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2:37
序論:在您撰寫知識創新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21世紀是“知識世紀”,知識管理作為一種嶄新的管理形態,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體。為適應形勢的變化,部隊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須進行更新,內容必須進行變革,以此促進部隊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文章在簡要闡述知識管理的含義和特征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部隊安全管理模式如何進行創新與發展。
一、知識管理的含義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全新的管理.它是人類歷史上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勒模式的科學管理以來的一次最偉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識化浪潮的產物。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知識管理是指知識經濟環境下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的總稱;狹義的知識管理是指對知識及知識的作用進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識管理,是其廣義含義。
二、知識管理的特征
與傳統的管理相比,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1)在管理理念上,知識管理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知識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資源管理,人的因素將決定著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的水平。知識管理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而開展。傳統的管理以機器為中心,實行的是人被當作機器系統中的“配件”的剛性管理。知識管理倡導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充分反映了當前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需要。
2)在管理內容上,知識管理以無形資產管理為主要內容,包括對顯性知識管理和隱性知識的管理.并且以隱性知識管理為重點。特別強調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與共享。
3)強調知識的重要性?!靶陆洕鲩L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繁榮與進步并不取決于其所擁有的礦產、資源和一般資本,而是取決于其擁有的積累知識、創造知識和利用知識的能力。知識管理就是促進這些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變和實現。
4)在管理目標和策略上,知識管理以知識創新為直接目標。以建立知識創新體系為基本策略。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敝R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加速器。
5)重視社會整體發展目標的實現。知識管理摒棄了傳統管理的以追求組織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知識管理倡導組織在追求自身經濟利潤的同時,還應追求整個社會的發展目標,實現組織與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
6)在組織結構上,知識管理采取開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學習型組織模式,這與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模式截然不同。
7)知識管理以信息管理為基礎,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知識管理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知識集成和精確量化管理的技術保證。
三、順應知識管理發展大局.改革部隊安全管理模式
在當今的知識管理時代。部隊的編制體制、武器裝備、人員素質和作戰理念等都發生了巨大改變,為此,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革部隊安全管理模式:
3.1封閉式管理向開放式管理轉變
知識管理的特點要求部隊安全管理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從根本上實現部隊安全管理知識的持續積累式、螺旋循環式和突變式發展變化.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在知識的積累中運用知識、在知識的運用中升華知識、在知識的升華中實現對部隊安全的最佳管理,從而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孕育出強大的戰斗力。為此,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3.1.1組織結構的開放
以往的部隊管理強調嚴格的制度、上下級之間的權力距離以及知識信息流動的內部性和封閉性。而知識管理時代的管理則強調以彈性、開放、自由和機會為特征的開放型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邊界具有高度滲透性.呈現出扁平化和網絡化特征,從而保證信息的真正自由流動和部隊安全管理經驗的成員共享。
3.1.2管理手段的開放
開放式管理看重一切能夠發揮成員創造力的方式方法,提倡革新觀念,向經濟、文化、科技等其他社會領域開放,向普通官兵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開放。其根本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則是活躍官兵創造力,實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價值共享,使得整個部隊安全管理能力生成為一種新型的管理能力——“智力管理力”。
3.1.3知識信息的開放
21世紀知識和信息就是經濟實力,就是部隊戰斗力。而知識和信息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動性,并在流動中被人類共享。知識管理時代的部隊安全管理必須向知識與信息開放,使不同官兵所擁有的不同知識重新組合,創造出新的知識,為知識的分享、流動與創新提供最佳平臺。
3.2守業式管理向開拓式管理轉變
自建軍以來,我軍在安全管理工作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輝煌的成就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惰性,局限和滿足于以往的經驗和成績.帶來守業式管理的各種弊端。而知識軍事則時刻處于快速發展變化中,守業式管理遠遠滿足不了知識軍事對于管理方式發展變化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在知識軍事時代,必須實現管理方式從守業式向開拓式的轉變
實現這一轉變必須把握以下幾點:首先,要具備開拓式的安全管理理念,要善于以新的思想思考部隊安全建設,以新的視角觀察部隊安全動態,以新的態度對待部隊新事物,并以創新的思維方式解決新情況和新問題;其次,要創造開拓式的安全管理環境,其根本目標是打破傳統的封閉環境,使信息靈活流動.加強部隊安全管理與社會安全管理經驗與外軍甚至外國的最新安全管理經驗接軌,使部隊安全管理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備真正開拓進取的環境氛圍;最后,要采取開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開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創造良好的部隊集體氛圍,激發官兵創造熱情,實現知識信息的流動與創新,提升部隊安全保障能力。
