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25
序論:在您撰寫經管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學生對開設會計課程的態度調查發現,有91%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會計基礎課程,84.2%的學生對該課程有興趣,15%的學生認為會計學是一門枯燥的學科,31.6%的學生認為會計學對數字概念要求高,學習難度較大。
1.2學生希望通過會計課程達到的目標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希望通過會計課程的學習,能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具備閱讀企業財務報表的能力,能通過閱讀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基本的財務分析;部分學生希望掌握會計憑證和賬簿登記的方法。
1.3學生對目前教材的滿意度調查發現,62.2%的學生對目前使用的教材很不滿意或不太滿意,15%的學生認為教材一般,17.8%的學生對教材感到滿意。感到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覺得教材內容過多、過滿,會計業務處理的內容太多,現實案例的內容太少。大部分學生認為教材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更適合會計專業的學生,而不是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我校目前選用的是一本各高校普遍認可度較高的基礎會計教材,但該教材主要是針對會計專業編寫,核心內容在會計方法和賬務處理部分,而對于財務報告的解讀和分析則篇幅較小。因為本書所針對的會計專業的學生后續課程還會開設《財務會計學》《財務分析學》等專業課程,所以財務報告等內容詳細會在后續課程中介紹,而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后續并不會再開設這些課程??梢?,現行教材內容的安排和側重點與學生希望通過本課程學習到的知識有著較大的偏差。
1.4學生對課程教學方式的態度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最希望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學習會計知識,近三成的學生認為開展手工模擬做賬是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對理論講授的方法則不太認同。會計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尤其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單純的講授會計理論知識往往會讓他們覺得很枯燥、乏味,而如果能結合實際案例來學習,接受程度則高得多。
1.5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大部分學生對教學效果還是滿意的,表示對教師在這門課程中講授的知識還是掌握得比較牢固;部分學生認為教學課時不足,一些想更深入學習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到,只能通過課后自學完成;部分學生感覺上課互動性不強,應該增加互動環節。
2對策及建議
2.1明確教學目標,端正學生心態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從事的不是會計工作,而是企業管理、營銷之類的工作,他們是未來會計報表的使用者而非會計信息的加工者。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他們學習會計課程的目的是能“懂會計”、“用會計”。通過教學,他們應當掌握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原理,了解什么是會計,什么是會計信息,學會通過已知的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預測和指導決策。但并不要求他們掌握會計憑證和賬簿的具體填報方法,而對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則是他們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這是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本課程的一大區別。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安排。
2.2優化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時根據已經明確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常規的教學內容是首先介紹會計目標、會計要素、會計核算的原則,然后學習會計賬戶、復式記賬法,核心內容是會計分錄、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及賬證表的操作。但由于非會計專業學生主要目的是“懂會計”,內容就應該相應地進行調整。筆者建議教學內容圍繞財務報表的理解與使用這條主線展開,順藤摸瓜,進行知識的分解和講授。比如,通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結構和特點引出會計六要素、會計平衡等式的內容,對于如何使用會計信息的內容作為重點,而憑證填制、賬簿登記的內容相應簡化,縮減相關課時。其次,針對不同的專業,增加與專業相關的拓展內容:如針對醫藥市場營銷專業,除了重點講解銷售業務涉及的賬務處理外,還可以增加與其密切相關的銷售環節的業務報銷、稅務處理、應收賬款分析等內容;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則應該增加非盈利性組織的會計帳表的閱讀和分析,內容選取上體現不同專業的不同特點。在課時安排上,調整現有的32課時為58課時,其中講授課時和實踐課時各占一半。
2.3選用合適的教材教材是學習的重要載體,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教材內容體系既要體現學科的系統性,又要與會計專業的教材相區別,同時要適合于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與理解。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國內大部分會計基礎教材沒有作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區別,大多定位為普遍適用,這類通用教材占會計學基礎教材的98%,而專門針對非會計專業編寫的教材則很少,大部分教材為了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內容繁多,在較少的課時中根本無法講全。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重視非會計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使用效果不理想,這也是值得廣大會計專職教師探索的部分。
