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39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高級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課程的性質。
高職《會計信息化》課程,是經濟類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屬于必修課。本課程是一門融計算機信息技術與會計方法、會計理論、會計操作為一體的交叉型課程,本課程系統完整地介紹如何運用財務軟件及計算機應用系統,將企業經濟業務通過會計軟件進行會計的記錄、計量、計算、報告等一系列工作過程,生成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信息、會計報告的現代會計信息技術方法,旨在培養高職學生高素質、高技能的會計信息化崗位工作能力。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既要理解會計信息化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又要熟練掌握會計信息化工作崗位的基本專業技能。
(二)課程設計理念。
一是緊盯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職業需求開發課程,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開展廣泛的專業調研,不斷增強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二是課程開發路徑緊緊圍繞“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緊密地與會計軟件應用企業和會計軟件開發企業合作,貼近社會實際需要。通過校企合作,解決好“學什么”的問題;通過工學結合,解決好“如何學”的問題。三是將課程的學習和會計從業資格認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也獲得了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四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按照基于會計信息化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理念,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和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行動以會計信息化工作過程為主線,采取任務驅動式或者是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以真實業務的案例為載體,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樂學促勤學,以勤學強能力,做中學,看聽學,教中學,學中悟。融“教、學、做”為一體。
二、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
(一)能力目標。
以會計信息化實踐操作的各個模塊為內容,熟練掌握各個環節的知識點,如記賬憑證錄入、總賬期末的會計處理、報表、工資、固定資產的核算及供應鏈管理等。能熟練、正確地進行操作,提高會計電算化實務處理的專業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會計軟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夠用會計軟件的功能模塊正確地處理各種會計業務,完成各項會計工作。在維護能力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會計軟件內部的工作原理和數據處理流程,能夠及時地解決和排除會計軟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勝任單位會計信息系統管理員的角色,具體負責單位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建立、運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識目標。
(1)了解會計信息化的基本內容、基本定義、基本原理;明確企業會計信息化組織制度、組織過程以及相關內容;(2)了解會計信息系統的編程及開發過程;(3)掌握財務會計軟件各個模塊的結構聯系及操作過程,能夠熟練應用;(4)掌握財務軟件的綜合業務處理。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講授,鞏固前面所學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的同時,進一步掌握會計信息化的開發原理及業務處理過程,培養學生對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興趣,完善會計工作的嚴謹性與規范性,樹立愛崗敬業精神。
(四)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要求。
包括:會計電算化合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初級會計從業資格、中級會計從業資格。
三、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
(一)教學方法。
1.項目教學法。以企業真實的業務資料為一個項目,使學生置身于企業之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各項任務,或者與別人合作完成建賬初始、基礎設置、財務處理、會計報表、購銷存管理等一系列具體的會計工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案例教學法。以一個企業真實的會計資料為案例,仿真企業會計崗位的設置,讓學生猶如置身于某個企業的財務部門工作崗位,獨立完成賬套初始、基礎設置、賬務處理、報表管理、購銷存管理等具體工作任務,有效地縮小了學生在學校實踐學習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的差距,使學生畢業后直接能在企業上崗,做到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崗位工作相適應。3.角色扮演法。根據會計工作性質的要求,通過讓學生在學習中扮演不同的會計崗位角色,體驗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財務軟件各模塊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學中讓學生扮演企業財務部門的審核會計、出納會計、系統管理員、主管會計、成本會計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掌握各崗位實際操作運用及各分工和銜接的工作。學生通過角色變換的體驗,激發了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興趣,并加深了對會計信息化崗位的理解,增強了自身專業技能。4.小組討論法。制定《會計信息化》課程的實施和管理提綱、計劃,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能夠使學生具有團隊合作、團結奮進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廣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溝通協調的能力。
(二)教學建議。
