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3:24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科研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綜合農業知識系統理論和知識管理系統,提出了農業科研的知識管理系統概念,該系統將農業教育、研究、推廣一體化的方法集成其中,農業科研人員是活動的中心。分析了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過程以及它對農業教育、研究、推廣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該系統是一個交流協作的知識網絡平臺,促進了農業科研的知識共享、協同和創新,并實現了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紀,盡管有重大的科技進步,但環境惡化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問題,世界仍存在著城市和農村的貧窮,農業必須給不斷膨脹的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面對日益復雜挑戰,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因素,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農業的發展將繼續依賴于農業科研,因此,人們必須行動起來,開發一個新的農業知識管理系統,充分應用農業科研所產生知識和技術,提高農民收入,消除貧困,增加糧食生產,提供就業機會,保證糧食安全,同時保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知識系統的理論
Roling提出了農業知識系統的定義:“一個農業知識系統(AKS)是一組農業組織或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它們主要用于信息的產生、傳遞、存儲、集成、擴散和使用,目的是進行有效的協作,支持決策、解決問題和進行農業領域的創新?!?/p>
首先,農業知識系統必須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廣人員和農民,由社會所構建的,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協作和學習,加速農業相關知識、信息和技術的產生、共享、應用和創新。其次,農業知識系統將軟件系統思想應用于農業知識管理過程中,隨參與者在系統中行動的功能和目標而變化,即系統的實際構成依賴于特定情境下參與者的集合,以及評估在創建可持續創新環境中每個參與者的潛在作用。另外,農業知識系統關注參與者以及他們之間的連接和交互作用。這些參與者期望組成一個有關聯的整體,每個參與者都對其它人有所貢獻,那么,他們的協同、差異、連接、集成和協作有助于創新。
Engel(1995)闡述了農業知識系統的三個主要觀點。第一,知識過程是社會構建的,參與者要設法影響和管理知識過程。第二,交流是一種社會交互形式,這樣的交互作用,其體現了每個參與者擁有自己的世界觀、興趣、關注點和目標。第三,AKS觀點的中心在于創新是知識系統所期望達到的結果。
總之,農業知識系統是社會構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參與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種不同的界面,并通過集體學習、協商和共同理解的社會過程,分析如何創造轉化條件來達成一致的決策。
二、知識管理和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中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組織的管理者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知識進行管理和利用,通過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以達到提高組織創造價值能力的這一目的的一種過程。知識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產生互動的機制和平臺,使隱性知識能夠表述出來并轉化為組織所共享的知識,組織擁有的知識庫和信息交流平臺也能幫助每一個人內化集體的隱性知識,并不斷發展和成長。它強調對隱性知識的組織管理以及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其成功實施不僅與組織、文化密切相關,而且依賴于知識管理系統的創建。知識管理系統是實施知識管理的基礎,它不單指一種技術,而是索引、分類和信息檢索技術和為獲得用戶所需結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軟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識管理的概念加以實現,是一個人機互動的計算機網絡軟件應用系,將人和社會的創造、創新能力融人知識的創建和分布過程中,促進包含了知識創造、創新、激勵和溝通等活動的個人和社會過程。知識管理系統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知識管理相關技術構建而成,一方面,它將根植于個人或集體慣例的知識表面化和明晰化,通過捕獲、編碼、存儲和組織成為一種可控制的人工品,促進了知識的轉化、傳播與交換;另一方面,它對已存在的知識進行提取、挖掘、過濾和組合,以最適合的方式來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戶提供最相關的內容或知識;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將人、信息和知識、系統聯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臺,為知識的共享和協作發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動空間,有利于實踐社群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刺激了人的創造性。
三、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
與其它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合作相比較,國外農業研究的國際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早期國際農業研究咨詢組織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個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來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科研的地區合作與開發。從農業研究系統ARS到農業知識信息系統AKIS,再到農業創新系統AIS,人們已經認識到知識管理及其系統在農業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概念
知識是農業科研中的決定性資源,農業科研存在的問題,諸如科研重復、效率低、成果轉化率低、缺乏協作與交流、知識孤島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識與信息的流動不暢,各參與者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作為知識管理的驅動器,對農業科研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用軟件的形式把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的概念加以實現,也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產生互動的機制和網絡平臺。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中,農業科研人員同時也是教育者,處于“知識三角形”的中心(如圖1),農業科研是活動的中心。農業教育、研究、推廣一體化的方法[6]集成于該系統網絡,農業科研是一個社會構建過程,主要的參與者是研究者、推廣人員、農民,他們之間通過知識系統平臺共享科學知識、技術、經驗和研究成果,進行雙向的連接、交流、對話和協作。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農業知識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和一個具體的應用實例,具有農業知識系統的特點:知識由社會構建;重點在于交流協作;目標是知識的創新和應用。同時,與知識管理系統一樣,它”由兩個個相互補充的部分構成”: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社會;技術部分尋求獲取、打包和傳遞有形的、文檔化的農業知識產品,而社會部分使研究者、推廣者和農戶等系統參與者能夠進行協作、連接和思考。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嵌入組織的科研活動過程中,尋求知識處理能力的技術和人的創新能力的最佳組合,高效地完成知識產生、知識傳播和服務于社會的任務。
3.2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過程
3.2.1知識需求或問題
識別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農業市場行情和國家農業科研政策,經過周密而詳細的調研,識別出農民的知識需求,才能進行課題的申報和面向需求的科學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廣并被農民所接受。但是,知識需求或問題識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農民個人的愛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廣者的偏見(NAGEL,1980),可能由農民自己清楚地說明或者由研究人員、政治家來定義,因而,需求識別是農業科研知識系統中最難的功能。
3.2.2創新知識的產生
創新知識輸入是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主要輸入,沒有創新的知識管理系統將是陳舊過時的,現代農業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知識的輸入。農業科研機構承擔了創新的任務,其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更關注應用研究,所以該系統必須充分過濾并應用外部、內部的知識和技術,要求在當地環境下通過應用研究測試知識的適應性。在農業科研過程中,大量知識和信息的刺激,點燃創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識隨之而產生并添加到知識管理系統。