3.3制度式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轉變
知識管理時代要求官兵具備特殊的專業素質,成為“專家型”戰斗人員。而要使官兵具備這一素質要求,就必須打破以往的制度化安全管理模式,實現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的轉變。
所謂人性化安全管理是在深刻認識人在部隊安全管理中關鍵作用的基礎上.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安全管理。要實現從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的轉變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點:1)轉變安全管理理念,依靠人。依靠官兵所擁有的知識、智慧、才能和技巧,提升部隊安全管理水平。2)明確管理任務,開發人。部隊官兵通常潛藏著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安全管理的任務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釋放其潛藏的能量,創造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的環境和機制。3)把握成功關鍵,塑造人。官兵素質對部隊安全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軍事技術急劇變化的當代,技術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每個官兵個體都必須不斷學習,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滿足部隊對官兵個體的素質要求.重新塑造自己。因此,塑造人是部隊安全管理成功的關鍵。4)樹立終極目標.發展人。部隊是革命的大熔爐.人性化安全管理的終級目標,是促進官兵的全面發展.不僅為部隊培養優秀的戰斗人員,而且為社會造就合格的、有責任感的公民。5)發揮組織功能,凝聚人。部隊組織本身是一個生命體.部隊安全管理不僅要研究每一成員的積極性培養、創造力發揮和高素質養成,還要研究如何發揮官兵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形成整體的強大合力。
3.4現代化安全管理向知識化安全管理轉變
現代化管理方式是以封閉的組織結構、嚴密的管理體系、科學的管理制度為主要特征的。結合上文論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在知識管理時代,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現代化安全管理方式必須向知識化安全管理方式轉變。知識化安全管理就是要搜集并組織信息,將信息傳給需要者,其核心就是管理信息的流動、擴散,以創造更多知識,讓需要者正確且快速地獲取知識。知識化安全管理的核心目標是人盡其才,材盡其用,這才契合部隊安全管理的核心內容與最高境界。:
知識配置力,是指一個系統向創新者及時提供知識流動的渠道,并使其獲得相關知識儲備的能力。它是國家創新系統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標,是經濟增長和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知識配置包括知識在市場內部以及在供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配置、知識的再利用和組合、知識在分散的研究開發項目之間的配置與開發。從供方看,是指知識生產機構把成果擴散給潛在用戶的能力,即轉移能力;從接收方看,是指新知識或創新的潛在用戶學著接近、獲得和利用知識或技術的能力,即吸收能力。
2科技創新能力與知識配置力的關系
推導目前我國正處于粗放型向集約型的經濟轉型中,企業的競爭優勢與績效體現在高技術的含量,通過轉向信息、知識、智力等知識性資源的投入提高資本的增值性。組織通過構建各種網絡設施或信息平臺,通過知識信息的傳播,引導員工充分利用企業知識及合理使用,在一定時間的培育與發酵,員工在生產過程、技術改造及在組織管理中新知識的應用,內隱的知識價值及技術特性就會凸顯出來。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關系是緊密的,知識資源的儲存與增長,企業的價值和創新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創新的理論研究表明科技創新不是一個由科學推動的線性過程,它受頗多因素的影響,如企業家的創新意識、組織的管理能力、與創新匹配的制度體系及其實施的環境等,通過促進知識流動、轉移、應用以導向引發技術創新,科技創新過程的實質是組織知識配置力的創造性過程。從資源視角和能力視角對知識配置力與新創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構成要素進行分類,橫向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企業家通過學習領導、組織、計劃、溝通等知識將管理能力向戰略、組織整合與創新、統籌與授權的能力轉化;技術管理及研發人員是通過學習信息監測、學習生產知識、新產品設計等知識將技術優勢向市場優勢轉化;營銷管理及銷售人員通過學習市場預測、營銷策略、產品售后信息反饋等知識將市場運作的技能向營銷科學策劃及執行、優化銷售渠道和駕馭的能力轉化;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通過學習人力資源規劃、招聘培訓、績效考核等知識向人力資本優質配置能力轉化;財務管理人員的財務管理相關知識、財務預算能力、資產管理與資本運作能力等知識向優化管理財務資源能力轉化[3]。
3模型與假設
3.1模型的建立
根據上述兩者的轉化過程得出知識配置路徑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影響,圖1概括了本文的理論模型。
3.2研究假設
3.2.1組織學習意識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組織知識的本質是無形的,其規則體系由關于組織管理、組合、運營、優化規則等形成,企業領導者以確保組織各項職能的正常運作,一方面協調、管理、分配組織各類資源;另一方面又要匹配組織內部的數據信息及相關情境,保證組織各部門及其各成員的協調工作。因此,企業家及其領導者是創新的主體。變革推動者如價值觀水平、創新意識、促進組織系統思考、激勵員工創造性思維、自我超越等方面的特性,是影響創新的重要個體變量。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重要職能就是能否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并不是單純的搞經營或者搞管理。組織的創新成功與否,領導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家的學習創新意識越強,越有利于提升其創新績效。組織學習意識越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越強。
3.2.2組織學習能力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組織學習能力是指組織成員從企業內外部獲取組織知識和應用的行為,實際上就是企業增加社會資本、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能力的學習過程,如顧客調查、研發活動、績效評價和競爭對手分析等活動。組織內部除了“干中學”、經驗學習、研發溝通等活動充分吸收組織成員的直接和間接經驗;從互訪學習、創建聯盟企業、戰略聯合、搭建合作網絡平臺等利用企業外部資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加強組織學習能力必然可以更好地發揮企業資源的效用,從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H2:組織學習能力越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越強。
3.2.3支持學習和創新的設施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組織知識以數據、文字等形式記載的工作制度、操作說明書、檔案、會議紀要、公告等載體進行傳播,信息若能在更廣的空間和深度被組織成員所捉獲,使用該信息或由此信息提出質疑、思考和擴展思維甚至提出新的問題和對策,信息的傳播價值大大提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支持學習的措施與設施的建設可以使信息在企業內部得到充分的流動和滲透,能夠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從而在環境的動態變化中迅速抓住環境賦予的創新機會及提升創新的空間提供支撐力量[4]。H3:支持學習和創新的措施越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越強。
