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20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
在發展領導科學發展能力過程中離不開知識結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這種知識結構還應該是立體、開放和動態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將不同層次方面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配合和補充,使其在知識系統中能夠更限的發揮各自的作用,為領導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當前我國處于信息快速發展時期,這就需要知識結構要具有較好的開放性,從而能夠做某對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不斷的吸納,吸取其精華部分。作為知識結構,當理論和實踐不斷發生變化時,其也需要隨之做出必要的調整和補充,這樣才能使知識結構更加科學和合理,為領導者自身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的戰略思維體系
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構成要素當中,其中戰略性思維體系作為其重要的核心,其直接代表著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高低,對于一個領導來講,其戰略思維是否成熟,直接對其領導能力、領導方法、領導藝術和領導績效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還會對發展的全局性、科學性、有效性和持續性帶來較大的影響。領導者有了系統思維,才能放眼整體,總攬全局,全方位的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規律。只有具備創新性思維的領導者才能夠勇于破舊立新,突破傳統的、陳舊的、教條的局限,不斷提出新思想,創造出新理論,制定出新戰略,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以便更好地領導科學發展。
(三)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
在科學領導能力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這兩點作為重要的支撐而服務于領導科學發展目標。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在具有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后,才能將領導科學發展能力更好的發揮出來,確保領導的科學性。這兩點是實現科學領導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領導藝術主要包括運籌藝術、決斷藝術、權變藝術、用人藝術、協調藝術、激勵藝術、講話藝術、開會藝術等網。只有具備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的領導,才可能成為具有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領導。
(四)先進的領導倫理
先進的領導倫理是領導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領導活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領導者,其在領導活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選擇發展問題,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會存在各種利益之間的選擇問題,這都是從社會發展角度出來會遇到的問題,如果領導者個人方面則會遇到權力觀和政績觀的選擇問題。在對這些問題的選擇時,領導者則需要擁有先進的領導倫量,這樣才能有效的避免選擇出現偏差。因此,要實現科學領導,就必須培育先進的領導倫理并充分發揮它對領導行為的導向作用。
二、結束語
關鍵詞:與時俱進;科學發展;主導作用:現代新型教師
科學的發展觀是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性概括和升華。科學發展觀是發展觀上的與時俱進,其本質是以人為本的協調發展觀,科學發展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和可持續發展。高等院校成為知識創新、理論創新、人才創新的重要基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與時俱進。教師肩負著“科教興國教書育人”的重任,為培養對象傳道、授業、解惑。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觀念、知識和主導作用也應與時俱進,并向學習型、研究型發展。
一、教師傳道方法的與時俱進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教師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將學科知識“填鴨式”的灌輸給學生,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基本屬于被動式、死記硬背式,所以很多用人單位反映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重理論知識輕動手能力,更缺少實踐鍛煉。
