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37
序論:在您撰寫管理會計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企業環境管理中環境管理會計的導入
一、將環境管理會計引入環境管理的必要性
環境管理體系是確定組織如何管理其對自然環境和依賴于自然環境的人類的健康和福利的潛在影響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針。環境管理體系根據全面質量管理持續改進的原則而建立,這就要求企業有可計量的環境目標和指標。會計是企業的核心信息管理工具,環境管理會計是服務于公司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時,環境管理會計可以將結果轉化為可計量可理解的指標,并進行報告,從而使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可行的環境方針。
因此,可以認為環境管理會計是會計的方法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畢業論文ppt,只有將環境管理會計融入綜合管理體系才能將不同的信息用于環境管理活動中。環境管理會計通過對環境的財務影響信息和非財務影響信息進行歸集、分析和決策,形成決策支持系統,根據這些信息作出合理的環境決策,并將其付諸實施。在實施過程中,信息在不同的管理者之間進行傳遞,為確保目標的實現,還應建立環境評價指標,從而提高生態經濟效率,達到可持續經營目標。
二、融入環境業績指標的綜合業績評價體系
企業的可持續經營目標是由經濟、環境和社會目標構成的,要使環境管理會計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則必須將環境業績指標融入企業的綜合業績評價體系中。
1.加拿大管理會計師協會1994年頒布的管理會計指南31號一《綜合業績指標的設計》中指出,每個企業應根據其需求設計一套綜合業績評價體系.許多企業的核心業績指標主要與以下幾類有關:
(l)環境指標:當前許多企業都負有保持空氣和水資源的清新,保護稀有資源等環境保護的義務,所以綜合業績指標必須保證企業實現其環境目標畢業論文ppt,這類指標如:回收利用的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環境事故發生次數、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違反環境法規的罰款等。
(2)市場顧客指標:許多企業從質量、速度、交貨準時程度、彈性、產品品種、新產品的開發和實現的價值等方面來衡量顧客的滿意程度,這要根據不同的市場、顧客的類別而定cssci期刊目錄。這類指標如:市場占有率、新客戶和喪失的客戶、顧客滿意程度、質量表現、送貨表現、、顧客贏利能力等。
(3)競爭者的指標:當今世界競爭激烈,企業必須追蹤了解其主要競爭者的業績,包提供的產品與發展方向,也包括盡可能地了解對手的內部經營。如: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度、價格表現、新產品開發周期等。
(4)內部經營過程的指標:企業可以把整個的經營過程再做不同的細分,如市場開發、產品開發、供應商、經營、銷售、服務等。主要指標如:產品開發周期、新產品數量、生產周期、存貨周轉率等。
(5)人力資源指標:企業的長期生存與發展必須考慮人才的需求。這類指標如:員工的士氣、員工流動性等。
(6)財務指標:主要指標如:收入增長率、獲利能力、經濟增值、現金流量、投資報酬率等。
2. 生態經濟效率。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提出以生態經濟效率來反映可持續經營目標,將環境指標與財務指標相結合,以較少的環境影響實現較大的財務效益,最終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WBCSD的定義,生態經濟效率是通過“提供競爭性定價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逐步地將產品壽命周生態的影響和對資源的利用減少到至少與地球的預計承載能力一致的水平上”來實該概念將環境生態影響與經濟業績相聯系,促進可持續發展。它要求企業以較少的環境影響實現較大的價值畢業論文ppt,企業必須通過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減少材料能源的消耗、等手段,在實現價值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環境目標與財務目標的雙贏,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WBCSD將指標分為通用指標和專用指標。通用指標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或企業的價值有關,幾乎對所有企業都適用,其計量的方形成并且是公認的。例如:銷售凈額、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等。不過不同企業的不同生產流程存在不同的環境問題和價值,因此還需要有專用指標。這類指標可以根據指南或前述介紹的其他方法來確定。
3.平衡計分卡。1992年KaPIan和Norton對其加以改進后,正式提出了平衡計分卡的方法,此后,該法迅速發展成為企業改進員工和經營單位的業績的戰略管理工具。綜合計分卡強調四個概念:經營單位的業績、因果關系、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及將公司戰略分解到員工。該指標體系的設計要使企業的管理者能夠認識到在實施企業的某項政策時,不同變量的業績是如何同時變化的,某一方面的改善是否是以犧牲其他方面的利益為代價cssci期刊目錄。當今的管理者要把環境因素融入不同層次的經營決策中,這就要把環境因素融入其戰略中畢業論文ppt,并設計出相應的業績指標來反映其實施情況。平衡計分卡的業績指標體系包含了企業經營的四個方面:財務、顧客、內部經營流程和學習與成長。環境業績指標與綜合業績指標的結合,可以使環境指標體現在上述四個方面,也可以單獨作為第五個方面來反映。
三、融入環境業績指標的綜合業績評價體系的建立步驟
1.選擇主要成功因素。業績指標可以有許多,但是影響企業成功經營的業績指標卻是有限的。在進行綜合業績指標設計時,首先要考慮企業的戰略目標,選擇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并設計相應的指標以確保這這些重要方面作出突出表現,從而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2.管理當局要選出主要成功因素中需要加以計量的特定要素。這就要根據不同的等級不同的職責來選擇需要計量的經營過程或經營結果。選定的計量指標要考慮財務指標、短期指標與長期指標、過程指標或結果指標的結合。
3.評價實際業績時要選擇合理的評價標準。這些標準可能是企業歷預算的業績水平,也可以是行業的平均水平或是最優水平。
參考文獻
1.喬吉俊.戰略管理環境對管理會計的影響研究.經濟問題2007.03:34-35
1.朱利安.羅威大衛.路易士著,王鐵生譯.《環境管理經濟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
2.史捍民.《企業清潔生產實施指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強化內部審計是所有成長型民營企業家的當務之急,成功的民營企業已不滿足于內部審計常規性的工作內容,管理審計發揮著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應用基礎前提包括,明確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必要的審計程序和標準及特殊的技術方法。
