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59
序論:在您撰寫本科工商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大潮沖擊的雙重壓力下,我國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其指導思想和原則是:以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樹立全面素質觀,新的培養目標觀、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的教育觀以及教與學統一觀;激發和調動教與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創造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培養目標的定位分析
我們通過對國內外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具體比較,獲得了一些對當前培養工商管理應用型本科教育有益的啟示,以期在一個較完整的基礎上把握住我國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教育思想更趨現代化;教育內容更趨國際化;專業教學內容更趨實用化;數量分析更趨綜合化;教學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樣化。
根據對現行培養目標定位的分析,并結合上述原則,我們認為,當前應將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管理、企業戰略、運作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綜合知識,接受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的基本訓練,具有適應激烈競爭環境的經營管理能力和進行再學習的能力,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模式的確定
(一)確定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
確定培養模式應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與培養目標相一致,直接服務于培養目標;有可操作性,具有“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在堅持統一性、加強整體性的同時,應體現開放性和靈活性。
(二)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
1.在課程體系模式上,將教學與非教學培養形式相結合,建立結構優化、綜合化程度高、基礎寬厚、適應性強,能體現因才施教和分流培養原則的彈性開放的課程體系。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認識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特色為三個知識模塊,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整合,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融合,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大大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2.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具有科學性、先進性與靈活性,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淡化專業界限,使所培養的人才由窄深專家型轉向廣適通才型。所謂科學性,就是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全面開展素質教育。要走出傳統以“課堂為中心”、“技能為中心”、“老師為中心”的舊模式,逐步建立“素質為中心”、“實務為中心”、“學生為中心”的新的培養方式。
所謂先進性,就是要努力提高專業與課程的高新科技含量,滿足先進生產力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保持先進性的另一要求是設置專業與培養人才要具有超前性,要走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通過培養“未來人才”主動促進經濟發展。所謂靈活性,就是要建立迅速反映市場信息且主動適應有效需求變化的機制,與時俱進。強調靈活性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解決高等教育固有的超前性與滯后性之間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專業方向、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使之總能與市場的有效需求合拍。
3.在教學計劃模式上,將基本計劃與組合計劃相結合,在基本計劃方面,以學分制為基礎,逐漸向選課制過渡。在組合計劃方面,以“主輔修制”為基礎,逐步向雙學位制過渡。
4在課程安排上,采用“2+1+1”模式,即前兩年學習公共基礎、學科基礎,第三年分流,向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三個柔性專業方向培養,第四年反饋強化。在條件成熟時,向彈性學制過渡。
三、課程體系的構建
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由理論課與集中實驗課兩部分構成。
工商管理理論課程設置的原則是:精選并改造傳統的工商管理基礎課程,充分反映現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新內容,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工商管理類學生提供寬厚的理論基礎。理論課由主干課、基礎類選修課和提高類選修課三層次構成。主干課進行內容重組,由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組成?;A類選修課在主干課的基礎上拓展現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創新的內容,并注意與主干課的密切配合。提高類選修課則圍繞進一步拓寬學生基礎知識面來設置。
集中實驗課程分為: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踐,VFP綜合實訓,主干課程設計,工商管理實訓,實習四大模塊,使實踐教學具有驗證、綜合、探索和創新四大功能。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新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循序漸進、科學合理地安排各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傳統的實驗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讓學生自己獨立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同時輔以必要的指導。工商管理實訓針對一個具體的項目或典型案例,讓學生完成一個完整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并以校內仿真實習為主,通過能力測試達到實習的目的與要求。畢業實習與設計是學生走向社會前的大練兵,因此選題至關重要,選題要密切與產學研基地相聯系,既要考慮題目的新穎性和復雜性,又要照顧到學生的能力和有效時間,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選擇既能用到己學過的知識,又有創新點可供學生去探索。
四、課程設置
