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59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道德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網絡在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網絡道德問題,由于監督的弱化,需要加強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確立網絡道德規范、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加強網絡社會個體的道德修養,是促進網絡社會個體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網絡社會個體道德自律的建設中,儒家倫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養方法可以提供借鑒,發揮作用。
一、確立網絡道德規范
網絡道德規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卻離不開網絡道德規范,因為“強調道德自律,必須以規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約束手段為基礎和必要條件。”沒有道德規范人們便無所適從,所以必須首先確立網絡道德規范,使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有章可循。
(一)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途徑
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有三個途徑。1.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外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網絡發展早且普及面廣,其網絡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鑒為我所用。2.整合傳統倫理資源,尤其是儒家倫理思想。儒家倫理作為一種倫理文化,其倫理精神在漫長的時間里已深入中國人的頭腦之中,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整合傳統的倫理資源可以使網絡道德更具親和力,更易為人們接受。3.緊密結合現實情況,在實踐中建立。規范要具有可行性,這就要求規范的制定要緊密結合人們的利益、需要、人們的道德素質及現實的道德問題,通過道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網絡道德規范。
(二)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的兩點特征
1.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層次性
有層次的道德規范才能既照顧到絕大多數人又保持其先進性。現實社會中人們的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既有道德高尚大公無私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廣泛性與先進性的層次區分。
首先是網絡道德的“底線倫理”規范。即網絡活動中網絡道德主體需遵循的最起碼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其基本原則可概括為《論語》中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從否定意義上要求人們不作違反道德之事,不傷害別人。西方國家的相關規定可以利用。如美國布魯克林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了著名的計算機十戒:(1)不可使用電腦傷害別人;(2)不可干擾他人在電腦上的工作;(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4)不可利用電腦偷竊財務;(5)不可拷貝或使用未付款的軟件;(6)未經授權,不可使用他人電腦資源;(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9)設計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對社會的影響;(10)用電腦時必須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體諒。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指出6種不道德的網絡行為:(1)有意地造成網絡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絡及其連接的系統;(2)商業性的或欺騙性的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盜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接近他人文件;(5)在公共用戶場所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6)偽造電子信息。這些規范是人們在網絡活動中需遵循的最起碼的規范。其次是較高要求的網絡道德規范。其基本原則用儒家倫理可概括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凹核挥?、勿施于人”是從消極意義上對人的規范,要求人們不做違反道德的事,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從積極意義上讓人求善,具有更高的道德價值。如,在網絡活動中應嚴于律己、有強烈的責任感、樂于助人、積極維護國家利益,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做到盡己為人等。這些較高要求的道德規范的倡導可以為人們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提供努力的方向、目標,符合人們的道德理性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2.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針對性
可以根據人們的職業特點、人群特點確立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網絡已在各行業、職業、人群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各行業、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所以不同的行業、人群應制定不同的網絡道德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使規范具有針對性,使得人們便于遵守。
首先,應確立職業網絡道德規范。如IT行業網絡道德規范、教師網絡道德規范、軍人網絡道德規范等。這些行業中由于其職業的不同其網絡道德要求也不同,應制定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更好地為人們的網絡行為提供指導。其次,確立各種不同人群的網絡道德規范,如青少年網絡道德規范。因為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使不同人群中網絡道德問題的突出點各不相同,針對這些不同,制定相應的道德規范,會更具有效性。在這方面我國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頒布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針對全國的青少年提出: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這些網絡道德規范對青少年來說極具針對性與有效性,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一)網絡道德教育的目標
首先,提高網絡個體的分辨能力。網絡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信息,其中的許多信息是虛假的、有害的,這些信息可能對網絡主體造成誤導、傷害。網絡主體尤其是占網絡主體很大比例的青少年,缺乏分辨能力,極易受到傷害。在網絡道德教育中需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引導,逐步提高網絡主體的分辨能力,自我保護的能力。其次,提高網絡個體的集體意識。目前網絡社會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個人主義的盛行,將自我作為網絡的中心,不顧別人的利益與感受。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提倡以集體主義為道德原則,要正確處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關系。網絡社會要想健康發展也需要秩序、需要其成員具有集體意識。個人主義的泛濫必然導致無秩序,最終的結果是網絡主體的個人利益得不到保證,所以網絡道德教育需要提高網絡主體的集體意識,遏制個人主義的泛濫,維護網絡社會的正常發展。再次,提高網絡個體的責任意識。網絡由于其虛擬性的特點,使得監督弱化,其帶來的一個后果便是責任意識的淡薄。責任意識的淡薄使得有些網絡主體對自己的言行造成的后果缺乏責任意識,于是網絡中產生了大量的臟話、不良圖片等信息垃圾。網絡道德教育有必要提高網絡主體的責任意識,從而凈化網絡空間。最后。提高網絡個體的誠信意識。網絡中的信任危機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網絡中的謊言、欺騙使人深惡痛絕,極大地損害了網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影響了網絡的功能的發揮。網絡的良性發展需要網絡個體講究誠信,保持真誠的心態,共同維護網絡的形象。網絡道德教育重要目標便是要提高人們的誠信意識,為提高網絡的可信度做出貢獻。
