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2:45
序論:在您撰寫循環經濟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內容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一直未能擺脫傳統農業的經營模式,特別是工業化以來出現了資源高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約農村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因此,遵循科學發展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擯棄傳統農業的掠奪性經營方式,把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目前,循環經濟在工業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較多,但對農業方面的關注尚顯不足。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而且是農業大國,人多地少并且資源未能充分利用,面臨著資源短缺、污染嚴重、農產品品質下降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因此,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特點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充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當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它要求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物資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通過農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和過程后各層次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實現系統物質再生循環,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循環經濟不僅要追求農業經濟內部的良性循環,而且還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統一,最終追求的是融入社會層面上的“大尺度循環”,即在整個社會經濟領域,實現工業、農業、生態之間共同發展和交叉利用。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對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作為一種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生產活動之初盡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中盡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末盡可能少地排放生產廢棄物。農業循環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性。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發揮農業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這樣容易在集群區域內形成有特殊的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和多類別產業結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資源與核心的產業,成為生態產業鏈中的主導鏈,并以此為基礎將其他類別的產業與之連接,組成生態產業網絡系統。
2.多樣性。農業循環經濟可以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農業循環經濟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及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從而實現經濟增值,降低農業成本,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同時,農業循環經濟還拉長了生產鏈,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農業循環經濟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
(一)土地資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就不可能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人口眾多、耕地相對短缺又處在高速工業化的我國來說,問題就更加突出。我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8.31億畝,人均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約相當于美國的1/8、印度的1/2。與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時間,耕地凈減少1.21億畝;僅2005年一年,全國耕地凈減少542.4萬畝(《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聯合國規定的“0.053公頃/人”的危險點,而農業大省山東省人均耕地面積也僅為0.081公頃/人。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場價值顯現,許多違法占地、亂搭亂建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有限的土地資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塊的荒廢。這些不僅造成土地資產的大量流失,也對短缺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沖擊。
(二)水資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農業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造成農業水資源質量持續下降,農業用水缺口逐年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嚴重,進一步成為可供利用水資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3)報告,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國各流域水資源狀況南北方差異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9.6%,而水資源量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國39.4%的黃淮海地區水資源量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僅占全國的34.7%,而水資源占了80.9%。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為20%,但北方多數區域已經超過50%,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40%的警戒線。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因缺水減產糧食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0億元,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
(三)環境污染嚴重且生態系統退化
從20世紀中葉開始,我國為促進農業發展,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據測算,化學殺蟲劑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僅為10%-15%,其余大部分則逐漸散失在空氣、土壤和水當中,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更為嚴重的是化肥、農藥在農產品中的殘留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成為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大大削弱了我國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于農業的粗放型經營,無序開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觀的破壞、濕地面積減少、調控功能明顯降低,使洪澇災害威脅依然嚴重。
