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48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美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抽象美術是教學中的難點。在高中美術欣賞課中,教師應設計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認識和欣賞抽象美術作品的能力。
在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抽象美術作品。學生在欣賞這些抽象美術作品時,總是以像與不像來評判,或者說看不懂,難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術一直是高中美術教學的難點,是學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問題,也是大家爭議較大的課程內容。下面談一談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抽象畫教學。
一、審美觀念的轉變
要了解和認識抽象美術,首先就應轉變審美觀念。因為作為現代藝術中的抽象畫和西方的傳統藝術相比較,其在觀念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主要表現在:l、藝術家從以前的表現客觀現實世界走向主觀精神;2、放棄了傳統的統一的美的標準;3、傳統的藝術十分注重藝術的認識和教育功能,而現代藝術強調藝術的審美功能;4、現代藝術的價值在于發現和創造,而不是繼承傳統的內容和技巧。抽象藝術是藝術家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藝術表現手段、藝術語言等各個領域中探索和創造的結果。它是以純抽象的語言表現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術,而這種純抽象的美術對于高中生來說往往難以理解和接受,因為傳統的藝術觀念再加上長久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學生在欣賞抽象美術作品時,仍然用是否同客觀對象相似及作品是否優美為標準加以判斷,所以會有疑惑不解之感。對于抽象美術作品,學生要了解傳統藝術與現代抽象藝術在創作觀念上的轉變,使自己在欣賞這些抽象美術作品時也轉變自己固有的傳統審美觀,站在現代藝術的立場和標準上來看抽象的藝術,以全面認識和理解抽象美術。wWW.lw881.com
二、抽象美術的特點
欣賞抽象美術作品時,除了要拋棄傳統的藝術觀念外,還要讓學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點。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生活中的視覺經驗的某種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種表現。它以純粹的點、線、面、形、色等構成畫面內容含蓄,形象抽象,給欣賞者的感受是一種朦朧的印象。所以學生在欣賞抽象藝術時不要以像與不像來評價,要盡量根據作品運用主觀感受來調動自己的情緒,而不要刻意去辨認畫家究竟畫的是什么。
2、畫面有強烈的動感
許多抽象的繪畫,以強烈的筆觸,奔放的色彩來刺激人的視覺,動感強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點、線、形、色依情緒隨意作畫,揮灑自如,使人產生運動、奔放、熱烈不安等情緒感受。如產生某種情緒,獲得某種狂熱、高亢等視覺感受就是看懂了這類繪畫,也稱為熱抽象繪畫。屬于冷抽象的歐普藝術以形的有規律的變化產生出奇異的流動、變幻的感覺。這些動感很強的抽象藝術是傳統的具象繪畫無法比擬的。
3、趨向音樂性
抽象畫家利用色彩與聲音產生的聯覺,將點、線、形、色構成無標題的音樂,直接作用于欣賞者,使觀者在看抽象畫時,在心理上引起某種難以言傳的情緒。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紅、藍、黃構圖》。畫面用直線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線將它們分開。畫面顯得和諧而有變化,如同一首音節長短起伏,但卻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蘊的含混性
抽象繪畫以點、線、面等符號元素組成不明確的物象,其含義也是不明確的,欣賞者從中獲得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它排除了具體的物象,其內涵不可能像具象繪畫那樣表現藝術家對所描繪的事物的認識、態度和評價,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現藝術家的某種情感或追求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絕對抽象”。
三、教學方法設計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抽象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加深對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的理解,在教學中,筆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1、圖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學生理解能力強,再加上不需要寫實繪畫那樣有嚴格的技藝,因而,可讓他們動手制作抽象畫。在制作中去體會抽象畫所帶來的樂趣。如:讓學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紙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顏料隨意涂畫,色彩要飽滿,水色要淋漓,以此構成豐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據畫面效果命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充分發揮色彩的豐富性、表現性,而不是具體事物的真實性。這種讓學生動手創作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抽象畫的理解,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對比欣賞法
在欣賞國外現代的抽象畫時,許多學生會說看不懂,如果把中國的草書拿出來與之對比欣賞,就會發現部分學生雖然不認識其中的字,卻能欣賞它的形式意味。中國的草書,特別是狂草,由于其語義的可識性程度降低,欣賞者更注重它的節奏變化及虛實濃淡的筆墨效果。實質上,抽象美術作品中夸張的線條和刺激的色彩與變幻莫測的中國草書是一致的,都是一種平面的抽象藝術,能給觀者在視覺上引起某種情緒感受。抽象美術欣賞教學時,教師把兩者對比起來欣賞,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時,教師還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打散組合法
第一,而高輔班也只是一味的進行程式化教學,除了臨摹就是背結構,以至造成學生對高考美術的感受由趣味變為乏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被動的學習中,學生的成績也不見得提高。新課標出臺,明確要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教學實踐,而不是一味地往學生腦子里灌輸乏味的知識,而是由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再由教師稍加引導,比如,教師對學生進行素描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引導,讓學生用聚光燈觀察同一件物體受光角度不同時的明暗變化;同樣受光角度不同結構物體的明暗變化;光源與物體的距離產生變化時的明暗變化等。就能很直觀地理解明暗產生的規律,從而加深記憶,活學活用,而不是死記硬背。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學生對結構的理解能力和專業造型能力有一個整體性的提高。