(二)網絡道德教育的手段、途徑
網絡道德教育可采取多種措施,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各級各類計算機教育培訓機構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網絡道德知識作為重要的內容,使受教育者不但學到計算機知識而且學習到相應的道德規范。在考試制度上??梢詫⒕W絡道德知識也作為考試內容,這樣可以使學生重視網絡道德知識的學習。其次,社會應利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網絡道德知識,使其深入人心??赏ㄟ^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公益廣告等方式進行宣傳。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尤其在人們上網集中場所加大宣傳力度,如在網吧等場所張貼宣傳布告。再次,在家庭中父母應加強對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網絡道德教育,使其明辨是非,了解網絡道德要求。
三、加強網絡個體的道德修養
(一)內省
“內省”的方法實際上相當于今天的自我批評自我檢討。通過批評檢討不斷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正如孟子所說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1J首先,“內省”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道德活動中,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考慮,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并且在行為后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有錯誤,并要求網絡主體勇于改正錯誤。孔子說:“過則勿憚改”有了錯誤,要勇于改正。內省的目的在于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之得到改正。其結果還是要落實到改過上來。其次,“內省”實際上強調從我做起,嚴于律己,對人寬對己嚴。網絡中的行為是一種交互性的行為,是雙向互動的交流。在交流中不能總是要求別人如何,而自己卻不去做,這樣的后果使交往無法繼續下去。若是律己寬人,多看自己的缺點不足,就有利于交往的進行。
(二)慎獨
在網絡社會中“慎獨”比在現實社會更為重要?,F實社會也講“慎獨”,但現實社會中人們受到更多的監督,獨處的機會也不如網絡社會多。網絡社會由于其開放性、隱匿性的特點,人們往往感受不到監督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慎獨”尤其顯得重要?!抖Y記?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強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不僅不放松對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且更加注意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和有人監督時一樣,杜絕不道德的思想發生,可以真正確立起自己的道德良心,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
首先,“慎獨”要求網絡道德主體道德修養是“為己”而不是“為人”。孔子強調“為己之學”,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的意思是指進行道德修養是為了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不裝腔作勢,而是踏踏實實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盀槿恕?,即進行道德修養僅僅是裝裝樣子做給別人看。其次,“慎獨”要求網絡道德主體在道德修養中注重“小節”。在網絡道德修養過程中網絡主體常常重視“大過”,忽視了“小節”,認為“慎獨”就是不犯“大過”,小節無足輕重。于是乎在網絡上罵罵人,濫交朋友,偷看他人文件盛行。網絡主體進行道德修養要注意小節,因為小節不斷,可能導致大過的出現,量變的結果是質變,小節與大過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對待小節的態度最能體現出網絡主體的道德素質。再次,慎獨時要注意克己??鬃又v“克己復禮為仁”這里的克己不是指后來理學家講的“滅人欲”,而是指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在網絡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里,充滿了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形形的誘惑比比皆是,獨立面對這些誘惑,難免或產生理性與感性沖動的矛盾,這時就要求網絡主體約束自己,用理性戰勝感性沖動。
(三)力行
網絡活動中,網絡主體只有通過實踐,運用道德知識,抑制不良行為,才能使道德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律性的道德準則??鬃犹岢吧眢w力行”,“躬行實踐”,“行”是道德修養的關鍵,通過“行”,道德知識得到應用、道德信念得到加強、道德意志得到磨練、道德習慣得以養成,并最終提高網絡道德主體的道德素質。
首先,“力行”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進行“換位思考”,即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來思考問題,多替別人想一想。用這種方法反復踐行可以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對解決許多網絡道德問題有所幫助。其次,“力行”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做到“愛人”?!皭廴恕痹谌寮夷抢锸侵缸鹬厝?、關心人、幫助人,這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相通的。網絡建設、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盡管我們可以采取法律、技術措施來防范,但對數量眾多的網民來說,根本的方法是培養仁者愛人的觀念,尊重他人的權利、尊嚴、隱私,他人有困難時熱心的關懷、幫助他人。正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仁愛精神的發揚有利于優化網絡道德環境,使網絡充滿溫情。
四、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的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社會道德 失范 重構
網絡空間是網絡技術帶給人類的奇異禮物,它是一個技術范疇,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一個虛擬的空間(Cyberspace)。正是這一空間濃縮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類開辟了第二個生存空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如麥克盧漢曾斷言的那樣,“任何技術都傾向于創造一個新的人類環境。不過,在網絡社會中,同樣會出現網下社會或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諸如道德、倫理、侵犯等,而這些都歸之于網絡社會道德失范名下。
關于失范的研究,具有開創性貢獻的法國學者馬里·居友從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們此處的行文邏輯則是從失范的負功能開始,因為我們是將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失范看成一個社會問題,是偏離了社會常態后的一種糾偏行為,而不是著重論述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失范對社會產生的有利影響。渠敬東在總結涂爾干失范觀點時認為,涂爾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種與正?,F象相對的反?,F象,是一種社會狀態。失范的本質特征是社會整合的病態征兆,是“社會在個體身上不充分在場”的結果。不難發現,失范始終與社會常態無法分開,偏離了常態且長期運行,便概之為失范。
一、社會失范、網絡社會道德失范
