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9:10
序論:在您撰寫過度消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分析現狀中國農產品特產包裝的現狀,特別是特產類具有濃重地域文化的農產品包裝設計現狀。分析研究產品包裝對于產品與企業的重要性。了解包裝設計對于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研究山川綠野油悶筍包裝現狀,聯系地域文化和產品特點,量身打造產品的包裝。
意義: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和了解,將地域文化,農產品包裝趨勢,農產品特點相互結合,并且融入到山川綠野油悶筍的產品包裝設計上,增加產品銷量,提升企業知名度等意義。
1.2理論研究現狀
包裝設計在當代來說不僅僅是包裝一個意義,包裝是產品與品牌企業對外的第一視覺。是商品品牌的一部分,有時候包裝的重要性甚至是超越了包裝這一純粹的功能的。能夠通過包裝的個性化視覺感受強化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加深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印象。中國是農產品大國,可是中國農產品包裝的現狀是包裝落后,我國農產品外包裝形象設計存在問題有:設過于混亂,低檔。設計形式過于陳舊,農產品的外包裝袋在使用上沒有考慮到環保因素等。農產品外包裝大量使用化工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材料較多。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文化層次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外包裝設計及包裝材料的使用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環保型包裝設計符合大眾喜好,國際綠色環保理念。特產類農產品包裝沒有明顯的區別,很多特產包裝的并不能體現其地域文化,體現其產品特殊性。地域性農產品是應該強調其產地特色的農業產品,它是地域性農產品品牌生存的基礎。將地域文化融合到包裝設計既可以豐富包裝設計文化內涵,滿足消費者的審美要求,又可以借助產品包裝無聲的推銷地域人文內涵,可以添加品牌的寓意加強企業品牌的競爭力。
2.關于山川綠野油悶筍包裝設計主要理論觀點匯集
2.1地域性農產品包裝研究
地域性農產品富有地域性文化特點,所以地域性農產品包裝是在傳統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包裝設計,展現其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地域性農產品是指生長于特定地區,在|量和特點取決于它的生長地理和人文文化因素。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沉淀,發展為具有鮮明地域特彩的農業產品,比如說東北大米,章丘大蔥等。地域性農產品的特點有地域性,文化性,正宗性,代表性,品牌性。而地域性和文化性,告訴我們從地域的地理特征文化人文因素和歷史因素,可以使我們的農產品品牌更加有文化內涵和知名度。地域農產品因為有標志性的環境和人文條件,形成了地域性品牌先天優勢,相對于其他的農產品更加容易培養市場偏好,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2.2綠色環保性農產品包裝設計研究
商品包裝在最初時候的功能是承載和保護商品,使其避免受到損壞,變質還有散落等??墒请S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的提升,消費者們對于產品包裝的要求也隨之變化,不僅僅是希望包裝能保護好商品,也要求其能美化產品,有實用性,個性化和藝術性。而包裝設計是產品的臉,是吸引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所以過度包裝也隨之而來。過度包裝是為了經濟利益從過度包裝造成嚴重浪費。綠色包裝可以在產品使用后對其回收利用,有利于環境保護,維持生態平衡,減少生產不必要的廢棄物,不僅減少了資源浪費而且保護了環境迎合了社會喜好。
2.3山川綠野油悶筍包裝設計理論分析與評價
農產品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日益增長,農產品的包裝設計的現狀急需改變。綠色包裝在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環保政策不斷完善,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日益增長。綠色環保包裝設計是發展趨勢。而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農產品質量優良,地域文化各異。地域性農產品包裝如果融入了其地域文化,人文因素,歷史發展和地理特點,不但可以豐富產品文化內涵,宣傳地域文化而且有利于產品品牌發展。并且事實證明地域性農產品更容易依靠其優良質量等特性得到消費者喜愛。所以我認為農產品的包裝設計如果融入了它獨特的地域性和綠色環保理念,是非常有利于產品與企業的發展的。
參考文獻:
[1]書籍:土特產包裝的地域性和品牌化探視(D)作者姓名. 潘阿芳 蘇州大學 出版年:2008
[2]書籍:日本包裝設計的思考(J) 作者姓名.李嶺 美術大觀 出版年:2007
[3]書籍:包裝設計與文化意義(M)長沙 出版社:湖南科技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2003
(本論文僅供參考,如需轉載本文,請務必注明原作者以及轉載來源:論文圖書館 lwlib.com)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消費主義逐漸蔓延于世界各個角落。許多學者把消費主義當作金融危機的誘因進行反思,后危機時代重新審視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出現了反對消費主義擴大化現象,甚至將應對金融危機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費政策誤解為在提倡消費主義。究竟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的區別標準是什么?本文試圖理清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的區別,著重研究消費主義內涵與特征及消費主義與正常消費的區別標準。
關鍵詞:消費主義 正常性消費 區別
消費主義(consumerism)始于19世紀,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使西方資本主義告別短缺經濟進入了過剩時代,生產對消費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消費不僅決定著生產,而且更決定著生產循環和再生產。刺激消費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促銷花樣手段不斷翻新,使得19世紀末以美國為代表的早期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步入消費社會,作為一種主流價值取向,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登峰造極地步,遍及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消費主義逐漸蔓延于世界各個角落。20世紀80年代,隨著各種西方思潮涌入,消費主義逐步開始影響我國,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論文下載。
消費主義的內涵與特征
(一)消費主義的內涵
消費與人們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馬克思說過“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的”。消費(consumption)長期以來理解為“用盡”、“耗費”。十八世紀中期后,成為與生產(production)相對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消費指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中對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勞動力和勞務進行消耗的過程,它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程遠,2003)。生產消費指生產過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產資料和活勞動的消耗,是社會再生產的四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個人消費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對各種物質生活資料、勞務和精神產品的消費,是人類生存和實踐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狹義消費指個人消費(江林,2007)。個人消費具有兩重性,即具有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性質。一方面,人們消費各種消費資料和勞務來滿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費食物來解除饑餓,消費衣物來預防寒冷等,這反映消費的自然過程。另一方面,人們消費活動又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進行,它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地進行,因而人們的消費活動具有社會性,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
通常人們所討論的“消費”指狹義上的消費,即個人消費。在個人消費中,生活消費是最終消費,也就是馬克思說的“原來意義上的消費”,消費真正目的所在,即人們每天消費已經生產出來的消費資料(包含勞務資料)來滿足自己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費行為,它直接與勞動力再生產相聯系。通常情況下“消費”指生活消費,這里所指的消費主要指人們為了滿足生存和繼續生產所進行的消費活動的總和,它是一種需求得以滿足和實現的過程。
消費主義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的占有和消費來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念支配下的行為實踐。它既不是一種單純的價值觀念,也不是一種單純的行為實踐,而是兩者的結合(盧嘉瑞等,2005)。作為一種推崇消費之上、享受之上的社會思潮,以追求過度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并在此價值觀念支配下把無限占有物質財富、貪婪追求無度消費作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學者王寧(2001)認為,在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中,消費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的需求與滿足,消費主義代表了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欲望和消費激情。
