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29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
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和高校擴招,越來越龐大的大學畢業生隊伍逐年涌入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隨形勢,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觀念、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做出貢獻。
一、就業指導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意義
200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410萬人,2007年495萬人,2008年為559萬人,2009年時611萬人,到2010年則達到空前的630多萬,2011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將有660萬人,往屆待業的畢業生數量開始累積,使得就業工作壓力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據有關研究預計,包括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2011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總量將超過900萬人,宏觀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而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均規模將達到將近700萬人。
除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多這一因素之外小論文,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錯綜復雜。這些原因可以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就客觀因素而言,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狀況受到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用人單位人才需要傾向、社會就業和失業比重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就主觀因素而言,大學生個體能否就業與其就業觀念、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等個人因素關系密切。而高等院校應該主動承擔社會大環境和個體之間的溝通工作,它們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業指導。面對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部分大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學、全面、系統的就業指導尤為重要。就業指導一方面能通過介紹就業形勢,使就業大環境能夠深刻、準確地為大學生所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專門培訓,幫助大學生提高相應的素質和能力,調整就業觀念。雖然就業指導不能改變大學生就業的大環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學生主體,化解或緩和了就業主體和就業客觀因素之間的尖銳矛盾,相對地削弱了就業形勢的嚴酷性,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
因此,就業指導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高等院校應處困境而思有為,大力開展高校就業指導,贏得大學生應對當前就業形勢的主動局面。
二、觀念樹立:建立“以人為本”的就業指導理念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是為人的發展,因此僅把發展當做工具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追問發展的目的。著眼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高等教育,更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樣應該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那就意味著,就業指導服務的首要對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學生的發展。
就高校而言,就業率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到社會名氣和生源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就業率是教育管理部門評價高校就業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也是高??己似湄熑尾块T工作工作到位與否的標準;此外,就業率還是國家對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的重要參考指標。就業率評價指標單一、缺乏科學的就業評價標準,造成了高校只關注就業的“量”,而忽略了就業的“質”——而這個就業的“質”,意味著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崗位是否匹配、工作崗位是否為畢業生所滿意、能否為畢業生的未來發展搭建平臺等等。換句話說,學校只重視了就業率的統計數字,忽視了就業率數字背后畢業生的前途和幸福。
長期以來,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忽略了“以人為本”這一根本目標,轉而追逐高校的高就業率小論文,甚至工作的開展完全圍繞著就業率來進行。就業指導并沒有根據大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能力方面的指導,而是想方設法讓畢業生參加工作了事,將之盡快推向工作崗位,不論其就業層次是否合理。國家大力提倡的“先就業后擇業”這一口號,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學生參加工作的借口。就業指導目標出現了偏差,指向于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拉攏說合,這樣的就業指導,或許稱之為“就業說媒”更加合適。背離了“以人為本”理念的就業指導,往往會造成畢業生違約多、跳槽勤,既有損學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更讓畢業生本人的未來大走彎路,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長期發展。
就業目標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要求大學生就業指導將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業指導不能等同于簡單的就業安置,它不單純是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而是要幫助和指導大學生正確分析和對待就業形勢和社會的需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就業價值觀,自主進行個人未來的職業生涯設計,做好準確的就業定位和充分的就業準備,掌握一定的就業方法,實現自主擇業,以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滿足其自我實現的發展性需要。
三、內容更新:建立科學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求職技巧,更需要側重于提高就業質量,實現人才和職位的協調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
受就業指導目標功利性的影響,以往的就業指導內容只注重了針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和求職技巧指導,就業觀念教育是為了讓畢業生承擔一定的就業壓力,帶著緊迫感盡快找到工作,求職技巧指導是為了讓畢業生短時間內學到能讓用人單位相中的“一招鮮”。這些內容并不能讓畢業生掌握更多的就業技能,更承載了過多的就業壓力,不利于大學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旦畢業生參加工作之后,就業觀念和求職技巧即可被畢業生拋至九霄云外,就業指導遂“功成身退”小論文,再無意義可言。理所當然,對大學生而言,找到工作相當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著職業生涯的開始。但是對于就業指導來說,職業生涯開始階段怎能作為就業指導的全部內容呢?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就業指導,應該包括長達四十年的整個職業生涯。
