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19
序論:在您撰寫業務經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前,審計業務約定書大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有利于降低審計成本。一方面,可以促進會計師事務所合理經營,有助于改善服務質量及降低收費;另一方面,客戶也不必耗費精力就審計條件討價還價,對客戶甚為有利。但是采用格式條款訂立的審計業務約定書的弊端也顯而易見。會計師事務所在擬定合同條款時,經常利用其制訂者的地位,制訂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客戶的條款,特別表現在可能制定一些免責條款,這些免責條款包括免除責任的條款和限制責任的條款。如"本所概不負責"或"本所只退還審計費,但不承擔其他賠償責任"等。通過規定這樣的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損害客戶利益,便合同關系不公正,違背了公平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0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為了避免不利于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糾紛,會計師事務所應盡量回避使用格式條款業務約定書,而使用非格式條款約定書。如果為了節省審計成本,決定使用格式條款約定書時,應注意以下問題:(1)事務所應遵循公平原則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2)應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客戶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責任的條款;(3)事務所應按照客戶的要求,對免除或限制責任的條款予以說明。
二、持續經營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各國控告注冊會計師的訴訟案件急劇增加,注冊會計師職業界進人了訴訟爆炸時代。許多審計風險源于客戶的持續經營問題,源于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問題的認識不夠。當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持續經營的風險認識不足,認為企業能否持續經營,與審計無關,審計只要確保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性就可以了;二是末能實施關于持續經營方面的審計程序;三是編制審計報告時,未能充分考慮持續經營的影響。某注冊會計師接受某中外合資企業清算審計時,發現該公司上年度會計報表未經審計,要求補辦審計報告,但在審計報告中對持續經營問題末作任何披露。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規范。一是提高認識。在商業競爭十分激烈的市場經濟中,企業破產倒閉屢見不鮮,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都面臨著持續經營問題,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運用專業判斷,充分考慮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的可能性。二是充分關注企業財務、經營等方面顯示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的跡象。例如:資不抵債,營運資金出現負數,流動比率、速動比率顯示財務狀況惡化。三是實施恰當的審計程序。例如與企業一起分析、討論最近的會計報表、現金流量預測和盈利預測;審核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期后事項、承諾及或有事項;查閱有關企業財務困境的會議記錄;向客戶的法律顧問詢問有關訴訟、索賠的情況等等。四是充分披露持續經營對審計報告的影響。當客戶存在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影響的情況時,注冊會計師應在審計報告中披露:(1)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2)未對資產、負債的數額和分類作出在無法持續經營情況下所必需的調整。
三、審計報告意見類型
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就審計意見的類型及其適用范圍作了詳盡的規定。然而審計實務中,有的注冊會計師為了遷就客戶等原因,錯誤地運用了審計意見的類型。例如,將保留意見寫成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將否定意見寫成拒絕表示意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業內人士認為,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與保留意見沒有實質性區別。其實不然,這是完全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例如,某上市公司1997年出售4250m,商業用房,在產權沒有過戶、房款沒有收取的情況下,確認收入已實現,提前確認利潤797萬元;此外,該公司在計算受托經營報酬時,違反委托管理經營合同書,只計算1至10月的部分利潤,而沒有承擔相應的虧損,虛增利潤699·8萬元。某會計師事務所在對該上市公司1997年會計報表審計時未能盡責確認上述兩筆利潤已實現,并出具了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提前確認利潤、虛增利潤都是姓"假"。對假的不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而用了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中國證監會于1999年6月作出了對該會計師事務所和簽字注冊會計師處以警告,并分別罰款30萬元、3萬元的處罰決定。從公布的上市公司1998年年報審計報告來看,這種現象也非個別。因此注冊會計師發表意見時,不能混淆性質,應確保意見到位。
