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19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影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內分泌系統核醫學。
(2)臨床應用廣泛的核醫學技術,如:骨骼系統、泌尿系統等。
(3)在臨床診斷治療、療效判斷、預后評估中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的核醫學技術,如:腫瘤核醫學、心血管系統核醫學、神經系統核醫學。
(4)臨床價值重大的核素治療,如甲狀腺疾病及腫瘤的核素治療等。對重點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從核素顯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點、常見的異常類型、臨床應用價值以及核素治療的適應證、禁忌證、治療后的防護,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給出實際病例,進行課堂討論,積極與學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在考試命題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學大綱中的重點內容,突出核醫學的臨床實用性。
2改進教學方法
進行多模式教學過去由于教學內容多,理論課時數少的矛盾,教師們更多進行了“填鴨式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進行教學,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提問、討論等環節,使學生疲于接受教學內容,而難以及時消化吸收,導致學習興趣低、學習效率低。隨著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核醫學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多媒體技術將圖像、動畫、視頻及文字資料生動逼真的融于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教學內容予以模擬,給學生們更為直觀、深刻的影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平臺。教師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將大量的圖片制作成多媒體幻燈,將核素示蹤過程完全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結合實際病例進行提問并展開討論,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教學互動,突出了教學中的重點,增加了教學信息量,同時增強了教學效果。
3將核醫學影像與其它影像學進行比較
體現出核醫學功能顯像獨特優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們以放射學得理念學習核醫學,特別強調解剖學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時,常用放射學概念,如“密度”、“信號”等,因此,授課時,我們特別將放射影像學與核醫學進行對比,在總論的教學過程中,強調放射影像學與核醫學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論教學時再進行比較教學;例如心肌灌注顯像是核醫學的一個重點內容,主要目的是評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圍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簡稱冠脈CTA)也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學診斷手段之一;我們將二者進行比較教學;冠脈CTA檢查的是冠狀動脈的解剖學改變,即冠脈有無狹窄、鈣化及肌橋,并對病變進行精確定位。理論上冠狀動脈狹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減少,但由于機體有著強大的代償機制,并不是所有冠脈狹窄、斑塊及肌橋都會出現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脈CTA并不能顯示冠脈疾病引發的心肌缺血的范圍、程度;然而這恰好是心肌灌注顯像的特長。心肌灌注顯像觀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況,通過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與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與少,而心肌細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決于該部位冠狀動脈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顯像反映的是冠狀動脈狹窄這個病因所導致的結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圍及程度,從而判斷預后,并可評價冠脈支架的療效。這好比是水渠與稻田,冠狀動脈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問題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們更為關注的是稻田里的麥苗是否長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見冠脈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學信息,心肌灌注顯像提供的是功能學信息,二者分別反映了一個疾病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從不同的角度對疾病進行評估,各有所長,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緊隨現代醫學發展
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加核醫學最新研究進展,培養學生及時跟進醫學科技發展的新動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現代醫學影像學已從單純的形態學診斷發展為形態與功能成像并重,并著眼于分子影像學的研究,分子影像學代表了21世紀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方向。隨著現代核醫學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分子核醫學取得了顯著進展,帶動了腫瘤核醫學、核心臟病學及神經核醫學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圖像融合技術的應用,解決了核醫學圖像模糊、解剖結構欠清晰的難題;PET/CT、SPECT/CT圖像融合一體機的使用,使核醫學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另外,隨著現代臨床醫學及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有些傳統的核醫學檢查方法的臨床應用逐漸減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時,隨著核醫學儀器及放射性藥物的發展,核醫學中新的內容層出不窮,我們需要及時跟進核醫學的發展,將核醫學的新技術、新進展及時補充到教學中,突出核醫學先進性及實用性,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并重點講解這些內容,例如:隨著PEC/CT的廣泛使用,正電子顯像成為了核醫學研究熱點,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因此,正電子顯像的顯像原理、臨床應用價值就成為了新的重點內容;這樣更貼近臨床的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得學生們及時跟進學科發展新動態,在將來的臨床實踐中能更合理自如的運用核醫學知識為臨床服務。
