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3:58
序論:在您撰寫投資決策分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投資決策投資期權
將期權理論引入資本投資決策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引起國內有關學者的關注。但從目前研究的情況看,國內學者大多否認以NPV法為核心的傳統投資決策方法,而從其他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反,近年來國外學者卻并不完全否認傳統的投資決策方法,而是將其與期權理論結合,對其進行改進,從而更好地解決資本投資決策問題。這種改進方法的關鍵是確定基于期權理論的資本投資決策準則。本文將利用資本投資決策的期權特性來對投資決策重新進行評估,從而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1現階段投資決策的特征分析
1.1投資的不可逆性
所謂投資不可逆性是指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投資所形成的資產不可能在不遭受任何損失的情況下變現。資產專有性是造成投資不可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資本所形成的資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專有性,而專有性資產在二級市場上的流動性較差。換言之,這些具有某個企業或行業特性的資產很難為其他企業或行業使用,投資后很難收回而變為沉沒成本?,F階段投資的不可逆性更加突出,每個企業都想開發出具有市場獨占性的產品,以獲得超額利潤。這種產品往往是以前是市場從未出現的,對其的投資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新產品的開發一旦失敗,其投資不可收回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銀根緊縮可能使國內外投資者無法出售資產以收回他們的資金。
1.2投資的可推遲性
所謂投資的可推遲性是指投資項目在一段不很長的時間內可以被推遲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投資機會是可以選擇的。多數投資選擇并不是那種“nowornever”的機遇,即“要么現在投資,要么永遠不投資”。這是說投資者在投資時機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投資者可以推遲行動以獲得有關未來的更多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某項投資存在可推遲性,則在面臨外生風險的情況下,企業就可能通過推遲現在的投資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益。
1.3資本的未來回報是不確定的
理論上,確定性是指投資者知道其投資在將來的所得回報或收益的概率為1的情況。因此,在嚴格確定的概率意義上,不確定性是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可能發生的價值狀態的聯合。一般地,不確定性有兩個方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不確定性變量的性質角度而言,可把不確定性分為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不確定性。經濟上的不確定性與經濟的總體運行(產業價格、運行成本)相互關聯。技術上的不確定性與經濟行業的總體運行不存在相互關聯性。這種不確定性是由決策過程內生的。不確定性主要產生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在作投資決策時,對投資回報的任何估計總是不精確的。投資的這種不確定性與期權有著密切的相關性。一般來講,投資的不確定性越大,期權的價值就越大。
2投資決策的期權特性
期權是一種選擇權,期權最核心的特點是,期權持有人有選擇買或賣的權利,而并非義務。換言之:期權最后是否被執行,完全取決于持有人,如果最后不執行,其最大損失僅以付出的權利金為限。公司得到一個投資機會如同擁有一種購入期權,它擁有可選擇在未來某個時間購入一項資產的權利(但不是義務),以求從項目中獲得利潤流的權利。因而,投資決策權類似于金融市場中的期權。其中,企業為獲取某一投資機會,需先期進行可行性研究、技術和人力資本積累、資本投入等,這相當于支付的期權費。企業在已獲得這一投資機會后,就擁有了選擇投資或放棄投資的權利,即相當于擁有了買方期權。企業可以在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投資,即相當于行使期權,此時投資機會具有的價值就喪失,轉化為投資的成本,而最終獲取的投資收益則可能很大。企業也可以在不利的條件下不進行投資,即相當于放棄期權,損失的也只是已支付的期權費。
3基于期權理論的投資決策與傳統投資決策理念的比較分析
傳統投資決策方法是指以凈現值(NPV)法為核心、根據NPV大小判斷一項投資計劃是否可行的一系列方法的統稱。它是目前國內外投資決策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一旦NPV非負,項目即可投資;反之,則投資不可行。
舉例說明:假設一個投資項目投資額為110萬元,1年后,該項目產生的現金流有兩種可能性:市場向好為180萬元,若不景氣為60萬元,以后一直保持不變。從目前測算,其現金流為100萬元。項目的壽命為1年。再假定市場向好、向壞的概率各為50%,無風險利率為8%。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估算出的資金成本為20%。
由傳統的NPV法則,可求出:
NPV=E(C1)/(1+k)-I0
=(0.5×180+0.5×60)/(1+0.2)-110
=-10
因為NPV=-10<0,故應拒絕該項目。
由期權理論,可以用二項式定價模型求出其價值。因為該項目相當于一個看漲期權,當現金流上升并超過執行價I1時,便執行,否則放棄。在第0年決策時,現金流為100萬元,小于I0=110萬元,故放棄并等待。1年后,若市場看好,現金流為180萬元,則投資,收入為E+=180-I1=180-110×(1.08)=61.2萬元;而向壞時,現金流為60萬元,放棄投資,E-=0;S+=180/100=1.8,S-=60/100=0.6。在不嚴格的情況下,可以不使用連續復利。由二項式期權定價理論可得:
P=[(1+r)-S-]/(S+-S-)
=[(1+0.08)-0.6]/(1.8-0.6)=0.4
項目價值為:
C=[PE++(1-P)E-]/(1+r)
=(0.4×61.2+0.6×2)/1.08=22.67(萬元)
項目價值C>0,故該項目不能拒絕。
具體做法是期初不能投資,但也不能否決這項目,而應保留該項目的投資權?;蛘?,應該以C=22.67萬元的價值出讓該項目的投資權。啟示:由上分析可見,以NPV法為核心的傳統決策方法忽視了投資的不可逆性和可推遲性,因而在實際運用中存在著缺陷。而將期權理論引入資本投資決策,可彌補傳統的投資決策方法不考慮投資不可逆性和可推遲性的缺陷。資本投資大多具有不可逆性和可推遲性。這十分類似美式看漲期權的特性。為了尋找更有利的投資機會,推遲資本投資的權利就是一種期權——可稱為資本投資期權。當一個企業進行一項不可逆的投資時,它就執行了投資期權,也就放棄了等待新的信息的機會,而新信息可能會影響投資效果的好壞和投資時間的選擇。這也意味著即使市場條件發生逆轉,該企業也不能不投資。這種期權價值的損失是一種機會成本,應作為投資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考慮。即是:對一項不可逆的、同時是可推遲的投資而言,推遲投資的權利就是投資期權,且這種期權具有的價值必須在投資決策中予以考慮。
4對傳統資本投資決策準則的改進
4.1項目的價值構成
任何項目的價值來自如下三個方面:首先,來自項目的盈利價值(in-the-money-value),該值僅為現在(t=0)投資時項目的NPV;其次,來自項目本身所形成的內含的期權價值,如信譽、市場地位等;最后,因資本成本和價格運動所帶來的期權的價值。因此,在評估投資期權價值和進行投資決策時,必須考慮投資期權的價值。
真實NPV(TheTrueNPV)=項目的基本NPV(TheBasicNPV)+(內含的)期權價值+(因資本成本和價格運動所帶來的)期權價值
4.2可推遲項目的價值構成
我們知道,考慮投資時間期權的價值(TheValueoftheInvestment-TimingOption,ITOV),推遲投資將增加投資項目的價值?;綨PV按現行(t=0)折現率對項目的所有現金流折現后計算而得。真實NPV與基本NPV之間的差值即為投資時間期權的價值。一個可推遲項目的真實NPV等于考慮了投資時間期權的NPV(TheOptionAdjustedNPV,OANPV),而OANPV可按美式看漲期權來估價??捎霉奖硎救缦拢篛ANPV=NPV+ITOV。
4.3基于期權理論的投資決策準則的確定
由于項目推遲的不確定性,則無論利率多大,OANPV總不為零。當利率等于OAIRR(TheOptionAdjustedIRR)時,期權的價值為零,因為此時期權充分盈利,即為了保持期權而推遲投資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執行期權并實現正的NPV在價值上的損失。例如:如果當商品市場價格等于約定價格時,期權的價值為0,此時期權已充分盈利。保持期權而推遲購買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購買而消費商品而有的損失。也就是說如果OAIRR小于IRR(內部收益率)可保證隨時執行期權有足夠的價值。
這樣,對于現行的短期利率r,有OAIRR準則:若rOAIRR,則推遲投資。注意,這一決策準則實際上是執行美式看漲期權的標準準則。當ITOV=0時,OANPV=NPV,這時對于給定的現行短期利率來說,該項目的NPV達到了它的最高值。此時,如果擁有投資時間期權(ITO)的企業投資該項目,那么該企業就能充分利用項目中隱含的所有期權的價值。這種情況發生在OANPV=NPV時,而此時在ITO的壽命期間內可能不止存在一個利率。這就定義了該項目接受域,即OANPV=NPV時所對應的利率范圍。由此,可得到OANPV準則:若ITOV=0,則進行投資;若ITOV>0,則推遲投資。
總之,在給定現行短期利率的基礎上,投資項目的NPV能達到了它的最高值,期權能充分盈利,則進行投資;否則推遲投資。
5改進的投資決策準則的意義
改進的投資決策準則,有助于識別更多的有價值的投資機會。改進的投資決策準則中包含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定價和對增長期權的分析,它通過給不確定性賦值,將那些靈活性價值大于投資現金凈損失的項目識別出來,為企業和國家找到了更多的有效投資機會,拉動了有效投資需求。
改進的投資決策準則,有助于彌補傳統投資決策工具的不足,為項目評枯、決策及經營管理提供更客觀有效的分析結果。
總之,期權理論應用于投資決策,不是對傳統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保留傳統投資分析方法合理內核(貨幣時間價值等)的基礎上,對傳統方法固有局限性(忽視投資的不可逆性和可推遲性)的重大突破,增加了投資決策的靈活性和合理性。
參考文獻
遠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學者對知識經濟進行了粗淺、模糊的描述。但說法不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所下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相對于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農業經濟和以原材料、能源為基礎的工業經濟而言,它更強調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它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投入資產的無形化。在知識經濟形態中,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其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知識、智力的拉動。所以,無形資產的計量在知識經濟下尤為重要。
一、無形資產計量上存在的問題
無形資產的本質特點是“無形”,這一特點導致它的價值可能分布在零至很大的區間。并且其價值本身和價值變動的頻率和幅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都會進一步導致對其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和管理的難度。
