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56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新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盡管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已經不斷投入應用,也不斷擴大了運用范圍,但在農業機械化生產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盡管農民的思想進行了改變,政府也對農業機械生產有了足夠的重視程度,也對農業機械化生產投入了越來越多的財力、精力和管理。然而綜合國力決定我國依舊屬于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科技水平也與發達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這些情況的存在,都使得我國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的原因,難以得到更為深入、全面的發展。另外,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機械設備相較從前雖然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從數量、品種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然而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用的諸多機械設備相較發達國家依舊有著較大的差距,不夠先進的機械設備帶來的是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應用難以跟上世界先進水平。由于我國經濟水平、科技水平的地區性發展不平衡,也使得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應用在地域上有著極大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國農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得不到快速的提高。
2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發展前景
2.1電子監控技術運用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發展極為快速,我國的整體科技水平雖然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加強,科教興國等眾多國策的不斷落實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電子監控技術的應用是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重要技術,電子監控技術能夠對農用機械設備的使用做出最精確的監控,保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員的絕對安全。另外,電子監控技術能夠全方位的檢測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情況,全面了解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及時了解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做出正確的解決措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當前我國在農業機械化生產過程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農用電子傳感器,能夠準確的檢測作物生長環境的自然條件以及作物的自身生長情況,能夠更好的實時了解作物生長以及性狀情況,帶來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另外,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成熟,微型芯片等各類電子監控技術的使用,更是使得農業機械化技術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2.2無人化操作應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無人化操作在各行各業中均已投入使用,農業生產過程中也不例外。隨著計算機等高科技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機器人的研發作業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機器人等各類無人化操作更是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技術之一。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生產范圍、難度也不斷加大,這就使得當前農業生產相較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有著更為復雜以及更高的操作難度,甚至很多已經超過了人工所能夠完成的基礎操作,因此,機器人等無人化操作技術就顯得至關重要。另外,機器人的使用也能夠使得農業生產操作更為精確,減少人工操作也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機器人的研發技術依舊不夠成熟,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定能夠成為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的主流之一。
2.3向著精準農業和保護性耕作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自然環境已經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壞,因此我國出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這一戰略道路的提出也提示廣大農業生產工作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要注重農業生產同自然環境相協調,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因此,在當前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注重采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對農業進行精準化生產,并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全面的監測控制,對檢測出的問題提出最科學的解決對策,全面保護農業生產環境以及確保農作物生長以及今后長期的農業生產能夠得到最好的保障。保護性耕作在農業機械化技術中能夠充分確保農業生產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科技水平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產不斷趨于智能化、科技化的同時,保障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是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的重要方面。
3結論
(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涵義
農業高新技術主要是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工程技術、海洋技術和生態技術等在農業上的應用[1]。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是指運用高度密集的技術、資金和知識,按照科研、開發、生產、經營一體化,開展農業產業生產。一般認為當高技術組合按國際科技產業園區的規范超過70%以上時,傳統技術才被創新為高新技術。靠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產值的“技術生產率”在60%~80%以上,則實現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2]。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不僅需要資金、技術、人才,還需要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和手段,多元化的產業體系,先進的管理體系和健全的市場體系配合。
(二)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現狀
截至2012年,安徽建成各級農業示范園區101個,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95家,其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92家,企業年產值248億元,建成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平臺345個,企業技術中心56個①。從總體上看,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全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數僅占農業龍頭企業的10%,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5.2%;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僅占農產品加工產值的4.1%,占高新技術企業產值的2.4%;全年完成農業科研290人年,應用研究為10人年,試驗284人年,全年獲批農業科研專利申請29項,但無一項完成應用轉化。
(三)影響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原因