5加強教師技能培訓
促進教師知識擴展首先,醫學科學的發展,鞭策著教師們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知識,拓寬視野,提高業務水準。尤其圖像融合技術的應用,迅速推進了分子核醫學的發展,因此教師們需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更快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核醫學的新進展,培養學生及時跟蹤的學科新動態。其次,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使得核醫學的教學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如何更好的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成為了教師們的新課題。這樣的變化不僅要求教師精通核醫學的專業理論和實踐,還要求教師掌握基本的微機應用知識、相關的操作軟件、一定的網絡知識及掃描儀、數碼相機等電子儀器的應用技能。
靈活多變的案例教學的方法歸納有以下四種:一是個別解決法,每一個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要寫一份案例分析報告,即病例報告,包括患者的基本資料、臨床表現、臨床診斷、鑒別診斷,并提出每個人的理論看法和診斷依據;二是分組討論法,先是各個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再由全班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一起課堂上討論案例,教師的作用是匯總各個小組的討論結果,并分析各個小組對案例討論結果的正確與否,以及討論的不足之處;三是智囊團法,邀請有經驗的醫學影像專家分析案例,具體就是臨床上遇到些疑難復雜及典型的病例邀請權威專家進行會診,讓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參加進來并發表個人見解,權威醫學影像專家給予點評;四是角色扮演法,由醫學影像研究生扮演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還可以戲劇的形式將案例的內容表演出來,[2]就是讓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分別扮演病人和醫生,醫生給予病人診療,在這一診療過程中,教師和其他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對這位“醫生”的醫學理論基礎及言語舉止進行點評,并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先期的文獻學習,我們的研究結論是:案例教學法對于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消化和臨床應用理論起到了由理論到實踐的橋梁作用??梢酝ㄟ^問卷調查案例教學法的醫學影像研究生接受效果,廣泛地征求醫學影像研究生在案例教學法教授過程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尚待改進提高的地方,給出開展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案例教學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
二、具體過程
在前期國內外文獻整理和解析的基礎上制定歸納出案例教學實施的基本原則,就是選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典型病例作為案例教學的案例,組織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根據案例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適合單人獨立完成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報告的形式;適合分組討論的案例進行分組討論;臨床上遇有些疑難復雜及典型的病例邀請權威專家進行會診,讓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參加進來并發表個人見解;適合醫學影像研究生扮演標準化病人的案例,還可以戲劇的形式將案例的內容表演出來。在實施過程中的每天課程結束后,及時地觀察和訪談一些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了解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對案例教學實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對醫學影像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發現不足,認真總結,從教師層面進行改進,最后在整個教學過程結束后發放研究者自編的有關案例教學法學習效果的問卷調查。
三、研究內容
案例教學法的案例必須要求真實、有代表性,具有啟發性,具體教學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動態跟進、開放深入的過程。目的是提高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加深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對醫學影像理論基礎理性認知程度。好的案例選擇也更應遵循一定原則,主要包括:代表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完整性原則、問題性原則、啟發性原則以及客觀性原則等。[3]因此,醫學影像學的案例可以取材于日常臨床診療過程中的真實病例,能對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有啟發作用的代表性病例。對于每個病例,在課前均需進行認真仔細的研究準備,以使病例更加適合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的要求,另外案例可以具備一定的興趣性,以便更好地讓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參與其中。具體來講,就是根據教學理論的授課重點選取典型的臨床病例,授課教師有重點地敘述病人的基本情況(年齡、性別、籍貫、民族、職業等)、病史、臨床表現(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等,這些都有利于醫學影像碩士研究生對案例記憶,授課教師通過惟妙惟肖的講述也會增強案例的豐富色彩,案例選擇的得當,才能真正地協助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提高臨床技能。而在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不等同于隨便舉例子,而更應該是一個可進一步研究探討動態、開放的過程。因為醫學影像學研究生并不一定能把握住案例中所包含的所有理論知識,教師應引導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可以采用啟發式向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進行提問,采用開放性問題對所選取的案例進行設置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一環緊扣一環,以便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進而使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更主動地、更富有個性地掌握醫學影像學的理論知識。以往的醫學影像學講授的教學重點只放在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傳遞,而醫學影像案例教學的關鍵點不是為取得那些固定格式的原理或原則性理論知識,而是通過引導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總結,進而更好地促使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真正達到實現培養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醫學影像學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
