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5:20
序論:在您撰寫情感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情感教育效果測評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小學德育目標的整體實施
小學思想品德課情感教育目標是小學德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內容。情感目標的測評與認知目標的測評一樣,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導性作用。只有經常不斷地開展情感教育目標效果的測試與評價,才能改變目前許多學校和教師只重視道德認識的形成,忽視道德情感培育的現象;才能對教師的情感教育效果作出較為科學的判定,對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勞動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督促教師認真實施情感教育。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學德育目標的整體實施。
2.有利于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健康發展
在思品課教學中,廣大教師已經普遍重視于道德認識的形成、理解、運用等,并把“是非判斷法”、“事例分析法”、“故事說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在道德情感教育的領域里,同樣可以通過“入情體驗”、“情感測評”、“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養和研究,來提高學生自我情感的評價能力,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
3.有利于增強人們對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在我國,憑認知目標來評價學校的教學工作,已有很長的歷史了。學校和教師往往只根據學生學業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并以此把學生分成好、中、差、優劣等各種等級。那時,學校領導和教師很少有人認為,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態度或性格等等來評定學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實上,處在情感目標某一端的學生,可能受到學校和教師的懲罰;而處在另一端的學生,又可能博得教師的喜歡,得到各種獎勵和榮譽。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也應如此,重視道德情感的培養,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讓情感教育處于可有可無或名存實亡的地位,要通過實施情感教育測評,來提高和強化人們對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二)情感教育測評的基本要求
實施情感教育測評,其基本要求是:
1.測評的方法,不僅要科學、準確,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測評中的信息收集與處理必須簡捷、明快、反饋及時。
2.測評的過程應該具有導向性、調性、激勵性和促進性等功能。
3.測評的結果,要把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起來,既要有數據的量化,又要有顯示內涵的意義表述。
4.測評的素材要規范、標準,以確保測評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測評的基本方法
就測評的方法與技巧來說,情感領域比認知領域還顯得貧乏和幼稚。從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這個原則出發,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情感教育效果測評中參鑒。
1.觀察法
這種方法所采取的是對學生言行舉止的直接觀察。在較長時期內進行大量的不同類型的觀察,能減少對情感發展狀況作出不正確推論的可能性。運用觀察法,要求教師能夠系統地記錄要使用的觀察資料,記錄學生的可觀察行為和其發生的特定環境,這樣就能增強測評結果的可信性。這種方法適合于重點觀察少數學生。
2.報告法
通過問卷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行為作自我報告。分隱名式報告和署名式報告兩種。隱名式允許學生不論采用何種測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處是可以阻止一些學生試圖取悅教師,或喜歡作出他們認為在社交活動中受歡迎的回答傾向。這種形式可以準確測出那些帶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署名式報告,是讓學生在確信測量的結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脅的情況下署名,它可以準確辨認個別學生,掌握特殊情況。
3.會談法
教師向學生詢問精心準備好的一系列問題。分個別會談和群體會談。個別性會談,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談心。群體性會談,便于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無論采用哪種會談形式,教師都應注意察顏觀色,掌握學生答話的神情、姿態,記錄學生答話的內容。會談式的測評最忌學生的沉默寡言和對問題的歧義理解。前者,教師要費時多鼓勵;后者,教師要費時多暗示、引導。
4.測驗法
這是一種被普遍運用的測評方式。分診斷性測驗和形成性測驗兩種。診斷性測驗是教學前對學情的“診斷”(又稱課前測試),它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狀,便于把學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列中。形成性測驗,是教學后對情感教育目標達到度的檢查。采用測驗法,關鍵是圍繞情感教育目標編制一套能夠準確測出學生情感發展水平的題目。情感水平測試試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是非題(又稱正誤題)。它是要求學生對一個陳述句或問句作出對或錯判斷的測題。這類題目中往往隱含著情感行為或態度,或者以第一人稱出現,或者以第三人稱出現,要求學生對題中的行為、態度表個態,對,是不對,從而看出學生對類似問題的情感水平。
