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34
序論:在您撰寫新手教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文化視窗;新模塊教學;多元智能化教學
一、前言
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之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胡文仲教授在2006年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研討會》上指出:“外語專業畢業生人文基礎很差,批判性思維能力很弱;對西方文化了解膚淺,對中國文化了解更少?!保ê闹?、孫有中,2008:141)“英語專業怎么辦?”辦法之一是在英語文學課上做文化導入,以“少而精”(孫有中,2008:前言)的原則以多元智能的文化補白、文化嵌入、文化叢和文化高地的方法進行文學教學的文化導入來“醫治”罹患:“思辨缺席證”(黃源深,1999)的“英國病人”,解決我們的學生“沒文化”的問題。(孫有中,2008:110)的問題。下面是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部分文學課表。
二、新教學模塊
Table 1 Curriculum/(課表)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何其莘教授指出: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英美文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特別是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作者加)要特別注意語言背后的東西。教學中,老師的教材選擇不固定。1.文化嵌入:以莎士比亞的課程內容為例。十四行詩第18首的“sum-mer”和“夏天”文化區別作文化嵌入。2.文化補白:《哈姆萊特》中俄狄浦斯情節可以用文化補白。3.文化叢:《威尼斯商人》中猶太教的歷史用文化叢并以新視角重新審視“吝嗇鬼”夏洛克。4.文化碰撞:雪萊的《西風頌》里的“west wind”在漢語里是貶義,讓學生進行文化討論。5.文化高地:把文學中與文化有關的有爭議的內容進行文化補白/嵌入/文化叢的新模塊教學,比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18首中的summer譯成夏天有爭議。這是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所以產生碰撞的翻譯值得學生深思。
在講杰克倫敦的作品《馬丁·伊登》時老師用文化補白的形式把中國文化老莊的“不得已”與美國的首創精神進行文化嵌入然后進行比較,之后再加入他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和《生火》,然后對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智力較量等哲學內容置于精神高地進行文化補白?!恶R丁·伊登》這一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愿下課。兩周后,老師在課上問學生:哪種文學課你們最喜歡?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從此文化視窗里的文學景象以文學課上的文化介入的教法誕生了。教師挖掘出了多維度的文學教學文化介入的方法讓學生耳目一新。從論文寫作和收集的數據來看,學生的思辨能力確實有了提高,打通中西文化初見成效。
三、數據分析
為了保證數據的權威性,問卷采用北外胡文仲教授的問卷模板,稍加修改。問卷班級為2007級9-14班非師學生。有效問卷116份。
從表2中看出通過文化視角下的文學講課,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了。73.3%的同學發現有文化沖突。93.1%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66%的同學感到文化錯誤讓他們最不舒服;而59.4%的學生認為多數的文化錯誤出現在書面語言中;在問到《馬丁·伊登》和《熱愛生命》這兩課的效果時,居前三位的是A.有趣,B.新鮮,C.獲得更多本國文化知識。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表4中居首位的是閱讀文學作品占38.7%,其次是與外國人交談占26.7%,學生在校園里有許多機會和外籍學生交流。表2從學生反映語言交流的錯誤顯示,居首位占66%是文化錯誤,遠遠高于其他各項。從這一點看出我們給學生開的人文通識教育的課程太少。通過文學教學文化介入的新模式教學實驗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文學閱讀吸收中西方文化知識來提高它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是一個不小的教學飛躍。
關鍵詞 鄉村教師 新手教師 逆向文化沖擊 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關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沖擊
“逆向文化沖擊”最早由學者斯格茲(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針對一些出國人員在離開本土相當一段時間內,經歷了異文化的沖擊、適應過程后,回到母國時對于曾經熟悉、現在卻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環境產生的類似于進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誤讀現象。①本文將這個“逆向文化沖擊”概念引入到鄉村新手教師的研究中來,基于下面三個理由:
第一,城鄉文化的巨大差異,是鄉村新手教師回鄉過程中產生“逆文化沖擊”前提。第二,鄉村新手教師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接受這城鄉兩種文化的深刻影響。鄉村新手教師自小生活在鄉村,接受者鄉村文化的耳濡目染,雖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學教育,對于城市生活產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關照下鄙棄鄉村文化,但是由于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的嚴重脫離,讓他們對于城市文化并沒有深刻的感受,主要還是依托于鄉村文化。②進入大學后全方位接受著強大的城市文化洗禮,城市文化才在他們身上落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第三,鄉村新手教師受到的“逆文化沖擊”,不僅表現在理論上,更體現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筆者通過隨機對一些鄉村新手教師訪談了解到,一些鄉村新手教師極為懷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鄉村社會生活的粗俗單調,有的沉迷到電腦網絡中去,有的則通過考研,公考或是調到縣鎮學校,以擺脫鄉村教師身份。