通過問卷調查,案例教學法促進了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醫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增強了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間通過廣泛交流,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對案例教學法也提出了一些感受和建設性意見。首先,案例教學法運用于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是有必要的,可以推廣。其次,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和個人作業的方式,能提高醫學影像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再次,案例的選擇必須針對性強,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安排好討論的時間,討論確保充分。
五、結論
1.1研究對象
從我院2010級醫學影像本科中隨機抽取120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60名和對照組60名,2組學生年齡、成績、性別無統計學差異。
1.2研究方法
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方法,隨機以10名為一小組,指定一名組長和一名記錄人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PBL實驗教學;對照組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即教師先集體閱讀實驗課件,后學生自主閱片再由教師統一解答。教材使用《醫學影像診斷學》(白人駒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2版),教研室自編《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指導。
1.3研究步驟
1.3.1教案編寫
首先依據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大綱要求中掌握的重點內容和基礎知識,通過參考PBL教案編寫的書籍,以消化系統常見疾病進行教案編寫,并與指導老師共同討論相應的問題與參考答案,旨在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
1.3.2問題發放
將編寫的消化系統案例及相關問題下發到各小組,讓小組同學課堂分析案例,提出問題和假設并互相討論得出初步答案,提出并記錄無法解答的問題,課余針對相關問題查閱資料。
1.3.3資訊分享
第二堂課,學生應用收集到新資料、獲取的新知識重新對目標問題進行新的分析及處理,應用到案例來解決問題。針對問題的新知識帶來了更多不能解釋的問題或者新的知識不能解釋以前的所有問題,應確定新的學習目標。
1.3.4老師反饋
老師在討論過程中及時對及時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況,對偏離中心較遠的討論及時引回,肯定學生們的探索與討論精神的同時就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加以點評和評分,課后通過電子郵件再進一步反饋交流同學們的學習情況,盡可能提高每一位同學的學習能力。
1.3.5成果匯報
小組全部完成了關于任務的討論和學習,對學習過程和學到的知識進行反省,通過PPT演示匯報。包括案例問題及解決方案、參考資料及來源、學習體會等。以期檢驗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學習成果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1.4評價指標
1.4.1調查問卷
針對實施過程中大家關心的問題設計問卷調查表,向參加研究的兩組學生及時發放調查表,為了保證問卷完成的獨立性,當場回收問卷。其調查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習的興趣、查閱資料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總結知識的能力、拓展知識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臨床思維的培養、以后研究工作的影響等方面。
1.4.2考試成績
包括理論考核和實驗技能考核。理論考核為我教研室自已組建的試題庫隨即組成的試卷一份,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填空、單項選擇題、簡答題。成績占總成績的60%.實驗技能包括讀片書寫實驗報告(占總成績30%)及課堂提問(占總成績10%)。
2結果
調查項目結果顯示,在學習興趣、加強自主學習、強化理論知識、培養臨床影像思維、發現解決問題能力、科研意識、溝通交流、團隊協作、邏輯表達能力等選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提高了同學們自主學習能力
PBL教學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的討論式教學,這就要求同學們獨立完成各自任務。在此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并靈活運用各種信息資源,如教材、圖書館資源以及強大的網絡資源,極大拓展了知識面。同學們帶著問題面對多方面的知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有用的知識進行整合用于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積極參與,集中注意力且不斷思考,在別人觀點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或提出不同的觀點。通過以上教學方式在自由、輕松、愉快地學習氛圍中從多方面提高了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PBL中以發現者、探索者面對所提出的問題,通過學習和思考來解決問題,提高其獨立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提高了同學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且有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傳統教學是教師講述,學生接收,不能完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PBL教學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五階段。同學們根據所給教案中的不同問題不斷查閱資料并討論,建立各種假設、論證、推倒、再建立、再論證、再推倒,如此反復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在此過程中同學們解決問題并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整合答案還需結合病史,建立完整的解題思路的同時也有利于臨床思維的培養。通過病例討論,再對知識點加強鞏固,靈活應用,后經老師點評,起到觸類旁通,融合貫通的目的。學生通過查閱參考書、上網搜索等多種渠道學習獲得問題的答案,鍛煉了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影像臨床診斷思維。