在探討網絡社會道德失范之前,必須先探討社會失范的涵義。所謂社會失范,一方面指社會的價值與規范體系產生紊亂而導致功能喪失,無法指導與約束社會成員的思想與行為,使整個社會秩序呈現無序化狀態;另一方面也指社會成員違背主導的社會規范的行為。這里將社會失范的定義放開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現象排除在外。規范瓦解與行為越軌是理解失范范疇的兩個重要概念。對于“失范行為”,及“行為失范”的解析,應當同行為主體及其行為活動本身聯系起來,即失范是行為主體在其行為活動過程中所作出的偏離或違背社會規范要求的行為,這里的社會規范,既包括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等一般的社會規范,也包括規章、規程和紀律等組織機構的特定規范。行為失范的直觀表現,在于行為主體的行為活動偏離了社會規范所預設出的“正常運行軌跡”。行為主體走向失范、作出某種失范行為這一事實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觀念和認識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網絡社會源于以計算機為結點的“物的網絡”與以人為結點的“人的網絡”的復合?,F實社會是網絡社會的基礎,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折射和反映,與現實社會共同構筑了當代人類社會。所以,網絡社會仍然以現實社會中的人和人的參與作為核心要素來運行的。網絡社會道德失范某種程度上需要參照現實社會的社會失范,這也是不斷強調社會失范的緣由之一。
網絡社會道德失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人的行為道德失范,它同時也是人的網絡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種類型。它指的是網絡行為主體違背了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和所應遵循的特定道德準則要求,在虛擬的電子網絡空間里出現行為偏差,以及因為不適當地使用互聯網絡而導致道德偏差的情況。網絡社會道德失范行為是人作出的一類特殊的行為,它與發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其他失范行為,并不存在本質的差異。兩者之間的不同,無非是在發生的“場域”,和展現的形態上有所體現而已。所以,網絡社會道德失范的參照系是網下的社會道德,以網下社會人的道德行為準則來要求網絡社會中形形的上網者,當然包括大學生。
二、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失范的行為表現
毋庸置疑,大學生是網絡行為發生的重要主體之一,他們成為時代新技術和新科技的應用者和實踐者,故而本文擇選大學生群體來探討網絡社會道德失范,以期對整個網絡社會道德失范起拋磚引玉之功效。網絡社會孕育和催生了許多新的價值觀念和倫理精神,重鑄了當今社會的許多現代意識,如,自由與平等、信息與共享、互助與奉獻、自主與創新以及開放與兼容等現代意識和倫理精神。自由與平等是網絡社會的初衷,也是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夢想和追求,網絡社會一開始就是一個自由、平等和自治的世界,為人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是,網絡社會滋生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卻發人深省。
李倫在《鼠標下的德性》中指出:網絡在給人們帶來物質享受、交往便利和豐富信息的同時,網絡行為“也帶來了道德失范行為、網絡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機、道德權威缺失和人性異化等問題。道德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個人主義成為網絡時尚,困擾著網絡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術至上和工具理性導致人的價值取向的偏離。進人新世紀以來,人們開始清醒地認識到網絡社會在給人類開拓生存空間、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各種難以逾越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技術層面的,也有社會層面的;既有政治層面的,也有經濟層面的;既有文化層面的,也有人性層面的;既有法律層面的,也有倫理層面的。本文探討大學生的網絡社會道德問題,主要集中于他們比較習慣的網絡場域,即網絡游戲、BBS論壇和電子商務等,從中總結出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失范的行為表現。
其一,虛假信息與信任的缺失。在諸多BBS論壇中,大學生群體一般不會公布自己詳細、真實的信息,他們以匿名人的心態公布虛假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校BBS匿名版聊天時,這種論壇連ID賬號都不再使用,每個人都是匿名的、陌生的,人處于最典型的“無標識狀態”。這樣,有了匿名性的遮掩,使很多信息者把BBS論壇作為發泄情緒、無聊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平臺,誠信在這些大學生中蕩然無存。大學生在BBS論壇中具有雙面性存在,一方面在網絡實名制要求下的BBS論壇,為獲取一個ID,他們必須公布真實信息且相信別人也同樣會真實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匿名版中,他們卻借匿名將信任置于不考慮之列,道德的窘境在信息的真實與虛假之間客觀地存在著。
其二,網絡犯罪行為的增加和對人起碼的尊重的消失。網絡犯罪行為是指利用網絡技術或以此傳播虛假信息從而達到占有他人物品的行為,這種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從1994年我國發生第一例大學生張男電子郵件詐騙案以來,大學生利用網絡技術盜竊和詐騙的報道屢見不鮮。如哈爾濱某大學三年級學生王某,因英語成績始終不及格,便產生了用黑客人侵學校網站改成績的念頭。將“桂林老兵木馬”程序植人到了所在大學的教務部網站中,將自己40余科成績都改為80分以上。不僅如此,王某以修改一科大學生考試成績要50元或100元的價格,先后為本校20余名大學生修改了成績數據,共收取贓款13130元。大學生的網絡犯罪使得彼此間起碼的尊重蕩然無存,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礎之一即尊重在網絡社會中消失,并且進一步延伸至現實社會。
其三,網絡黑客的崇拜與網絡麻木。對于網絡黑客行為,很多人把它納人技術分析行列,但是,網絡社會只是現實社會的延伸。所以,必須從社會與人性的角度去對待網絡黑客行為。黑客行為起碼觸犯了社會秩序的基礎即安全?!罢驗樗?即安全)是從正常人的原始本能產生出來的,所以它可以看成是第一性的社會利益。大學生對于網絡黑客行為表示出的態度令人瞳目。
2005年11月末,沈陽師范大學在沈陽市10多所高校中發起了“大學生網絡文明抽樣調查”,將3000份調查問卷發放到沈陽市的部分大學生手中,參與調查的包括沈陽師范大學、沈陽藥科大學、遼寧大學、東北大學等各年級的大學生。調查問卷涉及的問題除上網時間、上網喜好等基本情況外,還毫不避諱網戀、網絡黃色網站、網絡黑客等敏感話題。關于網絡黑客的問題,表示崇拜網絡黑客的被調查者竟占到74.3 %,但同時也有88.3%的被調查者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種網上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分析一個群體,關鍵是看其所行,而非看其所想或所說,網絡黑客在大學生中制造的崇拜氛圍已經在大學生的行為模擬中表現得十分清晰,而網絡黑客作為一種危害網絡社會基礎的行為,大學生對其表現出的崇拜恰恰說明了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乏,網絡麻木。
三、規范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的策略選擇
解決網絡社會道德失范必須與現實社會道德聯系起來,因為網絡中的行為個體扮演著雙重角色,即身份制的人和匿名性的人,只有將兩者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解決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失范問題。既然網絡行為仍舊是人的具有社會性的行為活動,那么,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網下,人的行為活動都應當遵循一定社會規范的要求來加以展開。
網絡社會倫理問題的形成雖然有其十分復雜的原因:既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關鍵還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實質則是信息權利的異化問題?!盎ヂ摼W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對人的影響。”由網絡技術衍生的一切問題既源于人又必須依靠人來解決。鑒于此,規范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的諸多策略選擇必須圍繞個體大學生和群體大學生兩個層面展開,具體策略表現為強化技術設置、注重個體建設、延伸高校引導、規范網絡法律的警示與制裁功能等四個方面。
1.強化技術設里。
論文當中引用的參考文獻要做明確的標記,來確定文中引用內容的的具置,而且要在實際中可以查閱的到,有的文獻提供的鏈接地址是無效的,頁面顯示也是不存在或者刪除,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網絡道德缺失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網絡道德缺失論文參考文獻:
[1]黃深.趨向web3.0:網絡營銷的變革及可能[D].浙江大學,2009:9.
