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3:05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數學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高中數學 教學活動 人文素養 培養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許多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恐懼感。談到數學,部分學生心情沉重,覺得數學學科的學習內容過于枯燥,難度較大。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都會選擇將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教學目的的單一,使得學生學習壓力很大,無法在輕松的氛圍下進行數學學習,也無法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情緒。將人文素養教學內容融入數學中,會使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更豐富,也有利于高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高。下面筆者就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談談看法。
1.加強和諧課堂氛圍構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課堂氛圍對于課堂教學質量有重要的影響。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會使學生覺得有存在感。學生的人格與個性化追求被教師尊重與肯定,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師生互動,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讓學生懂得尊重與被尊重,享受分享的快樂。
比如在講解《生活中的變量關系》時,教師可以先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將生活中的變量關系進行呈現,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生活性與實在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用水量與水費的關系,發現上樓與身體能量消耗之間的變量關系。在師生互動活動中,學生的諸多觀點被教師吸納,思維得到發展,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2.利用課堂導入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課堂導入階段的有效教學,能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思維啟發與引導,讓學生從中產生數學學習的自豪感,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高中數學中的許多內容與定理,都是由數學專家研究與發現的。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前,了解一些相關的數學故事,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之不易,體會到探究數學知識的樂趣。
比如在學習有關于幾何的知識前,教師可以從學生了解的勾股定理談起,為學生講解數學總結勾股定理的過程,之后將教學重點進行呈現。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進行新知識的引出,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使學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了解了我國數學家的故事之后,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被激發,人文素質大幅度提高。
3.開展合理的探究學習活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會使學生認識到探究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勇于進取。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比如在講解《空間直角坐標系》時,由于剛剛接觸這個知識,學生很難找到繪制空間直角坐標系的正確切入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立體圖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空間直接坐標系的建立。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學生互相幫助,共同解決數學難題,不僅降低了高中數學的學習難度,還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更豐富,有利于高中生數學學習水平的快速提高。
4.利用科學的評價手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師用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行為與付出,可以讓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肯定他人,是一種重要的品質,教師肯定學生,學生了解被肯定的欣喜,就會樂于在生活與學習中發現其他人的閃光點。人文素養的提高包括方方面面,所以教師要習慣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
如在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對那些表現積極、勇于發言的學生進行肯定,利用言語肯定他們的學習行為。對于那些表現不積極的學生,教師需要利用眼神或者言語進行激勵,像“你們要加油哦,不要落后”這樣的話都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心理得到滿足,也會讓學生學會激勵身邊的人。
5.結語
高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開展有效的人文教育活動,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鑒于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偏見”,將人文素質培養內容融入到數學教學中,會使數學教學活動吸引學生,有利于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筆者從不同的方面對高中數學教育過程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方法進行了分析,希望高中數學教師明確教學目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數學評職稱論文
高中教育可以說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中數學教學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做好高中數學教學其實是比較困難的,高中數學的教學工作過程中筆者也產生了一些感悟。
隨著新課改的不時推進和深化,新的教育理念順勢不得人心;新教材在運用過程中得到考證;教員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作變化;課程資源得到進一步的拓寬和開發等.同時,我們在解讀新課標、觀摩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以及在平常的教學理論中,經常也能聽到、看到、遇到課改的一些問題,對其中的一些問題也存在著一些困惑,下面我就新課標的施行談談本人的幾點感悟.
(一)感悟之一:關于“情形的創設”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理想的情形中和已有學問的根底上體驗和了解數學學問.”于是乎在這種課改潛能的感化下,越來越多的教員非常注重“情形的創設”,不論是習題課、概念課、應用題課還是理論活動課都有一個“情形的創設”,上課一開端常常呈現這樣一種教學流程:教員創設情形――引導學生考慮――探究學習新課……為此,不少教員都要絞盡腦汁、煞費苦心腸想方設法去創設一個“情形”.當然一個好的“情形”,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的氣氛中,也可以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但是我們在充沛認識“情形”在教學中的作用的同時,要避免認識上的偏向,并非是一切的課的導入都必需有一個“情形的創設”.《數學課程規范》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厚的理想背景”,這個理想背景既能夠來源于生活,也可來源于數學自身.數學教學應與理想生活相聯絡,絕不是一切的教學都必需從生活中找“原型”.
