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44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開展“每日一說”
每堂語文課前,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開展“每日一說”,每天讓一個學生到講臺上發言,全部實習輪流制,發言的內容可以是發言人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講一個故事,總之只要是脫稿發言即可,發言的時間為3~5分鐘,一位學生發完言后,再請其他學生來點評,點評可以是學生聽完發言后的感想,也可以是對發言人的評價。開展“每日一說”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表達想法的平臺,還可以鍛煉學生在眾人面前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同時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學生的聽力,并且起到豐富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2.參加演講比賽
演講比賽是一種較常見的活動形式,演講比賽要求演講者在脫稿的情況下,以口語為主加以適當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在觀眾面前繪聲繪色地講說。演講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能力,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膽識。在眾多不熟識的面孔前,大部分學生都會緊張、怯場,不敢大聲說話,而經常性地參加演講比賽能夠幫助學生逐步習慣這種大場面,克服內心的緊張和膽怯。這樣對于職校學生未來就業面試也有很大的幫助,在一般的就業面試中,一些畢業生由于很少在陌生人和眾人面前開口講話,在回答面試官提問的時候,容易緊張,講話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含糊不清,給面試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平時參加一些演講比賽,對于職校學生來說受益無窮。
3.開展語文知識競賽
知識競賽是一種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有益活動。在職校語文課堂開展語文知識競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文學知識的興趣,為學生學習文學知識提供良好的環境。學生為了在知識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就會自覺主動地學習文學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文化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4.開展辯論賽
辯論賽是一種能夠考驗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反應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比賽。在平時的職校語文教學中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辯論賽,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辯論賽,語文教師在選擇話題的時候,應該多選取一些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話題,例如“讀職業學校是否有用”“職校開設語文課程是否有必要”“畢業是否意味著失業”等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都會讓學生有話可說。
5.編寫小話劇并出演
枯燥無味的寫作課對于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寫作水平的效果并不明顯。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作熱情,可以換一種寫作方式,例如,讓學生編寫小話劇,大都數學生肯定都喜歡看電視劇、電影、動漫等,而我們知道,電視劇和電影都是演員依照劇本演出來的,那么如果讓喜愛電視劇、電影的學生自己當編劇又會寫出怎樣的劇本呢?當然,為了降低難度,學生可以試著編寫一些小型的話劇,對于寫得比較好的劇本還可以讓學生排練演出,讓學生在演出中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編寫小話劇,有利于提高寫生的創作熱情和寫作水平,出演小話劇,有利于學生體味自己的創作成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6.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增設一些專業性語文課程
為了提高職校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學校應該重視語文課程的教學和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增設一些專業性語文課程,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素養,例如,開設公文寫作課程、口語訓練班,提高學生的公文寫作水平和語文表達能力,這樣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結語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我國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并不十分清晰,對目標內涵的層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學教學改革進步緩慢。本文認為,只有明確新形勢下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才能找準英美文學教學的層次定位和課程設置。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應實現兩個突破:一是要突破專業選修課的限制,二是要突破英語專業的限制。
本科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應以閱讀體驗、文學常識和批評方法為軸線,研究生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則應以文學史、文學理論和專題研究為軸線。在過去十多年中,我國高等教育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大學生就業從傳統的分配型轉向市場選擇型,本科教育逐漸從專才教育轉變為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為培養研究性專門人才的主要渠道。曾經是英語專業主要支柱課程的英美文學教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其主要問題是,大量學生把學習熱情轉向與市場關系較大、有助于就業的實用性課程,如外貿英語、商務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文學課程受到冷落,已經是不可回避的事實。①如何應對這一現實,李公昭教授說:“除了從社會、環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們更應從自身去尋找原因。
比如,我們應自問: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如何設置,英美文學課的教材究竟應該如何編,編入哪些內容才更科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講授英美文學課的教師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廣大講授外國文學課的教師都來參加討論,并拿出有效的辦法,以推動外語專業外國文學課的教學”(李公昭11)。李教授提出的問題是中肯的,我們必須全面反省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目標內涵,才能準確把握層次定位,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走出英美文學教學的困境。