[2]羅漢洋.B2C電子商務模式分析與策略建議[J].情報雜志,2004,23(2):1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2年2月.
[4]艾瑞網.http://ec.iresearch.cn/17/20120112/161325.shtml.
[5]馬佳琳.淘寶開店與營銷圣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
[6]艾瑞網.2010-2011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行為研究報告[R]}2012年1月.
[7]達.網絡零售—定價策略與渠道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35.
[8]韓英.中國的網絡營銷:現狀、問題與前景[J].中州學刊,2006(2):66-68.
[9]天貓.http://tmall.com/go/chn/mall/investment-promotion.php.
[10]嚴立浩,李建強.網絡零售中介研究—以淘寶網為例[J].中國市場,2010(49):83一85.
網絡道德缺失論文參考文獻:
[1]安利平,陳增強,袁著祉.基于粗集理論的多屬性決策分析[J].控制與決策,2005,20(3):294-298.
[2]李永敏,朱善君,陳湘暉,等.基于粗糙集理論的數據挖掘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1):111-114.
[3]劉清,黃兆華,劉少輝,等.帶Rough算子的決策規則及數據挖掘中的軟計算[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1999,36(7):33-37.
[4]張文宇,薛惠鋒,張洪才,等.粗糙集在數據挖掘分類規則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2,20(3):430-434.
[5]陶多秀,呂躍進,鄧春燕.基于粗糙集的多維關聯規則挖掘方法[J].計算機應用,2009,29(5):1405-1408.
[6]苗奪謙,李道國.粗糙集理論、算法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7]胡清華,于達仁,謝宗霞.基于鄰域粒化和粗糙逼近的數值屬性約簡[J].軟件學報,2008,19(3):640-649.
網絡道德缺失論文參考文獻:
[1]肖虎.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0).
[2]王若水.“異化”這個譯名[J].學術界,2000(3).
[3]魏雷東.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4]王輝.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3(3).
[5]謝桂山.網絡化的道德意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6).
[6]李忠新.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8]詹姆斯?麥克萊倫.教育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8:34.
[9]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1.
[10]趙士林.美學十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8.
(一)網絡營銷的優勢
1、降低了企業營銷成本
企業開展網絡營銷可以通過互聯網商品信息和商家信息,利用網絡工具廣告進行宣傳,所耗費的成本相對于傳統營銷活動而言要少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業營銷成本,包括通信成本、采用成本、促銷成本、廣告成本等。
2、增進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
互聯網平臺拉近了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距離,它提供了一個活躍的信息傳輸渠道,企業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有關商品和企業的各類信息,將商品和企業推廣給消費者,并及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詢價或者了解訂購信息,同時提出對商品的改進意見,實現互動雙向的市場銷售流程。
3、突破了時空限制
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網絡營銷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企業利用網絡可以開展全天候的銷售活動,隨時為消費者提品和服務;同時,網絡營銷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把企業的銷售渠道建設到網絡存在的地方,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銷售機會。
二、企業網絡營銷道德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一)企業網絡營銷道德缺失的表現
網絡營銷屬于電子商務的范疇,在電子商務中將資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融合為一體,網絡營銷道德涉及的范圍也較為廣泛,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這里從企業網絡營銷流程結構示意圖可以窺見網絡營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圖1)。
1、資金流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目前,我國網絡交易的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健全,由消費者、網絡商家、銀行和認證機構參與的信任體系仍然存在不足,安全的電子支付體系還沒有完全構建完善,商家在交易過程中往往把風險轉嫁給消費者,為了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家往往無故取消訂單或者以種種理由要求消費者增加支出,扣押來往的貨款,導致消費者財物兩空,降低了網絡營銷資金流動的安全性。
2、物流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商家一般會通過自建的物流體系或者借助第三方物流配送將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的商品發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也標志著一次網絡營銷活動的結束。商家往往為了自身利益,無故延遲發貨,而商品一旦在物流配送過程中發生損壞,商家與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則相互推諉,拒不承擔責任,給消費者的利益帶來了較大的損失。
3、商流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根據銷售的階段性劃分,網絡營銷過程中商流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售前環節,商家采用虛假宣傳,在網店中所描述的產品質量和功能與實際不符,過分夸大產品質量和功能,以次充好,消費者在網站上看到的商品信息和圖片大多數都是經過美化和夸大的,與商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區別;售中環節,商家為了達成銷售,在利用網絡客服與顧客商討交易細節時往往作出無法兌現的口頭承諾,比如顧客拍下商品后給予一定的折扣或者返款,誘導消費者盡快購買商品,當銷售目的達成時卻拒不兌現承諾;售后環節,商家承諾的售后服務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商家要求消費者為原本應當免費的售后服務支付費用等,原本在“三包”期限內的產品或者贈品出現質量問題,商家以種種理由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4、信息流中存在的道德問題