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表明,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的資源環境將會承受巨大壓力,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會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將促使人們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深刻反思,在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要和生態需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經濟杠桿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F代經濟學認為,微觀經濟主體往往只關心本身的利潤最大化,而很少關心外部成本或社會成本,產生了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負外部效應,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將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比如征收環境稅,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矯正外部負效應,實現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財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制度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當前,國家有關部門應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完善有利于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農業的財政投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建立循環型農業推進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境管理,為循環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循環經濟立法相呼應,建立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并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為此,我們要建立起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和收購、銷售、運輸、技術等服務組織,并制定出相適應的法規和政策,為農業循環經濟的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加強政府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對政府來說責無旁貸,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擔起這一艱巨的任務。因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由政府出面組織生態經濟領域專家對循環經濟如何與農業發展實踐結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并結合實踐情況總結經驗,制定出有利于生態建設的干部考核指標,杜絕僅把經濟增長的GDP作為唯一考核標準的現象。
(四)加強技術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技術范式的革命,它必須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點,重點組織開發資源節約和取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技術和“零排放”技術;加強研制和生產對環境溫和的新型肥料,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開發高效、低殘留的農藥,開發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全面保護和改善環境,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資源環境方面的國際標準,從而突破綠色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五)加強法規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過政策調整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經營行為有利可圖,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機制;另一方面應建立和完善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鑒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為缺乏和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當地政府應強化責任意識,并通過立法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納入地方基層政府的職責范圍之內,加強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重要性的教育、宣傳和引導。
參考文獻:
(一)定義及發展趨勢
1997年,國外學者首次提出環境金融這一概念。目前,關于環境金融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外學者也存在多種觀點:①環境金融是金融業根據環境產業的需求而進行的金融創新;②環境金融是針對環境保護,以及為推動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而開展的投融資活動;③環境金融就是把循環經濟、金融創新放在一個有機的系統里,探討所有能夠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創新。
縱觀上述觀點,一個共同的認識是:環境金融是針對環境保護開展的金融創新,研究用于環境保護用途的金融創新工具,因此應具備金融創新的范疇,明顯的環保意圖,并能提高循環經濟水平等特征。這就與當前各國政府倡導的綠色、環保等政策不謀而合??梢灶A見,環境金融將成為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筆者認為,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環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創新途徑達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護柴達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并達到政府一企業一銀行多方共贏。
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有必要發展環境金融
(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面臨嚴峻的環保壓力
循環經濟包括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型社會三個層面,分別定性為小、中、大循環。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圍繞鹽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等四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正處于從企業清潔生產向生態工業園區過渡的階段,即小循環向中循環過渡,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是生態保護功能有待改善,突出表現在:一是循環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達木循環經濟仍處于探索階段,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短,資源開發中的廢棄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壞環境和資源浪費的情況時有發生。二是水資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單位面積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但萬元GDP用水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三是減排防污壓力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致使當地溫度在以每10年0.44攝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發展環境金融有助于緩解當前的環保壓力
1、發展環境金融與循環經濟的要求相適應,宏觀助解環保壓力。從宏觀上看,環境金融和循環經濟的目標一致,二者均期望在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柴達木地區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發展環境金融正向引導企業的環保行為,微觀助解環保壓力。從微觀上看,企業提高清潔生產能力是緩解當前環保壓力的保證。環境金融的關鍵是以環保為宗旨,通過金融杠桿作用,實現金融資源的綠色配置與使用,間接影響循環經濟中的企業的環保行為,激勵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環保能力,采取各項環保措施吸引信貸資源。
3、環境金融參與循環經濟有助于實現多方共贏。循環經濟講求以最小的環境代價為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收益,在資源利丌]上“榨凈”,最終政府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獲得了綠色財政;企節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環境金融與循環經濟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的效果更加突出,銀行也能從循環經濟的發展中收獲更大的效益。
(三)循環經濟為發展環境金融創造了優勢條件
從循環經濟“資源一產再生資源”的生產模式來看循環經濟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產對環境的破壞,節約了資源,增強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信貸資金因環保因素所形成的風險,信貸資源的“洼地效應”強于傳統經濟模式,為銀行發展環境金融創造了優勢條件。但是金融創新體制的弊端是發展環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為基層金融機構,末經上級授權,金融創新難以有效展開,并且基層銀行機構創新研發人才欠缺,現行的金融創新產品中難尋針對環保因素的會融創新產品。
三、發展環境金融有助干促進試驗區企業全面采取環保措施