②選擇題。分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兩種。要求學生根據題意在所提供的幾個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的測題為單項選擇題;要求學生根據題意在所提供的幾個答案中選出幾個正確答案的測題為多項選擇題。選擇題一般由題干和選項兩部分組成。根據題干和選項組合的方式不同,選擇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a、肯定式選擇題:從測題中挑選出正確的答案。
b、否定式選擇題:從測題中挑出錯誤的答案。
c、最佳式選擇題:從測題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選擇題適用于各種性質和種種認識層次的材料,學生作答方便,選項越多(4-5個)猜測的機遇越小,所以,這種形式在情感教育測評中被廣泛運用。
③情境題。針對情感教育目標,在測題中設置一個具體的情境,觀察學生閱讀、體驗這個情境時的表現,然后記載下來。記載這件事最好不讓學生知道。這種測題,與前兩種相比,測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困難的是,教師無法逐課、逐人進行,有時還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師、學生家長的配合。
三、觀察情境測量法
(一)觀察情境的設置
觀察情境設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學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體。如果圍繞著某種具體的道德情感內容,設置類型不同,層次有別的觀察情境,來測量學生的道德情感,其結果會比那種只憑單一的,無層次性的觀察情境測量來的結果真實可信得多。
1.從觀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動態情境和靜態情境。
所謂動態情境,是指以活動、操作為主體的情境。情境的參與者總以動態出現。觀察者教師通過情境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測量其對某種事物的觀點、立場和態度。動態情境的優點在于觀察者容易觀察和記載。設置動態情境要使參與者人人都有“動”的機會。
所謂靜態情境,是指以觀看、傾聽為主體的情境。情境的參與者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實際上是明“靜”暗“動”,參與者的內心實際上充滿著激烈地矛盾運動。因此,設置靜態情境,一定要考慮,是否能夠把參與者引進“靜思”的意境。
2.從參與情境的成員分,有個體情境和群體情境。
個體情境,只有一人參與,具有獨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來干擾,參與者呈無拘無束狀態,所以,情感流露得較自然、真實。設置個體情境,便于準確把握學生的特殊情況。
群體情境,參與情境的是一個群體,是某個集體中的所有成員。設置這種情境最大的優越性在于:造成學生的心理平衡。在學生看來,教師的要求是對準我們大家的,不是針對我們少數幾個人。設置群體情境準備工作要做充分,防止學生情感行為的“人云亦云”。
3.從設置情境的途徑看,有直接情境和間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設置者將學生直接帶進生活現實,讓他們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從中觀察學生道德情感的具體表現。在教學實際中,經常用到的有參與活動、現場參觀、調查訪問等形式。
直接情境與間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較強,人為痕跡少。但往往受教學時間、空間的局限,觀察情境不可能全部“直接化”,還有相當一部分要靠教師去設計、加工和創造,這樣來的情境便為間接情境。設置間接情境要巧妙、自然,要獨具匠心,還要盡量排除干擾因素,盡量減少“人為痕跡”,要讓被試者感覺不到在被試,這樣,他們的情感才會不受壓抑,才不會出現為取悅測試者而作出違心的反應。
上述幾種觀察情境,是互相聯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絕然分開的。它們互相交叉,彼此滲透,融為一體。動態情境中有靜態情境,靜態情境中有動態情境,時而先動后靜,時而先靜后動;時而又動靜結合。若干個體情境,可組成群體情境,群體情境中有個體情境。直接情境和間接情境,也可互為憑借,相互轉化。所以,設置觀察情境時,一定要注意考慮其聯系性,用聯系的觀點來指導我們的測量工作。
(二)在觀察情境中,測量學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觀察情境中測量學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個環節:檢測、量化和分析。
1.檢測:是整個測量工作的第一個環節,也是關鍵性環節。它包括立標、觀察、記載等內容。
立標:就是確立道德情感測量的目標。測量哪種道德情感,這種情感具有怎樣的發展等級,怎樣測量等工作,都需要在這個環節里考慮成熟。否則,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將無法進行。確立目標時,一定要緊緊抓住《課程標準》和教材,圍繞著教學目的來進行,切切不能偏離標準、教材的航線。
觀察:從特設的情境中,審視學生的種種表現:神態、表情、言語、動作……。觀察的方法有兩種:直接觀察式。教師作為情境的參與者與學生一道活動、對話和操作,從中直接觀察學生的情感行為;間接觀察式,教師作為情境的旁觀者,或遠離或隱蔽,遠觀學生的情感行為。不論采用哪種觀察方式,最好不讓學生知道有“觀察者”在“觀察”他們?!霸谳^長時間內進行大量不同類型的觀察,能減少對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確推論的可能性”。
記載:對觀察來的資料作詳細的“原始”的記載。資料記載得多與寡、虛與實、真與偽,都與觀察者觀察時的細心、留神程度有關。觀察者觀察時,對觀察的目標領悟得越準確,和在觀察中越細心、越留神,得來的素材就越豐富。如果觀察者事先不認真鉆研和領會情感目標的內涵及外延,不學習和掌握學生情感表現的特點和規律,就會對某些很有價值的情感表現狀態,如皺眉、嘆氣等,觀而不察,察而不記。記載的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的可觀察行為,而且還包括產生這種行為的特定環境。記載的方式有三種:一是表格式記載,把觀察到的有關內容,填寫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中,以示學生情感的發展變化狀態;二是描述式記載,用語言文字直接勾勒學生的情感行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記載。不論采用哪種形式,其內容都應具有“原始性”,盡可能不加或少加主觀色彩的詞句。
2.量化:對學生情感行為的數量化。
對學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師要首先主觀規定學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級,并指派相應的數字。這是整個測量工作中最困難的事情:因為,學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穩定性,既抽象又易變,所以很難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級。但是,只有我們深入實踐,注重調查研究,善于搜集資料,全面掌握學生道德情感產生、發展的規律及其表現特點,就能夠確立較為準確的量化法則。有了準確的量化法則,就能得到正確可靠的測量結果。
