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59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開設的美術教育類課程偏少,培養目標模糊高師美教院校發展長期受到美術院校的影響,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高師美教走上了全面開課的軌道,但課程設置幾乎套用美術院校的課程模式,所開設的美術專業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教育類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量較少,不能突現出高師美教的師范性特點,這也導致了高師美教培養目標的不明確,以至于出現有些教師是以培養藝術家而不是培養藝術教育家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偏差。
2.美術專業課程內容與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缺少對接現在高師美教課程設置普遍由美術教育類課程和美術專業類課程兩大模塊組成,其中的美術專業類課程內容基本套用美術院校的模式,與當前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缺少應有的對接,加上執教美術專業類課程的教師大都是由美院畢業的,他們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了解不多,這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形成將美術專業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聯系起來的學術自覺,這帶來了師范生在大學所學的某些美術專業知識在基層學校美術教學中難以施展的困境。
3.最終評價課程缺失了高師美術教育應有的綜合評價機制“畢業創作”“畢業論文”課程是高師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最終總結與呈現,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些課程為最終評價課程。長期以來,高師的“畢業創作”都是以美術創作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完全照搬美術院校“畢業創作”的做法,這導致高師學生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畢業創作與美術院校學生的畢業創作相比拼,教師和學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畢業創作中,多少影響了高師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的精力投入和對美術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總結與反思,此外,“畢業創作”與“畢業論文”各自側重在美術專業和美術教育兩大塊,缺失了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高師美術教育將二者綜合評價的機制。
二、高師美術課程設置策略
1.增設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突出美術教育專業特點眾所周知,一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基礎知識結構應包涵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科兩大體系。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是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學院依據國家教育部的發展要求,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與制作、教育見習、第一次美術教育實習、第二次美術教育實習等課程,使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占有相當比重,突顯出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這些課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美術教育專業的認識及其教學技能,尤其是學院將美術教育實習由原來實習一次調整為實習兩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次教育實習時間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實習時間為三周,均有帶隊指導教師帶領,這樣能隨時給予學生指導。第二次教育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實習時間為四周,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聯系實習學校或組成一到二個實習小組,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帶領。前后兩次教育實習給學生教學反思和回爐的過程,第一次教育實習返校后,教師針對學生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深入的分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反思,從實踐中認識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學理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理論認識,以便指導其第二次的教學實踐;有了第一次教育實習的基礎,學生在第二次教育實習中更顯從容和自信,教學更規范化,并在教學中有目標性地觀察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兩次實習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技能和專業認同感。合理安排每個學期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一方面確保學生每一學期至少有一門以上的美術教育理論或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又將各課程相互串聯,形成體系,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比如美術教學論、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等核心課程被有意識地安排在教育實踐課程之前,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教育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實踐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等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在一定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找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形成研究教學的思考。同時還可結合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說課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的教學評價與反思,使教學更有成效。
2.科學整合美術專業課程內容,彰顯美術教育專業特色學院在對中小學一線教學調研中發現,因教學條件、學生興趣等原因,那些偏難和較復雜的美術學科內容在學校難以展開,如油畫人體、石版畫等,因此,結合基礎學校實際需要,科學整合美術學科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以“雙基+創造力培養”來整合美術學科課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學“雙基”教學的特點提出的,即在大學低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學科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的學習,在大學高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表現及創作學習,并采用選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美術學科發展方向,在側重研究某門美術學科的同時,又在相互交流中觸類旁通地了解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形成“一專多能”的美術能力。此外,在原本單純的美術專業課程中整合美術教育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將美術學科與教育專業學習相結合,更能明確美術教育專業的本質,如《藝術考察》通常是帶學生們深入鄉村寫生及收集美術創作素材的課程。經過整合,可將這門課程改革為《藝術考察與中小學教學調研》,教師帶學生下鄉寫生、收集素材等活動之余,帶領他們深入到鄉村學校進行教學考察,了解地方辦學條件和狀況,并讓學生提交中小學教學調研報告,思考開發利用地方美術教學資源等課題,這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活動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同時,思考美術與美術教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觀基層鄉村學校,增進其對美術教育的責任感。再如,《民族民間美術》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形成開發利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于學校美術教學的思考,如將該課程改革為《民族民間美術與校本課程開發》會更能明確其課程本質。
