購期間也可能發生,所以如果不能更準確地說明這些額外事件與并購相關的變化,可能導致不適當的結論。
大部分采用業績比較研究法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獲得的會計數據得出成本效率的變化,以此衡量績效的變化。許多研究分析了通過財務變量顯示的業績變化,還有一些研究考察了銀行并購前后成本和利潤效率的演進,但多數研究結果卻令人感到意外。雖然一些研究表明銀行并購能提高銀行的X效率。但相當多的研究結論是并購的潛在效率收益幾乎沒有實現。
(二)采用事件研究法相關實證研究的進展。事件研究法檢驗的是合并公告對股票價格的影響,通過調整針對所有股票市場演進變化的市場模型,檢驗銀行收購方和被收購方綜合市場價值的變化,提供了對未來合并后銀行利潤并購期望效應所產生的估計值。如果金融市場是有效率的,股票市場的反應應該是對并購所產生期望業績的良好指標。該方法的支持者認為,通過考察股票市場對銀行并購行為消息的反應,獲得更多的是市場數據而不是會計數據,而市場數據能夠更為準確地表達出兩個原本獨立的公司合并的價值。實際上,他們認為會計數據是不可靠的,而市場反應可以成為一個較好指標,并購雙方非正常回報總和的加權價值是衡量源于并購活動總收益的恰當手段,這種度量方法能夠量化那些市場認為是并購活動產生的價值創造。雖然運用事件研究法能夠不受財務數據的潛在誤導,對任何測算而言,市場價格研究本身是準確的,但是由于大多數研究僅僅計算并購公告期短時間的回報,而且分析僅僅基于對未實現事件的市場預期,因此也是有缺陷的?;谶@種方法的研究同樣也沒有發現源于合并的總收益增加,就對美國銀行并購的績效研究而言,大多數研究都沒有發現并購能夠產生巨大價值增長。
三、中國銀行業并購問題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關于中國銀行業并購的相關研究也逐步活躍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金曉斌所著《銀行并購論》(1999)從不同的角度剖析銀行并購的內在本質、運行機理、績效,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并購對經濟的影響;孔永新的《迎接全球銀行并購浪潮》(2000)收集整理了全球銀行并購的經典案例,并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分析;李富有的《中外金融業并購重組論》(2001)廣泛的收集了國內外金融業并購重組的案例,采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金融業并購規律以及各類并購重組的原因及特點,對中國的金融業并購提出了富有創見的構想;周林的《企業并購與金融整合》(2002)在對企業并購與整合進行理論分析的同時,系統地研究了我國銀行業發展及并購戰略;吳韋華的《銀行并購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2003)對國際銀行業的并購重組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討了銀行業并購重組的客觀規律,并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際銀行并購經驗為中國銀行業所用;曹軍的《銀行并購問題研究》(2004)通過分析國際銀行并購的成本和收益的實證結果,對中國銀行業的并購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1]胡峰.銀行并購后績效問題研究綜述.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
[2]范銳.論銀行并購的效益.國際金融研究,1999.4.
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銀行并購浪潮呈現出與以往幾次并購浪潮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并購規模巨大、并購參與主體多元化、并購方式多樣化以及跨國并購漸成一種趨勢。這次并購浪潮給國際金融領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極大改變了整個國際銀行業的競爭格局,美國重新確立了在全球銀行業中的霸主地位,歐、日也不甘落后,紛紛通過并購手段組建超級銀行,以保持本國、本地區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可以預計新世紀初美、日、歐銀行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驚心動魄的銀行資本大戰可能還會不斷上演,同時,由于銀行業的內在不穩定性,國際銀行業頻頻運用并購這把“雙刃劍”,其正面效用往往被銀行家們所夸大,而潛在的負面效應卻被他們所忽略。一旦這種負效應被急劇累積并暴露,加上外部不良金融環境的催化,國際金融動蕩將不可避免,此外,全球銀行并購浪潮對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使得各國有效的金融監管變得更加困難。銀行業并購并非空穴來風,它同樣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現代銀行并購有著其廣闊的宏觀背景和深刻的微觀動因。
1.宏觀背景
(1)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經濟區域化形成,為適應經濟發展全球化和跨國化的需求,各國銀行業通過大規模并購,以便為跨國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金融一體化打破了資本流動的國別限制,加劇了各國銀行在全球范圍內對國際金融資源的爭奪和利用,銀行間的競爭也從國內逐漸轉移到國際。銀行獲利的機會大大增加,但它們所面臨的風險也相應增大。通過并購擴大銀行規模,可以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占領更多市場份額,同時多元化的業務和地域也能有效分散風險。