應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大學普通教育,它典型的應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較強的實踐性,決定了課程設置應突破學科中心主義課程,始終圍繞培養對象的應用能力這一主題,將課程與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能力有機地結合,不單純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據培養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崗位需求,篩選出學科中與培養應用能力直接有關并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體,突出技能性、應用性為目的的課程教育體系。同時,應根據專業的實際目標,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多樣性、復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養對象的就業面(適應性)以及對現代管理理論創新與應用。
1.在課程設置中以能力為核心設計課程,突出了實踐性;課程安排保持教學過程的有序性,知識、能力訓練的遞進性和漸進性;在課程設計注重把握能力重點、層次和定位。整個課程設置要體現“加強基礎教學,突出主干課程,注重能力培養,注意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特色,優化學生知識結構。
2.堅持“三個不斷線”即:專業知識不斷線、外語學習不斷線、實踐能力不斷線,突出應用型人才特點。專業知識不斷線是指從一年級就開設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建立專業概念,培養專業興趣,大學四年學習中,專業“痕跡”不斷線,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意識不斷加強;外語學習不斷線是指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用兩個學期開設商務英語并増加英語技能訓練,高年級選擇1一2門專業課程進行雙語教學;實踐能力不斷線是指為突出培養目標的應用性,學生從低年級開始接觸專業實踐環境,四年不斷線,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3.根據“基礎不能減弱,能力必需加強”的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要求建立專業核心課程,著重學生能力培養。
4.按課程性質列出多組選修課,規定選修的學分數,讓學生在多組選修課中自由選擇這與國外大學的做法接了軌,對于更多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具有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為面向21世紀信息領域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設計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管理運籌學
運籌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使用定量方法進行決策的一門科學,自20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拓寬了運籌學的研究范圍。同時運籌學還是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在軍事、農業、系統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而管理運籌學就是使用運籌學的方法來解決工商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目前很多學校在向應用型進行轉變,在此背景下,管理運籌學的教學也應當更加注重應用性,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1管理運籌學學科的特點
1.1引進數學的研究方法
管理運籌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囊括了管理、經濟、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的思想,其主要研究的問題來自于社會的經濟管理實踐,而主要的解決手段就是各種數學方法。因此,要學好管理運籌學,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如在構建和求解線性規劃模型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學生將具體的問題抽象成函數的表達形式,其次在求解的過程中,無論使用圖解法還是單純形表法,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的知識。
1.2注重對實際問題的分析
管理運籌學注重對工商管理中實際問題的研究。管理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科學,而管理運籌學正是管理科學性的重要體現。目前管理運籌學主要的研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生產計劃、運輸問題、存儲問題、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等。這些問題都來源于管理實踐,需要使用運籌學的方法進行解決。如生產計劃問題,其目標就是在給定生產資料下,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或在給定生產目標下,實現生產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見,管理運籌學所研究的問題有著十足的現實意義。
1.3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
近年來,管理運籌學取得了長足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學科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發現,管理運籌學的研究問題來自于工商管理的實踐,而管理運籌學的理論主要體現在數學方法上。運籌學理論的發展,促進了運籌學研究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實踐問題的不斷革新,也對管理運籌學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工商管理類的學生,需要更加關注對管理實踐問題的梳理和總結;對管理運籌學的最新手段需要及時掌握,而不需要對相關理論進行深入研究。
2管理運籌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抵觸學習
數學作為管理運籌學的基本工具,在管理運籌學中有著重要作用,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是決定其能否學好管理運籌學的關鍵因素。但在實踐中,工商管理類屬于文理兼招,并且文科生所占的比重很高;從學生的性別來看,工商管理類各專業中女生往往占據著絕對多數,這兩個原因導致工商管理類的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管理運籌學同工商管理類開設的其他課程有著較大差別,也是造成學生抵觸學習的原因之一。如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其各個學期學習的課程幾乎都是圍繞著會計學,如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等。這使得學生無法對這門課進行定位,不能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會造成學生主觀認為這門課同其未來的就業缺乏聯系,降低其學習興趣。
2.2過分重視理論
管理運籌學是運籌學在管理學中的應用,管理運籌學的很多研究者都來自于運籌學領域,因此他們編著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論部分,如各種數學模型的推導,而管理學的內容所占篇幅較少。教材的編寫過分重視理論,不僅導致了教材晦澀難懂,同時也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管理運籌學問題的求解過程變得十分簡便,計算的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過分強調學生一定要掌握手工計算的方法。同時過分重視理論學習,也使得管理運籌學背離了應用型學科的初始設定。學習管理運籌學更是希望學生在面對管理的實際問題時,能夠具備全面、系統的思維方式。