3.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結構,明確美術教育專業本質目前,美術教育專業中有許多重要課程與美術專業課程極為相似,特別是“畢業創作”課程多以學生美術作品展示為主,不能全面體現出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大學四年所學。只有合理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的組織結構,才能進一步明確這類課程的實質。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院的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創作”課程改革為“畢業綜合展示”?!爱厴I綜合展示”主要側重于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和美術學科技能展示兩個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美術教育教學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學活動展板、教學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實錄等形式。教學活動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現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整個設計制作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實踐進行整理、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指導教師組織學生整理充實教育實習中的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教學錄像、教學現場照片等資料,并有序地將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這也是對學生設計能力的考驗。教學實物展示包括學生教育實習的教案、示范圖等,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執教錄像、教學課件等內容。人們在參觀學生的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內容時,都投以極大興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學生們扎實的教學能力。在美術學科技能展示方面,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美術技術門類較多,學生們的興趣也十分廣泛,這就需要給予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可選擇進行新作品創作,可選擇整理完善自己認為平時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再創作,還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類美術內容進行表現;多元選擇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面貌,有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素描外,還有手工、剪紙、攝影、電腦繪畫、設計等內容,這些作品都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創作能力,切實展現了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每次的“畢業綜合展示”都收到極好的效果,有觀眾戲稱:看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就像逛“藝術精品店”,看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綜合展示”就像逛“藝術精品超市”?!爱厴I論文”也是美術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過去,教師們在指導“畢業論文”時發現許多學生寫的畢業論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真情實感,而他們對親身經歷的教育實習卻有著許多體會和想法。學院將“畢業論文”改革為“畢業實習綜述”,讓學生從深有感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理論性梳理和分析,從中感悟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研究性方法。同時,我們還將原來在教室進行論文答辯的場所改在“畢業綜合展示”展廳進行,將“畢業實習綜述”答辯與“畢業綜合展示”密切聯系,學生們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由感而發,教師們也能從學生的答辯及其美術教學展示、美術創作中對學生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
三、結語
搭建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平臺,是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和學生藝術綜合技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從目前情況看,僅僅依靠校內教學考核和校外實訓實習,已經無法全面提高并檢驗學生綜合藝術技能,應該多渠道辟建新的教學平臺,廣泛開展各類幼兒藝術教學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的學習、訓練、交流平臺。高職院校要結合落實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科學調整《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分配校內外藝術教學的課程和實踐比重,通過課堂教師指導、課余學生自主訓練、校外入園實際應用等多種途徑,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需求和新時期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需要。要廣泛建立校內外藝術實踐教學基地,采取自主建設音樂室、器樂室、美術室、游樂室、娃娃劇場等校內實踐場所,為學生課內外實踐演練創造良好條件;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聯合幼兒園和幼兒藝術教育機構,組建各類幼兒實踐教學和藝術教學基地,組織專業學生定期入園入校進行觀摩學習和實踐鍛煉,著力提高專業藝術技能,為就業奠定堅實基礎。要探索組建學前教育專業聯盟,由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系(室)牽頭,以社會大中型幼兒園、幼兒教育機構、藝術學校為骨干,以教育主管部門、幼兒教育科研機構為支撐,打造集教學、科研、實踐為一體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全社會資源有效整合,發揮各方面的綜合優勢,為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和學前教育事業服務。要搭建網絡教學和交流平臺,利用新時期媒體傳輸、電子網絡化教學媒介和互聯網等方便快捷的渠道,加強校企之間的工作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鍛煉情況,開展網絡教學和經驗交流,整合利用好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有效的技能知識,讓學生在有指導的實踐活動中鍛煉成長。