針對已經確定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我們采取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在課堂上,通過詳細講授、總結、提問和討論等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對于理論上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還作為課外作業來布置并及時批閱;對于上機操作方面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除了加強課內上機練習以外,還重視課外上機練習操作;將重點和難點問題作為期中、期末考試的主要內容,以便學生能夠把握本課程的核心教學內容。
四、教學評價
期末考核評價及方式:本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被確定為考試課,滿分為100分。成績在85分以上為優秀、在75-85分之間為良好、在60-75分之間為及格、在60分以下為不及格。采用筆試和機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按3∶7的比例加權平均后匯總而成。平時成績:是由形成性考核,即過程考核和課外作業組成。期末成績:采用無紙化上機考試,統一命題,分A、B兩套試題,從擬定、校對、試做、審批等環節來嚴把試題質量??记坝上挡繌闹腥稳∫惶讈斫y一考試。最后由任課教師統一流水閱卷,并以班為單位,進行試卷分析。
五、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對于高職英語課程而言,在開展模塊化課程設計工作的過程當中,模塊需要圍繞特定的主題與內容開展,但在模塊形式方面可以體現多元性特征(將包括課堂講授、練習、實習、研討等多種方式融合在其中),以達到覆蓋高職英語全部課程教學內容的目的。還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模塊化課程設計方式下所劃分的各個子模塊具有相對獨立與完整的教學單位以及評價單位。但與此同時,各個子模塊又在橫向空間上與其他子模塊發生聯系,并最終組合成為一個具有更大目標的模塊化課程。
二、高職英語模塊化設計的主要內容
高職英語模塊化設計是高職英語與職業教育理念充分融合的集中表現。要使高職英語與職業教育理念充分融合在一起,就必須對高職英語教學體系進行優化。在這個過程中,對英語課程體系的優化是至關重要的。為了能夠使學生在接受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學到“夠用”的基礎英語知識,掌握“有用”的專業英語知識,同時具備“實用”的職業英語知識,就需要在對高職英語進行模塊化設計的過程當中,將整個英語課程體系劃分為基礎模塊、專業模塊和職業模塊。
(一)基礎模塊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英語課程教學方面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絕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比較差,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根據我國現階段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與標準來看:以高職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為衡量標準,達到A等級,學生的英語詞匯掌握量需要達到1600個以上;而要達到B等級,學生的英語詞匯掌握量需要達到1000個以上。然而實踐研究證實:絕大部分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時還遠遠達不到此標準。同時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的最根本目標是:使學生在畢業時能夠順利拿到“雙證書”,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在英語課程的設計方面,相關課程內容的安排需要嚴格遵循“夠用”的基本原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應用,并在應用的過程中學會融會貫通,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與用的結合。這也正是在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中,引入基礎模塊的重要意義所在。具體來說,基礎模塊所指的是學生在接受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學到“夠用”的基礎英語知識的學習階段。因此,此模塊中對于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可以選取學習難度較小、學習趣味性比較高的教材內容作為集中講解的內容。基礎模塊對于學生英語技能的培養側重于對聽、說能力的掌握,同時兼顧一部分日常性的詞匯語法使用技巧。同時,對于高職英語教師而言,在基礎模塊教學過程當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并引導學生通過參加英語技能考試的方式鞏固英語技能,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
(二)技能模塊
技能模塊即專業模塊,該模塊的主要特點是:按照學生所屬專業的不同,在教材內容,以及要求學生所掌握詞匯、語法知識等方面做出不同的規定與要求。例如,機械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是與機械技能相關的英語詞匯與知識,物流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則是與物流技能相關的英語詞匯與知識。在技能模塊的課程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針對專業性較強的相關專業,在進行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取盡量通過情境引入的相關模式,介紹與專業相關的術語、詞匯,以提高學生的崗位英語應用能力??偟膩碚f就是,在技能模塊當中,所強調的是英語教學與學生所屬專業的充分融合,模塊化課程設計的核心在于:調動并逐步開發學生的職業技能。技能模塊需要建立在各專業實踐工作情境的基礎之上,使學生在真實性的專業情境當中,應用英語語言完成相應的任務,突出“有用”這一基本原則。因此在展開與技能模塊相關的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入任務教學法的方式,以工作過程為第一視角,展開相關的教學活動。此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于: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獲取以及實踐應用是完全建立在真實性專業環境基礎之上的,學生能夠了解為什么要學習,以及實踐應用的重點所在,從而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也有著極為突出的意義與價值。
(三)職業模塊
職業模塊英語是行業英語的一類,但其具有極為突出的專業性特征。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比較常見的職業英語模塊包括: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等。可以說,這一模塊是為職場中人,或者是即將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所準備的。若能夠掌握職業模塊所涵蓋的相關英語內容,就可以說學生已基本具備了進入職場后應用英語的基本能力。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英語相關內容來比較的話,職業模塊中更加注重的是對學生的英語語言實際交流能力,以及學生的英語語言實際應用能力進行評估。
