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2:51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語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網絡語言的界定
一般認為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是指與網絡相關的一些用語,一種是與網絡相關的一些專業術語,如軟件、寬帶、鼠標、瀏覽器等,另外一種是與網絡相關的特別用語,如網民、網吧、黑客等。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民在網絡上(如QQ、電子郵件、BBS等)交流與溝通時所使用的文字、符號、數字、圖形等語言形式,是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上及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產生的一種語言變異。本文所研究的網絡語言指的是狹義的網絡語言。
(二)網絡語言的分類
1.諧音型。
諧音型網絡語言是網絡語言中重要的一類,主要有數字諧音型、字母諧音型和漢字諧音型三種。其中數字諧音型,主要是取數字的發音與漢語中詞語發音的相似點,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字母諧音型一般是先將漢語翻譯成英語,再選取與英語發音相似的字母,如U(You)表示“你”。漢字諧音型一般是諧音的錯別字,如“神馬”表示“什么”。
2.符號型。
符號型的網絡詞語一般是利用鍵盤上的字母、數字、標點以及一些特殊符號進行排列組合而形成的豐富的符號圖形。如:(^o^)表示哈哈大笑。
3.縮略型。
縮略型可以分為英文縮略和中文縮略兩種。英文縮略是取單詞的首字母,如“BF(boyfriend,男朋友)”;中文縮略是取漢語的聲母,如,LG(laogong,老公)。
4.詞義變化型
詞義變化型的網絡詞語或是改變舊有的詞義,如,“菜鳥”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擅長的人;或是增加新的義項,如,“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網絡詞語大概可以分為以上四種,它們有不同于現代漢語原有詞匯的特點。
(三)網絡詞語的特點
1.創新性。
網絡詞語中諧音型、符號型和縮略型都是新創造的詞語,創新性明顯。詞義變化型的詞形雖然是舊有的,但其詞義也是隨著網絡環境改造的,也具有明顯的創新性。
2.簡潔性。
大部分網絡詞語都是用簡短的形式表達復雜的內容。如,CU(seeyou)表示“再見”。
3.形象性。
網絡詞語中符號型的那部分具有明顯的形象性。詞義變化型也具有形象性,因為網民一般將表示具體的事物的詞語的語義進行隱喻引申。如,經驗豐富的網民叫“飛鳥”。
二、網絡語言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
由于中學生自身的特點,他們更愿意創造和使用網絡語言。再加上教學手段的改進,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堂外都能接觸到網絡語言。這就使網絡語言影響了中學語文教學。網絡語言產生在自由、無拘束的網絡環境下,不僅能夠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一)網絡語言對中學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
1.促進中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網絡詞語是網民根據特殊的情況創造出來的,創造這些詞語需要大量的思考。在網絡這種自由、無約束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很少受到課堂上的約束,從而能夠創造出簡潔、新奇的詞語。學生在創造網絡詞語的時候,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促使學生創造力的提升。詞語創造力是中學語文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詞語創造力的提升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提升。
2.促進中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詞語運用和創新是中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體現。網絡詞語大部分是新創造的,即使是舊詞,詞義也進行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大部分是學生在網絡這種虛擬的、自由的、無拘束的環境下,根據自身表達需要創造的。這種創造無疑提升了中學生創造詞語的能力。提升了詞語的創造能力也能進一步提升詞語的使用能力。因為新創造的詞語更難使用,在使用這些網絡詞語的時候也就提升了詞語運用的能力。因此,網絡語言可以促進中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二)網絡語言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消極影響
1.阻礙中學生形成規范的語言。
網絡環境自由、無拘束,所以學生創造出來大網絡詞語多不符合語言規范。然而隨著網絡詞語使用的頻繁,這些不規范的網絡詞語也會進入中學語文的教學,這就使中學語文教學的語言不規范,也會使中學生使用不規范的語言。因此,網絡詞語會阻礙中學生形成規范的語言。
2.阻礙中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網絡環境自由、無拘束,網絡詞語也就不受太多的限制,因此很容易產生一些低俗的詞匯。但學生的好奇心和使用的頻率很容易使他們習慣這種低俗詞匯。經常使用低俗的詞匯會影響學生的審美觀,會讓他們認為一些低俗的現象也是美的。語文課堂的一大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網絡語言有可能會阻礙學生正確審美觀的形成。
三、對語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網絡語言憑借自身的新穎性、簡便性吸引著中學生,因此我們應該針對網絡語言對中學語文教育的影響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正確應對網絡語言
教師要應對網絡語言,首先應遵循正確的原則。
1.不盲從的原則。
網絡語言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教師應當發揮網絡語言的優勢進行教學,不能盲從的批判所有的網絡語言。由于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非常大,網絡語言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應肯定網絡語言的優勢。但網絡語言也存在缺點,網絡語言影響學生審美能力和規范語言的形成,所以教師應當限制低俗網絡語言的使用,糾正一些不規范的網絡語言,讓學生既能受到網絡語言的啟發又不讓網絡語言阻礙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和規范語言的形成。
2.文明的原則。
由于網絡環境的特點,有一部分網絡語言是低俗、不文明的。教師在使網絡語言進行教學時,應遵循文明的原則。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文明的網絡語言,在指導學生摒棄不文明的網絡詞語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學生創造文明的網絡語言,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
3.揚棄的原則。
網絡語言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網絡語言的特點和正確的語言規范、審美觀進行揚棄。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和創造網絡語言時,也應同時傳播語言規范的知識和正確的審美價值體系。這樣學生就會自動的學會使用和創造規范的網絡語言,就會自主的進行揚棄。
(二)提升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網絡語言有著優點和缺點,教師應當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中學語文課堂應該提升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中學語文教學語言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語言,而且是傳承母語知識及人文性的重要載體,這一點已得到廣大研究者和教學人員的共識,這對于教師自覺加強語文教學語言素質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加強中學生對漢字、詞匯、語法和修辭等基本漢語知識的學習,以提高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三)優化教學方式
網絡語言是互聯網的產物,它是伴隨互聯網興起的一種新生物,求新、求異、求變是網絡語言區別于傳統語言的一大特點。當網絡語言走進校園沖擊語文教學時,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改變過去由教師滿堂灌輸的方法,通過探索研究找到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計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多參與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筆者在教學實踐及與一線教師的交流討論中,得知學生對辯論賽、課本劇、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討論質疑等方法普遍持歡迎態度。這些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應當引入課堂教學。
四、結語
關鍵詞: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想象;情感;構建
英語語言信息網絡,又稱英語語言認知圖式或認知結構,是基于學習者對英語語言信息經過長時間的感知和理解,累積語言信息量,植根于大腦語言中樞而形成的一種能自動無意識地處理英語語言信息的心理結構或機制。這種機制是學習者回憶已有的知識和獲取新知識極為重要的能量或元素。
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學習者對母語的習得幾乎毫無例外地都能在大腦構建母語語言信息網絡,然而,對外語語言的習得卻并非如此。我國英語學習者無論是對英語語音、語法、詞法、句法、章法還是對文化背景的認知,也無論是通過課堂學習還是課外習得,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地獲取英語語言信息,試圖在大腦構建英語語言信息網絡,以便能自動無意識地使用英語語言?,F實的問題是,許多學習者經過若干年的英語學習,仍然不能夠自動無意識地使用英語語言,這與學習者對英語語言學習的期望和英語語言教學的初衷相違背。探討影響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的因素則成了英語教學和學習的一個重要話題。
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的過程受制于許多因素,如社會環境(學校教育、英語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氛圍等)、個體的認知水平(對英語語言信息的加工能力等)、生理(個體的大腦發育程度等)以及情感(動機、想象、移請、焦慮等)和想象等。社會環境提供了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所需要的信息量以及信息在大腦組合的社會規則,認知因素則使雜亂無章的信息在大腦系統化和程序化,情感因素則影響語言信息的輸入和大腦對語言信息的加工程度,加強或者削弱語言信息在大腦的融合性,想象作為一種高級思維活動,無疑也會對語言信息在大腦的加工過程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影響。
一、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中的情感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對影響外語語言學習因素的認識偏向于兩個:一是認知因素。如認知心理學就認為,語言習得要以認知為基礎,輸入到大腦的語言信息要經過大腦的加工。Anderson就此提出了語言信息在大腦發展的三階段:認知階段,聯絡階段和自動無意識階段,[1]BarryMcLaughlin提出了信息處理模型。[2]二是社會因素。語言習得研究領域里的行為主義認為,語言習得取決于外部語言環境。Krashen就認為,有足夠可理解的語言信息輸入,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就可以從I達到I+1。[3]20世紀7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理論則主張,大腦對語言信息的加工過程不是被動的攝入,而是主動的選擇和接受的過程。控制這個過程的因素除了學習者的“思維操作系統”之外,還有“情感意志系統”。于是人們開始關注并研究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4-8]截止目前,研究表明,學習者不同的情感狀態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如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affectfilterhypothesis)就認為,語言信息只有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從語言輸入變成語言“攝入”,進入認知結構中。起過濾的積極情感如較高的學習動機,明確的學習目,較強的自信心等會削弱情感過濾,使大量的語言輸入暢通無阻地進入語言習得機制中去。語言信息經過內化,再成為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起過濾的消極情感因素如恐懼、焦慮、抑制等在大腦積聚過多,會形成一道屏障,阻止語言信息的輸入,這樣,學習者習得語言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語言習得機制”的構建就會發生困難。[3]BarbaraK.Given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大腦構建“自然學習系統”的過程,該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就是情感系統。她在《TeachingtotheBrain’sNaturalLearningSystems》一書中寫到:學習依賴于情感,情感決定著我們注意力的指向和學習內容;消極情感干擾學習進程,弱化學習效果;積極情感促進知識和技能的認知水平提高。[7]