外匯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銀行中,各分支行對發展外匯業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一。多年來,從總行到各分支行一直強調要發展外匯業務和本外幣一體化經營,然而各行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本幣、輕外幣的思想,年年把外匯業務當作新業務談。沒有充分認識到外匯業務的有效發展是金融企業日益競爭的需要,是完善服務功能的需要??陀^上存在著本幣業務任務重,壓力大。年度業績考核沒有將外匯業務列入統一考核指標中或所占的比重小。加上外匯業務歷史問題相對較多,風險相對大些,于是一些分支行不愿開拓、不敢開拓,業務處于一種自然生長狀態。本外幣一體化經營在部分行仍處于國際業務部一部經營或幾個人經營的狀態。本外幣一體化經營在不同程度上停留在“口號”階段。
二、國際業務部門定位模糊,業務部門之間協調不夠順暢。為了促進外匯業務的有效發展,有些行仍保留著國際業務部或成立了國際業務部,但是在國際業務部的定位上比較模糊,國際業務部在很大程度上處于“行中行”狀態。雖然各分支文件上已將外匯儲蓄、會計、計劃、信貸管理職能都劃歸相應部門管理,其目的是要提高全行辦外匯業務意識,建立真正的本外幣一體化經營模式。但國際業務部之外的員工由于對外匯業務知識缺乏了解,存在以不懂作藉口,扯皮、推諉現象,協調與配合不暢。突出表現在信貸部門與國際業務部門在國際貿易融資方面,職責不分,手續繁瑣,效率低下。信貸決策效率不高已成為阻礙外匯業務市場開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軟硬件配備不到位,服務與人員素質不一,難以跟上形勢。外匯業務是一項人性化的服務業務。開放式的經營環境,一流的設備,人性化的服務設施,與客戶面對面的交流是必須的。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分支行國際業務仍然是與營業部合而為一。老化的設備,高高的柜臺,厚厚的防彈玻璃,輕而易舉地將客戶擋在玻璃之外。外匯業務對專業知識的要求高,特別是從事國際結算業務的人員。然而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些行人員配備不足,一個或半個(兼職)外匯從業人員也在開展國際業務。有些行一線員工素質較低,有業務辦不了。有些行沒有很好的用人機制,人才流失比較嚴重。同時外匯從業人員的流動性差,很多行外匯業務人員無法實行崗位輪換機制。員工一旦從事外匯業務,幾乎就得終生事“外”,除了提拔、退休、下崗還有就是辭職或跳槽。人員配備的不到位不僅影響了外匯業務的有效開展,同時為外匯業務操作風險的存在留下一定的隱患。有些行外匯業務考核機制不健全,不同程度上在吃“大鍋飯”。
四、缺乏懂外匯業務的專職營銷人員和完善的營銷網絡,日常操作系統的更新與維護滯后于內外形勢的發展??蛻艚浝碓谕卣箻I務時,偏重本幣業務,忽視外幣業務。由于缺乏外匯業務知識,對企業的外匯業務需求無從解答。各行較少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外匯業務營銷人員。外匯業務的營銷網絡沒有本幣齊全,能辦理外匯業務的網點比較有限。相對于他行來說,與國外銀行之間的協作網絡趨于不利。農業銀行已具備了完善的日常操作系統(BIBS系統),但是系統的更新與維護與業務、政策的發展不同步。反洗錢形勢日前嚴峻,但是各行反洗錢報表卻仍不同程度處于手工階段,不僅占用了基層行的大量人力,而且也存在錯報、漏報、誤報的政策性風險。五、外匯業務品種單調,創新步伐滯后,融資手段少,行際之間的交流少。目前各行外匯業務品種仍只是局限于傳統的跟單信用證、托收、匯款業務,至于提貨擔保、備用信用證、旅行信用證、福費廷、保理、個人外匯理財等品種辦理甚少。基層行進出口融資業務辦理謹慎,手續多,辦理進出口融資比較不注重動態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和企業的第一還款能力。外匯信貸資金需求逐年減少,資產利用率和贏利能力呈下降趨勢。行與行之間溝通較少,資源共享程度比較低。
外匯業務經營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全行對發展外匯業務的正確認識。我國加入WTO后,金融業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外匯業務成了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所有銀行的競爭焦點。必須充分認識到外匯業務的有效發展是銀行的一種經營手段,本外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促進本外幣同步發展,才能完善我們的服務功能,才能把我們建成真正的現代化商業銀行。正確認識外匯業務的風險。沒有零風險的本幣業務,也沒有零風險的外匯業務。外匯業務與本幣業務一樣都存在著風險,只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強制度建設,加強人員培訓,才能以最小的風險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
二、明確職責,加強領導與協調,促進全行辦外匯。找準國際業務部的定位,加強對國業、信貸、會計、計劃等部門的協調,尤其是要加強國際業務與信貸部門之間的協調,促使各部門忠實地履行本外幣一體化經營的職責。設置專崗,配齊設施,落實專人負責外匯業務的市場營銷。上級行要加大現場檢查、指導和督促力度,加強人員培訓,加強全行辦外匯業務能力的培養,形成全行辦外匯業務的能力,逐步將全行辦外匯業務的口號轉變成全行辦外匯業務的行動。加強上下聯動工作,把整個系統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業務網絡。
三、加強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加快網絡設施的建設。如何用人、留人是外匯業務發展的當務之急。外匯業務人員可以試行崗位工資,適當拉開收入檔次。在目前外匯業務人才緊缺的條件下,要確保國際業務部專業經營的格局,在條件成熟情況下推行全行營銷、全行經營。沒有成立國際業務部的分支行,可以根據業務量的大小鼓勵成立國際業務部或將懂外匯業務的人員充實的國際業務崗位上,提升競爭力。加快網絡建設,上級行應努力研究在不違背國家有關的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減少業務環節,縮短業務鏈條。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完善“廣東網”的功能,積極節約基層勞動力成本,減少政策性風險和操作性風險。加快全行本外幣的聯網工作,加快與海外銀行的網絡建設工作。