假設柴達木地企業存在信貸資源爭奪戰,并由此產生博弈行為,柴達木地區從時間依次經歷了“傳統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模式+綠色信貸”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博弈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業采取環保措施與否,銀行均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并且企業采取環保措施要花費一定的資金成本,此時企業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環保措施,并且能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第二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參與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參與的企業可以不采取環保措施。因此參與試點的企業以“符合同家環保產業政策、污染物排放達到相關要求”為獲得信貸支持的取勝條件,但環保投資見效慢,銀行不愿向試點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銀行仍然可以為環保不達標的項目和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獲得短期效益。最后導致銀行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非環保企業,對循環經濟的支持作用不充分。第三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參與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參與的企業可以不采取環保措施但不能獲得信貸支持。綠色信貸實施后,給予了發展環境金融產品的良好機遇。從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條產業鏈條上的所有企業都有意愿采取環保措施,因為同一鏈條上的企業都不希望因其中一個環節的斷裂,而導致自身經營閑難。不同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之間,不采取環保措施的非循環經濟試點企業之間,雖然不存在利害關系,但由于綠色信貸政策的硬性約束,為了獲得信貸支持不得不采取環保措施。因此博弈結果是柴達木地區所有企業均采取環保措施,共享信貸資源,最終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水平上臺階。
四、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環境金融產品設想
目前罔內外常見的環境金融產品有碳金融、綠色抵押貸款、巨災債券、生態基金等產品,這些產品對設計適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的環境金融產品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標交易是通過總量控制與配額指標交易,督促企業采取更清潔的生產技術,或者企業為了節省購買配額的資本,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巨災風險證券化是通過發行收益與制定的巨災損失相聯結的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包括人為造成的生態破壞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機制
1、產品設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總量指標時,根據上年度排污總量,適當減少下一年度排放總量,并逐年遞減。桐關部門根據每戶企業的規模、清潔技術、排污情況,將排污總量指標公平、公開、科學地分配到每戶企業,規定配額指標可在試驗區范圍內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銀彳丁、銀監局等銀行業監管部門要嚴格執行綠色信貸有關規定,監督各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向指標超額或不足的企業發放貸款。
2、存在困難:(1)企業向銀行虛報排放情況,騙取銀行信貸資金。(2)企業獲得貸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導致全年排放超標。(3)配額指標交易雙方虛報交易情況,為某方制造指標充?;蚺欧胚_標的假相。
3、解決措施:(1)由政府相關部門(如環保局、發改委、經貿委等)、人民銀行、銀監局制定完善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機制實施方案》,規定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向銀行機構通報指標交易情況、授信發生企業的實際排放情況;企業向銀行提供的排放情況需由政府相關部門認證;人民銀行、銀監局制定相應的“信貸指導意見”并承擔日常工作的監督管理。(2)銀/-i-~ll定與單位排放量相應的單位信貸資金規模,根據企業年度排放剩余指標計算最大信貸投放量,或根據企業使用配額指標的進度,按比例發放貸款,遇有違規行為,可暫停貸款發放。對于企業中長期貸款,銀行可根據企業歷史排放情況,保守估計貸款期的排放總量。(3)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市場”,將排放指標證券化,吸引社會資金介入。
(二)柴達木循環經濟綠色債券
1、產品設想:由金融機構發行,專門將資金用于向循環經濟項目貸款的金融債券,也可以由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單獨發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將試驗區全部或部分綠色環保企業集中打包,發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全額用于環保產業。
2、存在困難:(1)如何保證所募資金全部用于企業的環保產業。(2)如何保證債券融資的成功率。
3、解決措施:(1)嚴格審核上市企業的環保資格,鼓勵和支持符合循環經濟特點的企業或項目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發展環保產業。(2)由政府相關部門、人民銀行、銀監局組建債券運作管理委員會,負責債券的上市、日常運作管理及所募資金的使用監管。(3)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綠色債券。(4)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綠色產業投資基金(未上市股權投資基金),所募集的資金主要投資于末上市企業。
(三)柴達木循環經濟生態補償機制
1、產品設想:一是設立財政專項貼息補償基金,專項用于補償企業因違規排放造成的信貸資金風險,提高銀行發展環境金融產品的積極性;二是設立由企業利潤、財政資金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補償基金,用于應對人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
2、存在網難:(1)符合補償的企業的條件問題。(2)重大污染事件補償資金的來源問題。
3、解決措施:(1)政府應嚴格設定條件,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未發生過違規排污行為的企業納入補償范圍。(2)銀行機構嚴格審查企業的環保生產能力,審J滇授信。(3)將重大污染事件補償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4)企業每年從利潤中預提污染事件補償資金。
1、嚴重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迫使人類反思,尋找新的出路——循環經濟。從發達國家工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和發展中國家正在尋找的工業現代化的道路中不難發現,工業革命以來,資源的消耗、能源的匱乏和環境生態的惡化嚴重地困擾著人們。事實證明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已達到空前的水平,這是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高新技術已掌控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同時由于盲目地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片面地強調GDP指標,人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早在1965年,不少科學家預言:人類如果不理智規約自己的粗放行為,地球將在100年之內達到增長極限。面對這個嚴重的事實,人們不得不調整和終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蠻式發展模式,尋找轉變傳統經濟的一種新的發展途徑,這就是循環經濟。以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和必然選擇。
2、從我國資源、環境、生態的現實出發,必須與世界接軌,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我國經濟正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市場和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日漸消失,資源、環境、生態日趨惡化。僅以資源在全球144個國家的排序來看,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氣方面也不容樂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犧牲資源、生態、環境,以市場資源、人力資源換技術得來的。因此,在發展模式上,國人必須警醒,要轉變思維,更新觀念,走科學發展之路。和世界各國一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也是當今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人口眾多,不可能像美國那樣進行掠奪式發展,與世界爭奪資源。怎樣尋找適合中國國情而又能與國際接軌的發展之路呢?這就必須要從現在開始,積極保護環境,適度索取,發展清潔生產和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和科學利用資源放在首位,發展循環經濟。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
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有三種路徑,即微觀路徑、中觀路徑和宏觀路徑,也稱為三個層面,即微觀層面、中觀層面、宏觀層面。
1、所謂微觀層面,主要是在企業層面、點狀層次的循環。即選擇典型企業或大中企業,也可以是小型企業,以清潔生產方式,減少輸入端的物耗能耗,實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業層面循環又叫小循環,即企業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藝設計和技術攻關,將單位產品的各種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進標準許可的范圍之內,盡可能做到零排放、無害排放。