二、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中的想象
不同的情感狀態在影響語言學習的同時,想象也在發揮著作用。想象是基本的思維形式,是學習者在大腦形成影象的過程,影象的形成是大腦加工語言信息的初步結果,是語言信息網絡構建不可缺少的環節。想象能幫助我們理解、組織進入大腦的信息,并使獲得的信息持久化。
構建英語語言信息網絡的基礎材料是語言信息。語言信息通過視覺、聽覺等渠道進入學習者大腦,大腦再對這些外界信息產生反應(externalresponses),通過分析、抽象、綜合、概括、對比等過程,形成基本的信息影像(images),這就是思維。影象是語言心智圖譜(mindmap)構建的基礎。大腦不斷地從外界攝入新信息,融合舊信息,繼續對已有的影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影像,這就是想象。Stevick將影像看作是“acompositethatweperceive(moreorlessvividly)asaresultoftheinteractionbetweenwhatwehaveinstorageandwhat’sgoingonatthemoment”。[9]Paivio認為大腦加工信息而形成影象的過程是一種雙重編碼體系(dualencodingsystem)。該體系由語言文字密碼和想象構成。學習者最初獲得的英語語言信息是一連串的文字符號或聲音表征(密碼),這些信息進入大腦等待譯碼。譯碼是學習者大腦先前的知識或者已有的語言認知圖式,社會體驗再輔助于定形化的語言規則和新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離不開想象。雖然學習者有時完全可以透過文字符號或聲音表征理解語言信息所承載的意義,但僅僅通過這種方式所獲得的意義只是表層的或者低層次的。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的最終目標是學習者在大腦構建高層次、有意義的、能自動無意識地處理語言信息的語義網絡。學習者要從低層次對文字符號或者聲音表征的破譯發展到高層次的對語義網絡的有意義建構,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神經生理學家Damasio認為,想象能幫助我們理解并組織進入大腦的信息,能給我們提供推理和決策的方法,能幫助我們選擇適當的反應方式。我們大腦無論接受什么樣的英語語言信息,以什么樣的方式加工這些信息,想象一直參與其中,不受時間束縛,此時、彼時都有可能發生。[10]Damosio認為,知識的神經基礎是依靠影像在大腦中形成的。想象似乎不是在大腦中某一個特定的位置產生的,而是在不同神經區域按照不同定位方式形成的。[10]所以,想象是比思維更加基本的活動要素,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類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對思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想象豐富了語言心智圖譜的內容。心智圖譜的最基本條件反應就是展示這些影像,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將這些影像組織起來,形成基礎性的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所以,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是各種不同的影像以及語言心智圖譜依照各種不同的范式的綜合。
三、想象和情感的相互作用
想象與情感在語言信息網絡構建中存在一種循環關系。情感的不同狀態滲透到想象中,對影象的形成過程起起加速或者抑制的作用。想象作為一種催化劑又刺激情感狀態的變化,促進積極情感的發展或抑制消極情感的滋生。
(一)想象和情感的相互促進
大腦通過思維和想象加工語言信息,形成了影象。影象的形成看起來似乎是思維和想象的結果,事實上,只有思維和想象是遠遠不夠的。Rogers認為,由文字密碼和想象構成的這種體系并不完整。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一切與語言認知相關的活動,內在的(大腦加工語言信息)還是外在的(從外界攝入語言信息),似乎永遠離不開情感因素的影響。[11]Rogers曾指出:“我們時時有一種需要,那就是,把我們情感中的一些方面‘注射’到我們的思維中去,竭盡全力地去思考語言符號所隱藏的深層次含義”。[11]Hamilton也認為“情感是一種信息密碼,會不同程度地編入認知記憶圖式中,對認知結構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12]現代腦生理學研究也表明,大腦神經細胞處于一定的能量狀態下,才可能進行思維活動。決定大腦能量狀態的因素除了飲食結構等之外,還有情感因素。情感的不同狀態會使大腦活性呈現出高低不平的狀態。積極情感促使大腦中相應的語言神經細胞活性加強,語言神經纖維通道暢通無阻,學習者對語言信息攝入自如,信息量累積加速,對信息加工的程度也會相應的提高,這樣有利于構建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消極情感狀態則使腦細胞處于休眠狀態,阻止語言信息的輸入。
英語語言信息網絡的構建不僅涉及對語言信息的處理從“低層次”發展為“高層次”的過程,同時還涉及語言信息結構的重新構建。語言信息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形成與該階段累積的信息量和學習者對語言的認知水平相適應的信息網絡或者心智圖譜。這種網絡仍然處于一種不成熟的狀態,隨時還要不斷地接受新信息,與已有的信息結構建立新聯系。新舊信息的聯系會打破已有信息結構的平衡,這樣就會導致信息結構的內在組織發生變化,重新調整信息結構。如果重新調整的信息組織結構比較合理,會使信息處理發生質的變化,學習者使用時,這些信息單位就容易被激活,信息處理的效率就會提高,這有利于語言信息網絡更加趨于成熟。而激發新舊信息之間的聯系的紐帶正是想象和情感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想象與情感促進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的作用可以通過學習者對詞匯的認知窺見一斑。英語學習者時時要處理一些詞匯,這些詞匯只是一連串的字母組合,每個字母本身并沒有實際意義,也沒有情感成分,這些詞匯之所以能引起情感反應,是因為我們大腦中有與這些單詞連在一起的影像。沒有這些影像,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孤零零的字母組合。想象在單詞和意義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所以說,情感因素滲透到想象中,而想象又刺激情感狀態的變化和發展。這種相互影響的關系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積極情感參與學習過程時,學習得到加強,在情感與語言之間建立聯系最容易的途徑就是影像。所以,想象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激發積極情感。
語言是意義和形式的統一體。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的是語言意義,而非語言形式,雖然具有表征性的語言符號是構建英語語言信息網絡的基礎。Anderson在談到學習者對語言信息的處理時認為,人們對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經歷三個階段:認知階段,聯絡階段和自動無意識階段。[1]母語習得者對母語的習得幾乎無一例外的都能達到自動無意識階段,就是因為他們注重語言意義而非語言形式。然而,將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由于英語語言習得的自然環境缺損,學習關鍵期的錯失,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單一化(僅僅破譯語言文字符號),教學目標的應試化等,他們把英語學習看作是一種對語言文字符號的簡單地心理反應、解碼和記憶,而非對現實語言意義的構建,在學習中不自然地過分關注了語言形式而非語言意義。他們在認知階段和聯絡階段所獲得的都是一些事實性的符號信息以及由這些事實性符號信息所構成的信息組,這些信息還沒有完全固化在語義網絡中成為大腦自動化處理語言信息的機制。這樣,他們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只能達到聯絡階段。而決定英語語言信息網絡在大腦構建成功的因素就是看學習者對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否達到自動無意識階段,也就是說,大腦是否具備了能自動無意識地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從聯絡階段要發展到自動無意識階段需要學習者調動自身的積極情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因為學習者通過想象,再借助于積極情感可以使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組形成一個個影像,眾多影象的組合則是語義網絡形成的必要條件。
(二)想象對消極情感狀態的抑制
學習者構建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時,難免會受到來自于自身或者外界各種消極情感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缺失,焦慮,擔心,害怕等,他們抑制英語語言信息網絡的構建。想象作為一種催化劑可以通過抑制消極情感的滋生,如降低焦慮程度等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移情等。
英語語言信息網絡構建中的焦慮是最大的情感障礙。它一方面來自于構建者自身,如天生的競爭性,[12]與老師的關系,[13]對老師教學的期望值過高等。另一方面來自于社會因素,如各種考試壓力,課堂教學沉悶的氛圍和文化沖突[14]等。想象則有助于消除焦慮的負面影響。Seville大學對大學生聽力對比測試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點。該實驗分控制組和實驗組,每組15人。研究人員要求兩組被試者參加同樣的聽力測試。研究人員只對實驗組考前實施“放松―想像”練習。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考試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組。
自信心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念,它影響學習者選擇學習任務、認知方式和學習狀態,影響學習者對學習的堅持性和情緒的調節,是個性發展的主要因素。想象可以幫助學習者建立自信心。神經語言學研究顯示,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個什么樣的人,結果往往就會成為你想象中的人。哈里•埃默森•福斯特博士指出:“在你身上樹立一個你自己的影像,你就會向這個影像靠攏。假使你把自己惟妙惟肖的想象成一個失敗者,單憑這一點,你就與成功無緣。你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勝利者,這將對你的成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什么我們大腦里一個積極的影像會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自信心?Maxwell博士做出了這樣的解釋:“人們的精神系統不能區別想象的經歷和實際的經歷。無論什么情況,它都自動地給你的信息做出反應…它對你信以為真或想象為實的情況做出恰當的反應”。也有人認為有意的想象在腦子里能建立新的“記憶”,這些積極的記憶可以改善一個人的情感狀態,而情感狀態對學習者的語言信息輸入和加工有著重要的影響。
同時,想象也有助于學習者移情(empathy)心理的培養。移情是語言交際中重要的情感因素。它指的是學習者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一種意識或行為。人們在社會中能夠和平共處,移情起著重要作用。Miller指出:“用我們的想象和直覺,我們能夠觀察別人的感覺和思想,它在交流行為,尤其是語言涉及到文化學習時特別重要”。[15]
四、結語
想象和情感作為英語語言信息網絡建構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因素,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對英語語言信息網絡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情感的不同狀態滲透到想象中,對影象的形成過程起加速或抑制的作用;想象作為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刺激了積極情感的活性,抑制了消極情感的滋生。
參考文獻:
[1]ANDERSONJ.Thearchitectureofcognit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1983.
