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5:13
序論:在您撰寫兒童發展心理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06年12月22~24日,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和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在廣州大學召開。本次會議以“適應與發展,學習與創新”為主題,共收到論文600多篇。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小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從事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教師、研究生等共800余人參加本次會議。據悉,這是兩個專業委員會第一次聯合舉辦如此大規模的學術盛會。
會議期間,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作了題為“發展心理學的變遷與新進展”的專題報告,從宏觀角度論述了發展心理學的發生、發展和未來走向,理清了發展心理學的發展脈絡;北京師范大學董奇教授作了題為“21世紀的科學前沿――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的專題報告,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強調要重視腦科學研究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華裔學者嚴文蕃教授作了題為“HLM在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應用”的專題報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HLM方法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技術;華東師范大學李其維教授作了題為“關于當前心理學研究的某些宏觀思考”的專題報告,深刻剖析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面臨的困境,提出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之間不是從屬關系,而應互相合作,共同促進學科發展。
本次會議共分20余個場次舉辦了140余場特邀專題報告和分組報告。與會代表圍繞社會普遍關注的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心理發展、心理健康、學習心理、教育創新、教師心理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討。其中,遼寧師范大學楊麗珠教授介紹了由她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兒童個性發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旨在構建中國兒童人格發展與促進的基本模式;華東師范大學桑標教授系統論述了兒童心理彈性研究的相關概念,強調要多角度、多變量研究兒童心理彈性;北京師范大學姚梅林教授提議從更廣泛的視角重新審視學習中的遷移現象,采用更整合的研究范式研究遷移問題,在更開放的情境中重新定位遷移理論。
遼寧師范大學楊麗珠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吳慶麟教授分別代表發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和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作了大會總結,介紹了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國心理學研究的繁榮盛況。
本次會議還頒發了“朱智賢心理學獎”,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的數位專家學者獲此殊榮。(本刊記者)
但目前,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還存在很多問題,迫切需要進行教學改革。主要問題包括:第一,教學體系結構龐雜。目前,發展心理學的相關教材版本偏少,教學內容枯操、滯后、零碎、缺少系統性,缺乏內在整合。第二,教學內容抽象化、理論化,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發展心理學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論較多,而實際應用性內容較少,所以教學中無法針對具體的內容,也無法針對具體的學生,學生學起來抽象、感到難以理解和應用,由于教學內容的理論脫離實際,使得學生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常常感到束手無策。第三,教學方法傳統單一,教學停留在形式上。在以往的發展心理學教學中,盡管教師也能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地講授,使得課堂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師講授停留在如何讓學生理解概念、規律、理論上,對教學中如何有針對性的應用重視不夠;對如何應用發展心理學知識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重視不夠。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學生的學習仍然停留在上課聽、下課記、考試背上,沒有真正從心靈深處去感知、去理解、去感受、去領悟心理學知識,并發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鑒于以上種種問題,我們的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
適應時代要求,更新教學內容
鑒于傳統的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過度抽象化、理論化,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我們在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改革上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注重基礎性知識,兼顧輔內容。發展心理學的課時只有54學時,而教師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教材中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為了解決課時與課程內容之間的矛盾,我們采取了提煉基礎性知識和兼顧輔內容的方法。即一方面強調基本知識、基本結構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另一方面,把大量繁瑣的、細節性的知識放在課后,通過布置課后閱讀作業并批閱讀書筆記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這些知識。經過兩輪的教學,我們發現,這一做法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同時也提高了閱讀能力,掌握了相關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較好。
