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48
序論:在您撰寫統計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失業定義中的“工作時間”定額太低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對于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國際對比法,即在農業產值比重相當的國家或者歷史時期下,找出一般農業勞動力比重標準,然后將中國的農業勞動力比重與此標準對照,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農業隱性失業。二是抽樣調查估算法,即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樣本特征來推斷整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作為這項調查的單位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部門。國家統計局曾用這一方法測算出1994年我國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為1.1億,隱性失業率為25%。三是各種模型推算法。筆者傾向于使用抽樣調查估算法,因為這可以作為以后農村失業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失業統計改革打好基礎。
第四,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失業統計應該有所不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完善發達地區的失業統計系統,譬如在調查頻率、調查范圍上首先與國際接軌;對于不同的行業,可以規定不同的就業和失業標準,可以采取不同的統計方法,而且在對失業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指標,從而對該行業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一種宏觀指導的作用。
第五,加大調查頻率。我國對外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以年計的,這對現實的就業情況沒有很大的實際用途。另外,我國的流動人口失業情況調查的對象是在調查區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更是要求時間上的及時性。但是我國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實現一個月對外報告一次的頻率。因此建議每季度報告一次,這樣能對現實的就業進行比較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楊宜勇.失業沖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3楊緬昆,章飚.失業統計:一個尚待開發的核算領域[J].統計研究,1997,(5)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政府審計工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對審計統計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進一步加強審計統計能力,對于為領導提供決策參考建議,提高決策能力具有一定意義。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在《經社理事會關于加強統計能力的決議》中呼吁各成員國要加強國家統計能力,為國家發展政策和戰略服務。李金華審計長在今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指出,隨著審計事業的深入發展,新情況新問題的不斷出現,對審計機關領導班子的全局意識、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積極推進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地方審計也要求針對地方發展所處的關鍵時期和特殊環境,注重抓好開拓創新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領導班子的決策能力和水平。這就要求審計統計工作切實發揮為領導決策提供建議和參考功能。如何針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緊密結合國家審計統計體系,有針對性地創新地方審計統計工作,為進一步提高審計統計工作質量,更好地發揮審計統計數據為領導提供決策參考和建議的作用,這是當前審計統計實踐所要積極推進落實的工作。為強化審計統計工作為領導決策的參考和建議功能,針對地方審計工作發展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決策需求,圍繞計算機輔助審計工作統計、地方效益審計工作統計和地方審計整改工作統計等當前審計工作熱點和重點,從審計統計指標、審計統計內容、審計統計工作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創新工作。2、審計整改工作統計指標的統計范圍。在具體設計審計統計指標時,參考國家審計統計指標體系,對以下審計統計欄目的范圍進行:一是審計單位名稱,系指經審計通知書確認的,報告期內由審計機關獨立或以審計機關為主實施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的部門或單位名稱。二是審計調查單位名稱,系指經專項審計調查通知書確認的,報告期內由審計機關獨立或以審計機關為主實施審計調查,并報送專項審計調查報告的部門或單位名稱。三是審計資金總額,該指標從資金角度反映審計覆蓋面和規模大小。具體范圍為:企業,統計會計年度末資產總額;行政事業單位,統計預算資金總額;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統計上級批準計劃總投資金額數;等等。以上幾個方面是指全面審計情況下的統計口徑。在專項審計時,按專項資金額進行統計。四是查出問題金額,系指審計查出的“違規金額”、“損失浪費金額”、“管理不規范金額”等的合計數。五是已糾正或整改金額,系指審計決定書、審計報告發出后,被審計(調查)單位已糾正或整改的問題金額。六是查出問題個數,以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個數為準。七是已糾正或整改問題個數。針對審計查出問題已糾正或整改的狀況,要研究確定審計統計時的參考判斷標準:如有關部門和單位已按要求對違規金額和管理不規范金額等全部或大部分進行了糾正或整改狀況;針對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已經建章立制的整改狀況;針對違規收費等行為已經停止違法行為的狀況;針對不涉及資金的管理性或其他類似問題,有關部門和單位通過會議等形式提出相關要求或在審計整改回復中表示整改的狀況;等等。在具體確定參考標準時,要循序漸進地針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和政府審計發展實際,尤其是要從有利于領導決策角度進行研究。八是已糾正或整改率。