二、積極創新和拓展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新模式
堅持“選準載體、注重實效”,通過載體創新建立新的藝術實踐教學模式。一是加快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方式創新。要改變以往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相脫節的實際,采取邊學習、邊實踐方式,大力拓展“在工作中學習”的“走園”教學實踐模式,首先組織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課堂理論教學,由專業教師為學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環境,在模擬幼兒教學過程中講授專業理論知識,打牢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然后每學期集中一定時間,由專業教師組織學生入園觀摩幼兒教學工作,與教師一同進行聽評課和教學研討,幫助學生深化對理論的理解,找準理論和實踐的契合點;最后,組織學生入園進行實訓鍛煉,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和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二是豐富社會化實踐活動內容。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聯合幼兒園和幼兒藝術學校開展幼兒藝術實踐活動,由專業學生組織編排和演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設計組織協調能力,展示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風采。三是打造校內藝術技能競賽活動體系。按照“每月一技、先易后難、全面拓展”的思路,以提升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為載體,以整合各專業師資力量為保障,推出“基于專業成長的活動導航”,圍繞提高專業學生藝術技能和教學水平,設計和開展各類藝術精品活動,在每學期開展不同內容的技能競賽活動月,著力打造一批專業建設精品活動和品牌活動,建立完善競賽的組織和考核制度,逐步實現學前教育專業技能競賽的常態化、綜合化和制度化,通過競賽活動的互相比學,為學生搭建學促交流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水平。
三、努力培養和鍛造一支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師隊伍
師資力量決定教學質量,加強學前專業藝術實踐教學,必須培養一支適應形勢任務需要的優秀教師隊伍。一要加快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轉型。圍繞提高學生藝術及綜合技能,引導教師主動更新教學理念,大膽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做結合、知行合一,對藝術技能課程進行轉型升級,對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加以改進,使之適合學生的成才需求,適應幼兒健康成長和社會用工實際。二要加強教師專業基礎理論培訓。立足提高專業教師的理論和教學水平,采取派出學習、考察交流、教學研討、學院授課培訓、公開聽課評課、教師自學等多種途徑,對教師進行“補課”和“充電”,提升專業教師理論素養,促進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工作水平的提高。三要加強學前教育專業科研工作。要對推進藝術實踐教學社會化模式等工作進行立項研究,組織專業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實踐,創新工作方式和載體,及時總結成形經驗,用以指導實際教學工作,檢驗改革成效,通過實踐—總結—再實踐的過程,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理論研究體系,推動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科學化和高水平發展。
四、牢牢把握和應用好提升藝術實踐教學水平的新資源
創業教育是一種站在創業者的角度進行審視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市場的分析能力及解讀能力,幫助學生保持清醒的就業頭腦,利用學生潛在的創業意識,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擺在面前的專業取舍與就業抉擇。因此,就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來說,是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應用性的有效措施與途徑,同時更是保證學生就業質量與擇業效率的重要策略。
二、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從上文論述中,,我們已經對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谶@一認知基礎之上,結合當下高校專業教育現狀來看,要想保證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效率,建議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起高度重視:
(一)清晰的創業教育目標定位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創業教育是一種多層次的素質教育,創業教育決不能脫離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而孤立地進行,而且必須更深地依賴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尚無清晰的定位?;仡櫢咝摌I教育的發展歷程,創業教育是以緩解就業壓力為首要目標提出和發展的。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動因,各高校把創業教育作為緩解就業的“第二課堂”教育,嚴重扭曲了高校創業教育的本質,使得高校創業教育定位模糊。許多高校把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定位為企業家速成教育,開展高校創業教育就是教育學生成立企業,培養未來的老板,在學科上側重于創業知識教育和創業技能教育,這顯然是一種“拔苗助長”式的做法。
(二)開放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有效地開展創業教育,就要進行課程改革,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任何教育模式都需要科學的體系作為支撐,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雖然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但是也不能例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專業特色及特點,對學生今后將要面臨的就業形勢進行科學分析,引導學生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待相應的專業領域,這樣一來,不僅能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對就業形勢的科學分析能力,同時對于學生專業能力適應性的提高來說,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多層次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創業教育的關鍵,高校要完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客觀上需要一支精于業務的創業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依托于經濟和管理類專業教師和從事學生就業工作的政工干部??陀^地講,盡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因為自身缺乏實踐,特別是缺乏創業實踐經驗,絕大多數老師難以勝任創業教育的工作,創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結語
對于地方院校的教師教育專業而言,全程實踐教學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模式,是在和中小學、幼兒園合作的基礎上將實踐貫穿于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與實踐的過程。無論在時間分布、規模形式還是實踐內容上,它有別于過去“蜻蜓點水”式的教育實習,也不同于傳統實踐教學的內容單一的實踐學習,全程實踐教學更突顯實踐性,注重全程化,有層次有步驟地推進,實踐內容豐富,在增強師范生職業認同,提高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方面效果顯著。
