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2:56
序論:在您撰寫文學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首先是中職語文急功近利的特點,中職教育的特點是著重關注學生的就業,設置一些與學生專業技能培訓有關的課程,而語文作為基礎文化課與其專業課相比必然不受學生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上,主要教授學生學習一些與將來直接就業有關的應用文寫作,功利性較強;其次是中職教學的文學教育效果較差,中職學校門檻較低,中職學校的學生的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語文教師在安排語文教學時只好抓基礎,向語文的工具性偏重,以及語文教師教學非常僵化,缺乏創新性和中職語文教師文學素養普遍較低等原因造成文學教育效果較差;最后是傳統觀念導致學生忽視文學的熏陶,中職學生從觀念上認為自己上職業院校,是為了掌握一門技術,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非是來學習語文這些對工作看起來無關的學科,這樣的傳統觀念導致學生忽視文學的熏陶。
二、中職語文教學加強文學教育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文學教育可使學生充分認識了解社會,傳承人類優秀精神品質,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陶冶其情操,這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
(一)全民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著眼點是開發人的價值潛能,主要任務是培養與提高受教育人多方能力素養,中職院校在著眼學生就業加強技能培訓的同時,應加強其文學教育,這是全民素質教育對中職學生的要求,也是中職院校的學生適應現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的強烈需要。
(二)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綜合素質,企業認為通過培訓與學習職工的專業技能可迅速提高,而職工的工作態度一旦形成,卻是很難改變的。而中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在綜合素質上差距較大。因此職業教育應將眼光放遠,在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更應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學教育功能對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起到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三)構建健康人格的需求。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競爭激烈以及網絡充斥的不良風氣等,對辨別能力尚不完全的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造成很大影響,而文學教育對建構健康人格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效果,通過加強文學教育,健全中職學生的人格,提升其審美情趣,啟迪與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終身學習的需求。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職學生如果仍僅以能夠勝任某項工作為出發點,這樣的心理必然會造成學生最終的失業,學生應該有通過終身學習去提升與發展自己的觀念。因此,中職院校在加強學生技能培訓的同時,應注重人文價值素養的培養,而文學教育既可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素質,又能使學生獲得心智的啟迪。
三、加強文學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文學教育應從點滴做起,注重循序漸進不斷積累。本文從增加文學課所占比例、科學設計語文課堂教學以及加強隱形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學素養,發揮文學的教育價值與功能。
(一)增加文學課所占比例。
中職學校過分注重專業課的學習,在語文課程安排上不合理,課時非常有限,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選擇性的選取幾篇作品來進行講解,導致學生無法系統性學習,進而致使學生對文學失去興趣愛好。文學教育應加強對“人文性”的強調,真正實現其功能與育人的作用。因此,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加強文學教育,必須增加文學課所占比例,增加對名家名篇的學習,以培養學生文學情愫,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文化品位,使學生健康發展。
(二)科學設計語文課堂教學。
中職學校的文學教育只有在語文教學上才能得到充分體現,而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為達到文學教育的最佳效果,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應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科學、巧妙的設計。教師可通過創造各種情境,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各種情景中活躍思維,大膽踴躍發言,引起師生的共鳴;可通過開放性的語文課堂,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通過加強學生口語表達與寫作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激情,不斷建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三)加強隱形課程建設。
文學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人文情懷。此人文情懷的養成需要建設人文隱性課程。隱性課程包括校園文化以及各項實踐活動,其形式多樣。教師可通過組織文學講座形式,激發學生對文學的學習興趣,但中職院校師資薄弱,講座會給教師帶來較重的負擔,因此也可通過影視、廣播等多媒體工具,對學生喜歡看易接受的作品進行播放;如果中職學生只靠課本上的文學作品學習語文,是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因此學生應加強對課外優秀作品的閱讀,課外閱讀可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是加強學生文學教育所必須做到的,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感受文學的力量與樂趣。
四、小結
我國幼兒文學在幼兒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獲得了幼兒用品市場的份額,但是在幼兒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很多的幼兒書籍只注重發行速度以及銷售量,而忽視了幼兒文學本身的質量,因此在龐大的幼兒文學市場上,書籍質量參差不齊,內容的適宜性也有待考究。在開展幼兒文學欣賞教學的策略研究時,教材的選擇應當作為幼兒文學欣賞教學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優質性推動幼兒文學欣賞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經典幼兒文學《三只小豬的故事》,以平實的語言、有趣的故事為載體,讓幼兒學生在書本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個人努力、勤勞的重要性。在開展幼兒文學欣賞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借助這本教材,通過趣味故事朗讀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進而激發幼兒對于作品欣賞的興趣。樸實的語言可以讓幼兒直接感受故事內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師的幫助,幼兒對于文學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兒文學賞析的教學效果也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
二、主題情景創立,帶領幼兒走入文學世界
幼兒對于文學欣賞的能力還沒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兒文學欣賞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很容易對文學書籍失去興趣或者是因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進行學習。如果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為幼兒文學欣賞教學設立合理的情景主題,帶領幼兒走入文學世界,那么在主題情景的熏陶下,幼兒對于文學欣賞的學習興趣更濃,對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課堂情景的設立是幼兒文學欣賞的最佳方式,在文學欣賞教學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文學中的故事情節,在班級設立各個特定的情景,并邀請學生扮演相關的角色,例如聰明的一休、三只小豬、聰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學生在文學欣賞的過程中通過直接參與的方式感受文學中的樂趣、體味文學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師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幫助學生自行進行知識的探索,以活躍的課堂氛圍帶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三、選拔專業的師資隊伍,開展好幼兒文學教育