舉例來說,將旅游專業的學生放在真實性的旅游工作崗位當中,學生需要具備應用英語向游客講解風景名勝,相關背景知識,以及回答游客相關問題的語言應用能力。目前,評估職業英語掌握能力的考試比較規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劍橋商務英語考試、托普考試、托業考試、博思考試等。對高職英語教育教學體系而言,職業模塊可以說是其核心的模塊。所以說,英語教師在進行職業模塊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強調英語語言的實用性。結合筆者實際的工作經驗,建議在對職業模塊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關注以下幾點:應聘與求職、職場溝通技巧、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個人職業發展等。通過對上述各個方面的關注,將學生所具備的英語能力與就業需求充分結合起來。同時,從教學方式上來說,在職業模塊教學過程中,需要體現的是語言應用與語言學習的充分融合,老師通過對訓練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可包括個人演講與面試,雙人談判、多人參觀與接待等),使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能夠得到鍛煉與提升。
三、落實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的條件分析
結合各大高校在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內容落實方面的實踐經驗來看,為了確保高職英語模塊化教學體系的實施質量,需要在教學設備、教學管理措施、以及師資隊伍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改進,在滿足了一定具體條件的基礎上,再來開展模塊化的教學方案,才能夠達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具體而言,在開展模塊化的教學方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教學設備
在落實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內容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將技能訓練在整個英語教學活動當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的體現出來,就要求高職院校以足夠的硬件設施作為保障。結合學生選課需求來看,此環節中所涉及到的教學設備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計算機室以及實訓場地等。與此同時,還需要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充分借助校園網的優勢,加強網絡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從而實現對既有教學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二)加強教學管理
傳統意義上的班級授課制度與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內容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對其進行改進。改進的核心在于:加大對于班級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進工作。在這樣一種轉變作用之下,要求對學生的管理更加注重個性,而非共性。還可以通過直接面對學生每個個體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比如,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英語分級教學的方式,把同一水平的學生放在一起進行集中教學,以此提高課堂授課的效率。與此同時,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上來說,為了能夠達到對現有教學資源利用率的合理提升,就需要高職院校實現對相關硬件設施設備(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計算機室以及實訓場地)的統籌安排,延長開放時間。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教學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做到不斷根據實際的需求,師資水平。可以采取讓教師參加相關專業培訓,或者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進行定期評估,讓相關企業的工作人員與教師進行定期交流等各種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觀念進行及時的更新。同時,教師還需要苦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形成自身的教學特長。為了能夠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良好地與英語模塊化教學模式相適應,還需要關注教師的教學改革意識的激發與提升,重視對教師教學效益的強化,以實現兩者的緊密結合。
四、結語
誠信是會計的立身之本,但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的誠信教育現狀是令人堪憂的。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加強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
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會計文化
誠信,即誠實守信,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作為會計人員的后備軍,理應具備誠信品德,但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現狀如何呢?
1 一次無意的誠信考核
筆者一朋友公司要接待較大型的會務,需臨時聘請數十人在各賓館收取會務費,于是委托筆者組織了三十多名會計專業的學生。由于有的參會人員報到較晚,部分學生收班后回校時已無公汽,會務組就讓學生乘坐出租車回校,然后再憑車票據實報銷。但在報銷車費過程中就出現了以下幾種作法。作法一:虛報費用。學生們回校的出租車費用是可以估算出來的,但有學生來報賬的車費大大高于估算數;作法二:重報費用。一學生由于當天沒帶錢,于是會務組一工作人員先預付了車費,但該生卻擬再報一次費用;作法三:分報全費。有兩個學生分管的賓館離的較近,于是會務組安排他們合坐一輛出租車回校,但兩人卻分別來報銷全額車費。
這本應算是一次非常短暫的社會實踐活動,卻成了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一次無意的誠信考核。毫無疑問,我們會計專業的學生沒能順利通過這次考核。除了這次“偶然”事件外,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誠信缺失的表現更是比比皆是,如編造謊言請假請假、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畢業論文從網上下載、惡意欠費、編造履歷等等。學生們的誠信缺失除了自身原因外,還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