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從內審機構的行政隸屬關系、工作職責權限、工作內容和范圍、審計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實驗”過程,在這個艱難的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和民營企業家終于確立了民營企業設立內部審計的目標就是增加企業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為績效,它來自于過程。企業的運營過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斷的鏈條,只有健康、高速運轉,過程才能確保創造績效。而過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職能,不是內部審計的職責,管理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介入管理又不參與管理,事實上很難嚴格做到。在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就是醫院里的專職外科門診大夫,僅限于驗病開方,不兼賣藥品和參與手術開刀,以發現風險和轉移風險為己任。內部審計找準切入點和擺正這個位置有三個必要條件應同時具備。第一,高度獨立的體制。最適合國情的內部審計機構應直接受企業的董事長領導,特點是確保獨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內部審計機構應確保有能力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第三,能夠實現審計目標——增加效益,提高機構工作效率。
基本條件和主要內容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較大且具雜亂感。這是由企業高層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權所造成的。一般情況下,常規審計很難進入規范化審計程序,企業高層也不關心你內部審計的工作過程,只問結果。這是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特點。但就管理審計而言,沒有明確的審計對象和開展內部審計的基本條件,搞管理審計很難操作。一方面很難跳出常規財務審計的圈子,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很難開創新局面。因此開展管理審計必須解決以下審計環境問題。
1、管理審計面對的是各級職業經理人,其優秀素質的集中表現是較強的管理意識和較高的工作效率。主觀上理解、關心、支持內部審計的時間成本不會過高,工作溝通、配合、減少和解決矛盾都能在一個平臺上順利進行。
2、經營目標和考核認證標準明確。民營企業在經營上具有靈活性。這是因為市場影響企業的生存決定的,在企業內部無論哪個主管、部門、負責人、總經理、總裁都有明確的責任目標和詳盡的考核認證辦法。但是,這種目標和考核認證之間有沒有沖突,考核是否獨立、嚴格進行,有無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內部審計職能的實現是解決企業高層最關心問題的最好途徑。
3、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斷得到修正。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因企業文化和發展規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般情況下都能圍繞企業效益來制定。但最容易被職業經理人“遺忘”也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內控制度均缺乏“違約條款”或制度輕描淡寫沒有責任承擔者,不具操作性,出了問題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東西,往往找不到責任人。這說明制度本身有問題。這是民營企業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內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沒有壓力,這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和機構的工作效率。那么與生產、經營、管理相匹配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根鏈條是否健全,有無死節、壞節、環節鏈是否有隱患和風險僅靠企業家一人是顧及不到的,靠各“環節”匯報仍存在報喜不報憂之嫌。管理審計的介入就不同了,因為內部審計與運營無直接利益關系,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測試以及從各種調度會、協調會、總經理辦公會、總裁辦公會、董事會議上反映出來的各種矛盾、沖突、脫節、扯皮等負面信息均能發現內部控制制度的盲區和盲點。個別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不作為暴露無疑。
4、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職工的凝聚力,內容包括生存觀、責任感、歸宿感、誠信和企業發展理念。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從內心徹底認同該企業文化的合格的稱職的具備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以誠信為前提的充分授權激發出創新的動力,使各級職業經理人時刻銘記民營企業賦予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職業經理人要想在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備勇于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付出對企業忠誠的代價。
5、要有科學的內部審計標準。管理審計實現最終目的的途徑是通過獨立的評價活動來完成的。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內部審計要制定重點審計項目的審計標準。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審計標準、有效生產成本審計標準、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應收賬款審計標準、特殊風險審計標準、部門盡責程度審計標準等。
計劃、實施與報告
管理審計必須制定計劃。審計計劃應盡可能編制詳細。經高層批準的審計計劃是來自民營企業的最高指示,應該全部
落實。
1、突出重點。管理審計計劃編制前應盡力爭取企業高層,尤其是董事長本人明確(或暗示)的重點風險領域,并將之列為重點對象,切忌自作主張確定非必要重點,即浪費審計資源又勞而無功。
2、明確目標。就是施實管理審計要達到什么目的?審計報告要揭示和反映問題的原因及責任是什么?目標必須具體,不能似是而非。
3、確定工作范圍。管理審計范圍的確定要看被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或企業高層所要求的審查深度來定,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重點審計對象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執行?重要職能部門的工作績效怎樣?
(2)財務和經營管理信息資料的真實性。
(3)對重點審計對象的考核評價、兌現利益是哪個部門進行的?有無利益關系或職責關聯相容關系?