(2)金融管制的放松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金融監管當局為適應經濟發展趨勢和提高本國的金融運行效率,逐漸放松了對本國銀行業的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放松一方面使得一些銀行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產生了通過并購向外進一步低成本擴張的需求,另一方面消除了銀行間并購的一些法律和政策障礙,降低了并購的政策性風險,使得混業并購成為一種新的并購趨勢。
(3)信息技術革命
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內的廣泛運用,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銀行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銀行業務電子化、網絡化成為未來銀行發展的主要模式。銀行競爭已不再表現為過去傳統分支機構簡單的鋪張,而轉向主要依靠電子化支付系統等技術手段的發達與先進程度。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大銀行無疑在金融信息化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上具備明顯的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共享電子化、網絡化的金融資源是現代銀行并購的一大特征。
(4)金融風險的易致性
金融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在提高各國金融運行效率的同時,也加大了各國銀行所面臨的金融風險。瞬息萬變的經濟金融環境、國際資本的頻繁流動、銀行體系的內在脆弱性,各國政府在強化金融監管的同時,特別關注大銀行,尤其是超大銀行的經營運行狀況,以防止其出現問題而導致大規模的金融恐慌。各國銀行由此信奉“太大而不能倒閉”(TooBigtoFaU)的經營哲學,通過并購增大規模,在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同時,又能潛在地尋求到政府的各種隱性擔保。此外,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一些中小銀行經常性地面臨經營困境,有問題的中小銀行雖然不會引起大規模的金融恐慌,但它同樣增大了銀行體系的不穩定性,通過優勢銀行并購這些有問題銀行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穩定銀行體系。
2.微觀動因
(1)增強市場勢力
銀行并購后產生的最直觀效應便是資本實力的增強,規模的擴大,同業競爭對手的減少,所占的市場份額相應地上升。較大規模的銀行并購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區域性的壟斷行為,在此基礎上銀行獲得彈性較大的定價自,可以為其提供便利的長期獲利機會。也正是因為如此,傳統理論支持了政府對可能會導致壟斷的橫向或縱向并購活動的限制。但新的并購理論認為并購并不必然形成壟斷價格,反而由于內部化后而節約交易費用使其價格下降,相應會使消費者和社會的凈福利增加,這也是現代各國政府不再對銀行并購過多干預的一大原因所在。
(2)改善銀行效率
經過并購整合資源后的銀行能提高各自效率,它們通常包含了管理層效率的提高或獲取某種形式的協同效應,具體表現在管理協同效應(ManagingSynergy)和經營協同效應(OperatingSynergy),前者充分挖掘了被收購銀行的生產資本與收購銀行過剩的管理資本,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就產生了管理協同效應,后者是銀行經營活動在達不到實現規模經濟的潛在要求時,可以通過兼并以獲得適度規模,將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內部化,降低交易費用,達到經營協同。此外,發達的銀行并購市場使得經營低效的銀行面臨著隨時被兼并的風險,這種外在壓力促使銀行管理層改善經營管理,從而達到增進銀行效率的目的。
(3)追求轉移效應
轉移效應是由于市場勢力、稅法、會計慣例和證券交易法規以及政策規定等的作用而產生的收益再分配。從本質上說,這是兼并主體試圖利用市場的不完善性加強自身在市場上討價還價的能力以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其他部門收益相對減少。銀行并購的轉移效應主要體現在稅收轉移、政府收入轉移、資本市場價值轉移、壟斷轉移等四個方面的效應。銀行為追求轉移效應動機而兼并所產生的社會資源的轉移并不都是非效率的,關鍵在于社會資源被轉移之后,在新的使用者手中能否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邊際生產率是否提高。
(4)銀行管理層動機
通常情況下,銀行管理者有著擴大銀行規模的內在沖動和自身利益動機。有學者研究表明管理者的收入與公司的成長率有密切的聯系。管理者的薪金、股票期權、晉升機會以及社會地位和權力與公司規模的擴大的密切程度要比與利潤增加的關系更大。所以,公司管理者偏好于并購的外部擴張戰略實現公司規模的擴大,從而達到個人價值提升的目的。此外,銀行管理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旦經營管理不善,會有隨時被其他銀行兼并或職位不保的風險。通過兼并對手的方式,保持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可以降低管理者職位被替代的風險。
