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9:27
序論:在您撰寫旅游資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優質資源的共享現狀
共享的形式。調查表明,3個省份的高校正在進行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共享方式的探索,共享的形式主要是有以下幾種。(1)重點、特色專業的建設與示范。教育部、教育廳或高校自身對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情況進行評估,對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或資金扶植,進行特色專業和優質專業的建設,培育和建設優勢教學資源,并進行示范推廣。各高校通過委派教師到這些示范點進行考察學習或掛職鍛煉,學習先進和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的軟實力。(2)精品課程建設。為了進行“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建設,2001年,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積極推行教育質量工程和素質教育。從2003年開始,根據教育部的統一部署,精品課程建設作為《質量工程》的重點項目在全國各高校展開,教育部專門設立了共享平臺———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同時,各省份和各高校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也進行不同等級的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的建設大大地推進了高校信息化建設和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學習的平臺。(3)實驗、實訓設施設備的開放與共享。為了支持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改善教學設施和教學條件,從2002年4月開始國家財政部啟動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基礎實驗室的建設工作。近年來,在原有共建實驗室的基礎上,財政部從2007年開始實施了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建設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大大地改善了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條件,特別是實驗、實訓條件,進一步推進了優質資源的建設。共享的范圍。為了了解西部3個省份優質旅游教學資源的共享范圍,筆者隨機從3個省份中抽取了9所高校進行電話調查,結合精品課程和案例資源等的網上共享查詢,結果表明,9所高校中有8個的實驗、實訓設備在校內實現了專業間的資源共享,有一個實現了同城高校間的資源共享。而對精品課程的抽樣調查發現,有部分精品課程的網站不能訪問或出現網頁錯誤,能訪問的精品課程網站都或多或少地對用戶的權限進行了限制。例如37%的精品課程網站要求有本校IP才能正常下載課件和教學視頻,94%的精品課程網站要求有用戶名和密碼才以登錄BBS。
優質資源共享存在的障礙
重申報、輕建設。當前,在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的考核和績效評比,以及第三方機構對高校進行綜合排名時,諸如精品課程、優質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質量工程項目是重要的評價指標。因此,各高校對這些質量工程項目的申報積極性很高。但當項目申報完成后,例如精品課程網站申報成功后,很少進行維護和更新。我們隨機調查的9家精品課程網站中,本年度作過資料更新的僅有2家。有少數網站建成后從未進行過更新。缺乏規劃、重復建設嚴重。當前,我國用于高等教育建設的資金十分有限,迫切需要集約使用資金,提高資金、設備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然而,由于缺乏規劃,存在大量重復建設的情況。以旅游管理專業較為流行的導游模擬實驗室為例,很多高校采用3D景點虛擬平臺,其硬件建設就需要100多萬元,軟件投入還需數十萬元,且每兩年需升級維護一次,建設運營成本很高。但多數高校建成后應用的僅為每年1—2門課程,大部分時間設備處于閑置狀態。而在同一城市不同高校往往都建有相同類型的實訓室,且沒有此設備的高校也正在申請籌建中,重復建設相當嚴重。共享范圍有限、共享形式單一。筆者對不同高校實驗室的調查和訪談,發現目前西部3個民族省份都沒有大學城,大多數高校的實驗設備主要是在校內不同專業之間共享,高校間共享非常少,共享范圍十分有限。對精品課程而言,雖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共享,受益群體較廣,但由于高校間課程體系存在較大差異,且大多數精品課程網站僅有少數教師的示范性授課視頻,對于案例資料、優質教學素材的共享較少,且交流平臺往往僅針對本校師生開放,受益面較窄。共享利益機制不健全。當前,不同高校相同專業之間的競爭較為激烈,專業排名不僅關系專業生源的質量和數量,而且關系到專業的綜合績效考核。因此,為了保證和保持自身的領先優勢和人才培養質量,高校往往不愿其他高校分享自己專業建設的經驗和優質教學資源,從而避免讓自己處于競爭劣勢。同時,在資源共享的利益協調分配方面,由于缺乏協調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高校和教師在資源共享上的給予和獲取嚴重失衡,主動性不夠。
溝谷森林景觀是通道縣面積最大,姿態多變的景觀資源,溝谷內保存完好的中亞熱帶溝谷常綠闊葉森林生態系統,溪邊古樹參天,林間藤本攀繞,林下蕨類叢生,溪水清流,瀑布———深譚———流水自成一體,給人以原始、天然、清爽、靜心、神怡感受。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環境開展生態旅游,進行保護性利用。
1.1南部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闊葉季雨林景觀資源位于通道縣南部的甘溪鄉恩戈等的溪溝內,海拔300m以下。該溝谷為珠江流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勢和氣候條件,使其形成的湖南其他地區不存在的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闊葉季雨林景觀,植物以喙核桃(An-namocaryasinensis)、楠木(Phoebezhennan)等為主,溝內以竹柏、華南栲等高大的季節性大葉落葉闊葉和常綠植物為主,伴生著綠黃褐樹、變葉榕、白背鴨腳木等南、西南植物區系成分,高3m的仙人掌,小片的野芭蕉林等南熱帶成分的植物種類,林下海芋、華南紫箕等寬葉耐陰植物發育,林間藤本植物發達,氣根繚繞,樹體板根壯寬,老莖生花(善果),林內千姿百態,溪溝內怪石林立,天然一字水壩,十曲九回的溪流,多級疊水,從天而降的瀑布,清澈無污染的溪水,構成了大自然的優良環境。加上鳥鳴、畜啼、嘩嘩水流聲,更是構成了大自然的人間仙境,溝谷高濃度的負離子含量更是吸引著人們向往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1.2宏門沖森林生態系統景觀資源宏門沖位于通道縣木腳鄉溪上村,植物種類最豐富,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最為集中的區域,溝谷以木蘭科、殼斗科、樟科等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林內腐殖質層厚,藤本發達,清澈溪流常年不斷,林內潮濕,喬層多亞層,層界難以分辮,反映出典型中亞熱帶溝谷常綠闊以林的森林景觀特點。海撥900m以上分布著杜鵑灌叢,保存有結構最完整的具有復雜性和獨有性的溝谷森林生態系統,實屬難得的森林生態系統景觀。
1.3龍底河漂流景觀資源龍底河以源于成步縣巖寨鄉,可供漂流的是溪上以下約5km的峽谷中河段。漂流河周圍森林茂密,中山齒脊峪谷地貌發育,密林、怪峰、奇石融為一體。溝谷碧液,綠瑩瑩流得從容,流淌灘頭,雪流飛濺。懸崖、老樹、礁石及石縫里亙古樹曳的水草錯落有致。深潭、平流、急灘此起彼伏,是一處有驚無險的極佳漂流去處。同時,在河岸邊天然巖石露頭上有長6m,高1.5~2m的疊石層,呈熠皺狀,所形成的同心層非常清晰,局部有如樹木年輪。無疑,它為龍底河漂流增添了一處亮麗的旅游景觀點。
1.4珍稀樹種園景觀資源20世紀70年代末,通道縣林業局在位于縣城西北部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林業科學研究所,面積680畝。從20世紀80年代初林科所開展珍稀樹種收集、森林培育、林業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共收集維管束植物108科32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余種。經多年建設,林科所建立的珍稀樹種標本園及其它科學試驗林場已郁閉,山上林木郁郁蔥蔥,森林覆蓋率達92%,景觀效果十分突出,是開展林業科學研、科技普及與生物教學的理想場所,同時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戶外休閑旅游勝地。
2侗族村寨風水林旅游景觀資源
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她的歷史淵源流長,曾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光彩奪目的中華文化。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民族。侗族聚居的村寨依山傍水,寨前是田園阡陌,寨后是青山疊翠,村寨左右還有竹林或古老的風景樹,該溪流繞寨而行或從村寨中穿過,寨中有魚塘,既有林木蔥蘢的山巒,又有稻香四溢的平壩。侗族人民在長期與自然搏斗過程中,他們對其周圍的自然環境產生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對其賴以生存的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尤其表現在、侗款、鄉規民約、樹棕等方面。這些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并保留至今,對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林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保證了侗族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為后人休養生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