[2]MCLAUGHLINB.Theoriesofsecondlanguagelear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87.
[3]KRASN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46.
[5]王初明.正確認識外語學習過程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J].來自首屆中國外語教授沙龍的報告[A].上海:商務印書館。2002:208-214.
[6]DULAYH.Languagetwo[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4-14.
[7]GIVENBK.Teachingtothebrain’snaturallearningsystems[M].Alexandria: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2002:15.
[8]PERT,CBINTERVIEW.Thechemicalcommunicators.InB.Moyers(Ed),Healingandthemind[M].NewYork:WilliamMorrow,1993:177-193.
[9]STEVICK.Imagesandoptionsinthelanguage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miversityPress,1986.
[10]DAMASIOA.Descartes’error:emotion,reasonandthehumanbrain[M].NewYork:Avon,1994.
[11]ROGERS,TEMOTION,IMAGERY,etal.Acloselookatanincreasinglycomplexinteraction.InJ.Yuille(Ed.)Imaganery,MemoryandCognition[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3.
[12]HAMILTONV.Thecognitivestructuresandprocessesofhuman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Chichester:JohnWileyandSons,1983:77.
[13]petitivenessandanxietyinadultsecondlanguagelearning:Lookingatandthroughtthediarystudies.InH.W.SeligerandM.H.Long(Ed.)Classroom-orientedresearchinsecondlangaugeacquisition[M].Rowley,MA:NewburyHouse,1983.
關鍵詞:網絡文化;話語權;文化尋根詩之寫生;網絡語言;平民視域
互聯網的出現,全球文化完成了一場范式轉變,網絡文化也應時而生。網絡文化集文字、聲音、影像、動畫于一身,具有受眾自主性、傳播無界性、傳遞交互性、傳輸多樣性等基本特點,是一個兼融并蓄的文化容器。由此,人們既可在“信息超市”各取所需,又能大展自身才華,呈現出創作與欣賞互動交流的新格局,從而為文字傳播和全球化文化交流開啟了一頁新窗。
一、話語權的民間回歸
(一)民眾作者的多樣化。網絡文化是人類社會“自為的生命存在”?!白骷摇奔疵癖姡癖娂础白骷摇?,將創作、傳播、欣賞與批評建立在平等寬容、開放透明的大眾話語平臺上,以吾手寫本心。原始的欲動、碎細的美味、草根的自娛自樂、精英藝術的擴張力,文化與人文的精神交流,越過了淺顯的表象認知模式,實現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雙級互動。學術界預言,以知識經濟、虛擬經濟和網絡經濟為標志的網絡文化,使現代傳媒步入平民化時代。
(二)網絡創作的生命力體現。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范式,幾乎一夜間就催生了博客、播客等一大批媒體表現形式,實現了均分平等性、即時交互性和動態創新性。(1)網絡創作的均分平等性。網民話語權平民化,在勾勒詩意人生的同時接納社會讀者的檢驗。網文即寫即發,遍地花開,也刺激了他們的創造力。(2)網絡創作的即時交互性。一般網民同時擔著寫者與讀者雙重身份,他們在即寫即品中完成民意表達與溝通,最短時間內實現了創作和反饋的雙重增值,為網絡文學的普及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網絡文化論壇是永不散場的文學創作課堂,東晉王羲之等42人的蘭亭雅集雅和之佳話便是這一直面雙贏活動的典范。(3)文化參與的隱匿性。網絡文化參與主體與傳統文化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身份的不確定性。在點對點、點對面的交流中,沒有總統、明星和平民之分,彼此間的交流絕對平等。
二、平民視角下的文化尋根
創作自由的無限,良性互動的有序,網絡文字爆炸式的增長,使網絡文化園地出現百花競放局面。國計民生、社會人文、校園之戀等多元主題并存,岸芷汀蘭的閨情相思、沉郁悲憫的人文情懷及平民視角的文化尋根,尤其顯著。譬如,布履天涯就是位追蹤浪漫文明,鐘情于平民況味的“游學”者。他以平民視角返觀生活,將風俗與歷史,地域文化與生命拷問交疊,由足下步履衍生出多向緯度的思考,柔軟的感性抒情里蘊涵著老辣勁道的人文哲思?!痘张擅窬印防锺R頭墻上挑起的飛檐,散出“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封閉與退守;越過泰山的壯美與巍峨,與五月里怒放的迎春花對視,體悟到童貞般的純凈之美;板橋故里,幾蓬瘦竹之本真疏致是被捉住的板橋人文骨氣;龍山黑陶酒杯里掩著的一段段酒文化;漳浦趙家堡氏族榮衰史里盛不住的悲憫情殤……或剪輯或重組,鮮活的地域風情,深邃的文化內涵,蒼涼的歷史記憶,一幅幅富有張力的水墨畫便漸次被掀開。它們是對業已消逝或趨于消失的歷史文化的拾掇與挽留,也是平實人生最原味的“記錄片”。
三、底層書寫的暖意
泱泱詩國,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宋詞到元曲,璀璨奪目的文化養料,鑄就了民族精神氣,凈化著中華兒女的魂靈。掃描當今網壇,單以“詩歌”命名的網站,比如“中國詩歌網”、“西域詩歌”、“中國左岸詩社”等就競放著詩壇之花。
擬古詩《雪梨花》“曉起不聞雞犬鳴,但覺山路車過聲。睡眼惺忪識不破,疑是四月雪滿庭”,素簡的旁白,奇巧的妙喻,輕盈的語速里有著慵懶的憂郁,活畫了一副不覺曉的原生態閑適景,但這一和諧愿景的音符卻被現代文明的車鳴聲驚碎了。
詩言志,詩是靈之動?!拔覑墼?,因為詩是我的心靈之動?!保ā对娭摗?,沒有寫生》)正是靈之動叩響了心音,供給讀者自由翱翔的張力磁域,彰顯出生命詩學的人性光環,從而感動了眾生。楊曉民說,“在轉身的剎那,我發現詩歌還在感動著自己?!保ā吨袊敶嗄暝娙嗽娺x》)。
蔣述卓先生認為:“底層意識是一個形象的概括,如果按照寫作者分,則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不是社會底層至少可以說是中等階層或知識分子寫作者體現出來的底層意識……;”中國左岸詩者的底層書寫,屬于前者。他們的詩作,有對雪災的拷問,有對汶川地震的同情,魂散川江五月雨的滿眼傷,六月歸來不寫詩的斷腸……這些詩詞直面眾相,對社會各層級人物進行現實寫生,真實再現了農民工的生命體驗和人性掙扎??梢院敛豢滹椀恼f,他們是一群以寫詩歌為唯一愛好、唯一享受的真正意義上的詩者。
也許,正是他們切近生命的人文關懷和動感詩情,來自于底層書寫的暖意——詩之寫生,成就著網絡詩壇的繁榮,從根本上改變著平民生活,也改變著人類寫詩、讀詩的方式。四、大眾流行語——網絡語言大拼盤。根據拉康的觀點,象征域(語言)是大寫他者王法的國度。在大寫他者無處不在的法威之下,主體依舊能夠建構一個不是我,但卻比我更重要的主體之我。文明延續到現代,文學載道和代言功能漸被消解,取而代之的網絡語言則成了信息時代的寵兒。
網絡語言以英文字母、數字諧音和符號標識組接而成,具有簡約新奇,幽默風趣等特點,且易復制、戲仿,頗得新生代的親睞。如“很S”形容說話拐彎抹角,留言叫“灌水”,“尷尬”被說成“監介”,除了認識便利,有純為刺激視覺感官而炮制的語言符號,也有生造的“典故”,如新近流行的“很黃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我是來做俯臥撐的”……網絡語言為網絡文化架起了通俗化、生活化的橋梁,煥出了特異的文化意趣。
網絡專家天馬視點認為,對于網絡語言泛濫現象大可不必“倒”(大驚小怪)。借用一雙慧眼,確立“品位”意識和“規范度”意識,力頂(支持)簡樸老成與蕭散閑逸并存的平面化活文字,讓具有生命力的新詞融入漢語詞匯,提升表達強度和豐富性,鋪陳一個平等寬容、開放透明的大眾話語新格局。
四、網絡文化是一柄雙刃劍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越來越強地滲透到文化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動了中國文學新的繁榮,也推進了全球文化的轉型與躍升。然而,網絡文化又是一柄雙刃劍。朱大可稱,“我痛切地感受到中國詩歌、中國文化都面臨著一種危機,民眾在獲得話語權之后產生了‘廣場效應’,大量話語泡沫淹沒了文化寶石……中國知識分子和文化精神面臨嚴重退化……”。不可否認,基于作者成分的繁雜,專業話語的缺席,網絡作品良莠并存,加劇了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強化了民族文化間博弈的同質性,文化邊緣化的態勢已不容忽視。
網絡文化要葆有生命力,既要倡導“自由表達”、“獨立思考”、“寬容博愛”的人文環境,還有待進行一些網絡文化管理的改良。第一,規范網絡文化管理法規,完善網絡文化建設管理體制。文明辦網,彌補法律真空,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法律法規,把互聯網站建設成為傳播優秀文化的和諧家園。第二,健全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凈化網絡文化市場。把住網絡輿論的話語權,嚴格執行網站市場準入制度,積極營造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的良好輿論氛圍,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環境。第三,制訂行業規范,強化行業自律。每一位網民應樹立自覺的公平競爭意識,自覺維護主流思想,督促網絡文化信息服務,共同構筑網絡誠信。
如果網絡文化能以開放的眼光吸收西方文化,并不斷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提煉內在的文化心性和良好的精神風骨,那么,網絡文化就能融納全球社會的新生態,弘揚民族文化,有效調節網民趣味,滿足大眾審美化和生活審美化,真正實現精神需求的經濟升級。
參考文獻:
網絡語言傳播的意義在于信息置換的便捷,網絡的電子化、互動化、全球化等特征為網絡語言的成功復制、傳播提供了可能。網絡為語言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平臺。一方面,網絡語言擁有口語和書面語不具備的優勢,以信息為基礎進行著傳播,同時也保證了網絡語言較高的保真度,多產性;另一方面,被廣泛復制、傳播的網絡語言還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認同,能夠得以長久傳播,在長壽性方面也擁有較高的值;還有,網絡語言信息在使用過程中,得到大量復制和廣泛傳播后具備了簡潔省時、直觀易懂、便于記憶、具有口語化等特征,符合了人們追求新奇、快速省時等交際目的,被大量復制傳播之后還提高了網絡語言信息的多產性。
2語言機制是使網絡語言信息得以復制與傳播的前提
我們從語言使用的機制與語言的增長、發展機制中分析網絡語言信息可以不斷地被模仿與復制的理據。
2.1語言的使用機制與網絡語言信息的傳播
(1)預設機制是網絡語言形式簡潔的必要條件。
預設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發話人而言,有效地利用預設有助于人們清楚、明白、恰當地表達思想,從而促使受話人更好地接受、理解自己所表述的內容。預設不僅是一種語言理論,而且具有極強的實踐應用價值,恰如其分地利用或進行預設分析將有效或超額地達到言語交際的目的。從現代漢語的各種詞類的角度:名詞(名詞性詞語)、動詞、副詞、連詞、數詞中序數詞、助詞、語氣詞都能夠觸發預設。網絡語言中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與數字、字母、諧音的預設表現比較明顯。如,“XX門”、“XX客”等這類詞,例如“XX門”始源“艷照門”,后來泛化到對于重要、大型事件的泛稱?!昂有贰薄ⅰ巴?、“886”、“小強”、“土豪”等大量詞語的傳播都是語言預設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從句式的角度,分句可以觸發事態預設,表示假設的分句觸發的預設命題一般與預設原句相反。如:“XXX,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不是……,是寂寞”、“我好X”等句式的復制與傳播也是語言預設機制作用的結果。預設觸發語由于其功能已成為網絡語言的重要策略。網絡語言預設觸發語與預設緊密相關,對預設觸發語的研究與挖掘,有利于更好的認識網絡語言。網絡預設觸發語激活了人們的認知假設和認知背景,在言語交際活動中,交際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傳遞所要表達的重要信息。
(2)羨余機制使網絡語言“長壽性”變成可能。
羨余就是多余,語言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羨余成分。語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能指與所指的并非是一對一的形式,任何語言中都存在著諸多的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聚、詞組、句式。這種機制是人們進行有效交際與溝通的劑,是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為言行行為的言內、言外與言后提供了有效的空間。語言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而信息量的多少是話語價值的體現,但是在實際的交流中信息量的多少又取決于說話者的目的和交流的情景。如果傳遞信息的目的是為了強化人們心中已有的觀念,那么對于信息量的要求就相對較少;如果是介紹一種未知的事物,則對信息量的要求就會很多。另外,言語的情景對信息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信息論的觀點認為外部環境對信息的傳播會產生噪音干擾,為了實現傳播效果,需要在傳播過程中不斷重復已知的信息來消解噪音,噪音越大需要重復的信息也越多,信息量就會相對變少。同時,信息量還與可信度相互影響,在一個擁有固定容量的言語片段中,可信度和信息量呈現的是反比關系。在語用學的范疇中,羨余量指在特定的話語情境中在傳受雙方之間公開的信息,即已知的信息。可信度是評估信息傳遞效果的主要指標,研究表明高可信度的信息內容往往能得到較長久的記憶,被用來繼續傳遞的頻次也較高,但傳遞信息量則相對較少。信息量是對言語中包含的新鮮信息多少的界定。信息量不等同于信息,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相關度。網絡語言就是一個有固定容積的信息容器,在網絡的交際中,網絡詞語通過調劑羨余量和信息量來影響可信度,從而達到既定的傳播目的。通常情況下,羨余量越高,可信度越高,信息量越?。涣w余量越低,可信度越低,信息量越小。羨余機制帶來了網絡語言的“長壽性”,在一定時期內已經經受住了使用時間的考驗,有效地被復制及被傳播的歷史過程。
(3)經濟機制促使網絡人際交際符號化。
語言使用中,為了實現交際意圖、交際目標,提高交際效率,說話者往往試圖“以少勝多”,以較少的投入獲得更大的效益,在編織語言符號時盡可能做到言簡意賅,用簡單的信息形式傳遞更多的信息內容。網絡交際的即時性與虛擬性、一對多與多對一等特點,使交際符號呈現出多樣性:英漢混雜使用、越界交際、字母、數字及標點甚至是表情圖形都與漢字交織使用,聲音、圖形等動靜結合,形成視覺、聽覺等多種媒體共同參與的交際方式,使人際交往與溝通變得無負擔、無壓力,在虛擬的世界完成了個體的社會化?!胺柣乃季S和符號化的行為都可以看作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網絡語言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p>
2.2語言的增長與發展機制與網絡語言信息的傳播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始終適應著社會文化變化的步伐而進行著發展與變化。促使語言本身實質性變化的因素源自于語言機制本身。
(1)語言的再生機制使網絡語言具備了“多產性”。
所謂的再生就是為了保持有機體具有一定的功能,由原本體的結構中增長出新的成分、新的組織。語言固然不是有機體,但在語言的發育上卻像一個有機體一樣,利用原來的結構與成分生成新的結構。漢語構詞的詞根復合法就實現了有機體的再生?,F代社會中不斷涌現大量的新詞是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與人們交際需求的產物,同時也是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的一個標志。后現代社會的“去中心化”,人的思維方式的多元化,使人際交往的彈性化,語言表達的多樣性,這一切加快了語言的再生,激活了語言的再生機制。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網絡語言的“多產性”。網絡語言中的自我復制,是以宿主的信息為傳播源而模仿,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進行自我完全相同的大量復制。
(2)移植機制是網絡語言“保真度”的保障。
移植就是把自己以外的成分借用過來,融入自己的結構體系中。語言中的移植現象各國的語言中都有體現。日語對漢字與文字系統的移植、漢語對“歐化句式”的移植、外來語的植入等等都是語言移植機制作用的結構,語言移植的原因在于有機體的再生機制,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有的語言機體已經無法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就像人缺血,如果失血過多就會影響人的機體的正常功能,必須輸血,把另外機體的血液輸入本機體,這是人體移植機制作用的結果。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血液都適合自身機體,要與自己的血型相同才可以輸血,才能融入到原機體結構中,否則就會發生排斥性反應。語言的移植也是如此,移植過來的語言成分要經過形式的改造才能與原有的體統和諧地融為一體,漢語中的外來詞無論怎樣變換形式,仔細分析都會找尋到原來的痕跡。網絡語言的移植形式在滿足虛擬世界的人際交往的前提下,不斷的輸入新鮮血液,不斷的翻花樣。網絡語言的移植過程即在復制的過程中對于原版完整性的保留。對于原版信息保留的比例與復制的真實度成正向分布的正比例關系,出入過大,復制的成功性就愈小?!爸覍嵍取笔欠浅V匾囊粋€衡量尺度。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概念中所言的“忠實”并不是百分百地進行保留、復制,而是允許在交際過程中能指的音響形式發生一定的變異,復制的版本也會有些微小的變化,“忠實”也會是一個動態的漸變過程,但無論怎樣變化,對其追蹤溯源,都會找到原來版本的復制源。
3網絡語言信息對使用者價值取向的影響
網絡語言的傳播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與人際交往的方式,給人際溝通提供了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虛擬世界,使人們在這個非現實的循環場中進行著信息的復制與傳播。
3.1人在網絡語言傳播中的主體性作用人是社會的動物。
人在社會活動中為了相互理解,需要傳播各自的思想文化意識。模仿的過程也是信息傳播的過程。有傳播就有模仿,而模仿又是一種心理機制??偟膩碚f,人在模仿、選擇、復制、傳播以及變異過程中起的主體性作用主要表現在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近年來,“隨著IT技術以及電腦在大眾中間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容易接觸到新技術以及互聯網,網絡語言也悄悄地在網民中普及開來,它的觸角甚至已經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來。網絡流行語作為網上交流的工具,受到互聯網自由化、虛擬化、交互化、全球化、無限化、電子化等特征影響,逐漸發展為一種新的社會方言,反映并制約著大眾的文化意識”。
3.2網絡語言信息傳播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
“以光速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互聯網克服了時空局限,把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的‘塞伯空間即網絡空間’”,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人們的交往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1)人際交往的多元化與立體化。