(一)人文素質教育未得到足夠重視
人文素質的培養更多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很多高校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更談不上重視,也許是受到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本就薄弱,價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學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識的缺乏導致人文素質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無從說起。當代高校人文素質與高校發展更像是“上半身”與“下半身”分離前進,讓人擔憂,人文素質教育更多是“貼在墻上”,而不是落在實處。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更多地像是一種輔的安排,學時與學分安排明顯不足,甚至安排相關課程只是一種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關投入少、規劃亂、內容陳舊、形式刻板,大學生更多只接觸理論,無法融入生活,這樣只是一種資源浪費,對素質提高一點作用都沒有。
(三)校園缺乏人文氣息
對大學生而言,除了專業課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也不可或缺,是向學生展示文學藝術魅力的主要途徑,是提升大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課余時間便放任自流。在數據化時代,許多大學生都將時間消耗在計算機、手機等網絡平臺,甚至沉溺于其中而無法自拔,中國傳統文化被棄之腦后。在這種形式下,很多高校卻只注重單純提升人文素質,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不創新,相互模仿。校園文化創建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積極性與創造力,形成別具一格的人文風格。
二、文學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學可表現人類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類的文化是漫長而瑰麗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無數的璀璨明珠不斷吸引人們的眼光,這就是經典的魅力。而現代歐美電影的大量涌入,也給東方傳統文化造成不小的沖擊,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爭奪文化陣地,武器便是文學和藝術。因此,文學所特有的深厚影響力不可忽視。
(二)透過文學藝術可以透視人的心靈
優秀的作品總是會被世人傳誦,究其原因,是它們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扎根于生活與歷史,高度傳神,能夠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更深入透視人的心靈。人們的價值觀指導著人們的行動,大學生仍需要被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而這時學校給予正確的指導便有重大意義。
(三)文學教育是延伸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中國歷史延續五千年,在整個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極為罕見的,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給人以極大的審美體驗。同時,傳統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方面。因此,應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方面展示給大學生并加以引導,提升人文修養。
三、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對策
(一)變革思想,重置課程體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學校領導應該認識到文學教育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質教育投入,將文化教育課程提升到與專業課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設置學時學分。另外,可重新編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顯人文精神的優秀教材,盡力開展相關課程,讓大學生能意識到學校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在全世界掀起“中國熱”的時候,中國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國內高校更加不能丟棄,應該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作為神圣的使命,培養大學生繼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質的責任感,鑄就民族精神。
(二)積極創新,改革教學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設置相應的文學教育的課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學語文,注重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但這并不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應該是大學階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學教育不應該僅僅學習文學作品的表面意義,更應該理解它的真正內涵,使學生的欣賞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提高。文學與藝術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把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發揮到極致,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三)改革考核機制
人文素質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內容,對于人文素質的考察若是像傳統的考試那樣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質教育成果更多的會體現在平時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機制的變革勢在必行,對于文化教育的檢驗的方式可以更加靈活。例如,觀察學生在平日參加活動時候的表現,也可以在平常教學中舉辦一些活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各種考核機制也需要在實踐中檢驗,觀察其可行性,以便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為了實現人文培養的目標,大膽積極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
良好的人文氛圍對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有積極作用。文化課程的學時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相反,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培養的。因此,利用課下的時間便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舉辦各種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動。比如,人文講座、文學社活動、開辦漢服社等,延伸文學教育空間,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對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識面,塑造思維方式。更重要的,要發揮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其創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又推動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
四、結論
[關鍵詞]大學教育;文學教學;審美教育