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自1994年組建以來,在貫徹執行國家農業金融政策,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應看到,農發行在業務經營中始終存在著一些令人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入世”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巨大變化,農發行應如何充分發展其職能作用,成為當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村金融深化的重要一方面。
一、當前農發行業務經營面臨的困境
1.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籌資成本較高。目前;國務院規定農發行的資金來源渠道包括:資本金,業務范圍內開戶企事業單位的存款,發行金融債券,財政支農資金,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貸款,境外籌資等。從表面上看,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籌集具有多元化特征,實際上,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當前農發行的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是向中央銀行借款。即:由農發行總行負責向人民銀行統借統還,各基層行則通過直接向總行申請系統內借款滿足資金需求。在主要依賴中央銀行供應資金的情況下,一方面加大了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農發行的資金運營成本,制約了其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的空間,長期看,不利于農發行的生存和發展。
2.貸款投向單一,且資產規模呈萎縮之勢。農發行成立之初,其信貸資金運用曲工商業貸款和開發性貸款兩大部分構成。1998年以來,為了配合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對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管理,國務院決定將開發性貸款和糧棉加工企業貸款從農發行劃出,農發行的職能變成了單一的糧棉油收購資金管理,農發行成為事實上的糧食收購銀行。不僅如此,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農發行的糧油貸款業務萎縮現象日益突出。糧食市場放開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獨家經營的格局被打破,其他經濟主體也參與市場收購,糧食購銷企業市場份額的下降必然導致糧食收購量減少;同時,農發行獨家供應收購資金的格局也逐漸被打破。今后,隨著糧食市場化范圍的進一步擴大,農發行貸款遞減的幅度將會繼續增大。這必將對農發行的經營和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一是收購貸款規模萎縮,使有穩定收息來源的補貼貸款下降,直接造成貸款利息收入的減少,影響農發行的收益;二是有補貼貸款的下降,導致從補貼收入中分割給企業的費用減少,使農發行從企業費用收回不合理占用貸款的空間縮小,資產質量難以改善;三是政策性貸款的減少,表明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的支農作用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對其政策性金融支農職能重新定位。
3.信貸資產質量差,經營風險加劇。由于歷史和政策的原因,農發行發放的貸款大多數都是信用、保證貸款,信貸支持的是經濟效益較差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棉花企業,業務范圍和貸款投向的嚴格界定性,使農發行的信貸資產質量較差。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農發行的經營風險將進一步加劇。一是增量貸款風險加大。糧棉市場化改革后,大部分糧食品種退出了保護價收購的范圍,農發行的信貸資產業務由過去全部為政策性業務變為政策性業務和經營性業務并存,甚至以經營性業務為主。此時,農發行的信貸風險更多地轉化為市場風險。在目前的企業信用狀況下,若沒有相應的財政補貼配套措施,一旦市場行情發生變化,企業發生虧損,就會導致貸款損失。二是貸款收息難。市場化改革前,糧食企業支付貸款利息的主要來源是財政補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過銷售利潤支付利息。而改革后,國家將逐步減少乃至取消對糧食企業的財政補貼,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很難及時足額支付貸款利息,農發行的收息難度會越來越大,業務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二、對改善農發行業務經營狀況的幾點建議
(一)拓寬農發行職能范圍,增強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當前,無論是從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還是從農發行自身經營發展的需要來看,都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農發行職能。作為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性銀行,農發行應在繼續搞好收購資金封閉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調整政策性貸款結構,支持重點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轉移,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提高農業競爭能力等方面有所作為。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國務院對農發行職能準確定位后逐步開辦新業務,以增強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
