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31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藝術與賞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開放式教學,需要解放教學思路上的禁錮,對學生的一些新的學習方法和興趣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對于現在的大學生,往往已經是九零后的一代,既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屬于這個年齡上的求知、好奇,同時他們是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尤其是隨著信息化的加速,網絡和通訊對教學傳統模式產生了很大改變。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發現學生會使用手機查閱一些資料,無疑這樣會對課堂的聽課質量產生一定的干擾,但是如何利用學生對互聯網知識的熱情,用引導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網絡上的資料覆蓋面廣、查閱方便、知識更新快且雜這些快餐式的特點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心理需求。我們就在課后布置一些研討性的開放命題,將課堂的學習延伸至課外,例如調研花園街一帶舊有建筑風貌保護,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現場調研,從一個小的課題引申出多個知識點。這樣課下的功夫已經做到,學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課堂上分心,同時對于老師提到的知識點又有事先的查閱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課堂知識的吸收。
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需要聯想、啟迪等教學方法相適應
開放的教學課堂,需要能帶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問答式、啟發式、聯想式教學都可以創造出更活潑、開放的教學環境。梁思成先生在課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學的直觀性,他曾經用自己補牙來比喻古建筑修復上的“修舊如舊”,這種比喻既直觀又生動,使得學生記憶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開放式的課堂,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位置,而不是培養專一型的人才。建筑專業本身,就是既有專業性,也具有大眾化的一面,教學中和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是極其必要的。在建筑藝術賞析的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對建筑的印象。中國古典建筑,本身與詩詞、繪畫關系密切。中國古典的造園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他的《園冶》中就提到“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可見在面積有限的園林重要體現出無限的意境是很難的。課堂上結合古典詩詞“窗含西嶺前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為什么被稱為“文人園”的深刻意境。還有古典園林中的月門、瓶門,都是利用聯想的方式達到建筑上的目的,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隱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相互聯系貫通。而學生能把新學到的知識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掛鉤,學習興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需要聯想、啟迪等教學方法相適應
開放的教學課堂,需要能帶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問答式、啟發式、聯想式教學都可以創造出更活潑、開放的教學環境。梁思成先生在課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學的直觀性,他曾經用自己補牙來比喻古建筑修復上的“修舊如舊”,這種比喻既直觀又生動,使得學生記憶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開放式的課堂,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位置,而不是培養專一型的人才。建筑專業本身,就是既有專業性,也具有大眾化的一面,教學中和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是極其必要的。在建筑藝術賞析的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對建筑的印象。中國古典建筑,本身與詩詞、繪畫關系密切。
中國古典的造園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他的《園冶》中就提到“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可見在面積有限的園林重要體現出無限的意境是很難的。課堂上結合古典詩詞“窗含西嶺前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為什么被稱為“文人園”的深刻意境。還有古典園林中的月門、瓶門,都是利用聯想的方式達到建筑上的目的,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隱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相互聯系貫通。而學生能把新學到的知識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掛鉤,學習興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開放式的教學需要開放多元的考核方式測試學生的多層次能力
開放式教學,需要解放教學思路上的禁錮,對學生的一些新的學習方法和興趣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對于現在的大學生,往往已經是九零后的一代,既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屬于這個年齡上的求知、好奇,同時他們是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尤其是隨著信息化的加速,網絡和通訊對教學傳統模式產生了很大改變。
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發現學生會使用手機查閱一些資料,無疑這樣會對課堂的聽課質量產生一定的干擾,但是如何利用學生對互聯網知識的熱情,用引導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網絡上的資料覆蓋面廣、查閱方便、知識更新快且雜這些快餐式的特點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我們就在課后布置一些研討性的開放命題,將課堂的學習延伸至課外,例如調研花園街一帶舊有建筑風貌保護,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現場調研,從一個小的課題引申出多個知識點。這樣課下的功夫已經做到,學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課堂上分心,同時對于老師提到的知識點又有事先的查閱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課堂知識的吸收。
2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需要聯想、啟迪等教學方法相適應
開放的教學課堂,需要能帶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問答式、啟發式、聯想式教學都可以創造出更活潑、開放的教學環境。梁思成先生在課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學的直觀性,他曾經用自己補牙來比喻古建筑修復上的“修舊如舊”,這種比喻既直觀又生動,使得學生記憶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開放式的課堂,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位置,而不是培養專一型的人才。建筑專業本身,就是既有專業性,也具有大眾化的一面,教學中和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是極其必要的。在建筑藝術賞析的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對建筑的印象。
中國古典建筑,本身與詩詞、繪畫關系密切。中國古典的造園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他的《園冶》中就提到“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可見在面積有限的園林重要體現出無限的意境是很難的。課堂上結合古典詩詞“窗含西嶺前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為什么被稱為“文人園”的深刻意境。還有古典園林中的月門、瓶門,都是利用聯想的方式達到建筑上的目的,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隱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相互聯系貫通。而學生能把新學到的知識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掛鉤,學習興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3開放式的教學需要開放多元的考核方式測試學生的多層次能力
打破傳統封閉教學思維上的禁錮,改變過去與實踐相脫鉤的教學目的。如何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開放式教學的目的之一。建筑藝術與賞析,本身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過去曾經試驗過采用論文方式、試卷方式作為考核,但是結果不是十分理想,不是演變成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知識點,就是有時會出現論文借鑒部分過多而失去想要學生自我思考的意義。