1、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起步較晚。我國的農業高新技術是借鑒美國的經驗而興起的,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到如今也就20年左右的時間,各地區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認識還不到位。目前還處于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試驗階段。2、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國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主要依賴政府投入,為政府主導型產業。安徽作為中部農業大省,經濟欠發達,對農業投入較少。2012年,安徽對農業固定資產的投入為302億元,人均不到1000元,全省用于科技研發的經費為19.5億元,僅占GDP的1.1%②,用于農業科研的經費僅有3億元,用于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發則更少。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企業研發的積極性,全年農業科技專利申請數只占到全省的0.09%。3、農業高新技術人才不足。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較高,特別需要開拓型的高層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據統計,我省每3萬人中才有1名農業科技人員,在全國31個?。ㄊ?、區)中僅高于,居第30位。2012年全省已建或在建的農業科研機構不足百所,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研發的人員只有1000余人。4、勞動力產業素養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發展支撐力不夠。安徽作為國家糧食生產基地,擔負著國家糧食生產重任,區域內糧食播種面積大,常年遭受自然災害,農業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民文化程度、產業素養低,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產業化水平低。2012年,向市場提供的農產品中,60%為初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僅占20%多?,F實的生產條件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起不到支撐作用。微觀層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科研技術平臺分布不均,科研成果應用能力差。全省具有科研能力的農業科技平臺中,一半以上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企業技術中心只占到16%,平均每兩個高新技術企業才有一個技術中心。在農業科研成果中,80%為基礎研究和試驗發展,應用研究不到10%,2012年無一項農業專利成功轉化。二是市場體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市場上還沒有一家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介實體,承擔把科學技術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職能。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主要依靠技術交易所舉辦的高新技術產品交易會,但其服務功能過于單一,缺乏連續,加之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致使農業高新技術魚目混珠、真假難辨[3]。三是企業產業化動力不足。農業產業的特點是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導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風險大,農業企業和農民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勵情況下,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內生動力不足,以至于消極應對[4]。諸多原因影響著安徽農業的發展,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依托資源優勢,發揮要素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安徽省農業生產要素稟賦及其差異
(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及其稟賦反映指標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屬于知識、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結合傳統生產要素理論,技術、勞動、資本、資源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基本生產要素,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要素稟賦是農業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質條件和投入要素[5],是決定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因素,直接影響著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地區差異。各要素稟賦反映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條件。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稟賦情況分別用不同的可衡量相關指標進行反映。1、技術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核心。技術進步可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確立產業優勢,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源動力,直接決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現。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農業科技貢獻率。2、勞動力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中最具最主觀能動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素質,包括文化程度、市場意識、經營理念等,決定了勞動者能否接受和掌握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新技術、新工藝,甚至新生產方式和管理方法,而這些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效果。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農業勞動生產率指數=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平均農業勞動生產率3、資本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重要構成。資本的投入可以促進科技進步,改擴建生產基礎設施,購買先進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而這些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條件。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人均勞動資本=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農業投資(地區農業投資/農業從業人口)4、自然資源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對象,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提供原材料,決定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資源條件。農業生產要素稟賦既是決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基礎因素,也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條件的反映,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影響較大。其要素稟賦反映指標為:人均耕地面積=地區耕地面積/農業從業人口。
(二)基于要素稟賦差異的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比較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對資本、勞動、資源的投入數量和比例要求并不明確,因此,我們選取國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較高的北京、同處于中部的湖北、生產條件相似的河南以及相對落后的重慶,截取各地2012年農業發展的數據和“十一五”末期公布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采用橫向比較的方法,綜合比較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要素稟賦(表1)。從表1可以看出,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稟賦不足,4個要素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具體概述為農業產業整體水平較低,勞動力產業素養低,經濟欠發達,對農業投入少,農業收入低,農業科技水平較低,這些都制約了安徽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北京則是在耕地不足的情況下,依托資本投入和農業科技創造了領先全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近于安徽的2倍。借鑒北京的發展經驗[6],構建差異化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模式,是推動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要素稟賦地區差異
