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49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創業意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實踐經歷大學生在學校的實踐經歷是指除課程內容外從事的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大學期間所從事的實踐經歷與其今后的創業意愿及表現息息相關。Van和Clouse在1990年做的實證分析顯示有多元經歷的學生創業意愿更高,因其更能處理好復雜的情況。黃勇(2009)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創業實踐活動比例不是太高。只有28%的學生參與過創業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涵蓋了課外科技作品創作、挑戰杯大賽、創業設計大賽、教師科研項目等。劉群,孟永(2012)認為有兼職工作或實習經歷的學生較沒有兼職工作實習經歷的學生創業意愿更高。
1.2創業能力創業能力是成功創業者具備的特殊的人力資本。美國國家創業教育相關研究成果表明,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應具備創新能力、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指揮能力和控制能力這幾項能力。國外學者Bhandari(2006)認為領導力、創新性、果斷決策力、自我挑戰能力對創業意愿存在顯著影響。我國學者熊彤(2011)認為大學生創業群體所具備的創業能力包括市場識別能力、創新能力、協調合作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社交溝通能力等五個方面。祝敏丹(2012)認為創業意愿與創新能力、資源管理能力、市場管理能力與創業意愿呈極顯著的正相關。
1.3個體特質個性特征是指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點。Marry&MacMillan(1988)研究認為將創業者所具備的個體特征主要有成就事業的欲望、內控人格、風險承擔能力、識別和利用機會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處理問題的風格、個人價值觀選擇等。Grant(1995)經過實證分析發現前瞻性人格與創業意愿有關。錢永紅(2007)認為,創業者應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時間、經歷和財力等方面具有風險承擔能力的人其創業行為成功率更高。楊德彬等(2011)認為自信和人格魅力是大學生創業必備的特質,自信的人也敢于面對別人在觀點上的挑戰,擁有個人魅力的人更易受到別人的推崇[24]。
2創業意愿的環境影響因素
大學生創業意愿和行為的經濟、社會、文化、政治以及來自外在環境的支持或幫助服務等綜合性因素統稱為創業環境(R.Devi&S.Daniel,1994)。國外的學者在創業環境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兩種模型:五維度模型和九方面模型。五維度模型認為創業環境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會經濟條件、創業和管理技能、對創業資金支持和對創業的非資金支持。九方面模型是由GEM(全球創業觀察)研究提出,主要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和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商業環境和專業基礎設施、國內市場開放程度、實體基礎設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會規范等九個方面。我國學者熊彤(2011)認為大學生創業環境是各種因素的綜合體。他認為大學生創業環境包括創業的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兩個方面。其中硬件環境包括政府的社會、政府、高校、家庭等的政策、資金支持;軟件環境包括融資信貸、人脈關系和社會服務等。在創業環境的研究中,國內學者在政策環境、學校教育和家庭支持三方面較為集中,下面對其進行詳細介紹。
(1)政策環境。創業政策指國家各級機構對大學生創業制定的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旨在培育良好的創業政策環境(齊昕,劉家樹2011)。楊德彬(2011)認為政府的創業政策是指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策,包括貸款、稅收、工商注冊、人事等多個方面。劉群(2012)認為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政府扶持措施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上,大學生們認為重要性由強到弱依次排序是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扶持、政策支持、社會化專業化管理服務、健全的社會保障和稅收優惠??傮w而言,由于大學生缺乏創業相關的資金、經驗、項目等資源,政府政策是大學生創業活動中強有力的支持。
(2)學校環境。高校作為大學生現階段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在傳播知識、塑造價值觀和引導行為取向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大學生的創業意愿的形成息息相關(葉榆楓2012)。王華鋒、鄭珠、牛晉澤(2010)認為創業教育主要包括開設課程、開辦講座、開展培訓以及舉辦競賽四個方面。通過系統的創業課程學習,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創業知識體系。邀請成功人士進行創業類講座能夠調動學生的創業熱情。創業培訓能夠讓大學生親身體驗掌握創業過程的注意事項。創業競賽能讓大學生理論性的掌握創業的整體過程。劉群,孟永(2012)調查顯示參加過創業講座或培訓的大學生創業意愿較高,并且其創業意愿的高低程度與其參加創業講座或培訓的次數成正比。李瓊(2012)研究表明如果學院讓有創業經驗的老師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會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愿。