信息流中的道德問題主要涉及信息的安全性、私密性、真實性、數字化產權和信息競爭等。信息私密性。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即便是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許可,企業也很容易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包括消費者的姓名、聯系方式、家庭地址、職業、收入、個人愛好甚至銀行卡密碼等私密信息,這些信息被不法企業當做商品出售給有需要的商家,這種私自公開或者出賣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隱私權;信息的安全性。雖然目前網絡營銷過程中采用多種安全加密技術和安全機制來保證信息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的信息安全機制和加密技術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不法分子仍然可以利用系統和商家網站的漏洞,竊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甚至銀行卡號和密碼,增加了網絡營銷的風險;信息的真實性。在商家利用互聯網商品信息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利益的驅使,部分商家利用網絡自身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在網站上虛假的廣告、不健康或者違法的商業信息,部分消費者難以甄別信息的真偽,難以選擇合適的商家和產品或者被惡意引導而受到侵擾,這給消費者帶來了相應的損失,也有違公德;數字化產權。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版權意識的提高,數字化產權問題在網絡營銷活動中日趨受到關注,數字簽名、數據的所有權、電子合同、信用記錄、數字商標等新型道德問題開始不斷浮現,成為對商家網絡營銷道德的拷問;信息競爭。企業為了提升知名度、美譽度,獲取商業利益,往往在網絡中采取不正當的廣告競爭,如在網絡平臺設置彈出式廣告和瀏覽器插件,或者利用網絡工具惡意捏造散布不利于競爭者的信息,混淆視聽,侵擾了消費者網絡購物的自。
(二)企業網絡營銷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網絡營銷的道德意識缺失
網絡營銷建立在一個開放虛擬的互聯網平臺之上,在交易的過程中買賣雙方沒有直接的接觸,交易的虛擬性強、可追蹤性較差、監管難度大[1]。為了短期內盡可能地獲取更多的利益,部分企業虛假的商業信息、以次充好,道德意識缺失;由于法律意識淡薄且網絡維權成本較高,因此許多消費者在網絡消費過程中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往往忍氣吞聲,對企業道德缺失的行為不予追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實施不道德商業行為的成本,助長了企業不道德行為。
2、網絡營銷的立法缺失
目前針對我國網絡營銷的政策法規尚不健全,當消費者遭遇不道德的商業行為時往往難以從現有的政策法規中找到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近些年來,我國網絡營銷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網絡營銷中新的道德缺失行為形式更加多樣,原有的政策法規中缺少對這種新行為的判定和約束條例,更談不上如何對商家采取懲罰和追究,網絡營銷的法制建設急需改善。
3、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
雖然網絡營銷大大增強了消費者對產品和商家的了解,但是信息不對稱現象仍然嚴重,消費者依舊處在信息弱者的地位[2];網絡營銷過程中的監管、追蹤和事后取證難度大、成本高,消費者網絡消費遭遇侵權的事件較多,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卻比較少,導致消費者在網絡營銷中處于弱勢地位。
4、道德監管機制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網絡營銷的商業環境、信譽體系、誠信檔案建設尚不夠完善,再加上網絡自身的虛擬性和跨時空性,造成一旦在網絡營銷過程中出現道德問題很難真正有效地進行監管,這也是網絡營銷中出現不道德商業行為屢見不鮮的根本所在。
三、企業網絡營銷道德缺失的影響
(一)損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企業網絡營銷道德缺失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企業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隨意侵犯,不僅會給消費者造成相應的經濟損失,也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二)不利于企業自身發展
盡管企業在短期內可以通過不道德商業行為,如:欺詐、誤導消費者可以獲得眼前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企業的不道德商業行為必然會導致消費者對企業的忠誠度和美譽度降低,一旦這種行為被大范圍披露,勢必會對企業的聲譽和信譽造成極大的破壞,企業將會遭受來自消費者、社會的譴責和監管機構的追責,難逃失去顧客和市場的命運。
(三)破壞市場競爭秩序
在正常的市場秩序下,企業處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正當的手段獲得相應的合法利益,這有助于市場環境的健康發展。但是,有部分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打擊競爭對手、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市場競爭中采取不道德的商業手段,比如虛假宣傳、詆毀競爭者、竊取商業機密、欺騙消費者和社會輿論等。這些行為對整個市場的競爭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破壞了市場的公正公平,嚴重影響了其他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同時危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破壞整個社會道德秩序
當企業在開展網絡營銷的過程中實施不道德行為造成部分消費者上當受騙時,由于消費者具備相應的外部連帶性[3],他們會將上當受騙的信息傳遞給其他的消費者,考慮到信息的擴散效應,這些虛假信息將會在短期內以幾何級數在信息源周圍擴散。虛假信息將會驅逐真實信息,會造成消費者和社會對網絡營銷的不信任,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的信任機制,導致全社會道德秩序混亂、誠信水平下降。企業泛濫的網絡營銷失德行為不僅會對整個網絡的誠信水平造成極大的傷害,也會嚴重敗壞整個社會的風氣,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設,損害了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
四、網絡營銷道德建設途徑研究
(一)建立健全網絡營銷法律規范體系
為了建立網絡營銷誠信機制,加強網絡營銷的立法建設是必經之路[4],要想把對網絡營銷的監管落到實處,就必須制定出相關的法律,將網絡營銷行為納入到法律法規可控的范圍之內。對于網絡營銷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電子商務立法。我國的電子商務立法還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問題還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解釋和約束,這也成為制約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必須加快電子商務的立法,利用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營銷中的商業行為。二是修改廣告法。網絡廣告已經成為“第五媒體”,但是針對網絡廣告制定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現有的針對傳統廣告媒體的法律法規也不能完全適用于網絡廣告,因此必須強化針對網絡廣告的立法建設。三是完善電子合同法。隨著網絡交易的興起,電子合同作為一種新型的合同形式越來越多地被人們采用,而電子合同作為一種電子憑證,它與傳統的書面合同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電子合同、電子單證的認可、電子證據的有效性等問題尚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這勢必會影響到網絡營銷的健康發展。四是加強對網絡隱私保護的立法。網絡隱私關系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一旦網絡隱私權被侵害,極有可能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損失。但是目前我國關于網絡隱私保護的立法幾乎處于空白階段,因此必須對現有網絡法律法規進行合理的補充完善,切實保護網絡營銷消費者的隱私。
(二)加強社會監管,提升企業網絡營銷道德意識