2、所謂中觀層面,即指區域層面的循環。工業園區等開發區改變過去那種按產業分類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態產業鏈的要求將彼此關聯的生態產業組合在一起,通過企業和產業間的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減少或杜絕廢棄物的排放。這種中觀路徑循環主要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和信息技術集成,按原生態物料資源——產品——廢料——二次物料的路徑轉化形成再生資源,在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形成一個匯聚諸多優勢的產業鏈群。
3、所謂宏觀層面,即社會層面的大循環。整個社會都按循環經濟的理念、理論、實施要求,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清潔生產、干凈消費、資源循環、環境凈化。目前實施的循環經濟,主要是從企業間的物質閉環循環的角度實現循環經濟,忽視了循環經濟應該在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來綜合運行,大循環應該在企業、區域、社會三個層面上,分別通過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原理實現物質的閉環流動,進而形成一體化體系。循環經濟系統是三個層面的有機結合和集成,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可借鑒案例研究
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對策,本文列舉下面兩個案例加以說明。
1、五糧液集團科技創新、探索循環經濟的路徑。五糧液集團是四川省幾大支柱之一,時下品牌價值達386億元,但曾一度為釀酒的廢棄物——酒糟發愁。生產一噸酒將產生10噸以上的廢棄物,酒糟的堆積一是占用大量的場地,二是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幾年前,集團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全方位技術攻關,自主創新實施《無害化、效益化處理丟棄酒糟技術》項目,特別注意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利用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結合企業的生產系統進行反復試驗、反復研究,攻克技術難關。集團每年成功地處理消化廢棄酒糟30萬噸以上,生產復糟酒6000多噸、乳酸600噸、DDGS飼料2.4萬噸、白炭黑2000多噸、沼氣500萬立方米、蒸汽35萬噸、實現熱量梯級利用。同時,還投入上億元興建廢水處理系統,新增環保鍋爐除塵系統、廢水治理系統、自動在線監控系統等污染治理工程項目,做到了清潔生產、無污染排放、廢棄酒糟分幾次全部變成再生資源,實現了廢物資源化、廢物減量或零排放的無毒無害化、環境保護修復化、能量梯級多級利用化、資源鏈式利用開發化。五糧液集團還無償將有關技術推廣給同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循環經濟,其探索在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上實現循環經濟的實例,受到國家環保部門和中華環保基金會的高度肯定和贊賞,獲四川省首批“生態工業園區”的稱號。
2、四川天源集團“干法電石渣生產水泥”,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達100%。天源集團的主導產品聚氯乙烯的生產是以電石為主要原料,但是生產一噸產品將產生1.7噸以上的電石渣。如果將其棄之,對環保后患無窮;如果將其堆置,既占場地又要受環保部門罰金,以年產30萬噸產品計算,每年繳罰金達1275萬元。為了徹底解決電石渣問題,公司特組建了技術攻關隊伍,集國際國內關于電石渣轉化為再生資源的若干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技術創新,經過幾年的反復攻關,終于建成目前國內最大的全廢渣生產水泥的環保工程,將本集團所有的廢棄電石渣全部轉化成再生資源,實現了完全循環,更重要的是為企業主打產品的擴張提供了技術保證、環保保證、效益保證。此后,集團公司又于2005年建成年產40萬噸的電石渣生產水泥生產線,順利實現集團生產的擴張和可持續發展。
天源集團實施循環經濟,推動了主導產品的順利跨越或發展,而且,循環經濟的效益也非??捎^。不計算節約的堆放費(罰金)外,僅以電石渣為原料一項,就比傳統水泥廠的生產成本低11%以上,加之工藝上的創新帶來了綜合能耗大大降低,比國內同類廠家耗能低8%以上。再與傳統水泥廠相比,由于生產工藝流程的創新,粉碎塵埃污染、噪聲等問題得到解決,成本也將降低一半以上。在環保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了主打產品的廢棄物電石渣的資源轉化,解決了長期以來由于要堆置廢棄物而占用大量場地、土地的問題,關鍵還解決了由堆置造成的污染問題,為長江上游,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改善起到可靠的屏障保護作用。天源集團公司首家建成中國最大的全廢渣生產水泥環保工程,成功地創新了中國氯堿行業電石法聚氯乙烯唯一最完整的集能源、電石、化工、建材為一體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也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打造了公司的核心技術,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上面列舉的兩個案例已說明各自的發展模式。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實施定位應先易后難,由于微觀循環、中觀循環路徑節點相對較少,路徑相對容易閉合,政府易于監管和推動,企業間、產業間的經濟利益與投入相對對稱,近幾年來在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所以,應該先在微觀和中觀層面進行循環,逐步深入,直到實現整個社會循環,建立科學發展體系。
關鍵詞:循環經濟,障礙,機制
當今世界不論是發達的工業化強國還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都把發展循環型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形式。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應盡早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但由于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循環經濟涉及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目前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還存在著諸多需要突破的制約因素。
認識障礙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積極參與,其中政府起主導作用,數目眾多的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公眾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中堅力量。但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或公眾,在正確認識循環經濟方面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主要表現為:
有些地方政府把發展循環經濟簡單地等同于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舉措,沒有認識到循環經濟是21世紀綠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緊迫性認識不夠,依然沿襲傳統的工業化模式,特別是不顧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搞發展速度的攀比,導致忽視甚至縱容嚴重污染項目開工建設。這種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使得政府缺乏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需求與動力,滿足于末端治理方式。而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末端治理是問題發生后的被動措施,不可能從根本上避免污染發生;末端治理需要很高的成本,在環保市場形成虛假和惡性的經濟效益,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末端治理使得企業滿足于遵守環境法規而不是投資開發污染少的生產方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加大了在環境治理方面對國家的依賴。
企業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生態環境效益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外部效應,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不大。在沒有外部約束的情況下,企業的生產不會主動考慮生態效益,依然采取粗放型生產方式。對于眾多工業企業而言,清潔生產還是新興概念,企業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加大投入、改進工藝、更新設備的層面,把清潔生產的概念同過去的末端污染治理混同起來,認為清潔生產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歸社會所得,企業自身難以從中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對發展循環經濟產生抵觸。目前許多地區已經出現了不少試點企業在采取清潔生產方案后,依舊沿用傳統粗放型的生產方式,繼續以生態效益換取經濟效益的現象,使得清潔生產成為形象工程。
公眾環境意識薄弱,普遍缺乏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環境屬于公共產品,我國長期以“政府主導型”的環保工作模式為主,造成公眾在環保領域呈“政府依賴型”,將保護環境歸結為政府的責任,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對環境質量的需求不足,從而形成公眾的觀念障礙。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需要公眾在生活消費中的配合,例如垃圾分類處理、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選擇服務周期長的產品、回收利用生活廢棄物等。