3.分析:對量化結果的定性與歸因。
分析這個環節是很復雜的,也是很具體的。因為影響、制約著學生道德情感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單一的。所以,分析時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道德情感在各個年齡段產生、發展、變化的特點,把握準學生情感產生的現場環境,還要把握準測題及測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測評實施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加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與理論水平
首先必須認真學習《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義務教育法》以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等文獻,從理性上明確實施情感教育測評工作的重要意義,以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徹底更新舊的教學觀念。同時還必須認真學習一些有關情感目標分類學,情感教育評價、情感教育論等理論書籍,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師的理論水平、研究能力。
2.熟練掌握情感目標參照表和情感教育測評的幾種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標參照表,是情感教育達成和編擬測評試題的主要依據,而測評方法與操作程序,又是測評過程有機、有序、有效實施的關鍵之所在,所以必須熟練掌握。測評過程實施程序大致如下:
附圖{圖}
3.不斷總結,開拓進取
實施小學思想品德課情感教育測評,是一項開創性工作,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的奉獻精神,以保證這項工作的長期進行。
[1]《教育評價》,布盧姆,華東師大出版社,1990年版。
[2]《教育測量》,王孝玲,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年版。
當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可以自覺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積極良好的情感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并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無論是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實驗技能,還是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離不開情感的培養。所以在中學階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一、科學中蘊含著人類優秀的情感品質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與沖動,是科學探究的開端,正是好奇心引導著人類打開了科學的大門,而每一個兒童天生具有這種情感。研究過程中的喜悅與快樂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維過程和辛勤勞動的基礎上的。這種情感體驗也是研究、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情感之一。在科學活動中還可以造就人的客觀、公正、無私的情感。因為科學研究和學習都要求人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
由此可見,學習科學的過程蘊含各種積極的情感,這個過程也正是培養高尚的情感的過程。
二、物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物理學科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都有較高的要求,這使得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而是讓學生長期處在一種膽怯、恐懼和過度焦慮之中,無疑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
培養學生的情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意志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我們進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為了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學科的這些特點,以高中物理課為載體,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成為有用之才。
1、物理學科在高中階段可以培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的內容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對公共事業的責任感、義務感、人道主義,等等。物理課程中包含有這些內容。例如,《墨經》中對力的定義,對小孔成像的解釋;沈括的《夢溪筆談》等。通過介紹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和思維形式,這就是愛國主義的一種具體體現??茖W是把雙刃劍,既可以造福人類,又可以毀滅世界,通過對核能的講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也就是使學生具有對社會的責任感。
理智感主要表現在興趣、愛好和體驗學習的愉悅等方面。物理課中本身就充滿了奧秘和探索。而學習中出現的快樂體驗則是學生要通過親身經歷和艱苦努力才能得到的。通過培養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并從中體會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樂趣。
學生欣賞科學美需要教師的引導。物理中充滿了美,科學與藝術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在中學物理課中應充分體現這一點,如簡潔、對稱、對立統一等等。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也能產生審美的愉悅。當然,這不是簡單的為了提高成績,而是借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改變學生認識事物的角度,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言傳身教,培養情感。