現代消費社會中,消費與人的真實需求之間關系已經背離的越來越遠,商品和形象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符號載體”,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欲望,實現著一種欲望的滿足,而不再是單純需求的實現。法國社會學家波德里亞認為,消費此時作為一種交流體系,承擔著一定的“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功能。消費主義宣揚“消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的文化思想,視消費為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把自身愉悅建立在無節制地花錢、追求物質消費的奢華上,并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新潮和前衛。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進的。
(二)消費主義的特征
一是鮮明的物質主義特征,物質主義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對物質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現為享樂主義和對物質的無限追求。特別重視對物的占有和消費。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號特征,消費主義除把物質商品看成“物質”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種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號。物質消費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質量生活標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極強的感染特性。通過有形物質消費達到心理上的滿足,這種外顯行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人們就難以擺脫,容易失去理性判斷力和批判力,把物質消費這種虛假的需求(desire)當作人類和個人的生存本質。
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
正常性消費是為需求而消費,是一種必需,是生產和生活得以延續的根本;而消費主義,已不僅僅是為了需求的消費,更側重于為了消費而消費,以便通過這樣的消費達到一種身份的彰顯和虛榮的滿足,是一種欲望膨脹的表達,消費不是一種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費成為了一種手段,滿足的是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欲望和消費激情。比較兩者之間的區別,關鍵看是否超過了“度”,消費中超過了 “度”就是消費主義,否則屬于正常消費。怎樣認識和把握消費主義中的“過度”,盧嘉瑞認為,就個體而言消費中的“過度”包括:超過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貸力)的消費;浪費性消費,包括占用大量物質財富而不消費或很少消費和某些少數人侵犯了大多數人利益的消費;超過規定標準的消費;影響和危機到了人們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費。只要沒有超過上述限度的消費,均屬正常消費,理應得到支持和保護;而過度消費才是消費主義,必須反對。
筆者認為,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臨界點的“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消費心理需求過度,另一方面消費行為過度。消費心理過度指消費心理超過實際的消費需求,即消費滿足的已不僅是實際需求,而且是為了滿足一種欲望的膨脹,一種虛榮心的增長,一種身份的彰顯?!皞鹘y心理學把‘需求’界定為一種狀態:一旦需要得以滿足,這種緊張狀態就會最終消滅。在消費社會中,社會成員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滿足之后也不會消失—如果可能的話,它將變的更加強烈”。在消費社會中,消費目的已經不限于需求的滿足,穿衣不僅僅為了御寒,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當豐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沒有得以實現,或者說人的消費需求已不再是這些,而已經膨脹到消費本身就是目的,消費成為了滿足異化需求的手段。
消費行為過度指消費行為超過了自身實際消費力。馬克思對消費力有兩種解釋,一是人們消費各種物質資料和勞務的能力,稱為絕對消費力;二是人們購買消費品的支付能力,稱為社會消費力。絕對消費力指人的實際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須穿衣遮體御寒,必須吃飯維持生命體的健康運行和勞動力的再生產。
社會消費力是符合個人購買力的消費,就是指與個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個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圍內的消費。符合個人消費力的消費在合理消費的“度”之內,均屬于正常性消費,必須同時滿足絕對消費力和社會消費力兩個條件。很多有錢人具有充足的社會消費力,但屬于揮霍浪費的消費,這種消費導致社會資源閑置,造成了社會供需的結構失調,造成社會貧富懸殊之間矛盾的激化,是一種典型的消費主義,應該采取各種措施予以杜絕。合理消費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貸償還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圍內,而且是自己的絕對需求或者真實所需,所占有的消費品不會閑置,也不至于揮霍浪費。
消費主義與消費行為分析
(一)消費主義與刺激消費
在我國,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09年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放緩,國家明確提出通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方式帶動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然而有人誤認為,政府提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費主義。其實,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并不是提倡人們為了消費而消費,不是提倡人們不顧自身消費力(實際需求和消費力)盲目消費。中央擴大內需政策所采取的諸如“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費政策,有效激發了城鄉居民的消費潛力,促進了家電、汽車、住房、節能環保產品等行業的生產和結構調整,使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對我國經濟穩步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沒有明顯回升前提下,擴大內需,擴大居民消費對于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有著重要意義,這對解決生產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有著重要影響??梢姡碳はM實際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國家經濟穩步回升的戰略舉措。
(二)消費主義與品牌消費
品牌消費在消費主義中的突出體現是以符號消費為載體的炫耀性消費和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費。符號消費是消費主義的本質內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費中忽視商品的實際效用,更多地把商品當作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這種符號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人的身份或社會經濟地位。消費此時作為一種交流體系,承擔著一定的“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的功能。而在實際消費中,這種符號的具體化身就是品牌。以符號為載體的炫耀性消費和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費都是消費主義的表現,是不合理消費。
通過正常性消費與消費主義的區分標準來衡量判斷,前者屬于消費需求的過度,而后者則是消費行為的過度。所以,這兩種消費都是應該反對的。筆者并不是反對所有的品牌消費。品牌本身是一筆價值巨大的無形資產;品牌往往又是質量的象征,因而名牌產品特別是國際名牌都有著耀眼的光環,受到消費者趨之若鶩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人們偏好或享用名牌產品,是一種社會進步,是社會發展、物質豐富、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體現。所以,品牌消費不是一種炫耀性消費,確實讓人們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費。在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都適度的情況下,消費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勢所趨,必須正確區分品牌消費與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與超前消費
超前消費是拿將來掙到的錢提前進行消費。借貸消費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費。超前消費——“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是消費主義的顯著特征之一。消費社會的符號性、物質性和享樂性的本質使得人們盡情陶醉于消費帶給他們的虛榮心、攀比心理滿足,人們通過符號消費彰顯身份、地位和價值,在這種消費理念下,大多數人在透支、負債的情況下過著一種紙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這種消費方式就是應該反對的超前消費。
然而并不應該反對所有的超前消費,在經濟繁榮時期,借貸消費有一定好處,在消費者一時拿不出那么多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貸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它又可以刺激消費,從而刺激經濟增長。消費者一般也能通過固定收入來源還貸,因為經濟增長了,消費者的收入增加,償還貸款不成問題。但即便是在經濟繁榮時期,也不能盲目提倡超前消費,必須把握政策消費與消費主義之間的“度”。除了滿足消費需求的度外,更重要的要符合消費力方面的度,尤其是社會消費力的度,要量力而行。這個“力”就是收入約束和信貸約束下形成的購買力和信貸力,突破了購買力和信貸力的約束盲目追求高消費,這種超前消費會對個人和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后果必須反對。而在符合收入約束和信貸約束下形成的購買力和信貸力并不應該反對這樣的超前消費。