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除了求職技巧之外,還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素質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傾向和興趣志向,尋求到與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職業領域和工作職位,并以此有目的地進行能力培養,實現大學生個體特征和職業的協調匹配,促進大學生和職業的協調發展。職業素質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職業意識、職業理念,遵守職業道德,在長遠的生涯發展中保持長效競爭力,使之在職業中完成自我實現,促進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創業教育也是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高校就業指導不僅要實現謀生與追求人生理想相結合,個人價值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還要實現適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
與此同時,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其他因素——諸如如職場處事技巧、就業心理教育等內容,也需要給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系統培訓。
四、形式創新:建立循序漸進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順序進行??茖W發展觀視野下的高校就業指導,應該體現出一個循序漸進的科學發展過程,不僅遵循課程由淺到深的邏輯順序,還得綜合考慮高校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學生各階段的心理變化。
以前的就業指導一般都安排在學生進入實習之前或臨近畢業的前一個學期,以幫助畢業生能“現學現賣”地運用“一招鮮”,順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畢業生在離校前的一段時間(兩個星期至一個月左右),專門用來上就業指導課程,其目的是通過強化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能力。雖然就業指導的本意是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而實際效果只能同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就業指導往往是大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的最后一門課,也是一部分學生已經離校而另一部分學生仍在求職時可上可不上的課。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或升學、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課堂之外小論文,很難認真學習課程。況且學生就業技能的獲得、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都應該有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上不斷提高、不斷強化的過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間速成?突擊的速成式就業指導根本無法幫助解決就業問題。
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該根據大學生在大學生涯的各個階段不同心理特點和關注面,因時制宜地制定過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適應階段、發展階段和離校階段。在適應階段,大學生較多地關注環境的適應和學業的規劃,就業指導可以從職業生涯規劃入手,引導他們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并在職業生涯的框架內規劃他們的大學生涯;在發展階段,大學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項能力方面獲得提高,就業指導應側重于就業能力和就業素質方面的內容;在離校階段,大學生開始展望畢業后的生活,則可以開設就業技巧等課程。教育是針對人的教育,必須考慮到人主觀的接受意愿和客觀的接受能力,而通過全程性就業指導的就業模式,真正做到就業指導圍繞大學生這一主體全面開展。
總之,高校的就業指導應該緊隨時代,牢牢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觀念、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促進就業指導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秀,羅國榮.高校就業指導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學畢業生將增30萬人660萬學“搶飯碗”[N].京華時報.2010-11-27.
[3]鄭虹.對新時期大學生就業教育的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 2007,(3).
1.大學生就業結構不合理。從就業地區來看,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選擇去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就業,這些地區相對來講待遇較高,工作環境較好,成了大學畢業生工作的首選之地。向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就業的比較少,就造成地區就業結構嚴重失調。從就業專業來看,經濟類、應用理工類就業較好,文科就業較困難。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從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看,就業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人中之龍,畢業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區或單位,方能彰顯自身的價值。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教育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學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環。因此,觀念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還停留在過去思想中的人們和時代的發展形成鮮明的落差。
3.大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仍很高,總是不愿到工作環境不是很好、工資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業。沒有理想的工作崗位就放棄,工資低的也不就業,仍愿待業。據調查顯示,有78%的學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參加低層次的工作。擇業與期望值要求過高造成很多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
4.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很多普通高校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而對實踐教學并未引起重視,或者實踐教學只是走過場、形式主義,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或者實踐活動和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無法得到實際鍛煉。另外,實踐基地建設機制不健全,學校提供實習實踐場所有限,學生實踐困難、造成大學生實踐經驗缺乏,專業動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崗位適應性不強。
二、就業困難背景下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
1.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針對社會對專業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觀念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高擺在中心位置,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將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定期邀請社會上的創業者為學生作講座,傳授創業經驗與技能,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還可以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現在很多高校都啟動了校長基金,鼓勵學生們參加創業大賽,學生們幾個人自行組織團隊,申請校長基金項目,經過學校組織的專家審核,通過者就可以用校長基金創業,這個活動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將來畢業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動力?,F代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上科學思維方式、注重創新和求真的科學精神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要想將這些科學技術變成財富,必須要經過科技創新轉化,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成了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創業和動手實踐的催化劑。