在傳統的農業和工業經濟下,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在企業中所占的比例也相當大。但在知識經濟環境下,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所占比例日趨增加,有的已占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會計若仍抱著穩健性原則的大旗,無疑會使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背離,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同時也違反了客觀性和重要性會計原則。
二、無形資產計量缺陷帶來的影響
(1)難以滿足高科技行業無形資產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客觀要求
在現行會計理論中,企業資源主要是指有形資產,雖然也不排除無形資產,但由于各種原因,無形資產在企業資源中始終只占次要地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而當前,企業在研發和銷售階段的巨大投入實質上主要是對無形資產的投入。這些資源是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資源,也是決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不正視這一事實,仍將無形資產特別是人力資源排除在企業資產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顯然是與客觀經濟規律相背離的。
(2)不能準確體現知識經濟時代擴大無形資產確認范圍的現實要求
傳統會計體制下,無形資產的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要求以事項的發生為依據,這就使得無形資產在確認時遇到困難: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企業外購和接受外部投資所形成的無形資產可以確認,而自創無形資產不能予以確認(只認可);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由知識創新所帶來的企業價值增加和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成為一種較普遍的現象。無形資產地位的提高使得人們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的確認方法,擴大其確認范圍,使無形資產能夠得到如實和充分的反映。
(3)沒有將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會計納入財務會計系統
目前,會計只承認知識產品(如專有技術等)的價值,沒有確認人力資源的價值。在未來,人力資源會計將變得十分重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人力資源應被納入現代財務會計系統,成為現代企業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內容,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的核算方法,建立人力資源核算的賬戶體系。將多種計量模式有機結合,用以計量人力資源的價值;進一步明確人力資本的價值,人力資本所有者具有收益權,應參與企業剩余利潤的分配。
(4)難以滿足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產計價方法多樣化的要求
無形資產開發是企業長期戰略的體現,是對未來進行的戰略投資。由于知識和技術的不斷創新,無形資產的現實價值及其所能提供的未來經濟收益是不斷變化的,而歷史成本恰恰不能反映無形資產的這種變化。因此,我們不可能完全套用有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計量方式來對無形資產進行計量。所以,應根據無形資產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計價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反映知識型企業的價值。
三、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計量
會計計量是會計人員運用一定的計量模式,以貨幣為主要計量手段,并產生以貨幣定量信息為主的會計信息處理過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實質是確定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無形資產未來價值的計量也要遵循這一特定標準:可驗證性,不同的會計人員對同一項無形資產進行計量應得到相同的結果,其中結果可以互為驗證。一致性,無形資產的計量所使用的方法要前后保持,不能隨意變更,若需變更,要將變更的原因、情況在財務報告中說明。
企業價值是企業未來獲利能力的資本化現值。在知識經濟的今天,無形資產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形資產的價值成為企業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財務計量方法應用于無形資產計量
(1)、確定無形資產的價值實現值。無形資產的價值實現值是指企業無形資產的真正轉化價值。實際的無形資產價值可以高于或低于該數值,我們可將該數值理解為企業市場價值與凈資產價值(股東權益)之間的差額。
(2)、確定無形資產的內部構成。采用財務數據與非財務發數據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即那些對企業未來績效增長發揮重要作用的無形資產。假定A公司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從人力資產、市場關系型資產與結構型資產三個方面來分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并建立了一套無形資產指標體系。屬于人力資產方面的無形資產有:員工競爭力、員工忠誠度、員工經驗值、員工技能、創新能力;屬于市場關系型資產方面的無形資產主要有:客戶信息庫、客戶交往時間、客戶類型、客戶潛力、客戶滿意度;屬于結構型資產方面的無形資產有:組織結構、組織進程、企業軟件、企業數據庫、合作者關系網;屬于人力資產與結構型資產共有方面的無形資產有:組織學習能力、組織文化、組織科技;屬于人力資產與市場關系型資產共有方面的無形資產有:客戶關系;屬于市場關系型資產與結構型資產共有的無形資產有:價值鏈、品牌、商標;屬于三部分共有的無形資產有:綜合關系、知識產品、專利技術、信息數據。
(3)、根據實際經驗確定無形資產各構成部分的權重。企業的高層領導應當在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研究各類無形資產的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作用,從而設定每類無形資產的權重。
2、實物期權法應用于無形資產計量傳統的決策方法(如:現金流量折現方法和決策樹方法)對投資者的決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市場上,公司投資所面臨的環境是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和競爭性。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如果遵循這些傳統的投資方法的結論,經常會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或者使得投資者失去一些有利的投資機會。例如:在新經濟時代,一些公司經常要投資于一些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例如風險投資家在項目的種子期選擇相應的項目進行投資;投資一些還沒有產生正的現金流的投資項目)等,我們已經無法利用傳統的投資決策分析工具解釋這些現實的經濟現象。超級秘書網
傳統投資決策是財務管理領域中所探討的三大決策之一,目前在財務管理的研究中尚未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只在環境管理會計中涉及了環境投資決策的研究。環境投資決策就是基于傳統投資決策所發展起來的。以下先從分析傳統投資決策與環境投資決策的本質問題入手,揭示二者的聯系。
二、傳統投資決策是環境投資決策的基礎
(一)環境投資決策與傳統投資決策的本質相同
進行投資活動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這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需要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這種發展是源于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這種需要是為了滿足內外部利益關系人的需要,來自于受托經濟責任關系的需要。企業同其利益關系人之間的受托責任關系是企業充分利用有限資本、合理配置有限資源進行投資決策的基礎。企業的生存價值在于其創造價值,對于創造價值而言,投資決策是最重要的決策。因此,傳統投資決策就是為了企業更好地履行受托經濟責任,滿足利益關系人的更多需要。
在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問題。社會衡量、評價一個企業,不再單看企業的經濟效益,還要考慮其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共同構成了企業的整體效益。企業所履行的受托責任也應涵蓋環境效益,這種受托責任不僅是經濟責任,還包括了環境責任??梢?,環境投資決策的本質是使企業的投資決策活動為履行受托經濟責任和受托環境責任服務,使企業的發展更順應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求。
以上論述表明,環境投資決策是傳統投資決策發展的必然結果,二者是同源的。傳統投資決策建立在受托經濟責任的基礎上,環境投資決策則以受托經濟責任和受托環境責任為基礎,而受托經濟責任的發展導致了受托環境責任的產生,所以傳統投資決策是環境投資決策的基礎,二者的本質是相同的。
(二)環境投資決策與傳統投資決策的主體和對象相同
財務管理中討論的投資,其主體是企業,而非個人、政府或專業投資機構。不同主體的投資目的不同,會導致決策的標準和評價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區別。
投資對象可以劃分為生產性資產投資(直接投資)和金融性資產投資(間接投資),投資決策中企業的投資對象大多是生產性資產,這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的資產。
環境投資決策與傳統投資決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環境投資決策也是在傳統投資決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就決定了環境投資決策的目標應與傳統投資決策的目標一致,即仍然是為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服務,因此,環境投資決策的主體也是企業,其對象也應是企業的投資對象——生產性資產。
(三)環境投資決策與傳統投資決策評價的基本原理相同
傳統投資項目評價的基本原理是:投資項目的收益率超過資本成本時,企業的價值將增加;投資項目的收益率低于資本成本時,企業的價值將減少。企業投資項目的收益率必須達到這一要求。企業投資取得高于資本成本的收益,就為企業創造了價值,反之則摧毀了企業的價值。
同理,環境投資決策也是為了企業選擇正確的投資以增加企業的財富,并且在選擇的時候充分考慮了環境效益對企業財務的影響。在環境投資決策中,當經濟收益與環境收益的總收益高于資本成本的收益時,該投資項目才具有可行性。所以,環境投資決策評價的基本原理仍是比較項目收益率與資本成本的大小。
(四)環境投資決策與傳統投資決策的投資管理程序相同。
對任何投資的評價都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各種投資方案、估計每個方案的相關現金流量、計算投資方案的價值指標(如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價值指標與可接受標準比較、對已選擇的方案進行再評價(如圖1所示)。
三、環境投資決策應用的新特點
盡管環境投資決策有著與傳統投資決策相同的本質,它是在順應了社會和時代要求的基礎上由傳統投資決策發展起來的,這就決定了它在應用上必然有著比傳統投資決策突出的特點。
(一)環境投資決策注重環境效益
如前所述,傳統投資決策的目標是為企業選擇經濟效益高的投資項目,通過比較各備選項目的經濟指標,作出最好的決策。重點是在經濟效益上。這是同企業的性質和生存的價值相一致的。環境投資決策的目標則是利用有限的資本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出謀劃策,確保企業履行受托經濟責任和受托環境責任。