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爱斀袷澜?,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出現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爆F代科學知識內容豐富、發展迅速,教師不可能在幾年學校教育時間內完全傳授給學生,而且,現代知識更新也很快,單純的傳授學科知識已跟不上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教師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教師更重要的職責在于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獲取和應用所需知識和信息。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方法,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當的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挖掘潛能,還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同時努力發揮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挖掘各種潛能和個性特長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一個寬容、輕松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并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機會、環境和條件。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激發者、指導和幫助者,各種知識、素質、能力和發揮個性特長的培養者,將教學重點放在激發促進學生“學”上,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和可持續發展。
“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蔽覀冊诮虒W中堅持改革教學體系、內容,同時進行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三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思想,注重“四實”(實驗、實踐、實訓、實習)和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結構、方式、方法、手段和考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探索出培養“新型信息技術人才”新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八雙”即雙計劃、雙大綱、雙教材、雙教案、雙教法、雙練習、雙作業、雙考核),通過多媒體教學軟件演練教學,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結合演示教學講解操作,邊講邊練、演練結合、平時與期末考核結合,對新型人才培養效果很好。
二、教師授業觀的與時俱進
人們把教師比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要用豐富的學識教人,更要以高尚品德育人?!皫熣?,人之模范。”教師的培養對象尚未成熟具有可塑性。教師的品德、氣質、性格和言談舉止等,都會對學生起到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身教勝于言教,以教師良好道德行為去影響、啟迪和感化學生的心靈尤為重要。同時也應當意識到,在現代信息化時代,傳統的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過去的謙虛忍讓、吃苦耐勞、認真嚴謹等美德,已經不全被認可,強調自信、效率、公平和個性化發展。
教師的工作是“樹人”工程功在千秋,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從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現在的“園丁”、“人梯”精神,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春蠶”和“紅燭”的高尚品質,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各種利益碰撞和調整的改革形勢下,更需要以無私奉獻為基礎的職業道德情操。
每個人先天條件及后天經歷不同,其價值觀的形成也受到不同的影響?,F代大學生比較強調自我價值體現,教師在尊重其價值體現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知道學會感恩他人和社會。學生興趣和特長是人生選擇的重要因素,從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信自強、自我成長與實現。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與面對現實中權利、地位、收入與財富等問題,教育學生應當努力進取,必須以正當手段、方法達到目的和理想,經過努力實現才具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也是為集體和社會做貢獻。
我們堅持面上教育與個別細致引導相結合,進行“樹新風立志成才”、“就業和學科發展方向教育”、“理想前途和學習目的教育”等。并通過“導師”方式對學生融合思想和專業的教育與指導,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也始終堅持嚴格管理、教書育人。還積極引導、支持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課外科技與文化活動,教師參與對學生實踐活動方案指導、審查和評審等。如指導學生自己組織進行“網頁設計大賽”、“程序設計大賽”等,從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和能力培養與合作等收獲都很大。
