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59
序論:在您撰寫地質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構造地質學專業英語詞匯構詞法
派生表明的是詞根與詞綴之間的關系,是在原有的詞的基礎上再形成新詞的過程。通過派生可以構成很大的詞匯量,并且詞匯的形式有潛在的開放性。派生這一構詞法在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中應用廣泛。除了詞根意思的掌握外,對詞綴的了解可以擴充詞匯量并且可以推知生詞的意義,進而有效地提高專業英語的能力。詞綴有前綴和后綴。在構造地質學詞匯中前綴的使用較為廣泛,如表示反義關系的前綴un-,dis-,non-,anti-。它們在詞的意思上與詞根意思截然相反,如reconstruct重建;undeformed無形變的;discordance不協調、不和;disconformity假整合(平行不整合);unconformity角度不整合;non-penetrative非透入性的;syncline向斜;anticline背斜。在構造地質學中,很多詞匯很長,這就需要使用縮略法把單詞縮為較短的詞匯,從而有效的節省空間也方便讀者的記憶和理解,如在談論華南板塊(SouthChinaBlock)時可以縮寫為SCB??s略詞包括截斷詞、首字母縮略詞、首字母拼音詞和拼綴詞等。截斷法可以截掉詞的后邊部分,如在作圖時空間有限,有時會把斷層的名詞里的fault縮略成F.;刪去開頭的部分,如UHPmetamorphicrock(超高壓變質巖);S-Cfabrics(S-C組構)。再如,在區域構造綱要圖中,表示地層年代時,地質時間的詞匯常被縮寫,即Cretaceous(K),Jurassic(J),Triassic(T),Permian(P),Carboniferous(C),Devonian(D),Silurian(S),Ordovician(O),Cambrian(∈),Proterozoic(Pt)以及Archean(Ar),等等。此外有些詞是由組織機構或期刊名稱的首字母組成的,而這個組織機構和期刊的名稱有多重修飾語。如: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國地質調查局;CAG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中國地質科學院;IGG,CAS(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JSG(JornalofStructuralGeology)構造地質學期刊;此外還有一些構造地質術語的縮寫,如:EPSL(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NCB(NorthChinaBlock)華北板塊;XuefengshanTB(Xuefengshantectonicbelt)雪峰山構造帶;QDOB(Qinling-Dabieorogenicbelt)秦嶺大別造山帶;MCC(metamorphiccorecomplex)變質核雜巖等。
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的特點
對于上述構詞法的分析,在對構造地質學的詞匯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對其特點做出以下歸納。詞匯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元素,是語言最基本的意義單位。在構造地質學中,詞匯是專門的術語,很多普通的詞匯應用在構造地質學中就有了特定的意義,因而具有專業性。對于非構造地質學專業的學習者來說,可以稱之為熟詞僻意。如:core原意為果核、核心,地質學中為巖心或地核,意為從地殼中取出的巖石,或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有鐵、鎳等元素組成)[2]。此外,suture本意為縫線、縫合[3],但在構造地質學里為碰撞縫合帶。還有fault(斷層),opening(孔縫),cap(蓋層),bedding(層理),fold(褶曲),micafish(云母魚構造)等,這類詞看似簡單,但往往受本義或非專業詞義束縛,不容易理解和記憶[4],因此在學習中要把詞匯放到構造地質學的語境和情境中掌握,與日常的意思相區分[5]。除了不同的詞義以外,不同場合可能還會有不同的詞性,這點也應該加以注意。如base分別有名詞和形容詞的詞性,database數據庫(計算機),baselevel基準面(地質學),basemap底圖(區域地質學),basemetal有色金屬低價金屬(礦產)中含義也有不同[6]。因此,在構造地質學詞匯的學習中,應有意識地區分并掌握詞匯的不同含義。科技詞匯多有抽象性的特點,但是一些形象的構造地質學詞匯利于專業詞匯的掌握并且是理解地質現象的重要輔助工具。在構造地質學中會使用一些非言語表達如圖表,從而使讀者對地質現象有更直觀的印象,對文章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于圖表中英語詞匯的使用,由于版面空間的限制,盡量使用簡短的詞匯,這又體現了用詞的簡潔性。很多地質現象的描述除了圖表以外,還可以通過形象的詞匯來描述其具體形態,促進讀者的理解。如chocolate-tablestructure巧克力方盤構造,為石香腸構造的一種,形狀似布滿巧克力的方盤。當應變處于雙向拉伸時,巖層中的強硬層相對軟弱層將向兩個方向張裂發育兩組石香腸,形成“巧克力方盤”式石香腸構造。通過聯想巧克力方塊的模式來理解該構造的具體外觀,便于理解和記憶。tepeestructure帳篷構造,在剖面上形成低幅度的倒“V”字型構造像個帳篷。類似的詞還有boudinage布丁構造(石香腸構造);pinch-and-swell腫縮石香腸構造;centre-to-centremethod心對心法(研究韌性剪切帶動力學的一種方法)。這樣的詞匯表達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在掌握詞匯的同時,對相應的地質現象也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前文提到的構造地質學中的縮略詞體現了構造地質學英語詞匯的簡潔性??s略詞言簡意賅,減少閱讀空間,促進讀者的理解??缥幕浑H正變得越來越頻繁,所以在中文寫的文章中出現一些英文縮寫詞也是不足為怪的,如,MDD(multi-diffusiondomainmodeling)多重擴散域模擬,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國地質調查局等詞匯的使用。這些詞的翻譯也可以稱為移譯,屬于零翻譯的一種[7]。移譯是把源語中的詞語原封不動的移到目的語中。這種翻譯手法常見于上述的報刊中。這些英文縮寫詞跟它們相應的中文單詞相比,占了較少的空間。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現象不應過分泛濫,從而維護漢語的純潔性。
構造地質詞匯的翻譯
對于構造地質詞匯的翻譯,可以大致將詞匯分為音譯詞、意譯詞、直譯詞、音意兼顧詞。音譯詞是用漢語中讀音相近的詞翻譯外來語而形成的詞。在構造地質學中有很多音譯詞,不僅利于學生記憶單詞的發音,同時可以根據其漢語翻譯加強對其概念的理解。如Indosiniantectonicevent印支運動;buddingage布丁構造;Indo-chinaBlock印支板塊;Jurassicperiod侏羅紀。對于很多構造地質現象,有時會用人名或地名命名,這種情況下一般以音譯為主。如Wilsoncycle威爾遜旋回,該詞于1974年由JF杜威和KCA伯克提出,為紀念加拿大地質學家JT威爾遜而命名[8];Frymethod弗萊法(或Fry法),是以發明該應變測量方法的構造地質學家命名[9]。在學習英語時會通過音譯英語轉換為中文來加強記憶,但是這種記憶方法的不足之處是英文學習受到母語的干擾,同時中英文之間很少有完全意義上的發音對等,因此這種方法不利于正確的英文發音。意譯詞不束縛于詞匯的本義,而按照詞義的轉義進行的翻譯從而利于目標語的表達和理解。例如footwall下盤,hangingwall上盤斷層形成后,一般形成有傾斜角的斷層面,在傾斜面下方的一塊巖石即稱下盤,斷層上面的叫上盤,如果按照直譯的方法則使人產生誤解。此處采用意譯的方法,從而使其構造現象更易理解。