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企業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必須滿足社會的需要。在當今時期,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社會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重視環境的保護。因此,企業不單單只對利益關系人承擔受托經濟責任,而且還要承擔受托環境責任。企業的發展也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要兼顧環境保護。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企業的投資決策活動必須注重環境效益,它要求企業從整體效益出發,更能符合社會的要求。
環境投資決策從其產生的背景和動因看,它的最終目標不僅僅與經濟發展相關,更注重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二)環境投資決策的利益關系人進一步延伸
利益關系人是指獲得企業某種形式的利益或承受企業財務、社會活動產生的風險的個人和群體。企業的利益關系人可以劃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群體,內部利益關系人包括企業的經理人員和雇員,外部利益關系人包括政府管理部門、股東、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當地的群眾組織和公眾等。
傳統意義上的利益關系人不包括相關的環境保護組織,在這些組織也成為企業外部利益關系人的時候(如圖2所示),企業的經營活動就要受到這些組織所制定的大量的環境法規的約束,企業的投資決策活動就必須考慮這些組織的影響。在近20多年里隨著公眾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環境問題也成了消費者和公眾十分關心的問題,企業的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會對毫無利益關系的一些周圍的居民產生影響。這時候,這些居民也成了企業的外部利益關系人,企業的決策就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反應。
(三)環境投資決策的方法改進
環境投資決策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在傳統的投資評價的基礎上,從成本范圍、成本分配評價的時間范圍和評價指標方面進行改進??偟膩碚f,是把環境因素作為重要因素考慮。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選用全部成本評價法、多標準評價法、風險評價法和利益關系人價值分析法。全部成本評價法(TotalCostAssessment,TCA)是在資本預算分析中綜合考慮環境成本的一種方法,把環境成本作為成本中重要的一項,對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所進行的長期的綜合的財務分析;多標準評價法(Multi-criteriaAssessment,MCA)充分考慮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采用多元化的指標,幫助公司系統地根據不同的或不可計量的多重標準評價方案,有助于企業在無法將全部環境和社會影響加以貨幣化時進行投資決策,也可以幫助企業在環境和其他目標之間進行權衡;風險評價法主要有敏感性分析和方案評價法;利益關系人價值分析法(StakeholderValueAnalysis,SVA)是根據不同利益關系人對方案的看法,有的可以貨幣化,有的無法貨幣化,從而建立一套決策模型將財務分析和非財務分析綜合在一起,為決策提供支持。
(四)環境投資決策的成本范圍擴大
傳統的投資決策的基本目標是計算不同投資備選項的成本和收益的凈效益。它需要較準確的成本信息。傳統的成本較少包含環境成本。有的也只是籠統地歸集到制造費用里。然而環境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環境因素導致的成本已經不容忽視,甚至在有的項目里占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企業的投資決策離不開準確的會計信息,這就要求會計部門將成本的范圍擴大,使其包括環境成本在內。
充分考慮了環境成本的決策可以減少投資風險。下面以1項設備購置決策為例說明環境投資決策分析的這一優點。(采用凈現值法。)
例如,某企業將要投產的新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殘余物,該殘余物可以用2種方法清除。
方法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設備投資50萬元;每年發生的開支有:購買材料6萬元,交納排污費6萬元,生產控制支出4萬元。這種處理方式會產生一種有毒廢氣,企業目前沒有處理該廢氣的能力。但國家近幾年將會頒布一部有毒廢氣排放的控制法規,企業的行為很有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經過估算罰款額高達150萬元(假定罰款在設備報廢時1次性支付)。
方法2:采用堿式去除法。該工藝不釋放任何廢氣,只會產生1種含堿廢料,廢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費用包括:設備投資100萬元,購材料9萬元,交納排污費3萬元,生產控制支出3萬元,堿廢料回收0.5萬元。(假定2套設備使用年限均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舊,無殘值;不考慮所得稅的影響;折現率為8%。)
2種方法投資及現值見下表。
(①=60000*(P/A,8%,10),
②=1500000*(P/S,8%,10),
③=500000+402600+402600+268400-335500+694500)
從表中可以看出,方案1的凈現值是1932600元,大于方案2的凈現值1301950元,應選擇凈現值較小的方案2。方案1較方案2而言多出了一項環境損害的罰款支出1500000萬元,這是企業通常做投資決策時容易忽視的一項現金流出,也是企業較大的一項現金流出,如果不考慮該項罰款支出,則方案1的凈現值就是1238100元(1932600-694500),小于方案2的凈現值1301950元,會選擇方案1。這樣就會導致企業選擇錯誤的投資決策,將造成不小的損失。
(五)環境投資決策評價的時間范圍延長
在將環境因素納入投資決策的過程中,評價的時間范圍必須延長,以便更好地反映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尤其在環保投資項目中,投資的回收期往往長于其他投資,因為有關的損益常常需要在未來的許多年才會自然增長。環保項目帶來的效益,如產品的質量提高所增加的收入,公司和產品的形象改進等,只有通過較長時間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圖3列出了一個礦山在整個壽命周期內的現金流量分布。對于礦山開采來說,應推行循環經濟中“污染物減量、資源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技術原則,在項目終止時對礦山及時進行可墾性測試,填土造地,種植植物,穩定坡面,防止水土流失(第18年)這會產生一項不小的現金流出。企業只有延長決策評價分析的時間,充分考慮這部分成本,并且改進生產技術以減少這部分成本,才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六)環境投資決策考慮環境因素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一般來說,投資項目總是存在著風險。由于項目的未來凈現金流量存在不確定性,任何決策都會面臨風險。傳統的投資決策需要估計項目風險以及處置風險??紤]了環境因素后,由于未來法規變化的不確定性,使項目的現金流量類型更加難以預測,因此不確定性更為顯著。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投資項目中的環境因素的風險性更加突出。因此投資決策估計項目風險時需要考慮環境因素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對于投資所包含的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一些學者總結出可以通過敏感性分析進行評價,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方案評價法和決策樹或蒙特卡羅模擬模型進行評價。
四、總結與展望
將環境因素納入投資決策是財務管理的一個新興領域,世界范圍內有關環境投資決策的理論和實踐工作還不夠完善,我國對于環境投資決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才剛剛起步。隨著環境管理在企業財務管理中應用的重要性已被人們逐漸認識和重視,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考慮環境因素也開始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實施環境投資決策,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在環境問題十分嚴峻的今天,人類應當轉變過去那種單一追求經濟利益的方式,自覺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環保問題事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現在開始就要加強全民的環保意識教育,普及環保知識,尤其應加強企業環?;A知識教育,在全體職工中定期開展環境學的教育,增強職工實踐環境管理的自覺性。
(二)完善會計制度,制定環境經濟政策
應將環境因素納入會計準則、法規,完善會計制度,以便于企業會計人員掌握。結合我國實際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涉及面廣、內容復雜,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必須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社會各部門應積極配合,相互協調,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經濟政策。這樣,實施環境投資決策也有章可循。
(三)加強對企業環境信息的管理
通過加強會計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及時溝通,有助于環境管理人員及時獲得相關會計信息,會計人員、決策人員加強環境管理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也便于更好地收集環境會計信息。此外,決策部門也要安排具備環境投資決策理論知識的人員,這樣有助于加強會計部門對環境信息的收集,提高環境信息的質量,精確地核算環境成本,準確地進行投資決策,降低投資風險。
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在投資決策納入環境因素方面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其國際化的發展和動向,結合我國經濟現實,注重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不斷完善環境投資決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以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郭曉梅.環境管理會計研究: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龔凌,李鋒民.論環境管理會計[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4,(1).
關鍵詞:人力資本投資決策風險
一、人力資本的概念
“人力資本”最初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研究美國經濟中物質資本存量與產出差距在不斷加大,出現巨額余值時使用,并由此產生了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及以后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力資本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在隨后的近半個世紀在西方發達國家牢固樹立起了“人力資源是第一資產”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資本研究的熱潮。