網絡語言信息的快速與便捷的復制與傳播,打破了以往現實世界人際交往的模式,突破了現實交往面對面的直接性,使人際往來受血緣、地緣、業緣、時空等條件的限制,在“塞伯空間”里憑借電子郵件、靜態網頁、BBS論壇、聊天室、視頻、音頻、微信、飛信、微博、人人網等網絡媒體復制與傳播網絡語言信息,以“塞伯空間”為輻射點進行環形輻射,打破空間界限實現一對多的同時和即時性的交往,交際雙方在這種交往模式下既是信息的受眾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受眾之間、受眾與社會間通過網絡語言置換與傳播著網絡語言信息,這大大地拓展了人際交往的領域,使人際關系具有了開放性,并呈多元化特點,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際交往的循環場域。在這個循環場中,交往的主體具有了平等的互動,人們進行著越界的交往,跨越時空、、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膚色與性別進行著合作與交往。
(2)網絡語言信息傳播使用者的心理變化。
伴隨網絡語言信息的傳播,必然會引起使用者的心理變化,在網絡語言信息的復制與傳播中折射出鮮明的社會心理特點。①求簡求快;②童言求趣?!皷|東”、“漂漂”、“呼呼”等語句,以其形象性與賣萌性而獲得受眾的“圍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復制與傳播;③標新立異?!霸~匯系統中的現成詞匯缺少了新鮮感,于是就去臨時性的創造出一些新的詞語和表達方式”。例如:“粉絲”、“抓狂”等等,折射時代現象的表征化傾向;④從眾時尚?!芭肌薄ⅰ跋★垺?、“童鞋”、“……地說……”等“跟風”式的語言受到了大眾化的追捧。
(3)網絡語言信息的傳播沖擊著社會階層的觀念。
“計算機將摧毀政治領域的金字塔。我們建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統是因為我們需要掌握下屬的去向以及他們的任務完成情況,而有了計算機的幫助,我們可以用平行聯系的方法重新設計我們的組織結構”?,F實社會里等級使人際交往依賴于他人權威,中國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始終沒有脫離“親親與尊尊”,人們在一個等級分明的結構中進行著交往;而虛擬社會里,人際交往以其平等與自主解構著現存的社會組織結構,交際主體、交際的語言、交際信息的傳播完全符號化,“我”既是受眾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在“他者”與“同一性”、“自我”的互認中,平等地進行著溝通與交往。在網絡語言信息的平臺上,社會中任何階層的社會成員拋棄了高傲與卑微,不受外界干擾的進行著信息的置換,交際的主體沒有了階級、階層的藩籬,身份與地位淡化,享受著平行交往的輕松與愉悅,使個體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尊嚴。
(4)網絡語言使用者價值取向的轉變。
關鍵詞:網絡教育Internet(互聯網)CERNET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學校
美國思科集團總裁約翰·錢伯斯訪問中國期間發表演講指出"互聯網和教育決定了人類的未來。"錢伯斯說,作為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個核心動力,互聯網和教育將深刻地改變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命運,改變一個國家、企業、個人在未來時代的競爭力。在方興未艾的大潮中,誰把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了未來,誰開創了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體系,誰將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而作為互聯網與教育結合點的網絡教育,在這場大潮中更是首當其沖了。教育部長陳至立早幾年前就指出網絡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發展網絡,提高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為此,教育部開始著手實踐怎樣將互聯網與中國教育結合起來。1995年開通的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和今年提出的中小學"校校通工程"便是幾年來教育部采取的典型舉措。
幾年來,由于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中國的網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世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如此,從網絡教育的發展歷史等幾個方面比較兩國網絡教育的異同,尋找兩國網絡教育的差距,并探索為發展中國網絡教育以資借鑒的成功經驗,以便更好地為中國的網絡教育服務,實乃當務之急了。
一、中美網絡教育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起源于美國國防與教育的需要。60年代美國國防部加強了計算機的研究,其結果便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網絡--APPANET。APPANET問世之后,便陸續有企業、高校等機構研究如何將其應用于教育當中,但進展比較緩慢。網絡在教育中應用的快速發展時期是在90年代克林頓總統上臺之后。
1992年,克林頓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擬定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計劃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個全國范圍的信息高速公路,通過它向全美國人迅速準確地提供各種信息。
在政府的鼓勵下,美國各地的學校紛紛開始采取行動。最有影響的是"網絡日(NetDay)"活動。第一個"網絡日"(1996年3月9日)開始時的計劃是一天之內把加利福尼亞州12萬所學校全部聯上網,到現在為止,在"網絡日"活動和其他活動的推動下,幾乎所有的大學和絕大部分中小學都建立了校園網并聯上了Internet。
1996年,克林頓總統提出了"教育技術行動"(EducationTechnologyInitiative)綱領。該綱領指出:到2000年,全國的每間教室和每個圖書館都聯上信息高速公路,每個孩子都能在21世紀的技術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國政府為此制定了投資預算政策,美國的企業界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1/3的投資都投在了信息技術方面。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美國現在已發展成了世界上網絡教育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家。一個覆蓋全國主要教育機構的網絡業已形成,幾乎全國所有的學校都能開展網絡教育。在高校,網絡教育所開設的學歷、學位課程已超過5萬門,基本覆蓋了美國高等學校所有的學科和專業。
同美國相比,中國的網絡教育起步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國才開始開展網絡教育。其標志便是1994年底開始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1995年CERNET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率先提出發展現代遠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學第一個建起網上大學。同年,第一個面向中小學的教育網站--101教育網站正式開通,隨后便出現了大量的中小學教育網站。1998年,清華大學推出了網上研究生進修課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清華大學等四所高校為中國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批試點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關于發展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首次闡述了發展中國現代遠程教育的指導方針、目標和任務。同年9月,CERNET高速主干網建設項目立項。
2000年,是中國網絡教育闊步前進的一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表明了教育部對教育網站和網校的領導權。不久,教育部批準了15所高校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緊接著,教育部將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的范圍擴大到31所。旋即又頒布了《關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學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幾點意見》。7月31日,31所試點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學?,F代遠程教育協作組",以加強試點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9、10月間,部分新試點院校相繼開通了網上大學。10月,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校校通工程"。自此,中國的網絡教育開始加速發展??梢灶A言,未來中國教育將因網絡的深度介入,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二、中美網絡教育的組織方式
美國的網絡教育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的發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幾種穩定的組織方式:
1、傳統教育增強型
這是當前美國最普遍的一種網絡教育方式,是在傳統校園教育基礎上增設網絡教育課程而形成的。在這種方式下,接受教育的學生一般都是由學校正式錄取的。學生要注冊學校常用的課程,由同一學校的教師授課,全職或花大部分時間來學習。這種方式的教育與在校教育的區別是,學生和教師不在同一地點,主要靠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來完成。它特別適合校園外的全職或兼職學生。
2、學校聯合型
