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06
序論:在您撰寫煤化工工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重視前期投資估算,做好決策階段動態管理
要想開展好煤化工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工作,首要任務即為建設單位要重視項目前期的投資估算,做好決策階段的動態管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首先,建設單位應該做好決策階段的前期準備工作,對項目后期可能出現的問題、風險進行必要評估,并且對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真進行審查。其次,企業應該派遣專門的工作人員采集區域的地理環境信息,同時根據市場環境對工程的建設規模予以調整,達到“省財省力”的目的。
1.2關注設計環節內容,提前為造價控制打基礎
在完善好決策階段的造價動態管理工作以后,接下來就應該著手工程的設計工作,一旦做出終極決策,設計環節將直接成為整個工程的關鍵步驟?,F如今,額度較低的設計費用卻可以給整個工程造價帶來十分大的影響,這對于當下的煤化工工程項目建設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建設單位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格外注意三方面內容:其一,重視基礎設計概算審查,重視限額設計;其二,煤化工工程應該實行招投標制,盡量規避不必要的損失;其三,施行獎勵機制,獎勵機制的有效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設計者的工作熱情,減少惡意收費的情況,也為造價控制打下了堅實基礎。
1.3招標工作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增強招標工作的科學性
除了工程前期的投資估算、設計概算以外,招標階段的招標控制價編制工作也意義重大,所以工程企業要盡可能保障招標文件的科學性、合理性,以此更好的服務于整個工程項目。一般來說,工程招標多采用競爭手段來挑選施工企業,從而完成工程造價的動態控制,然而,對于工程造價咨詢機構來說,強化招標控制價編制的管理制度、增強招標文件文字的嚴謹度成為編制招標文件的要務,所以招標文件中的重要條款必須經過各個專業業務人員評審。
1.4雙管齊下多策并舉,強化施工過程造價管理
所謂雙管齊下、多策并舉,主要是針對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所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釋:第一,協調好煤化工工程施工方面的進度、質量、造價三者間的關系,在確保整個工程質量達到規定標準的前提下,合理的安排工期,達到最佳的造價控制效果;第二,強有力的做好施工過程中的材料費用管理工作,一般來說,材料費用占據整個煤化工工程直接工程費的60%左右,可謂占據著十分大的比重,因此,企業應該對施工期間工程材料的價格做以了解,并利用合理方法對其進行調控,完成好施工過程中的造價動態管理工作。
1.5緊抓每一項目環節,注重工程竣工結算管理
對煤化工工程來說,工程的最后竣工階段也就是工程造價的末尾階段,此時更應該持有謹慎態度,做好竣工階段的造價管理工作。因而,在整個煤化工工程施工完畢后,應該邀請專業的工程造價咨詢機構按照施工合同中相關內容對整個工程造價工序進行必要的結算審計,仔細核算每一處項目工程量所花費的資金,在反復核對、多次檢驗的基礎上解決每一個紕漏問題。
2結語
關鍵詞: 美術 美術教育 文化功能 傳統文化
各國文化因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但美術教育的文化功能基本精神核心都是相同的,一位學者曾這樣概括:“人文是指區別于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在人們的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審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睆倪@一概念出發,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產品的美術,其實就凝結著人類文化發展的精髓,涵蓋著人文精神的本質。美術學科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內化地陶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務,同時,還應承擔起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教育重任,這既是時代的需要,又是美術教育內在規律的客觀要求。
美術是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美術作品在創作時有外部的種種契機,作品的藝術世界內部一定有著自己的固有特質。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寄托著作者的目的,是作者個人精神思想的物質再現”。因此,美術課程中人文教育功能的體現是多方面的。
一定時期的美術作品既是藝術家自身思想情感的釋放,又是藝術家所處時代、國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構成了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因此,通過美術學習,就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對不同文化影響下的美術進行比較、賞鑒,加深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傳承世界優秀文化,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同時,我們應該懂得,世界各個時期、各個民族遺留下來的美術作品,正是人類在歷史發展各個階段所取得的共同文化成果,理應為人類共享。通過美術學習,要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的共有性、延續性和發展性,在參與文化的傳承中,既要樹立起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積極推進我們民族文化發展繁榮,又要清除狹隘偏見、故步自封思想,增強相互交融、互補共榮意識,在推進文化的發展中作出貢獻。
為了發揮美術教育的文化功能,應向學生傳授中國傳統的文化,更多更好地介紹中國建筑、園林、服飾和各種工藝品,讓學生們知道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除了有兵馬俑、長城外,還有雕刻、刺繡、蠟染、編織等數不勝數的優秀傳統工藝,讓他們思考為什么中國敬重黃色和紅色?為什么許多民間工藝美術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等等。
一、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