2、地方效益審計統計指標創新的統計范圍。根據審計署審計統計報表體系和地方效益審計特色,探索確定以下范圍:一是效益審計項目,系指單獨立項,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性審計相結合的效益審計(調查)項目的個數。二是效益審計項目資金額:指單獨立項的效益審計項目總金額或審計(調查)項目中效益審計部分涉及的資金總額。三是審計查出問題金額,系指填入審計署審計統計“效益審計情況報表”內的數據。四是占效益審計資金額比例。五是占審計資金總額的比例。在進行地方效益審計統計時,既要針對地方政府審計發展特點和發展進程,又要考慮地方政府審計目標。在涉及具體統計技術時,要考慮到經濟社會和政府審計發展的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實際問題。
三、加強計算機輔助審計統計創新工作1、地方計算機輔助審計統計創新指標。針對地方計算機輔助審計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探索創新以下指標: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所涉及的審計項目數;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所涉及的審計項目資金總額;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所涉及的審計資金總額;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所查出問題的資金總額,計算機輔助審計查出資金總額占審計項目資金總額比例。根據這幾個審計統計指標,計算計算機輔助審計項目數占年度總項目數的比例,計算計算機輔助審計項目查出問題所涉及的資金總額占(或年度)審計項目總金額的比例,為推進全市計算機輔助審計工作提供決策參考。當然,除了以上審計統計工作創新內容外,還包括其他審計統計指標細化,如針對地方領導決策需求,對“成果利用”的審計統計指標內容進行細化;以及其他地方領導決策所需要的審計統計數據。在具體進行審計統計時,尤其重要的是對具體問題的判斷,要科學地統一統計口徑。在審計統計數據出來后,要進一步提高審計統計的分析能力,寫出高質量的統計分析,為領導決策服務。
統計學,作為一門關于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論科學,可以直接為經濟、管理各專業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服務.目前,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統計教學皆配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教學,大體設置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種形式:校內實踐包括上機實驗和模擬實習兩種.上機實驗是指學生在校內機房練習統計軟件,模擬實習是通過簡單模擬統計工作以鍛煉學生的統計運用能力;校外實踐一般通過設置校外教學實習基地,讓學生接觸統計工作以提高其統計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收集到的數據顯示,現行統計實踐教學呈現如下四個特征:
1.1實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教育部于2012年在《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環節,規定了不同類型高校實踐學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國內各高校應《意見》要求,一方面增加了統計理論課程,如在原有數理統計和統計學原理課程的基礎上,根據相關學科特點新增計量經濟學、經濟預測與決策、金融統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企業統計或統計軟件分析等課程;另一方面還相應提高統計實踐教學課程占總學分的比重.
1.2不同專業師資合授現象突出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高校統計類課程都分配給不同院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師,如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等課程分配給統計學教師,而金融統計、企業統計等專業統計課程分配給經濟管理專業教師.鑒于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統計學專業授予理學學位,①高校的統計學教師多隸屬理學學院.這樣雖然可以借助理學教師的專業優勢以彌補經濟管理專業教師的不足,并減輕任課教師的教學負擔,但也容易造成統計理論體系分割,統計實踐教學內容松散.統計類課程由統計學教師和經濟管理專業教師合授的現象.
1.3參與統計實踐學生人數眾多
伴隨我國經濟的大發展,經濟管理專業社會需求持續高漲,各高校對經濟管理專業日趨重視,不僅原有的經濟管理類高校擴大了招生規模,綜合類大學招收的經濟管理類學生也是成倍增長,而且眾多的理工類學校在社會需求的引導下也紛紛開立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是經濟管理專業的必選課程,伴隨經濟管理人才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參與統計實踐學生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1.4統計軟件運用已成常態
面對海量統計數據,利用手工計算完成統計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統計教學已逐漸重視統計軟件教學,很多院校一方面建立了經濟管理實驗室,另一方面還專門開設了統計軟件課程.統計實踐教學的內容基本可以結合統計軟件進行.