(一)從核心理念上來看,全程實踐教學更突出實踐性,注重全程化教師職業的“雙專業性”決定了其養成時間及過程絕不可能一次成型,而是一個長期的、反復學習與提高的過程。教師的養成需經歷一個“外化—內化—外化”的過程,即首先要從認知上進行教育技能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其次內化為教師實踐性知識,再次通過教育、教學行為上表現出來,這一系列的過程決定了實踐教學活動的長期性。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容易將實踐學習與理論學習分隔開來,課外實踐學習變成課堂理論學習的附屬品,而全程實踐教學旨在將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內外實踐學習緊密結合,突顯實踐在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地位,體現實踐的全程性,是一個四年一貫、連續不斷的養成教育過程。
(二)從操作過程中顯現,全程實踐教學更體現過程的漸進性和層次性傳統實踐教學模式雖然著重實踐教學環節,卻弱化了實踐教學的整體功能。全程實踐教學著眼于實踐教學的整體性,遵循人才成長規律,通過系統梳理、整體優化,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巧妙地將各個階段、多個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構筑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隨著實踐環節的計劃性引導,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自然而然逐步養成。以新鄉學院為例,教師教育專業第一學期開設“專業思想導引課”,邀請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教務主任、優秀教師進入大學課堂,并安排學生走進中小學、幼兒園參觀,了解教師職業工作的基本特點,確定自身教師的職業認同性;第二學期主要通過觀摩和指導教師的指導,體驗教師工作,初步了解中小學、幼兒園的常規教學活動;第三、四學期觀察并記錄中小學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言行,進行模仿學習,在大學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案例分析、討論行為背后的實踐性知識;第五、六學期結合專業知識進行應用,實踐操作,“在做中學”,實踐過程中進行反思;第七學期進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并在模仿、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創新實踐,形成個人教育、教學特色;第八學期在實踐的過程中做好教育教學活動的記錄、調查與分析,撰寫實踐論文,并進入職業選擇與定崗階段。
(三)從師生關系上來講,全程實踐教學引用雙導師制師生關系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顯著作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多是在高校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實踐活動,而全程實踐教學采用雙導師制,即在高校配備專業導師,同時在中小學、幼兒園聘請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大學專業導師與中小學、幼兒園指導教師分工協作,共同培養、提高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推進其職業發展,在四年時間里使得師范生的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師職業技能得到全面、系統的指導和訓練,綜合能力與心理素養得到整體提升,實現與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生涯的“無縫對接”。三、地方院校心理學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效果評估經過實踐探索,全程實踐教學模式極大地促進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再覺得理論枯燥無用,而是帶著實踐中的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憑著理論知識進入一線實踐,理論和實踐交叉融合,螺旋上升。通過對新鄉學院2013級教師教育專業發放《全程實踐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0%的學生對實踐改革模式持積極參與的態度,33.7%的學生愿意“嘗試看看”;48.7%的學生反映在實踐過程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是中小學指導教師,26%的學生覺得實踐過程中接觸的中小學生、幼兒給予自己的影響最大;62.6%的學生認為“教師專業思想導引課”的開設很有必要;97.3%的學生認為全程實踐教學模式對自身教師素質提高有幫助。實踐合作單位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也普遍反映全程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便有機會接觸一線實踐,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較高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較快的適應能力。
二、地方院校教師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深化與反思
(一)實踐參與者的反思與提高1.實踐者的角色轉變社會角色是個人在社會關系體系中處于特定的社會地位、并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師范生在參與全程實踐活動中會發生“學生”與“教師”角色的來回轉變,也同時承擔著既為“學習者”又是“教學者”的雙重角色。多重角色之間、新舊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角色沖突,而處理角色沖突的有效方法就是角色學習,通過對教師的模仿學習、觀念的培養和技能的訓練,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扮演。同時也需要指導教師對實踐參與學生平等對待,不要僅僅把他們當成被指導的學生,而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同行,以加快他們的角色適應。角色轉變是全程實踐教學活動的關鍵,當實踐學生進入中小學、幼兒園一線現場,只有深刻地以教師的角色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學習、形成教師實踐性知識,才能更深入地認識教師的職業要求,這時候所有關于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概念便開始和實踐融合,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驗證。2.實踐者的態度意愿問題態度和意愿是決定實踐者參與行為的投入度和深度,如果實踐者對教師職業有強烈的投入度,會更有助于全程實踐教學效果的呈現。實踐者的態度和意愿一方面來源于個人內在的動機和需要,一方面也需要學校給予積極引導、動員,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積極強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能夠發現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運用,并用之有效,便可起到正強化的作用。