消費主義與高消費
消費主義宣揚“消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的文化思想,視消費為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把自身愉悅建立在無節制地花錢、追求物質消費的奢華上,并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新潮和前衛。在消費社會中人們往往通過消費的高低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大小。然而,高消費并不一概都是消費主義,不能一概反對和限制。高消費是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和繼續擴大所產生的一種現象。由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兩級分化已是不爭事實,社會分層因此而加劇。社會經濟結構多層次化決定了消費群體的多層次化,而消費群體的多層次化又必然表現為消費水平、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的多層次化。
高收入階層(這里指誠實勞動獲得合法收入的高收入階層)的收入高于中、低收入階層,其消費水平自然也高于中、低收入階層,他們的高消費是很正常的行為。對這種高消費不僅不應當反對和限制,而且要給以鼓勵和支持,積極為他們拓寬高消費的領域和空間,根據他們的需要提高各種消費的檔次。有需求就可以供給,要供給就必須生產、擴大再生產和生產創新。這樣做,既增加了就業,又擴大了需求。必須區分高消費與消費主義,應該把握正常消費與消費主義“度”,在適度合理消費需求引導下,符合自身消費力情況下的消費,即使高于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水平,只要屬于正常性消費,而不應一味地反對和抵制。
參考文獻
1.王寧.消費的欲望[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2.程遠.大學生消費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3
3.江林.消費者行為學[M].科學出版社,2007
4.盧嘉瑞,呂志敏.消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寧.消費社會學[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管理者過度自信 融資行為 行為金融
一、引言
Myers(1984)倡導的融資優序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是公司融資決策行為中最著名的理論之一,當公司需要為投資項目籌集資金時,首先會考慮利用公司內部資金,其次才是外部資金,在外部資金中負債融資優先于權益融資。融資優序理論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考慮了成本的問題,認為發行股票進行權益融資會向市場傳遞不好的信號,因而需要支付更多的外部融資成本,所以企業融資一般會遵循內源融資、債務融資、權益融資這樣的先后順序。和后來的權衡理論(Trading-off Theory)、市場擇時理論(Market Timing Theory)等傳統的公司財務理論一樣,都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之上。伴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發展,經濟學家研究的深入,發現現實資本市場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異象”或者“未解之謎”,這些都無法運用經典的公司金融理論來很好的解釋。諸如阿萊悖論、羊群效應、偏好顛倒等。這些迫使學者們開始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合理性,1956年先驅者赫伯特·西蒙將心理因素融入到經濟研究中,提出個體“有限理性”的假設。之后,學者們開始了非理性決策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隨著對公司金融的不斷深入研究,行為金融學逐漸興起,西方學者將心理學引入到對公司金融的研究,拓寬了公司財務學的研究視角,顛覆了之前的“理性人經濟人”假設,假設行為人是非理性或者非完全理性的。這不僅有助于彌補財務理論與資本市場中的實際現象之間的鴻溝,同時也開創了一個新的角度來闡釋市場中的“未解之謎”。過度自信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理論,由于心理因素原因,人們在進行財務活動、財務決策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認知和行為方面的偏差;同時市場中的風險、噪聲、套利等也會影響人們的財務決策。Debondt和Thaler(1995)提出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是決策心理學中最為穩健的發現之一。從Camerer和Lovallo(1999)和Moore和Kim(2003)的研究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企業家都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于同行或競爭對手。目前的行為金融學大多研究投資者的非理,研究管理者的非理性也大多是從管理者過度自信對投資決策和并購行為的影響方面,很少從融資決策的資本結構方面研究。
二、管理者過度自信成因及其度量指標
( 一 )管理者過度自信成因 企業的管理者面對的是復雜非常規的工作,學習效應的作用無法發揮,而管理者又幾乎都是高學歷的人,位于組織結構頂層,代表著企業處在閃光燈之下,因而他們的過度自信往往強于其他人。(1)自我歸因偏差。在工作中,人們總是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貢獻,相反當出現失誤或達不到預期時,往往會認為是外部環境變化等客觀原因造成的。這種自我歸因的偏差會強化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2)難度效應。Lichtenstein和Fischhoff(1997)指出當面對相對復雜和困難的任務時,絕大多數人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過度自信。管理者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對未來的估計預測,這些預測往往都是基于不確定性的情況,較為復雜。(3)競爭機制。從股東的角度來看,過度自信的管理者低估公司的風險,那么相應的股東所需付出的成本也就相對較低;且過度自信的管理者能夠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機會。因而相對來說股東更愿意聘用自信的管理者,這種公司選拔制度相應的也助長了管理者的自信程度。(4)學習效應的缺失。學習效應是指人們的認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得到修正。而管理者經營公司面對的是復雜多變的情況,所做的投資、融資方面的決策也難以在短期內得到反饋,所以學習效應的效用難以發揮。(5)企業的治理制度。董事會、監事會對管理者的監督程度也對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公司內部的監督機制較弱時,管理者就無法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認知偏差,從而相對強化了過度自信的心理。(6)控制幻覺??刂苹糜X是指人們經常相信他們對某種無法控制的時間具有影響力或控制力。自我強化的機制使得他們傾向于高估預期的收益或者低估風險。公司的管理者能夠影響公司的最終決策,這種權利和地位容易讓他們過于高估和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掌控公司的命運,過于低估其經營失敗的風險。
( 二 )管理者過度自信度量指標 長期以來,有關管理者過度自信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實證發展滯后于理論發展,主要是難以找到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最優指標。目前被學者們廣為使用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1)管理者股票期權的行權狀況和持股狀況。Malmendier和Tate(2005a)首先提出,采用CEO個人投資組合的數據來度量過度自信。若管理者在面對很好的行權時機時,仍舊選擇繼續持有期權直到到期,或者在職期間持續買入本公司的股票,則定義為過度自信。國內郝穎等(2005)根據我國的情況采用任期內高管持股數量變化作為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若持股數量上升則判定為過度自信。(2)企業的盈利預測偏差。Lin、Hu和Chen(2005)收集臺灣市場數據,提出用管理者的盈利預測來度量過度自信,如果CFO預測的向上偏差(預測盈余大于實際的盈余)的數量大于向下偏差(預測盈余小于實際盈余)的數量,則定義為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我國的黃蓮琴、傅元略(2010)、姜付秀(2009)都采用了這一方法。余桂明等(2006)也采用盈利預測偏差對實證分析進行了穩健性檢驗。(3)相關主流媒體對CEO的評價。Malmendier和Tate(2005b)在采用CEO個人投資組合的數據來度量過度自信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商業期刊雜志對CEO的描述評價來度量管理者過度自信。(4)消費者情緒指數或企業景氣指數。消費者情緒指數是指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通過對美國消費者進行持續電話調查,根據他們對于當前及預期經濟狀況的感受而編制的指數。Oliver(2005)采用了消費者情緒指數的高低這一方法來定義管理者是否過度自信。企業景氣指數是根據企業負責人對本企業綜合生產經營情況的判斷與預期而編制的指數,用以綜合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余桂明、夏新平和鄒振松(2006)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企業景氣指數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若指數大于100則定義為過度自信。(5)管理者的薪酬比例。研究表明,管理者在公司內的相對薪酬水平越高,就越顯示出他們在公司的地位,也越容易滋生他們過度自信的心理。Hayward和Hambrick(1997)采用第一高的薪酬除以第二高的薪酬的比例來衡量。國內的黃蓮琴、楊露露(2011)也以管理者的相對薪酬比例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來進行穩健性檢驗。(6)根據管理者的個人特征。江偉(2010)以總經理的年齡、任職時間、學歷和教育背景作為過度自信的替代變量,認為總經理的年齡越大,任職時間越長,學歷越高,擁有理工科背景時,多度自信行為越弱;擁有經管類教育背景時,自信行為越強。(7)企業并購頻數。曲春青(2010)在其博士論文中以并購頻數作為替代變量,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與金融決策之間的關系。盡管,現在國際上通行的度量方法有以上幾種,但是至今沒有一種公認的完美方法。例如,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者和消費者掌握的信息可能不一致,他們對經濟的預期相應的會存在一定的程度的差異,因而以消費者的情緒來衡量管理者的個人特征可能會造成研究結論的偏差。而企業景氣指數雖容易獲得,但是它所反映的是一個行業的整體狀況,很難體現管理者對自身管理能力的認識。我國資本市場上期權發展較晚,存在諸多特殊情況,而高管的持股政策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以股票期權、持股數量度量過度自信需要考慮我國的特殊政策等等。所以,再確認度量方法時要綜合考慮。