(3)家庭環境。大學生自身沒有資金、人脈、經驗等資源,其家庭支持作用顯得非常重要。不少學者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有顯著關系。李瓊(2012)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與其父母職業、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相關。研究認為父母均是企業家或自我雇傭的大學生創業意愿最強。楊德彬(2011)認為父母的價值觀對大學畢業生的創業選擇產生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創業決定持支持鼓勵的態度,那他們在對創業就意愿方面會更積極;反之,父母對孩子創業決定持反對態度,其孩子的創業意愿不高。何忠偉,郭君平(2010)認為家庭經濟情況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十分明顯。分析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情況的好差與大學生創業意愿呈正相關關系。
3結語
在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主要影響方面,選擇提升創業意識的占56%,提升創業技能占21%,發現創業機會占20%。從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看,其對創業意愿實際影響主要是通過提升創業技能和開展創業實踐實現的。通過提升學生自身知識和技能來增強學生對于創業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提升創業意愿并引導其開展創業活動。然而在此過程中,很多本身創業意愿較為薄弱的人群對于創業教育持消極態度,因此很難對他們的創業意愿有實際的提升。并且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畢業就立即創業”的誤區。然而學生在剛進社會并無某些行業經驗和社會經驗背景下創業往往會導致創業失敗,因此打擊創業者的自信。
通過前述兩項調查發現,當前高校的創業教育對于提升創業意愿具有顯著作用,然而學生在對創業教育功能的認識方面有所偏頗。多數學生認為創業教育僅是針對于有創業動機的人,并沒有認識到創業教育對于提升創業意識方面的作用。而從對大學生創業者的調查可以發現,提升創業意識正是創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通過對現行高校創業教育狀況的調查發現,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大多側重于創業技能、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的教育,這些項目對于具有明確創業意愿的大學生來說作用顯著,但是對于創業意愿模糊的大學生來說效果較差,并且這部分大學生對于創業教育有明顯的排斥情緒。
二、基于提升創業意愿的創業教育改進方案
(一)明確創業教育的作用
高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應該向學生明確創業教育的作用,即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并非是接受創業教育的必然要求,而是對創業機會把握的一種鍛煉。應該在教育過程中明確,接受創業教育并非一定要畢業即創業,而是為未來發現創業機會。
(二)優化創業教育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根據學生創業意愿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創業教育課程。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同創業意愿的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對于創業意愿較為薄弱的學生,課程設置應該著力培養其創業意識;對于有明確創業意愿的學生,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提升學生創業技能和發現創業內容上。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創業觀念
在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意愿的同時,應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創業觀。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實踐等多種途徑,使得學生明白創業必須要有一定的行業基礎、經濟實力和創業技能,并非是接受創業教育后便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合理的觀念培養使得學生進入社會后有必備的創業素質的同時能理性的觀察市場環境,從而使其具備長久的創業意識和技能,使創業成為其長久具備的素質。
三、結束語
(一)大學生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過程,要求大學生創業者不僅要擁有創業精神、創業意識,還要有足夠的創業能力和創業實踐訓練,向成功的企業家學習,在實踐中提升和練就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業能力,然后再去創業,無疑可以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和成就感。
(二)大學生創業現狀
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擴招,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011年為660萬,2012年為680萬,2013年為700萬,2014年已達到730萬。大學畢業生數量多,就業壓力大,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引起社會高度重視的問題。盡管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優惠政策促進大學生創業,但傳統就業觀念對于大學生影響深遠,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把畢業后創業當作除就業、考研和出國等之外逼不得已的選擇,缺乏創業的積極性和創業成功的雄心壯志。
二、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基本情況調查
本次調查采取便利隨機抽樣,通過網絡直接發放問卷,利用微博、微信和即時通訊軟件等工具進行相關傳播,共收回320份問卷。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67人;大一學生125人,大二學生89人,大三學生69人,大四學生37人。調查主要針對藝術院校在校大學生,集中體現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的行為特征。
(一)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數據匯總