2.注重吸收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發展心理學的教材知識較陳舊,我們通過讀研究生、外出進修、大量閱讀研究性論文、自己做研究性課題等方式,不斷吸取新知識,吸收本專業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這些成果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理論上我們把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理論、生態系統理論、認知發展理論、依戀理論和神經生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引進課堂;在實際應用方面,把科學的育兒方法、早期智力開發、兒童個性培養、不同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教育、親社會行為養成、現代大眾傳媒對個體發展提出的挑戰等內容帶入課堂討論。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的含金量。
3.注重應用性、實踐性和操作性。過去的發展心理學教學存在著三多三少現象,即對概念、原理進行哲學式的闡述多,對概念、原理的操作性闡述少;對一般意義的兒童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教育活動中兒童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識少;要求學生對發展心理學的概念、原理進行闡述多,要求學生運用發展心理學原理解決教育活動中的實踐問題的技能訓練少。這種現象使得有些學生發現:學了發展心理學,連自己的心理特點都不了解;一些家長提出的青少年的發展性問題,自己沒法回答;甚至有的學生自己生了小孩,搜遍自己所學到的發展心理學知識,竟然無法解釋嬰兒的心理特點。因此,在發展心理學的教學中,我們有針對性地通過現場觀察、調查研究、看錄像和多媒體光盤等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操作把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變成靈活的、可以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操作性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發展心理學知識解決未來教育和教學中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的能力。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死板、陳舊。首先,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二,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第三,不利于師生交流和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第四,不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發展心理學的教學目的,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未來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去。在發展心理學教學中,在某些內容上,再精彩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因此,我們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活動教學。除常規的講授法以外,還增加了讀寫故事、自我白描、案例分析、分組討論、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通過讓學生讀寫故事,自我白描學生的心態,發現困擾學生的問題,以確定講課的重點及解決困擾學生的問題。通過精心設計的團體活動,促進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和對他人的認識,進而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因而,發展心理學課程變一言堂為多言堂、變單純的理論傳授為參與式教學,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組織實踐活動,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我們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到幼兒園、兒童心理干預中心(如早教中心、學習障礙指導中心、注意力培訓中心、孤獨癥兒童干預中心)、小學、中學等場所,讓學生深入實際,觀察幼兒或中小學生在活動、課堂上的實際表現,分析、總結出個性特點或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寫出觀察報告,并組織一次報告會,進行全班交流,以鞏固觀察成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
有效的教學,需要科學的考核。為了使發展心理學的教學改革科學有效,我們除了采用傳統的授課、作業、考試外,還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調查與實踐等方面進行考核。理論知識考核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占60分。教學實踐采取開卷方式,占40分,主要包括:
1.觀察報告:學習了幼兒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這兩章后,讓學生根據學過的理論知識撰寫觀察計劃或訪談計劃,明確到幼兒園、小學的觀察目的,選擇具體的觀察或訪談內容和工具,然后進行實地觀察或個別訪談,最后撰寫觀察報告。該項考核占20分。
關鍵詞:發展心理學 課程改革 研究能力
《發展心理學》課程研究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發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這門課程是心理學二級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方向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或從事其他專業學習的基礎,如教育心理學、心理咨詢等?!栋l展心理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有助于培養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高素質的研究性人才,有利于該學科方向的發展。
《發展心理學》在心理學中是一門具有較長歷史的分支,科學兒童心理學(早期發展心理學的主要內容)誕生于19世紀后葉,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眾多理論與研究成果。隨著描述性研究成果的越來越豐富,目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對重要的心理發展過程、發展原因及內在機制的考察。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不斷地改進,研究手段也日益多樣化,例如,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有機結合,跨學科多層面研究與跨文化研究的廣泛開展,縱向追蹤研究的不斷深入等等,不斷地豐富與加深我們對個體心理發展的認識??傊l展心理學這門分支學科發展到今天,已經有眾多的理論以及極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如何選擇《發展心理學》課程的主題,如何把理論與豐富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如何把經典的發展心理學實驗研究與現代的研究熱點結合起來,如何通過實踐讓學生加深對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認識并提高相關的研究能力等問題將是《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要考慮的主要方面。