綜上所述,本文將“鄉村新手教師逆向文化沖擊”概念界定為:出生在鄉村,受到鄉村文化深刻影響,但接受城市文化趨向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最后返鄉任教的鄉村新入職教師,在重新適應母文化——鄉村文化過程中遭受到的不適應現象。并根據鄉村新手教師的具體情況對其逆向文化沖擊心理變化過程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階段說,即沮喪階段、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
2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的原因
(1)鄉村新手教師自身的認識問題,造成的鄉村文化再適應過程中不適性。首先,鄉村新手教師很少對可能會遇到的母文化的適應問題有心理準備,其次,是鄉村文化自身的變化造成與鄉村新手教師心中的家鄉概念有所差別,再次,是鄉村新手教師沒有認識高等教育經歷對于他們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改變以及這種變化對他們與母文化互動的影響。
(2)鄉村新手教師接受的遠離鄉村的教育,致使重新應付鄉村文化無所適從。首先,近代以降,國家權力的下沉,學校進入鄉村社區,推行的是普適的科學文化知識,鄉村社區以外的文化和知識技能開始取代社區傳統,地方性知識被迫退居私領域內,鄉村教育不能滿足鄉村的生產生活實際。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師難以在鄉村教育中學到應付鄉村的生產生活知識,另一方面以城市化為取向的鄉村教育,漠視甚至貶斥鄉村文化,再加上鄉民們功用化對待鄉村文化,以逃離鄉村為目的鄉村新手教師,很難有熱情學習與鄉村有關的知識。
其次,鄉村教育這些年來應試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內容遠離學生生活,鄉村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鄉村新手教師重新面對鄉村生活生產的問題時難以應付。
(3)城市文化的強勢入侵下,鄉村新手教師在鄉村難以找到歸屬感。在文化進化論的視野下,鄉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發展前的落后階段,新村新手教師社會或者教育中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以致信奉這樣的觀念,讓他們難以找到鄉村文化的價值,甚至漠視或貶斥鄉村文化,因此在他們回到鄉村社會時,尋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難以融入鄉村社會。④
(4)城鄉發展之間的巨大差異,致使鄉村新手教師產生的“逆向文化沖擊”。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發展,城鄉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城鄉文化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無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層面,接受過城市文化全面洗禮的鄉村新手教師在心理上很難接受鄉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難以適應鄉村文化。另一方面,鄉村學校教育較為落后,鄉村教師的待遇福利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讓鄉村新手教師很難安于鄉村教育,融入鄉村社區。⑤
3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后的調整與適應
3.1 鄉村新手教師個人層面
首先,應該認識到自身可能會受到的“逆向文化沖擊”,積極地參入學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加強對于鄉村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密切鄉村文化與課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領鄉村文化的發展。⑥其次,應該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合理的認識城鄉文化。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確有發展水平之差,但更有發展類型之別,應該尊重鄉村文化的價值,這不僅是鄉村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文化價值觀,鄉村新手教師還應該把這種觀念帶入課堂,讓鄉村學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價值態度。⑦
3.2 鄉村學校層面
首先鄉村學校可以建立新老教師“師徒制度”,一方面可以促進鄉村新手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師的幫助下,新手教師可以快速融入學校生活以及社區生活。其次,鄉村學校可以加強學校與鄉村的互動,為鄉村新手教師融入社區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再次,鄉村學校應該積極關心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各種困難,給以溫暖幫助。
3.3 國家與社會層面
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逆向文化沖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鄉發展巨大的不平衡,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鄉村教師的工作待遇太低。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提高教師待遇,關注鄉村教師的文化生存狀態,需要國家持續不斷地努力。
注釋
① 李晶.逆向文化沖擊中文化適應[D].上海:復旦大學,2008.
