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30
序論:在您撰寫三角貿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珠三角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采取“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的模式。早在召開前的1978年8月底,東莞市虎門鎮就正式成立了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編號為“粵字001”。盡管這家企業的規模不大,設備較落后,產品檔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動的中國內地卻搶吃了第一只“螃蟹”,從此揭開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資的序幕。在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地區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管理經驗和國外銷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優勢,勞動力豐富而且便宜,土地資源多而且價格低。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之時正是香港產業升級換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廠租、勞動力價格居高不下的困擾,急于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出香港,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文優勢以及生產成本優勢,成為港商的首選地區。珠三角人則因勢利導,以鄉鎮企業為依托,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積極發展加工貿易。
(二)1991~2000年是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高新技術產業逐漸成為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第一增長點。計算機及軟件、通訊、微電子及基礎元器件、新一代視聽產品、機電一體化、重點輕工和家電等七大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和產品逐步提高。一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來珠三角興建高新技術企業,世界500強IBM、飛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樂、康柏等跨國公司相繼在珠三角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同時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在珠三角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發展階段,珠三角人從實踐中逐步意識到“三來一補”的局限性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人們主要還是關注提升外資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采取的措施是在淘汰低檔次、技術落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三來一補”企業的同時,有選擇地引進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加工貿易企業。珠三角在提升外資加工貿易科技含量的過程中,自然也帶來了技術的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第一,加工貿易產品的技術含量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高對珠三角地區的同行有很強的競爭作用和示范作用,本地企業通過學習和模仿產生了大量的技術溢出效應。第二,加工貿易與本地產業有密切的關聯程度。這一時期,加工貿易的生產料件已經完全改變了全部依靠進口的格局。第三,加工貿易企業普遍重視管理人員、科技人員的培訓。在加工貿易企業中,外商出于勞動力成本及其它因素的考慮,往往選擇和招聘當地的優秀人才加以培訓和管理,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熟悉國內外市場的人才。經過技術培訓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一旦由外資加工貿易企業流向其他企業或自創企業時,所學的各種技術也隨之外流,從而引起溢出。
(三)2001年至今是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飛躍階段。珠三角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第三階段的最大特點是不少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落戶珠三角,并且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趨勢初見端倪。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深化,跨國公司紛紛在珠三角設立研發機構。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國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設立了研發機構243家。這些研發中心上接研發源頭,下連規模生產企業和市場,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國外高水平技術,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發平臺。在珠三角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飛躍階段,技術溢出效應有實質性的突破。主要表現在:大規模引進成套設備逐步被引進關鍵技術、關鍵設備所替代。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為了能進入珠三角市場,競相以各種方式向珠三角輸出技術,技術引進的結構在不斷優化。隨著珠三角企業技術引進水平的不斷提高,引進的目的逐步從單一生產技術的引進轉向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創新能力的技術引進,引進技術方式多元化??鐕鞠蛑槿禽敵黾夹g,除了有技術許可、技術服務、入股投資等傳統方式之外,還有相互交換技術使用權、特許專營等新形式,加工貿易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本地化。重用本地管理和技術的精英使不少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業績明顯上升,促使跨國公司向人才本地化轉變。
二、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主要路徑
(一)技術模仿的路徑。技術可以通過模仿和示范產生溢出效應。珠三角生產規模較大的本地企業,相當一部分是在加工貿易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示范效應下,通過學習、模仿和競爭,逐漸發展壯大,甚至超過了競爭對手。美的、科龍、格力就是在西方跨國公司的巨大壓力下,跟蹤跨國公司的技術,經過模仿和創新,不斷提高家電業技術水平的典型代表。
(二)配套生產的路徑。發展珠三角配套產業是珠三角外向型經濟實現技術外溢的直接渠道。在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料件已經完全改變了改革開放初期全部依靠進口的格局,產品本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電子信息產品為例,珠三角已集聚了5萬多家電子信息企業,打印機配套率達91%、PC機達80%、激光視盤機達64%,穩壓電源達53%、計算機主板及功能板達41%。珠江三角洲已成為世界級的IT業制造基地。不少與外資加工貿易企業合作、為外資廠提供配套加工零配件的本地企業,在加工配套過程中逐步積累了原始資本和掌握了生產技術以及市場營銷網絡,由“配角”地位逐步轉化為市場的“主角”。