我們期望通過《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與個體發展相關的知識,特別是最近發展趨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應用,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研究能力的提高?;谝陨夏繕?,我們對發展心理學課程進行了四個方面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促進學生提升研究能力
我們選取了有效的課程體系,增加了文獻閱讀,加強了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結合,從而訓練學生的基礎研究能力。
首先,我們進行了課程體系的評估與改革,《發展心理學》課程體系目前主要有兩種:一是按年齡階段描述各年齡階段個體各種心理活動的發展變化;二是按心理活動的發展(如感知覺、記憶、思維的發展變化等)以主題形式展開。兩種課程體系方式各有利弊,我們對此各進行了兩年的授課嘗試,即前兩年進行以心理活動發展主題為體系的授課方式,后兩年采用以年齡發展為體系的方式開展課程,每一年授課結束后,請教師和學生評價這類課程體系對于掌握該課程的內容及研究能力提升是否有幫助,最后,我們發現,以年齡發展體系按照課程的進度開展,在每個年齡段的心理發展內容按照相同的方式展開,并且每講到下一個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會總結前面年齡段該內容的發展特點,這樣的授課方式對于學生掌握該課程更有效。
其次,加強了發展心理學的文獻閱讀,將最新的發展心理學進展的內容加入教學拓展中。教師在每章授課開始之前,布置該章需要中英文文獻閱讀的主題,請學生在該章結束之前完成1~2篇文獻提要,這一訓練幫助學生提早開始進行文獻閱讀訓練,這是研究能力的基礎。
第三,教學中加強了發展心理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結合。林崇德(2009)提出中國的發展心理學必須面向中國的社會現實需求,面向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加強應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應用。我們從兩個角度在這方面進行了改革嘗試,一方面,是理論知識與自身實踐應用結合,如在講授發展心理學理論這章時,要求學生選取童年印象深刻故事通過精神分析理論進行自我剖析,或者選取一首最喜歡的歌曲,用社會文化歷史的角度去分析自我成長;在講授幼兒期心理發展時,要求學生回憶童年曾經經歷過的游戲,反思這些游戲給個人帶來影響,等等;另一方面,是運用所學知識對熱點話題進行分析,如嬰兒顏色知覺發展的敏感期會影響其發生對眼和斜眼等不良視力現象的發生,如何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消除幼兒園教師的虐童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的影響,等等;這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式,一方面提升了課程的有趣性,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對發展心理學知識的掌握。
二、基于研究實踐的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完善
發展心理學實驗是心理學學科基礎實踐課程之一。借鑒桑標(2011)對心理系本科生研究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成果,通過改革實踐教學,給予學生進行研究實踐的機會,通過展示或激勵,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我們期望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有重復經典研究,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獨立完成一項研究的機會,通過答辯或優先開始進行畢業設計等方式激勵學生投入實驗的熱情。
我們開設的實驗內容以年齡為主線,兼顧研究方法多樣化訓練,分為四個必做的實驗主題:
(一)觀察技能訓練,主要以幼兒同伴沖突的真實研究錄像為實驗材料,訓練學生掌握觀察法這一基本的發展實驗方法,要求學生實踐觀察編碼,觀察記錄和對觀察數據的分析,并完成研究報告;此外,由于觀察設備的電子化,而市場上缺乏簡易方便的適合兒童觀察記錄設備,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觀察儀器安裝操作技能訓練,學生能夠快速簡單的安裝兒童觀察記錄設備。
(二)幼兒對因果關系和可逆關系推理的發展,以驗證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通過對兒童進行的守恒實驗,了解兒童是否真正掌握了守恒,以及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皮亞杰的理論,鍛煉學生的幼兒實驗技能,掌握訪談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技能。
(三)小學生同伴關系特點的發展,以小學生為實驗對象,通過群體問卷的方式,調查三到五年級小學生的同伴關系發展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小學生階段的社會化發展,以及鍛煉學生對小學生的實驗技能,掌握調查法,以及問卷處理和分析的方法,同時學生須針對所得調查結果中不良同伴地位兒童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干預方案。
(四)大學生心理特點的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學生自選與大學生心理發展有關的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自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匯報研究結果,這訓練了學生獨立完成一項研究的能力。
所有的發展心理學實驗均要求學生最后提供一份APA格式的研究報告,最后一次獨立研究,要求學生進行論文答辯,得到優秀的同學可以以此作為畢業設計題目,優先進行畢業設計,或者教師幫助學生一起。
三、考試內容和方式改革以及試題庫的建設
考試內容與方式的改革主要體現在:(1)考試內容不僅包含一些重要的理論知識,更多的將側重于這些理論知識的運用上,以盡量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模式;(2)試卷的題型將多樣化,涉及填空、選擇、簡單問題解決以及對理論或研究問題的論述等方面;(3)除了試卷形式的考試外,實驗報告與研究綜述、課堂討論與結果呈現等將成為考試內容的組成部分。
通過多年的逐漸積累,我們已經形成電子化《發展心理學》試題庫,其題型將涉及填空、選擇、簡單問題解決以及理論或研究問題的論述四個方面,該題庫將在項目完成后的幾年逐漸完善,最后形成可以隨機產生的試題庫。
四、教學手段的改進
教學手段的改革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90后的學生喜歡直觀的視頻資料,我們通過剪輯或拍攝的方法,制作了一些心理發展的影像資料;優化了教學課件的呈現方式,使學生更有利于系統的邏輯的簡縮式的構建知識框架;建立了與學生交流的網絡平臺,通過QQ群和論壇的方式,與學生進行課程的相關溝通和互動,促進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林崇德,辛自強.發展心理學的現實轉向[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0,(01):1-8.
[3]桑標,周永迪,吳慶麟.心理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新舉措——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2):52-56.
[4]施德洪.談網絡交流平臺建設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7):176-177.