銀行業并購不僅從微觀上改善了銀行個體的經濟績效,而且在宏觀上改善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這已從國際銀行業并購浪潮史中得到了證明。對于加入WTO后的我國銀行業而言,并購更是具有其特殊意義:并購可解決國有銀行均衡的組織制度無法與非均衡的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矛盾,并購是我國銀行業市場退出的有效制度安排,并購是解決新興商業銀行發展瓶頸的有效選擇。在目前情況下,股份制商業銀行用以并購為主的外延式擴張方式取代那種逐步設立機構、“步步為營”的內源式擴張方式,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它們能夠運用其相對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激勵手段,以壯大的銀行規模為依托,塑造更佳的銀行形象,滿足多元的客戶需求,提高金融業整體績效水平。
二、我國銀行業并購重組的總體戰略框架安排
加入WTO后,我國銀行業必然也要引來重組分化的新時代。并購重組應遵循三個原則:(1)以提升效率為主基調,擴張銀行規模邊界。中國銀行業在并購之前一定要練好“內功”,在撤消無效率部門、提高內部管理水平之后,再進行聯合,(2)以產權變革為核心,引導經營方式的變革。要使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實現商業化經營,從本質上說,應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激勵機制問題,另一個是銀行經營者的選擇問題,(3);以銀行業長遠發展為指引,制定中短期并購目標。具體可考慮以下戰略安排:
1.建立與跨國大銀行相競爭的國有大銀行體系
主要指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組織制度的重新安排,按照經濟、合理、精簡,高效的原則,進行資產剝離,精簡機構,實現集約化經營。
(1)撤消或出售銀行的分支機構及營業網點,重點是撤并縣支行及其所屬網點機構,以最低存貸款規模、經濟效益、發展潛力和管理水平等考核指標作為實施依據。(2)為減少管理層次和信息傳遞的漏損,應合并國有商業銀行省(自治區)一級分行與所在城市二級分行,或從眾多的一級城市分行中選擇大區管轄行。(3)國有銀行適當放出一部分分支機構,以資產評估后的價值作為國家股,吸收地方財政、企業單位乃至銀行員工和社會大眾的入股,組成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4)四大國有銀行以國家作為最終所有者,在產權上有最終同質性,它們之間的聯合重組具備可能性,通過強強合并,組成超級銀行,發揮強大的國際優勢。
2.建立支持經濟發展的高效率的銀行體系
主要應發揮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體制優勢,鼓勵它們與國有銀行以及相互之間的并購,壯大規模,優勢互補。股份制商業銀行是經過了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新興銀行,它們的歷史包袱輕,在資本結構、組織制度,人才資源、產品創新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以之為核心的銀行業并購將是促進我國銀行績效提升的重頭戲。國有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合并會激發國有銀行的產權改革,沖擊國有銀行僵化的經營觀念,帶來全新的管理理念,這是不可多得的社會財富,無異于“催化劑”的作用。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間的并購則有利于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和經營網點及市場份額的增長,是在效率基礎上達到規模經濟的便捷之路。各商業銀行在兼并方面都蠢蠢欲動,如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將用發行股票所得的5億元資金進行收購兼并銀行同業,即國內外收購或兼并那些有基礎、有發展潛力的銀行機構,使其逐步成為浦發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3.建立國際性運營的銀行體系
我國銀行業以跨國境并購為契機,實現金融業的國際化發展。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總體不高,除中國銀行在海外有較多的分支機構外,其他銀行在海外設立機構少,規模與國際化程度極為不相稱。近些年來,各銀行都加強了海外業務拓展進程,在國外設立的代表處,分行不斷涌現。然而現在國際金融業存在一種趨勢:各國對國外銀行在該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審查較為嚴格,對經營的業務范圍也有限制。如英國倫敦的金融機構已趨飽和,當局不再審批外資金融機構在當地設立分支。
而收購海外銀行恰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機構拓展途徑,可迅速占領跨國“橋頭堡‘。總體而言,收購此舉比國內銀行自主設立機構的作法有利得多:(1)可突破國外對外資銀行機構設立和業務范圍的監管,以舊有的銀行為依托,打開地區市場,并通過注資,實現更廣的業務范圍,(2)省去一大筆新銀行的開辦費,并省去新銀行開辦之初虧損的機會成本:(3)直接利用被收購行長期以來所構建的完整的運作制度和人才體系,減少新銀行跨國并購整合階段的風險:(4)學習先進的銀行業管理經驗,(5)我國銀行具備選擇主動權,根據銀行的發展目標,自主地選擇并購對象,為我所用。