(4)經營者(或項目)的責任經濟目標是否完成,薪資、獎懲是否按規定執行。
實施審計。實施審計的過程就是內部審計機構代表企業所有者對審計對象就審目標進行測試、評估、認證的過程。
報告結果。民營企業管理審計報告最好直接報告給董事長,因為民營企業(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權或資本都是董事長直接或間接所有。如果董事長認為有必要讓董事會或總裁辦公會重視這份報告,可建議董事長已批轉報告的方式周知或舉行小范圍審計聽證會。管理審計報告的格式不宜統一。根據審計計劃或高層指派就某一項目或某一部門進行審計,報告的重點是明確肯定或明確否定審計對象的風險。突出效益、效率影響,明確原因和責任承擔者,并從內部審計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審計意見。
審計標準與技術方法
由于內部管理審計建立起來的審計標準不同,其審計的技術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效益標準和效率標準的建立是民營企業從職業經理人量化了的任務指標和部門職責兩大平臺所構成,是確保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管理審計的介入就是通過獨特的方法向企業高層提供獨立的客觀保證,從而增加企業價值并提高機構運作的效率。
管理審計的標準和技術方法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采購成本的審計標準
1、采購計劃標準。從內部審計掌握的信息資源中,審查目標期內的采購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產業公司目標期的生產計劃期內總成本,生產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營銷公司同期銷售目標所需成本。根據各品種的單位成本逐一審核并加權計算采購總成本,扣減有效庫存后編制當期必購物資計劃和采購預算即可作為管理審計的標準。
2、比價標準。民營企業確定供貨商是同過比質比價來進行的。比價會議應該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參與并在會議決議上簽字負責。報價、比價過程一般在互聯網或各自局域網上進行。原則為隨行就市同質優價,老客戶與新客戶機會均等一視同仁。供貨合同必須報內部審計部門就采購數量、價格、結算辦法、付款方式和違約條款等內容進行審核通過方可蓋章生效。
3、無效庫存標準。所有采購物料均設立庫存時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庫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視為無效庫存,計算損失成本和貨幣的時間價值,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承擔者。實行責任上劃,連帶追究制度,即下級責任上級主管負責并與考核、獎懲掛鉤。上級承擔責任后追究連帶責任是其職權范圍內的事。
4、調整計劃標準。市場決定企業生存,民營企業的經營政策有不確定性特點,對審計標準的及時調整必須加強。平衡和解決經營政策變化與內控目標的矛盾關鍵在于決策信息系統的快速反饋。管理審計要憑借總裁會議、董事會決議信息將不確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時調整審計計劃和審計標準,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發展到集團化階段,隨著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一般情況下,大批量的訂單生產基本上都形成了標準成本定額,為管理審計解剖生產成本提供了基礎。管理審計認為生產成本應區分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產產品開工的第一天。綜合部門就知道批量產品的標準成本(直接材料、人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這為管理審計的介入創造了切入點和審計標準。批量產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應產出未產生(廢品損失)的原因、數額就是審計對象,是什么原因?應明確到班組、個人;產出來的產品經檢驗為不合格不能銷售的產品也必須明確責任;已產出的合格產品在成品庫超限存放占用資金的原因是什么,哪個部門或哪個責任人對此應承擔責任必須明確。問題的原因要區分主客觀因素。主觀原因必須處罰??陀^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職責不清,內控制度銜接有問題,部門之間扯皮等情況。比如設備出了問題應該找出是動力部門問題還是車間操作問
題還是維修部門的問題。責任無法落實的,要將損失量化后視同非有效成本上劃到連帶部門的共同上級管理責任人,并由其承擔責任。
三、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的每一分錢都是老板的私人資本,因此實行資金預算制度非常重要。
1、資金預算必須經企業有權批準人的批準方能執行。
2、經批準了的預算收入是否按規定及時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誰應對此負責。
3、經批準了的預算支出在資金上是否有數量上的保證,資金調撥環節是否暢通,是否存在預算批準了,而資金到不了位影響生產、經營運轉的問題,什么原因,內控制度本身有無漏動,誰應負責任。
4、超預算支出和無預算支出的批準人是誰?有無追加預算的審批手續或最高層授權,內控制度是否還應明確。
四、應收賬款的審計標準
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在民營企業有其鮮明的特點。即對所有應收賬款設立限額和限時制度。比如對同一經銷商所欠貨款超過發貨總額的10%到合同期滿不能劃回,或單筆應收賬款超過45天不能收回即應視為“壞帳”進行風險管理。凡是進入“壞帳”程序的應收賬款不能計算經營業績并與提成、獎勵脫鉤,已發放的獎金、提成均應追回。超過發貨總額30%超過60天仍不能劃回的應收賬款記入營銷公司期間費用落實責任。
五、盡責程度的審計標準
民營企業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即誠信和能力。管理審計對各職能部門或其負責人盡責程度的評估認證是站在企業所有者的角度來進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設立評估項目打分進行。
1、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企業工作,工作講實效,服從上級并正確向上級報告,精通業務內容,熟練掌握職務要點,正確領會上級指示并全面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
2、能力。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崗位創新能力。
3、責任感。任務有排期、工作有計劃,預測過失的可能性,并有預防對策,有勇于主動承擔責任的實際行動,知錯必改。
4、全局觀念,不以我為中心,突出部門協調,一切以企業利益為中心,一切為了顧客,一切為了市場。
5、忠誠。對企業忠誠,知恩企業所有者,與企業共存亡。
一、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現狀
會計工作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各個企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頂工作。隨著國際投融資的迅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會計國際化已日益成為各個國家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在京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新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相關應用指南構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這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從新版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成及內容來看,各項準則環環相扣、銜接有序,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
但是,在我國眾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中會計工作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如: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這種模式勢必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中小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于個體、私營性質,企業領導者集權、家族化管理現象嚴重,并且對于財務管理的理論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致使其職責不分,越權行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企業沒有或無法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使有也很難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企業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差,管理思想落后,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財務管理觀念,使財務管理失去了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位缺失。