2 高職會計專業誠信危機原因分析
2.1 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存在誤讀
自1999年試辦高職教育以來,對其培養目標的表述雖然在不斷更新,但基本定位都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但“高素質”三字成了修飾詞,總被人忽略,而且“高素質”到底有什么內涵,也沒給予解釋,很容易讓人認為只指業務素質。這就導致了高職教育長期以來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只看重業務素質,而忽略了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這最終導致了學生重技輕德、急功近利、道德水準低、抗壓能力弱、責任意識差、不講誠信等。
2.2 社會大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沖擊,整個社會的道德出現許多新變化,價值取向多元化,在各行各業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誠信危機。在會計行業,會計造假案頻頻發生,會計人員貪贓枉法的報道屢見不鮮,這些都對學生們都產生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同時在進行“專套本”的學習,以及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的考試,這些學習和考試本來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但由于很多社會團體將“專套本”和考證當成牟利手段,只管收費不管教學質量,不僅沒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反而直接且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誠信觀。
2.3 會計專業教學活動與誠信教育脫節
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對會計專業而言,講授任何一門課的教師都有義務有責任也有可能將職業道德的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教師們都能找到切入點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但是很多教師卻僅僅將自己當成了“教書匠”,為上課而上課,缺乏育人意識,認為只要按時上下課,不出教學事故就行,所以即使講授與職業道德有關的內容,也只是機械性地講授條款,沒能融入以誠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學生們在學習時也只是死記條款,根本沒內化為自身修養。
3 加強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的建議
3.1 完善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是未來各個職業戰線上的主力軍,學生在校期間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走向職場后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否則,一個具備高技能但缺乏職業道德的人反而會給社會給國家帶來更大危害。因此,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應予完善,應將職業道德素質放在首位,并明確表述,因此,建議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扭轉當前人們重技輕德的偏頗認識,并指導高職教育實踐。
3.2 構建以誠信為核心的會計文化
文化是立國之本、固國之基、強國之魂。文化不僅表現為對經濟活動中各種丑惡現象的譴責,而且包括對某些合法而不合理的經濟行為的揚棄,特別是對經濟活動所指向的價值目標的矯正。會計文化作為文化的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其內容豐富,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應是主體,它在實踐中發揮著對會計人員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因此,構建以誠信為核心的會計文化,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誠信的信念、價值觀,人生觀,在步入職場后才能真正做到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維護經濟秩序。
3.3 將誠信教育貫穿會計專業教學活動始終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已經明確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會計專業更應將誠信教育貫穿會計專業教學活動始終,而且都能找準切入點。在入學環節,可通過軍訓、入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將誠信教育融入到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畢業環節可通過就業教育對學生強化誠信教育。通過各個環節的配合教育,誠信觀念一定能成為會計專業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寶貴精神財富。
3.4 營造誠信環境和氛圍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备呗殨媽I的誠信養成離不開一定環境和氛圍。高職院校對社會環境難以控制,但可以在校園內營造誠信環境和氛圍。學校首先要營造一個校風、教風、學風、文化氛圍良好的大環境,再針對會計專業的學生營造誠信氛圍,可采用黑板報、校報、廣播站、電子顯示屏等宣傳工具,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誠信教育宣傳;可以將國內外典型的會計舞弊案例材料進行整理后推薦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真實而鮮活的案例中去感受會計舞弊對國家對社會帶來的危害,同時感知舞弊對自己可能帶來的后果。另外,學校應加快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建立工作,扎實推進大學生誠信建設,在校園內形成了講誠信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姚蘇芮,論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教育,教育與職業[J],2010(14)
[2]張勁松,淺論會計專業誠信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科學咨詢[J],2012(12)
[3]許紹定等,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融入課程的思考,統計與管理[J],2013(5)