孩子來自于父母的有緣結合,孕育于母體,從自然狀態來說孩子應該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所以,當我們父母把孩子帶到人世間來的那一刻就應該把孩子當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最自然的情感去接納孩子,用期待花開的美好心情去等待和陪伴孩子的成長。而事實上,我們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忽略了這一點,往往更重視物質上對孩子的滿足而忽視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孩子在情感上對父母的依賴從很早就開始了,當孩子還不會講話時候,他們的每次哭鬧并不只是因為饑餓或者尿濕,有時也是因為想要大人抱一抱,或者對他笑一笑、說一說話。有過育兒經驗的父母會發現很多孩子都喜歡大人撫摸或者撫摸大人,這種被稱為“皮膚饑渴”的現象其實就是孩子對成人的原始情感需要。現在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帶著他們上早教課程,這種親子互動的課程除了一些能力的培養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幫助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親密的依戀關系。韓國早教專家申宜珍指出,在孩子周歲以內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依戀關系至關重要。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系,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信任和需要,這樣的孩子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容易接納成人的指導和幫助。
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當我們用愛的眼神去注視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是我們眼里的天使;當我們用愛的懷抱去接納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人。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呢?所以讓我們從無條件愛孩子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用這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溫暖孩子的一生。既然孩子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作為父母應該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無條件地去愛我們的孩子。美國親子教育專家蓋瑞•查普曼和羅斯•甘伯認為:“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愛他們。即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多高,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都要愛他們。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對孩子永遠給予并表示愛,即使他們行為不佳。”就像我們無從選擇自己的父母一樣,我們也一樣無從選擇自己可以擁有一個怎樣的孩子,不管你的孩子長相如何,能力如何,他都是上天賜予你的寶貝,你要愛他的一切,對他的一切充滿愛。
二、教育方式上無條件接納孩子
1.尊重孩子
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在教育的同時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高興打就打,高興罵就罵。作為21世紀的家長,我們的家庭教育已經不能再是權威式的家長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當發現孩子的某一行為有變化的時候,或者不符合我們成人要求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去了解孩子這一時期的成長規律,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當家長粗暴地教育孩子時,孩子已經從家長的身上學會了粗暴。如果家長能努力做一個理性的人,能夠用恰當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么家長會發現在教育孩子成長的同時孩子也在幫助自己成長,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融洽,家庭會越來越幸福。
2.關愛孩子
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是無窮的。如果用家長的威嚴去教育孩子,孩子也只會被動地接受教育,如果離開了家長的視線管轄范圍,孩子很容易就放縱自己,變回原樣。有句俗語叫“狠人手里出妖怪”,意思就是大人對孩子教育用狠的手段,那么孩子也會變著法子去應付大人,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更多地學會的是歪招,也就成了“妖怪”。可想而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來!如果我們用愛去教育孩子,那么我們在收獲教育成果的同時也將收獲孩子對父母的愛??蛇@樣兩全其美的事情往往就會被我們家長忽視了,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和孩子好好分析犯錯原因,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劈頭蓋臉地打罵。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為了逃避懲罰而學會撒謊、疏遠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會越來越難交流,形成惡性循環,很多失敗的家庭教育就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形成的。
3.對孩子的教育德智兼顧