2統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高校都認識到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并在統計實踐教學方面做出持續探索,頂層設計也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統計教學實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統計實踐教學的路還很長,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體歸為以下幾類:
2.1師資分割引起教學體系分割
由于教授統計課程的師資分散在不同院系,教師一般只負責單門課程實踐設計,導致多門統計實踐之間、專業課程實踐之間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串聯”.如統計學原理只有上機實驗,學生不知道如何將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等知識運用到后續課程中;專業課程實踐又無法和統計方法有機融合,導致專業知識和統計方法、理論和實踐兩張皮.
2.2教學形式單一,內容簡單
受師資、時間、學生人數多等條件限制,經濟管理專業的統計實踐往往以校內實踐為主,其中以上機實驗居多,學生在機房中通過練習統計軟件以鞏固課堂的理論知識.這使得統計實踐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流于形式,實踐教學往往淪為理論課程的附屬;一些教師認為實驗課程就是上機做作業,在上機時間找幾個題目讓學生計算.這必然影響到學生統計學習的積極性,認為統計是枯燥乏味的學科.
2.3實踐教學學時安排不足
筆者通過調查多所院校發現,目前仍有部分高校經濟管理實踐教學占總學時數的比重在15%以下.這與教育部《意見》要求尚有一定距離,與發達國家相比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部分高校把統計實踐納入理論課程的正常教學,不另行單獨計算學分;那么在理論課程學分已定的前提下,授課教師若拿出大量時間用于實踐則無法完成理論教學任務.
2.4實踐教學瓶頸有待突破
目前高校的教學工作主要由青年教師承擔,青年教師多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其先天實踐能力不足限制了實踐教學的高度;加上經濟管理專業學生人數眾多、教師工作量大等導致其沒有精力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實踐方法,限制了實踐教學深度;另外,部分高校給教師的培訓經費偏低、培訓途徑較少也影響了教師專業實踐技能的提升.
3對于地方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實踐教學的幾點建議
3.1建立統計實踐科研小組,夯實統計實踐教學的組織保障
高校的院系結構和專業設置使得統計實踐教學難以找到依靠點,教師難以跨學科進行交流和研究,因此,高??梢酝ㄟ^組建統計實踐科研小組,集中統計教師和經濟管理教師力量,讓不同專業的教師共同承擔統計實踐教學任務,打破現有的系、部分割狀況,統一調配師資,形成教學科研合力,為統計實踐教學探索提供組織保障.
3.2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科學安排課時,有效解決課時不足問題
將本科統計實踐分為兩部分:基礎統計實踐和專業統計實踐.基礎統計實踐,可將數理統計和統計學原理兩門課程的統計實踐合二為一,采取上機實驗與校內模擬實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使學生了解統計工作過程.基礎統計實踐須獨立設課并單獨計算學分.專業統計理論實踐,則可將相關統計課程與經濟管理專業實踐課程結合,如經濟學專業可以把計量經濟學、經濟預測和宏觀經濟學三門課程合并實踐;金融學專業將金融統計、計量經濟學、金融學和國際金融等課程合并實踐;市場營銷專業深化基礎統計實踐,并將其與市場調查統計分析、市場營銷等課程合并實踐;財會專業將企業統計與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合并實踐.
3.3明確實踐目的,科學選擇實踐方法,解決知識與實踐的距離問題
基礎統計實踐往往在低年級開設,因此,可以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目的,通過教師設計項目引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統計思維能力.教師在選擇實踐項目時應關注學生興趣,結合當今社會的熱點和焦點,讓實踐項目更有針對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如大學生就業難、學校食堂飯菜越來越貴、學校自習室搶座位現象等.這樣一來,使統計實踐由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社會實踐為中心.專業統計實踐教學由于在高年級開設,所以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為目的,專注統計方法在專業知識中的應用以充分鍛煉學生專業領域的數據分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可采用問題解決式教學法,教師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統計方法解釋問題,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其通過思考主動填補知識漏洞的能力,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在我國成立嗎?為什么房價漲了,買房子的人卻越來越多?