因而我們在“情形的創設”中,首先要留意:情形的內容和方式應依據課的內容和不同的學段來創設,切忌牽強附會,讓情形成為課堂的“擺設”或使情形牽強化、庸俗化.其次,“情形的創設”必需目的明白,切忌在情形中“兜圈子”“繞遠路”.
(二)感悟之二:關于“小組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是新課程實驗中運用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倡導協作學習簡直成了課堂教學變革的代名詞.但在理論中,我們發現協作學習方式的施行存在著誤區.
在大多數的教員觀念中,協作學習主要適合比擬簡單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因此課堂中呈現出來的協作學習常常只是同窗們“協作”找出教師布置的問題的答案在課本中的哪一頁然后派一個代表停止答復.這顯然是一個誤區.由于這樣簡單的任務基本無須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方式更多的應該是在當學生個人遇到難以獨立處理的學習任務時應用,經過協作學習到達處理問題的目的.所以,“國外已有的研討以為,協作學習方式適合于較為復雜或較高層次的認知學習任務,適合于絕大多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任務.另外,假如教學目的自身包含了人際交往質量與才能培育的話,那么,就更需求采用協作學習的方式,在協作中學會協作”.
在普通的協作學習中,學習好的學生不會等其他學生發言,而是首先把本人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方式.當教師問到學困生時,他們固然常常可以答對,但這并不是他們本人考慮得到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教師說,新課程讓學生兩極分化嚴重,一局部也來自以上緣由.因而我們在小組協作時,一要把握好機遇,二要精心設計協作學習的內容,三要停止合理的分組,四要明白小組協作的目的.真正讓小組協作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繁華鬧走過場.
摘要: 基于網絡的高職數學教學是一種探討和發展中的新型教學模式, 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差異。描述了網絡環境中高職數學課堂教學的特點及其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優點。
關鍵詞: 高職數學教學; Internet; CAI; 電子白板; 校園網
創造情景, 激發興趣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表現為單維性, 即從抽象的數學文字到抽象的數學公式。因此, 教學中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更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在傳統的高職數學教學活動中, 人們只是強調抽象邏輯思維而往往忽視了形象思維的作用, 但在網絡環境下, 以上矛盾迎刃而解。例如: 在教學《導數概念》時, 針對長方形繞中間垂直對稱軸快速旋轉時會形成什么圖形這一問題, 學生眾說紛壇, 急欲求知。筆者引導學生在電子白板上進行自由交流討論, 讓學生在校園網的素材庫中搜集用3D Max 軟件制成的長方體旋轉成圓柱體的過程的三維動畫, ( 平時一定要做好數學素材的積累) 。使該演示呈現在學生的電腦上, 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悟圓柱體的形成過程, 激發學生探求圓柱體特征的欲望, 確實有“投石激浪”之功效。
2 把握時機, 促進發展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高職學生認識規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特別是難點的突破、重點的處理、方式方法問題直接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而利用多媒體教學, 只要看準時機, 輔助到“妙”處、“巧”處, 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2.1 使定義清晰化在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 最令數學教師頭痛的莫過于學生對數學中抽象的概念、定義不能真正理解和應用, 而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例如: 教學“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積相等”這一定義時, 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 只能是讓學生動手用尺子測量三角形底和高的長度。而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就能通過“閃爍”、“平移”等手段強調、刺激學生的注意, 把兩個三角形的底、兩條高完全重合, 使學生在觀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積相等”這一定義。學生借助具體事物的直觀形象進行思維, 腦海中很容易建立清晰的數學概念和定義。2.2 使空間形象化立體幾何圖形教學中空間解析幾何圖形非常重要, 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建立空間觀念。而空間觀念的形成, 有賴于想象。例如:《曲面繞定軸旋轉時體積的計算方法》,教材雖然提供了“割拼實驗法”, 但難以通過具體操作使之形象化, 很多學生對這一公式的推導持半信半疑的態度。運用3DMax 制成的CAI 課件, 使抽象內容形象化, 能很好解決這一難題: ①將一個曲面沿著它的定軸轉動形成柱體, 清晰地觀察其體積; ②沿高的方向, 將柱體分割成16 等份的圓臺, 把這些圓臺拼成一個近似的圓臺, 切割成32 等份, 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隨著等分份數的增加, 把學生理解難點的曲面旋轉所形成的體積很形象地反映出來, 從而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知材料, 為其大膽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 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2.3 使導入適時化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 圖文聲像并茂, 形象直觀生動, 但必須注意適時導入、恰到好處, 才能化平淡為神奇, 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 在教學《曲線對X 軸圍成的面積與函數的積分關系》時, 將多媒體適時地引入課堂, 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猜想之后, 再用媒體進行演示論證, 這樣才能適時導入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只有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責任編輯徐麗娟26教育技術導刊·2006 年第6 期教育技術導刊·2007 年第3 期把多媒體用在掌握知識的“刀刃”上,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3 共享資源, 協作發展應用網絡環境進行高職數學教學, 可以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教師不必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組織和編寫教案上, 而只需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在網絡教學中, 教師處于引導、點撥的輔助地位, 在幫助學生確定某一學習主題時, 引導學生從何處獲取有關的學習資料, 如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等。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 通過伙伴或教師的幫助自主建構知識。因此, 網絡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協作性、創造性、創新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論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提問藝術”的運用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問題教學為切入點,以創新思維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本文擬通過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借鑒早期新課改實驗學校成功的教學經驗,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一、“提問藝術”的重要性
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梢姡@種“問題教學法”具有三大鮮明而獨特的基本教學特征: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問題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必須重視“問題的設置”,通過運用“問題教學法”和“提問藝術”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從而實現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新課改理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問藝術”的運用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有效性原則