再如flat斷坪;ramp斷坡;faultpropagationfold斷展褶皺;faultbendfold斷彎褶皺[10]等。nappe逆掩褶曲,其最初直接音譯成拉鋪。由該詞可以看出詞匯翻譯中從音譯到意譯的轉變過程。意譯詞是在對源語詞的內涵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目的語中選取內涵一致的詞而翻譯出來的,其目的是重在“神”似,從而有效地傳達詞匯表達的信息。直譯詞就是用漢語的構詞材料并按本族語言的構詞方式逐一翻譯外來的詞素而構成的詞。直譯詞既保留了源詞的形式又保存了源詞的內容。例如outliers外露層;butterflytwin顯微構造中的蝶形雙晶。再如sheepbackrock羊背石(一種風剝蝕形成的構造現象),對應各個詞素sheepbackrock翻譯出相應的漢語意思而構成整個詞語的翻譯。mullionstructure窗棱構造也有稱“窗欞構造”,“mullion”一詞原意系歐洲教堂建筑的高大窗戶的直立棱柱。如果知道該詞各個合成部分的詞義,直譯詞的掌握就會相對容易些。音意兼顧詞即選用接近外來詞詞義的漢字進行轉寫。漢語同音字多,為譯名用字的篩選提供了方便。如Molasse[m'lɑ:s](磨拉石)其含義是地槽抬升后,在槽臺周邊及小部分槽臺內部形成的凹陷區堆積的碎屑地層,其特點是下部為海相地層,上部為陸相堆積的碎屑地層。該詞不僅音譯其英文,并且“磨”字體現了研碎巖石成碎屑的狀態,形象直觀地體現了該詞在構造地質學中的含義。類似的詞還有flysch[fli](復理石)以及mylonite['mailunait](糜棱巖)等。音意兼譯兼有音譯和意譯的優點,保留原詞的語音或部分語音的同時,給出簡明的意思,便于理解。#p#分頁標題#e#
建立CDIO模式下煤礦地質學教學大綱
CDIO是工科教育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就必須要有新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整個教學的靈魂,所有教學環節都要圍繞教學大綱。為滿足現代工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學大綱的編寫要將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協作與社會環境融合在一起,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睹旱V地質學》是一門服務于礦山設計、建設、開發生產的一門課程,其實踐性很強,依據CDIO模式的大綱對學生加強地質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實驗、實踐中提高個人能力和素質,同時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溝通能力,最終培養出滿足現代煤礦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CDIO模式下煤礦地質學授課體系
建立CDIO模式下《煤礦地質學》的授課體系,關鍵是改變教師的傳統的教學理念,把CDIO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運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介紹煤礦生產中有關地質的基本知識和工作方法,通過實驗和實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參與科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2]。把地質工作的新的理論和新方法引入到教學中,同時也要把一些傳統的內容壓縮或刪除,例如刪除課程中科普性的傳統內容,增加礦物巖石、構造地質、地層等相關方面的新理論、新知識;以新的國家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及編碼標準替代傳統A級、B級、C級、D級儲量分級標準等;隨著煤炭資源的開發,煤礦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保護礦區環境越來越受到重視,增加煤礦環境地質的新內容;隨著近年來地質信息技術的應用,在煤礦地質研究中,豐富了手段,提高了精度和可靠性,增加礦井地質信息技術及應用的教學環節,如運用計算機技術編制和管理各種地質圖件、介紹物探新知識和新儀器的應用原理和方法;更新傳統生產設計規范等[3]。本課程采用課堂講授教學為主,同時結合有關電視錄像片和野外、室內實習、實驗課等形式綜合進行。盡可能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改革傳統板書的教學方法。
在講授過程中,將多媒體講授與板書講授有機結合,通過二者的優勢互補,實現有關知識的融合與最佳傳授。如利用地形地質圖編制地質剖面、編制煤層底板等高線圖等方面,均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進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實例式、啟發式、設疑式等教學方法,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潛能,達到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目的。這種形式可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煤礦地質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在完成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努力作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安排與設計各類實驗和實踐教學內容。為滿足精品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內容,依據《煤礦地質學》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四個方面來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一是實驗教學環節,這是一個認知性、驗證性的實驗教學環節,在完成理論課程講解后,對礦物、巖石等各類標本進行反復的觀察和描述,通過這樣的實驗使學生能掌握各類標本的鑒定特征,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報告;二是野外地質認識實習教學環節,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后,進行野外地質現象的認識和觀察,把課堂講解的內容和實際聯系在一起,要求學生依據野外實習的內容編寫實習報告;三是課堂及課下作業實踐教學環節,這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加強學生基本功訓練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此環節要求學生能夠讀懂各種地質圖件并運用計算機軟件編制各種地質圖件、能夠從圖件中提取各種數據;四是科研實踐環節,這是一個提高創新能力的實踐環節,部分同學可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科研工作相結合,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網絡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能培養學生信息獲取、加工、分析、創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網絡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把一些教學資源放到網上,為學生建立自學平臺。在網上和同學開辟網上留言、教師電子信箱、QQ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的學習平臺。建立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網絡學習課件,供學生課后學習。
