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22
序論:在您撰寫關于中國夢的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韓國,最先引進漢語的時期可追溯到古朝鮮。但因缺乏歷史史料,在韓國,能作為依據的漢語普及史料應該是從朝鮮時代開始的。根據記載,1393年在韓國首次成立了司譯院,以此向人們進行漢語等外國語教育。漢語教育是從1945年國立首爾大學成立中語中文學系后開始的。開設正規中國語教育課程的早期大學有韓國外國語大學(1954)、檀國大學(1954)、成均館大學(1955)、高麗大學(1972)、淑明女子大學(1972)、延世大學(1974)、嶺南大學(1976)等等。
自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韓國各大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開設了中語中文學系,90年代與中國語相關的學系紛紛進入韓國各大學。 就此韓國的關于中國語言文學方面的學術研究開始蓬勃發展。
二、韓國學會以及論文
目前,韓國的學會有韓國中語中文學會 、韓國中國學會、中國文學理論學會、中國文化研究學會 、中國語文研究會、 中國語文學研究會、 中國語文學會、 中國人文學會、中國學研究會、 韓國中國小說學會、 韓國中國語言學會、 嶺南中國語文學會等等。
各界學會都紛紛發表學術論文,關于漢語特殊句式的“把”字句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最早時期為九十年代,從論文的題目中,可感知韓國的研究。學位論文有:《“把”字句研究》(樸建榮 1994 博士論文);《“把”字句研究》(裵得成 1994 碩士論文);《高等學校漢語教學中的“把”字句教授-學習方案》(劉信惠 2005 碩士論文);《“被”字句和“把”字句的比較以及轉換研究》(金株珍 2006 碩士論文 );《關于韓國語格助詞+名詞句轉換為現代中國語“把”字句的研究》(李昌延2006 碩士論文);《現代漢語“把”字句和賓語前置文的比較研究》(鄭姬卿 2006 碩士論文);《“把字句”研究》(張志勛 2007 碩士論文);《現代中國語“把”字句使用條件研究》 (周希豐, 2007 碩士論文 );《<紅樓夢> “把”字句研究》(鄭周英 2008 碩士論文);《現代中國語“把”字句研究》(鄭香彩 2008博士論文);《“把”字句形成和類型》(柳賢姬 2008 碩士論文 );《第七次教育過程中高等學校漢語教材中的“特殊句型”分析》(鄭賢穎 2009 碩士論文);《高等學校漢語教材中的“把”字句教授方
案》(金來源 2009 碩士論文);《現代中國語“把”字句的客觀性,主觀性研究》(趙卿煥 2009 博士論文);《韓國高中漢語教育特殊句型與指導方案》(車正鎮 2010 碩士論文);《“把”字句技能和意義研究》(白秀珍 1993 中國學);《“把 NP”的活用意義》(以“把”的主題表識 技能為中心/張泰源 1996嶺南中國語文學會);《漢語處置句和動詞的結合樣相(1)》(李鎭英 1997 中國人文科學);《漢語處置句的起源》(漢語處置文의起源/李鎭英1997 中國學論叢);《漢語處置句變遷(2)》(李鎭英 1998 中國語文學論文集);《通過<訓世評話>看漢語語順:以“把”字句為中心》(李義活、樸鍾淵 1998 假托利大學校外國語文學硏究所);《漢語處置句和動詞的結合樣相(2)》(李鎭英 1999 中國語文學論文集);《中國方言中出現的處置句現象》(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科學);《漢語處置句變遷研究》(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學會);《“把”字句歷史演變研究》(把字文歷史演變硏究/張泰源 2000 韓國中語中文學會);《<老乞大>中出現的“將/把”字句的語法化研究》(金光照 2002 中語中文學);《輕動詞假設與漢語“把”字句的語用結構分析》(金光照2003 中國言語硏究 );《語義分析的“把”字句再考》(申芝言 2003中國言語硏究);《“把”字句小考》(崔載永 2004 外大中國硏究所 );《“把”字句信息結構中 NP2的地位分析》( 金艷姬 2005 中國硏究所 );《<老乞大>處置句的“把/將字”研究》(李秀珍2006 中國學);《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將”字句考辨》(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將”字句考辨/趙春利、梁萬基 2007 中語中文學);《韓國學生“把”字句習得狀況分析》(林載浩 2007 韓國中國言語文化硏究會);《科技翻譯中“把”字句處理機制》(樸在勝 2007 中國硏究);《否定成分后置式“把”字句小考》(趙恩瓊 2009 中國語文學論文集);《“把”字句信息結構研究》(金世美 2009 中國語文學論文集)。這些論文出處是韓國最有知名度的“國會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韓國教育學術情報局”等網站。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但目前為止的“把”字句主要論文都呈現在此。
三、結語
第一樂章:教與學的交響
謝美寶剛來中國那陣一句普通話也不會說。這位英籍的香港女孩,好長一段時間在課堂上簡直像個啞巴。老師講課、提問時,她能作出的反應只是微笑、點頭或搖頭。這一下可急壞了付瑤老師,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正是口語呀!
有一天上課,付老師特意走到她的跟前,對她提出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要求:回答問題時,只需要用中文回答“是”或“不是”。
面對付老師和其他同學那充滿善意與期待的目光,謝美寶終于說出了“是”和“不是”,一時間,教室里報以熱烈的掌聲。
自此以后,謝美寶的語言天賦一如打開的山泉,淙淙地流淌開來。她喜歡中國的紫砂壺,她的畢業論文寫的也是關于紫砂壺的研究成果,而且答辯時普通話對答如流。她博得了老師和同學的交口稱贊。
謝美寶深知這一切首先應該歸功于中文的啟蒙老師付瑤。她準備了一個精美的發夾,一心要送給付老師??筛独蠋熢缫巡蝗嗡恼n了,她又不知道付老師現在在哪個班上課,只好利用課前及課后在校園里到處尋找付老師。一個月之后,她才意外地在校園里見到付老師并將那個精美的發夾送給了她……
來語言學院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無論什么膚色和國籍,都受到中國老師的真誠愛護和精心培育并茁壯成長著。
河野文明來自日本的岡本株式完社。想當韌,他決意放下手頭的工作到語言學院的中文速成班來學習漢語時,就有同事提出過異議:“這么短時間,能學好嗎?”然而,河野文明到中國來僅3周時間,就用中文給公司的中國員工寫了一封長信,令他的中國同事驚詫不已。公司員工禁不住給語言學院的張老師和鄭老師寫來了一封長長的感謝信。
北京語言學院是國家教委直屬的唯一一所培養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學院,每年在校的外籍學生達3500人,中國學生也有1500位。來這里學習的外籍學生共同的目的是學習漢語、了解中國。
1995年6月30日,86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國留學生,通過4年的學習,用漢語完成了他們的畢業論文答辯。他們的普通話表達能力之強,論文涉及內容之廣、學術水平之高,使前來采訪的記者們連呼“想不到”。
這次論文答辯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關于中國經濟及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的研究明顯增多,并且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例如:馬來西亞卡馬如令的《談中國物價與人民的生活》、韓國李相錫的《我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的一些思考》、古巴阿爾費雷多的《中國鄉鎮企業的生命力》及沙特阿拉伯哈利德的《沙特阿拉伯王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貿易前景》等,都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而有關中國的語言及文化方面的題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俄羅斯姑娘卡佳早在國內學習漢語時就對《紅樓夢》情有獨鐘,在語言學院畢業時她論文的題目是《論秦可卿》,導師是紅學專家周思源教授。卡佳在完成論文答辯之后說:“語言學院的老師好,教學水平高,又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所以我的學習進步很快?!焙涂褋碜酝粐业陌矕|是一個孔子迷,非常崇拜孔子的“中庸之道”,他的畢業論文是《孔子的“中庸”和閻錫山》,論述得還頗有道理,他和卡佳都以優異的學
習成績取得了免試在語言學院繼續讀研究生的資格。
第二樂章:快樂多重奏
一場有12個“國家”介入的關于廣告的“戰爭”爆發了,這是北京語言學院1993年4月舉辦的一場由各國留學生參加的漢語熱門話題辯論會,本次主題:廣告評說。
來自孟加拉的賽福爾擔任主持人,他迷戀主張兼愛與非攻的墨子,看到雙方都已虎視眈眈,便提醒大家:“君子動口,別動手?!?/p>
辯論開始,正方的朝鮮學主許正男首先亮出自己的見解:“廠告是現代社會的標志,沒有廣告,商品社會和信息社會就無法運轉?!?/p>
反方的奧地利學生林峰針鋒相對:“真正的好東西用不著廣告,不好的東西才大聲吆喝?!?/p>
于是正反雙方開始了熱烈的目槍舌劍……
語言學院的老順們深知,學習語言,重要在于語言實踐,而辯論往往最能鍛煉語言表這能力。所以自1987年以來,學院差不多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大型辯論會,如“世界和平——人類的理想與現實”、“男女平等和婦女的出路”、“代際沖突的‘得’與‘失’”、“洋貨進入的‘利’與‘弊’”、“電視是良師益友還是危險的伙伴”、“話說廣告”、“好酒不怕巷子深”和“‘女士優先’的實質是歧視婦女”等等。出場的人員從起初的老外對老外發展到后來的中國學生對老外。有趣的是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辯論賽中,思維別致的老外竟然還戰勝了中國學主!