一、發展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內涵
發展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其前身是兒童心理學。1882年,德國生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萊爾發表《兒童心理學》一書,被認為是科學兒童心理學誕生的標志;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兒童心理學形成與發展時期,在此期間,出現了一大批研究兒童心理學的先驅者和開拓者,并形成了不同學派相互競爭的局面;1957年,美國《心理學年鑒》用“發展心理學”取代“兒童心理學”,標志著發展心理學在心理學中的地位更加明確。20世紀80年代,研究領域擴展到對生命全程發展的研究,學科發展進入全面發展的時期,并逐漸形成了發展心理學學科體系。在我國,1962年朱智賢教授《兒童心理學》的出版標志著中國兒童心理學體系的形成,也為發展心理學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狹義的心理發展僅指個體心理發展,廣義的心理發展包括心理的種系和種族發展。通常所說的發展心理學是指研究人類個體從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主要的研究任務包括揭示各年齡段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闡明各種心理機能的發展進程和特征、探討心理發展的內在機制以及研究心理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國發展心理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中小學生智力與品德發展、獨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發展心理學研究者對心理發展進行了多視角、多角度的解讀,并嘗試把發展心理學的知識與理論運用到教育改革當中,這種結合對學生智力和品德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發展與應用現狀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應試化教育色彩較為濃重,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各類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教育教學僅有文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中適應能力較弱,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學校開始對傳統的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在保證文化課的情況下,加強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視,以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改革過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對發展心理學進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由于我國具有很高專業素養的發展心理學教育工作者較少,這使得教育改革中發展心理學的應用并不理想,當然,在推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教學改革中發展心理學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其具體體現如下。
1研究發展心理學不夠深入
發展心理學源于西方社會,大量的研究結果都產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這些理論和研究結論未必能很好地適用中國文化。因此,需要對發展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將發展心理學較好地運用于實踐。而現如今,我國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水平雖有了顯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夠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國研究發展心理學的主力軍多出自師范院校,其他機構對其研究的力量較弱,甚至從未參與研究。因此,發展心理學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對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礙。第二,研究設計與方法相對落后。我國研究者在進行發展心理學研究時所采用的研究設計多為橫斷研究,只有少數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縱向追蹤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設計。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進行數據收集時多采用傳統的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方法,較少采用較為嚴格的實驗法,從而導致已有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理論不夠深入,結果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第三,研究對象較為單一。在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多為中小學生,而對大學生和成人群體的關注較為不足,這導致發展心理學研究結論在教學改革中的推廣性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強對各個不同群體的學生進行研究,以提高發展心理學研究結果的適用性。
2重理論而輕實踐
根據調查,我國部分院校在發展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視理論講解,而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發展心理學的理論通常較為抽象,只有聯系實際,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同時,只有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與個體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夠將發展心理學更準確地應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改革。
3教學手段與內容較為滯后
雖然部分院校已將發展心理學融入于教學改革之中,并且向學生傳授發展心理學的知識,但對于發展心理學的開展依舊有些薄弱,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方面。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延續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教學過程較為枯燥,學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較為滯后,難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2]。因此,這樣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改革的發展也產生了制約的作用,針對學生的教育也較為偏離實際,這違背了教育改革的發展目標。
三、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應用途徑
人類的復雜性,決定了個體發展研究的多學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遺傳學等等。下面我們著重探討如何將發展心理學研究更好地融入當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將發展心理學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加強學生專業課程的教育時,需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榮辱觀等,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近二三十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在結合本國國情和教學實際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將發展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規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設置教學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真正推動個人的發展。
2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不僅要加強其思想道德教育,還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質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F如今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經濟型社會,各種壓力逐漸蔓延到學校。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每個學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面對著學習的壓力以及就業的壓力,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與發展心理學皆屬于心理范疇,因此將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尤為重要。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有必要深刻理解學生認知發展特點以及所在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應圍繞學習這一主導活動開展。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這一時期主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解決自己實際問題的能力[3]。
3創新教師教學方法,有效利用發展心理學
我國發展心理學能否很好地運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因此,需要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新,提高課程設立的實效性。
第一,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應該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教師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行為方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正確引導學生確立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多加交流,了解學生內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地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教師應該運用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之中。首先,教師應該運用較為符合學生心理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真正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其次,教師的教學要具有針對性,運用發展心理學探尋學生的內心世界,采用適應的教學手段。最后,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可對較難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對較為容易的知識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講解,教會其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其獨立思考,提升創新能力,營造出較為優秀的學習氛圍。
第三,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等網絡形式進行教學?,F如今,網絡走進了學生的視野之中,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主流媒體。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類新型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網絡,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多加交流,展現出一種平等性,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4豐富發展心理學教學內容
在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各類課程時,要豐富發展心理學的內容,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發展心理學來促進教育改革的發展[4]。教師要確立好每一部分的重點知識,明確教學目標,嚴格將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中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程之中,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發展心理學的新型結論,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學習技能,擴充其知識含量。并且用新知識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效維持其學習動力。同時,教師之間要共同參與,編寫專業的教科書。各大院校通用的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較為深奧,專有名詞較多,不利于學生對其正確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在保持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正確的通俗解釋,并且設立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運用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發展心理學的理解,研究其內在理論,并將其有效運用到自身的專業能力建設之中,提升其專業素養。
5創建完整的考評體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課程大都開設為公共必修課程,考核時也大多運用論文或開卷考試形式。這類形式的考核,結果多為優良,鮮有不合格者,如此一來難以甄別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這種形式雖然滿足了學生的高分心態,但這樣的結果不利于教師進行準確有效的評價,評價結果不夠客觀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考核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閉卷考試,以此來檢測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擬,主要檢測學生是否能將學習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教師要將學生的考核結果進行有效的記錄,根據記錄進行有效的分析,探尋出現此結果的具體原因,并且及時進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過有效的評價能夠有效指導學生一學期的學習狀況,并且以此來保障課程設立過程較為完整。
6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
學生在學校與家中往往有著不同的表現,而家長并不夠清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因此需要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運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可以探尋家長對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尋找學生產生不同思想狀況的原因。而且,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夠幫助家長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體系,以此來規范學生在家中的行為,真正達到“表里如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教育改革發展與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研究發展心理學,將其有效運用于教學之中,將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為此,本文對發展心理學應用教育改革的策略進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議:第一,要將發展心理學應用進各類思想教育課程之中;第二,創新教師教學方法,以此來有效利用發展心理學;第三,豐富教學內容;第四,設立完整的考評體系,以此來提升學生對其重視程度與教育改革的實效性;第五,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加強溝通,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雪鳳.論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1):224,226.