第一,從主體的知識及能力基礎分析。對于項目教學法而言,學生是項目的主體,從知識基礎角度而言,高職學生經過了大學一年級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高等數學計量方法及管理學的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管理會計課程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從能力基礎角度分析,管理會計作為一門專業課的延伸課程,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相關課程的后續課程。完成先導課程學習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處理企業財務會計業務的能力。在具備了“對外會計”應具備的業務能力的同時,相應的也難免形成按準則處理會計業務的思維定式,弱化了職業判斷及主觀創新。而管理會計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則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強調了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為學生打破思維僵局,靈活處理企業實際業務打下了能力基礎。第二,從主體的學習動機分析。大型企業集團財務部在招聘會計相關從業人員的過程中,不僅設置出納、財務會計等傳統會計職位,同時會有對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綜合崗位的需求,因此滿足就業動機將成為選擇此課程的最主要動機。另外,學生出于對自身職業發展的規劃,也會逐步意識到管理會計師(CIMA)職業資質的含金量。隨著CIMA中文版考試的引入,學生語言的壓力減輕,有力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了考試的通過率。因此,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提高職場的競爭力,亦將成為學習管理會計課程的動機。
二、項目選取的適當性分析
項目教學法項目的選取至關重要,項目的難易應當嚴格控制,使學生既能通過項目的實踐構建所需要的知識體系,又不會過于輕易的完成目標;項目的內容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從原理開始入手,結合原理分析項目、訂制工藝。而實踐所得的結果會使學生產生自問,解決思路是否按照課本所講?解決方法涉及到哪些章節甚至哪些學科的內容?通過學生的自問及自我解答,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學生的知識體系。管理會計項目教學多圍繞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預測分析、短期或長期經營決策及全面預算等方面開展。
三、項目選取的實際案例———以“變動成本法”為例
1.項目目標設計。從知識目標角度,通過本項目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變動成本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從能力目標角度,學生可以掌握正確認識企業利潤的能力;從情感目標角度,本項目力求創設恰當的工作情境、要求學生經過角色扮演和有序競爭、合同協作、培養自主創新的精神及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本項目的重點在于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利潤差異的原因,難點在于如何計算兩種成本法下的利潤,解決難點的方法可以通過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計算財務會計的企業利潤,并根據變動成本法的成本構成,親自參與利潤的計算過程,引導學生對工作任務的思考。
2.項目介紹及項目情境設計。關于項目中案例的選取問題,本人曾從事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案例研究工作,深知一個案例的成型,從前期的調查訪談,資料收集,到組織寫作,直至完稿投入教學,經過課堂使用再不斷修改與磨合,歷時之長,絕非易事。而且目前國內案例教學法即便是名校的MBA課堂,也以講述國外案例為主,國內本土案例的是十分缺乏的。所以,本人在所提及的“項目教學法”中所選取的“案例”,也只不過是借用“案例”之名而已,并不強調案例本身多么的精深與完備,只求能夠借用這種方法,使教與學的過程能夠更加豐富有意義罷了。本文以“變動成本法”為例來對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進行說明?!白儎映杀痉ā笔抢^“成本性態分析”后出現的項目,作為管理會計教學的核心項目,本項目是管理會計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學生將習得如何利用變動成本法對企業的真實業績進行評價。項目情境的重要性毋庸質疑,本例以多媒體的形式引入項目情境,簡略如下:公司作為庫存積壓嚴重的企業,為了提高利潤水平,特聘財務顧問李先生。但李先生的建議卻是只提高產量而不顧及銷量。雖然表面看來極不合理,但的確提高了企業當月的利潤數字。此時由公司總經理介紹現有的工作資料并布置工作任務:重新計算企業的利潤并分析財務顧問李先生的合理性。
1.教學內容無法與現有市場環境相適應。
在我國經濟體制逐步完善過程中,高科技的運用使得企業的制造環境發生巨大的改變。而一些先進的管理模式對企業的運營環境產生了影響。而對這些外部環境的分析結果也將影響企業的成本核算結果。而傳統的成本會計教育也只是學生在某一特定環境下,進行對于生產工藝過程和基本生產耗費的了解,并采用傳統的產品計算方法對產品的成本進行計算、編制成本報表。這種教學方式中忽略了外部環境對于成本核算的影響,從而使得學生無法根據不同的外部環境對成本計算方式進行選擇,以至于無法滿足企業對于成本核算的需要。
2.教學手段單一且被動。
由于成本會計的強理論性,使得在學習過程學生常常面對繁多的理論內容,不利于對于知識的系統掌握。而在傳統的成本會計教學中,其理論教學的核心是對各種費用進行歸集、分配與計算生產成本,使得學生在學生過程中容易失去興趣,產生煩躁情緒,進而由老師進行被動的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傳統的以自然媒體為主的教學手段已經得到改變。但成本會計的教學手段仍然是自然媒體為主,由于成本會計主要是通過成本數據的前后勾稽關系來反映核算流程,而這些成本核算流程大多是通過表格體現出來的,所以傳統的教學手段在對于知識結構的表現力上有所欠佳,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系統化理解。
3.教學考核方式的單一片面。
成本會計這一學科在現實社會中是一門實際應用較強的專業,而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實踐經驗,而傳統的成本會計的考核模式也以理論知識為側重點。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從而忽略了實踐能力。而且單一的考核方式在成本會計這一學科并不能很好的適用。在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中,其面對的除了大量的原始憑證外,還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而如果無法根據不同的環境做出相應的核算工作上的調整,則會使得得到的成本核算結果缺乏實用性。如果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只是片面的強調理論,無法根據不同的環境進行與之相適應的成本核算工作,這樣會使在高校的學習變成紙上談兵,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二、關于《成本會計》教學改革的建議
1.完善現有教學模式,與現有市場環境相結合。