三、管理者過度自信對融資行為的影響
( 一 )管理者過度自信與資本結構 (1)融資順序的影響。Myers(1984)引入信息不對稱的概念,提出了融資優序理論,它認為當公司需要為投資項目籌集資金時,首先會考慮利用公司內部資金,當外部資金不足時才會考慮外部資金,在外部資金中負債融資優于權益融資。之后,學者們對優序融資從成本、信息不對稱等視角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的探討、解釋,結論卻存在一定的分歧。Heaton(2002)開始從管理者過度自信的影響方面來解釋融資優序理論。Heaton將管理者過度自信與自由現金流量結合,不考慮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得出自信的管理者需要為新項目進行融資時,會首先選擇內源資金和無風險證券,然后才會選擇風險證券,最后選擇權益融資的結論。Malmendier和Tate(2007)研究發現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不情愿發行股票,相對于權益資本他們更喜歡債務資本。證實了Heaton的觀點。Oliver(2005)以美國25年以上歷史的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當需要外部融資時,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傾向于使用債務。Lin,Hu和Chen(2007)以臺灣上市公司為樣本從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角度檢驗了融資優序理論。由于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容易高估項目的價值,低估風險,造成過度投資。過度投資就會使得項目所需資金遠遠超過實際應需要的資金,出現資金匱乏。因為過度自信的管理者認為外部投資者低估了本公司的股票價值,根據市場擇時理論他們不愿意在股票被低估時進行股權融資,認為外部融資成本過高。所以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會優先選擇債務融資。另一方面,信號傳遞理論認為發行股票會向市場傳遞不好的信息,股權融資的成本相對較高且相對敏感,相比而言,債務融資的成本低,且不具有敏感性。甚至在資金充裕時,會增加股票回購。但是,Hackbarth(2008)將非理性的管理者分為樂觀和過度自信兩種,認為雖然樂觀或過度自信的管理者都會選擇較高的負債水平,發行更多的債務,但是他們卻并以一定是遵循一樣融資順序。偏向于高估收益的認知偏差,會與融資優序理論一致。偏向于風險認知的偏差會導致相反的融資順序,因為他們低估風險,認為股票被市場高估,而債券被市場低估。傅元略(2007)、姜付秀(2009)、江偉(2010)等都從管理著過度自信的角度對融資優序理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釋。屈耀輝和傅元略(2007)中國上市公司的樣本實證結果遵循融資優序理論。黃蓮琴(2009)利用上市公司盈余預告偏差構建管理者過度自信度量指標,發現過度自信管理者的融資決策不僅遵循融資優序理論,而且相對于外部資金,他們更傾向于使用內部資金。黃蓮琴、傅元略(2010)以滬深兩市2002年至2007年期間A股上市公司為觀測值,從管理者過度自信視角考察上市公司的融資決策。在公司內部存在現金流時,過度自信管理者偏好內源融資;當仍需要外部融資時,過度自信管理者比一般管理者使用更多的債務融資。江偉(2010)以總經理的年齡、任職時間、學歷和教育背景來衡量過度自信,從公司投資的角度研究管理者的過度自信行為對上市公司內部或者外部融資偏好行為的影響。認為當總經理擁有經管類教育背景時,總經理的過度自信行為越強,因此,總經理更少的利益利用外部融資,公司投資與現金流之間的敏感度越強。研究結果支持了Heaton(2002)對融資優序的新解釋。但現有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國的上市公司具有較強的股權融資偏好。高曉紅(2000)研究發現中國的上市公司存在著嚴重的股權融資偏好。陸正飛(2004)研究進一步解釋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原因。邢光媚(2010)在其博士論文中從管理層的內部控制、政治動機對決策的影響、保持自身控制力對決策的影響、政府偏袒對決策的影響這幾個方面討論了由于我國獨具特色的體質因素,使得管理者非理性的行為在融資上表現出明顯的股權偏好。這是由于中國資本市場不完善,債券市場相對不夠發達,發行債券手續復雜,審批困難,導致企業發行債券受到一定的波折。而股權融資則比較容易,相對來說,股權融資成本低,這與融資優序理論中的假設“企業的股權融資成本及風險都要高于債權融資”不符合。所以在研究中國市場具體的融資順序時要綜合考慮這一因素的影響。(2)負債融資率的影響。管理者過度自信對負債融資率的影響,學者們之間的觀點比較一致,都認為管理者過度自信的公司擁有更高的負債水平。他們高估收益低估風險,認為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很小。Oliver(2005)實證研究發現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程度與債務融資比率正相關。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7)把管理者定義為CFO,發現過度自信的CFO偏向于使用更多的債務。Barros和Silveira(2007)利用巴西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研究發現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杠桿比率正相關。余明桂,夏新平和鄒振松(2006)以企業景氣指數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考察其與企業的負債水平及債務期限結構的關系,認為過度自信與資產負債率尤其是短期負債率顯著正相關,過度自信的管理者采用激進的負債政策。
( 二 )管理者過度自信與債務期限結構 Landier和Thesmar(2004)以法國公司為樣本,發現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債務融資時更多的利用短期負債,而理性的管理者卻偏好相對風險較低的長期負債。Hackbarth(2004)認為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會選擇更高的債務比例,更為頻繁的發行負債,這樣使得債務的期限結構變短。Lin、Hu和Chen(2007)發現與費過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過度自信的管理者與發行債務和融資赤字具有顯著的關系。這是因為一方面樂觀主義者高估好的狀態發生的可能性,高估公司的經營能力和項目的盈利能力,認為公司不會陷入財務危機,因而傾向于選擇成本較低的短期負債。而理性現實主義者則會選擇長期負債,這樣可以緩解各期的還貸壓力。另一方面,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會高估投資項目的回收期限,期望的投資回收期一般比實際要短,因此他們選擇短期負債。與Hackbarth等相反,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7)卻得出管理者過度自信會更多的采取長期負債作為債務融資方式的結論。國內有關債務期限結構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少,余桂明等(2006)的實證結論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與債務期限結構(短期負債/總負債)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陳收、陳麗麗(2009)也得出了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傾向于采用短期負債作為融資手段。周明(2010)與Ben-David、Graham和Harvey的觀點一致,通過實證檢驗得出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上市公司更樂于發行長期負債。認為過度自信的管理者依相信項目能夠產生持續的現金流,長期負債的籌資額更大,能夠更好的滿足未來的投資需要。
四、結語
隨著行為金融學的快速發展,關于管理者非理性與公司融資決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本文梳理了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二者之間關系的文獻,發現長期以來,關于二者之間的研究,實證研究一直滯后于理論的發展,大多數學者只是從理論或者模型上進行推論,原因在于難以找到合適的替代變量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我們也只是從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角度探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還有那些個人特征會影響管理者制定公司決策?這些影響過度自信的特征他們的作用程度,相互之間的影響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Besharov(2002)發展了一個模型,將過度自信、后悔厭惡、和雙曲貼現結合起來,發現這偏差之間的作用可以相互抵消。另外絕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基于管理者代表股東的利益,沒有考慮成本的影響,當管理者過度自信時,他們認為自己代表股東的利益。企業價值的損失也只是由于管理者對企業利益的曲解引起的。關于行為金融非理性人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假定管理者理性,而從投資者非理性,另一個是假定投資者理性理性,而管理者非理性。當前關于行為金融的研究都是基于投資者或者基于管理者分開研究的。但是二者之間可能會有相互作用,投資者的非理可能會影響管理者的個人特征。未來我們也可以考慮探討二者非理共存時相互作用機制的影響。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研究都是從投資、融資、并購等角度來進行的,很少具體探討由此對公司價值造成的影響,或者武斷的認為過度自信對投資、融資、并購的影響會造成企業價值的減損。但是最近已有研究認為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工作中會投入更多的努力,一定程度的過度自信對公司金融決策的影響,能夠提升企業價值。那么,在正反作用都存在的情況下,最終過度自信會對企業價值造成何種影響呢?為此,未來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從而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規范和防范。