無論從經濟、地理、文化、制度等哪一方面比較,安徽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要對安徽各地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產要素稟賦進行分析??梢约俣▍^域內技術共享,只選擇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3種要素,沿用農業勞動生產率指數、農業人均勞動資本和農業人均耕地面積3個指標,截取安徽各地區2012年農業生產數據,進行要素稟賦差異比較(表2)。依據表2數據,通過聚類分析,可以將安徽分為4大農業生產區域:城市及郊區現代農業區,這一區域以合肥為代表,大體還包括蕪湖和馬鞍山2市。該區域特點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較高,人均勞動資本全省領先,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人才聚集。兩淮糧食主產區,這一區域大體包括淮北(淮北、亳州、宿州、阜陽)和淮南(蚌埠、淮南和滁州)2個糧食主產區,7個地市。該區域的特點是糧食產量大,耕地資源相對較多,但常年遭受自然災害,生產方式落后,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普遍較低。沿江優勢農業區,這一區域大體包括銅陵、池州、安慶和宣城4市。該區域特點是地域特點突出,水域面積大,交通發達,農業生產基礎較好,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勞動資本較多,土地資源相對較少。山區特色農業區,這一區域大體包括六安和黃山2市。該區域的特點是山多地少,區域內土特產品物產豐富,土地資源稀少,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低。
(四)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不同區域模式選擇與重點確定
在經濟欠發達、農業投入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要素稟賦不足的情況下,依據要素稟賦差異進行區域劃分[7],針對不同區域,選擇適用的產業化模式[8]和確定發展重點,可以為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快速、準確地找到發力點。1、城市及郊區現代農業區該區域農業投入比重較大,科研機構和人才集中,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勞動者產業素養高。該區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適宜采用政府主導型和企業主導型發展模式,一方面集中科研力量,開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研究;另一方面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集中一批農業生產龍頭企業,通過政策、資金引導企業進行農業高新技術應用開發與生產。重點進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材料技術研究,著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設施農業,力爭在生物制藥、有機農藥、農產品的精加工、綠色蔬菜、乳制品、觀光農業等方面實現產業化。2、兩淮糧食主產區該區域為典型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土地資源豐富,糧食生產面積大,農業投入少,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該區域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適宜采用政府主導型,集中科研力量進行農產品品種優化研發,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生產園區,培養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畜牧養殖業,力爭在強筋和弱筋小麥、專用棉花、花生、大豆、玉米的種植與深加工,豬牛羊養殖與加工等方面,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3、沿江優勢農業區該區域為傳統糧食生產區,區域內水系發達,物產豐富,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勞動力產業素養整體較高。該區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適宜采用混合模式和“紡錘形”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農產品品種優化與種養殖適用技術研發,培養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著力發展農產品、水產品加工業,力爭在水稻的種植與深加工,油菜適用栽培技術與精加工,水產品良種與無公害生產技術等方面,實現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4、山區特色農業區該區域山多地少,農業生產現實資源相對稀缺,但區域內土特產品品種豐富,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該區域適宜采用科研機構主導型和“紡錘形”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對山區特色品種優化、栽培技術與產業化生產進行研發,著力發展土特產品生產與加工,力爭在土特產良種和無公害、有機生產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除以上區域外,以亳州為重心的中藥材生產也是安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點之一,其適宜采用科研機構主導型和“紡錘形”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對中藥材品種優化、栽培技術、藥用性質進行研發,著力發展制藥工程,力爭在中藥生產與提煉方面形成產業化經營。
三、加快安徽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1.1機器人技術
工作強度大,且環境復雜的地方,人為操作非常不便。因此,利用機器人成為矚目的新技術。農業作業的環境及操作復雜、多變,對機器人的要求很高,要求機器人自動收集、處理農業信息和作業。在收獲成果時,要求機器人自己辨別成果成熟度,區別雜草與作物。
1.2虛擬技術
虛擬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圖像處理操作技術及傳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像學等重要技術,為機械與操作者提供一種交互體驗的新技術。農業虛擬技術主要以農作物、市場等為研究核心,利用高科技的先進技術研究如何對產品進行改良,對環境進行改造等。通過虛擬技術,可模擬生產,且生成虛擬結果,將結果用于研究,分析并調整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當中,降低生產損耗,提高生產率。
2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推廣的策略
農業辦公條件簡陋、辦公人員不足,對基層情況不是很了解,推廣新技術經費不足,限制了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推廣。且很大一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低,對新技術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敢嘗試使用新技術,甚至有抵觸情緒,使得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推廣存在困難。
2.1確立創新創新技術方針
創新是技術發展的基石,提高我國人民的創新意識,必須要加大力度進行新技術及新機械研究,并加快新技術在農業機械當中的應用。同時,政府要高度配合新技術的發展,鼓勵農業技術的創新。在教育中,灌輸創新理念,提高科技、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創新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發展更穩定、健康。從而有利于提高農業機械的技術創新力,在市場需求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將加大對科技和農業機械創新的投入,有利于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實現農業機械發展自動化、專業化、智能化,并將科技創新與經營理念結合應用到農業的發展中。
2.2實行低碳技術發展戰略
1“三誘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
1.1頻振式殺蟲燈
頻振式殺蟲燈主要是利用光、波、色、味4種方式誘殺害蟲的一種物理防治方法,無污染,對人畜無毒,對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雙翅目及膜翅目等40余種害蟲具有良好的誘殺效果,當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某區自利用頻振式殺蟲燈以來,蔬菜田棉鈴蟲的田間落卵數量以及蟲量明顯降低。試驗數據表明:掛燈區平均落卵2.8粒/百株,無燈區為12.2粒/百株,約降低了77%;掛燈區平均蟲量1.5頭/百株,無燈區7.9頭/百株,約降低了81%??梢婎l振式殺蟲燈對蔬菜棉鈴蟲的控制效果非常明顯。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害蟲,在消滅大量害蟲的同時,能減少來年蟲口密度,最大限度減輕害蟲對農產品帶來的危害;能夠減少化學防治次數和噴藥量,進而減輕對農產品和環境的危害;根據誘殺結果,可對害蟲發生趨勢做出預測,有利于提出預防措施,實現對來年病蟲害的科學防治。
1.2黃板
黃板誘殺技術是利用害蟲趨黃性誘殺農業害蟲的一種物理防治技術,綠色環保、成本低、可自制,可在蔬菜地、茶園、果園中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蟲、潛蠅成蟲、粉虱、薊馬等小型昆蟲。在田間使用的時候,可用竹或木細棍支撐固定,棋盤式分布,懸掛方向以東西向為宜,只要方法正確,就會有很明顯的防治效果。以某區蘋果園為例,在果樹開花前懸掛16.5cm×25cm黃板,掛上之后不摘除,6月下旬收回檢查發現黃板誘集蚜繭蜂的效果最為明顯,調查益害比為1235:192=1:0.16??梢婞S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1.3性誘劑