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使得我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文化體系,給我國文學作品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藝術條件支持。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性來源于創作者的審美意識,當讀者在品味文學作品時,也是在感悟創作者的藝術審美。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大學在對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比較忽略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使得大學文學教學忽視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影響我國大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
一、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現狀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我國傳統文學作品呈現出多樣化以及多層次化的優勢特點,繼承和弘揚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學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輸送著大量的專業性知識人才,給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大學文學教學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對大學生開展文學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我國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文學素養。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大學在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采用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填鴨式”“灌輸式”等,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文學教學,壓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大學生對文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從本質上影響著文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使得大學生的審美意識沒有得到顯著激發,影響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同時有些大學教師有著錯誤的教學理念,將自己的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用理論知識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藝術思維,在影響學生興趣的同時,制約著學生的審美意識發展。
二、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審美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在大學文學教育中對大學生開展審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感染大學生的情感世界,豐富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得大學生在實際學習的環節,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輕松愉快地學習需要掌握的知識,并能夠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識別能力。大學文學教學對學生鑒賞能力的要求較高,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得大學生在文學教學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從而形成美的道德素質。同時在大學文學教學環節,實施審美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的智力發展,幫助大學生形成抽象思維,提高大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觀察能力,優化大學生的智力,使得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三、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展開
(一)挖掘文學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大學教學相比較其他教學體系,更具有成熟性和理智性,這就使得大學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尋找合適的平衡點,均衡愉快與嚴肅之間的關系,大學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枯燥的文學素材進行深加工,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大學生對文學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大學生能夠深入認識到我國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比如大學教師要從固化的理論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改變傳統文學教學集中對寫作手法、環境分析以及背景分析的理論教學,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藝術以及情感刻畫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作品藝術鑒賞學習,讓大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從發現美的環節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理念,最后能夠感知到該文學作品的整體藝術美。這種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得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集中提升,并且在學生對多種文學作品進行分析鑒賞的時刻,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美感,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位。(二)形象分析塑造心靈美。在實際的大學文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適時地對文學作品中包含的具體信息進行分析,從而逐步地將文學作品中隱含的形象美展現出來,激發大學生對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美感產生一種向往之情,使得大學生注重自身心靈美的塑造。比如教師在講述某文學作品時,可以先將文學作品中涵蓋的文學素養進行提煉,從而引導大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幫助大學生走入文學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內心,最后教師設計作品模擬情境,讓大學生在模擬情境中與人物對話,幫助大學生深入感知作品的情感藝術。(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教育興趣。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顯著的提高,在興趣的刺激下,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較強烈的文學作品,使得學生的閱讀興趣被顯著地激發出來,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索閱讀的興趣,使得教師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中的藝術美,引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中的藝術魅力,形成較為強烈的閱讀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結語
在大學文學教學中,對大學生加強審美教育,可以顯著地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文學素養,使得大學生塑造心靈美,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李靜 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倩.淺談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亞太教育,2016(15):79.
