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23
序論:在您撰寫教書育人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我們的美術課程也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并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聯系起來,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記得在學習“四季的色彩”時,開始我很怕上這節課,因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你很難把它講深、講透??僧斏拾邤痰募竟潖奈覀兩磉吇^的時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時雨點紅桃千樹,春風吹綠柳萬千”的滿園春色;似乎看到了“水天藍一色,山樹翠千層”的綠樹濃蔭;似乎看到了“曉來誰染霜林醉”的漫山紅葉;似乎看到了“梅花點春天,瑞雪覆大地”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我相信這份詩意的感受必將也會給學生以詩情畫意,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經歷、共同感受的。所以上到這種課我總會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我和他們一起放飛心靈,一起美美地觀賞,美美地感受,美美地表達,跟孩子們一起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求知求趣,求美。
二、關注情感,提高審美的情趣
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作表現,任何美術作品都包含著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的方式表達和交流,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們實驗小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我們有“百草園”“時光隧道”“三味書屋”“雙橋”……這些都可成為我們的美術語言:一畝花田的想象、一個蟋蟀在唱歌、一片飄飛水面的花瓣……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我們的美術課堂。法國文學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說過:“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尋找新天地,而在于擁有新的眼光?!蔽覀兊拿佬g課就在于關注學生的情感,并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表現美。
三、合作探究,激發思維的碰撞
在教學中我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耍龑W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解決問題有時來的比講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歡肖伯納的那句話:“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我們只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就擁有了兩種思想。”他啟發我們應給學生發言討論,交流思想的機會,我們可設計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點燃學生發現,研究,探索之火,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例如,在學習一年級美術“童話城堡”一課時,我結合我校開展的“住在童話城堡里”的主題活動,導入時我繪聲繪色地講《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會是什么樣子。一年級的孩子正處于想象力豐富時期,于是非常踴躍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焙⒆觽兿胂蟮拈l門被打開了,回答真是異彩紛呈、奇異古怪。接著讓孩子們用各種形式去表現夢幻中的城堡就順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經迫不及待了……接著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設計,然后以四人為一小組再來進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還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創作你們認為最美的城堡,最后選出最棒的一組做成立體的城堡。這樣學生的興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與交流中,孩子們靈性的火花在閃爍、思維在碰撞、情感在升華。課堂因之而涌動著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隨之而展現。通過這樣的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p>
四、加強修養,提高審美的素質
一、要秉承特殊人群特殊對待的基本原則
在從事特殊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清楚,他們是怎樣的特殊人群,我們應當怎樣去對他們進行教導,我們希望他們取得什么樣的成績。特殊人群對很多人來說都沒有進行過具體接觸,很多人甚至看不起那些聾啞人、盲人,我們從事特殊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工作,同時我們也要做好周邊人員的心理教育,讓他們能夠接受這些特殊的人。在從事特殊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我們是一樣的人,我們有著同樣的需求,我們要滿足特殊人群的生存欲望,我們要在教育工作中讓他們樹立堅定的生活信念,讓他們知道自己同樣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人,同樣能對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避免其他人員對特殊人群的不理解,我們應當深入到周邊群眾中,讓群眾對這些特殊人員加深理解,讓他們理解這些特殊的存在,在我們的工作中,應當積極與特殊人群的家屬進行聯系溝通,及時掌握特殊人員的行為變化,我們要用自己的實際工作,讓特殊人員感覺到他們存在的意義,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對這些特殊人員開展教育工作。