除了辯論賽,老師們還組織了漢語節目表演、作文評比、演講比賽、外出參觀等等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從而使外國學生無論是漢語水平還是對中國的了解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漢語學院漢語系組織的“外國人看北京”的演講比賽中,日本學生佐藤女士以舒緩的語氣把北京的自由市場著實盛贊了一番,她說“自由市場的菜新鮮,人也新鮮,很有人情味”,她在這里也學會了討價還價,練習了漢語,增長了見識。韓國學生李景賢小姐則比較了中國家庭和韓國家庭的不同,幽默地認為韓國文化中的男權中心思想雖源于中國,現在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無獨有偶,日本的大山小姐也流露了對北京婦女的羨慕之情。而韓國小伙子呂遠元的一番高論更是令眾人開懷大笑:“北京姑娘加上韓國姑娘的溫柔是我的理想!”北京的胡同、北京的馬路、北京的人、變化中的北京,還有那豐富有趣的飲食文化,都成了留學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第三樂章 碰撞與交融
一、 優秀論文一等獎(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問題分析》(毛應梁,上海金融學會;張吉光,上海銀行);
2、《新資本協議下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上海銀行課題組);
3、《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及管控機制研究》(潘文波,張中朝,深圳銀監局);
4、《西方銀行業營銷體制的演變和借鑒》(金麟,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5、《我國商業銀行X效率和規模效率變遷的實證研究:SFA方法的運用》(彭琦,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6、《淺析中小企業融資策略與商業銀行服務創新》(王勇,交通銀行蚌埠分行);
7、《授信業務的風險定價模型與實踐--基于中國商業銀行新部分戰略視角的研究》(李亞敏,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王浩,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二、優秀論文二等獎(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業全面開放背景下商業銀行并購研究》(門慶成,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2、《放貸小企業:游走于“信任”與“不信任”之間》(陸顥,交通銀行南通分行);
3、《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以遠期結售匯業務為例》(毛金明,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4、《歐美中小銀行的發展及對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的啟示》(丁寧 ,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丁溧,大連銀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場創新突破口:對發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思考》(張夢鎖,王大賢,國家外匯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分析》(徐昶,西南財經大學;劉小差,交通銀行成都分行);
7、《關于流程銀行及其構建策略的思考》(馮靜生,安徽省銀行業協會);
8、《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一個董事會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欒雪劍,交通銀行總行);
9、《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一點思考》(鞏斌,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教學學院);
10、《論完善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承諾業務》(周珊,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將“SS-C-P”框架引入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系統》(李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交叉銷售與價值創新--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戰略中的藍?!罚ぃ瑥偷┐髮W;許慧,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13、《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策略初探》(張磊,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銀行大連分行);
14、《論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王鵬,馬寧,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15、《優化中國銀行業有效競爭的外部環境》(張衛,王聰,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本刊向所有應征者表示衷心感謝,我們將對上述優秀論文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
[關鍵詞]清代 《紅樓夢》 接受史 女性
[中圖分類號]I207.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09)08-0135-08
一、前言
“接受”(reception)、“接受美學”(aesthetics of reception)或“接受史”(the history of literary recep-tion)的概念與方法,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便在包括大陸與臺灣在內的中文學術界廣泛流行。此概念雖然是舶來品,但中國古代卻不乏相類的現象。張隆溪在《文藝研究》1983年第4期發表的論文《詩無達詁》便將“詩無達詁”與“接受美學”對等起來。事實上,錢鍾書的《談藝錄》補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也就是將“詩無達詁”與“接受美學”互為闡釋。因此,“接受”(包括“接受美學”或“接受史”――下同)的概念與方法,很快就被運用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之中,海峽兩岸紅學界運用此類概念進行研究的著述亦日見增多。
清代主流社會對《紅樓夢》的接受(下文簡稱為“紅樓接受”)幾乎是與《紅樓夢》的面世同時進行;而清代女性對《紅樓夢》的接受亦是隨之而來。毋庸諱言,跟清代主流(男性)社會相比較,清代女性的紅樓接受現象畢竟沒那么顯著,基本上是集中體現在紅樓題詠方面,其他如紅樓繪畫、續書、戲曲,目前所存者甚為少見。盡管如此,紅樓接受在清代女性社會與文學創作中所產生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然而,或許因清代女性的紅樓接受現象不夠顯著,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也一直頗為不活躍,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后,海峽兩岸紅學界才不約而同對這一領域展開討論。大體上說,有關討論除了涵蓋面較廣泛的專論外,亦集中在題詠、繪畫、續書、戲曲四個方面。據此,本文擇其間有代表性者(史料及具特殊意義的論著不受此時間限制)進行評述,并由此對若干議題作進一步申論。
二、清代女性紅樓接受專論
所謂“專論”,指從較寬泛的角度,對清代女性的紅樓接受現象進行專門探討的論文。這類專門討論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的論文頗為匱乏,大抵只有如下幾篇。
吳靜盈的《清代閨閣紅學初探――以西林春、周綺為對象》(臺北《文與哲》第6期[2005年])認為,在紅學世界里,以“閨閣”身份體驗紅樓精神并訴諸筆墨者自當不少。因此,該文從閨閣的角度出發。擇取西林春與周綺二才女為對象,探討清代閨秀的閱讀反應。結果顯示,作為滿清貴族的西林春遠比身為漢人文士妻的周綺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及女性意識。但同具才女特質的她們,在閱讀紅樓之后,均以其纖敏的心思與審美的眼光締造出迥異于傳統文士的閨閣紅學。吳艷玲的《清后期女性文學創作題材與(紅樓夢)的影響》(北京《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5輯)則認為,清后期之所以成為女性文學史上小說、戲曲和詩詞創作的豐收期,與《紅樓夢》豐富的文本內容有莫大關聯。受到《紅樓夢》創作原則的影響,顧春等女性小說家把藝術創作的鏡頭對準了自己身邊的世界;吳蘭征等女性戲曲家把藝術描寫的重心轉入到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辉凇都t樓夢》詩性文本及其帶有濃厚女性意識詩詞的影響下,清后期女性詩詞的創作在題材開掘上也取得了諸多進展。詹頌的《論清代女性的(紅樓夢)評論》(北京《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6輯)專注于對清代女性題詠《紅樓夢》的詩詞作品、討論《紅樓夢》的書啟,以及《紅樓夢》續書所作的序等進行研究,探討女性評紅活動的特征及其所論析的問題,并進而指出清代女性的《紅樓夢》評論是女性文學批評的新創獲。劉舒曼的《應是