2.4引入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方法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接觸會計學知識感覺繁多而抽象,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設置知識懸念,讓學生產生求知欲。采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從網站下載真實的企業報表,分析企業的發展動態,交流想法。采用情境教學法,分角色扮演,模擬賬務處理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形成互動式、參與式的學習氛圍,使課堂變得生動而活躍。引進ERP沙盤模擬教學軟件,組織實施企業運作模擬實習,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運用所學知識,熟悉企業的運作,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實際工作水平和能力。
如果《經濟法》課程的所有授課任務由一位授課教師來承擔的話,對授課教師來說就是個嚴重的挑戰。當然,如果師資力量充足,也可以由若干名教師分別承擔相應的授課任務。但是,這種授課方式也存在問題,因為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經濟法》課程的授課課時不多。因此,很可能造成的局面是一位教師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可能講授課時量不多,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根本就無法充分發揮,講課只能是“蜻蜓點水”,達不到應有的理想效果;第二,從課程教學內容上看,這種課程設置強調的是知識本位而不是能力本位,與非法學專業開設法學課程的目的不符。在知識分工已經極為發達的今天,非法學專業開設法學課程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向學生傳授法學知識,而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讓學生在面對需要利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時能夠帶上“法律”這一“藍色眼鏡”,[1]學會用法律的眼光看世界。既然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法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并不是傳授法律知識,那么,就應當選擇最能夠到達這一目標的課程,筆者認為,在所有法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最能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課程應當非合同法課程莫屬。為什么合同法課程最能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呢?這是由合同法的課程性質所決定的:第一,從合同法課程的授課內容來看,合同法最適合非法學專業學生學習。著名法學家史尚寬先生有言,私法(民法)乃眾法之基,學習法學亦從民法開設。在民法學課程體系中,合同法又是最適宜于最先學習的課程。“就民法財產法而言,最具體可征的,反倒是大三的債法各論,縱然從未接觸民法,從字義也粗知買賣、贈與、租賃等法律概念;其次是大二物權,再其次是債編總論。大一新生如果不事先準備,課堂上就能聽懂并充分掌握民法總則的規定,如果不是老師特別杰出,就是學生聰慧過人。對大多數的學生,真正進入民法的堂奧,最快還是二年級以后的事”;[2]第二,從法律思維的精神實質來看,合同法課程最能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法律精神的實質是什么?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法律思維的精神實質應當是契約精神,具體體現為平等、公平(正義)原則。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最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契約精神,讓學生形成平等、公平(正義)觀念。在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合同法課程無疑是最能培養學生契約精神的課程。因此,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契約精神,最為有效的課程應當是合同法;第三,從民法理論體系的構成來看,合同法理論最能體現(民)法學思維的核心問題。(民)法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主體A擁有客體α,主體B擁有客體β,A擁有支配α,B擁有支配β的權利。在這一假設模式下,A若想獲得β,要通過正當途徑則只能將自己所擁有的α進行交換。這便產生了(民)法學的基本問題:什么人的什么行為適用什么法律規范,產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
2、合同法課程教學內容編排的內在邏輯
對于合同法課程的授課教師而言,向經管類非法學專業學生講授合同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這就要求合同法課程教學內容的編排體現出合同法理論的內在邏輯。因為談思維就離不開邏輯,或者說思維和邏輯兩者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系。對于合同法課程教學內容的編排,顯然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合同法教材體系和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編排的關系;二是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與生活常識的關系。就合同法教材體系和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編排的關系問題而言,據筆者了解,現在大多數授課教師都是按照合同法的教材體系進行課程授課內容的編排,即授課內容編排與教材體系一致。而合同法教材體系的編排,基本上是按照合同法的立法體系進行安排,先將最為抽象的內容,即合同的概念、分類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等問題,接下來講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等問題,再接下來講債的保全、合同的變更轉讓等問題;最后講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違約責任等問題。這種體例安排,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學習難度最大的編排體例。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違反了學習內容安排應當遵循“先具體后抽象,先感性后理性”的原則。學生一開始接觸合同法,就碰到合同法理論中最為抽象的問題:合同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是合同?特別是,這種體例安排,根本就無法準確反映合同法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難以使學生對于合同法的理論體系有簡明扼要的“鳥瞰”式把握?;谶@一認識,筆者認為,經管類非法學專業的合同法課程授課內容的編排,應當進行創新,即應當遵循教育教學“先易后難、先具體再抽象、先感性后理性、先宏觀再微觀”的原則,依據合同從成立到履行的邏輯進程進行編排。