性誘劑是利用昆蟲成蟲性成熟時,釋放性信息素引誘異性成蟲的原理,將有機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化合物用釋放器釋放到田間,通過干擾雌雄減少受精卵數量,達到控制靶標害蟲目的的新型綠色防控技術。該方法成本低,操作簡單,無毒無污染,主要防治對象是小菜蛾、煙青蟲、斜紋夜蛾等害蟲,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目標。陜西鳳翔縣蘋果栽培中,未使用性誘劑前,每年食心蟲發生面積約為總面積的76.92%,農藥使用量和投入費用以及人工投入費用很高。使用性誘劑后,群眾每年只需防治3次就能將害蟲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商品果產量平均提高了364kg/667m2,農藥使用量及相關費用都大大降低。
2防蟲網阻隔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
防蟲網阻隔技術是以物理阻隔方式阻隔害蟲進入危害和繁殖。采用防蟲網阻隔技術不僅能夠阻隔害蟲繁殖,還能適當調節小生境中溫濕度,對炭疽病、軟腐病等有一定的預防效果,適用于生態農業生產。實際生產中可采用22目的防蟲網,對于煙粉虱,可采用30~60目的防蟲網。比如,江蘇省目前以小白菜為重點的防蟲網覆蓋栽培蔬菜面積在不斷擴大,農戶純收入也不斷提高。當前,該項技術已成為一項成熟、高效的現代農業技術,已被列為江蘇省農業技術主要推廣技術。
3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實施方式
實施植物保護新技術時,單純使用物理防治技術顯然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須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對于化學防治,應盡量限量的、科學的使用農藥藥劑,確保農產品安全、無污染的生產。為了保證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更好實施,首先,應建立準確的病蟲害測報系統和監測點,有關工作人員分工協作、全面監測、全面總結、科學研究,及時掌握害蟲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動態,并及時、準確地將情況匯報給相關部門,以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其次,建立專門植物保護控制隊伍,為農民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將植保新技術、新技能傳授給他們,使他們能夠做到病蟲害的科學防治。再次,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朋友正確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利用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意義,使其具備最根本的病蟲害防治技能,為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4結語
1.1是科技轉化生產力的有效途徑
農業生產現代化首先要實現農業機械化,所以農機的普及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須條件,而農業機械是科學技術的具體體現,通過農業機械才能將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通過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作業,發揮其高效優質的作用,達到促進農業生產效率及質量的目的,農機化推廣是科研及生產之間的橋梁紐帶,能有效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農機化推廣工作,要通過一些試驗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術在生產中進行實踐,檢驗新技術裝備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實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適應性、經濟性,經過實踐總結,不斷改進,才能形成標準和規范的機械生產模式及配置方案,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在農機化發展中起到引領和促進作用。
1.2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增產增收
農機化推廣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學技術及新產品及時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起到增產增收的作用。另外在農機化技術推廣過程中,對于新型農民的培養及農機合作組織的培育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先進的農機化技術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及農業增效的手段。
1.3農機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機化技術推廣過程中,由于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的思想意識、文化素質、傳統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農機、農藝、技術、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問題,農機與農藝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但在實際生產中,需要長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達到應用的生產效果。在推廣方面,有的機構性質不明確,在投入上經費不足,推廣力度不夠,還存在農機農藝難以融合的情況,所以對于農機推廣工作,需要深入的細節還很多,任重而道遠。
2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工作應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務
在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工作中,經費短缺是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問題,經費不足導致推廣工作的各個方面都上不去,服務能力低下,推廣工作開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明確公益性職能的定位,對于推廣工作的條件加以改善,完善運行機制,對于工作活力及服務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創新,提升成效
堅持創新完善機制,采用多元化、服務優質化的工作方式構建新型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建立農機化科研、教學、推廣、生產單位協作長效機制,對于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加快新成果的轉化,促進新產品、新技術能及時推廣到農業生產中,完成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3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工作離不開推廣人員的努力,推廣人員的思想意識及工作能力對于推廣工作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要積極開展推廣人員的教育培訓活動,在思想意識方面加以強化,促進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更新,使其在業務素質、專業能力等方面得到綜合提高,以適應新時期推廣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職業院校吸納畢業生加入到推廣隊伍中來,加強隊伍建設,發展村級農機推廣人員隊伍,提高推廣一線的技術力量,促進推廣工作質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傳,建立試點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宣傳手段,加強宣傳,提高各級群眾及領導對于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廣泛應用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媒介,進行農機推廣工作的廣泛宣傳,傳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引起農民的注意和重視,加深其對新技術、新產品的認識。要建立示范點和推廣基地,通過實地的示范作用,讓農民朋友在實際的操作中對新技術、新產品有直觀的感受。充分認識到先進生產技術和新機具的優勢,轉變傳統觀念和心態,自覺改變生產行為。
2.5大力實行農機補貼政策
新技術、新產品剛開始推廣價格都要高一些,這對于農戶來講有一定負擔,從成本的角度考慮,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樣,在生產成本上都會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廣工作中一定要認真落實農機補貼政策,加大對新產品、新技術在推廣中的補貼力度,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農機具的更新換代,科學配套,合理布局,綜合當地的生產情況,結合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新型農機具的引進及推廣給予一定的政策及補貼扶持,促進新產品的推廣應用。
3結語
一、從溫氏集團發展歷程分析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涵義及其意義