對于企業在網絡營銷中出現的不道德商業行為,應當加強社會監管,利用全社會的力量配合政府機構一同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管,增加企業違德經營的風險和成本,提高企業的網絡營銷道德意識,規范企業的網絡營銷行為。具體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實施:一是充分利用網絡輿論監督,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將不道德的企業暴露在廣大消費者的視野下。二是充分利用消費者的輿論監督,網絡為消費者之間溝通和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如公告欄、論壇等等,消費者可以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購物心得,將自己在網絡消費過程中遭遇的商家不道德的商業行為通過各種網絡途徑進行曝光,引起其他消費者的共鳴。只有廣大消費者積極參與進來,共同抵制市場中的不道德商業行為,才能抑制整個網絡營銷過程中的不道德商業行為,迫使企業提高自身的網絡營銷道德意識。三是利用行業的監督,行業監督是整個社會監督的重要環節,行業在對企業進行管理的同時也應當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約束行業內企業的道德規范。
(三)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鑒別能力
在目前我國網絡營銷法制尚不健全、管理還存在不足的現實情況下,政府機構及各類社會團體應當利用各種傳播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廣大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鑒別能力等。市場中的每一位消費者都有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積極與不法商販做斗爭,減少受騙上當的可能性、避免遭受損失。
(四)提高企業的道德自律意識
提高企業的道德自律意識,是加強企業網絡營銷道德意識的重要途徑,企業應當充分考慮網絡營銷的特點[5],在保護消費者隱私權、商業信息等多個方面加強道德自律工作。主要來說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企業全員道德意識教育,引導企業內部廣大員工從思想上重視網絡營銷道德。二是建立網絡營銷道德規章制度,當企業自身或者員工在網絡營銷過程中出現不道德行為時,做到有根有據,將企業網絡營銷道德倫理落實到日常的規章制度中,并通過制度建設防范網絡消費者遭遇道德風險。三是嚴格執行道德規章制度,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來負責企業網絡營銷道德制度的執行情況。
(五)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國外對于網絡營銷的研究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互聯網普及后.較具代表性的包括:Chatterjee總結了10種與網上購物有關的不道德行為,如交貨延遲甚至在交款后沒有收到商品將網絡不道德現象歸納為四大類,具體為不正當收集和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網上虛假、不健康甚至違法的信息,使用垃圾郵件營銷方式,網上交易的欺詐行為;其后Foumi-erg;〕進一步提煉為賄賂、脅迫、欺騙、偷竊和不公平歧視5個方面;在道德評估方面,Alba指出消費者主要從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1個方面評價企業營銷道德.國內學者2000年以后開始進行網絡營銷道德研究.閻俊曰分析了網絡營銷倫理失范行為的負面影響及產生根源.張國寶困就企業網絡營銷道德規范機制做了探索與研究.曾曉婷等從消費者、行業競爭對手、政府監管部門三個角度構建網絡營銷道德評價體系.
綜上可知,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網絡營銷道德失范現象及其評價體系框架的設計,而對指標數據的獲取、指標權重的確定、最終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則研究有限.因此,文中在對網絡營銷階段劃分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企業網絡營銷的各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道德失范行為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來尋找影響網絡營銷失范行為的關鍵要索.
1基于營銷過程的網絡營銷階段劃分及道德失范行為
1.1基于營銷過程的網絡營銷階段劃分
Kalakota}.whinston將網絡營銷過程分為:購物前評估、購買行為發生和購買后測試三個階段.為了研究營銷道德失范行為,本文從消費者感知情況出發,把網絡營銷劃分為信息搜集階段、購買階段、收貨階段及售后評價3個階段如圖1所示.信息搜集階段主要包括關鍵詞搜索、查看店鋪、咨詢信息、確定買家.購買階段主要包括選擇產品、選擇支付和配送方式、支付貨款.收貨及售后評價階段主要包括賣家發貨后,等待收貨、收取貨物及收取貨物后,體驗使用、評價信譽、申請退換貨、維修保養等.
1.2基于營銷過程的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
網購交易中的道德失范行為,主要是指在發生網購活動時,網絡行為沒有在網絡道德規范的約束下運行,交易活動混亂,降低了網絡交易的市場競爭性叫.為了全面掌握網絡營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道德失范行為,文中通過以下1種方式對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進行調查.①對網絡營銷相關文獻中道德失范行為的表現進行研究.②對網上購物人群網購時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進行觀察.③對網絡營銷專家進行訪談,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解.④瀏覽電商網站中消費者對購物的相關評價.通過調查發現,網絡營銷的不同階段都存在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具體情況見表1.
2基于營銷過程的網絡營銷道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三階段問卷調查方法展開.首先,在網絡營銷各階段失范行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專家訪談,搜集可能導致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的主要因索并形成初步的調查問卷;其次,進行小樣本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再次,根據小樣本分析結果對問卷進行修訂形成正式調查問卷,根據正式調查問卷分析形成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并以此指標體系展開大樣本調查.
3基于營銷過程的網絡營銷道德評價過程及結果
3.1問卷的設計與發放
為獲得科學的數據對我國目前網絡營銷道德情況進行評價,在調查時,把要調查的指標闡述成描述性的語言,讓調查者對每個問題給予符合或者是不符合的評判,為更真實的刻畫顧客的心里,采取7級量表制進行打分,非常符合打7分,非常不符合打1分.
本次研究共發出問卷;100份,回收303份,問卷回收率75.750o,其中有效問卷252份,問卷有效率87.170o.在性別方面本次受試的252人中,男性占比為5900,女性占比為;W0o;在年齡方面,25歲以下的人數占21.030o}25-30歲的人數占35.7100,31^-10歲的人數占30.560oWl歲以上的人數占12.700o;婚姻狀況方面,已婚人士占比為5100,未婚人士占比為1600;在學歷方面,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占比達到65.080o;在年收入方面,5萬以下年薪的人數為占25.0000,5^-10萬年薪的人數占;19.6000}100萬以上年薪的人數占25.100o;在網絡購物經歷方面,1年以下網購經歷的人數占比達到36.5100;l^-3年網購經歷的人數占38.1000;3^-5年網購經歷的人數占25.200o.樣本分布合理,適合做下一步分析.
3.2卷的信度及效度檢測
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數作為測量變量的信度檢驗標準.Guieford認為,當Cronbach系數小于0.3時,表示信度低,不可信;當其介于0.3-v0.1之間時,表示勉強可信;當Cronbach系數介于0.1-}-0.5之間時,表示比較可信;當Cronbach系數在0.5-}-0.7之間時,表示可信度可以接受;當Cronbach值大于0.7時表明問卷的信度是比較高的.研究結果表明,網絡營銷道德評價指標體系整體量表的Cronbach系數為0.913,具有很高的信度.本文采用KM()來評測變量效度,Kaiser給出了常用的KM()度量標準:0.9以上表示非常適合;0.8表示適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適合;0.5以下表示極不適合.通過數據研究表明:本次研究量表的KM()=0.879,自由度DF=135,顯著性檢驗水平p=0.OOOGO.5,通過檢驗.