【關鍵詞】藝術類 民辦院?!∵x修課建設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實行學分制,學分是由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組成。在必修課學習之外,學校還要開設一些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科學拓展和重要補充??茖W合理地開設選修課,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要.使其能力得到可持續發展。筆者從大連藝術學院開設選修課的改革實踐出發,從選修課的類型、任課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總結經驗,分析問題.以此為民辦院校選修課建設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一、選修課開設及實施的現狀
1.選修課的類型 大連藝術學院以藝術類專業為主.選修課的開設呈綜合性的特點:一類是專業限選課即只允許專業學生選擇的課程,如音樂系開設的巴烏、簫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選修需要一定的專業基礎;一類是帶有專業性質的公選課,如由藝術設計系開設的《裝飾配置設計基礎》、美術系開設的《陶藝制作》等課程,這些課程對專業性基礎沒有很強的要求.可以拓展非專業學生的能力與視野,也可以提高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一類是人文素質類公選課.如《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亞洲電影文化賞析》、《心理學基礎》、《書法>等課程.這些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學生性情為目的;一類是實用技能型課程,如《網頁設計基礎》、《社交技巧入門》等課程。
2.任課教師隊伍的建構 選修課的開設一般是面向全校學生,因此要求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比較深刻.教學方法也要具備多樣性。我院新開設選修課,要經過課程申報(包括課程內容簡介、學時分配、課程意義及教學手段等內容)、個人資格審核(學歷、專業等)、開課論述(課程申報的理由)、試講(考核教師對課程教學實施活動的把握等)、學生公選(選課人數達到40以上)等環節。順利通過前四個考核環節的教師,具備開始選修課的資格,如果學生公選環節未通過.該教師下一學期還有一次參與公選的機會。
3.教學內容
選修課課時相對較少.因此對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的要求不高.但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精選、重組、凝練和整合,做到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有機結合。例如,《建筑藝術賞析》就是對中外古代和現代的建筑藝術做經典的篩選和整合,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有里程碑意義的建筑藝術。同時也向學生介紹現代典型建筑風格。讓學生對建筑藝術有一個“史記”性的認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以激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的,要求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提高其能力。例如,筆者在學院小學期開設的《社交技巧入門》課程,以“尋找自己”為授課切入點。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社交能力重新鑒定。利用學程短,課程集中的特點.建立自由組合的陌生同學社交小組,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開始學習并實踐與陌生人的交往。
5.考核制度
我校選修課的考核制度根據課程的內容和性質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論型的以論文為主.技能型的以出成果為主。其他可采用隨堂考試的形式進行。無論是哪一種考核制度,都是對課程教學成果的驗收,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應用,實現知識和能力上的提高。
二、選修課開設及實施的經驗
1.豐富選修課程類型及內容
豐富選修課程的類型.既要有專業素質的拓展和延伸的深度課程,同時也要提高學生關鍵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的課程。筆者以為尤其要注重人文素養的提升.畢竟民辦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較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能將知識的傳遞、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實現人的整體進步,相信民辦院校的選修課設置將成為一道風景線。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學校相關部門要加大選修課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通過有效的途徑如將選修課教學改革等納入教師考核中.使教師意識到選修課的重要性。
3.提高學生對選修課的認識 學生作為選修課的主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選修課開設的種類和授課的效果.因此必須提高學生對選修課的認識能力。一是了解選修課開設的意義。選修課作為知識和能力延伸或拓展的課程,是在就業挑戰中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二是選修課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4.深化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課程內容的改革.選修課內容要精挑細選,從培養能力。豐富知識為出發點,對課程內容的設置進行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課程內容在講授的過程當中要具備相對獨立性和連續性。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把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融為一體。
5.完善選修課的管理制度
所有問題的良好解決.根本上要從管理制度上入手。首先.要加大選修課開設的管理力度。我校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應該引入激勵機制,讓教師有更高的熱情參與選修課建設。其次,要不斷研究選修課開設的合理科目及比例,使學生有足夠的選擇空間。第三,要加大教學過程的監管力度。對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授課質量進行考核.結合學生的反饋意見,協同任課教師及教師所在教研室進行研討,制定合理的方案,使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都有所提高。第四.加大對選修課內容及意義的講解。使學生在選課之前了解課程的內容及意義.避免選課的盲目性與隨意性。
三、選修課開設及實施的新嘗試
關鍵詞:揚州;傳統民居;建筑特征;綜述
中圖分類號:J59;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030(2012)03—0101—08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 500年的歷史。其南臨長江,北接淮水,中貫京杭大運河,自然風景優美,地理位置優越,是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重鎮,經濟繁榮。揚州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亦居顯赫地位,揚州八怪、揚州學派、揚州園林、揚州漆器、揚州雕版、揚州美食等等,精彩紛呈。作為文化形態的一種,揚州的傳統民居建筑也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F存揚州傳統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揚州老城區內。老城從明清時期遺存至今,面積5.09平方公里,城內400多條老街古巷縱橫交錯,50余萬平方米的傳統民居絕大多數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早在上世紀60年代,陳從周教授在《揚州園林》一書中這樣評價揚州傳統建筑:“揚州位于我國南北之間,在建筑上有其獨特的成就與因格,是研究我國傳統建筑的一個重要地區”,“揚州的園林與住宅在我國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價值”。同時,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文化追求和藝術審美趣味,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背景和某一地域的特色。對揚州老城區傳統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對揚州地方歷史文化、傳統文脈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揚州老城區保護和更新工作的進行,對傳統民間建筑特征的研究,則顯得更具現實意義。
繼陳從周教授的研究之后,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揚州傳統民間建筑進行了考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史專著、學術論文、科普讀物,等等。本文對揚州傳統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的發展階段、發展特點及主要文獻進行綜述,以期明確研究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發展階段及其特點
從相關研究成果的時間分布來看,對揚州傳統民居建筑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時期:
1.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
對揚州傳統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時期亦是中國傳統民居研究開始并迅速發展的時期。1957年,當時任教于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的劉敦楨教授出版了《中國住宅概況》一書,引起了全國建筑界、文物界以及文化界對中國傳統民居的濃厚興趣,至20世紀60年代,在全國興起了傳統民居研究的熱潮。揚州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傳統園林與古建筑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重視。對揚州傳統民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學相關領域,研究成果以陳從周教授的相關著述為代表。