參考文獻:
[1]郝穎、劉星、林朝南:《我國上市公司管理人員過度自信與投資決策的實證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5年第5期。
[2]黃蓮琴、傅元略:《管理者過度自信與公司融資策略的選擇》,《福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3]姜付秀、張敏、路正飛等:《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擴張與財務困境》,《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4]余明桂、夏新平、鄒振松:《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激進負債行為》,《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5]江偉:《管理者過度自信,融資偏好與公司投資》,《財貿研究》2010年第1期。
[6]傅強、方文?。骸豆芾碚哌^度自信與并購決策的實證分析》,《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年第4期。
[7]曲春青:《管理者過度自信對公司金融決策影響的實證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8]屈耀輝、傅元略:《優序融資理論的中國上市公司數據驗證——兼對股權融資偏好再檢驗》,《財經研究》2007年第33期。
[9]黃蓮琴:《管理者過度自信與公司融資行為研究》,《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10]高曉紅:《產權效率與市場效率: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投資研究》2000年第8期。
[11]陸正飛、葉康濤:《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解析》,《經濟研究》2004年第4期。
[12]邢光媚:《行為金融學視角下地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13]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融資關系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14]Modigliani,F.and M.H.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15]DebondtW,Thaler., Financial Decisional making in Market and Firms: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In Jarrow R A,Maksmi ovieV,ZiembaW T,(eds.)Finance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Elsevier,New York,1995.
[16]Camerer,C.and D.Lovallo, Optimism and Excess Entr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 [4]Moore D A,Kim T G.Myopic social prediction and the solo comparison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
[17]Fischhoff B,Slovic P,Lichtenstein S. Knowing with Certainty: the Appropriateness of Extreme Conf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ee, 1977.
[18]Lin,Y.,S.Hu and M.Chen,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 Pacific-Basin FinanceJournal, 2005.
[19]Oliver,B.R., 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Confidence on Capital Structure.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Finance no.05-05,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5.
[20]Hayward L.A.M. and Donald C.H., Explaining the premiums Paid for Large Acquisitions: Evidence of CEO Hubr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ly,1997.
[21]Barros and Silveira. Overconfidence,Managerial Optimism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eture.SSRN Working Paper. 2007.
[22]Malmendier,U.,and G.Tate.,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ournal of Finance,2005.
[23]Myers,Stewart C.,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Papers and Proceedings,July, 1984.
[24]Heaton J.B.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Tampa, 2002.
[25]Lin Y., Hu S.and Chen M. Testing pecking order Predic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nagerial optimism.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8.
關鍵詞 消費價值觀 大五人格 大學生
1 問題提出
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是全體人口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6年我國正式實行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的人數一路攀升,①目前在校大專院校學生大致有7000萬人。他們的消費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力,是社會消費行為的生力軍,對未來消費文化的構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據調查,高達83%的大學生生活消費來源于父母,說明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現在不具備獨立的經濟來源。②
由于大學生正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在不正確的消費觀的誤導下,容易在消費中出現以下問題:追求時尚名牌,消費結構不合理,過度“感情”投資,經濟獨立意識較差等。③校園里出現的不良消費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些問題若處理不好,會扭曲校園人際關系,誘發犯罪,使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產生不良后果,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增加學校教育管理的難度,不利于人生觀、價值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④因此對大學生消費價值觀進行研究,并從人格方面進行相關分析是極其必要和有意義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隨機選取西南大學本科學生400名。在刪除不完整問卷后,共獲有效樣本396人,其中大一91人,大二96人,大三104人,大四105人;男生137人,女生259人;文科127人,理科188人,工科81人;生源地在大城市的37人,中小城市127人,鄉鎮79人,農村153人。
2.2 研究工具
消費價值觀量表采用胡潔在2008年編制的大學生消費價值觀量表。包含兩個分量表:消費價值目標量表和消費價值手段量表。其中,消費價值目標量表共5個維度:象征性、體驗性、情感性、經濟性、功能性;消費價值手段量表共3個維度:超前性,謹慎性,保守性。問卷共31個項目,采用1~5級記分,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本量表中,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介于0.60到0.80之間;重測信度系數介于0.68至0.92之間,且都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結構效度的考察結果是:總問卷與各因子的相關均在0.3以上,各因子之間相關在0.1~0.6之間,符合測量學要求,說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大五人格量表采用了John、Donahue 及 Kentle于1991年構建的“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版(BFI),該量表共有44個問題,分別測量五大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4 。
3 討論
3.1 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的一般特點
特點一,大學生消費價值觀存在性別差異。通過在性別維度上的T檢驗顯示,男女生在體驗性、情感性和謹慎性維度上差異顯著,且在這三個維度上,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說明女生在購物的原因上多追求新奇時尚的體驗感,并希望通過購買的物品給自己帶來不一樣的情感和經歷;但在購物手段上,女生還是屬于謹慎性,講究量入為出,從經濟實際出發,既不過度消費,也不過度節儉苛求。
特點二,大學生消費價值觀在年級上存在差異。通過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得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體驗性和功能性維度上差異顯著,且大一學生在此維度上的傾向均大于大二學生。