溫氏集團從集資創辦到實行股份制經營,從企業創辦之初提出了“科技興場”的經營理念到與農業大學實行長久的技術創新聯合,我們可以看到:農業龍頭企業依據了政府的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劃,來從事農產品加工,整個經營過程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為農民提供了服務,成為帶動農戶發展商品生產的市場主體。溫氏集團在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層次和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中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溫氏集團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研究、開發或引進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通過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不斷改進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研究開發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的一系列技術經濟活動。從溫氏集團迅速發展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技術創新是企業經營者對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進行重新組合,以適應效率更高,效能更好的新的生產體系,從而獲得更大利潤的過程,它包括創新或引進新的技術或工藝,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與組織形式。是一種能夠把握市場和技術機會,正確作出產品和工藝的創新決策,并順利實施,最終成功占領市場的能力。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依靠科技進步帶動經濟增長,是當今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有利于企業加強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形成個性化的市場競爭優勢;有利于農業參與國際、國內的分工合作,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利于農業龍頭企業走勞動密集型與科技密集型相結合的路子,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實現經濟與科技的有效結合;有利于企業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依靠有市場和高質量的產品求發展,以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機制。培育一批帶動農戶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這是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科技進步的關鍵環節。
二、溫氏集團發展過程中反映我國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狀況
在溫氏集團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偟膩碚f發展態勢是好的,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農業龍頭企業規模擴張很快,但效益偏低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
從1985年到1989年的短短4年時間,勒竹畜牧聯營公司的產量和產值都增長了600%左右,年平均增長率60%以上。溫氏集團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瓶頸,從整個肉雞生產過程來看,肉雞育種、飼料營養、疾病防治這些關鍵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由于肉雞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與公司簽訂合同的普通農戶經營規模不可能太大,公司面臨著巨大的技術風險。而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國家作出加快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后,全國農村經濟發展上開始著力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起步雖然較遲,但擴張勢頭強勁。銷售收入和利稅呈遞增態勢,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涌現出一大批重點骨干農業龍頭企業(如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歐詩漫集團公司),從而有效地拓展農產品的加工領域,提升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水平,但從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分析,中小型企業銷售利稅率和凈資產利潤率以及經濟效益水平明顯低于獨立核算的中小型企業。企業技術創新源于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又促進企業的發展,企業整體經濟效益不高,較大程度地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
二是農業龍頭企業創新勢頭強勁,但能力不強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溫氏集團盡管處于成長階段,但企業經營者著眼于長遠,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意識,視技術創新為企業的生命和發展的原動力,并在技術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上世紀90年代初,勒竹雞場就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簽訂長期技術合作協議。無獨有偶,湖州榮凱生化有限公司1999年與農業部茶葉研究所開放實驗室建立技術合作關系,從茶葉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劑——茶多酚,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妝品等行業,公司生產的產品80%銷往美國、瑞士、日本。67名企業職工中擁有技術人員12人,占18%??傎Y產1030萬元的小企業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750萬元,創利稅166萬元,人均創利稅2.48萬元。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加大對油脂加工的科技攻關,生產工藝采用計算機程序控制,減少了煤耗,僅此一項降低了生產成本20%。長興艾格生物有限公司開發出從雞蛋中提取球蛋白,成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但從總體上看,溫氏集團與其他農業龍頭企業同樣在技術創新上受到了外部環境和經濟實力的影響尚處于相對弱勢階段。一方面科技型企業家匱乏,捕捉技術信息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企業的職工隊伍沒有經過嚴格的大工業熏陶,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職工隊伍素質較低。據不完全統計:農業龍頭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還不到7%,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技術人員只有163名,平均每個企業還不到2人。農業龍頭企業科技人員不足,從總體上削弱了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
三是農業龍頭企業創新欲求強烈,但資本不足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進展。溫氏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先進科技的支持。作為集團創始人的溫北英先生1986年就提出了科技興場,一方面自己努力鉆研,總結出養雞36條,另一方面積極尋找科技合作對象。但溫氏集團當時尚處于原始資本積累階段,技術創新不只是單純的技術概念,是經濟與技術統一的,而且往往取決于一個企業的經濟實力。由于受客觀經濟實力的限制,溫氏集團引進、吸收、消化、開發新技術的困難較大,特別是金融體制改革以來,銀行按商業銀行模式運作,企業貸款難度增加,資金籌集的困難,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信心和能力。企業技術創新由于本身經濟實力的不足和固有的弱質性,這就決定了農業技術創新不可能完全市場化,必須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補貼。從溫氏集團技術創新上分析,盡管與前幾年相比,政府對企業的技術創新建立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外部環境,普遍重視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氛圍,但政府引導和扶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資金相對較少,據有關資料分析及測算,農業發達國家投入農業研究、開發的經費一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而我國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盡管絕大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具有強烈的科技創新欲求,但苦于經費上的尷尬,只能將創新項目一拖再拖,嚴重影響到技術創新的進度。
三、農業技術創新體系與溫氏集團技術創新機制不適應的原因分析
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為傳統農業技術進步與促進農業的發展起著支撐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都市農業的發展已不相適應。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溫氏集團在開展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不得不全面依靠自主的方式來完成,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企業技術創新上獲益期長,從這上面可以看出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與溫氏集團技術創新機制不適應的原因主要表現在:
一是研究開發主體布局不合理?,F有的農業技術創新科研所職責不明確、重點不突出,研究內容時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復;研究內容與生產實際時有脫節,不能滿足現代高科技農業發展之需要;與上游研發機構和下游推廣機構聯系不緊密,成果轉化效率不高,在農業中的顯示度不高;研究機構與業務管理和技術推廣部門職責不清,協作機制不健全,所站、所處、處站之間“爭飯”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二是基層技術推廣體系力量薄弱,難以承擔新技術普及推廣及農民技術培訓等職能。表現為,一是鄉鎮農技部門人員少,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兼職化現象嚴重;二是縣(區)以下推廣部門缺乏基本的實驗基地,推廣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識更新,知識老化,對現代效益農業知識知之甚少。推廣部門與企業、協作組織的研發推廣缺乏必要的聯系。
三是民間技術力量薄弱。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協作組織重生產流通,對農村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視度不夠,責任心不強,內部技術力量薄弱,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續的技術支撐。
四是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創新的動力不足。研究推廣體制不順,大多為行政的附屬,行政化傾向嚴重,外部市場機制尚未建立,內部分配、人員考核、人事等機制不活,競爭的氛圍不足。
五是技術需求不旺。由于生產規模小,盡管農業企業具備科技創新的強烈欲求,但作為生產主體的農民處于傳統生產習慣的影響,缺乏技術投人熱情,同時由于農民自身科學文化素質低,接受能力弱,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抗風險能力弱,導致生產者的技術需求不旺。
六是投入渠道單一,投入不足。目前農業技術創新以單純的政府投入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其投入少,難以滿足農村企業尤其是農村龍頭企業對于科技創新的需要。
七是宏觀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訂農業技術發展規劃,對技術創新的目標,激勵機制等缺乏政策引導,導致研究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術資源的浪費。
由于以上創新體系上的不完善,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主要表現為創新的意識不強,動力不足,創新人才奇缺,創新成果貯備不足。同時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分散性使得農業生產單位相對來說規模較小,一般都是以農戶為生產單位,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區域性,農業技術創新既受經濟規律支配,也受生物規律支配,這也是導致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機制不順暢的主要因素。
四、溫氏集團成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實現途徑
技術創新是實現溫氏集團高質量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從實踐看,農溫氏集團技術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針對溫氏集團的成功運營模式分析,溫氏集團主要采用模仿創新、合作創新和自主創新等途徑實現技術創新。
一是模仿創新。模仿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引進購買和破譯其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并在此基礎上改進和完善,進一步開發。溫氏集團在工藝設計、質量控制、大批量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創新鏈的中后期投入主要力量,生產出性能、質量、價格方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以此確立自己的競爭地位,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模仿創新是一種十分普遍的行為,是溫氏集團技術創新方式的有效選擇,但溫氏集團模仿創新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進新產品和新工藝,是技術嫁接與融合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末期,勒竹雞場引進當時國內黃雞最優良的品種882,通過引種接觸到系統的先進養雞技術,提高了種苗的生產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1991年,勒竹雞場又引進世界優秀品種AA雞,吸收到世界種雞飼養的新技術。這時,勒竹雞場也開始建立飼料分析室、疫病診斷實驗室等,科學配合飼料日糧,及時準確監測與診斷疾病。通過新技術的引進與吸收,勒竹雞場的領導者認識到技術在企業創造利潤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渴望應用新技術,使產品形成了特色化、規?;?、系列化生產,這就為我們在實現農業龍頭企業實現技術創新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二是合作創新。合作創新是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合作創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合作期限和合作規則,合作各方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溫氏集團于1992年底,以10%的技術股力邀華南農業大學畜牧系加盟勒竹雞場,對企業作全面的技術支持。以華南農業大學加盟溫氏為標志,溫氏集團進入了技術發展階段。華南農業大學畜牧系以技術入股加盟廣東溫氏集團后,派出了多位技術人員進駐集團,對生產技術作了全面的改進,并且在技術研究方向上對集團進行引導與把握,對溫氏集團日后能躋身行業的前排起了關鍵作用。與此同時,溫氏集團開始向社會廣納人才,相繼有大批的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加盟集團,集團生產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每一個技術指標都基本可控,技術努力方向基本明確,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合作創新很好地實現了優勢互補,極大彌補了科技創新中的不足,能夠使得企業實現科技創新的整個蛻變過程。
三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攻破技術難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活動。具有技術突破的內生性、技術與市場方面的率先性、知識和能力支持的持久性等特點。自主創新的優點,在于技術開發方面有利于企業形成較強的技術壁壘,這種技術壁壘可通過專利保護的形式而加以鞏固,并從法律上確定自主創新的壟斷地位,形成企業自主的知識產權。加大科技投入,實現企業自主創新是提高農業龍頭企業技術開發能力、技術含量和整體競爭能力的保證。溫氏集團的技術隨著科研的大規模開展而進入良性的循環,集團建立了肉雞試驗場、肉豬試驗場、種雞試驗場等先進實驗設施也廣泛使用。集團每年從銷售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用于研究開發,促使技術快速進步。集團每項關鍵技術都由碩士或博士把握,不但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產,還可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開展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他們了解國內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合適的時候引進使用。因此,廣東溫氏集團各項技術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如4億只肉雞成活率達96.5%,100多萬頭豬料肉比達2.4:1等,這些指標都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成熟的技術保證了集團生產的連續穩定,總體生產成本為全國同行業最低,企業很具競爭力。
五、從溫氏集團技術創新過程中得到的啟示