(二)改善負債結構,建立長期、穩定的融資機制。農發行政策性金融職能的發揮有賴于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因此,農發行應借鑒國外政策性銀行籌資的成功經驗,增強自主籌資能力,多渠道開辟資金來源,減少對中央銀行借款的依賴性,降低資金籌措成本。一是努力組織企業存款,加強對開戶企業管理,清理企業多頭開戶,限制輔助賬戶存款額度,最大限度增加企業存款。二是適當增加財政性資金來源比重,爭取國家各種形式的支農財政性存款。三是通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從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這應是農發行籌資模式改革的主方向。對籌資成本高于投資收益的差額,財政應給與補貼。四是逐步降低中央銀行再貸款的比重,改進中央銀行對農發行韻融資方式,從直接提供再貸款向主要通過對農發行發行的債券辦理再貼現這種間接方式上轉變。五是積極利用境外籌資,統一辦理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轉貸業務,特別是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和亞洲開發銀行對我國的農業項目貸款和扶貧開發貸款的轉貸。六是可將郵政儲蓄存款劃歸農發行使用。
(三)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當前,農發行在改善現有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資金調度管理,盡量減少頭寸資金等無效資金占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減少表內應收息。提高對收息工作的重視程度,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做到責任明確、獎懲分明;積極幫助企業促銷清欠,改善企業庫存結構,降低庫存成本,增強順價銷售能力;切實做好糧食風險基金等財政補貼資金的監督撥付工作,督促財政、糧棉主管部門及時分解撥付至購銷企業,并及時足額收貸收息。三是督促企業加快超期高價位庫存糧油的補貼銷售工作。四是積極清收糧棉企業其它不合理資金占用,挖掘內部資金潛力。五是督促各級財政部門、購銷企業按規定及時足額消化虧損掛賬,歸還農發行貸款本金。六是有效防范企業改制風險,保證存量資產安全。要主動參與企業改制方案的制定,做好債權落實工作,防止企業逃廢、懸空農發行債務。
主要觀點有兩類:1)多元化存在折價。Lang和Stulz(1996)采用托賓q值作為績效衡量指標,結論證明:公司業務的集中程度與托賓q值正相關。Megginson等(2004)采用超額收益、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和托賓q值衡量企業的長期業績,結果表明:公司的長期績效與集中程度正相關。2)多元化創造價值。Hubbard和Palia(1999)對392起兼并事件進行了研究,發現多元化購并的超額收益為正。Schoa(r2002)等證實了兼并后要素生產率隨所有權的變更而上升。國內學者關于多元化的研究在理論上側重一般多元化意義和應用的探討,例如我國學者顧松(1999)、李睿(2004)等探討例如企業如何進行多元化;尹義?。?999)、胡盛松(2000)等研究了如何利用企業的核心能力發展多元化經營;陳潔(2001)、師征(2002)、譚曉明(2002)、尹賓(2000)等人探討了多元化戰略在具體行業的應用。實證研究側重于對“多元化和企業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對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和績效的研究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存在多元化折扣(姚俊等,2004;許陳生等,2006),另一種認為多元化經營對公司績效沒有顯著影響(馬洪偉、藍海林,2001;姜付秀等,2006)。近年來,學者們逐步認識到,樣本選擇的偏差可能是導致研究結論差異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合理推斷,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的績效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行業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仍需進一步研究。對物流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的研究較少,其中有學者對物流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評價研究進行了實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簡單的DEA方法,而且衡量多元化的指標也是單一的。大多數多研究伏在多元化和專業化、相關多元化與無關多元化的層面。關于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分析的學術論文很少,學者們對物流上市公司的研究多集中在經營業績,融資等方面。
二、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分析
(一)變量選取本文以物流業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剔除ST上市公司和數據不全的公司,最終選取了63家上市公司作為分析樣本,并使用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行業經營數據,通過各公司數據中主營業務收入按行業分類的數據采集方法,整理計算各行業收入占主營業收入的比例,數據分別來自Wind資訊、證券之星等網站。
