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7 16:36:23
序論:在您撰寫后現代哲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文以后現代主義為語境來探討中國傳統哲學之現代價值、創新與發展的原則。希通過此文,為中國哲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一個嶄新視角。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中國哲學;現代價值;創新與發展
一、后現代主義的英文是postmodernism。前綴“后”(post)一詞在英語中有雙關性:一是指“不”(not),表“否定”;二是指“高于”(hyper), 表“超越”?;趯Α昂蟆钡暮x的不同理解,后現代主義哲學家主要可以分為兩派:一是“激進的后現代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德里達(Derrida)、 ??拢‵oucault)、利奧塔(Lyotard)、德魯茲(Deleuze), 美國的費耶阿本德(Feyerabend)等,其基本觀點可概括為“反現代主義”,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二是“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羅蒂(Rorty)、霍伊(Hoy)、格里芬(Griffin)等,其基本觀點可概括為“超越現代主義”,主要特征在于建設性。
后現代主義哲學出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歐美。其本質在于“重釋”、批判“現代性”,即對起源于希臘的西方傳統哲學及繼承傳統哲學的現代哲學進行全面反思和批判?,F代性(modernity)以及現代性導致的問題是后現代主義研究和批判的主要對象。后現代主義認為,現代性以試圖解放人類的美好愿望開始,卻以對人類造成毀滅性威脅的結局而告終。格里芬說:“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拋棄現代性,事實上我們必須這樣做,否則,我們及地球上大多數生命都將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焙蟋F代主義屬于“問題哲學”,沒有統一的思維范式和理論框架。其基本思想概括如下:
1.反對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后現代哲學家認為,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建基于基礎主義之上。所謂基礎主義,是指一切認為人類知識和文化都必須有某種可靠的理論基礎的學說。這種基礎是由一些不證自明、具有終極真理意義的觀念或概念構成。后現代哲學家對基礎主義的批判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反對形而上學。他們認為,現代哲學反對前現代哲學是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人”取代了“上帝”,但形而上學的思維范式并沒有改變。后現代哲學家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是不證自明的,沒有“第一原理”,也沒有先驗的假設。另一個層面是反對傳統的哲學理論框架和等級體系。后現代哲學家認為,傳統的哲學框架和體系是“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和“元敘事”(metanarrative),它所帶來的是“權威話語”(discourse)和“現化性神話”。而實際上,每個人認識世界的角度是不同的,因而對世界的解釋是無限的,意義是多元的;知識和真理不是以表象為基礎,而是相對于語境而言的。后現代主義主張用小型敘事(mininarrative)來取代宏大敘事。
2.解構(deconstruct)本質主義。所謂“解構”(消解),是指對于理論體系及其根據、矛盾等的分析和批判。后現代哲學家對本質主義的解構主要集中于對中心主義的消解。德里達認為,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是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它認為存在著關于世界的客觀真理,而科學和哲學的目的就在于認識這種真理。其實質就是假定存在著一個靜態的封閉體,它具有某種結構或中心,它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如理念、實體、上帝等等。這種思想在西方哲學中一直處于主流并封閉著人們的思想,它是“理性的霸權”,使人們在把握世界時以犧牲事物的豐富性為代價。德里達主張用“分延”和“異質”來消解這樣的中心和結構。
現代哲學認為,“言語”優于“書寫”,而“書寫”是低一層次的。因為“言語”更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而“書寫”則在我們和我們想理解的意義之間塞入了“文字”這樣一個附加符號層。德里達認為這是一種“語言中心主義”、“聲音中心主義”。他反對說,“言語”不過是從“能指”到“能指”的游戲,它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而“書寫”則比言語更能反映符號“不在場”的本質,因而“書寫”比“言語”更具有優越性。德里達通過顛倒“言語”與“書寫”的等級關系消解了“語言中心主義”,從而也就進一步顛覆了建筑在原有語言結構上的傳統形而上學。
3.反對理性主義。啟蒙運動以來關于普遍理性和歷史進步的理念為兩次世界大戰和當代科技革命的惡果所粉碎,人們開始對理性主義本身產生了質疑:理性極度膨脹,個體的人卻被消解了;科技快速發展,人文世界卻趨向僵化窒息。一股反理性的思潮伴隨著理性主義的極度膨脹而蓬勃興起,它反對附加在理性之上的先驗性與絕對性,否定認識的確定性和客觀性,否定價值的普遍性與客觀性,否定歷史的規律性和進步性,認為傳統理性主義所追求的絕對真理和終極價值都是虛妄的。