CDIO模式下的課程教學質量監控
該課程在包含有系統的地質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同時,重點突出了與煤礦生產緊密結合的地質知識和理論。課程內容龐雜,涉及多個地質分支學科,但圍繞煤礦生產這一中心,將眾多學科知識進行了有機整合,并融入了現代科技新進展,既體現了知識結構的多樣性、系統性、整體性,又突出了煤礦地質這一主題,反映了整個課程構思的科學性、嚴謹性。傳統的課程成績評定方法是以一次考試成績來決定,這種成績評定方法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缺乏檢查和監督,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睹旱V地質學》課程的成績評定包括:到課率及課堂紀律情況、完成作業的時間及質量、實驗報告質量、野外實習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等。
煤礦地質學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應用性強,與生產實踐直接相聯系。可以在礦井開采過程中觀察到很多生產過程結束之后再無法見到的地質現象,從而對理論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又可以直接指導生產、服務生產實踐。例如,它可以通過勘探工作進行探采對比,還具有指導和監督采煤、選煤等生產環節。課程包含對煤礦建設生產中遇到的瓦斯、煤塵、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的提出;水文地質的專門觀測及綜合研究;深部煤層尋找與預測,組織開展煤層深部開采和找煤,擴大礦產資源遠景及增加新儲量,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或擴大生產規模;礦井儲量動態管理等大量實際工作內容。
近年來,隨著相關科學的理論創新和應用技術的不斷提高,煤礦地質學研究內容也在不斷發展、提高,課程體系不斷完善。除理論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外,技術革新、前沿理論和高新技術的應用也成為今后重要的發展方向,如:遙感地質、數學地質、應用地球物理學等煤礦地質信息技術的引入和應用,礦產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礦產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礦井地質技術經濟以及深部煤層預測等。近年來,隨著資源開發的快速發展,國家對煤礦安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與大學生整體就業難的趨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但我校針對煤礦安全工程專業開設的《煤礦地質學》,是專業基礎課程,具有理、工兼修的特性,既有大量的抽象理論(概念、定義)需要理解、記憶,又有不少的基本方法要通過實驗、實訓觀察認識掌握。很容易造成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同時,該課程課時設置偏少,一定程度影響了學生對煤礦地質學的進一步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要想全面、深入、系統的掌握并運用煤礦地質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何讓煤礦地質學能夠更好地和其專業密切結合起來,為學生的全面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是該課程建設的前提和關鍵。
本課程安排課堂教學40學時,實驗課8學時。從整體內容來看,課時稍顯倉促,課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今后該課程授課的努力方向是:依據我校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教材、實驗條件等實際情況,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實踐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強。本課程包含豐富的地質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大量實際應用的技能要求,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因而,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促進學生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協調發展。而實際情況是,實踐環節薄弱,實驗條件有待大幅度提高。教學方法還需完善,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學校應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根據個人特長、專業特點,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探索,著力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影響煤礦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如煤層厚度變化、地質構造、巖漿侵入煤層、巖溶塌陷、礦井瓦斯、煤層頂底板、地溫與礦山壓力等,對煤礦安全生產有很大影響,這部分內容應理論聯系實際,針對不同的礦井有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選舉典型事例重點講述,探討啟發式、討論式、研討式、案例式、探索式等新型教學法,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學方法的優化是改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針對煤礦地質學課程特點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煤礦地質學教學效果的提高,應該著力在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和雙語教學等三個方面下大功夫。多媒體教學是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之一,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就本課程特點而言,由于其信息量龐大、知識點豐富,使用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特別是借鑒兄弟院校的精品課程課件,促進課程體系的優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更為充分的時間進行備課,將更多的新內容補充到課堂教學之中。更重要的一點,是借助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促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為具體,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對地質圖的理解和解讀、對礦物、巖石的認識和鑒別等。當然,還可以建設課程教學網站,使大多數學生有機會參與網站的建設,融自主性、趣味性于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熱情,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煤礦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包括課程教學實驗和實習兩部分。從學生素質方面比較,我校煤礦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組織紀律性強、理論基礎扎實,而實踐動手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需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在實踐環節方面下功夫。然而,這一環節也是我校整個教學體系相對薄弱的部分,是制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的“瓶頸”。就實驗環節而言,該課程實驗的知識面廣、內容復雜,內容涉及礦物、巖石等實物標本的鑒定,地質圖件編制等基本技能,還包括巖石薄片制作、鏡下鑒定、礦物分選、樣品制備等專業技能。