3.3提高了同學們的自我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PBL教學是由一個團隊和老師共同合作完成的。在小組討論中,學習與人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解決問題時遇到困難要及時和老師、同學溝通,培養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們需明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路及觀點的并用充分理由來支持其觀點,鍛煉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組織能力。
3.4鞏固理論知識影像實驗學習
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影像實驗教學本身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回憶、應用理論知識,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PBL教學則很好地將兩者結合,促進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加深理解,靈活應用,分析影像圖像的征象,辨別正常影像學表現,分析異象,加以討論,強化相關知識點,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
3.5加強教師的自我學習
PBL教學是小組教學,需投入大量師資力量,而我系目前師資力量薄弱,不能滿足這種教學方式。其次PBL教學需要教師必須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PBL教案涉及各門學科,范圍廣泛,不在是獨立式學科教學,而是將所有學科融匯在一起。教案的編寫考驗老師的綜合能力,不僅僅是對某一學科精通,而是要對相關學科均有扎實的基礎。除此之外,還需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引導能力。
3.6改變教育教學理念
在實驗課程的教育中,要摒棄傳統滯后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要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就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1)在實驗課程教育過程中,采用以病例展示然后展開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的病例討論中,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現自我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了知識的傳播者和引路人角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因此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修養,拓寬知識面,以便于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進行全面的講解,引起學生的興趣。
(2)在實驗的安排上,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包括實驗的目的、內容以及操作步驟。將實驗設計完畢后,由教師進行評估,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操作,完成實驗后,教師給予一定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設計,發揮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對于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更深的認識,使其更容易掌握該知識。另外,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從中學習一定的知識,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在實驗與課堂理論教學之后,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對書本的理論知識以及實驗課程或自行設計的實驗進行提問。在提問完成后,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做出解答,而教師并不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由此培養其善于思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其學習。
(4)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在網絡發展快速的今天,要善于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梢詫⒇S富的病例圖片以及病例資料分享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討論、分析。為學生提供資料的同時,鼓勵學生早接觸臨床,及時對臨床工作進行了解,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積極思考的能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將枯燥的病例以生動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刺激其感官,激發學習動力。在教學資源的提供上,學校還可以針對學生學習的知識建立資源豐富的資源庫實驗教學系統,將臨床的影響學資料以安全的方式提供給學生進行閱讀和討論。
2結語
凡在我院接受規范化培訓的醫學影像學住院醫師,都必須通過入選考試。雖然住院醫師以應屆本科生或碩士生、博士生為主,缺乏臨床工作經驗,但基本理論和操作應該有所掌握。進行入選考試一方面有助于選拔優秀住院醫師,另一方面有助于摸清住院醫師的基礎,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住院醫師要想在2~3年時間內輪轉完所有二級科室,并達到一定專業水準,其自身素質十分重要。此外,進修醫師將承擔一半以上的臨床一線工作,其質量直接關系到醫療服務水平。選拔基礎較好的住院醫師是提高培訓質量的第一步。
2做好住院醫師崗前培訓工作
所有入選的住院醫師在入科接受培訓前,都要先進行崗前培訓。對于住院醫師來說,一旦入科,就意味著從學生到醫生身份的轉變,必須盡快熟知科室相關工作流程、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及醫療相關法律、法規等;同時要了解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內容和要求,盡早明確培訓目的、流程、考核方法及相關政策、法規,做到學習目標明確、方法得當。
2.1了解學習目的和特點
入科后,首先要了解住院醫師的基本概況,包括年齡、畢業院校、工作經歷、主要工作及興趣方向,同時要了解其學習目的。由于住院醫師本人及所在醫院的要求不同,其輪轉目的也各不相同:(1)已有接收醫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醫師,學習目的性較強,除了學習階段考核所必須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外,主要對即將從事的專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以便輪轉結束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2)目前尚無接收醫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醫師,學習積極性較高,對各方面知識都比較感興趣;(3)少數住院醫師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需要督促。