[2]王晉.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運用研究[J].知識文庫,2016(10):237.
[3]薛亞萍.《發展心理學》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4):30—31.
[4]繆小春.近二十年來的中國發展心理學[J].心理科學,2001(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
(責任編輯:陳樹)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Jun.2017Vol.36No.6
【論文摘要】科學實驗是科學認識的基礎,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近年來,發展心理學家對傳統的研究方法作了創造性的改進,使研究對象有所擴大,研究內容有所拓展,從而對早期教育產生了更加豐富的實用價值。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實驗法與其他方法的綜合運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實驗法。無論是哪一種研究方法,都必須堅持客觀性原則。沉浸于后現代主義的相對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對科學發展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對幼兒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的。
兒童發展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規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質上就是一套規范體系,說白了,就是一套游戲規則。沒有這套規范體系,科學就不成其為科學??茖W實驗是科學認識的基礎,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實驗研究確實為兒童發展心理學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的理論,從而也為學前教育提供了依據。近年來,發展心理學家對傳統的研究方法作了創造性的改進,使研究對象有所擴大,研究內容有所拓展,從而對早期教育產生了更加豐富的實用價值。最典型的是發展心理學家一改以語言反應為指標的傳統,采用注視時間、生理反應指標等研究方法,把實驗研究從幼兒推伸到早期嬰兒身上,擴大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使我們對嬰兒甚至新生兒的心理能力有所認識。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沒有“托幼一體化”的教育主張。
此外,精巧的實驗研究也為傳統的發展心理學理論注入活力。如新皮亞杰學派用實驗法補充了皮亞杰臨床法的簡略,使理論體系的實驗支柱更加可靠。為了克服認知心理學面臨的理論和技術的挑戰,有些認知心理學家甚至主張把認知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相結合,以便形成一種新的學科分支,達到相互扶持、共生共榮的目的。
實驗法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我們知道,任何理論都力圖對可能世界作出結構描述,理論作為描述真實世界的結構,需要經受指稱性的檢驗。這種檢驗只能通過實驗來完成。每一個實驗結果所得到的特稱判斷,為理論提供事實,提供補充,提供確證??茖W實驗融合了理性思維與感性認識的特點。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又是產生新理論的基礎。從一般意義上講,理論必須服從實驗,無論是背景理論還是待驗理論,概莫能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成果的積累,實驗研究的規范性漸漸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個實驗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靜止地、人為地進行,因而它的適用范圍是狹小的,研究對象是有限的,數據資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膚淺的,與真實的人的心理相去甚遠。尤其可悲的是實驗研究越豐富,人的整體被分割得越細小越零散,我們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說,實驗性越強,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價值性就越低,興趣性更是蕩然無存。問題更嚴重的是實驗法從方法論上支持了原子說、機械論和還原論,在認識論水平上造成眾多的負面影響。于是,不少人對實驗法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以更開放的心態對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質的研究引入心理學。在學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還大量使用個案法、行動研究法等。我們知道,質和量是一對哲學范疇,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在研究中,純粹的定性與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哪一種研究方法,都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都必須有事實與邏輯這兩條腿。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根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都應該是實證的。這是科學研究的客觀性的要求?!盁o論是哪一個時代的科學的價值目標或價值標準都不能離開客觀性這個最根本的價值標準,而且必須以客觀性或客觀性程度(廣度和深度)為準繩。”〔1〕
有人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不可能甚至不應該進行量化的研究。其實,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對被試施加影響,尋求影響與變化之間的關系。教育本身不就是這么一種過程嗎?