一些企業沒有真正認識到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基礎性地位,不重視會計工作,造成會計部門的不健全和會計工作的雜亂無章。這使得會計在企業中的地位被忽視,造成會計信息不能完整、及時、真實地被記錄。事實上,會計管理體制直接影響到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影響到會計信息差異的大小。會計地位的受控性越強,受控制人的支配越具體,越容易受到非會計因素的影響(如控制者利益驅動的影響),會計信息差異就越大;控制會計的權力主體越多,會計的公正性就越高,會計信息差異也就越小。會計委派制、記賬制提供的信息質量要高于會計企業身份制,因為支配會計的權力主體多元化。但總的來看,當前會計工作處于受單位負責人控制的地位,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各種目的,控制會計核算向非會計規范轉變,大大削弱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擴大了會計信息差異。
(三)意識淡薄。
意識淡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領導的意識淡薄。部分企業領導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重視不夠,認為只要能按時報送出會計報表,完成報送任務就可以,對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建不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夠重視。甚至有的企業領導為了局部利益遠,迫使或誘導會計人員說假話、報假數,以顯示其“政績”,取得“政治榮譽”,或逃避稅賦,使會計人員處于進退兩難的境遇。以至于會計工作在企業中缺乏統一、規范的領導。
二是會計人員的意識淡薄。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會計約束機制由正式約束、非正式的約束等幾部分構成。正式約束是指經濟法規,會計準則制度等法律約束;非正式約束是指人們在長期經濟活動中無意識形成的行為規范,包括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倫理規范、意識形態等。對會計信息差異的影響來說,突出表現為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淡薄,會計誠信度差等方面,當然會計職業道德匱乏與社會大環境有直接關系,社會不正之風和黨政人員腐敗對會計人員的價值觀、道德意識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使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事項時不能規范進行,導致會計信息差異增大。
(四)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當前會計基礎工作的現狀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工作的要求,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表現在:
(1)有的企業會計機構還不夠健全、會計人員的配備還有欠缺、會計崗位設置還不夠規范、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還不夠完善;
(2)隨著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機構改革成為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于是企業中表現好的、技術全面的會計人員往往被分流,安排他職,從而因為崗位的變動,影響到會計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3)一些單位任用會計人員,并不是向社會廣招人才,公平競爭,而是把一些文化水平低、不懂業務、“聽話”的人安排在會計機構,這些人不懂會計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只為了討好領導,惟命是從,不按規矩辦,記帳隨意,手續不清,資料不全,任意偽造。在是非方面,不堅持原則,對違法違紀行為不敢于制止和揭發,影響了會計信息市場的公平和公正。
二、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
一個企業的企業管理工作涉及許多不同的部門,其管理成效的優劣不是管理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它是企業若干部門共同執行的結果。由于會計部門和企業的各個部門、各項業務發生廣泛、直接、連續的關系,因此,會計部門在經濟業務所涉及的各部門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只有讓會計參與到企業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會計工作,就沒有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具有復雜的內容,它包括生產管理、經營管理、質量管理、物資管理等等。它涵蓋企業人財物、銷每個方面。這些內容,錯綜復雜,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整體。其中,會計工作在企業經濟管理中則是處于基礎性地位的,這是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的基本特性所決定的。因此,對會計工作在新形勢下的地位,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一)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經濟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分配勞動,以節約勞動時間。要科學地管理經濟,就必須要進行經濟核算,而經濟核算的中心是會計核算?,F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勞動分工和協作更細,更復雜,再生產各環節之間,企業各部門之間的聯系也更廣,因此,只有通過會計核算,及時、準確、完整地提供各種有關數據和資料,才有可能組織企業經濟的綜合平衡,才能對社會生產進行反映和控制,做出科學預測,以指導企業經濟的發展。
(二)會計監督職能越來越重要。
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相輔相成的,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而會計監督是會計核算的保證和目的。會計監督是加強企業法規、制度的需要,是加強企業管理的需要,是企業經濟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需要,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
(三)會計工作更具有政策性和科學性。
企業的任何一個經濟活動都必須在企業長遠目標的引導、約束、規范下進行。而企業的各項決策,又絕大部分直接地或間接地落實在會計工作中。因此,作為企業,必須加強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和完善會計工作,強化會計部門的管理,使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會計對企業管理的作用
企業管理的目的是實現企業中的最大的效益,也就是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榮譽,并且還會實現各個企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都是可以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而反映出來的。會計部門可以直接通過對企業的核算,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成果進行有效的財務分析,不但促使企業決策者可以很快的了解當前企業實現利潤的多少和欠債能力的高低,而且還可以發現企業風險的大小,企業資金結構的優劣,使決策者在企業運行的很多方面做出正確的決策,用最小的風險、最健康的財務狀況來實現最好最大的利潤。同時,還可以發現一些必要的問題,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供一些相關依據。
四、會計工作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證
會計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到企業管理之中。在很多人看來,一般會計就是記賬、算賬和會計報告,不具體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參與企業管理工作,也是財務經理們的事,其實,會計除以報表方式為其他管理人員提供公司經營信息外,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司管理之中,無論是進行成本核算、報賬、記賬,會計是企業預算執行第一個知情者和監督人,從材料采購到銷售回款,通過預算、比較價格、信用管理、指標對比等,會計無不履行著監督的職能,無不參與于企業管理之中。
會計工作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會計是企業管理的一個專業工具,因此這項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人員進行,并采用較多的專業術語和專門方法,然而會計其服務對象并不是會計專業人員,其存在的宗旨除自身通過控制與監督有限地參與管理外,更多是為企業相關管理服務的,而這些管理人員并非都能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因此,其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僅需要全面、真實、及時與可比,還要求對此有需求的服務對象有用,則除自己能讀懂外,還要求所涉及管理人員、相關利益者都要能讀懂,如果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較專業的信息,應以適當的方式加以解釋,使其他管理者能從會計提供的信息中讀到其所需的相關管理信息,只有這樣,會計才能更好地為企業管理服務,發揮更大的潛能。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決策者能夠更方便的讀取信息,利用信息進行決策。
因此,會計作為企業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管理工具,不僅僅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與結果,還通過預算、監督、參與決策等,參與到企業管理過程之中,作為一個重要管理環節來使用,作為履行此項工作的會計人員自己應充分認識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認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職責。