3.有利于提升大學的科研競爭力。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的激烈競爭的時代,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這種背景下,為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紛紛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大學生創業鼓勵以科技創新為主。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主要發達國家競相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維護其競爭優勢。以美國為例,1980年通過的《貝赫—多爾法案》允許大學擁有自己通過政府資助的研究所獲得的知識產權,大學可向商業公司頒發專利許可證而獲得經濟回報。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后,但是隨著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大學的改革也會朝著這方面發展。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直接影響到大學科研競爭力的水平。
4.提高社會生存和應變能力。面對大學畢業就業困難的大環境,談到如何解決自身就業困難,“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成為大多數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首選。大學期間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創業設計和實踐不僅能鍛煉大學生的能力,而且也讓他們拋棄大學就是象牙塔,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的觀念。畢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實力最能說明一切。也有的學生把“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作為優選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然多一種選擇,就多一分希望?!罢{整就業期望值”可以使“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更加廣闊??梢姡髮W生調整居高不下的就業期望值,就業市場能變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寬大學生創業的渠道
1.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我國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比較薄弱,不僅體現在創新能力上,還體現在其創業意識不足,對創業的目的和預期不明確上。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在所有的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明確說明自己有創業想法和行為的學生都有大學期間從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職經歷,如發廣告傳單、產品推銷與發放調研問卷等,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較強,對物質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費用,為了滿足自己消費欲望和購買力,增加自我經濟收入成為首要目標,而創業行為作為學生群體認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學生的主要選擇,同樣也說明,最大的創業動機是基于對物質生活的相往,而且創業成功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收益,同樣也能增加學生社會實踐與人溝通能力,給學生帶來學生身份附加的光環,這種創業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學生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可謂是實現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間有創業經歷者,在畢業后尋求工作時,創業經歷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和我國的教育傳統有直接的關系。雖然教育改革發展到今天,傳統的思想觀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西方國家的大學生主要培養獨立創新的意識,并且學校所學知識和市場需求直接掛鉤,這樣學生主動創業的意識較強。前面提到,我國大學生大學期間主要從事家教等兼職工作,這從根本上來講算不上創業。只有讓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創業意識和觀念,才能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潮流形成。
2.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創業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檢驗,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考驗。創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準備。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以下幾條過硬的心理素質:
(1)獨立性與合作性。獨立性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質。中國大學生普遍比較缺乏獨立性,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獨立,不僅僅是思想的獨立。作為大學教師,經??吹降氖莿倓偛饺氪髮W校園的學生,在父母親戚的左右擁護下而來,父母為其辦好一切入學事宜,然后父母一百個不放心地離開。這些學生雖然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在我國的環境下沒有讓他們長大的機會。大學是他們離開家庭的第一步,是培養獨立性的最好的場所。合作性是創業者必須具有的品質。出色的創業者不僅要擁有獨立的人格,還要樂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德國的大學教育就是幾個學生組織團隊,共同提出研究的課題,共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培養合作精神是將來走上社會的很重要的一點。
(2)敢為性與克制性。創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因為前途是不為人知的。沒有勇氣是無法走上創業道路的??酥菩允且环N積極有益的心理品質,是成熟的標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種干擾,高度克制盲目沖動,積極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消極負面情緒,堅決采取理智行動。
1.大學生就業結構不合理。從就業地區來看,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選擇去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就業,這些地區相對來講待遇較高,工作環境較好,成了大學畢業生工作的首選之地。向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就業的比較少,就造成地區就業結構嚴重失調。從就業專業來看,經濟類、應用理工類就業較好,文科就業較困難。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從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看,就業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人中之龍,畢業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區或單位,方能彰顯自身的價值。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教育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學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環。因此,觀念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還停留在過去思想中的人們和時代的發展形成鮮明的落差。