如果我們把自己找不到變量、提不出假設歸罪于實證研究,難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嗎?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論文缺乏科研的規范,研究無假設,卻美其名曰“白描”;取樣范圍狹小,數據不充分,就冠以“質的研究”;論文無結構,卻號稱后現代;甚至有些博士學位論文寫成讀書筆記,有文采的更是寫成“博士散文”。這樣的論文并沒有為學科提供新知識,對學前教育也沒有提供新指導,它的學術價值就很有限。我們應該樹立科研的規范意識,在科學哲學層面上充分認識科研規范的意義。有些學者近來熱衷于現象的解釋,按自己的臆想來解釋兒童的行為。這對理解兒童和認識兒童毫無價值。據說解釋學的理論根據是后現代主義,其實這是對后現代主義隨心所欲的曲解。這種解釋既缺乏科學精神又缺乏負責態度,此風一旦在學前教育界蔓延開來,是多么可怕!
我們知道,對現行科學體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擊,是后現代主義在科學領域中的一大目標。后現代主義否認傳統科學方法論所設定的目標,認為這個目標是無法實現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普適的思想和中性的規則,科學方法論總是與某種理論相關的??陀^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家們竭力主張將傳統的注重歸納推理和實驗研究的方法轉向注重語義分析和協商對話,終結實證的主導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研究向價值負荷和人性復歸而努力,促進心理學理論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會關系的、本土的方向前進。①所有這些觀點無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滿著反傳統、反權威、反主流、反因果決定、反科學主義的豪情。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法論的問題,我們只能承認它是理念上的一大進步。但沉浸于后現代主義的相對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對科學發展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對幼兒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的。
后現代主義的解構主義應該是對結構主義局限性的解構,而不是對結構的摧毀。對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圍的研究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和靈活運用客觀性方法,而不是要放棄客觀性原則??茖W研究是人的認識活動,它確實離不開人的主觀世界。但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只能是主觀與客觀的永無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縮到主觀世界中去探究客觀存在。簡單地去主觀臆斷,熱衷于把一些對個別現象的解釋歸之于一個新的形而上學動因,且這個動因并不能給出更一般的解釋,這不是科學解釋,而是偽解釋,因為它缺乏可檢驗性。在科學上,原則上的可檢驗性是科學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認識世界是人類本身的需要。這個需要可以通過科學、藝術、宗教等方式來滿足。用規范來認識世界就是科學,用體驗來反映世界就是藝術,用信仰來規范行為則是宗教。無論是量的研究還是質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的,是可證實的?;蛘哒f,應該是經驗的,而不是體驗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動退化為充滿個人體驗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閉的自我表現,是科研的藩籬,于理論、于實踐斷無益處。套用一句流行用語:發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時至今日,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實驗法與其他方法的綜合運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實驗法。即便是研究兒童對他人的意圖、信念和動機之類的內部心理過程理解的心理理論,也離不開實驗法。
就實證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斷改進之中。例如,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研究思路中跳出來,不再熱衷于把研究結果推廣到更廣的領域,而是更加注意單一的法則,更加注意生態、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發展的效應。同時,研究內容也從外部行為推進到內心世界,研究兒童的心理理論。所有這些進步都體現了人類為追求認識的客觀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對于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現狀而言,問題不在于實驗太多了,實證過頭了(實際是此類研究還遠遠不夠),而是在于我們的研究者重科學事實的收集和規律的發現,輕理論的構建,缺乏理論建設的功夫,沒有將研究成果及時歸納成相應的理論體系。殊不知,科學理論比科學規律具有更強大的解釋功能、預測功能和生題功能。在我們的心理學領域中,理論研究和理論建設確實太薄弱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復雜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傳統,理性思維規則不清,理論興趣不足,批判性疲軟,創造性缺乏,等等。這種現象在早期教育范圍內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兒園教育中存在著強烈的跟風現象,表現為蝴蝶效應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論分析和懷疑精神。其實,理論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總是在特定的理論指導下提出研究假設,總是在理論指導下對觀察材料或實驗數據進行分類和評價,總是在用研究成果對理論進行補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個微型理論是完全可能的。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夫婦的知覺學習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與其他心理學大師及其理論相比,吉布森理論不是那種氣貫長虹的駭世之作。她的研究領域就限定在知覺學習和發展中,在這個領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則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有分類的實驗為理論添磚加瓦。雖然她還沒有做到讓自己的理論預見從所有的實驗中得到證實,也沒有使自己的理論對知覺這一心理現象作出總體的說明,但她在這一領域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沒。她對事業的堅定、專注,務實、勤奮、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給每一個從事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啟迪的影響。