3.4豐富實踐內容,擴展實踐渠道,避免學習與應用兩張皮現象
在基礎統計實踐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接觸不同的數據資料,可根據理論知識的要求和統計數據的特點設計如下內容:
①利用問卷收集截面數據完成統計工作,讓學生通過對最熟悉的現象進行模擬統計來了解統計的每個工作環節,把握各種統計分析方法;
②采集并分析統計年鑒上的時間序列來了解國情,如通過對歷年年末人口數進行相應統計分析了解我國人口的變動規律;③定期收集超市、商場的商品價格來編制價格指數,并與統計局公布的價格指數比較,理解價格指數編制的意義.基礎統計實踐須讓學生掌握統計知識,并為未來的專業統計實踐做準備.專業統計實踐則可采用校內、校外多樣化模式,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如讓學生參加教師的教學科研項目,讓學生利用寒暑假到統計局、社區、工廠、市場調查公司、銀行等相關單位實習,并在實習結束提交統計分析報告.
3.5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破除實踐教學瓶頸,從根本上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
【論文摘要】城市導視系統的構建與設計應該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準確體現城市意象的系統設計。一是符合城市環境行為科學;二要體現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三要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四要達到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視覺形象體系。
隨著現代城市設計的進步,人們對于設計城市文化內涵的要求愈加迫切,尤其是對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日益重視。很多原來制作銘牌的公司也都改頭換面為標識設計公司,似乎導視設計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事實并非如此。在目前,即使已經導入了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城市,我們依然會發現要想順利的去往一個目的地,要想快捷的尋找到距離最近的公共衛生間也非易事。與目前城市導視設計行業繁榮發展不相稱的是:導視系統行業的專業人員平均比率偏低,人才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發展的最大瓶頸。即使已經從事或正在從事導視設計的人員也有很多是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的導視設計教育。當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逐漸分離,人們比以往更需要城市環境趨向藝術化與人性化。公共環境作為城市空間的組成要素,其視覺形象已成為城市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城市導視系統含義
導視系統來自英文“Sign”,有信號、標志、說明、指示、痕跡、預示等含義,現在已開拓成為一門完整學科。導視系統是指整體的城市指示系統,包括行政交通導視系統、商業導視系統、文化旅游導視系統等。城市導視系統是塑造城市形象和體現城市人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建立在科學性以及公共性基礎之上的設計,要求注重設計倫理性、設計文化內涵以及設計功能更為合理的表達。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統是基于城市文脈形成的一個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設計時還要特別關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滿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以城市環境行為為基礎,建立多個層級系統。如信息導視系統可分為一級、二級信息系統。
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1、城市環境設計的繁榮與城市導視系統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會對城市導視系統認識過于簡單化。在我國開設藝術設計教育的眾多學校中,沒有進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相關課程,專業劃分互不聯系,系統觀念人為割裂。學習平面設計的不懂市場調查與營銷,學習環藝設計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導視系統是要滿足社會需要的。設計中必須考慮到環境調查、人群細分、信息媒介、相關法規等必須考慮的因素,在專業的操作流程下進行導入設計。其次,學校無法真正提供給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機會,理論建設和項目執行比較少。由于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很短的時間,絕大部分教師在導視系統設計實踐上顯得商業行為掌握不足。最后,學生急功近利,缺乏團隊精神,忽視設計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大部分學生缺乏與別人配合完成任務的心理準備,而完善的導視系統設計恰恰不是以個人力量能夠獨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
其一,單一知識結構和綜合運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導視的系統設計。城市導視系統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包括設計學、環境行為學、廣告學、營銷學、消費學、心理學、傳媒學以及電腦制作和相關制作工藝等,哪一樣都不可或缺。然而從行業到設計院校的人為專業劃分減少甚至割裂了專業間的互相聯系;其二,城市導視系統的現有理論與項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一個十分強調實用性的行業,但國內有關該內容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還比較薄弱。