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效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針對性,問題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和開放性。有效性提問方式多種多樣,如檢查式、固設懸念式、拋磚引玉式、引導式、創設情境式、反問式、擴展式、層遞式、聯想啟智式。有效性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他們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適度性原則
提問的適度性大致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問題難度要適度,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應注意在不同的環節上設置問題的難度要有所差別,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提問時機要適度。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和知識點的適當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多用疏導性、鋪墊性提問,注意知識的梳理性,因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每一框都有它的邏輯思路。再次,問題數量要適度,提問要適量,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因此,教師要抓住知識關鍵點、學生的興趣點,注重突破重點難點,擊破考點疑點,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堅決克服“問題戰”“滿堂問”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就是說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即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多向后進生提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多向尖子生提一些發展思維的問題,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四)鼓勵性評價原則
鼓勵,在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對一個學生的積極成長,有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師鼓勵要以愛護學生為出發點、實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對那種“你真棒”“你太聰明了”之類的廉價而空泛的表揚并不領情,他們更想要的是充滿真誠的、藝術化的鼓勵。
(五)生活性原則
教學提問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生活,新課程教學要求教育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或以耳聞目睹身邊發生的事件導人,或以社會熱點話題鋪墊,或以具有轟動效應的國際爆炸新聞烘托,領悟生活,進人社會,感受現實,引發思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激發心靈震撼。
三、“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創建活躍的答問氛圍
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會形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共鳴。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意味著教師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感悟。課堂提問貼近生活,有利于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積極回答教師們的提問。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性學習。“一次體驗勝過十次說教”,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性學習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說的: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國古代哲人所說:實踐出真知。體驗性學習使學生重新體會到學習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體驗性學習使教學效果因體驗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說:“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盡量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問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必須關注教學中學生不斷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創新,及時關注反饋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借題發揮做“文章”,調整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當前在判斷是否是有效教學時,我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僅考慮教學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而應在此基礎上更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教學看成是一個一個活的、流動的進程,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險過程。
(三)用啟發提問實現“撐桿跳”
孔子的“不憤發不啟,不徘不發”告訴教師提問要具有啟發性,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實踐瓤一在上個學期必修4第七課第二框“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中,先是提出問題:“田忌是怎樣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然后層層誘導啟發學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馬的比賽結果,而是統籌全局”、“注重整體目標根據對方的部署,調整馬匹的出場次序”、“通過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統結構出現優化調整”,最后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必須做到三點: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問:“三個和尚沒水喝”與“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強化。
(四)“金口”少開,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教師要學會反主為客,答疑解惑,調節學生“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將教師提問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問為主,使學生敢問、善問,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藝術”應注意的問題
(一)強化問題意識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泵绹睦韺W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也指出:“教育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創新始于問題,提出新問題,或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導致新的問題發現與突破。所以強化教師新的問題意識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成功問題教學法的前提條件。教師要保護、引導并激發學生對新情況、新變化的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要容忍學生對既有的、權威的觀點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由質疑進而求異,由繼承然后創新。