② 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張濟洲.鄉村教師的文化沖突與鄉村教育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2008(9):73-76.
④ 段會冬.鄉村教師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對《鄉村教師的文化困境與出路》一文的回應[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⑤ 侯中太,蔡永紅.農村教師生存困境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2(10):32-35.
1.1自我封閉,性格孤僻
留守兒童從小就與父母分隔兩地,家庭環境的波動令他們安全需要和歸屬需要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了強烈的孤獨感。他們因為缺乏感情依附,容易變得性格內向,遇到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會顯得失落和無助,長此以往會漸漸不愿意與人交流。調查顯示有26.9%的兒童有寡言少語和焦慮局促的傾向,不加重視將會導致性格孤僻、自卑封閉。
1.2情緒失控,容易沖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5周歲以下,情緒相對不穩定,意志比較薄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也不容易解除對周圍人的警惕和敵對心理。33.6%的兒童總感到自己在被同伴欺負,與人交流時充滿戒備甚至敵意,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教育和管理批評也易于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若是不加以管束,長此以往還會有暴力傾向。
1.3認識偏差,內心迷茫
一些留守兒童認為自己家庭貧寒,父母能力低,才會遠走他鄉賺錢,從而怨恨父母和家庭并造成情緒的偏激。44.2%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拒絕與他們親密,加深了情感隔閡。他們不能正確的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對未來感到茫然。大部分兒童缺乏進取和自律意識,而且沒有人引導幫助他們,學習成績和生活狀態都落后于他人,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逃學、輟學,最后比同齡人提前進入成人世界。
2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
2.1家庭監管缺位
由于受城鄉分割的體制和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廣大農民工在去務工的同時,對攜帶孩子一起生活的現實問題卻束手無策,出于對生活成本的考慮,他們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根據調查,宿遷市兒童中留守兒童占37.8%,其中57.9%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30.1%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3.8%與外公外婆生活,6.3%與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1.9%寄養在別人家。從這些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來看,單親監護人生活負擔重,對孩子的照顧欠佳;隔代監護人與留守兒童隔閡深,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落后,對留守兒童管束少,兒童難以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導,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2.2學校安全缺失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和影響,教育者研究探索,得出一系列的能適應新時期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教育留守兒童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和缺失。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基本上依賴學校教育培養孩子,但學校學生太多,教學任務繁重,教師不能分散更多的注意力特別關注留守兒童。教師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也不夠。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家鄉,教師由于與家長溝通難度較大,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是否表現良好和品德學習方面的問題。學校缺乏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有效方法,在學習生活上不能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愛護,也沒有能夠給留守兒童創造適合他們的學習氛圍和教育環境。
2.3社會關注缺乏
近幾年,社會上刮起一陣嚴重的不良之風,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極易在成長中受到社會不良之風的感染,所以在心理、生理上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農村缺乏社會教育基礎,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而且教育觀念還處于落后狀態,不能彌補留守兒童心靈的感情空缺。部分娛樂場所沒有禁止未成年人的出入甚至主動拉入未成年人卻未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理,在網絡、多媒體播放器、報刊書籍這些文化傳媒中,充斥著鄙俚、淺陋、暴力、之類的具有腐蝕性的內容,誘惑、侵蝕著缺少情感愛護的留守兒童。社會應該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的關愛與關注。
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建議
3.1家庭方面: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要多為孩子考慮,承擔父母的教育責任,應該認識到自己是兒童最重要的導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教育。如果必須外出務工盡量帶上孩子,如果能力無法達到,只能將孩子留在家中,也要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系和溝通,增加親情交流,并且及時勉勵、督促孩子,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時,增加與孩子的老師交流溝通,定期了解孩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況。