五、會計資料是企業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
企業會計體系由五個分支組成:(1)財務會計,主要功能是對外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2)管理會計,主要功能是對內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決策的信息。(3)成本會計,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為財務會計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確定存貨價值及計算損益,二是為管理會計提供決策分析中的基礎信息。(4)稅務會計,主要功能是依據稅法計提稅金,訂立稅務規劃。(5)內部審計,主要功能是維護企業會計體系的客觀性和安全性。
這些會計信息為企業決策者在企業管理中提供了豐富而可靠的參考資料。對會計信息的會計分析既是制定計劃的前提,又是檢查計劃執行情況、反映工作成績、提出改進意見的主要手段。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所進行的會計分析,一是可以挖掘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和途徑;二是可以發現企業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三是可以找出差距及原因進而提出對策。
六、會計主管是企業領導的左膀右臂
論文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對策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客觀真實地反映會計經濟主體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會計信息是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信息可靠與否,是會計信息使用人能否作出正確決策的關鍵。經濟活動越復雜,會計信息在經濟決策中的作用越大。然而,由于受復雜的社會環境與會計信息生成系統自身因素的影響,已使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一種社會痼疾與國際性現象。
一、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驅使 現階段,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存,經濟利益多元化。企業領導從個人或企業的利益出發,為了獲取貸款,減少納稅,吸收投資等,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甚至一個單位設立幾套賬。如給合作伙伴的是“如意表”;給貸款銀行的是“放心表”;給稅務部門的是“叫苦表”;給企業主管的是“業績表”,這使財務報表成為無所不能的“萬能表”。從另一個方面考慮,目前對企業領導的考核往往以實現的利潤等指標為主要依據,某些領導為了撈取政治資本、騙取經濟指標等,置會計準則和會計法規于不顧,指使會計人員采用非法手段對會計信息進行“技術加工”,這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會計準則、制度和會計政策有可選擇性 由于各企業具體情況不一,準則只能對企業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則和規范工商管理畢業論文,不可能盡善盡美,這樣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就會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如企業對存貨采用不同計價方法,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有不同的影響,究竟何種方法才算“如實反映”?此外,會計準則的制訂頒布常落后于會計時間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當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時,很難找到長期有效的會計準則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使會計處理“無法可依”。
(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健全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事業單位為維護資產的完整性,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以及對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計劃、考核和評價而制訂的制度、方法和措施的總稱。然而一些單位沒有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致使會計資料在傳遞過程中,因相互脫節而發生錯誤或因兩個不相容職務缺乏相互制約而發生舞弊;還有一些單位,雖然內控制度一應俱全,但在實際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執行,形同虛設,流于形式;不少企事業單位以及管理人員對這方面認識不足,致使內部控制制度的制訂過于馬虎、簡單,各種錯賬不能即使被察覺和抑制,其反映的會計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實可靠。
(四)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會計人員是會計活動的主體,對要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和監督。但目前有些會計人員素質較低,有些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平時又不加強學習,在處理會計業務過程中由于對會計核算規范掌握不透,對新的理論和剛出臺的經濟法規研究應用較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而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規范,對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判斷不準確,直接影響會計核算的水平;有些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為了個人的私利,知法犯法。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探討 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綜合治理對策。除了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核算制度外,對于會計工作失誤的主要對策是建立和健全內部的控制,加強內部檢查;對會計舞弊的主要對策是強化外部檢查和監督及其處罰力度。此外,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制度,加強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也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因素。
(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的合法與公正、經濟業務合規合法,并提高經濟效率。健全內部控制,通過適當授權和職責劃分,確保經濟業務合規合法;通過會計工作的內部分工及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編制與審核、記賬與對賬、資產清查、會計報表編制及審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內部審計的獨立稽核,預防、發現并糾正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失誤工商管理畢業論文,以此來減少會計信息失真。這也是新《會計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單位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理論依據,實際上也是反映了國家希望通過相關法律促進各單位內部建立內部控制來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愿望。健全的內部控制能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礎,各單位應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會計人員遵照執行,減少漏洞。規范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離不開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以審計監督為主,財政、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監督檢查及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綜合外部監督體系。審計組織是進行經濟監督的專職部門,它們在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經濟監督管理部門不可替代的優勢。國家審計機關重點作好財政、稅收、國有金融機構、重點基本建設項目、專項資金、主要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及審計,其他單位交由民間審計組織進行審計;發展和完善注冊會計制度,注冊會計師作為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應充分體現其職能和作用;提高審計覆蓋率,逐漸做到有關單位的年度會計報表均經過審計。同時,也充分利用和發揮財政、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和社會力量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督,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做到齊抓共管,形成綜合的會計信息監督體系。