后現代主義承繼了這股思潮,但,同時后現代主義認為,以往的反理性主義者仍然是以理性的方式來建構非理性,仍然是一種設定了“在場”的形而上學,設定了世界和人的某種本質、或意志、或本能、或存在、或情緒,仍然沒有擺脫理性的制約。也就是說,以往的反理性主義者在反理性問題上還不夠徹底。后現代主義者以功能性的非理性即否定、消解、摧毀、顛覆等功能性的因素,代替了以往反理性主義者實體性的非理性即本能、意志、存在(此在)等實體性的因素,因而是更徹底的反理性主義。
4.反對主體性。西方哲學自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開始,確立了理性的優先權。之后,“主體”逐漸堂而皇之地成為“人”這個概念的基礎,進而主體成為客體世界的中心,人成為歷史的中心。后現代主義認為,每種生物都有存在的價值,人只是“存在”的鄰居,而不是“存在”的中心,不應把人放在萬物之上;主體性和人道主義導致了人類中心論,人與自然萬物不再是和平相處的關系,而變成了“主仆”關系。主體性在給人類帶來豐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后現代哲學家高揚起反主體性的大旗,主張人不能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機械地操縱世界,應對它懷有發自內心的愛。??抡f,尼采說“上帝死了”,宣布了權威和迷信時代的結束,“我說‘人死了’”,來宣告人類中心論的結束。后現代主義消解了那種高視闊步的具有神圣性的絕對主體,而將主體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他者”,即現代社會所塑造的而又被遺忘的“邊緣者”、“被忽略者”、“非中心者”和“被剝奪權力者”,通過他們的“話語”去對這個屬人的世界做出自己獨特的陳述。現代人統治和占有的欲望在后現代被一種聯合的快樂和順其自然的愿望所代替。
5.反對“權威話語”(authoritative discourse)。根據后現代“話語理論”,“話語”不同于“語言”:語言是純形式的,而話語則是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是體現在語言中的意識形態。后現代主義認為,一切現象都是依照一定符號和規則建立起來的話語文本(text),“文本即一切,文本之外別無他物”(德里達語);現代性為權威尤其是“知識權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整個現代社會可以說是專家的“知識權力”和“話語闡釋權”的世界。專家具有闡釋世界的權力;他們對世界的闡釋就是“權威話語”,是“唯一正確的解釋”和“獨一無二的真理”。
后現代主義認為,“權威話語”是以獨斷論和中心論為基礎的,因而是僵化的,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遮蔽了普通人的智慧。后現代主義向一切究竟至極的東西挑戰,反對傳統的把個別的當作一般的、把歷史的當作永恒的普遍主義(universalism)觀念,它堅持對文本解釋的多樣性,拒斥“唯一正確的解釋”和“獨一無二的真理”,反對“一解壓百解”。后現代主義主張用“解釋”概念來替代傳統的“理論”概念,因為“解釋”概念更具有開放性。
二、后現代主義是在西方發達國家(developed world)完成現代化進程之后哲學家們在回顧與反思的基礎上對人類命運的嚴肅思考。通過比較研究,我們驚奇地發現,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對“小型敘事”的溢美,在中國歷史上古圣先王曾有過智慧的洞見。這充分說明,中國傳統哲學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和將來也仍具有價值。挖掘并發揚之,把它貢獻給全人類,在完善我們現代化的同時,對西方文化補偏救弊,使能實現全世界、全人類的價值。這是后現代主義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在后現代主義的語境下,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價值可以概括為如下幾方面。
1.內在的人文主義。西方哲學是外在的人文主義,它以二元論為特征,且“現代精神和現代社會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它以一絕對的意義來分別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因而,肯定人的價值就要犧牲與人不同的價值,不論是自然的還是超自然的??档碌摹叭藶樽匀唤缌⒎ā背浞煮w現西方哲學的這種特點。與此不同,后現代精神則強調內在關系的實在性和“有機主義”(organism),認為人與他人和他物的關系是內在的、本質的和構成性(constitutive)的,主張重建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
無獨有偶,在中國哲學中,自然始終就被認定為內在于人的存在,而人亦被認定為內在于自然的存在。“宇宙、與生活于其間之個人,雍容洽化,可視為一大完整立體式之統一結構?!弊匀慌c超自然、人與天、主體與客體、心靈與肉體之間,不僅沒有一種絕對的分歧,而且是和諧統合的。無論是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還是中國佛學中的“佛”,均以“天人合一”為其內在的崇高品質?!胺虼笕苏撸c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笨梢钥闯觯袊軐W這種人與外在自然相和諧的觀念是一種內在的人文主義。
2.倫理的中心主義。現代社會是一種“世俗社會”,它拋棄了超自然主義,因而否認了世界上有客觀的道德準則。這種觀念和個人主義相結合給人類社會已經帶來了而且還會帶來深重的災難?!皞€人主義已成為現代社會中各種社會問題的根源”。為解決現代社會的倫理危機以至生存危機,后現代哲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思考,主張通過“主體間性”來重建一種道德社會。他們倡導對世界的關愛,主張“傾聽他人”、“學習他人”、“寬容他人”和“尊重他人”等美德。由此不難看出,后現代哲學家對人類道德危機的思索受到了古老的中國文化的啟迪。