3.2.3知識的實用化
研究結果變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識的實用化,它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應用研究、田間試驗以及參與者的個人經驗。一方面,研究結果需要處理,使之適用于農民;創新必須轉化為推廣機構進行技術擴散的一組推薦內容,另一方面,這些推薦要適用于特定地區的農業氣候和社會經濟條件。知識的實用化是一個創新在耕作條件下的真實測試,技術必須不斷修改直至滿足農民的需求,否則必須放棄技術或只能推薦給有限的農民群體;在知識實用化這個技術篩選過程中,研究人員必須與農民、推廣人員協同工作。
3.2.4知識的傳播
創新的傳播為知識的產生和大規模農田應用之間的鴻溝架起了橋梁,它要求知識的雙重轉換,第一步轉化到推廣機構,第二步轉化為農民所需的知識。經過一個成功的實用化過程,技術可以向農民進行推廣,但要求向農民提供靈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薦選擇。換言之,技術是基于科學原理的,對這些原理進行解釋,就能使參與者根據需要進行修改。這是非常重要的,學會如何應用一項新技術是不夠的,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通過教育和學習,理解了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們才能改進新的實踐。
3.2.5知識的應用
產生的新知識如果不以某種方式富有成果地應用,那么新知識就毫無價值。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內的知識應用,意味著農業科研活動所產生的新知識集成到系統中并被農民采納和應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最終目標是知識的應用和創新,所以,農業科研結果的采用率是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績效的關鍵指示器。
3.2.6經驗的評估
Nagel(1980)把評估定義為:”用戶對信息輸人(知識)績效的判斷”。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評估是系統功能是否提高了農業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轉化率、降低了重復率,即衡量農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滿足的。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更多地依賴于知識和技術,經驗評估能對技術的不足之處快速反應,監測到系統出現的錯誤,并立即進行校正,其功能愈顯重要。
四、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產生的影響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一種基于Web知識網絡系統,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農業研究、教育、推廣之間的傳統線性關系由動態交互過程所取代,改變了農業科研的組織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對農業的教育和推廣都產生了深刻的改變。
4.1對農業科研的影響
農業科研的知識管理系統把不同機構的研究成果或行動組合在一起,擴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圍和協作研究機制,出現了一些諸如研究聯盟、聯合研究和許可證協議等新型組織形式,它們以一種更敏捷、靈活的方式通過多學科的聯合研究項目將研究機構擁有的資源在一起??蒲兄R網絡把其下游的推廣者、農戶聚集在一起,跨越時空,更適應研究、教育、推廣的動態創新,增強了農業科研的有效性。
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中,快速擴張的Web出版物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存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增強了獲取在線數據庫、知識庫和信息的能力,同時對智力資產進行保護,提升信息和知識的價值;與農業研究技術相關軟件的重大進步以及其它學科領域的進展嵌入知識系統,大大加速了農業科研過程,使之更加有效;開啟了科研人員與工作于同領域或課題的同行社群的廣泛交流與協作,他們能實時交互,創建一個科研者的虛擬社群,改變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與傳統網絡相比,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產生以下深遠的影響:農業科研系統的成員之間的知識循環和交流速度加快,沒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會議;一個改進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識管理技能的網絡系統,能處理的信息和知識量呈指數形式增長;提供了進行聯合研究的可能性,因為研究者能夠實時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機構的研究能力;實時雙向交流的新技術使交互知識的開發成為可能,對話不僅促進了知識交換,也能從各種不同知識源的交互作用中產生新的知識;最生要的是,知識系統所使用的技術實現了捕獲非編碼知識的動態過程,并將隱性知識集成到指定的現在知識庫中,豐富了它的內容,加快了創新知識產生的速率。
4.2對農業教育和推廣的影晌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在促進農業科研進展的同時,還要培養農業人才并對科研成果進行推廣,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務。培根說:“知識是力量,知識的價值不僅決定于其價值的本身,還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鞭r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價值也依賴于知識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農業教育和推廣實質上是知識的傳播和擴散。過去,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要接受知識主要是面對面的交流,或者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媒介,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是截然分開的,信息和知識的流動存在著嚴重的障礙?,F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通過共同的使命感、語言和共享的系統概念,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三者一體化,從時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戶的社會距離,減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信息系統的連接,能夠將科研所產生的新知識和技術快速地傳播,讓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在網絡中尋求所需的人和知識,進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學習過程,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并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研人員。一個沒有經過培訓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讀書能力和鍵盤操作技巧,他就能夠在這個系統中方便地檢索、操縱各種數據,與其它地方有著相似問題經歷的研究者、推廣人員、農民進行交流、討論,在參與者之間開啟了動態的、前瞻性的知識流和交互作用,通過基于這些交換信息和知識流的學習過程,使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開發能力。:
論文摘要:綜合農業知識系統理論和知識管理系統,提出了農業科研的知識管理系統概念,該系統將農業教育、研究、推廣一體化的方法集成其中,農業科研人員是活動的中心.分析了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過程以及它對農業教育、研究、推廣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該系統是一個交流協作的知識網絡平臺,促進了農業科研的知識共享、協同和創新,并實現了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紀,盡管有重大的科技進步,但環境惡化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問題,世界仍存在著城市和農村的貧窮,農業必須給不斷膨脹的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面對日益復雜挑戰,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因素,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農業的發展將繼續依賴于農業科研,因此,人們必須行動起來,開發一個新的農業知識管理系統,充分應用農業科研所產生知識和技術,提高農民收入,消除貧困,增加糧食生產,提供就業機會,保證糧食安全,同時保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知識系統的理論
Roling提出了農業知識系統的定義:“一個農業知識系統(AKS)是一組農業組織或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它們主要用于信息的產生、傳遞、存儲、集成、擴散和使用,目的是進行有效的協作,支持決策、解決問題和進行農業領域的創新.”
首先,農業知識系統必須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廣人員和農民,由社會所構建的,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協作和學習,加速農業相關知識、信息和技術的產生、共享、應用和創新.其次,農業知識系統將軟件系統思想應用于農業知識管理過程中,隨參與者在系統中行動的功能和目標而變化,即系統的實際構成依賴于特定情境下參與者的集合,以及評估在創建可持續創新環境中每個參與者的潛在作用.另外,農業知識系統關注參與者以及他們之間的連接和交互作用.這些參與者期望組成一個有關聯的整體,每個參與者都對其它人有所貢獻,那么,他們的協同、差異、連接、集成和協作有助于創新.