3.大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仍很高,總是不愿到工作環境不是很好、工資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業。沒有理想的工作崗位就放棄,工資低的也不就業,仍愿待業。據調查顯示,有78%的學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參加低層次的工作。擇業與期望值要求過高造成很多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
4.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很多普通高校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而對實踐教學并未引起重視,或者實踐教學只是走過場、形式主義,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或者實踐活動和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無法得到實際鍛煉。另外,實踐基地建設機制不健全,學校提供實習實踐場所有限,學生實踐困難、造成大學生實踐經驗缺乏,專業動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崗位適應性不強。
二、就業困難背景下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
1.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針對社會對專業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觀念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高擺在中心位置,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將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定期邀請社會上的創業者為學生作講座,傳授創業經驗與技能,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還可以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現在很多高校都啟動了校長基金,鼓勵學生們參加創業大賽,學生們幾個人自行組織團隊,申請校長基金項目,經過學校組織的專家審核,通過者就可以用校長基金創業,這個活動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將來畢業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動力?,F代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上科學思維方式、注重創新和求真的科學精神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要想將這些科學技術變成財富,必須要經過科技創新轉化,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成了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創業和動手實踐的催化劑。
3.有利于提升大學的科研競爭力。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的激烈競爭的時代,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這種背景下,為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紛紛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大學生創業鼓勵以科技創新為主。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主要發達國家競相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維護其競爭優勢。以美國為例,1980年通過的《貝赫—多爾法案》允許大學擁有自己通過政府資助的研究所獲得的知識產權,大學可向商業公司頒發專利許可證而獲得經濟回報。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后,但是隨著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大學的改革也會朝著這方面發展。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直接影響到大學科研競爭力的水平。
4.提高社會生存和應變能力。面對大學畢業就業困難的大環境,談到如何解決自身就業困難,“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成為大多數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首選。大學期間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創業設計和實踐不僅能鍛煉大學生的能力,而且也讓他們拋棄大學就是象牙塔,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的觀念。畢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實力最能說明一切。也有的學生把“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作為優選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然多一種選擇,就多一分希望?!罢{整就業期望值”可以使“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更加廣闊??梢姡髮W生調整居高不下的就業期望值,就業市場能變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寬大學生創業的渠道
1.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我國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比較薄弱,不僅體現在創新能力上,還體現在其創業意識不足,對創業的目的和預期不明確上。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在所有的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明確說明自己有創業想法和行為的學生都有大學期間從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職經歷,如發廣告傳單、產品推銷與發放調研問卷等,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較強,對物質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費用,為了滿足自己消費欲望和購買力,增加自我經濟收入成為首要目標,而創業行為作為學生群體認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學生的主要選擇,同樣也說明,最大的創業動機是基于對物質生活的相往,而且創業成功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收益,同樣也能增加學生社會實踐與人溝通能力,給學生帶來學生身份附加的光環,這種創業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學生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可謂是實現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間有創業經歷者,在畢業后尋求工作時,創業經歷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和我國的教育傳統有直接的關系。雖然教育改革發展到今天,傳統的思想觀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西方國家的大學生主要培養獨立創新的意識,并且學校所學知識和市場需求直接掛鉤,這樣學生主動創業的意識較強。前面提到,我國大學生大學期間主要從事家教等兼職工作,這從根本上來講算不上創業。只有讓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創業意識和觀念,才能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潮流形成。
2.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創業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檢驗,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考驗。創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準備。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以下幾條過硬的心理素質:
(1)獨立性與合作性。獨立性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質。中國大學生普遍比較缺乏獨立性,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獨立,不僅僅是思想的獨立。作為大學教師,經??吹降氖莿倓偛饺氪髮W校園的學生,在父母親戚的左右擁護下而來,父母為其辦好一切入學事宜,然后父母一百個不放心地離開。這些學生雖然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在我國的環境下沒有讓他們長大的機會。大學是他們離開家庭的第一步,是培養獨立性的最好的場所。合作性是創業者必須具有的品質。出色的創業者不僅要擁有獨立的人格,還要樂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德國的大學教育就是幾個學生組織團隊,共同提出研究的課題,共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培養合作精神是將來走上社會的很重要的一點。
(2)敢為性與克制性。創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因為前途是不為人知的。沒有勇氣是無法走上創業道路的??酥菩允且环N積極有益的心理品質,是成熟的標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種干擾,高度克制盲目沖動,積極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消極負面情緒,堅決采取理智行動。
(3)堅韌性與適應性。堅韌性是一種對困難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極為可貴的心理品質。創業要經歷在不斷地犯錯誤和失敗中跌打滾爬的過程。創業者還必須具備迅速適應環境變化、主動把握商機的素質。它不僅表現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而且表現為主動把握機遇,積極創造機會的能動性。良好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重在實踐鍛煉。創業實踐既能進一步增長創業知識,增強創業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鍛煉,磨練出堅強的創業心理品質。
1.高校為培養實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近幾年創業教育的興起,高校越來越多的創業大軍涌入到變化的市場。一方面高校的專業設置愈加具有實用性,注重專業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緊跟市場需求,專業的創業易操作、易起步。一方面學生能夠在校就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尤其是校企合作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實踐機會。不斷證明了在高校中實施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將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效融合的長遠發展。
2.行業領域發展為專業人才創業提供更多機遇
專業領域的行業發展為高校創業教育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是長期和有效的,專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的發展,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帶動專業的發展。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電子商務領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更多該專業學生的創業機會,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創業,從事淘寶或是微商等進行在線交易,創業成本低、風險小、收益快,都為高校貧困大學生帶來機遇和挑戰,也是運用專業知識創業的最佳選擇。
3.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需要更多創業型專業人才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層次低等問題,需要創業的融入,以激活市場化意識,改變傳統產業,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如旅游英語專業的一位貧困大學生利用地域旅游和專業優勢,自己創業開設家庭小旅館,通過網絡渠道為預訂房間和景點,接待外來游客提供一條龍服務。
二、高校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
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越來越重視,單一在教育中融入創業知識和理念會使教育空洞,在教育理念、培養模式、實踐平臺等方面都要探索結合創業教育。實施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將成為必然,融合的路徑方式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理念融入到培養模式
高校專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本專業領域的高級人才。創業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學生掌握創業知識和提高創業能力的前提條件,讓學生吸收創業知識擁有原始創業活動出發點。構建創業教育理念,需從思想上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擁有創業激情和創業原動力。
2.創業教育融合到專業培養計劃中
專業教育培養計劃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的藍圖。在專業教育培養中,高校各專業需要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要樹立全面的創業教育觀,注重培養計劃的全面和整體設計,把實用型人才培養和創業型人才培養放在同等高的位置,逐步探索適合高校自己專業特色的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
3.課程設置增加創業創新教育
創業教育的重點在于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改革,主要將創業教育課程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以培養大學生具有創業精神和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設置。課程設置立足于成功創業校友和行業頂尖企業合作創業課程,投入到精品創業課程的建設與投入,并將新理念的創業教育引入課堂。
4.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入創業教育理念
由于高校教育的專業化培養只專注本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其結果是導致學科之間孤立學習,形成知識和技能結構單一的人才,制約了本專業與其他領域的聯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需要引入到創業教育中,更注重學生和市場的需求,幫助大學生建構擇業和就業的主動性。
5.實踐平臺的搭建
校內要把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創業大講堂、創業比賽、創業社團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在校內的創業熱情。同時要加強創業基地建設,給予學生創業實踐空間,如建設大學生團隊“創業園”,學生不但可以獲得創業知識和理論,體驗創業實踐過程,增加創業成功率。校外與企業合作,帶動創業項目,如導師指導學生參與創業課題和創業項目,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拓展項目,從而提升學生創業能力。
6.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人生呈現出跳躍式的增長勢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相關產業結構升級,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斷變化,原有的大學生就業模式不再是單一的途徑,以學生自主創業為主要導向的就業模式已經成為當代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的新途徑。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不僅會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其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其次,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還能鍛煉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通過打造學生的創業人格、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磨煉學生的創業技巧、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大學生的個體自我追求與自身價值的實現方式也從“權為本位”轉變到了“能力為本位”。在如今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已成為大學生增加其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一、關注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