二、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充滿愛心的對待
特殊人群因為他們的特殊存在,需要我們的理解,他們希望被健康人所接受,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要真心去奉獻,要在工作中充滿愛心,讓特殊人員感覺到溫暖,感覺到世間的美好。愛心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點,由于特殊人員的情況不同,他們的生活狀況不同,他們需要大多數人對他們的認可和支持。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我們提倡愛心教育,我們要把愛傾注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感動那些特殊的人,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如何去感動他們周邊的人。我們要耐心細致的講解,我們不僅要對特殊人員進行語言文字的教導,同時我們也要讓他們養成健康的心理,讓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這個世界,讓他們祛除生活中的自卑心理,然后他們覺得與其他人一樣有用,別人能做的事情他們同樣也能做成,讓他們樹立堅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生活信念。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我們要知道,我們教導的不僅僅是知識,我們更應該是一名合格的心理醫生,我們要教導特殊人員要掌握的知識,同時我們要撫平他們的心理傷痛,我們要用愛心去傾注、用愛去感化、用愛去理解。
三、從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應當勇于嘗試特殊人群的特殊性
從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必須勇于嘗試特殊人群的特殊性,為什么去體驗這種特殊性呢?這種體驗是我們未來從事特殊教育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勇于嘗試這種特殊性,我們要在嘗試的過程中理解特殊人群經歷的酸甜苦辣,了解他們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只有加深了這種體驗,我們才能在特殊教育工作中進行各種嘗試,引領特殊人群走出生活的困惑。我們可以嘗試盲人,將眼睛蒙上,我們能做什么?我們可以嘗試聾啞人,不能言語,我們能做什么?我們可以嘗試智障,什么都不清楚,我們能做什么?只有做了各種嘗試,我們才能深刻地了解特殊人群的艱辛,才能去探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怎樣去設計、怎樣去安排,怎樣去更好地幫助這些特殊的人。
四、在特殊教育過程中,將特殊學員培養成有用的人才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實施立德樹人教育,我們就必須先對自己立德樹人,有高尚而科學的站位,有清晰的育人思路和舉措,有適宜的模式、方法、目標與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擔負得起立德樹人的重任。英語教師首先要立五德,即立言德,立學德,立教德,立育全人德和立科研之德。立言德,就是要在英語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中,立起品味文化、文學和文明之德,呵護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力,創造條件讓其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幸福。立學德,就是要學會在“翻轉教研”模式中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給學生垂范,以感悟到的精髓和實際策略,幫助接受教育的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真實能力。立教德,就是要一重英語語言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讓學生感受到人類精神財富內在的美;二重學習力的養成,從對新課程改革研究和實驗的實際過程中,對疑難盲點刨根問底,站在學生角度和教學規律的層面,“翻轉”研習,直至釋然,讓師者之神和教者之行相合,給學生形成永久的示范;三重對學困生的人文關懷,社會的和諧,緣起教育之和諧,小到家庭,大到社會,教育舉足輕重。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學生就有學優和學困之別,我們不可以求全責備,有違師德,所以要刻意研究和呵護學困生,給他們創造“最近發展區”,讓他們品嘗他們本該品嘗的教育成果。立育全人德,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還重視對學生多元能力的開發之德。有此認識,我們就可以多角度立體地欣賞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有自己的推力、引力和擴張力,挖深、拔高和拓寬學生思維和創造的空間。英語語言是一個載體,也是一個平臺;英語語言教學是一個支架,也是一個專業的工具,學習人類一切優秀成果,要語言更要有利用語言求生存和做事的多元能力,所以英語教師要有育全人之德,莫獨守語言外殼之教。立科研德,就是要轉歸科研的學術價值,研究現實問題而不無病,恪守學術道德,無學術不端,從學生的實際訴求和人才發展規律上作基礎研究,走后方法科研和踐行之道。五德已立,則要實際踐行。具體說,酒鋼三中“翻轉教研”后,英語教師要自主或合作細化具個性特點的基本立德樹人英語教育理念,開發實施新課程理念教學的本領,和在后方法教學法中基礎的科研與創造力。
二、在“翻轉教研”后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立德樹人
1.縱向銜接,夯實基礎,全面呵護學習情感,優化學習方法
初高中英語的教學銜接,歷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可總有人提、有人論,但落到實處的并不多,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所謂的教學任務使然,但毋庸諱言的是,關注學生成長的責任意識使然。由于中考的負反撥效應及教學層面多重的功利化作為,新入高中的學生既有基礎知識與能力的負積累問題,也有學習方法和對英語語言學習情感和理念偏差的問題。探明了問題的歸因,才會有解決問題的鑰匙。在“翻轉教研”的促進下,在立德樹人意識的引導下,酒鋼三中英語教師尊重學生,呵護學生,從“語言、語法、語境”到“聽音節拼單詞”1,從規范的課堂筆記到延伸閱讀,從“課堂”、“課學堂”到“學堂”的三級跨越,都是為了縱向銜接,幫扶學生漸次形成外語學習的核心能力。所有過程中,多元多樣的即時評價,助推發展,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找回成功體驗,體態、眼神和言語中,全面呵護學生的學習情感,消除信息錯配。英漢對比,文化品位,結構透析,漸行漸優,將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和欣賞方法扶到了一個高效的軌道。在某一節課上,老師用一個圓詮釋了英語語言意群的活性。“一個英語語句有如一個封閉的圓,有起點亦有結點,起點大寫首字母,結點就是也能表情達意的標點。”圖畫、色彩、笑聲、笑臉,構成了一幅對英語語言中意群、句式和情感表達的生動畫卷,演繹了語言,也詮釋了情感與文化的美。摘一例而窺全貌,酒鋼三中立德樹人的英語教育有個性也有高度。