根據問卷設計,將數據分成四個部分進行匯總和分析。第一部分是藝術院校大學生及其家長對創業的認識;第二部分是藝術院校大學生群體對創業的了解;第三部分是藝術院校大學生群體對創業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對社會、學校創業扶持的需求。
(二)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數據分析
1.藝術院校大學生及其家長對創業的認識。通過調查,發現320人中220人現在或者畢業后有創業的想法,占總體調查對象的68.75%;而家庭支持的有165人,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有81人,分別占總體調查對象的51.56%、25.32%。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及家長對創業持認同的態度。
2.藝術院校大學生群體對創業的了解。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大學期間接受過創業知識培訓的占166人,是總體調查對象的51.88%;專業課教學期間接受過專業創業教育的有197人,占總體調查對象的61.56%;課外實踐參與過創業大賽或者創業實踐有161人,占總體調查對象的50.31%。由以上數據發現,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藝術院校大學生僅半數對創業有所了解。
3.藝術院校大學生群體對創業的看法。通過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占總體人數51.25%的164人了解政府新的有關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在調查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形勢看法發現88人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創業困難,占總體調查對象的27.5%,認為形勢一片大好的才22人,僅占6.88%,整體而言,有62%的人認為目前創業困難;在調查創業最大的障礙時,有180人選擇知識不足,占總體的56.25%;在調查藝術類大學生創業優勢中發現有166人認為獨特的個性與思維模式是制勝關鍵,有165人認為藝術類專業特色是獲勝法寶,還有167人認為是藝術專業的創新意識,分別占調查總數的51.88%、51.56%和52.19%;但究其至今沒有創業的打算的原因,有180人是選擇缺乏商業頭腦,占總數的56.25%。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于藝術院校大學生都有在專業領域創業的想法,但苦于沒有商業知識的積累。.藝術院校大學生群體對創業政策扶持需求。在調查藝術院校大學生對社會、學校創業扶持政策扶持需求時,有占61.88%的198人認為政府提供創業培訓、指導機構,有占50.63%的162人、占49.38%的158人和占41.25%的132人認為藝術院校應將商業運營、創業課程納入必修課,建立配套的指導機構和創業網站,并組織或者參加各級商業創業大賽??梢姡蛯W校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藝術院校大學生將創業想法付諸實際。
三、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對創業持認同的態度,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僅半數對創業有所認識且有在專業領域創業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市場的特殊性,藝術院校大學生進入存在壁壘
藝術市場的特殊性,使學生的藝術作品出爐后,往往由于知名度不夠而無人問津。很多藝術院校缺乏對藝術專業學生藝商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走上創業之路后難以適應藝術市場的特殊性。
(二)藝術教育多側重專業教育,忽視創業教育且缺乏良性的創業教育保障體系
盡管我國出臺了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但大多數創業教育研究及應用都是從國外引入的,它要適應中國國情與國內大學生的創業需求,還需要一段長期的過程。尤其是藝術院校更側重于專業知識技能的教育培養,忽視了創業教育,缺乏完整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業指導、扶持和保護等仍是空白。
(三)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空間過于狹窄,實操性較差
學校所提供的實踐場所與設備有限,校企型的設計實踐結構不夠完善,實習基地建設停留在表面層次,導致學生了解社會需求、行業發展和接觸生產實踐的機會較少,設計實踐機會更少。
(四)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內容空洞
部分藝術院校把大學生創業教育安排在大學一年級基礎課程教學中,學生剛剛進入大學校園,根本沒有創業理念,僅僅局限于紙上談兵。創業教育課程也僅是簡單的職業生涯規劃、創業策劃書撰寫注意事項,亦或是創業團隊組建及管理等,所有的授課內容都只是簡單介紹或者是案例講解,均沒有從創業本身教學,沒有商業運作、經營管理,更沒有資本、風險和社會價值等相關知識的接入,造成了學生認為“此類課程沒用”。
(五)藝術專業教學無法滿足創業型人才培養需求
目前,藝術專業教學還是采用大課堂、公共教室授課的方法,大量的實踐過程都是學生在課后去完成,直接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違背了藝術教學的過程性、實踐性、創新性的規律,變成了單純理論的教學,遏制了創新成果的產生。
四、藝商銜接的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育路徑
由此可知,藝術院校大學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都希望在創業過程中得到專業知識的積累和鍛煉。而僅僅當前的創業教育是無法達到的,必須形成完整的科學有效的創業能力培育路徑。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并對照國內外藝術院校發展情況研究,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育可采取如下路徑
(一)開展創業實踐訓練,形成創業學分制教學模式
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對課程、師資、硬件等條件進行以學生創業能力培育為根本的教學改革。藝術類專業教學開展創業實踐訓練,采用創業學分制模式,通過創業課程和創業學分模式,將創業學分納入教學過程,積極輔導學生參與創業實踐、模擬創業、創業比賽等,并通過盈利、獲獎等方式獲得創業學分。
(二)設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室