一、英美文學教學目標內涵的認識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授課內容可包括:文學導論;英國文學概況;美國文學概況;文學批評”。這一表述比較籠統,缺乏指導教學實踐的層次感,但為我們提供了英美文學教學目標的基本框架。再結合英美文學教學實踐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內涵分為五個層次:一是英美文學原著的閱讀體驗,這是一種基于感性認知的經驗層次。它的重心是把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英美文學經典作品的親身閱讀體驗,逐漸培養起對文學的興趣和欣賞、判斷能力。同時,通過閱讀大量文學原著,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二是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這是一種基于理性認知的知識層次。它的重心是讓學生了解英美文學史的發展概況和脈絡,了解英美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文學現象、流派、作品和作家,從而獲得英美文學的基本知識。三是英美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這是一種基于理論思辨的審美層次。它的重心是通過對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的介紹、通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實例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分析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和思辨能力。如王守仁教授認為,英美文學課程“是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王守仁11)。四是通過英美文學認識英美文化和國民性格(nationalcharacter),這是一種基于文化認知(culturalawareness)和文化認可(culturalrecognition)②的跨文化交流層次。它的重心是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綜合人文素質,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民族個性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英美文學認識英美文化,進而勝任跨文化交際,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培養人文情懷,張揚人文主義精神,這是基于人文關懷和道德塑造的哲學層次。它的重心是幫助學生“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認識人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反思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所難以取代的。除此之外,外國文學也是真正學好外語難以回避的路徑”(虞建華8)。
對照以上分析,我國現行的本科英美文學課程結構過于單一,即王守仁教授總結的“文學史+選讀”(王守仁10),主要偏重于第二層次,即對英美文學知識的系統傳授。文學史教材編寫得面面俱到,知識點過于細瑣和龐雜,學生陷于知識的無邊海洋,無暇旁顧。文學選讀課程往往從古典作品開始,學生還不具備閱讀英語古典作品的語言能力,加上課時和古典文學參考書的限制,學生自學能力有限,教師只能解讀經書式地逐詞、逐句講解。生動活潑、美侖美奐的文學作品被解析得支離破碎,失去了文學作品應有的藝術魅力。這種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闡釋和評價的參與,學生成為文學知識和作品分析的被動接受者和學習者。他們的學習任務往往凝縮成對英美文學歷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評論的知識性記憶,文學課程“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認識人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難以實現。學生對作品,尤其是現、當代作品的閱讀和反應,是本科英美文學課程應有的起點。本科英美文學課程必須把目標定位在,通過經典文本的閱讀體驗和闡釋,增進人生閱歷,豐富跨文化知識,培養審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語言和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多數學生真正領悟到文學課程的“有用”和“意義”??傊?本科英美文學課程的基本定位不應該是專業理論課程,而是著眼于啟迪思想、開發思維潛能的素質教育課程。換句話說,本科英美文學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具有人文關懷意識和高尚審美情趣的現代人格,而不是從事英美文學研究和批評的專業工作者。后者的培養任務,已經歷史性地轉移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這是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即本科教育從專才教育轉向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為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渠道。只有統一了這個基本認識,才能有效地討論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問題。
二、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要實現英美文學教學的五個目標內涵。
必須思考的問題有:我們需要開設哪些課程?某一課程應該在哪一階段開?哪些可設為必修課,哪些可設為選修課?要實現專家們提出的人文素質、思辨能力、審美情趣的提高,是不是非得專門開設文學史?本科的文學史教材應該怎樣編寫,是不是應該類同于研究專著?對文學史知識面的掌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要求?本科生的文學課程應該達到什么層次?哪些問題以留給研究生去學習?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結構,是英美文學史+文學作品選讀??傮w來講,實際教學情況是過分偏重英美文學史知識,對文學理論知識和批評方法重視不夠。這種課程體系的特點在于對英美文學發展史鏈的重視,有學者甚至要求英美文學史教材要更加全面,要“首位貫通、主次分明、脈絡清楚,對各個時期的各個文學流派應盡可能詳細地講清其產生的背景及發展情況,講清各種文學思潮的相互影響和相互繼承,文學史的線索要清晰明朗,最好不要留空白此外,教材還應吸取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對一些所謂的主流或非主流作家作品應重新界定,對中外研究的同異應有所交代”(程愛民等13)。如果著眼于培養英美文學專業人才,這種高度專業化的教學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在英語專業本科階段普遍按照這一要求來設計英美文學課程,則是難以實現的,因為英美文學的教學內涵和條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推進和我國外國文學研究事業的進步,外國文學史鏈越來越長,分支越來越細;第二,國內外對主流、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比如由于女權主義運動和少數族裔民權運動的推動,研究英美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第三,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在不斷開發新課程,留給文學課程的必修課時已經大量減少,而且只會越來越少;第四,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和選修英美文學課程的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后大多數不從事英美文學研究或教學等專業工作。