在世界各國文化當中,希臘古典文化是哲學文化,印度是宗教文化,日本是精巧的藝術文化,西方文化是科學文化,而中國文化則是倫理文化。中國哲學有一個特殊的向度,就是它始終朝向現實的倫理:哲學同道德論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無論是本體論,還是認識論。中國社會始終是一種具有濃厚倫理色彩的社會。在這種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都得到了較好的維系。中國哲學的這種倫理傳統,在后現代社會找到了回應。從一定角度來講,后現代哲學家所設想的“后現代社會”即是一種倫理的社會。正因為如此,后現代哲學著作中不乏對古老的東方文明的溢美。
3.自我修養的實效主義。在西方現代哲學中,理性主義湮沒了人文主義,主體性湮沒了個體性。個體、尤其是普通人成為“他者”,被社會拋棄或遺忘。人不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動物,而變成了純粹理性的工具;人不得不畸形成長,全面解放成為一句空話。
但中國哲學則始終“關懷”個人的“成長”,主張透過修養來實現自己、完善自己。在儒家的理論中,以世界和諧為其終極目的,形成了自我修養的八重步驟[7]。前兩個步驟是“格物”、“致知”,其目的在于認識世界。其次的三個步驟是“誠意”、“正心”、“修身”,其目的在于使自己變得完滿,以使自己能肩負起社會的和政治的責任。最后三個步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目的為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德行,即在一種關系的實在性中來實現一個人的潛能和價值。此歷程中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個人的修養以承擔社會責任為目的,以世界和諧為終極目的,所以這種修養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第二,將人內在的成就與外在的效果統合起來。社會的發展取決于個人修養的程度和范圍,體現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這是中國哲學極具特色的內容。
4.方法論上的中庸主義。實際上,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是對其極端形態或狀態的批判,不管是基礎主義、理性主義,還是主體性或“權威話語”。中國哲學是反對極端的,因為“物極則反”。為避免“物極則反”,需要“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這種“執兩用中”之說,即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于“一”(絕對、整體)或“多”(相對、萬殊)而系時中準則之哲理。這是一種深刻而偉大的人生智慧??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一種生存智慧,它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潛層結構的要素之一;中庸之道是一種方法論,它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和中國文化的特質。中國人一般都不贊成走極端,而要求適可而止、恰如其分;都不贊成強制、專斷,而容許“同歸而殊途”。正因為如此,歷經無數次的入侵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文化依然能傳世悠久。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科學與中國對世界之影響”文中寫道:中國文化之善能自我調節,甚似一種有生命之機體,隨環境之變化而維系均衡,并與一“溫度自動調節器”相類似。筆者認為,這一“溫度平衡器”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國哲學貢獻于人類的寶貴財富之一。它不僅具有現代價值,而且具有“普世倫理”的意義。
三、在后現代主義看來,中國傳統哲學屬于“他者”話語和“小型敘事”,與后現代哲學家的主張有某種契合之處。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沾沾自喜,從此沉湎于中國傳統哲學的舊紙堆中,做一個“古已有之”論者。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后現代主義對東方文化的溢美并未遮蔽中國傳統哲學面臨的嚴重危機。關于中國哲學的創新與發展,多年來,仁、智互見,許多學人在不同的語境下提出不同的見解。以后現代主義為語境,來探討中國傳統哲學的創新與發展,可能是一個全新的視角。這是后現代主義給我們的啟示之二。
1.現代主義是必經階段。在回首現代化歷程的基礎上,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提出了猛烈的批判。這對于正在追尋現代化夢想的第三世界而言,無疑是當頭棒喝!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難道我們的現代化夢想錯了?但經過冷靜地分析,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盡管后現代主義的批判有偏激之處,但后現代主義要否定的并不是現代主義的存在,而是它的霸權;不是它的優點,而是它的局限。后現代哲學家欣賞現代化給人們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文明,同時又對現代化的負面影響深惡痛絕。這是后現代主義的完整形態。
另外,回顧哲學史,西方哲學經歷了古代形態、近代形態、現代形態,現在又出現了后現代主義形態的重大轉向。相對照而言,中國哲學只有古代形態發展得比較充分,近代形態由于“營養”不良未“發育”成熟,而中國哲學的現代化才剛剛起步。