2.1上湘侗族村寨風水林旅游資源位于通道縣播陽鎮上湘村侗族村寨,距縣城68km,該村有侗族聚居200戶,村民700人。寨前溪河繞寨而行,清澈水流長年不斷,有橫跨溪河造型優美的風雨橋,村寨后是翠綠的風水林,面積280畝,該村寨在咸豐元年(1850年)立下蓄禁碑文,至今立在風雨橋旁,其碑文記載:“從來天之暖,物始生地之靈者,人方杰故……。我上湘后龍山,自祖輩合抱之樹,常有數千年,后人不肖,私妄砍,以致山車之美,轉成濯濯……。我等撫今思著,不勝傷也,因于咸豐元年共聚醮,共同計議,凡寨邊左右前后,一切樹木俱要栽培……。一切樹木俱要蓄禁,不許妄砍,有不遵者,系是殘人共責罰,決不寬容”。通過民眾協商制度的保護森林的條款剖在石碑上,將石碑立在村寨風雨橋旁,以示眾人遵守法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風水林內,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樸樹(CeltisL.)、樟樹(Cinnamomumcam-phora)等古樹名木有500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樹有312株,據調查,植物種類50科112屬320種。侗族先民們以鄉規民約去保護森林,保護人們平安和康寧,以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早期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產物,是包含著深刻的人類生態學觀念。播陽上湘侗族村寨森林———人之景觀學一體的鄉村游,是最佳的森林旅游的勝地。
2.2孟沖侗族村寨風水林旅游孟沖位于通道縣北面,屬于通道縣溪口鎮。孟沖村寨的村落座北朝南,聚居80戶村民,500余人,依山而建,村前是一條小溪,并有一片稻田,面積60畝。東西是涼傘頭,西面是白云山,南北是筆架山,東面是凌云山。村落四周封山育林,總面積2000畝。村后的針闊混交林,古樹參天,先輩封為風水林,大古樹封為神樹。至今森林覆蓋率達87%,基本保存原有的森林生態環境。風水林中的赤皮青岡(Cyclobalanopsisgilva)古樹被封為孔子樹、財神樹、擴寨神樹、鴛鴦樹、美女神樹、九錘鑼樹、救生樹、青云直上等神樹。孟沖村寨可稱為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呈現典型的侗族風光,是森林旅游的又一最佳旅游景觀資源。
3通道縣森林旅游景觀資源評價
3.1丹霞地貌景觀資源以壁、峰、峽、洞、橋為基本單元的丹霞地貌景觀。以懸崖、峭壁、峰林、怪石、天橋、山洞、峽谷、森林構成了千姿百態的奇特景觀。丹霞地貌景觀森林游資源具有如下特點:①面積大且地貌發育完全,面積160km2,丹霞景觀資源組成單元較齊全、完整;②景觀異質性高,奇特,除丹霞景觀外,還具有丹霞景觀與森林景觀相映的特點;③景觀集中,景觀點錯落有致,更顯景觀的多樣性、豐富度和均習性。
3.2溝谷森林生態景觀資源溝谷森林景觀面積最大,姿態多變,具有生氣活力的景觀資源。主要有兩處景觀,一處是以恩戈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季雨林處貌與環境特征的景觀資源,一處是以宏門沖森林生態系統、龍底河漂流為一體的景觀資源。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闊葉季雨林外貌為湖南獨有,具有很高的生態旅游價值,龍底河漂流也具特色,是一人一舟,雙人舟漂流的好去處。
(一)產茶歷史悠久
湘西產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據《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據王威廉考證,武陵七縣包括現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懷化等地?!队理樋h志》載:“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貢,其為生產地可知”;《通典》(杜佑)記載:“永順、龍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貢”;《辰州府志》記載:“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者為最,今且已充上貢矣”?!豆耪善簭d志》載:“古丈坪廳之茶,種于山者甚少,屆人家園圃所產,及以園為業者所種,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夫界亭之品”。說明湘西從唐朝開始就有茶葉入貢,在清朝就有了以種茶謀生、靠茶致富的專業化的茶葉生產方式。
(二)茶種豐富且品質出眾
湘西有歷史悠久的古茶樹。例如保靖縣葫蘆鎮黃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們稱為“可以拿來喝的文物”的古茶樹;在桑植、永順等縣,有野生茶樹分布,主要以小茶樹為主(大茶樹因為當地人民的濫砍濫伐而沒有保存下來)。此外湘西還有很多品質出眾的名茶,有聞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湘西古丈茶獲金獎;1982年在全國供銷商品名茶評選會上,古丈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有“一兩黃金一兩茶”美譽的保靖黃金茶,2012年保靖黃金茶和古丈毛尖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冊的特色農產品。還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稱的碣灘茶、張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霧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豐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樓或是茶園門口都有有關茶的楹聯,湘西的茶聯可主要分為兩種類:一為贊茶聯,如:“時到茶園自然綠,穿來芳草依舊蘇”、“古丈毛尖清香撲鼻馳名遐邇,獅口銀芽白毫顯露譽天下”等。二為飲茶聯,如:“嶺上綠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萬家”、“飲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結五洲群賢”等。在湘西有許多與茶相關的茶歌,例如“采茶調”、“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調”、何紀光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湘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過趕年時,要喝“眼屎茶”;結婚時講究“三茶六禮”和“三道茶”;相互溝通表達情感時有“扛碗茶”、“篩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湘西作為湖南最早開發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資源已經開發得非常成熟,例如鳳凰古城、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近年來在旅游中也出現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開發已成雛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茶文化節的興起。湘西的茶文化節主要以古丈縣的茶文化節為主,自2011年以來古丈縣先后舉辦了“中國(古丈)首屆茶文化節古丈毛尖萬人品評會”、“中國(古丈)第二屆茶文化節‘紅石林’杯茶歌大賽”,在茶文化節中有許多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茶禮儀、茶俗、茶歌、茶聯以及茶藝等表演,還有茶葉的現場交易,這對于追求新穎的旅游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導游培訓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專題講座。此培訓不僅增加了導游人員對湘西茶文化知識和內涵的了解,也豐富了導游人員的講解內容,讓導游人員在講解過程中間接向旅游者宣傳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區各類茶館方興未艾。目前,湘西地區茶館的消費人群主要以本地人為主,但本地人進入茶館并不是為了品茶欣賞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時間為主。景區的茶樓也不是為了讓客人體驗茶文化,而是以販賣茶葉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資源雖有一些零散的開發,但都沒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產品,在其過程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缺乏意識
在湘西的旅游規劃中,很少提及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目前湘西僅將茶葉作為農業作物來發展,很少有企業把茶園與旅游結合起來,開發與茶文化有關的休閑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場中很少能見到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產品,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旅游路線更是從未涉及。
(二)缺乏專業人才
茶文化內容包涵茶種、茶具、茶俗、茶禮、茶歌、茶寺以及與茶有關茶精神。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3人,茶葉技術專家45人,長期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茶農近百人,茶農技術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專業知識的人才卻幾乎空白。
(三)缺乏宣傳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現外地茶葉一枝獨秀的場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對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沅陵碣灘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節慶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節為例,古丈的茶文化節自2011以來舉辦了兩屆后就再沒有其音訊。此外,湘西旅游市場上銷售的與茶文化有關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葉,且茶葉質量參差不齊,冒牌商品層出不窮。在景區隨處可見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黃金茶。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廣,同時也使旅游者對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建議
湘西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時,可以依托其它已經開發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資源,結合茶文化自身的優勢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內涵,根據市場需求,生產茶文化旅游產品以及建設相配套的能體現茶文化內涵的服務設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更完善。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來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