Engel(1995)闡述了農業知識系統的三個主要觀點.第一,知識過程是社會構建的,參與者要設法影響和管理知識過程.第二,交流是一種社會交互形式,這樣的交互作用,其體現了每個參與者擁有自己的世界觀、興趣、關注點和目標.第三,AKS觀點的中心在于創新是知識系統所期望達到的結果.
總之,農業知識系統是社會構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參與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種不同的界面,并通過集體學習、協商和共同理解的社會過程,分析如何創造轉化條件來達成一致的決策.
二、知識管理和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中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組織的管理者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知識進行管理和利用,通過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以達到提高組織創造價值能力的這一目的的一種過程.知識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產生互動的機制和平臺,使隱性知識能夠表述出來并轉化為組織所共享的知識,組織擁有的知識庫和信息交流平臺也能幫助每一個人內化集體的隱性知識,并不斷發展和成長.它強調對隱性知識的組織管理以及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其成功實施不僅與組織、文化密切相關,而且依賴于知識管理系統的創建.知識管理系統是實施知識管理的基礎,它不單指一種技術,而是索引、分類和信息檢索技術和為獲得用戶所需結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軟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識管理的概念加以實現,是一個人機互動的計算機網絡軟件應用系,將人和社會的創造、創新能力融人知識的創建和分布過程中,促進包含了知識創造、創新、激勵和溝通等活動的個人和社會過程.知識管理系統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知識管理相關技術構建而成,一方面,它將根植于個人或集體慣例的知識表面化和明晰化,通過捕獲、編碼、存儲和組織成為一種可控制的人工品,促進了知識的轉化、傳播與交換;另一方面,它對已存在的知識進行提取、挖掘、過濾和組合,以最適合的方式來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戶提供最相關的內容或知識;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將人、信息和知識、系統聯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臺,為知識的共享和協作發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動空間,有利于實踐社群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刺激了人的創造性.
三、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
與其它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合作相比較,國外農業研究的國際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早期國際農業研究咨詢組織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個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來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科研的地區合作與開發.從農業研究系統ARS到農業知識信息系統AKIS,再到農業創新系統AIS,人們已經認識到知識管理及其系統在農業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概念
知識是農業科研中的決定性資源,農業科研存在的問題,諸如科研重復、效率低、成果轉化率低、缺乏協作與交流、知識孤島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識與信息的流動不暢,各參與者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作為知識管理的驅動器,對農業科研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用軟件的形式把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的概念加以實現,也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產生互動的機制和網絡平臺.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中,農業科研人員同時也是教育者,處于“知識三角形”的中心,農業科研是活動的中心。農業教育、研究、推廣一體化的方法集成于該系統網絡,農業科研是一個社會構建過程,主要的參與者是研究者、推廣人員、農民,他們之間通過知識系統平臺共享科學知識、技術、經驗和研究成果,進行雙向的連接、交流、對話和協作.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農業知識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和一個具體的應用實例,具有農業知識系統的特點:知識由社會構建;重點在于交流協作;目標是知識的創新和應用.同時,與知識管理系統一樣,它”由兩個個相互補充的部分構成”: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社會;技術部分尋求獲取、打包和傳遞有形的、文檔化的農業知識產品,而社會部分使研究者、推廣者和農戶等系統參與者能夠進行協作、連接和思考.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嵌入組織的科研活動過程中,尋求知識處理能力的技術和人的創新能力的最佳組合,高效地完成知識產生、知識傳播和服務于社會的任務.
3.2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過程
3.2.1知識需求或問題
識別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農業市場行情和國家農業科研政策,經過周密而詳細的調研,識別出農民的知識需求,才能進行課題的申報和面向需求的科學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廣并被農民所接受.但是,知識需求或問題識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農民個人的愛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廣者的偏見(NAGEL,1980),可能由農民自己清楚地說明或者由研究人員、政治家來定義,因而,需求識別是農業科研知識系統中最難的功能.
3.2.2創新知識的產生
創新知識輸入是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主要輸入,沒有創新的知識管理系統將是陳舊過時的,現代農業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知識的輸入.農業科研機構承擔了創新的任務,其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更關注應用研究,所以該系統必須充分過濾并應用外部、內部的知識和技術,要求在當地環境下通過應用研究測試知識的適應性.在農業科研過程中,大量知識和信息的刺激,點燃創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識隨之而產生并添加到知識管理系統.
3.2.3知識的實用化
研究結果變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識的實用化,它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應用研究、田間試驗以及參與者的個人經驗.一方面,研究結果需要處理,使之適用于農民;創新必須轉化為推廣機構進行技術擴散的一組推薦內容,另一方面,這些推薦要適用于特定地區的農業氣候和社會經濟條件.知識的實用化是一個創新在耕作條件下的真實測試,技術必須不斷修改直至滿足農民的需求,否則必須放棄技術或只能推薦給有限的農民群體;在知識實用化這個技術篩選過程中,研究人員必須與農民、推廣人員協同工作.
3.2.4知識的傳播
創新的傳播為知識的產生和大規模農田應用之間的鴻溝架起了橋梁,它要求知識的雙重轉換,第一步轉化到推廣機構,第二步轉化為農民所需的知識.經過一個成功的實用化過程,技術可以向農民進行推廣,但要求向農民提供靈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薦選擇.換言之,技術是基于科學原理的,對這些原理進行解釋,就能使參與者根據需要進行修改.這是非常重要的,學會如何應用一項新技術是不夠的,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通過教育和學習,理解了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們才能改進新的實踐.
3.2.5知識的應用
產生的新知識如果不以某種方式富有成果地應用,那么新知識就毫無價值.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內的知識應用,意味著農業科研活動所產生的新知識集成到系統中并被農民采納和應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最終目標是知識的應用和創新,所以,農業科研結果的采用率是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績效的關鍵指示器.