(三)人才流動的路徑。在通常情況下,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當地化比例越高,流動性越強,向內資企業流動越多,技術外溢效果越好。掌握技術的人員的流動可以產生技術溢出效應。這是珠三角取得技術溢出效應的重要形式。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聘用了當地大量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普通的員工,實際上就是間接地向珠三角提供技術轉移。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有不少人在加工貿易企業積累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資源,成為自身創業的重要資本。昨天的“打工仔”,今天成為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珠三角地區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三、珠三角地區提升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啟示
(一)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是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核心。珠三角地區的經驗表明,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是后進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經濟和技術趕超的關鍵所在。沒有對轉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礎上的模仿創新,該地區的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如果加工貿易帶來的技術溢出長期停留在低技術、低層次的水平上,只會強化經濟發展對外來資本的依賴性,這樣雖然可以使某一地區的經濟出現暫時的繁榮,但有可能由于生產成本上升,加工貿易企業人走樓空,最終導致經濟出現“空心化”的現象。
(二)縮小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根本途徑是本土企業的自主研發??鐕巨D移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術壟斷的前提下,獲得技術創新的利潤最大化。以技術壟斷為前提,跨國公司進行的技術轉移都是成熟性技術。不論處在全球化生產鏈條的哪個環節,從事加工貿易的東道國企業都不可能獲得最先進的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依靠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也就不可能實現產業技術的趕超。即使位于核心的產業鏈條,依靠核心技術的轉移與溢出也是十分有限的。進入21世紀,珠三角人發現,外資加工貿易企業可以向國內轉移一般性的先進技術,但真正核心、領先的技術是絕對不可能轉移的。利用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是一個地區產業技術升級的一種辦法,但真正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最終還得靠本土企業的自主研發。
(三)開展深加工結轉是實現技術溢出的有效方式。深加工結轉是指加工貿易企業將保稅進口料件加工的產品結轉至下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后復出口的經營活動。據統計,目前珠三角七成加工貿易企業采購配套以深加工結轉的方式實現。在全省IT、計算機和家電行業中,80%以上的手機部件、90%以上的計算機零部件和100%的彩電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區內實現配套。
(四)產業集群的形成是技術溢出的有效載體。僅僅在加工裝配環節取得成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向上下游環節延伸,并獲得更多的技術轉移和后向聯系,才能獲得更多的技術溢出和加工貿易利益,否則,勞動力成本上升之時就是加工貿易利益喪失之日。加工裝配產業是無根工業,即本地勞動力成本上升之日,就是加工裝配產業轉移之時。如果不能在加工裝配活動中獲得技術溢出,不能培養出具有相當素養的產業大軍,現時加工裝配活動中所得收益將會隨著加工貿易產業向外轉移在瞬間化為烏有。如果該地區形成了產業集群,即使加工貿易企業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而向外轉移,本地仍可通過向增加值相對較高的前向或后向生產環節轉移,實現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雙重升級,繼續分享加工貿易利益。
(五)大力扶持民營企業是實現技術溢出的重要途徑。民營經濟是最具活力的經濟,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亮點。民營企業不僅有與大型加工貿易企業配套生產的強烈愿望,而且初步具備了接受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能力。靈活的經營機制有利于民營企業融入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體系,并通過與跨國公司的配套互動,逐步上升到附加值較高的產業環節。民營企業與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合作不僅能實現優勢互補,而且能促使加工貿易落地生根,使“候鳥經濟”變為“榕樹經濟”。
(六)承接技術溢出效應的主體是企業,而不是政府。企業是技術溢出效應的直接受益者,理應成為推動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主導力量。提高技術溢出效應是地方政府應關注的事情,但企業才是承接技術溢出效應的主體。地方政府與企業在提高技術溢出時的職能不能錯位,更不能“越俎代庖”。地方政府對于提高技術溢出效應不能不急,但也不能太急。地方政府操之過急就可能過多地運用行政手段,破壞市場機制。如何讓企業行為的結果與政府的目標相吻合?一種比較理想和有效的方式是,“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關鍵詞:加工貿易;技術溢出效應;自主創新
珠三角地區既是我國加工貿易的最早起源地,也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最為成熟的地區。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不僅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且在廣東省對外貿易中占主導地位。我國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資進入能帶來先進技術,產生技術外溢,進而帶動我國產業的技術進步。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是低還是高,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到底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升級,已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一、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特點
珠三角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采取“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的模式。早在召開前的1978年8月底,東莞市虎門鎮就正式成立了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編號為“粵字001”。盡管這家企業的規模不大,設備較落后,產品檔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動的中國內地卻搶吃了第一只“螃蟹”,從此揭開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資的序幕。在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地區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管理經驗和國外銷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優勢,勞動力豐富而且便宜,土地資源多而且價格低。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之時正是香港產業升級換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廠租、勞動力價格居高不下的困擾,急于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出香港,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文優勢以及生產成本優勢,成為港商的首選地區。珠三角人則因勢利導,以鄉鎮企業為依托,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積極發展加工貿易。