(一)樹立茶文化旅游開發意識
要想促進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自上而下樹立開發茶文化旅游的意識。一個產業的順利發展與當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確引導、宏觀調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開發規模和數量,避免盲目開發,以及開發過程中因無政府調解而導致的市場混亂、惡性競爭等情況。相關部門更應把茶文化旅游納入整個旅游規劃中,用湘西豐富的茶文化為當地旅游注入新鮮的血液;旅游企業也應積極創新,開拓茶文化旅游資源,開拓茶文化旅游市場。
(二)注重對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個行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旅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專業人才,也可以通過對從事茶事活動的人進行旅游方面的專項培訓,對從事旅游行業的人進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與培訓,來充實茶文化旅游人才隊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
依托湘西豐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是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參照其它地方的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這一目標。
(1)茶民俗風情游。
湘西因地處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處,地勢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因此當地有許多各個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門可以把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來,為游客展現具有湘西少數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戲等表演活動。
(2)茶文化學習考察游。
旅游者可來此考察、學習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藝、茶道、茶俗、植茶知識等。
(3)茶保健游。
根據醫學史料記載,茶有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種功效。特別是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輻射、抗菌、殺菌等作用。現代醫學也已證明了茶的醫藥作用,并將其大量應用于臨床醫療中。因此旅游企業可利用茶的這種醫療健身作用,開展休閑保健旅游。
(4)茶節慶旅游。
如最近幾年開始興起的“古丈茶文化節”。不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鄉生態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釋放。茶鄉生態游不僅可以讓旅游者在旅行中體驗自給自足的快樂,也能讓他們在體驗的同時學到關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識,增強對茶文化旅游的熱愛。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嘗游、茶商品購買游、茶具生產工藝游等。
(四)加強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質化十分嚴重的今天,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我們還應重視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首先湘西茶葉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葉為主導,創精品、創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禮與茶具也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例如在按比例縮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藝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禮及圖畫,這不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對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頗具開發價值。再次,湘西地區可以嘗試把當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開發中,例如針對游客注重飲食養生,可以嘗試向游客開放一些茶園,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點,讓游客在親自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以后,品嘗到自己親自收獲的美食素材。此外還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的茶葉和茶點。
(五)加強宣傳不斷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場
有了好的產品就得積極去宣傳。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影響力也較小。為了增加其宣傳力度,筆者認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門、工商部門以及企業應聯合起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電話、電視、網絡、微博、講座、節慶活動等,做好市場宣傳、市場開拓、產品介紹以及市場營銷工作。在宣傳中應注重介紹湘西茶文化所蘊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內涵,讓潛在的旅游者對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茶文化旅游的興趣。在開拓海外的旅游市場中,可以將日本和韓國以及東南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作為我們的主要開拓地,因為他們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飲茶的習俗。以韓國和日本為例他們不僅都是湘西地區國外市場中的主要客源國,且他們國家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飲茶的習俗、茶道、茶藝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如果湘西地區推出關于茶文化旅游的產品線路,并打出促進與國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傳口號,必能吸引大片的國外旅游者。
四、結語
關鍵詞:旅游資源互補性長江三峽金三角
旅游資源是構成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統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學的對旅游資源展開研究是一個地區進行旅游規劃和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一個區域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一、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的意義
1.形成對旅游資源的再認識
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學的利用好現有資源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思路的研究,我們總能找到其令人驚喜的價值,從而謀劃出新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就是從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圍、不同的角度以互補性進行分析和研究現有資源,重新評價和定位現有的旅游資源,挖掘更多的資源優勢。
2.為發展跨區域旅游、謀求共贏提供理論支持
隨著國內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資源的利用已經逐漸打破原來的行政區劃,跨區域協作、優勢互補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對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愈發顯得重要,通過分析旅游資源的共生互補,合理安排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序、重點和方向,最終獲得資源共享多贏。
3.利于解決區域間旅游合作問題
區域合作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區內各旅游經濟體能否實現資源互補、優勢互補,使區內差異性旅游資源可以有效結合,從而產生更大經濟效應。例如長江三峽、川黔渝無障礙旅游區的建立均是一種新型互補的旅游競爭合作關系。
二、旅游資源互補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資源互補的涵義
互補的概念來自于幾何學,是指兩個角度之和為180度的角互為補角。旅游資源的互補是指旅游資源之間由于種類、規模、形狀、文化內涵、時間序列、區位等自身要素的差異而形成的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關系。旅游資源互補蘊涵著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其表達了陰陽既濟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猶如中國的易經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資源互補的幾種模式
從目前的常見的情形分,旅游資源的互補有規模尺度互補、形態造型互補、時間序列互補、種類異質互補、區域差異性互補、同構互補等多種模式。隨著旅游理論的發展,還會得以豐富和完善。
三、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資源互補性
奉節巫山巫溪的旅游資源總的說來,是以自然資源為其主要特色。雄奇壯麗的三峽,瑰麗幽邃的大寧河小三峽、小小三峽,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紅池壩,人跡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動人心魄的“天坑地縫”無不是旅游者,探險家夢想的地方。仔細分析金三角旅游資源的特色我們不難發現,各個資源點之間具有極強互補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同類資源規模形態互補