第二,高考美術源于升學,因此,美術生所有的技能訓練都是服務于高考,造成學生理論知識的缺失。新課標彌補了這一點,高中美術課程的改革,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和理論知識,學生再也不是“重武輕文”的美術生。
第三,注重培養美術實踐能力是新課標對美術課程的要求,這與高考美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素描課上,學生只是用簡單的鉛筆,在紙上就能表現出立體感和空間感,這對學生來說是極大的興趣,素描課程巧妙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這與新課標要求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學生體會作品內容的同時體驗了作品的描繪和制作,這些成功的經驗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美術。
第四,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被埋沒,就這一問題,新課標明確指出,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對于美術來說,相得益彰。不管是創造力還是想象力對美術都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乎著作者的對于思想感情的表達,這兩點對高考美術尤為重要,創造力是美術工作者的生命,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是美術生的重要缺陷。因此,找回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刻不容緩。第五,新課標要求教學活動應當是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看法和思想不再是“標準答案”,學生各抒己見,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這是新課標政策下的理想課堂模式。在普通美術課程中,教師不再一味地講解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由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思想情感,最后由教師總結,或者稍加改正,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專業課堂上,學生作品集中在一起,以學生現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互批評和借鑒,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專業進步,同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結語
色彩,是美術院校入學考試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試主要是考察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表現色彩的能力。
色彩考試內容多為我們常見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屬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鮮花和各式襯布等。近幾年考試的形式基本是在靜物寫生與默寫中交替進行。寫生比較容易,可直接觀察靜物,找出它們之間的主次關系、素描關系、色彩關系、冷暖關系、虛實關系等。而默寫就難多了,它完全脫離了具體的物象,要求考生根據平時寫生的經驗,將所要考的內容組織好。 在考試中,首先得考慮構圖完整,飽滿。其次,要考慮物體的形體比例是否準確,把握層面的層次關系和疏密關系。如果規定了色調,還要注意畫面的定調問題,當在,也不能一味地強調色調而忽略了物體自身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環境色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當然,色彩的整體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畫面的構圖和色調確定之后,要考慮如何進行塑造的問題。用色彩塑造形體往往會出現只有色彩關系而忽視素描關系,或只有素描關系而忽視色彩關系的現象。因為沒有具體物體作參照,很容易把握不好,容易概念化。這就要求考生在作畫時,須一邊考慮色彩關系一邊把握素描關系,根據以往的作畫經驗和對物體形體結構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關系。 無論是寫生還是默寫,在作畫過程中,還須注意物體所具有的個性因素,如色相、純度、明度、冷暖等,把物體畫得豐富而有變化。將自己對物體的感受表現出來,不要單純去追求客觀色彩的真實和相似,這樣很容易被局限在固有色里,色彩也難免單調。
深入塑造具體物體時,力求用筆、用色準確,色彩層次要銜接自然,質感的表現也要充分。高光是表現物體質感的重要因素,不能過于簡單和隨便,以免破壞結構。襯布在畫面中主要起陪襯和調劑色彩的作用,表現時可根據畫面的需要進行處理,有的地方可表現得充分一些,有的地方只需一筆帶過,畫面中次要的物體簡單的交待出形和色就可以了,切不可面面俱到, 到處都刻畫得很仔細,造成主次不分、呆板、沒有層次和空間感的現象,也容易破壞畫面的整體效果。
在畫面基本完成的時候,要注意從色彩、素描、冷暖、空間等幾個方面去檢查。如果畫面色彩單調了,可能是色彩關系設處理好;如果畫面太灰了,可能是素描關系沒處理好;如果畫面太火了,可能是色彩的冷暖關系沒處理好;如果畫面太平了,可能是虛實與空間關系沒處理好。所說的這些“如果”和“可能”,都是考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最容易出現和易被忽視的問題,假如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色彩考試也就有希望過關了。
學生對一些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首先是感官接收信息,然后再經過整理、分析、加工,最后再形成感性認識的,大腦再對經驗進行有效交換。發散思維主要是借助多種途徑與方向去思考問題,然后再產生一些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開闊思維模式。在高中美術教學課程導入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巧用地導入音頻,然后再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進而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發揮自身的合理想象,便于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而且還更有利于促使美術教學順利地開展。