在總體上將合同法總論的授課內容編排為三大部分: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和合同的履行。這樣編排的好處在于讓學生一接觸合同法,就能夠鳥瞰式的了解到合同法課程就是講授三個問題,或者說合同法理論就包含三個基本問題,每個問題都可以從正反兩面進行思考。“合同的成立”問題從正面思考便是:合同是如何成立的?從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況下合同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合同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合同的效力”問題從正面思考便是:合同如何生效,生效的合同將產生怎樣的效力?從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況下合同不能生效,不生效的合同將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合同的履行”問題從正面思考便是:合同如何履行,合同履行后將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從反面思考便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不履行合同,不履行合同將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顯然,這種體系編排的“問題”意識非常明顯,能夠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輕松地把握合同法理論的全貌。在三大部分內部,授課內容的編排也應形成內在邏輯體系。例如,“合同履行”部分的授課內容編排,可以設計為三大部分:首先,合同的正常履行為一部分;其次,合同具有正當理由的不履行為一部分;最后,合同欠缺正當理由的不履行為第三部分。同樣,在每一小部分內部,授課內容的編排還應當形成內在的邏輯體系。就合同法授課內容與生活常識關系問題而言,筆者認為應當先講授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問題的理論,或者說先講授學生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內容,后講授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見,或者說感性認識不多的問題。以合同法分則為例,顯然對非法學專業學生來說,買賣合同是最為常見,也是感性認識最多的合同類型。因此,應當先講。換言之,對于合同法分則授課內容的編排,不一定要按照合同法立法規定的順序進行講授,而是需要向學生講授清楚合同法分則中各種有名合同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A有名合同為什么在邏輯上先于B有名合同出現,A有名合同和B有名合同兩者之間的邏輯以及歷史關系。總之,必須按照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要求,將合同法的授課內容整合形成內在邏輯體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
3、合同法課程教學方法宜以理論講授法為主
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不得少于 12周(包括答辯和評分在內),提倡將畢業設計(論文)的開始時間提前,以便讓學生盡早介入教師的科研課題。
畢業設計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完成以下基本能力的培養:
l、資料、信息的獲取及分析、綜合的能力;
2、方案論證、分析比較的能力;
3、實驗、建模和動手的能力;
4、使用網絡和計算機(包括索取信息、計算機繪圖、數據處理、基本軟件應用等)的能力;
5、撰寫報告(論文)的能力。
全文初擬主要目錄
第一章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回顧和實證述評
1.1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問題的提出
1.2 國外研究綜述
1.3 國內學者對中國問題研究現狀分析
1.4 實證檢驗方法述評
1.5 本文的結構安排
第二章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
2.1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五種可能
2.2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
2.3 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的需求拉動
2.4 小結
第三章 中國經濟改革與金融發展演進和現狀
3.1我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聯系紐帶
3.2中國經濟改革與金融發展三階段
3.3 我國的金融化進程
3.4中國金融監管的國際比較
第四章 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檢驗
第五章 實證結果的經濟解釋與比較分析
[關鍵詞]畢業設計;經管專業;頂峰體驗;過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4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012-03
畢業設計(論文)模式最初由前蘇聯引進。從1952年起,中國開始學習前蘇聯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前蘇聯關于高等教育的環節:講授、課堂討論、習題、答疑、實驗、實習、課程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1]
目前,國內高校從高職高專、獨立學院(民辦學院)到普通本科學校在大學生最后階段基本都開展畢業設計(論文)課程。2004年,國家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中指出了高等學校開展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及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管理、指導教師管理及學風建設等意見。[2]但是早在2001年就有復旦大學的一項關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否應該取消”的調查,結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取消。而關于畢業設計(論文)存廢之爭的激烈論辯,主要集中出現在2004年和2009年。[3]這兩次論辯都是由某個特定事件引起的,網上辯論雙方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和缺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是關于其存或棄仍然是眾說紛紜。[4]雖然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成果質量堪憂,但筆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不足,這是導致其質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以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