2.3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管理運籌學在很多學校都是以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而考試的形式,又決定了考察的內容主要以理論為主,相應的計算題也比較簡單,而不能充分反映學生對管理運籌學的實際應用能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管理運籌學相關軟件的普遍應用,很多學校在教學中已經設置了一定比例的上機操作。但由于上機操作部分不在考試內容之中,學生在學習時往往不夠認真,學習效果也十分有限。
3管理運籌學課程改革思路
3.1對管理運籌學課程進行重新設計
針對管理運籌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為了適應教學向應用型轉變,應當對管理運籌學課程進行重新設計。首先,為了解決學生數學基礎差,在線性規劃建模和求解過程的困難。應當將管理運籌學設置在第四學期,也就是在學生完成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的課程學習,一些管理運籌學所需的數學知識還掌握的比較牢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對一些基礎數學知識進行講解,增強學生對所涉及數學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手段上,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通過實踐,我們發現使用多媒體教學雖然是對課堂的豐富,也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當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同樣也會導致授課節奏變快,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管理運籌學知識學習的難度。因此,應當適當增加黑板教學的比重,特別是在理論教學部分,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理解所學知識,提升管理運籌學的教學效果。管理運籌學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需要學習這門課,同時上課的人數往往在100人左右。而過多的學生,也增加了授課的難度,同時也對學生的聽課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建議應嚴格控制管理運籌學的課程規模,以1~2個班,不超過50個人為優。
3.2提高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的比重
管理運籌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使用運籌學的手段來解決管理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管理運籌學的教學內容應當緊密同實際進行聯系。特別是在本科教育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下,更應增加案例教學在管理運籌學中的比重。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通過豐富的案例教學,也能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管理運籌學在管理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案例教學的興趣,也可以在課程的初始階段,鼓勵學生提供一些管理運籌應用的素材,而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實踐問題進行加工和優化,使其真正成為一個管理運籌學的典型案例。同時也要加強啟發式教育。傳統的管理運籌學以“填鴨式”教學為主,不僅教學效果較差,同時也使得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機會。因此,應當加強啟發式教育在管理運籌學教學中的應用。教師針對每個章節的內容,設置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引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對線性規劃模型的求解過程,也應緊密同已學過的知識點進行聯系,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來加深其對新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如在學習單純性表法求解前,可以緊密同圖解法進行聯系,指出每一個基本可行解在圖中的位置,這樣可以使知識點聯會貫通,同時也能使學生體會到管理運籌學并沒有那么難以學習。
3.3增加管理運籌學軟件的學習課時
管理運籌學軟件的普遍應用,是管理運籌學教學的一大突破。目前各個學校普遍使用的教學軟件有Lindo、Lingo、Excel等,這些軟件的應用,不僅極大的降低了學生手工求解線性規劃問題的難度,同時也使學生掌握了一門實用工具,對其未來的就業提供較大的幫助。傳統的手工求解線性規劃問題,不僅過程繁瑣、求解速度慢,同時當決策變量的數量多于10個時,學生幾乎不能進行求解。而管理運籌學軟件的應用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即提高了運算的精度,又極大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應當增加管理運籌學軟件學習的課時量,通過實踐證明,將軟件學習的課時量占到總學時的20%,就能夠使學生基本掌握軟件的操作過程,同時也能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在課下,也應組織一些興趣小組,將有想深入學習管理運籌學的同學組織起來,組織大家對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鼓勵同學進工廠、進企業進行調研,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打破課堂同實踐之間的隔閡,使同學認識到管理運籌學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并實現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3.4對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
最后,應當對管理運籌學的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為了實現本科教學向應用型轉型,我們對管理運籌學的課程進行了全新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的比重,增加管理運籌學軟件學習的課時量;在課后,組成管理運籌學興趣小組,鼓勵同學將所學的運籌學知識應用到管理實踐之中。這樣的課程設計,符合本科應用型教學的培養目標,同時也保證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因此,管理運籌學的考核方式也應適應這樣的變化,對考核方式進行調整和優化。應當適當降低筆試考試的所在比重,而增加對學生上機操作和課外實踐的考核,通過全面的考核體系,即增強學生對上機操作和課外實踐的重視程度,同時也是對其自身全面能力提升的一種督促和促進。
4結語
本科教學向應用型轉變是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管理運籌學作為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應進行重新設計以實現這一目標。本文通過對目前管理運籌學特點以及存在問題的梳理,提出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管理運籌學課程設計的實施辦法,希望對提高管理運籌學的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幫助,同時這也是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的一種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楊嘉歆.管理運籌學中板書和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J].價值工程,2012(06).
[2]何麗紅,陳士成.管理運籌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34).
[3]王旭.管理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07).