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內容、重點和方式方法則有所區別。嬰幼兒時期,家庭負有教育機構所無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結合日常生活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以及各種行為習慣,這是嬰幼兒家庭教養的重要任務。但是現在的情況卻倒了過來,幼兒教師雖強調這個問題,但不少幼兒家長卻不太重視。他們認為吃飯、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總要會的,因而很少注意培養。這里主要還是觀念、價值觀問題。首先,家長沒有認識到嬰幼兒這個階段,孩子本身具有學習做事的主動性、可塑性,如果不順其心理加以培養,自然養成其依賴性。其次,家長對嬰幼兒習慣的價值認識不足。嬰幼兒時期為個體生活行為開始的階段,也是各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幼兒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為指導,如果錯過這個時期,幼兒的一切已定型,良好的習慣不但不容易養成,已養成的壞習慣也不容易被糾正。
成人應該抓住幼兒期這一培養習慣的敏感期、關鍵期,使良好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先入為主,以預防再教育的困難。同時,幼兒基本習慣的養成不僅有益于個體生活,也有益于社會生活和幼兒人格、性格的發展。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不能離開群體而生活,在一定社會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社會一定安詳快樂。
一個人有良好的習慣,別人就愿意和他接近,容易獲得朋友,受到接納,能夠適應社會從而美滿地生活。另外,在基本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對幼兒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某些事情幼兒必須親自去做,如親自洗臉、刷牙、穿衣、飲食、自動收拾整理房間、自己上洗手間等,同時他必須長期不斷地重復與練習,無形中培養了他自動自發、自信心、獨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學頭腦、負責任守紀律、愛整潔的習性,因此基本習慣的養成和幼兒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關系。在家里,父母必須抓住幼兒各階段的發展心理,順應著他的能力、興趣和需要,以培養幼兒的各種基本習慣。同時,應注意與幼兒園取得密切的聯系與合作,這樣才能收到教養的最佳效果。幼兒的個性、道德面貌是各種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結語
幼兒入園后與教師交往的時間比與家長交往的時間還要長,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表揚的話都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所以我們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像媽媽那樣耐心、細心的去關懷呵護。然后再家校配合搞好幼兒教育。情感教育有很多方面,比如讓孩子懂禮貌,懂得尊重老師、長輩,孝敬父母等等。在幼兒進園開始,我就讓幼兒和老師互相問好,和小朋友互相問好,這樣一來培養了幼兒的禮貌有助良好行為習慣情感的培養,二來也增近了老師和孩子、孩子們之間的相互認識。每天放學時孩子們會主動向來園接他的家長問好,和老師搖手再見。帶幼兒出去活動時看到園長、打掃院子的老爺爺、別班的老師,孩子們都會主動有禮貌的打招呼問好,聽到孩子們一聲聲的問好聲,就知道自己對孩子們的培育沒有白費,終于開出了芬芳的花朵。一位家長向我訴說“那天,我帶孩子去商場,看天冷就坐公交去的,一上車就還兩個座位,我們兩個正好一人一個,不一會在半路上來個老太太,我還沒等說什么,這孩子站起來就非讓老奶奶坐那”我還表揚了他“好孩子知道讓座了”從商場回到家,我問他“誰教給的你看到老奶奶要讓座的?”他說老師講的書上那個小朋友就是這樣做的,老師說那樣做是好孩子,要給得小紅花的,他也要做好孩子,老師也給得小紅花。
就是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沒想到對孩子的影響竟然如此的深刻。對孩子的情感教育要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去滲透,也許老師的一個不經意,對孩子卻是一生的影響。家長、老師從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領,久而久之就能為孩子養成一個健康的身心。這讓我不禁想到小時候聽過的一個故事“一個孩子跟媽媽去鄰居家玩,看到一根繡花針很漂亮,就順手裝了起來,回到家給媽媽看,媽媽問清由來,竟然表揚孩子真懂事,知道往家里帶東西,孩子在媽媽的表揚中明白自己那樣做肯定是對的要不媽媽怎么會表揚自己呢?自那后孩子不斷往家偷東西,從一根鉛筆到一個文具盒,越偷越大,最后終于到了可以判刑的地步,那時他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憎恨自己的母親讓自己走上了歧途”試問:孩子有何錯,錯的是我們這些引領者。為人師為人母,要謹言慎行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一位合格的母親。
二、在教育活動中做好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強調的是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的學習知識,求得發展,讓幼兒主動地學,順應他們的認知規律。幼兒年齡小,很難長時間的堅持一件事,如果讓幼兒規規矩矩的做好聽老師講課,既束縛了他們好動的天性,又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去為他們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時間,幼兒好動,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好想、好問,只有達到這些心理需求,才能讓幼兒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比如幼兒的數學課,認識大小、上下、長短等。孩子們學起來很枯燥,于是我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把這些數學知識穿插到小游戲中進行教學,故事中進行比較,什么“小老鼠上燈臺,老鼠在燈臺上,小貓在燈臺下”“小馬過河,小馬高大可以趟過河,小松鼠矮小過不了河”“樹上的果子圓又大,農民伯伯想摘掉它,不同的位置的果子要用不同長度的梯子,摘掉低處的要用哪個梯子,高處的要用哪個梯子”孩子們在游戲中自己去探索、實踐,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得到了實踐應用。這樣,一項平時不易被幼兒接受的教學內容,在短時間內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孩子們不會再覺得數學枯燥乏味,在游戲中快樂的學會了新知識。
三、結語