英美文學課程體系是否需要突出英美文學史,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們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從小學語文到大學語文,接觸到的中國文學經典作品可謂不少,但我們并沒有按照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次序,更沒有在語文教材中安排系統的文學史知識。《中國文學史》只是為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理論課程。同理,《英美文學史》也應該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理論課程。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只有英語專業,而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③其導向顯然是著眼于本科教育的“寬口徑”,給予各個學校選擇專業特色和發展重點的自由空間。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是作為二級學科設置在研究生階段,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階段。但是,我國英美文學教學界似乎沒有敏感地把握和應對教育部的這一意圖。在語言學和文學課程與專用英語(ESP)課程平分秋色的今天,比較現實的考慮是如何劃分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文學教學的不同任務和目標,如何在本科階段真正把教學的重心放到培養學生解讀、闡釋文學作品的能力上,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自我的認知需求。以上四個現實問題迫使我們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待英美文學課程的性質。英美文學課程最少可以按照四個層次來理解和設計。第一個層次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公共選修課。目前大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和不斷提高英語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學的師資力量和素質教育取向,都為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提供了可能。④我國大學英語的改革方向,一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專業英語應用能力;二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英語文化認知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兩項改革的目標是相同的,即大學英語教學從單純為了學生考級,轉向提高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這就為開設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且使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一定要定位在經典文本的閱讀和闡釋上,不追求英美文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也不追求文學批評的理論性,重點是讓學生體驗和感悟英美文學。
經典作品可以根據任課教師的偏好和特長來取舍,課程的內涵和名稱都是開放的。課程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分類的,如《英美現代小說賞析》、《英美詩歌賞析》、《英美戲劇賞析》等。第二個層次是面向全體英語專業學生開設《英美文學選讀》和《英美文學概論》,課程性質是專業基礎課,為英語專業各個方向的學生所必修。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要定位在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和主要經典作品上,應開發若干種全國統編教材和教參。《英美文學概論》要以文學語法(literaturegrammar)知識,如文類、主題、人物、情節、敘述、文體、民俗等為主,輔之以英美文學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介紹。此外,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教學還要滲透到《綜合英語》和《閱讀》等課程教學中。原著可以放進《綜合英語》教材里,⑤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精讀一些文學經典作品的短篇或節選;《泛讀》教學除了涵蓋實用文體以外,還要選擇一些優秀的文學名著,讓學生每學期讀幾本英語小說、戲劇。這些課程以閱讀體驗為主,文學知識和文本分析為輔,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實現文學的娛樂和教化功能。第三個層次是面向英語專業中具有文學偏好和學術興趣的學生開設專業選修課,如《英美文學史》(通史)、《文學批評方法》、《英美小說》、《英美詩歌》、《英美戲劇》、《英美電影》、《英美散文》等。具體開設哪些課程,應根據具體學校的師資和教學條件加以選擇。在這個層次上,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應定位在英美文學史的基本知識和文學批評的方法上,它的重心是通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實例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分析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和審美能力。第四個層次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在這個層次上,課程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從事英美文學教學、評論、出版、研究和翻譯的專業人才上,要求學生掌握系統而充分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知識,接受嚴格而專業的學術研究訓練。因此,課程重點是文學史、文學理論和專題研究,比如英美文學的斷代史、經典作家研究、國別文學研究、經典作品研究、文學流派研究、文學現象研究、文學類型研究、文學理論研究,等等。具體開設哪些課程,應當視學校的師資和教學條件而定。以上思路可以總結為英美文學課程改革的“一、二、三模式”,即一個體系,兩個突破,三種要求。一個體系是要建立一個內涵豐富、層次分明、目標明確、外延廣闊的開放式英美文學課程體系,供不同類型的學生根據不同的需要自由選擇。兩個突破,即英美文學課程一要突破專業課程的限制,讓英美文學滲透到英語專業基礎教學中;二要突破英語專業的限制,讓英美文學課程向全體大學生開放。兩個突破的目的是要擴大英美文學課程的授課對象,使英美文學課程擺脫英語專業理論課程的限制,成為一門大眾化的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課,讓每一位大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優秀英美文學作品和文化遺產的陶冶和滋養。