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大對創業教育師資的培養,設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室,注重提高創業教育的師資素質,造就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從事創業教育的基礎教育教學、實踐管理等工作,對創業課程教育活動進行規劃、組織管理和績效考評。創業教育研究室可以面向社會聘任專兼職研究人員,主要由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技術專家、政策專家、藝術行業協會成員、法律專家等在內的各行專家構成。研究室通過對藝術市場的政策分析、法律研究、風險投資等內容研究,指導學生在創意概念、策劃方案進行市場需求分析、技術可行性分析、經濟可行性分析與人力資源狀況分析,讓藝術院校大學生在創業道路上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有效的指導。
(三)開設管理、商務類創業教育選修課
藝術類創業教育可以通過開設管理、商務類創業教育選修課的模式,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形成學科間的優勢互補,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幫助藝術專業學生剖析藝術市場,增進創業技能,增強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如開設《管理學基礎》、《項目管理》和《商業運作》等課程,在課程上可采取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市場調查,形成創意并設計產品,然后根據市場需求情況,撰寫營銷策劃,并設計出產品推向市場。這種過程式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掌握創業過程中的全部內容,增強了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商業運用能力,詮釋了創業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是創業的首要條件。
(四)定義概念創新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概念創新模式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新穎構想、創意、點子、想法進行的創意活動。概念創新集中體現在藝術、裝飾、園林、環境和網絡等新興行業,創業者需要獨特的個性特征和創業欲望,善于觀察周邊環境、商業機會,在行業市場迅速占據先機,實現產品宣傳、推廣和銷售。在創業教育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角色扮演、團隊模擬和成功經驗分享等課堂實踐教學,或帶學生去創業企業參觀、考察的課外實踐教學。如此雙軌制教學過程不僅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就業者,還培養出具有高素質藝術創作和實踐能力的創業者。
(五)積極備戰商業競賽,創建工作室,開展商業運作實踐
1.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商業競賽活動。藝術院校大學生以自身專業特點或藝術創意參加各種商業競賽,增強創新意識,鍛煉和提高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以其敏銳的藝術視角,獨特的創新意識,在各類商業競賽中獲得競賽獎勵,實現創業夢想。
2.創建專業工作室。創業并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所能實現或完成的,它需要組建起互補的團隊。藝術院校大學生通過對市場、社會的深入了解,挖掘具有發展前景的創業項目,吸引一批有能力、有膽魄、學科交叉的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專業工作室,通過有效的管理實現創業。
以上研究成果涉及大學生網絡創業模式、創業型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及創業教育等問題,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及案例分析層面,鮮有涉及具體操作及實證性調查研究,對目前最具創業價值的移動網絡領域也未有談及。
二、我國大學生移動網絡創業現狀
和傳統創業行為相比,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特點首先體現在年齡上,年輕化是重要特征。從世界各國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經歷能夠發現,在功能層面上,互聯網的每一個層級都存在許多的創業空間與創業機會。無論在哪一個層級上,都有不同國家大學生參與創業的身影與痕跡,他們中的許多人,開拓性地創造了今天的互聯網世界。2013年中國整體手機市場出貨量將達3.8億部,同比增長5%;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3億部,同比增長44%。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剛進社會的大學生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將是一個很好機會,自主創業已成為時下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選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他們通過大學時代積累的人際關系以及掌握的網絡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小額成本,開設移動網絡銷售。自1999年四川大學學生王汝聰創辦了成都亞虎網絡公司,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網絡創業的大學生以來,隨著基礎設施的普及和社會的發展,10年來選擇網絡創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借助移動網絡創業已成為一種經濟和社會現象。大學生移動網絡創業的整體特點:創業主體泛化,從精英向普通學生延伸,創業呈現多元化趨勢,移動電子商務開店日益盛行,LBS等新興網絡服務備受推崇,被動型和生存型創業為主轉變為主動型和機會型創業,創業環境逐漸寬松,網絡創業教育從無到有,創業的區域分布尚不均衡。
三、大學生移動網絡創業模式研究
目前大學生移動網絡創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1)手機APP開發等高科技領域創業