高職院校在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但其教學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所以在教學上也應該更加注重實用性。在成本會計的教學改革上,應該根據其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現有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對于現實案例的引用,使教學重點從原本的純理論方式逐步過渡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學生在對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結合實際案例,這樣不僅能改善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同時也能使學生對于成本會計的理論知識有更靈活的運用。加大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現代傳媒技術的引用,使學生能對知識有更好的了解。由于在成本會計的教學實驗中大量涉及原始憑證的匯總、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等工作,并且上述內容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原始的教學媒體無法很好地闡述其中的因果關系,而現有的基于網絡的會計實踐體系(“教考評”一體化系統)可以將大量的數據、表格、憑證和賬簿放進教學課件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我校的改革方向是建立“教考評”一體化系統,通過控制學生學習過程來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2.創新教學考核模式。
在成本會計教學效果的考核方式上,基本還是采用期末一次的閉卷考試,這種考試方式雖然能很好的檢驗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但由于成本會計在實際的應用中有很強的的靈活性,所以傳統的考核方式無法檢驗學生在對于知識的運用上的能力,所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在考核過程中加入模擬企業實踐這一環節,通過建立在“教考評”一體化系統的“成本會計課程教與學”和“某企業成本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可邊學邊實踐,反復練習,達到熟練掌握各種費用的分配和結轉、各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以及成本報表的編制,學生在期末的時候,進行24學時的綜合實訓,并由“教考評”一體化系統進行打分,從而完善考核過程中對于實踐能力的考核。
三、結語
1.1有助于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考試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即理論知識考核多,技能素質考查少;終結性考試多,過程性考核少;短期記憶式打分多,長效運用性評價少。這樣的考試方式過分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而沒有突出實踐性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有效反映教學的實際效果,也不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1.2有助于實現《成本管理會計》課程目標
《成本管理會計》是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的職業能力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準確進行企業產品成本及其他成本費用的核算,具備成本核算員、會計、會計主管等崗位所必需的成本核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崗位勝任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成本控制與節約的理念,構筑良好的企業管理大局意識,能夠勝任生產型中小企業的成本核算與分析工作。實踐證明,過去我們采用傳統閉卷考試方式培養的許多學生,普遍“高分低能”,就《成本管理會計》課程而言,經過畢業生抽樣調查,在中小制造業企業成本核算崗位實習的學生,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多專業性的內容還是運用不靈活,不能做到靈活變通,與企業的實際會計崗位真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從這方面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在該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真正教會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因此,《成本管理會計》課程逐步改變期末閉卷考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
1.3有助于推進《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方式改革
為了實現“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目標,我們在成本管理會計教學改革中,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開發理念,對課程進行開發與設計,教學中注重技能的培養,增強了實踐操作技能的教學環節,以企業成本核算案例作為任務導入,要求學生根據企業生產類型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并進行成本核算,填寫成本計算單等原始憑證并根據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在此基礎上登記有關成本賬戶。為充分體現全程化,多元化課程考試思想,在《成本管理會計》考核方式上必須進行與之相適應的改革與探索。
2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內容
課題組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調查了解目前濟南職業學院財經系學生就業所需要的專業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成本管理會計》課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方法圍繞以下問題展開:如何適應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適應制造業企業成本核算崗位工作要求,綜合評價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反映并適應職業院校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學習吃力的特點。
3考核方式改革具體措施
課題組在總結國內外高職考試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獻法、企業調研法等研究方法,結合該院財經系教學改革實際,構建《成本管理會計》考試模式,根據企業崗位調研,對企業成本核算工作應具備的崗位職業能力進行邏輯排序,突出成本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考試方式上突出考試內容的實用性,實踐性。
3.1方案設計