利益障礙
作為經濟活動當事人的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所考慮的主要是成本與收益的關系。按新古典主義的解釋,就是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在成本既定的情況下收益最大,或者在收益既定的情況下成本最小。一個企業的經濟行為如何,首先考慮的是由此而帶來的收益及為此而付出的成本,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它就會按循環經濟的原則行事,就會主動與其他企業確立共生和代謝關系;反之,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就不會遵循循環經濟的原則。
確立循環經濟的利益關系的障礙還在于,新建企業(增量企業)與原有企業(存量企業)的利益協調關系。在傳統線形經濟下的末端治理中,這種關系原本就存在。那時,原有企業在建設時期沒有或只需要遵循很低的環境標準,而新建企業要想進入該行業,不僅原有企業占據了市場,抬高了進入門檻,而且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知識的增進,也抬高了環境標準,這就使新建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F在,發展循環經濟同樣面臨的是:存量企業不是按循環經濟的原則設立的,它們創造國民收入、拉動經濟增長和帶動地方就業,支撐著現有國民經濟的運行,同時,它們也在很大程度上耗費資源、污染環境,盡管也設立了污染和廢棄物處理裝置(“末端治理”);而增量企業將按循環經濟的原則來設立,它通過“管端預防”,在園區中通過共生和代謝關系,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目的,但增量企業則為此而付出更大的成本。這時,出現新舊企業利益分割的不均等,在完全利潤導向的市場機制下,就會出現“逆向選擇”:淘汰新企業。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是有起點而沒有終點的事業?,F實的情況是,許多地區往往只注意眼前的增長和GDP的增加,仍然沿著,“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描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深淵繼續滑下去?,F在,國家倡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但由于人們的行為通常在其“慣性區域”內活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政策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地區看重既得利益,GDP的增長仍是一個“硬約束”;在招商引資中,硬性規定年外資總額并被分解至具體行政部門,以此作為考核部門業績的指標,而很少考慮項目的性質,很少考慮產業發展的后果和對當地資源與環境造成的影響,很少考慮與當地產業的融合與共生代謝關系,其結果是強化和固化了存量企業,增加了推進循環經濟的難度。制度障礙
推進循環經濟不僅存在利益上的障礙,在制度安排上也存在障礙。不當的制度安排會使經濟的推進舉步維艱?,F代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包括非正式約束、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制度是演進的,制度變遷包括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制度演進中存在著“路徑依賴”,即制度的演進一旦走上某一條路徑,就會沿著既定的路線和方向發展且會得到自我強化。現階段,我國推進循環經濟需要具體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政策來保障其實施。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關于鼓勵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法律法規,但并未對循環經濟做出直接規定,已有法律的配套法規、細則制定不及時,致使一些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強,缺乏高效、嚴格的執法措施。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在企業微觀層次上,相關法律有待于細化。2002年頒布的《清潔生產促進法》對企業微觀層次的清潔生產行為作了規范,但缺乏對生產企業責任的明確規定。《固定廢物污染防治法》對企業內的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等問題也做了一些規定,但只是原則性的表述,沒有實質的規定。在關于編制清潔生產指南和技術手冊、制定相關產品標準、強制回收的產品和包裝物目錄的建立、具體回收辦法和清潔生產審核辦法、經濟刺激機制的可操作化、技術與工藝標準及技術性規范的設立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立法規制。
在區域和社會層次上,相關法律有待于系統化?!肚鍧嵣a促進法》中有些規定基本是圍繞企業的清潔生產而展開,所以其附帶面上的循環經濟效果只具有輔并不系統。如行政區域的循環經濟建設問題和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問題,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間物質的良性循環和能量的梯級利用問題,現有的法律、法規、性質規章尚未加以系統化和明確化。
在綜合層次上,有些法規有待于可操作化。我國現在并沒有一部法律將清潔生產、固體廢物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等相關內容統一考慮,缺少從國家發展戰略、規劃角度上系統地規范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如工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等大宗廢物的專業性循環利用問題,既屬于企業層次上的問題,又屬于區域和全社會層次上的問題,現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零散,缺乏系統和綜合性的解決機制,因此有必要制定操作性更強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度。
因此,雖然國家一再宣稱資源短缺,不足以支撐傳統線形經濟下的持續經濟增長,但在制度上卻沒有獎勵和懲罰機制以引導人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有些經濟政策在實施上更是在引導浪費資源。同時,由于制度的實施機制不健全也導致行業過度競爭,為抵御惡性競爭,也為防止假冒偽劣,致使許多企業過度包裝其產品甚至使用一次性包裝(破壞性包裝)。
技術障礙
從“減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資源化”,循環經濟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成熟的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和生態工業鏈接技術作為支撐,這是循環經濟由理論向實踐轉變的關鍵。
我國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尚未形成高效完整的技術支撐體系?,F階段我國關鍵技術設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15%,科技整體水平落后發達國家約15-20年。在大型燃煤電廠煙氣脫硫、城市垃圾資源化、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等重要領域缺乏自己的制造技術,亟待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目前,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若干清潔生產中心,公布了一批冶金、化工等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然而對于眾多的工業企業而言,這些技術上的支持是有限的。而且,循環經濟所需的不僅僅是重在源頭控制的清潔生產技術,還包括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等末端處理技術。因此,國家的技術支持還無法滿足全面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在循環經濟充分發展的國家中,企業是循環科技的主要供給者。而在我國即使是大中型工業企業,自身擁有研發機構的不到半數,且多為規模小、壽命短、資金有限的小企業。沒有技術研發機構的企業,只是純粹的制造工廠,對眾多設備陳舊、技術工藝落后的工業企業而言,無論在科技主導生產力的市場,還是在開發新產品時都毫無優勢可言,在生產工藝、產品設計、資源利用方面也很難得到改進,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生產,原則,政府,思路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新的生產方式。它強調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它用發展的思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目前,循環經濟在工業方面強調得比較多,而農業方面則有所不足。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不僅事關農業的長遠發展,也是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一個戰略性課題。
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農業循環經濟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生物質包含了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遺體以及其中的生物質能。生物質中的每一種都是農業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為循環經濟條件的不同物質組合形成農業循環的系統。當前,農業循環經濟大體包括以下四種模式:一是農業產業內部循環系統;二是農業—工業循環系統;三是種植—養殖—工業—營銷系統;四是農業—工業—旅游業系統。當然,隨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還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環系統。那么,為什么說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呢?