這種方式的網絡教育是由兩家或多家學校聯合辦學,共同管理來開展的。在這種方式下,多家學校聯合起來開設全國、全州或地方性的網絡教育,但各學校保留自己的學位和學分授予權,而不移交給聯合體。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中這種形式普遍采用。
3、經紀人型
這是一種由學校和有能力舉辦網絡教育的其它組織如企業等通過簽約共同辦學的形式。在這種形式的網絡教育中,其他組織作為經紀人,學校只負責傳送網絡教育課程,而不授予學位、學分,學位、學分的授予權歸簽約的其他組織。這種形式的網絡教育在美國常用來進行職業技能等的培訓。
4、虛擬學校型
虛擬學校是在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通過虛擬現實、系統仿真等技術創建。虛擬學校能提供傳統學校全部或大部分教學,學生完全通過網絡學習,它一般歸傳統學校管理。這種形式的網絡教育,由于技術含量很高,投資巨大,當前較少采用,但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優勢,特別是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必定將是最有前途的一種。
中國的網絡教育發展迅猛,短短幾年,網絡學校出現了很多。然而,由于學校缺乏運作經驗,加上教育管理部門缺乏規范管理,網絡學校良莠不齊,網絡教育還沒有形成美國那樣鮮明的幾種組織管理形式。大致說來,中國的網絡教育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學校舉辦型,其特點是對教育理解深刻,教育資源豐富,這種形式當前占主導地位;另一種是企業舉辦型,其特點是有良好的市場意識,投資力度大,但教育資源不豐富,對教育理解不深刻。至于結合學校和企業的優勢聯合舉辦的網絡學校,目前在中國比較少見,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慶幸的是,隨著中美交流的日趨頻繁,在網絡教育的組織管理方面,中國加快了改進的力度。今年7月份教育部頒布的《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便預示著中國的網絡教育必將很快走向規范化組織和管理的道路。
三、中美網絡教育的應用模式
著名的教育技術專家何克抗教授指出在當前的網絡教育中存在如下幾種教學模式。
1、講授型模式
網絡教育中的講授型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中人數及地點的限制,其學習人數可以無限多,
其學習地域可以無限廣。這種模式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同步式,通常是教師通過網絡將文本、聲音、動畫、圖形、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的教學內容以Web頁面同步向學生傳送,在Web頁面中,內嵌表單等程序,供學生輸入提問及反饋信息,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再作進一步的解釋和應答;另外一種是異步式,通常是教師事先將教學內容編制成WEB頁面,存放在服務器上,學生通過個人電腦等終端瀏覽這些頁面,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便以電子郵件、網絡電話等方式詢問教師,教師再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對學生的疑難問題給予解答。
2、個別輔導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基于網絡的CAI課件以及教師與單個學生之間的通信來實現的。在網絡上應用CAI課件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各種CAI課件以資料庫形式存放在網絡上,供學生下載學習;另一種是直接在網上運行用Java等跨平臺語言編寫的CAI課件;第三種是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系統。
3、討論學習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通常有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利用BBS系統,由專業教師在網絡上建立相應學科的主題討論組,學生登錄網絡,在特定的主題區內發言或討論;另一種應用得較廣泛,利用基于圖形用戶界面、操作簡單、方便,且具有超媒體特點的WWW網絡,在WWW的平臺上實現討論學習。
4、探索學習模式
該模式一般是事先在網絡上設置一些適合特定學生對象解決的問題,然后向學生,要求學生解答。一般同時提供大量與問題相關的資料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查閱。另外,也給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碰到的疑難問題提供適當的啟發或提示。這種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
5、協作學習模式
網絡協作學習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由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流和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的比較深刻理解與掌握的過程。在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過程中,基本的協作方式有四種:競爭、協同、伙伴與角色扮演?;诰W絡的協作學習系統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美國,五種教學模式應用得都比較廣泛。而在中國,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太深,前兩種教學模式應用較廣泛,而后面幾種教學模式則很少應用。但近年來也有這方面應用的例子,如由全國著名的教育技術專家李克東教授主持的DISCO試驗項目和COMTOWN試驗項目。中國的網絡教育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當前,中國教育正面臨著一次跳躍性發展的重大機遇。中國應當抓住機遇,重新理解、構架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努
力探索網絡教育的新模式。
四、中美網絡教育的應用效果
網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強烈地沖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同時加速推進新型教育模式的誕生和成長。它最終會使人類的教育方式得到一次徹底的革命和解放。
網絡教育下,教育內容全方位多層次,學生能按自己的興趣在網上遨游浩瀚的知識海洋,學生的學習實現了個性化和自主化,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實現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網絡教育下,工作與學習完全溶為一體,每個人都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通過網絡自由地學習,這是真正意義上終身教育;網絡教育下,學生多感官并用、立體化接受信息,對需要掌握的知識,既易于理解,又便于鞏固;網絡提供的教育資源遠大于以往任何教師、教材乃至圖書館的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網絡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跨區域的師資優化組合分配,在依托傳統學校的前提下有效組織學習資源,可節省師資,更好地發揮教師、教材的優勢;網絡教育的交互性可以及時、迅速地反饋教學效果,可使多種觀念得以溝通和交流,可改變單一的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學生邊聽邊記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借助因特網與老師及其他同學交流,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啟發式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學習資源的多樣性與共享性使得學習者與傳授者隨著知識的發展不斷變換學習的主體,教師既可將自己的新知識、新技術通過網絡教育別人,又可作為一名學生,從網絡上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因而網絡教育促使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網絡教育能節省傳統教學方式的多項開支,沒有校園的學校能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優勢,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
總之,網絡教育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結構、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對整個教育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時至今日,美國的網絡教育已發展得相當成熟。每一個網絡學校都是由許多相關的教育部門或公司建立,而各網絡學校之間又有非常廣泛的聯接,整個體系呈網狀結構,無論你想學習什么知識和技能,你完全可以到網上找到你所需要的資料和幫助。既有專門針對基礎教育的、又有專門針對師資培訓的、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還有其它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信息等。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各門各類學科和全套的服務設施。
其實,美國網絡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賴于網絡教育自身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在于校企結合和"人"的能動作用的發揮。正是因為校企優勢互補和"人"在整個系統運行中認真、負責、創造的工作,才使美國的網絡教育擁有了眾多優點:良好的交互反饋機制;嚴格的課程制定和課件編寫體制;嚴格的質量保證體制;豐富的網絡資源;多重導航的搜索機制;多網校的聯合機制;良好的管理、運行機制等。另外,美國所有的網校都蘊涵著一個同樣的機理:"寧缺毋濫",永遠將質量擺在第一位,而不盲目建網。