工程地質教學的主體內涵
為了順利完成工程地質教學活動,有必要使學生明確工程地質學習的主要對象、基本任務和主體內容。首先,工程地質學是評價、預測和改造與工程建筑等有關的地質問題的一門科學,以工程建筑及建設項目為服務對象,以地質學為研究基礎;以數學力學為計算工具的學科。因此,工程地質的教學與學習都是在研究和討論人類在工程活動中行為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適應性,其次,工程地質學習的基本任務就是掌握工程地質條件與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特點,明確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工程地質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確評價、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護地質環境。最后,學生通過工程地質課程學習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包括:巖石和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及其工程性質,如巖石與土的礦物組成及其排列形成的微觀結構等對建筑工程穩定性的影響,弄清巖土體的不同的分類要求和指標,了解不良地質條件下的巖土體的改良方法;建立起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工程地質觀念,形成關于自然環境對工程活動的制約與人類工程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的雙向作用機制的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掌握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熟悉工程常見的地基、硐室等工程地質問題,以及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活動的影響;掌握主要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通過上面的對工程地質教學主體內涵的論述可以看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領悟和掌握的內容很多,如果沒有好的教學思路,往往會導致教學活動成為就事論事,事倍而功半,很難使學生把握這門學科的精髓。同時,工程地質會涉及眾多的相關學科知識,如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地貌學等,與工程學和基礎學科相關的物理力學、數學等。
綜攝教學法的運用
綜攝法又稱類比思考法,其源自在我們對外部事物的學習和認識過程中,常常是在某些帶有啟發暗示的“指揮下”進行的,而這種“指揮”與我們的思考方法和意識關系不大,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密切相關[11]。因此,可以利用外物來啟發思考、激發靈感解決問題。工程地質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于學生已有的相關學科知識和日常生活經歷,在此基礎上開綜攝法教學。在教學中鍛煉學生對所面對事物的異質同化和同質異化兩種思維方式。當我們面臨未知的或者不熟悉的事物時,常常會采取拿性質不同的現有事物的分析和模擬方式去與之相對比,在此基礎上提出設想。這種方式稱之為異質同化,即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來分析比較所面對的問題。例如,當開展某項工程的地質問題調查時,可以與醫生全面診斷病人一樣,先逐項檢查,然后根據檢查結果分析存在的病癥,這樣會使得技術(研究)路線明晰,而且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與指導性。如何擺脫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問題分析方法的桎梏,進行創造性分析和解決問題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難題。因此,如何運用新的知識或從新視角進行審視、分析、研究和處理原有的資料和技術手段顯得十分必要,在此基礎上使得認識有新的突破,這過程即為同質異化思考方法。例如,在狹窄的海邊場地進行海底隧道掘進時,一方面需要的很大的場地存放施工材料(如做襯砌),另一方面又需要相關場地堆放掘進所產生的大量巖屑廢渣,那么可以通過同質異化思維,我們可以考慮在不影響地質環境的情況下,用掘進產生的廢料進行人為營造陸地,同時解決了材料堆放和廢料處理的問題。
為了在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的創造力的潛能得到進一步鍛煉,可以進行以下4種模式的訓練。人格性的模擬,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感官認識。例如,在邊坡相關知識的講授中,可以讓學生假設自己是邊坡,針對坡腳、坡肩、坡體等不同位置的特點與自己身體做對比,如果邊坡發生失穩可以采取什么手段,如何去處理,然后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歸結為削肩、捆腰、壓腳三個主體內容。直接性的模擬,根據所要關注的對象與模擬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將模擬對象視為范本,在此基礎上進行論證思考,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案。例如,邊坡災害的問題,很多學生的家鄉或學校周邊有生活的例子,可以直接作為例子講授,既直接,又有生活氣息。象征性的模擬,通過把問題構想成為直接的物質對象,使學生形成形象化的物質對象,進而激勵其腦力活動,開發其創造潛力。例如,在學習巖石風化時,可以將植物的根劈破壞直接視為巖石的拉裂破壞。想象性的模擬,利用人大腦的自由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幻想和聯想等為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尋找靈感,提出創造性方案。例如,在某處發生地震,可以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分析可能出現的次生災害問題,進而擴展成地質災害鏈和立體防災減災教學。總之,綜攝教學法在工程地質中的應用就是以生活中的實例或學生已有知識為媒介,將學習內容分成若干要素,針對具體的要素進行分析討論,并組織構建各要素之間的綜合關聯性,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潛在靈感,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習,進而掌握工程地質的內涵要素。
加強交流引導