三種要求是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不同的課程性質建立三種不同的課程要求,即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英美文學公共選修課,要求以閱讀和賞析為主;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英美文學課程,要求以閱讀和評論(包括評論方法)為主;對以英美文學研究為發展方向的本科生和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開設的英美文學課程,要求以文學史、文學理論和文學專題研究為主,當然應包括閱讀實踐和文學批評的方法訓練。文學批評方法課程應開設在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可開始西方文論的學習。掌握了批評的方法,會大大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從而激發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和興趣。本科階段的文學課程,要以介紹性、體驗性、審美性為主,可以和電影、電視、錄像片結合起來,把文學看成是大眾的娛樂和教育手段,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學問和理論。簡而言之,本科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應以閱讀體驗、文學常識和批評方法為軸線,研究生階段的英美文學課程設置則應以文學史、文學理論和專題研究為軸線。這樣的層次定位可能更符合我國當前英美文學教學的實際和需要。
三、英美文學教材和課堂教學方法文學選讀教材編寫中的傳統思維定式,是造成學生對學習英美文學缺乏熱情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多數英美文學教材按照年代順序編排,教學從早期詩歌等古典作品開始,到20世紀初或20世紀上半葉就結束了,學生很少讀到英美文學的現當代作品。這是按照文學史鏈安排教學內容的必然結果。早期作品難度較大,要么生詞太多,要么背景遙遠,要么篇幅太長,文學課往往上成了語言課,導致課程進度緩慢,教師除了精解語言難點外,就是講述作品的故事梗概,缺少對作品的審美解讀。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經用公式i+1來說明外語教學內容的難度問題。如果語言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為i級,他能接受的語言輸入難度應該為i+1。如果難度為i+2,則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壓抑和焦慮;如果難度為i+0,則不能激發求知欲,也沒有提供進步所需的新知識(Krashen100)。因此,精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并且給予必要的處理和引導,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來衡量現行文學教材的難度,那么不少本科文學教材的難度可能是i+2,甚至i+3。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受到抑制。這里有兩個事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問題。2004年4月兩位瑞典的大學教師Ingegard和Gunnilla到寧波大學做學術交流,她們準備了6首瑞典當代詩人的英譯詩歌,給二年級英語專業學生上課。作品的主題都涉及到當代話題,生詞不多。首先,她們輪流朗讀了這幾首詩,然后讓每位學生再默讀一遍,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劃出重點詩行,寫下簡評。她們再根據學生的選擇分組,讓他們在小組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評價,最后讓各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情況。
另一代表再給全班同學朗讀他們討論過的那首詩。學生們思想活躍,發言踴躍,而且還能把不久前在《綜合英語》課堂上學到的思想和語言表達方式活學活用到對詩歌意義的闡釋上,朗誦的同學理解到位,聲情并茂。學生的表現給兩位瑞典教師和兩位觀摩的中國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瑞典教師還及時記下了學生的某些觀點和精彩話語,大加稱贊,說回國后要向瑞典學生交流。這個例子說明,文學作品確實可以激發學習者的認知潛力和思維能力,調動起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并在相互討論中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學生并不是不喜歡文學,關鍵是讓他們讀什么樣的作品,怎樣去讀這些作品。年代久遠、通篇生詞的作品,自然不會受到歡迎。國內一位學者舉出了另一個生動的事例,從反面說明了同一個問題?!鞍凑宅F行教材的體系,學生首次開始文學學習的探險,就遭遇到最為苦澀、艱難的古英語詩歌‘貝奧伍夫’。教學的實踐表明,為了達到起碼的理解,都是不得不花去大量時間解釋詩歌用詞、術語、格律等,文學課堂成了變相的精讀和語法課”(史慧風100-101)。我們希望學生既了解英美文學的發展過程,又能讀懂古今經典文本,還要對文學產生持久的熱情,這樣高的期待難怪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文學興趣。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主張,要重視讀者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和再創造。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就應該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參與和理解,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共同分享閱讀經驗。學生的見解有的可能是膚淺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但只有通過閱讀和表達的方式,才能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文學課成為啟迪思想、激發創見、開發潛能的人文素質課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學思考和交流的樂趣,認識到文學正在開拓他們的視野和思想。這樣,文學的實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如果忽視學生的現有語言水平,一味強調古典作品的重要性,把課堂變成教師灌輸自己對作品理解的一言堂,就難以實現開啟學生心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為了讓學生讀懂早期經典作品,而冒使他們失去文學熱情的風險,是得不償失的。再者,文學經典從古到今數不勝數,在有限的課時內選擇經典作品,理應遵循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放棄一些早期的、語言難度較大的經典作品,或把它們推遲到研究生階段,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現、當代英美文學的經典作品,是更加理性的選擇。王守仁、趙宇編寫的《英美小說》,⑥以小說要素為綱進行編排,就是打破以史為綱的一種嘗試,語言難度問題也比較容易兼顧。文學教材的編寫方式簡單,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文學教材都是在作品選編的基礎上,加上必要的文字解釋,幾道思考題,再加上作者簡介等,缺乏對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的基本構成成分,即文學語法的介紹。文學教材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教授學生如何切入文本分析十分必要。因此,文學教材編寫方式應該改革,只有增加批評理論和批評方法的介紹和訓練,才能授人以“漁”。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加重要。這樣編寫教材的另一優勢是理論與文本閱讀相結合,理論的活力和意義在實踐中得到展示。通過文本分析介紹文學理論,還可以避免理論脫離實際變得晦澀玄奧。