(二)實踐內容的細化與深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通過個體的經驗建構起來的。知識的真正獲得不是靠知者的“告訴(telling)”,而在于學習者的“親身體驗(personalexperiences)”所得。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很好地回答了知識的來源與形成過程。20世紀初,杜威倡導的從“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教學思想是建構主義知識觀的實踐層面的操作具體化。全程實踐教學就是倡導從做中學的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基于學生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進行計劃,要細化實踐內容,否則學生進入實踐“場”后不知道該做什么,能做什么,處于茫然的狀態。全程實踐教學的內容根據學期發展循序漸進,整體上來講,大學一年級、二年級應該是學徒型,主要是觀察學習,以模仿為主,對實踐環境和活動內容有全局的了解,分析教育現場的事件、行為;三年級是應用型,以實踐為主,邊做邊學,邊實踐邊思考,將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充分結合,在實踐中應用、檢驗;四年級是融合型,在前期模仿、應用的基礎上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結合個人特點與優勢進行創新實踐,逐步成長為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新秀。要促使全程實踐教學內容得以深化,不停留于表面,需要指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以團體的形式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焦點深化”,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從外顯行為到內在心理,從行動到知識進行總結、思考、內化。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是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系統規則的基本理解,而語言應用是指在具體的場景中語言的真實使用(Chomsky,1965:3)。具體而言,語言能力是指人腦中所儲存的語言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識別、理解和組織話語的能力。在語言交際中語言能力具體分為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聽、讀是理解別人說的話,說、寫是表達自己的想法。語法能力是語言能力能力的基礎,但語法掌握得好并不意味著能順利完成語言交際活動。所以語言應用能力不能只是強調語法知識。1997年教育部成教司頒布的《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英語專業(專科)英語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通過教學,使學生達到高等教育英語專業(??疲┑暮细袼剑蔀榈虏偶鎮涞膶嵱眯杂⒄Z人才”。該文件明確提出成人教育(繼續教育)英語教學中應該突出“成人、業余、實用”的特點,加強“聽說”訓練。這說明滿足處于不同需求層次、來自不同行業學生的提升自身英語應用能力的需求應該是繼續教育英語專業培養學生的基本目標。即使繼續教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相對稍弱,但如已經達到了其入學時的既定目標或工作所需的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那么這樣的教育在對成人的繼續再教育是成功的。
二、繼續教育英語專業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進展,我國的繼續教育曾一度蓬勃發展,為各領域培養了大批的“后起”人才。繼續教育英語專業也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培養了大批適合企業及單位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大批人才。然而,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生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繼續教育已經逐漸被“邊緣化”。作為繼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英語專業也面臨嚴峻考驗,即生源質量下降、生源逐年縮減。要應對這一挑戰,克服困難、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至關重要?!皩W以致用”對繼續教育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意義尤為深刻,因為大部分學生是出于工作需要而再次進校接受再教育。學生及所在單位都希望繼續教育這一過程一結束(甚至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學就可以應用于工作中。這就需要繼續教育學生獲得一定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能夠進行基本的書面和口頭交流活動,能夠完成不同場合中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但在現實的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過程中卻會遇到各種困難,有時甚至陷入困境。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經過兩年半的??苹驅I镜膶W習,在英語語言應用上仍然存在嚴重的問題,如發音不準、聽說能力較差、寫作水平較低、無法完成正常的日常英語或中英交流活動。也有大部分同學在學士論文撰寫過程中遇到了大麻煩:標點亂用、常用詞的錯用或亂用、詞性不分、語法混亂、邏輯不通等問題層出不窮,甚至連論文的英文題目也常出現詞性錯用和語法混亂的現象。每年指導論文的老師都會為此焦頭爛額、疲憊不堪,以至于學生要不要寫畢業論文都成了領導和老師要面對的難題。改變這種現狀、有效地完成對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任務是繼續教育英語專業要完成的艱巨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就需要具體分析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
三、繼續教育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
1.社會、學校、教師方面的因素
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而成人教育既是我國現行的繼續教育的前身。雖然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已經取得了明確的法律認可地位,但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它仍備受爭議,仍不被很多人所接收和認可。即使是作為教育的主管部門國家教育部對成教和繼續教育的政策也不穩定,甚至一度“淡化”繼續教育。社會對繼續教育的投入遠遠不足,這使得繼續教育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并不斷被“邊緣化”。這與發達國家對繼續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相差甚遠。受此影響,很多單位和企業都將繼續教育的畢業生排除在錄用范圍之外。即使一些學生克服重重困難通過了專業四級、甚至專業八級的考試,依然會在就業和報考研究生考試時時受到種種限制。這種現實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為學生培養而盡心盡力的老師備感挫敗與不公。制度與政策的逆向傾斜必然會造成教育的不公,進而會影響師資分配失衡、教育資源配備不足,這勢必會影響學生能力的培養。
現在很多高校都實行普教和繼續教育分而治之或將繼續教育學院分離出大校本部單獨劃院治理。還有的高校將繼續教育學院從財政和教學剝離出大校,學院自主教學、自付盈虧。繼續教育的國家財政支持幾乎沒有,學生的學費又遠遠低于普教,這使繼續教育學院財政陷入危機甚至入不敷出,只好搭載其他的培訓項目來勉強支付教師工資。繼續教育學院的教師也不能得到大校其他學院老師同等的培訓機會,尤其是海外學習機會,而這對英語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和職業發展息息相關。沒有素質過硬的老師怎能培養出能力強的學生呢?教師的積極性是其責任心的前提與保障。高校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也使得繼續教育學院的學生沒法平等享用大校圖書館等學習資源。英語專業的學生更需要這些在校外難以找到的資源。
2.學生自身因素
繼續教育是面向全社會招生的,這一點與普通高等教育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大多是優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而參加繼續教育入學考試的大多是普通高考落榜學生、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職高或技校畢業生、或者是一些參加過工作后有打算提高自己文憑的公司職員等等。近幾年,隨著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使得繼續教育一部分相對基礎好的生源流失。社會的不認可也影響了繼續教育生源的數量。這使得繼續教育陷入了入學考試的考試難度偏低、錄取分數偏低的境地,導致很大一部分英語基礎極其薄弱、學習能力偏低的學生涌入繼續教育課堂。這一現狀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給老師授課和學生聽課都帶來了難度。在課堂上,尤其是以英語為代表的語言類的課堂上,一大部分人難以跟上老師的講課節奏。而老師也無法在短期內培養起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更無法填補大部分學生十幾年的英語方面的空缺。從而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聽不懂、跟不上、沒興趣。少部分優秀學生因為老師放慢講課速度,降低課程難度而難以在專業上取得更大進步。繼續教育生源廣而雜,這也導致繼續教育學生年齡結構的多元化。