2.學理層面上,增強由課堂到學堂教學模式的立德樹人功效
立德樹人的“學堂”模式的整體構架已經完成了第一步,即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層面,幫助高一新生自主或合作地優化了其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優化了他們對英語語言的學法;具體表現為:首先,學生能感恩地提出英語學習中的困惑,有了對語言學習過程及方法理想的思考,積極尋求老師的建議,消除師生間信息錯配的通道被有效地打通;其次,英語課堂上,受英語語言學習的正反撥效應影響,學生開始使英語語言學習回歸生活,在英語語言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層面,開始有策略地描述、表達、質疑,自主、合作、展示,在逐漸高效地習得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培養了他們多元的生活與社會交往能力;第三,相較而言,實驗班學生就英語科的學業負擔明顯得以減輕,除基本的練習外,其它一切教輔已經悄然遁形2,將曾經被剝奪的時間和精力還給了學生,他們研習、拓展、思考、質疑,從學理的高度上給了他們提高英語學習力的時間與自由;第四,因為學生的英語學習,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師生間有了默契的立德樹人的英語“學堂”的明顯基礎架構。工作在分步實施,三級跨越已經有了明確架構。
(1)師生間明確立德樹人概念,要幫助學生夯筑起自己的立德樹人目標,即成為一個在中國環境下會學習英語這門外語的人,也成為一個有學術道德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不斷地修為學習后,更成為一個有多元能力國際視野與交往能力的完整的人。
(2)細化立德樹人“學堂”模式建構的過程與方法,鼓勵學生合作建構;不管課堂還是學堂,學生總是學習的主體,那么在信息錯配最小化的基礎上,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立德樹人“學堂”模式的構建中來,這才是課題研究3和立德樹人英語教育富有生命力的前提和根本;他們的需求,需要被科學轉化為立德樹人“學堂”共建的支柱,他們的智慧與創新,需要被激活,使立德樹人落地生根,成為全體的共識;在學堂構建和立德樹人英語課堂教學效益的激勵下,使他們能將此立德樹人的教育模式潤物無聲地嫁接與其他一切知識得學習環節中去。
(3)模式三級跳,即由“課堂”到“課學堂”和“學堂”的三級跳。課堂,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但在課題預設支持下,課堂基本上還是由老師主宰,幫助學生銜接知識和對學習態度與方法等調整和優化,培育立德樹人英語學堂的知識、學習策略與思想基礎;“講”、“聽”、“記”就是整個的特征,“講”表面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它仍然是核心過程,這一過程將持續整個一個學期。“課學堂”,就是在前期課堂基礎上的一個過渡期,期間只是半個學期;本周期內,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課堂與學堂模式的交互,要么一節課內有機交互,要么在條件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基本完整地交互,即課堂和學堂的整體交互,中間沒有穿插,相互完整,激活課堂與學堂中師生間隱性的競爭與互促因子,讓立德樹人的英語學習過程充滿樂趣與智慧,拉近師生的合作距離,遠離低效和負效;整個過程中,“學”、“查”、“驗”,特征明顯,“學”即自主地學和合作地學,課內學,課外學;“查”即線下查,線上查,對知識等全面查證;“驗”即在課堂交流和展示中驗證自己的“知”、“能”、“用”及其他尤其包括語用和溝通等多元能力。在此過程中,漸漸隱去的是教師主宰式的干擾,漸漸淡入的是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生成,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全面感知和理性認識,有了有生成能力的自主立德樹人意識,在基本的公德和對英語的學德方面有了基本理性的認識,全面為“學堂”而準備。“學堂”,即在前兩級基礎上,完全進入一種由學生主宰,老師主導、主推,師生間深度合作的模式。師生間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引領與被引領情感,生生間有高效的合作情感,學堂中有“溫度”,欣賞感知包括英語語言和文化在內的美;(4)全面做好實驗研究。每節課有一定量的反思,對課例進行“翻轉”4研究,集中反饋,以期形成對立德樹人英語教育全面升級實踐和“翻轉”推廣5的成型模板來。
3.多元能力培養中,奠定學生因立德樹人英語教育而要求的自我學術和人生規劃力
1.做好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的發展是以數學奠基的,無論在任何崗位上,或多或少都會涉及數學問題。而中職教育作為通向高等教育的踏板,同時也是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人才的重要源頭,數學教學質量關系十分重大。因此,教師在數學課程中努力在規定課時內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努力將接收到的數學知識學扎實,不僅僅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也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間接控制著社會的前進速度。