由于我國的傳統觀念,大學生中能真正在學習期間放棄學業,自主創業的必竟是極少數人,多數的大學生即使要創業也會選擇在畢業后。因此,高校的創業教育應該以創業意識的喚醒、創業知識的掌握為工作重點。并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網絡宣傳平臺等,宣傳大學生成功的創業事跡及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業的各種扶植政策。另外,還要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并鼓勵在校大學生虛擬創業或在各高校的科技產業孵化園真正創業,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
二、關注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的在校大學生多是“90后”,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個性張揚善于表現,對于自主創業他們多懷有濃厚的興趣。但是,這些獨生子女也存在思想較為不成熟,心理抗壓能力差,遇事愿意依賴父母等問題。因此,借助創業教育這個平臺,引導大學生勇于接受挑戰,敢于面對挫折,獨立的去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三、關注重教育內容的創新性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就業;能力
一、就業形勢
今年5月6日,國務院總理在人社部召開就業工作座談會時強調765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1200多萬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在突出位置。自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畢業生都有所增長,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338萬,2010年高校畢業生631萬,而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765萬。在這樣的形勢下,幾乎沒有了所謂的好專業,所有學生找工作的難度都在增加。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企業發展放緩,對新員工的需求量減少且要求更高,畢業生的數量卻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成了更大的買方市場。
二、企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需求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很多,但是職業技能與空缺崗位不匹配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筆者通過對50家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訪談了解到,很多畢業生與企業失之交臂是因為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存在巨大問題。人力資源管理者對畢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基本能力能達到滿意,對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也基本滿意,但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欠缺,應變能力也不理想。人力資源管理者普遍認為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責任意識缺乏,個人期望值過高,求職目標不清,建議學校加強素質教育,鍛煉學生實踐、創新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這幾個方面正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包括思想、知識和能力等幾個方面。創新創業意識、觀念和精神是思想范疇,從意識到觀念再到精神的培養,是普及性教育到個體化教育的過程,但都是創新創業思想的強化,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創新創業知識是理論基礎,為創新創業提供行動準則和依據。而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是人的行動力,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實踐來獲得。
目前仍有很多人對創新創業教育有所誤解,認為不創業就沒有必要參與創新創業課程。與傳統教育相比,創新創業教育突出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知識、素質、能力結構的根本性要求。創新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并不單單服務于創業,也服務于就業。它強調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創新精神,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就業能力的途徑
1、通過創新創業意識、觀念、精神的培養,提升學生就業和工作的主動性
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創新創業意識、觀念和精神的培養,改變學生在大學里失去考試、升學的壓力而產生的惰性和某些社會因素造成的優越感,以及被動就業的誤區,讓學生在就業和工作中能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謀求創新,避免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快速更新的市場經濟中喪失活力。
2、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為非管理學專業學生提供了認識企業管理的途徑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它包括從企業的創立到企業的經營發展、政策法律、行業規范等多方面的商業知識。這些知識每個人在工作中都要接觸,但是非管理學專業的學生根本沒有學習這些知識的途徑。創新創業教育能讓學生系統地了解如何管理企業以及如何管理自己,同時也學會從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只關注個人的得失,增強個人的責任感。這些知識也包含了企業員工的工作準則、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徑,能夠指引學生有目標、有準備地工作。
3、實戰與模擬實戰的形式讓學生提早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并提高實踐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形式更關注實戰和模擬實戰,這種教學形式比起傳統的授課形式更直接、更真實地把企業的運營管理呈現在學生面前,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再限于教與學,而是教與體驗。這種形式的學習力度更強,影響力更大,能讓同學們提早接觸、認識社會,也能切身體會到公司經營的復雜性,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快速進入角色,明白自己的職責。
實戰和模擬實戰的形式能讓學生動手操作而不是“紙上談兵”,讓他們把所學應用于實踐中,檢驗自己知識結構的全面性,并鍛煉實踐能力,在就業之前充分認識自己實踐能力的不足,及時學習改正。
4、創新創業教育讓創新常態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任何企業引進人才的目的都是為了長期的發展。對于每個發展型的企業,創新人才是成功的關鍵。創新創業教育提倡的創新是終身創新,是將創新能力普及,而不僅是解決某一問題。大學生經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能將創新思維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中,提高危機處理和應變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霆,曾湘泉,楊玉梅.提升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1(3)
[2]李憲.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提升途徑[J].教育探索,2012(10)
關鍵詞:創業教育 問題 改革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被賦予了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業綜合素質為基本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業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與開拓精神,使大學生能學會主動獲取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現實,實現知識的最大效用,使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一、創業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對開展創業教育課程認識不足