首先,教師必須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如果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低,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備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高,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當然,問題性水平高也必須有一個限度,否則,學生的思維難以啟動跳躍,到頭來徒勞無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堅決避免“果子”掛得太高或太低,或學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減少“無用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適時轉到以學生發現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李政道博士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是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就是他提出問題的水平,問題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币虼俗鳛閷W習主體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景,鼓勵提問,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認知內驅力,調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擺脫接受知識時思維的羞澀與定勢,在探究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不斷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加工、組合,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且讓學生真正懂得學習的真諦不在于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于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是一個需要經過反復訓練的過程,不可能一毗而就。為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教師應該事先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不要一疑就問、每疑必問,問題的表述要盡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認真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尋求最佳解決途徑。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教師要用婉轉的語言告知學生,因為與上課內容聯系不緊密,建議在課外幫助他解決;第二類,與教學內容有關,但沒有切中要害的問題,教師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請同學幫助解答;第三類,與教學內容關系密切,能打開學生思路的問題,教師要著重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甚至可以把問題公布出來,讓全班同學共享,作為學習的重點。
(二)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習心理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是感覺一思維一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二是感受、情緒一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感情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而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也是和他們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價值以及體現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的發言權,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己融人到學生中去,為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創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爭論,從而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表達欲望。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所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同時,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獨到之處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二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借鑒早期新課改實驗學校成功的教學經驗,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一、“提問藝術”的重要性
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梢?,這種“問題教學法”具有三大鮮明而獨特的基本教學特征: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問題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必須重視“問題的設置”,通過運用“問題教學法”和“提問藝術”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從而實現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新課改理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問藝術”的運用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有效性原則
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效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針對性,問題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和開放性。有效性提問方式多種多樣,如檢查式、固設懸念式、拋磚引玉式、引導式、創設情境式、反問式、擴展式、層遞式、聯想啟智式。有效性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他們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適度性原則
提問的適度性大致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問題難度要適度,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應注意在不同的環節上設置問題的難度要有所差別,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提問時機要適度。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和知識點的適當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多用疏導性、鋪墊性提問,注意知識的梳理性,因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每一框都有它的邏輯思路。再次,問題數量要適度,提問要適量,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因此,教師要抓住知識關鍵點、學生的興趣點,注重突破重點難點,擊破考點疑點,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堅決克服“問題戰”“滿堂問”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就是說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即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多向后進生提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多向尖子生提一些發展思維的問題,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四)鼓勵性評價原則
鼓勵,在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對一個學生的積極成長,有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師鼓勵要以愛護學生為出發點、實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對那種“你真棒”“你太聰明了”之類的廉價而空泛的表揚并不領情,他們更想要的是充滿真誠的、藝術化的鼓勵。
(五)生活性原則
教學提問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生活,新課程教學要求教育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或以耳聞目睹身邊發生的事件導人,或以社會熱點話題鋪墊,或以具有轟動效應的國際爆炸新聞烘托,領悟生活,進人社會,感受現實,引發思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激發心靈震撼。
三、“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創建活躍的答問氛圍