首先,我國農業生產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演變,現代工業的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農業機械,施用化肥、農藥,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響;農機具、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其次,農業的自身特點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農業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相連、水融、密不可分,使農業經濟系統更易于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農業與人類自身消費最貼近,人類處于食物鏈網的最頂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參與整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這為循環經濟要求從根本上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直接的實現途徑;農業的產業構成特點更易于發展循環經濟。農業產業系統是種植業系統、林業系統、漁業系統、牧業系統及其延伸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系統、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系統、農產品消費系統之間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耦合體。農業產業部門間的“天然聯系”、農業產業結構的整體性特征,正是循環經濟所要建立和強化的,是建立農業生態產業鏈的基礎。因此,我們更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再次,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國農業人口多,農業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農業資源輸出會更加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狀況會進一步惡化,農業的有限資源將加速耗竭,農業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四個原則
循環經濟遵循“4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為原則。
減量化原則,即減物質化,為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該原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在經濟運行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農業上應用減量化原則最科學、最靈活的方法就是“九節一減”,即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節糧與減人。
再利用原則,就是盡可能多次或以多種方式使用人們所購買的東西。堅持并靈活運用再利用原則,就必須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根據再利用原則的要求,對各類農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不斷增值。這樣做不僅加工企業本身不再產生污染,而且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再循環原則,就是盡可能再生利用或資源化,把廢棄物返回工廠,在那里經適當加工后再融入新的產品中。運用再循環原則,大力發展“白色農業”——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白色農業”。利用它,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專家認為,開發微生物資源,可以緩解能源與環保的矛盾。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
再思考原則,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有著不斷認知的過程,科技進步沒有止境,構建一個理想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奧妙是物競天擇、長期進化的結果,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以追求達到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實際效果。運用再思考原則,就是要著力經營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
三、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中要重視政府的作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項工作要取得顯著成效,就必須發揮政府的作用。具體來講,政府應該從以下幾方面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條件:
1.制定相關法律。加快制定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借鑒日本等國經驗,著手制定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相關企業、農業生產者的各自職責及其違法后的法律責任,把農業循環經濟法制化。同時要制訂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的經濟政策,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上采取經濟激勵措施。
2.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政府要加大科技創新,研究多種具體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特別是體現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市場化之路的循環模式。對現已開發出來的優良循環經濟模式進一步加以改進、推廣;對如何應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來對各類農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的利用要切實加大研究、創新力度,盡快摸索出農產品反復加工、深加工的模式與技術;還要加大對“白色農業”的研究開發力度,進一步開發微生物資源。
3.大力宣傳,著力培訓。一要加強宣傳,形成共識。要廣泛而深入地宣傳發展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道德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價值觀,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廣泛而深入地宣傳農業循環經濟的“4R”原則,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成為經濟工作的新理念。要培育全社會的參與意識,提高全社會的參與能力;廣泛而深入地宣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扶持政策,調動各方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使更多的部門、更多的單位、更多的領導和群眾投身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新興事業中。二要加強培訓。推廣成熟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必須對農戶進行培訓,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使其切實掌握要領,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4.部門聯動,同心協力。農業循環經濟涉及農業、工業、林業、科技、國土、環保、財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國家整個循環經濟中的各個主體系統,各系統內均需資源輸入、產品輸出,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互相銜接,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產業網絡,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各系統(部門)必須聯動,全力以赴,統一步調,同心協力,整體推動,努力形成各產業部門之間在質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組成的有機體,使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唯有如此,各部門才能實現共贏,農業循環經濟的目標才能實現。
四、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既然循環經濟是生態保護型經濟,那么,針對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生態問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要明確兩個基本思路:一是要用循環經濟的運作規律來防治農業點源和面源污染。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農藥及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等,造成農業系統中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立體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國每年因過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時,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溫室氣體氧化亞氮形式進入空氣中。二是要以農業循環經濟引導傳統農業向工業型大農業發展,引導資源耗費型農業向資源循環利用型農業轉化。農業生產是人類有意識地干預自然的生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將循環經濟理論引入農業領域組織引導并協調農業生產,或者將農業作為一個工程,運用工程項目論證、立項、設計、施工和評估等辦法,通過對資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環利用來促使污染或廢棄物減量化,可以達到生產和環境保護相容的理想狀態。具體建議包括:
1.切實轉變農業經濟發展傳統理念,在農業生產中注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F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間,必然導致經濟停滯、下降。各級政府必須轉變發展理念,進一步強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促使農業生產走“優質、高產、高效、可持續”的道路。
2.打造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框架。要以“四個方面”為主線,形成循環經濟框架,即以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的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畜牧、水產生產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畜牧、水產加工循環經濟鏈條;以林業及其加工業為依托的林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秸稈循環經濟鏈條。
關鍵詞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即生態經濟。它是從改變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式的單向流動,實現了“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良性循環生產模式,使上一個產品的廢棄物成為下一個產品的原料,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排出,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原材料的損失。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工業、農業和消費等各類社會活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是循環經濟的重點區域。循環經濟某種程度上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經濟,它是解決中國“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