學生入校后先進行3周的軍訓,然后就接觸到“地質學基礎”這門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如下情況:對課程學習的目的和作用不明白;課程的內容多,學生缺乏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許多知識掌握不了;由于以上因素影響,學生會有些迷茫,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會導致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影響課程教學和學習效果,甚至造成退學。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加強交流引導。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一新生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好奇,對未來充滿憧憬和迷茫。不少學生被動地選擇了現在的專業,缺乏對專業的了解和興趣,甚至還帶有一絲失落和專業情緒。這時他們需要的是真誠的交流和正確的引導,需要被“領進門”。在交流過程中,他們可以逐漸認識到地理科學專業的內涵和作用,了解自己將來可以做什么,然后確立個人的奮斗目標,并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師生見面交流會是較為有效且可行的引導方式。課程學習之初召開以專業為單位的師生見面交流會,首先向學生總體介紹本專業的培養計劃、課程安排、往屆學生的學習和就業等情況,然后詳細介紹專業課程及授課教師,最后學生與教師交流互動。通過見面會,可以讓學生認識地理科學專業,確立奮斗目標,明白課程設置的目的和意義,了解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更好地學習。另外,“地質學基礎”課程講授時通過舉例說明,讓學生理解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了解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中國地理、土壤學、生物地理學、地球化學等后繼學習內容之間的緊密聯系也是有效方法。
精選授課內容
國家對大學本科教育要求之一是“厚基礎”。在進行“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時,應根據地理科學專業特點和學習目的,從地質學課程豐富的內容中精選出主要內容,并著重加強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學,把握主次,突出重點,讓學生學習起來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由于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展歷史和演化規律,因此筆者認為在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中,應以礦物、巖石、構造運動、地史為主要授課內容,拓展開來即礦物、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板塊構造、地質構造、地震、地質年代、地殼歷史研究方法、地殼演化簡史(表1)。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了青海省省情以及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的實際情況實踐了這一授課內容,表現為授課條理清晰,學生容易掌握這門課程的框架和主要內容,效果較好。目前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課堂教學選用了宋春青等編寫的《地質學基礎》作為教材[3]。該書特點是內容較為翔實,閱讀材料較多,但學生學習時也抱怨閱讀量大,抓不住重點,定價太高??紤]到授課內容順序安排、編者的個人偏好、地質學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因素,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教材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并推薦了夏邦棟主編的《普通地質學》,以及陶曉風和超主編的《普通地質學》作為參考教材,推薦了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中譯本以及許靖華編著的圖書等作為補充,推薦了國內著名的地學期刊編輯部的網站,如《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巖石學報》、《地質論評》、《第四紀研究》等作為學習的延伸。
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進度表是安排課程教學內容和進度的一種表格,它的填寫對于教學有一定意義。筆者主張將教學進度表電子化,即制成Excel表格形式,教師填寫好后,通過網絡發送給相關人員審核、打印并集中簽字蓋章。這樣填寫方便,更改容易,省時省力。雖然已經確定了授課的主要內容,也安排了教學進度,但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還會出現重點不突出,過于注重細枝末節的問題。作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責任感強,有實踐“傳道、授業、解惑”的強烈沖動,試圖將自己所學對學生傾囊相授,知識面擴展得太大。另外由于經驗缺乏,往往把握不好該講多少講多深,出現本該多花時間講的沒有講透講明白,而應該少講的卻講多了。這可能造成學生對重難點的把握和知識點理解的困難,并導致自己面對的是一雙雙迷茫的眼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旁聽了多位教師的課程講授,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揣摩、體會、總結和積累,獲得一套較為有效的方法,教學效果大為改觀。筆者講課中按照預先的方案開展,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適時調整,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發揮。在講授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信息傳達的技巧性和有效性[4]。多媒體是一項圖、文、聲、像結合的信息傳遞技術,是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5]。多媒體對于地質學課程教學的優勢在于[6]:圖片、動畫和錄像等使枯燥的地質現象更加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加深學生對復雜地質現象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減少教師在課堂上板書和畫圖的時間,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改善了教室的空氣狀況,減少了粉塵對人體的危害。鑒于此,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也采用了多媒體手段,將之前靠板書無法展示的大量圖片、影像內容生動呈現在學生眼前。