3.2.6經驗的評估
Nagel(1980)把評估定義為:”用戶對信息輸人(知識)績效的判斷”.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評估是系統功能是否提高了農業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轉化率、降低了重復率,即衡量農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滿足的.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更多地依賴于知識和技術,經驗評估能對技術的不足之處快速反應,監測到系統出現的錯誤,并立即進行校正,其功能愈顯重要。
四、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產生的影響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是一種基于Web知識網絡系統,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農業研究、教育、推廣之間的傳統線性關系由動態交互過程所取代,改變了農業科研的組織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對農業的教育和推廣都產生了深刻的改變。
4.1對農業科研的影響
農業科研的知識管理系統把不同機構的研究成果或行動組合在一起,擴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圍和協作研究機制,出現了一些諸如研究聯盟、聯合研究和許可證協議等新型組織形式,它們以一種更敏捷、靈活的方式通過多學科的聯合研究項目將研究機構擁有的資源在一起.科研知識網絡把其下游的推廣者、農戶聚集在一起,跨越時空,更適應研究、教育、推廣的動態創新,增強了農業科研的有效性.
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中,快速擴張的Web出版物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存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增強了獲取在線數據庫、知識庫和信息的能力,同時對智力資產進行保護,提升信息和知識的價值;與農業研究技術相關軟件的重大進步以及其它學科領域的進展嵌入知識系統,大大加速了農業科研過程,使之更加有效;開啟了科研人員與工作于同領域或課題的同行社群的廣泛交流與協作,他們能實時交互,創建一個科研者的虛擬社群,改變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與傳統網絡相比,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產生以下深遠的影響:農業科研系統的成員之間的知識循環和交流速度加快,沒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會議;一個改進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識管理技能的網絡系統,能處理的信息和知識量呈指數形式增長;提供了進行聯合研究的可能性,因為研究者能夠實時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機構的研究能力;實時雙向交流的新技術使交互知識的開發成為可能,對話不僅促進了知識交換,也能從各種不同知識源的交互作用中產生新的知識;最生要的是,知識系統所使用的技術實現了捕獲非編碼知識的動態過程,并將隱性知識集成到指定的現在知識庫中,豐富了它的內容,加快了創新知識產生的速率。
4.2對農業教育和推廣的影晌
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在促進農業科研進展的同時,還要培養農業人才并對科研成果進行推廣,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務.培根說:“知識是力量,知識的價值不僅決定于其價值的本身,還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的價值也依賴于知識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農業教育和推廣實質上是知識的傳播和擴散.過去,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要接受知識主要是面對面的交流,或者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媒介,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是截然分開的,信息和知識的流動存在著嚴重的障礙.現在,農業科研知識管理系統通過共同的使命感、語言和共享的系統概念,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三者一體化,從時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戶的社會距離,減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信息系統的連接,能夠將科研所產生的新知識和技術快速地傳播,讓研究者、推廣人員和農民在網絡中尋求所需的人和知識,進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學習過程,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并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研人員.一個沒有經過培訓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讀書能力和鍵盤操作技巧,他就能夠在這個系統中方便地檢索、操縱各種數據,與其它地方有著相似問題經歷的研究者、推廣人員、農民進行交流、討論,在參與者之間開啟了動態的、前瞻性的知識流和交互作用,通過基于這些交換信息和知識流的學習過程,使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開發能力。:
農業科研院屬企業對農業企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帶頭和推動作用,在彌補所在科研院財政收人不足、提高科研人員收人和促進科技成果轉達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般具有以下特點:l)投資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投資收益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弱;2)投資主體單一,大多為國有獨資企業或控股企業;3)經營管理者多數為兼職的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員。高層次專職的經濟管理人才匾乏,對本領域的技術了解較多,但對經營管理、財務成本核算等知識相對不足。
2農業科研院屬企業潛在風險
2.1農業科研院屬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薄弱我國將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要求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相互監督制約,尤其是董事會要能充分發揮作用。但是,相當一部分科技開發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并沒有按規范進行運作,還沒有真正形成現代企業運行機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很不完善。
2.2產權歸屬不清,連帶責任風險大一些農業科研單位在“非轉經”的過程中,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相關審批手續,投資方和經營方往往為實際的同一主體,科研院屬企業法人代表,總經理基本由投資研究所主要負責人兼任,致使實際出資人虛位,投資監管責任不明,對資產的經營行為缺乏監督約束,造成了雖然有人經營使用國有資產,而無人向經營者追索投資收益和所有者權益的弊端。
2.3關聯交易復雜,成本核算不準確科研院屬企業投資方和技術依托單位往往都是同一單位,利潤和投資收益混淆,企業保值增值責任主體不清。一方面應該由企業承擔的相關費用沒有正常納人企業經營成本;另一方面一些與企業取得收人無關的成本費用在企業支出,企業的經營利潤以各種不同的關聯交易形式返回給其投資單位或主管單位。
3農業科研院屬企業潛在風險原因分析
3.1認識上的誤區農業科研院屬企業基本屬于國家投資,科研單位產權管理意識和成本效益觀念比較淡薄。
3.2體制上的障礙多頭監管但監管部門職責不清,缺乏統一的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監管不力。名義上,農業科研院屬企業監管部門很多,外部有國資委、財政和稅務審計等部門,內部還有主管單位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內審等,但實際上,每個部門的監管職責并不明確,責任意識淡薄造成了監管乏力。
3.3內控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對內控制度的認識不足(理解偏差),認為企業內部控制就是內部會計控制或財務控制,是財務部門的事情,有的把內控制度等同于內部管理制度,強調了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控制,忽視了內部控制的整體協調。
4加強對農業科研企業院屬企業監管的途徑和方法
4.1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產權制度上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其關鍵是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而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建立在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基礎之上的,當前,我國國有產權改革的核心問題應著眼于解決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問題,將政府職能從國有資產的管理中剝離出去,將資產委托給能完全以企業經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機構來運營。所以最根本的是真正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清楚、管理科學和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
4.2創新財務管理機制加強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應圍繞企業戰略目標,根據生產經營規??茖W、合理測算各項目標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在建立目標成本的前提下,通過建章立制將成本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生產崗位。