從溫氏集團開展技術創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農業龍頭企業要實現技術創新,不但要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同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制度、人才隊伍建設、技術創新機制、技術聯合力度和產品技術含量也是關系到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由此,從溫氏集團的技術創新上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是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為農業龍頭企業推進技術創新營造外部環境。各級政府要把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效益農業發展水平乃至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樹立抓技術創新就是抓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切實加強領導。以技術創新為主線,加大組織措施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優勢。組織科技力量,針對影響農產品加工產業化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開展立項論證和科技攻關,力爭在短時間內開發出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農產品加工技術與新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龍頭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和局限性,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特別的關注和必要的支持,用足用好各項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盡快形成符合實際和發展需要的政策支持體系,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要從信貸、技術、信息和培訓等方面,扶持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顯著的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實施扶優扶強戰略。有針對性地加大對這部分農業龍頭企業技改投入的力度,在企業技改投入上,可套用市政府扶持重點優勢工業企業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有關政策,從技改貼息、科技創新補助、減免有關稅收等方面予以傾斜和扶持。以有效的制度和體制促進政府管理行為的規范,為農業龍頭企業的加快發展營造高效有序的政策環境
二是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農業龍頭企業推進技術創新提供制度保障。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加快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尤其是規模型農業龍頭企業的產權制度的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推進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的進程。根據《公司法》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實際,在調整股權結構,建立出資人制度,落實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制,完善科學的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活力等方面進行深化和完善,加快公司制改造的步伐。對上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要努力使其成為具有規范化的公司財產組織形式,要積極探索股份制改造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對產權關聯度強、產品協作關系緊密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企業之間相互換股、參股,將兩家或多家農業龍頭企業改造成為股份制企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優勢產品,從而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的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是加強企業人才引進培養,為農業龍頭企業推進技術創新提供人力支撐。技術創新是一項開創性工程,技術創新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人的因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加快人才培養的力度,把培養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通過實施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外語水平等級培訓考核,舉辦大量“專升本”、大專證書班和研究生課程進修班,以及選送到高等院校培養深造,促進管理人員提高學歷,提高素質。重視對企業技術骨干和員工的培訓,有條件的企業可與大專院校聯合開設職高班、專科班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術培訓,造就一代有文化、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產業工人,激發企業員工對技術創新的熱情。大力引進人才,建立集聚人才的機制和環境。簡化引進手續,加快職稱、社保、分配等制度的改革以形成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良好氛圍及政策環境;強化市場機制,主動出擊招攬人才,加快人才市場建設,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優化人才資源的配置,為農業龍頭企業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強農技隊伍建設,搞活農技推廣機制,推進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創新農技推廣組織形式,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為發展效益農業和區域特色農業服務的農技推廣體系。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要積極參與產業化經營,鼓勵他們與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鼓勵農業科研單位及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入股、技術轉讓等形式參與農業龍頭企業的經營,鼓勵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舉辦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研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業科技開發公司,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科研與市場的直接結合,加快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是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為農業龍頭企業推進技術創新提供運營平臺。當前,企業技術創新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圍,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經濟發展總是以技術的發展為前提,一項成功的技術必然會導致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的變化,同時又牽動著新一輪更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從而推進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技術創新,就不可能有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求得發展壯大,必須構筑自己的技術創新平臺,但從目前情況看,農業龍頭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推進技術創新,完全依靠自身實力還難以做到。比較現實有效的途徑是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姻”,大力開展產學研聯合,借助外力推進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實力。農業龍頭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聯合,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要找準定位。項目不在大小,關鍵在找準一個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最佳對接點,企業應該實事求是地把握適合自己的合作項目,做到合作一個,成功一個,生產一個,實現企業與科研院所的互利雙贏;二要提高合作水平。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聯合,須向縱深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水平,鼓勵更多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技術入股、科技成果折股的形式參與農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實行技術和資本的有機結合,增強合作的原動力,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真正結成產學研各個環節的利益共同體;三要營造合作環境。政府要主動熱情服務,積極組織協調,為雙方排憂解難,創造一個寬松的合作環境,同時要結合我市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切實加大對產學研項目帶頭人的獎勵力度,充分調動經營者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通過政策的鼓勵,逐步形成技術創新是硬本領,加快發展是硬道理的良好氛圍。
1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推進農業產業技術創新