繼續教育學生的年齡主要分布在18-40歲之間。而其中年齡偏大的學生很多已結婚生子,或者是已經有了使自己忙碌奔波的工作。這一現狀為繼續教育的英語課程設置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眾所周知,一個人學習語言能力的最強時期是在少兒時期,而這些年齡偏大的學生雖有比適齡普通本科學生更強的自控能力,可是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的偏差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挫敗感和不自信。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導致在英語學習中詞匯和語法成了這些超齡學生的老大難。不自信和惶恐的心理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聽力水平和口語水平的提高。此外,雖然繼續教育的主體課程分布在周末及工作日的晚上,可還是有很多學生還是會因為家庭或者工作方面的原因難以全勤,甚至有少部分學生從不出勤。而外語的學習需要有充分的學習時間保證達到一個量的積累。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時間不能保證嚴重影響了學生語言能力及應用能力的培養。
復雜的學生群體構成,多元化的年齡分布使得繼續教育的學生群體不再像是單純的學生群體。而更像是一個縮小了的社會群體。一些在學業或工作中遭遇挫折,或者是在社會上有過工作經歷及創業經歷的學生會給剛剛走出高中或者中等教育校門的學生帶來一些悲觀情緒或者是一些金錢至上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的影響很容易在一個班級,甚至是一個院系內形成消極的學習風氣。很多學生在入學一年后就把注意力從課堂轉向賺錢。加之英語專業的學生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容易找到一些類似于家教、培訓機構代課老師、導游等等的兼職工作,使得學生們透支自己的學習時間去賺錢。最后導致學業不精、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差。英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之間進行課上和課下的互動、互助式學習。但繼續教育學生在校上課時間少而集中、均不住校,這給學生之間的交流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很多學生想找個能練習英語或互助學習的伙伴都很困難。這種學習上的“無助”和“孤獨感”大大消弱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成了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一大障礙。
四、繼續教育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的措施
通過以上影響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因素不難看出,教育是一種集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甚至家庭等各方面凝聚之力的實施過程。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有可能引發連動反應,從而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與學的效果。如果沒有秩序社會就會處于混亂狀態,如果沒有持續、穩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教育業會陷入教與學何去何從的尷尬境地。所以,大到社會小到班級,每個群體都應從大局出發,才能完成育人不誤人的神圣使命。
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繼續教育應該重視課程的設置問題。課程的設置應突出“實用”這一特點,即能夠以培養學生基本的語言交流能力為目標。這需要改變照搬普教課程體系和教材的做法。隨著繼續教育的不斷改革,大部分學校的課程和教材也做了相應的調整,但力度遠遠不夠。符合繼續教育英語專業學生水平的現成教材很少,而過難或過于簡單的教材都會影響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此,學校和教師應合力來完成繼續教育英語專業配套教材的編寫這一多年難以突破的艱巨任務。同時,針對繼續教育學生上課時間短、自主學習能力弱等特點,教學方式也要做出相應的針對性調整??梢猿浞掷镁W絡教學的優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網上的聽力練習、人機對話、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英文原版電影欣賞等活動中來。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其語言能力。教育也是服務,為學生提供服務。繼續教育英語專業要本著“實用”的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學生和社會所需求的“服務”。面對英語基礎薄弱、個體差異較大的學生,教師要以持之以恒的耐心、誠心、責任心去感化學生,去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給他們張口說、動手練的機會,在課下鼓勵他們給自己學的機會;鼓勵學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努力去體會到聽懂與表達的快樂。
五、結語
在我國的體育教育上從上個世紀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很多的優秀的體育教學人才的出現為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跟很多的行業一樣,都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在體育教育專業中的學生,由于綜合素質比較低,所以很難達到體育教育的目標,不能成為合格的體育教育人才,這也是目前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現狀。成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需要具備理論和技術多方面的能力,掌握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都是一個優秀的體育教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質和條件。
二、體育教育專業理論教學的模式
策略指導。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講,與普通的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體育專業的學生中,在神經系統的分布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靈活性及興奮性上占據著比較高的比例,而在其他類型中占據的比重則比較低。體育專業的學生在了解自己專業的特點后,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能力,保證自己上升到高一個階段,在此同時也不要放棄對文化課程的學習,要保證充分的勞逸結合,是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同時進步提高。開拓知識面。學生的知識面窄,統一造成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匱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專業知識課程的更新換代較慢,課程種類比較單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要做出積極的改進措施,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引導和互動,能夠為學生指出正確的方法和理念。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到達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工作中,要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不要將教學的重點單純的停在理論知識的教育階段,也要提高對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要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并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實踐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加強體育教育專業理論教學的主要途徑