陳從周教授與揚州有著特殊的感情,一生中多次來揚州,寫下了數首與揚州有關的詩篇。1961年夏天,他帶領同濟大學建筑系師生對揚州近30處的園林和住宅進行了測繪,完成了《揚州園林》一書的初稿。1962年8月底,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在揚州組織了一次學術活動,對揚州的十余處園林及古建筑進行了考察與討論。劉敦楨教授和陳從周教授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并對揚州園林與古建筑的研究價值予以肯定。在《揚州園林》一書中,陳從周教授給予揚州傳統建筑高度評價,對揚州傳統住宅建筑的特征也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歸納。
雖然《揚州園林》一書在當時并未能立即出版,但其仍可視為揚州傳統園林與建筑研究的開端,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階段研究的總體特點:在實地測繪調查的基礎上,注重建筑手法和建筑技術的歸納分析,如平面布局、內外空間、建筑造型、裝飾、結構、構造和材料,等等;而較少論及建筑產生的氣候地理、時代背景,以及社會文化、使用者的習俗和信仰等對建筑的影響,屬于單純建筑學范圍的調查。
2.第二階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傳統民居學術委員會和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民居專業學術委員會相繼成立,傳統民居研究成果豐碩,研究視角更為全面綜合,研究方法更為科學系統。隨著全國范圍內掀起的傳統民居研究的第二次熱潮,揚州傳統民居建筑研究也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名列其中。這帶來了一系列關于揚州城市保護及發展的思考和討論,如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的文章《揚州小秦淮保護規劃》,揚州規劃與建筑界的老前輩朱懋偉先生的文章《十里揚州景物稠——歷史名城的保護及其發展遠景》、《揚州歷史名城保護與建設發展》、《春風十里揚州路——揚州古城區東西干道改建規劃》。關于建筑特色本身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文物建筑、名勝古跡和園林建筑上,如沈福煦《揚州的個園與何園賞析》,肖漢賢《揚州古典園林建筑風格》,等等。對傳統民居建筑特色的專門研究則相對較少。陳從周教授《揚州園林》書稿中的總論以《揚州園林與住宅》為題發表,《揚州園林》一書也于1983年出版,這些關于民居建筑特色的調查研究成果,在這一階段出現,但并未得到更多的關注、延續和深入。
與逐漸成熟的全國民居研究相比而言,這一時期的揚州傳統民居研究,雖有一定數量的成果出現,但總體發展已明顯滯后。雖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但揚州傳統民居并未躋身于江南民居研究熱潮之中;雖受徽州民居的影響較大,但并未如徽州民居一樣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通識教育的概念引入美術欣賞課程。筆者從課程內容與結構、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設計課程,結合文學、歷史、科學、本土文化等諸多相方面相關知識,運用個性化的教學形式、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力圖創建適應于高等學校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通識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學生具有一定廣度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人格與學識、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1]。20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識教育”一詞,并應用于高等教育。民國初年,留美歸來的梅貽琦先生接受了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他發表了《大學一解》,鮮明地提出“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通重于專”等觀點。他將這些理念結合中國實際努力探索并付諸實踐,應用于清華大學的教學改革,使得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在當時獨樹一幟[2]。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開設了通識教育類課程,通識教育的相關研究也成為教育界的一大熱點。
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術欣賞課程中,存在著兩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其二,過于強調專業知識的傳輸,不夠通識性,形成了目前美術欣賞課程的“藝術教育不藝術”、“通識教育不通識”的頑癥[3]?;诖?我們必須努力構建起新的適應通識教育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析過程中,促使學生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知覺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上貫徹通識教育理念?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目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指向針”——“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nbsp;以此課程目標為依據,在美術欣賞課程設計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課程內容與結構設計
美術發展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的每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一定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科技水平、經濟狀況以及現實生活緊密相關,也都一定受到當時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學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要把美術學科教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賞美術、認識美術,從而更有效地推進美術教育通識化的進程。
1.結合文學把握藝術內涵
中國畫重寫意,對于意境美的理解尤為重要。特別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強調詩書畫印的結合,講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家在繪畫時講求詩情畫意,我們在賞畫時也要學會從筆情墨趣中探尋“畫中有詩”的魅力。在課程學習前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并在課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學習中國古代花鳥畫部分,可以讓學生思考五代花鳥畫為什么會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引導學生通過畫家身份、繪畫題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較。再如解釋宋、元以來中國花鳥畫盛行的原因,畫家們為什么都喜歡選用梅、蘭、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歲寒三友等題材進行創作,這些現象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畫家個人經歷以及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講到清代花鳥畫時,又可以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山人筆下的魚、鳥都是孤伶伶的,且兩眼望青天,讓學生自己體會中國古代花鳥畫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藝術手法,或抒發畫者高潔的情操,或傾訴自己不得志的處境,或是亡國之恨無處訴。理解了畫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畫中的內涵,從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畫”之所以能夠統領中國畫壇長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學性因素在西方美術中的表現也甚為突出。西方美術作品中有兩大重要的題材——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和基督教圣經故事。這兩大題材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流派的美術家反復表現,并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魅力,西方美術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獨特的燦爛。因此,了解神話和宗教故事,對于了解西方藝術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結合歷史理解藝術風格
本課程以作品賞析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談作品,應把作品鑒賞和技法研究置于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和人文科學的整體關系中進行研究。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時代因素密切相關,每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絕不可能僅是藝術家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創新,必然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所在。如研究古希臘美術,若不了解希臘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臘民族的特點、社會歷史、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及作為“希臘藝術的土壤”——古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就無從欣賞和理解希臘藝術的本質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臘美術的成就何以對西方藝術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另外,在欣賞中國石窟藝術時,我們可以體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異的風貌,從魏晉時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豐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樸實自然之美,每一次藝術風格的流變無不體現出時代精神。要求學生從題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審美趣味分析石窟藝術的時代變遷,引導學生剖析變革背后的歷史原因,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的把握、對民族藝術的贊嘆和熱愛。