3、改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學科,加強交流。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要突破作為短期階段性課程的慣例,要建立整體思維觀念與其他專業、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協作。例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課程可以分成若干單元,每個單元是由交叉學科專業老師帶課,或者通過課題合作等多種形式加強交叉學科交流。第二、重視師資理論更新。教師要不斷的接受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最新訊息和一定的技術實踐來完善知識體系,深化理論并將之運用于教學。
三、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設計
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種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僅反映在功能齊全上,還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靈的愉悅程度。城市導視系統的誤讀性或不易讀性會影響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建立。例如,歐洲的城市街道與社區大部分不是直線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夠認知地圖,就可以輕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這與當地城市導視系統的易讀性和人性化設計不無關系。平面設計清晰、信息準確、方位設置合理的導視系統,從心理上給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確識別和認知,從而產生對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與之相比,國內部分城市規劃布局中規中矩的,建筑單體設計也十分漂亮,但是導視系統卻混亂不堪。且不說美感設計,即便是識別與指示功能都不能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場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費解,例如,同是車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間相距幾站路。試想連本地人都暈頭轉向,更何況外地游客?所以經常會見到有游客拿著地圖無所適從,也就見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該是屬于放置明顯路標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橋上赫然樹立的巨大廣告牌,路標指示牌被擠壓到角落,被花花綠綠的產品廣告所吞沒。城市導視系統的構建與設計不應只是做做樣子,為了看起來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應該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準確體現城市意象的系統設計。
1、符合城市環境行為科學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要符合環境行為學特點,細節設計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以國家的標準為參照,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導視系統信息設計要能夠被容易的、無誤的認知。導視系統設計要體現人與城市之間的溝通,根據人群分布和流動特點進行合理設置導視牌的尺度與位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導視系統與人群行為模式的相配。
2、體現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導視系統的造型和顏色要與城市整體形象協調,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體現城市整體性認知。建立區域導向系統,延續城市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設計的風格相統一。
3、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
環境要素,如氣候、光等客觀物質環境對視覺有一定影響。周圍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實地調查與模擬導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針對性的導視設計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另一方面人們的戶外生活空間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視覺形象體系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逐級層次表現要具有一致性,視覺表達與信息要相協調,并形成視覺系統規范、內容豐富的形象體系。符號文字要符合國際通行的標準,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根據總體規劃進行區域劃分,采用分級檢索、圖文的有機結合和實效美觀的立體造型進行標識導向設計,以求建立布點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確的城市導視系統。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1.1核心層
統計文化的核心層是指統計價值觀、統計宗旨以及統計信念和統計愿景等,核心層是決定統計文化精神的最重要因素,是統計文化建設的靈魂和精髓,也是促進統計事業協調發展的思想基礎。統計工作總有一定的工作目標,統計宗旨正是為統計工作指明了工作目的和工作內容,解決了統計工作的服務對象和如何統計服務的重要問題。統計愿景則提出了全體統計人員為之奮斗的共同追求目標和愿望。總體來講,統計文化的核心層是統計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依據。
1.2中間層
中間層是指統計理念和統計精神,對統計核心內容具有支撐作用,并使其具體化,更好的實現核心層發展目標。當前,在知識管理普遍應用于各種經營管理過程中,在統計事業發展中為了提高統計服務質量水平,把先進的統計知識和管理知識,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應用到統計工作中來,共同構成知識管理視域下統計文化建設的內容。