(二)1991~2000年是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高新技術產業逐漸成為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第一增長點。計算機及軟件、通訊、微電子及基礎元器件、新一代視聽產品、機電一體化、重點輕工和家電等七大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和產品逐步提高。一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來珠三角興建高新技術企業,世界500強IBM、飛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樂、康柏等跨國公司相繼在珠三角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同時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在珠三角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發展階段,珠三角人從實踐中逐步意識到“三來一補”的局限性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人們主要還是關注提升外資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采取的措施是在淘汰低檔次、技術落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三來一補”企業的同時,有選擇地引進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加工貿易企業。珠三角在提升外資加工貿易科技含量的過程中,自然也帶來了技術的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第一,加工貿易產品的技術含量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高對珠三角地區的同行有很強的競爭作用和示范作用,本地企業通過學習和模仿產生了大量的技術溢出效應。第二,加工貿易與本地產業有密切的關聯程度。這一時期,加工貿易的生產料件已經完全改變了全部依靠進口的格局。第三,加工貿易企業普遍重視管理人員、科技人員的培訓。在加工貿易企業中,外商出于勞動力成本及其它因素的考慮,往往選擇和招聘當地的優秀人才加以培訓和管理,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熟悉國內外市場的人才。經過技術培訓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一旦由外資加工貿易企業流向其他企業或自創企業時,所學的各種技術也隨之外流,從而引起溢出。
(三)2001年至今是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飛躍階段。珠三角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第三階段的最大特點是不少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落戶珠三角,并且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趨勢初見端倪。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深化,跨國公司紛紛在珠三角設立研發機構。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國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設立了研發機構243家。這些研發中心上接研發源頭,下連規模生產企業和市場,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國外高水平技術,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發平臺。在珠三角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飛躍階段,技術溢出效應有實質性的突破。主要表現在:大規模引進成套設備逐步被引進關鍵技術、關鍵設備所替代。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為了能進入珠三角市場,競相以各種方式向珠三角輸出技術,技術引進的結構在不斷優化。隨著珠三角企業技術引進水平的不斷提高,引進的目的逐步從單一生產技術的引進轉向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創新能力的技術引進,引進技術方式多元化。跨國公司向珠三角輸出技術,除了有技術許可、技術服務、入股投資等傳統方式之外,還有相互交換技術使用權、特許專營等新形式,加工貿易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本地化。重用本地管理和技術的精英使不少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業績明顯上升,促使跨國公司向人才本地化轉變。
二、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主要路徑
(一)技術模仿的路徑。技術可以通過模仿和示范產生溢出效應。珠三角生產規模較大的本地企業,相當一部分是在加工貿易的技術、管理等方面示范效應下,通過學習、模仿和競爭,逐漸發展壯大,甚至超過了競爭對手。美的、科龍、格力就是在西方跨國公司的巨大壓力下,跟蹤跨國公司的技術,經過模仿和創新,不斷提高家電業技術水平的典型代表。
(二)配套生產的路徑。發展珠三角配套產業是珠三角外向型經濟實現技術外溢的直接渠道。在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料件已經完全改變了改革開放初期全部依靠進口的格局,產品本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電子信息產品為例,珠三角已集聚了5萬多家電子信息企業,打印機配套率達91%、PC機達80%、激光視盤機達64%,穩壓電源達53%、計算機主板及功能板達41%。珠江三角洲已成為世界級的IT業制造基地。不少與外資加工貿易企業合作、為外資廠提供配套加工零配件的本地企業,在加工配套過程中逐步積累了原始資本和掌握了生產技術以及市場營銷網絡,由“配角”地位逐步轉化為市場的“主角”。
(三)人才流動的路徑。在通常情況下,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當地化比例越高,流動性越強,向內資企業流動越多,技術外溢效果越好。掌握技術的人員的流動可以產生技術溢出效應。這是珠三角取得技術溢出效應的重要形式。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聘用了當地大量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普通的員工,實際上就是間接地向珠三角提供技術轉移。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有不少人在加工貿易企業積累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資源,成為自身創業的重要資本。昨天的“打工仔”,今天成為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珠三角地區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三、珠三角地區提升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啟示
(一)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是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核心。珠三角地區的經驗表明,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是后進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經濟和技術趕超的關鍵所在。沒有對轉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礎上的模仿創新,該地區的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如果加工貿易帶來的技術溢出長期停留在低技術、低層次的水平上,只會強化經濟發展對外來資本的依賴性,這樣雖然可以使某一地區的經濟出現暫時的繁榮,但有可能由于生產成本上升,加工貿易企業人走樓空,最終導致經濟出現“空心化”的現象。