(二)多元化測度方法采用衡量多元化程度的指標主要包括經營行業數(N)、赫芬達爾指數(HDI)和熵指數(EDI)。其中經營業務行業數量測度多元化程度的方法簡單,只統計企業內部不同的行業的單元個數,不能反映各個行業的單獨貢獻,本文列示其描述性統計值,作為總體的多元化測度的需要。其次采用熵指數(EDI)和赫芬達爾指數(HDI)衡量多元化程度,這兩種方法使用較廣,即考慮經營行業的單元數,又考慮單個業務單元的貢獻率,較好地反映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程度。分析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狀況和衡量多元化經營的程度時,本文以物流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分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信息為依據,分別采用經營行業數(N)、赫芬達爾(Herfindahl)指數法和熵(Entropy)指數對物流業上市公司經營的多元化程度進行測量,以此來衡量我國物流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程度。在具體實證研究時,本文首先采用熵指數衡量企業的多元化水平,該數值越大,表示企業多元化水平越高。熵指數EDI計算公式如下。其中Pi為第i個產業主營業務的收入占公司總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n為經營的行業數量。公司涉及的行業參照我國證監會2012年修訂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
(三)物流業上市公司多元化測度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本研究從行業數目角度對物流業上市公司多元化情況進行了總體考察。表1給出了2010-2013年我國63家物流業上市公司以行業數目衡量的多元化程度的描述性統計。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物流業上市公司平均跨3個大類行業進行多元化斤經營,最少的經營行業為1個,即進行專業化經營方式;最多跨行業數到達5個,跨行業經營數的中值為3個,跨行業經營的平均值是約2.6個,四年中多元化程度變動很小。在表1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統計了分行業多元化經營收入的比例,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物流上市公司中大約有74.6%的公司采取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經營方式,采取專業化經營的公司16家,占樣本總數25.6%的比例;多元化經營公司中,跨2個行業經營的公司比例大約占19%左右,跨3個行業進行多元化經營的公司占樣本總數的27%左右,跨4個行業的公司數在逐年增加,2013年達到15.87%,跨5個行業個以上(含5個)行業的公司比例約為12.7%。平均值為0.3824,中值為0.3098,最大值1.3548,表示多元化經營程度最大為1.3548,最小值是0,表示專業化公司,從指標各年的標準差來看,物流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差別較大,達到0.37。
三、結束語
根據專家的研究,企業應該退出的業務有十類,一是不符合戰略轉移方向的業務;二是處于衰退產業的業務;三是受資源和能力約束、企業無法經營的業務;四是在產業競爭中、企業經營中無意爭優勢的業務;五是需要獨立分拆發展的業務;六是非主營的、且無意擴張的業務;七是企業出于上市、合并重組等特定目的需要割舍的業務;八是不良資產業務;九是沒有利潤空間的業務;十是不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業務。JimCollins在《基業常青》一書中通過解剖18家“高瞻遠矚的公司”就此作了闡述。
業務退出的目的是為了專注于培育核心競爭力,形成主營業務,在必要的時候,企業甚至需要作出“壯士斷臂”式的“大撤退”。曾經戰勝過拿破侖進犯的俄國將領庫佐圖夫說:“一次成功撤退的意義不亞于一次成功的進軍”;有時候往往是“退一步、進兩步”。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果斷地關閉了大批成熟產品的流水線,轉向娛樂產品的研制,就是成功的經典案例。到2002年3月31日結束的2001財年中,日本七大電子巨頭中有六家巨額虧損,唯有索尼一枝獨秀。
從多元化經營的局面中退出是比較常見的情況。諾基亞是一個典型,多元經營的困境使其在20世紀90年代末痛下決心退出原來占90%的業務領域,集中精力從事手機生產,幾年后終于成為全球第一手機制造商??逻_又是一個典型,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藥品、日用品、化工產品后,膠卷生產的核心業務受到了沖擊,企業陷入困境,直到新任董事長費舍到任后才立即退出這些領域,終于奪得膠卷行業的桂冠。有的企業本著專業化的原則將其第二主業剝離,如百事可樂公司將餐飲業務剝離出來成立百勝集團,專營肯德基、必勝客等連鎖快餐,從而使專業化程度盡可能提高。
一些大企業,尤其是集團公司,往往比較容易傾向多元化經營,認為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整體效應和綜合效應。有的企業本來就具有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的優勢,其多元化性質屬于相關多元化,內部的幾種業態可以互為用戶,形成經營鏈,實現“肥水不外流”,做到凡事不求人,對于多元化“利”的方面看得比較清楚和具體,而對于其“弊”的方面考慮不多,猶豫之中使最終的決策向多元化傾斜。同時,由于上市公司受股東及資本市場對公司增值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現有業務不能滿足預期的收益增長水平時,多元化經營就成為替代方案,尤其是通過公司并購,企業可以輕易地進入業務新領域。
企業進入新業務比退出更復雜,由于“上山容易下山難”,在進入新業務前必須有更周到的思考和研究,以免為日后造成麻煩,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們參考。
一是選準新興優勢產業,如TCL用8年時間進入電視機行業的三強;用3年時間成為電腦行業主要企業;用2年時間又躋身手機行業三強。
二是抓住局部優勢,在IBM公司確立筆記本電腦的優勢以后,戴爾公司致力于開發長效電池,使筆記本電腦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延長了數倍使用時間,從而后來居上,擊敗了其他對手。
三是跳出主流市場,當IT產業群雄紛爭之時,亞馬遜單獨專營網上書店,成為第一品牌。
四是技術升級,在模擬手機時代,諾基亞靠率先使用數碼技術追上行業老大摩托羅拉。
五是快速應變,北京出現沙塵暴后,海爾很快就推出了針對沙塵暴天氣使用的空調,從而占領了市場。
六是“性價比”優勢,燦坤咖啡壺在同樣性能的前提下、以9900日元的價格優勢將1.68萬元一臺的松下產品從老大位置上趕了下來;格蘭仕微波爐的成功也是同樣道理。