大三峽雄偉壯麗,小三峽、小小三峽綺麗幽邃,雖同屬峽谷風光,但在形態上有明顯差異,給予游客感覺截然不同:大三峽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小三峽柔媚秀麗、小橋流水。如果把大三峽比做滿漢全席,那么小三峽、小小三峽就是席上精美小點。使得游客游大三峽后游小三峽、小小三峽而不覺得有絲毫雷同重復之感,反覺得不游小三峽便不完整。
(2)同類資源時間序列互補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萬年前的原始人時期,以巫山猿人為代表、其后產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舊石器時期的大溪文化;寧廠古鎮鹽文化;以巖棺、懸棺、船棺為代表的巴文化;以漢墓、三國文化遺址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大昌古鎮代表的明清文化;這些不同時間段上的人類文化資源串聯在一起,儼然是一部完整的人類史書。如果把他們整理加工、科學地重組之后,整合潛力巨大。
(3)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互補
自然資源因人文資源的補充而產生豐富的內涵;人文資源因自然資源背景而顯得獨特、神秘和與眾不同。4A級景區“白帝城—瞿塘峽”就是典型的例證,以白帝城為代表的三國文化和瞿塘峽為代表的大江峽谷絕世奇觀交相呼應,瑰麗動人,使得三國演義中的傳奇人物由于瞿塘峽的雄壯和長江的波瀾壯闊更顯得英雄意氣,豪氣干云;而當置身瞿塘,面對滔滔的江水,把酒臨風,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靈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這種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完美組合最終使資源的吸引力達到了極至,成為國內外獨特性的旅游資源。
(4)旅游資源地域差異性互補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節、巫溪三縣,旅游資源差異性比較明顯,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峽谷風光為特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并重。北部則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為主,人文資源為輔。人們在欣賞了洶涌澎湃的長江三峽、領略了動人心魄的三國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別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場、神奇的夏冰洞,便會產生強烈的誘惑力,使游人真正體驗到融于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區際旅游資源的互補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區: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資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異水旅游資源區③樂山佛教文化、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④川南恐龍竹海旅游資源區,⑤攀西涼山彝族民俗旅游資源區⑥川羌風光旅游資源區等
湖南省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區:①張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②岳陽樓楚湘文化旅游資源區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資源區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資源區。
湖北省旅游資源區集中在四大資源片區:①三峽壩區與三國文化旅游資源區②武當山道教文化旅游資源區③神農架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④清江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區等。
陜西省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資源片區: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資源區②革命圣地與黃土高原風情旅游資源區③秦嶺文化旅游資源區。
四、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結論
分析周圍省市的旅游資源,我們不難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陜西都有自身獨特的資源點。金三角和周邊相比,旅游資源存在著普遍的同構現象:森林草原、峽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峽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資源上占有一定的優勢。正是這種強強對話的局面,創造了強強合作、優勢互補的絕佳前提。
1.金三角擁有瞿塘峽、巫峽;宜昌境內有西陵峽。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資源區,但無論離開西陵峽來談“三峽旅游”,還是離開了瞿塘峽、巫峽談“三峽旅游”都不是一個完整的三峽概念,也不科學。大三峽的整體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對其進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劃地而治均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只有在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把這些優勢互補的旅游資源進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發展。具有典型的同構互補性。
2.位于“金三角”區域內的白果林原始林區實際上是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我們都囿于行政區劃,把它們割裂開來,使其資源價值被嚴重低估,得不到充分發展,這都是因為忽略了他們之間的強烈的互補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顯的同源互補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見證地。以龍骨坡巫山古猿人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文化、大溪遺址為代表的舊、新石器文化,以寧廠古鎮白鹿鹽泉、寧河懸棺、古棧道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鹽文化,以白帝城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大昌古鎮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與陜西以兵馬傭為代表的秦漢文化,湖南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楚湘文化結合起來,不但是中華文明一部完整的史書,更是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大觀園。文化互補性十分顯著。
4.金三角地處“重慶—西安—武漢——張家界”旅游黃金圈的正中心,擁有眾多獨特的旅游資源,如果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補資源類別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黃金圈向旅游黃金面發展。所以異質互補性十分突出。
五、結語
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區域旅游整合發展,改變旅游競爭模式的一種思考。是在區域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是所出現的產業競爭與合作問題。通過對旅游資源互補性的研究,找出區域和跨區域旅游資源所擁有的共同文化內涵,最終達到停止惡性競爭、、多贏互利的良性局面。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旅游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張述林.旅游項目策劃理論與實踐.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3]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4]黃羊山.旅游規劃.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
福州生態旅游的發展依托于福州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本文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自然環境為依托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一種狹義范圍內的探討,因此在探討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過程中,并未將人文類旅游資源納入進來。關于生態旅游的類型,早在1999生態環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觀鳥/野生動物旅游、自行車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經過多年的發展擴展和完善,我國生態旅游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游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游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采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結合現有研究文獻,將福州市生態旅游發展所依托的旅游資源類型概括為四類。
1.森林山岳類生態旅游資源。我國的生態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是生態旅游較為原始的一種開發方式。這類旅游資源往往具備多樣性的動植物資源,負氧離子含量高,自然環境優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適宜于開展休憩、療養、科考、觀光、露營和戶外素質拓展等活動。福州市山岳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情況見表1。