2.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的實質即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即通過傳授人類的優秀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其人文精神的過程。而數學作為科學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質是使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其科學素養。只知道學習科學的人僅僅是一具只會操作的機器,沒有靈魂。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由內而外得到質的提升、靈魂的洗滌,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意義,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3.在數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職學校數學教學遭遇瓶頸的當下,要解決數學無用論帶來的一系列難題,就要順應時展,改革舊教學制度,將人文教育融入傳統的數學教學。數學要體現其本身具有的人文價值,就不能單單將其作為一種工具使用,而是要發現其內在的各種閃光點,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創造,體會內在的人文精神,并以之引導其自身氣質、素養、人格的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在進入社會后真正有益于行業乃至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二、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具體措施
1.讓學生了解數學歷史
在每一教學任務的開始、過程中或結束后,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穿插講述與所學內容相關的人物故事、歷史事件等,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數學理論產生的背景及有關創始人的奮斗精神、創新品質。例如,在講解微積分時,可以穿插講述牛頓、泰勒等數學大家的人物傳記以及其本身在微積分理論推導中所做的貢獻,以其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并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
2.以興趣為數學學習的導師
學習的最好老師即是興趣,因此,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數學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許多人對數學有著莫名的抵觸心理,或是由于數學學習難度大,或是由于本身對數學不感冒,這對于數學教學是極為不利的。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時,應該盡量讓數學變簡單,讓學生易于接受。比如,利用形象的模型操作、數學實驗或多媒體視頻讓數學中抽象的理論更加直觀,更容易理解?;蛘咴谥v課過程中多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像概率論中的排列組合,可以以在盒子中取球的游戲進行講解。
3.學習過程中給學生激勵和動力
現在多數學生并非不學,而大多是在學習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而最終放棄。因此,在他們放棄前掙扎的那一段時間,若有新的激勵、新的動力支持其繼續奮斗,在數學求學路上繼續前行,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這個新的動力可以是人物的成名史、奮斗史,可以是父母和老師的諄諄教誨與辛勤付出,也可以是身邊同學的不懈努力與不斷超越。總之,在放棄的前一秒,給予學生繼續下去的動力,便能最終使其在數學上學有所成。
4.改良學習成績的評價機制
公平公正的學習成績評價不能單純依靠分數,在中職學校進行學生綜合測評時,要將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人文素養水平考慮在內。只能考高分的學生只是學習的機器,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綜合能力強的、能夠學以致用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必須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空間,使其創新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掘其潛能并鼓勵他們在相關方面做出努力、做出成就。例如,可以開設一些校內數學創新比賽、奧數競賽、數學建模比賽,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并按成果對他們進行獎勵??梢耘c其他學校建立數學交流機制,定期安排一些老師對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相應訓練,學生也應輪流參與其中。在學生的成績評價體制中,要求每個學生創新成績比例、人文成績比例、學科成績比例均達標才能合格。
三、總結
關鍵詞:數學;教學;人文教育
人文是指在科學知識、精神領域、和諧氛圍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取向、人格形式、審美情操、思考方法、知識才能等精神收獲的總和,是把人們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通過知識傳授、環境滋養等教育,內化為人的學識、氣質、修養比較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就是指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主要內容包括生活的意義、追求的目標、理想觀念、道德水準等。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科學合理的世界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樂于奉獻的價值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健康的心理狀態下學習數學知識,把學到的知識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能力和素養。因此,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理所當然。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這表示把人文知識或人文精神與數學知識糅合在一起,浸泡在數學知識中。這樣一來數學課堂就變得更豐富,更具有生氣和人性,突出了數學教學過程也是培養學生養成健全人格的過程。
一、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養素質
數學不僅是科學,而且是培養人的主要載體。它是連接科學與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徑。在學習數學的探究過程中,人們注重事實、科學嚴謹的求實精神,敢于質疑、敢于否定的批判精神,大膽創新、探索真理的奉獻精神,都是極其廣泛的人文教育素材。就當前課堂的要求看,數學課堂教學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重要場所,教師引領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刻苦鉆研,大膽懷疑,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學生逐漸養成健全的人格品質。