由此觀之,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是不能逆轉的,中國哲學的現代化階段是不可逾越的。而且,中國哲學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現代化,實現其現代形態。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哲學的現代形態應更完善、更合理。因為,后現代主義如同前行者的一座航標,把暗礁險灘已為我們指明。格里芬說:“中國可以通過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錯事,避免現代化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這樣做的話,中國實際是‘后現代化’了?!?/p>
2.現實主義是跨步的基石。哲學是對于人類精神的反思,后現代主義是哲學家對于西方現實的一種反思。在反思的歷程中,他們發現,人類目前所面臨的“核武器”和“環境”是兩個“足以毀滅世界的難題”。他們認為,人類之所以出現今日之不幸,現代性難辭其咎。因此,挑戰、批判現代性便成為后現代思想家的主要任務?!昂蟋F代主義是對于現代主義在其預示時刻直接或間接瞥見到的難以想象之物所做出的一種反應?!薄百Y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
中國哲學要實現現代化,也必須關懷中國的現實與當今的世界,反思中國的精神。這是中國哲學跨出“傳統沼澤地”的基石。我們不能總是研究歷史,而回避現實;總是去注疏已有的東西,而不去創造沒有的東西;眼睛總是朝向過去,而不注視當前;甘愿放棄哲學在現代化歷程中的“領地”,而聽任科學和經濟學恣意地“表演”。
概而言之,就中國來講,中西文化的碰撞,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是擺在中國哲學面前的重要課題。而就全人類來講,人與自然的沖突,即環境問題;人與社會的沖突,即犯罪問題;人與人的沖突,即道德問題;心靈的沖突,即精神問題;文明的沖突,即價值沖突等也是中國哲學所不應回避的重要課題。能否研究并回答上述課題將決定著中國哲學有否實質性的發展和創新。
3.歷史主義是創新的前提。后現代主義堅持一種連續的時間觀,認為人類歷史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三個時段連續譜寫的過程。這是一種歷史主義的觀點,它要求人類要立足于將來的持續發展來看待當前的利益和歷史的傳統。歷史主義不僅使我們認識到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價值,而且也使我們從歷史和未來雙重維度上看清我們傳統哲學中的不足與缺陷。在我們的哲學傳統中,有些內容已失去價值,它不僅是后現代主義所批判的,也是現代主義所批判的。
這些內容有兩個層面,一是與封建專制相適應的哲學思想,二是與這種哲學思想相適應的思維范式。如,封建的專制思想,特別是被奉為名教綱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這些東西封閉了人們的思想,限制了人們的視野,束縛了人們的自由。如,傳統哲學的整體主義,強調“整體”,忽視、甚至抹殺“個體”,窒息了個人首創精神,忽視了個人某些最基本的、不可讓渡的權利。此外,整體主義還容易使人對社會變革抱一種徹底革命、大破大立,要么全有、要么全無的激進態度,而忽視零敲碎打的改進和點點滴滴的進步??傊?,對于這些已失去價值的東西,應果斷舍棄,并立足于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人類未來以“重寫”中國哲學的“文本”。
4.中庸之道是合理的價值取向。中庸之道是古圣先賢留給我們的哲學智慧。眾人皆知,國人對待中西哲學之關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一種是“西體中用”,一種是“中體西用”。近現代史上,這兩種觀點相繼出現,此起彼伏,但均未解決中國哲學的發展問題。原因就在于它們均持一種絕對的觀點。本人認為,要實現中國哲學的發展,在后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取中庸之道乃一種合理的態度。
從時間階段上來講,中國哲學屬于古代哲學,它建基于前工業社會,以農業文明為基石和思考對象;后現代主義屬于后現代哲學,它建基于后工業社會,以電腦文明為基石和思考對象。從形態上來講,中國哲學代表著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古老的東方文明的濃縮;后現代主義代表著新發生的西方文化,是“現實關懷”的嶄新哲學思考。從特征上來講,中國哲學是歷史的,趨于保守;后現代主義是超前的,難免偏激。在這樣一種對應關系之中,我們應“執其兩端用其中”:弘揚中國哲學之意義,剔除其糟粕;汲取后現代主義之價值,克服其偏頗,在“中體西用”與“西體中用”之間創造一種新的哲學形態。
四、我們已經了解,后現代性是對現代性的改寫或“重寫”。但,重要的是,這種“重寫”在現代性本身中已經進行很長時間了。作為一種情緒、一種吁求,它貫穿于現代化的始終。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等當代西方思想家都致力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同時也就包含著對現代性或現代化負面效應的批判,亦即進行著“重寫現代性”的工作。正因為如此,許多后現代哲學家去從馬克思哲學中汲取營養或尋找理論依據。他們認為,馬克思哲學是一種“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哲學顯示出其后現代的意蘊。