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指通過人力投資形成的、體現了個體或群體的知識、技術、能力等,并能夠為其帶來長期收入來源的生產能力。
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資本化了的人力資源。馬克思曾指出,資本的本質屬性在于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人力資本既然屬于資本化形態,當然就不例外了。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希望能在將來獲得回報(如通過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產力)。
本文主要討論通過正規教育(學校教育)形成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問題。
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
(一)、是否繼續投資的決策:
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
下圖顯示了學校教育投資的可能分析。一個人面臨兩種選擇:需要S年全日制學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業,會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齡,比如65歲。更一般地說,年齡T。學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學費、書本費等K。另一選擇是不接受學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賺得工資W0,(從決策開始到退休年齡T)。
這里有一個假設前提:沒有能力限制,沒有退學風險,收入在整個工作年限內不變。工作經驗與決策無關,沒有失業風險(見圖1)。
假設投資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機會成本W0(可能賺得的工資)。而放棄的收益即機會成本是成本中較大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兩種方案中整個生命周期貼現收入,選擇貼現收入較高的方案。我們還可以將不接受學校教育的收入從接受教育的收入中減去,如果結果為正,可以預測該個體會選擇投資于學校教育。在第一個S年,每年的差距為-K-W0,
該個體必須付出學費和書本費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為機會成本,即由于選擇了教育而放棄的收入。W0+K為每年的投資成本。從整個生命周期看,貼現后收入為圖中的B+C,在S年之后,兩種收入流改變:獲取Ws(超過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額Ws-W0為教育帶來的利得。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學校教育。同樣考慮折現,可以發現貢獻于整個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額為A。
如果由教育決策帶來的終生凈收入為正數,或所得利益(Ws-W0,從年齡S到年齡T,貼現后)大于投資成本(W0+K,從年齡0到年齡S,貼現后),那么該個體會選擇學校教育。如果人們可以以市場同期利率進行借貸,則該市場利率為折現率。
這個非常簡單的模型有以下幾個結論:如果符合以下條件,則參加學校教育的人數會增加(雖然每種條件的影響大小可能不同):(1)未來收益增加,即工資獎金對那些已經完成其學校教育的人來說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減少,比如學校降低學費或政府增加教育補貼。(3)貼現率降低。由于未來工資收益相對于以前工作階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說對那些著眼于未來利益而非當前利益的人來說,貼現率較低會使人們傾向于學校教育。(4)教育籌資變得容易。如銀行更愿意貸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費的獎學金。
進一步分析,如果給定受教育的年數,與工資增加Ws-W0相對應的年回報率(學校教育的回報率)是投資決策中必須知道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會產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長,這個增長的百分比則是教育的回報(Mincer,1974)。為了計算它,理論上必須知道某人實現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關于是否投資教育或繼續投資教育已經有許多公式化研究,美國人口經濟學家恩格爾曼認為,人力投資的時間比較長,難以根據已知的投資期限來計算投入量與收入量,為此,他把投資期限限定在一個時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擴展到其他時期帶來的收入,用來分析教育(正規學校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公式為
式中,C表示受過第13年教育的直接費用,W0表示受過第13年教育而放棄的收入,Xi表示受過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過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賺取收入的總年數,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觀察的年份。根據這個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資料可以計算出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個人就可根據對投資與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繼續投資教育的決策。決策基本原則是,預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資本投資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則,人們就不愿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即受過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不能低于受過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否則,人們只進行12年教育投資,而不選擇13年教育投資。
(二)最佳投資的決策:
由于學校教育具有連續性,有的個體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學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資決策時,我們必須分析學校教育的最佳長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會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穩定。在最初的幾年,如果一個人繼續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長幅度會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投入學校教育的邊際收益遞減的情況(Yoram,1975)。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資過程并描述了其主要決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個人通過已有的人力資本和他自己的時間、其他市場資源相結合來達到產出(人力資本積累)的增加。Yoram最佳資本積累的模型是個人人力資本生產函數:Qt表示個人在時期t人力資本的總投資;Kt表示個人在時期t初始人力資本存量;St表示個人在時期t內貢獻于存量Q的時間(Q:人力資本存量總增加);Xt表示積累人力資本(生產中)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如果初始人力資本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個人首先會進一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也就是說,全部時間都花在學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繼續他的在職培訓(on-the-jobtraining)。參數B是由Becker在1975年運用同一生產函數時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個人體力和智力”,使Yoram的規模報酬遞減的假設合理化。原因是(1)隨著個人在增加其人力資本累計的過程中,成本增加。(2)個人生命是有限的,隨著受教育時間的不斷付出,工作年限會縮短,這減少了獲得利益的時間,結果最終是收益的增長幅度減少。而且個人繼續延長其受教育時間,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個簡單的原因是:機會成本增加了。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越長,在同等教育水平下獲得的工資越高,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花費(見圖2)。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學校教育年限不斷延長,邊際收益(每延長一年增加的收益)會下降而邊際成本會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現在邊際成本線與邊際收益線相交的那一點。如果教育年限超過S*,則產生的額外成本要大于額外的收益,此時再選擇學校教育從經濟上來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為最佳投資點。在此點上,投資者可獲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內部收益率(IRR),是投資成本現值與投資收益現值相等時的貼現率(即教育投資的凈現值NPV為零時的貼現率),也就是說圖1中面積A=B時的貼現率。
這個模型也可得出幾個預測(允許成本和收益曲線隨個體不同而不同):
(1)邊際成本曲線較低的人(總成本線較平坦)選擇更多(時間更長)的學校教育投資。如較易獲得貸款的人,資金成本較低(籌資費用較少)。如圖中A曲線。
(2)邊際收益曲線較高的人會選擇更多(時間更長)的學校教育投資。比如由于家庭關系網絡、有較高的學術理論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學校教育恰好能與之互補等原因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圖中B曲線。
三、人力資本投資決策中的風險因素
簡單的模型能反映問題的實質,卻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風險,下面討論人力資本投資中的風險因素。
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較少被論及。但事實上,有投資就會有風險。與證券市場相同,人力資本市場包含許多資產,即各種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不僅與受教育的時間長度有關,而且與所受教育的種類有關。每個人選擇與其未來收入的風險和回報相匹配的資產來獲得最優選擇。與證券市場不同的是,教育資產市場有幾個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樣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調整不可能。也就是說,不能通過在金融市場上套利來調整投資。投資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種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資收益具有很強的滯后性,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場環境等導致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的不確定性增加。