教學模式上,在改革成本會計教學中,在對學生灌輸知識的同時,特別注意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按照學生成績以及語言能力建立討論小組,每組人數在5-8人之間,該小組成員與將來考核方式中的小組成員一致,可以督促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差的學生。考核方式上,改變傳統閉卷筆試中學生為了應對考試,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的現狀。本項目計劃在教學改革中增加實踐性教學以及考核環節。力求學生以企業實際的成本核算案例為基礎,能夠運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驟進行成本核算并填寫成本計算單,編制記賬憑證,設置成本賬戶并進行賬簿登記等實踐工作。
3.2考核方案
3.2.1理論考核。
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占課程總成績40%,題型設置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及較簡單的計算操作題??荚囋囶}以基礎知識為重點。期末按照學院和系部統一安排的考試時間進行考核。
3.2.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績主要有學生上課出勤、作業、回答問題等環節構成,占總成績的20%,著重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等方面,任課教師日常歸集整理該項成績。
3.2.3技能考核。
采用分組抽簽操作考核的方式,占總成績的40%,主要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由教師事先準備好各種有關成本核算的原始資料以及考核所需的單證??碱}圍繞重點知識展開,包括運用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各項要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廢品損失、完工產品成本與在產品成本等,可以圍繞以下主要任務進行考核設計:①采用材料定額消耗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②采用定額工時比例法分配生產工人工資。③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等分配輔助生產車間輔助費用。④核算不可修復廢品以及可修復廢品損失。⑤采用約當產量法分配產品費用。⑥采用綜合結轉分步法計算半成品成本和產成品成本。⑦根據綜合結轉分步法的成本計算單,按照項目比重還原法、還原分配率分配法進行成本還原。⑧采用平行結轉分步法的定額比例法計算各步驟轉給完工產品成本的“份額”,登記各車間生產成本明細賬。⑨編制產品生產成本表,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表、制造費用明細表、期間費用明細表等成本報表。技能考核按照教學進度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可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期中階段,第二階段為期末復習周。考核時,按照被考核學生的人數設計不同題型,不同數字的題目,學生分組進入考場,學生抽簽決定自己要考核的題目。考核時間為每人45分鐘,教師嚴格控制交卷時間。這樣的考核方式中雖然學生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個題型,但事前并無法確定抽簽的題目,學生學習和復習時,需要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冻杀竟芾頃嫛氛n程考核方式改革將改變傳統上教師考前串講,考試之前學生突擊應付考試的弊端。改革后的考試方式,更加側重對學生日常專業水平及技能的綜合考察,更加突出了對學生實際能力掌握的重視,這對于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由于期末考試筆試成績在學生總的評分成績中比重降低到了四成,而將日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專業運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增大,這些變化,更有利于學生提前進入崗位角色,鍛煉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實現“應用為本”的教學理念。
4結束語
高職院校成本的認識
從管理會計角度理解,成本是為了實現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所以高職院校成本可以看做是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學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包括提供教育服務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價值。
基于管理會計高職院校成本的分類
院校成本管理需要不一樣,可以選擇不同的標準將高校成本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分類方法:
1 成本按習性分類
成本按習性的分類是指根據各項成本是否會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可以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對成本的該種劃分方法有利于學校會計人員進行本—量—利分析,便于做出管理決策。
2 成本按其與決策的關系分類
高職院校所發生的成本很多是與院校領導者決策相關的,而有些是無關的。我們可以將成本分為相關成本和無關成本。對成本的這種劃分方法有助于學校掌握成本的相關性,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對于學校正確的進行經營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職院校成本的管理
高職院校進行成本習性分析,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在校學生人數范圍內和一定的教學時期內,學校成本的總額與學生人數增減變化沒有直接聯系的費用。固定成本一般可按照領導者決策行為影響劃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與酌量性固定成本。
約束性固定成本屬于教學能力成本,它與整個學校的教學能力及其正常維護直接相聯系,高職院校的管理者短期決策行為很難控制并改變其數額的成本。這類成本與維持高職院校正常運轉相關,例如院校的教學樓、實驗實訓設備、行政管理人員工資、保險費等。這類成本的數額一旦確定,在短期內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因此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因此,在不改變高職學院發展政策,要控制約束性固定成本,必須合理地利用高職學院自身條件,增加招生規模,提高教學質量,降低單位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在日常的活動當中,院校的管理者根據院校發展的情況確定的,其行為可以控制或改變的固定成本,比如院校的廣告費、教職工培訓費、課程開發費用等,這部分成本的發生可以因領導的決策而做出適當的調整,發生額的多少代表著學校的競爭實力,因此要控制此項成本,必須要從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在不影響高職學院發展的前提下,降低其絕對支出額。
變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