上述論文,大抵以“接受”(過程與方式)為聚焦,以文化/歷史為探討場域,將紅學研究與性別研究勾連起來。在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普遍不受重視的情形下,這些論文對清代女性紅樓接受與詮釋的議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彌足珍貴;其學術貢獻甚為值得肯定,亦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然而,關于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的歷史、時代乃至性別的深層意涵,仍有進一步發掘的空間。而關于清代女性紅樓接受在整個紅學研究史中的定位,這些論文亦尚未能給予明確闡述。
三、清代女性紅樓題詠之研究
作為一種傳統的鑒賞和批評形式,紅樓題詠幾乎是伴隨著《紅樓夢》的面世而出現。題詠者上至達官貴人,下至三教九流,幾乎包括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人。所題詠/評論者,既有《紅樓夢》的題旨,更有《紅樓夢》中眾多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亦不乏關涉章法技巧乃至索隱考證的范疇。這些題詠之作,可說是詩詞形式的詠紅專論,反映出讀者,批評者的思想意識與批評旨趣,從而亦能由此考察特定時期社會大眾對《紅樓夢》所持的態度和見解;另一方面,歷來眾多的題詠作品也是研究紅樓接受眾多現象的重要資料。《紅樓夢》的題詠之多,亦為其他古典小說所望塵莫及。一粟編《紅樓夢卷》(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版)所收錄的乾隆末年至民國初年題詠之作就有70余人,約上千首。如果把有關《紅樓夢》的續書、戲曲、專書、詩詞等的卷首題詞,以及追和《紅樓夢》原作的詩詞包括在內,其數字更可翻幾倍。由此可見人們以談紅品紅為雅韻的風氣及盛況。
然而,歷來對紅樓題詠進行專題研究的論述并不多,尤其是在對紅學流派作劃分時,往往不將“題詠”視為其中一“派”。近年來,卻出現一些學者對紅樓題詠進行深入探討,并嘗試將之歸類為紅學中一派。如趙建忠的《題詠派紅學的緣起、衍化及價值新估》(南京《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早期題詠派作品涉及的紅學文獻及相關資料的辨析》(丹東《遼東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2007年])
二文,著意為紅學“題詠派”正名,強調題詠派在紅學研究史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因此對早期題詠派的作品進行頗為嚴謹、細致且深入的梳理辨析工作。這對讀者/研究者在了解、掌握詠紅詩對《紅樓夢》接受的時代、歷史及文化的背景與意義,有相當大的幫助。
清代女性的紅樓題詠頗盛,在現有資料中可知的題詠者有范淑、熊璉、宋鳴瓊、張問端、丁采芝、錢守璞、鄭蘭孫、吳藻、沈善寶、金逸、孫采芙、胡慧珠、胡瑞珠、趙智珠、孫蓀意、汪淑娟、歸真道人、張秀端、周綺、王猗琴、王素琴、莫惟賢、李娛、扈斯哈里氏、胡壽萱、姜云裳、徐畹蘭、劉玉華、徐意、王紉佩、吳蘭征等,其所題詠、評論者,既有《紅樓夢》的題旨及書中眾多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還更涉足繪畫、戲曲等紅樓接受現象的范疇。盡管如此,有關清代女性題詠的相關研究卻甚為缺乏,尤其是聚焦于清代女性題詠的專題論述,僅有如下二文。
傅天所撰《詠紅詩略談》雖謂“略談”,卻頗為精詳,全文長達57頁,以“上”、“中”、“下”分載于三輯《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3輯、1996年第3輯、2003年第4輯)。作者將這類題詠紅樓的詩。歸于“舊紅學”范疇的“題詠派”。認為以詩歌形式論《紅樓夢》,是紅學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作者對清中葉至民國初的紅樓題詠詩進行了頗為全面的鉤沉梳爬并論述分析。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詠紅詩略談》[下],以11頁的篇幅,論析了自乾嘉至光緒年間的女性詩人的詠紅詩。這篇長文,無疑為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參考資料,雖然有關清代女性詩人詠紅詩的部分因史料嚴重匱乏而論述較為簡略,但也仍能給人以諸多重要的啟發。鄧丹的《新發現的吳蘭征12首詠紅詩》(北京《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1輯)著重介紹新發現的清代紅樓戲女作家吳蘭征的12首詠紅詩,認為這些寫于程高本《紅樓夢》問世不久的詩作,除了對小說原著主要人物評論外,還對原著的創作意旨進行思考,是早期閨閣紅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助于對吳氏紅樓戲《絳蘅秋》的理解與評價。
上述論文基本上皆著眼于對詠紅詩文本的內容分析,未能在社會、文化,乃至性別等意義上進行更為深入的發掘與論述。
四、清代女性紅樓繪畫之研究
乾隆末年所面世的《紅樓夢》程甲本與程乙本便已配有較為粗糙的插圖,稍后面世的幾種評點本也多配有類似的插圖,尤其是道光十二年(1832)刊出的王雪香評本《紅樓夢》的插圖更有64幅之多。這些《紅樓夢》繪畫,與《紅樓夢》原著的文字相對,可視為是對《紅樓夢》原著的接受。它們既保留了對原著的忠實摹寫,亦體現為對其情節、乃至題旨的二度創作。于是,其本身與原著構成了一種對話關系,豐富、加深了對原著的理解,成為紅學(尤其是紅樓接受)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形象化資料。
王月華的《清代紅樓夢繡像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碩士論文)、周偉平的《論改琦(紅樓夢圖詠)》(舟山《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8年])、林佳幸的《改琦(紅樓夢圖詠)之研究》(臺北:臺灣師范大學美術學系2004年碩士論文)、黃美惠的《(紅樓夢)繡像圖詠》[上下](臺北《中國語文》2006年3月[585期],4月[586期])、張雯的《清代楊柳青(紅樓夢)年畫對原著的“誤讀”與“再詮釋”》(北京《榮寶齋》2007年第2期)、葛英穎的《孫溫繪全本(紅樓夢)與同類繪本的比較研究》(長春《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2008年])等論述,或探討歷史流變,或比較價值影響,或分析藝術成就,皆對清代《紅樓夢》圖像研究有不同程度的不可忽視的貢獻。然而。這些著述對于清代女性的繪畫卻未曾論及。
雖然清代女性的紅樓繪圖不多,但亦有不可忽視者。如徐寶篆(1810-1885)的《紅樓夢人物畫》冊頁32幅。徐寶篆,字湘君,號湘雯、武原女史。善繪仕女,衣褶發飾,精細絕倫,作《紅樓夢人物畫》,將《紅樓夢》中賈寶玉及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30多位女性人物入畫。其夫李修易亦善畫,工山水,間為寶篆所畫美人像補景,為合錦圖。其受業女弟子黃鈺亦有作《紅樓夢畫冊》12幅。
關于徐寶篆及其紅樓繪圖,紅學界尚未能給予充分重視,至今大概只有近30年前徐恭時《湘云猶是醉憨眠――記清代女畫家徐湘雯(紅樓夢人物畫)》(北京《紅樓夢研究集刊》第4輯[1980年])為專題討論。但因徐文篇幅有限(約3000字),且不少篇幅用于介紹發現該畫的過程,對徐寶篆及其畫本身的介紹及分析頗為不足。因此,對于徐寶篆及其紅樓繪圖的思考與研究應仍有進一步開拓之可能及必要,特別是其紅樓繪圖與《紅樓夢》文本的關系、在清代《紅樓夢》繪圖史及清代女性對紅樓夢的接受史等方面更值得關注。
王樹村的《民間珍品――圖說紅樓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版)一書,不僅匯集了大量清代(為主)至民國的紅樓繪圖,還在“序”及“緒言”部分對紅樓繪圖的歷史、種類、特色、意義、價值等進行了頗為全面且深入的論析。全書主體分為“民間年畫”、“詩箋、箋譜”、“彩線刺繡”、“燈屏、窗畫”、“繡像畫譜”、“連環畫冊”等六部分,每一部分前面都有較詳盡的說明介紹,而每一幀畫圖也都有簡略的解說。因此,這部著作是我們在研究清代紅樓繪圖與女性紅樓接受關系時所不可或缺的參考數據。其中“紅樓夢十二金釵”、“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媳姬將軍”、“牡丹亭艷曲警芳心”等繪圖可與女性的紅樓題詠互為發明,浣香女史的“巧姐紡績”更是難得一見的女性紅樓繪圖佳作。
五、清代女性紅樓續書之研究
目前紅學界的主流意見,基本認同《紅樓夢》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原作而是續作。所謂“續作”,事實上就是一種對原作的接受而產生的再度創作。換言之,紅樓續書是紅樓接受的特殊形式,也是文本形態上最接近“原產品”的“新產品”?!都t樓夢》問世后的二百年間所產生的續書數量驚人,尤以嘉慶初年至光緒二年(1796-1876)的12種續書最為引人矚目。因此,清代紅樓接受研究中,紅樓續書始終是熱點之一。然而,清代女性的紅樓續書頗為匱乏,現今存書者大致只有顧太清的《紅樓夢影》?;蛟S正是如此,盡管近年來女性研究興起,海峽兩岸的紅學界對清代女性的紅樓續書現象并未能給予重視,有關論述并不多見。
張菊玲的《中國第一位女小說家西林太清的(紅樓夢影)》(北京《民族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是較早探討清代女性紅樓續書的論文。該文從太清好友沈善寶的序人手分析,認為太清的續書創作是為了打破以往續書與原作本意相悖而失敗的窘境,然而太清秉持著傳統倫理道德思想進行創作。以大團圓心理續編情節,最終仍難以跟原著相提并論。沈序期許《紅樓夢影》將與《紅樓夢》并傳不朽的愿望并不能實現。但作者也認為《紅樓夢影》的語言精煉純熟,與原著相差無幾,確實如沈序所稱贊的“諸人口吻神情,揣摩酷肖”、“接續前書,毫無痕跡”。詹頌的《女性的詮釋與重構:太清(紅樓夢影)論》(北京《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1輯)注意到顧太清將小說定位于現實生活,她的女性生活經驗與上層