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會形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共鳴。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意味著教師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感悟。課堂提問貼近生活,有利于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積極回答教師們的提問。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性學習?!耙淮误w驗勝過十次說教”,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性學習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說的: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國古代哲人所說:實踐出真知。體驗性學習使學生重新體會到學習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體驗性學習使教學效果因體驗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說:“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盡量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問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必須關注教學中學生不斷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創新,及時關注反饋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借題發揮做“文章”,調整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當前在判斷是否是有效教學時,我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僅考慮教學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而應在此基礎上更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教學看成是一個一個活的、流動的進程,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險過程。
(三)用啟發提問實現“撐桿跳”
孔子的“不憤發不啟,不徘不發”告訴教師提問要具有啟發性,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實踐瓤一在上個學期必修4第七課第二框“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中,先是提出問題:“田忌是怎樣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然后層層誘導啟發學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馬的比賽結果,而是統籌全局”、“注重整體目標根據對方的部署,調整馬匹的出場次序”、“通過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統結構出現優化調整”,最后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必須做到三點: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問:“三個和尚沒水喝”與“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強化。
(四)“金口”少開,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教師要學會反主為客,答疑解惑,調節學生“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將教師提問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問為主,使學生敢問、善問,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藝術”應注意的問題
(一)強化問題意識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泵绹睦韺W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也指出:“教育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眲撔率加趩栴},提出新問題,或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導致新的問題發現與突破。所以強化教師新的問題意識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成功問題教學法的前提條件。教師要保護、引導并激發學生對新情況、新變化的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要容忍學生對既有的、權威的觀點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由質疑進而求異,由繼承然后創新。
首先,教師必須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如果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低,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備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高,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當然,問題性水平高也必須有一個限度,否則,學生的思維難以啟動跳躍,到頭來徒勞無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堅決避免“果子”掛得太高或太低,或學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減少“無用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適時轉到以學生發現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李政道博士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是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就是他提出問題的水平,問題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币虼俗鳛閷W習主體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景,鼓勵提問,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認知內驅力,調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擺脫接受知識時思維的羞澀與定勢,在探究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不斷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加工、組合,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且讓學生真正懂得學習的真諦不在于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于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是一個需要經過反復訓練的過程,不可能一毗而就。為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教師應該事先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不要一疑就問、每疑必問,問題的表述要盡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認真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尋求最佳解決途徑。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教師要用婉轉的語言告知學生,因為與上課內容聯系不緊密,建議在課外幫助他解決;第二類,與教學內容有關,但沒有切中要害的問題,教師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請同學幫助解答;第三類,與教學內容關系密切,能打開學生思路的問題,教師要著重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甚至可以把問題公布出來,讓全班同學共享,作為學習的重點。