工藝美術具有相對的空間局域性,與地域文化相對應?!耙环剿琉B一方人”的本質內涵是指區間文化的特性。在古代,人們被地域、民族等客觀因素限制在一定的空間范圍之內,特定的地理環境滋生并養育著特定的文明,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審美體驗和審美趣味。人民不難發現剪紙的南北方風格的差異,少數民族族裝飾工藝與漢族裝飾工藝如此不同。同時,這些不同的藝術不僅是構成不同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是作為文化差異的一個最為突出和耀眼的表現特征。正因為裝飾藝術的這種地域文化性,共同構成了世界工藝美術的多彩天地。科技可以沒有國界、沒有民族的差別,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而美術卻萬萬不可走向“世界大同”,因為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再創造。
二、了解我國及家鄉的社會習俗文化
在特定社會條件下,由于不同的觀點形態、風俗人情、民族特征、社會規范等的影響,就產生了不同的社會習俗文化。我國民間一般喜歡紅色,常在節日、婚禮中使用紅色,因為紅色象征喜慶、吉祥;對黃色雖有特殊的情感,而絕不濫用。在歐洲,人們婚禮常用白色,因為白色象征純潔和神圣。我國的年輕人也受到西方的影響,在婚禮上熱衷穿婚紗,但也會準備一套紅色的中式新娘裝。這是因為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心里,白色多用于喪事,它是死亡的象征,不吉利。到現在很多地方還有保留本命年要在腰間系一根紅帶的習俗。泰州是一個有千年文化的古城,歷史名人輩出,有著較為豐厚的民俗文化,如溱潼會船、道教音樂,等等,學生可以親眼目睹,感受地方習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三、盡可能多地開設民間美術課程
我認為除了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外,更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開設民間工藝美術課程,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觀摩鑒賞實物并親自動手制作作品,加深對我國民族工藝文化的認識,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弘揚祖國的民族文化。我校多年來在裝潢美術班和幼師班開設了剪紙、泥塑、刺繡、蠟染等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縱觀當今社會,市場經濟正波興浪涌,經濟、科技、文化的全球化,西方流行藝術的大量涌入,使正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美術教育必須承擔起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的職責,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在風云變幻的社會中健康成長。
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在運用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過程中,對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起著重要作用,是其他教育學科無法替代的。美術課程是“具有人文性質的課程”,是“一種文化學習”。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涵養人文精神。這不是簡單的概念更迭,而是一種教學理念的全面升華,從而使美術教育從純粹的技能性學科提升為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學科,將使美術教育進入更廣闊的領域,更深厚的層次。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姚國華.知識分子?人文精神?大學教育.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3][日]今道友信.美學的將來.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先進成本管理理念的缺乏
當前我國多數煤化工企業的成本管理通常只針對成本核算員、采購部等具體的人員或部門,但是成本管理并未達到整體化和全面化的要求,在實施成本管理控制時,各環節或各部門之間的有效制約、交流和溝通仍然較為缺乏。
(二)成本控制計劃的缺乏
當前我國多數煤化工企業的成本管理的連貫性與整體性較為缺乏,在企業的一些內部部門并未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本管理體系,也未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有效、可行、科學的成本控制計劃,造成企業的總成本控制的目標較為模糊,進而導致企業的成本控制效果較差。
(三)成本核算不合理
當前我國多數煤化工企業不夠重視成本核算,在建設成本核算管理體系時不夠規范、全面和健全。并且,企業對成本核算的應用效果較差,對企業的管理費用、銷售成本、生產成本、采購成本的制約和控制能力較為缺乏。
二、全面成本管理在煤化工企業的具體應用
(一)進行成本分析
作為全面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成本分析工作可以針對企業的某一具體階段,有效地判斷出其成本與其預算是否相符,同時通過分析企業成本的變動原因,進一步分析自身與其他企業的差別情況,從而尋求更加有效的成本降低的方式。在企業實施成本分析工作時,首先,根據統一規定的企業成本管理報表內容與格式,制訂一套科學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然后根據成本內容,例如對企業的工程、采購、管理、設計、生產成本等方面實施成本分析,另外,還應分析運行時的機會、稅負、融資、投資成本。最后,還需要注意成本分析工作的層次性和階段性,不同于過會計數據的單一的比較,應該對各成本的各階段及各要素實施縱向與橫向的比較,管理、技術、生產等各部門要進行緊密合作,以達到成本分析工作的最終目的。
(二)采購環節的管理
原料的采購是企業實施全面成本管理的關鍵,也是影響企業生產成本的直接因素。企業應對其原料采購工作進行針對性的管理,例如,在采購原料煤的過程中,為增加煤炭的重量,在運輸煤炭時,煤炭供應商可能會加水或者煤矸石。
(三)全面成本管理方案的制定與實行
煤化工企業在做好成本分析后,為明確其成本管理目標與責任,應該根據企業生產的各環節和各方面,制定一個針對性較強的全面成本管理實施方案。在建立健全企業全面成本管理的標準與制度后,還需要進一步嚴格地落實和執行。在全面成本管理方案的實行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其出現的問題,根據實際的具體運營情況,不斷完善成本管理方案,以促進方案可行性與合理性地提升。另外,煤化工企業還應該不斷夯實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礎,努力增強成本管理崗位的執行力和影響力,促進成本管理工作往信息化方向發展,并對各車間、部門、單位加強檢查與監督,促進全面成本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