1.培養目標定位過高且同質化現象嚴重
培養目標是對人才培養的質的規定。我國大多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定位是: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市場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工商管理類高級應用型人才。然而,隨著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發展,工商管理類本科畢業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層或基層,而非高層部門,再將本科培養目標定位于高級管理人才,顯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專業培養目標趨同化比較嚴重,缺少個性和特色,難以有效滿足當今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2.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1)課程和課時量偏高
在本科課程和課時的設置上,我國明顯高于國外。部分高校設置了40多門課程,課時則達3500以上,經過近幾年的壓縮,目前大多高校的課時總量已壓縮到2600左右,這主要是通過減少各門課程的課時實現的,課程總量并沒有降低多少。而從國外來看,美國、日本一般設置30門左右的課程、2000左右的課時,英國、意大利甚至更少。
(2)課程結構不合理
在通識教育的全校公共課模塊,“兩課”、外語、計算機等必修課程所占學分、課時較多,尤其是外語,甚至還占據了學生四年的大部分課余時間。因此,事實上留給學生選修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等課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專業選修課程模塊,是學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必須。但是,很多高校選修課程的設置,是根據教師資源、而非社會和學生的需求來確定;部分高校開設的選修課程過少,幾乎等同于必修,因為學生不選的話,總學分將不夠。在實踐教學模塊,實驗課程的內容設置多強調驗證性和演示性,以便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的對應,雖然方便了教學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實驗課程之間的分割;在實習方面,同樣缺乏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環節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系統設計和統籌規劃。
3.教師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
國外的管理專業教授,比較重視從事相關社會經濟活動,豐富實戰經歷,學校也常常聘請實業界人士為學生授課。我國高校在這方面還存在較大不足,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教學上以傳統的理論講授為主,卻不管理論是否與實踐脫節。
二、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1.培養目標的定位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現出一種趨勢,即本科階段鍛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級專門人才。我國高校尤其是眾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應該由培養面向行業、部門經濟發展的窄專業口徑高級人才向培養面向社會各行業經濟發展需要的綜合型(通識型)人才轉變,而且,應該考慮結合本校具體情況,提出某些個性化的具體要求,以體現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科的人才培養特色。
2.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
加強理論課程的整合,形成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以及綜合課程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1)突出通識教育課。通識課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與技能系列、社會科學與行為學系列、自然科學系列、文化藝術系列等課程構成。降低必修課比例,增加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等選修課程的比例。(2)強化專業基礎課,提供工商管理類本科生所必備的學科專業知識的基本訓練。(3)精選專業方向課。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很可能造成學生大學四年什么都學但什么都不精,因此,應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專業方向,圍繞專業方向設置相應的課程模塊。(4)擴展綜合課。借鑒發達國家教育教學的經驗,開設不同類型的綜合課程,如拓展課程、融通課程等。另外,理論課程在授課方式上必須進行改革,改變傳統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根據工商管理專業特點和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廣泛采用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
3.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在實驗教學安排上,應增加有利于相關專業知識融合的綜合性實驗以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并創新實驗課程的考核方式,從不同方面多角度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方面要逐步形成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環節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實習體系。另外,要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同時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鍛煉,提升其專業實踐能力,并將最新的業界信息和應用成果納入課堂教學中。
1.中美大學工商管理本科課程比較研究
2.中美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培養體系比較研究
3.我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
4.江蘇省工商管理本科教學體系調研與創新研究
5.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創新篇
6.創新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7.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的本科專業課程設計研究: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
8.“三加一”創業教育模式之創業通識教育課堂教學探索——以福州大學工商管理本科課堂教學為例
9.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析
10.論知識經濟時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創新
11.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2.新經濟環境下對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重新思考
13.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14.工商管理應用型本科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15.中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索
16.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若干思考
17.工商管理本科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探討
18.開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
19.淺議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
20.應用型大學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實施探索
21.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22.基于創業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探究
23.從管理勝任特征反思工商管理本科教育