3.結合科學欣賞藝術作品
作為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必須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既要使非專業的學生掌握美術最基本的知識,又要使他們領會超越專業內容的通識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加強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作為工科院校開設的美術欣賞課程,最好的結合點就是從科學與美術的關系入手。
在眾多美術門類中,工藝美術、建筑藝術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因而在這兩個專題的欣賞教學中,始終可以貫穿著美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主題。例如我們在欣賞現代建筑藝術時,可以以“鳥巢”體育場、央視大樓、廣州歌劇院等享譽世界而又離我們很近的建筑為例,引導學生了解到玻璃、鋼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對現代建筑形制發展的影響。另外,科學技術不僅影響到實用性的美術,它對西方油畫的形成、發展、演變也帶來了的巨大影響,例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對科學的探索促進了寫實技法的飛躍。教學中可以介紹學生所熟悉的藝術大師達芬奇,并著重介紹他在天文、地理、物理、軍事等多方面的不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讓學生在驚嘆之余了解達芬奇如何把科學研究的成果引入繪畫,運用透視學、藝用解剖學、明暗暈染法大大發展了油畫藝術。而到19世紀后期,打破寫實繪畫傳統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出現恰恰也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如光學理論的產生、照相等現代圖像技術的發展等,這種變革也進一步導致西方美術由此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流派紛呈的現代藝術時代。
通過加強與學生自身知識的聯系,不但能使學生活學活用,也有利于糾正部分同學中存在的“我又不當畫家,學美術沒有用”的模糊認識,培養他們對于美術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美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4.結合本土文化弘揚民族藝術
在教學內容中應充分開發民族的、民間的、本土的美術教育資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資源引入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識教育美術欣賞課程[5]。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各種民間美術、民間工藝、地方建筑等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深厚傳統文化的藝術,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專題時,要求學生課下搜尋嶺南四大園林的圖片和文本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安排部分學生在課上和同學分享所掌握的知識并由此展開討論。而在中國工藝美術學習部分中,又安排學生課下搜集一些自己家鄉的工藝美術資料,如廣繡、廣彩、石灣陶塑、潮洲木雕等。通過搜集資料,讓學生更了解并熱愛自己家鄉的美術成就,從側面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二、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設計
在美術欣賞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筆者對學生提出知識點與興趣點相結合的學習概念,并著重于興趣點的學習。所謂興趣點的學習,就是不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作通史的精讀,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識點,對于學生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某一門類藝術或者某一藝術家等方面,則引導學生作深入細致的了解、掌握與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自覺進入到興趣點學習方式中,這就要求教師的授課方式必須是學生所樂于接受的形式。通過實踐與探索,筆者提出教學形式個性化、課堂環境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等課程設計概念。
1. 教學形式個性化
一方面強調教師教學的個性化,除了要求教師個人的語言魅力與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給學生多種觀點與信息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提出自己明確的觀點與感受與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強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提倡學生對知識點提出疑問和進行評判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跳出課程的范圍,提出一些其它相關領域的問題,適當引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觀點爭論,樹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與個人意志。
2.教學環境生活化
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訓練體系,除了第一課堂教學主體外,還必須有豐富、活潑的第二課堂活動。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實地考察、網絡都可以作為教學、學習的一部分,是課堂教與學的一個重要補充與輔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課程教學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拓寬教育渠道。例如,可以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或者結合重大節日舉辦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充分發揮美術類社團的作用,為具有美術特長和興趣的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活動舞臺,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更緊密的聯系。另外,還可以利用專題講座、網絡、報刊、櫥窗、展板等宣傳陣地,強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薦典型、彰顯藝術價值,吸引大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6]。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切身體驗,獲得美的體驗、接受美的熏陶、傳播美的信息、領略美的真諦,從而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藝術修養,形成內在的人文素質。
3.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師對教材主要知識點的講授、教師個人科研成果與學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決的知識疑問與學生共同探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課件、專題片、影片片段、多媒體光碟)、實物展示、課前教師提問、課后學生發問、課程中間隨時互動、走出課堂參觀博物館與畫廊、結合教師對各地博物館及文化遺址考察的圖片與個人感受講授知識。另外,還可根據課堂教學或實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課程進度相關的小選題供學生課下查閱文獻資料、準備教案,課堂上安排少量時間讓學生登臺試講,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等等。通過登臺講述,可以增進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通過互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知識的交流,教師也可從中發掘學生的潛能并得到不少的啟示。
三、結 語
綜上所述,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的設計應該以塑造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宗旨進行探索,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展,幫助學生提高欣賞水平、拓展藝術思維、挖掘藝術潛能,并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教學體制、適應教育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加強與課程相關的通識教材建設、多媒體課件等相關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構建起適應通識教育體系的美術欣賞課程。
參考文獻:
[1]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節[j].讀書,2006,(4):3-12.
[2]徐冬青. 關于大學推進通識教育的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07,(5):44-48.
[3]劉永濤.創建學習型社會與公共藝術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4]李硯祖.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3-15.