4.逐步建立全能化發展的銀行體系
關鍵詞:銀行協同效應陷阱層次分析法(AHP)
發揮協同效應是銀行并購的基本理念,協同效應大于零,銀行并購才是有效率的。協同效應的多少也決定著銀行并購的成敗。然而,在現實中人們對協同效應的內在邏輯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片面地追求協同效應,最終也就導致了銀行并購的無效率。
銀行并購的協同效應
(一)協同效應的基本內涵
IgorAnsoff(1965)首次提出了協同戰略的理念。安德魯•坎貝爾等(2000)在《戰略協同》一書中說:“通俗地講,協同就是‘搭便車’。當從公司一個部分中積累的資源可以被同時且無成本地應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時候,協同效應就發生了”。他還從資源形態或資產特性的角度區別了協同效應與互補效應,即“互補效應主要是通過對可見資源的使用來實現的,而協同效應則主要是通過對隱性資產的使用來實現的”。蒂姆•欣德爾(2004)概括了坎貝爾等人關于企業協同的實現方式,指出企業可以通過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資源、協調的戰略、垂直整合、與供應商的談判和聯合力量等方式實現協同。
(二)銀行并購協同效應的表現形式
運營協同。運營協同往往基于各種有形資源共享,這些有形資源包括生產經營中的各種要素,如資金、辦公場所和設施、銷售隊伍、管理和研發人員等;客戶或市場協同。銀行向老客戶銷售新產品,能減少市場開發與搜尋的成本,增加銷售收入,提供一體化服務,能夠提高客戶滿意度,使客戶關系更加穩定;財務協同。銀行轉型為金融集團,資本和規模優勢增強,經營風險和資金成本降低,通過對財務資源進行統一規劃使用,產生正向現金流的業務可支持產生負向現金流的業務,內部資金運用更有效率;管理協同。由于效率差異與學習效應,集團中較高效率的公司通過技能轉移方式提高較低效率的公司的研發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經營成本下降和收入增加,從而提高整體收益。
(三)銀行并購中的協同效應陷阱
對目標企業的出價過高不符合目標企業的真實價值。溢價過高是公司難以實現協同效應的最直接的決定因素。許多并購項目根據溢價水平就可以判斷出并購是否成功,而利用并購績效補償溢價是有難度的。但事實上,協同效應常常小于并購溢價甚至小于零,這就是協同效應的陷阱。
收購對象的選擇不符合收購主體的經營方向和收購主體的發展戰略。并購方通過這一并購希望目標企業實現什么樣的戰略目標,收購目標企業可以在哪里獲取收益,可以在價值鏈上的哪些或哪個環節增值,收購完成后企業采取什么樣的競爭戰略等。這些問題在收購前都必須明確。
并購過程缺乏操作效率。并購完成以后,會留下一些“后遺癥”,目標企業出現的一些或有事項不能得到妥善解決,會產生法律糾紛。購并過程完成后,企業不能進入正常運轉。
并購整合失敗。不能夠盡快形成收購主體與目標企業的有效整合,包括生產經營的整合、各種資源的整合、管理團隊的整合、企業文化的整合等。
防范銀行并購協同效應陷阱的對策
(一)科學評估并購目標的價值并制定合理的價格區間
以資產為基礎的評估模式。該模式以賬面價值調整法為典型,即在審查賬面價值的真實性后,對資產項目和負債項進行調整,調整后的資產價值減去調整后的負債所得凈值即為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依據;以市場為基礎的評估模式。市場比較法為該模式的代表,即選擇類似企業已公開的并購案,分析采樣企業的資本化市場價值=并購單價只股數債務市場價值,并計算資本化市價乘數=資本化市價稅前凈利等財務數值,最后以此乘數分別乘上目標企業相應的財務數值,可得目標企業市場價值;以收益為基礎的評估模式。該模式尤以現金流量折現法為代表,即將企業所有的資產在未來繼續經營的情況下產生的預期收益,按照設定的折扣率折算成現值,并以此來確定企業價值。
本文認為,有必要將層次分析法(AHP)運用到企業價值評估體系中去,依據各估價方法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重要性,選擇幾種方法分別計算價值,然后依據其權重計算目標企業的最終價值。具體過程如下:
1.建立評估方法層次結構。依據目標企業的性質、企業規模對評估方法進行大致初選,目的是簡化層次結構,提高可操作性。例如假設目標企業是上市公司,可以選取整隊性強的部分指標,獲得如圖1所示的層次結構。
2.構造比較判斷矩陣??裳垖<沂紫扰袛郆1、B2、B3對于目標層(A)的相對重要性,然后比較C層的六個元素對于B層的相對重要性。為提高判斷精度,應采用兩兩比較法,借助比較方格可獲得比較判斷矩陣。
3.計算比較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以矩陣A為例,求方程|A-λI|=0的解,得到參數λ1,λ2,λ3,...,λn,稱為矩陣A的特征根。式中A為比較判斷矩陣,I為單位矩陣。從n個特征根中挑出最大解λmax,再由特征方程解出特征向量X。
4.計算各元素權重。將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使得,求得B1,B2,B3相對A層的權重ω1。
5.一致性檢驗。顯然,所得上式符合條件,由于企業價值評估的復雜性及專家認識的局限性,專家所作判斷矩陣與客觀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對比較判斷矩陣計算一致性比例指標并作檢驗。
在式(2)中,R.I.為隨機一致性指標,可根據矩陣的階次查表得到。當C.R.≤1時,則認為判斷矩陣A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由此得到的權重向量ω1可以使用。