24.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探討
25.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26.工商管理本科應用人才人際交往技能的影響因素與培養途徑探討
27.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
28.中美大學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實施比較
29.應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識與技能的分析
30.基于MCTE模型的醫藥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探討
31.素質模型在本科課程體系改革中的應用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例
32.加強新疆電大開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綜合實踐環節教學質量的對策
33.案例教學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課程中的應用
34.中國高等學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35.應用性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整合創新研究
36.基于德國模式的應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思考
37.工商管理本科實踐教學現狀調查與教學改革探討
38.武漢1+8城市圈中小企業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社會需求現狀研究
39.托利多大學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網絡資源與教學過程的整合與啟示
40.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實踐篇
41.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2.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初探
43.關于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44.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45.獨立學院工商管理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46.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管理學教學改革探索
47.工商管理本科專業體驗式教學體系的設計及實施策略研究
48.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構建“一體四翼”應用型本科教育視角
49.淺析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
50.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51.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52.以標桿管理促進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提高——一般地方高等學校工商管理本科教學探討
53.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實驗教學方案創新設計和教學模式優化探索
54.關于工商管理本科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
55.工商管理本科應用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56.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57.學生虛擬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58.應用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問題探討
59.新形勢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發展模式探究
60.工商管理本科層次實踐教學創新設計——以ERP課程為例
61.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全程雙語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
62.工商管理專業本科案例教學模式及其評析
63.淺談本科院校工商管理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64.對地方高校新建工商管理本科專業開展實驗教學的思考
65.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對我國應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養的啟示
66.中美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
67.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68.工商管理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69.廣西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
70.注重工程管理能力的工商管理本科培養模式
71.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實現途徑探析
72.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為例
73.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內涵與界定標準
74.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探究
75.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6.工商管理本科論文指導和答辯問題探討
77.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特色分析
78.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79.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的認識與實踐
8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路徑探析
81.關于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
82.案例教學法在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特殊性與思考
83.構建工商管理類應用型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84.以能力為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85.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86.高校工商管理學科本科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探討
87.新形勢下非重點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改革探討
88.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民辦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辦學構想
89.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實踐與優化研究——以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為例
90.馬來西亞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SM)為例
91.大學工商管理學科本科專業案例教學法探析
92.案例教學法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學中的應用探析
93.工商管理類應用型本科實習教學改革的思考
94.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教材體系建設研究
95.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構建——以宿州學院經管實訓超市為例
96.工商管理本科教學目標及方法探討
97.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綜合模擬實踐教學的構想
98.探索新時期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途徑
(一)校內實訓場地不足