1.3保障層
統計文化的保障層是指統計工作中的行為規范和制度。在統計文化建設過程中,宣傳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需要行為規范來保障。統計文化的行為規范,需要發揮法律制度的作用,建立起六大保障系統即統計服務系統、統計指標系統、質量管理系統、信息技術系統、教育培訓系統、行政管理系統等,從而為統計文化的建設提供法律上的制度規范支持,保障統計文化核心內容落到實處。
2知識管理視域下統計文化的建設路徑
隨著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知識管理在現代統計事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新時期,為了推動現代統計事業的發展,就必須要轉變傳統統計文化觀念,改革創新,建立與統計知識管理相適應的統計文化。下面,我們主要來探討一下知識管理視域下統計文化建設的路徑。
2.1堅持制度建設為前提
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制度,并且是在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下,經過不斷改革逐漸完善起來的。原先的統計管理制度多是金字塔結構,決策權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目前,統計管理制度已經逐漸變為扁平的結構,賦予了統計工作者更多的權力,并且拉近了與企業領導的距離,增加了統計工作者與企業領導平等對話的機會,這樣為知識的創新和共享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增加了企業領導對知識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對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促進了知識管理手段在企業統計部門的應用。
2.2與人力資源開發相結合
在當前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無形資產和重要資源,掌握先進技術和知識的工作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統計文化建設過程中首先要與人力資源開發相結合,重視和尊重知識型人才,善于吸納和引進掌握先進技術和知識人才到統計隊伍中來,聘請專業統計人才開展統計文化講座和宣教,全面提升統計隊伍綜合實力。其次,建立統計人才與領導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依賴關系,尊重人才,實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調動統計工作者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智慧,創建優秀的統計文化,在優秀的統計文化熏陶下幫助統計工作者實現自身的價值。
2.3以學習型文化為導向
建立學習型組織是每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學習是發展的生命力和源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之間競爭愈演愈烈,各企業也在不斷變革,以求獲得新發展。然而,對于統計工作來講,唯有不斷注入新的知識,樹立終生學習理念,建設學習型統計文化,讓全體統計工作者在學習型統計文化氛圍的熏陶下,逐漸樹立先進知識學習觀念,才能不斷提高統計工作的質量,真正實現統計事業的長久發展,永久立于不敗之地。因此,當前統計部門要在統計價值觀和統計目標的引導下,創造一個激勵統計工作者持續學習、善于學習的統計文化,逐漸將學習系統化、制度化,把抽象的統計文化逐漸轉化為實際的具體的工作實踐。不斷促進先進知識和先進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與時俱進,為統計事業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學習型統計文化的熏陶下,永葆新時期發展的知識動力。
2.4豐富和創新企業文化內涵
關鍵詞:組態軟件;智能溫室;系統設計
智能溫室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就開始對智能溫室環境監控技術進行研究,其中日本、荷蘭、以色列、美國等發達國家智能溫室監測技術發展的最快。國外智能溫室最早采用模擬式的組合儀表,采集溫室環境因子參數,并通過相關設備進行指示、記錄和控制。隨后又出現了分布式監測系統以及計算機數據采集監測系統的多因子綜合監測系統。溫室產業在我國農業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加快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速度。“組態”的概念是伴隨著集散型控制系統(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CS)的出現,才被廣大自動化技術人員所熟悉的。在監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過程中,組態軟件因為界面直觀、便于二次開發、使用方便而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組態軟件設計了一套溫室監控系統。
1系統總體設計
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各種不同環境因子的影響,這些環境因子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各不相同[1]。目前,科學家分析影響植物生長的環境因子達52種,其中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是影響植物生長最主要的幾種環境因子。根據系統監測與控制需求分析,確定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2系統硬件設計
2.1傳感器選型
要實現對溫室環境因子參數的監測,必須選擇適合系統的傳感器[2]。為了便于電路設計,系統土壤溫濕度傳感器選擇上海搜博公司生產的SLHT5溫濕度傳感器。該傳感器內置SHT10器件,主要用于土壤溫濕度測量。光照度傳感器選用ROHM公司的BH1750傳感器。該傳感器是一種用于兩線式串行接口的數字型光強度傳感器,內部包含一個16位模數轉換器,直接輸出數字信號。因此,該傳感器使用時不需再進行復雜計算,使用非常方便。二氧化碳傳感器選用MH-Z14NDIR紅外二氧化碳傳感器。該傳感器利用非色散紅外(NDIR)原理對空氣中存在的二氧化碳進行檢測,是一款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的傳感器,無氧氣依賴性,壽命長,供電電壓為4~6V,提供UART、模擬電壓信號、PWM波形等多種輸出方式。該傳感器內置溫度傳感器,可進行溫度補償,具有良好的線性輸出能力。幾種傳感器外形如圖2所示。