6.計算層元素時層的權重。同樣方法可以計算C層元素對B層的權重向量ω2,由ω1•ω2即可得到C層種方法對企業價值評估的權重向量ω=(β1,β2,β3,β4,β5,β6)。
7.選擇方法以進行價值評估。由ω=(β1,β2,β3,β4,β5,β6)可以得到各種方法的重要性排序。在實際進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時,為了簡化評估工作,可以根據實際工作情況選擇較為重要的幾種方法進行評估。
8.得出最終評估價值。運用所選出的幾種方法分別評估計算目標企業價值,然后分別乘以權重,相加可得到目標企業最終評估價值。
為了避免因協同效應而支付給目標企業過高的溢價,并購方應該提高自身的價值評估能力。首先,并購方必須對目標企業獨立價值進行評估,這是整個并購價值評估的基礎環節。通過測算目標企業的合理價值,對比并購支付價格與目標企業的合理價值做出初步的支付決策;其次,對并購整體價值進行評估。通過并購雙方企業并購的協同效應大小來判斷并購所創造的新的價值大小,再結合前面對比的情況做出最后的決策。
(二)并購戰略導向應追求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優勢
首先,銀行在采取并購前應當做好環境分析。包括:行業競爭狀況分析、內部環境分析、目標企業的風險分析。其次,企業應當確定經營目標和經營戰略。如果并購銀行事先缺乏計劃,沒有制定一整套的經營戰略,將最終導致市場競爭的失敗。因此,經營戰略必須明確新企業如何在行業的整個價值鏈中更加富有競爭力。
(三)有效系統整合是關鍵
系統完善的整合計劃。并購戰略能否成功實現其目標,能否達到其所追求的協同效應,關鍵在于要有一個詳細的系統整合計劃,因此為了實現協同效應的目標,在目標銀行確定后,收購方就要進行深入調查,對目標銀行的文化、財務、技術、人事、會計、營銷和管理等方面進行評價;并購活動的整合。并購后整合的內容包括:戰略整合,并購銀行應以企業核心資源為導向,從計劃、實施、控制所有環節對目標企業進行一體化整合,把目標企業的經營全過程納入主體企業的經營戰略之中,實現“戰略協同”。組織整合,并購完成后,并購銀行應盡快熟悉被并購銀行的人員信息,同時讓被并購方了解和接受自己,然后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組織機構。財務整合,其目的是運用財務整合理論建立起一套高效健全的財務制度體系,實現對并購公司經營、投資、融資活動的有效財務管理,最終達到并購收益最大化。文化整合,并購雙方由于區域不同、規模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企業文化,兩種企業文化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進而影響并購績效。人力資源整合,人力資源整合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留住人才、穩定人才、激勵人才,以減少因并購而引起的人員震蕩,最大限度地調動所有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實施有效的管理溝通。整個并購的溝通過程包括并購的事前溝通和并購后整合溝通,并購前就應當有非正式的溝通渠道,整合進行時,應當建立一個常規的溝通程序過程,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整合的原則。應該確定出明確的合并目標和戰略,明確提出合并后的整合目標,并追蹤目標的完成情況。
參考文獻:
一、我國目前并購的現狀
當我們國家還在把并購看作是一項“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不文明的萬惡行為時,美國已經在1893-1904年完成了它的第一次并購的狂潮。而我國直到80年代才開始了企業并購的試點工作。這十幾年來,我國的企業并購工作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隱患。
(一)我國企業的收購、兼并大多數是在政府的干預下完成,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產權與利益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國的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政府的附屬物,政府既是行政管理,統籌決策者,又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擔負著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職責。因此,企業并購時往往涉及到政府的利益,通常采用行政性手段完成。這就使企業的重組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重組后的產權仍然不能得到明晰。在國外,大部分的并購活動都是由投資銀行策劃完成的,企業真正地投身于市場中去,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運營,政府只是起一定的扶持和保護作用,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二)企業并購的具體操作,如目標公司的選擇、并購的可行性研究、并購的前期調查、資產評估、資金融通等沒有規范化、專業化的金融機構幫助其計劃與運營