2.海濱濕地類生態旅游資源。福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閩江和烏龍江穿城而過,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等;砂質海灘長達560公里,如長樂下沙海灘、平潭龍王頭海灘等都有優質沙灘;福州東南的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島嶼風光獨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僅魚類就達到500多種。福州市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優質的海濱沙灘、優美的島嶼風光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福州市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福州市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極具代表性的資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濕地,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徒途中重要的一處落腳站,具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主要植被類型,擁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4種,比如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萬只的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是一處集濕地保護恢復、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濕地觀光、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濱海濕地公園。
3.溫泉地熱類生態旅游資源。溫泉是一種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溫高于環境年平均溫5℃,或華氏10℉以上,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比如碳酸鈣、硫磺、鈣、鉀、氡、鈉等,泡溫泉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憑借著有利的盆地地形及豐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溫泉資源具備了儲量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易開采等特點,成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據有關部門調查,福州溫泉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市區以及永泰、閩候、閩清、連江等周邊縣市,共有20多個溫泉點40多個泉眼,無論是在城區享受SPA式溫泉,還是到周邊青山綠水環抱的溫泉景區泡溫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來。據統計,2013年福州市溫泉旅游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46.81萬人次,同比增長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龍泉山莊、源脈溫泉、赤壁溫泉,分別為118.6%、47.8%、19.7%,占溫泉景區接待量的51.1%。現將福州市溫泉生態旅游資源統計如下(見表2),必須說明的是,福州市區的溫泉因開發充分、城市景觀居多且商業化氛圍濃厚,在資源統計時僅選取了幾家,并未全部納入。
4.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是近年來較受歡迎的生態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態農業資源,以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內容,便于旅游者認識、了解、享受和保護農業生態資源,開展觀光、勞作、民俗體驗等旅游活動,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僅能普及自然農業知識,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閑農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農家的休閑形式為主,一些農戶創辦農民餐館,提供吃農家菜、住農家屋等簡單服務。20世紀9O年代開始出現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閑農場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類休閑農場143家,包括農、林、牧、漁、茶、園藝等多個項目,其中,3家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6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5家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還有一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閩侯縣,福州市休閑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市級及以上)一覽表見表3。福州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活動涉及到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溫泉理療保健、民俗文化、娛樂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6億元。
二、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分析
在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統計過程中,福州生態旅游發展的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景觀齊全。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類型涵蓋了森林山岳類、海濱濕地類、溫泉地熱類、休閑農業類等多種類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瀕臨東海,閩江口、羅源灣及海壇島的濱海海洋類資源也獨具特色。地貌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動植物品種,濕地、溫泉、河湖、外海景觀豐富,各類景觀之間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觀光、科教、度假、體驗等多種生態旅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2.資源品質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類生態旅游資源中,森林覆蓋率高居全國第一、空氣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品質居全國前列,閩江口濕地公園憑借著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眾多的稀有物種以及候鳥遷徙、珍稀瀕危鳥種的棲息地等多項要素在2013年“美麗中國•濕地行”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濕地”;而福州溫泉品質居于全國前列,休閑農業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態環境。四類生態旅游資源的品質極高,但是,由于開發不足和宣傳不力等因素的影響,福州的諸多生態旅游資源知名度卻很低,品牌效應缺失,在全國的影響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區及周邊縣域,空間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經過上文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可知,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區以外的各個縣域;市區范圍內生態旅游資源較少,且分布地點多位于市區及郊區的城鄉結合區域。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北部和西部為山地;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東部丘陵平原相間。這種地理環境使得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縣域地勢較高,自然景觀優美,環境宜人,因此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和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市區及周邊相鄰的連江、閩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溫泉地熱資源豐富;而東部閩江入??趧t因地勢較低且與東海相連,成為了優質的海濱與濕地資源區。
4.生態保護觀念不足,生態旅游形象不鮮明。福州市的生態旅游的游客多選擇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區居民為主,其次是周邊浙江、廣東、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結構以散客為主,生態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區大多是市區周邊的原始鄉村和景觀優美的自然地區,使得福州市的生態旅游更加傾向于鄉村旅游和鄉村生態旅游,客源市場對生態旅游的認知也多為鄉村旅游和鄉村體驗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態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準確,從而帶來旅游過程中重體驗而輕保護、重旅游而輕生態的現象。
三、結語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絡化原則。旅游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在珠海旅游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游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F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游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絡,各地的旅游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游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絡。