三、教師解惑觀與時俱進
現代新型教師應向學習型發展,注重教學相長、知識更新、與時俱進。信息技術廣泛深入快速發展。致使教師無法做到先知先覺,更無法實現傳統意義上教與學。現代高校教師應將自己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交往可以凸顯學生性、表現個性、激發創造性。交往使教師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互相促進、教學相長,教學也不僅是單向付出,而是生命活動、人才培養、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交流、溝通、參與、相互構建,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這正符合信息時代學生強調個性、人權平等的需求。師生相互交流、溝通、啟發、補充,也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使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討論、研究、實驗、演示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發揮與展示。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在教學研究中發揮主體作用
現代新型教師應向研究型發展,在教學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與課程、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都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按照教學課程、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教學內容和進度是由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這樣,一方面新的教學研究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教學行為,不能為教學服務,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缺乏理論指導與創新,從而陷入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泥坑。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嚴重阻礙了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現代教學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理念,要求課程與教學相互整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內容與思想方法融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觀察、了解和解決教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創造性地進行課程建設和開發。對教材進行認真鉆研和處理,以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提高各種知識、素質和能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經驗與體驗相聯系,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學中用、循序漸進、持續發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形成知識的框架,掌握知識的結構,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掌握課程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應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反思自身的行為、探究出現的問題、不斷積累總結經驗,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把自己由“教書匠”變成專業或研究方向的“專家”和“教育家”,調整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最終實現自我完善、與時俱進、持續發展。
達成共識并成為行為規范。美國的大學領導者認為:學校的發展方向和遠期目標要在大學的領導層形成清晰的集中意識;但絕不僅僅單獨由學校領導層做出最后決議;戰略定位和規劃目標應是學校發展和個人行為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全校上下的行為規范。學校的各項決策都必須緊緊圍繞發展方向和遠期目標進行規劃。同時還將長期目標分解為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短期目標,并創建科學的指標體系和監督體系以確保完成。獨立思考和獨立辦學的能力。為引導大學正確定位,美國政府積極放權只做引導,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引導高等學校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政府的作用僅僅是把握戰略方向,而具體戰略定位和目標則由各個大學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制定。政府雖然有立法約束,但真正的決策權依然歸校方,校方在制定規劃和決策時具有獨立性,這為學校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前提和無限可能。
二、影響當前我國新建本科高校發展原因分析