什么是兒童文學?許多兒童文學作家以及教育家都對其進行過界定,概括來講兒童文學是一種專門為兒童創作的,具有趣味性、可讀性的,能夠啟發兒童學習興趣的文學作品。郝月梅(2003)將兒童文學分為三個層次:幼兒文學(6歲前)兒童文學(6~12歲)少年文學(12~16歲),而小學教育的教學對象是處于7~12歲之間的兒童,正是兒童文學的主要讀者,僅從教育對象的一致性來看,就決定了小學教育離不開兒童文學的存在。從國家的教育政策上看,從1920年教育部將小學生的國文改為國語后,兒童文學作品就開始被選為課文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之中?,F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據韋宏(2006年)的統計,共收錄作品400篇,其中兒童詩歌68篇,童話寓言66篇,兒童散文88篇,兒童故事92篇,兒童科普文藝19篇,其總和占據課文選文80%以上的比例。此外,國家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作用于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提升,這兩方面素養的提升更是離不開大量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熏陶。此外,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兒童文學的理解和鑒賞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成年人難以與小學階段兒童的行為特征、心理特征產生共鳴。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行為習慣來要求小學生“懂事”,對兒童成長會起到“拔苗助長”的效果,而解決這一溝通難題最有效的手段則是兒童文學。小學教師通過大量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更好地理解兒童的思維,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對小學教師進行兒童文學課程培養,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培養教師的童真童趣,并能夠進一步對學生的閱讀需求提供指導。
二、兒童文學教育現狀及對策
雖然我們已經明晰了兒童文學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是否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v觀我國教師培養系統———師范院校的教育,我國基礎教育共12年,其中小學教育占有一半的年限,其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教師培養系統中僅有4所院校開設了兒童文學相應的培訓課程,而全國有一億多小學生需要教師的教學指導,供求偏差如此之大也就說明了目前我國師范院校教育培養系統的一個缺失。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兒童文學是作為必修課來培訓的,兒童文學是所有師范生的必修課。而我國師范院校課程設置中的這一缺失導致師范生對兒童文學的分析鑒賞能力不足,不僅不能準確理解和分析兒童文學作品,在學生需要更多閱讀材料時甚至不能進行推薦和引導。小學階段不同于初高中階段,由于學生年齡小,自我意識以及對個性的追求遠不如初高中學生強烈,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指導。而在這一階段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培養起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無疑是小學教育的失職。因此如何豐富師范生兒童文學相關知識,也為我國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一個方向。此外,社會各界對兒童文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不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對于兒童文學來講,很多家長不能理解其價值,只把教科書內容當作知識,認為兒童文學作品是閑書,不具備教育性,甚至認為孩子看兒童文學作品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從而斥責孩子,禁止孩子看這類書籍。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學校教師以及社會媒體等大力宣傳兒童文學作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新課標下語文性質與功能確保了德育教育優勢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與工具性同等的地位,這也體現了國家教育部門對語文德育功能的重視,體現了人文性的德育滲透,為語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歸給語文教育帶來了文化傳承和精神傳承的雙重功能,這也間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實現。無論字詞還是詩詞文賦,都包涵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和精神精髓,這些都是語文學科最為核心、最為精髓的部分。新課標將這些性質和功能重新發掘出來,無疑是語文的德育功能優勢發揮出來,給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語文教學內容展現了德育教育優勢
在我國的古代文學中,大量的文言文與詩詞歌賦以其簡練的語言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人的情操和修養哲學,傳達了人們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現代文學作品繼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多樣化的思想情感,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為主線,提升了文學作品藝術境界的同時,也提升了讀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課標下語文教材及課外延伸納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優秀文學作品,這些共同構成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展現了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優勢。
二、深化語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議
(一)正確理解和運用三維目標
要全面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教師本身必須正確理解三維目標的意義與其之間的關系。在理解三維目標的深層含義與關系之后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實現透無聲無痕、巧妙自然地滲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語文德育教育的三維目標中,這三個維度相互依存,互為支持,其中知識與能力是語文德育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是其他維度得以實現和發展的依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決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過程與方法保證了德育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做好三者之間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證德育教育功能的實現。