社會的閱歷,使她在續寫《紅樓夢》的閨閣生活與大家族日常生活時得心應手;并論及《紅樓夢影》一書對照原作來看,實為作者顧太清以己意對曹雪芹原著的詮釋與重構。這樣一種詮釋與重構集中表現在對賈府命運的安排與人物關系、個性的改造與重塑上。馬靖妮的《淺析(紅樓夢影)的價值》(北京《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著意分析《紅樓夢影》所反映的社會學及民俗學價值。認為與原作相比較,該小說既有旗人小說的特點,又不失京味小說的風格;從特定的角度反映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世情,同時也開辟了紅學研究、晚清小說研究以及滿族文學研究的新領域。指出顧太清以女性作家獨特的視角續寫《紅樓夢》,在晚清小說史乃至清代文學史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吳宇娟的《走出傳統的典范――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臺中《東海中文學報》2007年第19期)以顧太清的《紅樓夢影》、王妙如的《女獄花》、邵振華的《俠義佳人》為研究基底,探討晚清女性蛻變的歷程,彰顯晚清女性從傳統定位到重塑形象的轉化過程。作者認為顧太清是一位漢化極深的滿州貴族婦女,在描繪《紅樓夢影》的女性形象時,都是以賢妻良母為塑造的藍圖。這些敘述無非說明她們適合家庭、適合成為丈夫的賢內助。作者指出,太清對于文本中已婚婦女的期待,定位在附合傳統家庭內妻子/主婦/2親的要求,以作為男權/父權的替補角色,繼而延續男主女從的認知。女性在太清筆下,只能體現家庭功能,而缺乏自我價值與社會效能。
上述四文以女性紅樓接受者尤其是顧太清的《紅樓夢影》為聚焦點之一,較為深刻地探討了顧太清在對《紅樓夢》的接受以及創作《紅樓夢影》的諸多主客觀因素。但對于當時整個女性文壇以及顧太清與其他女游的情形,尤其是這些情形對《紅樓夢影》創作的影響關系,仍嫌論述不足。在女性紅樓續書資料嚴重匱乏的情形下,十多年前趙建忠發表的《新發現的鐵峰夫人續書
由于《紅樓夢》問世后所產生的續書數量驚人,(男性)主流紅樓續書研究盡管皆頗為全面而有系統,卻極少能聚焦于顧太清的《紅樓夢影》上。既然清代女性創作紅樓續書僅此一人,那么是否更應突出其重要性呢?與男性作者的續書關切的焦點是否不同?敘事技巧是否有所區別?此外,小說是敘事文類,比較抒情傳統的詩作更有論述性的可能,那么女性是否能藉由紅樓續書更好地闡述自己的生命情懷?或者詮釋自己對《紅樓夢》原著的見解?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或許會有別具意義的研究成果。
六、清代女性紅樓戲曲之研究
所謂紅樓戲曲指改編自《紅樓夢》有關的戲曲及曲藝,包括傳奇、雜劇以及其他類型的曲藝。最早的一出紅樓戲,當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仲振奎(1749-1811)的《葬花》。從此以降的二百余年,紅樓戲曲層出不窮,其劇種之多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可謂首屈一指。紅樓戲曲在保留原著神韻的基礎上,發揮了戲曲特有的長處,同時也不同程度改變了原著的某些美學特征與表現風格,而原著的美學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戲曲固有的美學觀念。歷來紅樓戲曲甚為學者所重視,上世紀20年代起就開始有學者研究紅樓戲,據胡淳艷《八十年來“紅樓戲”研究述評》(北京《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4輯)介紹,近年來,紅樓戲(尤其是清代紅樓戲)研究更得到多元化的持續發展。然而,聚焦于清代女性紅樓戲的研究卻甚為少見。
趙青的《吳蘭征及其(絳蘅秋)探微》(上?!吨形淖詫W指導》2006年第3期)即是少有的聚焦于清代女性紅樓戲研究的論文。該文當是改編自作者的碩士論文《清代(紅樓夢)戲曲探析》(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第七章。該文指出,吳蘭征是眾多紅樓戲署名作者中唯一的女性,她以獨特的女性視角來解讀《紅樓夢》并融注到她的《絳蘅秋》創作中。作者認為,吳蘭征創作《絳蘅秋》的動機,首先是對他人已有的相關作品不滿意而力求獨出機杼;其次更重要的是為了自述情懷?!督{蘅秋》繼承了《紅樓夢》的主旨――言情記恨,這是吳蘭征對《紅樓夢》的理解與感受。
不同程度涉及清代女性紅樓戲研究的論文還有:鄧丹的《三位清代女劇作家生平資料新證》(北京《中國戲劇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7年])介紹清代女劇作家張令儀、王筠與吳蘭征。其中介紹吳蘭征時,作者運用新發現的吳蘭征《零香集》(與《絳蘅秋》同時付梓)中吳蘭征本人的詩詞雜著作品,以及所附大量親朋師友的評語與悼念文字,對吳蘭征的生平事跡作出更為深入翔實的判析與研究。徐文凱的《論(紅樓夢)的戲曲改編》(北京《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2輯)指出紅樓戲的改編多以寶黛故事為主,對于原著各回情節關目的選擇呈現出驚人的重迭。作者特別指出,清代才女吳蘭征的《絳蘅秋》寫才女黛玉時辭采清麗婉約,寫浪子紈绔時本色活潑,在紅樓戲中亦屬佳作。
此外,葉長海的《明清戲曲與女性角色》(上?!稇騽∷囆g》1994年第4期)、李祥林的《作家性別與戲曲創作》(南京《藝術百家》2003年第2期)、郭梅的《中國古代女曲家批評實踐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閨閣中多有解人”――(牡丹亭)與明清女讀者》(溫州《溫州大學學報》第21卷第4期[2008年])等論文,關于紅樓戲曲與清代女性相互關系的多方面討論,尤其是其中涉及吳蘭征的部分,對清代女性紅樓戲研究亦頗有參考價值。
七、有關清代女性紅樓接受背景的研究
有的論文,雖然不是對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現象作專門討論,但卻在社會、家庭、文化以及性別等角度,為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開拓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嚴明的《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版)一書,從清初女性的家庭生活及文化這一社會層面,對《紅樓夢》的人物與情節,從性別文學的角度加以重新審視,著重探討作者的女性觀,并由各個角度分析小說與清代女性文化的密切關系。楊平平的《父權社會下的女兒國――(紅樓夢)女性研究》(彰化:彰化師范大學國文學系2005年碩士論文),探究了《紅樓夢》女性人物婚戀沖突的成因,考察女性人物間的互動關系,以了解清代社會婦女的內心世界,期盼能由此反省性別的迷思,打破女性立場的局限,厘清自我的概念與價值;作者并說明該文的寫作目的即是想借著探討《紅樓夢》的女性人物,來引發社會大眾對于女性心理、女性地位、女性困境的進一步認識與正視,并進而共同思考及改善這些一向被父權社會所忽視的女性議題。吳麗卿的碩士論文《(紅樓夢)的女性認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前兩章以歷史研究法對《紅樓夢》作外緣的研究,包括整理二百年來《紅樓夢》主題思想研究的發展、對《紅樓夢》兩性觀的解讀爭議,以及論述《紅樓夢》創作的時代氛圍――包括明清時代的婦女地位與生活、明清的社會思潮、明清時代的婦女
解放思潮,以了解《紅樓夢》產生的外緣條件。這樣的討論,顯然對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大有幫助。歐麗娟的《“冷香丸”新解――兼論(紅樓夢)中之女性成長與二元襯補之思考模式》(臺北《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通過對寶釵之居處蘅蕪苑以磚瓦之平堅冷硬、山石之封圍掩蔽、香草之冷花累實等特殊的安排,將其成長過程中,由淘氣遂欲之童年面臨失真人禮、化性起偽的轉變加以形象化,進而透過書中李紈、黛玉的模擬,隱喻女性成長過程中必然而普遍的經歷。再加上脂批點出冷香丸源自太虛幻境,因而與“千紅一窟”等名物具有孿生關系的“冷香丸”同樣也體現出女性悲劇的象征意義。
上述四篇論著基本上是以“女性主義”的觀點,從較為寬泛的視野來整理、詮釋、分析《紅樓夢》對女性認同的態度、對不同女性形象的刻畫、對傳統女性悲慘處境的同情、對女性全方位的肯定與贊揚以及對清代女性世界的深刻影響等等。
雖然以上論著與“接受”的關系不那么密切,但卻在關乎性別觀念上從不同方面給我們頗有意義的啟發,一方面,我們不宜簡單化地將《紅樓夢》定位為反對男權、張揚女權的著作;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承認《紅樓夢》是傾注全力地表現對女性處于父權社會中痛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對女性高度的尊重與認同。這不免進一步令我們深思,《紅樓夢》在清代女性之間既然流傳極廣,甚至可以斷定女性一直是其積極的閱讀者,那么《紅樓夢》與清代女性究竟呈何種關系?或許我們可以將之推想為“互文性”關系,即《紅樓夢》破除向來歷史都是以男性為書寫中心的觀點,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形象應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基礎上形塑而成;清代女性嗜讀《紅樓夢》,又反映了女性對該書的強烈接受。由此可見二者的互文關系。相信若要研究明清女性文學的思想意蘊和美學價值,《紅樓夢》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當然,這些論著所討論的范圍,基本上還是囿于《紅樓夢》文本自身,對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雖然有所啟示,但直接的幫助畢竟有限。
八、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的若干議題