七是節能優勢,日本轎車就是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中以節能優勢占領國際市場的。
進入經營業務如果涉及屬于從事多元化經營的時候,必須要有謹慎的權衡,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業務的相關性,非相關的多元化無疑是冒險。設想一下,企業在自己原有的經營領域中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已屬艱難,而要進入與己無關的他人地盤談何容易。應該指出,這里的相關性涉及的是資源,而非產品,因為產品相關是比較常見的。多元化業務組合是以資源為基礎,而不是以產品為基礎。
第二個條件是核心技術、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共享性,我們不能僅僅以是否屬于相關性作為判別多元化是否合適的標準,而應該進一步研究企業核心技術、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在多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技術、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是多元經營不可缺少的基礎和平臺,只有使其能為各種行業共享,多元化經營才有可能成功。例如夏普公司就是依靠領先的光電技術開發液晶顯示器,使之應用于幾種電子產品。
第三個條件是良好的成長性,韋爾奇曾說,如果在一個領域不能做到第一或第二的地位,就無法規避風險,就不要進入這個領域。海爾集團也非常明確地規定,凡進不了前三名的堅決放棄,最近就放棄了個人電腦的業務。凡不具成長性、不能名列前茅的多元化項目就不能上馬。
因此,企業最要緊的事是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具備核心競爭力,才有可能在相關行業中選擇具有成長性的新業務,進入新領域。
那么,什么情況是考慮進入多元化經營的合適時機呢,我認為有以下情況。
一是當企業在主業中已經取得領先優勢、而這個業態已經供大于求、競爭加劇、利潤率明顯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非優勢企業已無力追趕,優勢企業有條件可以實施資本轉移。
二是當一種新經濟、新業態剛出現時,此時市場尚是空白,大家處于同一起跑線,競爭還未開始,在主業中已經有所成就的企業如具備條件可以搶先涉足。
(一)合法性
稅務籌劃是在尊重法律,利用法律規定,結合納稅人實際情況來選擇有利于自己的納稅安排。包括利用法律、法規的漏洞來減輕稅收負擔。稅務籌劃行為的性質是合法的,至少是非違法的,因為他不觸犯法律、法規。
(二)超前性
稅務籌劃必須在經濟業務發生之前,運用稅務知識對經濟業務進行有計劃的規劃、安排尋求未來稅負相對最輕的決策方案,一旦經濟業已發生,應納稅款也就確定,此時如果再利用隱瞞收入、虛列成本等手段去改變結果,最終會因逃稅,受到相應的處罰。
(三)時效性
國家稅收政策是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納稅人在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隨時關注稅收政策的變化,適時地做出相應的變化,注重稅收政策的時效性。
二、稅收籌劃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應用
企業財務制度是指依照國家規定所允許的成本核算方法、費用分攤、利潤分配等一系列規定進行企業內部核算活動。通過有效的稅收籌劃,使成本、費用和利潤達到最佳值,實現減輕稅負的目的。但由于財務政策一旦確定,不得隨意變更,故在選擇財務政策上要有遠見性。
(一)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與稅收籌劃
存貨計價方法不同,企業營業成本就不同,從而影響應稅利潤,以及繳納的所得稅。根據現行稅法規定,存貨計價可以采用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平均法等不同方法。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納稅的影響是不同的,采用何種方法最佳,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應選擇后進先出法對存貨計價,這種方法符合穩健性原則的要求,可以使期末存貨成本降低,銷貨成本提高,從而減輕企業所得稅負擔;在物價持續下降時,應選擇先進先出法來計價,可以使期末存貨價值較低,銷貨成本增加,從而也可減少應納稅所得,這樣可以達到“節稅”目的;而在物價上下波動的情況下,宜選擇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平均法,避免因各期利潤變動造成企業各期應稅所得上下波動而增加企業安排資金的難度。
(二)折舊方法的選擇與稅收籌劃
由于折舊要計入產品成本或期間費用,直接關系到企業當期成本、費用的大小,利潤的高低和應納所得稅的多少,因此,折舊方法的選擇、折舊的計算就顯得尤為重要。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對企業有利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來計提折舊,以此達到節稅及企業的其他理財目的。對于處于正常生產經營期且未享有稅收優惠待遇的企業來說,可選擇加速折舊法和工作量法,使企業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推遲納稅時間,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加速折舊法的企業或固定資產范圍有所受限,具體見《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所得稅處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81號),企業應及時向主管稅務機關報備,從而為企業增加一種可以選擇折舊方法的稅收籌劃空間。
(三)費用列支時的稅收籌劃
對費用列支,應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列支當期費、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減少應交所得稅和合法遞延納稅時間來獲得稅收利益。
1、已發生費用及時核銷入帳,如已發生的壞帳、存貨盤虧及毀損的合理部分都應及計入費用,報稅務部門審批核定,以便在稅前按當期實際發生數扣除。