首先是小網絡,即中心城區旅游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游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游資源也有待于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件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游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游區。
其次是中網絡。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游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游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臺寺旅游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于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游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游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游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游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后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游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環線。
第三是大網絡,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游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游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游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絡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游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于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游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么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游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游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游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里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于這樣的旅游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游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游資源應取后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
護??梢赃x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后,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后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后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郁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開發生態旅游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生態旅游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游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游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
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么?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么?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三是發展生態旅游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游,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游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游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生態旅游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游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游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
旅游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
(一)旅游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莊,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游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后,每年的旅游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游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1、資源驅動型。自然與文化資源有獨特性,如金灣區、香洲區的唐家灣鎮、東區海島等可劃為這一類。
2、經濟驅動型。主要為購物流通,如斗門城區、前山城區、灣仔鎮等是典型的經濟驅動型。
3、都市綜合型。既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又有廣泛的經濟文化的景點。如香洲主城區。
這些城鎮的建設應分門別類,都要摸清本地的資源。如橫琴的蠔、灣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門的荔枝、重殼蟹等獨具特色的資源,要找出其歷史痕跡,挖掘其文化內涵,編寫成動人的故事篇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個很好的旅游資源。
(二)開發利用城鎮旅游資源的方略
1、確立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思想。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城鎮建設就會出現千鎮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優勢,才能體現出各自城鎮建設的特色。根據統計資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已超過杭州。我們為什么會超過杭州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確立了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成為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范。我們把旅游歸結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第一是直接系統。如旅游項目、旅游主體、旅游資源、媒體和旅游服務等,這些是直接為旅游服務的。第二是介入系統。如交通運輸、機場、碼頭、鐵路等,解決外部的可達性。包括通訊、金融保險、商業等都是旅游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統。如城市景觀、房地產、文化設施、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旅游業的發展,離開了這三個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
2、確立硬件建設一體化的意識。目前,我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硬件建設上往往是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設,沒有一點旅游景觀的意識。市區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條排水溝,僅僅做成一項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生態上的遺憾。實施硬件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識。要通過城市的硬件建設,形成注意力,產生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些景觀之間的組合,就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經驗,如將已變成臭水溝的護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休閑觀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觀——環城公園。第二是環境意識。大連提出了“出門就是花園”、“處處是景觀”,城市向園林化方向發展,居住小區向旅游景區演進,就像新加坡那樣,這就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識。倡導多種形式辦劇院、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義。第四是可識別性。一個城市,要在宏觀的尺度上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感覺。為什么許多游客愿到云南的麗江去游覽參觀?上海市原市長徐匡迪到了麗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復建了。為什么?因為麗江利用民居的結構完全展示了古城獨特的風貌,形成了異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給人以另類城市的感覺。所以麗江古城對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非常強。而其他許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斷了自身的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就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從而也喪失了自己的地位。