(四)考核制度的建立
煤化工企業應當建立系統、全面、合理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對企業各環節、各部門的成本考核方式、測評方法、獎罰方式等制度進行完善。為培養企業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自覺性,應將成本考核的結果與個人的薪酬或該部門的績效相聯系。
三、結束語
關鍵詞:工藝美術;工藝美學;工藝文化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工藝美學是建立在工藝學和美學的基礎上,探討工藝領域里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工藝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在這些生活日用品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積淀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產生了朦朧的工藝美學思想。在工藝美術的學科領域里,應當開展對于美學的研究,可稱之為“工藝美學”。工藝美學研究工藝美和生活美的關系,研究工藝美的法則和規律,研究工藝美術的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以及材料美、結構美,研究社會發展的新工藝美等。
保存和發揚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載著衣食住行的工藝造物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脈”。因此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工藝造物文化和美學思想,是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眾所周知,中國工藝美術及造物文化的悠久、發達、輝煌、豐厚,無與倫比、舉世公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形成獨立、系統的理論學科。但是沒有系統整理不能誤解為沒有系統的工藝美學思想存在。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傳統工藝美學已經初步形成了思想體系和理論形態。
一、工藝美學思想的發展
工藝美術至所以重要,是由于工藝美術的特性所決定的。不同種類的藝術,具有不同的認識現實、反映生活的藝術手法,也具有不同的藝術作用和社會職能。工藝美術不同于繪畫,由于它受實用性的制約,以及制作條件的限制,所以它往往不以直接描寫具體事件為藝術手段,而是通過人們的精神世界,即通過人們的愛好、情趣、風尚等去把握現實,反映生活。這一點,它和音樂有某些共同之處。音樂也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精神世界,不過音樂是以聽覺的感受為基礎的時間藝術,而工藝美術則是可視的空間藝術。工藝美術和建筑則是極為接近,就兩者的性質來說,只有量的不同,而沒有質的差別。工藝美術總是注重于現實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的方面,予以肯定、歌頌、充實,或是使不美的變為美,而很少去表現批判??傊?,是為了創造工藝美。
從理論上講,藝術的作用包括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三個方面,它們是統一的,也是互相聯系的。但不同種類的藝術,根據它們的性質和用途,這三個方面又往往各有側重。工藝美術的審美作用占有首要的地位,比之其它藝術是更為重要得多。工藝美術主要是通過審美作用而達到認識和教育作用的。因此,審美作用決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思想、意志等交溶在一起。人們的審美觀,關系到對社會事物的態度和看法,也關系到對社會的實踐行為。崇高進步的社會活動,不僅會引起道德上的頌揚,同時也會產生審美的贊賞。真善美是有著內在聯系的。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曾說:“藝術,也是趣味。藝術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們內心的反映,是對于房屋、家具……人類靈魂的微笑,是滲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思想的魔力?!惫に嚸佬g,也正是從審美的角度,去創造“人類靈魂的微笑”,又是用審美的手段,以發揮其對于“情感和思想的魔力”。它運用審美手段去表現生活,又通過審美作用來實現其社會職能。它是為了創造工藝美,并用工藝美服務于生活。
我國工藝美術的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制作精美,在世界工藝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顯然,古代和民間許多優秀的工藝品,是勞動者運用了工藝美學法則進行創造的。例如:原始社會的彩陶工藝,在裝飾紋樣上虛實的變化,黑白的交替,曲直的對比,都構成了音樂般的節奏和韻律。它運用雙關的圖案組織所產生的復雜的結構變化,注意從正視和側視都能體現的完美的藝術效果,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莊重的造型,對稱的裝飾,具有神秘和威嚴感的饕餮紋,從工藝美學上成功實現了當時奴隸社會對于工藝美術的社會要求。西漢,是漆器工藝史上的發展和繁榮時期。裝飾紋樣的題材內容豐富,并采用線描、針刻、鏨金、鑲嵌等多種新技藝,使線條曲折縈回,流暢不滯,圖案瑰麗。宋代陶瓷的輝煌成就,與其說是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還不如說,在造型和釉色等美學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明式家具給我們創造出典雅優美的工藝形象。一點一線,賦予了很強的藝術表現力,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成為我們學習古代家具的典范。
在我國古代的工藝美學思想里,十分重視不同工藝種類的特性,從而以發揮各自的特點,以創造工藝美。材料是體現工藝美的物質條件,所以在古代許多有關工藝的著作中,把注意材料的性能和運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即所謂“工以理材為難”。所謂理材,就是利用材料和改造材料。各種不同種類的工藝,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因而需要運用不同的理材過程,以體現工藝美的效果。陶瓷、染織、金工和木工、玉工、石工就各有區別。陶瓷和釉料和胎土,印染的配色,金工的合金,往往因為經過物理的或化學的處理,而產生與原材料完全不同的新的藝術效果。