由上評述可見,近年來海峽兩岸紅學界大致上都能較為自如地將“接受”、“性別”、“互文”等當代西方理論方法運用于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相比之下,臺灣地區紅學界關于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的研究較為冷落,學者的參與遠不及大陸地區。而且,大陸地區紅學界的研究更多呈現為當論與傳統國學相結合的勢態,加上掌握較為豐富多樣的相關史料,所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更顯豐碩、翔實而深厚。
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海峽兩岸的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研究仍然處于邊緣化狀態,仍留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如前所述,清代女性紅樓接受最突出的現象是題詠,其他如繪畫、戲曲、小說的接受則幾乎呈孤案現象。但清代女性的紅樓題詠,往往輻射,涵蓋/指涉了繪畫、戲曲、小說的接受領域。因此。對清代女性紅樓接受現象的研究,應以題詠為主要的觀照界面,結合其他現象進行互動探討。另外,與主流(男性)社會的紅樓接受相比較,清代女性的紅樓接受在文化、家庭、性別等方面所體現的特質/因素或許會更為明顯且復雜。因此,有關研究也應該更多結合這些特質/因素,并且適當運用接受理論、性別理論、互文性批評、跨文化研究等方法進行。具體的研究議題,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進一步思考。
(一)清代女性紅樓題詠的分類及其所透視的文化意涵
清代女性紅樓題詠所運用的文類,包括詩、詞、曲、賦、贊等;所觀照的范疇,既有《紅樓夢》的題旨,亦有《紅樓夢》中眾多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還不乏關涉章法技巧乃至索隱考證等;所指涉的文本類型,包括《紅樓夢》的原著、續書、戲劇、繪畫等。通過上述文本資料與文學現象的梳爬、歸納及分析,可考察清代中晚期女性的歷史傳統、社會習俗、文學修養、美學意趣乃至文化積淀,并可從中透視《紅樓夢》及其接受現象與女性社會演變發展的互動作用及影響關系。與其他文藝形式(如繪畫、戲曲)的結合,是清代女性紅樓題詠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在探討紅樓題詠時,既要注意其自身的特色、意義與價值,也要注意它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所產生的更為廣泛且豐富的文化意涵。
(二)紅樓題詠:女性與男性的視角
紅樓題詠者上至縉紳紈绔、紅樓粉黛,下至草野寒衣、青樓煙花,幾乎包括了社會上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不同階級或階層者,其視角的差異應在情理之中,然而從男女性別分際而言,亦當有不一樣的視角并從而體現對《紅樓夢》不盡相同的理解與認識。再者,清代女性的紅樓接受與主流(男性)社會的紅樓接受密切相關,無論是理解、詮釋、批評、乃至再度創作,皆可在不同程度上與主流(男性)社會的紅樓接受形成對話互動關系。而現實生活中,清代女性的《紅樓夢》題詠又往往是與家人、友人(其中不泛男性)相配合而作。因此,對清代女性的紅樓題詠,既要關注題詠者/作品/現象本身,也要關注其與他人/群體/現象的互動關系;既要關注女性之間的互動,更要關注女性與男性之間的互動。關注女性之間的互動,固然可了解清代女性對《紅樓夢》的接受現象及其發展,從中探究清代女性圍繞著《紅樓夢》接受所發生的文學交游與創作;關注女性與男性之間的互動,則可在更為寬泛的文化場域,探究邊緣的女性與主流的文士關涉紅樓接受的文學交游與創作。
(三)清代女性的紅樓繪畫與題詠
今存清代才女徐寶篆《紅樓夢人物畫》冊頁32幅,為紅學界所看重。其受業女弟子黃鈺亦曾摹改琦《紅樓夢畫冊》12幅。對讀者而言,這些紅樓人物畫并非是單一的存在,因小說人物的繪畫與其原作有很強的關連性,它對原作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對繪者而言,紅樓繪圖又有其獨立性,因作品包含著畫家的獨到見解。紅樓繪圖通過畫面增強故事的感染力,使作品的內容更能直觀地、形象地向讀者反映、傳遞信息,所起的作用是文字遠不能代替的。清代女性對紅樓繪畫的題詠也頗為普遍,是清代女性紅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題詠,亦可在文字,意象的層面“還原”紅樓畫的氣韻風貌?!都t樓夢》繪畫(及其題詠),與《紅樓夢》原著的文字相對,可視為是對《紅樓夢》原著的接受者。它們既保留了對原著的忠實摹寫,亦體現出對其情節、乃至題旨二度創作之處。于是,其本身與原著構成了一種對話關系,豐富、加深了對原著的理解。其中或許不乏表現出對原著種種的“誤讀”,然而這些“誤讀”,既可能是由于使用“圖像”與“文字”兩種不同媒介所造成的,更有可能由于創作視角與立場的差異造成。無論如何,皆可視為是接受者對原著的一種“再詮釋”。而《紅樓夢》原著一紅樓繪畫一紅樓繪畫的題詠,又形成一組多重接受對話關系,須細心比對辨析相互間的差異及其意義所在。
(四)清代女性紅樓戲曲的文化學考察
清代女性紅樓戲曲的文化學考察至少可從兩方面展開:1、紅樓戲的改編。清代女性的紅樓戲曲創作,現存只有吳蘭征根據《紅樓夢》改編的傳奇戲《絳蘅秋》。2、清代女性對紅樓戲的題詠頗為興盛。通過這些題詠可探討清代女性的戲曲審美觀念,并以此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清代女性對《紅樓夢》戲曲的接受、理解與詮釋,并進而從更為寬泛的社會文化層面,探討清中晚期女性的日常生活、心態、習
俗、交游等。清代女性紅樓戲改編的匱乏與紅樓戲題詠的興盛形成鮮明的反差對比,說明清代女性在文本書寫類型的掌握與運用上,明顯體現出嫻于抒情文類而疏于敘事文類的傳統滯后現象(相比較男性社會小說與戲曲類已有較大發展而言)。這兩方面的表現,恰恰表明清代女性的紅樓戲曲接受跟主流(男性)社會的紅樓戲曲接受――包括劇本創作、舞臺藝術、紅樓戲題詠等在內的全方位、系統化大為不同,呈現為明顯的弱勢與失衡。
(五)紅樓續書:清代女性的接受立場
據史料所載,鐵峰夫人的《紅樓覺夢》、彭寶姑的《續紅樓夢》、綺云女史的《三婦艷》、顧太清的《紅樓夢影》皆為清代女性的紅樓續書。然而,現今僅存的清代女性紅樓續書惟有顧太清的《紅樓夢影》。有異于眾多男性文人的續書,顧太清的《紅樓夢影》可視為清代女性現實生活的自我寫照,顯見《紅樓夢》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已經滲透進清代女性的日常生活中?;蚩煞催^來看,顧太清的詩詞創作及其生活經歷,與《紅樓夢影》所形成的互文關系,是男性作者所無法擁有的。圍繞著這些女性的紅樓續書的創作過程及其反應,亦可以從不同角度探視《紅樓夢》對清代女性生活及人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顧太清的《紅樓夢影》不免給當今學界留下更多懸念,諸如:作為女性作者,與男性作者續書的接受立場及關切焦點是否不同?敘事技巧是否有所區別?作為僅存的女性紅樓續書,顧太清《紅樓夢影》的重要性以及價值/缺陷、成就,失誤何在?此外,它跟清代主流(男性)社會的紅樓續書有何關系?在清代紅樓續書史乃至整個清代紅樓接受史中的作用與地位是什么?這些都是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
(六)清代女性紅樓接受文本的互文現象及其文化意義
清代女性有關《紅樓夢》的題詠、繪畫、戲曲、續書,事實上就是紅樓接受的“后文本”。諸種“后文本”之間及其與“前文本”(《紅樓夢》)之間,莫不存在著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換言之,《紅樓夢》及其接受史中所呈現的種種文本,無疑就體現著相當明顯的文本互涉現象?!都t樓夢》及其相關的接受與詮釋性的文本同一切文本一樣,都存在著文本與前文本、乃至與非文學文本等各自不同的互文關系。清代女性有關紅樓題詠、繪畫、戲曲、續書等,不僅體現紅樓接受的文學/學術意義,還更體現了當下現實的社會文化意義。換言之,清代女性的紅樓接受廣泛影響/參與了當時女性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建構、變化與發展。從接受,接受史,接受美學的角度切入,當能發掘出清代女性社會文化更深層的內涵、價值及意義。因此,上述諸多接受文本的互文關系及其中多重的互動對話關系(原著一接受一生活一社會一文化),應置于較為寬泛的文化背景之下,與文學藝術、地域/地緣、家庭/家族、婦女教育、社會風俗等諸多方面聯系,進行諸類文本互動交集的分析,從而更為深入探究清代女性對于《紅樓夢》接受的全景式表現及其歷史流變與當下現實交互的文化意義。
1922年,一部叫《鐵扇公主》的動畫長片就宣告了中國動畫的誕生,然而8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動畫行業依舊未成熟。目前,中國動畫片市場處于一個過度轉型階段,魚龍混雜,大量低質、劣質動畫片充斥市場,而真正意義上的優質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從99年制作發行的中國動畫大片《寶蓮燈》中我們看到,雖然從影片本身來說,其可圈可點之處并不多,但是我們從其商業運作中卻看到了商業動畫市場的巨大潛力。全國能消費動畫片的人約2億,但這一市場產生的利潤有八成被日美動畫片攬去,全國電視臺每年要播長達30萬分鐘的動畫片,其中只有2-3萬分鐘是國產片的份額。
隨著近些年中國動漫產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動漫人對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討和研究。關于中國動漫產業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兩方面,一是從動漫理論方面,側重于動漫產業在動漫創意、語言、美學、色彩、價值觀、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主要從動漫產業鏈角度進行研究,主要是對動漫產業發展的產業體制和營銷環境進行剖析。本片論文是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對中國動漫產業進行研究,在這里主要是從第二個方面來綜述目前關于中國動漫產業的文獻。