2.2考查基礎理論知識
除了入選考試外,住院醫師在崗前培訓期間還要進行醫學影像學專業知識及相關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測評,以試卷或口頭提問等方式進行,目的是了解其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然后根據測試結果制訂相應培訓計劃,既要“查漏補缺”,使大多數住院醫師知識結構得到鞏固和提升,又要避免“拔苗助長”,使某些基礎相對薄弱的住院醫師接受困難。因此,培訓計劃既要有共性,所有規定的二級科室都要輪轉完,同時又要根據每位住院醫師的特點,在不影響整體輪轉計劃的前提下,適當調整輪轉科室的先后順序,相對增加某一學科的輪轉時間及學習難度。
2.3考查臨床實際工作能力
選擇臨床常見病例、多發病例讓住院醫師進行實際診斷分析,考查其對不同影像診斷技術的認識程度、圖像存儲和傳輸系統應用的熟練情況、病例診斷分析能力及影像診斷報告書寫是否規范等方面的情況。通過考查,可以初步了解住院醫師是否具備一定的臨床經驗和基本操作技能。對于基礎較好、有一定臨床工作經驗的住院醫師,要求其在完成基本專業知識培訓和臨床工作能力培養的同時,增加一些新知識及新技術的學習;而對基礎較差、缺乏臨床工作經驗的住院醫師,則著重對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培訓。
3實行共性與個性兼顧的培訓方案
住院醫師學歷不同、基礎不同,興趣和發展方向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規范化培訓既要顧全大局,按計劃要求輪轉完相應科室,同時又要兼顧每位住院醫師的特點。為此,科室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
3.1引入導師機制
為提高住院醫師培訓質量,科室借用研究生培養模式,為每位住院醫師安排一位導師,選擇業務水平高且有帶教經驗的副高以上職稱的高年資醫師擔任,并由其負責制定住院醫師個性化培訓方案。根據住院醫師的要求,導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住院醫師的學習。同時,為保證教學質量,科室還設定了如教學講課次數、簽片數量和疑難病例會診次數等量化指標來考核導師。每期住院醫師輪轉結束時,還要通過量化表為各導師及帶教教師打分,作為其年終評優指標之一。對于考評分數較低的導師和帶教教師要限期改正,對屢教不改者,則采取撤銷其帶教資格,并在科室教學會議上予以通報批評等懲罰措施。
3.2實施案例教學
住院醫師輪轉是為了更系統地學習,尤其要在基本理論、基本技術以及科研和教學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培訓與學習。案例教學法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實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探討,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院案例教學是住院醫師在導師指導下,選取典型病例,利用每日晨讀時間展示患者病史及影像資料,并進行病例分析,最終通過討論、整合做出確定診斷。住院醫師通過上述病例分析過程,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的提升,也增加了向其他住院醫師學習的機會,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充分調動了住院醫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拓展診斷與鑒別診斷視野,加深對影像學知識的理解。
3.3實施混合培養
混合培養就是將住院醫師與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安排在一起工作和學習。由于研究生科研和教學意識較強,英語水平較高,對住院醫師科研和教學意識及能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另外,在導師指導下,住院醫師要搜集相關臨床資料,查找文獻,制作教學幻燈片,積極參與全科病例討論,并進行小范圍的繼續教育授課。通過上述培養,住院醫師在輪轉結束時都會具備一定的科研和教學能力,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4加強信息及學術交流
科室配備了放射科信息儲存和調用系統及PACS系統,可供住院醫師根據自身興趣隨時在網上調閱近6年間所有影像報告及圖像資料(包括X線、CT、MR、DSA、超聲、核醫學圖像以及病理圖片等)。同時配備嘉禾電子病歷系統,可供住院醫師隨時查閱住院患者的既往或現病史、住院病程、手術記錄以及各種檢查、檢驗報告,可隨時掌握病情,進行綜合分析。我院圖書館以及首都醫科大學圖書館均為住院醫師開放,提供中、外文學術性全文電子期刊及電子圖書、紙質版醫學圖書、國內外醫學雜志,可供住院醫師檢索、下載和閱讀。除此之外,為加強學術交流,科室每周安排一次醫療或科研學術講座,講座內容可根據住院醫師的要求和興趣進行調整。每日晨讀時間,組織住院醫師結合典型病例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以及相關基礎知識培訓。每周四定期舉行手術核對,給住院醫師提供更多影像與病理相結合的學習機會。同時,科室還提供各種信息及便利條件,鼓勵住院醫師參加醫院相關科室、其他醫院影像科或學會舉辦的各種學術講座或疑難病例討論會。
3.5專業與人文素養并重
住院醫師通過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專業素養得到提升,達到“業有所進”的目的。同時,住院醫師自身職業素養也很重要。因此,在提高住院醫師業務技術的同時,應加強對其醫德醫風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指導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影響及教導住院醫師,使其醫德醫風、工作方式、診斷思維乃至行為舉止等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6建立考核及獎勵制度
在住院醫師培訓期間及培訓結束時,由科室主任及各專業組組長組成考核小組,對住院醫師培訓的全程表現、基礎理論、基本技能、服務態度、醫德醫風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這次考核要比入科考核嚴格,涉及的內容和知識面更為廣泛,考核合格者才能輪轉下一個科室,并允許其參加北京市住院醫師統一考試;對輪轉期間工作學習表現突出的先進個人予以獎勵,并頒發榮譽證書,對其別優秀者可以推薦其攻讀碩士研究生。出科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評住院醫師的學習效果,督促其認真學習;另一方面也是對導師的教學成果進行客觀評價,為今后的培訓工作積累經驗。這一制度的實施,對提高住院醫師培訓質量、保證醫院醫療質量和安全、提供優質服務起到了積極作用。上述多種方式為住院醫師的學習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夠較快地對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前沿有較為系統的掌握,專業理論水平在短期內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住院醫師學習結束回到原單位工作時,我院會與其單位或本人保持長期聯系,通過遠程會診、學術交流等機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解決其后顧之憂。
4結語
(1)學生理解并掌握醫學影像信息系統(PACS)的概念、功能、分類,學習完畢后能夠口述并寫出來,教師課堂抽查。(2)學生了解并熟悉醫學影像信息系統工作流程,學習完畢后能夠口述并畫出工作流程圖,教師課堂抽查。(3)學生能夠區分PACS與HIS/RIS之間的關系,教師課堂抽查。(4)學生能夠熟練操作醫學影像信息系統,通過演示來判斷是否達到目標。