我國春秋末年的《考工記》是世界上最早的工藝學理論文獻之一。它提出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一樸素的工藝觀,至今仍可作為工藝制作的基本法則。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蘊含有豐富的工藝美學思想,明代黃大成的《髹飾錄》,系統闡述漆藝的基本原理,制定“巧法造化,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三法則和“二戒”、“四失”、“三病”的工藝制作原則,已經接觸到工藝美學的有關內容。雖然工藝美學思想的產生很早,但都是零散的,未能上升到理論的形態。工藝美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后半葉英國威廉?莫里斯和“藝術與工藝運動興起”之后,在我國則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人研究。工藝美學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工藝美的創造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其具體內容是:工藝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工藝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以及與其他藝術門類的關系;工藝創造的形式美的法則;工藝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工藝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工藝的發展歷程和工藝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鑒賞工藝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
在工藝美學要求上,許多工藝論著大多強調一個“宜”字。例如:陶瓷的“各隨其宜”,刺繡的“因其所宜”,(《繡譜》),園林布置的“精在體宜”(《園冶》),等等。所謂宜,就是和諧,就是適應,就是合理,這可以說也是工藝美的一種高度的境界。
古代的工藝美學觀,對于工藝制作,注重“致用”,主張 “利人”。所謂“百工者以致用為本”,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實用第一性,正是科學地反映了工藝的本質。墨子提出“利人謂之巧,不利人謂之拙”,是以利人作為巧拙的審美標準。明代《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主張“貴五谷而賤金玉”。都是出于同一的觀點。這些觀點顯得十分可貴。中國古代的設計思想、技術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學思想融匯一體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于道與器、物與欲、文與質、技與藝、用與美等工藝美學基本范疇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或取譬引類,或直言闡述,連篇累牘,史不絕書。
工藝及工業歷史的對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之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馬克思語)。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實際上工藝美學比傳統美學更接近哲學。建立在實用理性、經驗直覺、意象思維方式和講究“經世致用”的傳統哲學如《易?系辭》,更接近于廣義的“營造學”。如果說《考工記》為傳統工藝美學提供了基本的技術論,那么《易?系辭》為傳統工藝學提供了基本范疇和方法論。兩者構成了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
我國古代的工藝美學思想,盡管只是些零散的,但內容卻是很豐富的。上面提到的一些,也只能是工藝界產生的形形的工藝思潮,對于我們都有正面或反面的參考作用。
在工藝美學領域里,外國還有不少關于形式法則的研究,其中包括實驗美學的探討,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視為形式主義而被拒之門外。例如:著名的“黃金分割律”,以及由此引伸的關于矩形、渦線、級數、律的研究;方形、圓形、三角形等三原形的研究,以及“桑齊原型”的組合,以三原形組成九個基本形,經過兩個、三個、四個互相交替結合,而可獲得幾千個不同形體的成型;與此類似的“瑪臺爾型體”的組合,以方形為基礎,運用曲線和直線兩種線型組合的多種形體變化。六十年代以來流行的“歐普美術”,或稱光效應美術,利用幾何線形所產生的視幻覺的種種變化,等等。都是可以啟發和開拓我們對于造型和裝飾的設計意象的。
工藝美源于生活美,生活是工藝美的源泉。工藝美離開了現實生活,就會失去藝術生命力。一切古代的或外國的資料,都只能是我們的借鑒。歷史在前進,生活在發展,工藝美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革新,不斷提高,不斷豐富。例如: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給我們提供了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工藝形象資料,開拓了工藝美的更新的領域。
美是可知的,也是具體的。美不在幻想的太空,而是在現實的土地上。一句話,美并不神秘。人們對于現實的觀察和掌握,經常包含著審美因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著自己的美學觀點,對于自己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美學要求。人們用自己的美學觀,評價和對待自己周圍的事物。
美學不應只是研究藝術美的科學,也應該研究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的更為廣闊的審美關系。美學應當從學院派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來,努力加強同人民生活的聯系,使成為生活的美學,大眾的美學,使人們感到生動、親切。這一點,工藝美學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責任。有些藝術理論家和美學家,往往把工藝美術排于藝術之外,也把工藝美排于美學之外,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生活需要的。
工藝美能夠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性質,體現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和美的創造智慧,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所以,工藝美不僅能使人們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審美趣味,加強美學修養,也能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建樹優良的道德品質。它是塑造新的精神風貌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工藝文化的傳承