總之,在知識和信息越來越豐富的時代,學生要在大學四年成為文學專家是不現實的期望。但掌握一些閱讀文學的技巧和方法則是可能的。本科階段打下文學閱讀和批評的基本功,讓學生產生對文學的興趣,消除他們對文學的敬畏心理,應該是英美文學教學的基本定位和目標。
(一)課程設置總體現狀
1.課程分部。從特性上一般分為理論課程和實驗(實訓)課程兩種;從類型上一般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類。各院?;径际且詫W科為中心的模式組織課程教學。
2.課程學時數。課程總學時數平均為3393學時。其中: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學時比例平均為8.731。理論與實踐比為0.771。
(二)課程分布特點
1.各院??倢W時數相差較大。如,總學時最多為4188學時,最少為277時,相差140時。
2.各院校部分課程教學時數相差較大。公共基礎課程,如政治課,校際之間最大相差114學時、英語課相差167學時。專業基礎課程學時數也相差較大。如:人體解剖學,最多為144學時,最少51學時,相差93學時;專業課程存在類似情況,如:全科醫學概論,最多為68學時,最少為18學時,相差50學時;社區預防保健(預防醫學)、中醫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等,都存在學時數相差亦較大的情況。
3.必修課和選修課開設門類相差較大,選修課類型復雜多樣。必修課開設門數,最多為39門,最少為18門,相差21門;選修課開設門數,最多者為17門,最少者為4門。
4.基層(社區)實習環節相對薄弱。通科輪轉實習平均41周,其中,基層(社區)平均實習周數僅2周。
(三)主要課程學時分布
就課程設置對于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性來看,可以分為主要課程和一般課程。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把開設院校在8所以上的某一門課程作為主要課程來處理。分析可見,共有主要課程33門,其中:公共基礎課13門,包括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形勢與政策、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體育、醫用化學、衛生法規、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基礎課9門,包括醫學遺傳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人體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學專業課11門,包括全科醫學、預防醫學、中醫學基礎、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皮膚性病學、五官科學。
(四)與全科醫學、基層醫療衛生工作有關課程開設情況
此類課程,共有18門,僅有社區預防保健(預防醫學)為多數院校普遍開設,開設率為88.10%;其次是全科醫學概論,開設率為35.71%。其他有關課程,如衛生法規、社區常見疾病防治技術、健康檔案管理、社區健康教育技術、農村衛生適宜技術等,開設院校數均在五所以下,說明這些與全科醫學和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密切相關的課程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重慶醫專、浙江醫專、天津醫專、贛南醫學院、海南醫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寧夏醫科大學,這七所學校以培養“全科醫生”、“社區或鄉村醫生”為方向,制訂了課程設置方案,凸顯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準確的培養定位和培養目標的針對性。
(五)現行課程設置的特點
1.選修課比重增加。說明各院校都重視學生個性學習需求。
2.人文社科選修課程普遍開設。這對于醫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課程設置向“小課程”方向發展,這與科技的發展進步、學科門類日漸增加和擴展有關。
4.課程設置標準不一,差別進一步擴大。這與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辦學自的擴大有關,各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凸顯自身優勢和靈活性、自主性。
二、關于農村醫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建議
(一)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結合農村醫療衛生崗位需求,以專業基礎主干課程為起點,合理設置主要課程,發揮骨架支撐作用,同時,合理安排選修課程;合理配置理論與實踐課程比例,加強臨床基本技能訓練,提高適應基層崗位的能力。加強全科醫療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合理開設全科醫學課程。
(二)加強課程管理,統一課程設置標準
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標準、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務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經營服務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市場規律與教育規律的關系,既要遵循市場的原則,又要充分體現“服務育人”的理念,這就決定了高校后勤必須努力創新經營機制,不斷拓寬服務市場,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來提高高校后勤的競爭能力和服務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務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意識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綜合效益意識
由于高校后勤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后勤實體只能微利經營,通過節約成本費用來提高經濟效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服務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的傾向:一是既然后勤實體走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就必須注重經濟效益,經濟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處理好后勤實體與為學校服務之間的經濟關系和服務關系,不能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因此造成后勤實體在收費成本管理上的問題,影響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健康發展。
(二)不同類型的服務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實
目前,高校后勤實體內部同時存在管理服務與經營服務兩種核算業務。管理服務主要是通過后勤集團為學校教學、科研及師生員工提供基本服務,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為目的;經營服務,以盈利為目的,是后勤集團在工商部門注冊的企業。由于高校后勤實體組建時間不長,尚未建立起成本預算及成本控制的機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務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兩塊成本往往很難區分,很難合理分攤費用,經常出現兩種成本相互混淆的現象。這不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內部管理,不利于資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視了后勤改革的意義,那就是為師生員工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實現服務提供者的勞動價值。