目前主要是由國家銀行參與其中。因為大多數企業的運營資金都是來自國家銀行的貸款,國家銀行作為其最大的債權人,往往密切關注企業的發展與經營活動;另外,我國企業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虧損狀況很嚴重,而國有銀行也隨之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不良貸款問題已成為銀行最為頭疼的問題。因此,國有銀行為了確保自己的債權利益,當企業并購申請成功時,往往積極參與、配合,幫助企業完成其前期調查、資產評估、價格談判等工作,而這些工作原本應是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
在國外,大多數的并購活動都是投資銀行的杰作,投資銀行在企業并購中起著咨詢、策劃與運營的作用,而在我國投資銀行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了證券一級市場的承銷和二級市場的交易上,名為投資銀行,實為證券承銷商。
(三)有很多企業收購、兼并只是為了追趕并購的浪潮,或為了通過并購重組達到上市或者實現其短期收益等目的,而不是為了縮小成本,增加銷售渠道、擴大業務收入,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以提高其在市場的競爭實力
我國企業在并購后的整合、管理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92年以來,我國企業并購風起云涌,甚至連各大院校也開始了規模的大比拼。有些企業為了達到上市圈錢的目的,不惜多方兼并,多次重組。當然也有很多企業是出于股東利益最大化,實現企業長期發展或扭虧為盈的動機,但是由于其并購后的整合不佳,管理混亂,反而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問題。甚至使企業瀕臨倒閉或破產的境地,尤其是那些國有企業,政府為了實現它們的扭虧為盈,強行把一些負債累累的企業塞給那些良性發展的企業,使那些還能健康運行的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四)關于企業并購的法律還不健全
不完善的法律體制,使許多投機行為有空可鉆。國家1997年才出臺了《證券法》,而《基金法》經過六、七次的討論,千呼萬喚尚未出來;關于企業并購的法律法規除了《關于企業兼并的暫行辦法》(里面有太多政府干預的色彩)外,仍是一片空白,對相關的交易活動難以實現充分效的約束,而且沒有任何一部法律可以對投資銀行的所有業務做出具體的界定,因此企業并購作為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在我國并不能得到廣泛的開展。
二、確立投資銀行的地位充分發揮其在并購中的作用
企業收購、兼并什么樣的企業,或是被什么樣的企業并購,應該服從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符合企業生存發展的長期利益。這就需要企業擺脫政府的干預,同時也需要一個金融機構,來為其承擔咨詢、策劃、運營和并購后的整合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只有投資銀行符合這樣的條件,只有投資銀行能夠擔當起這樣艱巨的歷史使命。
(一)從宏觀角度分析,政府和國有銀行應該把“企業并購戰略策劃者”的職位讓給投資銀行
政府的職責應該是制定相關政策以協調各方的利益,制定各種法規以規范投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并給予其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為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而投資銀行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的“高智慧含量”金融機構,最了解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的現狀和問題,了解歐、美發達國家的成功的經驗和先進的并購模式。作為一個咨詢顧問,有能力勝任“戰略策劃者”這一職位,它可以避免企業盲目為了重組而重組,徹底解決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組織結構、資本結構等一系列更深層次的問題。另外,投資銀行是經營“企業”的企業,它應該站在比企業更高的位置來看并購的問題,從戰略上來幫助企業進行總體策劃,幫助企業建立資本經營機制,優化資本結構。
(二)從微觀角度分析,投資銀行作為財務顧問,應該幫助企業進行具體的并購活動的運作
1、投資銀行作為并購企業的財務顧問,應該幫助企業物色目標企業,對物色的對象進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篩選和比較,選擇產業相關度合適,收購價格合理和規模相適宜的對象,作為最終的目標企業,制定收購建議書,包括收購價格、收購時間、收購條件,以及資金安排等;對目標企業進行進一步的調查評估,和董事會成員就有關收購條件,收購方式進行磋商和討論;編制并購的有關公告,向并購公司董事會匯報有關收購情況,并且向目標公司闡明收購的條款;利用“杠桿收購”為公司籌集足夠的資金,實施并完成收購計劃;進行并購后的整合工作。成功的收購、兼并目標企業只是并購成功的一半,并購后的整合工作也至關重要。
2、作為目標公司的財務顧問,投資銀行應該協助董事會對收購條款進行詳盡的分析,判斷收購是否“公平合理”。投資銀行主要應該考慮以下因素:并購企業是善意并購還是惡意并購;對方的收購價格高于還是低于企業的資產凈值,收購價格是否能夠反映目標企業的市場價值;并購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是否會影響目標企業的股價波動;并購是否對企業管理人員和職工進行了合理安排等。
目標企業也可能請投資銀行幫助其提供策略,抵制并購企業的收購。這時,投資銀行應該制定各種策略提高并購企業的并購成本,或是降低并購企業的并購收益。如提出反收購訴訟,股份回購,尋找白衣騎士等都是提高收購成本的防御措施,“皇冠上的珍珠”、“毒丸計劃”等都是為了降低收購的收益,而“焦土戰術”則是一種兩敗俱傷的保全策略。