(二)縮小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根本途徑是本土企業的自主研發??鐕巨D移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術壟斷的前提下,獲得技術創新的利潤最大化。以技術壟斷為前提,跨國公司進行的技術轉移都是成熟性技術。不論處在全球化生產鏈條的哪個環節,從事加工貿易的東道國企業都不可能獲得最先進的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依靠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也就不可能實現產業技術的趕超。即使位于核心的產業鏈條,依靠核心技術的轉移與溢出也是十分有限的。進入21世紀,珠三角人發現,外資加工貿易企業可以向國內轉移一般性的先進技術,但真正核心、領先的技術是絕對不可能轉移的。利用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是一個地區產業技術升級的一種辦法,但真正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最終還得靠本土企業的自主研發。
(三)開展深加工結轉是實現技術溢出的有效方式。深加工結轉是指加工貿易企業將保稅進口料件加工的產品結轉至下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后復出口的經營活動。據統計,目前珠三角七成加工貿易企業采購配套以深加工結轉的方式實現。在全省IT、計算機和家電行業中,80%以上的手機部件、90%以上的計算機零部件和100%的彩電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區內實現配套。
(四)產業集群的形成是技術溢出的有效載體。僅僅在加工裝配環節取得成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向上下游環節延伸,并獲得更多的技術轉移和后向聯系,才能獲得更多的技術溢出和加工貿易利益,否則,勞動力成本上升之時就是加工貿易利益喪失之日。加工裝配產業是無根工業,即本地勞動力成本上升之日,就是加工裝配產業轉移之時。如果不能在加工裝配活動中獲得技術溢出,不能培養出具有相當素養的產業大軍,現時加工裝配活動中所得收益將會隨著加工貿易產業向外轉移在瞬間化為烏有。如果該地區形成了產業集群,即使加工貿易企業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而向外轉移,本地仍可通過向增加值相對較高的前向或后向生產環節轉移,實現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雙重升級,繼續分享加工貿易利益。
為了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擬探討“三課合一”教學模式,即以外貿業務流程為主線,利用情境教學法、任務教學法,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核心,《外貿英語函電》和《外貿單證實務》課程為輔助,把三門課程內容有效整合,設計出一套新的課程方案與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反映外貿操作的全過程。《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內容涉及外貿業務的各環節的理論與實際業務相結合的課程;《外貿英語函電》是一門國際貿易知識與商務英語寫作相結合的專業課程;《外貿單證實務》是一門強調進出口業務中單證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課,是國際貿易實務知識和外貿英語能力的結合。這三門課程的內容貫穿于整個外貿業務過程中,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叭n合一”教學目的是想通過這種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夠真實地感受外貿業務是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在進行該模式的教學中,學生互為貿易伙伴,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積極思考,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業務問題的能力,使在校學習和實際工作一致。
二、“三課合一”教學模式的的具體操作
(一)教學內容設計以外貿業務流程為主線
把國際貿易的全過程分為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下設定若干具體的任務。對于每個項目下的任務,教師設置具體的、詳細的、真實的情境和背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外貿英語函電》或《外貿單證實務》的教學內容進行,由教師設計具體的任務,由學生分組合作完成。
(二)操作方法
1.理論課與實踐課不再分開
進行對于每項內容,首先由教師講授相關內容和基本知識,接下來就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完成了這個項目后再進行下個項目的講授和操作。
2.學生分組合作完成
任務把全班同學按每四名學生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做小組長,由組長來組織學習計劃的制定和管理任務,并組織小組成員商討、確定完成小組目標的方法和步驟。小組成員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小組目標。
3.評價交流
在各小組完成規定的任務后,選定1-2個小組成員用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再由其他小組給予評價,然后由教師進行評價與總結,通過這個環節,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
(三)教學實例下面以幾個例子來具體說明“三課合一”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
1.交易磋商
首先由教師講授國際貿易交易磋商的基本知識,詢盤、發盤、還盤、接受四個環節,以及講授如何撰寫詢盤函、發盤函、還盤函和接受函,然后由學生分別扮演出口方和進口方,要求按詢盤-發盤-還盤-接受四個環節進行價格的磋商與確定,在這個項目中,涉及到國際貿易實務和外貿英語函電知識的綜合運用。
2.貿易術語的選擇
首先由教師講授《INCOTERMS2010》中的11種貿易術語,包括每種術語的適用范圍、風險劃分等,再以1~2篇信函為例來講授如何與外商進行貿易術語的磋商,然后給出具體的情境,由學生分別扮演出口方和進口方,用信函的方式磋商并確定以何種貿易術語成交。在這個項目中,涉及到國際貿易實務和外貿英語函電知識的綜合運用。
3.進出口合同的履行
首先由教師講授出口合同的履行和進口合同的履行過程,在這個項目中涉及到很多單證的操作,比如如何填寫開證申請書,如何制作與取得各種單據:商業發票、裝箱單、匯票、報關單等,這些單證的操作需由教師詳細講授。在這個項目中還涉及到信函的撰寫,如賣方在審核買方通過銀行開來的信用證,經審核后發現有與合同不符之處,需要買方修改,賣方通知買方修改信用證;或者是賣方在貨物裝運前,遲遲未收到買方的信用證,這時賣方應催促買方及時開來信用證。在對相關知識講授后,教師設定具體的情境,由學生分別扮演出口方、出口輔助方、進口方、進口輔助方來完成證(開證、催證、審證、改證)、貨(備貨)、船(租船訂艙、出口裝船并取得提單)、款(制單結匯)全過程的操作。在這個項目中,涉及到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語函電、外貿單證實務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考試辦法與考核模式改革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長三角;環境污染
一、貿易與環境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在考察自由貿易所引起的福利變動時,經濟學家很少考慮環境方面的因素,但隨著自由貿易所導致的后果凸顯以及公眾環境意識提高,人們開始反思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所引起的包括環境污染在內的各種后果。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如下:
1.“污染者天堂”假說?!拔廴菊咛焯谩奔僬f的主要內容如下:如果在實行不同環境政策強度和環境標準的國家間存在自由貿易,那么實行低環境政策強度和標準的國家,由于其外部性內部化的差異,使該國企業承受的環境成本相對要低。這樣在該國進行生產時,其產品價格就會比在母國生產同樣產品的價格相應要低一些。于是國外企業尤其是環境敏感型企業樂于在環境管制寬松和標準低的國家落腳,這些國家就成為“藏污納垢”之所。
2.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國際上關于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GrossmanandKrueger在對NAFTA貿易環境的影響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貿易—環境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他們將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為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這一分析框架現在己經被經濟學者們廣泛采用。他們認為,盡管貿易自由化在短期內的環境效應是消極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貿易自由化將對環境產生長期的積極的影響。
二、長三角地區貿易以及環境污染概況
作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聚集地,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對外貿易和外資利用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拉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使整個地區的環境質量面臨著日趨惡化的巨大壓力。
以“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僅憑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近三年來長三角地區創造了全國約22.2%的國內生產總值、約23.8%的財政收入以及約36.6%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1.規模與增速。1995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為521.77億美元,只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8.5%;至2010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達到10882.5億美元,歷年數據如下表所示:
2.外貿依存度。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的,2006年外貿依存度已高達108.83%,比同年全國的外貿依存度67.03%高出41.8%。2000年之前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雖然穩步增加但都在50%的水平以下,直到2001年我國入世之后,隨著對外貿易環境的改善,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才開始得以連續三年急劇增加,并于2005年首次越過100%。
3.污染狀況。作為我國城市群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人口密集,高樓林立,工礦企業密布,制造業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整個地區的環境負荷逐年加重,環境質量日趨惡化,長江三角洲地區己成為我國新的生態環境脆弱帶。
三、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效應分析
貿易自由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是指自由貿易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結構效應指貿易自由化通過影響經濟結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貿易對環境的技術效應是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環保技術的不斷引進、擴散與創新,使得單位產出的能耗、物耗與污染強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如上圖所示,廠商一開始在B點生產,排污量為zB,由于貿易自由化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廠商的最佳生產點位于C點,排放量為ZS,B到C生產點的變化所產生的對環境污染排放的影響即為規模效應,同樣道理,ZC到ZS即為技術效應,ZA到ZB即為結構效應。
四、回歸分析
1.數據變量選取以及模型設定
本論文主要選取長三角地區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來代表該地區的環境受污染程度,并在計量分析過程中將它作為被解釋變量。
SO2=C(1)+C(2)*GDP+C(3)*FDI+C(4)*TR+C(5)*(K/L)
其中GDP為表示規模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K/L為表示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用固定投資量除以城鎮從業人員數計算得到;TR表示對外貿易依存度,用進出口總額占GDP得比重得到;FDI表示實際利用外資情況。
2.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的回歸結果可知,該模型中各變量的的系數如下所示:
LSO2=4.09+0.59LGDP+0.45LFDI+0.25LTR-0.16LKL
(3.22)(2.28 ) (2.66)) (-3.54)
(1)長三角地區GDP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隨著長三角地區GDP的上升,該地的環境污染狀況也是越來越嚴重的,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顯著,通過了T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該地區還位于環境庫茲尼茨曲線頂點的左側,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該地區的環境狀況還是會隨著該地區的GDP的上升而惡化。(2)長三角地區的FDI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其中的一個解釋為,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有一部分是為了轉移環境污染,致使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進一步加重。
(3)外貿依存度與長三角地區的環境污染也成正相關關系: LTR的系數為0.25,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長三角地區的以加工制造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出口比重比較大,而第一第三產業即清潔產業的出口比重比較小,即出口帶來環境污染的正效應大于負效應。
(4)該地區的資本勞動比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成負相關的關系:資本勞動比每上升一個單位,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會減輕0.16個單位。隨著資本勞動比的上升,意味著該地區積極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逐步轉化,從而產品的資本含量和技術含量也在增加,由于產品中技術含量的增加導致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變好。
五、對策建議
從以上的回歸結果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貿易自由化是一把雙刃劍,其對長三角地區環境的影響是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復雜性,有利也有弊。
1.完善相關立法。我們應該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和措施,將環境保護法與對外貿易法結合起來,在發展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同時,不能片面強調出口創匯,而應建立在不破壞我國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上,在外資項目審批和管理上應該執行嚴格的環境規則,以防止過多的重污染型企業進入該地區。