一、引言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靈比較敏感,他們的情感波動十分的強烈,任何負面的情感都有可能將他們帶入人生的歧途。他們喜歡模仿,對情感的需求遠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要強烈。而音樂對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內容健康、形象鮮明的歌曲,能夠直接感染教育學生,提高他們的音樂文化素質,陶冶情操,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但是現在的音樂教學中卻往往忽視了情感教學的重要性,有的教師將音樂課上成了單一的唱歌課,這些都完全違背了基礎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們在長期的古板的音樂教學中逐漸的喪失了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必須要積極的挖掘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能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要促進一個人的人格全面發展就必須要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一個個體的發展包含了他(她)的理智的成熟,還有情感的發展。當一個人缺少了情感的發展,那么他(她)就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作為初中音樂教師必須要利用好音樂這極具感染力的藝術,來為學生的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感性等方面的發展創造出一個更好的氛圍,從而讓他們能夠在初中階段形成良好的品格,讓他們的個性品質能夠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在音樂教育中進行情感教育是其獨特使命
音樂教育目標的本身就具有情感性,而就音樂本身的特性來說,就具有較強的情感教育功能。在最新頒布的音樂課中標準中就明確的提出了要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并要發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審美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高尚情操。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其中最最擅于抒感的藝術形式,它最能夠撥動人的心弦。通過聲音能夠將人的情感真實的傳達、表現出來。
(三)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在音樂教學中利用情感教育是解決現在青少年情感問的一種重要形式。從學生們的成長特點來看,初中階段不僅僅是學生們身體、知識與思維進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也是他們養成高尚情操的重要時期。[1]所以,要做音樂教學中交會學生們學會用音樂克服種種不良情緒,讓他們能夠更加健康的成長,能夠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對生活。
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傳統的教育中并沒有對音樂教育中滲透美育引起重視。同時,人們也從來都沒有真正全面科學地理解音樂教育的價值,人們重視的只是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忽視了其本質價值,即審美價值。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要對各種音樂技能的教授與訓練進行重視,同時還需要對情感培養進行培養。
三、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具體方法和途徑
(一)以情激趣,讓學生重拾對音樂的興趣
教育工作離不開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溝通。在教學的過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并常用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這種手段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感情最能達到打動人心,從而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美育與傳統的知識教育相比,它不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學中有這樣的一種觀點:“情感不僅是興趣、動機、信心、意志、態度等個性品質培養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所在,情商的健康培養是一個人健康發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環。”這從心理學的角度證明了,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在上音樂課的時候將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與學生的自我的情感有效的結合起來。例如:在欣賞《怒吼吧,黃河》時,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經歷和當時我國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冼星海的愛國熱情與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結合起來,并且建議學生以一位愛國者的心態去聆聽音樂旋律。結果學生各個情趣高漲,在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聽后感時,學生都發言深刻,有的甚至聯系到自己說“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也一定會投身到抗日戰斗的隊伍中去……”。還有許多同學表示,這一段音樂確實反映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以景生情,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景指的是情景,即是要為相應的音樂提供相應的情景。