關鍵詞:藝術美學;審美共通性;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傳統繪畫;關系
中圖分類號:J20-05文獻標識碼:A
審美共通性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規律。同屬視覺藝術及空間藝術的繪畫與建筑,二者在發展歷程與生活應用都有著高度的依存與審美共通性;建筑與繪畫二者除可彼此應用與做為創作發想之外,建筑的空間與形式長久以來亦逐漸成為繪畫的媒材。梁思成將中國園林(包括園林建筑)視為一幅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則認為園林是介乎古典型建筑和浪漫型的繪畫之間的一種特殊藝術。①建筑在做為人類休憩避難的功能之外,也是一種美感的具體實踐,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里說:“建筑風格的變遷就是以線為中心。希臘式建筑多用直線,羅馬式建筑多用弧線”而這種作為形體單位的線,則是圖畫、雕刻等這種美的事物都必具有的要件。②王振復在《建筑美學筆記》中探討建筑與繪畫的關系,認為中國建筑的“園理”與畫理相通;王世仁的《理性與浪漫的交織》則探析中國園林如畫的美學思想。建筑作為一種與人類文化共存并落實于生活應用的藝術,實際上反映出各種生活層面的美感,也作為不同藝術審美的融合。正如《中國建筑文化大觀》所說:“中國建筑是技術兼藝術的燦爛之華,……中國建筑一定程度上具有音樂的旋律、繪畫的美意、詩文的氣質與雕塑的境界;……在中國建筑的時空存在與發展中,這些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藝術滲融其間,展開了一場場持久而甜蜜的‘對話’”③。
一、中國傳統建筑與繪畫的基本審美特征
1、重天人合一的傳統建筑審美
中國的建筑在長久的農耕社會型態與特有的漢語言文化哲學之孕育下,映像出高超的土木結構科技與高雅理性而深邃的文化哲思,表現出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天人合一”的時空意識、淡于宗教與濃于倫理、“親地”傾向與戀木“情結”、“達理”而“通情”的大地文化等四項特點,④并具有自然美、曲線美、均衡美、象征美、陰陽美等五種具體呈現⑤。如以儒、道、釋等哲學理念將之聚斂濃縮于建筑藝術的審美理念上,則以“致中和”、“重禮教”、“敬天地”三種精神體現于世。
(1)“致中和”的文化審美體現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建筑藝術的和諧美,首先呈示于其有機整體觀中,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礎之上的和諧美,也是孔、孟認為處于“天”、“地”之間的人,最好的自處方式,制導著中國傳統建筑的選址、規劃、布局和形制。⑥
傳統建筑選址向來以“立于中”為先。卜辭有“立中,允入風”之說,因此國族社稷需位中土,漢書司馬相如傳之大人賦記載:“世有大人兮,在乎中洲?!薄爸兄?中國也”;選址之外,城池規劃、家宅民舍,也需“辨方正位”而“擇其中”。至于城市與庭院布局則重視中軸線之觀念:“在中國古代,具有中軸線布局意識、觀念特征的建筑則隨處可見?!本┳辖蔷褪且粋€典型。”⑦梁思成認為:“以多座建筑合組而成之宮殿、官署、廟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齊之絕對整齊對稱之布局?!渌钭⒅卣?乃主要中線之成立。一切組織均根據中線以發展”⑧??梢姟爸轮泻汀敝癫恢钩蔀樘熳右灾晾杳裨诮ㄖ媳仨氈斒氐哪?也是契合于華夏民族禮樂文化均衡、和諧的共通審美心理。
(2)“重禮教”的人倫教化呈現
儒家的政治,首重教化;禮樂正是教化百姓的具體內容。舉凡食、衣、住、行,抑或婚、喪、喜、慶,都不可以須臾離開禮,《禮記•樂記》云,“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荀子•樂論》云,“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樂若崩,則國族恐將滅亡,故而言行必有禮法,屋宅建制也必須依循禮制系統。
漢高祖令叔孫通制訂漢禮制度,廢除秦社稷,設立漢社稷;⑨魏晉至隋唐時代進行頻繁的修禮活動,至唐時完備了都城禮制建筑系統,并將郊祀等祭祀制度,形成國家大祀的定制。⑩任何朝代的禮制建筑非但受到君主的極度重視,也是民宅建筑的依據。宗廟、宮殿、陵寢等規劃,除謹守其嚴格的倫理與階層規矩外,臺閩常見的三合院民宅建筑,則以供奉神主牌位的“祖廳”正廳為中心,兩邊等次而下乃為祖父母房、父母房,兒女房位居邊陲,與最低下的廚房、倉庫為鄰;同樣謹守倫常規范。至于廟宇、民宅之脊飾、壁堵或窗欞,??梢姷降摹摆w子龍長板坡救主”、“彩衣娛親”、“精忠報國”等壁畫或裝飾,是將忠孝節義的思想,透過建筑以達到教育子孫與思想啟發的最佳境教方式。儒家重視人倫之道,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惫识虾醵Y教規矩與強化儒家人倫教化,乃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特有的審美,亦使中國之建筑處處呈現和諧、平穩、冷靜而兼蓄秩序與肅穆的景象。
(3)“敬天地”的輪回意識延展
《老子》詩蒸民:“天生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薄肚f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碧斓榔?“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敝袊藢τ凇疤臁?并非僅是“敬”與“畏”的關系,更是“親”與“愛”的落實體現。天地育載萬物,國族社稷之興盛衰亡,則端視天子言行是否順乎天道。行禮如宜,則天命永祚;逆天道而行,則天地將起異象,“天命”也將另擇善德并取而代之。如《尚書》盤庚所云:“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币蚨琊ぶ沸枰姥臅r以定方位,廟堂規制必循倫常以訂禮制,廟宅陵冢形有所別以分陰陽,梁柱檐階取材自然以尊天地。所謂“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禮記•郊特性》)“天神在上”,人便應安居立命,以仰天之德,禮敬天地,順自然之法,周而復始,方得享永世不滅之資源。
2、尚文人精神的傳統繪畫審美
中國繪畫的藝術性反省,是東漢末年及至魏晉時代的事情。而中國繪畫藝術性的興起,徐復觀在分析后認為是因為以經學為背景的政治實用主義興起、老莊思想及玄學風氣抬頭,以及人倫鑒識之風大盛三者為主要原因。B11因此中國的傳統繪畫審美也與之緊緊相扣,發展出重傳神、崇氣韻、尚雅逸的美學特征和繪畫傳統。
(1)重傳神
所謂“傳神”,即系將此對象所蘊藏之神,通過其形象而把他表現(傳)出來。B12“神”指的是精神,亦即老子《道德經》中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以及《莊子•天下篇》“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焙隙灾木??!痘茨献?#8226;原道訓》中載道:“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薄妒勒f新語•巧藝》中則記載:“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B13。是故,后來無論“窮玄妙于意表”的宗炳,作《敘畫》的王微,或影響中國畫壇深遠的《古畫品錄》作者謝赫,都側重“傳神”一事。宋人鄧椿也在其《畫繼》中提及:“畫之為用大矣。盈天地之間者萬物,悉皆含毫運思,曲盡其態。而所以能曲盡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傳神而已。”透過畫作以傳遞繪者與受繪者之精神、本質與特性,是傳統繪畫最終的本義。
(2)崇氣韻