傳統工藝文化有自己獨特造型理念、創造心態、視覺模式和構形規律。從形象發生學范疇講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論形”或追求所謂科學的視象(如透視、光影等)。反映了中國造型哲學和藝術思維的獨特性。首先形、象對舉而有別:“視之則形也,察之則象也”。形是視而得之的客觀形貌,偏重于客觀性、空間性、靜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觀察思考得來的形象,與形的實體性相比,具有空靈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顯特征,是對有形之物的超越。以象形取意、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導地位,樹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傳統藝術注重心理意象創造的基本特征,也決定了傳統美學偏向倫理或社會美學的價值取向。制器的社會象征意義或祈福、納吉等觀念意蘊的表達,成為傳統工藝美學顯著的構形意識。
工藝文化是工藝造物活動及其物質、精神成果文化內涵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工藝文化觀念、工藝歷史衍變、工藝顯型式樣、工藝文化符號諸方面的復合整體。工藝美學思想體系是以工藝的立美、審美為主干,以工藝造物論、工藝形象論、工藝鑒賞論為網絡,融匯設計思想、技術思想、美學思想和傳統文化思想為一體,廣泛涉及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文明建制的思想體系。這是一個由歷史衍生、選擇、建構和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而傳統工藝造物文化基本范疇,就是這一理論大廈的基石。所謂工藝美術優秀傳統,不是指保留至今的大量古代工藝美術珍品,也不是傳統圖案或某種風格式樣,而是傳統工藝文化一種內在的思想定勢和定向發展的內趨力,其核心就是傳承沿續不斷發展的工藝美學思想。它的豐富內容和理論指導價值,正是傳統工藝文化的精華所在。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藝造物樣式。傳統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1、和諧性。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2、象征性。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于強烈的倫理意識,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
3、靈動性。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s形的結構范式。這種結構范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4、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并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繪的工巧性。
第一點,該平臺通過光纜、有線和無線通信以及有線無線相結合的方式作為煤礦井下作業通訊主體的通信網絡,實現了礦井下音頻、視頻數據的有效傳輸;第二點,該平臺通過對綜合采集、挖掘設備的運用,實現了礦井下集合挖掘、裝巖、運煤等作業的自動化;第三點,該平臺通過PLC的智能控制,實現了部分設備(如:排水、皮帶等)的自動化控制;第四點,該平臺通過監控系統以及礦井下作業人員定位追蹤系統實現了對全礦的安全監測,并能將監控數據及時上傳到煤礦管理局;第五點,該平臺通過設立礦下避難倉以及井下人員自救設備,實現了煤礦作業中的緊急避難系統。
2煤礦綜合工程技術中的數字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化的煤礦綜合工程技術系統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煤礦企業的生產效率及安全,但該綜合工程技術的各個系統之間并沒有相應的聯系,這些系統各自進行運行,自成體系,并須配備單獨的專業安裝維護人員,這樣的狀況給人力、物力、財力都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雖然目前我國的煤礦綜合工程技術數字化管理建設條件已經成熟,但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首先,煤礦綜合工程技術數字化管理的總體水平較低,其按礦下作業功能和結構形成了多種控制系統,使得綜合系統整合程度有限;其次,煤礦綜合工程技術中的數字化管理發展失衡,大中型煤礦企業的數字化管理進程遠遠超過了小型煤礦企業,并且由于煤礦企業對安全生產的重視超過了其他輔助類決策系統,使其在生產節能、減耗方面的建設極度欠缺;最后,由于煤礦綜合工程技術數字化管理平臺的信息系統各自運作,互不聯系,造成了其系統信息各自孤立的問題,嚴重制約了煤礦綜合工程技術中的數字化管理的建設。
3煤礦綜合工程技術中的數字化管理的發展趨勢
3.1建立煤礦數字化數據海量存儲與挖掘系統
建立煤礦數字化數據海量系統,是以煤礦的相關設計和加工對象為資源,對煤礦的開采環境、開采設備、開采人員、地質信息以及相關的輔助生產和監測等相關數據進行描述,使煤礦信息(如井下溫度、瓦斯濃度、井下粉塵等)能夠得到全景、實時、動態分層的顯示。將以上所提到的各種信息以數據的形式進行存儲并管理,并與礦井中數據挖掘技術相結合,可以使煤礦企業快速、準確的了解周圍地質巖層的分布情況以及井下作業設備的安全應用情況。通過對煤礦生產過程中系統數據的分析,可以提高煤礦生產整體過程的優化,繼而在提高煤礦生產效率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3.2建立煤礦生產過程中關鍵設備自動控制系統
煤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及材料,而利用目前發達的計算機技術和電子設備控制技術在其生產過程中建立起相關設備的自動控制系統,可以有效提高煤礦企業的的自動化生產水平。雖然煤礦井下作業中的人員和設備大多處于移動狀態,位置也在不斷變化,但并不代表其生產過程是不可控制的,只是其控制的方式與精準度與普通的生產企業有所區別。
4結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不同群體,團體、或為個人,看做文化遺產的社會實踐,觀念的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術和相關的工具,手工做出來的物品與文化場地。每個團體因為自身所在的地方,與歷史的條件、自然的關系的變更使不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更新,并讓那些人實現了自我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始終依靠人存在,以形象、技藝和聲音為表現手段,還以嘴巴、耳朵、身體為載體能夠代代相傳,在“活”的傳統文化中,其又是極脆弱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從事傳統文化和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很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后繼無人的情況,亟需解決。