(二)強化儒家經典文學的地位和作用
經過新課標的改革,語文教材中的儒家經典文學作品更加豐富,使得基于儒家經典的德育教育重新發揮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和強化儒家經典文學的德育功能與作用,發掘其中的道德修養內涵,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產生自然的感悟,在潛移默化間完成德育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儒家經典作品《論語》現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論道德思想以及治學思想,使其成為一個道德、修養、治學、求學的體系。但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內容畢竟有限,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將教材中未選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選擇較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離的內容作為學術課外閱讀的重點,形成一個體系,完成儒家經典文學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從學生認知規律上設定教材順序
文學作品解讀要基于文學閱讀。閱讀要先于解讀。因而首先要讓學生直接接觸文學經典,真實樸素地閱讀?!裁馈彻_德•布魯姆在他那本《如何讀,為什么讀》一書里提到閱讀第一個原則———“清除你頭腦里的虛偽套話”,就是強調讀者要去掉學院派的套話和框架,盡可能不要先入為主、帶著已有的成見去閱讀。我國學者賴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為主帶著既定框架,或者帶著有色眼鏡,或者分心走神,霧里看花,閱讀就可能失真?!眲③脑凇吨舻谒氖恕芬蔡岢盁o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的真實閱讀。直接面對經典,原汁原味、真實樸素的閱讀,是進入有助于文學經典解讀審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狀態?!皩徝雷允莾炐阕x物的最基本的真實閱讀狀態。”學生直接面對外國文學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擾、原汁原味地閱讀,就能形成鮮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實享受到閱讀的審美愉悅和。比如,在狄更斯長篇小說《遠大前程》的解讀教學中,一位教師讓學生課前先閱讀小說。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以討論的方式談談自己原初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同學們紛紛反映雖然這部經典故事情節單一,但仍很喜歡閱讀。一位同學感覺狄更斯這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自傳體小說,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視角觀察和闡釋世界,道德感比較模糊。另一位學生對小說人物的“對話”印象頗深,感覺狄更斯描寫人物對話時很能抓住人物個性特征讓人物說各自個性化的語言。還有一位同學認為小說是用反諷來寫的,用匹普的命運對社會給人遠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與反諷,形成小說特定的修辭效果。此外,有的同學認為初讀作品給自己最大感觸的是狄更斯在小說中對法律所持的批判態度,有的同學認為這是一部偵探小說,還有的同學認為這是一部童話色彩濃厚的小說……從學生諸多的反應來看,這部經典給同學們帶來許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讀這部經典小說的諸多切入點。教學中如能抓住學生這些真實閱讀產生的興奮點與原初印象,無疑為下一步深入解讀作品的深層結構意蘊與表現形式打下良好基礎??梢?,閱讀中整體鮮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貴,學生已被文質兼美經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產生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感,這是消除對外國經典閱讀隔膜的最好途徑,也是珍惜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解讀教學良好開端。溫儒敏先生在《多讀書,方能氣質博雅》一文中也說過:“作品閱讀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獲取整體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尋找什么意義主題之類?!?/p>
二、喚起“閱讀期待”:享受審美愉悅與樂趣
讀者轉向,重視讀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學代表姚斯十分強調讀者期待視野和作品意義生成之間關系。姚斯在前人基礎上提出“期待視野”的術語,指“閱讀一部作品時讀者的文學閱讀經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也就是指讀者本身的期待系統可能會賦予作品的思維定向。期待視野顯然與讀者人生經驗和審美經驗密切相關,因此常常因人而異,各有不同。語文課標指出“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文學作品解讀教學因而要注重珍視和運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在閱讀接受過程中,逐漸養成學生對文學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養提升學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閱讀質量。在外國文學經典解讀教學中,我們依然經常看到教師既不注意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也不關注學生原有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教學步驟程序化: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內容———作品藝術特色。教師從頭到尾一一講來,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學生對經典解讀自然失去興趣,甚至厭煩經典解讀課程教學。學生的閱讀期待沒有被真正喚起,難怪乎布魯姆說:“專業讀書的可悲之處在于,你難以再嘗到你青少年時代所體驗到的那種閱讀樂趣。”鑒于此,在解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和情境,調動起學生閱讀期待,喚起他們對探尋經典意蘊和表現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比如,在“普希金與《葉甫蓋尼•奧涅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創設情境,激趣導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樣的詩人,普希金詩歌給你總體印象與感受是怎樣的?學生們在中學已經學習過普希金的抒情詩,對詩人傳奇的愛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鑒賞品位過詩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感情真摯、旋律優美,語言質樸優美的抒情詩。