政府方面引導模糊而又簡單僵化。根據我國相關立法規定,我國的教育行政部門有權監督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并且負責制定對其評估辦法。這一規定沒有考慮大眾化教育時代所出現的分層、分類教育的現實情況。這導致我國許多高校不能從實際出發,盲目追求實現表面的標準化建設,忽略自身優勢和特色發展,從而導致高校教學模式化、無差異、無特色,最終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降低了人才競爭力。此外,我國希望通過政府財政支持,積極建設“985計劃”與“211工程”等高水平大學。這使得為得到更多的財政支持,許多院校盲目擴大規模,豐富學科門類,片面追求學校外部結構的高大上,忽略學校本身的內部建設和提高。而一些新建高校更是盲目追求高目標,致使專升本、本科由普通升重點、爭碩士點博士點現象層出不窮。當前高校的運行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學校是一個整體,是由高校領導、教職員和學生組成的大家庭。生存和發展是所有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每一個校領導、教工和學生應當關注的大事。高校的定位不僅要反映出校領導高層的意志,也要體現教職工的想法,更主要的是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所以高校的定位應達成全校共識后,進而得到全校教職員工在心理上的高度認同,并將其化為實際行動,從而最終實現定位中的目標。就目前來看,我國高校官本位和行政等級意識濃厚,對學術權力和民主管理的重視越來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以人為本,平等自由的理念。沒有教工的真正參與,高校定位僅僅是管理層的事情。具體制度出臺后,缺乏教工的認可,從而造成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運行不暢,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對高校定位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傳統文化為我國的進步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國人的思維和價值取向。如大同思想,在主張特色化高等教育的今天,仍強調同一的思維模式與單一的價值取向,不利于形成與其他高校不同的高校定位。再如,中國傳統文化推崇道家閉關、佛教參禪,這些無一不采用自我反省的修養方式?,F今的高等教育發展如果繼續采取“自省”的方式,將因循守舊的思想貫穿其中,就不能及時關注外部環境需求的變化,必然使高校在競爭激烈時代遭淘汰。此外,西方文化比較重視科技文化的發展,而中國文化重視倫理,輕器物、輕技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職業有偏見。長期的偏見,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分配不均,一些專業門庭若市,另一些專業卻無人問津。
三、關于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科學發展的啟示
科學發展下的新聞采訪,要求是全方位的發展,無論是在傳播形式和手段上都不能只是局限在一種形式,在我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傳播形式和手段必須加快自身的發展和自身發展形勢。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張的過程中都是有媒體的出現,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經濟和文化出現,都是離不開新聞媒體采訪,所以說,新聞采訪與社會上的文化是相鋪相成的。我國新聞采訪所要進行發展層面上開展,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原來的成面上,必須在社會發展中經濟領域上去鍛煉自己,讓自己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壯自己。我國一些報業的發展是走在前邊的,一些新聞媒體行業已經開始接觸房地產、印刷等行業,新聞采訪可以再經濟相關政策的指導下與其他行業發展規律進行接觸,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入資本市場,是的媒體行業不斷發展壯大。新聞采訪的過程往往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的傳播是通過新聞媒體的發揚,需要二者之間相互合作。
二、新聞媒體采訪各個層面協調發展
新聞采訪中需要協調好各個層面的關系,新聞采訪不只是簡單地采訪工作,還有很多相關的工作作為支撐面,所以在工作中要處理好這些層面的關系。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協調發展,就是要處理好新聞媒體中同質相互競爭、相互重疊的現象出現,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現有資源,為新聞媒體發展做出一定貢獻。注重新聞采訪中各個結構的整體優化和調節,進行優勝劣汰的方法進行發展,做到根據國家,或者地區的發展進行布局,做到一個地區的媒體資源能夠做到合理分配,是的新聞采訪做到更加科學、合理。新聞采訪要對自身進行明確的定位,在市場上怎樣進行發展與生存,是我們新聞采訪工作應該去做到的。