精神是“視乎冥冥,聽乎無聲”之物,精神一旦落之于筆墨上,即化格為“氣韻”。南齊謝赫于《古畫品錄》中有云:“雖畫有六法,罕能該盡。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曰氣韻生動是也……?!倍^“氣韻”,徐復觀認為應將“氣”與“韻”當作兩個概念來處理,也就是嵇康所謂的“神氣宴如”、養生論的“神氣以純白獨著”;此乃由作者的品格、氣概中透過“心齋”與“坐忘”的努力后形成的“神氣”B14。“韻”是由上述的“氣”所分解出來的,是一種音樂的律動,落實在畫紙上,主要就是線條的本身,藉由線條,而將神形的“態度風致”在繪畫上表現出來,所以鄧椿在《畫繼》中強調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此即歷代用以評定畫作優劣的標準。
(3)尚雅逸
所謂“逸”,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從《論語•微子》中考證其原意,將古之所謂“逸民”分成“發中權”之“ 高逸”與“身中清”之“清逸”二者;認為此與魏晉時的“清”、“遠”、“曠”、“達”相通。魏晉時代士大夫以人倫鑒識區分畫品之雅俗,《唐朝名畫錄》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加定“逸品”,重視不拘常法,以自然為上的畫作;至[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則將“逸品”置于“神品”之前:“高逸一種,蓋欲脫盡縱橫習氣,澹然天真,所謂無意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倍耙莞瘛币驳玫奖彼挝娜水嫾业耐瞥?。故而“人到無求品自高”即成為追求畫品格調高逸之不二法門。此須由繪者之思想人格著手,所謂“繪事,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窮年累月,刻畫鏤研,終一匠作耳,何用乎?”B15因為太多紅塵雜事,將使得作品顯得“俗氣”,無法入流。[清]沈宗騫也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B16,鄒一桂更以艷巧俗媚為忌,[清]鄒一桂《小山畫譜》中說道“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涂脂?!弊阋姟吧醒乓荨?確實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受到相當的重視。
二、中國傳統建筑與傳統繪畫之審美共通
中國傳統建筑與書畫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無論是空間結構、線性變化及曲面構成等,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B17。尤其傳統園林,更是如此?!爸袊糯鷪@林的造園手法講究虛實、透漏、因借與景移,園林建筑的布局安排疏密有致,虛虛實實,頗有章法。以有限的建筑園林空間表現無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國文化的宇宙意識和生命精神,頗近于畫理?!盉18傳統繪畫講究皴法、線描及墨色使用,以線條的粗細與曲直構成形狀(shape),以墨色濃淡與色彩塑造質感;傳統建筑則以線條與空間擬塑風格,以材質和規模形成量感。在長久的交融互用之中,建立出如下的審美共通性:
1、和諧與秩序
“和諧”與“秩序”為儒家的基礎與特色,亦為傳統畫作與建筑的審美標準。王維《山水訣》:“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則載道:“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崩畛伞渡剿E》也強調:“凡畫山水,先立賓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所謂畫有賓主,“主”與“賓”的關系確立,是繪畫中維持“秩序”確?!昂椭C”的重要關鍵;[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與[元]王蒙的“秋山蕭寺圖”,千仞高峰之比例占據整體畫面之泰半,溪流與人物則陪襯在下方角落。[唐]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卷”選擇以人物在畫面中所占的大小比例,區分帝王與隨侍之關系,使主賓分明而和諧有序。作為古代建筑典冊之《考工記》則記載:“王城居首,為全國血緣宗法政治中心。諸侯城列作第二級……?!薄叭壋且?尊卑有序,大小有制?!蓖瑯釉诖_立“主”、“賓”的次序;以祀奉至圣先師的孔廟為例,無論于建筑之定制、高度與規劃上,祭祀孔子的“大成殿”與廟中其他建物相比,則明顯是王維所謂之“主峰”。
繪畫與建筑雖不同于簡冊將圣儒教化之言語以文字條列,仍以不同形式展現其教化功能。上述閻立本之“歷代帝王圖卷”繪列各朝帝王,依各帝王之品德、功績決定于該圖卷中侍從人數之多寡、行路或乘轎、儀態雍容或抑郁;此與杭州岳武穆廟前秦檜夫婦跪像、武則天墳前的無字碑,同有獎善懲惡之妙趣。而章懷太子墓的“狩獵出行圖”、五代的“宮樂圖”則與北京紫禁城以中庸致和為名的“中和殿”、福建南靖“和貴樓”、“懷遠樓”等土樓之命名、臺北“三峽祖師廟”羅列的“臥薪嘗膽”、“田單復國”等銅雕壁畫,以及桃園“范姜老屋群”的建筑彩畫B19,同樣隱含勸勉后人自強不息與守分向上的教化之功。
2、題名與定性
文人在畫作上以文字題名落款與詳加批注的習慣,最晚在魏晉時代已經出現,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南朝梁]蕭繹的“貢職圖”都有題名。而宋代畫院考試常以古詩句為題,如“亂山藏古寺”、“竹鎖橋邊賣酒家”、“踏花歸去馬蹄香”等都曾是畫院考試的題目B20。這些題名將創作者的意念,較純粹的圖像更清楚且具體的呈現,在線條與墨色的傳達外,以詩句與文字的述寫,將作者之人生價值與哲學思想透過畫作詳實的傳遞。建筑之“題名”一如畫作,前述的“中和殿”、“和貴樓”以建物之名傳遞擁有者之意;清代末期常受法、荷、西等列強侵犯的臺灣,欽釵大臣沈葆楨為鞏固海防,于臺南安平仿法國之堡壘形式建造一防御性碉堡,在其城額上題名“億載金城”四字,以求該城池千年億載不朽,使防衛固若金湯、易守難攻B21;還有蘇州“拙政園”中“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B22、廣州“陳氏書院”大廳格扇上“道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令廣雅,風培百粵振斯文”B23的對聯,都是借由“題名”,使建物呈現主人之風骨、寓意及人格特質的最佳寫照。
傳統畫作的“性”主要來自于作品的題材、技法,而“格”則取決于創作者的品格修養。畫作“性格”是賞析畫作的重要依據。以工筆精繪而設色金碧艷麗者,鳥獸翎毛可見微毫,廟宇棟梁斗拱錯落,畫作呈現華貴而工整的氣息,董其昌將之歸為“北宗”,[唐]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是其代表;而被歸為“南宗”的另一派畫法,善用渲染與淡墨,“流素而成云,借地以為雪”,重視人物神韻與山水靈氣,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是其代表。
中國傳統建筑屬性與風格雖不分為南北二宗,卻因其建筑布局、風格造型、空間組合和細部處理等直觀而顯性的建筑技術,有風格迥異的“徽式建筑”、“閩式建筑”、“藏式建筑”、“嶺南建筑”等,或是各具其使用機能的“廟宇建筑”、“民居建筑”、“軍事建筑”等,當然也有因營建法制而區分的“漢代建筑”、“唐代建筑”、“明清時期建筑”等不同的時代性與地域性文化展現的建筑審美。
3、隱喻與象征
傳統畫作與建筑的“性格”既來自于人的品格,其直觀形象與顯性特征,則以隱喻與象征的符號提供找尋其隱性意涵與內在精神哲理的線索。法國美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將類此相互關系與延伸意涵歸結成一套系統,以直觀接收的“能指”(signifier),與間接受引導的“所指”(signified),以及轉譯間接呈現的“意指作用”(signifitation),來說明符號如何演繹出的思想與其后續延伸的神話。B24