(三)資源消耗浪費嚴重,學校對后勤服務保障的宏觀調控缺乏科學的技術參數和可靠的計量依據
高校后勤服務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學校的大部分資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較松散的管理狀況下,使得后勤服務資源消耗量大、浪費現象嚴重、亂擠亂攤成本的現象常有發生。雖然目前后勤服務保障工作要通過與學校甲乙方的的契約得以實現,這種模式正常進行也要求后勤服務樹立成本觀念與契約觀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務部門仍比較關注所墊付的服務成本是否可及時收回,而對于后勤服務消耗的資源是否合理利用,關注很少。至于做為甲方的學校部門在確定后勤服務需求項目的經費時,目前尚沒有一個比較客觀科學的服務定額進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幾年服務項目的平均消耗作為學校經費投入的依據,從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務實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人為加大服務成本,增加服務收費的做法。從經營效果看,后勤服務往往價高質低,服務對象不滿意。
二、建立科學的成本管理機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學的后勤服務定額管理體系,規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積極探索后勤社會化的路子,學校與后勤實體的關系由行政隸屬關系轉為合同制約關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務項目任務實施過程中,如何解決服務項目任務經費的問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關鍵;而科學合理地確定項目定額,則是學校后勤管理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是正確反映后勤服務中各項資源消耗之間的客觀規律、合理規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徑。以節約后勤服務消耗,為學校合理確定服務收費價格提供依據,成為學校評定后勤實體服務成果及業績評價的尺度,從而增強后勤服務成本管理意識,實現后勤服務市場的公平競爭。
在確定后勤服務項目的定額時應著重考慮幾個方面,一是后勤服務定額必須體現客觀實際,排除主觀臆斷,應在收集大量數據反復測算、比較和論證基礎上,應反映一定時期后勤服務勞動生產力的技術和管理標準;二是應分別考慮活勞動消耗及物化勞動消耗的同時結合物價部門的收費標準及學校服務項目的收費規定;三是必須按照價值規律與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合理確定后勤服務成本費用構成的基礎上分清管理服務與經營服務的同時確定服務定額;四是各項后勤服務定額確定與實施必須接受學校各方面的監督,凡與教學、科研及教職工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大服務項目,必需經聽證會論證后才能最后確定,以此增加學校后勤管理的宏觀調控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務成本,提高綜合效益。
(二)建立與績效考評相結合的成本管理激勵機制
后勤服務部門與學校形成的契約關系,必然要求甲乙雙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細算、嚴格履行雙方協議,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場。這既是甲乙雙方共同目標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過甲乙雙方從不同角度進行不同努力共同實現的,其衡量目標實現的滿意程度與質量標準,只能以績效考評為依據。高校后勤服務的產出,不僅包括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還包括更多無法計量的成績和效果,所以評價后勤服務效果的依據,應以績效代效益。將績效考評引入成本管理,是本著“堅持服務優先,質量為本”的服務理念,通過績效考評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提高后勤服務實體加強成本管理的動力和熱情,同時依據客觀量化的績效考評指標及獎懲措施,促使后勤服務成本管理不斷規范,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在確定績效考評指標時,應把財務績效指標與管理績效指標結合在一起,同時根據管理服務與經營服務的成本管理目標的不同,其績效考評指標應有區分;同時還應與過程監督相結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勵機制。如:對后勤水電服務項目的績效考評,既要對水電成本的計量及成本費用率等財務績效指標進行評價,又要把握學校各方面對水電服務的認可程度等指標進行考評,以此激勵后勤服務實體加強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
論文摘要:論述了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教學的組織形式、學習成績的評價等方面構建了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的運行模式。
引言
實行學分制能夠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根據教學的基本要素,結合公共體育課程的特點,構建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模式將是本文討論的問題。
一、課程學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需要。我國高職高專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重視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和培養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學習進程的彈塑性、選擇學習時間和教師的靈活性等優點,以及教學計劃、教學安排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等,恰恰適應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需要。
1.12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變革的需要。近幾年來,我國許多高職高專都對學分制進行了較深人的研究。作為高職高專學生必修課程的公共體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學分制管理,無疑是主動適應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變革需要的積極舉措。
1.1.3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職高專生源不僅在文化成績上參差不齊,而且在身體條件,身體素質方面差異明顯。如果能夠通過學分制加以引導,就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地得到發展。在教學實踐層面上,學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選擇功能,更能滿足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
1.2可行性