4.3強化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和經濟責任審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要求,將企業負責人的年度目標考核與任期目標考核相結合,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兼顧,結果考核與過程評價相統一,考核結果與獎懲、任免相掛鉤。
1.1是順應國際形勢和國家政策的必然之舉
隨著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國家逐步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保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電子檔案管理辦法》和《電子檔案管理規范》等法律法規,這一系列舉措說明了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國家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步驟。
1.2是檔案傳統式管理的發展趨勢
中國最早的檔案工作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結繩記事,甲骨文、金文、竹簡、羊皮卷、帛書等都是曾經檔案的記錄載體,發展到以紙張作為檔案的主要載體后,檔案管理逐漸制度化、系統化,但傳統式管理有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一是由于檔案需長期保存,紙張極易受潮、蟲蛀及火災等災害的毀壞。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保管經費,檔案被反復查閱,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損或遺失,導致檔案工作人員為無備份而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檔損失擔憂。三是檔案傳統管理特點決定了檔案的交互性弱,不利于不同部門、不同地方和不同級別單位的使用。
2現代農業科研發展中檔案信息化建設的作用
2.1優化保存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農業科研檔案主要是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載體材料的總稱,其主要包括課題從立項、申報、總結、成果鑒定等一系列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檔案材料,如科研檔案課題立項的申請書、合同書、實驗調查記錄、科研過程中的照片以及科研人員在該項研究中撰寫的論文等,既是生產資料,也是體現現代科學技術的載體。檔案信息化建設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利用微機對檔案文獻進行收集、篩選和不同層級的加工,加強了對農業科研檔案的保存優化率,是第二次農業科研創新,既擴大了檔案保存的范圍,又加深了檔案管理的深度,有利于各種檔案長期有序的保存。
2.2發展農業技術
農業在過去幾千年作為主要產業,現在被稱為關系國計民生的第一產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如何有效傳承農業技術?除了身傳言教,我國還出現了農業著作和一些有關農業生產的記錄,如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創造的十二氣歷對農業影響頗深。言傳身教和過去的農業書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極易失傳,印刷技術的落后和文言文的使用極大地限制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傳承。20世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計算機技術的廣泛使用為標志,檔案信息化管理也被國內外應用于農業。檔案信息化、電子化的特點是易傳送、易分享、易再次加工,這使得先進的技術、理論、手段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能被更多人和更多地方學習、使用,進而有益補充,更帶動農業科學向縱深發展。
2.3經濟效益
1節約了檔案管理成本。農業科研檔案管理作為一門系統而專業的工作,既有農業科研工作的特性,又有科研檔案管理的普遍性。傳統式的檔案管理需要長期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之相比較,有賴于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檔案信息化管理一旦建成就能減少投入,節約資源。2創造新的經濟價值??萍际谴龠M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助力,農業科研檔案是系統的科學技術的載體,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從最近幾十年檔案信息化管理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檔案信息化管理當然也包括農業科研行業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對信息、計算機系統和人之間流動的良性管理可以帶動廣告收入、知識產權相關收入和農業增收等方面的提高。如果忽視了檔案信息化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那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檔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發展趨勢。
3在農業發展中的現狀和困境
3.1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管理軟件缺乏統一性
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的信息化管理發展水平不一致,不僅表現在技術水平,也表現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缺乏統一性。使用的電腦系統不兼容,運行的軟件各自不能互用,全國又沒有共用一個既適用于文件檢索又可用于檔案信息管理的計算機管理軟件系統,這些技術問題制約了檔案信息化、電子化的進程,不利于工作人員利用電腦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編輯成果。3.2制約檔案信息化建設水平和進程的起因由于我國事業單位的招聘機制分為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使得各個農業科研機構出現了一個怪圈,懂技術的不懂檔案信息化管理,精于檔案管理的又不熟悉農業科技領域。一些單位在發展檔案信息化過程中沒有配備具有檔案管理專業素養的人員,“抓壯丁”轉去負責農業科研檔案管理工作。從目前看,許多檔案部門缺乏現代高技術人才,檔案、信息處理和農業技術復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人員現代技術水平偏低,甚至有現代文盲現象,盡管引進了現代設備,仍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更是阻礙了檔案信息化管理現代化。
4對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思考
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建設順應了全球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對當前檔案管理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對農業科研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檔案傳統管理模式,打破檔案信息化建設制約瓶頸,力爭在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建設中脫穎而出,這就迫使我們要正視檔案信息化建設,對照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困境,積極地尋找今后農業科研信息化建設的應對之策。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建設是農業科研和檔案管理兩大專業領域的有機結合,要實現其長期的良性發展就要求從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彌補短板,鞏固長板,形成合力。
4.1建立全國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建設統一體系
個體的發展離不開集體的有力支持,要實現檔案信息化建設,必須建立全國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建設統一體系,體系要對檔案管理中涉及的硬件、軟件和法律法規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規定,讓一切檔案信息化建設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4.2高標準培養復合型人才
做好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工作離不開復合型人才的作用,要制定一個長期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使其在檔案、信息化和農業方面精而專,既能投入農業科研實踐,又能做好農業科研檔案工作,更能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開發好農業科研檔案信息的價值,創新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管理方法。
4.3重視農業科研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深層次開發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科研工作績效管理
1關于科研績效管理的理解與認識
科研管理工作大到行業管理,小到具體的單位內部管理,都是以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基本特征的部門管理,從屬于公共服務部門的一個部分,以提供管理和服務為目標,具有社會公益特點。
績效,又稱生產力、業績、作為等,指的是行為主體的工作和活動所取得的成就或者產生的積極效果,是對資源投入-產出行為效益的評價。針對農業科研工作來說,具體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實踐,就是通過科研組織系統整合資源達成目標的行為,從全方位對科研工作績效進行監控、行為改進和評估,它主體功能是評估、衡量、追蹤,主要作用表現在:(1)對科研項目、科研工作的責任落實;(2)承擔工作利害關系人的期望;(3)科技成果、工作結果導向的強調;(4)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的雙重需要;(5)激發人們的工作熱情;(6)有效的管理工具與工作改進。