3.3評價方法選取
對于網絡營銷道德評價的研究,涉及到用多個指標對不同階段的營銷道德進行綜合評價,這需要將不同階段的多個相關指標合成一個綜合指標.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為這種分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因子分析法主要是根據數據的內部結構、以及主成分或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對問題做出評價.一方面,他根據數據差異大小給出變量權重;另一方面,根據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剔除變量之間重合的部分.基于這兩方面的考慮,文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對網絡營銷道德進行評價.
3.4數據分析過程及結果
文中主要使用SYSS17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首先,采用簡均法對問卷數據進行計算,形成對應指標的數據;其次,進行各個指標之間相關性分析,通過分析發現各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接著,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3分析結果可知,前九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貢獻率累積達到59.2690o,說明這九個主成分能夠概括大部分信息,將這九個主成分作為評價網絡營銷道德評價的因索進行分析.選擇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整理后見表1.
從表1可知,因子1包括al,a2,a3,a2,a7這5個指標,反映了消費者對信息收集階段網站信息的感知,因此將該公因子稱作網站信息真實性因子;因子2包括a5,a6這2個指標,他反映了消費者對信息收集階段網絡技術安全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網絡技術安全性因子;因子3包括a8,a9,a10這3個指標,他反映了消費者對信息收集階段網站故意過失行為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網站故意過失行為因子;因子1包括b1,b2這2個指標,反映了消費者在購買階段中對產品價格、質量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產品質價真實性因子;因子5包括b3,b1,b5,b6這1個指標,反映了消費者在購買階段中對廣告真實性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廣告宣傳真實性因子;因子6包括b7,b8,b9,b10這1個指標,反映了消費者在購買階段中價格調整與促銷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促銷活動真實性因子;因子7包括c1,c2,c3,c1這1個指標,反映了消費者在收貨售后階段中對物流服務質量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物流服務真實性因子;因子8包括c7,c8,c9,c10這1個指標,反映了消費者在收貨售后階段中對售后評價管理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售后評價真實性因子;因子9包括c5,c6這2個指標,反映了消費者在收貨及售后階段中對運輸跟蹤的感知,將該因子稱作運輸跟蹤真實性因子.
根據表3、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在信息搜集階段,網站信息真實性、網絡技術安全性及網站故意過失行為是形成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的主要要索;在購買階段,產品質價真實性、廣告宣傳真實性及促銷活動真實性是形成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的主要要索;在收貨、售后評價階段,物流服務真實性、售后評價真實性及運輸跟蹤真實性是形成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的主要要索.在這九大因索中,網站信息真實性占了網絡營銷失范行為的17.900,是形成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的關鍵要索;物流服務真實性及售后評價的真實性分別占了網絡營銷失范行為的7.6%及6.700,是形成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的主要要索;網絡技術安全性、網站故意過失行為、產品質價真實性、廣告宣傳真實性、促銷活動真實性、運輸跟蹤真實性分別占了網絡營銷失范行為的1.200,3.800,3.900,5.300}1.700}5.300,是形成網絡營銷道德失范行為的一般要索.
4結論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網絡社會倫理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精英電子學家出于為軍事服務的考慮將幾所大學的計算機用電纜連在了一起,起名為ARPANET,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INTERNET的鼻祖,網絡的迅速發展超出了當初它的發明者的預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我們的社會,從70年代的試點,到80年代的發展,再到90年代的普及,網絡這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龐大物理實體以其不可取代的實力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種漸進式的改變讓許多科學家有些措手不及,由這種改變也出現了通過網絡這一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網絡人群,構成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的出現不僅僅帶來了科技上的新起點,也為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全新的社會問題,人類社會進人了一個雙重社會時代。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人類社會,網絡社會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實在,也沒有相對固定的社會人群,人員的流動性很大,最大的區別在于每個個體的人在網絡社會中都被轉化為一個符號,一串代碼,以機器的方式進行交流,除了ID地址之外沒有什么可以驗明正身,在網絡這塊面紗的掩飾之下,網絡社會的活動準則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之間出現了偏差。
綜觀現實社會,個人要想融人其中,接受、承認并且遵守社會道德是一個必備條件。舉例來說,在一個健全的市場中信守承諾之類的現代商業道德法則,得到了絕大多數市場主體的廣泛奉行,因為這是他們長期立足市場并自主活動的一種必要條件。馬克思·韋伯在談到“資本主義精神”時也曾指出只要個體涉足于市場關系之中,資本主義經濟就會迫使其服從資本主義的活動準則。任何一個社會,不講信用,惡意欺詐等不道德現象,主體活動空間必將受到壓縮。然而在網絡社會中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個體作為社會成員參與之時起,就已經開始了欺騙,作為現實存在的人在網絡社會中變成了一個代碼,一個符號,從姓名、性別到情感、心理等諸多方面的隨心所欲,都成為遵守網絡行為規則的一種表現?,F實社會的不道德在這里反而成為大家都認同并且都付諸實踐的一種道德行為,主體的活動空間也并不因為這種現實生活中認定的不道德行為而受到壓縮,相反,其活動空間擴大到整個世界。這種與現實社會道德相左的道德現象大致分為三類:
一、網絡社會中的無責任現象
在網絡社會中,人是一種非現實的存在,人以數字化的方式出現,因而他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及其關系在網絡社會中也會發生變化,形成與現實社會中不同的主體存在方式,“人在網絡中就是非現實的虛擬方式,其活動也是非現實的虛擬活動,由于這種虛擬特性造成網絡社會中的個體都具有“懷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傾向,自身的不真實性導致對所聯系的對象的真實性的批判,成為懷疑論者”。而這種懷疑性也就使虛擬個體認為根本不用考慮從而放棄了對其相聯系的另一個虛擬個體的責任感,同時在網絡社會中又沒有健全的社會關系、道德關系及客觀的社會道德加以要求,這種不負責任的現象成為必然。只有這種行為上升到損害現實社會中具體的某一個體或某一群體的切身利益時,行為主體才會受到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乃至法律規范的制約和審判。同時,在網絡面紗之下的非現實的虛擬個體代替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存在的個體思維來批判現實社會,這種批判則作用于現實社會,對現實社會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這種批判則是以無責任為前提的有感而發,只要是無損現實社會的根本利益,行為主體都不用也不會考慮到現實社會的道德譴責。
二、網絡杜會中的絕對自由現象
僅就自由這一要概念來說,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對立的?!叭酥挥袛[脫了外在力量的限制才會感到無拘無束,才會感到自由,因此,自由就是對外在限制的擺脫”。哲學家們對于自由的這種一般含義是普遍認同的。哲學中則以積極能動的社會實踐的觀點來說明自由的本質,自由與客觀規律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觀必然性的限制,完全擺脫約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在網絡中卻有一種特殊情況我們不能不考慮,就是這個社會上的社會成員不是具體實在的人,而是代表具體實體的機器背后的數字符號。作為現實社會中的個體,必然是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對客觀規律性認識得越準確,人的自由程度越高,而在網絡社會中,對規律認識的主體是虛擬的符號,獲得自由的主體也是虛擬的符號。網絡社會中的規律對現實社會中的個體的限制是間接的,因而作為現實社會中的個體可以相對地擺脫網絡中規律的限制,網絡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群認為網絡社會是個大同社會,網絡上的東西是共享的、無限的和自由的。網絡信息是無限的,拷貝是自己的,擁有知識或信息是每一個網絡個體的權利,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修改、下載信息而不被限制;網絡信息又是自由的、完全的不受到任何權力機構的制約。因為信息的共享無限和自由,所以大多數人認為對計算機網絡的訪問是無限制的、完全的,對網絡信息的修改、刪除和竊取都是正當的,是自己的一項不可質疑的權利,是絕對自由的。由于這種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現實社會的經濟利益,在網絡發展的初期有關版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爭論就已經開始了,慶幸的是現今已經出現了限制這種“絕對自由”的規范和法則,然而這些規范和法則只有在行為主體對現實社會利益有所觸及的時候,才能對其有所制約。
三、網絡社會中的價值觀扭曲現象