戰略聯盟的設計、構建與發展我市作為農業大省的省會,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為應對農業資源要素瓶頸和耕地資源減少不可逆轉、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等制約因素,必須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研究為先導,結合我市創新型龍頭企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重點研發機構以及核心專利、知名商標的行業布局,確定產業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戰略方向和重點任務,提升戰略引領能力,制定現代農業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把握環渤海經濟區崛起和京津冀優勢互補合作發展的機遇,通過組織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謀劃、設計、構建和發展,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教優勢,整合科技資源,加速技術轉移,強化自主創新,走技術集成、協同創新、集群發展之路,把握市場脈搏和現代消費趨勢,加快省會農業現代化、集約化、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化、農民職業化、農村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為我市農業產業發展轉型、構建省會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鏈和創新鏈建設,創新農業發展方式,依據我國現代農業和涉農重點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方向,結合我市實際與區域特色優勢,謀劃我市農業梯次產業培育重點,著力發展生物種業、食品產業、生物農藥、工廠化農業、飼料產業、中獸藥產業、生物肥料、農機裝備、山區特色農產品和農產品物流、農村信息化等新興產業集群,制定石家莊現代農業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戰略規劃和全市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規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構建由優勢骨干企業牽頭,中小企業和研究機構組建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10家以上,加盟企業達到300家,從而探索建立聯盟良性發展機制,完善產業鏈構建,實現產業集群市場利益最大化,促進以產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產前、產后環節不斷拓展延伸,向農業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增強產業整體的關聯效應和技術對資源的增值增效作用,為保障糧食與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2構建和完善長效合作機制,優化聯盟協同運營模式
應堅持“面向市場,平等自愿、優勢互補、合作創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遵循聯盟內在規律,增強聯盟內生動力,健全聯盟運行管理制度,組織產業技術創新活動,進一步完善聯盟的利益機制、責任機制、信用機制和開放創新的組織協同機制,修煉聯盟內功,培育聯盟生態,為促進聯盟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一是形成契約協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機制。利益機制是聯盟發展的核心,是形成聯盟產業技術創新價值鏈的最直接的體現。利益聯合、利益創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聯盟組織的生命之源。聯盟應堅持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約定”原則,形成以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為核心的契約協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機制。二是形成分工協作、責權明晰的責任機制。責任機制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的基礎,責任機制要有利于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強化科研規范和倫理道德教育,嚴肅違約責任追究,加大對聯盟中的欺詐和背叛行為的懲罰力度。制定聯盟技術創新項目與過程管理辦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確保項目合作實施和目標實現。三是建設相互信任、信息溝通的信用機制。信用機制是聯盟發展的保障,聯盟信用機制在于保障成員在協議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責任。推進聯盟信用機制建設,應通過建立聯盟信用評價體系、完善成員準入退出機制,組織開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評價、建立信息公開共享機制,促進信息交流、溝通協調,促進成員單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機制和合作關系。四是推動建立開放創新、合作交流的協同機制。整合資源推進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面向目標市場設定聯盟創新目標,推動產業整體發展。構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立產學研用結合、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大中小企業協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優勢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共享和聯盟間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贏,是聯盟作為產業技術創新組織開放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知識在合作組織間的轉移、共享、集成和再創造,實施“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知識產權戰略,塑造和保護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支撐產業高端發展的協同創新機制。
3加強聯盟建設危機管理、系統防控聯盟失敗風險
一是制定聯盟建設管理辦法,規范聯盟構建基本條件、組織架構、運行制度,完善聯盟頂層設計,構建市場化、民主化、社會化的聯盟管理機制。二是對聯盟實行定期評估考核制度,參照科技部組織開展聯盟評估工作模式及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評估工作方案,重點對聯盟創新活動、創新績效、服務產業、運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況進行自我測評及第三方綜合評價。三是建議省市有關部門設立農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專項計劃,促進聯盟完善組織架構、明確目標任務、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完善運行機制,組織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提升協同創新效率。
4大力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建設科技型企業家隊伍
加快構建和發展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培育產業技術創新的領頭羊。針對目前我市4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屬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不足15%、省級創新型企業不足5%的現實情況,應組織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程,著力引導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向科技型企業發展,農業科技企業向創新型企業發展,實現農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創新能力,提質增效,做優做強,更好地構建核心產業鏈和配套產業鏈,帶動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加強農科教、產學研合作,走技術集成、協同創新、集群發展之路,通過市場優勝劣汰和政府扶優挺強,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行業領軍企業和農業高新技術后備企業,更好地發揮龍頭企業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提升核心企業領導力,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
5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提升農業品牌競爭優勢
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進程加快,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和核心競爭力,成為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創新聯盟建設的重要支撐與戰略關鍵。農業產業創新聯盟應勇當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先鋒,深入貫徹實施農業部《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2013年1月農業部、科技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按照“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方針和農業發展規律與自身特點,明確知識產權戰略目標重點、健全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通過提升農業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產業鏈競爭優勢,努力提升聯盟協同運用與集群管理服務能力、集體維權與行業自律能力,把握技術創新的制高點、市場關注點和產業生長點,培育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提升聯盟農業知識產權質量,推動農業知識產權聯營和商品化、產業化、資本化。
6著力加強科技金融結合,構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