古代中國文人因身處封建體制與禮教文化的威權,早學會運用這種間接呈現的手法,將意念隱藏于若有似無的朦朧中,以求明哲保身。[清]鄭燮的“甘谷菊泉圖”的,隱喻自己孤高超俗、不與塵世同流,于濁世中仍有廉潔自持與不移的氣節,因此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盉25除“花中四君子”之外,傳統畫作中常出現的松、竹、梅,則代表堅毅而高風亮節的“歲寒三友”;牡丹象征富貴、蓮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清泉象征君子之德、白石象征擇善固執;而山水畫中常出現的一葉扁舟,往往是隱喻著文人“一朝不得志,明日散發弄輕舟”的瀟灑與自我藉慰的處世哲學與藝術精神。
這種隱喻與象征的手法同樣出現在建筑審美上。在《周易》中,“九”為帝王至尊之數,為陽爻之天數;“六”為陽爻之地數。天九地六,為天地運旋之時運。所以建辟雍為太學,實際是將崇拜天地自然的觀念滲透在教化、開蒙達智之中。B26杜耒《寒夜》“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笔俏娜擞谄湔谥?以具象征意義的植栽自我惕勵與期許。這種象征符號也許布置于園藝景致,也許形塑于居宅欄桿、窗欞、門堵壁畫上。古代知府衙門廳堂里彩繪的青天、太陽、海浪與白鶴壁畫或浮雕,就是為官仕人清廉自持、為民青天的自我惕勵。中國客家傳統民居更是以豐富而深刻的隱喻內涵和象征意義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印象?!皬V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依山而建,正面是紅色的砂巖石壘砌的巨大浮雕石壁,中開大門,入門后為一條44級、上有玻璃光棚的筆直蹬道,正對陵墓,這種入口空間序列是古代陵墓神道的象征?!盉27這是當代嶺南建筑創作對傳統建筑象征文化的繼承。
4、氣韻與意境
傳統繪畫審美具有“重傳神”、“崇氣韻”、“尚雅逸”的特征,而傳統建筑也將一系列文化訊息與素質蘊涵于其建筑“語匯”之中。梁思成與林徽音說:“在建筑審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筑意”的愉快?!盉28這種具有“詩意”與“畫意”的“建筑意”,蘊含民族文化的深意,來自于民族的哲學、歷史、倫理、美學等多種文化的綜合,B29也就是所謂的生命韻致與藝術精神的“氣韻”。王世仁也認為:“中國建筑的藝術形象,不在于單體的造型欣賞,而在于群體的序列推移;不在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體的神韻氣度。”B30此“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B31序列推移的整體精神,除了闡釋倫理精神,也是中國傳統建筑對理性的人文探求。它可以是數字化的屋舍間架遞減,也可以是燕尾脊角度的蜷起曲線與廡殿飛檐之如鳥翼昂起,說明中國人對秩序、婉轉、圓融和向往天人合一等神韻品格的追求。
王振復先生以為“建筑文化,同時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是無庸置疑的。”,他將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征性方式歸納為“數的象征”、“形的象征”、“音的象征”、“色的象征”等四種。B32在這四種象征性方式中,窗戶、石板、藻井、塔層的數目變化,與[明]龔賢《畫訣》:“四樹一叢添葉式,此四樹一叢,三樹相近,一樹稍遠?!奔稗蓪稑淠旧绞嫹▋浴?“聚則宜累累,散則為星星?!币跃?、散、疏、密分布表現韻律的繪畫技巧相符。蘇州的寒山寺以“夜半鐘聲”揉合“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的意境,聞名于古今。臺灣彰化鹿港龍山寺饒富韻律的龍柱造型,充滿文人風格的覆盆式石雕柱珠,以及純樸素雅的飛檐翹起,在香煙裊繞與斜陽西照的光影映照下,與其雅致的山門也擬塑出相同于董其昌“高逸圖”那煙嵐飄渺、寧靜致遠的幽雅意境。
5、布局與五行風水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所提的“經營位置”,即傳統建筑所謂之布局,相似于西方繪畫理論所說的“構圖”(composition)。其中不同之細微處,在于以天人合一的美學思維中,傳統繪畫之經營與建筑之布局追求與天地相和,陰陽相生,于其甚者更要求符于五行風水之理。[宋]郭熙認為作畫之時,凡經營下筆,必合乎天地B33。[明]董其昌則認為,凡畫山水,須明分合,其次須明虛實。B34樹石布塞,需密相間。虛實相生,乃得畫理B35。[清]唐岱《繪事發微》則載道:“古人之作畫也,以筆之動而為陽,以莫之靜而為陰。以筆取氣為陽,以墨生彩為陰。體陰陽以用筆墨,故每一畫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樹石沙水,無一筆不精當,無一點不生動,是其功純熟,以筆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畫所以稱獨絕也?!笔瘽摹懂嬚Z錄》則以“一畫”為核心,融合周易、道家學說和禪宗之說B36。
歷朝的都城規劃與宅第布局,同樣遵循周易及陰陽五行之理念,善用左陰右陽,采“九”為陽數至極之法?!犊脊び洝吩?“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敝劣趯m殿型制,則遵循儒家規矩“前朝后寢”之制,所謂“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九為分,九卿治之”B37。東漢末年道教盛行之后,陰陽五行風水之說更深深影響其營建法制?!杜f唐書》載武則天建立明堂的詔書:“今以鼎郊勝壤,圭邑奧區,外天地之中,順陰陽之序”,以八卦之形為臺基,重視陰陽的順序。而后之紫禁城,南京的明孝陵,其宮殿布局、尺寸與用色,都可察見五行五色與陰陽與風水之特征潛藏其間。以空間布局著名的蘇州“留園”,西北為太祖山、祖山,是風水術中“干”位所在。為求“龍脈”流貫,因此于中部掘水池為“龍潭”,而東南“巽”位為“風”,在此設建筑,以求“風生水起”“龍氣盈貫”。此“龍脈”相應于水墨畫,則為畫中山勢之起伏,[清]王概比喻為人之氣脈B38;王原祁則以為“龍脈”為畫中氣勢,與開合起伏互為體用,若強扭龍脈則生病矣。B39
因此歷史學者姜波認為:“北周五郊壇的高廣和距城之遠近,都合乎五行之數,使五行觀念與五郊壇的對應關系更加整齊?!鳚h晚期確立了陰陽五行學說在祭祀方面的指導地位……”何曉昕則說:“中國風水術是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特表現,是中國建筑與環境學的一種傳統“國粹”?!盉40
三、結論
中國畫以線造型,以形寫神,注重白描、散點透視、虛實相映,以有限之景寓無限之情,追求“象外之象”,以擬造氣韻生動的“境”;中國園林則講究虛實、透漏、因借和景移,其植栽與庭院的安排疏密有致,虛虛實實。以有限的空間表現無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國文化的宇宙意識和生命精神。這種殊途同歸的藝術審美,以儒家思想、老莊哲學、佛家輪回與五行風水為文化底蘊,發展出具有“致中和”、“重禮教”、“敬天地”的建筑審美,也醞釀出“重傳神”、“崇氣韻”、“尚雅逸”的繪畫審美,無異是中國藝術精神現象的凝聚。
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是精神與生命的寫照,是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追求,所有藝術猶如萬流同歸一宗,具有相隔卻相通、神似而體異的審美共通性。尤其是集技藝與藝術于一體的建筑藝術,與傳統繪畫具有“和諧與教化”、“題名與定性”、“隱喻與象征”、“氣韻與意境”、“布局與五行風水”、“心靈自在與自我抒發”、“對和的禁忌”等面象的審美共通性。這些審美共通性體現藝術品欣賞與審美之規律與經驗,從而為擴充與深化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感受,實現審美超越,提供多樣化的條件與契機。(責任編輯:楚小慶)