教師巧妙喚起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令其渴望進一步了解詩人的閱讀期待中。學生求知欲和興趣被激發以后,教師再結合圖文并茂的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到詩人傳奇的愛情經歷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詩人浪漫熱情、善良純真、憂郁率真的詩性素質和血氣方剛、奔放自由的天性;通過播放詩人抒情詩杰作《致凱恩》《致恰達耶夫》聲情并茂、圖文結合的朗誦音像視頻,讓學生初步體驗“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抒情詩風格,對這位“俄國文學之父”產生極大的興趣和閱讀期待。學生的生活情感經驗和審美經驗被深深喚起,就為解讀詩人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礎。布魯姆說“閱讀的樂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會的?!遍喿x期待和閱讀實踐活動之間的張力,使得經典解讀教學過程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和新鮮感切入文本解讀,讓學生獲得更多個性化的審美愉悅和審美,才能形成對文學作品解讀教學良性循環的理想境界。
三、涵詠經典:自主探究深層結構
重視讀者接受的閱讀理論具有一個共同認識:一部文學作品存在著多種解釋與分析的可能性。外國文學經典常常在表層結構之外還存在一個深層結構,需要讀者深入尋幽探微,才能體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說“意蘊只有在實踐中須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在經典解讀教學要高度珍視學生閱讀獨特體驗與感悟。溫儒敏先生說“如果缺少個人的閱讀體驗與感覺,沒有個性化的閱讀,而老師講得太多、太細、太零碎,還可能破壞那種‘涵詠’的美好感覺,使美文鑒賞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甚至淪為考試應對技巧”接受美學另一代表伊瑟爾在強調讀者的決定作用時也強調作品的制約作用,指出作品的意義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文本中的“召喚結構”,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讀者去完成作品的未盡之意。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教師既要尊重學生自主探究的獨特體驗,也要發揮指導、引領和點撥的主體作用。在課堂創設開放對話的平臺,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涵詠品味,比較升華,建構生成作品的意義。比如,在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萊特》的解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課前提前布置思考題給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哈姆萊特是一個優柔寡斷的悲劇形象?讓學生課前自己先閱讀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觀看根據原著改編的電影錄像《王子復仇記》,加深對劇情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一方面反復細讀作品,積累體驗與感受;一方面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自己的感受體驗進行比較,從中受到啟發,升華成理性的體會,并撰寫成發言提綱或發言稿在課堂上做報告展示。在課堂上,讓同學做報告,并組織全班同學提問討論,搭建合作探究、多向開放的對話交流平臺。教師再發揮指導、引領和點撥的作用,適當引入或補充介紹文本解讀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用適宜的閱讀鑒賞和批評方法去鑒賞解讀。譬如告訴學生可以從社會歷史學、知人論世、弗羅伊德精神分析學“俄底浦斯情結”、哲學、宗教道德倫理等多元視角去解讀哈姆萊特形象的意義。比如,教師也可以講述自己的閱讀鑒賞的體驗與感受。通過反復閱讀,涵詠品味和合作探究,學生就可以深入領悟哈姆萊特形象豐厚內涵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此外,教師還應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比如,專題讀書報告會,課本劇表演,經典誦讀等,讓學生逐漸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體驗,上升到理解與領會、鑒賞與評論的層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既獲得審美愉悅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對外國文學經典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健全審美人格。
四、名師的榜樣作用:促進專業化發展與成長
溫儒敏先生曾經說過:“教師是化育人的職業,先要化育自己,讓自己具備博雅的氣質?!毙W階段是文學教育的初始階段。語文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毙W生處在人生的童年階段,對文學作品的接受體驗是以直覺和感性鑒賞為主,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強。這就需要小學教師在入職時就應該具有高尚的閱讀品位和文學感悟力、想象力和鑒賞評析能力,同時還要熟悉小學的文學教育。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文學教學因而應關懷學生未來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在經典解讀教學中,要將學科知識和小學教學實際相結合,使未來教師們具備任教所需學科知識涵養和專業化素養。在教學中,可以引用小學名師鮮活的經典解讀的教學范例,讓學生零距離地與小學名師們進行對話,目睹名師們各具特色的教學風采。學生在感性觀摩中不僅吸納名師們先進教學理念,領略他們精湛的教學藝術,還能感受他們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比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清華附小副校長竇桂梅老師非常注重經典在小學語文文學教育的地位和價值。“我們必須明白:一流教育從經典訓練開始”。她系列成功的名著導讀課課堂教學案例,比如《丑小鴨》《林沖棒打洪教頭》《三打白骨精》《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在注重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學生原汁原味直接閱讀原著譯文,重視學生對文學課文的體驗與感悟,培養學生語感、想象力和文學感悟力方面,都是小學文學教育的范例。竇桂梅老師愛讀經典,她曾說“要有對經典的敬畏之心,要有讓經典以經典的方式影響孩子一生的決心?!彼拿鴮ёx課就像她本人所期待那樣,文學課上出了“文學的味道”,上出了文化的味道。在世界童話大師安徒生童話名篇《丑小鴨》的經典導讀課堂教學案例中。她大膽超越教材,引入原著譯文,讓學生原汁原味地去閱讀,與經典對話。師: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安徒生的擬人童話《丑小鴨》。這篇童話選自《安徒生童話全集》其中《丑小鴨》的譯文有近7000字,但你知道嗎?在課本里被壓縮不到500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