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網絡道德教育逐漸凸顯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特別是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引導學生趨利避害等價值。搞好網絡道德教育就要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關鍵詞: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當網絡由最初的羞羞答答發展到現在的理直氣壯地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它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贏得了我國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積極關注。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識高智商而又相對較為自由的群體――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展現了其迷人的風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絡在帶給大學生新知識、新信息與新思維的同時,也會夾雜著這樣那樣的“病毒”,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由此產生。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及其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來源于生活,因此,網絡道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德育關注的重點。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
研究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弄清網絡道德的含義,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指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是生活于網絡社會中的人們——所有網民都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
道德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和規范體系,具有調節人性與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價值即在于對人性與生活的調節與提升,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也是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規范與引導,并在這個過程中彰顯其價值。
1、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
很多大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網絡道德問題并非有意為之,而是由于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造成的。而網絡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網民對一些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如:仍有16%的人對網上的傳聞和性內容感興趣;有29%的人對網絡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機會想試一下黑客行為;網絡文明工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開展近幾年,仍有1/4左右的人對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認為此舉可有可無。
2、引導學生趨利避害
網絡世界既豐富多彩又良莠不齊,既有鮮花也有毒草。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引導學生趨利避害,在豐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網絡社會”的誕生和發展引導著人們以更快的速度進入信息社會,面對千變萬化的信息社會,大學生是否具有較強信息修養將是大學生能否成才的關鍵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
網絡世界是相對較新而且對高校學生有著極大影響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無視這一現象將是不完整的。認真對待學生的網絡生活并使之上升為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將會拓展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夠與時俱進。網絡技術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傳播方式對人們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一直以來,人們對網絡、對大學生上網否定多于肯定,指責的聲音多于引導的聲音,造成了網絡道德教育的不良現狀。
1、教育者認識模糊
網絡社會的到來,使思想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大學生歡呼雀躍。同時大學生們在網絡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觀念老化
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價值的引導,在于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道德價值體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德育目標出發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德育內容,徹底更新道德教育觀念,以適應全新的、變化中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社會改變或影響了德育過程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
3、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教育不能準確把握
網絡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廣大的教育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系,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三、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改進途徑
只有針對目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現狀,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教育觀念,充分認識青年學生接收新鮮信息的豐富性、復雜性,探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發揮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優勢,如何開拓新型、多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發揮教師的指導、主導作用,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將在現實社會中積淀養成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展現在網絡社會,遭遇網絡道德沖突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正確的行為。
(二)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師駕馭網絡的能力提高了,才會對網絡道德實施有效引導。首先,教師必須有積極端正的工作態度,要有很強的責任心,要善于辨析網絡上魚目混珠的各種思想潮流,能主動同錯誤的思想作不懈的斗爭;其次,必須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藝術,不是用互聯網延續傳統的說教,而是要運用網絡進行實時多向的、直接坦誠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絡使用知識和經驗,能夠熟練地掌握網絡。
(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的思想與行為習慣上。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的必要約束。我們在強調道德主體性的自律的同時,也要根據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建立和完善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實現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社會化。首先,要制定比較完備的大學生網絡行為準則,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章可循。這些制度包括《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和《大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對登錄校園網的大學生進行登記,建立校園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有跡可循的對應關系,然后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對學生不良的上網情況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相應的處罰。最后,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實踐證明:許多事情的解決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輿論的力量。如果我們將網絡犯罪防患于未然,這將是最為理想的效果。為此,社會媒體應該加強輿論方面的引導,用鮮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社會各階層人員應該主動加強自身修養,為網絡道德素質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網絡道德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們只有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緊迫感、端正態度,提高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轉網絡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動整個高校德育建設向著高效、有序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孫建民:《高校校園網絡德育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教育探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