三、做好新聞采訪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我國的電子稱重系統從最初的機電結合型發展到現在的全電子型和數字智能型。電子稱重技術逐漸從靜態稱重向動態稱重發展,從模擬測量向數字測量發展,從單參數測量向多參數測量發展。電子稱重系統制造技術及其應用得到了新發展。國內電子稱重技術基本達到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少數產品的技術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國內的電子秤市場中,1009左右量程的電子秤精度一般為0.019即10mg。在研究方法上,電子稱重系統的工作原理一般是將作用在承載器上的質量或力的大小,通過壓力傳感器轉換為電信號,并通過控制電路來處理該電信號。其中壓力傳感器大多數采用電阻應變片壓力傳感器,由于應變片的體積較小,市場上有多種規格可供選擇,而且可以針對彈性敏感元件的形式可以靈活設計來適應各種應用場合的要求,所以應變片式壓力傳感器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電阻應變片壓力傳感器的一個嚴重缺陷是應變靈敏度、應變片本身的電阻都隨溫度變化,而且靈敏度隨溫度變化較大。在不同的環境中,應變片的阻值發生變化,輸出零點漂移明顯。并且應變片的輸出信號很小、線性范圍窄,而且動態響應較差,有待進一步開發。在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在電子稱重力一面,從技術水平、品種和規模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特別是在準確度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梅特勒一托利多公司生產的BBK4系列高精度電子秤精度達到了1mg,速度大約為1次/秒。目前,電子秤在稱量速度方面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二、電子秤的發展趨勢
電子秤是載于秤的臺座、盤、鉤上的物品的重量由傳感器蠕變反應平衡,而由儀器數字顯示的電子衡器。電子秤集機、電、儀于一體,具有多功能、高精度、快速和動態計量、穩定可靠等特征,代表了衡器產品發展的方向。電子秤屬于日用衡器,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電子秤產品總的發展趨勢是小型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其技術性能趨向是速率高、準確度高、穩定性高、可靠性高;其功能趨向是稱重量的控制信息和非控制信息并重的“智能化”功能;其應用性能趨向上綜合性和組合性。
(1)小型化
近幾年新研制的電子平臺秤結構充分體現了體積小、高度低、重量輕(即小、薄、輕)的發展方向。對于低容量的電子平臺秤和電子輪軸秤,可采用將薄型或超薄型的圓形稱重傳感器,直接嵌入鋼板或鋁板底面與稱重傳感器外徑相同的盲孔內,形成低外形的秤體結構,稱重傳感器的數量和位置由秤的額定載荷和力學要求計算決定。鋼板或鋁板就是秤體的臺面,稱重傳感器既是傳感元件,又是承力支點,極大地減化了秤體結構,減少了活動連接環節,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穩定性和可靠性。對中等或較大容量的電子平臺秤、電子地上衡,已經出現了采用方形或長方形閉合截面的薄壁型鋼,并聯排隊列焊接成一個整體的竹排式結構的秤體,4個稱重傳感器分別安裝在最外邊兩根薄壁型鋼兩端的切口內,安裝在稱重傳感器承力點上的固定支承就是秤體的承力支點,既減化了承力傳力機構,又節省了秤體高度,這是一種很有發展一前途的秤體結構。對于大型電子平臺秤,可利用有限單元法進行等強度和剛度計算,采用抗彎剛度大的型材和輕型波紋夾心鋼板等。
(2)模塊化
對于大型或超大型的承載器結構,如大型靜動態電子汽車衡等,己開始采用幾種長度的標準結構的模塊,經過分體組合,而產生新的品種和規格。以5、6、7m長的同寬度3種標準模塊為例,由單塊、二塊、三塊到四塊分體組合,可以組合成長度為5-28m的22種規格的分體式秤體結構。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根據各行業用戶的需要,選擇其中10余種常用的標準規格即可。這種模塊化的分體式秤體結構,不僅提高了產品的通用性、互換性和可靠性,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還降低了成本,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3)集成化
某些品種和結構的例如小型電子平臺秤、專用秤、便攜式靜動態電子輪軸秤、靜動態電子軌道衡等,都可以實現秤體與稱重傳感器,鋼軌與稱重傳感器,軌道衡秤體與鐵路線路一體化。如秤體與稱重傳感器一體化的便攜式靜動態電子輪軸秤,多用硬鋁合金厚板制成。其結構原理是經過固溶熱處理強化的鋁合金板,或通過在4個角上鉆孔和銑槽分別形成4個懸臂梁型稱重傳感器;或在鋁合金板的底面銑出多個對稱的盲孔和盲槽形成整體剪切梁型稱重傳感器。這就使得秤體與稱重傳感器合二為一,即鋁合金板既是秤體臺面又是一個大板式稱重傳感器。以后者結構的10t便攜式動態電子輪軸秤為例,其尺寸為720mmx550mmx32mm,重量約為23kg。
(4)智能化
電子秤的稱重顯示控制器與電子計算機組合,利用電子計算機的智能來增加稱重顯示控制器的功能。使電子秤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增加推理、判斷、自診斷、自適應、自組織等功能,這就是當今市場上采用微機化稱重顯示控制器的電子秤與采用智能化稱重顯示控制器的電子秤的根本區別。
(5)綜合性
電子稱重技術的發展規律就是不斷的加強基礎研究并擴大應用,擴展新技術領域,向相鄰學科和行業滲透,綜合各種技術去解決稱重計量、自動控制、信息處理等問題。例如在流量計量專業,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論和方法建造一套標準大流量測量系統,價格相當昂貴。如果采用稱重法即質量流量法,只要將重量和時間測量準確,大流量的測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某些商用電子計價秤而言,只具備稱重、計價、顯示、打印功能還遠遠不夠,現代商業系統還要求它能提供各種銷售信息,把稱重與管理自動化緊密結合,使稱重、計價、進庫、銷售管理一體化,實現管理自動化。這就要求電子計價秤能與電子計一算機聯網,把稱重系統與計算機系統組成一個完整的綜合控制系統。
(6)組合性