2、能夠合理預計發生額的費用、損失及時入帳,如業務招待費應準確掌握允許列支的限額,將限額以內的部分充分列支,此外在企業內部管理上控制超限額支出。
3、政策規定允許計提的費用,應采用計提方式及時入帳,如職工教育經費、養老保險金、失業金、住房公積金、壞帳準備金等應及時按比例計提列入費用。
4、盡可能地縮短成本費用的攤銷期,例如低值易耗品、待攤費用等的攤銷應選擇最短年限,以增大前幾年的費用,遞延納稅時間,達到節稅目的。
(四)銷售處理時的稅收籌劃
1、結算方式的選擇
在產品銷售活動中,為了達到促銷的目的,有多種折扣方式,不同方式下,銷售者取得的銷售額會有所不同,由此計算交納的增值稅額也有差異。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利用稅法提供的節稅空間,選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稅收籌劃,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折扣方式有:折扣銷售、銷售折扣、銷售折讓。稅法對折扣方式的銷售進行了嚴格界定。關于折扣銷售:折扣銷售的折扣是在實現銷售時同時發生的,因此,稅法規定,如果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分別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余額作為銷售額計算增值稅;如果將折扣額另開發票,不論其在財務上如何處理,均不得從銷售額中減除折扣額。關于銷售折扣:由于銷售折扣發生在銷貨之后,是一種融資性質的理財費用,銷售折扣不得從銷售額中扣除,企業在確定銷售額時應把折扣銷售和銷售折扣嚴格區分開。關于銷售折讓:銷售折讓也是在貨物銷售后發生的,但其實質是銷售額的減少,銷售折讓可以折讓后的貨款為銷售額。從企業稅收負擔考慮,折扣銷售方式優于銷售折扣方式,如果企業面對的是一個信譽良好的客戶,貨款回收風險較小,可通過修改合同,將銷售折扣方式轉換為折扣銷售方式。
2、混合銷售的處理
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由于經營手段和銷售方式的多元化,常常會出現,一項銷售行為既涉及增值稅應稅貨物又涉及非應稅勞務。即混合銷售行為。混合銷售行為的納稅籌劃,首先要看納稅人是增值稅納稅人還是營業稅納稅人,再通過混合銷售稅負平衡點增值率或稅負平衡點的計算,來分析企業是繳納增值稅還是繳納營業稅合算。這種選擇方式主要是通過考慮是否將混合銷售中的應稅勞務項目進行獨立分立出來,達到選擇納稅方案,并降低稅負的目的。
3、視同銷售與不予抵扣的處理
在新經濟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的發展,市場競爭的激化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企業經營將被推向新的環境中。銷售額上升,利潤額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風險增多,保險系數減少;經營難度加大,成功率變小。由于經濟全球化,局部競爭的市場變成全球范圍的經營場所,各國的企業都將被逼上同一個擂臺,互爭高低。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總趨勢。在這種嚴酷的經營環境中,形成了企業經營的新特點。
第一,著眼于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研制,熱衷于時尚、獨特、新奇、酷式、魅力產品的開發,追求短周期、高頻度、見效快的產品價值,注重品牌效應和企業誠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機新產品的問世時的價格,與現在手機的價格要相差幾倍,甚至十幾倍。這種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是企業出奇制勝的法寶,而通用產品,價值和利潤卻都有限。前幾年曾在日本興起的電子貓“熱”,屬奇特、新穎產品,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德國的奔馳車,法國的“皮爾·卡丹”服裝,美國的麥當勞,意大利的比薩餅,中國的茅臺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應。西門子、摩托羅拉、菲利浦、索尼、海爾等均因為企業的知名度和誠信度而使自己的產品暢銷全世界。
第二,通過規模經營,降低成本,加強市場競爭力。企業如果具有—定規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貨、批量生產、批量運輸、批量銷售的辦法大幅度降低費用,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會因此而加強。超級市場、連鎖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競爭力,其中,規模經營是重要原因之一??鐕瘓F公司、大型生產企業是依靠規模經營維持自己的市場地位。最近幾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業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這種考慮。重組巨型企業的目的是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這種傾向會越來越明顯。
第三,充分發揮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施功能整合?,F代企業早已拋棄過去那種自成體系、封閉經營、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結盟、聯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每個企業只有在自身專長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拿手”永遠處于領先地位,從而保持永恒的競爭力。這也是今后企業經營戰略特點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務第一,用戶至上。新時代的企業經營方針之一,是“服務第一,用戶至上”。用戶打一個電話,用計算機發一個指令或發一份傳真,企業就立即上門,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務,中途用戶可以查尋、追蹤;在時間方面極力提高速度,為用戶爭取時間。因為在信息化時代,競爭異常激烈,企業都在打“時間差”,強調時間效益,要求快節奏,因此既保持質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務,也將是新世紀企業經營的新特點。