2.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對外貿易戰略。在出口方面,應減少污染品的出口,鼓勵和發展技術含量高、情節性產品的出口;逐步開發綠色產品,在進口方面,盡可能的減少污染品的進口以及防止重污染企業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該地區。
3.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進一步強化貿易自由化對長三角地區的結構效應,有效遏制該地區的結構性污染,應加快現有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發展科技先導型、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和產業群。此外,鑒于當前長三角地區的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充分發揮這一地區的人才優勢,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減緩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的壓力。
參考文獻:
[1]于之倩.江西省對外貿易、FDI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研究.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陳歡歡.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長三角 珠三角 外商直接投資 機電產品 出口
長三角、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受益者,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兩地已然形成了兩大經濟圈,成為主宰我國經濟的動向的領頭羊。2000年以來,兩地實際利用外資額占據全國90%以上,兩地出口占據全國出口總額的40%以上。2009年長三角、珠三角兩地機電產品分別占據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64%和71%,作為兩地出口主要構成商品,根據SITC分類標準,機電產品出口額可以作為衡量兩地貿易結構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的高低、進而考察兩地出口貿易結構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文基于小島清的投資貿易互補理論,結合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大量的理論衍生和實證結果,從地域分割的角度來研究長三角、珠三角兩大經濟圈FDI對出口貿易規模的增長以及貿易結構優化的影響。
一、長三角、珠三角兩地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情況分析
兩地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無論是從總體規模還是外資企業的角度考量,都呈不斷發展的趨勢,其中長三角尤其明顯,2005年長三角的機電產品出口與外資機電產品出口雙雙超越珠三角。兩地的機電產品占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也呈快速上升趨勢(EXJ/EXM)。珠三角EXJ/EXM指標額在2000年之后發展勢如破竹,1999年超越50%,2001年突破60%,2005年突破70%,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71.96%;長三角在2003年、2004年連續突破50%、60%,并在之后的6年中指標額一直保持60%以上的水平微幅增長。機電產品在兩地的出口商品結構中占據了較大份額,是拉動兩地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的主力軍。
指標EXJf/EXJ代表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與該地區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由該指標可以判斷外資企業對于該地區的機電產品出口的貢獻率,進而可以推測外資對當地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以及工業制成品出口的貢獻率。兩地EXJf/EXJ指標的發展與前一個指標并不一致:長三角的外資機電產品出口比重要大于珠三角,且發展較為迅速,2002年突破70%,2007年、2008年相繼突破80%、90%,2009年為歷史最高點達到93.32%;相比之下,珠三角的機電產品比重發展趨勢較為平緩,總體比重在65%左右浮動??傮w來說,長三角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長三角機電產品出口總額中,外資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占據了90%以上的份額;而珠三角的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占機電出口總比重較為穩定。長三角地區的外資出口傾向大于珠三角,長三角FDI對于機電產品出口的增長以及出口結構的優化貢獻較大。珠三角外資出口結構中,機電產品雖占據較大比例,但并非全盤皆是,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兩地出口貿易結構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珠三角外資企業出口結構更為多元化,而長三角外資企業出口結構相對單一。
二、長三角、珠三角FDI與機電產品出口實證分析
考慮到時滯問題,以及變量的平穩性,本文選取、
分別代表機電產品出口額、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作為解釋變量。以 為被解釋變量, 構造機電產品出口與FDI的模型。同時,設機電產品出口與出口總額的比重為,設外資機電產品出口額與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以 、 為解釋變量,為被解釋變量構造出口結構模型。
機電產品出口總額與外商直接投資關系模型:
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總額與外商直接投資關系模型:
機電產品出口結構與外商直接投資關系模型
(機電電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
各變量與外資存量的相關系數均較高。說明外商直接投資的長期效益對于機電產品出口的規模以及結構的影響作用比較大。經過ADF單位根檢驗,各變量原序列均不平穩,差分之后為平穩序列,可進行下一步回歸分析。
珠三角機電產品出口與FDI回歸方程如下:(方程1)
LNEXJ = -12.3559 + 1.7243*LNFDIC(-1)
(-7.3862) (16.9976)
R2=0.9569ADR2=0.9536F-statistic=288.9197
珠三角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與FDI回歸方程如下:(方程2)
LNEXJF = -14.2381 + 1.8138 *LNFDIC(-1)
(-7.0793) (14.8714)
R2=0.9444ADR2=0.9402F-statistic=221.1588
長三角機電產品出口與FDI回歸方程如下:(方程3)
LNEXJ = -17.13251 + 1.9911*LNFDIC(-1)
(-10.1535)(9.6128)
R2=0.9697ADR2=0.9672F-statistic=384.6649
長三角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與FDI回歸方程如下:(方程4)
LNEXJF = -20.5856+ 2.1822*LNFDIC(-1)
(-11.9032) (20.9731)
R2=.9734ADR2=0.9712F-statistic=439.8741
方程1、2、3、4的調整擬合優度分別為0.95、0.94、0.96、0.97,變量對方程的解釋程度較高。方程自由度均為12,各方程F值均大于FO.O1(1,12)=10.04,說明以上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9%水平下顯著成立,方程解釋度較高。方程解釋變量LNFDIC的t值均大于
tO.O1=2.68,變量99%水平下顯著成立,可以用來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