① 引自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頁。
②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下冊,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79頁。
③ 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頁。
④ 參見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13頁。
⑤ 參見張士全《論中國古典園林的風水美學思想》,新浪博客網。
⑥ 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論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頁。
⑦ 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頁。
⑧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頁。
⑨ 參見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5頁。
⑩ 參見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36頁。
B1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版,第146-157頁。
B1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版,第158頁。
B1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5頁。
B14參見曾炎輝《“氣論”在宋朝山水畫中的影響》,南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33-69頁。
B15方咸亨《中國畫論類編》,《邵村論畫》,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版,第145頁。
B16參見朱曉紅《沈宗騫――中國書畫畫語圖解》,《芥舟學畫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頁。
B17參見葉育男《形體的自由化――東方書法與美學在數位構筑中的初探》,臺北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11-19頁。
B18唐孝祥《近代嶺南建筑美學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頁。
B19倪晶瑋《范姜老屋建筑彩畫中之文化意涵》,《建筑學報》(臺北),2009年第68期,第236-239頁。
B20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
B21李乾朗《臺灣建筑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68頁。
B22此聯置于拙政園西山之“雪香云蔚亭”,為[明]文征明所題。原文出自[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詩“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影逐回流。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敝渲卸?。
B23此聯置于陳氏書院(陳家祠)首進大廳格扇,上下聯之大意為:“追尋著太邱祖的道路,將賢德之士集于一堂以切磋學問,昌盛后世;與德芳百世的廣雅書院為鄰,以優良的學風培育我百粵的子弟,舉拔人才,提振文風?!蔽脑诰拺严茸?尊崇廣雅書院的文風,并勉勵后代子孫勤奮向學。
B24參見羅蘭•巴特《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69-187頁。
B25參見全景博物館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名畫博物館》(第四卷),第450頁。
B26參見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頁。
B27參見李倩《中國傳統建筑象征的審美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64頁。
B28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頁。
B29參見王振復《建筑美學筆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頁。
B30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
B31《十三經注疏》卷11《禮記注疏•中》,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3-1135頁。
B32參見王振復《建筑美學筆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0頁。
B33郭熙《美術叢書》第九集《林泉高致集》。
B34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轉引自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頁。
B35蔣和《學畫雜論》,轉引自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頁。
B36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1頁。
B37轉載自羅哲文、王振《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頁。
B38[清]王概《芥子園畫傳》該段原文:“所謂嶂,蓋山之顱骨是也。此處起伏為一山之主,而氣脈聯絡,并為通幅之一樹一石,皆奉為主。又有君相存焉?!接懈哂邢?高則血脈在下,肩骨開張,基腳厚壯,巒岫環繞,映代步絕,此高山也?!?/p>
B39[清]王原祁《雨窗漫筆》該段原文:“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標出。石谷闡明,后學之所矜式。然愚意以為不三體用二字,學者中無入手處。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澹蕩,峰回路轉,云合水分,俱從此出?!糁旋埫},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之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病。開合逼塞淺露則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p>
B40參見羅哲文、王振復《中國建筑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41頁。
Aesthetical Intersec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Drawings
TANG Xiao-xiang1,WANG Yong-zhi2
(1. School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