目前,關于動漫產業的探討較多集中在其運營模式和創意策劃,以及動畫市場、動畫形象衍生、人才流失等方面上,而對于中國動漫整體產業鏈的開發與挖掘則不多見。
對中國動漫產業的重新崛起進行深入探索,對其產業鏈的運作方式和營銷策略等幾個方面作出較為深刻的分析與批評,,對中國動漫產業作出客觀的、必要的價值定位和對其未來發展方向上一個可能性確定,對動漫產業化與其制作、出版、營銷等問題進行認真、廣泛的思考,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中國動漫產業正確、全面、健康的發展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學術見解和研究心得,是我進行本次研究的目的。
在動漫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上,李秋香,李麥產的文章《傳統文化創造性采借與中國動漫創新性發展》以及劉俊生的《論中國動漫民族話資源的利用》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總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第一,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就是在中國動漫在創作過程中,創意不足與雷同問題上。動漫作品缺乏創新設計思路,所有的故事,如果從一部動畫片可以看到,那從另一步動畫片里也可以看到,不斷的墨守成規,沒有突破,沒有新穎的東西,長久以往,造成了惡心循環。
第二,沒有表現出一個核心的價值觀。比如,在美國的動漫在故事中無一例外的宣揚著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美式夢想;日本的動漫中則是永不言敗的大和精神。而我們的動漫中就是恰恰缺少了這種核心的價值觀,這種能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氣、神的動漫。即使畫面做的再精美,沒有核心的價值觀,就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毫無生氣。
從產業鏈角度對動漫產業進行研究的文章也比較多。國內學者在借鑒美日動漫產業鏈和總結國內動漫產業鏈的基礎上,也給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張黎明的碩士論文《中國動畫產業發展研究》對中國動漫產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且與國外動漫作品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解決建議。從政策角度分析觀念體制問題,從產業鏈角度提出新的思路和切入點,并從技術和運營角度提出新的解決辦法,以彌補先行研究的不足。
在權威著作方面有浙江傳媒學院陳少波老師編著的《中國動漫游戲產業論》一書。此書將探索的重點聚焦在中國動漫游戲產業發展相關聯的諸如產業定位分析、產業歷史和現狀描述、產業鏈打造、產業環境培育、產業品牌經營等方面。注重于實踐性,所論均是從產業實際中提煉出來的當下中國動漫游戲產業發展所要破解的難題,理論與案例的分析結合恰當。
二、發展趨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關于動漫產業的探討較多集中在其運營模式和創意策劃,以及動畫市場、動畫形象衍生、人才流失等方面上,對局部的發展和而對于中國動漫整體產業鏈的開發與挖掘則不多見。
在中國動漫產業的兩個研究方向上,兩極化傾向有些明顯,但也有學者已經開始著手,將兩者進行結合,以取得更加具有實際價值的理論成果。另外,國內的研究側重于對日美模式“山寨化”模仿,而自己創新的理論極少,對于動漫產業現狀是總結多于創新,適應于中國動漫產業現狀并且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論極少出現。未來的研究趨勢應該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給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給出獨創的、新穎的、務實的理論。
對中國動漫產業的重新崛起進行深入探索,對其產業鏈的運作方式和營銷策略等幾個方面作出較為深刻的分析與批評,,對中國動漫產業作出客觀的、必要的價值定位和對其未來發展方向上一個可能性確定,對動漫產業化與其制作、出版、營銷等問題進行認真、廣泛的思考,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中國動漫產業正確、全面、健康的發展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學術見解和研究心得,是我進行本次研究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譚玲,殷俊.動漫產業[M].第三版.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191
[2]陳少波.中國動漫游戲產業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23
[3]秦喜杰.中國動畫片的產業經濟學研究[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230
[4]岳馥旸.淺談我國動漫產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01)
[5]孫寧,楊君順.中國原創動漫產業思考[J].電影評價,2009,(01)
[6]2008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組主編.2008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J].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8(12)
[7]顧繡敏.中國動漫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8,(09)
[8]齊寶強,陳鴻,楊宏偉.對計算機應用中動漫人才的思考[J].才智,2009,(19)
[9]鄧智平.廣東動漫產業發展與趨勢[J].科技管理研究,2008,(02)
[10]阮夢黎.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
部學院學報),2009,(02)
[11]隋楊洋,毛佳.動漫產業:全球格局與中國發展[J].南方論從,2006,(02)
[12]劉軼,張琰.中國新時期動漫產業與動漫營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11)
[13]孫寧,楊君順.中國原創動漫產業思考[J].電影評價.2009,(01)
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必然會提到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因為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所著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而研究沈括和《夢溪筆談》必然要提到胡道靜。
900多年以前,晚年的沈括在隱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將自己平生重要的目見耳聞心思記錄下來,內容涉及社會和自然的許多方面,其中科學方面的內容就占到全書篇幅的一半以上。然而,這樣一本書原本視為“有補于世”的著作,在一個重道輕藝的傳統社會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胺诸愵嶁叮滩蛔惝愐病盵1]。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因為有了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的出版,才引起了世人廣泛的注意。胡道靜也因此飲譽學界?!秹粝P談》乃至整個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在其后幾年進入了一個。真不知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胡道靜,祖籍安徽涇縣,生于1913年,父親胡懷琛、伯父胡樸安都是有名的學者,尤其是樸安以治文字、訓詁而聞名于學界。從小受家學的耳濡目染,勤奮好學,又先后受到過版本學家陳乃乾、經學家周予同、史學家呂思勉、歷史地理學家姚明輝、音韻學、敦煌學家姜亮夫、地理學史家王庸、思想史家蔡尚思、語言、古文字學家聞宥、農業生物學家辛樹幟、植物學家胡先骕等名師指點,為他后來的治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十歲以前就出版了《校讎學》、《公孫龍子考》等專著,還負責《萬有文庫》中兩部重要農書《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的編輯工作??墒沁@并沒有順理成章地使他成為一個科學史家。
三、四十年代,年輕的胡道靜先是進入柳亞子先生創辦的上海通志館,以后又先后在多家新聞機構中任職。寫出了多種與上海新聞出版史等相關的論著。
建國以后,胡道靜調到出版部門工作,專門從事古籍編輯,從他最擅長的目錄學著手,他開始系統地整理《夢溪筆談》和古農書,這也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依據其個人情況,最能為社會服務的一種方式。他對古代的一些農作物,如糧食作物中的粟、蔬菜作物中的茭白,以及園藝作物中的瓜類等進行了考證。然而,使他一舉成名的便是1956年問世的《夢溪筆談校證》。