3.2.4組織學習氣氛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從知識進化的角度來分析,企業中的內隱與外顯知識發生化學反應的結果就是創新。如何有效地將員工的專業知識、經驗、技能等元素與知識整合在一起,促進員工創意思維的碰觸和迸發創新思維與行為的產生,構建有效創造、轉換和使用知識的催生容器變得尤其重要。因此組織學習氣氛的營造是信息、知識的溝通系統、支持和激勵員工創新的催化劑,更是企業創新行為的重要影響變量[3]。H4:組織學習氣氛越濃厚,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越強。
4研究數據方法
4.1問卷設計與說明本文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企業為對象進行知識配置效果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為調查分析,問題的設計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法,共發出問卷共約75份,共收回54份問卷,剔出不合格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52份,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
4.2數據分析
4.2.1效度與信度分析首先對各個變量測度量表進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測試,以判定是否適合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效度和信度分析。從檢驗結果來看,KMO值有的在0.8以上,有點介于0.7~0.8之間,表示變量之間相關程度差別不大,Sig.<0.05表示變量之間獨立檢驗是顯著的,也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此外,還運用克朗巴哈α系數(Cronbach’sα)進行了問卷的信度分析,以檢驗問卷或量表測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識配置力和企業科技創新兩組變量樣本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1)知識配置力變量組測度0.788、0.775、0.731、0.750和0.764,均在0.700以上,屬于高信度;(2)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測度0.822、0.769、0.703、0.787、0.792,均在0.700以上,也屬于高信度。
4.2.2結果根據需要分別采用方差最大化和平均正交旋轉法考察所用量表是否真正地測量出各變量結構。主成分個數提取原則為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個主成分。主成分結果顯示學習的過程、學習激勵措施等主要指標的累計方差解釋率達78%以上,企業家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技術能力等主要指標累計方差解釋率均在82%以上。結果與原構思吻合。
4.2.3相關分析為探討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本部分對這兩者之間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出,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各種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之間有正向聯系。除組織學習環境與企業財務管理能力提升間的相關性不顯著外,知識配置力與企業其他科技創新能力都顯著正相關??傮w分析說明了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之間具有正向相關性。
4.2.4回歸分析在分析了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之間的相關性之后,通過回歸分析,可以進一步分析各要素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為進一步研究各要素對各種能力成長的貢獻度,本文采用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二級指標體系,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進行回歸分析。(1)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各項能力貢獻度模型總體效果從回歸效果看,六個模型均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證明回歸效果良好。從總體參數效果來看,DW統計值分別為1.982、1.371、1.818、1.951、1.932、1.897,說明各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其他各項指標也符合要求。(2)知識配置力與企業科技創新各項能力的回歸分析(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知識配置力相關要素的回歸系數對應的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說明知識配置力相關要素都會影響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成長。表2知識配置力的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水平為0.059,略大于0.05,說明知識配置力對財務管理能力的提升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企業財務管理能力要求專門的業務知識和技能,專門性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可能對組織創新能力影響不大。
5結語
首先摸清企業專利等知識產權現狀,擬定專利戰略目標;對企業主要產品、重點領域、核心技術,企業目前擁有專利的類型、數量及布局情況,核心專利的穩定性,主要技術研發人員等研究分析;積極挖掘專利文獻及相關科技文獻中的有用信息,分析競爭對手專利等知識產權狀況和動向;研究分析行業技術發展路線與趨勢,研發熱點與空白點,競爭對手關鍵技術的掌握與保護狀況,市場發展動向,國內外專利布局,提出專利申請、運用、保護的思路,制定相應的策略,結合企業發展戰略、自身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專利戰略。專利戰略的制定可借助專利信息分析方法和手段展開,與專利數據庫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專利專題數據庫,進行全面的專利信息分析,匯總本企業全面的信息,形成科學、有效的戰略報告。建立企業的預警信息信息化平臺,隨時跟蹤、動態,并建立完善的預警評價分級標準。
二、企業技術創新與企業知識產權戰略
技術創新中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作用主要體現在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能夠提供制定技術發展戰略和規劃的依據;其次能夠創好產業的環境造有利于新技術的成功地應用;有效提供吸引引進技術和外資制度化的結構;促進新技術得到廣泛傳播;鼓勵研究開發新的技術?,F代企業領導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把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高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著力培育和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把企業發展規劃與知識產權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產權保護和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面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國際化帶來的市場競爭,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持續動力,包括品牌(商標)、專利和著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是促進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只有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把知識產權保護做好、用好,才能求得生存與持續發展。