1把握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4R原則
現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間,必然導致經濟停滯、下降,破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平衡。循環經濟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為重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德國1998年修訂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第4條規定,首先要避免產生廢物,特別重要的是減少廢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來獲取能源。這些原則在國際上被簡化為4R原則,即Reduce(減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環)。
國內著名循環經濟研究專家季昆森提出:減量化原則的運用,可概括為“九節一減”,包括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煤)、節糧和減人。再利用原則的運用表現為做強加工業,主要體現在對各類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多屬于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且開發技術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過主產業。進一步探索農業節本增效新途徑,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如:實施“藏糧于土”、“藏糧于科技”戰略,保持和提高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力,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矛盾;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發揮集約種植優勢,提高規模效益;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不斷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做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配合滴灌技術,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白色農業”是再循環原則運用的具體體現,“白色農業”目前在農村運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氣,將人與畜禽糞便、農業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運用再循環原則,就是要在經營生態環境上做文章,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
2關注農村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
就整個社會來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資源審視,密切關注資源循環中的開采、消耗、廢棄物產生、農業產業鏈延伸、資源再生等各個環節的基本途徑和重點領域,農村循環經濟也不例外。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在農業資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為重點,尤其是對生物質能和微生物資源進行循環利用方面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時時處處考慮節能降耗;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農業“廢棄物”處理方面,實行資源化利用,實現種植業生產所積累的生物資源全程化利用,畜禽養殖業低排放與糞便利用的資源化;在農業產業鏈延伸方面,實行清潔生產,使上一環節的廢棄物作為下一環節的資源,增加價值鏈,拓展農業產業化空間;重點關注農業產業循環鏈的內生延伸與產業聯動,加強農業產業循環鏈整合思路、途徑與模式,拓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在再生資源環節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合理地農藥用藥及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等,造成農業系統中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立體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國每年因過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時,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溫室氣體氧化亞氮形式逸失到空氣里。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在農村社區建設方面,著力建設循環型社區,開發沼氣、太陽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減少外部能量輸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現農村社會生活的“干凈化”消費,改善生活環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近期,應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高效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相對完善的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綠色技術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環境工程技術,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和生產過程的無廢、少廢及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的關鍵是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盡可能把環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
3探索農村循環經濟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態農業是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根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建立起來的綜合農業生態系統,是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就是要根據生態循環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鏈的原理來抓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探索和推廣農村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只有從資源、環境、產業與消費以及綜合循環經濟的角度,探索以“無害化、低排放、零破壞、高效益、可持續”統籌規劃農業與農村產業、農村生產與生活、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鎮化發展,深入研究我國循環型農業的發展與重點領域,才能合理構建循環型農村經濟體系。
農業是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產事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農業還包括林業、漁業和農村副業等項生產在內。因此,農業循環經濟框架可以從“四個方面”為主線來形成,即以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的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畜牧、水產生產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畜牧、水產加工循環經濟鏈條,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原料,加工企業要采取先進節能、無污染技術改造傳統工藝,提高企業的比較效益;以林業及其加工業為依托的林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秸稈循環經濟鏈條。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一書,總結了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的主要產業發展模式以及障礙與對策,認為目前農村循環經濟主要呈現四大產業發展模式: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生產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生產模式、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的循環模式、區域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區的“基塘”符合系統模式,江南地區的“鴨稻共生”系統模式,北方的“四位一體”系統模式、南方的“豬——沼——果——豬”系統模式等,都是我國農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的比較具體而典型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可貴的理論和實踐的借鑒。
4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
農業是百業之基,而“三農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從四個子系統來著力構建: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主要涵蓋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三大產業,它要求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辦好生態旅游、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加快傳統農業向工業型大農業發展的步伐,培植農業循環經濟載體。一方面,搞好循環型農業工業園區建設,制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另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二是村鎮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是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和建筑系統。要解決水量不均、水質不高的問題,積極治理和預防水、旱災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發展沼氣、太陽能、小水電、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要完善農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節能省地治污技術,使用新型環保建材,體現地方特色建筑風格。三是生態環保體系。要精心挑選搭配綠化樹種,有效治污和分類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垃圾等。四是社會事業體系。要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關鍵在于先行設計,也就是說要從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住區設計、產業設計、景觀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整體策劃和設計。