3.2學校方面: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制度
學校應該登記留守兒童相關信息。在學生入學時,登記學生父母工作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并整理匯總成冊,記錄成“留守兒童”檔案。從而能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信息,在充分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梢岳米陨韮瀯?,建立“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正確指引和教導留守兒童,通過心與心的交流,解決他們的煩惱和困惑。對少數有人格缺陷、道德發展失范的留守兒童制定個別心理輔導方案,降低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幫助他們順利度過童年和青春期。
3.3社會方面:創設良好社會環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04-02
一名教師,從初出茅廬的茫然新手,到經驗老道的骨干名師,往往要走很長的路。但是,新手教師如果得到了名家高手的指點和幫助,或者選擇了恰當的專業成長之路,也是可以迅速地成長起來,成為一方名師。那么,新手語文教師如何做到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快速地成長呢?以下幾點經驗總結或許能夠為新手教師指點迷津。
一、從模仿名師開始
新手教師在初涉教壇之時,雖有理論指導但欠實踐,雖有知識積累但缺經驗,雖有想法但不夠成熟,常常會對一些教學上的問題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在教學實踐中束手無措,難以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新手教師應當積極借鑒、模仿名師,汲取其成功之處。
名師,指的是有著豐富教學經驗、教學藝術嫻熟、教學效果顯著、聲名遠揚的教師,比如霍懋征、于漪、錢夢龍、寧鴻彬、魏書生、李吉林、斯霞、賈志敏、于永正、竇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師,也可以是在當地聞名遐邇的特級教師、教學高手、教學骨干等。名師們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具備深厚的哲學素養和文化底蘊、敏銳的思想觸角和執著的鉆研精神,形成了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同時他們也各具特色、各有主張。比如霍懋征、于漪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愛”,錢夢龍關注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魏書生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竇桂梅突出對教師、教材、課堂的尊重與超越,王崧舟、薛法根留心“詩意語文”和“語文味”。名師的課堂反映出他們對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選擇,滲透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教學經驗,展示其高超的教學藝術??梢哉f,不管是名師本人,還是他們的課堂教學藝術都有足資借鑒之處。
新手教師通過了解身邊及外界名師的課堂教學風格,欣賞名師外在表現與內涵底蘊,細心觀摩名師的課堂,從教學過程和活動安排中發現其教學特點和規律,進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習、模仿、借鑒名師們的成功之處,為自己積累教學實效、謀取快速成長。
二、教學注重實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下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細察新課標的要求不難發現,語文課程教學應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予以實施;教師要從語文的學科角度出發,注重實效,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長,讓學生掌握方法、養成習慣、形成能力,能夠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新手教師要在教學中取得實效必須在教學設計階段就狠下功夫,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地思考和取舍,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新手教師無論是備課、上課,還是進行教學反思都應該著眼于教學的實效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字的音形義、積累好詞好句、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思維訓練,進而有效地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自主學習,形成了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新手教師還必須合理安排教學過程中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多一些師生互動,少一些“滿堂灌”“滿堂問”,并巧妙利用教學經驗和課堂生成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有效地引導,使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有活力,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滿足學生的內在發展需求。
三、準確解讀文本
與其他學科教材相比,語文教材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視野開闊、趣味性強、靈活實用……語文課程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內容涵蓋政治、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等諸多學科知識。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新手教師首先要搞好閱讀教學,這是至關重要的。