身處高新科技前沿陣地的大學生,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校園外賣”、“超級課程表”等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成功,就得益于創業者的技術優勢。優勢:依靠技術及大學生群體。大學生團體如果有一些好點子,可以嘗試做一兩款產品投石問路,與一些企業合作,利用已經成熟的渠道、平臺和資源去推廣產品,可以看作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更快熟悉行業、獲取資源和競爭力的捷徑。
(2)智力服務領域
目前主要有利用移動社交提供咨詢服務等,他們利用自身的智力和專業優勢,提供了另外一條創業通道。
(3)移動電子商務
其最大優勢是移動性,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工作,只要擁有一臺筆記本,一部智能手機,或者一臺pad,可以通過它們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獲得你所需要的商業信息。尤其作為當代大學生來說,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智能手機,這就為移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時,手機app客戶端各種功能齊全,比如滴滴打車,手機淘寶,校園外賣等等,根據不同的用戶定制了不同的服務,快速有效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微信的興起帶動了電子微商的發展。這種潛伏于微信的電商,免去繁瑣的交易流程,直接與賣家一對一交流,買賣意向達成后立即送貨上門,同城內更是幾小時便可到達。其實,不管是微商、淘寶商或是實體店商,在消費者眼中,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他們更看重的是服務態度和誠信的問題。微信網友“騎豬FLY原子”說:“其實關于主動要求朋友轉發自己產品廣告,不如踏踏實實做,做得好了自然有人會誠心推薦?!彼€建議,如果要擴大知名度和便于查找,微商們可以建立“公眾號”,平時適當送點小禮物、弄點小抽獎活動也是能吸引更多人的?!安还苁菍嶓w買賣還是網絡買賣,服務態度絕對是最重要的?!边@對大學生自主創業來說無疑又提供了一條創業途徑。
(4)其他各種移動網絡營銷方式
優勢:無線世界,無限遐想。
四、結語
藝術類教育在上世紀屬于陽春白雪式教育,那時的藝術類學校在全國高校中屈指可數,每年招錄的學生數量也有名額限制。學生一旦考入藝術類高校,也就意味著會成為一個藝術家或者明星人物。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藝術類高校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招生數量隨之不斷擴大,陽春白雪式的藝術精英教育成為了下里巴人式的大眾教育。擴招政策后的藝術類招生,門檻相對于其他專業變得更低,一些學生文化課成績欠佳,就思量著進入藝術類高校學習,這樣一來,嚴重影響了藝術類教育的整體質量,同時也給人一種偏見,認為藝術類的學生都是成績差的,這種偏見也嚴重影響著藝術類學生的就業。高校藝術類專業中,大多是以音樂、傳媒、美術為主,這些專業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相對狹窄,除了傳統的藝術團體之外,就是到中小學當藝術類教師,但很多藝術類學生在選擇藝術類作為專業時,是抱著為藝術獻身的心態的。藝術類學生追求個性,不喜歡受管制,即使有相應的單位,他們也不愿意過那種按部就班的生活。這樣的情況也是藝術類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產生就業難的另一個因素是學校教育的原因,一些藝術類高校在教學中只顧傳授專業知識,忽視了社會需求。沒能在教學中將就業能力進行培養,這樣學生走出校門,就等于從象牙塔中出來一樣,對社會了解太少,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目前,我國的藝術類教育與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成本上要大得多。藝術類專業一學年的學費是其他專業的三倍以上。就因為這樣的原因,藝術類學生在擇業中總希望自己能獲得高薪,才能配得上這么多年的付出,因此,在就業時,藝術類學生都普遍存在期望值高的特點,但由于專業特點,這種期望值常常難于達到,給畢業生帶來強烈的失落感。這也是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藝術類大學生創業的特點
藝術類大學生在個性上也具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具有獨立的性格,喜歡冒險和創新,富有創新精神。一般都具有活潑好動的外向型性格,不喜歡受約束,這些特點使他們在就業方面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果另辟蹊徑,利用他們的個性特征和專業知識進行自主創業,效果會更好。因為他們具備自主創業的潛質。只要通過創業方面的學習,他們的就業問題就可以由被動就業轉為自主創業。藝術類盡管在就業中難于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但不說明藝術類在生活中毫無用處。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同時,隨著我國教育目標向素質教育轉變,家長對于孩子的素質教育也越來越重視。藝術類學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自己開辦藝術輔導班,教中小學生音樂、美術知識。自主創業的另一個途徑是可以開辦娛樂公司,目前,社會上有婚慶、廣告之類的娛樂活動,需要具有專業素質的藝術人才,像婚慶公司,需要專業的主持人,專業的攝像、燈光,以及后期影像制作。一些大型企業也經常舉辦慶祝活動,也需要這樣的公司助興和攝像,這也是藝術類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這樣的娛樂公司單槍匹馬辦不成,需要幾種專業的合作,像主持、攝像、美工、音樂合成、視頻后期制作等。像美術類的學生也適合自主創業,成立廣告、設計公司,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重視,這樣的小型公司比較有市場。
三、藝術類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途徑
針對目前的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現狀和自主創業的前景,藝術類高校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到學生的就業情況,要將創業教育融合在教學中。
(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目前,我國的藝術類高校在招收學生時,文化課要求不太高,結果很容易使學生缺乏應有的人文知識,這樣走上社會在道德修養方面也會形成不足。因此從長遠出發,應該在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他們的禮儀文化,使學生具備綜合素養,才能更好地與人交流。