早在1983年,王廣生等就認為畢業設計(論文)不同于課堂教學,其所學的內容是書本上找不到的,是需要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創造性思維去探索和發現的。[5]劉繼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一項包括學習、探索、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教學環節,是大學期間檢驗學生知識技能的手段,并且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做準備[6];劉秀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其培養了學生運用各方面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自學的能力[7];肖翔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一次重要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實踐和創新技能。[8]
筆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本身就是一個小的系統,其包含系統內部及外部環境:系統內部是利益相關者(高校、教師、學生)之間的組合及連接,外部環境是系統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關于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及不足可以從系統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探討。本文分別從外部環境角度、高校角度、教師角度、學生角度等四個視角分析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及不足之處,并將其總結如表1所示。
鑒于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的問題,王宇提出“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畢業設計這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模仿前蘇聯的辦學方式是否會有所變化,有待于進一步實踐探索”。[14]美國作為眾所周知的全球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在長期教育實踐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困境和反思,其與畢業設計(論文)類似的頂峰體驗課程的開設和歷次改革對我國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思路和啟示。
二、 借鑒美國頂峰體驗經驗構建畢業設計(論文)新模式
“capstone”(頂峰體驗)一詞最初是指建筑物上的“拱頂石”或者“壓頂石”。當建筑物上放置“capstone”時,預示著工程的完結。因此,“capstone”引申為事業、工作等達到圓滿時的頂點。在教育行業中,頂峰體驗課程被認為是通往一段學業、研究行將結束時所提供的課程[15],它主要是針對大學準畢業生在大學階段能夠將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應用的課程或者經歷[16],其含義與“大四研討會”無二。頂峰體驗的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是一段實習經歷、制作關于專業發展的報告、在校外發表的會議論文,等等。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頂峰體驗課程的內容不是通用的,頂峰體驗課程應該可以為學生提供系統化學科知識技能的實踐活動,以使得他們在將來能夠把知識應用于真實的環境。
自從我國開展廣泛的教學改革以來,許多高校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而且有些在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改革源于在教學過程中的總結和反思。頂峰體驗課程在美國作為一種教學體系的設置,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借鑒研究。頂峰體驗課程在我國很多高校的文科類、工程類專業中有不少的研究借鑒,它還應用于實踐教學、教學體系設置及畢業設計改革等方面。
由當前畢業設計(論文)的缺點和不足可以看出,畢業設計(論文)總體上存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課程目標和評價標準不一致以及忽視畢業設計(論文)后的跟蹤反饋情況等問題。國內學者在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管理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桑玉軍將全面質量管理理念融入畢業設計(論文)過程管理,提出構建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施小平從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出發,結合具體實踐,探討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的策略。[18]本文在借鑒頂峰體驗課程管理的基礎上,構建如圖1所示的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管理模式。
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管理模式就是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高校投入必要的資源(教師、財物、時間等),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整個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和管理。畢業設計(論文)開始之前召開動員會,確定整個畢業設計(論文)流程,對指導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根據學生主觀能動性、個人興趣愛好、將來職業發展方向等優化選題方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計算機技能及寫作方法論等方面的指導。在畢業設計(論文)進行過程中,學校畢業設計(論文)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通過中期檢查等手段獲知畢業設計(論文)進展、師生信息溝通等方面的信息,有效調控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在畢業設計(論文)最后的檢驗和評價階段,畢業設計(論文)主管部門應通過與目標和標準的對比,科學合理的評分,及時總結經驗,將整個流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反饋到下個年度的畢業設計(論文)實踐過程中。
[ 參 考 文 獻 ]
[1] 佟君.關于畢業設計與頂峰體驗課程的比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2]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R].2004.