閱讀教學的前提是要準確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內涵。新手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時,首先要消除教學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緒,從容、放松地慢品、慢讀文章的主旨句、關鍵語段、充滿哲理的語句等。新手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注意不能為了追求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而陷于誤讀。那種把“一股強大的力量”解讀為“偉大的母愛”(《麻雀》)、把學會稱贊身邊的人理解成“保護野生動物”(《稱贊》)、把欣賞翠鳥的形體美、技巧美、情感美局限于對翠鳥外形美的分析和欣賞的解讀,都是不足取的。
新手教師要充分地做好計劃,既讀與教材相關的書籍,也讀文藝理論、文學評論等書籍,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敏感度,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感悟,形成多角度、個性化的文本解讀的獨到見解。
四、關注課堂動態生成
語文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只有教師關注課堂動態生成,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切入點,才能真正地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某位新手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麋鹿》這一課時講道:“麋鹿在17世紀的時候被國外的偷獵者抓捕到了國外,這是非常悲慘的命運……”這時,一位學生忽然插話道:“老師,我覺得這些麋鹿一點也不悲傷,應該會很開心才對,它們終于可以到外國旅游了。”對此,教師訓斥道:“有什么可開心的?老師上課你應該好好聽課、做好筆記,插什么嘴!”學生們看見教師發火了,一句話也不敢說,隨后整節課都沉浸在死氣沉沉的氛圍當中。
而另一位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巧妙處理,則非常值得借鑒。
教師在教學S版語文第九冊課文《我的戰友》中的“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這句話時,一名學生突然發問:“我們學過的課文曾把、比作威武無比的巨人或鋼鐵巨人,充分顯示他的英雄氣概,可是這篇課文為什么卻把比作千斤巨石?”教師沒有責備學生的插話,而是通過提問引發全體學生思考:“想一想,烈火中的與石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結果,學生思考并發現:他(它)們“都是靜止不動的”“都沒有一點聲音”“都是頑強不屈”……教師順勢發問:“那為什么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學生回答:“‘一動不動’顯示堅強的意志和為了戰斗勝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苯處熢賳枺骸半[蔽在草叢中的身體并不顯眼,為什么卻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學生恍然大悟:是為了突出的偉大、崇高。
兩位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不同處理,導致了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新手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善于捕捉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綻放,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場所,從而使課堂在不可預約的精彩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五、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
(一)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還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多媒體設備可以用于對文本中自然景觀、動植物、人物形象的欣賞,可以用于故事情節的展開,可以把抽象的知識、事理具象化,使教學內容成為直觀的、形象的東西,易于為學生所接受。恰當使用多媒體設備,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九寨溝》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奇特的珍稀動物,讓學生直觀感受祖國的山河之美和物種的繁多,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教學教科版語文第八冊《開天辟地》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繹在混沌的世界里如何分開天和地,如何在死后將身軀創造成世間萬物,從而領悟創世的豐功偉績和偉大的奉獻精神。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要適度
運用多媒體技術確實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質的飛躍。但是,教師也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之一,它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師的教學。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會造成負面的影響。首先,過多炫目的畫面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其次,多媒體課件中包含的信息量較大,容易造成學生食多不化,難以遷移轉化為身心健康成長所需的素質和能力。因此,新手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多媒體手段,課件的設計宜針對重、難點采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方式,不能只是為了展示教學效果而干擾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
從新聞傳播學角度看,手機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際傳播特征使分眾傳播成為可能
手機的原始功能是進行人際傳播,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手機傳播已呈現出諸多大眾傳播的特點。而大眾傳播中一旦加入了人際傳播的元素,信息傳遞的流程將會變得復雜。而導致這一流程復雜化的,是手機的轉發功能。