初中的學生都很敏感,讓而要讓他們真的能夠體會出音樂中所包含的那種感情,就必須要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對音樂中的感情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同時情景的創設還能夠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過程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塑造完整的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設了空間、搭建了舞臺。在構建情景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其他教材上面的內容,例如語文課本上的《音樂之聲》,在創建情景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音樂之聲》的主題插曲《DAORENMI》中,讓學生到操場上畫方格邊跳邊唱。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感到快樂、輕松、沒有壓力。核算的情景能夠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釋放,同時也使學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種新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表演的過程中,將自己內心的情感真實的流露出來,這十分的重要,也十分的難得,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感受、體驗音樂美與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靈得到凈化。
(三)以聲傳情,用聲音感染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音樂是一種十分需要感染力的藝術形式,音樂的聽者對這句話的感受是最深刻的。聲音是在音樂教學中最具渲染力的。教師應該讓自己高亢、嘹亮的歌喉與那優美動聽音樂相結合,從而成為傳遞感情的最有力武器。要真的做到以聲傳情必須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教師的教學用語要盡量做到措辭要優美,聲聲入耳。相對而言,優美的語言有著更強的感染力,能夠更加有效的激活課堂。因此,音樂教師自身的素質就必須要提高,音樂教師的音、語調、語速、語言的力度等都必須要掌握好,這樣才能夠更加有利于準確的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同時通過合理的速度、力度和音量來將其中的感情表現出來。同時還能夠將歌詞演繹的更加的生動、清晰、悅耳。當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教師那優美的語言,在其中灌注教師真誠的感情,更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還能夠激發出他們的想象力。
其次是教師的范唱必須要規范,通過聲音傳遞感情。范唱是音樂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教師應該通過范唱的環節給予學生們以美的享受,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讓以歌傳情達到應有的作用。學生通過聆聽教師規范、流暢、含情、傳情的歌聲,心靈更能夠被觸動,更能夠激發出學唱的愿望,自然而然的帶著感情自然的演唱和表現音樂。[3]
(四)以樂動情,通過樂曲本身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柏拉圖曾經說過:“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樂教育是這樣,音樂藝術自身就應是美的化身。音樂的要素包括:旋律、節奏、速度、音色、調式等。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如果我們聽到活躍的音樂主題,會獲得一種歡樂和喜悅的感情體驗。而當我們聽到緩慢的、如泣如訴的音樂主題時,一種悲苦、凄涼的感情會不由自主地在我們的心頭涌起;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聲音在時間上的組織。曲式是音樂的結構布局,體裁是音樂的品種,不同的曲式也體現不同的情感,如三(復三)段式的樂曲常表現歡快的風俗民情,奏鳴曲式則是戲劇性結構(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常表現復雜的情感沖突。不同的體裁也表現不同情感的音樂,這些是欣賞者必須了解知道的,掌握了這些就能更好地進行情感體驗。
(五)以情育人,讓學生在音樂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音樂可以讓那些聽者“情緒化”,特別是那些讓人愉悅的音樂作品,更能夠讓人在聽后產生各種積極的情緒,讓人奮發向上。音樂作品其獨特的個性就是能夠讓聽者在欣賞的過程中尋找到心靈上的共鳴。不同時代、不同背景就能孕育出不同的音樂作品來反映出不同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而不同的情緒也在音樂作品中得到強烈體現,例如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在音樂中的對比就是如此的強烈。如在欣賞《白毛女》選段《廊檐下紅燈照花了眼》后,能夠讓學生們對歌劇的特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能夠對歌劇音樂素體現出的思想內涵和人物形象的表現力有更加深刻的體驗和感受。通過對該選段的欣賞,學生們的音樂視野能夠得到一定的擴大,同時在欣賞的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能夠讓一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學生們感受到現在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來之不易,同時還能夠對在這樣溫暖的大家庭里生活、學習的機會更加的珍惜。再例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可以啟發學生們從這優美的音樂中去感受春天靜寂的美麗: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搖曳。讓學生去感受這大自然的迷人景色,體會到偉大祖國山河的無比壯麗。
一、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進行情感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教師與學生的心靈碰撞,進行情感教育。
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學習者之間的心靈交流。進行情感教育。
其中,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重新認識“非智力因素”,進一步充分發揮數學教學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為數學教學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