[3] 江勝清.論“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對當前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影響[J].宿州學院學報,2012(4):93-96.
[4] 時偉.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2010(7):45-47.
[5] 王廣生,張立群,王如泉. 應當重視畢業設計這一教學環節[J].高等教育研究,1983(4):15-18.
[6] 劉繼紅.談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0(3):83-84.
[7] 劉秀玲.強化畢業論文的教學與指導[J].中國高等教育,2000(9):35-36.
[8] 肖翔,馬忠,屈波.研究型大學管理類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9] 楊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勢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0(11):72-73.
[10] 韓玉志.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00(9):78-79.
[11] 劉波粒,劉澤軍.淺析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7(7):89-90.
[12] 陳艷嬌.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設計方案新構思[J]. 江蘇高教,2011(5):93-94.
[13] 張寶春.重視與加強對高職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J].中國高教研究,2002(5):65.
[14] 王宇.清華大學畢業設計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43-49.
[15] Smith L D. CAPSTONE COURSES C AN OVERVIEW[R].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
[16] Holdsworth A,Watty K,Davies M. Developing capstone experiences[R].IEEE,2009.
一方面,培養學生法律層面的職業素養是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需要,是實現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我院經管類專業主要有營銷、會計、物流、商務等專業,此類專業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會涉及到經濟、法律等相關知識,經濟法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樹立法律意識,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經營的意識與習慣,培養知法、懂法、守法的職業技能人才,為學生日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夯實基礎。另一方面,經濟法課程的開設是職業資格考試的需要。我院學生實行“雙證書”制度,即“畢業證+職業資格證”,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考取職業資格證書。而我院經管類專業所涉及的職業資格證書主要有助理營銷師、助理物流師、會計從業資格證、國際商務師等。在職業資格考試的培訓中我們發現,近幾年的職業資格考試中,經濟法律知識的分值比重在逐年加大,其重要性逐步顯現。因此,經濟法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學生靈活應對相關職業資格考試中對經濟法律知識部分的考查。
二、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現狀分析
(一)課時少,內容多
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總課時是32課時。隨著高校“兩課”課程體系改革的發展,原來的法律基礎課程被整合到思想品德修養課程中,課時大幅縮水。加之我院多數專業的經濟法課程開設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導致經濟法教學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一方面,學生剛剛從高中跨入到職業院校,教育模式、學習模式的轉變尚未完全適應,突然面對大量的法律術語和教學案例,學習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對經濟法授課教師而言,在課時短缺的情況下,要讓學生掌握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大量知識點,無疑壓力倍增,因而不可避免的有選擇性的刪選教學內容。
(二)授課內容未能有效體現專業特性
我院經濟法平臺課的開設專業主要有市場營銷、會計、物流管理、國際商務。學院對各專業的教學內容并沒有統一的規定,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的選取也大多由任課教師自行確定。因此,課程內容的選取、課程標準的制定必然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實際上,不同專業對經濟法律知識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營銷專業學生需要熟悉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國際商務、會計專業則需要熟悉票據法等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講授的內容沒有根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嚴格區分,而是一視同仁,專業雖不同內容卻一致,這必然導致專業間的差異性消失,法律知識模塊的學習也難以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三、基于“厚基礎、大平臺”的經濟法課程內容體系的搭建
隨著我院“厚基礎、大平臺”人才培養方式的提出,基礎課、平臺課的建設工作日益得到重視。根據高職院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及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結合近年來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經驗,對經濟法課程體系的建設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人才培養方案是源頭,課程標準是標桿