例如,在探究國畫《花草禽鳥意境圖》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選擇以“鳥鳴”為教學突破點,然后再選擇符合意境的音樂《百鳥朝鳳》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便于學生在感受中國古典文化意蘊的同時,還能夠聆聽各種模擬鳥鳴的聲音,有利于學生形成個人對畫面的內涵與意境認識,還能夠豐富他們的創作空間與素材,如此教學,也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說,美術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多播放一些關于繪畫大師生平的電影,也可以播放一些中外名畫、優秀畫展與設計展中的作品,讓學生都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藝術家對美術創作的堅持和付出的艱辛,讓學生真正地去感受藝術的神圣所在;還有就是畫家們是如何堅持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的,用這些實例來提高激發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的認識與興趣。尤其是一些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后的學校,學生們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看到畫展的,也很少能夠接觸到優秀的美術作品,這樣也就使得學生感受不到藝術的魅力所在,正是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幫助學生去了解美術,進而再愛上美術。
三、加強方法指導,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新新課理念也強調要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些人則會擔心教師過多的示范可能會禁錮學生們的創造思維。在此,筆者也有自己的認識,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古今中外一些大家們的名作等都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真諦之所在的,欣賞時,學生們也能夠由衷地對這些優秀的作品產生敬佩之情,這對于創造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都是很有幫助的。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起到引領學生進行創作的作用。比如說,在教學“中國古代壁畫”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重點分析一下《九色鹿本生》壁畫的精妙之處,比如說在構圖上、色彩上和線描上,或者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等,逐一分析、展示,然后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反復播放,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作品的內在之美,進而再有效地感悟美術的真諦。此外,美術創作也不可能是憑空想象就能夠實現的,它同樣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作為指導。教師也可以把自己在課前繪制出的一些作品通過實物展臺展示出來,讓學生們去欣賞、借鑒。在視頻欣賞的時候,教師還要適當地給予必要的解說或者是講解,其中,需要對自己的創意進行詳細的說明,將自己的創作意圖、構圖的技巧以及結構的把握等表達出來,然后再通過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逐漸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此外,美術教師也可以利用白板軟件中提供的畫筆功能,將一些需要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的細節標出來,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能夠活躍學生們的頭腦,又能夠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們的創造力。
四、運用多媒體,改進欣賞教學
1.1運用課堂互動式的美術教學方法
高中生對待事物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每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高中的美術課堂中開展互動式教學意義很大,組成互動式教學的主要部分就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無論是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都極大地增加課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古代雕塑》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一些雕塑作品帶到教室中去,讓學生通過視覺、觸覺去全面的認識雕塑,然后體會雕塑的質感、線條以及它的構造特點,教師也可以參與同學們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可以給學生講解更多的雕塑作品,比如雕塑現在的市場價值;怎樣去清理和保存雕塑等知識,一方面開擴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學習美術的樂趣。
1.2在美術課堂運用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利用多媒體等網絡資源等重現作品的文化背景,讓學生通過感官的認識和自身的感受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情境教學,從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旨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比如,在學習民國時期著名畫家蔣兆和的代表作《流民圖》時,教師也可以用多媒體將這個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視覺來感受這一時期中國無辜平民所遭受的苦難,體會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內心對人民群眾的同情以及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恨。
2.結合其他學科講解美術知識