根據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施行學年學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職高專學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為體育課程實行學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部分高等學校開始試行學分制管理。到目前,學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探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為高職高專實施學分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1.2.2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課程開發和建設能力的加強,為高職高專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資源的保障。
1.2.3高職高專加強教學投人,體育場地、器材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能夠開設更多的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構
所謂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確了公共體育課程管理目標的前提下,運用學分制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將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要素綜合而構成的,具有相應管理體育課程功能的系統。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模式與學年制管理模式的區別在于,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時間,掌握學習進程,學習評價的結果是以學生獲得學分的形式表達出來。
2.1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教學計劃、教學安排的靈活性是學分制的實質。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管理內容包括四個模塊。
2.2關于教學的組織形式
2.2.1理論教學內容“專題制”:理論教學每學期安排4學時,以專題方式講授。可組織學生按自然班聽課,也可按課程表安排的時間,集中若干班(專業)聽課。
2.2.2普修教學內容“必修制”:學生入校后必須按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要求、統一考核、統一標準的“五統一”要求,必修一學年的體育普修課。普修教學內容安排分兩學期,每學期選擇一個模塊,每個模塊教學犯學時。
2.2.3選修教學內容“選項制”:為滿足學生的體育愛好和體育項目學習的不同需求,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選項模塊開設的若干個運動項目中,每學期任選其中一個作為學習內容。
2.2.4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經常制”。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的練習,要安排在每節體育課中,其成績通過《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來反映。
2.3關于學習成績的評價
2.3.1評價的內容
2.3.2評價的形式
2.3.2.1《大學生體質一與健康標準》測試。按國家要求,新生人學要進行體質健康測試。測試成績與學分換算見表3.
2.3.2.2體育理論知識考試。以學期為單元,每學期進行4學時的體育理論教學,考試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荚嚦煽兣c學分換算見表4a
2.3.2.3身體素質測試。第一學年分兩個學期,每學期選擇安排兩項基本身體素質測試,按百分制,成績取4項平均值。第二年每學期根據學生的選項內容,安排與之相適應的專項身體素質測試。各單項身體素質測試標準由學校統一制定,測試成績與學分換算。
2.3.2.4運動技能技評。按百分制,分項目制定標準進行技評。每學年2項,成績取平均值。運動技能技評成績與學分換算。:
三、小結
3.1公共體育課程施行學分制管理,是適應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需要,適應高職高專教學管理變革的需要,適應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體育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有機構成,其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設置體育課程具有極大的必要性。
(一)促進學生體質提高和全面發展
由于大學生尚處在青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這一階段的身體鍛煉在人的一生中影響是比較大的,通過設置體育課程,促使學生進行定期體育鍛煉,能促進過渡階段身體素質的提高。同時,由于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任務、生活壓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沉重,長時間思想上的壓迫和束縛,使其精神狀態處在昏沉狀態,迫切需要得到調節。體育鍛煉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徑,舒緩其心情,讓久經緊繃的心情得到放松,調節學習的狀態,使其在后續的學習中更加充滿活力。
(二)提高學生的鍛煉積極性
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步入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活是僅僅圍繞著學習的,缺乏體育意識,因此,在步入大學后,很多人會對鍛煉缺乏熱情———即便是能意識到鍛煉的重要作用,但是卻在行動上無法邁出那一步。這也是導致我國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體育鍛煉課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體育意識,并幫助他們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三)鍛煉學生的思想精神
通過體育鍛煉,學生進行自我身體完善及與他人協作的同時,能逐漸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做好準備,激發學生敢于面對、敢于拼搏、敢于進取、勇于堅持的勇氣和毅力,做身體健康、心理陽光的新時期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原則及規律
大學期間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階段,也不同于大學之后的青年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是處于轉型期,一方面,還處在不成熟的狀態;另一方面,學生也存在自己個性化的一面。因此,這個時期的體育課程設置面臨的挑戰也是極其艱巨的,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律,以適應這個階段的學生特點,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實現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轉型。
(一)基礎理論和體育實踐并重,循序漸進