校內實訓基地主要完成基礎能力訓練和部分在校外不宜實施的專業關鍵能力訓練。校內實訓基地的實訓設備應是產業或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并且能夠代表本行業技術應用發展趨勢的設備,三至五年內能體現較先進的技術手段。實訓基地的結構與布局要適用于專業實踐教學組織;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并與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規律相適應;適合以能力訓練為主,淡化原理性驗證。目前我國高校的校內實訓基地普遍存在資金短缺、實訓基地不成體系,專業實訓場地狹小、實訓項目不全、設施陳舊、性能標準不高,有些甚至不能滿足最基本的教學需要。而工商管理類專業與其他理工科類專業在專業特點上有所區別,對教學場地、實訓條件等的要求與其他專業不同。如旅游管理專業可以引進一個模擬導游實訓室讓學生參與實訓,但也只能使學生了解掌握導游基本講解技能和帶團操作流程等基礎知識,對于帶團過程管理中被稱之為“靈魂”和“基石”的與相關單位的協調能力和遇到緊急事件時的應變能力的訓練,學生很難接觸到。
(二)校外實踐基地受限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管理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和核心,是實現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基礎條件。企業是生產技術活動的主體和前沿,相對于校內實訓,校外實踐基地的仿真實踐教學,使產學結合更為緊密,是培養實踐性、創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安排落實工商管理類專業生產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場所的重要保障,同時也為學生以后在企業就業創造了條件。目前,我國高校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首先,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雙方高校和企業的積極性都不高。校企合作,高校一般要向企業支付一定額外的費用,在教育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高校一般不愿意額外出錢讓學生到企業實習。而企業考慮到高校實習會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產活動,對學生實踐的積極性也不高。其次,高校校外實踐基地模式單一,大多停留在高校到企業尋求事件場所,而企業想從學校獲取廉價勞動力的層面,校企之間的合作尚未形成操作性強的成熟合作模式。另外,高校校外實踐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存在脫節現象,如旅游管理類的實踐多為參觀和簡單操作,對旅行社經營管理形式、薪金制度、采購業務等涉及管理核心的內容多設計商業秘密,企業不愿學生了解太多。
(三)實踐指導教師缺乏
學生專業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在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下以及實踐活動氛圍所提供的輔助條件下,結合校外實訓基地親自實踐與操作,不斷積累。目前我國高校的實踐指導教師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滿足現今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首先,實習指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很多專業課任課老師就是實踐指導教師。其次,實習指導教師缺乏企業一線實踐經歷。實踐指導教師有企業一線實踐經歷,由企業經營管理的感性知識和工藝過程的操作技能,對指導學生實習極其有利。目前,高校教師大多是從高校到高校的研究型人才,重研究而輕實踐,理論知識系統豐富,但缺乏專業較強的實際業務能力,擔任實踐指導老師常力不從心,這與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符。
(四)實踐資金獲取渠道較少
高校實踐教學經費的籌措,直接影響著高校的實踐教學、科研和實踐人才培養質量,也影響著高校實踐教學的條件、水平和檔次。我國高等教育的性質、任務、培養目標及其公益性決定了政府財政投資是高校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它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但由于社會進步與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僅靠政府財政投入增加來解決辦學資金短缺問題,在一定時期里是不現實的。實踐教學所需要的場地、師資、設施設備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因此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多元化籌措辦學經費,打破資金短缺形成的高校發展瓶頸,已成為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展開途徑
(一)學用結合,以能力提高為目標搭建創新性實踐教學平臺
首先,踐行創新理念,構建完整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高校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遵循“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的改革思路,通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構建了“基本認知-實踐技能-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本科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其次,通過實踐教學拓寬創新人才培養途徑。通過創新人才培養不斷線的教改思路,構建“基礎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三個實踐教學層次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盎A實踐層”面向低年級學生,開展認知型、驗證型實驗;“綜合實踐層”主要面向大二、三學生,側重于應用性、綜合性試驗,體現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創新實踐層”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學生,以參加教師科研、自主設計題目、參加學科競賽等模式實現。通過循序漸進的實踐活動,從理論驗證、加深理解,到綜合設計、融匯知識,再到推理求解、發現新知,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得到階梯狀提升。另外,實踐教學著力點要放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上。通過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建設、教學改革項目與教學成果建設等形式推動創新性人才培養。
(二)校企合作,以互惠互利為原則建立穩固性校外實踐基地
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是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應積極鼓勵企業參與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中。校企合作不僅要滿足企業當前的需要,還要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應對社會需求的變化。同時要針對職業的崗位技能、技術規范的實習、實訓平臺,能夠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成學院、學生、企業三級人才培養體制,實現學院、合作企業與學生的“三贏”。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其一,通過校企共建企業實踐培訓班、企業員工理論培訓班等共搭校企信息交流平臺。其二,搭建實踐交流平臺,實現教學與生產對接。通過建立就業實踐基地、舉辦專業技能大賽等形式,企業挖掘新人,學生提高能力,形成校企良性互動。其三,設立校園活動基金,力促企業與學生共贏。通過設立企業獎學金助學金、企業贊助校園文化等形式,形成校企雙向依賴、互動共生。
(三)雙師教學,培養具有雙師素質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