一、材料工藝創新
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下去,只靠口頭上的宣揚是不夠的,還需要科學的創新與發展。例如民間工藝美術皮影戲,我們可以發現,如今喜歡皮影戲的人不少,但觀看的人卻很少,特別是年輕人。因為他們只能聽懂音樂,卻看不懂內容。如果想將這項文化遺產發展下去,應該有適應社會發展的改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皮影的造型角色,表演方式也應該產生相應的變化來適應時代的需要。例如與數字技術合作,選擇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藝術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原有的鏤空花紋,可以在數字動畫中轉化為紋飾。在與數字化技術結合的情況下,可以將原來的牛皮和驢皮材料模擬成布料、布紋的質感。但是為了保護傳統文化的韻味同時豐富畫面語言,可以對皮影的顯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對其他的配件或布景進行改進,使皮影戲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再如一些傳統的柳編工藝品,在國內的市場銷售一直不是很景氣,中國人把它看成傳統的手工制品,代表著落后,同時代脫節。如何讓國內追求現代化時尚消費思想的人們能夠接收我們民族自身的非遺產品,這就迫切需要生產廠家進行創新和改變,不斷豐富柳編的材料,科學地融入其他不同質感的材料,使傳統的柳編工藝品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柳編裝飾品和擺件,像臺燈和花瓶等制品可以和金屬銅結合,產生肌理的對比,一個富有金屬光澤、光滑圓潤,一個具有自然柳條紋理,產品的裝飾味和現代感倍增。此外還可以嘗試同陶瓷、石頭、鐵器等材料結合,打破柳編材質一貫單一的現狀,使國內更多的消費者能夠接受,從而擴大國內市場。
在沿襲幾百年的柳編技藝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了很多種編織法,例如立編、擰編、排編等十幾種編法,打造出口創匯的名片和主導產業。老外覺得它綠色環保、純手工編織,天然材料,所以和喜歡。而柳編產品在國內市場銷量卻不那么好,因為國內的年輕人認為柳編不就是手工編織的菜籃、果籃嗎?都是過時的物件,缺少現代感。因此廠家可以從柳編制作工藝上進行創新,引入藝術設計中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的方法來設計與制作,采用立體構成的方法設計出各種器型,然后用鐵絲、木框、柳條等搭好骨架,再把柳條、竹片、木片、樹皮等材料按照平面構成的方法拼貼上去,這樣不僅效率高,也可以批量生產,降低成本,又不失手工綠色環保的特點,同時也豐富了柳編的生產工藝,增強了產品的設計味道,傳統中不失現代感,可以作為新中式家具配飾用品的首選,國內銷售市場將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二、傳播媒介創新
媒體傳播的方式能記載各個階段各種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后來的研究人員帶去便捷,讓他們能有更詳細真實的研究資料,同時也能夠對群眾進行科普教育,讓人們能夠了解認識本民族文化。當今科技發展的很快,人們認識事物的途徑越來越多。例如文字、聲音、影像、網絡等等,這些途徑可以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類別劃分存入檔案,設立整體系統的資源數據庫。例如,近年來各級文化部門按照文化部統一要求,將普查收集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字、圖片、影像等素材錄入電腦,建立健全的自治區、地(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媒體傳播還包括期刊、電影、網絡等傳媒,這些目前已經離不開人們的生活,是宣揚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手段。例如:(1)影視傳播,電影是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民眾通常是在一些電影中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傳播可以利用電影、電視、紀實片、專題記錄等多種途徑。(2)表演傳播,這些年來,春晚,元宵喜樂會、話劇巡演、甚至是綜藝節目等文藝娛樂節目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觀眾在觀看節目的時候,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3)動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如今動漫已是新媒體產品中的一個發光點,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無疑是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動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以前就有合作,中國很多的早期動畫大部分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為主線,例如早些年中國的一部獲獎動畫作品《桃花源記》,它就是融入了中國的傳統元素,皮影、剪紙、水墨等等。國內的動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互相參考學習,相互融合。動漫的出現、推廣,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帶去了方式上的創新。(4)游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游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合作從游戲出現的時候就開始了,文學作品中那些富有想象力與生命力的形象、情節、觀念等,早已形成一系列的文學“原型”,在游戲的設計制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很多原型被帶入各類游戲中。通過游戲的畫面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多了一種傳播方式。(5)網絡傳播,當今科技的快速發展,使用網絡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可以利用網絡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各種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網絡的傳播能夠得到很好的普及作用。由此,網絡傳播也是一條很重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梅山武功 傳承 演變 生存