高中的美術教育應和其他學科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從而達到美術教學的目的。比如,在學習俄國著名的畫家列賓的代表作《伏爾加河的纖夫》時,教師應該和歷史、語文兩門學科聯系起來,通過歷史讓學生了解這一時期俄國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地位,通過語文課文《伏爾加河的纖夫》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社會地位以及生活狀況,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等網絡資源將這篇語文課文在班級進行朗誦,這樣就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對作品的了解,在廣泛的文化中學生更能體會作品的內在含義,感受俄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樣的在學習徐悲鴻的代表作《奔馬圖》時,教師可以和歷史背景聯系起來,這幅作品是徐悲鴻作于1948年冬天,其時中國人民發起三大戰役,北平和平解放在即,徐悲鴻一這幅作品幾年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如果學生了解了《奔馬圖》的創作背景,那么這幅作品的主旨大意也就不難理解了。當學生都驚嘆作家是如何畫出這么惟妙惟肖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將這幅作品美術知識講解給學生,比如:作品中采用了中體與面、明與暗分塊造型的方法,同時吸收傳統的沒骨法,結合線描技法......,學生這個時候一定會聽得很認真,這節課的美術知識肯定也會掌握的比較好,如果教師單單的講解美術作品,不與其他的學科相聯系,教師講解理論知識時學生便會覺得很無趣,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去,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美術知識與其他的學科知識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大膽創新,引領學生走出課堂,開闊視野
雖然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美術教學帶來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問題仍然存在,具體分析如下。
(一)美術觀念的缺失
一直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美術在人們的眼中等同于繪畫,甚至一些教師也存在這種想法。實際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片面的,美術的范疇很廣,繪畫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部分,尤其是高中美術,其教學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現階段的教師并沒有準確認識到這一點。
(二)思維的局限性
現階段的高中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先由教師畫一幅示范作品,然后讓學生模仿或者創新,這個過程中甚至有的教師根本沒有傳授學生繪畫技巧,只是在學生完成作業之后針對作業進行評斷,而教師進行點評的最直觀依據就是畫得是否相似。正是教師這種教學思維的局限性,才導致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墨守成規,失去了自身應當具有的創造以及想象力。這樣,就很難達到高中美術教育教學目標。
(三)師資力量短缺
在現今的高中美術教師中,大多數教師并不是畢業于專業的美術院校,其對美術并沒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以及研究,同時也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這樣便導致教師只能以業余的、大眾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并不能給予學生專業的意見,更無法給予學生專業的美術培訓,以致于高中美術教學質量不能得到保證。
二、搞好高中美術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一)更新教學理念
前文已經提到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將美術等同于繪畫的錯誤認知,對此,教師應做好自省工作,重新認識美術,尤其是高中美術,改變原有傳統的教學理念,從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出發,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更新教學方法
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擺脫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學中心,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進行不同授課方式的變幻,以調動學生的美術興趣,讓課堂活躍,讓智慧飛揚。
(三)提升教師自身素養
學校教育中,教師的素養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如果美術教師的自身素養較低,就無法達到高中美術教育教學的要求,無法給予學生專業的指導,這不僅會影響學生能力的培養,也阻礙了高中美術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是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積極參與各種培訓,從而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更好地開展美術教學。
(四)完善評價體系
素描中的整體觀念是極為重要的,學生在繪畫時往往整體意識不強,總是對細節進行大量的刻畫,忽略畫面中整體、主次、虛實的關系??坍嬕粋€細節的同時要觀察周邊的形體是否在同一進度上,并不斷調整各個形體的比例、結構、色調等關系,養成良好的對比觀察習慣。如,當寫生一組靜物時,不要過多地關注一個形體,要注意整個畫面的關系,適當地根據整體效果削弱單體。如果每個形體都刻畫得極為精彩,會產生喧賓奪主的不良效果??梢?,整體不僅僅是觀察和表現的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模式。要想素描水平提高得快,把握整體關系是首要。當然,局部的刻畫也是極為重要的,只有大的關系而沒有細節的精彩,整個畫面會顯得空洞乏味。整體和局部兩者的關系始終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如此反復,相互比較,相互依托。對于整體意識的建構,可以從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著手。
1.培養“大關系”的觀察方法
第一,“對比看”的方法??s短對單個形體的觀察時間,與周圍形體交替進行刻畫,時刻提醒自己在畫單一形體時,注意與其他形體相比較,始終保持進度一致。第二,“瞇眼看”的方法。當眼睛瞇起來的時候,整個畫面都相互統一,以強制性的方法獲得整體觀察的效果,無法對局部進行刻畫,始終關注整體。第三,“同時看”的方法。繪畫時兼顧周圍形體,始終不過度刻畫細節,避免導致其脫離整體關系,做到同時觀察、同時調整。
2.整體表現手法的培養
第一,由大到小。大與小指的是形體間的大小比例。如一組靜物,我們要從大形體著手,將整體骨架搭建起來,再配置各個小形體;又如畫人物頭像,整個頭部是大,而鼻子、眼睛、嘴等就是小,如若過分關注小的形體會導致整體比例失調、形不準等。第二,由草到精。在繪畫之初,無論是線條和色調都可以稍微放開些,以獲得整體效果。在整體關系確定好的情況下,再進行刻畫,過早地追求精致會使整個畫面顯得“碎”,如拼接起來一般,與整體失衡。第三,由直到曲。徐悲鴻說過,“寧方勿圓”。直線造型有助于對形體的歸納和總結,對形體的把握將更為準確,過度關注曲線會忽略整體形態。第四,由深到淺。每次調整都從最暗的地方開始,依次是暗—灰—亮。只有暗部的不斷深入才能帶動整體的進展。色調關系不明確會導致整體畫面“灰”,繪畫時間拖沓,更嚴重的是會阻礙學生提高素描水平。第五,由實到虛。虛實關系的處理是整體效果的突出表現,近實遠虛的效果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整個畫面的空間感。第六,由近及遠。主體物的刻畫需要周圍形體的烘托,主次關系處理不當,會使得整個畫面喧賓奪主。
二、臨摹與寫生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