一方面,很多高校對開展創業教育課程的現實意義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創業教育是處于“正規教育”之外的可有可無的“業余教育”。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所開展的創業教育課程沒有形成體系,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更深層的原因是,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環節不能靠開設幾門課來解決問題,它涉及教學的系統改革,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需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缺乏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
創業管理教育對教師綜合教學水平要求相對較高,不但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企業管理理論知識,還要求其有一定的實際的企業運營經驗。但在實際教學中,高校兼具這兩種素質的老師非常少[2]。由于高校內部人才來源和培養大部分來自教育系統之內,絕大多數教師沒有企業(產業)運營的實踐經驗,這就導致了教師在創業學實際教學中只能注重理論教學。同時,由于大多數講授創業管理的教師自身缺乏創業實踐背景,不能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些都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我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尚未形成
與一般基礎學科知識傳授不同,我國大多數高校所進行的創業教育是針對所有學科、專業的學生的,成為素質拓展的一部分。學校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多采取開選修課的方式,沒有設置獨立的“創業專業”,且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單一。創業教育在許多高校僅限于開設相應的創業課程,如《創業學》《創業教育》等選修課。各高校大多沒有科學統一的教材,多由代課教師自行指定。一些學校只有一門類似《創業管理》的課程,課程內容多為創業基本原理的綜述,這可能導致大學生只學習到與創業有關的一些零碎的經驗和片段的知識。同時因為很多教學資料、案例是從外國拷貝過來的,引入國內后,很多教師不了解真實創業者的環境和規律,導致水土不服。
(四)創業管理實踐教育方法簡單
體現大學創業管理教育實踐的教學方式包括:學生通過調查編寫創業案例、教師講解和分析案例、創業小組編寫創業計劃書、學校組織創業大賽等。由于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師資缺乏,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實踐基地、實踐研究室少甚至沒有,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與運營的認識僅停留在創業管理教育的書本和案例分析上。大多數校方沒有固定合作的實習和實踐單位,實習單位實際能接納的人數也有限,且創業教育實習的內容較為簡單、單一,這些條件限制和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管理教育實踐環節的效果。
二、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改革探索
(一)重視培訓和不斷提升教師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進創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高校應加強創業教育師資的建設,鼓勵專業、專職教師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案例研究,提高教師創業教育的能力[3]。高校應該一方面有計劃地選派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開展創業實踐,同時選派教師到外校進行研修交流,并就各高校創業教育經驗進行交流分享,以期開拓工作視野、提高工作水平、帶動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創業者、風險投資家、相關法律人士等各類專家擔任創業管理教學的兼職導師,打造一批“雙師型”的創業教育教師隊伍。
(二)構建以創業管理為價值導向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設計是人才培養、教學理念、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障。高校的創業教育不同于社會上以解決生存為目的的就業培訓。因此,在創業教育目標設計上應該著眼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業、創新精神和責任意識,在創業管理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創業綜合知識的傳授,為具有創業興趣和潛質的學生提供全面和綜合的課程學習,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形成創業思維[4]。大專院校教學與素質培養部門要不斷地進行創業管理教育改革,構建適合大學生創業教育規律的課程體系,以創業意識類課程、創業能力類課程、創業相關知識類課程、創業體驗類課程為四大模塊,挑選4門到5門精品核心課程起步,整個課程以創業計劃書為主線展開。
(三)嘗試創業教育課程動態教學模式
結合案例,學生可以對該學科有更為感性的認識。為了提高創業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應增加基本教材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本土創業案例,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敗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培養學生的心理素養、矯正創業計劃中的出現的錯誤、調整創業的戰略思想。教師還可將學生分成創業小組,對現有企業進行調研,編寫調研報告,然后通過小組交流、教師指導和點評,對創業項目調研報告進行分析,編寫創業管理案例,提高大學生對創業管理的本質認識。
教師還應在教學中增加創業情景模擬和實踐鍛煉。創業教育情景模擬可以通過電腦模擬設計、角色扮演等手段使學生對模擬企業有清晰的認識[5]。實踐教學,即指教師密切關注行業的動態,關注新興的創業模式,并創造條件帶領學生到實體企業中見習,使學生通過親身的經歷去理解和感悟,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目的。
學校應經常開辦“創業論壇”“創業者系列講座”,或邀請杰出創業者、優秀企業家來學?,F身說法,用他們自身的親身經驗來闡述創業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使理論豐富化、鮮活化。這樣可以讓學生與創業者對話,激發學生的創業信心。
(四)擴充各種社會資源,加強實踐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
單一的校園環境和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能手。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積極爭取社會資源,跟當地工廠、商場、酒店、公司等掛鉤, 將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定期組織學生到那里見習、勞動, 為學生提供創業實戰演習場所,讓學生從中了解、學習課堂上難以學到的社會知識, 獲取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的寶貴經驗, 培養大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投身創業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進取心。
參考文獻:
[1]戴育濱,蔡茂華,張木明.構建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及其教學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9).
[2]徐慶軍.論高校創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7).
[3]歐陽琰,觀石.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建設初探.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5).
[4]程琪.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比較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7).
[5]木志榮.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