(二)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習心理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是感覺一思維一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二是感受、情緒一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感情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而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也是和他們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價值以及體現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的發言權,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己融人到學生中去,為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創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爭論,從而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表達欲望。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所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蓖瑫r,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獨到之處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二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藝術”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一要轉變觀念,明確教師新形勢下的“角色”。要摒棄傳統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一言堂”的做法;改變教師永遠是主角、是支配者,學生是配角、是服從者的陳腐教學模式;改變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管得住學生的老師才是好教師的陳腐觀念。教師的角色應從信息源和知識的傳播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輔導者,成為學生探索的領導者,學生理智、社會和情感方面的指導者。二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反思,不斷加強自身學科知識基礎,加強自身教學基本功的鍛煉,如語言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組織協調教學能力、校本教研能力的提高等。否則,再好的教學藝術也發揮不了應有的功效。三要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要求在運用“提問藝術”時,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為關鍵,以開發挖掘學生發展的核心潛能為重點,精心準備材料、巧妙設計問題、適時啟發誘導,及時歸納總結,使學生這個主體的認識能力、智力潛能、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的發揮。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提問藝術”,既要著力改變傳統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單純教師滿堂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端,又要努力克服在課堂教學中忽視指導文本學習、忽視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忽視指導自主學習、單純追求熱鬧流于形式的偏向。另外,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再是簡單的對或錯,而是看學生的創新程度,即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的要求,對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后的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公平,從而避免一節課上處處都是“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之類的表揚話語,一味地無原則地“喊好”。畢竟,生活不是一路平川,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暴露的缺點和弱點,必須及時指出,并加以制止和修正,否則,只表揚不批評,只肯定不糾錯,試問我們的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通過趣味性、探究性問題,動手實踐的活動及充滿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生動情境,有助于讓數學學習活動充滿生機與活力。這種情境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上的實施讓學生自主、快樂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探索數學,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改善。下面,筆者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實踐談一下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實施情境教學。
一、高中數學教學現狀
就目前高中數學教學現狀而言,學生在數學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很多,這從學生周末、節假日的課外輔導以數學為主就可看出,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投入和產出的落差導致學生學習數學時情緒低落、勞時傷神,尤其發表職稱論文以女生的表現特別明顯。而數學教師也感覺壓力大、負擔重,甚至會有“恨鐵不成鋼”的焦灼感。產生這些尷尬現象的原因與高考壓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無須諱言的。然而,教育觀念、教學理念上的誤差也有一定的關系。在考試壓力下的題海戰術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與數學環境之間的互動。學生與數學之間缺乏情感,只是被動地在使用背過的、學過的公式、定理解答出一個答案。而數學學習的實質需要學生與數學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情境教學含義
所謂情境教學指的是在課堂上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便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它是實現愉快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它包括“情”與“境”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情”指的是情感,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習對象之問有著充分的情緒互動,帶有感情的積極投入學習過程中?!熬场敝傅氖且詫W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創設相應具體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情緒的優化的環境。這種環境中的教學活動處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那么如何結合數學課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情境教學模式?本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概括如下:
三、情境教學的具體方式
1.利用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神秘難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生活,原本充滿趣味性、應用性的數學內容演變成與學生生活情境無關的、干巴巴的數字組合。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形成了一種模仿和套用課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狀態,缺乏主動的思考與探索。在教學中應引入問題情境,利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素材創設學習情境,設置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懸念,使學生感受到問題的真實存在,并進入解決問題的思考狀態。結合生活素材設置的問題具有情感性、探究性。比如,在學習一次函數時,教師聯系學生春游的經歷,創設了如下情境。班級春游時找旅行社買票,每個旅行社給出的優惠都是不同的。A旅行社的規定是:10張以下的票都打8折;10張以上的票,其中10張是全價,剩下的票打5折;B旅行社的規定是:全部打7.5折,問我們班應該選擇A旅行社還是B旅行社去買票?一下子出現這么多數字,有些同學沒能反應過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假設一張票原價是20元,我們班同學(50個人)全部都參加,那么按照A、B旅行社的規定,我們班該各付多少錢?將問題分解成兩個具體的小問題,同學很快列出式子,并得出答案。A:20+0.50-10)=600;B:2075:750。在有了具體例子后,教師拋出問題“這幾個數據中,什么是未知的”,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式子中的20與50替換成未知數和y,列出式子。A:l0x+0.5x(Y-10);B:0.75xy。通過這種方式,將抽象的式子變為具體的例子,然后再置換成抽象的式子。問題還未結束,學生很容易忽略這兩個式子是針對10以上的團體,那么10人以下呢?此時教師用問句的方式提醒同學是否解答已經結束。在引導下,學生對問題的參與性就大大提高。
2.利用數學活動創設活動性情境。數學教師可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嘴,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比如:學習排列組合時,可引入排隊的小游戲或者摸球的活動,讓學生更清楚地體會到排列分順序和不分順序兩種算法。在學習圓、橢圓形狀時,可教學生動手用簡單的工具畫橢圓,通過手動,引導學生對橢圓給出自己的定義。實踐是建立主體和客休之間情感的有效手段。通過小制作、小游戲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放松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對抽象知識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