論文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從文化傳播角度對梅山武功的傳承途徑、演變與生存形態進行調查分析,指出梅山武功的傳承途徑既具有傳統武術的一般特點,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方式;梅山武功的現代生存形態可分為原生態、次生態和現代形態三種形態,提出梅山武功的研究必須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體育的文化本質。
1.前言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不同文化之間存在沖突、融合、擅變的過程。在當今全球一體化進程中,一方面,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我國在國際競爭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在世界范圍內發揮其影響力。另一方面,一些影響了幾代歷史的地域文化卻長期埋沒,不為人知。梅山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山文化反映了人類原始思維特征和文化信息,而梅山武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民族體育屬性的武術文化,它伴隨著梅山蛔蠻的歷史而發生發展。梅山地區因長期與世隔絕、不服王化,梅山文化在相對封閉的社會歷史環境中保持著原始狀態,梅山武功的主要功用體現在生活生產實踐當中。隨著中央統治者對梅山地區的多次征伐,梅山桐蠻奮起抗爭,梅山武功的軍事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和擴展。自從宋代開梅后,梅山地區并人中央版圖,梅山文化與外來文化互相交融,其文化特質很大程度上被弱化甚至湮沒于歷史長河。而梅山武功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直接導致其文化背景和內涵的缺省,淪為一種地方拳種。當今社會,傳承發展民族傳統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文化回歸傳統具有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下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的需要,其次是抵制社會發展全盤西化的文化需求。在這個背景下,研究梅山武功的傳承途徑和現代生存形態可以更好的厘清梅山武功的本體特性,從而有利于梅山武功的發掘和保護,對于探索梅山地區新農村體育建設也具有積極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梅山武功的流傳形式與生存形態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期刊網、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圖書館、google搜索引擎等檢索、搜集關于文化、梅山文化、梅山武功、民族傳統體育等相關專著2部,關于武術、地方拳種、地方武術文化研究相關期刊論文10余篇。
2.2.2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梅山文化專家進行親自訪談。對本研究涉及的間題如梅山文化的基本概念,梅山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梅山文化對梅山地區歷史進程的影響,梅山武功和梅山文化的相互關系等問題向他們進行咨詢,認真聽取建議并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實施。另外用電子郵件的方式向部分省外專家學者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本研究的看法和建議。
2.2.3問卷調查法
根據課題的需要設計問卷,并以專家問卷形式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發放,將60%以上的專家認為密切與較密切的指標確定為本次研究調查問卷的正式內容。問卷的信度、效度檢驗嚴格按照問卷調查法執行,共發放調查問卷30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問卷28份。
2.2.4田野調查法
通過實地考察梅山地區自然、人文、經濟環境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獲得本課題的相關資料。利用假期對新化、冷水江、安化、漣源、隆回等進行考察,獲得本研究相關一手資料。
2.2.5歸納演繹推理法
運用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人類學等理論對研究內容及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探討。
3結果與分析
3.1梅山武功伴隨梅山恫蠻的歷史而發展
《宋史·梅山炯蠻傳》記載:“梅山蛔蠻,舊不與中國通”梅山武功在長期封閉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依存于梅山炯蠻的發展,經歷了原始的生存手段、戰爭技能到宗教祭祀內容的過程。古代梅山地區伶婁底、邵陽、益陽、湘潭、懷化、常德地區一帶)主要居住著百越和苗、瑤、巴(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這里地處雪峰山中段,峰巒起伏,山高林密,人們長期過著原始生活,為了求生和與猛獸搏斗,則必須使自己具有強健的體魄和翻山越嶺的奔跑能力,并不斷改造和創新與自己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健身煉身器械和工具,學會和掌握了符合實際需要的格技動作和方法,這就是梅山武功的萌芽。隨著歷史發展,人們對大量的攻防技法不斷進行提煉和改造,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功形態和內容體系,長期以言傳身授的方式流傳于世,體現著一種山野文明的深沉原始特征。民族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與發展依賴于特定的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并在一定區域內發揮著特定的社會功能。梅山武功形成于生產勞動,發展于軍事斗爭和宗教祭祀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服務于梅山崛蠻的生活生產實踐還是為了滿足戰爭需要,或是宗教祭祀的需要,梅山武功根據歷史發展的潮流不斷被改造,也在這種改造過程中得以傳承發展。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進程中都通過一定的方式途徑傳播,或資料記載、或口傳身授,并在傳播過程中必然會與其他文化沖突、融合乃至變異。宋代開梅后,統治者兒次大舉移民,梅山地區形成了多民族雜居、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狀況,梅山文化在梅山地區不再占有統治地位,梅山武功也漸離于梅山文化作為一種地方拳種存在。社會發展到今天,梅山武功在現代社會中的實踐舞臺大大縮小、形成梅山武功重要特征的封閉的社會基礎已經被現代工業文明所取代,現代梅山地區人們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是忙時追山趕獵,閑來練武。梅山,已經徹底的融人了現代社會。