1998年原國家教委在《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職業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半p師型”教師就是集普通教師素質和各種技師(工程師、會計師等)素質于一體的教師,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技能訓練的新型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實踐技能的示范者,理論和實踐并重的高素質、具有雙重專業技術職稱的復合型教師。雙師型教師不僅包括專任教師,也包括從校外企業、行業聘請來的兼職教師?!半p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一是制定“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劃。鼓勵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加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第二專業技術職稱的申報和評審,或行業資格證的考評。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專任教師的培訓。在全面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同時,重點培養有發展有前途的中青年教學骨干,重視專業帶頭人、學術梯隊建設以及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培養。三是將兼職教師的培養納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范疇。四是充分發揮校外實訓基地在“雙師型”教師培養中的作用。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校外實訓基地掛職培訓。
一、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1.工商管理專業領域寬泛但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不夠完整。多數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沒有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層次復合型、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特點,在人才培養規格、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學生專業特長比較分散,涉及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的知識都懂一些,但深度都不夠。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工商管理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必須與我國實踐緊密聯系,但目前工商管理專業課的學習基本上僅在課堂進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較少,部分院校實驗室建設與實踐基地建設嚴重滯后,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所用教材內容結合國情不夠,創新不多,生搬硬套國外現成理論較多。
3.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經驗與設施不足。現有工商管理教學任務對理論知識的強調較重,忽視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目前,許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專業建設過程中都加大了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比重,但受限于課時和教師實踐經驗,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論學習、集中實踐、畢業實習”三步走的傳統培養模式,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偏弱,專業人才的實用性大打折扣。針對上述問題,國內教育界也就實踐教學及學生能力提升等問題進行了相應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為核心的三課堂實踐教學模式,用以解決軟件工程專業的“師生主客對立、教學情知分離、理論與實踐脫節”三大問題,以期為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帶來新的變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層、全程化”實踐教學模式。但這些教學模式變革主要關注對原有實踐教學內容的細化和提升,沒有將培養學生系統思維能力的建立貫穿于實踐學習的始終。
二、工商管理本科層次實踐教學創新
ERP是“企業資源計劃”的簡稱,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綜合運用工商管理專業各科知識體系,為企業資源的有效運行提供決策管理平臺。ERP沙盤模擬經營課程在歐美發達國家已開設多年,取得了較好的實訓效果。從多年實踐來看,ERP沙盤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綜合性強。ERP沙盤推演課程預備知識體系涉及生產運營、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等本科主要課程,是工商管理專業各學科知識的高度融合運用。在專業知識方面,ERP沙盤模擬單個企業市場運營的全過程,囊括了從市場定位、訂單競爭、廠房租賃,生產線建設、原材料訂購,生產計劃,產品銷售,成本控制及財務報表分析等各個重要環節,要求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扎實的掌握。
2.基礎知識全面。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在開設ERP課程之前通常已修完本專業全部必修課程,如工商管理原理、市場營銷學、基礎會計、財務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如果學生欠缺相關課程的知識則會在ERP沙盤推演過程的相應環節出現困難,甚至直接造成企業模擬經營的破產。
3.重視團隊協作。ERP沙盤模擬從總經理、財務總監、營銷總監、生產總監等崗位職責分工,每個團隊經過組建、磨合逐漸形成默契,直至完全進入協作狀態。如果團隊成員各自為戰則會直接導致企業經營效率低下,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的成員也會因無效溝通而引起團隊內部的爭論不休,團隊成員只有學會換位思考與溝通協作,在遵守工作規范、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氛圍下才能在沙盤推演中取得較好成績。
4.注重應變能力。ERP最大的變化是訂單的發放、資格證的獲取及市場規則的調整修正均由指導教師控制,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全體團隊沙盤推演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政策和法規,而各個團隊必須要迅速熟悉這些市場變化并做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如果團隊成員因循守舊,思維方式無法轉變或應變速度太慢就會被市場淘汰。ERP沙盤課程的上述特點使得ERP沙盤推演課程集科學、簡易、實用、趣味為一體,其體驗式教學方式成為突破現有傳統教學及案例教學方式瓶頸的典范,實現了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三、工商管理本科層次實踐教學創新
1.教學理念創新。大學期間的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繼續、擴展和深化。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應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創新,并著力建設與理論教學相平等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因此,工商管理本科層次人才的實踐教學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強化知識技能,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學理念。
2.教學內容創新。由于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創新就是要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突出教學教材的“四化”,即教學內容的背景化、教學內容的過程化、教學內容的新穎化、教學內容的應用化。
本文從分析工商管理本科創業能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并結合教育部在2012年8月的《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文件精神,試圖建立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改革的理論框架,以期對工商管理本科創業教育進行質變性的探索。
一、創業能力內涵
有學者認為創業能力是個體擁有的一種智力資本,其中包含個性、技能和知識,被視為創業者能成功履行職責的整體能力。斯騰伯格則認為創業能力屬于認知活動和情感意志活動相統一的范疇,是情感智力、意志智力和認知智力的有機融合,是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的整合結晶,其本質上是一種成功智力。楊倫超則特別研究了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內涵,認為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除了文化和科學意義上的“知識”、“技術”外,更多地體現在對“創業”本身的認識及對企業營運知識和管理技能的了解,其次是態度和心理因素,這是大學生從事創業之前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