為此,現代企業通過不斷努力,逐步建立了切實可行的知識產權運行機制。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提出并實施了“三步走”的專利戰略:第一步,擴大專利申請量,增加企業的無形資產,提高企業知名度;第二步,以專利產品樹立企業品牌,占領競爭激烈的技術市場和商品市場;第三步將專利戰略納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中去,成為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企業的指導思想是以創造和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為方向,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為目標,建立和完善專利工作體系和相關制度,提高運用專利制度的能力及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能力,把專利工作融入到科技創新的全過程?,F代企業將知識產權作為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法寶,知識產權成為企業必要的生產要素和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知識產權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競爭構成,以企業無形資產的方式轉化成為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戰略性資源。
三、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就是戰略性資源
關鍵詞:經濟;會計;創新
一、會計經濟的發展狀態
(一)對會計目標的影響
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會計目標主要研究決策標準派、知識流派之間的關系。我國的會計基本理論主要是區別會計目標標準完成的。通過區分向前性、可靠性標準,對未來的重要標準性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可能存在的最大局限性問題,確定知識性經濟是否滿足現有知識水平。根據企業經濟信息使用標準,對企業的資本知識進行創新研究,分析企業財務報告標準內容,分析滿足企業的資本物資資源增長標準,提高復合企業綜合經濟資源發展的信息要求,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經濟發展建設。
(二)影響會計信息的綜合質量
可靠性、謹慎性的會計特點,適合企業綜合經濟的發展,可理解、及時性、實質性是應用會計技術的主體標準。通過分析企業可持續性經營發展標準,確定貨幣的基本計量,對提前虛擬的會計信息進行分析,改變傳統知識經濟發展變化可能產生的信息質量模式沖擊問題,提高會計信息的綜合質量。一是加強貨幣標準時間和經濟價值體系的研究,通過分析歷史會計信息標準價值,分析會計成本可能產生的缺陷,對比價值差異,分析企業經濟現有的價值水平。二是對企業的知識經濟資產進行產業發展分析,按照企業信息量進行計量,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種競爭問題,目前,主要采用的計量貨幣標準較為單一,影響會計信息對知識經濟的分析。
(三)與傳統財務數據報表的沖突
傳統財務數據是以會計基礎理論為前提,通過對實際的經濟事項的判斷,對重要的經濟資本貨幣、固定產值進行分析,確定會計信息服務的可用量標準,分析人力資源、商務名譽等多種無形資產的信息內容,確定貨幣時間價值標準,是否具有價值風險問題,是否影響財務報表的真實準確性。為了有效更新知識,采用信息決策的方法,提高財務報告數據的研發性,對信息進行充分披露,分析可用時間價值標準,確定風險價值水平,確定財務報告內容,降低與傳統財務數據之間的沖突問題。
(四)對資本的影響
企業的資本是一種可計量可控制的數據,是可以為企業的經濟帶來利益的。企業經營通過工業、農業物資資源分析企業的綜合經濟資本。通過分析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確定企業知識經濟類型,確定企業最優價值的資源。知識資本是發展企業經濟的主體資本,企業的無形資本一般占據企業綜合知識經濟的一半以上,知識經濟利益遠高于物資經濟。將人力資源、知識經濟的發展列入到企業資本資產范圍內,對企業的會計概念進行調整,拓展企業的資產范圍,實現會計核心資產的發展。
二、企業會計創新的知識經濟構思
(一)會計信息的創新研究
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健全的會計基礎,會計的發展需要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環境,逐步提高企業變化架設標準。利用全面的概念標準,將傳統的會計成本進行原則化分析,確定會計信息的質量,提高會計企業的可靠性和及時性。依附會計實際發生的基本交易事項,對會計記錄、會計內容進行綜合總結分析,確定可評價、決策的標準范圍。隨著企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升企業未來的發展現實意義。樹立良好的會計動態標準觀念,不斷完善企業的變化時間,充分利用企業事件標準,對企業的經濟風險進行分析,深入了解企業的會計風險、機會標準,從客觀動態的角度對企業的環境要素進行評判,建立會計信息理論體系,實施合理的動態會計管理體系。采用網絡系統的發展標準,對企業網絡會計管理方式進行溝通。網絡是企業知識經濟發展的標準,利用會計系統設計、會計方法搭建合理的網絡系統,完善會計企業的網絡結構化標準,改善會計信息的基本內容,提高會計假設標準。利用會計主體思想,加強可持續經營分期管理,假設會計的動態實體標準,分析會計的風險問題,對新派報酬進行假設,完成新會計概念的突破。
1.科學技術與生產能力的快速發展
隨著我國企業的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企業從勞動型生產產業發展為技術型科技企業,保證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促使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會計核算問題越來越重要。通過采用企業的成本會計核算的方法,對企業中人力資源的成本進行合理的確定,完成企業整體管理模式的不斷合理化,促使人力資源信息管理使用效果更佳的準確。
2.國家對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宏觀調控
通過國家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的管理問題上的宏觀調控,保證了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合理方法,提高我國企業成本會計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形式下的合理運行,最大限度的實現我國企業綜合經濟能力的合理化發展。例如:國家對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消耗的要求,分析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標準,對會計成本進行合理的宏觀調控,分析企業人力資源的宏觀標準,致力于加強人力資源的福利控制管理,保證人力資源各項福利的控制,提升人力資源對企業會計的管理水平,企業員工可以享受到合理的社會福利,企業的綜合發展可以受到更好的宏觀調整影響。
3.會計經濟下企業效益的快速發展
隨著現代企業經濟效益的需求不斷增加,快速的發展才能保證企業在市場競爭機制下的實力,提高企業人才的培訓和管理,是保證企業內部人才素質和企業整體實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對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化管理的合力分析,判斷出企業在整體發展經營上的合理管理方向,確定企業對于人力資源的成本規劃,加速企業經濟效益的快速發展,提升會計經濟企業的穩定發展水平,保證企業在人力資源成本的核算問題上的有效發展。
(二)會計模式發展的創新研究
1.對無形資產的核算管理