5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農村循環經濟更被專家稱為化解“三農”問題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在我國被提出并重視后,大都把視角放在城市工業上,其正確性是毫無懷疑的。因為循環經濟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業不循環發展造成了嚴重工業污染而逼出循環經濟的。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70%以上的農業大國,跟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有很大的區別,加上我國存在嚴重的“三農”問題。我國的農業生業生態、農村污染、農民人均資源貧乏,都有待循環經濟解決。因此,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要突出農村,要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來解決“三農”問題。建立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近期考慮開展循環農業促進法的前期工作,盡可能出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從稅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進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笆晃濉逼陂g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與畜禽的糞便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與產業鏈整合、農村社區“凈化”等方面在全國開展若干個示范工程建設,以帶動農業循環經濟的廣泛應用。
國家應立即著手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開辟資金渠道,建設若干領域的農業循環經濟的示范工程,加強制度創新,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展現代化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解振華.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2解振華.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N].光明日報,2003-11-03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清潔生產、市場機制、社會調控等方式,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在生產生活中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旨在最終實現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目標可以從技術和經濟兩個層次界定。技術層次,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機制。需要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利益分配。
二、循環經濟的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
二是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生產過程中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提倡物質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三、各國循環經濟發展趨勢
(一)日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循環經濟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紀初,提出“環境立國”戰略,即創建循環型社會的國家目標。消費者報廢電器時應支付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費用,廢舊電器經過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產企業。資源循環利用率如空調為78%,電視為73%,冰箱為59%,洗衣機為56%。日本力爭資源回收率達100%。從家電中回收的玻璃、銅、鋁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產品。
(二)德國
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德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國就制定和頒布了《廢棄物處理法》,1996年又頒布《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確立產生廢棄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擔治理義務以及政府與公民合作三原則。家庭廢棄物利用率從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業,95%的礦渣、75%以上的粉塵和礦泥,以及至少有2000萬頓廢舊鋼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廢棄物處理成為德國經濟支柱產業,年均營業額約410億歐元,并創造20多萬個就業機會。
(三)美國
美國1976年就制定和頒布《固體廢棄物處置法》。2003年,美國城鎮產生的廢棄物為5.5億t,回收利用率達到40%。在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中,紙張為42%,軟飲料塑料瓶為40%,鐵制包裝為57%。
(四)歐盟
歐盟實施的家用電器回收辦法,規定商業界必須回收90%的廢棄電冰箱及洗衣機,并將此類大型電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產利用。在個人電腦方面其回收比例則按產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國政府要求應有85%的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奧地利法規要求80%回收包裝材料必須進行再循環處理或再利用;丹麥政府規定所有廢棄物要有50%進行再循環處理。
四、目前循環經濟的幾種發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
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耐用性等。發明這種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產廢棄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
(二)工業園區模式——又稱為卡倫堡工業園區模式
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內各企業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生產量,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三)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
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包裝廢棄物的非營利性社會中介組織,最初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已有1.6萬家企業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做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清理、分揀再進行循環利用。
(四)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
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三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三是要求國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不要鄙視垃圾,要把它視為有用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類存放就是資源。
五、國外循環經濟優秀案例及經驗借鑒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態工業園為例介紹。
(一)園區簡介
為解決大量消耗能源、資源而產生的垃圾排放等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北九州市以建設亞洲的“國家資源及環保產業基地”為目標,以振興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為主,制定了生態工業園基本規劃。工業園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態園的代表。園區分為實證研究區和循環工業園兩個區域。
(二)循環經濟實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環保產業擁有合理的環境管理體制及安全的高新技術,由企業、大學及政府部門組成的“北九州環境產業推進會議”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環境政策與產業振興政策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點實施措施有四個方面:(1)建設循環使用及舊零部件再次使用產業園區;(2)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設施,發展新產業;(3)創辦新能源技術產業、超微納米等新一代環保產業項目;(4)加強人才培訓。
此外北九州通過規劃合理的功能區布局來更好的貫徹實施循環經濟的理念,具體功能區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設立北九州市生態工業園區中心:是開展環境教育的基地,舉辦以市民為主的環保知識講座,舉辦環保技術相關研修、講座,推廣環保技術。(2)環保企業聚集區:通過各企業的相互合作,把環保相關企業發展成為廢物排放為零的資源循環基地。(3)響灘再生使用區:市政府場地租給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環保項目,地方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自己獨創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開展各種再生使用產業活動。(4)環保研發中心:企業、政府、大學聯合起來將進行最尖端的廢物處理技術、再生使用技術的研發。本九州生態產業園利用作為工業城市積累起來的技術和人才、工業設施及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市民建立的網絡,將振興產業與環境保護兩大政策有機結合成功實現了建立獨具特色的地區政策的工業園區,其成功經驗對我們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區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六、國內發展循環經濟建議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選擇。結合我國國情發展生態園區循環經濟可從以下幾點試做努力:
1.創新機構,保證循環經濟深入發展。成立循環經濟建設領導小組結合區域實際狀況,從引導和促進的角度出發全面推進區域循環經濟工作。
2.綠色招商,促進第二產業生態工業發展。通過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的構建與完善,資源和廢物的減量化等措施,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改善投資環境。根據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需求和市場機制有選擇地進行主題招商和綠色招商,重點發展補鏈企業,形成多產品多鏈條的生態工業網狀結構。
3.集約使用,提高資源使用率。注重資源的集約化使用,無論在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達到較高水平。
4.重視科技,引領靜脈產業生態工業發展??衫酶咝录夹g發展海水淡化以解決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投資興建垃圾發電廠,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煙氣凈化處理發電的同時保護居住環境;完善區域水循環系統,建立以污水處理廠為主體的中水回用系統,節約用水的同時滿足企業對中水的需求。
5.加強信息建設,構建生態工業信息平臺。建立固廢資源信息網,便于企業之間進行固廢資源交換與再利用的信息溝通,為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建設搭建信息平臺。
6.注重生態教育,建設綠色學校。生態文化建設從孩子抓起,各級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在相應課程中增加環境保護知識內容,把生態教育納入學生的素質教育內容,從小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林慧岳.基于循環經濟區域創新活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
[2]于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J].天津科技,2004,(6).
[3]許江萍.循環經濟:從理念到實踐[J].中國科技投資,2006,(8).
[4]江翔.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J].華東經濟管理,2005,(3).
[5]王晶日.實現循環的探討[J].環境保護科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