從管理學來講,績效管理是管理組織績效的實現過程,管理學界對績效管理的研究和認識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豐富而發展完善??冃Ч芾碜鳛橐环N動態的改進公共績效果的管理方式,在科研單位內部它以單位的整體績效為分析單元,更加強調結果導向、戰略管理與系統管理,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單位的工作效益和業績、明確管理職責和任務,強化單位內部的激勵機制,優化單位內部的資源配置。
2當前我國科研工作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加快,績效管理作為一種新管理理念和實踐,在我國不少地區、單位進行的推廣應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科研工作特別是在農業科研單位中,績效管理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不夠完備,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科研工作的產出難以量化,運行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農業科研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一項受環境因素干擾較為嚴重的工作,特別是科研項目來源多元化、考核指標的多元化、考核過程的復雜化、科研工作量化的復雜性、考評標準的多元化等等,都決定了科研工作難以以正確測量技術進行度量或者量化。不同的項目來源責任方對項目績效目標要求也不盡相同,在同一個單位內部不同類項目之間目標考核的差異較為明顯,而對同類項目之間科研產出也難盡相同,不可類比。農業科研工作包括農業科研項目既要注重實效性又要注重時效性,更多地農業科研項目的投入更關注社會效益,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運算問題,因而無法取得比較可靠的比較成本和收益數據,在績效評價上造成困難。
(2)績效管理項目目標缺乏準確性
在公共部門的管理過程中,一般情況下,績效管理項目目標都缺乏一定的準確性,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眾多的公共項目在管理的過程中都包含著許多價值判斷和政治因素,難以以數量或者正確定量定性表達,在社會成員中很難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評價尺度,甚至在項目指標的設計上有一些長官意志,缺乏科學依據,與實際脫節;甚至在一些競爭性項目的申請上,申請者之間對同一項目的實施結果和效果相互攀比。而從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發,農業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門更多地愿意把管理目標、工作目標用文字性語言修飾完滿、表述含糊,這樣為避免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尋求突破口。
由于農業行業和產業的特殊性和特殊地位,農業科研不僅僅涉及農業生產活動,也涉及到農業產業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農業是一項涉及民生和社會長久穩定發展的公共事業。因此在農業科技項目績效管理目標中涉及眾多內容,在科研工作具體的管理和執行實踐中,同一類農業科研項目之間考核指標的定性和定量標準很難確定一致。由于農業生產活動有一定的特殊性,農業科研既需要實驗室工作,又需要更多地田間實驗實踐等等,因而農業科研工作的運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業生產的實際,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難確定性,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實施剛性管理制度,更多地需要彈性和柔性管理。
(3)理論和實踐不足
從我國目前的績效評價的實踐來看,從參與績效評價的研究者本身講,要求要有多學科的知識背景,如管理學、統計學、經濟學、心理學、行政學、法學等,對研究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比較少。
從農業科研工作績效管理運行來看,特別是現實國情的制約、體制和傳統作風的影響,使得對績效管理的研究難、見效慢,同時績效評價過多地帶有行政色彩,也使得績效評價與一般工作考核差異不大。其次,由于農業科研項目的實施周期較長,特別是科研項目更注重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這種效益的測算標準、方法還不健全和科學,從而使得農業科研工作的績效難以有統一的標準和方法。第三,績效評價針對的測評群體都是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知群體,在科研項目、科研工作管理的過程中,難以形成統一整合的量化行為標準,對人才考核的標準在不同的項目、工作領域不同。第四,在具體實踐方面,我國開展績效管理起步較晚,相關的理論研究不足,績效管理的制度基礎薄弱,績效管理較多地停留行政模式的基礎之上,在績效評價的指標設計以及評估方法的選擇上,受到局限,也使得績效管理的效用難以有效發揮,績效管理理論上有待于進一步深化,逐步建立和完善。
3完善我國農業科研工作績效管理的措施和建議
(1)積極培育績效管理的生態環境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工作推行績效管理之所以舉步維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還沒有形成一個有利于主管部門和單位組織機構實施績效管理的社會生態環境??冃Ч芾硎枪芾淼囊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植根于發育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土壤之中,也植根于社會這一更大的土壤之中。
農業科研績效管理涉及面廣、寬泛,我國的績效管理要能夠健康發展,并迎頭趕上國外先行國家的水平,現在就需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科研工作的得失成敗,要審時度勢,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要善于抓住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機遇,加強農業科研績效管理的宣傳和理論研究,要增加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遵循農業科研工作規律,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加強單位內部組織文化建設,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強行業主管部門在提供績效管理全面質量,積極改變不適應發展需要的考評制度,不斷探索和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為開展績效管理的發展提供條件,在全社會營造合理公平的環境,建立“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價值取向,以責任性、回應性、公平性、節約性、高效性為基本特征,積極推進科研工作績效管理工作。
(2)不斷完善績效管理的配套體系
一是要實現科學地評價公共管理部門的績效,需要建立一個規范的、合法的、真實的統計數據系統,逐步與國際接軌,建立科學的標價指標體系和科學的方法,采集真實的數據,進行分析評估的出正確的結論。
二是要逐步建立導入基于績效的預算體系。要將加大對涉及公共事業運行成本的核算和監督,加強各級人大對政府預算審定和監督,努力構建完善的基于績效的公共預算體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為公共部門績效管理提供基礎。
三是要加強績效評估的后管理過程。要積極把績效評估的結果納入到日常的管理過程之中,讓參與者真正能正確認識到其有存有的價值,減少組織內部成員對自我評價偏失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動,把組織內部成員的獎金分配、職務升遷等與績效考評的結果聯系起來,發揮好績效管理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可把績效評估的結果做好今后組織內部政策、制度等改進的依據。
(3)強化績效意識,促使績效改進
一是要積極改變績效意識,積極改變績效核算的方式和體系把績效評估納入管理成本效益的核算體系,建立公眾參與的評價方式方法,改變主管部門績效評估的方式。
二是要根據不同科研項目、科研工作的性質以及現實情況和階段發展,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制定靈活多樣的績效目標和績效規劃。
三是要建立多重績效評估體制,特別是要積極改變以往單純靠農業科技主管部門評估的單一主體形式,逐步實現官方評估、民間評估、專家評估并或者多元化評估。
四是要建立全新的激勵機制。促使農業科技工作者,特別是科技項目的參與者、執行者以及相關的社會公眾,參與改進績效評估的方式方法,為科學評價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是要建立績效管理的誠信機制。把績效管理納入常規工作之中,建立一種相互之間的誠信機制,有效降低績效考核中隨機誤差,使考核的結果更能珍視與現實,實現績效管理的常態化和動態化管理。
1.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改革與人事檔案管理改革要遵循的主要原則
為了保證整個農業科研單位的正常秩序,保證農業科研單位的市場競爭能力,必須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則,并在整個過程之中,受到這些基本原則的約束。因此,在進行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設計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原則。第一個要考慮的原則是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物質性人事管理和檔案管理原則。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在基本職位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基本工資數目也是相差無幾的,那么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夠提供給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員的額外金錢就成為了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極大促進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進行考慮的首要原則是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物質性人事管理原則。第二個要考慮的是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檔案管理原則。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在獲得職位的晉升之后,不僅僅可以獲得更加多的物質性收益,還可以收獲來自各方的尊敬,這也是促進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積極工作的源動力之一。但是,由于農業科研單位的管理職位畢竟有限,沒有物質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廣泛。因此,其次考慮的是原則是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則。第三個要考慮的是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檔案管理原則。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在農業科研單位之中,因為種種原因,總是難以得到自己應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競爭之中,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也難以避免拉客等惡意競爭行為的出現。例如在家族性農業科研單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員能夠真正地晉升到管理層之中去,這就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機制的運行,農業科研單位的人事管理機制也難以激發出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因此,在進行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設計的時候,要注重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則。