3.2 大五人格與大學生消費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本文選擇對大學生的大五人格和消費價值觀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目的是為了尋求學生人格對其消費價值觀的影響,并通過對學生人格方面的鍛煉為學生形成良好可持續的消費價值觀提供可行的途徑。
通過本研究的相關分析表明:(1)有外傾性人格傾向的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樂群、自我肯定等人格因素使其在消費手段上更有超前意識,在消費目標上更傾向于新鮮個性的事物,對品質也有所要求,因此對價格是否低廉并不十分在意;所以,若過度消費,或許會出現奢侈消費的情況。(2)有宜人性人格傾向的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信任、坦誠等人格因素,使其在消費目標上更追求細節,對消費能否給自己帶來好的心情,好的影響比較看重,并不看重是否能給自己帶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宜人性傾向明顯的學生,不易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3)有責任心人格傾向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審慎、事業心等人格因素,使其在消費時,手段更傾向于保守,講究收支平衡,甚至會有些節儉,有儲蓄習慣。所以,具有責任心人格傾向的學生消費習慣更具有持續性。
逐步回歸方程的結果表明,對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的預測具有顯著性的維度是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開放性和外傾性。這就說明,大學生在人格方面更傾向于冒險、熱情、敏感,既追求新奇個性,也注重品質和享受,所以在消費時,消費目標和消費手段都易受人格中神經質,開放性,外傾性三因素的影響。
4 小結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了大學生的人格與消費價值觀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女學生在消費目標上具有追求個性新鮮的體驗,在消費手段上謹慎、有計劃性的特點,這些都與男學生有顯著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在消費手段上更超前大膽,消費目標上更隨意。大學生的人格和消費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越公正嚴謹的個體越追求保守、經濟的消費,而開放、外向、神經質的個體更追求冒險、新奇、超前的消費。在大五人格模型中,開放性、外傾性、神經質對大學生消費價值觀有更好的預測,能聯合預測大學生消費價值觀14.1%的變異量。
① 翟春艷,楊毅.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4(4):92-96.
② 朱存梅.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4):140-142.
【關鍵詞】通貨膨脹 經濟增長 關系研究
目前,國內外的經濟形式仍不容樂觀。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受到重創,時至今日,經濟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仍處于低迷狀態。就我國而言,當時為了應對經濟過度下滑,我國政府采取4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在當時確實起到了刺激經濟保持增長的目標,但給我們現在的經濟中下了苦果。實體經濟的低迷、通貨膨脹壓力、就業壓力在危機之后的今天還是不可阻擋的降臨。因此,本文將著手研究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著力把握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均衡,為促進經濟穩健增長提供可靠依據。
一、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衡量經濟發展是否穩健的重要指標。然而,學術界對于通貨膨脹的定義仍然沒有統一的概念。普遍接受的說法是:由于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的實際需求,引起整體物價水平上漲同時導致貨幣貶值。Gregorio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顯著負相關。胡仕明、黃國石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值映射關系,他們對數量關系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相關系數顯著性明顯比單值映射提高。由于經濟周期的影響,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對應較高的通貨膨脹,也可能對應較低的,決定因素在于經濟增長處于什么階段。鄭雨、李新波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同趨勢的三次回歸非線性關系。由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得出經濟增長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雙向因果關系,而且,通貨膨脹具有滯后效應。黃憲慧、韓海波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負相關的效應,主要是通過改變居民儲蓄行為、消費行為,增加經營成本、經營風險,改變收入分配機制等實現。劉金全、謝衛東認為,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會受到實際經濟與名義經濟之間存在內在聯系的影響。視經濟環境的不同,適度的通貨膨脹可能會推動經濟增長,而有時適度的低通脹有助于經濟發展。[6]
總之,之前對通貨膨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原因、影響以及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這些方面研究的。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和樣本選取的差異,以及相關變量的不同,和通貨膨脹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沒有一致的相關結論。
二、我國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實際關系
通貨膨脹是一種復雜的經濟現象,它不是簡單的由于貨幣供應過剩而導致物價普遍上漲,這只是其中的影響因素之一。以下這些因素會對通貨膨脹產生影響:宏觀經濟增長(GDP)、廣義貨幣供給量(M2)、工業品出場價格(PPI)、人民幣匯率(RMB)、居民對通脹預期(IE),重大事件以及嚴重自然災害等。就我國2014年度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同比增長7.4%,CPI同比增長12.1%;而2015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140,667.2億,增速為7%,CPI上漲幅度約為1.2%,CPI同比增長約為11%。與2014年第一季度相比,2015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8%,CPI指數下降1.1個百分點。根據數據顯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明顯不符合通貨膨脹隨經濟增長而增加、隨經濟下降而降低。2015年底一季度的同比經濟增長5.1%,而CPI卻同比下降1.1%。
本論文可以根據統計年鑒數據,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宏觀經濟增長、廣義貨幣供給量、工業品出場價格這四個指標作為內生變量建立VAR模型分析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一)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首先,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對經濟就會產生阻礙作用。其次,持續的經濟增長會因慣性作用引起通貨膨脹增加。
(二)通貨膨脹對自身變動的反應
通貨膨脹對其自身的誤差變動敏感性強。這主要是因為,多種復雜因素都會影響到通貨膨脹,其自身的不確定性較強;商品價格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上年期末價格的影響,從而考慮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因素時,也應考慮上年價格的影響。
(三)中間產品的價格上浮會對通貨膨脹產生一定的壓力
由于宏觀經濟測算GDP與CPI都是對最終產品的價格為基礎的,而當中間產品價格普遍上漲過快,這必然使最終產品的價格上漲,進而形成新的通貨膨脹壓力。
(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然而這種影響并不十分顯著
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而實體經濟價值并不增加,從這種角度看,貨幣供給會增加通貨膨脹。然而,由于經濟市場化的發展,貨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貨幣流通速度明顯下降,同時增加的貨幣供給量會被經濟擴大而消化,從而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三、政策建議
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為了防止過度通貨膨脹,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本文分析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介于中間產品價格上漲對通貨膨脹的壓力,監測部門應加強對中間產品價格的檢測,尤其是價格上漲對最終產品價格的影響機制,防止各種囤積炒價的現象,促使各種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實現市場分配機制。
(二)加強最終產品價格監測機制,增強對可能造成價格不合理上漲因素的控制能力,與此同時,合理調整監測價格的內容,尤其是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重要的資源性商品以及糧食,肉類,汽車、房屋等關切民生的產品的監測比例適時合理地加以調整。
(三)適度合理地進行貨幣政策調控。由于貨幣政策可以在經濟繁榮時促進經濟更加繁榮,而當經濟蕭條時,錯誤的貨幣政策會使經濟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所以在投放貨幣供給量時,要避免形成流動性過剩,防止股價與房地產的波動。在與財政政策相配合實施的同時適當控制貨幣供應,使貨幣的流通量與實體經濟的需求量相一致。
參考文獻
[1]魏學輝.李峰中國通貨膨脹、消費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期刊論文]-未來與發展,2011(4).