平心而論,吉布森的知覺學習理論盡管在知覺發展研究領域中是眾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著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取向。在我們看來,這正是她的可貴之處??茖W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沖破舊體系、舊思路的過程。一個對某一領域有影響但并不壟斷的理論,才是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內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們的基本課題是年幼嬰兒能發現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實證科學的態度精心地收集兒童知覺發展的資料,這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和教育實踐是極其重要的。她的理論不僅使我們充分地認識兒童知覺發展的規律, 也促使我們認真地思考在學前兒童教育與特殊兒童教育中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發揮兒童的主體活動功能,切實提高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質量?!薄?〕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賢先生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出的新需要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動力的假設,就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有理論的實驗和有實驗的理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科學實驗; 科學理論; 客觀性原則; 后現代主義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1-0008-03
兒童發展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規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質上就是一套規范體系,說白了,就是一套游戲規則。沒有這套規范體系,科學就不成其為科學??茖W實驗是科學認識的基礎,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實驗研究確實為兒童發展心理學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的理論,從而也為學前教育提供了依據。近年來,發展心理學家對傳統的研究方法作了創造性的改進,使研究對象有所擴大,研究內容有所拓展,從而對早期教育產生了更加豐富的實用價值。最典型的是發展心理學家一改以語言反應為指標的傳統,采用注視時間、生理反應指標等研究方法,把實驗研究從幼兒推伸到早期嬰兒身上,擴大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使我們對嬰兒甚至新生兒的心理能力有所認識。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沒有“托幼一體化”的教育主張。
此外,精巧的實驗研究也為傳統的發展心理學理論注入活力。如新皮亞杰學派用實驗法補充了皮亞杰臨床法的簡略,使理論體系的實驗支柱更加可靠。為了克服認知心理學面臨的理論和技術的挑戰,有些認知心理學家甚至主張把認知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相結合,以便形成一種新的學科分支,達到相互扶持、共生共榮的目的。
實驗法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我們知道,任何理論都力圖對可能世界作出結構描述,理論作為描述真實世界的結構,需要經受指稱性的檢驗。這種檢驗只能通過實驗來完成。每一個實驗結果所得到的特稱判斷,為理論提供事實,提供補充,提供確證。科學實驗融合了理性思維與感性認識的特點。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又是產生新理論的基礎。從一般意義上講,理論必須服從實驗,無論是背景理論還是待驗理論,概莫能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成果的積累,實驗研究的規范性漸漸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個實驗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靜止地、人為地進行,因而它的適用范圍是狹小的,研究對象是有限的,數據資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膚淺的,與真實的人的心理相去甚遠。尤其可悲的是實驗研究越豐富,人的整體被分割得越細小越零散,我們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說,實驗性越強,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價值性就越低,興趣性更是蕩然無存。問題更嚴重的是實驗法從方法論上支持了原子說、機械論和還原論,在認識論水平上造成眾多的負面影響。于是,不少人對實驗法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以更開放的心態對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質的研究引入心理學。在學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還大量使用個案法、行動研究法等。我們知道,質和量是一對哲學范疇,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在研究中,純粹的定性與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哪一種研究方法,都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都必須有事實與邏輯這兩條腿。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根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都應該是實證的。這是科學研究的客觀性的要求?!盁o論是哪一個時代的科學的價值目標或價值標準都不能離開客觀性這個最根本的價值標準,而且必須以客觀性或客觀性程度(廣度和深度)為準繩?!薄?〕
有人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不可能甚至不應該進行量化的研究。其實,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對被試施加影響,尋求影響與變化之間的關系。教育本身不就是這么一種過程嗎?如果我們把自己找不到變量、提不出假設歸罪于實證研究,難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嗎?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論文缺乏科研的規范,研究無假設,卻美其名曰“白描”;取樣范圍狹小,數據不充分,就冠以“質的研究”;論文無結構,卻號稱后現代;甚至有些博士學位論文寫成讀書筆記,有文采的更是寫成“博士散文”。這樣的論文并沒有為學科提供新知識,對學前教育也沒有提供新指導,它的學術價值就很有限。我們應該樹立科研的規范意識,在科學哲學層面上充分認識科研規范的意義。有些學者近來熱衷于現象的解釋,按自己的臆想來解釋兒童的行為。這對理解兒童和認識兒童毫無價值。據說解釋學的理論根據是后現代主義,其實這是對后現代主義隨心所欲的曲解。這種解釋既缺乏科學精神又缺乏負責態度,此風一旦在學前教育界蔓延開來,是多么可怕!