實際上,學者們對創業能力內涵的研究并沒有統一的觀點。但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創業能力是指一種綜合性的創造能力,其目的在于自我生存或者尋找機會將市場或技術創意轉化為生產力。由于國家教育部還沒有單設創業專業,現在各高校的創業教育基本上是依托專業進行的,從而使創業類課程變成學科知識的有機內容。
二、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內容與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創業課程內容有相當比例的重合,雖然實施上更具有便捷性,但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教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創業能力培養結果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
創業教育在各高校還未普及,大多數學校只是在工商管理專業下開設創業類課程模塊或者一兩門創業課程,對創業能力培養的認識與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系統培養模式。受傳統的雇傭教育理念影響,工商管理本科創業能力培養與現實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創業學生還缺乏充足的企業家精神。
(二)創業教育中的課程問題
1 課程設置問題。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課程體系尚不成熟。創業能力培養強調的是創業過程,是一個企業從初創到經營的一系列活動,而傳統的工商管理課程內容,基本圍繞管理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而展開的,更適合已經成熟的公司而非創業型公司;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化明顯,在專業課程中重復內容較多,但各任課教師基本上都是“各掃門前雪”,不會主動與同事合作開發內容整合性高的課題,導致學生知識碎片化,不利于創業所需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
2 教材問題。大部分創業教育類的課程內容照搬國外課程內容,特別是案例與操作模式脫離中國實際,學生限于文化跨度和實際經驗不同難以理解教材內容。
3 課程師資問題。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成為教師,缺少創業理論和企業實踐經驗,在開展創業教育時,會出現“因人設課”的現象或者授課偏向理論化;而具有創業經驗的人才因為體制要求的各種資格限制,無法進入高校平臺從事教學。
(三)現有創業教學方式的局限
就現階段而言,大部分工商管理教師仍在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創業中所需的主動學習和分析能力培養;授課以理論為主,缺少實踐安排;在授課中,仍以教師為主,學生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且考核方式仍以考試為主,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知識應用的靈活性,這些都與創業能力培養理念相沖突。
三、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改革內容設想
(一)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改革目標
工商管理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改革目標是要從傳統的就業能力培養目標向創業能力培養目標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機會識別能力、資源利用整合能力以及團隊領導與合作和其他相關能力。對提高高校的就業率、樹立高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特色有極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可以以創業能力培養為契機,加強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的實踐優勢,形成教育新局面;同時創業能力培養也能幫助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設計并促進就業。
(二)改革內容
1 教學目的改革。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創業教育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創業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和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創業教育的本質在于從傳統雇傭教育向創業教育轉變,改變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被動適應的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主動就業。
2 工商管理創業能力培養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構建是整個創業教育中的難點和核心,決定了教育質量。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認為普通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內容應以教授創業知識為基礎,以鍛煉創業能力為關鍵,以培養創業精神為核心,除明確規定需開設“創業基礎”課外,其他創業類課程由各高校自行安排。為了健全創業知識體系,國內高校有必要放眼世界,吸取國外成熟經驗。美國學者Vesper和Gartner對美國941所大學創業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高校本科階段開設最多的創業課程有:創建新企業、小企業管理、創業咨詢、創建和運營新企業、如何寫創業計劃書、創業財務、家族企業、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營銷等。我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可考慮選擇上述的一些課程進入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但創業教育與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自身的課程有重合也有各自獨立的內容,在現有總課時的基礎上,如何協調好二者的具體科目,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
表1以教育部文件精神為依據,整理各教育內容模塊的具體教育內容,并結合國外經驗和中國實際情況,設定一些建議開設的創業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課時和學分總體比國外高,在原有課程結構中思政類和外語必修課程已占據較多學分和學時。根據教育部新要求,各高校需開設必修課“創業基礎”,至少32學時。將創業類必修課和選修課加入工商管理的課程體系,在總學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創業課勢必會占用專業本身課程課時。因而建議高度整合工商管理本科課程,將各科目的相近內容進行整合,例如將“生產管理”和“運營管理”兩門課整合成“生產與運營管理”,將“物流基礎”與“供應鏈管理”整合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將“國際貿易”與“國際法”整合成“國際貿易與國際法”等,既避免了課程內容重復,又可以將課程的邏輯關系變得易于理解。還有一種可行方式,如溫州大學創業教育模式,將創業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盡量減少創業類課程占用專業學時,在思政課等公共課堂中直接傳授創業知識,培養基本的創業品格和素質,僅在專業課中引入核心創業能力課程。
3 工商管理創業能力培養流程構建。工商管理創業能力培養流程的關鍵,是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專業類與創業類課程相互協調的過程。按照高校教育理念,大學一年級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面,強調基礎學習,不宜開設過多的創業課程,第二年和第三年是專業課的學習高峰期,第四年是綜合實踐期。這種將實踐與理論學習截然分開的流程,不利于理論知識的鞏固,且學生即便在第四年獲取了實踐的感性認識,但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因理論課程結束而無法獲得系統解決。因而建議在創業教育中,應當將實踐與理論知識學習相互交叉安排,在第二學年開始安排實踐科目,并在假期安排實踐項目,并根據成績給予學分,激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創業嘗試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