眾所周知,在一般的體育教學中,實踐課所占比例是極大的,因而造成了體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視實踐教學而忽略了理論教學,由此造成了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對體育教學的不夠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如今,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以實踐為主了,而是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大學生尚處在剛從高中走出來的階段,對一些體育實踐中的技能課尚缺乏正確的理解,因此,理論教學必然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方面,是適應學生特殊時期的轉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后續進行正常的實踐工作做好鋪墊。通過基礎理論教學,讓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體育鍛煉概念、注意事項、基本常識進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鍛煉的重視度。同時,在基本的理論教學學習之后,為了更有效的鞏固理論知識,應循序漸進采用適當的體育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狀態下,利用有限資源,積極參與鍛煉,對所學理論進行鞏固,加深體育鍛煉項目的印象,提高鍛煉意識。
(二)適應學生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
由于大學階段學生在身體、心理上都處在不穩定的轉型期,因此,這個階段的體育教學課程設置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大學期間體育課程的開設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這三個階段的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大一階段處在大學體育教育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處在剛剛脫離高中“純理論學習”的時期,理論學習能力較強,同時體育實踐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這一階段主要是夯實理論基礎的階段。大二階段,學生已在理論上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實踐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這一階段應結合學生個人的特點,開設一部分較容易的實踐課程,如中長跑、跳、單雙杠,等等。大三階段,應該說學生已經是處于相對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可以選擇適當難度的體育實踐,對學生進行培養,如游泳、障礙、攀巖等。以此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不同方式的體育培養,以在體育教學上實現連貫性,同時實現教學目標。
三、總結
1.1課程開發質量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校本課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開發水平直接決定教學質量。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具備的外部條件,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體制、中央、地方、學校的課程政策、教育投入及補貼、地域特點、本地區以及本校的經濟文化狀況、本??梢岳玫恼n程資源等。內部因素是指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具備的內部條件,包括:學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及開發水平、學校的硬件設施及教材的編制、校長的領導能力及管理水平、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程度及態度、學科專家的參與指導、社區和家長的配合程度等。只有充分考慮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開發出高質量的校本課程,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1.2教師教授質量
教授質量主要由教師決定。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同水平、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對校本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課堂管理水平及課堂行為、教學方略、教學手段、自我評價、教學質量意識等因素,都會對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3學生學習質量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和具體實施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提高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質量,是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價值追求之一。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眾多,外部因素包括為學生學習校本課程而提供的學習條件、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場所等。內部因素包括學生的前學習成績水平,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認識程度、學習動機、學習方略、興趣愛好等。
1.4教學管理質量
教學管理質量也是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管理質量受教學管理的設備條件、教學管理的環境、管理人員的素質(如學歷、教育科學理論水平、教學實踐經驗、管理實踐經驗、能力、創新意識等)、管理的規章制度、管理方略、教學評價指標等因素的影響。
2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2.1提供民主開放、良好的開發環境
校本課程開發應以本校培養目標與教育宗旨為出發點,著力滿足學生需求、培養學生個性、促進教師職業發展、體現辦學特色,并且積極配合國家與地區課程的開展,使三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這就要求學校建立民主開放的教育環境,使教師與學生樂于承擔責任,積極進取,勇于追求成功。
2.2聯合校內校外力量,共同開發
我國目前正處于課程改革的起步階段,除了依靠學校這一最關鍵力量,還應充分發揮教育科研機構的作用,組織校內校外各方力量在進行需求分析的基礎上,聯合開發校本課程。學校是校本課程的領導與決策核心,但并非意味著學校要包攬課程決策與編制的全部工作,校本課程要更多地體現獨立自主、靈活多樣的特征,同時也需要學生、家長、課程專家、社區團體、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的相互借鑒與交流,機械制造企業的本質來看,其無法脫離生產而存在,生產就是企業生命和企業主體。因此,機械制造企業改進生產技藝務必加強各部件生產過程中的一致性,通過產品設計的標準進行工藝改進。其次,盡量調整和優化生產流程,在原有生產工藝的基礎上做到優化生產,縮短流程。例如,有條件的機械制造企業可以引進一些較為先進的生產設備,積極運用自動化數控設備。
2.4優化材料費用
機械制造企業中材料是生產的重要基礎,也是生產成本中比重很大的一個部分。因此,優化材料費用對于企業成本降低來說不失是一條相當重要的途徑。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以及材料價格的上漲,機械制造企業在材料采購中務必做到多方信息的掌控。機械制造企業采購部門在采購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材料費用的優化:
(1)選擇采購之時應當多方調查、貨比三家,盡量選擇價廉物美且供貨方信譽較高的商家。
(2)建立健全采購部門的監管制度,盡量做好每一批材料采購的公開、公正和透明化,確保材料的采購沒有漏洞和“吃拿卡要”現象。
(3)構建材料采購、儲存、會計審核等業務的規范,確保采購的藝體系能夠按章辦事。管理部門做好材料的損耗核準,最大程度避免材料的無故浪費。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