(二)在教學中進行一專多能式的培養
目前,我國的藝術類教育也和其他專業教育一樣,只側重一種專業的培訓,影響學生的就業面。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專多能式的培訓,例如學音樂的除了學習器樂,還要學一些聲樂知識,即使不能當歌手,也能利用自己的專業培訓別人。在器樂方面,要注重對民族樂器的培養,民族樂器相對于西洋樂器,具有體積小,易學易掌握的特點,并且還有觸類旁通的效果,像學會了吹簫,笛子就會了;學會巴烏,葫蘆絲也會了。學習民族樂器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在大型慶典活動中,民樂的喜慶意味更濃。像傳媒類專業,應該讓學生將攝像、編輯、后期制作這些相關的專業同時掌握;主持和文稿編寫同時掌握。在美術方面也要這樣進行一專多能式培訓,這樣在自主創業中可以減少人員開支。
(三)在教學中進行創業教學
就業市場的嚴峻性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使更多大學生愿意嘗試自主創業,越來越多學校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幫助和支持,如提供創業產業園、創業知識輔導、提供創業實踐項目,等等,在多方引導和鼓勵下,一些具有遠見的大學生在學生時代就積極探索創業之路,諸多因素為本項目的實現提供了前提條件。校園藝術作品拍賣項目的可行性主要由以下方面決定: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人們急迫需要多元文化充實自己的生活,以激勵校園藝術品文化的發展;校園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們具有良好的文化精神內涵及系統學習藝術品創作過程,從而保障藝術品的創作質量;校園藝術作品進入裝飾市場,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會吸引藝術品開發商的支持;大學生的創業激情能夠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并且不受市場左右,創造出的產品極具藝術價值。
二、創業研究
校園藝術設計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陶冶校園人情操,對塑造美好心靈,激發開拓進取精神等起到重要作用,對形成具有文化底蘊的校園環境氛圍,對全民素質全面發展和審美觀的培養有重要影響。校園藝術作品拍賣對活躍校園文化及促進學生綜合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就學生個人而言,它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創業實踐機會,使課堂知識得以運用,達到學習的真正意義和目的;同時為大學生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其次,就教師而言,帶領學生做好藝術作品,使學生能在自由創作中學習知識,從而使課堂學習效果更顯著,課堂內容更加豐富,促進教學質量,真正做到產學研完美結合。再次,就學校而言,鼓勵帶動學生積極創業、就業,對于提高學校就業率有顯著作用,提高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最后對社會而言,它形成產業化經濟發展,校園藝術品完成批量生產的過程能夠以點帶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同時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和治安秩序方面的壓力,還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以校園藝術品拍賣為突破口的產業化的構建,是多方共贏、互利互惠的創業發展道路。組建一支強有力的精英團隊,設計適應市場、適應大眾消費人群的藝術作品的發展思路具有美好前景。拍賣平臺的核心功能設計是建立特殊的電子商務系統,如何構建和完善校園藝術作品拍賣的系統程序是一個亟須深思的問題。首先要做好市場資源調查和分析,搜集相關資料,多方面尋找拍賣渠道,建立精英團隊。同時,要想有一個好的團隊必須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建立機制,以保證團隊各成員合理分工、相互協作,保障運營的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建立數據庫,定期整理分析資料,做好市場跟蹤和運營的系統化。以基礎作業為主,網上在線拍賣為主,線下拍賣為輔,逐步建立拍賣渠道,形成校園藝術作品拍賣體系。校園藝術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探索作品藝術形式發展路線、表現形式,以全新的表達途徑對校園藝術作品做出詮釋;(2)藝術作品的形式反映思想、情感、校園文化等一系列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情感傾向,充盈其中使校園藝術作品的“靈魂”得以“活躍起來”;(3)藝術作品無時無刻不反映著時代的變化和革新,通過對作品的深度探討研究和當今時代的理解讓校園藝術作品更具時代感。針對目前校園藝術品市場的特點,課題對校園藝術作品拍賣的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研究,以人性化服務方式吸引更多客戶參與拍賣行為過程,實現藝術作品價值的最大化;(2)以市場結構理論為依據,讓校園文化走向藝術市場,與市場化相適應;(3)通過校園藝術作品拍賣活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積極影響讓校園文化得到良好的發展環境,營造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4)通過對審美文化、藝術創作、市場營銷學、消費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整合在實際應用中探討校園藝術如何走進大眾的藝術生活。
三、結語
曾作了一次社會調查,一來是我第一次深入社會中,二來也鍛煉了自己得社會實踐能力,增長了語言以及判斷能力。我寒假去了溫州,義烏,那兩個地方的經濟近年來迅猛發展,我感觸很深。的確,既有長三角之優越發展環境,又有發達的交通,豐富的人文資源等優勢,經濟發達似乎成為必然,但這并非其根本原因,究其根本,是因為人是創業的主體,主體的卓越及其創業意識使得人有一種刻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一種自立自強、自我發展的精神;一種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一種務實求實、樂業敬業的精神;一種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這才是最大的財富和使那里迅速發展的原因。下面,我根據寒假的實地調查和相關資料來談一談“創業意識和創造財富".