手機連接的是一個社會關系網絡,一個人可以利用手機的轉發功能,將接收到的信息很快傳遞給他的社會關系網中的成員。大眾傳媒的信息經由人際通道,可以驚人的速度和無法預測的方向在人群中擴散,這樣一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通過手機的轉發功能實現了共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自人際渠道的消息,也可能在一定情況下成為大眾傳播的議題。手機傳播中的人際渠道信息通過不斷被轉發,就可以導致人際領域的信息快速擴散,從而形成類似于大眾傳播的效應。
與此同時,手機使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過程相互交錯,彼此影響。學者劉津、張金璽曾通過分析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向他人信息的方式,加劇了傳播的泛中心化趨勢,“這一方面消解了大眾傳媒在信息制造和傳播中的壟斷地位,促進了信息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當大眾傳媒未能及時公開公眾普遍關注的重大信息時,人際關系網絡中散布的流言可能在一定時期占據主導地位,支配人們的社會行為?!雹?/p>
“碎片化”是近年來社會學領域經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手機媒體的出現使得“碎片化”過程中的小眾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分眾傳播”。碎片化是指當社會階層分化的時候,各個分化的階層內部也在不斷分化成社會地位和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群體。舊的階層不斷分化,新的階層不斷涌現,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及利益訴求的差異日益明晰化,每個群體都有著不同于其他群體的利益訴求和職業特征。另外,除了階層的劃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個性特征等,也是區別不同群體的標識。由此,各個階層和群體消費習慣和需求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了。
傳受雙方角色模糊,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地位受到挑戰
我們通常把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以后的時代劃分為兩個媒介時代,第一媒介時代是指以報紙、電視、廣播為主的大眾傳播時代,是一種“播放型傳播模式”盛行的時代。第二媒介時代則是一種可能促成集制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于一體的系統生產的替代模式,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為契機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正是這種模式,顛覆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信息生產、傳播和消費合二為一。③
在傳統的媒體環境中,傳者和受者的角色是固定且穩定的,有一批經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通過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傳播機構,大規模地傳播信息。在這樣的信息強勢面前,普通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而手機媒體出現以后,受者不再僅僅處于被動接收地位,想看某個節目,不必在某一固定地點或固定時間收看。另外,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作為某一事件的當事人或旁觀者,將信息出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目前,大部分手機可以錄音,還可以拍照,可以上網,普通人利用手機可以完成一個記者和編輯需要做的全部工作。
手機媒體的發展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大趨勢
通過對當今傳媒發展中各種新傳媒形態、新傳播手段的梳理,我們很容易發現,媒體移動化是目前的大趨勢。目前的手機移動通信與傳統固定電話通信最大的區別,就是傳統固定電話通信不得不固定在一個地點,而手機移動通信則可以隨時隨地建立聯系,使人們擺脫了“固定”的束縛,聯系更加便利,從而“獲得了新的意義上的自由”。④
手機移動通信工具的出現及其與傳統媒體形態的結合,很好地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趨勢。從最早的短信新聞播報,到目前種類繁多的手機報形式,以及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的逐漸普及,一條新的價值鏈正在形成,諸多產品形態也在融合中不斷分化,形成新的產品鏈條。這更進一步拓展了移動媒體的發展空間,也在逐漸改變著傳統的輿論格局。學者陸小華就堅定地認為,媒體移動化是不能忽視的歷史趨勢。⑤
為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機遇
傳媒生態圈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也在通過自身的生產再生產和與外界的能量交換,不斷地維持著媒介系統的動態平衡。新的因素出現時,現有的平衡便會被打破,通過一番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之后,會出現新的平衡狀態并在一定時期內運轉下去。
手機媒體的出現便是這樣一種新因素,它改變了大眾傳播媒體的傳統格局,使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手機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和廣告份額,還間接分散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消費能力和興趣。我們知道,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手機媒體的出現導致很多受眾與傳統媒體漸行漸遠,轉而投入新興媒體的懷抱。
在迅速占領青年人群體的受眾市場的同時,手機媒體還以純信息和純商業的姿態占據了另一個競爭優勢,即跨媒體和跨地域傳播。手機傳播的多媒體化特質讓人感受到的是對綜合感官的立體“按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擁有手機媒體,信息便會如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所謂“二次銷售”理論,就是通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獲取媒體內容收益,然后把受眾打包出售給廣告商,賺取廣告利潤,也就是說,媒體是在拿受眾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可以通過與手機媒體的結合得到改善。這可以從2005年“超級女聲”節目的火爆窺見一斑?!俺壟暋惫澞客ㄟ^傳統媒體制作播出節目,吸引受眾觀看,同時鼓勵受眾發送手機短信積極參與,媒體一方面從廣告商那里兌現觀眾的廣告價值,另一方面與服務商分享受眾參與帶來的豐厚利潤。對于曾經嚴重依賴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來說,與手機媒體的聯姻無疑會“合則兩利”。