胡道靜對于《夢溪筆談》的興趣源于年輕時候的一段經歷。他最初是從中學英語課本中得知活字印刷術是一個德國印刷工人發明的,后來讀到美國學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寫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TheInventionofPrintinginChinaanditsSpreadWestward)一書,才得知印刷中最重要之改良,莫如宋代之活字印刷術,其詳見于宋沈括《夢溪筆談》,于是便有了研究《夢溪筆談》的最初動機。這一動機一直蟄伏在他的心中,直到年過不惑,才得以開花結果。
《夢溪筆談校證》是第一本對原書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的著作。它以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番禺陶氏愛廬刊本為底本,并采用明弘治本、稗海本、津逮祕書本、匯秘笈本,清代的學津討原本、玉海堂本、四部叢刊續編本、以及各家校記和宋元筆記所征引的文字??盵2],取各家之所長,引證的書目逾數百種之多。其中有關科學技術史的部分就廣泛吸收了此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如,錢寶琮、李儼、許莼舫、三上義夫等有關中國數學史的論述,梁思成關于中國建筑史的論述,陳遵媯關于中國古代天文史的論述,竺可楨、章鴻釗等于關于地學史的論述,王錦光等有關中國物理學成就的論述,當然也包括引發他對《夢溪筆談》興趣的美國學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有關中國印刷術源流史的論述[3],等等。
《夢溪筆談校證》的出版很快就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并在短時間內一版再版。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寫信給他,稱贊“校證”可與裴松之注《三國志》媲美。法國巴黎出版的《科學史評論》在1957年第10期上發表書評,對“校證”做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校證”對于這部“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科學史著作”來說,“無疑是匯集了最豐富的文獻?!?95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評述建國第一個十年我國古籍整理工作的成就,特別提名兩部書:一部是顧頡剛先生主持標點的《資治通鑒》,另一部就是《夢溪筆談校證》。在海外的博士在讀到《夢溪筆談校證》后,曾對人說:“此書作者造詣甚深,算了不起?!比毡緦W者梅原郁等在將《夢溪筆談》譯成日文時,就曾參考了胡道靜的工作,并稱贊“胡道靜氏為當今中國研究《夢溪筆談》的第一人者”。[4]
成名以后的胡道靜繼續從事著與沈括和《夢溪筆談》相關的研究,尤其是注重沈括著述的鉤沉?!啊鼻埃l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紹沈括的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以及沈括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和貢獻,活字板發明者畢昇卒年及地點考證等,還完成了約40萬字的《夢溪筆談補正》書稿、以及《蘇沈良方校錄》、《沈存中佚書鉤沉》、《熙寧字說鉤沉》等。與此同時,胡道靜也開始將注意力投入到農書和農史的研究中來。
60年代初,剛從饑餓中走出來的中國人,重新認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也成就了胡道靜農史研究事業上的高峰。1962年和1963年,五十歲前后的胡道靜,開始將注意力轉到古農書鉤沉覓遺與研究,他從浩如煙海的古籍,如《永樂大典》中,找出了宋吳懌撰著的《種藝必用》、溫革的《分門瑣碎錄》、明人王藏的《稼圃輯》、陳正學的《灌園草木識》、清人姜皋的《浦泖農咨》、民國時葉景葵(揆初)輯錄的《芻牧要訣》、《太康物產表》等稀見古農書,完成了《稀見古農書錄》、《稀見古農書別錄》、并出版了《種藝必用校注》一書。這些發現,為中國農學史的研究提出了寶貴的資料,特別是《種藝必用》和《分門瑣碎錄》的發現,對于了解從北魏《齊民要術》到元代《農桑輯要》,長達700余年的農業技術的演進更有莫大的幫助。他還撰文對《種藝必用》等稀見古農書在中國農學史上的地位進行闡述。在整理農書的基礎上,胡道靜還對一些農史問題進行了研究,寫出了“山東的農學傳統”、“釋菽篇”、“我國古代農學發展概況和若干農學資料概述”等文章,其中“釋菽篇”,從文獻學和文字學等方面進行論證,認為中國古代農民對于大豆的根瘤的特征與特性很早就有認識。“”前,胡道靜還完成了《中國古農書總錄》,該書全面輯集古農書的目錄學資料,加上考證和按語,約100多萬字。
胡道靜對于科學史研究的另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徐光啟的研究。胡道靜雖自稱為涇縣人,但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上海渡過,他研究上海的歷史,自然也包括上海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徐光啟??梢哉f,在古代科學家中沈括之外,胡道靜用功最多的便是徐光啟了。如同徐光啟一生致力最多的是農田水利之學一樣,胡道靜對于徐光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農學方面,他撰文對徐光啟農學著述等問題進行了考訂。
胡道靜有關中國科學史的研究隨著“”的爆發而停止。中,他不僅經歷了近十年的牢獄之災,而且在此之前已經完成的《中國古農書總錄》也被付之一炬,同時被焚毀的還有約40萬字的《夢溪筆談補證》、《中國古類書》手稿、累年??笨萍脊偶?、輯錄逸文作出的《南方草木狀校錄》、《蘇沈良方校錄》、《沈存中佚書鉤沉》、《熙寧字說鉤沉》,以及多年積累的有關沈括和《夢溪筆談》的研究論文。
再出發已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點仍然是從《夢》開始的地方,年近古稀的胡道靜原準備集中時間和精力,重新撰集《夢溪筆談補正》。[5]但在科學的春天里,胡道靜已然成為了中國科學史研究的一顆大樹。樹欲靜而風不止。于是我們看到他仍然在他認為“太長”的戰線上老驥奮蹄。用他在《沈括詩詞輯存》一書“后記”中的話來說:“余雖駑疲、聞鉦和嘶,亦安得不躍起也?!盵6]胡道靜這顆大樹上又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沈括和《夢溪筆談》的研究方面,他發表了“《夢溪筆談》在國外”、“《蘇沈內翰良方》楚蜀判”、“夢溪忘懷錄鉤沉”、“沈括軍事思想探源”、“試論宋代改歷中反映的科技成就”、“沈括的自然觀和政治思想”等學術論文。還出版了《沈括詩詞輯存》、《夢溪筆談導讀》、《夢溪筆談》、《夢溪筆談全譯》。
在農書、農史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圍繞著徐光啟來展開的。1983年,徐光啟逝世350周年,學術界開展了許多紀念活動,并將徐光啟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他輯錄了徐光啟撰著的《甘薯疏》、《農遺雜疏》,并分別作跋,收入由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主編的《徐光啟著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中,還發表了“徐光啟著作的新發現和研究”(1983)、“徐光啟農學三書題記”、“關于《農政全書》的‘別本’”、“徐光啟研究農學歷程的探索”“北方引種水稻技術措施上的徐光啟戰略擘劃與實踐”等系列論文。這一時期,他還對朝鮮漢文農書《農學集成》、今本《南方草木狀》、元刊大字本《農桑輯要》等古農書進行了研究。還結集出版了《農書、農史論集》。該書收集的論文大多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現在所能見到的胡道靜有關中國古代農學的研究,比較集中地出現在這集中。1990年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出版了他所著的《中國古代農業博物誌考》,該書較之《農書、農史論集》內容又有所增加,并且更有系統,除了收入先前有關農史、農書的研究之外,還加入有關考古發掘、宋應星和《天工開物》,以及后來一些有關農史研究的論文。
八十年代以后的胡道靜,學術戰線不僅沒有收縮,反而拉得更長了。在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除了原有沈括、徐光啟和農書之外,還將研究的觸角擴展到了宋代歷法,以及黃道婆、宋應星、孫元化等一些重要的科技人物上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便是轉入道教的研究。許多大部頭的道教著作都是在他主編或參與主編下完成的。如,影印《道藏》36冊(文物出版社,1988年)、《道藏要籍選刊》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藏外道書》20冊(巴蜀書社,1992-1994)、《周易十談》(1992)等。這一時期,他還單獨或與人合編了《簡明古籍辭典》(1989)、《十大科學家》(1991年)、《國學大師論國學》(1998)等等著作。
八、九十年代也是年逾古稀的胡道靜人生最為輝煌最為忙碌的年代。他的工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81年3月20日,院部設在巴黎的國際科學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AcademyofHistoryofScience,IAHS),經世界著名科學史專家英國李約瑟、美國的席文和日本的宮下三郎三位博士聯合提名,一致推選他為通訊院士(序號448)。這一時期,胡道靜同時身兼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審、農業出版社顧問、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科技史)組員、上海市古籍整理規劃小組顧問、上海科技史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等多項社會工作。同時還為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復旦大學三所學校的研究生講授古代文獻、版本目錄、古籍整理、古代科技史課程。