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基礎建設,有了基礎的建設,才能有城市的發展。創業也是這樣,它需要一個無形的“基礎架構”,這個“基礎架構”就是一個創業文化動力體系,這個動力體系能有效地幫助創業者走向成功。創業文化是成功創業的靈魂。創業文化最深層的要素是心理文化,也是創業者創業過程中蘊含的最深厚的底蘊。
一、不等不靠的自主創業理念
創業的沖動來自于強烈的創業意識。創業意識是創業實踐的原動力。廣大的創業者們正是在創業意識的驅動下,調動一切潛在的能力,煥發旺盛的生命活力,通過不懈地籌劃和操勞,去開拓生存的發展空間,去展示生命價值的。
但是,創業意識并不是自然地產生的,創業意識來自于一種理念。理念體現為人的認識傾向和行為導向,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文化要素。有人曾問,浙江人創業奇跡的“根”究竟在哪里?我認為,這種根就在于“求人不如求己”的不等不靠、自覺創業、自主創業的理念。
熟悉硅谷的人都知道,硅谷有一批人,有人開玩笑叫它職業的創業者。他們中的許多人的創業過程,就是創立一個公司,然后賣掉或者上市,然后再創立一個公司,再上市或賣掉。有的人能在一生中搞出七、八個,甚至十幾個公司。對這批創業者來說,創業既難又不難,關鍵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那種主動出擊的創業理念。自主創業的理念會激發出一股創業的激情,而創業的激情往往又是創業者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創業者只要血液里有了這種激情,就有了創業的沖動,有了破解難題、渡過創業難關的智慧和勇氣。浙江全民創業的成功所依賴的正是這種在不等不靠、自主創業理念激發下所產生的創業沖動與激情。
當然,要產生創業沖動與激情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沖破“得過且過”、“小富即安”的心理障礙,還需要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正如心理學所指出的那樣,人的自覺行為的產生,首先必須有一種需要意識,但僅僅有一般
的需要意識還不行。心理學告訴我們,由意識轉變為行動,必須要有一種強烈的動機激發。這種強烈的動機,就是一種壓也壓不住的欲望。浙江特別是溫州人,為什么熱衷于風風火火創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強烈的爭當老板的心理欲望。眾所周知,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區域經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出現了一批“老板省”、“老板市”和一批“打工省”、“打工市”。所謂老板省、老板市,就是到處都是老板,甚至家家戶戶都是老板。所謂打工省、打工市,即這些省或市全民創業的熱潮沒有掀起來,民營企業沒有發展起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只好涌向外地打
工。目前浙江就是老板省,浙江的許多市都是老板市。以慈溪市為例,一個100萬人口的縣級市,約有25000多家企業。如果一家企業兩個老板(夫妻倆),由慈溪市共有50000個老板,老板數量占人口數量的5%。事實上,在浙江,幾乎全省的人都在經商,都在辦廠,很多村莊的人要么在家做買賣,要么出去闖世界。他們“寧為雞首,不為牛尾”,人人都想當老板。正是這種想當老板的欲望,激發出他們創業的沖動,使得“辦廠子”成為浙江人日常生活中想得最多、講得最多的話題。在浙江人眼里,天下沒有不賺錢的行當,關鍵在你想不想淘金,想不想創業。在改革開放之初,有點錢的當倒爺,開作坊,辦工廠,沒有錢的外出擦皮鞋,彈棉花,賣眼鏡,挑糖擔。抓住機會埋頭原始積累,稍有實力后,就當起小老板。企業有了發展之后,就接著二次創業,爭當大老板。在這種一個比著一個干的濃烈氛圍下,閑的人心里慌,懶的人不自在,窮的人不開心。
從浙江人的創業經歷我們不難看出,自主創業理念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先進的心理文化,也是創業的內部源動力,我們要掀起全民創業的熱潮,首先必須從依賴、等待、得過且過的閑適文化中走出來,確立一種嶄新的自主創業理念。
二、自強不息的創業毅力
創業是艱辛的,創業者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失敗,有挫折,有痛苦,然而所有成功的創業者是從不言敗的,是永遠不會在挫折面前低頭的。
創業毅力體現為一種信念,它需要創業者能夠用鐵的意志把理想變成鐵的事實??v觀中外古今史實,凡獲得巨大成功的創業者,他們的性格是既有對事業、對財富的狂熱追求,又有那么一股干一番事業的志向。如浙江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原先是一個修鞋匠,300元起家辦廠制造縫紉機,現在成為縫紉機