馬克思哲學更具有反封建的精神。上世紀初葉,馬克思哲學傳入中國。之后迅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原因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而且還為我們的反封建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近一個世紀來,在與中國傳統哲學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中,中國化的馬克思哲學開始形成。
馬克思哲學不僅使后現代哲學無法回避,而且對于中國傳統哲學,它更是“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因為,中國哲學不僅具有“重寫現代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承擔著消解封建性、實現現代化的重任。要完成如此重任,馬克思哲學、尤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哲學是一個重要的語境。這是后現代哲學給我們的啟示之三。這也是本文的結論和邏輯終點。
【參考文獻】
[1] 格里芬:《后現代精神》,第1-3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2] 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第16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版。
[3] 格里芬:《后現代精神》,第21-22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
[4] 劉小楓:《中國文化的特質》,第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版。
[5] 鄧球柏:《白話易經》,第499頁,岳麓書社1993年版。
[6] 金昌泰:《世紀大轉折時期與政治哲學有關聯的神學、哲學體系的轉變》,《國外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
[7] 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第48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8] 田曉娜:《四庫全書精編•經部》,第289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9] 田曉娜:《四庫全書精編•經部》,第683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 何兆武 柳卸林:《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下,第163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 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第16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版。
題目: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及其重要價值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
題目: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及其重要價值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
論文題目:現代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哲學及其重要價值 畢業論文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
(2)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施蒂納與尼采
3.施蒂納與阿多諾
4.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關鍵詞: 比較教育 哲學基礎 方法論
縱觀比較教育的發展史,比較教育的方法論問題一直是國內外比較教育學術界探討和爭論的焦點問題。隨著19世紀末哲學思潮的興盛,比較教育方法論的萌芽也埋下了哲學的種子。其中,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比較教育方法論都有著其深刻的哲學理論基礎,堪稱是在哲學這塊肥沃的“土壤”上開出的幾朵比較教育方法論的“生命之花”。下面,具體探討這幾朵“生命之花”及其與“土壤”之間的關系,以期拋磚引玉,希望廣大同仁為比較教育這片“廣袤的田野”更添幾樹“新枝”。
一、實證主義哲學與實證主義方法論
1.實證主義哲學概況介紹
在所有的比較教育的方法論里,實證主義無疑是最早運用于比較教育實踐之中的。當時英法等國正初步發展實證主義學科,而作為社會學創始人的孔德,基于之前的認識,制定出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準則。他強調使用自然科學方法論來建立“實證的社會科學”,認定其主要的任務是“要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1]他又提出:“社會現象的確切原因應從那些以往社會現象中尋找,而不能從那些個人意志狀況中去挖掘。”“必須區分事物的原因和它所實現的功能,而且應把原因問題放在功能的前面去考察?!保?]兩項準則確立并推廣之后,實證主義方法論紅極一時。
與此同時,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比較教育一個很大的優勢就在于其善于接受新事物。而在那個時代里,生命力最強的莫過于實證主義了。由此,實證主義的特點很快與比較教育領域融合。很快,一大批比較教育工作者開始成為實證主義的忠實擁躉,這其中更是不乏安得森、胡森、諾亞和??怂固惯@樣的比較教育名家。[3]實證主義哲學思潮開始風靡全球。
2.實證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運用