2.2主控制器設計
系統主控制器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系統可靠性。本系統采用基于ARMCortex-M3內核的STM32系列單片機[3]。系統選用STM32F103VE作為主控芯片,主頻72MHz,內部含有256K字節的FLASH和64K字節的SRAM,LQFP100封裝。操作系統選用了μC/OS-Ⅱ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4]。主控制器結構框圖如圖3所示。
3系統軟件設計
軟件是整個系統的靈魂,對于系統的運行來說至關重要,各個操作都是在軟件的協調下進行的。系統的軟件設計包括溫室控制系統的軟件設計、通信接口驅動程序設計、上位機管理軟件的設計等。本系統上位機軟件因選取組態軟件,此處不再贅述。
3.1系統主程序
系統的主程序是軟件設計的核心環節,對整個程序架構起關鍵作用。系統上電后,將進行初始化,隨后進入主程序。系統可以進行模式選擇,分為手動和自動兩種方式。在進入相應的子程序后,將逐步完成按鍵的掃描和服務、控制方式設置、環境參數采集、通信接口驅動和執行處理控制等程序,主程序流程圖如圖4所示。
3.2CAN總線通信協議
CAN總線有其自身的特色,傳送的報文沒有目標地址,采取全網廣播方式,每個節點通過反映數據性質的報文標識符篩選報文,能夠實現即插即用,可在線上網下網,增強了數據的安全性,滿足控制系統及其他較高數據要求的系統需求。CAN總線通信軟件設計包括CAN總線的初始化、報文發送和報文接收3個模塊[5]。本系統所使用的芯片因其有專門一整套為其設計的固件驅動程序,因而大大簡化了編程過程,為開發者省去了許多時間,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實現系統功能上。
4組態監控系統設計
本系統上位機軟件選用組態王組態軟件。組態王(Kingview)是由北京亞控自動化軟件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具有易用性、開放性和集成能力的通用組態軟件。使用組態王的基本流程為:設計圖形界面、構造數據庫、建立動畫連接、運行和調試。上位機是系統與用戶直接對話的窗口。組態王提供了豐富的系統界面設計資源。本系統分別設計了登錄界面、溫室狀態與控制界面、參數修改界面、實時與歷史曲線界面、報警與事件界面,實現了系統相關功能[6]。
5結語
系統完成設計后,配合硬件試驗資源,在楊凌農業示范園進行了實地測試,系統測試運行界面如圖5所示。測試結果表明,基于組態軟件的溫室智能監控系統能夠實現系統預期功能,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系統運行情況良好。
作者:馮春衛 閔衛鋒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肖乾虎.基于ZigBee/GPRS的作物生長環境因子遠程監測系統研究[D].???海南大學,2014.
[2]楊少春.傳感器原理及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3]丹,宗振海,陳慧珊,等.基于STM32的智能溫室遠程控制系統的設計[J].浙江農業學報,2014,26(3)791-796.
[4]朱琳,郭永.基于STM32的工業通用控制器的研究和實現[J].化工自動化及儀表,2012:224-227.
(一)失業定義中的“工作時間”定額太低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對于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國際對比法,即在農業產值比重相當的國家或者歷史時期下,找出一般農業勞動力比重標準,然后將中國的農業勞動力比重與此標準對照,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農業隱性失業。二是抽樣調查估算法,即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樣本特征來推斷整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作為這項調查的單位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部門。國家統計局曾用這一方法測算出1994年我國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為1.1億,隱性失業率為25%。三是各種模型推算法。筆者傾向于使用抽樣調查估算法,因為這可以作為以后農村失業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失業統計改革打好基礎。
第四,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失業統計應該有所不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完善發達地區的失業統計系統,譬如在調查頻率、調查范圍上首先與國際接軌;對于不同的行業,可以規定不同的就業和失業標準,可以采取不同的統計方法,而且在對失業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指標,從而對該行業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一種宏觀指導的作用。
第五,加大調查頻率。我國對外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以年計的,這對現實的就業情況沒有很大的實際用途。另外,我國的流動人口失業情況調查的對象是在調查區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更是要求時間上的及時性。但是我國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實現一個月對外報告一次的頻率。因此建議每季度報告一次,這樣能對現實的就業進行比較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楊宜勇.失業沖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3楊緬昆,章飚.失業統計:一個尚待開發的核算領域[J].統計研究,1997,(5)
4成健梅.我國失業統計的國際比較與改進[J].中國統計,2001,(2).
5葉世芳.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J].統計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