中國的網絡教育,高等教育部分發展很快,并產生了有影響的一批網絡學校,如清華大學,湖南大學。但在基礎教育領域,盡管面向中小學的網絡學校已有好幾百所,但真正在教育界產生影響的為數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現行教育體制與教育觀念的制約,辦學者經濟實力與辦學宗旨的局限,以及國內教育軟件開發水平、網絡帶寬、傳輸速度和使用成本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但更重要的是,網校基本上沒能擺脫教案加題庫的教學模式,因而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辦學模式而言,網校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照搬普通中小學的辦學模式,從辦學目標、課程設置,
到教學組織形式、教育評價和管理等都缺少網絡教育的特色。
象美國那樣,學校和企業結合起來并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中國的網絡教育才能有真正的突破,這正是問題的關鍵。網絡教育是一個很特殊的產業,一方面要求對現代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敏銳的市場眼光和營銷策略。說到底,這是一個產業化的問題。網絡學校應當立足于產業化的道路。網絡學校要想真正發展起來,一定要有實力雄厚的企業參與市場運作,形成產業模式,這是網校發展的重要保證??上驳氖?,今年,中國在這方面終于有了進展。如科利華公司與北師大附中合作開通的"科利華北師大附中網上學校"就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當然,美國的網絡教育也不是盡善盡美,也存在著很多缺憾:如缺少理想和完備的在線考試機制;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網絡安全問題;國民在泛濫的信息面前變得麻木和弱智等,這些,都是美國以及中國在開展網絡教育中應該加以足夠重視的。
五、中國網絡教育的前景展望
中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存在著教育資源不能滿足教育發展需求的矛盾。國家要振興,要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要面臨即將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需要進行大量的職業、繼續教育。要實現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光靠現有的教育規模很難勝任。因此開發利用學校已有的教育資源及全國四大網絡,建立網上學校,開展各種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實現全國大范圍大規模的資源共享,已成為發展教育事業的一項戰略抉擇。它可有效地緩解中國
教育資源不足和巨大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經過幾年的努力,以四大網絡特別是CERNET為主的全國主干網絡系統已經建成,主干網--地區網--校園網組成的全國性教育網絡系統正在形成。另外,隨著計算機硬件費用的逐漸下降,計算機進入學校和家庭已成為時尚。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全國上網計算機數有六百五十萬臺,上網用戶達到一千六百九十萬。這些都為網絡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硬件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梢灶A測10年后的中國,網絡教育會發展成為一項規模巨大的新興產業,它所帶來的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會使人們終身受益匪淺。
當然,我們不僅要敏銳地洞察網絡教育的優勢,更應對其負面影響給予高度重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使邁向21世紀的網絡教育走出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我們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審視網絡教育,防患于未然,采取相應的對策,克服以下常見的傾向:重信息輕實踐、重吸收輕創造、重智商輕情商、重智力輕體力、重現代輕傳統,把網絡教育的負面影
響限制在最小范圍。如此,中國網絡教育的明天必然是一片陽光燦爛!
參考文獻
1、《基于INTERNET的教學模式》余勝泉何克抗《中國電化教育》(1998.4)
2、《信息時代的產物--網絡教育》王鋰平林春秋《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4)
3、《美國教育技術現狀掠影》劉雍潛《中國電化教育》(2000.7)
4、《當前國內網校建設狀況的調查及思考》胡小勇張川《中國電化教育》(2000.10)
[關鍵詞]網絡語言語義特點詞匯
一、諧音類
所謂“諧音詞”就是不用原有的詞語,而是將它們的讀音略加改變而使用另一個詞形所產生出來的詞語,這種“新詞”一旦得到千萬網民的認可,就可能借助網絡傳播的巨大法力,具有了極強的生命力。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比諧音的原詞更為形象生動、更俏皮親切、更有生活氣息。
(一)同音漢字替代類
美眉:妹妹,也指漂亮的姑娘。這個詞在網絡上使用頻率極高,并且已經蔓延到了日常生活用語中,甚至傳統媒介,如報刊、雜志等等也開始用它,它比原詞“妹妹”更有傳神效果;格格:哥哥。與“美眉”相對,這個叫法也俏皮生動;斑竹:即“版主”,BBS管理員。
(二)方言諧音類
“醬紫(這樣子)””,北京話中力很差)”掂(辦妥)“暈菜(暈了,昏了頭)”“速哦(是哦)以及廣東話中的“搞笑(逗笑)“菜(能“搞”等都被吸收進網絡語言中成為新詞語。例如:就是灌水啦,有些人就是喜歡扮竄。(很囂張的樣子,廣東話),我不夠你強啦,呵呵。(厲害,廣東話)
(三)數字諧音類
在網絡上,網民們喜歡用與中文讀音諧音的阿拉伯數字符串成的符號來表示詞語甚至句子,這類符號詞因其簡潔方便而深受網民喜愛,在網絡中使用頻率極高。抽象的數字經過想象力的排列組合,產生的效果出乎人們的意料,這種數字化語言往往意蘊無窮而表意詼諧活潑,充滿生活情趣。1314表示一生一世;8147意思是不要生氣;9494代表就是就是,表示同意對方說的話。
二、符號類
將標點、數字和字母等符號組合在一起,模擬人的表情,象征一個意達一種感情與語氣,是網絡傳播所獨創使用的。
(一)標點符號組形
:一)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張笑臉,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結束處,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一(最簡單的不高興。
(二)標點數字組形
8一)表示睜大眼睛,可能是驚訝,也可能是生氣;:一9表示舔著嘴唇,不好意思或者別的原因的笑。
(三)標點字母組形
:一P表示吐舌頭,很調皮,很可愛的樣子;:一S舌頭開始打轉,表示語無倫次。
三、詞義變化類
(一)舊詞新意
在網絡中,一些我們原有的詞語通過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改變了原有的意義,或轉移,或引申,或詞義范圍的擴大,使原本單調的詞義變得形象生動,豐富多彩。防火墻:原是消防專用語,指防火隔離帶。作為網絡詞語的“防火墻”指對病毒、黑客進行防范的安全措施。現在,“防火墻”已經開始用于非網絡的場合,意義泛化,指對某種事物、某種現象、某種行為進行防范的措施;踢:原是“用腳觸擊”的動作,在網絡BBS、聊天室中意義有所轉移。形容在聊天室的某一房間,由于粗俗表現而被“房間管理員”請出房間的動作。有時也指被擠掉線或者擠出聊天室;口水:網上經常稱能說能發表議論的人“口水多”,或者稱質量不高的文字。
(二)舊詞別解
別解是一種故意將原有詞語的意義進行錯誤解釋,這一點在網絡語言中也早有表現,網民們以此種形式將一些常見的詞語別解,使其成為別具新意的網絡詞語。情圣:不是傳統意義的情場高手,而是情場上剩下來的;白骨精:也不是《西游記》里面的妖怪,而是指白領、骨干、精英;MBA:不再指工商管理碩士,而是MarrybutAme:ican,只嫁美國人;UFO:不再指天外飛物“飛碟,而是ugly,foolish,old,又丑又蠢又笨。四、外來詞
由于網絡是從西方“舶來”的新鮮事物,在漢語語境下的網絡交際中自然會出現與網絡有關的一些新事物、新現象的名稱“缺位現象”。為了彌補這種不足,網絡詞語中就借用了大量外來詞語并加以漢化改造,使之具有新意。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音譯詞。音譯詞指用漢語的同音詞(或近音詞)直接從外語對譯過來的詞。伊妹兒:E一ma11(e1ectronicmail),電子郵件。用戶或者用戶組織間通過計算機網絡收發信息的服務。顯然,“伊妹兒”比“電子郵件”更親切一些;分特:faint,暈倒的意思。(二)意譯詞。意譯詞是指根據英文單詞的意思直接翻譯而來的新詞。這類詞的特點是直白而又形象,借這種方式產生的詞語數量不少,并且相對于其他幾種詞語而言,顯得比較正規。帶寬:bandwudth,網絡的容量、通常以每秒多少比特來衡量;線上:0n11ne,一種既受計算機控制,也和它通信的狀態,也叫聯機。(三)半音半意詞。這類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把一個英語合成詞中的一個詞根音譯,另一個詞根意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網際網絡”一詞。internet是由構詞成分inter(表示相互的意思)和net(網絡)合并而組成的詞.“因特”是inter的音譯,“網”是net的意譯,它實際的意思是“網絡的網絡”,由世界上成千上萬個計算機網絡和千萬臺商用、教育、政府和個人計算機組成,彼此都相互連接在一起,全意譯為“國際互聯網”。另外一類半音半意外來詞則是既考慮讀音翻譯得接近,又考慮使用的漢字跟這個詞的意思也盡量地接近。如:黑客:hacker,指沉迷于計算機,精通計算機或者網絡的各個部分如何運作的計算機用戶或編程高手,可能會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擅自進入別人的網絡,有的只是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有的則盜取別人的信息,搞一些破壞活動。英語中的原詞并無貶義;駭客:cracker,由“黑客”一詞延伸而來,相對黑客而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直譯為“破壞者”。指具備一定網絡編程知識,行為具有破壞性的計算機玩家;博客:本來的意思是weblog,網絡日志,后來變成一個詞,blog,漢語翻譯的時候采取了跟“黑客”、“駭客”相同的翻譯方法。