高職院所有課程的設置必然是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課時、知識要求、技能要求、職業要求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因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課程標準的第一指南,是制定課程標準的直接導向。此外,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的標桿,也是規范教學的有效手段。因而,課程標準的執行程度,直接影響到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要想有高質量的教學內容,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前提,高效的課程標準的執行與實施是保障。
(二)課程內容應體現專業特點
目前我們統一稱之的“經濟法”,更多的可以說是民法、商法、經濟法的混合體。以經貿學院經濟法課程為例,在第一章,經濟法基礎部分,學生所學習的法人制度、法律行為制度、制度、訴訟時效制度等,實屬于民法范疇,但卻是經管類學生學習商法及經濟法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物權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保險法大多屬于商法的內容;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證券法則屬于經濟法的內容。經管類學生究竟該掌握哪些法律知識,可以由專業需要和生活需要決定知識模塊,即應該根據學生職業素養和個人素養兩個方面來確定教學內容。一般而言,可以從生活相關和專業相關兩方面考慮。如,生活方面,應該熟悉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物權法等;專業方面,考慮到經管類學生的專業特點,應掌握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證券法、破產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
(三)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證相結合
在教學內容選取的寬度和深度上,要結合各專業職業技能崗位的需求,以職業能力發展為目標,圍繞職業資格考試來精選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適應當前及今后職業生涯中的相關法律知識模塊考試。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營銷專業學生要求在校期間需取得助理營銷師資格證書。而在營銷師考試大綱中,明確法律法規知識,包括: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票據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價格法、擔保法、商標法、勞動法等相關內容。而對于會計專業學生而言,在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因在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中已學過支付結算法律制度和稅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因而,就沒必要再將票據法重復放在經濟法課程中,而要想繼續參加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則必須認真學習民法基礎和勞動合同法。
(四)教材結構的設計
經濟法課程的教材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法學專業用教材,主體架構包含了經濟法總論、經濟法主體、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特點是“專、深、窄”,這類教材顯然不適合經管類學生使用;另一類則是專門針對非法學專業或者經管類專業學生編寫的,這類教材大多受到“大經濟法”觀點的影響,內容比較寬泛,即前文所稱的“民法、商法和經濟法的混合體”。相比較第一類教材,顯然第二類更適用于經管類專業,但是第二類教材最大的特點也是其最大的缺陷———太過寬泛,反而忽視了專業間的差異性。鑒于經濟法教材的現狀,我們不妨嘗試“基礎+通識+職業能力”模式來重新搭建教材結構體系。“基礎”部分,即民法總論,包括法律行為制度、制度、訴訟時效制度、仲裁、復議制度等。“通識”部分,即經管類各專業都需要學習的內容,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職業能力”部分,則采取“自由選擇”的方式,根據各專業職業能力發展需要,從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商標法、價格法、票據法、擔保法、證券法、物權法、保險法等內容中選擇與專業職業能力相關性較強的法律制度模塊,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組織教學。目前,經濟法課程定位為我院經管類專業技術平臺基礎課,鑒于課時有限的現狀,不妨在32課時中重點講授“基礎+通識”部分,讓學生對此部分模塊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職業能力”部分可以設置在專業技術課程體系中,或者作為職業資格考試專項培訓課程。
四、結語
1.1受傳統教學理念束縛,經管類專業實訓培養模式落后在傳統的經管類專業教學理念中,認為經管類專業是理論性極強的專業,因此在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強調課本知識的掌握。在實訓培養模式上以教師講授的課堂教學為主,以掌握基本知識為教學目標,強調對現有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專業實訓中只有通過學生親身體會、經歷、練習和實踐,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緊密結合才能熟練掌握所學專業,但是在實訓教學中由于教學理念偏差,很大一部分經管類專業過度重視專業知識的掌握,不注重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過度弱化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性,導致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不高,難以完成相應工作。專業實訓是完成專業實訓教學培養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在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中,由于專業實訓是近幾年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而開設的課程,缺少相應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因此在實訓教學中往往照搬理論課教學方法,采用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自身體驗和感受的培養,無法適應專業實訓教學需要。具體來說就是把傳統理論課堂教學方法照搬到實訓教學過程中來,在考核辦法上由于對實訓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少相應考評體系,要求遠沒有對理論教學要求的嚴格。因此很少有學生實訓課不及格,導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認真對待實訓課程,專業實訓形同虛設。