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人文素質對學生成長的作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比宋乃刭|直接或間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改變人的思想觀點,啟迪思維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從而增強學生的身心素質,爭取成長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都是人類文化的精髓,它們都是和諧發展的人所必需的養料。人文科學是自然科學的靈魂,是知識的源泉。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好比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一個科學知識豐富但缺乏人文素養底蘊的人,絕不會是一個創造能力很強的人。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才能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策略
1.抓住數學知識的特點,利用數學課堂陣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數學教學就是要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驗結合起來,結合教學實際給學生人文素質的滲透,促進個性發展。比如:在學習分類統計時,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統計污染環境的垃圾種類。如廢氣、廢水、廢渣、廢電池、廢塑料袋、各種噪音、夜晚燈光、裝潢材料等。調查分析暫時污染和永久污染的垃圾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環境被污染的嚴重性,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德意識,深深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2.利用數學美學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數學是美的,它具有簡潔與靈巧、對稱與和諧、深刻與豐富的美。數學知識中的這種美,不像美術那樣以色彩、線條、畫面等直觀形象的語言表現出來,而是把自然規律邏輯歸納成一些概念、法則或公式,并通過演變而形成現實生活與理想空間的完美表象。如在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中,由于負數的引入,加法可以轉化為減法、減法可以轉化為加法,加和減這一互逆運算達到了辯證和統一,體現了數學的內在美。數學中的內在美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表現了人在數學創造活動中所顯示的智慧、意志和才能。當我們看到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矢志不移地追求,這不正是數學美的真實寫照嗎?3.結合數學家成名的事例,激發學生勤奮刻苦的人文品質。眾所周知的數學家陳景潤,他的重大貢獻就是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開創并建立了聞名遐邇的“陳氏定理”,因此有很多人親切地將他稱為“數學王子”。但是沒有人會想得到,他的這一成功源自于一個數學事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質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家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炫目的光輝……”陳景潤聽得津津有味,并對這一奇妙問題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他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翻閱大量的數學方面的書籍,增長數學知識,了解數學概念、法則、公式、邏輯,鉆研數學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是這個數學事例,引發了他的數學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刻苦,繼而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隨時滲透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激勵學生養成勤奮刻苦,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4.組織趣味數學社團活動,營造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氛圍,進行人文感染趣味數學活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開發智力的、生動活潑的課外教育。她展示著數學的神奇智慧和藝術般的魅力,學生在探究解法的過程中,領悟到了博大精深的數學思想和神奇奧妙的數學方法,因此,激發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向往,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奇妙的數學世界。通過數學競賽、數學故事、數學生活實踐、數學名家采訪、建筑規劃設計、環境保護、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等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數學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積極參與數學實踐活動、敢于質疑、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作者:王學軍 單位:會寧縣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小學數學新教材中編入了不少“小常識”,為學生展現了悠久的數學歷史文化,我們應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在《圓周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用“繩測法”、“滾測法”等原始實驗,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使學生在體驗中發現數學規律,然后通過“小常識”向學生介紹祖沖之發現圓周率的過程及對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到為什么要統一度量衡,并介紹我國從秦朝開始就實行統一度量衡,以及加入世貿組織(WTO)后為了與世界接軌,將原來的“重量單位”改為“質量單位”等,實行新的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同時,在對數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在適當的地方插入一些有關數學發現與數學史的知識,如在空間與圖形部分,可以介紹七巧板的有關史料,特別是古人給出的七巧板構圖,使學生感受到幾何構圖的優美和我們祖先的智慧。