依照知識經濟發展標準,對無形資產進行分析,確定企業綜合經濟發展標準范圍。知識經濟是無形的,又是具有主導意義的。企業的經濟創新主要依賴無形知識資產。針對會計模式下,企業的無形資產,分析高收益經濟發展特點,確定企業的實際經濟價值,對企業的投資、負債水平進行分析,從全面的無形資產范圍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資產識別。無形資產需要進行合理的披露,分析企業知識無形標準,確定企業無形資產價值水平,確定可獲利能力,突出無形資產的重要地位。在信息披露中,要盡量減少企業會計信息的投資風險,根據企業綜合經營特點,對企業的不等距制度進行報告分析,及時分析企業無形資產的更新范圍,確定企業可開發的新無形資產范圍。
2.建立良好的會計管理環境
企業在信息科技發展的影響和帶動下,企業內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成本的管理。每一個人員都是企業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企業通過制定合理的成本會計管理制度,加強企業會計的維護管理環境,逐步建立適合企業會計管理發展的基本標準,提升企業會計保護水平,加深企業綜合成本控制管理,保證成本管理規定的有效性和執行力。加強企業成本管理中員工的管理和培訓,加強員工對于工作技能和工作素養的培養,保證員工的整體素質符合企業的成本管理,這樣可以建立良好的企業會計技術人才儲備能量,提高企業會計管理的功能性標準,制定合理的人才分配管理過程,加深企業會計管理的執行力度和管理力度,加深企業會計管理的準確性,確保企業會計管理環境的合理性,實現企業會計內部人才的有效發展,建立良好的會計管理環境,加深企業綜合經濟發展。
3.加強會計核算的靈活性和多變性
會計核算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利于企業根據自身的方法加強企業目標化管理,保證企業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保證企業在每一個會計核算和解鎖流程中完成對于企業整個資產折算的評估。企業通過對固定資產的不同折舊處理,對成本和利潤進行所得稅額分析,保證企業的成本化費用得有結余,保證固定資產的基本價值份額得以保證,降低企業的基礎利潤,保證企業的應收稅額,企業可以較好的利用資金的時間分配比例進行資金成本分析,從而使企業在成本會計管理中得到結余。例如:工業中企業的管理方法以作業成本為基礎,加大會計信息化系統的應用效果,使得傳統的成本化會計不單單局限為寄存的方法,而是擴大為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具有加強固定化資產的遞進型折線型方法。靈活多變的會計核算管理,對企業的會計的經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強會計核算的靈活性核算標準,分析會計核算的準確多變意義,從會計核算運用下實現對會計核算的合理管理。
4.對會計管理部門的信息化管理
企業對成本會計的管理有很多環節,成本會計中的信息量巨大。成本會計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保證企業工作的基本要求,企業通過對成本會計的信息化管理,保證成本會計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保證企業會計工作的合理開展。企業通過設立合理的成本會計管理部門,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的相關工作,制定合理的會計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企業信息科技水平的更新,及時將新科技、新信息融入到企業會計管理職責范圍內,確保企業的各項會計信息系統核算管理的發展,建立合理的企業會計信息人才管理部,及時搜集、整理、儲存優質的會計管理人才,定期進行信息系統檢查和維護,分析信息保證企業成本化管理工作的有效發展。
綜上所述,知識經濟的發展是需要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角度范圍進行綜合分析的。通過會計領域的綜合分析,確定會計創新發展標準,確定企業無形資產的計量標準,分析企業的會計管理風險問題,從企業的收益中獲取企業的綜合探索標準。利用知識經濟發展條件,對企業的會計創新進行發展變革,改善企業的會計理論體系,更好的實現企業投資債務、債權的管理。
作者:韓炬 單位:哈爾濱市南崗區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彭麗梅.環境會計與傳統會計的比較[J].遼寧經濟,2009(9).
在新經濟形式的影響下,建立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的會計管理與核算受到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形態的變化,傳統會計理論在會計假設、會計核算體系、會計報告等內容上都面臨著知識經濟的挑戰。
(一)對會計對象的影響
在知識經濟出現之前,傳統會計模式是以企業的資產、負債和利潤等有形財富為對象,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固定資產才能創造財富。而在新的經濟時代,會計的目標以及知識理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智力、人力資源、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在會計系統中所占的份額逐漸加大,并逐漸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在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移動設備和電子商務等領域,知識和人力資源所發揮的作用與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了機器、設備所起的作用。在如今的知識經濟環境下,會計的對象已經更加廣泛,只有改變傳統會計的模式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
(二)對會計假設的影響
1.知識經濟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傳統的企業會計只對與該企業相關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與監督,并向企業、政府及其所有者提供企業經濟和經營狀況的信息。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會計主體的界限將不再穩定明確,而是隨著交易事項的經營主體的變化而變化。首先電子商務與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和興起讓網絡商店、網絡銀行、網絡交易平臺等經濟形式快速發展,這使得經濟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其次如投資基金等一系列沒有固定資產的經營形式的出現,讓會計主體的界限變得很難劃分,這就使得會計主體的存在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與不確定。
2.知識經濟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影響
持續經營假設的目的是為企業的責權發生制、資本性支出、劃分收益性支出等多種會計核算原則的應用提供基本條件。隨著知識經濟形式的出現,會計主體的多元化與不確定,使得人們對企業是否在持續經營的問題上難以分辨。再加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臨時性跨生產和銷售的廣泛聯合體,以及企業之間的吸收合并、借殼經營、資產重組等問題的發生,讓人們對于會計主體的持續經營界限的判斷更加困難。
3.知識經濟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
當假定某會計主體能夠無限期的持續經營下去時,就需要規定出一個時間期限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段收集與處理,以便于結算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然而,人為的按照日歷所進行的時間分段與企業的客觀經濟需要之間一定會存在偏離,這就導致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的現象。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能否掌握最新的科技與信息成為其制勝的關鍵,這就需要企業的管理者在第一時間利用會計信息做出決策,且現代產品的周期逐漸變短,信息的擴散與更新速度逐漸加快都使得傳統會計分期假設與實際經營活動周期的差距在逐漸變大。