目前許多課程的教學采用了多媒體手段,但部分教師或過于迷信多媒體,或產生了惰性,或缺乏對多媒體教學的理解和技巧。筆者認為:多媒體在形象展示圖片動畫的同時,主要起到提綱或展示主要授課內容的作用,幻燈片上不適宜出現大篇幅的文字;授課不是讀幻燈片的過程,而是教師將幻燈片上展示的主要內容通過通俗形象的語言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使其被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多媒體教學不是授課的唯一手段,授課時除了用幻燈片展示圖片和其他內容外,可靈活利用黑板邊講邊畫來講授一些基本原理,還可利用實物,如典型的標本教學;課堂授課與作學術報告面對的對象不同,講授方式也應有區別[4],不宜快速翻動幻燈片,要對許多重要內容強調和重復,慢下速度來讓學生記筆記;可以讓學生拷貝多媒體課件,便于學生學習。在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對教材依賴性強,一旦教師授課內容安排與教材不符,就覺得不正常,很不適應。這時要和學生溝通,改變他們對教材的看法,讓學生不迷信書本,教材只是一本參考書,并告訴學生將怎樣安排課程內容的學習。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也是基本目標之一,即所謂的“授之以漁”,畢竟大學四年不是其學習階段的全部和終結,而僅僅是學習的開始。筆者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認真做到預習、聽講和筆記、復習、作業這四個步驟,然后根據個人情況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章,觀看相關影視資料來開闊視野;要求學生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打牢基礎;鼓勵學生盡量用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方法;通過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地質實例,讓學生領會各部分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朝著能力培養和學以致用方向努力。鑒于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將來有學生從事中小學教育,筆者通過簡單的例子說明很多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中小學教師應引導孩子們思想火花的迸發,以此讓學生領會更為合適的教育理念。#p#分頁標題#e#
重視實踐教學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科學[7]。地質學課程的許多內容必須進行實踐才能很好地理解,而且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掌握地質學的各種技能。因此,地質學課程不僅要講授地質學的基本理論,使學生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且也應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比如礦物、巖石、化石、構造等的鑒定和識別,地質圖的閱讀和編繪,偏光顯微鏡的使用,地質羅盤和放大鏡的使用,地質剖面實測等。近年來,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積極協調增加了實驗場地,利用國家支持地方高校建設資金購置了部分實驗標本、器具和儀器,目前“地質學基礎”課程實踐教學安排了室內實驗和野外實習。室內實驗內容包括礦物、巖石、化石以及構造的鑒定和識別(表1)。野外實習安排在四川峨眉山-都江堰地區,通過野外路線考察,實測地質剖面,讓學生充分認識實習地區的巖石、地層、化石、構造和地質發展史,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地質圖的閱讀和偏光顯微鏡使用是地質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完成的課程訓練和必須具備的能力,而對于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一則沒有安排專門的課程教學,在地質學課程中也沒有相關知識內容,二則教學時間有限,三則可能缺乏開設這些實驗的相關條件,導致許多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沒能進行地質圖的閱讀和偏光顯微鏡使用訓練。在本科階段對學生進行相關訓練,讓他們掌握閱讀地質圖和使用偏光顯微鏡的技能非常有意義。為此,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購置了地質圖、偏光顯微鏡和礦物巖石薄片,也在新的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地質學課程實踐教學的課時,擬將地質圖的閱讀和偏光顯微鏡使用納入到室內實驗中。革新實踐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和效果也是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特色專業建設突破點之一。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實施:督促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明確實驗(實習)目的,熟悉實驗(實習)內容,了解實驗(實習)過程;分組實驗實習,既可以減輕部分實驗器材缺乏的矛盾,也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提高教學效果;突出每次實踐課的重點,強化基本功訓練;在實踐教學、作業批改等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其查漏補缺或糾正錯誤;對于對地質學較為感興趣的學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進入實驗室學習,也可以視情況引導其參與相關科學研究工作。另外,在課堂和實踐教學中可以借鑒王家生等[8]的建議,挖掘校園內部和校園周圍存在的豐富多彩的地質素材和現象。
1.理論環節較重,應用性教育不足
第一,因為理論學習較多,但專業實踐性環節不足,使得部分學生出校后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空有理論知識,無動手能力,不能很快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第二,沒有更多符合我國災情國情、反映我國災害防治的發展與現實的案例,以供教學參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地質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正在建設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創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資源又能體現國家級特色專業的“災害地質學”課程培養方案,而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學科研型高校教學特點,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研究應用價值,并能夠反映社會需求的課程培養模式。
2.不注意角色轉換,教學效果較差
專業課程教育,教師必須從單純教育者的角色轉化為對學生未來工作的參與者、組織者的角色。學生必須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未來職業培養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們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以前的滿堂灌,甚至填鴨式的課堂講授,而學生采取全盤接受,甚至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課程結束時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崗位上會感覺大學學習一無所獲。因此,將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入到“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和途徑。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1.目標
(1)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系列以實際科研項目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針對“災害地質學”課堂教學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方法。