(三)國家應該加快建立健全《投資銀行法》、《企業并購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界定投資銀行的業務,規范企業并購的具體活動
筆者將國際銀行業并購的主流動機分為三類:
(一)逐利性商業動機分析
這是最普遍的一類動機。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企業、其一切經營活動的根本動機就在于利潤最大化,并購作為一種直接投資行為當然也不例外。在世界經濟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國金融當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金融競爭空前激烈。在追逐利潤的商業沖動下,商業銀行為了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自身競爭力,都傾向于利用并購的手段。因為通過并購,可以:
1、降低市場進入成本。競爭的加劇使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規模萎縮,利潤下降、迫使其積極尋求新的投資機會。業務開拓有兩條途徑:一是內部發展。二是并購。除了創新業務之外,銀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內部發展的辦法。因為一方面市場容量有限,作為后發者難以獲得優勢;另一方面銀行業務對技術與經驗的要求甚高,而積累這種技術和經驗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因此,收購一家經營目標業務的老牌金融機構更易讓人接受,成本相對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銀行收購摩根。建富,荷蘭ING集團收購LAMBERT銀行,都是為了向投資銀行領域擴張。
2、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般而言,銀行是具有顯著規模經濟效應的。通過并購,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技術費用和網點建設費用,取消某些重復的業務設置并相應地裁減員工,更為重要的是,銀行可能獲得管理上的協同效應(管理資源的充分利用)與財務上的協同效應(現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資產回報率提高。據所羅門兄弟對美國50家大銀行調查,從1992年—1997年,合并后銀行的平均資產回報率從1%提高到1.29%。股東收益率從13.6%提高到15.9%。在獲取規模效應的同時,并購也使一些相關金融產品的交叉銷售成為可能。商業銀行成為“金融超市”創造了更多銷售機會,提高了經營效率與盈利能力,達到了范圍經濟的效果。
3、追求競爭優勢的轉移。當銀行試圖獲得另一家金融機構在某一方面的競爭優勢時,單純地學習與模仿常常是徒勞的,因為這種優勢往往產生于這家機構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經營積累的組織資本與組織經驗、外部競爭者難以復制。這時,并購的動機就在于通過與目標機構的融合,達到轉移競爭優勢的目的。而且這種轉移可能是雙向的,會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例如,日本三菱銀行擅長于日本本土和零售業務,而東京銀行作為外匯專業銀行其國際業務和批發業務居日本各銀行之首,兩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
(二)化解危機性動機分析
伴隨著金融競爭加劇,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但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某家銀行一旦爆發危機,很可能會誘發擠兌風潮,產生骨牌效應,沖擊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化解危機有時也成為銀行并購的一種動機。對于并購方而言、這一方面保護了危機銀行的存款人利益,避免了因銀行破產引發的金融恐慌給自身經營帶來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盡管危機銀行暫時失去了償付能力,但其仍可能擁有相當可觀的價值,特別是無形的“商譽”價值與傳統的專業經營優勢,這些都是長期積累的財富,倘若不是因為危機外部競爭者難以獲得,這為并購方提供了一個商機。荷蘭IMG集團對巴林銀行的收購是個很好的例子。但是在西方,純粹為化解危機、維持金融秩序而由當局安排下的被動性并購并個多見,更多的是從商業銀行自身商業利益出發的一種主動性投資行為,所以這種動機實質上是具有外部效應的逐利性商業動機。
(三)人個人動機分析
西方商業銀行基本上都采取股份公司形式、內部人控制問題在所難免。商業銀行的經營者作為所有者的人、要面臨為人(所有者)還是為已的道德選擇?!阏J為,從個人效用最大化角度出發,經營者都傾向于銀行規模擴大,因為從中他可獲得物質上與精神上更大的滿足。很難測定在銀行并購活動中到底滲入了多少人個人動機,但不可否認這種動機確實存在,甚至在某些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我國銀行并購活動中同樣存在這類動機影響,但本文對此不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我國銀行業并購動機的特色與成因