注釋:
①③靖鳴 劉銳:《手機傳播學》,新華出版社,2008年版
關鍵詞: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方案
1.當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主要弊端
1.1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夠全面
創新型人才培養歸根到底是能力培養的問題。而我國當前的工商管理教育,對于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針對問題提出獨到見解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敢于承擔風險的膽識均不夠重視。
1.2忽視對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反應能力的培養
當今世界,變化是永恒的。企業經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管理無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環境是隨時變化的,因此對于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是企業和企業管理者關鍵的能力之一。反觀我們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給學生關于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如何運作、如何管理的知識,而沒有重視培養學生對企業外部環境發展變化的敏感性和應變能力。
1.3對信息技術的發展關注不足
當前,兩個互相聯系并正在加速的趨勢是:經濟向服務型發展和企業向信息密集型發展,這種趨勢對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中的各個部門都要應用信息技術,都要搜集、處理、傳遞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業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據于信息技術。顯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僅僅開設一兩門信息管理與技術課程是不夠的。
2.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各高校的創新教育內容通常包括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技能培養以及創新情感培養等四個方面。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特點,創新型人才培養應突出的內容有:
2.1保護學生自由探索的熱情,培養自由精神和主體意識
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個性發展的自由和生命價值得以充分實現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熱情是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培養自由精神和主體意識的土壤。
2.2培養競爭意識、協作能力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之一,是市場經濟的生命線,競爭能激活人的活力,是開拓創新的動力。但競爭離不開協作。現代工業與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學科交叉、知識融通、技術集成”,因而團隊合作已經成為競爭取勝的必要手段。所以,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競爭意識、協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2.3培養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復合的能力結構
從知識結構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較深的專業造詣和較寬的學術視野,又要具有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既要具備生產運營、戰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又了解有關國際禮儀、風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從能力結構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必須是多元復合型人才,既有較強的綜合開發創業和實踐應用能力,又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應具有立體交叉的知識結構和多元復合的能力結構。
3.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下的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定位與規劃
首先得明確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定位。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獲得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思考能力、活動能力、適應能力以及終生受益的學習能力,形成勇于探索、敢于挑戰的精神,以及培養團體協作精神等都是不可或缺且極為重要的。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那么具體規劃上,要以開啟心智,激發興趣為基本導向,搭建起案例分析、情境模擬、沙盤演練、崗位實習、競賽等構成的實踐平臺;教師要積極申報各級各類實踐教學改革課題,不斷更新和完善實驗環境,整合實踐教學體系;調動一切力量逐步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編寫與培養目標相吻合的特色實驗教材,定制必要的教具,開發新型模擬實訓項目等。
4.工科院校中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導向下的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4.1實踐教學體系特色化