2.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改革與人事檔案管理改革思路
進入新世紀,在信息化的時代下,傳統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機制已經不能夠滿足人才的切實需要。針對這樣的情況,在農業科研單位推行人事管理機制的時候,一定不能夠僅僅考慮到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經濟方面的人事管理,還要注重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做出了對農業科研單位巨大的經濟貢獻的時候,可以考慮為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設立相應的職位,滿足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未來發展。也可以為工作人員去報一些專業技能知識培訓班,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為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以后的發展提供保證。在進行整個農業科研單位的人事管理與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的評判過程之中,可以隨時進行變化,并使用相關的檔案管理手段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并根據這些變化改變變量(例如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性別情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年齡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學歷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婚姻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職位狀況等變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過對這些基本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變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個變量改變之后,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所接收到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報,以及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具體的滿意程度,制定出符合農業科研單位長遠利益、有利于農業科研單位發展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這樣就可以拉近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之間的距離,促進農業科研單位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總結
1.1人事管理部門缺乏主動性,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現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沿用的是黨政機關單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門的工作任務由主管部門布置并檢查監督,是一個完全的責任主體,自身沒有主動性。因此,對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這種體制下,多數科研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還停留在執行工資政策、人員調配、職務晉升、職稱評聘等傳統的人事勞動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上明顯不足。這種管理模式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科研院所逐漸凸顯出不適應性。
1.2現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人為本”已成為當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導思想,為激勵科技人才的創造熱情和創新精神營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漸得到認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產生推動各項工作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而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事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顯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
1.3傳統的管理機制嚴重制約農業科研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的勞動人事管理機制仍被廣泛應用,農業科研單位的發展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受到嚴重制約。除此之外,科研單位的人員培訓對象主要以管理人員與科研人員為主,對工勤人員的技能培訓較少,直接影響了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無法為科研工作者提供較好的輔助服務。另外,農業科研單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農業科研單位內部科研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因素使得農業科研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
1.4科研人才流失嚴重,影響科研事業的發展
在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才的規模和素質是衡量其科技實力和潛力的重要指標。雖然人力資源越來越受到各單位管理者的重視,但目前我國農業科研單位人才的流失越來越嚴重,一是農業科研單位的經濟和環境存在著明顯的劣勢,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從事基礎性科學研究的農業科研單位往往處在生活條件較差的偏遠地區,在這些地區工作和生活會比在大城市生活艱苦得多,且面臨子女上學、配偶就業、住房難等問題。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工作艱苦,自身效益較低,導致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低;科研設施、條件簡陋,缺乏與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實驗條件。三是普通農業科研單位獨立爭取國家、部、省級重大科研項目日趨困難,導致科研經費嚴重不足。上述原因不僅導致高層次人才流失,也是高層次人才引進困難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單位的成本,降低了科研單位的競爭力,影響了科研的發展。
1.5農業科研隊伍結構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來,由于多種原因,農業科研單位人才隊伍結構嚴重失衡。一是人才學歷結構不盡合理。目前,農業科研單位高學歷(博士、碩士)人才較少,中等學歷人才(大專以上學歷)沒有得到充分培養和利用。二是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不盡合理,科技開發、管理和推廣人才匱乏。例如,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2010~2012年人才情況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專業技術人員總數呈遞增趨勢,但工勤人員總數呈遞減趨勢,對于一個搞基礎性研究工作的農業科研單位來說,工勤人員比例結構是不合理的,勢必導致大事搶著干,小事沒人干,都在爭課題、搶項目,而田間試驗工作任務卻日趨繁重,嚴重影響了科研成果產出效率。另外,正高級職稱人員及博士學歷人員比例較低,人才是科研發展的核心,在當今知識型的市場經濟時代,高學歷人才的引進是關鍵。
2農業科研單位加強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有關人事方面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總稱。通過科學的方法、正確的用人原則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調整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組織的關系,發揮最有利的人力運用,促進事業的發展。人事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第一階段,有時也作為廣義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代稱。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識到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英國經濟學家F•H•哈比遜認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資本和自然資源是被動的生產要素,只有人才是積累資本,開發自然資源,建立社會經濟和組織并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識競爭與人才競爭的新時代,農業科研單位的人事管理是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農業科研院所發展之根本保障。