這些投資風險概括起來說,有市場風險和個別風險。(盡管在有關研究中有關于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別的描述,但在本文中為了簡潔起見,統稱為風險。)
(一)、市場風險:影響整個市場上或一個受教育群體內所有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的不確定因素。
1.未來人力資本市場供需變化
假設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能力獲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報,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投資者,只關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選擇有最高凈收益(投資收益減去投資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則我們只需觀察接受每一種教育的人群。在一種教育下,每個人的凈收益都是相同的。這種相同可以通過彈性工資來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選擇同一種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會使接受這種教育的畢業生的工資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數人接受這種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短缺會使接受這種教育的畢業生的工資上升。只有當工資產生的終生收益相等時才會出現均衡的態勢。
2.市場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結論:教育投資在私人部門(單位)的回報要高于在國有單位的回報。另外從職業等級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上的工作崗位對求職者有著較強的專用性人力資本要求,而大學生所具有的人力資本并不會自然保值,如果就業時選擇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其專用性的人力資本就長時期處于閑置狀態,最終將逐漸貶值。因此,投資回報中包含了失業風險和由于就業于不利的行業或部門而導致的低收入風險。
此外,還有市場平均工資、流動限制等風險因素。
(二)、個別風險:只影響個體或群體中少數人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的因素。個體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動機、興趣等。這些因素使教育回報的估計變得不是很準確。受更多教育者獲得較高工資不僅因為他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還由于他們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體地,個別風險有以下:
1.自身認識的不確定性:
個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時面臨幾種不確定性。首先,人力投資者(即潛在的學生)對其所選擇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許多教育系統在學生步入大學教育之前向學生展示越來越多的選項(如課程、專業等)。而潛在的學生并不知道哪種學科對自己來說是必要的,以及喜歡與否,能否達到學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學科(畢業)后,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上同樣面臨不確定性。即便是接受過職業或專業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職業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個人并不能明確地知道他相對于職業的真實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說:“任何特定的個體永遠擁有資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業中有很大的不同。讓你的兒子去當鞋匠的學徒,幾乎毫無疑問他會做出一雙鞋;但如果送他去學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與他會在此行業中站得住腳的可能性相比,至少為20比5。”
2.生命風險。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將會下降,人力資本受益期也將隨之縮短,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則必須在更短的時期內得到補償。因此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也隨著主體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大。極端地說,人力資本投資也會隨著一個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喪失而全部損失掉。
此外,還有人力資本投資成本中個人承擔的份額、個人已有的人力資本存量、時間的投入(總時間=受教育時間+工作時間+用于消費的時間)、機會成本、經驗等。
總之,我們在進行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需要進行是否繼續進行教育投資的決策以及最佳投資的決策,在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影響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的風險,能夠幫助投資主體做出更客觀準確和相關的決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進一步將風險因素量化,從理論上和實證上更加完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爾,張鳳林譯.人力資本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3]郭叢斌.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在中國的驗證[J]北大教育經濟研究,2003
[4]Heckman,James.China’s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NBER#9296,2003.
上述文獻中存在著兩個缺陷:一是雖然在軟件開發項目經濟分析時考慮了項目內含的實物期權價值,但在項目投資決策分析中卻仍然遵循NPV方法的思路,而沒有考慮實物期權的執行問題以及何時執行問題;二是缺乏對軟件開發項目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所包含的實物期權作全面、系統的研究,大多只是考慮到項目中的等待期權。本文則對上述問題作了詳盡的研究和分析。
二、軟件項目的生命周期
從項目管理與項目經濟分析的角度看,軟件項目的生命周期可歸納為圖1所示的一般過程:
在圖1中,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收益或投資成本,t0=0是項目的決策點。在決策時,I是項目可行性研究費用(成本),相對于項目的整個壽命期,一般來說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時間很短,所以假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瞬間完成。t1是項目開發的起始點,t2-t1是項目前期開發階段,在這一階段,項目有一現金流C1支出,C1可能是常量,也可能是隨時間的變量C1(t)。從t2時刻起,項目的首期開發完成,項目開始有收益,即現金流B1,B1也可能是常量,更一般的是隨時間的變量B1(t),這一收入可能是企業出售軟件或軟件相關服務效益的收入。同時,對于大多數成功的軟件項目來說,從t2時刻起,該軟件項目又開始了進一步的開發,如增加軟件的新功能,或將軟件移植擴展到其他的計算機操作系統等。從t3-t2階段是軟件項目的第二次開發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開發費用為C2,C2的特點也與C1相似。從t3到tn,其中可能包括多個與t3-t2階段相似的軟件項目的擴展(二次開發)階段。T是該軟件項目結束的時間。由于技術進步與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一般來說一個軟件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它可能在某一時刻被完全淘汰。綜上分析,t0是項目的決策點,t1是項目的開發起始點,他們可能是同一時間,但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是不同點。t1-tn是項目的開發階段,其中t1-t2是項目的純開發階段,在這一階段上,項目無收益。t2-T是項目的收益階段,在這個時段上項目有現金流入,他們通常大于本階段上的開發費用。值得指出的是,軟件項目在t2-T階段,企業可以中止并出售該項目,并一次性收取轉讓費。
三、軟件開發項目內含實物期權分析
從圖1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個軟件開發項目包含了多個階段。把軟件項目看作是由一系列序貫開發的小項目所組成,這一觀點在軟件開發項目管理中已被廣泛接受。在軟件項目中,前一階段的決策,決定了后續階段的開發投資。所以,在前一階段的經濟評價中,應考慮本階段的決策所帶來的后續階段投資機會的價值。從這一觀點出發,可以分析在軟件開發項目的不同階段中項目可能包含的實物期權。
在t0點,即項目投資決策時,項目內含一個等待(wait)或推遲(defer)開始的實物期權,這相當于一個美國式的買方期權(CallOption)。該期權的執行條件是:推遲項目可以使得管理人員獲得更多(額外)的有關項目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有利于管理人員采取管理行動,而且,一般來說計算機硬件,軟件的價格隨時間迅速下降,推遲項目會有利于降低開發成本。但同時也應看到,推遲項目也可能導致項目收入的損失和企業競爭優勢的喪失,即推遲項目具有機會成本。在項目決策時,應綜合全面考慮這兩方面因素。因而,在項目決策時,除了篩選項目外,還應考慮這一實物期權的價值,在時間許可的范圍內,決定最佳項目開始時間。
在t0時,除等待期權外,項目還包含有第二階段投資機會的實物期權。
在t1至tn時項目的開發階段。在開發階段上項目具有更大的管理柔性,項目可能包含的實物期權有:1.推遲或中止下一階段的開發。2.若不期望的情況出現,并且繼續下去,則可完全放棄該項目。3.根據新掌握的信息,擴展或縮減項目。4.發現新派生軟件(項目)的投資機會。
最后,項目的經營階段,項目還可能包括中止(出售)的期權,或由于條件的變化,進一步升級軟件的機會。
雖然軟件項目中所包含的期權不同,但一般情況下,影響他們價值的因素主要包括:1.執行項目中實物期權所產生的收益。對軟件開發項目來說,這可能是項目在某一階段的收益,一般來說,其他條件不變,收益越高,期權的價值也就越大。2.執行實物期權所需要的成本。對于軟件開發項目而言,是投資于項目下一階段的成本,一般來說,其他條件不變,成本越小,期權的價值也就越大。3.收益與成本的不確定性的程度。對于金融期權來說,其價值是建立在市場風險之上的,這個風險反映在證券資產的價格變化上。然而,其中之一變為不確定了,則項目所包含的實物期權價值會相應增加。4.實物期權的截止時間。對于軟件項目來說,這一時間就是下一階段項目管理決策的可能時間。在實踐中,它經常是企業因素所決定的。實物期權的截止時間越長,則期權的價值也就越高。5.項目包含的實物期權執行的機會成本。若這一機會成本越高,則期權的價值也就越低。6.無風險折現率。無風險折現率越低,則期權的價值也就越高。
四、軟件開發項目經濟分析的目標與內容
Trigeorgis等學者提出,在考慮內含實物期權時,投資項目的價值包括兩部分:一是傳統的、被動的、靜態的(static)項目直接現金流的凈現值(NPV)。二是管理柔性或靈活性所產生的項目內含實物期權價值。這一思想可歸納為下式:F=NPV+V(1)
(1)式中,F是擴展(Expand)的NPV,也是整個項目投資機會的價值;NPV是按凈現值法計算出的項目凈現值;V是項目內含期權的價值。
根據項目投資決策的NPV法則,內含實物期權的IT項目,其投資機會的價值大于零時,項目可行;篩選IT項目的多個獨立方案時,選擇投資機會最大的投資方案。在大多數投資項目的實物期權理論研究以及實證研究的文獻中,都遵循這一準則。然而,這類投資項目的決策思路卻值得重新審視。