我國銀行業開展并購活動的歷史不長,但與國際比較,并購動機特色鮮明:即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機性動機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業動機嚴重不足。無論是大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還是新興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有限的幾次并購活動大多數不是銀行的自主性投資行為,而是政府安排下的對—些經營陷入困境、資產套現能力差、不能支付到期債務而陷入支付危機的金融機構的挽救。如廣東發展銀行收購中銀信托投資公司,海南發展銀行接手海南72家信用社,中國工商銀行兼并海南發展銀行等。并購本身不取決于這些瀕臨破產的機構是否符合并購方的要求,而是成為政府處理眼下金融危機、化解當前矛盾的手段。但這與西方商業銀行的化解危機性并購動機有很大區別,國外銀行并購是自立,政府主要起監管功能。對于危機機構是否并購,關鍵在于商業銀行自己衡量利益得失。而我國的這種行政安排下的并購實際上由政府動機取代了銀行動機,雖然暫時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但它忽視了商業銀行的利益??赡芙o并購方帶來沉重的負擔,甚至拖垮了并購方。它并未真正化解危機,而只是延遲了危機的爆發。如并購72家瀕臨倒閉的信用社后,海南發展銀行也因不堪重負、經營窘困而被接管,是個很好的教訓。
雖然也有少數幾宗被認為具有較好商業效果的并購活動,如城市信用社合并成城市合作銀行,投資銀行與國家開發銀行、光大銀行的并購重組活動,但也不難從中看到政府力量的作用。我們承認政府的適度介入可以使并購得以順利進行,降低并購成本,但政府干預一旦過度,將妨礙一個公開公平的并購市場環境的創造,嚴重抑制我國商業銀行的逐利性商業動機。
具體分析我國銀行業并購動機特色的成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政府仍是商業銀行的主要產權主體,必然將銀行視為其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現實載體。在穩定壓倒—切的行政壓力下,政府可以憑借所有者身份將自身動機強加于商業銀行經營者。迫使其并購一些本該破產清算的金融機構。(2)銀行經營范圍受到嚴格限制,包括產品范圍與地域范圍。我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允許經營證券與保險業務,對于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其網點設立上也有明確的地域限制。這些限制使逐利性商業動機無從發揮。(3)各家商業銀行市場定位趨同,各銀行在產品種類茍目標客戶的選擇上嚴重雷同。有特色、有獨特競爭優勢的銀行少之又少,這也使各家銀行對并購興趣不大,因為并購不能帶來新的競爭優勢。(4)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還處在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格局中。在正常情況下,實力接近的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誰要吃掉誰都不容易,而有實力的四大行如果再不斷運用并購手段,會使本來就競爭不足的銀行業更加集中,不利于銀行總體效率的提高。我國金融業今后相當長的趨勢仍是鼓勵競爭和限制壟斷,這使政府必須在銀行并購市場上起引導作用,以保證這個趨勢。
三、比較分析后的啟示
啟示一:我同銀行業必須審慎考慮自身未來的發展策略。我國最終將成為WTO成員國,國內金融服務領域將全面開放。國際銀行業的商業化并購浪潮中涌現出來的金融巨鱷們,會很快成為我國銀行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如何提升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在經歷了—系列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造之后,銀行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已進入了實質操作階段,我國有必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并購經驗,糾正在我國銀行并購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當動機。
啟示二:在化解危機上應給予商業銀行更大的自。一家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是直接破產清算,還是有并購的價值,更多的應交由市場力量決定。要徹底據棄對有嚴重問題機構的政策保護,政府必須認識到將個別危機機構強制轉移到商業銀行身上是對長期金融穩定的損害,從根本上也不符合政府的利益。破產清算只要處理得當,并非如想象般會引起很大的金融震蕩,如去年對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破產處理,反而有助于提升我國金融業的整體形象。
啟示三:從現實的角度,我國商業銀行存在進一步強化商業化并購動機的空間。
首先,可以從規模經濟動機出發對商業銀行的內部結構進行整合,進行“內部并購”。特別是國有四大行在傳統粗放型擴張戰略指引下,機構數量與人員過度膨脹,人均盈利水平低下,規模不經濟現象突出。面對激烈的競爭,銀行有必要按照效率原則,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調整現有的經營布局與人員規模,進行內部經營機構、管理機構的撤并、走集約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