在工業稱重計量過程或工藝流程中,不少稱重計量系統還要求具有可組合性,即測量范圍等可以任意設定;硬件能夠依據一定的工作條件和環境作某些調整,硬件功能向軟件方向發展;軟件能按一定的程序進行修改和擴展;輸入輸出數據與指令可以使用不同的語一言和條形碼,并能與外部的控制和數據處理設備進行通信。
三、我國電子秤的不足
現有便攜秤和電子秤的不足現有的便攜秤為桿秤或以彈簧壓縮、拉伸變形來實現計量的彈簧秤,居民用戶使用的基本是桿秤。彈簧秤制造工藝要求較高,彈簧的疲勞問題無法徹底解決,一旦超過彈簧彈性限度,彈簧秤就會產生很大誤差,以至損壞,影響到稱重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只是一種暫時的代用品,也被列入逐漸取消的行列。與彈簧度盤秤相比,臺式電子計價秤具有反應靈敏、準確度高、功能齊全、顯示直觀、使用方便等特點,在商業貿易中的使用已相當普遍,但又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體積大、成本高、需要工頻交流電源供應、攜帶不便、應用場所受到制約。而月,目前臺式電子秤行業混亂、無序的狀況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臺式電子秤產品質量一直上不去,近年來抽樣合格率一直徘徊在40%-65%,2003年抽樣合格率僅51%。臺式電子秤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表明,我國臺式電子秤產品質量合格廠一家的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JJG555-96《非自動秤通用檢定規程》(JJG555-96《非自動秤通用檢定規程》被國內衡器行業喻之為“衡器圣經”,在技術內容上等效采用了OIMLR76國際規程。JJG555-96經過全國范圍的宣傳,已普遍被國內同行所接受,為我國非自動衡器的標準、規程與OIML的接軌奠定了基礎,是目前我國非自動秤的唯一通用計量檢定規程。
水利經濟的效益有一個很重要的難題,就是在水利工作的不同部門,收到的財政效益也不同。因此,對于不同的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門國家要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維持社會穩定。讓各部門加強聯系,相互合作,共同促進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部門不同帶來的經濟效益、質量結果都不同,因此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因地制宜,相對應的制定不同的經濟政策,扶持水利產業,從而使得水利經濟達到良性發展。要制定適宜的能擴大水利社會效益的經濟政策,首先我們要對各個部門所能給我們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估價,然后考慮到各個業主的家庭經濟情況和享受到的服務大小不同,采取不一樣的經濟扶持政策,以達到逐步減少財政政策,擴大受益者應繳納的費用。在經濟條件不錯的地方,政府就要回籠資金,因為投入資金也會增加,所以受益者承擔的責任也增大;反之,若當地為經濟較為困難的地區,政府就會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宣傳,擴大水利事業,盡量減小受益者應繳納的費用。
(1)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
水利建設的資金來自于人民,應造福于百姓。近年來,中央水利投入的大部分為國債資金,這是人民借國家的錢,政府部門必須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利用好這筆錢,使其發揮應有的效益。建設期間,政府要做好監督監測機制,防止的出現。一旦發現,立即上報組織和媒體。組織好施工隊伍,并保護其生命財產安全,做好福利工作。并且做好移民工作的相關事項,書面和口頭說服程序都要做好,真正的把水利經濟的事情落到實處,發揮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并且促進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2)實現水利經濟科學發展的有效方法
在水利工程的財務收益中,存在著各部門收益不均平衡的現象。針對此特點,政府就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綜合考慮、統籌兼顧、多面思考,既要滿足中國農業的發展所需,又要有意識地使各部門能夠相互配合工作互相幫忙解決問題,共同促進水利水電科學發展。這樣就使得水利的社會效益和財政效益共同體現,達到雙贏的目的。統籌兼顧的作用不僅是使得水利經濟能夠科學地發展,而且能夠提高人民對水資源的認識水平,從而能夠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提高國民素質,目前我國對水利和水電不是統一管理,因此就需要加大科技力度投資,提高技術水平,讓水利水電共同發展,使得水利部門的財務收益再上一個臺階。
(3)依法治水
政府要全面推行建設監督監察機制,規范工程項目建設,依法治水,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行政許可法》,按要求清理河道維護水利工程和做好移民工作等,全面推進水利局各部門依法行政科學管理工作。做好《水法》的公布和宣傳作用。深入普及水法知識,提高村民教育程度,各部門做好水利執法工作,做好因水利工程項目帶來糾紛的預防和處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科學治水
注重水利創新,加快水利研究體制改革,加大水利科技管理,培養水利型人才、大力獎勵水利科研技術開發,不斷提高水利科技水平,把水利工作做到扎實,保證質量問題,防止出現不必要的傷害。大力推進水利系統電子政務建設,實行網民網上評價、網上監督,真正的把水利工程這件事落到實處,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讓全社會都重視這件事。繼續實行南水北調這一重大戰略,做好沿途設施設備的安全維護,時時去檢測和觀察,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保護環境。促進水利經濟科學發展。