4.知識經濟對貨幣計量假設的影響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貨幣交易的網絡化,以及國際間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資本決策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就使得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越來越大,強化了記賬本位幣假設,且讓幣值穩定假設受到沖擊。
(三)對權責發生制原則的影響
權責發生制是用來確認本期收入和費用以及債權和債務的一項原則,它以獲得收到現金的權利或者支付現金的責任的發生為標志,來對收入和費用的歸屬進行判定。即僅限當期已經確定的收入,不論是否已經收到款項都應計入當期的收入增加,而非當期的款項則不進入收入增加;凡是當期所產生的費用,不論是否已支付均計入費用增加,而非當期的費用則不能計入費用增加。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現金的流動情況。而權責發生制的這種原則使得會計信息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當期現金流通的情況。如今移動消費和網絡電商高速發展,適時、準確、快捷是社會經濟的特點,若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的財務數據,企業在未來決策和發展上將非常困難。
(四)對歷史成本原則的影響
歷史成本原則也稱作實際成本原則,是指會計在對當期所發生的經紀業務進行記錄是應該按照當期的資產實際支出來進行計量計價。即企業在其進行的經濟活動中取得財產物資時,應按照其建造或者購進時發生的原始成本記賬,并以此作為后期分攤和轉作費用的依據,且不會改變其賬面價值。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與人才等作為經濟支柱的無形資產逐漸替代了原有的有形資產,且這些無形資產所產生的初期費用與其實際價值不符,這就造成了以歷史成本為計價基礎的資產負債表所顯示的財務狀況出現失真的情況,從而影響企業對經濟狀況與經營的宏觀策略。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的創新與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會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沖擊,為了滿足新的經濟形式與社會變遷的要求,根據我國當前時代經濟發展的特點,需要會計工作不斷創新與發展,建立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會計新制度。
(一)會計觀念的創新
1.建立新的資產觀念
知識經濟擴大了企業經營的范圍,讓企業的資源不再局限于有形物質,人力資源、智力資源等都已經成為了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被企業所擁有和控制的無形資產為其創造的經濟效益已經超過了傳統資源與設備等有形資產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將知識、智力等一系列新型資源進行資本化,并將其列入會計的核算資產中就顯得尤為必要,這在實踐中已被證明是可行的。
2.建立會計網絡化觀念
以現代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知識經濟,使會計信息的共享與開放更加依賴于計算機的網絡化。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計算機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對企業內部之間、各企業之間、企業與外界之間的的會計信息資源交流與共享都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以計算機網絡系統為依托,構建完整的會計理論、會計方法與會計系統結構的網絡化。
3.建立會計動態時點觀念
以日歷為依據的定期財務報告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時效性要求,這就需要建立以時點為基礎的實時報告系統來為會計信息利用者提供及時的財會信息。建立會計動態時點觀念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從動態角度對會計環境及會計要素項目進行分析,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會計動態系統。
(二)會計核算系統的創新
傳統的會計核算系統是建立在以銷貨購物、利息支付和資本支出等法律意義上的實物交易的基礎上的,這種以實物交易為基礎的會計核算系統其優點在于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根據當期所完成的實際交易產生的費用與收入進行核算。但在無形資產占主導地位的知識經濟環境中,智力和知識已經資本化,該方法不能準確的核算這些無形資產在當期所產生的實際價值。這就需要建立與無形資產相適應的會計核算系統,以為投資者和管理者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
(三)會計人才的創新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對會計理念的變革以及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創新都能為會計職能的發揮提供動力。然而,若沒有優秀的會計人才踐行這些理論與系統,則創新只能是空談,因此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結合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要求,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素質培養,提升其對信息知識的準確掌握能力。其次是建立會計人員監督與考核機制,為會計人員提供進修新技術與新理論的機會,并在考核與監督的過程中給予優秀人員以適當的獎勵與表揚。
三、結語
關鍵詞: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策略
引言
自1997年世界上第一例知識產權證券化—音樂版權證券化出現以來,知識產權證券化逐漸被金融界與知識產權界所認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將其作為未來的一個“新趨勢”。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工具,知識產權證券化不僅有助于充分挖掘知識產權的內在價值并促進知識產權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也可以讓發起人在保留知識產權所有權的情況下提前獲取知識產權的未來收益,從而避免了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
一、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基本理論
1.1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定義知識產權證券化的通常定義為:發起機構(通常為創新型企業)將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或其衍生債權(如授權的權利金),移轉到特設載體,再由此特設載體以該等資產作擔保,經過重新包裝、信用評價等,以及信用增強后發行在市場上可流通的證券,借以為發起機構進行融資的金融操作。
1.2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特點知識產權證券化以后,融資者仍然保留對知識產權的自。這對于融資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證券化過程中,被轉移到特設載體進行證券化的資產,通常是知識產權的權利人授權他人實施知識產權所取得的現有回報或將來的提成(應收賬款),而非知識產權本身。在證券化交易后,發起人仍可保有、并且管理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證券化具有破產隔離機制。發起人和發行人用以保證融資的特定資產與發起人和發行人的其他資產從法律上進行分離,確保融資擔保資產不受發起人或發行人經營惡化及其他債權人追償的影響,并且在發起人或發行人破產的情形下不被列入破產財產。這樣以來,風險被大大降低了。
1.3知識產權證券化的作用