傳統的投資項目經濟評價中,沒有考慮項目中可能包含的實物期權,其經濟評價是為其投資決策服務的。而投資決策的特點是在決策時只有投資或不投資兩種選擇,若項目選擇投資,其經濟評價的使命便告結束。若選擇不投資,項目就放棄了。傳統的投資項目決策的內容可歸納為下面三個基本內容:1.決定投資項目是否經濟可行;2.若可行的投資項目存在多個相互排斥的投資方案,篩選最佳的投資方案;3.在企業資源(預算)約束的條件下,篩選多個項目的投資組合。然而,若投資項目中包含實物期權,項目經濟評價中也考慮了項目內含實物期權的價值,那么投資項目不僅在經濟評價的內容與方式上與傳統項目的經濟評價不同,而且項目的決策內容和方式也與傳統項目的決策不同,具體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第一,項目的決策不僅在項目最初的決策階段(點)進行,而且還應延伸進項目的整個過程之中。第二,在項目最初的決策階段(點),管理者不僅要決定項目是否可行,篩選最佳方案和選擇投資組合,而且還要依據項目經濟評價的結果,決定項目內含期權是否應該執行和何時執行。第三,投資項目內含期權的經濟分析,不僅在項目決策階段進行,而且還應延伸至項目開發的全過程。在項目開發的每一個階段,根據項目經濟分析的結果,決定當時項目所含實物期權是否實施、何時實施。
五、軟件開發項目決策框架與準則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軟件開發項目經濟評價中引入實物期權的概念和實物期權定價方法,是軟件開發項目經濟分析與決策管理的革命,它必然給原有的軟件開發項目的管理帶來深刻變革。本文構建了軟件開發項目的經濟分析與管理決策過程的框架,其主要內容是:1.確定本階段軟件開發的范圍及下一階段開發的可能范圍,決定是否可引出相關的開發項目。2.構造確定本階段開發項目包含的實物期權,如推遲開發、進一步擴展開發等。3.預估開發項目成本、收益、時間和無風險折現率,特別應分析確定成本與收益的不確定性特征,如變化方差等。4.根據開發項目的不確定源的特征,選擇合理、恰當的市區期權定價模型,確定開發項目內含期權的價值。對于相似于美國式期權的實物期權,還應確定最佳執行時間。一般來說,實物期權定價模型主要包括:已有的期權定價模型、偏微分方程法和動態規劃方法等。5.根據項目的經濟分析結果作出管理決策。應該指出的是,在軟件開發項目的不同階段,管理決策的內容有所不同,下面詳細分析不同開發階段管理決策的內容與規則。
在軟件開發項目的最初決策階段,決策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傳統項目投資決策內容相同;二是針對項目內含期權的決策。具體可歸納為圖2所示:
企業投資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是和整體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相應于企業的創新發展和穩定發展兩種基本戰略,投資戰略也有兩種基本戰略,即創新型投資戰略和穩定型投資戰略。企業選擇創新發展還是穩定發展,取決于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取決于對市場前景和企業態勢的把握。而選擇投資戰略方向(產品-市場選擇)與確定投資戰略態勢(競爭分析)構成了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它們構成了企業投資戰略選擇的前提。在明確了企業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投資戰略的選擇包括投資戰略類型、投資時機選擇和投資項目的優化組合。
二、投資項目的選擇
企業投資項目的選擇決不是漫無目的的搜尋,而是應該根據企業既定的投資戰略,以企業自身投資能力為基礎,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項目選擇。沒有方向性的項目選擇不但浪費大量的財力、物力,而且往往無法發現真正適合企業的項目,錯失良好的投機時機。
1、基于企業投資戰略的項目選擇
企業的投資戰略為項目的選擇指明了方向,穩定型投資戰略要求企業的投資圍繞企業現有業務領域、現有市場進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關多元化投資。因此,企業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必然會圍繞現有產品進行縱向或橫向的信息搜尋。所謂縱向是指向現有產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橫向是指豐富產品類型以覆蓋更多的細分市場。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都要求企業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搜尋項目信息;與此相對應,創新型投資戰略要求企業跳出現有的業務框架,開發全新的產品或拓展新的市場,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領域進行投資。但這種投資并不意味著四處開花,毫無方向,它必須以企業的投資能力為基礎,以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延伸。
2、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項目選擇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決定了企業拓展的能力邊界。企業必須明確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品牌影響力、管理能力、人才儲備、技術水平,抑或是規模實力。無論是穩定型投資戰略下的縱向、橫向擴張,還是創新性投資戰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應該脫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控制范圍。例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品牌影響力,那么企業就應該在原有行業領域內,而不應該和原有業務脫離過大,否則品牌影響力就無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才儲備,則需要進一步明確人才結構,技術人才充足的企業顯然適合投資于產品的研發,而銷售人才充足的企業則適合新市場的開拓。由此可見,在企業投資戰略為項目選擇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業核心競爭力再次確立了信息搜尋的范圍及中心。
3、基于企業投資能力的項目選擇
企業投資能力是由企業資金實力、現金流狀況、籌資能力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投資能力決定了企業的投資規模,包括單個投資項目的規模和企業總體投資規模。投資項目規模的確定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投資能力決定了投資規模的可能性,就總體投資規模而言,企業投資能力決定了它的邊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資規模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對于單個項目的投資規模,它必然是在總體投資規模內的,另外從分散風險的角度,企業不可能將所有的資源投資于某一個項目,這種項目風險將會是致命性的,一旦項目失敗將威脅到企業的存亡。因此,企業對單個項目投資規模的確定必須在投資能力的基礎上考慮風險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觀條件決定了投資規模的可行性,這里的客觀條件包括物質技術條件、市場規模以及經濟效益等。物質技術條件決定了投資項目的性質,資本密集性、技術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業所要求的投資規模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市場規模決定著項目發展的空間,進而決定了投資規模的邊界。經濟效益通過項目不同規模下的邊際收益率和企業資金成本間的比較,準確地界定了項目投資規模的臨界點。企業總體投資規模及單個項目投資規模的確定再次縮小了投資項目選擇的范圍,這不僅有助于企業提高項目選擇的效率,而且大大的節約了企業資源的耗費。
三、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個項目投資的核心部分,是項目決策的主要依據。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直接關系著企業投資的成敗。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應該做到對項目的前景和項目未來的運行軌跡作出精確的估算,從而保證項目決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種類型:機會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術科技可行性研究。機會研究的主要任務是為項目投資方向提出建議,即在一個確定的地區和行業內,以市場調查為基礎,選擇項目,尋找最有利的投資機會;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對機會研究認為可行的項目進行進一步論證,并據此作出是否投資的初步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的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
機會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對項目的風險、技術方案、經濟效益等要素給出粗略的評價,往往限于數據選擇的補充分,評價局限于定性的層次,無法精確的描述項目前景。而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才是整個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須在收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對項目的各項要素給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準確的數據對項目進行評價,它是項目決策科學化的重要手段,是項目或方案抉擇的主要依據之一。
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包括項目前景預測、技術方案評價、財務評價、社會和環境評價等重要內容,每個部分都擁有許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對此做簡單的羅列,而將重點對企業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忽視的環節進行討論。
1、項目風險評價
一般而言,項目風險評價包括自然風險、政策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管理風險等諸多方面。在進行風險評價時,我們往往采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組合分析。這種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給出各類風險對項目的影響,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從而影響了評價的準確性。
首先,我們在利用單因素風險分析中所確定的相關性以及根據各風險因素的重要性所確定的權重進行多因素組合分析時,忽略了各風險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影響了整體風險評價的準確性。
其次,我們在風險評價時只局限于項目本身的風險分析,而忽視了企業同時投資的多項目之間,甚至是項目和企業自身所從事的業務之間的相關性。這關系到企業整體運行的穩定性和企業風險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們在進行項目風險評價時,必須要對各項目風險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合理的估算,以準確的分析項目風險的影響程度。同時,要對各項目之間以及與企業已有業務之間的風險相關性,從整體上提高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2、項目能力分析
項目能力分析同樣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它包括技術、管理、資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業實際可行性研究中關注最多的往往是技術和資金能力的分析,因為這兩個方面是最為直觀,同時也是無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樣是不容忽視