我們還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如在學習了較大數的讀寫后,以環保來作背景材料:一個人如果在刷牙時不關水龍頭,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費一杯水,請你計算你們班級一天會浪費多少水?全校的同學一天共浪費多少水?全國一天會浪費多少水?這個數一定是一個很大的數,由此,學生就對這個大數有了實際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有了節水意識。所以,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生活化
縱觀數學的發展與形成歷程,數學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新課程改變了傳統學科課程之間過分學科本位、互相割裂的弊端,注重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更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在數學人文教育中,一是要把數學訓練與語言積累訓練相結合。發展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和表達能力。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有位教師從一年級抓起,學了數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家中、校園以及上學路上的事物,每次上課前用2~5分鐘時間交流,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又如,在應用題、文字題教學中以及試題講解的過程中,可通過分析題中的語言表達,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進行數學語言訓練;二是要把數學與社會、自然、體育等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如在《統計》教學中,結合本地實際,讓學生對本地人口、新建房屋、家電使用,各種車輛購置、社區建設等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使學生對計劃生育國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國家對地方建設的投入等有所了解和認識,從中感悟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再如,在體育教學中鉛球、鐵餅場地的畫法,也讓學生感到數學與各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三是學數學與用數學相結合,如在學習小數應用題時,可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的情境與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能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三、讓學生在思維訓練中滲透生活化
數學新課標前言中要求“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在“實施建設”中指出:“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領略數學命題和數學方法的美學價值?!睌祵W的美體現在符號、公式、邏輯、語言的簡潔美、數和形的對稱美、統一美,還體現在數學命題、解題的方法巧妙、靈活、有趣的美等方面。不管是誰,每解開一道有趣的難題,心中總會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成功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力展現數學的美學價值,通過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地感受數學美,追求數學美。例如,在一次考試中,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正方形地里設計了一座花壇,使花壇的面積占正方形的三分之一。小小設計師們各盡其能,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花壇,不少學生在設計中注重了對稱美。又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安排了一節“24點游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撲克牌,其中紅色表示正數,黑色表示負數,計算±24,列出算式并寫出計算過程,然后公布在游戲期間采取多種比賽方式,使學生在游戲快樂、競賽的氣氛中感到樂趣無窮,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同時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讓教師在引導探究中貼近生活
從數學方法看,要堅持啟發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它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要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應緊密結合數學內容,并編抓成科學的探究程序,使學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如在應用題數學中,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再去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然后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數學《工程問題應用題》可以補充這樣的題目:老師帶了一些錢去買一套上、下兩冊的書,帶的錢如果只買上冊,恰好能買20本;如果只買下冊恰好能買30本,那么老師帶的錢能買幾套這樣的叢書?這道題能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從數學手段看,要重視綜合實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嚴肅認真、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習慣。還要盡量使用先進的數學手段,增加數學的現代氣息,使他們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五、讓教師在多元評價中應用生活化