1.3.1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體在于企業。因此,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知識產權證券化利用知識產權杠桿作用,使得企業把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作為提高自身實力,增強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把大量的財力用在產品研發和服務創新上。
1.3.2有效破解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的困境融資難是企業面臨的普遍難題,特別對處于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頭等大事。目前傳統的融資模式是抵押貸款,往往需要大量的抵押資產,而處于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來沒有原始積累,缺乏可抵押資產。知識產權證券化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打開了一個突破口,讓處于初創階段的企業獲得資金來源。
1.3.3降低風險,維護穩定的市場經濟秩序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產品具有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既可能給投資人帶來巨大的利益,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產品往往具有高科技性,超前性,但是這樣潛在的價值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能否被消費者接受還是一個未知數。知識產權證券化可以使風險由發起人分散給眾多的的投資人,使得風險降低,從而維護了市場的穩定。
1.3.4降低綜合融資成本,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我國目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率非常低,有很多好的技術和專利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而閑置在實驗室里,過高的融資門檻擋住了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去路。知識產權證券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融資模式,降低了融資成本,使得這些潛在的價值充分的挖掘出來。
二、知識產權證券化的交易流程分析
2.1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主要是:①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原始權益人、發起人)將知識產權未來一定期限的許可使用收費權轉讓給以資產證券化為惟一目的的特設機構(SPV);②SPV聘請信用評級機構進行ABS發行之前的內部信用評級;③SPV根據內部信用評級的結果和知識產權的所有者的融資要求,采用相應的信用增級技術,提高ABS的信用級別;④SPV再次聘請信用評級機構進行發行信用評級;⑤SPV向投資者發行ABS,以發行收入向知識產權的所有者支付知識產權未來許可使用收費權的購買價款;⑥知識產權的所有者或其委托的服務人向知識產權的被許可方收取許可使用費,并將款項存入SPV指定的收款賬戶,由托管人負責管理;⑦托管人按期對投資者還本付息,并對聘用的信用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付費。
2.2知識產權證券化資產池分析在知識產權證券化的過程中,資產池的構建是相當重要的,這一點與傳統的資產證券化相類似。資產池,即一組能夠產生未來現金流的資產組合,發起人提前獲得未來折現現金流,投資者依其持有的權益憑證獲得了資產組合在未來的一系列現金流。優化資產池的構建,不僅可以降低投資風險,還可以實現預期穩定持續的現金流。知識產權使用人人數較多且地域分散。這樣,即使某個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人拒絕或遲延履行其債務,其影響比較有限,而且眾多許可使用人同時違約的機率也較低,低風險可以提高資產池的價值。
三、我國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發展策略
3.1知識產權證券化在國際上的發展歷程知識產權證券化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在美國和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受到熱捧,增長速度相當快。從1978年到2000年,歐美主要企業的“無形資產”和“市場價值”的比值從20%提升到了70%。
世界上最早的一例知識產權證券化實踐即是英國著名的搖滾歌星DavidBowie將其在1990年以前錄制的25張唱片的預期版權(包括三百首歌曲的錄制權和版權)許可使用費證券化,于1997年發行了BowieBonds,為其籌集到5500萬美元。此后,知識產權證券化對象資產范圍不斷擴大,從游戲軟件、音樂、電影、娛樂、演藝、主題公園等與文化產業關聯的知識產權,到時裝品牌、最新醫藥產品專利、半導體芯片,幾乎所有的知識產權都已成為證券化的對象。隨著投資者對知識產權這一新型資產類別更為熟悉,發行人不斷探索更多元化的融資途徑,今后將會出現更多富有創意的知識產權證券化類型以及更大規模的知識產權證券化交易。
3.2我國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發展策略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以及行之有效的司法和行政執法“兩條途徑,并行運作”的執法體系,為知識產權證券化提供了法律保障。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積累了相當規模的可證券化的知識產權資產,為知識產權證券化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
3.2.1建立政府主導型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在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初步階段,由于信用基礎比較薄弱,資本市場不成熟等因素,建立政府主導型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種有效途徑。要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證券化主管機構,政府搭建平臺,銀行和企業互相配合,充分整合有效資源,建立“政銀企”協作機制。
3.2.2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知識產權證券化提供法律保障要想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健康有序發展,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最根本的途徑。雖然我國在知識產權證券化方面的法律制度已經初步構建,但是針對具體細節還存在著一些法律盲區,還需要不斷完善。
3.2.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知識產權證券化人才隊伍大力發展知識產權證券化,人才建設是關鍵。我國目前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最大的瓶頸就是人才。人才的匱乏,使得我國目前只能開發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初級產品,缺乏增長的后勁。要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人才培養機制,適當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充實人才隊伍。
3.2.4建立健全相關監管制度,規范知識產權證券化市場知識產權證券化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理論不夠成熟,實踐中又沒有很成功的先例,所以在初期階段,很容易引起不規范行為。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對相關的流程進行全程監管,及時遏制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知識產權證券化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亞西.知識產權證券化:知識產權融資的有效途徑[J].上海金融,2006,(10).