3.2梅山武功的現代生存形態
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后工業文明,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中,是一個歷時遞進的過程然而,對于20世紀后期走向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全球化帶來的特殊歷史環境,這種歷時遞進的社會文化形態卻變成了共時共存的了。梅山地區也融入了由以農業經濟為基本特征的社會向以工業經濟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的歷史轉型中。在梅山地區,仍然以農業經濟為主,但是新興的工業經濟及后工業經濟也或多或少存在著。在這種背景下,梅山武功的現代化存在形式是多樣的,在現在和將來的較長時期內將以多層次、多形態存在和延續,呈現出多態并存的獨特景象。根據梅山武功現代社會功能價值及表現形式,從民族傳統體育學科角度可以將梅山武功的現代存在形式分為原生形態、次生形態以及藝術形態。
3.2.1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態
所謂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態并不等同于原始形態,原始形態是指在梅山武功形成期的社會背景下,主要的社會功用是生產手段和戰斗手段,是一種下意識的不自覺的形態。而原生形態是梅山武功形成體系之后,延續了原始形態下的社會功能,同時又從獨立的功法套路練習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以及同宗教祭祀結合,娛神自娛。這種形態自覺地、有意識地發展、傳承整個梅山武功體系。
在現代社會中,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態主要以“打”的形式存在于民間“把式”手中。在某些區域里,梅山武功實際上仍依賴于民間的生產、生活、傳統節日習俗及宗教活動而存在,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這些民間“把式”固守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武功典籍或口傳面授某些功法套路,也許有些功法套路在流傳過程中被改變,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把式”手中的梅山武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生形態,可以稱之為原生形態。這些民間“把式”是梅山武功的承載者,他們保存著最為原始的梅山武術文化,同時固守著傳統的門戶。隨著他們這些老拳師的過世,梅山武功的這種原生形態也將戛然而止,從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保護角度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3.2.2梅山武功的次生態
梅山武功的次生形態是相對原生形態而言的,梅山武功與其他地區民族體育項目比較,其封閉性、生產實用性更強,娛樂、審美特征相對較弱。文化變遷時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一方面表現為人們價值意識的覺醒及其對價值的渴望和追求,使受羈絆的欲望和被束縛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也使人更加意識到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文化價值體系轉換的一致性。在開始注重傳統體育文化發掘整理的今天,梅山武功試圖融人現代社會,卻無法處理好與生俱來的文化特征和現代社會價值取向背離的矛盾。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武術運動發展拖人力度加大,尤其是1979年國家體委發出《關于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在整理過程中,梅山武功也被作為武術遺產和稀有拳種進行搶救,眾多民間拳師紛紛獻出自己的絕招,這種情況下梅山地區的武術運動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新化縣連續被評為全國武術之鄉。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遭遇的尷尬是,梅山武功注重樁功,強調在狹隘山區的實際運用,而現代價值取向卻向更快、更高、更遠的奧林匹克運動精神靠攏。晏西征在參加了第三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后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裁判員由于沒有認識到繼承傳統武術的重要意義,在評分時只注重力量、速度和高難動作,對一些原汁原味的傳統套路評分很低”。門因此,梅山地區武術院校在傳承梅山武功這種地方拳種的態度上,主要用現代競技規則對梅山武功加以改造,加人了大量騰空跳躍等難度動作,只保留了梅山武功中少數動作,這種形式的梅山武功適用了現代競技體育規則,迎合了現代競技體育的審美觀,但基本上已經脫離了梅山武功“重樁功”、“拳打臥牛之地”的傳統路子。梅山武功這種試圖保留自身特色又試圖融入競技體育的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次生形態,這種尷尬也是大部分傳統體育面臨的一個窘迫局面。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變遷過程中,如何實現自身特點和現代價值和諧統一,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不是作為只存在于博物館的文物,是梅山武功巫需解決的難題,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3.2.3梅山武功的藝術形態
梅山武功與藝術的聯姻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祭祀,梅山蠻重祭祀祈福,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祭祀過程中跳大仙,并揉人大量的武術動作,并隨著梅山蠻的繁衍而流傳至今。正是這種淵源,隨著梅山文化研究的升溫,有研究者提出將梅山武功作為表演因素加以整合,近幾年梅山文化主題旅游的升溫,梅山武功也作為一種節目開始走向舞臺向外來游客展示,這種形態的梅山武功注重表演,以滿足外來游客獵奇探秘心理,可以稱之為“舞臺上梅山武功”。這對于當地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只能稱之為表演形態而非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形態。由原始宗教祭祀擅變而來的民俗節日承載了梅山武功的藝術形態,這種形態下的梅山武功不為經濟利益,延續了原始宗教純粹的心靈信仰。這種形態的梅山武功不是一種體育運動,而是一種民俗藝術。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