(一)調查對象。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的120名聾人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得有效問卷108份,回收有效率為90%。其中男生50人,女生58人;城市34人,農村74人;獨生子女21人,非獨生子女87人。
(二)調查問卷。共包含2個部分,一是個人基本信息,個人基本資料調查問卷含性別、家庭背景、是否是獨生子女、年級、學習專業。二是工作價值觀,全部采用吳鐵雄、李坤崇等人在1996年編制的工作價值觀量表。工作價值觀量表包括2個領域、7個分量表。即分成目的價值和工作價值2個領域;目的價值再分為自我成長取向、自我實現取向、尊嚴取向3個分量表;工作價值再分為社會互動取向、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安定與免于焦慮取向、休閑健康與交通取向4個分量表。全量表共有49題,作答采用Likert式六點量表,請受試者依據自己對各題的主觀感受分別就非常重要6、相當重要5、一般重要4、有些重要3、稍微重要2、不重要1等6個選項中,擇其一作為答案。
(三)統計學方法。集體發放問卷,按統一的手語指導語進行匿名答題。當場回收問卷,對問卷進行編碼處理后,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聾人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的總體特征據統計,各維度依平均值的大小順序為社會互動取向(均值為4.5471)>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均值為4.4259)>自我成長取向(均值為4.3905)>休閑健康與交通取向(均值為4.2569)>自我實現取向(均值為4.1837)>尊嚴取向(均值為4.1303)>安定與免于焦慮取向(均值為3.8685)。
(二)聾人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的影響因素1.不同性別比較,不同性別的聾人大學生在尊嚴取向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男生的尊嚴取向的平均值明顯高于女生的尊嚴取向平均值,這說明男生更注重尊嚴取向。2.不同年級比較,不同年級的聾人大學生在自我實現和尊嚴取向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低年級的聾人大學生自我實現取向和尊嚴取向的平均值明顯高于高年級,這說明低年級的聾人大學生更注重自我實現和尊嚴取向。3.不同生源地比較,城鄉聾人大學生在自我成長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農村聾人大學生自我成長平均值明顯高于城市,說明農村聾人大學生更注重在自我成長方面的發展。4.是否是獨生子女的比較是否是獨生子女在安定與免于焦慮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非獨生子女的聾人大學生在安定與免于焦慮方面的平均值高于獨生子女,說明非獨生子女在就業和工作中的焦慮更高。
三、討論
(一)社會互動取向、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的分值偏高,說明聾人大學生更希望和同事相處融洽,得到領導重用,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能夠有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及合理的報酬。這充分體現了相比于通過內在的追求和改變來實現自身的工作價值,聾人更愿意通過社會互動獲得經驗,能夠有穩定的收入和安全的生活環境,能夠充分地享受生活,這與他們自身的生理缺陷有一定的關系。由于聾人獲得的外界信息不全,導致他們在工作時間的調配、處理事情的能力、避免緊張和壓力方面都有不足,對工作中可以獲得成就的欲望也很少。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界環境的理解程度不夠。所以,學校應多增加一些就業指導課程,讓他們提前了解工作的現狀,做好心理準備。
(二)從聾人大學生的性別、生源地、年級、家庭子女數等基本變量來考察工作價值觀的差異。研究表明,這幾項對工作價值觀的部分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男生的尊嚴取向平均值高于女生男生在工作中更愿意獲得成就,更愿意承擔自己的責任,從工作中能獲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信任感,更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得到上司的充分授權和支配權。這與男性所被賦予的社會責任以及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關。在工作價值觀的兩大領域中,男生更注重工作中的經濟價值以及工作能帶給自己的成就體驗,而女生則更注重工作中的互動取向,更在意由工作帶來的內在報酬。這可能與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對不同性別角色的期待有關,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感情因素。
2.高年級學生的工作價值觀平均值普遍低于低年級低年級聾生主要對目的價值觀方面追求更高,工作價值觀也高于高年級,而這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論相悖。他們的研究表明:高年級學生即將畢業,直接面臨著就業的壓力,這使得他們在考慮工作時更加現實,關注度也更高。之所以得出本研究的結果,可能是由于大三的聾生外出實習,對工作環境有一定的了解,讓他們心里有一定的把握。而低年級的聾人大學生對形勢不夠了解,所以他們的期盼值更高,對未知世界更加好奇。
3.農村聾人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取向高于城市聾人大學生在農村長大的聾人,由于所處環境比較落后,能夠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大學的學生,必定是學習努力、懷揣夢想、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學生。所以,他們對工作更加重視,希望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來自于城市的聾生雖然希望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但更容易受父母想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