作為那個時代里的“一枝獨秀”,實證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首先,通過實證主義方法論進行比較教育研究,目的不在于個人,而在于尋求各國教育的普遍規律,在于揭示各國教育的普世價值。其次,持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比較教育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大都主張采用量化法,他們認為,唯有如此,方能保證研究的效能。由此,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開始紛紛通過以數理邏輯取代形式邏輯,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揭示命題的經驗基礎,以此獲取真理。[4]可以說,實證主義在比較教育的歷史舞臺上畫上了濃重的一筆,其利弊都是有目共睹的。
二、人文主義思潮與人文主義方法論
1.人文主義思潮概況介紹
實證主義風靡后的19世紀末,人文主義學派開始進行反擊。這其中以狄爾泰為代表。狄爾泰在《精神科學導論》中提出了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區別,并指出:“前者研究客觀事物及其運動過程,是僵死的、無意識的,研究的目標是要找出自然界物體之間必然的因果關系,排除偶然性和意義;后者研究具有歷史性和目的性的人類行為及其精神活動。由于人的自由意志,它是獨特的,偶然的,所以人類行為既無規律,也無法預測?!保?]也就是說,人文主義方法論最看重的就是“理解”二字,并把“理解”理論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貫穿了整個人文主義的始終?!袄斫狻崩碚摷词侨宋闹髁x思潮的哲學基礎。
2.人文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運用
人文主義曾經在比較教育史上占據過重要地位。其治學之道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對知識進行研究,而是對知識進行感受。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屬于個人的,[6]并無規律可供推廣。一般來說,人文主義者比較注重歷史分析,他們通常將歷史情境置于一個更高的位置,要理解教育,首先就要理解歷史情境。相比于其他一些教育因素,更讓人文主義者關心的是人的本身的發展。在他們看來,多元文化之間的理解、國際社會和平,以及防止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偏狹的地方主義傾向等方面的作用更值得看重。[7]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與后現代主義方法論
1.后現代主義思潮概況介紹
20世紀60年代,后現代主義思潮初見端倪。其起始于歐美,以工業社會為背景,以批判否定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為基本特征,強調多元、否定中心和等級、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崇尚差異、推崇創造、[8]去掉本質和必然。其萌芽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用于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
2.后現代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運用
一般說來,比較教育研究者更關注微觀層面的教育現象,如學生個體、個別學校等的教育問題研究。后現代主義思想與比較教育融合后,從另一個側面促進了比較教育研究中質性研究方法的應用。這在比較教育的歷史上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嘗試。這種嘗試,一方面肯定了比較教育自身研究范式的文化多元性,另一方面,針對某一具體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問題,它能進行深度研究,還能防止用單一理論文本解釋不同地域的平面化分析現象,最終推動比較教育研究自身方法論的科學性發展。[9]
這即是說,后現代教育理論雖然未在一定范圍內達成共識,在比較教育等眾多領域內卻早已經出現了采用后現代主義方法進行的論述,且數目之繁、類型之眾,皆有跡可循。而后現代主義在比較教育研究中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應用與發展,與其能促進比較教育眾多因素的遷衍也密不可分。
當然,除了以上三種理論之外,還有很多哲學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使得比較教育的發展有了哲學上的依據,比如,相對主義理論、沖突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依附理論等。這些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均豐滿了比較教育的哲學理論羽翼,充實了比較教育的學科框架,為比較教育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2][法]迪爾凱姆著.胡偉譯.社會學研究方法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3.
[3][4]Philip G.Altabach,Gail P.Kelly.New Aproaches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73,85-86.
[5][6]于楊,張貴新.后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6,(9).