方程1、3的自變量系數為1.72、1.99,該值反映截至上一年實際利用外資存量分別對于兩地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程度。說明珠三角地區FDI存量對于機電產品的出口彈性分別為1.72,即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額,便能拉動1.72個單位的機電產品的出口。長三角出口彈性略高于珠三角,每增加一單位的FDI累計額能拉動1.99個單位。
方程2、4的自變量系數為1.8138、2.1822,該系數代表截至上一年實際利用外資存量對于兩地外資機電產品出口的彈性系數。經濟意義可解釋為每增加一單位的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就能分別帶動珠三角1.81個單位、長三角2.18個單位的外資企業機電產品的出口。
珠三角機電產品出口所占比重與FDI回歸方程如下:(方程5)
Y = 0.3674 + 1.4228*FDIC(-1)
(11.8315) ( 8.0478)
R2=0.8328ADR2=0.8199F-statistic=64.7676
長三角機電產品出口比重與FDI回歸方程如下:
(方程6)
Y = 0.3467 + 8.6262*FDIC(-1)
(10.2362)(5.7034)
R2=0.7305ADR2=0.7080F-statistic=32.5293
方程5、6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83、0.73,方程解釋優度相對前四個方程較差。方程自由度為12,兩方程F值為64.76、32.52,均大于FO.O1(1,12)=9.33,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9%水平下顯著成立。tO.O1=2.65,方程5、6的變量在99%水平下顯著成立,可以用來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自變量系數分別為1.4228、8.6262,該值反映截至上一年實際利用外資存量對于兩地出口結構(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的影響程度,可以理解為出口結構優化的效度系數。經濟意義可解釋為珠三角地區每增加一單位的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額,便能使出口結構優化1.42個單位,即珠三角出口結構中機電產品的出口比重上升1.42個單位;長三角地區每增加一單位的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額,便能使出口結構優化8.6個單位,即出口結構中機電產品出口的比重上升8.6個單位。
在機電產品總體出口規模以及外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規模上,FDI對于長三角、珠三角兩地的作用都呈正向促進作用,驗證了小島清的投資出口互補理論。在出口結構優化程度上,雖然都呈正向效用,但長三角珠三角呈現了較大的差異性。長三角FDI出口結構優化效度系數為8.6遠高于珠三角的1.42。外資存量對于長三角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的增量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結合前文機電產品出口規模描述性分析,兩地出口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長三角出口結構比較單一以機電產品為主,該地區近年來外資行業投向一直聚焦于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制造業;珠三角的高技術、高資金密集的產品結構相對趨于多元化。根據珠三角地區近二十年來的發展,高新技術產品作為高技術、高資金密集產品的代表逐漸成為了珠三角出口的主力軍之一,2000年其在工業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為19.23%,2009年達到了39.59%,其中75.58%的出口份額是來自于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拉動。雖然兩地的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都占據較大比例,不能否認珠三角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有一部份是出于加工代工的電子組裝產品。但從兩地外資行業投向進行分析,兩地的區別顯而易見,珠三角外資有一個全新的投向--科學研究、技術服務:1995年外資額為442萬美元,2009年飛躍至66764萬美元,十五年間增長了150倍之多,珠三角FDI的行業投向直接地影響該地出口結構,而長三角兩省一市的外資投向分析中,此項目的FDI投入金額很少。由此可見,在珠三角的出口結構中,除了傳統的機電產品,還有一股新生代的出口支持力――高新技術產品,外商直接投資對于該地的出口結構的起到了無可比擬、無可替代的優化與升級作用。
長三角、珠三角兩地FDI對于機電產品出口起到了――致的正向推動促進作用,其中,外資的投入、外資企業的設立對于出口的規模的擴大以及出口結構的優化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長三角出口結構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種類相對單一,而珠三角顯得更為豐富多元,高新技術產品已經成為了珠三角地區出口商品的主要構成之一。珠三角地區在引資政策的健全與完善、引資環境的創造、"質""量"并重的引資戰略高度都值得長三角地區的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文東偉.FDI、對外貿易與中國區域產業發展. 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J],2007,4,1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許多國家將交通、電力、通訊、倉儲等基礎設施稱為“社會間接資本”,其建設水平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承接產業梯度轉移中,長沙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完善各項配套設施,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
【關鍵詞】許多國家將交通、電力、通訊、倉儲等基礎設施 稱為“社會間接資本”
【本頁關鍵詞】畢業論文 職稱論文 職稱論文寫作 本科論文寫作
【正文】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長沙外商投資環境許多國家將交通、電力、通訊、倉儲等基礎設施稱為“社會間接資本”,其建設水平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承接產業梯度轉移中,長沙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完善各項配套設施,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一是加快跨省市區的交通干線建設,尤其要重點打造連接粵、港、澳和出海快速通道,提高與粵、港、澳和出海港口之間的人流、物流速度,降低運輸成本,為商品進出口和粵、港、澳地區出口導向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創造條件。二是著力加強長株潭路網建設,建成長株高速、黃萍高速、長潭西線高速,形成長株潭高速外環。三是完善骨架干線,加快國省道、縣鄉道改造步伐,全面形成市區到縣(市) 、縣(市) 到轄區鄉鎮“一小時交通圈”。四是在水路方面,長沙市要大力提升航道等級,完善港口設施和碼頭功能及噸級結構。重點建設好霞凝新港工程, ,將其建成中國內陸最具影響力的現代化航運港口;配套建設好霞凝物流園區,形成干支相通、通江達海的內河水上通道;加強與上海、中部口岸的“大通關”合作,積極探索區域通關改革,縮短長沙出海航程;五是著力加快市、縣(市) 、鄉(鎮) 三級客貨運站場建設,基本形成以公路主樞紐為中心,各縣(市) 、鄉(鎮) 為連接點的客貨運輸網絡;六是加快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水、火、電比例結構,加快推進地區性電網與省網相連促進區域間電力互補,使電力供應充足。