(5)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
繼續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水利工作順利開展。加強黨風廉政政策,做好黨員分子帶頭領導作用,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愛護百姓,促進水利水電科學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有好的口碑才有好的未來。而不僅僅在意部門的財務效益。各部門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搞花架子;要顧全大局、統籌兼顧。把發展放在首位。要堅持科學防治、綜合治理,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根治水利出現的問題,把水利工作做到實處。致力于解決因水利工程帶來的一連串社會矛盾。加大對水利重點部門的監測力度,防止貪污事情發生和工作漏洞出現。嚴肅處理安逸無勞者,為水利改革和發展提供保障。加強學生在學校的節約和保護環境節約水資源的意識,在農村宣傳水利水電的好處,提高百姓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向河道亂扔垃圾、污染物不亂排亂放,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政府更應該帶領全體人民奔小康,促進和諧社會。
2結語
根據國家和湖北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文件精神,我局以不增加機構、不增加編制、不增加經費為前提,以加強地質找礦、地質環境監測保護工作為主線,以把職能改明、把體制改順、把機制改優作為基本目標,進一步理順事業職能、優化結構布局、盤活編制資源,重塑省、市級地質調查隊伍格局,建立滿足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質工作公益服務體系,為促進全局突破、轉型、改革、發展,推動全省地質工作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一)深化局機關改革
把握省委、省政府對地質工作的宏觀要求,進一步梳理、明晰、界定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事業職能,并據此對原定名稱、內設機構、人員編制進行調整、充實,擬劃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1.變更局機構名稱
參考廣東、海南等省局的做法,擬將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更名為“湖北省地質局”。2.調整內設機構。擬增設3個部門、撤銷1個部門,細分、強化地質工作業務部門,內設機構由12個調增為14個。
(1) 恢復設置總工辦,配備2名副總工程師(正處級),主要負責統籌全局科學技術工作,加強地質工作業務指導與協調,提高成果質量和實效。
(2)撤銷工程地質處,增設城鄉地質處,主要負責農業地質、城市地質調查以及富硒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工作;增設安全質量監督管理處,主要負責安全生產、質量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將科技處更名為 “科技外事處”,主要負責科技人才、外事管理、地質裝備建設等方面的工作。(4)保留現有其他部門,其主要職能根據分工酌情調整。3.增加人員編制。局機關人員編制擬由69名增加到84名,新增編制15名,重點充實地質工作業務部門的力量。
(二)深化局屬單位改革
堅持區域性與專業性相結合,落實《省直事業單位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對現有地勘單位重新定位、調整規范、合理分類,做實做強做優地勘單位。
1.優化結構布局
本著 “野外地質隊做寬,在漢單位做專” 的原則,啟動新一輪戰略性隊伍結構調整,在進一步加強地質找礦隊伍建設的同時,著力加強環境地質隊伍建設,重塑省、市級地質調查隊伍格局。
(1)完善全省地質勘查工作體系
——保留省地質調查院,主要承擔全省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以及相關綜合研究等任務,為省有關部門提供綜合性地質技術業務支撐?!A羰《鯑|南地質大隊等6個區域性綜合地質隊,主要承擔所在轄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任務,為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綜合性地質技術服務;保留省地質實驗研究所等6個專業地質隊,主要承擔各自專業領域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為省有關部門提供專業性地質技術服務。
(2)構建全省地質環境監測保護工作新體系
——保留省地質環境總站、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主要承擔全省基礎性、公益性地質環境監測與保護、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等任務,為省有關部門提供綜合性環境地質技術業務支撐?!?10 個區域性地質環境監測保護站(即武漢、襄陽、宜昌、黃石、鄂州、黃岡、咸寧、孝感、荊州、恩施站),主要承擔所在轄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環境監測與保護任務,為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環境地質技術服務,接受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業務管理,基本實現全省主要地級市地質環境監測保護機構布局全覆蓋。原則上,當地已有地質隊的設在地質隊,沒有地質隊的將其職能賦予相關單位。