論文摘要:寫作教學內容是寫作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對象,是聯系寫作教學中教與學雙方的中介和紐帶。寫作教學內容從知識到經驗再到活動,逐步擺脫現論對人的異化,走向后現代化。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由于課程的哲學觀、主體觀、知識觀、課程觀都發生了變化。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表現為追求知識多元化;重視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等。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20世紀后半葉在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等,它推崇創造、否定中心和等級,去掉本質和必然。寫作教學內容是寫作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對象,是聯系寫作教學中教與學雙方的中介和紐帶。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課程的哲學觀、主體觀、知識觀、課程觀都發生了變化。寫作教學內容從知識到經驗再到活動,逐步擺脫現論對人的異化,走向后現代化。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表現為追求知識多元化;依賴于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等幾個方面。
一、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多元化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獨立于人類經驗之外,是被賦予的、歸屬性的,因此也是客觀的、普遍的、絕對的和永恒的。而后現代主義在知識觀上,反對現代元敘事,強調知識的個人化、境域化、建構性;在課程觀上,認為課程是提供給學生的現實機遇,是學生的生成與創造過程,強調開放性、多元性、內在性。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的多元化。
首先,是寫作題材知識的多元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日益變得豐富和多姿多彩。中學生在學??梢愿惺艿讲煌蠋熃o自己帶來了不同的知識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刺激。在社會,各種報刊雜志各種電影電視以及網絡,完全把中學生卷入一個無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學生已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此,中學生作文題材變得異常豐富。試看以下一些作文題就可略知一二:《網為何物,恐龍飛舞》、《向前看向錢看》、《搞笑課堂One And Two》、《老師們的兵器譜》、《老鼠夫婦西行記》、《一個太空人的遭遇》。成長中的中學生往往對各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他們盡可能接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們的某些見識甚至超過教師和家長。因此,作文教學中題材多元化成為大勢所趨。
其次,是寫作語言知識多元化。后現代主義力圖對基礎主義的顛覆,對主流話語的顛覆。這一顛覆解放了邊緣的、被壓倒的話語,使“他者”走上了舞臺,后現代主義話語中,德里達主張“撒播”和“延異”,利奧塔高呼“向統一性開戰”。后現代主義主張一切人的聲音。后現代主義對話語霸權的顛覆,形成寫作語言知識的多元化。當前中學生對生活廣泛關注,對知識不斷獲取,加之電影電視的廣泛普及和網絡的普遍運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語言。中學生迫不急待地應用到作文中來。如“美眉”“菜鳥”、“大蝦”、“灌水”、“頂”、“7456”,等等。這種網絡語言經常性被學生應用到作文中來,雖然遭到老師的批評,但作文中依然屢見不鮮。再加作文中英語語言的夾雜,文言文語言的夾雜,中學生作文語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國、各地區推出的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中,呈現出一個共同的趨勢: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生態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經驗的不斷改造,認為經驗是人類存在的基礎,經驗充滿思考,能夠產生智慧。因此,課程的全部內容都包含在學生在校的經驗之中。泰勒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對所處的環境作出的反應而產生的。” “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習是學生通過主動行動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泰勒認為,教師需要建構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學生能夠通過主動與情境發生交互作用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那類經驗。后現代主義課程認為學生個人的寫作學習經驗是復雜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學生的經驗不僅僅是外顯的行動,更多的是內心的體驗;不僅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動性、多樣化的特征。
其次,經驗產生于生態化的背景,這些生態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難控制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隱蔽課程的影響。因此,經驗的產生實際上處于一種類似“混沌”的狀態,其規律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
再次,相對于既定目標而言,經驗可能是負向的,它會抵制目標的貫徹。在后現代社會,社會民主化,開放化,價值觀念多元化,學生作文立意表現得越來越多樣化。如常見的議論文中,學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學生認為自己身正,近墨也沒什么了不起?!芭桨嚅T”,學生認為到魯班門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修養。學生們在作文中思古抒懷,品評古人,點撥名人。這些都是產生于學生的內心體驗,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學生任由自己的思維奔馳在寫作內容的原野上。
三、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內容是由學生在學校所從事的各種學習活動所構成的,學習者通過與活動對象的相互作用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活動課程內容具有如下特點: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的完整性,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反對過于詳細的分析;強調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特別是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的關系。
學生在寫作活動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發現寫作相關的知識、感受了生活意義,由此引起他們對生活的反思與體驗,達到寫作經驗的生成。寫作活動是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最好方式。學生在寫作活動中往往能夠心馳神游,思想自由,獲得寫作的最佳靈感。寫作活動中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往往給學生個體帶來寫作上的啟發,客觀上促使了寫作內容的生成。
總之,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差異、多元、以及創造性、開放性等,打破了傳統寫作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學生被動、統一接受、課堂中心、書本中心等現狀,在知識、經驗、活動等方面顯示出了自己的個性。
參考文獻:
[1]張傳燧.中國教學論史綱[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歐用生.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M].臺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194.
[3]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6.
[4]勒于樂.現代課程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