2學生特征分析
(1)中職醫學影像專業學制為3年,該部分內容安排在二年級第二學期學習。通過學習該部分內容,學生能夠提前熟悉醫院信息化環境,較快進入實習角色。(2)該專業學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機,班級建有QQ群,可隨時上網學習;學校機房也提供上網學習條件;教室安裝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投影儀、電腦),學生在課余時間或自習時可進行自主學習。(3)學生前期已學習了WindowsXp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職生普遍輕理論、重實踐,對計算機課感興趣,喜歡動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問題、主動學習,應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和激勵措施。
3課前任務設計
3.1設計思想
(1)運用翻轉課堂整體教學設計思想,將課前任務與課上活動相聯系,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遵循“努力>正確、質量>數量”原則,例如,學生完成任務4,可免除本次理論測驗。(2)課前任務設計遵循教學問題設計原則,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實例。(3)課堂任務設計遵循小組活動設計原則、及時檢測與反饋原則及課堂活動高度結構化原則。
3.2教師提供資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醫學信息技術》P154~156:崗位對接篇———項目5“醫學影像信息系統”,附醫學影像信息系統工作流程圖。(2)電子版校本教材《醫學信息技術》P154~156:崗位對接篇———項目5“醫學影像信息系統”,附醫學影像信息系統工作流程圖(電子版可通過班級QQ群或網盤下載)。(3)電子版PACS(醫學影像信息系統)操作說明書,里面有詳細的系統操作步驟。(4)教學視頻“PACS工作流程”。(5)拓展資源:以PACS為關鍵詞檢索相關視頻信息。
3.3學生任務
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并計入平時考核成績,滿分10分。(1)學習文字版或電子版校本教材,掌握醫學影像信息系統的概念、功能和分類,口述并寫出來。評價方式:教師課堂抽查,小組評分,1分。(2)認真閱讀PACS操作說明書,為課上系統操作做準備。評價方式:課堂個人測驗,4分。(3)觀看“PACS工作流程”視頻,口述并畫出工作流程圖。評價方式:教師抽查,小組評分,重點考查學生表達是否清晰、合乎邏輯,2分。(4)對照工作流程圖,以患者身份到醫院體驗,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或敘述)工作流程,并找出與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區別。評價方式:此任務為附加題,完成者可免于理論測驗。(5)簡述PACS與HIS/RIS的關系。評價方式:教師抽查,小組評分,1分。(6)以PACS為關鍵詞,上網檢索相關視頻和信息,了解醫學影像信息系統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寫出至少3個有用內容的標題并附鏈接地址,提前兩天通過QQ反饋給教師。評價方式:教師評分,2分。
4課上任務設計
(1)內容熱身(10分鐘):教師檢查任務6完成情況,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學生介紹展示),給出學生評分,總分2分。(2)任務檢查(20分鐘):教師隨機抽查小組長任務1~5完成情況,小組長檢查各組成員任務1~5完成情況。分項評分,總分4分。(3)及時教學(5分鐘):教師評價學生任務1~5完成情況,對難點和不易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說明(70%以上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統一講解,否則以小組討論或個人查找資料的途徑解決)。(4)個人測驗(10分鐘):教師針對課前學習內容指定小組出題(選擇、判斷、填空共12題,每組出兩題)并批改,鞏固學生課前學習成果。該活動不計分。(5)及時教學(5分鐘):根據測驗情況,教師將集中性(70%以上學生反映)問題、錯題再次講解。(6)個人測驗與小組討論(35分鐘):結合任務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PACS的預約登記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處理界面操作、圖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設計操作、查詢統計操作等操作任務。個人自評與組員互評相結合,總分4分。(7)歸納總結(5分鐘):教師巡視、觀察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通過演示解決學生操作中遇到的問題(70%以上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概括總結。(8)機動時間(10分鐘):用于處理課堂上臨時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展示超時或小組活動延時等。(9)說明:該班級共32名學生,共分為6組(采取自由組合,教師協作分配),小組長由組員選舉產生。
5教學設計反思
1.1人才培養目標
在內科學課程設計時要明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培養緊缺人才。經過3年時間,使學生成為適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基本理論及技能,能從事放射診斷、超聲診斷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2應具備的能力
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等;熟練掌握常見病的放射診斷、超聲診斷基本知識、理論,具備從事醫學影像診斷臨床工作的能力;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做出正確影像診斷的能力。
1.3主干學科、主要課程
該專業主干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包括內科學等。
2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
2.1突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特色及就業崗位需要的知識
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對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綜合素質類課程興趣不高。因此,內科學課程設計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課程,也不能把中專的課程簡單地組合起來。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相應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適當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打破原有課程設計界限,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技能訓練,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臨床教學、加強技能實踐、適應基層需要為原則,設置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們按照這個思路,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在制訂內科學教學計劃時重點選擇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以增強動手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核心,體現崗位需要的知識。