1.2專業實訓培養以校內實訓室培訓模式為主,實踐性不足為了全面落實教育部關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了相應的實訓教學基地和實訓室。雖然專業實訓室可以解決專業實訓的一些問題,具有培訓方便快捷的特點,但是室內專業實訓培訓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和實踐第一線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如室內專業實訓師資力量。嚴格意義上來說專業實訓教師隊伍不同于傳統的教師隊伍,實訓教師應該本身從事過相應的專業,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根據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培養,但是在實際中發現,部分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師本身缺少相應的從業經歷,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他們的實訓經驗來自于課本或相應的培訓教材。這種本身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師資隊伍無法傳授給學生積極有用的實踐經驗,不利于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學生實際工作能力欠缺。現有經管類實訓急需突破室內培訓室的專業培訓,在校學生除了一定的校內實訓外,還必須進行真實工作崗位和真實工作任務的生產性實訓,使專業實訓具有真實情景感染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通過實例人物的展示和示范,才能更有效地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也只有真實面臨生產實踐一線實訓,才能提高實訓效率,才能從更高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2高校經管類專業實訓培養的創新管理
2.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經管類專業實訓培訓,構建全新培訓模式正確的思想認識是全面提高專業實訓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從思想上統一認識,才能有效貫徹專業培訓要求,提高實訓效果。首先,必須建立開放式經管類專業實訓模式,實現從實訓室概念向建立系列經管類實訓平臺轉變;在實訓過程中不局限于書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緊密結合,及時接觸社會。其次,構建以校內實訓為主變為校內校外結合的實訓體系,積極吸取社會對于經管類專業需求的反饋意見。盡可能實現社會發展需要什么管理人才,強化什么專業實訓的動態培訓模式,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專業實訓、社會需要三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發展的培訓模式。強調實踐能力的安排,調整和充實專業實訓培訓內容,使培訓內容緊密結合社會需要,從而調動學生培訓積極性,提高培訓效果。最后,在實訓平臺的開發利用上可積極探求可以利用的空間平臺,如充分利用校內現存工作崗位,將對口專業學生通過分批輪換的方式,安排到學校相應實訓室進行實訓,并建立起嚴格的管理制度。
2.2引入技能資格證培訓體系,促進專業實訓的管理規范化結合經管類培養高級應用型管理型人才目標,為了促進專業實訓的管理規范化,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和實效性,可將相應職業專業實訓和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納入培訓體系,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專業實訓,積極提高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實訓結束后考試合格可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書。通過職業技能的培訓,一方面實現專業實訓的有效進行,另一方面實現對現有教學實訓內容的調整,克服傳統實訓教學內容過分強調基礎知識,忽視基本實踐能力、基本管理技能的缺陷。
2.3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專業實訓新模式目前制約經管類專業實訓平臺最大的障礙是資金不足和與外界交流不暢,學校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管理人才,因此學校應加大與企業的聯合。通過校企聯合,一方面可以解決學校專業實訓平臺建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發現企業存在的實際問題,通過相應策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如可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幫助企業(單位)策劃營銷、管理、銷售等活動方案,創造真實專業實訓崗位。通過校企聯合,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生產實習中的積極性,引導企業直接安排生產性實訓崗位,解決學生的專業實訓和企業發展的問題。通過和企業的聯合,掌握企業需要的人才模式,實現學校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學校課程內容與企業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在校內專業實訓室師資力量方面,可以打破職稱、學歷界限,邀請一線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從而提高實訓室的培訓效果。
3結語
關鍵詞: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
近年來,統計方法在社會上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迅速的擴大到企業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證券、保險等領域,統計學這門學科也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工程等專業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然而目前統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學生的定量分析能力還相當欠缺等。本文試圖在查找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尋找有效的改進措施。
一、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對統計學不夠重視