3農業科研單位加強人事管理的幾點建議
3.1圍繞科研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靈魂,是人的行動指南??蒲袉挝坏乃枷胝喂ぷ骶褪亲畲笙薅鹊卣{動廣大科技人員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科研任務的順利完成。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是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科研工作進行,要深入科研第一線,了解科研人員的思想活動,幫助他們解決研究工作中的思想問題,調整他們在科研活動中的人際關系。做好科研人員的思想工作要采用深入、細致、疏導的方法,不能用搞運動的方法,要保證5/6的科研時間,要多做正面的教育工作,從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學習上多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讓科研人員感受到“家”的溫暖,進一步增強科研團隊的凝聚力,從而促進科研組織目標的實現。
3.2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機制,盡快制定合理的人才開發目標
要創造一個包括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項規章制度的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等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優良環境。就目前農業科研單位的發展而言,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必須建立和完善比較健全的人事管理機制,對原有的管理結構進行整合,逐步實現資源共享,確保農業科研單位的工作能夠正常進行,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同時,盡快制定合理的人才開發目標,針對人才資源的規模、質量、分布及激勵環境等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穩定存量,調整增量,改善結構。當務之急是要穩定現有農業科技人員,在人力資源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要不斷改善人才結構,合理地引進和培養科研人才、管理人才、開發人才和推廣人才。
3.3積極推行“終身教育”制度
科研單位是一個不斷出成果、出人才的生產知識的機構,“終身教育”制度是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加速科研單位人才成長的有力措施。在農業科研單位積極推行“終身教育”制度,應把培訓、考核和使用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育人、選人和用人一體化機制,把開展在職繼續教育納入單位目標責任制管理,并作為單位領導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落實繼續教育培訓與考核、任職和晉升相結合的制度,使繼續教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由于不同的工作崗位對知識、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因此,科研單位黨政管理干部、第一線的科研工作人員和普通的科研輔助人員,都應接受終身教育,不斷更新知識充實自己。人事管理部門要根據單位發展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和多形式地對在職人員進行教育培訓。通過繼續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充分挖掘了科技人員的潛能;另一方面,有利于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這樣不但可以留住現有的科技人才,還能吸引更多的優秀科技人才,形成人力資源開發的良性循環。
3.4建立符合科研人員特點的考核、晉升制度
科研人員的職稱是衡量科研人員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標志,也是鼓勵科研人員多作貢獻的有力措施。通過公平、公正、合理的績效考核晉升科研人員是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蒲袆趧邮且环N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又是探索性很強的復雜勞動??蒲袉挝粚蒲腥藛T的考核、晉升要充分注意這一特點??己烁刹恳话惆ǖ?、能、勤、廉等方面。但對科研人員的考核,不能過分強調考勤,而應該側重對他們的考績。創造性的勞動是很難用考勤尺度去衡量的,科研人員的考核和晉升應該著重考核他們的專業知識,考核他們的創造能力、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考核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品質素質。搞基礎理論研究的要看學術的數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學術論文的質量;搞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的,應看其科研成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水平。年資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工作經驗,但創造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并不與人的年資成正比,據有關專家推算,科學家創造力的最高峰值年齡是36、37歲,因此,在考核、晉升科研人員的時候既要重視科學工作者的知識經驗,更要重視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研究能力,絕不能“論資排輩”以工齡去評定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科研人員職稱是一項學術性很強的工作,在評定方法上不能用行政任命的方法,應采取同行評議。不僅有所內專家參加,還要請所外專家評議,這可避免評定的主觀性、片面性和不正當的人事關系。
3.5保障職工利益,重視激勵機制
職工利益是構成單位利益的基礎。如果否定了單位每一位職工的具體利益,那么單位的整體利益也就無從說起。單位制定激勵機制時要以員工的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管理者應認識到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單位的利益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激勵是調動人們積極性、創造性的一種方法,激勵在管理活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對群體成員的激勵,是提高個體活動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科研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實現科研活動的任務和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與此同時,也應制定相應的懲處制度,懲罰、警告那些對科研工作持消極態度、不按規定履行科研合同、違反有關科研管理規定、違背學術道德和職業規范以及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個人或部門,做到賞罰分明,人人平等。激勵的方式多種多樣,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目標激勵。
科技人員本身熱衷于具有挑戰性、創造性的目標任務,并盡力追求完美的結果,渴望通過這一過程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我價值。通過層層制定目標,使每個人的行動都與自身目標聯系起來,而且與組織的目標聯系在一起,同時,實行責、權、利掛鉤,使職工增強了集體責任感,行動有了方向,自覺地控制行為,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2)榜樣激勵。
單位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在“獎勤罰懶”上明確責任制。通過開展“先進典型”、“發明創造”、“崗位標兵”和“合格管理者”等各類活動,樹正氣立典型,用榜樣的力量激勵更多的員工愛崗如家、同舟共濟。同時,對有突出貢獻的員工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
3)經濟激勵。
使用金錢激勵最直接有效,激勵科研人員積極從事科學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利益,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科研任務。科研單位采用增加獎金、科研經費資助、科研獎勵金額提高和其他與經濟掛鉤的獎勵等經濟激勵方式的同時要注意不可給員工制定難以實現的任務,否則員工會覺得獲得獎勵遙不可及。經濟激勵體現了多勞多得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改變了經濟收益只與職稱、工齡、學歷掛鉤的現象,實現了按科研工作情況及績效取酬,使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員勞有所獲,從中獲得公平感和成就感,充分發揮物質激勵的作用。
4)評判激勵。
評判激勵是指對人的某種行動作出一定的反應。對職工在一個階段內的表現,要及時、公平地給予肯定或批評,對取得成績的職工給予表揚、獎勵,滿足其榮譽感和成就感;對出現問題的職工,正確客觀地批評,激發其改正錯誤或追求上進的強烈愿望。
5)競爭激勵。
競賽能增強集體的榮譽感、凝聚力,促使人產生敏捷的思維、提高能力。人事管理部門要經常組織開展各種有益的競賽活動,如開展優質服務競賽、崗位技能比賽等,激發、激勵職工積極進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6)知識激勵。
知識激勵就是給職工提供學習培訓機會,使他們充實知識、培養能力和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例如,通過等級證書學習、進高校深造、出國培訓等方式,為他們進一步發展提供機會。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