(2)將探究式教學方法貫徹到“災害地質學”的每一堂課的教學方案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養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開啟學生心智,開發創造潛能,從而培養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大學生。
2.內容
(1)“災害地質學”課程的各欄目的建設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筆記、研究型教學和課程作業,特別是課程資源、答疑討論、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等欄目的重點建設。
(2)結合以上各欄目的建設,將具體的科研項目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思想,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創新能力培養教學理念。
(2)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創設問題情境,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環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加認識。
(3)落實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學反思,教師成為專業課堂教學的研究者。
4.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進行研究,了解學生向往、期望的課堂教學方式。
(2)針對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各個環節間的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三、實例研究
1.教學基礎
(1)已對“災害地質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探究式教學方案設計,在地質工程專業高年級班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加以實施,并通過問卷調查和對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核反饋教學改革嘗試的效果。
(2)筆者長期從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評估與風險分析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思路
根據本研究內容的選定,通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解決目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流程圖。通過探究式教學,本課程可以在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通知等欄目做得會比較全面,從而極大地方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在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答疑討論和問卷調查等欄目的建設上,本課程不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學材料,而且對于目前該課程的最新研究領域和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了介紹和探討。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了學生對于該課程學習的全面了解,包括課程進度、教材選擇的難易程度、對于教學在線的使用建議等。
3.教學安排
將“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32課時)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授課前,4周):收集整理相關資料,進行專家咨詢,對“災害地質學”課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設計。第二階段(授課中,32課時):按所設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修正完善設計方案,并通過對參與科研項目的師生進行訪談、調查問卷、問題解決能力檢測等方式收集實驗效果反饋信息。第三階段(授課后,2周):在實踐—分析—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設計,完善探究式教學模式及實施策略。
四、教學評價與結論
通過該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災害地質學”中的實踐教學,筆者在總結授課效果的過程中發現,本次授課班級共有35名大三學生,其中有16名學生將自己今后的畢業單位設定為地質災害相關的單位,有10名學生準備繼續攻讀地質災害方面的碩士研究生,授課班級85.7%的學生表示收獲很大,尤其是對我國西南地區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了一個全面、直觀的認識和了解,這也成為他們今后學習和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災害地質學”課程中的實踐教學效果優良,尤其是對高年級學生的啟發作用顯著。
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改革,需圍繞職業導向的專業建設來實施,企業行業職業崗位所需的相關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構筑了專業建設的方向、目標;在組成專業建設的課程體系下,具體課程課堂教學的改革,還需要根據課程本身的特點進行,一門課程及至一個專業要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必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課程內容廣泛,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實踐性、應用性極強,課程的教學需從高職院校的學生實際出發,本著“理論夠用突出實踐”的原則精選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突出實踐的環節,結合與企業行業職業崗位相關的工作內容及案例進行教學.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學習過程中需要增加實習實踐課的比重。其次,從學生個人角度出發,應重點突出個性化教學。進行個性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急待進行的改革。第三,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實踐證明,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合作教學等是本課程最實用的教學形式。課堂教學之外,充分利郵箱、QQ等網絡聯系方式,以及班級相關活動等及時反饋信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做到與學生充分交流,了解學生現狀,對授課內容及方法進行調整,在后續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斷豐富完善課堂教學。
(三)注重實踐課及技術技能的訓練