3、確立突出地方資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國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數,水景資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濕地,水景資源極為豐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水景觀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利用起來,那珠海就是獨一無二的。珠海難以與國內其他城市比硬件設施建設的規模。在文化建設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閑、優雅、精致的情調,要區別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設要圍繞自己的特色進行創造,包括民居都要體現嶺南水鄉的風格,亞熱帶風情,形成新式粵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國嶺南建筑古樸莊重、典雅精致的韻味,又廣泛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突出現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鮮明、氣勢恢弘的風采。
(三)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塑造市民內在的文化素質,展示珠海獨有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其歷史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一種有深度有內涵的旅游資源。對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區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為當地的文素質特別好,使得人們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嚴格城市管理特別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達性,保證安全暢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資源中遇到的問題,就在于當地的治安環境。
——熱情好客,培育地區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購買的旅游品應沒有贗品。就像在香港購買黃金飾品,都同時附有成分比例的標簽,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瞞顧客一次,香港旅游協會就會取消其經營黃金飾品的資格,管理非常嚴厲,所以在香港購買黃金裝飾品,完全是貨真價實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這一點,成為一個童叟無欺、誠信卓著的城市,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賣點。
——成功舉辦各種旅游節。江西推出“四時連八節”很值得學習。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節,月月都有的旅游氣氛。各個區鎮的旅游活動都要注意質量,相互之間都要有內容和時間上的關聯性和互補性。
——要大力開拓會展業。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資源、有潛力去發展會展業。我們要從辦好珠海國際航展、國際賽車做起,從辦好“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動。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與通俗相結合。高雅的文化活動,有一臺戲可以做,那就是繼續辦好“珠海國際電影文化節”。還有常年都有二十多個劇組在珠海拍戲,珠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影視基地。麗江把納西古樂搗鼓得如此的熱,成為麗江旅游的必游項目,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噴發生機活力的美麗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沒有一臺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雜技、廣場文化、民間歌舞等,也是一臺好戲。深圳華僑城的這臺戲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的紅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許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潔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門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終保持清新整潔。城市綠化、街道鋪裝、燈飾、廣告牌也要與城市整體格調相諧調。比如商業步行街就可與澳門接軌,有鵝卵石鋪裝成彩色圖案,給游客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進傳統名菜。近十年來,清淡可口的粵菜已為珠海廣大的移民們所接受。而移民們又帶來了各自的家鄉菜和洋菜式,可謂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精彩紛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區民俗食風,成為游客們趨之若騖的美食天堂還需要全市各界共同進一步努力。近年來,組織的幾界珠海美食風情節,評選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優化景點的管理。對同類的有可比性的景點,就要搞最佳、最差景點的評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個機制,促進其加強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樣,不斷地舉辦國際活動,創新旅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點,必將為珠海的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開發與體制創新
旅游業實際上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經濟,是創意經濟。誰的創意好,誰就能發展。珠海旅游業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徘徊不前,發展較緩慢,就是因為把目標、過程、主體混淆在一起。對旅游業的發展,我們確定了許多目標,但實施過程不清楚,發展主體不落實。如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幾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沒有人去研究產品的開發過程,由誰來開發產品也沒有搞清楚,結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許多機遇。傳統思維與經濟轉型的不協調,就出現了這些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講,同樣的旅游資源,由誰來開發,以什么樣的機制來開發,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一塊玉石原料,由高手來雕刻,就可能成為價值連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來雕刻,就會糟蹋了這一塊玉。斗門溫泉的幾次開發實在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御溫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為客商的靈活機制所致。所以,機制不一樣,效果完全不同。同樣的服務設施,同樣的員工隊伍,誰來經營,用什么機制來經營,效果也完全不一樣?!懊废品弧敝煌度霂装偃f元資金進行開發,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國有單位去搞的話,起碼要一千幾百萬元。如某景點為國有單位,門票價格是由物價局定的,幾十元一張門票,不管旅游旺季與淡季,不分早上與晚上,也不論市民與外地游客,誰都不能改變。這是什么機制?能適應市場嗎?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讓的辦法,經營者早就會根據市場形勢實行浮動價格,自我調節了。
同樣的景點,誰來建設,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強調,要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但為什么總是不可避免呢?因為造成重復建設的,往往都是財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投資的,投資以后,能否收回投資,投資是否對路,沒有人來負責;沒有經過科學認真的可行性論證,也沒有進行動態管理,根據變化了的情勢及時進行調整。
要轉換旅游資源開發的舊機制,必須實行開發權的拍賣、產權和經營權的轉讓、承包租賃制和名店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大膽推開,公開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經營,我們的一些飯店賓館,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團經營管理,接待水平馬上就會提高,而且世界范圍內的連鎖經營,也帶來了客源的增加。珠海這幾年國有資本從流通領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飯店賓館也不例外。