[2]李躍輝.彭嘉瑩基于VAR―VEC模型的物價指數關系研究[期刊論文]-統計與決策,2012(15).
[3]于兆坤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期刊論文]-中國集體經濟,2012(15).
論文關鍵詞:中國,中等收入陷阱,逾越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后,很快會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和社會發展陷于停滯,社會出現政治動蕩和不穩定,無法轉為高收入國家。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由于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沖擊,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階段。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現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主要表現與基本特征有: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嚴重的貧富分化、過度城市化、增長轉型困局、腐敗問題突出、社會沖突加劇、金融體系脆弱、民主亂象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主要由于以下幾個原因:收入差距過大;人力資本積累緩慢,增長模式轉型不成功;金融體系脆弱;勞動力轉移困難;民主進程緩慢與腐敗。
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擴大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由于私人消費不足而導致嚴重的需求不足,經濟增長將完全失去動力。這一因素在拉美國家尤為普遍(智利、巴西、阿根廷和秘魯等)。
人力資本積累緩慢:增長模式轉型不成功?,F代經濟增長理論指出,當物資資本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資本的邊際產量遞減效應,經濟增長必然放緩。這時技術進步(或者說人力資本的積累)就成為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能夠在政策層面實現技術進步,便可繼續維持高經濟增長率。相反經濟論文,如果經濟政策不能保證這一點,就會陷入增長停滯。這一現象在東亞國家表現的較為突出。
金融體系脆弱。東南亞金融危機為這一原因提供了一個非常恰當的案例。自1997年以來,東南亞各國已建立起大量的外匯儲備作為防范危機的緩沖器,但這可能會產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泡沫。就連上世紀的日本也因為這個原因經歷了“十年”衰退。
勞動力轉移困難:有些發展中國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實行一定的限制勞動力轉移的政策,這些政策在經濟上是沒有效率的。中國的戶籍制度就是這一方面的典型。類似的制度會嚴重阻礙城市化的進程,拖累經濟發展。
民主進程緩慢與腐敗。 采取漸進式改革由計劃經濟過渡為市場經濟的國家,政治體制改革一般都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敗滋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期刊網。原本計劃經濟為主的國家往往還會制造出許多的行政壟斷,而一些本該競爭的行業由于行政壟斷將失去活力,進而拖累整個國民經濟。這一因素在中國已經逐步顯露出來。
二、中國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誘因
目前,中國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險區域,中國發展正面臨著新的考驗。中國長期以來的“加快增長”目標形成了特有的“過度工業化、過度重工業化、過度出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模式,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映射到社會、政治和生態領域,就出現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官員腐敗、城市二元社會(市民和農民工)、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應對的挑戰。“中等收入陷阱”的發生,并不是單一原因導致的,很可能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經濟原因。經濟增長過程中各類要素(土地、資源、能源、勞動等)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投入邊際報酬不斷下降,因此中國發展的比較優勢也在不斷減少。比如,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壓縮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利潤空間,導致其國際市場競爭力減弱。此外,中國正處在城鎮化加速時期,這就會出現所謂“超常城市化”,污染加劇、交通擁擠、公共服務欠缺、形成各類貧民窟、大量的犯罪等等。
1.社會原因。即經濟增長也是“雙刃劍”,它本身既是有創造性的一面,又帶有摧毀性的一面,還有加劇不平衡的作用。國內外研究都表明,經濟增長往往伴隨著政府與社會之間、勞資之間、貧富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不斷累積,這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反過來對經濟增長造成巨大的阻礙,即“經濟增長的負效應”。
2.政治原因。即我們面臨著一個“改革悖論”:改革是一個調整既得利益的過程,是在財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在改革過程中,最初的推動者由于從一種改革模式中獲益,成為既得利益群體經濟論文,可能會退化為下一步改革的阻礙者,因此改革可能會越改越難,甚至停滯不前。
3.國際原因。當我們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西方國家普遍抱有懷疑的態度,不時會出現“中國即將崩潰”的悲觀論調。改革開放20、30年以后,他們突然發現,中國已經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于是又出現了“中國”的聲音?,F在,西方國家對我國民主、人權以及民族問題的丑化攻擊此起彼伏,國際貿易上對中國產品的各種限制措施也曾出不窮,經濟全球化的風險越來越大。因此,必須看到,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特別是世界輿論環境,即“西風壓倒東風”的格局,并未隨著中國崛起、不斷強大而根本改變,相反某些方面還有惡化的趨勢。
上述四種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了特有的“收入差距陷阱”,“政治民主化陷阱”等等。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中國的收入差距則早已陷入了警戒區。城鄉居民的收入比一直保持在3.3以上,并未有縮小的跡象。2008年,全國10%最高收入組家庭的實際收入是10%最低組的55倍,而城鎮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相比,差距由2005年的9倍擴大到31倍。同時,勞動報酬嚴重偏低。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據省際收入法GDP構成數據計算,1990年中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為53.4%。2001年該比例降至51.4%,2007年則只有39.74%。七年間,中國勞動報酬占比下降了11.66個百分點。中國還存在大量的'灰色收入'。王小魯研究發現,近年來中國'灰色收入'規模急劇擴大,增速也很快,2008年中國'灰色收入'粗略估計為5.4萬億元。與2005年相比,三年內增長了近1倍,遠高于GDP增速。中國的基尼系數已接近臨界點。如果再計入'灰色收入',中國的收入差距則早已陷入了警戒區。中國距離'中等收入陷阱'并不遠,收入懸殊危及社會和諧,并非危言聳聽。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基尼系數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選擇