制造大王,銷售額達15億元,上繳利稅155億元,創匯額為6370萬美元。當初,他拿著自己的產品要求參加“廣交會”,遭到一片嘲笑,他就從下水道鉆進去,被抓住后更是備受奚落。后來,他到深圳羅湖口岸,給一位香港
老太太500元,讓她捎來一本香港電話本,然后逐個打電話聯系代銷商,逐步打開銷路。他開始只是修皮鞋,后來造出了縫紉機。在他堅定的目標支持下,他把高新技術用在縫紉機上,他的產品銷往日本、歐美等國,還雇用了200名外國人為他推銷縫紉機。再如杭州的傳化集團從一口水缸起家,用16年時間發展成集精細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農業和物流商貿四大核心產業的現代企業集團。還有如萬向集團以“奮斗十年添個零”為目標實現日創利潤每10年增長10倍。他們的成功,憑的就是這樣一股對遠大目標不懈的追求。
創業毅力還體現為一種韌勁,它需要創業者能夠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對于
創業的艱辛,浙江民營經濟“黑馬”、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親自作詞的廠歌《我清楚》體現得最為生動:“人在旅途/誰知道前方有多少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記憶深處/不低頭不認輸/擦干眼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浙江人經商致富靠的就是艱苦創業、不怕困難的韌勁拼搏精神。他們“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賺別人看不起眼的錢”,浙江的第一代商人就是在“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的一雙空手下開始創業的,就是靠著吃苦節儉打拼出來的。改革開放以后,浙江人發揚“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人自為戰、戶自為戰、村自為戰,一些原本是修鞋打鐵、縫衣擺攤的普通勞動者,成長為著名的企業家;一些原本是以小取勝、以量取勝、以薄利多銷取勝的小商品和小市場,成了國內名牌、世界知名。打敗日韓打火機廠家的溫州大虎打火機廠廠長周大虎,1992年用愛人下崗買斷金5000元,從家庭作坊干起,在租來的無窗戶、無煙囪、無廁所、無洗澡間的小閣樓里苦干5年,成就了世界品牌,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占全球的80%。溫州的老板們也大多從事第一線生產。為了創業的成功他們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臟活、苦活、累活都肯干。
總之,創業的成就都是與堅定的信念、驚人的膽略、艱辛的拼打分不開的。要創業就必須多吃苦,多流汗,多冒風險。只有像浙江人那樣敢追求、敢冒險、肯吃苦,永不言敗、永不滿足、百折不撓,才能獲得創業成功的喜悅。
三、冒險拼搏的無畏精神
黑格爾認為,人們往往需要生命的冒險和拼搏才能確立自我意識的真實性。創業所需要的正是這種敢冒風險、勇于拼搏的精神。
敢冒風險、勇于拼搏需要那種不以成敗論英雄、失敗不過是“從頭再來”
的膽略。人們說市場如戰場,足以說明市場競爭的激烈??v觀每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他們所走過的路,無不是一條坎坷崎嶇的道路,無不是從反復的失敗中奮起的曲折道路。溫州人為了創業是付出全部身心、不惜傾家蕩產。據有關調查了解,溫州人賺了錢以后,就想找項目,只要這個項目有50%以上的把握,
他就會投資。他們有10萬元,絕不會只用5萬,留5萬備急,他不僅把10萬全投進去而且還借款。溫州人在投資上的大膽“沖動”便是一種創業的膽略。正是因為他們具有這種膽略,所以他們在市場上獲得了競爭優勢,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今我們學浙江,搞創業,就不能沒有這種膽略。
敢冒風險、勇于拼搏需要那種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勇氣。到外地去尋找生存空間,勇敢地“走出去”,這是實現經營國際化、信息國際化、管理國際化,提高企業國際化融資能力和跨國經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創業者取得重大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浙江人最重要的成功創業經驗之一。浙江省雖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