的。
管理能力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視,一方面是因為管理能力本身就無法準確的度量。另一方面,項目本身對企業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評價上的難度使得企業往往忽視這方面的考量,或者傾向于過度自信地評價自身的管理能力。這必須引起企業的足夠重視,對某些項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術能力更為重要。這是因為管理也是生產力,管理決定著技術成果能否成功的實現商品化。
我們在進行資金能力分析時,注重的是企業的資金實力和籌資能力,這決定著企業能夠向項目投入的資金量。但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夠提供項目所需資金量的同時還需考慮風險分散的要求。同時,企業自身不同的狀況也制約著項目資金的使用能力。對于自身業務現金流不充分的企業,如果新增投資項目有著同樣的狀況必然會進一步惡化企業現金流動性。而對于負債率過高的企業,不適合投資建設期長、資金回收慢的項目。
3、經濟效益評價
項目經濟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這方面有著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現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靜態和動態相結合,以動態分析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夠反映項目整個計算期內經濟效益的內部收益率、凈現值等指標,并用這些指標作為判別項目取舍的依據。
凈現值法的特點是強調對投資運轉期間貨幣的時間價值和現金流量風險的考慮。其最常用同時也最完善的做法莫過于利用經過風險調整的現金流量和資金成本率計算凈現值。然而,在實際中,一項投資的實施除了能帶來一定的凈現金流量外,還會帶來其他無形的收益(資產)。因此,作為對傳統方法的補充和糾正,實物期權法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來越廣泛的采用。這種方法要求企業將項目的每一步投資看作一個期權,項目給企業帶來的除了直接的經濟收益外還包括對進一步投資或在新的領域發展的期權。例如,對一項新技術的投資,目前來看經濟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資,企業或許就永遠失去了在這一技術路線上的發展機會,因此這一項目的投資意味著企業購買了一份未來繼續投資的機會和權利。
四、投資項目的決策
投資項目的決策包括對單個項目的取舍和多個項目投資額度的確定和優先次序的選擇。
對于單個項目,企業需要考察的是項目內部收益率是否能夠達到要求,相對于企業籌資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凈現金值,項目投資所帶來的期權價值以及項目投資所帶來的項目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對于多個項目的決策,企業往往會根據投資項目的經濟評價指標對項目進行排序,以此確定項目的投資次序。這種決策方法的問題在于忽略了項目之間風險的相關性,無法實現收益和風險的最佳均衡。因此,我們在多項目決策,即決定資源如何在項目間分配時,不僅僅需要考慮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和風險特征,還需要衡量各個項目以及新項目和企業現有業務之間風險的相關性,在確保投資效益的同時實現投資風險最小化。
鑒于項目投資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企業在進行投資項目的選擇和決策時一定要遵循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堅決杜絕決策程序的隨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權衡項目的方方面面,并將項目納入到企業整體中加以系統的考量。這樣才能確保企業投資項目的成功率,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本文對項目投資的選擇和決策做了簡要的思考,并對企業實際操作中容易忽視的環節進行了探討,以期能對企業的實際工作有所幫助。
【備注】
【1】許世剛,茅寧.不確定環境下項目投資決策的實物期權方法[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4.1:65-69
【2】陳海芳,宋平.管理期權在項目投資決策中的應用[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8-20
【3】郭百鋼,韓玉啟.基于實物期權的項目投資決策方法科學管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紅.內含報酬率法在項目投資決策中的不足與完善[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32-33
【5】李晶瑩,劉金蘭.投資組合理論在實體項目投資中的應用[J].商業研究.2003.13:26-27
【6】黃浩.項目投資的模糊多屬性決策[J].經濟師.2006.4:256
關鍵詞:人力資本投資決策風險
一、人力資本的概念
“人力資本”最初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研究美國經濟中物質資本存量與產出差距在不斷加大,出現巨額余值時使用,并由此產生了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及以后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力資本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在隨后的近半個世紀在西方發達國家牢固樹立起了“人力資源是第一資產”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資本研究的熱潮。
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指通過人力投資形成的、體現了個體或群體的知識、技術、能力等,并能夠為其帶來長期收入來源的生產能力。
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資本化了的人力資源。馬克思曾指出,資本的本質屬性在于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人力資本既然屬于資本化形態,當然就不例外了。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希望能在將來獲得回報(如通過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產力)。
本文主要討論通過正規教育(學校教育)形成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問題。
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
(一)、是否繼續投資的決策:
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
下圖顯示了學校教育投資的可能分析。一個人面臨兩種選擇:需要S年全日制學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業,會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齡,比如65歲。更一般地說,年齡T。學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學費、書本費等K。另一選擇是不接受學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賺得工資W0,(從決策開始到退休年齡T)。
這里有一個假設前提:沒有能力限制,沒有退學風險,收入在整個工作年限內不變。工作經驗與決策無關,沒有失業風險(見圖1)。
假設投資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機會成本W0(可能賺得的工資)。而放棄的收益即機會成本是成本中較大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兩種方案中整個生命周期貼現收入,選擇貼現收入較高的方案。我們還可以將不接受學校教育的收入從接受教育的收入中減去,如果結果為正,可以預測該個體會選擇投資于學校教育。在第一個S年,每年的差距為-K-W0,
該個體必須付出學費和書本費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為機會成本,即由于選擇了教育而放棄的收入。W0K為每年的投資成本。從整個生命周期看,貼現后收入為圖中的BC,在S年之后,兩種收入流改變:獲取Ws(超過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額Ws-W0為教育帶來的利得。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學校教育。同樣考慮折現,可以發現貢獻于整個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額為A。
如果由教育決策帶來的終生凈收入為正數,或所得利益(Ws-W0,從年齡S到年齡T,貼現后)大于投資成本(W0K,從年齡0到年齡S,貼現后),那么該個體會選擇學校教育。如果人們可以以市場同期利率進行借貸,則該市場利率為折現率。
這個非常簡單的模型有以下幾個結論:如果符合以下條件,則參加學校教育的人數會增加(雖然每種條件的影響大小可能不同):(1)未來收益增加,即工資獎金對那些已經完成其學校教育的人來說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減少,比如學校降低學費或政府增加教育補貼。(3)貼現率降低。由于未來工資收益相對于以前工作階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說對那些著眼于未來利益而非當前利益的人來說,貼現率較低會使人們傾向于學校教育。(4)教育籌資變得容易。如銀行更愿意貸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費的獎學金。
進一步分析,如果給定受教育的年數,與工資增加Ws-W0相對應的年回報率(學校教育的回報率)是投資決策中必須知道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會產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長,這個增長的百分比則是教育的回報(Mincer,1974)。為了計算它,理論上必須知道某人實現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關于是否投資教育或繼續投資教育已經有許多公式化研究,美國人口經濟學家恩格爾曼認為,人力投資的時間比較長,難以根據已知的投資期限來計算投入量與收入量,為此,他把投資期限限定在一個時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擴展到其他時期帶來的收入,用來分析教育(正規學校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公式為
式中,C表示受過第13年教育的直接費用,W0表示受過第13年教育而放棄的收入,Xi表示受過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過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賺取收入的總年數,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觀察的年份。根據這個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資料可以計算出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個人就可根據對投資與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繼續投資教育的決策。決策基本原則是,預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資本投資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則,人們就不愿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即受過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不能低于受過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否則,人們只進行12年教育投資,而不選擇13年教育投資。