通過研究發現,由于科技創新平臺各方來自不同的利益集團,平臺參與各方雖然都為了共同的目的進行合作,但是畢竟代表的利益集團不同,因此在合作動態演化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
1.1科技創新平臺成立初期資源知識共享、協助以及互信問題
科技創新平臺作為一個政產學研集成創新資源,共同建設的組織或機構,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利益集團,政產學研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因此,在各方合作共建的初期難免會出現信任問題。例如,在科技創新平臺成立初期,由于互相不信任,導致科研院所、大學不會將自身的先進技術以及創新經驗等交給科技創新型企業進行產業化;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創新服務機構不會為企業或者科研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此來縮短產業化進程。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它們將有保留地進行資源交換,這樣將嚴重影響科技創新平臺運行的效率,進而會影響到科技產品的產業化進程,不利于整體以及各方實力的快速提升。科技創新平臺成立初期,并未建立平臺的知識信息庫,而且各方也只是進行試探性知識交流,保留自身大量的核心知識,這樣讓知識無法在平臺之間以及各方之間形成良性創新循環,同時會導致顯性知識無法存儲和隱性知識的外顯化過程受到影響。
1.2科技創新平臺發展期的知識流失、知識健忘問題
科技創新平臺就是匯集資源,進行科技研發,然后將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的一種組織或機構。但是研發項目存在獨特性,而且每個項目的研發都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很多時候由于時間限制,組織會忽略對知識的積累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學習,這樣會嚴重影響到科技創新平臺的知識化管理。其次,在很多情況下,平臺各方的管理者認為項目的不可重復性,或某個研發項目對其沒有借鑒意義,從而忽視了知識管理,因此,在下一次面臨類似項目時會導致時間和資源的再次浪費,進而導致新的研究思路在時間以及價值上的延遲。不論是人還是一個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或多或少的出現知識健忘,科技創新平臺也是有各個機構和個人組成,因此出現知識健忘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處于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時期,不論是平臺內部還是外部知識都會呈現暴漲趨勢,大量信息會在創新平臺內外部傳遞和分享,難以避免的是創新平臺內部組織以及個人的知識健忘問題,如果沒有一個良好地知識管理系統或機制,會導致大量的資源以及人員的浪費。
1.3科技創新平臺發展成熟期知識創新以及發展思路問題
隨著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以及創新平臺內部知識的不斷積累,基礎知識的集成趨于飽和,大量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被應用到不同產品研發、制造以及推廣的產業化當中,經驗型知識得到多次重復使用,節約了大量的資源,在不斷的知識循環使用的情況下,往往對科技創新平臺內部知識管理的發展產生慣性影響,慣性發展成為惰性成為平臺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在科技創新平臺的成熟時期,也是其發展的瓶頸時期,進行相應的轉型或知識創新會遇到很大的障礙,如何突破科技創新平臺發展的瓶頸,讓知識進行創新成為困擾科技創性平臺發展的一大桎梏。若想驅動平臺繼續向前發展,必須要進行相應的知識創新。
2科技創新平臺動態演化階段性建議
2.1培養共享合作意識,搭建知識管理平臺
通過研究了解到,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初期會存在知識共享、協助以及互信問題。創新平臺的成員來自官產學研不同方面,因此首先在意識層面就有很多差異,在合作上可能就存在不同的意見,要想進行順利地合作必須先從不同成員的意識著手,讓不同的成員意識集中到知識、資源共享,合力創造更大社會價值,做好各個方面的協同工作;其中,在開展合作之前,來自不同方面的成員領導必須要樹立知識管理的合作意識,高層協商共同傳達進行知識管理的決心;通過宣傳會、理論學習內部討論會等方式將知識管理的意識傳播到官產學研各個成員以及各個層面,定期舉行知識管理的類似活動,將知識管理的思想融入到每一個成員的腦海里,充分營造知識管理的文化氛圍,初步建立起進行知識、資源交流的平臺和制度體系。
2.2完善知識管理體系,促進資源充分流通共享
根據以往的研究,進行知識管理的企業大多都建立起本企業的知識庫和知識地圖,以便更加順利地進行不同時期的知識提取和交流??萍紕撔缕脚_作為一個集官產學研為一體進行共建創新優勢的長期性組織,因此,建立起平臺的知識地圖和知識庫顯得更加重要。通過構建知識庫和知識地圖來借鑒以往不同成員的研發經驗和知識,將整個研發團隊的內部知識進行共享;集合不同成員的專家,將專家的隱性知識在本平臺上顯性轉化,通過不同成員的知識共享,從而為知識的創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2.3協同知識創造,發展知識管理體系
通過以上兩個階段的知識獲取與知識共享,已經建立起相應的知識管理體系,在不斷的長期發展中,知識管理體系逐漸趨于成熟,要想讓知識管理體系獲得長足的發展,必須進行知識的創新,達到發展知識體系的成效。首先,初期的知識創新主要是讓來自不同方向的成員進行沖突碰撞和溝通,使得問題的解決形成創新性知識。通過長期的知識積累,使得來自官產學研不同方向的成員獲得長足收益,但是僅僅局限于此總會產生知識管理發展的桎梏,因此,在此階段有必要進行國內外知識管理經驗學習,進行取長補短,通過不同平臺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進而產生平臺層面的知識創造,從而促進本平臺知識管理水平的提升,創造更高的價值,實現科技創新平臺的跨越式發展。
3展望