首先,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并不是一個“純認識”的過程。正如人文心理學家羅杰斯所指出:學習本身就包括認識和情感兩個方面。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其智力因素擔負著信息加工的任務,即對信息進行感知、加工、識記、保持和應用。它可以使人類積累的經驗轉化成個體的知識結構,屬于主體的操作系統。而非智力因素擔負著信息選擇的任務,即對信息進行鑒別、篩選,當認為是有趣的、有價值時,主體便主動而有效地吸收,否則反之。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教師一味加大知識信息量而不能真正進入學生頭腦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對操作系統起著始動、定向、維持和調節的作用,它屬于主體的動力系統。我們的教學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統的過程,即認知過程,而忽略動力系統的過程,即情感過程,或者雖然有時也講興趣、動機、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為吸引學生注意,保證上課不走神的一般條件,作為附加于教學活動之上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東西,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從現代教學觀看,在教學過程中兩種系統是協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進、密切配合的,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努力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和諧統一,在充滿活力的教學過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其次,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小學階段不僅是智能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情感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數學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也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在傳授某一知識,培養某一能力時,應注意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協調發展。因而,情感教育應該成為數學學科教學整體目標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數學課堂教學不僅應該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陣地,并且有發揮情感教育功能的條件與可能。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人總是有感情的,教師對數學教學業務的精益求精、對數學學科的熱愛,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積極的鼓勵、會心的微笑、殷切的期望,教師為學生創設的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必然會給孩子們創設良好的心理條件,1987年北京市曾對9所中小學學生進行過問卷調查,其結果反映,學生對“最喜歡的老師”與“最感興趣的學科”的一致性高達99%。因此我們可以說,教師對事業和兒童的熱愛,是數學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總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正如贊可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因此我們可以說:通過教學設計和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成就動機,是數學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徑.那么如何發揮數學教學的情感教育功能呢?
1.首要的是師生合作。教學中要重視師生之間的積極的平等的情感交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親其師,信其道”,當學生對老師產生積極情感,那么他們就容易將這種情感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內容上去,這就是情感教育的遷移。
2.要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體態。情緒是感情的外在表現,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情緒活動總是在互相影響、互相感染的。老師的面部表情、言語動作,甚至衣著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這就是情感教育的感染。
3.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結合教學內容揭示數學美,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窮奧妙,促進他們對數學的熱愛;應注意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應注意通過巧妙的設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應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提高學習的自信心,激起他們繼續學習的熱情,等等。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
4.學生的天性是好動。我們的教學應以學生這一心理特征為出發點,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多種器官并用,為他們動手、動口、動腦提供足夠的素材、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為他們自我表現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種多樣的機會,努力營造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課堂氣氛,以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