從一個時期以來的實際情況看,旅游管理體制比工業體制還保守。因此,在體制轉換的過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閉操作。那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閉改革,不僅會因為低水平和資金不足而對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造成浪費甚至破壞,同時在時間上也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次,要防止沒有約束條件的破壞性開發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權的拍賣,一方面要公開論價,另一方面要對其提出的開發方案進行專家論證,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公開競爭擇優確定開發單位。同時,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識。要擴大對外招商,范圍越大,引進的開發者水平越高,帶來的資金越雄厚,開發項目的檔次和質量也會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傾向,把旅游項目搞成部門的小金庫,搞點創收。要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劉偉、朱玉槐·旅游學[M]·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M]·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漢軍·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4]仇保興·簡論旅游資源開發[J]·風景名勝,2000年第三期。
【論文關鍵詞】旅游資源;競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鄉
南窖鄉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西北部山區,鄉中心距108國道8km??偯娣e40km2,全鄉所轄8個行政村,現有耕地521.33hm2,糧食總產量130t。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時還有果樹、旅游、山場和牧草等資源。有各種果樹40萬株,主要品種有良鄉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鮮果品歷史最高產量達2440t。南窖鄉東南部為石灰系巖石山地,西北部為石灰巖山地。土質以山地褐土和黃褐土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區處在203~700m,適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樹生長。其中板栗是名特優品種,是“良鄉板栗”的主產地?,F有板栗樹10.7萬株,種植面積185hm2,年產量220t,市場銷售廣闊,產品供不應求?,F對南窖鄉旅游資源進行分析。
1競合分析
南窖鄉旅游產業發展初期,主要的競爭對象為南窖鄉周邊、房山區的其他旅游資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遺址等,競爭的主要方面是對客源的爭奪,因此首先明確客源至關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為北京和河北的雙休日旅游或小長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團、家庭自駕游、學生或同事的團體出游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為從日常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改換心情,主要游玩活動為欣賞京郊山區的美景以及體驗以景色為依托開發的一些游樂項目,觀看一些文化歷史的遺址,體驗農家樂和采摘活動等[2]。
南窖鄉主要競爭對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觀,如十渡鎮——主要以優美景色為主,有漂流、蹦極等活動,競爭力強;周口店鎮——周口店遺址,歷史悠久;琉璃河鎮——琉璃河大橋和琉璃河遺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遺址資源等。周邊旅游的優勢:起步較早,名氣較大,文物資源有些歷史悠久,交通可達性強;劣勢:有些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同一個地方旅游資源指向單一,難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興趣。
南窖鄉優勢以及建設方向:特色資源豐富,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古建資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娛樂活動;充分發展基礎設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吸引游客;生態環境保存好,遭受破壞??;由于去過的人少,對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鄉的遺址可以讓游人進行體驗式旅游,不只是觀光;發展生態農村[3],體驗更高級別的農家樂;南窖鄉現狀資源豐富,涵蓋了各色旅游資源,需要兼顧各個方面的同時應做好重點景觀的突出,使每個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點,并將其整合起來,形成南窖鄉的京郊農村旅游鏈。要充分發揮并擴大每個村的資源和優勢,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將幾個村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整體。并且在每個村現有的范圍上擴大其影響范圍,例如可將村周邊的自然環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樂項目等,將相鄰的村資源整合聯系起來。為提高與周邊的競爭力,整個南窖鄉要改善基礎設施,保護環境,充分發展“體驗式旅游”,并建立生態村。最終實現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并起到保護環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鄉的旅游業發展也存在著劣勢,如知名度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鄉旅游資源分析與定位
明確南窖鄉的總體定位,以生態農村為主的體驗式旅游,突出各個村自身的特色,從而讓游人體驗到多種活動,并可以加強其合作關系,減弱村之間的競爭[4]。
2.1花港村—生態門戶
現狀:在建設一條方便出入的道路;盛產桃子。
建設方向:作為進入南窖鄉的門戶,必須做好基礎設施工作和門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態觀光園為主要特色,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加大桃種植的規模和品種,每年春季舉辦桃花節,夏季舉辦采桃節,并以一些獨特的活動增加氛圍,擴大突出桃子的資源優勢,形成一定的規模和一系列的產業鏈。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現狀:曾產煤礦,但現已勒令停產;栗子資源豐富。
建設方向:進行采礦區的生態恢復和改造,形成自身獨特的景觀,并可以介紹采礦的歷史、流程,以此作為一個吸引游人的項目;充分打造栗子產業鏈,舉辦栗子節,進行招商引資完善栗子產業鏈,形成栗子相關制品,帶動旅游的同時推進自身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
2.3大西溝——果林飄香
現狀:水果、山羊、堅果、石材等資源豐富。
建設方向:充分恢復利用采石坑,形成獨特景觀,并且發揚頁巖的歷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態園采摘水果節,豐富種植的水果種類和面積,形成一定規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資的策略。此處不僅可以進行生態采摘,同時也可依傍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加大農家樂和采摘園對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韻猶存
現狀:自然環境優美,被評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隊、碾子等。
建設方向:由于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人文氣息,水峪村是南窖鄉旅游項目建設的重點村之一。以古建為重點,依托美麗的自然環境,并適當調整水系。對比周邊的資源,水峪村古建的優勢在于可以作為開發為住宿的客棧,可以讓游客們進行體驗式旅游,旅館和餐廳都可以參照古代的客棧和小店的樣式,并提供與之匹配的餐飲和服務,以此來作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發揮此地美麗的自然景色的優質,建設相關的游樂項目,擴大水峪村的影響范圍,將周邊一定面積的山水都劃入規劃范圍。與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環境保留較好,只要擴大知名度,其競爭力很有可能超過十渡。
2.5三合村——生態之村
現狀:小型水庫;小煤窯。
建設方向:對小煤窯進行生態恢復,可適當保留幾個作為遺址,結合明清時期能源供應的問題,向游客講述歷史文化。充分利用擴建水壩,以三合村為例建立生態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統,增加村內綠地面積,將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廢水排放以及農業灌溉用水和水壩集合成一條系統,建成房山區第1個生態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風
現狀:南窖鄉最大村落;擁有遺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設方向:主打京西古道這個歷史文化,將古集市的作用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出來,重現昔日古道豐富繁華的場面,參考北京煙袋斜街的做法,將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區的煙袋斜街;修復部分受損的有藏傳佛教意義的古橋,加大對游人的宣傳普及力度。
3結語
京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一直是京城人短途出游的首選。因此,京郊旅游業的競爭也顯得尤為激烈,其中旅游資源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明確自身的地位和在競爭中所處的位置。通過對南窖鄉旅游資源及其競合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要明確自身資源的優勢和劣勢,由客源、地域、資源特征等方面明確競合關系,從而更合理的進行規劃來發揮自身優勢,增強競爭力,開發特色資源。當然,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建設的同時還有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古建筑的修復留存,實現可持續發展[5]。
4參考文獻
[1]史春云,張捷,沈正平,等.區域旅游競合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9):86-89.
[2]王云才,郭煥成.略論大都市的郊區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為例[J].旅游學刊,2000(2):54-58.
[3]王冰一.大都市城郊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北京市順義區為例[D].哈爾濱: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