開篇時提到的對于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的評介,見于1954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由李約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所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第一卷“導論”,同年的8月27日竺可楨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為什么要研究我國古代科學史”的文章,也就是在這一年,胡道靜先生調至新文藝出版社,并開始系統整理《夢溪筆談》。1956年,胡道靜的《夢溪筆談校證》問世。胡道靜在為《夢溪筆談校證》所寫的“引言”中就引述了李約瑟對于《夢溪筆談》的分析和評價。而在《夢溪筆談校證》問世之后,胡道靜的工作也受到了李約瑟的高度重視。他們成了同道中人。李約瑟博士每次抵滬訪問,總要拜訪胡道靜,并在他的書房“海隅文庫”親切交談。胡道靜將他對李約瑟的情誼融入到由他擔任責任編輯的《中國科技史探索》一書,該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是專門為紀念李約瑟博士八十壽辰而征集的論文集。八十年代以后,胡道靜轉入道教的研究,也很顯然受到了李老博士的影響。他在1991年春為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一書所寫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的名字叫“道靜”,有些朋友就說我同道教有緣。但是,我的專業研究領域是中國科技史,特別是農業史。直到我同老博士李約瑟有了交往,發現他的巨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又譯《中國科學技術史》)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經典總集《道藏》的材料,還提出一個著名的論點,即“道家思想是中國科學和技術的基礎”,這才推動我的學術研究的注意力也轉到“道教”上來。[7]
如今李約瑟和胡道靜兩位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名儒碩學都已歸道山,而以他們為代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還在繼續。
參考文獻
1.周俊元,雖九死其猶未悔——記著名農業史專家胡道靜,人物1987年,第1期。
2.范文通,鉤沉輯佚歷滄桑--記古籍整理、科技史專家胡道靜先生,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1期。
3.施宣圓,博學貫中西精思著妙文——悼念胡道靜先生,文匯讀書周報2003.11.14版次:5。
--------------------------------------------------------------------------------
[1]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海南出版社,1999年,628頁。
[2]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校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3]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599頁。
[4]范文通,鉤沉輯佚歷滄?!浌偶?、科技史專家胡道靜先生,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1期,309頁。
[5]農書·農史論集,自序,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7頁。
1從動畫片中挖掘故事的續寫
續寫是很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習作方法。續寫故事,就要靠想象,想象要大膽、新奇,又要合乎情理。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看電視動畫片,把欣賞動畫片和指導續編故事、續寫相結合,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學生既能關注故事的情節發展,又能專心地有目的地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環境等方面認真收看,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為續編故事積累習作素材,一舉兩得。為了讓習作指導更為集中,讓學生編故事更容易些,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師可以采取從“扶”到“放”的指導方法,即提供一個故事的開頭片斷,讓學生找到故事的線索,順著這個線索,把故事編寫完整。進行續編故事的習作訓練,指導學生掌握續編故事要做到瞻前顧后、順藤摸瓜。如《哆啦A夢》是學生喜歡看的動畫片。片中的哆啦A夢有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各種神奇的魔具,能幫大雄度過難關,解除各種疑難雜癥。為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我讓學生也來當一回作者,新編一個關于哆啦A夢和大雄之間的有趣而又神奇的故事。學生在觀看了《哆啦A夢》的動畫片斷后,教師引導學生說說哆啦A夢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學生對哆啦A夢非常熟悉,因此,馬上就能說出來,再引導學生續編故事,從而激發了他們的習作欲望。有的學生寫道:哆啦A夢遞給大雄一個普通造型的“優點反射鏡”,然后慢條斯理地說:“戴上這個反射鏡,當別人要批評你的時候,一看到這個鏡子,馬上會發現你的優點,就會表揚你。”大雄拿著反射鏡,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兩眼放光,就像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似的。大雄喜滋滋地拿著反射鏡,來到媽媽的面前,想讓媽媽也好好地表揚自己的優點。
2從動畫片中挖掘場面的描寫
場面描寫是學生習作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展開、感情與情緒的渲染,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場面描寫是對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動態畫面所作的描寫,它所表現的是特定場合中的人物、環境和情節的綜合。場面描寫中,既有環境的描摹,又有情節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動,點面結合,富有層次。動畫片《灌籃高手》是籃球愛好者喜歡看的節目,也是小朋友愛看的節目,這部動畫片既能為學生的場面描寫提供素材,也能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帶著習作目的去觀看《灌籃高手》,為指導學生寫“比賽場面”打下基礎。如,動畫片中的主人公櫻木花道與對手決戰時,那激烈、精彩的比賽場面,櫻木花道精湛的灌籃技術,以及在籃球場上的頑強拼搏精神,正是同學們要學習的地方。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個籃球比賽的場面進行具體的描寫。教師在指導寫《灌籃高手》的《精彩的籃球賽》之前,先指導學生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然后,讓大家一起分享灌籃高手櫻木花道的風采。結合講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
3從動畫片中挖掘童話的編寫
電視動畫片中的主人公很多是活潑可愛的動物,展示給小朋友的是動物間充滿神奇而又有趣的故事,有團結友愛的,有斗智斗勇的,有克服困難的,等等。觀看這些動畫片,也為學生編寫童話提供了素材。學生充滿想象力,也喜歡編寫童話。如《貓和老鼠》讓人感到久違的天真。貓與老鼠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化敵為友或勢不兩立:為敵時絞盡腦汁,互不相讓;為友時,親如兄弟,不記前仇。教師可指導學生也以貓和老鼠為主人公,想象貓和老鼠之間所發生的不和或互助的故事。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編寫與電視動畫片中不一樣的情節,同樣去表現他們之間微妙的關系。比賽看誰編的童話故事《貓和老鼠新編》比電視中的更有趣。如,有的學生這樣寫道:“貓被老鼠捉弄得火冒三丈,兩根胡子氣得不停地向上翹,尾巴不停地擺動著,真是吹胡子瞪眼睛,就像是一顆快要爆炸的炸彈似的。貓氣呼呼地想:今天,我不把該死的老鼠捉住,我誓不為貓。人們不是都說老鼠怕貓嗎?老鼠想要跟我斗,下輩子吧!想著,它就一溜煙地跑到老鼠窩前。”
4從動畫片中挖掘觀后感的撰寫
動畫片中的感人情節同樣讓人流淚。教師可推薦學生觀看有益的動畫片,讓學生帶著情感去看,為寫觀后感積累生活經驗。如《寶蓮燈》的素材取自于中國流傳很廣的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沉香為了尋找、救出母親,歷盡千辛萬苦。這部動畫片教導人們只有不斷努力,靠堅強的意志,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戰勝頑固的敵人。教師引導學生用心去看這部感人的動畫片,并且精心選擇自己最受感動、感觸最深、最受教育的片段,在班隊活動中進行交流后,用心地寫觀后感。
5從動畫片中挖掘科技小論文的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