(三)依法處置會計舞弊者。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有《會計法》、《證券法》、《公司法》、《刑法》等規定了提供虛假會計資料的處理處罰規定。只要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會計舞弊行為就會越來越少,會計信息質量將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張忠誠:試論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幾個因素[J].上海會計2000,(12) [2]李威:試論會計信息失真[J].商業現代化,2006,(2)
一、人力資源是否能確認為會計資產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逼髽I與勞動者事先簽定了勞務合同,博士在合同期內取得了對勞動者的控制權,有權占有其職務勞動成果,即人力資源可以為企業所控制,并能為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或未來現金流入。從這一點看,將人力資源確認為資產,似乎完全符合資產的定義,有著充分的理由。
但是,人力資源與企業其他資產相比,最大的差異是人有主觀能動性。人在作為一種資源為企業服務時,主觀上存在著積極與消極、主動與被動的選擇。企業雖然可以通過合同對員工擁有形式上的控制,但卻不能保證其盡職盡責地為企業服務,所以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控制是不完全的。對于傳統資產,企業擁有占有、使用、收益、處置等完全的財產權利,而企業與職工之間本質上是依賴于勞務合同成立的一種契約關系,而非所有權關系;同時,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勞務合同的存續期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控制只能是暫時的、不確定的。
從另一方面看,資產是能給企業帶來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而人力資源帶給企業的未來利益卻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人力資源能否為企業帶來預期收益,除與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其他資產的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外,更與企業員工能否精誠合作并創造性地進行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以往的科技明星,如果不思進取,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可能就變成被淘汰的對象;昔日精誠團結的團隊,明日也可能分崩離析,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預期收益,相反會帶給企業地震式的災難。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控制是不完全的,人力資源的預期收益又是不確定的,從資產的定義出發,我們還不能將人力資源確認為企業會計資產。
二、人力資源價值能否可靠計量
會計事項的確認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可計量原則,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從投入角度以投入價值對資源成本進行計量;二是從產出角度對人力資源的價值進行計量。
首先,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主張將企業為取得和開發人力資源所發生的,包括人員的招募、選拔、安置、培訓等全過程的實際支出,資本化為人力資產的價值,納入會計核算。從企業角度來看,現有會計模式是將人力資源成本費用化后記入了當期損益,這樣可以使企業得到稅收上的好處,增加企業發展的后勁,而將其資本化則會大大地加重企業的稅收負擔,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從會計核算角度看,將人力資源支出資本化后,其使用過程中的分攤很難與其收益進行配比,分攤的期限也很難合理確定。
其次,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提出了許多模型,目前常見的有兩大類:一類是將人力資源的未來工資報酬折現;一類是將人力資源能提供的未來收益折現。這些模型也有其不足之處:第一,無論是人力資源的未來工資報酬,還是人力資源的未來收益都是主觀估計值,隨著企業內部機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將會對其產生影響,而這些不確定因素我們是無法用數學模型加以可靠計量的。第二,隨著勞動力市場的逐漸完善,人力資源的流動將更加自由、更加快捷,這就使得企業很難確定人力資源的受益期限,也就很難合理確定計量模型中的折現年限。
第三,在進行未來工資報酬或收益折現時,折現率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但企業很難客觀地確定一個適當的折現率。所以,現有的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模型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另外影響人力資源價值的因素除了員工的文化水平、科技知識、工作能力、創造性、人際關系、性格等以外,還有企業的管理方式、激勵機制等,而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是無法用貨幣來計量的。
因此,不論從投入角度,還是從產出角度,利用現有會計理論,都很難客觀地計量人力資源的真實價值,如何將人力資源納入會計核算,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三、關于“勞動者權益”的界定
人力資源會計主張在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以外,再單設“勞動者權益”,將原來分散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中的諸如應付職工的各種勞動報酬、福利費、因持股應分配的利潤等,統一納入“勞動者權益”,以體現對人力資源的重視和保護。
每個組織的存在都有其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存在著影響目標實現的不確定性因素。企業管理層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風險管理體系,來識別、評價和控制風險,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監控、檢查、評估、報告管理層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進意見,幫助企業改進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從而為企業增加價值。
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簡介
要對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首先要對風險管理體系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根據美國COSO委員會《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包括相互關聯的八個風險管理要素,各要素貫穿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為實現企業目標提供保證。
第一是內控環境。主要是在企業中樹立風險管理理念,營造一種風險管理文化,為其他風險管理要素打下基礎。
第二是目標制定。管理者必須首先確定企業的目標,才能夠確定對目標的實現有潛在影響的事項。根據企業確定的任務或預期,管理者制定企業的戰略目標,選擇戰略并確定其他與之相關的目標并在企業內層層分解和落實。
第三是事項識別。下列事情可能給組織帶來風險:因使用不正確、不及時、不完整、不可靠的資料而導致決策錯誤;記錄有錯誤、會計核算資料不真實、不完整;資產保護不當;顧客不滿意,組織信譽受損;執行組織決策、計劃、程序不力,或有違法違規行為;不經濟地獲取或無效地利用資源;沒有完成組織的任務和目標。需要企業的管理者對其進行識別、評估和反應。
第四是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潛在事項如何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管理者應從兩個方面對風險進行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對于風險的評估應從企業戰略和目標的角度進行。
第五是風險反應。風險反應可以分為規避風險、減少風險、共擔風險和接受風險四類。對于每一個重要的風險,企業都應考慮所有的風險反應方案。有效的風險管理要求管理者選擇可以使企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都在風險容忍度之內的風險反應方案。
第六是控制活動??刂苹顒邮菐椭WC風險反應方案得到正確執行的相關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動存在于企業的各個部分、各個層面和各個部門,通常包括兩個要素:確定應該做什么的政策和影響該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第七是信息和溝通。來自于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相關信息必須以一定的格式和時間間隔進行確認、捕捉和傳遞,以保證企業的員工能夠執行各自的職責。
第八是監控。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監控是指評估風險管理要素的內容和運行以及執行質量的一個過程。企業可以通過持續監控和個別評估兩種方式,來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在企業內務管理層面和各部門持續得到執行。