在目前非統計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學生對統計學的認識不夠深入,統計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一提及統計,很多學生僅能聯想到統計局、大量統計數據和統計報表等,很難將統計學與自己本身的專業聯系起來,并且認為統計學與實際聯系不大,無法學以致用,因此重視程度也僅停留在獲得學分的層面上。加之學時有限,教師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講授數理統計、探索性數據的挖掘、多元統計方法、西方統計制度等新的內容。
1.2課程內容不夠規范
在教學內容上,目前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側重點不同。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多是以統計工作過程為主線,先后介紹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指標、時間數列、指數、相關與回歸、抽樣推斷等內容,但有的側重于數理統計方法,在抽樣推斷上花大量的時間,而有的又側重于傳統統計方法,在其它章節上下較大的功夫。
1.3教學方法不夠多元化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質量至關重要。但目前統計學教學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輸,“啟發式”教學方法應用的還不夠,而且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忽視發展與變化,教會了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應用知識。在這種傳統的統計教學模式下,學生或許學會了怎樣計算平均指標、抽樣誤差等,但這對提高學生的統計實際應用能力極為不利,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產生統計學既難學又枯燥無味的情緒,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4考試形式和方法過于單一
目前統計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閉卷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雖然這種考試模式較充分地考慮了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并將其與學生的認識發展過程相結合,易于組織教學,但它由于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論脫離實際。由于考試內容嚴格按照考試大綱,主要以課本上理論知識為主,這就導致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前沿知識較少,甚至教師課堂講課本,學生課后背課本,其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培養。
1.5文、理科學生的構成比例問題
目前大多高校的經管類專業都是文、理科學生兼收的,同一個專業乃至同一個班級里面可能既有文科學生,又有理科學生。文、理學生的混合構成會給教學過程帶來很大困擾,難以實施因材施教的方略。而統計學又是一門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的學科,它涉及到了微積分、概率論、數理統計等多門數學理論課程,尤其在抽樣推斷部分,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而一般來說,文科學生的數學功底比較差,邏輯演繹思維較弱。如果文科學生比重太大,就會給教學帶來很多障礙。
二、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方法初探
2.1結合專業制定教學目的,完善教學內容設置
統計學的教學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而是要在明確學生文、理科出身及所學專業開設的課程與統計學相關關系的基礎上,制定滿足專業需要的教學目的。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根據應用統計學學科特點,結合各專業統計課程教學目的的要求,在統計學基本教學內容設置基礎上,對統計基礎理論、統計分布、統計推斷、時間序列、統計評價決策和多元統計分析、非參數檢驗等中高級統計方法部分的實際應用狀況進行介紹,本著“服務專業,突出應用”的原則,提高學生的統計素養。
2.2在課堂中適當的穿插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分析與老師講解相結合,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閱讀、思考、分析、判斷。教師通過對案例的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提煉和掌握具體的統計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學的統計理論落到實處,使抽象的方法、公式變得十分具體,在模擬實驗中接近理論與實際的距離。我們知道統計理論來源于統計實踐過程,反過來它又指導統計工作。統計案例教學作為統計實踐過程的一種模擬,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方法的自覺性、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2.3在教學中適當地安排社會實踐
在教學中,應適當結合課程內容安排一定的社會實踐環節,就一些學生關心或與專業相關的課題作市場調查。如可組織學生針對大學生們感興趣的就業問題、逃課問題、電腦使用情況等展開調查,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或體會的形成,全部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的整個過程,既鞏固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又鍛煉了應用理論的能力。
2.4將課堂教學與統計分析軟件相結合
統計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定量分析的內容較多,因此在平時應加強對統計上應用廣泛的軟件的教學,如EXCEL、SPSS、SAS等軟件,提高學生對于數據的觀察和處理能力,鍛煉學生使用統計軟件解決實際問題。其中,SPSS統計軟件具有完整的數據輸入、編輯、統計分析、報表、圖形制作等功能,是非專業統計人員的首選統計軟件,也是經濟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工具。經管類非統計專業的學生在文、理科出身和數學功底上都存在著差異,如果采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輔助教學,就可以將應用統計學的教學重點轉向對統計結果實際意義的理解上,適度的去掉繁瑣的理論證明、推理和計算,增加SPSS的使用方法,使學生能夠使用統計軟件SPSS解決比較復雜的計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