我們知道,對現行科學體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擊,是后現代主義在科學領域中的一大目標。后現代主義否認傳統科學方法論所設定的目標,認為這個目標是無法實現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普適的思想和中性的規則,科學方法論總是與某種理論相關的??陀^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家們竭力主張將傳統的注重歸納推理和實驗研究的方法轉向注重語義分析和協商對話,終結實證的主導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研究向價值負荷和人性復歸而努力,促進心理學理論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會關系的、本土的方向前進。①所有這些觀點無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滿著反傳統、反權威、反主流、反因果決定、反科學主義的豪情。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法論的問題,我們只能承認它是理念上的一大進步。但沉浸于后現代主義的相對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對科學發展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對幼兒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的。
后現代主義的解構主義應該是對結構主義局限性的解構,而不是對結構的摧毀。對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圍的研究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和靈活運用客觀性方法,而不是要放棄客觀性原則??茖W研究是人的認識活動,它確實離不開人的主觀世界。但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只能是主觀與客觀的永無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縮到主觀世界中去探究客觀存在。簡單地去主觀臆斷,熱衷于把一些對個別現象的解釋歸之于一個新的形而上學動因,且這個動因并不能給出更一般的解釋,這不是科學解釋,而是偽解釋,因為它缺乏可檢驗性。在科學上,原則上的可檢驗性是科學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認識世界是人類本身的需要。這個需要可以通過科學、藝術、宗教等方式來滿足。用規范來認識世界就是科學,用體驗來反映世界就是藝術,用信仰來規范行為則是宗教。無論是量的研究還是質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的,是可證實的?;蛘哒f,應該是經驗的,而不是體驗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動退化為充滿個人體驗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閉的自我表現,是科研的藩籬,于理論、于實踐斷無益處。套用一句流行用語:發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時至今日,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實驗法與其他方法的綜合運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實驗法。即便是研究兒童對他人的意圖、信念和動機之類的內部心理過程理解的心理理論,也離不開實驗法。
就實證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斷改進之中。例如,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研究思路中跳出來,不再熱衷于把研究結果推廣到更廣的領域,而是更加注意單一的法則,更加注意生態、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發展的效應。同時,研究內容也從外部行為推進到內心世界,研究兒童的心理理論。所有這些進步都體現了人類為追求認識的客觀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對于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現狀而言,問題不在于實驗太多了,實證過頭了(實際是此類研究還遠遠不夠),而是在于我們的研究者重科學事實的收集和規律的發現,輕理論的構建,缺乏理論建設的功夫,沒有將研究成果及時歸納成相應的理論體系。殊不知,科學理論比科學規律具有更強大的解釋功能、預測功能和生題功能。在我們的心理學領域中,理論研究和理論建設確實太薄弱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復雜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傳統,理性思維規則不清,理論興趣不足,批判性疲軟,創造性缺乏,等等。這種現象在早期教育范圍內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兒園教育中存在著強烈的跟風現象,表現為蝴蝶效應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論分析和懷疑精神。其實,理論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總是在特定的理論指導下提出研究假設,總是在理論指導下對觀察材料或實驗數據進行分類和評價,總是在用研究成果對理論進行補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個微型理論是完全可能的。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夫婦的知覺學習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與其他心理學大師及其理論相比,吉布森理論不是那種氣貫長虹的駭世之作。她的研究領域就限定在知覺學習和發展中,在這個領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則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有分類的實驗為理論添磚加瓦。雖然她還沒有做到讓自己的理論預見從所有的實驗中得到證實,也沒有使自己的理論對知覺這一心理現象作出總體的說明,但她在這一領域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沒。她對事業的堅定、專注,務實、勤奮、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給每一個從事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啟迪的影響。平心而論,吉布森的知覺學習理論盡管在知覺發展研究領域中是眾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著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取向。在我們看來,這正是她的可貴之處??茖W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沖破舊體系、舊思路的過程。一個對某一領域有影響但并不壟斷的理論,才是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內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們的基本課題是年幼嬰兒能發現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實證科學的態度精心地收集兒童知覺發展的資料,這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和教育實踐是極其重要的。她的理論不僅使我們充分地認識兒童知覺發展的規律, 也促使我們認真地思考在學前兒童教育與特殊兒童教育中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發揮兒童的主體活動功能,切實提高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質量。”〔2〕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賢先生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出的新需要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動力的假設,就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有理論的實驗和有實驗的理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大椿.科學哲學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315.
〔2〕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58.
Experiment with Theory and Theory with Experiment
Wang Zhenyu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Xingjian Professional College, Shanghai, 200073)
再過八天,三年的本科函授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本以為寫完畢業論文,考完最后的幾門課程就全部結束了,誰知還有一件麻煩事等著我們去做,那就是填一份畢業生登記表。翻開看看,其他欄目倒是比較容易填的,花工夫的就是“自我鑒定”這一欄了。中午,上完課回家,匆匆吃完飯就跑到房間寫起了草稿,涂涂改改,整整寫了兩個小時才完工?,F將完稿發到這里,算是存個檔吧。
正文:
通過三年的本科函授學習,本人在思想認識、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現概括如下:
(一)思想方面:本人在函授期間,能認真學習學院開設的《人格心理學》、《教育社會學》、《咨詢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課程,對各種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有了較系統的了解和把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本人了解到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尊重、關愛全體學生;通過對人格心理學理論和咨詢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本人明白了只懂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合格的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養樂觀上進的心態是他們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