(一)創新教育理念
根據目前我國在體育教育中的現狀分析,改變目前在體育專業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課程結構,同時改變現在的教育理念。要從整體的課程出發,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按照大課程的教學理念,將教學工作與多媒體及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對學生的教學要注重在主要的知識點的講解,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理解、掌握并在實際中熟練運用。
(二)制定策略引導
制定策略引導主要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學引導策略。在體育專業的學生與其他普通專業的學生相比,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有足夠的營養攝入,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基本條件及必備因素,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特點制定合適的強度訓練。
(三)實行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工作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輔導對于目前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同時還可以在教學工作中更形象的進行教學工作。在體育專業的教學工作中,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體育教學而言,不但要保證教學方法的改進,同時也要保證教學手段的改進,要做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同時也可以多多的鼓勵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多從網絡中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四、結語
1.開設的美術教育類課程偏少
培養目標模糊高師美教院校發展長期受到美術院校的影響,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高師美教走上了全面開課的軌道,但課程設置幾乎套用美術院校的課程模式,所開設的美術專業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教育類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量較少,不能突現出高師美教的師范性特點,這也導致了高師美教培養目標的不明確,以至于出現有些教師是以培養藝術家而不是培養藝術教育家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偏差。
2.美術專業課程內容與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需要
缺少對接現在高師美教課程設置普遍由美術教育類課程和美術專業類課程兩大模塊組成,其中的美術專業類課程內容基本套用美術院校的模式,與當前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缺少應有的對接,加上執教美術專業類課程的教師大都是由美院畢業的,他們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了解不多,這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形成將美術專業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聯系起來的學術自覺,這帶來了師范生在大學所學的某些美術專業知識在基層學校美術教學中難以施展的困境。
3.最終評價課程缺失了高師美術教育應有的綜合評價
機制“畢業創作”“畢業論文”課程是高師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最終總結與呈現,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些課程為最終評價課程。長期以來,高師的“畢業創作”都是以美術創作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完全照搬美術院?!爱厴I創作”的做法,這導致高師學生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畢業創作與美術院校學生的畢業創作相比拼,教師和學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畢業創作中,多少影響了高師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的精力投入和對美術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總結與反思,此外,“畢業創作”與“畢業論文”各自側重在美術專業和美術教育兩大塊,缺失了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高師美術教育將二者綜合評價的機制。
二、高師美術課程設置策略
1.增設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
突出美術教育專業特點眾所周知,一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基礎知識結構應包涵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科兩大體系。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是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學院依據國家教育部的發展要求,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與制作、教育見習、第一次美術教育實習、第二次美術教育實習等課程,使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占有相當比重,突顯出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這些課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美術教育專業的認識及其教學技能,尤其是學院將美術教育實習由原來實習一次調整為實習兩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次教育實習時間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實習時間為三周,均有帶隊指導教師帶領,這樣能隨時給予學生指導。第二次教育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實習時間為四周,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聯系實習學?;蚪M成一到二個實習小組,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帶領。前后兩次教育實習給學生教學反思和回爐的過程,第一次教育實習返校后,教師針對學生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深入的分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反思,從實踐中認識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學理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理論認識,以便指導其第二次的教學實踐;有了第一次教育實習的基礎,學生在第二次教育實習中更顯從容和自信,教學更規范化,并在教學中有目標性地觀察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兩次實習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技能和專業認同感。合理安排每個學期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一方面確保學生每一學期至少有一門以上的美術教育理論或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又將各課程相互串聯,形成體系,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比如美術教學論、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等核心課程被有意識地安排在教育實踐課程之前,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教育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實踐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等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在一定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找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形成研究教學的思考。同時還可結合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說課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的教學評價與反思,使教學更有成效。