從以上八個風險管理要素可以看出,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共同參與的,應用于企業戰略制定和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和部門的,用于識別可能對企業造成潛在影響的事項并在其風險偏好范圍內管理風險的,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根據《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對內部審計的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咨詢活動,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采用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機構實現其目標。所以在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要發揮兩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對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1.評價企業戰略目標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組織和行業的發展情況和趨勢、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的基礎上結合企業風險偏好來制訂;2.與相關管理層討論部門的目標,看分解到各部門的目標是否對戰略目標提供足夠的支持;3.評價管理層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是否準確;4.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企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都落在風險容忍度之內;5.風險監控是否持續得到執行,監控報告制度是否恰當,風險管理報告是否充分、及時。
第二是以咨詢顧問身份協助機構確定、評價并實施針對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內部審計在該方面的作用包括:1.進行控制和風險評估培訓。使風險意識貫穿于整個企業的各個層面,并且使每名員工能夠有效識別風險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實施企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理。2.召開控制和風險評估專題討論會。針對重大風險隱患,要集合企業內外部的專家進行專題研討。審計人員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同時也是學習者。3.開發自我評估工具。對風險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利用現代技術開發適合本企業的評估工具
將企業風險管理融入內部審計程序
在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部門主要是對風險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所進行的風險管理進行再監督。因此內部審計程序與機構的風險管理之間應該協調一致,使這兩項工作產生協同增效的作用。
1.在編制審計計劃時,應該在對可能影響機構的風險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內部審計部門的審計計劃,確定審計項目。
2.確定審計范圍時,要考慮并反映整個公司的戰略性計劃目標,并每年對審計范圍進行一次評估,以反映機構的最新戰略和方針。
3.編制審計方案時,通過風險因素分析來確定審計業務工作重點;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通過評價內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環節;在更新審計范圍與計劃的內容時,要反映管理層的方針、目標、工作重心出現的變化。在選擇檢測、證實風險的技術與方法時,應該能夠反映出風險的重大性與發生的可能性。
摘 要:文章對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中關于高校合并、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及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會計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進一步完善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理順財務關系。
關鍵詞:教育資源 高校合并 高校民辦二級學院 高校后勤社會化
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我國高校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一是采取校際優勢互補,進行資產重組,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二是利用國內外其他組織的財務資源,合作辦學,開拓教育資源;三是在高校內部進行改革,逐步實現高校后勤的社會化??偨Y高校在管理體制改革中存在的會計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有利于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一、高校合并中的會計問題
為了增強我國高校的辦學實力、擴大辦學規模,完善學科結構,優化辦學資源,在21世紀初,我國高校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相當一部分院校進行了重組合并,連續三年三大步調整了中央部委院校的管理體制,涉及31個省、市、自治區,60多個部門和900余所高校。迄今,已有556所高校經合并調整為232所,并調整了509所高校的管理體制,組建了一批新的綜合性和多科性大學。高校合并的過程也是會計合并的一個動態過程,因此,高校合并中的會計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高校合并過渡期的主要會計問題
1.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合并高校只有在全面財產清查的基礎上,才可能建立一套真實的、合并高校的新賬簿。合并高校全面財產清查的內容應包括:對現金、銀行存款的清查;固定資產、家具用具、圖書資料等實物資產的清查;對債權、債務、投資及無形資產的清查,特別是對債權、債務要了解其形成過程、原因、時間等具體情況,以便采取積極的措施,清理資金舊欠,搞活資金運用。通過清查,摸清合并各校的實有資產,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確保國有財產的完全和完整。
2.建立統一的賬簿資料。在進行全面財產清查的基礎上,對清理出的財產盤盈、盤虧問題,要及時調整賬項,使賬實保持一致,在批準處理前,作為“待處理財產損益”處理;并查明原因,盡可能在賬簿合并之前進行轉銷;對確定在短期內無法處理的“待處理財產損益”則暫時掛賬。各校在財產清查的基礎上,編制財務合并基準日報表,經審核無誤后,作為建立新賬的依據。
3.建立統一的財務制度。對合并各校新發生的財務活動,需由新的財務制度來規范。對資金籌集方式、資金的使用和分配方式、資金的使用范圍、費用開支的各項規定、資金使用的審批權限及監督手段等需通過制定新的統一的財務制度來規范。
(二)高校合并后的主要會計問題如果高校合并后,只是達到會計核算和管理形式上的統一,未能達到重新整合教育資源的目的,在高校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應充分發揮合并高校后的整體優勢,提高辦學質量,使新高校更上一個臺階。因此,高校合并后的會計問題要站在更高層次上,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整合資源,開辟新的籌資渠道。高校在合并后,實力應該增強,會計上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財政撥款是高校惟一的收入來源,高校資金運動實質上就是預算資金運動,根本不存在高校自身的籌資活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化經濟形式的出現,高校擴大招生對資金需求量的增大,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I資體制已越來越不適應高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 了高校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新格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已明確了高校的法人地位:“高校自批準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币虼?高校作為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已確立了高校作為籌資主體的地位。合并后高校的發展需要挖掘新的籌資渠道,合理有效地配置高校財務資源。首先,從銀行方面來看,對高校合并后整合的實力看好,加之目前在企業效益普遍不好的情況下,教育的回報是穩定的,資金流向教育市場的可能性很大,高校在充分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基礎上,應爭取銀行貸款;其次,合并后的高校,由于整體實力提高,應尋求更高層次的合作辦學,爭取投資方的投資,提高辦學層次;再次,還可申請世界銀行貸款、聯合國人口基金等國外資金;發行教育債券;建立教育投資基金等。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要注意防范籌資風險及相關會計規范的配套改革。