(二)最佳投資的決策:
由于學校教育具有連續性,有的個體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學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資決策時,我們必須分析學校教育的最佳長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會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穩定。在最初的幾年,如果一個人繼續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長幅度會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投入學校教育的邊際收益遞減的情況(Yoram,1975)。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資過程并描述了其主要決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個人通過已有的人力資本和他自己的時間、其他市場資源相結合來達到產出(人力資本積累)的增加。Yoram最佳資本積累的模型是個人人力資本生產函數:Qt表示個人在時期t人力資本的總投資;Kt表示個人在時期t初始人力資本存量;St表示個人在時期t內貢獻于存量Q的時間(Q:人力資本存量總增加);Xt表示積累人力資本(生產中)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如果初始人力資本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個人首先會進一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也就是說,全部時間都花在學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繼續他的在職培訓(on-the-jobtraining)。參數B是由Becker在1975年運用同一生產函數時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個人體力和智力”,使Yoram的規模報酬遞減的假設合理化。原因是(1)隨著個人在增加其人力資本累計的過程中,成本增加。(2)個人生命是有限的,隨著受教育時間的不斷付出,工作年限會縮短,這減少了獲得利益的時間,結果最終是收益的增長幅度減少。而且個人繼續延長其受教育時間,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個簡單的原因是:機會成本增加了。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越長,在同等教育水平下獲得的工資越高,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花費(見圖2)。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學校教育年限不斷延長,邊際收益(每延長一年增加的收益)會下降而邊際成本會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現在邊際成本線與邊際收益線相交的那一點。如果教育年限超過S*,則產生的額外成本要大于額外的收益,此時再選擇學校教育從經濟上來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為最佳投資點。在此點上,投資者可獲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內部收益率(IRR),是投資成本現值與投資收益現值相等時的貼現率(即教育投資的凈現值NPV為零時的貼現率),也就是說圖1中面積A=B時的貼現率。
這個模型也可得出幾個預測(允許成本和收益曲線隨個體不同而不同):
(1)邊際成本曲線較低的人(總成本線較平坦)選擇更多(時間更長)的學校教育投資。如較易獲得貸款的人,資金成本較低(籌資費用較少)。如圖中A曲線。
(2)邊際收益曲線較高的人會選擇更多(時間更長)的學校教育投資。比如由于家庭關系網絡、有較高的學術理論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學校教育恰好能與之互補等原因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圖中B曲線。
三、人力資本投資決策中的風險因素
簡單的模型能反映問題的實質,卻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風險,下面討論人力資本投資中的風險因素。
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較少被論及。但事實上,有投資就會有風險。與證券市場相同,人力資本市場包含許多資產,即各種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不僅與受教育的時間長度有關,而且與所受教育的種類有關。每個人選擇與其未來收入的風險和回報相匹配的資產來獲得最優選擇。與證券市場不同的是,教育資產市場有幾個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樣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調整不可能。也就是說,不能通過在金融市場上套利來調整投資。投資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種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資收益具有很強的滯后性,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場環境等導致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的不確定性增加。
這些投資風險概括起來說,有市場風險和個別風險。(盡管在有關研究中有關于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別的描述,但在本文中為了簡潔起見,統稱為風險。)
(一)、市場風險:影響整個市場上或一個受教育群體內所有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的不確定因素。
1.未來人力資本市場供需變化
假設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能力獲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報,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投資者,只關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選擇有最高凈收益(投資收益減去投資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則我們只需觀察接受每一種教育的人群。在一種教育下,每個人的凈收益都是相同的。這種相同可以通過彈性工資來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選擇同一種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會使接受這種教育的畢業生的工資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數人接受這種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短缺會使接受這種教育的畢業生的工資上升。只有當工資產生的終生收益相等時才會出現均衡的態勢。
2.市場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結論:教育投資在私人部門(單位)的回報要高于在國有單位的回報。另外從職業等級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上的工作崗位對求職者有著較強的專用性人力資本要求,而大學生所具有的人力資本并不會自然保值,如果就業時選擇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其專用性的人力資本就長時期處于閑置狀態,最終將逐漸貶值。因此,投資回報中包含了失業風險和由于就業于不利的行業或部門而導致的低收入風險。
此外,還有市場平均工資、流動限制等風險因素。
(二)、個別風險:只影響個體或群體中少數人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的因素。個體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動機、興趣等。這些因素使教育回報的估計變得不是很準確。受更多教育者獲得較高工資不僅因為他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還由于他們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體地,個別風險有以下:
1.自身認識的不確定性:
個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時面臨幾種不確定性。首先,人力投資者(即潛在的學生)對其所選擇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許多教育系統在學生步入大學教育之前向學生展示越來越多的選項(如課程、專業等)。而潛在的學生并不知道哪種學科對自己來說是必要的,以及喜歡與否,能否達到學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學科(畢業)后,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上同樣面臨不確定性。即便是接受過職業或專業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職業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個人并不能明確地知道他相對于職業的真實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說:“任何特定的個體永遠擁有資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業中有很大的不同。讓你的兒子去當鞋匠的學徒,幾乎毫無疑問他會做出一雙鞋;但如果送他去學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與他會在此行業中站得住腳的可能性相比,至少為20比5。”
2.生命風險。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將會下降,人力資本受益期也將隨之縮短,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則必須在更短的時期內得到補償。因此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也隨著主體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大。極端地說,人力資本投資也會隨著一個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喪失而全部損失掉。
此外,還有人力資本投資成本中個人承擔的份額、個人已有的人力資本存量、時間的投入(總時間=受教育時間工作時間用于消費的時間)、機會成本、經驗等。
總之,我們在進行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需要進行是否繼續進行教育投資的決策以及最佳投資的決策,在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影響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的風險,能夠幫助投資主體做出更客觀準確和相關的決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進一步將風險因素量化,從理論上和實證上更加完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爾,張鳳林譯.人力資本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3]郭叢斌.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在中國的驗證[J]北大教育經濟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