“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高”——在專業課程、專業實習中不同程度地安排網絡技術、工具軟件如Excel、SPSS、Mindmanager在管理中應用的內容以及團隊管理軟件、工作計劃安排軟件等的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統、ERP系統、項目管理軟件應用等綜合性的信息技術應用實踐性課程。
“管理與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工科性院校的背景,借助諸如通信學院、計算機學院等專業的師資,開設技術普及性實踐課程,如圖像處理技術、音響技術、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網頁設計及HTML語言、計算機DIY實踐、電子產品制作工藝等。
“通用與特定相結合”——即通用管理能力訓練與特定管理能力訓練相結合。通用管理能力訓練包括管理技能開發訓練等實驗課以及專業實習I等;特定管理能力訓練,即指具體的某個管理領域的能力。又分為專項訓練和綜合訓練,專項訓練包括人力資源管理模擬實訓、銷售模擬實訓、證券炒作模擬實訓等;綜合訓練包括工商企業管理實訓模擬訓練、ERP沙盤實戰模擬訓練以及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
4.2實踐教學模式多樣化
為此,構建立體的、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是較為有效的途徑。譬如,一方面構建起由“教師、專家、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共享知識的學習平臺,另一方面則是由“情境體驗、沙盤演練、軟件模擬、頂崗實習、競賽、案例分析、演講辯論”等構建起實踐平臺,從而使課上與課下、校內與校外、現實與虛擬、理論與實踐密切配合,相互融合,相互推進。超級秘書網
4.3實踐教學內容職業化
適當調整、完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謀求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資格證書”認定的要求對接。如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推出的“通用管理能力認證證書”對接的實驗課主要有“管理學”、“管理技能開發訓練”等;與“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和“中國市場學會”推出的“市場營銷經理助理資格證書”對接的實驗課主要有“市場營銷管理”和“銷售實務”等課程;與信息產業部和用友軟件聯合頒發的“全國信息化工程師-ERP應用資格證書”對接的實驗課主要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和“ERP系統應用實訓”等課程。為實現對接,此類實踐課程的開出及更新是十分必要的。
1.1對象
利用統計學中單純隨機抽樣的方法,從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系2012級大專新生325人中隨機抽取100名學生,均為藏族。平均年齡20.2±1.4(歲)。其中男生44人(44.0%),女生56人(56.0%)。
1.2調查問卷
2012年底,期末考試結束后,對100名學生進行集中問卷調查,調查員對填表要求做完簡短說明后,學生自填問卷,并當場收回。本調查采用由我國學者鄭日昌等教授編制的《考試焦慮診斷量表》,該量表共33題,每題均設有四個相同的選項,分別為:A.非常符合、B.比較符合、C.較不符合、D.很不符合,其中A記為4分、B記為3分、C記為2分、D記為1分。將測試者所有項目得分相加即得總分。并將總分分為四個等級,以確定被測試者的考試焦慮情況:1~32為鎮定,33~65為輕度焦慮,66~98為中度焦慮,99~133為重度焦慮。
1.3統計分析
將收集上來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算100名學生考試焦慮平均得分,并在不同性別間進行t檢驗;計算100名學生考試焦慮四個等級的構成比,并在不同性別的四個等級間進行秩和檢驗。
2結果
2.1考試焦慮平均得分
本次調查的考試焦慮平均得分為88.99±15.19,為中度焦慮,該平均分在不同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考試焦慮嚴重程度
本次調查的100名學生中,無1人面對考試做到鎮定,僅有6%的學生表現為輕度焦慮,94%的學生表現為中度以上焦慮,甚至有25%的學生為重度考試焦慮。這一比例在不同性別間的差異同樣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系2012級大專新生中絕大多數學生(96%),存在中度以上考試焦慮,63.0%的學生表明自己特別討厭考試,72.0%的學生認為如果不進行考試自己將會學到更多的知識,75%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感覺頭痛。這些數據表明,考試焦慮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本應像朝陽一樣美好的青春歲月里,考試像抹不去的陰影,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不可忽略的焦慮和痛苦。形成這種局面,固然跟學生自身的生理、人格因素及家庭、學校等外部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本次調查的100名學生全部為藏族,其中大多數學生來自偏僻的農牧區,其入學的分數低,基礎差,特別是漢語文基礎遠不如漢族學生和城市籍藏族學生,而來到職業技術學校之后,不但第一學期所開設的考試課程較多,而且老師都是用漢語講課,從而使學生無法準確理解所學知識,只能靠死記硬背,這在無形中加大了新生學習的壓力及考試焦慮程度。介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大一階段的任課教師,應根據藏族新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避免滿堂灌,多采用學生參與式教學方法。課堂中教師應始終保持與學生的眼神交流,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講到重點、難點內容時,應耐心反復強調。藏族教師在講到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時,應適當用藏話進行講解,以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
(2)學院相關部門在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學期,應以講座、座談會、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進行一些學習技能、考試動機、考試焦慮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技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端正考試動機,學會輕松面對各類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