2.科學整合美術專業課程內容
彰顯美術教育專業特色學院在對中小學一線教學調研中發現,因教學條件、學生興趣等原因,那些偏難和較復雜的美術學科內容在學校難以展開,如油畫人體、石版畫等,因此,結合基礎學校實際需要,科學整合美術學科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以“雙基+創造力培養”來整合美術學科課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學“雙基”教學的特點提出的,即在大學低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學科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的學習,在大學高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表現及創作學習,并采用選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美術學科發展方向,在側重研究某門美術學科的同時,又在相互交流中觸類旁通地了解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形成“一專多能”的美術能力。此外,在原本單純的美術專業課程中整合美術教育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將美術學科與教育專業學習相結合,更能明確美術教育專業的本質,如《藝術考察》通常是帶學生們深入鄉村寫生及收集美術創作素材的課程。經過整合,可將這門課程改革為《藝術考察與中小學教學調研》,教師帶學生下鄉寫生、收集素材等活動之余,帶領他們深入到鄉村學校進行教學考察,了解地方辦學條件和狀況,并讓學生提交中小學教學調研報告,思考開發利用地方美術教學資源等課題,這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活動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同時,思考美術與美術教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觀基層鄉村學校,增進其對美術教育的責任感。再如,《民族民間美術》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形成開發利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于學校美術教學的思考,如將該課程改革為《民族民間美術與校本課程開發》會更能明確其課程本質。
3.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結構
明確美術教育專業本質目前,美術教育專業中有許多重要課程與美術專業課程極為相似,特別是“畢業創作”課程多以學生美術作品展示為主,不能全面體現出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大學四年所學。只有合理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的組織結構,才能進一步明確這類課程的實質。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院的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創作”課程改革為“畢業綜合展示”?!爱厴I綜合展示”主要側重于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和美術學科技能展示兩個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美術教育教學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學活動展板、教學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實錄等形式。教學活動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現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整個設計制作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實踐進行整理、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指導教師組織學生整理充實教育實習中的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教學錄像、教學現場照片等資料,并有序地將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這也是對學生設計能力的考驗。教學實物展示包括學生教育實習的教案、示范圖等,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執教錄像、教學課件等內容。人們在參觀學生的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內容時,都投以極大興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學生們扎實的教學能力。在美術學科技能展示方面,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美術技術門類較多,學生們的興趣也十分廣泛,這就需要給予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可選擇進行新作品創作,可選擇整理完善自己認為平時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再創作,還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類美術內容進行表現;多元選擇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面貌,有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素描外,還有手工、剪紙、攝影、電腦繪畫、設計等內容,這些作品都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創作能力,切實展現了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每次的“畢業綜合展示”都收到極好的效果,有觀眾戲稱:看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就像逛“藝術精品店”,看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綜合展示”就像逛“藝術精品超市”。“畢業論文”也是美術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過去,教師們在指導“畢業論文”時發現許多學生寫的畢業論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真情實感,而他們對親身經歷的教育實習卻有著許多體會和想法。學院將“畢業論文”改革為“畢業實習綜述”,讓學生從深有感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理論性梳理和分析,從中感悟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研究性方法。同時,我們還將原來在教室進行論文答辯的場所改在“畢業綜合展示”展廳進行,將“畢業實習綜述”答辯與“畢業綜合展示”密切聯系,學生們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由感而發,教師們也能從學生的答辯及其美術教學展示、美術創作中對學生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