應用類課程要貫徹“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這就需要在實習實訓中注重做到知識的活學活用,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專業的要求,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前提下,增強實用性。如在云南區域,在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工作中,根據專家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第四紀沉積物應注重沉積“相”的學習,即不同類型第四紀沉積物的識別,而沉積時代對其工程地質意義的影響往往不大。反之,有的沉積物如黃土,幾大類型黃土的工程性質相差明顯,往往與形成時代、地層序列密切相關,這就需要緊密聯系形成時代學習相關沉積物的性質。在技能培養方面,做到基本技能的反復訓練,如沉積物巖性、沉積類型的判別,地層產狀的測定、沉積環境的初步分析等,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四)重視職業素養教育,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
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同時承擔著高素質及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任務,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在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要有效滲透思想教育內容,培養健康的職業理念,做到循序漸進、不斷積累,加強職業素養的養成。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也是現代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理論的學習方面,高職院校多強調理論夠用,不追求知識內容的系統、完整,但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發現知識、理論的系統、完整畢竟是學生今后較高層次的發展目標,針對職業導向的高職教育而言,可以圍繞具體的職業需求構建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課堂教學,但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應該在個別教學、拓展課程等提高的環節,適當兼顧學科知識的框架、體系,因材施教,開放式教學,并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學習、發展理念。教學不僅是為了教會學生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從“學會”轉向“會學”。學生只有具備了終生學習能力,學到應用性的知識和技能,才會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更新知識,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學生往往活潑好動,具有創業的內在優勢與動力,創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針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創業、積極生存的能力。
二、第四紀地質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切實抓好社會需求導向。著眼于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本課程在實踐教學中力求做到:
(一)立足現實,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突出實踐
現實條件是進行課程教學的客觀基礎。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如職業院校的總投入不足而帶來的硬件、軟件條件的落差,但最突出的是地學進行工作的場所是廣闊的大自然,其中的諸多工程地質現場條件多難于室內或學校內部進行模擬,但職業導向的教學改革又對相應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周密科學安排相對集中統一的教學實習,并利用現代科技設備創造條件加深實踐性課程的相關內容,是進行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課程課堂教學的現實途徑。
(二)加強專業課程間的聯系與溝通
課堂教學主要圍繞專業建設進行,如何發揮專業相關課程的作用,并且做到協同進行,也是進行高職教學改革的關鍵?,F在適合高職專業教學的教材還相對較少,各專業課程選用的教材協調性差,往往具有理論內容過多、重復,職業技術技能表現不強,與實際施教條件差異較大等現實情況,并且各專業教師構成也較復雜,有工科、理科教師,有企業行業來源,也有校外兼職、退休返聘來源,建立相關教學制度,充分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討論、協商,并進行相應的教材建設,明確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方能增強實效,真正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第四紀地質在專業課程設置里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內容多而廣泛,與前期、后續課程聯系密切,在專業教學中易于產生專業導向性不強及過多涉及后續課程的相關專業知識等較片面的問題,這都需要著力聯系相關課程的教學,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任務,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三)進行開放式教學改革
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充分聯系行業企業,共同進行課程建設。課程教學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及時、充分了解行業企業的崗位要求及變化,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拓展服務領域,并在行業企業充分參與下,加強職業技術技能的實習實訓,并促進知識的領會與掌握。當前雖然存在企業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難度大現實問題,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與提高,企業行業的提升及與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已成為必然。及時了解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對于所需人才的具體要求及期望,進行有效溝通,在課堂教學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及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前瞻性。高職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還需要在第二個方面著力實施:經常聯系高水平的職業院校,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在專業上,聯系相關的科研院所,了解學習最新的科技動態及其向實際應用的轉化,從而在區域行業企業的發展中,真正起到引領作用。這些都需要課堂教學前瞻性地進行相關工作。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