2.適當整合機構
擬將省地質調查院與省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所合并重組,將湖北國土資源學校并入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撤銷局招待所,局屬單位由28個減少為25個。
3.規范單位名稱
按其職能定位和專業屬性,統籌調整、規范地勘單位名稱。原則上,野外隊以“湖北省地質局第×地質大隊” 冠名,加掛所在地區地質環境監測保護站的牌子;專業性地質隊主要以 “湖北省地質局××地質隊” 冠名,恢復其作為專業地質隊的本名;其他單位依其主要職能定位酌情確定。
4.初定單位類別
依據社會功能、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方式等情況,對照《省直事業單位分類工作實施方案》進行分類,省地質調查院、省富硒產業研究院(即原地質科學研究所)、省地質環境總站、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局機關后勤服務中心、局培訓中心等6個單位劃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其他19個單位全部劃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5.減少人員編制。根據湖北省統一政策,調整規范后事業編制按現有在編人數加上現有空編的15%進行計算,即核減現有空編的85%。
二、分類改革的進展情況
目前,我局提出的分類改革意見已在省編辦主任辦公會議上原則通過,正式請示文本已上報省編辦待批。經反復爭取、協調,省編辦同意我局更名,同意機關新增2個處室、新增15名編制,同意局機關劃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同意局屬單位由28個減少為25個,同意局屬單位更名、掛牌,同意省地質調查院等6個單位劃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其他19個單位劃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局屬單位累計核減事業編制1787名。下一步,省編辦將重新核定我局及局屬單位“三定方案”,各單位事業編制有望在核減后的基數上適當增減變動、內部調劑。我局將繼續積極做工作。
三、分類改革的工作做法和體會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是促進地質事業發展的難得機遇,也是推動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在工作中,我們把分類改革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著重把握以下四個環節,主動改革,爭取最大的改革紅利,取得了明顯成效。
1.是加強領導
省直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啟動后,局黨組高度重視,立即成立了以局長、黨組書記為組長、局黨組成員為副組長、機關處室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分類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分類改革工作,并由分管副局長掛帥,組成工作專班,具體做好分類改革日常工作。尤其是局長、黨組書記把分類改革抓在手上,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點問題親自過問、重大事項親自督辦、關鍵環節親自協調,保證了分類改革有序推進到位。
2.是把握政策
在吃透中央和湖北有關文件精神的基礎上,由局領導帶隊,分赴8個兄弟省局考察學習,并發函其他兄弟省局,廣泛收集相關文件資料,認真對比分析,探詢政策空間。同時,由分類改革工作專班牽頭,發動局屬各單位梳理支撐事業職能的政策性文件,匯編成冊呈送省編辦,為最大限度地爭取事業職能提供了有力依據。
3.是頂層設計
在局領導的直接指導下,分類改革工作專班邊學習、邊調研、邊做頂層設計。在設計分類方案時,把握三個前提(遵循政策導向、強化事業職能、保持隊伍整體穩定),堅持三個原則(復雜問題簡單化、頂層設計上層突破、內部事務內部消化),立足三個目標(保機構、保編制、保經費),抓住三個重點(凸顯公益屬性、明確職能定位、完善隊伍布局),按照梳理公益職能―初步劃分類別―細化各自職能―確定各自編制―形成總體方案的基本工作流程,科學合理進行事業單位分類,先后提出了6個版本的分類改革初步方案,反復醞釀、反復修改,聽取各方意見,逐步細化完善,為進一步深化地勘隊伍改革創造條件。
4.是主動溝通
在工作中,注重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凡是與改革有關的政府職能部門,領導小組都指定了專人負責對口聯系,隨時跟蹤了解政府改革方案制定的進展情況及內容,及時主動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為他們提供政策法規依據,努力爭取話語權。一方面,以開展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邀請省國土資源廳主要領導和有關處室主要負責人到我局現場辦公,在加強廳局合作,推進荊楚富礦、民生地質、新型礦業“三項重點工作”,構建全省地質環境監測保護工作體系等方面,得到了省國土資源廳的鼎力支持;邀請省編辦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和有關處室主要負責人來我局調研,當面系統匯報分類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框架方案,贏得了理解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分管副局長帶隊,始終與省編辦保持密切聯系,主動匯報、積極爭取,就涉及的細節問題逐個反復磋商,尋求雙方最大公約數,直至達成普遍共識,使分類改革的構想得以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