1.加快四個轉變經濟論文,推進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皇莾灮枨蠼Y構。擺脫過度依賴于外需的增長循環。立足于擴大國內需求,把經濟發展根植于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形成消費與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莾灮a業結構。以均衡化為目標優化多元產業結構期刊網。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逐步實現農業由弱變強;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工業由大變強;加速發展服務業,實現服務業由慢變快,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均衡帶動轉變?!∪莾灮赝度虢Y構。加速人力資本形成,提高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溢出作用,推動中國經濟由強調分工的粗放型的斯密增長向強調創新的熊彼特式的內涵增長轉變,并進而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利益格局中的地位,推進國際經濟格局由失衡向均衡、再平衡方向發展。四是積極調整能源結構。目前中國還未達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但從當前形勢看高耗能產業的發展速度驚人。今年一季度,我國生產鋼材1.85億噸,增長28.6%;生產粗鋼1.58萬噸,增長24.5%;生產生鐵1.5萬噸,增長21.7%;生產水泥3.36億噸,增長20.3%。單位能耗是在上升的,如果不采取特殊和強有力的措施,我們的環境狀況還會進一步惡化。不論從外部壓力還是內部需求來看,中國要改變“庫茲涅茲增長”方式,必須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發展新興能源和清潔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突破口。 2.要以推動公平分配為切入點,為持續增長培育新的基礎。按照富民優先發展的基本思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和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將初次分配與二次分配視為有機整體,強化“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終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國再分配機制“逆向調節”問題較為突出,不僅從再分配環節即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總體水平及其合理結構入手,還要擴展到初次分配環節包括“工資、保險、福利”三位一體的薪酬體系和稅制的改革;調整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加大國民收入向個人傾斜的政策力度;調整資本要素所得和勞動要素所得之間的比例關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擴大并提高國有企業分紅的范圍和比例,增加對居民的再分配力度,徹底解決國有企業經營性資本收益向居民轉移機制缺失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通過土地流轉進行抵押、入股、融資,逐步調整城鄉收入分配二元格局經濟論文,使農民獲得要素資本賦權;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放寬準入門檻,引進競爭機制,通過控制價格和稅收調節壟斷企業利潤率;完善財產性收入增長的保障機制,提高居民的長期收入預期;降低稅負,提高個稅起征點,通過結構性減稅,以減保增、以減促加。
3.要以循序漸進的城市化為依托,形成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支持??焖俪鞘谢瘯沓鞘腥丝诘难杆僭鲩L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矛盾,進而引起高額城市化成本,這將大大降低城市化帶動經濟增長的功能。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因此,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進與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進來緩解城市問題的集中爆發,不斷發揮城市化助推經濟增長的功能。
4.要以擴大和完善國內市場為保障,降低受外部經濟波動的沖擊。進入中等收入的國家易受外部經濟的沖擊,造成經濟徘徊。中國也會面臨這種沖擊,但我國廣闊且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會成為抵御外部經濟沖擊的有效保障。因此,我國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同時,還需要把注意力引向挖潛國內市場上來。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國?.人民論壇2010-07
[2]專家稱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社會建設滯后新華網2010-8
[3]高偉中等收入陷阱假說人民論壇2010-07
[4]常紅曉.窮人更窮富人更富,中國離中等收入陷阱有多遠.財新網-新世紀,2010-12
關鍵詞:醫患保關系,和諧
有效遏制醫療費過快增長,杜絕和減少醫保基金流失,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社會公平性,既是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醫保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論文參考網。因此,建立醫院、患者和醫保經辦機構三方約束機制,構建和諧醫患保關系,把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才能事半功倍。
1.關于定點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服務
定點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服務,主要內容應包括:一是以患者病情實際需要并兼顧醫保政策規定和醫?;鹬Ц赌芰Φ脑\斷檢驗措施,符合醫保用藥范圍的用藥治療方案,排除來自外界因素的干擾,為患者提供經濟適度、保障基本醫療的醫療服務,尤其是不得誘導參保人員“超值”消費或過度消費。二是為患者提供促進身心康復的“軟環境”服務,包括適度優雅的醫療環境、溫馨熱情地護理服務以及耐心細致和誠實守信的醫療咨詢服務等等。論文參考網。三是合理收取醫療費用,包括依據物價部門批準的收費項目和標準合理取費,不隨意增加收費項目或變相提高收費標準;制定切合實際的經濟適度的診斷治療方案,在保證基本醫療的前提下,擬定個人自負費用占總醫療費用的控制比例,減少大型檢查費用和“新特藥”的使用;控制藥品供應環節,降低藥品附加費用;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努力降低管理費用等。
2.關于參保人員醫療消費心理預期的調整
患者是醫療消費的客體,而在主觀上如對醫療保險政策的理解程度、心理素質狀況等都直接或間接地牽動著醫療消費。一是要正確理解基本醫療保險的深刻內涵。醫療保險是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具有三個特定含義:(1)醫療保險的立足點是保障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基本醫療是指基本用藥、基本技術、基本服務和基本費用支出?;踞t療保險只能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繳納的醫療保險費也只能維持基本醫療費用支出,享受基本醫療服務以外的各種醫療服務,只能是自己負擔或通過商業醫療保險來解決。(2)享受醫療保險的服務對象只能是投保單位的參保人員本人,誰交費誰受益,不交費不能受益。(3)醫療保險是對參保人員因病所造成經濟損失的一種補償行為,醫療費用由醫保機構和參保人員個人按不同比例合理負擔。二是自覺接受醫療咨詢,有梯度地選擇就醫醫院。參保人員隨機發生的醫療需求,在程度上大致可劃分為輕重緩急。對于頭疼感冒等常見病、多發病,可根據自己掌握的基本醫學知識,到社區衛生所或定點藥店取藥醫治;對于一般性疾病,能在門診處理的就不能住院治療,能在社區衛生所或一二級醫院治療就不要到三級醫院治療,杜絕小病大治,實行合理的梯度消費。三是自我約束消費行為,倡導理性消費。雖然病情相對比較重,也要認真接受醫生的指導,確定經濟合理的診斷治療方案,對癥治療,合理用藥,減少大型檢查和貴重藥品的使用,尤其是盡量減少醫保規定范圍以外的醫療服務,杜絕過度消費和超值消費,并認真遵守醫院出入院管理規定。論文參考網。
3.關于醫保部門的責任
3.1完善醫療保險稽查制度,對定點醫院實行動態、適時和制度化監督管理
一是建立定期稽查制度,實地稽查與住院費結算資料核查相結合,實現醫療稽查常態化。二是突出稽點,重點核查檢查治療方案的經濟合理性、與患者病情的符合程度、有無濫檢查亂拿藥現象、醫保用藥范圍、服務項目以及收費標準執行情況、甲乙類藥品分類結算情況等等,保證稽查效果。三是創造條件實現醫保機構與定點醫院住院管理系統的聯網,應用計算機管理系統輔助完成“同步”和“隨時”監控,由事后“算帳”轉向事前、事中控制,增強稽查工作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四是注意方式方法,取得院方的理解和支持,營造一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配套聯動的工作環境。五是注重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擴大稽查效果。醫療稽查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違規隱蔽性和稽查難度會越來越大,僅靠醫保部門稽查,工作力度是不夠的,還應該設立舉報監督電話或信箱,廣泛發動社會力量來共同參與監督。
3.2實行定點醫療合同管理,明確責任權利,約束醫保機構和定點醫院的服務行為
醫療合同除明確規定醫療質量、服務水平、醫療費結算方式、醫療保險用藥范圍和特殊檢查治療項目審批制度外,更應進一步地明確收費標準、醫療服務工作量、年度醫療費用控制總額和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罰規定,尤其是要明確對責任醫務人員在職稱聘任、職務晉升以及經濟處罰等方面的規定。嚴格獎懲兌現,是保證醫療合同履行的關鍵,也是其履行情況的鑒證。完善優勝劣汰的準入與退出機制,促進醫療單位合理有序競爭。
3.3建立醫療服務綜合評價體系,有效降低不必要住院費用
有關機構研究表明,近年來不必要住院費用有逐年上升趨勢,占總住院費用的7.14%,有些醫院的個別病種比例更高。建議由教育、衛生、醫保部門和部分醫院的專家學者組成調研組,查閱住院病例,分析住院費用,評估醫療服務水平,評價定點醫院醫保政策執行情況,提出定點醫療合同修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