第五,信息代替實際操作,減少浪費,節約時間和費用,實現事物的無縫對接。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人們越來越嘗到了信息的甜頭。如果實現信息的有效組合,會使這個世界發生“質”的變化,在物流環節中,我們真的可以做到“零庫存”,取消倉庫,只用自動分類、分揀系統就能保證及時供貨。那樣會大大縮短流通時間,節約倉儲費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企業及時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選擇商機,最先搶占市場,最快組織隊伍,從而實現供應鏈的無縫對接和整合。這些都將是新時代里企業經營的新特點。
第六,強化國民意識,注重環保責任。新時代的新型企業,不僅需要準確進行市場定位,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準,加強人才培養,嚴格成本控制,保持企業盈利,而且需要不斷增強國民意識,履行環保責任。企業生產的產品,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必須保持無噪音、無公害,不給周圍居民造成妨礙和影響。企業不僅要考慮賺錢,也要從為國民創造福利和美化環境的目的出發,盡量為人類社會做貢獻。國外許多知名企業都采取出資在本地區建公園綠地、街心廣場、兒童樂園或向學校損款等方式,努力與周圍居民融為一體,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取得當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這也是一種企業經營之道和時代風尚。
第七,在現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潤”。在新的經濟發展的階段,企業在生產和銷售領域大都已接近極限、很難找到新的發展空間,于是紛紛把目光轉向物流這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力爭在這里尋求出路,創造剩余價值。這種趨勢在21世紀將愈發明朗化。
二、準確把握企業的基本經營思路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出現了大量的現代化新型企業,這些企業善于將國外先進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與國內實際結合,緊跟時代步伐,隨時調整企業結構、產品方向。使小國人飲佩,令外國人驚嘆。然而,有些企業仍然殘存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意識,留戀政策傾斜、壟斷地位、特殊照顧等,他們至今還遠遠不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和做法,顯露出與新經濟時代的不協調。也有些企業,不把真功夫下在企業自身改造和管理上,總想找路子、鉆空子,偷機取巧,一夜暴發、或搞虛假合資、“包裝”上市,蒙蔽伙伴,哄騙股民。還有些企業造假、摻假、賣假,走私、販私、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什么辦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新時代、新經濟社會里,邪的、歪的終歸走不通,更不會長遠,企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辦法維持生存,求得發展,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物流是當今時代企業發展的新天地
1.當今時代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進入21世紀后,企業的經營環境將顯露出以下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特點愈發突出。2001年發生“9·11”事件后,美國經濟衰退,不少國家的經濟受到影響,因為這些國家對美國依賴性過強。我國的商品出口貿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貿易關系、生產關系、金融關系、流通關系、資產關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連動。貿易壁壘被打破,關稅趨于一致,游戲規則相同,外資企業,跨國公司逐漸自由進出,各國企業共同利用同一個平臺,誰都不特殊,誰也沒有保護,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買方市場愈發突出。由于科技進步,生產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商品越來越豐富,銷售越來越困難,市場飽和或超飽和現象越來越普遍,使世界性的買方市場矛盾愈發突出。三是世界經濟在新形勢下大調整、大改組。在國際政局長期基本穩定,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競爭日益尖銳的今天,歐美和日本等工業強國的經濟出現同時衰退現象,必將促使這些經濟大國重新審視世界經濟環境,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大型企業也會隨之重新調整經營戰略,進行供應鏈重組,瞄準國際市場,發起新一輪的攻勢。世界經濟結構和格局也將會因此而發生巨大變化。四是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已經進入了“物流”發展階段??v觀歐美、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可以說、已從重視生產轉為重視銷售,又由重視銷售轉向重視物流。特別是電子商務興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動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來完成。然而,科學再發達,電子商務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電子信號那樣,瞬間飛至身邊。沒有運輸、保管、裝卸、包裝等物流過程,照樣達不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