2.2明確內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1明確內科學的地位
開始授課前向學生介紹內科學與專業課程、臨床工作的關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內科學在臨床醫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其涉及呼吸、循環、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統的常見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與外科學并稱為臨床醫學的兩大支柱學科。
2.2.2明確內科學學習的意義
內科學的教學任務和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防治措施,為日后學習其他臨床學科和從事臨床實踐或基礎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內科學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核心學科,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想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其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基礎醫學密切相關,其診療原則與方法亦適用于其他臨床各科。
2.2.3明確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內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通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后,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給出合理治療方案。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3.1重視“三基”教學,強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關系
“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內科學學習以疾病為中心進行講解,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生理變化、臨床表現、影像學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學習“慢性支氣管炎”時,先讓學生復習支氣管的解剖和生理特點,炎癥的病理特點,咳嗽、咳痰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學特點,再進行討論并提出診斷依據,給予合理治療,從而達到基本理念與臨床知識的有機結合,為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奠定基礎。
2.3.2重視疾病間影像診斷的鑒別
影像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圖像,通過對圖像的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作出診斷。內科學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肺炎鏈球菌肺炎、肺結核病早期,病變部位病理改變為滲出性炎癥,影像學檢查表現為相似的X線征象,但這兩種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不一樣,如發熱癥狀,肺炎鏈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熱,肺結核病人多表現為長期低熱,于午后或傍晚開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過對這兩種疾病的介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明確影像學檢查只是輔助檢查,必須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診斷,從而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提供依據。
2.3.3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加深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為了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彌補臨床見習中的不足,通過多媒體展示臨床病例后再進行教學。如講授“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時,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學中還可通過對解剖、病理生理知識的復習來闡述疾病的演變和表現、兩種病之間的聯系、影像診斷的變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診治方案,不僅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問題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4強調教學總結和復習
教學中對一堂課的內容加以歸納、總結和復習,使學生明確重點,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課堂導入和結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師對“肺結核”一病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明確“肺結核”臨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重視課間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通過病例分析引導學生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明確崗位需求、就業要求,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3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
教師的能力評價對教師的業務發展具有導向作用。高職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師有深入生產第一線實踐的經歷,大部分教師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將醫院最新技術引入教學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職“雙師型”教師已成為主要的師資力量。教師應定期深入臨床,熟練掌握臨床技能,了解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社區醫療、農村衛生室崗位需求;認真備好、寫好教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4選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