五、縮略類詞語
(一)英文縮略語
(1)英語單詞或短語首字母或關鍵字母縮寫
CU:SeeYou的縮寫帶音譯,再見;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術;BB:baby寶貝或者bye一bye再見;IOW:inotherwords換句話說。
(2)英語單詞諧音縮略
U:you,你;Y:why,為什么;Q:cute,可愛,漂亮;CU:seeyou,再見。
(二)漢語拼音縮略語
Gg:哥哥;JJ:姐姐;TMD:他媽的;TNND:他奶奶的。
(三)英、漢、數字混合縮略語
(1)英文字母、數字混合型
4U:foru,給你,為你;FZF:facetoface,面對面;3KU:thankyou,謝謝;B4:before,以前。
(2)英文字母、漢字混合型
Ip地址:互聯網上計算機主機的地址;TCP/I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網協議。
(3)其他混合型
3232:我也是。模仿英文“metoo,,的發音創造而成?!?”在這里的發音用了音階中的“3”(發mi音),而“2”借用的是英語中“2”的發音“/u:/”。
六、外語詞
網絡語言中的外語詞直接借用現象可謂蔚為壯觀,而且大部分都來自英語。例如“InternetExplore,Outlook、MSN”等等,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上新的英語出現的速度非常快,數量特別多,再加上我們的語言工作者介入得不夠,使得許多英語詞至今也沒找到適當的漢語表達方法,我們不得不沿用英語詞。
參考文獻
[1]許鐘寧,網絡詞語變異的語言文化解析[J]修辭學習,2004,(06)
關鍵詞: 作文 網絡語言 后現代主義
一、導言
隨著網絡的普及,“頂”、“灌水”、“斑竹”、“GF”等網絡語言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用語、行為,有的中小
學生甚至將它們運用到日記、作文當中。
然而,很多人對此不能理解,有的教師、專家覺得網絡語言在作文中出現是對漢語的侮辱和不尊重,有的家長憂心忡忡地說與自己的孩子已經隔了一個網絡的代溝??墒撬麄儏s不知這是一種時代的變遷,是文化的轉變,更是年輕一代思想的飛躍:更傾向于一種對傳統文化和平解構的后現代主義。
二、對后現代主義的解說
從形式上講,后現代主義是一股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的思潮,它與現代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反叛的關系;從內容上看,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源于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從實質上說,后現代主義是對西方傳統哲學和西方現代社會的糾正與反叛[1]。
在筆者看來,后現代主義的兩大特征不容忽視:提倡多元思維和反對中心主義。后現代主義倡導用多元思維去看待事物,積極開拓視野、解放思想。它號召人們要像讀一首詩、一部神話一樣解讀哲學原著和哲學文本,其用意也在于倡導一種多視角看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多元思維同時說明了差異化,尋求差異的樂趣。就像德里達呼吁的那樣,差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事物中所蘊含的差異總是會不斷產生新的差異,根絕差異是不可能的。人們應該做的,不是千方百計地抹殺差異、消除差異,而是不斷地發現差異、尊重差異,逐步習慣與差異共處[2]。
后現代主義體現了一種反對中心主義的思想。這種特征首先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共融共生,不應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在后現代主義中,不論是否定性的后現代主義還是肯定性的后現代主義,他們的終極關懷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對人類及其生存于其中的地球的命運抱以深深的關切。被認為是后現代哲學先驅的海德格爾提出,人應該保護那塊土地,人不是自認的主人,而是“托管人”、“守護者”[3]。后現代主義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也體現著一種去“中心化”的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影響的,并非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構成性的,正是各種關系的存在才構成了個體的身份,通過對內在關系的強調,后現代主義者指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對立的、非強制性的關系,和諧與合作比競爭更為基本。
三、運用后現代主義透視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在作文中出現,不知不覺地體現了學生的一種后現代主義思想。如果我們用后現代主義的視角看待網絡語言,那么學生究竟想表達怎樣一種心聲呢?
(一)網絡語言之非
網絡語言一出現在作文中,就遭到教師、專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對規范漢語的褻瀆,對其完善的邏輯結構的破壞,這些舉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網絡虛無的特性,也就使得某些網絡語言意義膚淺,在整篇文章中不僅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而破壞了文章的結構,其語法不符合說話的邏輯。比如由英文字母、數字組成的“b4”(before)。這樣的網絡白話文總是讓老師和家長們不知所云。而當這些網絡詞匯不分語境、不分類別、雜亂無章地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時,對傳統、規范、標準的語言習慣就形成了沖擊。
這種現象用后現主義的視角解釋就是反對本質主義的體現。后現代主義摧毀了本體、本質,那么中心性、確定性也就不復存在[4]。由于不確定使得事物失去了確定的意義。這在網絡語言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網絡語言產生于網絡中,網絡畢竟是虛擬的,但缺乏規范性和不確定性,網絡上的人由于為了節省費用和時間,就縮短文字或用拼音縮寫代替,有時更是中英文夾雜,很多文字的意思都是在錯打的情況下產生的,本身就缺乏規范,不具有確定的含義,只是大家都這樣說,于是便被接受了[5]。可是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會使得很多不熟悉網絡的人不知其所指,那么看這種夾雜網絡語言的文章就會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反感。
(二)網絡語言之是
網絡語言固然有它的不足之處,可是從后現代主義的角度來看,作文中的網絡語言又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它反映的是一種對權力的解構,反對“中心話語”所造成的不公平,呼喚的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融,是用一種平等的眼光看問題。其次它說明了個體需要差異化,需要創新。
任何形式的社會控制都必須依賴權力的運行,但是這種權力的運行不是單一的。后現代主義大師??聫娬{了權力的雙向流動特征,權力并非總是自上而下的,相反它常常是自下而上的流動[6]。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教育中所處的地位是最下層的,受到權威的控制與束縛,但學生也需要尋找屬于自己的權力,而在作文中運用網絡語言則是學生在社會面前所具有的能動力量的表現,他們意識到自己被社會權威文化所控制,從而激起個體的反抗意識,他們不再對傳統權威頂禮膜拜,他們需要一個與權威文化對話的平臺,能以平等的身份與之共同生存。
再者,現在的學生生活在一個思想豐富、言語自由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賦予他們強烈的個性,他們需要個性,需要差異化。學生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新興事物的雙重沖擊下,其心靈的枷鎖松解,渴望個性的解放,以一種極為夸張的方式對扭曲的個性進行恢復。如果網絡語言對學生的人生有特定的意義,能夠恰當地表現對生命、生活等方面的理解,能夠充分展現學生鮮活的個性,那么使用網絡語言又有何不可呢?
對于那些拒斥網絡語言的教師來講,雖然他們日常生活中也接觸網絡語言,能夠看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他們會自覺維護漢語言的規范性,看到不規范的語言、錯別字甚至錯誤的標點符號,都不會寬容對待。他們以在作文中扣分為榮,但是卻不曾想過他們的絕對封殺會使學生的創造力和靈感被抹殺,使學生變成文化的傀儡。
四、結語
網絡語言是在特定環境中下使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漢語的發展和豐富,如果對于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有利,那么就可以使用。雖然有很多毫無意義的詞匯,但有些人卻過于擔憂,認為網絡語言會使漢語喪失純潔性。北方民族大學語言修辭學專家王希杰就認為均衡和變化是對立統一的,過分均衡將會導致語言單調、枯燥。只有“一樣話百樣說”,語言才能不斷更新,變得更加活潑、生動。對現代漢語來說,網絡語言不是洪水猛獸,不應該只用“堵”的辦法,而應該采取疏導的方式[7]。
總之,網絡語言既然已經存在,就有它的道理。我們不能一概否定網絡語言,而應該以一種寬容的姿態,與其保
持對話,采取積極的態度對其中不規范的語言加以糾正,使網絡語言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baike.省略/view/847.htm.
[2]景君學.差異與和諧:后現代主義的自我超越[J].北方論叢,2008,(2):122-124.
[3]陳金美.析后現代哲學的三大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6):44-48.
[4]羅文東.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辨析[J].江漢論壇,2009,(4):126-130.
[5]涂燕萍.孩子,有話你就好好說[J].江西教育,2007,(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