2.完善內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合并后的高校,攤子更大了,其會計管理要更多地依靠制度建設和制度控制,而不是通過“人治”。2001年6月22日財政部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使各單位制定會計內部控制制度有了依據。加入wto后,我國高校不僅面臨著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而且面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高校只有采取自我約束的管理機制,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來贏得教育市場。為此,規范高校會計行為,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內部會計控制極為必要。高校的內部控制制度應主要從財務管理權力和內部經濟責任體系等方面來完善。
3.實現合并高校會計核算網絡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會計電算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合并后,在財務運作上要解決由于校區分散布局給會計核算帶來的時空問題,會計核算網絡化可以達到各校區資源共享,通信方便快捷,財務分布式處理,遠程賬簿報表輸出等目的,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合并后的高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實現會計核算網絡化。一是合并后的高校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并且大都由幾個校區構成;二是合并后的高校經濟業務繁雜,工作量大;三是合并后的高校大多建有校園網絡系統;四是高校人才濟濟,不乏網絡專家。高校會計網絡化需要注意網絡環境的安全控制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的配套建設。
二、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會計問題在《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規范下,我國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應運而生,據重慶市教委2002年9月的統計資料,重慶市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已發展到13所,本??茖I56個,年招生7500人,在校生規模18500人。隨著這種新的辦學方式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會計問題,如何明晰高校及民辦二級學院的財務關系,保全高校的國有資產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性質1997年國務院頒發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系統地規定了民辦教育的方針、政策,對民辦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目前興辦的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種類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捐資辦學,二是投資辦學。我國民辦二級學院一般是采取投資辦學的形式,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思想境界所決定的。從目前我國興辦的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組織形式來看,投資辦學一般采取雙法人結構模式,即高校本身屬于教育法人,而高校的民辦二級學院一般既是一個非企業法人組織,又是高校的二級單位。根據法人的法律界定,法人應有自己的獨立財產并且與投資人的其他財產相分離。而在《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中卻沒有關于投資辦學相關的管理辦法,即如何明
--> 晰投資辦學的產權歸屬及投資者回報等問題。高校屬于非營利性單位,其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但這不等于說他們不能盈利。這里需要明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正確理解不以營利為目的與凈收益的矛盾;二是民辦高校凈收益可否分配。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民辦教育的相關政策,提出在民辦教育收費中,應體現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學校收費標準應與辦學主體的籌資方式相適應,但教育部最后強調,民辦教育應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收費原則,同時學校收費不能替代各級政府對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必要投入。從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供給普遍不足的情況來看,其他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國外投資者等各方投資興辦普通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機會,培養了更多的人才,增進了社會的公共利益,起到了彌補政府教育經費不足的作用,說明民辦二級學院在總體上的公益性是一種客觀現實。同時,教育是一種收費服務,教育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較大缺口為教育產業留下了獲利空間。由于目前我國財力不足,民辦高校暫時難以獲得政府的資助,而逐漸向市場組織靠攏,采取全額成本或高額成本收費,以此獲得經費的積累和盈利。因此,“不以營利為目的”并不等于不存在結余,對民辦二級學院來說公益性和收益性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辨證地對待民辦二級學院公益性和資本的增值性矛盾;其次,投資辦學能否將收益的一部分向投資人分配?從資本具有增值和保值的本質來看,如果不允許民辦二級學院的投資人獲得任何回報,那就等于要求投資人捐資,這不符合當前我國國情,其結果將挫傷投資辦學者的積極性,必然會導致高校民辦二級學院的消亡,因此“不以營利為目的”必須建立在對公眾根本利益有益的基礎上。只要高校民辦二級學院以社會效益為最高目的,能保證為社會提品或服務所需的正常經費,在規定將大部分結余用于學校的擴大發展的前提條件下,小部分結余用于投資辦學者的回報,應該是不違背“不以營利為目的”宗旨的。
(二)高校民辦二級學院亟待解決的會計問題高校作為一個獨立的會計主體,按《高校會計制度》的規定: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下,可采用三級核算方式核算會計單位的收支。這種財務關系是以經費領報關系來確定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以財政撥款為單一籌資渠道的管理模式。從民辦二級學院的辦學方式來看,一般是高校以國有的土地、教學樓等有形資產、師資力量和聲譽等無形資產投資,而其他投資者以貨幣及提供國外學習途徑等資源投資。因此,不能再采用經費領報關系來確定與民辦二級學院的財務關系,而需要分清投資各方的產權歸屬,防止高校國有資產流失;同時需要正確制定合理的投資回報。如果我們不理清高校和民辦二級學院的財務關系,解決相應會計核算問題,則可能使民辦二級學院挖高校的墻角,造成高校國有資產的流失。為了適應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要求,不僅需要完善高校凈資產保全的核算體系,還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資產管理機構,設置高校資產管理的專門機構并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高校的資產管理機構受托對高校的國有資產進行管理,根據有關的政策,負責制定并組織實施本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的具體辦法,辦理資產的調撥、轉讓、報廢等手續,把價值管理、實物管理、產權管理、效益管理結合起來,明確產權,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樣國家利益才能切實得以維護。
三、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會計問題
1.建立全面成本核算體系。高校后勤改革,是將行政管理、福利服務、由撥款驅動的行政運行機制轉變為靠市場驅動、成本經營服務、競爭收費、自我約束、自求發展的企業運行機制。企業依靠競爭獲得生存,而加強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成為高校后勤實體競爭的主要手段。高校后勤實體首先要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其次是建立全面成本核算體系。高校后勤實體的成本核算體系應結合高校后勤的實際業務情況,參照執行同行業或相近行業的成本核算制度,如修繕中心、運輸中心,可參照相應企業會計制度核算,并合理劃分成本核算范圍,嚴格成本管理,實現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更好地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服務,為教學、科研服務。
2.高校后勤實體投資多元化問題。在大力提倡高校后勤社會參與的情況下,高校后勤可以吸納社會資金,以擴大高校后勤實體的經營能力。后勤實體投資多元化,將改變后勤實體的投資體制和所有制形式。在這種背景下,不僅需要分清投資各方的產權歸屬,防止高校國有資產流失,同時也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資產管理機構的要求。
3.分別核算納稅與不納稅收入。凡是從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剝離出來,形成的獨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資格的高校后勤的經濟實體,按照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對高校提供的教育勞務,包括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的各種服務均享有稅收優惠政策;而對外提供的勞務則不享有稅收優惠政策的經營活動收支,以便于進行納稅申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