三、利用外資,促進長沙加工貿易的發展那么長沙如何利用外資,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 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下列政策措施:在貿易政策制訂的過程中將加工貿易的發展置于一個戰略的高度,重視和鼓勵其發展。在吸引加工貿易轉移方面制定較進取的策略,提供比珠三角和長三角更優惠的引資條件,在政策、交通設施、電力和勞工等方面發揮長沙的吸引力,同時保持加工貿易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產業轉移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積極開展加工貿易招商,實施外資帶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大跨越和大突破。將產業招商與加工貿易招商項目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性強、發展前景好的“配套協作型”加工貿易龍頭項目,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提高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釋放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促進加工貿易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移。我市的農業資源和天然資源豐富,出口以糧食和其他原料等附加值較低的產品為主,如果能利用外資,大力發展配套的加工工業,會有助于提升長沙的出口產品結構。充分發揮長沙在資源、人才、技術、交通等的比較優勢,吸引跨國公司建設生產基地,設立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更大范圍地聚集為跨國公司配套的加工制造商,形成大規模產業群。重點發展以IT為代表的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產品的加工貿易,不斷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比重。積極吸引和承接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大的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的加工貿易。各區縣可結合本地實際,特別是結合本地的特色經濟,培育潛力大、前景好、競爭力強的加工貿易龍頭產業,帶動上下游企業配套發展,逐步建立起加工貿易出口基地。積極利用長沙金霞海關保稅物流中心的優勢,降低加工貿易企業的物流成本。長沙金霞保稅物流中心將實現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進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口岸功能和退稅功能、物流信息處理等多項功能,集海關、檢驗檢疫、物流基地、金融服務等功能于一體。我市加工貿易企業可充分利用其政策優勢,將深加工結轉產品直接出口到保稅物流中心,然后由下游企業從保稅物流中心進口,節約物流成本。
【文章來源】/article/66/4381.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論文關鍵詞:FDI,長三角,創新能力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后,上海浦東開發以來,長三角地區憑借其區位優勢和經濟實力逐步成為中國吸引FDI的核心區域,FDI不僅為我國長三角地區工業經濟發展帶來了資金,擴大了對外貿易,在促進區域內工業總產值大幅提升的同時,還對區域內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和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外資企業在促進我國長三角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是否也促進了本土工業企業技術水平進步和創新能力提高?目前學術界對此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我國在90年代以來實施的“市場換技術”戰略是失敗的,FDI大量流入使得本國企業形成技術依賴,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進展緩慢,FDI的競爭效應不利于國內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成長;而另外一些學者卻認為利用外資與技術進步并不沖突。因此,如何看待和評價FDI對現階段長三角地區工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以長三角地區工業企業數據為例,以專利申請數量為因變量,采用時間序列模型,實證分析了FDI對我國長三角地區工業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在本文中小論文,考慮到省級行政區劃分的相對穩定性,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以及統計數據的來源,本文所指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簡稱長三角地區)是指一市、兩省,即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結論為FDI對外觀設計專利的促進作用最顯著,對實用新型專利次之,而對發明專利作用并不明顯。發明專利數量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賴于自身的研發資金投入,而不是來自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
一、FDI對專利申請數量影響的計量模型介紹
研究FDI對專利申請數量的溢出效應需要構造一個與生產函數類似的創新產出函數。為了簡化我們的研究,除了研發活動的資金和人員投入變量外,本文只考慮外商直接投資這一因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因此,在后面的分析中,我們所得出的關于FDI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的結論均是建立在影響創新的其它因素(如政策和制度等因素)不變的假設下。由于受到統計數據的限制,本文用區域內專利申請數量的總量來替代區域內工業專利申請數量。因此,本文用如下的生產函數表示:
I=f(L,k,FDI)(4.2.1)
其中,因變量I分別用長三角地區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受理數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受理數來表示,作為衡量長三角地區工業企業創新能力的替代指標;L和K是投入變量,分別代表勞動人員投入和研發資金投入,同時,由于考慮到我國的研發人員數量大部分集中在大學、科研院所、而企業的研發人員數量較少,而且大學、科研院所的主要成果不是專利,而是基礎理論和教育培訓,并且長三角地區勞動力資源層次高(李曉鐘、張小蒂,2004)等因素,本文用全體從業人數來代表勞動人員投入;FDI是本文研究最關注的一個變量,本文使用長三角地區的實際利用外資額作為該變量的指標。
數據選取的是1999-2008年我國長三角地區的樣本數據。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受理數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受理數(單位:個),全體從業人員(單位:萬人)和FDI,即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單位:億美元)這三項數據均來源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技術開發經費內部支出(單位:萬元)這項數據來源于各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對方程(4.2.1)取對數,即為:
㏑I=β0 + β1㏑L+ β2㏑K + β3㏑FDI (4.2.2)
二、模型的檢驗結果及實證分析
運用SPSS軟件對(4.2.2)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如下所示:
表4.1 FDI對長三角地區專利申請數量的實證結果
所有專利
發明專利
實用新型專利
外觀設計專利
常數項
-0.16
(-0.055)
0.577
(0.11)
0.768
(0.47)
-1.725
(-0.46)
勞動人員投入L
0.703
(1.36)
0.208
(0.22)
0.63**
(2.17)
0.64**
(2.97)
研發經費投入K
0.36**
(2.82)
0.807***
(3.51)
0.179**
(2.506)
0.459**
(2.79)
FDI
0.771***
(3.28)
0.488
(0.15)
0.696***
(5.28)
0.888***
(2.93)
R2
0.988
0.977
0.992
0.985
AdjR2 ;
0.982
0.965
0.990
0.980
D.W
1.61
2.626
1.357
1.62
F
160.515
1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